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业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论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最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测前假设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取样较少,样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较集中有关系。但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观点:“一个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宠儿,那他会终身保持着胜利者的情感,这种成功的信心常常导致成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对子女的期望就较高,会不自觉地以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时,由于要求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较为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别是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对其发展的影响力是较大的,直到高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3]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一、做智慧型父母

很多家长与小孩越来越难沟通,小孩也不愿意多跟父母交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沟通交流方式不正确。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求家长放下“家长权威”,忌讳命令式的说教育以及武断式的批评。其次,要有耐心去倾听小孩的心声,给小孩解释与辩解的机会与权利。因此,建议每当周末小孩回家时,父母尽可能一起陪伴小孩,过好家庭生活,一起聊聊家常,耐心听听小孩在学校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了解小孩学习情况等。父母适时地对小孩所说事情进行分析与引导,结合社会问题对小孩进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对小孩学习,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放,多问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等。这样,小孩就会感觉到父母尊重他(她)的意见与感受,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关心,享受到与父母交流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喜欢与父母进行交流。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一点:当小孩在谈学习时,如果总是把学习不好的理由归咎为客观原因(如受周围同学影响,老师不好等),这很有可能是自己小孩在学习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这时就要清醒地判断,指出小孩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及时与班主任了解情况,再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做榜样型父母

一是过有规律的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做“夜猫子”,这些“夜猫子”除了小部分是在加班加点用心学习外,大部分是在聊天、玩游戏,甚至有部分男同学深夜仍在宿舍喝酒、打牌,部分女同学则在聊天、唱歌,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习和休息。这些“夜猫子”周末在家都有熬夜的坏习惯。要使小孩养成有规律、健康的作息时间,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作息习惯。

二是创造艰苦的环境,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很多父母为了小孩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让做适当的体力劳动(家务),久而久之“培养”了小孩的懒惰习性。这不仅不能促进小孩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小孩形成严重的依赖习惯,怕苦怕累怕脏,贪图享受安逸的生活。近年来,学校里出现很多不适应住宿生活的学生,不愿意整理宿舍内务,不参加班级的卫生轮值,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清洗。热天嫌天气太热、冷天受不了寒冷,睡不惯学校的硬板床;同学之间不能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吃不惯饭堂饮食,穿不惯校服校鞋。这些学生均有共同的表现特征:不按时作息、纪律涣散、随意迟到、缺课,上课期间昏昏欲睡,课余时间生龙活虎,经常借故请假回家,对学习无兴趣,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家长应该让小孩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饮食起居应学会自理,不能过分满足学生的物质、金钱等要求,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产业 高中教育 家校合作 途径 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决定孩子成长道路不同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如何将两者更好结合,发挥更大的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为此,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怎样相结合才能对高中学生有更大的意义,并且形成一种“家校合作”的模式为高中学生的教育铺下一块里程碑。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作为了一种培养人的身心发展的基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按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学校的有些做法他们是不能理解并且会有一些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及行为,在后续的学习活中将走自己的道路,这些行为没有在教师的面前当面表现以至于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恐惧家长造成负面效果。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条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或者过早定向,揠苗助长,家重孩子的课业负担,逼孩子考试获高分,升上重点大学。这些就成了现阶段家庭教育主要突出的特点。严重影响孩子在教育道路上的身心发展。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方式

从上面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同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之处。所以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互补的,这就决定了单靠发挥一方面的作用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必须采取多种科学而又恰当的方式对二者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培养、良好素质的提升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应将家庭教育纳入整个过程来管理,让家长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分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从而让老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一座桥梁。鉴于以上情形我将通过以下的几点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

有人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主有次,有先有后,不是同步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能脱节,更不能发生矛盾。说得形象一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要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上,必须“紧跟”学校教育,同学校教育相对应,同时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二)开设“爱生、亲子”活动

可以开办一些为学生切身体会的活动,比如说开设“爱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爱生,家长的亲子行动中,感受教师和父母,体验爱的感情,滋生感恩意识,驱动感恩行动。只有让学生们亲自体会一些类似“爱生、亲子”的活动,他们才能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教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他们从内心开始有了这些思绪后,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内因就会影响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就会从自身找理由、找方法奔向学习的远方。这样就从本质上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关键。

(三)一起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非常看重自己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学生身上时,如果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会常常反抗。孩子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能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所以当问题孩子普遍存在的今天,教师和父母不适合采用批评、责骂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聪明的教师和父母通常不下命令,而是让孩子在自己选择,让他们体会到为自己负责。例如校讯通业务,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媒介,但在高中学生看来,它是一个“告密者,监视者”的角色,学生抱着排斥的态度无意中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接到校讯通的信息告知时,尤其是有关学习成绩时,教师应附加一些分析情况,建议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来引导孩子,拒绝采用打骂、责备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老师和父母都成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青少年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受到群体意识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从众是最好的选择。从众行为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所以当孩子有从众行为,并且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应适当地学习一些关于流行文化和个性文化方面的知识,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同时,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聊天来正确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从而减少他们的从众心理。

四、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懂得了家校合作的一方面的知识,将这些方法用于高中的教育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成效。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项事业,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有一个良好身心发展的机会,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起来,共同负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做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人文关怀不断渗入。我们需要认真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情况,尤其要弄清教育实践中人文关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正确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善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人文关怀现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观念、方式等方面凸显出不足。

1.缺乏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主要是依托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和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学生工作者和教育者往往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教育与灌输,未考虑对方的情况和感受,造成师生关系不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以人为本价值原则和工作原则,缺乏对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的重视,很少考虑他们的实际感受。

2.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成长经历原因等客观因素形成了一些消极特征,而这些消极特征使他们目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往往较普通群体更强烈。在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定心理需求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和针对性,结果自然实效性不高。

3.缺少预防性和个体性教育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艰巨而复杂,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情况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条理而细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及规律,并且很少有人精心设计活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发掘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真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防止问题的产生。

4.缺乏创新的工作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通过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开辟新途径,提高工作质量,设计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构架,拓展工作空间。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的原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方面的因素

