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构成教育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对家庭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善恶矛盾及其运动关系,家庭教育的道德理想、伦理规范及其进步机制。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至少意味着一点,即育儿成才。育人成才论一方面强调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培育,使个体实现自然人的进化,成长为体格健全的自然的人;另一方面强调对儿童教化使之成才,使个体实式社会人的进化,成长为合乎教育目的的社会的人。育人双才论探讨的是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儿童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作为儿童最早的也是终生的教育者的父母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具备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家庭教育目的观、价值观、道德观、育儿观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该合乎教育伦理道德,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一、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提倡、弘扬善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善的方面,使家庭教育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格塑造起到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教育的伦理特性和道德要求,家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有的教育伦理学研究者所主张的,“使教育成为善的事业,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使命和必然追求”。探求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以善律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呼唤家庭教育的现代化,也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家庭教育伦理建设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依法治教,即努力调整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教育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使教育服从法律规范;要求以真律教,即按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办教育;要求以善律教,即以正确的伦理观念来规范教育,而后者会对前两者产生明显的积极互动性影响。所以,教育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家庭教育学还只是发展仅仅20年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社会重视普遍不够,因此,人们对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意识和建设就显得更加薄弱,理论研究更是缺乏深度和成果积累。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明显缺乏伦理道德的有效约束,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要求离现实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促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无法容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也无法容纳与时代精神根本冲突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伦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庭教育伦理规范体系,才能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二)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含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还意味着政治制度革新、社会发展、教育的吐故纳新、传统美德的弘扬、家庭伦理的建设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然而,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它对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结果矛盾与困惑重重,教育的实施处于两难境地。除此之外,社会上也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教育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一特殊的教育职能的发挥,使家庭教育处于茫然无措的道德困境。

二、当前家庭教育伦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伦理缺失和不合道德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建立在理性的、正确的、崇高的目的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这一目的和要求,促进个体全面成长,引导个体趋向于真善美,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伦理追求。这对作为教育者角色的父母提出了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等方面的系列要求。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出目的观和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

(一)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怎么样呢?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不断,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和集体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教育中只重智力开发,轻视或忽视思想道德教化不无联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确实在能力、技术等方面给个人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不少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提高竞争的技巧和能力最为重要,道德不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这种“以分为本”,重智轻德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撒谎、懒惰、不尊敬师长,“望子成龙”、“读书成才成大器”成为许多教育者对儿童唯一的价值追求;而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美德,如德育为先、艰苦朴素、热爱劳动、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同情尊重等,在教育者的价值定向上则受到忽视;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更是遭到冷遇。

(二)教育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极端“功利”和“自我”的价值观念从潜意识逐渐成为相当部分家庭的主流意识。“不少家长向子女灌输的学习动机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重点名牌大学,从事热门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份高收人。如果将中间过程加以省略,就变成了—读书就是为了高收人。"家长们将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完全移至到家庭教育中,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势必是价值取向单向度的人;同时,家庭教育往往把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从小灌输给儿童,过分注重个体得失,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社会协作等集体主义价值观走向淡薄与模糊,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关注大大超过对社会价值实现的关注,以至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家庭教育出现道德滑坡,民主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教人向善的功能显得苍白,无论对于个体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或社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可怕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能未来与人格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去契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不当

1.重言传轻身教。所谓言传,是指父母、长辈借助语言活动,用说理的方式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进行的传导和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心理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天长日久,父母的作风、品德、性格爱好、气质特点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前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过度或不及。很多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孩子只是父母期望获得某些结果的任意加工的“原材料”,在亲子关系中只能被动地承受。成人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煎进。有的父母察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间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相反,有些家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有些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心理发展对日后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孩子小,只要不生病就行了。信奉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家长放弃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这类家长有的本身素质就不高,根本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也不会与学校教育很好地配合。使得子女好的素质不能形成,坏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过犹不及,两者都是有害的,必须遵守适度的原则。 转贴于 正因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法方式等方面不合规范,造成了当前家庭教育实效低靡,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和教育者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儿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如逃学厌学、心理疾病、道德低下等系列困惑,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美德,在现时一代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微弱;相反,当前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当前社会违法犯罪的主体,他们被称为“幸福的年代里不幸福的儿童”。总体上说来,当前家庭教育效果低下,教育现代化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失落。

三、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途径

家庭教育的现实道德矛盾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那么,现代家庭教育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遵循什么原则?“总体上说,现代教育的道德进步,既依赖于整个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教育系统自身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一)首先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需要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倡导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伦理价值体系,清除那些残留的、不合时代精神的旧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提升家庭教育的道德境界,应该作为总的、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例如: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以天下为己任等等,一向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十分崇尚这些关系间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首先就是培育、启发个体的这些道德性,追求家庭共同体的幸福、和谐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基本伦理准则。挖掘这些家庭教育伦理价值的精华,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富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应该成为当前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其次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

“现代教育应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它要求现代教育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同样应该被视为现代家庭教育最高的伦理追求。家庭教育现代化对家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从封建传统的家庭本位换位到现代意义的儿童本位,把自觉追求和全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个体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因而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是对儿童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教育,其具体内容应该是教儿童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三)最后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构成教育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对家庭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善恶矛盾及其运动关系,家庭教育的道德理想、伦理规范及其进步机制。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至少意味着一点,即育儿成才。育人成才论一方面强调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培育,使个体实现自然人的进化,成长为体格健全的自然的人;另一方面强调对儿童教化使之成才,使个体实式社会人的进化,成长为合乎教育目的的社会的人。育人双才论探讨的是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儿童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作为儿童最早的也是终生的教育者的父母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具备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家庭教育目的观、价值观、道德观、育儿观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该合乎教育伦理道德,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一、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提倡、弘扬善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善的方面,使家庭教育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格塑造起到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教育的伦理特性和道德要求,家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有的教育伦理学研究者所主张的,“使教育成为善的事业,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使命和必然追求”。探求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以善律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呼唤家庭教育的现代化,也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家庭教育伦理建设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依法治教,即努力调整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教育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使教育服从法律规范;要求以真律教,即按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办教育;要求以善律教,即以正确的伦理观念来规范教育,而后者会对前两者产生明显的积极互动性影响。所以,教育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家庭教育学还只是发展仅仅20年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社会重视普遍不够,因此,人们对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意识和建设就显得更加薄弱,理论研究更是缺乏深度和成果积累。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明显缺乏伦理道德的有效约束,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要求离现实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促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无法容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也无法容纳与时代精神根本冲突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伦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庭教育伦理规范体系,才能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二)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含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还意味着政治制度革新、社会发展、教育的吐故纳新、传统美德的弘扬、家庭伦理的建设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然而,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它对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结果矛盾与困惑重重,教育的实施处于两难境地。除此之外,社会上也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教育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一特殊的教育职能的发挥,使家庭教育处于茫然无措的道德困境。