(1)两极分化现象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快速而又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之间或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呈两极分化现象。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子女就学,造成学生中贫富差异较大。

(2)市场经济效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行为变得空前活跃。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不良因素的产生,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势必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不能全面认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都已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看得不透彻,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很少与这些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因此并没有真正调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不能很好地掌握,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实践探索不够

近年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成果日益增多,但主要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方面的成果,具体针对这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颇少,且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实用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人文关怀上更是缺乏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爱好出发选择教育方法,而不考虑受教育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社会规范与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定位上的偏颇是导致其长期以来不能深入人心,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想行为形成的最早最重要的基地。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个体性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6.1%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经济压力是导致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原因。在个别访谈过程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谈及自己的心理感受时说:“心情总是很烦,无论谁帮忙总是摆脱不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思想与行为。

(2)自身的因素

第一,认知观念。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从小生活在外部刺激单一的生活环境中,思维模式相对单调。进入多元化的大学生活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刺激,原有的思维模式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因此,与普通学生相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上更容易表现出片面、幼稚、极端性的特点,也更容易产生一些思想行为问题。

第二,个性特征。在同样强度的外部刺激下,不良的个体特征可能会增加心理或行为问题产生的可能性;相反,良好的个性特征能使个体免于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有着很深刻的根源。也有不同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狠下工夫追根溯源,了解透彻了才能将人文关怀很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372.

[2]萧焜焘.写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前头[J].自然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106-11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9.

[4]寇福安,贾学政.辅导员制.导师制——垂直型管理模式与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教育,2006(7):46-51.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6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要求,2016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的意见》(财教〔2016〕292号),决定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为确保以上政策顺利落实,现将《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对象的认定及学杂费减免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教育、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沟通和配合,按照《暂行办法》确定的政策界限和分工要求,做好政策对象的认定、审核及免除学杂费工作。按地方标准认定的建档立卡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问题,由地方负责解决。

教育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性质的中央高校附属普通高中,以及其他已纳入地方统一管理的中央高校附属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政策按照财教〔2016〕292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财政补助资金由所在地财政、教育部门安排。未纳入地方统一管理的公办性质中央高校附属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组织实施,其建档立卡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资金按现行经费渠道由中央政安排,因地方扩大免学费政策范围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负责解决。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7篇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掌握网络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一,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媒介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清醒客观的认识;第二,积极参与社区、妇联、工会等组织的家长学校,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的讲座,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咨询,把握正确方向和规律;第三,通过构建学习型家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必须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学习,共同创造新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进而能持续家庭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成长与发展)”。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友好交流、共同学习,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8篇

(一)家庭收入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多种因素中,家庭收入是最为直接的。Schultz(1993)认为低收入家庭由于回避风险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减少,即使教育能够促进低收入家庭在未来增加收入。PhilipH.Brown,AlbertPark(2001)认为贫穷是影响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越是贫穷的家庭其子女的辍学率越高。EricMaurin(2002)的结论是在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中,贫穷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更大[2]。Schultz(1993)等人还对家庭经济条件变化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差异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他们会更加平等地在儿子和女儿的教育上分配资源,贫困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大于富裕家庭[3]。ParishandWills(1993)研究发现,一旦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儿子和女儿的教育机会将更加平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女性入学率的提高,从而减小了性别差异[4]。

(二)家庭结构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获得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使在贫困和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也是如此(Mukhopadhyay,1994)[5]。在父亲决策型家庭和母亲决策型家庭,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在母亲决策型家庭中,母亲通常比父亲花费更多的家庭预算在子女教育身上,而且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程度要比由父亲做主的家庭更小些(LloydandBlanc1996)[6]。Lloyd和Blbnc(1996)认为,除了收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的入学率、教育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一般母亲在家庭预算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意愿比父亲强得多[7]。美国劳工部表示,对2000名居民受教育水平做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教育开支影响越大。Becker(1981)较早注意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他认为,孩子数量和质量相互影响,多子女家庭在分配家庭稀缺资源时,子女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8]。而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在性别差异上,Glick等人(2000)的研究认为,家庭中年幼孩子的数目对女孩的教育有负影响,而对男孩的教育没有影响[9]。

(三)子女自身学习状况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因素中,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Sawada等人(2000)用“入学的条件概率”分析了巴基斯坦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结果发现,在较高的教育阶段(指初中及以后),男孩和女孩的升学率变得具有可比性,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优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性别。李旻(2006)对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认为,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二、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家庭教育投资主体出发,探讨影响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家庭投资决策的因素,并且试图验证家庭教育投资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宁夏灵武市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为了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与完整,我们采取一对一的细致调查,并对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我们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94份,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8.2%。

(一)样本家庭基本情况

1.样本家庭民族分类

由于本调查地区处于民族地区,样本中少数民族比例占到了78%,为301户;而汉族家庭为22%,为86户。

2.样本家庭父母的基本特征

父母的年龄多集中在36岁至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父亲的年收入多在1万到3万之间,母亲的年收入集中在5千元以下及1万元至3万元两个区间。

3.家庭子女基本情况

样本家庭中拥有两个子女的家庭超过总家庭数量的一半,为216户,占有56%比例;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数为39户,比例为10%;拥有子女数量为3个、4个和4个以上的家庭数比例分别为18%、3%和13%,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仍然拥有较多的子女。在这些家庭中,有一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78户,占总数的46%;有两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82户,占总数的47%,由此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中93%的上学子女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就读学生;3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4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比例分别为6%和1%;超过4个子女一起上学的家庭数为零。

(二)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现状

1.家庭教育投资动机

通常来说,能够引发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家庭的荣誉、子女或者家庭自我价值的实现、身份地位的改变以及生活更加稳定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所有动机中,认为子女上学读书是为了多学知识,以后可以多赚钱的农户家庭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认为是为了子女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的农户家庭数量占30%,位列第二;而认为是因为子女自己愿意上学的农户家庭数量只占7%,说明农户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并不是主要凭借子女的上学读书欲望;作为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其他选项: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子女年龄小、不上学没有事情做和其他的理由的家庭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2%和1%。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次序情况,265户被调查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第一动机是:子女多学知识,为了以后可以多赚钱;312户调查家庭中有145户家庭的教育投资第二动机则认为子女上学的理由是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而农户家庭因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从而支持子女读书的投资动机并不显著。