二、当前家庭教育伦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伦理缺失和不合道德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建立在理性的、正确的、崇高的目的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这一目的和要求,促进个体全面成长,引导个体趋向于真善美,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伦理追求。这对作为教育者角色的父母提出了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等方面的系列要求。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出目的观和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

(一)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怎么样呢?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不断,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和集体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教育中只重智力开发,轻视或忽视思想道德教化不无联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确实在能力、技术等方面给个人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不少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提高竞争的技巧和能力最为重要,道德不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这种“以分为本”,重智轻德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撒谎、懒惰、不尊敬师长,“望子成龙”、“读书成才成大器”成为许多教育者对儿童唯一的价值追求;而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美德,如德育为先、艰苦朴素、热爱劳动、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同情尊重等,在教育者的价值定向上则受到忽视;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更是遭到冷遇。

(二)教育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极端“功利”和“自我”的价值观念从潜意识逐渐成为相当部分家庭的主流意识。“不少家长向子女灌输的学习动机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重点名牌大学,从事热门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份高收人。如果将中间过程加以省略,就变成了—读书就是为了高收人。"家长们将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完全移至到家庭教育中,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势必是价值取向单向度的人;同时,家庭教育往往把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从小灌输给儿童,过分注重个体得失,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社会协作等集体主义价值观走向淡薄与模糊,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关注大大超过对社会价值实现的关注,以至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家庭教育出现道德滑坡,民主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教人向善的功能显得苍白,无论对于个体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或社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可怕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能未来与人格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去契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不当

1.重言传轻身教。所谓言传,是指父母、长辈借助语言活动,用说理的方式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进行的传导和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心理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天长日久,父母的作风、品德、性格爱好、气质特点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前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过度或不及。很多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孩子只是父母期望获得某些结果的任意加工的“原材料”,在亲子关系中只能被动地承受。成人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煎进。有的父母察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间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相反,有些家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有些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心理发展对日后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孩子小,只要不生病就行了。信奉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家长放弃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这类家长有的本身素质就不高,根本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也不会与学校教育很好地配合。使得子女好的素质不能形成,坏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过犹不及,两者都是有害的,必须遵守适度的原则。

正因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法方式等方面不合规范,造成了当前家庭教育实效低靡,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和教育者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儿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如逃学厌学、心理疾病、道德低下等系列困惑,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美德,在现时一代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微弱;相反,当前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当前社会违法犯罪的主体,他们被称为“幸福的年代里不幸福的儿童”。总体上说来,当前家庭教育效果低下,教育现代化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失落。

三、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途径

家庭教育的现实道德矛盾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那么,现代家庭教育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遵循什么原则?“总体上说,现代教育的道德进步,既依赖于整个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教育系统自身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一)首先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需要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倡导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伦理价值体系,清除那些残留的、不合时代精神的旧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提升家庭教育的道德境界,应该作为总的、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例如: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以天下为己任等等,一向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十分崇尚这些关系间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首先就是培育、启发个体的这些道德性,追求家庭共同体的幸福、和谐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基本伦理准则。挖掘这些家庭教育伦理价值的精华,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富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应该成为当前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其次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

“现代教育应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它要求现代教育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同样应该被视为现代家庭教育最高的伦理追求。家庭教育现代化对家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从封建传统的家庭本位换位到现代意义的儿童本位,把自觉追求和全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个体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因而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是对儿童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教育,其具体内容应该是教儿童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三)最后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构成教育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对家庭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善恶矛盾及其运动关系,家庭教育的道德理想、伦理规范及其进步机制。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至少意味着一点,即育儿成才。育人成才论一方面强调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培育,使个体实现自然人的进化,成长为体格健全的自然的人;另一方面强调对儿童教化使之成才,使个体实式社会人的进化,成长为合乎教育目的的社会的人。育人双才论探讨的是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儿童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作为儿童最早的也是终生的教育者的父母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具备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家庭教育目的观、价值观、道德观、育儿观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该合乎教育伦理道德,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一、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提倡、弘扬善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善的方面,使家庭教育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格塑造起到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教育的伦理特性和道德要求,家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有的教育伦理学研究者所主张的,“使教育成为善的事业,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使命和必然追求”。探求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以善律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呼唤家庭教育的现代化,也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家庭教育伦理建设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依法治教,即努力调整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教育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使教育服从法律规范;要求以真律教,即按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办教育;要求以善律教,即以正确的伦理观念来规范教育,而后者会对前两者产生明显的积极互动性影响。所以,教育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家庭教育学还只是发展仅仅20年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社会重视普遍不够,因此,人们对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意识和建设就显得更加薄弱,理论研究更是缺乏深度和成果积累。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明显缺乏伦理道德的有效约束,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要求离现实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促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无法容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也无法容纳与时代精神根本冲突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伦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庭教育伦理规范体系,才能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二)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含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还意味着政治制度革新、社会发展、教育的吐故纳新、传统美德的弘扬、家庭伦理的建设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然而,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它对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结果矛盾与困惑重重,教育的实施处于两难境地。除此之外,社会上也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教育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一特殊的教育职能的发挥,使家庭教育处于茫然无措的道德困境。

二、当前家庭教育伦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伦理缺失和不合道德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建立在理性的、正确的、崇高的目的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这一目的和要求,促进个体全面成长,引导个体趋向于真善美,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伦理追求。这对作为教育者角色的父母提出了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等方面的系列要求。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出目的观和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

(一)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怎么样呢?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不断,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和集体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教育中只重智力开发,轻视或忽视思想道德教化不无联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确实在能力、技术等方面给个人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不少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提高竞争的技巧和能力最为重要,道德不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这种“以分为本”,重智轻德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撒谎、懒惰、不尊敬师长,“望子成龙”、“读书成才成大器”成为许多教育者对儿童唯一的价值追求;而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美德,如德育为先、艰苦朴素、热爱劳动、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同情尊重等,在教育者的价值定向上则受到忽视;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更是遭到冷遇。

(二)教育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极端“功利”和“自我”的价值观念从潜意识逐渐成为相当部分家庭的主流意识。“不少家长向子女灌输的学习动机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重点名牌大学,从事热门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份高收人。如果将中间过程加以省略,就变成了—读书就是为了高收人。"家长们将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完全移至到家庭教育中,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势必是价值取向单向度的人;同时,家庭教育往往把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从小灌输给儿童,过分注重个体得失,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社会协作等集体主义价值观走向淡薄与模糊,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关注大大超过对社会价值实现的关注,以至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家庭教育出现道德滑坡,民主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教人向善的功能显得苍白,无论对于个体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或社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可怕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能未来与人格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去契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不当

1.重言传轻身教。所谓言传,是指父母、长辈借助语言活动,用说理的方式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进行的传导和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心理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天长日久,父母的作风、品德、性格爱好、气质特点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前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过度或不及。很多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孩子只是父母期望获得某些结果的任意加工的“原材料”,在亲子关系中只能被动地承受。成人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煎进。有的父母察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间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相反,有些家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有些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心理发展对日后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孩子小,只要不生病就行了。信奉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家长放弃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这类家长有的本身素质就不高,根本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也不会与学校教育很好地配合。使得子女好的素质不能形成,坏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过犹不及,两者都是有害的,必须遵守适度的原则。

正因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法方式等方面不合规范,造成了当前家庭教育实效低靡,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和教育者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儿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如逃学厌学、心理疾病、道德低下等系列困惑,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美德,在现时一代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微弱;相反,当前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当前社会违法犯罪的主体,他们被称为“幸福的年代里不幸福的儿童”。总体上说来,当前家庭教育效果低下,教育现代化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失落。

三、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途径

家庭教育的现实道德矛盾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那么,现代家庭教育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遵循什么原则?“总体上说,现代教育的道德进步,既依赖于整个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教育系统自身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一)首先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需要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倡导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伦理价值体系,清除那些残留的、不合时代精神的旧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提升家庭教育的道德境界,应该作为总的、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例如: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以天下为己任等等,一向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十分崇尚这些关系间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首先就是培育、启发个体的这些道德性,追求家庭共同体的幸福、和谐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基本伦理准则。挖掘这些家庭教育伦理价值的精华,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富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应该成为当前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其次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

“现代教育应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它要求现代教育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同样应该被视为现代家庭教育最高的伦理追求。家庭教育现代化对家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从封建传统的家庭本位换位到现代意义的儿童本位,把自觉追求和全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个体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因而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是对儿童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教育,其具体内容应该是教儿童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三)最后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美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7.12.108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弘扬家庭美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作为公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是从家庭美德当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见,树立健康、有序的家庭风气,是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的根本,也是每个公民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

1 家庭美德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要素,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能提供物质、经济、生育、抚养、教育、感情交流、休息和世侄嘀止δ艿幕疃空间,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家庭结构是多世共居的“代”居社会。家庭核心是父亲,承担家庭的重任。古代社会血缘关系高于婚姻,家庭整体利益高于其他个人或夫妻利益。在家庭组成上,男女不平等,子女婚姻地位相对低下,家庭社会的主角是男性。

现代家庭关系的重心是夫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受法律保护。现代家庭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自由的。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和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道德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美德继承和发扬等这些都是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反映。所以说弘扬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社会道德健康发展的关键。

2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的建设特点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使得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构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使中国进入开放性社会。这些必定会影响到公民的道德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各部门、各地区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对于个体公民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2.1 市场经济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赋予市场主体自,要求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安全负责。市场经济这一运行规律,强化了公民的个体意识,培养了公民的独立人格,锻炼了公民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行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2.2 市场经济激发了我国公民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竞争就是压力,但也是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会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提高效率是赢得竞争的主要途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们形成了效率意识。

2.3 市场经济推动了公民的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使得人们勇于创新。人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人们必须积极、千方百计开拓创新。

2.4 市场经济加强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法律规范要求人们依法行事,严格执法,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当然市场经济运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优良的道德体系,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起点。

3 家庭美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3.1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家庭而存在。马克思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发表的纪念文告中也指出:“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的迅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一向对人类十分重要,它提供人们的经济活动、遮风避雨、赡养老小的基础,这些功能将继续存在,并将随着物质的进步更加丰富。”

所以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社会主义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家庭美德也会通过生活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家庭美德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3.2 家庭美德教育是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首站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美德的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社会大众的重视。《孟子・离娄上》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庭美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中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就把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同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因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细胞,现在不仅仅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为人未来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更是人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首站,可以说是人接受最初级教育和最原始影响的场所。因为,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不论是事业成功的人还是一般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家庭美德是塑造子女良好品德的基础。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是每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3.3 家庭美德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得道德也开始改变,家庭美德也受到新的挑战。良好的家风,既可以使社会成员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影响,也可以为社会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微观基础,还可以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家庭美德教育是一切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可见,只有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才能为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然,随着政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美德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和进步中。很多人认为家庭的美德对一个人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大力加强家庭美德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一、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

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阐明了家国关系以及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家庭建设包括家庭、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目标。高度重视和加强家庭建设是党中央立足长远,顺应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建设,家教、家风,是构成“德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史,当曾经与中华文明一起相互辉映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相继解体,这些曾经放射过耀眼光芒、星汉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相继断层,纷纷逝去或陨灭时,中华文明却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

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以其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历经生死存亡的考验,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坚?靠的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精神凝聚和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人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

回望是为展望。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两相依,密切不分离。我们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时候,就寄托了中华民族家国一致的和谐理想、家国同辉的大同情怀,奠定了家国关系的社会目标。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在其稳固发展中与西方国家以宗教维系社会发展不同,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常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基点作用。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社会才会繁荣富强。

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多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仁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家庭建设,中心环节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家庭成为传播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养、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人社会人生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家庭不仅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点。

二、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然而,时下,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压力也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汲取中华传统优秀家教文化精华,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文化、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就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并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中。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情怀,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不胜枚举。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和蒙学教材。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著名传世家训、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代家长的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教,因为家教是人生的第一课。为了让儿女立足家庭,胸怀祖国,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教育,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结、积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精华。举其大端有: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等等。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后代,重言教,更重身教。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而要以身作则等,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也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体现。家训影响着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这些不仅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优化全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塑造伟岸的人格,都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因此,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强本铸魂的重要基础作用。

三、树立新时代的家庭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进程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加强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青少年是国与家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纵观我国时下的社会道德风尚,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升,而道德滑坡、腐败严重的现象,尽管有各种因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苦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常教育常新。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此。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提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实现引领民族复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深远影响。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站、出发地,家风是家庭的软实力、营养剂。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家庭家风开启,建立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正如所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6篇

德育就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就是要教育培养人如何成长、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自然相处。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那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呢?