2.家庭教育投资需求

农户的家庭教育投资需求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以及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农户认为子女至少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希望孩子受到的教育水平两项指标来比较家庭的教育投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子女至少受到教育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3户、52户、177户、146户和9户,而期望子女受到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5户、5户、20户、162户和195户。显而易见,大部分农户家庭认为子女至少应该受到高中、大学的教育,并且期望子女能够受到大学、研究生及以上的教育。

3.家庭教育投资负担

我们调查了农户家庭中目前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66%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只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20%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13%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大部分;1%的家庭则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已经超过了家庭总收入。总体上看,除了个别家庭以外,样本地区农户家庭所承受的家庭教育投资压力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扶持政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家庭教育投资承受能力

在国家与地区的扶持政策下,农户家庭子女的基础教育负担并不显著,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资负担则将不断加大。那么,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户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其中,25%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内,30%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30%,28%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1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50%~70%,可见,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教育投资支出总体水平较高。由上可知,目前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远远低于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教育投资支出,说明样本地区农户家庭目前仍具有较高的家庭教育投资期望。

5.家庭教育筹资途径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户家庭都是凭借家庭收入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那么当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学习费用时,农户家庭会选择什么途径来筹集孩子的学习费用呢?调查数据显示,77%的家庭会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1%农户选择借高利贷来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4%的农户家庭为了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会变卖家里的房子以及土地等资产,而18%的家庭选择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的上学费用。由于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的人数众多,我们继续调查了家庭的贷款能力,其中,只有26%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进行贷款,而74%的农户家庭并没有向银行贷款的能力,那么,就只能向亲戚朋友们借款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在能够向银行贷款的家庭中,6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元以内的贷款,19%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10万元的贷款,13%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10万~50万元的贷款,仅有1%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贷款50万元以上。在依靠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上学费用的家庭中,父母表现出了极强的支付意愿,主要的方式是“宁愿自己出去打工,尽量多赚钱,努力承担子女教育责任”。

三、家庭教育投资模型

本研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假定: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是为了收益最大化,即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多少或与否主要取决于未来对于家庭贡献的大小。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分为向学校缴纳的费用(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和在校外所花费的费用(文具费、课外书、课外辅导费等);假定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包括:民族因素、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子女自身状况等。

四、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的假设,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作为因变量,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家庭教育因素与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观测量相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要求建立的模型必须保证因变量的取值为1或0,即当家庭有投资意愿时用1表示,否则为0。因此本研究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即:log(IE)=b0+b1IF+b2LF+b3(1/CE×N)+b4HP+b5EF+b6EP+b7R+b8PP+μ通过分析可见,在各项变量中,只有子女的教育成本与教育投资存在负相关,说明子女的教育成本越高,家长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的降低。另外,家庭借贷能力、父亲健康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教育成本、子女学习成绩等5个变量在0.1水平值上均呈显著特征,其他变量未呈显著特征;从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程度看,依次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家庭借贷能力,其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4项的Exp(B)值都大于1,说明当这些变量变化时,家庭教育投资发生的几率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家庭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家庭收入、民族因素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很小,这与以往诸多学者认为家庭收入与教育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经验不同。造成此结果可能缘于以下因素。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这些地区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小;第二,本研究所调查的地区靠近黄河岸边,农业、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在家庭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家庭的借贷能力就成为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一个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借贷能力与家庭教育投资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当一个家庭预测如果在将来为了子女教育能够承担借贷压力时,这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即认为在将来子女教育的收益上会很乐观。

(二)父母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由于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决策者多为父母,因此父母因素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表3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母亲的健康状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地区,父亲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为家庭带来较高的家庭收入,即父亲的身体越是健康,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而母亲作为家庭收入的替代者,对家庭的贡献只起到补充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子女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觉悟就会越高,从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越大。其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在家中所承担的角色就会越重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就越强,对子女的影响就会越大,甚至会超过父亲;反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家庭教育投资越不利,也就是说,如果具有高学历的母亲在一个家庭中具有主要的决策地位,就会提高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

(三)子女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目前,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中承担主要角色的还是子女,因为子女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如果子女本身对教育不感兴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厌学、辍学,父母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减少。子女的教育成本与父母的教育投资成负相关关系,教育成本过高会增加父母教育投资的压力,如果家庭不能得到预期的高回报,会使父母减少教育投资,甚至使子女无学可上。子女的性别与教育投资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已没有明显的教育性别歧视。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最明显。目前在农村地区,虽然家庭的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大多数家庭已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如果子女的学习成绩较优秀,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甚至不惜借贷,这也是子女的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及建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9篇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本文将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中家庭教育思想内容的呈现以及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主题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如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而是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地发展。

一、古今中外家庭教育思想比较

(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密切性,家庭教育的受关注度较高。古人认为在家维护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与在国维护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是一致的,他们将家庭教育与治国相联。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子女如何做人和子女人格的完善,以修养德行为求学目的,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蕴含的志向教育;《周易》中所强调的待人教育;朱伯庐《治家格言》中揭示了勤俭教育。

(二)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里,家长比较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地相处以及孩子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福利条件较好,因此父母不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只要孩子年满十八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父母就算尽到了义务,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孩子将来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

二、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由于以前经济的落后,生存压力大,人们往往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某一些职业上,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好,找到好工作,就求得了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人生出路。因此现代中国大多数父母都以成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轴,家长们会以个人的意志代替孩子的兴趣,习惯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较多,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缺乏独立意识,造成很多大学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疏远。许多家长对于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直至出现了难以挽回的重大问题事故之后家长才弄清楚真相。由此可以看出在家长、学校与学生个人之间都存在问题。

首先,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子女思想觉悟提高的关系。多数家长在孩子高中时抓得很紧,等进入大学后,家长则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已“大功告成”,孩子的管理顺理成章应该交给学校负责,除了在物质上对孩子提供支持外,其余一概不问。还有的农村家庭由于家长自身素质以及经济压力等问题,无法顾忌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或者原本就对家庭教育淡化处理。

其次,学校忽视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按照1:200比例配备。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素质欠佳等现状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少难度和压力。经调查,只有少数家长曾与辅导员有过联系,高校与家长沟通存在严重滞后,造成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问题频繁出现且防范不足。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个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接受家长指导,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片面地认为摆脱家庭的束缚就是自由独立的表现。他们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自己感受到家庭幸福带来的快乐,能为自己在经受挫折后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过程,能积极正面地引导自己思考问题,能逐渐完善自身人格。

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了许多显著的问题,不光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禁让人引发深入思考。不论是“药家鑫”案还是“我的老爸是李刚”事件,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但影响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更影响了社会生活的稳定定性。当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道德信念危机、犯罪率不断攀升、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应当依靠各方力量相互支持与配合,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解决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向高校的延伸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如何让家庭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足有效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在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的同时,将家庭教育延续至高校。家长要摒弃“学生到了学校就应该由学校完全负责”和“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有些不足都无所谓”等传统错误思想,充分发挥家庭所具有的亲和力,多与孩子平等对话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对其全方位的来自家庭的关心与爱护。家长的良好修养和文明习惯以及健全人格,往往是引导孩子积极进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父母也要不断替身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

第二,学校应加强与家长沟通,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提供家长所需信息。高校辅导员比较熟悉学生的思想现状,要及时与家子联系沟通孩子的近况,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与家庭保持长期有效联系的工作机制,必要时可召开一定规模的家长会,还可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三,引导学生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高校要尝试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强化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主动接受家庭教育。要让学生理解家长所付出的艰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家庭对自己在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具有重要帮助。借助主题班会、征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更深入地了解父母、自己、家庭三者的关系,感受亲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齐纳纳.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的综述.[J]价值工程.2010,29(23).

[2]张剑峰.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3]谷忠玉.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论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24(5).

[4]余广俊.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0,(11).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素质修养教育

人格素质修养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高校一直立足于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独立人格的培养、诚信教育等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5~6岁是人格形成的时期,此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对于人格已经形成的大学生来说,高校的人格素质修养教育只能起到完善和健全的作用,对于人格已经发生扭曲的大学生来说,高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其完全重塑与构建。因此,出身和成长在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而生活在愚昧无知家庭中的孩子容易产生畸形人格,具有过激、偏执、孤僻等行为。这样的孩子进入高校后,势必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响。

(二)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业教育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大学阶段的学习明显不同于大学入学前的学习。高校学习要求学生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要有较高的自控能力。然而,受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束缚的家庭,要求孩子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全部,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遭受挫折时,自信心下降,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还有的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尤其是刚刚离开家进入大学、自制能力差的孩子,没有了来自家庭的压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哪种家庭教育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业教育的负担。

(三)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阶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即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其彼此信赖、彼此尊重,并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高校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的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美感教育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当学校对孩子爱情观等情感方面进行正确引导时,有的家长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爱情是孩子完全独立、走向社会后才能涉及的领域,在校期间就应该好好学习,学校对此也应该跟家长一样坚决地反对。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使情感脆弱、不稳定孩子更加叛逆或行为消极,甚至泛化到其他情感领域,从而走向极端。出生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更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失去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甚至出现性观念的偏差。因此,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回避的、共同的责任。

二、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引发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有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变化以及高校与家庭沟通机制。

(一)家庭成员的素质

家庭成员的素质是家庭教育好坏的主要原因。家庭成员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品位的文化素质通过言行举止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榜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将会是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开展各项活动时,会积极配合,从而促进学校的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出生在一个家庭成员素质不高、有不良习惯的家庭中的孩子,长期受到有形无形的影响和暗示,耳濡目染地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阻碍了他们积极向上地健康成长,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势必会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婚姻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离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很多特殊的家庭结构形式。离异单亲家庭多是因为争吵、甚至肢体冲突、一方出轨等原因而出现离婚,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健全、人际交往封闭、情感关注较少,使得他们在个性发展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敏感、暴力倾向,对现实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学业成绩低下;在情感方面容易失去对爱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生活在重组家庭的孩子由于继父或继母的特殊角色,并存在传统偏见,给继父母增添许多麻烦,使他们无法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容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4-2-1”式的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加,物质条件优越,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家庭教育不到位,致使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专断、多疑、抗挫折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主见等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家庭功能的变迁

现代家庭基本上都以孩子为家庭中心;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家庭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保险制度越来越完善,老人离开子女仍然可以正常生活,传统家庭变得越来越小,这些变化使家庭中心下移,家庭的教育功能出现分化。一是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淡化,过分娇宠、溺爱,使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能力下降;二是由于家长言行不一,口头要求严,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再宽容原谅,甚至有布置无检查,或者误导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使孩子在形成道德情操的积极方面被异化;三是家庭人口减少,成员关系简单化,使家庭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使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许多孩子身上逐渐减少甚至失传。这些本应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却被拿到高校中来进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偏颇,加大了学校的工作难度。

(四)家庭与高校的沟通机制

由于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与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一方面高校缺乏与家长的主动联系,大多数情况是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育工作者才与家长主动联系,告知其孩子在校的表现,而且仅限于就事论事,对于问题之外的方面则很少谈及到,这导致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可高枕无忧,对孩子在学校的事情不管不问,极少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甚至都不与孩子联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将所有的责任全部归于学校,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而忽略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不畅,导致出现问题时高校与家庭相互推诿,学生、学校和家长谁都不从自身找原因,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不利,更不利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首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作为家庭成员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立场坚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切实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处处做到表率作用,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敢于面对现实,承认错误,在孩子面前树立崇高形象。同时,作为家长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思想,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况,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把关心和爱护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结合起来。因此,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对孩子实施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二)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家庭伦理道德是指家庭成员、亲友之间共同生活及交往等应该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要规范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自觉培养责任心,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懂得做人的标准。对于家庭成员年长者要注意树立人人平等的现代家风;对于家庭的核心———父母要注意加强孩子的尊老爱幼、社会公德的教育;对于与孩子平等的兄弟姐妹来说要注意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共同成才;对于单亲家庭或组合家庭来说家庭成员要注意建立以爱情为婚姻基础、以道德责任为保障的婚姻观念,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高校与家庭长效沟通机制