前一段时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文本,大家都非常关注。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这个版本,把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九大素养,具体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个方面,在这九个方面下面又列了25个二级别的指标,我认为这个东西是很必要的,也挺好,但是也需要讨论一下。

大家看这九个方面的素养,可以说有一大半都是德育的要求。我们德育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方面的教育,其他的如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也都同德育息息相关。如果让我说,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还能更多,甚至可以列出一个繁杂的表格,使得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更加具体化。然而,既然是核心素养,要么确定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要素,要么给予高度概括,简单来说,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道德能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道德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无数事例表明,无论你是官居高位还是职场精英,导致人生溃败的一定是道德的沦丧。二是道德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道德是可以学习的,学习也有道德要求,二者相互融通。

学校在这方面能够做的就是要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以德育统筹学校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给现在的教育披上很多的外衣,左一件右一件非常多,如果把披在教育身上的外衣或标签都拿掉,只能留一件,那就是德育。现在经常看到和听到这样一句话: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话的用意是好的,但不确切,我认为,德育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德育是教育的全部,不是教育的一个类别,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人生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来对待。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公民教育

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基本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什么是公民?如何教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构建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现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缺少贯通、缺少统领,缺少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需要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贯穿公民教育这根道德教育的基本主线。无论是高官、老板,还是在一线工作的劳动者,所有的人都要从公民做起,都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公民教育是使公民树立和形成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我认为最基本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民族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市场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中国学生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下的25个二级指标,我觉得哪一个都是对公民的要求。比如国家认同里面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国际理解里面的全球视野、尊重差异等都是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可见,我们在培养人的时候,很多讨论、设计都与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有关,即使在讨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很多都是在讨论和研究中国公民的素养,这与德育是十分契合的。而这些意识需要学校在教育及德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去体现、去贯通。

公民意识里最基本的是国家民族意识,我们的德育首先要让大家来认同国家,国家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制度、如何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这都是作为一个公民要知道、要了解的。你爱这个国家,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现在很多90后、00后对我们国家发展的切身感受不是很多。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告诉他,我们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这样年轻一代才会了解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同时,学校还要强调市场规则意识,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讲规则的。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讲规矩,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要求,其实也是公民的基本准则,你要做一个好的公民一定要讲规矩。我们要教育孩子,就是要教育他有一个好的习惯――守规矩的习惯。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问他你受了这么多教育,给你印象最深的教育是什么?他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幼儿园的教育,因为幼儿园的教育教给了他要和大家分享的习惯、讨论的习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习惯。这不都是规矩吗?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学校要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做一个现代守规矩的公民,这里面包括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等内容。

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和基本问题。我认为,德育是面对所有人的教育,不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教育,道德教育要明确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要着力于公民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就是要将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公民,这比培养少数社会精英更能体现德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在学科融合

我们刚才讲教育的综合性,就是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从学科上来讲是分门别类的,在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时总要涉及德智体美,但有一个基本认识和基本事实需要明确:全面发展不是分别发展,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德育不是教育的一个类别,也不能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教育的全部,是一种最综合的教育。想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就要考虑促进学科融合,在学科的融合中发挥德育的功能。德育做的好不好,绝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问题,还要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涵。

前几年北京市搞了一个各学科的德育指导纲要,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做法,因为每一个学科都有特别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比如说语文学科里的德育内容是最丰富的,数学里也有德育。有人说数学里边还能有什么德育,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我们对德育的理解应该更宽泛一点。德育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世界,是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而数学里边就有这些。我们在关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活动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时候,也要深入挖掘一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做好学科德育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德育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学校不仅要有开发课程的能力,还要有开发活动的能力,特别是开发德育活动的能力。有人说学校事情已经这么多了,哪儿有那么多精力再搞活动。我觉得这就看你会不会抓住机遇,其实我们学校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很多工作都可以作为德育活动开发出来。譬如2008年北京承办奥运会,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奥林匹克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尊重,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德育的要求。北京市大概有二百所示范校在同心同力地做这项工作。有些学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场德育活动开发出来,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我们课程建设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现在这里面也面临很多问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有专门的人力支持,校本课程怎么办呢?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把课程分那么清楚,而是把课程进行融合。真正的校本教育就是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德育能力上,德育能力既体现在以德育为统领的各学科教学的融合上,也体现在学校德育开发的能力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且大有作为的一个地方。

德育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

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教育也是从家庭开始的,这里头的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因为人一生下来直面的首先是家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作化、标准化、集体化的教育。很多学校却忽视了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家庭教育没有纳入到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功能,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现在的问题是家庭德育薄弱,目前的家庭德育处于自然发生的过程,或者说随意性比较大,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识并不明晰,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

我们有些家长是懂教育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是不懂教育的。不懂教育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他们不懂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培育孩子。有文化不得懂教育,文化水平低不见得不懂教育。胡适的母亲识字不多,她送幼年胡适去蒙馆学习,当时每个学生每年要交给先生两块银元作为学金,胡适的母亲却主动给了六块银元,她给教书先生提出明确要求:给胡适讲书,“每读一个字,须讲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胡适说:“我一生最得力是讲书。” 教学不能灌输,要着重讲解和理解,文化水平不高的胡适母亲,其实很有教育见地。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7篇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弘扬家庭美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作为公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是从家庭美德当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见,树立健康、有序的家庭风气,是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的根本,也是每个公民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

1 家庭美德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要素,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能提供物质、经济、生育、抚养、教育、感情交流、休息和?世侄嘀止δ艿幕疃?空间,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家庭结构是多世共居的“代”居社会。家庭核心是父亲,承担家庭的重任。古代社会血缘关系高于婚姻,家庭整体利益高于其他个人或夫妻利益。在家庭组成上,男女不平等,子女婚姻地位相对低下,家庭社会的主角是男性。

现代家庭关系的重心是夫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受法律保护。现代家庭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自由的。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和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道德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美德继承和发扬等这些都是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反映。所以说弘扬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社会道德健康发展的关键。

2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的建设特点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使得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构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使中国进入开放性社会。这些必定会影响到公民的道德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各部门、各地区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对于个体公民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2.1 市场经济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赋予市场主体自主权,要求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安全负责。市场经济这一运行规律,强化了公民的个体意识,培养了公民的独立人格,锻炼了公民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行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2.2 市场经济激发了我国公民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竞争就是压力,但也是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会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提高效率是赢得竞争的主要途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们形成了效率意识。

2.3 市场经济推动了公民的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使得人们勇于创新。人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人们必须积极、千方百计开拓创新。

2.4 市场经济加强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法律规范要求人们依法行事,严格执法,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当然市场经济运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优良的道德体系,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起点。

3 家庭美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3.1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家庭而存在。马克思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发表的纪念文告中也指出:“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的迅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一向对人类十分重要,它提供人们的经济活动、遮风避雨、赡养老小的基础,这些功能将继续存在,并将随着物质的进步更加丰富。”

所以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社会主义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家庭美德也会通过生活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家庭美德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3.2 家庭美德教育是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首站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美德的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社会大众的重视。《孟子?离娄上》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庭美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中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就把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同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因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细胞,现在不仅仅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为人未来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更是人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首站,可以说是人接受最初级教育和最原始影响的场所。因为,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不论是事业成功的人还是一般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家庭美德是塑造子女良好品德的基础。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是每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3.3 家庭美德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庭;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基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这一阶段的家庭,不光是简单为子女提供衣食住行,还更应积极地在智力、思想意识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和引导子女,使之健康成长,其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早环境,家庭具有血缘、供养、共同生活、亲密交流等特点,家庭的亲子关系,使得成员间的交互作用有着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殊性。未成年人从家庭获得心理支持,学习生活态度及其相关技能,形成带有家庭烙印的人格,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中自然包括思想教育的因素。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去在不同层面上片面注重人的物质利益满足,有些体制性安排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纯粹把培养教育人的责任直接抛给了学校,学校成了“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只身力量。加之家庭作为思想教育的传承正在市场化的生存危机下被无形削解和逐渐弱化,部分家长们往往陷于“面包”问题而不能过多关注子女的德行问题,使得学校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孤立化,许多家长自身也认识不到位。如何切实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进而实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承接互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的基本范畴

通常来说,家庭思想教育是指家庭主要成员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规范,对其年幼成员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他们初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它囊括了家庭思想教育、家庭政治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这三者同为家庭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属性,但又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特殊的领域和属性。

(一)家庭思想教育:初步的认知教育

思想是指一定的认识与观点体系,包括宗教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是行为的基础,好的行为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人的思想来自环境影响与自我成长。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成长的重要基地。家庭思想教育要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能力,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其中不仅要解决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问题,还要解决主观如何符合客观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观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的思想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不仅要形成反映客观的思想观念,而且要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因此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们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教育,是认知性教育。然而家庭思想教育并不是全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它不像学校那样有组织、有序列,而更多的是与家长的个人期望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背景与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家庭的思想教育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色彩。对未成年人而言,他们的宗教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更多是带有自发性,自发的途径就是模仿与经验的途径,即以个人的和直接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以各种思想的自发影响为中介,形成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根本看法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种通过自发途径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往往具有直观性、朴素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由此可知,家庭思想教育更侧重于对儿童加以直观、朴素的思想教育,只是初步的认知教育。

(二)家庭道德教育:初步的人伦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是指家庭为了使成员接受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对未成年人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确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等。由于它以传输道德伦理及道德规范为主,故称之伦理规范教育。道德人伦教育是我国家庭品德教育的传统内容。《颜氏家训》曾以教子、兄弟、后娶、治家为题,论及家庭中对未成年人的人伦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书中主张“叫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可见家庭道德教育较侧重于家庭亲情、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与熏陶,使未成年人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熟悉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遵循道德准则,形成规范性的行为,使之获得初步的道德社会化。

(三)家庭政治教育:初步的倾向教育

所谓家庭政治教育,是指隶属或依附于一定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家庭潜移默化地向其成员传习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使之获得能初步适应政治倾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通过家庭政治教育,要增强未成年人对国家、政党的依附性,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故称之为初步的倾向教育。从根本上说,家庭政治教育是让未成年人获得初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是家庭将关于政治知识、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影响下一代的基本方式。家庭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经济对应政治,因而各个家庭具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观点,这必然会对其家庭成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一定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少父母其实并意识不到对子女进行带有初步政治倾向的教育,以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这是需要加强的。

(四)家庭心理教育:照亮孩子的心灵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改革释放了大量红利,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一系列变化正不时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认知心理和价值信仰体系。改革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机会,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日益激烈、环境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中。许多家庭能够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也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矛盾、挫折和失败。这一切无时无处地不在打破家庭成员原有的心理平衡,从而造成浮躁、焦虑、失落、迷茫、紧张、愤怒乃至绝望,危及心理健康。与此同时,不少家庭内部矛盾和纠纷现象,包括父母离异现象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未成年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父母应当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倾听与沟通交流,以积极引导子女释放内心负荷,快乐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从出生到成年之前,个体都可视为未成年人,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范畴。未成年时期是孩子身体发育,人格成长,思想品德塑造的重要阶段。家庭作为未成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具有与学校、社会全然不同的特点。