努力探索高校与家庭统一和谐的教育方式,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途径。高校和家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双方摆正心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经常地、全面地相互沟通,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健全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掌握学生真实有效的家庭信息,通过书信、电话、网络、公开课堂等手段定期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状况;家长也要将学生在入学前和在家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家庭状况等情况对学生的辅导员予以真诚地沟通,辅助高校做好学生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现状

1、学生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被淘汰的群体,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通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行为有偏差或者心理有偏差,更有甚者是思想品德存在缺陷。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学校担负着教育的重任――要将他们转化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合格建设者。但在转化“后进生”上,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往往教育效果令人失望,我们也常常反思,如何有效教育这些“特殊”的学生。

2、家庭教育现状

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在高一新生入学初期,我们分别在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

3、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生源区域广。我校是一所市属职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也有少部分为外省学生,学生生源分布广而杂的特点,给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困惑二 :家长层次差异大。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二、研究策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途径与实践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后果往往很严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家校沟通是教育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实施的原则主要为: (1)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发展观,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教育信心;(3)帮助家长学习家教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4)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5)建立密切的家校联系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6)“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作出良好示范;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实践

途径一 :学校重视 ――办好“家长学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家长学校”是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我校在郑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近几年来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开展实施家庭教育指导途径。途径二:发挥家长教育资源――实施“家长委员会”制度,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和谐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纽带。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各方面的作用是构建和谐教育最为有利的举措,注重学生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行家长委员会制度,使之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途径三:个案帮扶――坚持开展特殊家庭学生家庭教育跟踪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何指导家庭特殊的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成为一直困扰和丞待研究的课题,经验和研究表明,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其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在开展帮扶教育前,充分做好个案研究,了解特殊家庭在家庭教育环境、观念、方式、途径等存在的问题,了解家庭教育对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异常起到何种程度的消极作用,分析并形成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六个环节――认定明确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现状;收集整理该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详细信息,进行家庭教育追踪指导;进行家庭教育现状诊断分析,理清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帮扶教育跟踪的切入口和问题的焦点;形成帮扶优化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操作途径;实施特殊家庭学生个案帮扶跟踪的策略指导;及时总结与反馈评价实施帮扶效果,对特殊学生的成长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做好客观评价。

三、研究与实践后记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工作,是通过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工作。孩子、家长和家教指导者是构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和家长的不同, 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因为其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而成为职业学校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可见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义重大,在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反思有以下二点:

(一)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爱心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旨在教育帮助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不仅生理发育走向成熟, 而且思维方式、人格特征、道德品质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树立,他们要在这一时期为独立步入社会大量吸收和储备知识和技能,完成社会化并选定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心理学指出高中时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困难时期, 因为经常会有一次又一次的转折发生。”职业学校学生与其他同龄的学生也有不同。因为个人发展不是很顺利,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不很成功,许多人反而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良行为。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

作者简介:迟巍,山东文登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经济、劳动经济学;;钱晓烨,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吴斌珍,浙江东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教育支出为家庭造成的负担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5.2%,是美国的2.1倍。(1)家庭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由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个人及家庭的未来收入。加之受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不论收入高低,都愿意投资子女的教育,令其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超过一定比重,家庭教育负担就会过重,将影响家庭的财富积累、挤占家庭的其他消费支出、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也将削弱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储蓄能力,不利于我国从外贸推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作为一个影响国家发展和民生质量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仍显不足,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实证证据。本研究重点关注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现状和原因,采用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对2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入户教育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主要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而家庭校外教育负担则源于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资源不足双重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投入竞赛。

二、相关研究

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早在1976年,贝克尔和汤姆斯就提出,家庭资源禀赋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为子女教育提供资金时,贫困家庭由于受到信贷约束的制约,其子女往往更难继续求学或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1)为进一步证明子女教育成功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还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控制父母能力的代际传递之后,依然发现了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成果间的正相关关系。(2)

相较于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结果的影响,我国学者更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研究中,一部分关注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与效应,如楚丽红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在城乡、不同教育阶段、校际、不同群体间的不均等分布。丁小浩讨论了高等家庭教育支出增加会挤占或替代家庭其他开支,导致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另一类研究关注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如李红伟采用1999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地区、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层次等指标对父母教育支出的影响。李文利采用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入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子女年级对父母教育支出的作用。孙彩虹则在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之外,考虑了地区、教育政策改变等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3)

对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讨论家庭教育负担对入学率的影响。如杰克逊和维瑟斯比研究了1994年美国家庭面对高校学费变化时的反应,并估计出,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每提高100美元,会导致入学率降低1%。戴尼格尔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发现,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小学教育的补助,有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入学率。米勒和赫然克斯特估计了1983年至1984年美国家庭在不同教育资助方案下的学费负担,发现低收入家庭负担的学费比例要低于中等收入家庭。(4)我国对教育负担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计算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家庭投入负担过重、教育过度投入的现实。(5)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主要因素的研究都相对缺乏。涂瑞珍和林荣日(6)的研究采用了单个城市的数据考察了家庭收入和家庭城乡背景对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但没有检验父母的特征变量、地区差异等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除再次检验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之外,将重点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我国居民家庭教育减负的这一重要议题提供实证证据。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了2007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教育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地区的21个城市(7),采用严格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1000多个家庭,收集3000多个个体样本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人口信息、教育背景、职业信息、收入情况、教育支出等。样本中幼儿园阶段子女占8.16%,小学阶段占30.92%,初中阶段占19.03%,高中阶段占20.64%,其他(包括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21.25%。由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相对独立,多数学者都选择将其区分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了子女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就读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考察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情况,因此我们合并了同一家庭的数据,得到样本1006条。在保留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的数据后,剩余样本882个。此外,当家庭有两个子女时,因父母仅报告对其中一个子女的教育支出,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样本也被删去。最终的有效样本为780个。

调查问卷中的“家庭教育支出”一项报告了调查时点之前一个学期家庭对子女的9类教育支出(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均值较高,分别达到每学期1095.8元和772.8元。幼儿园和高中阶段报告的义务学杂费,可能是由于父母对问卷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

因此,为了清晰起见及改善测量误差,本文对9个类别进行合并,将9(1)个类别划分为校内支出、校外支出、住校和生活费支出、其他支出,四项支出之和为上学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总支出(2)。其中校内支出包括教材费用、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包含托幼费)、义务教育学杂费。学校的住宿费以及子女的平均住校生活费按四个月计算。校外支出则包括家教费(按四个月计算)和培训班费用。表2列示了各教育阶段、总教育支出与各类教育支出的平均值。高中阶段是教育总支出最高的阶段。在幼儿园和高中这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内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支出,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最高。校外教育支出最高的是初中阶段。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对不高,但校外教育的支出相当可观,均已超过了同阶段校内教育支出的水平。

已有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负担率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式,分别用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衡量和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来衡量,其中第一种衡量方法更为多见。因此我们计算了家庭教育负担率如下:

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

表3展示了家庭教育负担的总体情况及分教育阶段的分布。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率为15.23%,说明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大约15%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其中,子女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最重,达到了24%。此外,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仍是教育总负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已与校内教育支出的负担持平甚至略微高出校内支出。

四、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首先建立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考察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lnEduExp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对数值,在模型中除了考察家庭教育总支出,我们还关心家庭校外支出,这是由于家庭校外支出往往表现出与家庭教育总支出不一样的模式。

lnIncomeCap代表家庭人均收入。由于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家庭收入往往与家庭支出以及教育支出高度相关。

HhSize代表家庭规模,较大规模的家庭能为子女教育提供的资金往往较少,诺德尔的研究特别论证了这一点。

EduLevel代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消费支出差异很大。在模型中,我们建立了四个教育阶段的虚拟变量,分别是家庭是否有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子女。小学子女的家庭作为回归中的基准组。

Parental代表了父母的背景因素,包括父亲和母亲的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职业类型、行业类型和就业情况。由于父亲和母亲的特征变量往往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们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分别考察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对家庭支出的作用。

Region为地区变量。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将地区变量纳入模型进行控制也十分必要。由于样本量足够,我们建立了21个城市的虚拟变量,以求更精确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别。

与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相比,一个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教育负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即使收入不高的家庭,仍倾向于抑制其他消费意愿而为教育付费,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已经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这种情况下,仅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无法反映出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EduBurden为教育负担,由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其他影响因素与教育支出模型相同。

1.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为各项因素对家庭教育总支出的影响,后两列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收入对教育支出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在分别控制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系数达到0.32和0.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越高。其次,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水平与子女受教育的阶段有关。以小学阶段为基准组,幼儿园、初中、高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总支出显著高于小学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园、高中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学费;而在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虽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面对升学压力,父母在课外补习、课外资料等方面的投入很可能会大大增加。此外,从分别控制了父母的特征变量的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到,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家庭教育总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父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家庭,教育总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要比父亲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更高。在控制了家庭人均收入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反映出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

模型(3)(4)估计了影响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除了主要变量的作用方向和强度与模型(1)(2)类似以外,我们发现了一些校外教育支出特有的规律。相比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对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再显著,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回归系数正显著,这说明进入中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显著增加,这很可能是源于高考的升学压力。

2.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因素

表5反映了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主要因素。与表4中家庭教育支出绝对值的回归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首先,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家庭人均收入对教育负担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其次,校外教育支出的经济负担并不显著地受到家庭收入或父母特征的影响,并没有观察到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各收入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课外补习与兴趣培养都极为重视,校外教育支出的规模与其收入成比例增长。此外,子女处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承受的教育负担不同。从总支出的负担来看,小学阶段子女的教育负担最低,幼儿园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高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虽然也高于小学,但系数为0.056,明显小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估计值。从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来看,除幼儿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负担显著低于小学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校外教育负担没有明显的区别。

表6报告的是表4、表5回归模型的城市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都低于上海(基准组);东部和中部城市,如绍兴、大连、宜昌、怀化的教育支出都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如西宁、和田、石嘴山。另一个发现是,虽然有的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不高,但家庭教育负担较重,如重庆。此外,与表4、表5相吻合,表6的结果也支持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与教育总支出具有不同的规律。比如,无锡的教育总支出居于全国调查城市的前列,高于上海,但校外教育支出则明显低于上海。

五、结论与建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86-02

大学生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是国家各项工作的后备人才,也要即将面对结婚生子成立家庭的大问题,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家庭,如何准备面对家庭,这就要求他们在面对成立自身家庭之前,对于家庭有正确的认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针对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这一新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1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现状

如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而这些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也不断面临着新挑战。但是我国目前没有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学说,特别是高校的家庭教育课程和活动都还只是一些不成系统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课程也没有在全国各高校中普遍推行开来,所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还普遍存在着缺失的现象。

1.1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个体所需

受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化的影响,现代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经济化了。教育仅仅被看作是升学谋职的一种手段,学校往往也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教育的精神享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具体实现。受这种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建立在了学会如何功利的生活,如何满足生活之需,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变成了去塑造工具的人。学校在编排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时候,不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生活被单一化、统一化了,学生也因此变得功利,变得更适合学习适应社会的经济化课程,而从意识上忽视了家庭化的观念。

1.2师资力量薄弱,咨询人员外行

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目前仍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课程,大多数家庭教育教学内容都是被包含在教育课程或者道德品质教育课程中,所以专业的家庭教育师资严重欠缺,而系统接受过家庭教育学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从父母角度来说,当前社会上没有较为专业的家长学校以向所需父母提供帮助,这实属教育发展的弊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家庭子女的培养教育也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必将日趋强烈,也迫切希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1.3科学指导不足,发展规划片面