一是情感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亲子之间强烈的情感性。由于血缘关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表现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求索取,只愿付出。从受教育者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受教育者的每点进步都凝结着教育者的心血和辛劳。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不仅给予了其生命,给予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更是受教育者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向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的、最亲密的,正如我国古语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在教育中,这种情感的感染效力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情感的感染力,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在家庭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家庭思想教育来说,这种情感的感染性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家庭中亲子之间的安全、依恋与爱集体、爱祖国等高级社会性情操在内容、境界层次上不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心理结构,其所引起的爱的情感在脑神经加工方式、在感受状态方面也是相近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发展受教育者的同情心、仁爱、关心、责任感的情感品质,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灵活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是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思想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习惯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但人的成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要从习惯培养开始。要形成某种习惯,必须经过连续不间断的反复训练,因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靠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摸索,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连续性的第二层意思是受教育者接受的是贯穿他一生成长的、全程的、连续的家庭思想教育。无论受教育者接受了多么完备的学校教育,总是阶段性,即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他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里,时时受着家庭生活的熏陶;即使真正走向社会,他可以从身体上脱离家庭生活环境,但却不可能从心里上脱离父母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讲,家庭教育是真正的“终身教育”。

四是潜移默化性。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班图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家长的政治信仰、思想观点、道德行为无形中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榜样。家长平时在吃饭、休闲、购物时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有人说,在未成年人身上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确实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是差异性。学校思想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重要前提。

三、未成年人家庭思想教育的策略分析

基于家庭思想教育的上述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家庭思想教育应注意到如下几点:

首先,以身作则并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家庭思想教育主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即父母的示范感化教育。怎样算是示范?不妨以例说明:成年人在别人面前或饭桌前打喷嚏时,用手捂嘴或把脸扭过去。子女看了开始是无意识地跟着模仿,时间长了成为习惯,成年人的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规范行为就是示范。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是未成年人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条件。父母示范是包罗万象的,它又以子女对父母信赖为基础,其示范行为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要求家长以人教人,以实际行为感化子女,首先家长要具备良好的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规范化的社会行为。

其次,坚持适时说理与行为训练。家长遇到未成年人的问题,首先不要着急。一急可能就不讲道理,未成年人往往压而不服。对未成年人要注意进行日常训练,一个好的行为往往是经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家长应注意“长善救失”及时发现子女的合符规范的行为,并对他们的优化行为随即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促进其合理规范行为巩固化。若得到的是负强化,要么未成年人信心锐减、胆怯、害怕,要么表现出与成人要求相对立的思想和行为,两种结果,均不利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优势诱导、适时教育。

再次,坚持防微杜渐与循序渐进。家长应做有心人,应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规范行为,并迅速不断加以纠正。未成年人出现不规范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在矫正时必须避免粗暴、急躁和放任自流两种态度,要发扬“教育者的忍耐”。控制未成年人不规范行为,预防比矫正更为重要。未成年人成长进步是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对小时的放纵久而久之却会铸成大错,家长也要因此而遗恨终身。家长应该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时刻以“小事不小”自警。要敏锐地抓住某些错误思想的苗头予以教育和引导,预防在先,禁于未发。对不同发展水准的未成年人,家长应有耐心,给未成年人成长的空间,对他们的教育要求应放在未成年人能够接受的水准之上。任何超越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惩罚与吃着,只会逼迫未成年人离家出走,逾日不归,造成更大的损害。

最后,做到严爱相济原则。在家庭思想教育中,要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中有爱。在培养子女方面溺爱、娇宠、迁就将导致家庭悲剧。家长在心理上必须明确“惯子如杀子”的道理。溺爱会使孩子自私、任性,容易造成孩子的娇气、惰性、骄横、庸气等心理弱点。长大后,其社会适应性、自立性、自制性都十分脆弱,干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实践证明,被溺爱的孩子个体社会化不健全。真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二是对孩子精神方面的严格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中外许多深通爱子之道的家长不无重视后者。有爱就有严,一个家庭应该有一个权威。首先是父亲的威严,而父亲的威严来自父爱,这是家庭思想教育中权威力量的源泉。家长的权威来源于严格要求与自身的威信。严格要求要有说理的基础,威信则要一点一滴培养,家长应充分注意到严、爱的统一与和谐。

此外,还应坚持经常沟通与统一要求的原则。家长应与未成年人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注意经常沟通思想、情感,亲子的心灵对话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父母之间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要求应该统一,使孩子的成长有好的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年第5期。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伦理危机;高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78-02

一、大学生家庭伦理危机现状

近几年,特别是随着独占性和较强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当代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家庭伦理道德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家庭伦理危机具体表现为:

1.“孝道”教育的缺失。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正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8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80岁以上的老人也将达到2 500多万。据中国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1%受访者忧虑照顾父母力不从心,然而“4·2·1”的家庭模式,让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养儿防老。但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现实国情却是:儿女若不尽孝,老无所养。这一切皆源于“80后”、“90后”存在着“孝道”教育的缺失。

2.大学生“亲情”意识淡薄。每年新生入学,不时可见学生家长总是小包拎、大包扛,忙前忙后地办理各种手续,而学生们却在一旁逍遥清闲,稍有不顺心之处便向父母大发雷霆。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给父母打电话普遍存在“催款电话+问候语”模式。“亲情”意识的淡薄导致他们遇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自我出发,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识,他们丧失了正确的自我评价。

3.“利己”性在大学校园盛行。现代不少大学生在伦理价值观上出现了“利己”性,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在校园盛行,精神空虚,责任心下降,更是成为大学校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他们的心里,觉得父母为他们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极少会为父母考虑,有的甚至蛮横霸道,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对父母心生怨恨。“啃老族”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其在大学期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满足自己超前消费,在参加工作甚至成家立业后,还要不断伸手向父母要钱,大学生冷淡家人、疏远亲情,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伦理道德,令人深思。

4.毕业后婚姻家庭危机显现。“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他们在婚姻家庭当中也存在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双独子女春节回谁家过年,当“80后”媳妇遭遇“50后”的婆婆,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家务活到底应该由谁来干等。这些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矛盾已渐渐显露,那么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将来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也必然会遭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避免婚姻危机的出现也理应成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与高校道德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多学科深厚基础知识、文理兼备的通才,而不是仅简单地使学生获得那种专门性、职业性知识的工匠。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人类的一切价值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应是道德和文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知识只有被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正义力量。

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与以往世代非常不同的行为和特点,这些差异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凸显,包括其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劳资关系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本来就是“四有”中“有道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很难想象,一个家庭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人,能称得上和谐的人、人格至善的人,能称得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样的人所建立的家庭,其道德水平及其向下一代所灌输的道德观念如何也可想而知。因此,从大学的本性和职能出发,大学的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否则,不注重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的高等教育决不是成功的教育。