家庭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严重缺少本土特色,这就致使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当前,很多高校的家庭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工作上,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相关教师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一不小心就会滑向片面性,无法实现实效性。如果各高校在开展家庭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能得到及时、科学、适当的指导,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纲要做指导,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误区,也可以大大增强家庭教育课程的效果,增加家庭教育学的经验,充实家庭教育学的知识系统。

2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基础,它也被视为终身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半成熟状态,对于家庭的观点在较大层面上还存在于自身家庭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如果存在潜在问题的话,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如果不加以导向,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1家庭教育助于大学生总结前人经验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还有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这也正是每个人都接受家庭教育的自我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潜意识中以旧有观点去教育孩子,或按照自己父母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妄图让孩子按照自己意念中的趋向发展。在大学生中开展家庭教育学课程,可以让他们从书本上学习到各个国家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而结合自己家庭的状况,作出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家家庭的方式。

2.2家庭教育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

大学生处于走向成熟的最后一步,在最后青春期的发展中,很多已经倾向于去组建家庭,培养自己的后代。家庭教育的课程,可以教会他们正确的看待家庭,认识家庭,不只是自己未来所要组建的家庭,更多的是现在自身和父母所拥有的家庭。这种家庭教育现状,也可促进本身家庭的发展,对于父母处理不好的家庭问题,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调理二者剂的作用,以自己的方式唤回父母曾经的温情。这样,教会大学生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父母问题,也有利于他们用宽容的人生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

2.3家庭教育助于大学生展望美好未来

古人云:三十而立。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倾向于在三十岁之前成家,以完成修身齐家的目的,这也就面临着一个从孩子到父母角色的转变。做父母后的人会面临到很多改变,有了孩子,家庭就出现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情况,面对那种情况,父母亲纵然会有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更多的是要面对生活中的琐碎,还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不能手忙脚乱。家庭教育学课程中会有对初为父母亲的指导,这样也就在潜意识中对年轻人坐了思想准备,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

3高校开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

3.1课程内容要明确

理论方面,有良好的家庭情感与家庭品质教育,基本社会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方面,通过案例列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重点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行以父母为教育对象的家庭教育指导,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方法。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青年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观念上去接受家庭,融入家庭,努力构建新型、和谐的家庭观念,增强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2课时设置要合理

(1)增加必修课的内容,实行课程改革,在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增加“家庭教育学”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必修课接受家庭教育知识的正面教育;(2)开设家庭教育公选课,既是对必修课的一个补充,也助于让更多有兴趣并且有研究探索精神的同学丰富知识;(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多样,可以定期请社会专家、知名学者到校进行专题报告进行指导;(4)学校要提供可供学生咨询的渠道,例如设置高校心理咨询室或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更为重要,助于学生在出现问题时可主动与教育者沟通。

3.3师资水平要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2)学校应增加对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从经济上保障家庭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3)学校应与政府、社会和家长合作,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把教育对象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从实践角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理论知识。总而言之,学校要从全面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庭教育培训,有效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充分体现高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妇运,2011(01).

[2] 熊明霞.我国古代家庭思想中值得借鉴的教子与爱子之道[J].学前教育研究,2001(05).

[3] 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J].家庭教育,1996(11).

[4] 骆风.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研究,2005(06).

[5] 赵忠心.教育独生子女的关键是家长[J].华夏教师,2012(01).

[6] 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家庭教育,2009(02).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在2009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动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信念、道德品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处事待人的态度等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建立。大学生在性格、品质、学习习惯、与人相处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很大部分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1、过度地宠爱和纵容,导致性格缺陷。我国高校大学生大约18~22岁左右,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进入大学以后,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担心照顾不周,继续宠爱孩子,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导致孩子心中形成过度的“自我中心”,使孩子缺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纷繁复杂的情况时束手无策。还有一些家长,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导致孩子过分自负,把错误与不足归咎于他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形成性格缺陷。

2、过度地追求成绩与职务,导致能力缺陷。家庭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涵生活能力、身体健康、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等方面。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只对智育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放弃对道德品质、良好习惯、心理健康、法律意识方面的引导,造成大学生存在能力缺陷,甚至出现恶性事件。这表明一味地追求智育成果,漠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常常会适得其反。

更有一些家长在世态庸俗观念的影响下,强求他们入党、争荣誉,抢当团、学干部等等,有时达到一种狂热的态度,甚至不择手段地来帮助孩子达到这些。过度争名夺利的思想,导致孩子能力缺陷。

3、过分地冷漠与失望,导致心理缺陷。当孩子高考失误,没有能按父母的愿望考入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家长在痛惜之余,没有理智、有效地缓解失落和沮丧等情绪,把消极情绪转嫁到了孩子。家长会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或者冷漠对待。不管哪一种态度,伤害最大的是孩子。进入大学后,身处的一切发生巨大变化,原先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社会的态度与人生价值有新的选择和追求。但家长往往缺乏相应的经验与体会,与孩子难免发生争执和意见不一。这时有些家长干脆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把学生的教育全部给学校。表面上是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但增加了盲目的风险,加深相互的误解和隔阂,家庭的关系冷漠,导致心理缺陷。

二、高校继续教育协调家庭教育现状与不足

1、缺乏对家庭教育价值的认识。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继续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高校仍然遗留传统办学思想,一般封闭式教学、封闭式管理,几乎不与学生家庭沟通,有时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和家庭联系才增多,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价值,但至今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中。

2、缺少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由于高校继续教育存在对学生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进而出现的是高校几乎没有建立家校有效沟通的机制。高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几乎都是被动的,有时是应付检查而迫不得已的,只有在学校教育无效或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心急火燎地寻求家庭教育的支援。在没有意识,没有制度保障,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几乎是脱节的,形成了家校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现状。

3、疏忽对学生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的引导。有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中,68%的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联系的人是父母,但又有55%的学生反对父母继续进行家庭教育,他们觉得大家是平等的,小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自己低,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高校积极开设学生对家庭教育观念的讲座,研讨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环境,怎样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氛围。大学生盲目排斥家庭教育的态度,导致部分家庭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从而影响整体效果。

三、高校继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功能的思路

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和规范的高校教育,加快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坚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的理念,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人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终身的影响,不能忽视。高校继续教育要切实重视家庭教育,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要积极营造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和交流的环境,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构建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创新搭建家校多维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搭建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高校可建立类似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如“大学生家庭教育委员会”,实施对学校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领导与引领。建立“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有条件的可纳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与考核体系。还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家庭教育论坛”、“大学生家长聊天室”、“班级或专业、年级家校QQ群”、开设“家长直通车”等等,把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长们“相对地聚集”起来,让他们与学校、与老师、与班主任辅导员能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及时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创办“大学生家长网络学校”,从理论上指导学生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机制建立,有助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口径,步调一致;有助于学校了解学生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地利用;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学校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

在我国“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脍炙人口的家庭教育佳话。建国以来,众多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密切配合学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家庭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综观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如重智轻德,重分轻能,溺爱、放任或过分干涉孩子等等,即使是上了高校的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甚至种种误区,为此除学校和社会需要继续努力外,还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提高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认识。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由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细胞,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家庭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主要是由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定的家庭形式又总是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并建立自己的家庭,家庭对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而每个家庭都属于一定的社会,每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也是义不容辞的。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子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也包括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当今社会,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不断增强,但是,从教育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来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却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对学龄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好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在中小学阶段,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孩子的升学。现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学生请家教、上补习班、提高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前期,家长们更是语、数、外,应试教育一门也不敢拉下,素质教育弹琴、画画、学电脑样样不放松,以显示度家庭教育的重视,而其结果却造成孩子“压力上大”,不堪重负。

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虽然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不可能终止。因为,家庭是人类最早的学校,并且是一所终生不能毕业的学校。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教育,它对人的终生发展有着持续不断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始终存在着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这种连续性不仅有利于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也有利于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

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过渡的阶段,也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已有相当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准和生活积累,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进了大学后仍面临一些新的课题:如学习和掌握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和面对社会;如何对择业、就业、成家立业做好准备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对大学生的发展课题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话,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和直接的。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但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预示着家庭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学生在继续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大学生们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并对家庭成员及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给予咨询和帮助。这也正是大学生们所需要的服务于社会、投身于社 会的尝试和实践。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家庭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了,人们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现在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倾向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讲起家庭教育,往往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一旦孩子进入了大学,似乎大学生已经成人了,家庭教育不怎么必要了,也就不重视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了,导致许多家庭大学生家庭教育弱化现象,问题不断。

1、关注焦点发生变化。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上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对子女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科学作风,以及责任感、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显得关注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大学生的教育,学校固然负有重要责任,但家长也不能放任不管。双方应各尽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有些家长越是在孩子的思想、学习方面帮不上什么忙,越是想在子女的生活条件方面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给孩子提供优裕的经济条件,想以此做点补偿。他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他们以为给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孩子就会无忧无虑地专心学习了,其实这也未必。绝对的贫穷往往会置人于死地,但相对的困苦却能够激励人的自强、自立、奋发图强的精神。“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依赖学校。受传统的“高教独立”思想的影响,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父母的教育作用就不重要了,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再加上多数家长本身没有上过大学,对高校情况了解甚少,即使上过大学,时代条件环境也不同了,对孩子大学生活教育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之于高校。高校当然也很自信,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家庭与学校间的联系才有所增加,但家长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子女的入学与就业,对于怎样将孩子培养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则重视不够。

3、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不足。近年来,家庭教育虽然得到普遍重视,研究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但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更是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意志,受父母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即孩子的年龄特点、天资、学习基础、有无特长等出发,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定位。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定位过高,是当前许多家长存在的共性问题。望子成龙心切,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4、高校与学生家庭教育联系不够。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尽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有孩子进入大学的家庭并不很多,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6.5%。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还没能引起高校、家庭、社会的应有关注。我国高校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尤其缺乏与广大家长的联系,往往是学生出了问题,不得不与家长联系,才和少数家庭沟通,没有使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针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弱化现象,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应协调合作,共同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各高校应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成立有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统一负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通过给新生发录取通知书时,附一封学校致家长的信,介绍学校的环境、设施及培养目标等,并对家长提出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的要求及具体措施。由于很多学生家庭地处外地,可以每学期向家长发一封信,把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情况;学习课程、成绩、名次情况;工作、活动情况;奖励、违纪情况等等向家长沟通、汇报。家长对学校及学生工作有何意见、建议、设想等通过书信和电话向学校或辅导员老师反馈。

其次,调动社会方面的力量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工会、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由大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参加的社会活动,促进大学生教育。组织有关家庭教育的研讨会,应利用现有的网络,开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并对大学生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和内容给予咨询和帮助。同时有关部门应定期评选模范大学生家庭并召开表彰会和经验交流会。

最后,家庭方面应做的工作更应该科学化。专家认为,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首先受教育。

一要彻底改变“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的错误观念。其实教育子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无师自通,或道听途说就可以做好的。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目前家长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知识的欠缺对孩子的高期望和教育是严重不相适应的。

二是教育子女要“先做人”,克服“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思想。孰不知,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是需要培育修理的,浇水施肥,打杈除害虫……人成长的过程也一样。有些毛病如从小不纠正,积习难改,酿成大错,悔之晚矣。

三是克服“棒打出孝子”的思想误区。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但并不说明父母就一定是子女最贴心、最密切的人。要想与子女保持“亲密”的关系,父母就要与子女交朋友。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子女平等相处,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尊重子女情感、意愿、选择甚至他们的隐私。只有这样,子女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而你的话也才能让子女听得进去,并与你产生共鸣。

四是多了解孩子及大学生活。利用书信、电话等途径主动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求子女合理使用经费,保证子女学习、生活所必要的经费开支,控制子女不正当的消费,鼓励子女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有偿劳动,并创造机会让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等。

总之,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还有待于高等教育界、社会,以及众多的家庭共同来探讨,不断提高认识,使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断完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我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就一定能把孩子——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