三、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并寻找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手段,对塑造符合新时期道德要求的人才,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更是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希望所在。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些人才将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未来的领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上。

现在“90后”大学生普遍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中国独生子女群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他们引发了众多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孩子一直占据着家庭的重要位置,而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中,孩子更是成为了中国家庭的最最核心。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在如此长的历史时间中存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他们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而且还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主流。

四、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应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呈现

1.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必然性。家庭伦理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石。目前家庭伦理的现状是:“孝道”缺失,“亲情”淡薄,导致“利己”性在大学校园盛行,大学生们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的偏差,存在着道德伦理的不和谐。为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必须加强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需要批判继承吸收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把科学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高校道德教育能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格塑造,特别是提倡、弘扬真善美的家庭伦理关系起到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教育的道德要求和伦理特征,至此,才能达到其教育的本质。

2.改变现有家庭伦理教育教学组织方法。高校道德教育施教者一定要清醒意识到进行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迫切性,及时组织师资力量展开教育教学研讨,改变现有教学组织方法。首先,可组织老师访问、同学调查等方式,找到本校中出现的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及时组织师生共同探讨。其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贴近生活切实可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案等理论性课题。再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一些与家庭伦理教育有关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文艺会、运动会、讨论会等,使学生在人性化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氛围中受到正确伦理道德的熏陶,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

3.以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走出家庭伦理危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校道德教育要用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对于“孝道”缺失,“亲情”淡薄等行为进行道德自律,建立道德信念和内省机制,消除家庭伦理危机对大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坚持用人文情怀、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守护心灵,遏制人性的异化,帮助大学生建设积极健康高尚的精神园。

4.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思修、德育类课程作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这一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定位在思修、德育类课程上。高等教育在思修、德育类课程教育中应主动将对大学生进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赋予其较为突出的地位,在教材、师资等方面加大建设的力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只有增强联系,形成合力,才能使家庭、学校都成为大学生接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五、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与微观领域,社会是家庭的放大与延伸,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家庭伦理出现不少新的矛盾与冲突,家庭伦理危机不仅影响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德育教育,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开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局面。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背景下,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化解家庭伦理危机,我们必须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改变现有家庭伦理教育教学组织方法,我们必须以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走出家庭伦理危机,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思修、德育类课程作用,从而在家庭伦理危机发生情况下探索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曹劲松.人类信息交往的本性与信息伦理观念的确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 (4) :16.

[2] 杨秀丽.论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2) :21.

[3] 连社君.1921名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需求与评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55 -56.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0篇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重基础轻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重言传轻身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家庭伦理道德 传承 家庭伦理道德标准

一、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一)父慈子孝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甚至被视为比夫妻、兄弟关系更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张履祥《训子语))传统家庭伦理强调的父慈子孝.既注重子女对长辈行“孝”。也强调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慈”德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养子、爱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内涵主要有孝养、孝敬、孝顺等。孔子说:“为人父。止于慈。(《札记·大学>)一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精神上关爱,呵护,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是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在儒家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谐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兄弟问的手足深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主要是指兄弟间的团结友爱。兄弟团结友爱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絮,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随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系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相对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言,兄弟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其道德规范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应在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中加以发扬。

(二)夫义妇顺。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十分注重的。《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没有夫妇之间的婚姻便没有后代的延续,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妻子处于服从的地位,是~种主从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当然在传统的夫妻伦理中也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伦理准则,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同干共苦等。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孑L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札记·礼运》)传统家庭伦理十分强调夫妻合义而顺,男女婚配要考虑双方的性情和修养是否般配,追求“夫妇和顺,相敬如宾”,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夫妻双方的互敬互爱,以求家庭和谐。

二、当代青年的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及伦理分析

(一)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缔结了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家庭的成立。然而作为婚姻主体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样化。在社会转型期前,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然而现在的青年男女双方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导。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重个人条件,个人素质,把双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观念较为开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内在动因。传统社会对性的看法是性行为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忽视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市场经济带来了平等、自由观念,反映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愿望,更加注重个性的和谐.强调爱情是婚姻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经济观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在各自财产的支配权上,夫妻之间有平等的财产分配权、继承权,注重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同时,在家庭消费方面,青年人主张夫妻双方有平等的财产支配权。青年人的生育观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多数青年人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当然也有青年人为了自我的个人实现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谐现象选择了不生育孩子。即“丁克家庭”。以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总体上,当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观有其进步的因素,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旧思想。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爱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观念。

(二)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伦理分析。根据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由自由恋爱引起的婚外情,由性开放引起的婚前性行为等。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首先在婚恋观上要端正恋爱态度,提倡文明交往,新时期的恋爱道德要求人们在恋爱中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真正高尚的爱情和婚姻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与和谐。同时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现代的恋爱不文明现象、婚外情、第三者等。

其次是在家庭经济关系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准则运用到家庭中来,如婚前财产公证还有“啃老”方式等。这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一个挑战,在新时期我们要公正和合理的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严格遵守“孝”的原则来处理在奉养老人的经济问题,以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在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孝”的传统文化。最后在生育观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减少社会问题少年的出现。

三、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2篇

(一)道德自由

自由,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古有“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又有“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那么有无道德自由吗?什么是道德自由呢?

有人认为,道德自由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有人从个体道德角度阐述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个体道德的核心,也是衡量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的重要尺度”。此外,《伦理学大辞典》把道德自由定义为“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高度完满的境界……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反映人类进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觉地遵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道德自由定义为:人们根据道德必然规律独自进行道德选择与决定的一种权利、能力和境界。因此,该定义里道德自由包含三个基本向度:一是道德自由权;二是意志自由;三是道德自由境界。道德自由这三个向度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道德自由的丰富内涵。

(二)道德意志自由

在伦理学范畴里,意志自由是指“人在行动时对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一种选择自由”。也有解释是“当人类被看作自我理解的理性动物时,对意志自由的思考便在理解中占据一个中心地位”,但“我们要说的是人的自由,亦即人的意志自由”。“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而道德意志自由是指道德意志发挥功能过程中的自由,即道德意志的自由。它既具有静态的特性又具有动态的特性,本文中的道德意志自由则是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有机统一。即分别为具有道德自由意志的道德行为主体所具有的基本道德能力与“向善”和“趋恶”两个向度。

二、道德意志自由的“无的放矢”

我们说意志自由是“人在行动时对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一种选择自由”,这里的“人”显然指的是抽象的人,而且我们认为的“人”是有道德性、道德良知的,但是,当“人”还原为现实中的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时,这句话就出现局限性了,现实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是否都有良知,从而愿意选择善或者道德?是否都有认识和选择善与道德的理性?是否在选择善或者道德时能够有的放矢?显然我们不能保证。

下面我们从教育因素具体分析一下道德意志自由的“无的放矢”,导致家庭德育危机的几个方面问题及原因。

(一)家长做引导时,出现家庭德育思想上的偏差

当前,家庭德育处在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碰撞的背景之下,“私”已经从潜意识升入意识,人们的价值观向个体得失倾斜,权利观念逐渐清晰。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德育时产生了偏差,使得家庭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德育的功利色彩,家长的盲目关爱,家长行为的重智轻德等,使家庭德育脱离了应有的轨道,最终导致社会道德问题愈演愈烈。

(二)环境对家庭德育的影响

据调查,不论在我国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中,子女的消费水平普遍偏高,甚至高于成年人。部分家庭能提供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对家庭教育有积极的意义,它能保证给孩子提供更为充足的教育投资条件,但过于优越的条件会使一些父母陷入盲目性,给孩子提供过于优越的条件;而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省吃俭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种种做法都不利于教育,如养成孩子铺张浪费、贪图享受和自私自利等不良品格。

(三)社会关系变化引起道德需求的萎缩

道德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的意义就在于调整这种利益关系。个体道德需要的紧迫性往往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成正比。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越丰富、越复杂,社会和个人对道德的需求就越强烈。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带来的是个体生活隐私化程度的提高,个人享有的自由空间加大,以及外部社会控制力量和人们的道德需求的不断减弱,在“隐私天地”中的“失范”行为和不当思想与日俱增。

三、家庭德育启示

(一)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中,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不是私事,而是社会责任。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二)引导孩子时做到有的放矢

人对道德的选择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境界。若作为家长,引导孩子达到这种自由,就应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理性的成熟”迈进。这里的理性的成熟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理性对个人的自我认识,即对个体的欲望、目标、价值等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这是意志自由之主体性的保证;二是理性对外界的认识,即理性对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与实现个体欲望、目标、价值等有着决定性联系的各种外部因素的认识与掌握,这是实现意志自由的重要条件;三是意志力的增强,这意味着个体能抵制各种外在的或内在的非理性因素的阻碍与干扰,坚持按理性行动,这是意志自由在力量上的保证。一个人的理性越成熟,那么他的意志自由度也就越高。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德育 教育理念

一、课题主旨

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它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奠基作用,其教育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要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要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要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孩子处理德智、人际、身心等诸方面关系的能力,使孩子在文化素质、道德质量、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题探究

构建家庭和谐德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www.133229.COM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家庭美育、德育、家庭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健身指导等,透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伴随孩子们一起走在人生旅途上。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一)制定下发研究课题形成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四平市教育局的安排,确立了以“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经历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立项工作,它作为构建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引领德育工作方向,深化、拓展家庭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根据不同校情、班情制定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立项、实施工作,并积极开展经历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案例分析等,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

(二)建立家长联席会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联席会即在学生家长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设会长、副会长和各位会员,共10人。工作职责是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帮助学校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办好民众满意的学校献计献策。家长联席会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并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十佳家长”评选活动。透过家长的参与,力争实现教育全方位和优质化的要求。

(三)采取措施普及家教知识。要求各校做好收看省教育电视台每晚20:09分在“亲子港湾”栏目播出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讲座和案例分析节目的工作。特别是通知学生家长进行收看,并要为省家教工作提供案例、话题。充分运用《家教指南》等刊物宣传家教知识,聘请北京专家、“知心姐姐”到学校开展家教知识专题辅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并要求各位老师,尽可能多使用网上通讯工具,如qq、博客等与家长联系,勤沟通,勤反馈,建立对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较差学生的帮教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家长学校”开展工作。省教育厅和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的“网络家长学校”,主要开设教育新闻、名师名校、学生乐园、德育阵地、心理导航、专家在线和家教通等内容,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空中”教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途径,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家校合力”的重要载体。

三、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有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给了我们以启示: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爱迪生,因为母亲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而成就了一生的发明;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法国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均是因为继母的影响;第29届北京奥运会被誉为“外星人”的菲尔浦斯虽然从小患多动症,也是因为母亲对他的不离不弃,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名将;中

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因为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些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目前,在学生的德育发展中明显存在着“5+2=0”(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5)的现象,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严重妨碍和谐德育建设。家长期望值太高、家庭教育内容萎缩、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监护人素质不高等等,不仅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阻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表现如下:

(一)教育方法不当。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现代家庭中孩子少,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自然成了中心,成为三个家庭的宝贝,不问青红皂白一切满足,结果是造成六个人养了一个小地主,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在物质上,只要孩子需要决不打折扣,由于溺爱,自然造成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懒惰、自私等坏毛病,子女世界观形成后的坏毛病真的改不了了,家长才感到伤心,但为时已晚。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不信任孩子。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质量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剥夺了他们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自立和信心。

(三)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使孩子没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受到不良习惯的熏陶,久而久之,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扭曲,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犯罪。

四、家庭和谐德育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有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最早形成的便是家庭教育,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积累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一个人呱呱坠地后感受到的最初温暖来自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此建立了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将对孩子的终身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中许多个案证明家庭和谐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理念、未来成就。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是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烦恼时候第一可信赖的倾诉者,家庭也就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在今后的家庭和谐德育研究中,我们将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来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学校是专门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场所,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老师抓的是学生共性的东西,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虽然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可以进行品德教育。这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对未成年人来说,好比一个“磁场”,孩子生活在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不由自主地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也就逐步形成了。另外,透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

(二)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家长要意识到,家庭德育是造就孩子未来的最简捷、最易见效的方法,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用一颗孩子的心来对待孩子,要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并学会倾听。

(三)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据调查,目前“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孩子健康的含义,更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家长的引导是培养心理健康孩

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家长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和“一味的迁就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理念之后,关键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特别是对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要有心理准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