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数字化教育手段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数字化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7-02

社区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而远程教育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的先进性,使得它能够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北海电大本以学历教育为主,但为了满足周围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意愿,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人员不同类型的志趣爱好、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训需要,也办起了非学历教育。这个非学历教育的依托,除了本校,还有独树根东社区、铁山港兴港镇这两个数字化学习中心。因此作为北海市社区教育的中心,北海电大可谓得天独厚,课程内容齐全(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学条件充裕,尤为重要的是其所运用的以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其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最好的教育。

学历教育由来已久,非学历教育还是个新鲜事物,本文着重探讨社区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而组织的大量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又是本文重点中的重点。总的来说,这些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政治形势、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技知识、家庭生活、卫生保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教学形式则包括:利用双休日或晚上时间上课、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面授为主的方式;远距离电化教学、网上学习和专家定期辅导等网络为主的方式;讲座报告、参观座谈、实践操作、文体活动,等等。

文化生活教育活动中的“文化艺术”这一项里面,“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历史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和对人性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成为最必不可少的一门鉴赏课。而非学历教育的诸多教学形式中,“网上学习”在数字化的21世纪,对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修的居民,最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制作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教育功能。

学校有个“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去,选课以后,就可以自主使用教师挂在上面的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数据库、各种学习资料和试题,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还将链接扩展到其他“电大在线”(如中央电大、广西电大)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访问,从而扩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课程主要由“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活动资料、参考资料)、“IP课件”、“直播课堂”、“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和“课程论坛”等几大模块组成。既提供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提供了沟通途径,还对学习进行评价,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中“课程论坛”这一模块,学习者点击“进入”,就可以进到里面通过发帖向教师提问,及和其他同学在线讨论;教师则发帖答疑、辅导,进行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课程论坛”又由“发新帖”、“精华区”、“收藏夹”、“收藏”、“新主题”、“最新回复”、“最新发帖用户” 等模块构成。其中“收藏夹”和“收藏”都有“活动提醒”、“最新资源”、“在线留言”和“学习笔记”等功能,还有访问“中央电大专业教学主页”、“中央电大点播中心”、“中央电大图书馆”的链接。至于“IP课件”和“直播课堂”,可以在任一时间内点播上课。

鉴于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的制作,首先省去应试、考核这较为实用、功利的一块,突出其文学欣赏、文学审美的特性,即人文精神的一面。所以“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这两个模块可以暂时不管,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又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流于肤浅。所以分专题讨论,把大课程分成几个小课程制作。专题的划分,可按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也可按代表作家、作品,如屈原、杜甫、《红楼梦》、“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等。

以“‘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这一专题为例,制作“课程说明”时,只把要学习的内容作个简单介绍就行。如:引言对“文人”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论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之成因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主要分四节来进行论述:传统型的文人形象;世俗型的文人形象;出世型的文人形象;女性文人形象。第三章对文人与世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分三节来论述:传统型文人与世风;世俗型文人与世风;出世型文人与世风;女性文人与世风。第四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不同类型文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类型文人形象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思想的揭示。同时说明一下所使用的教材。

制作“教学大纲”时,首先要点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如:本课程选择“三言”不同类型的文人中有代表性的,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探讨,揭示他们迥异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命运结局。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文人形象的种种不同方面,揭示其不同的社会特质和文化内涵。学习者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赏和价值取向的体认,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养成批判的、辩证的思维。其次要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和要求。如:

第二章 “三言”中的文人形象之类型探讨

第一节 传统型的文人形象

一、传统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传统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二节 世俗型的文人形象

一、世俗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世俗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三节 出世型的文人形象

一、出世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出世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四节 女性文人形象

一、女性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女性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应尽可能介绍内容,让学习者先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理清一下脉络,厘定重难点。要求学习者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并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引发对文学研究的兴趣。再次要介绍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这点和“实施方案”重复,可忽略)。最后要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

制作“实施方案”时,首先介绍课程概况。其次介绍教学媒体的配置情况。主要列表说明IP课件编制方案,分“学期”、“讲次”、“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五栏进行。IP课件一般讲授重难点问题,以及需要直观演示的内容,加深学习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对网上资源的使用作一个说明。如: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习者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习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另外对直播课堂的播出时间作出安排。最后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这点和“教学大纲”重复,也可忽略)。

制作“教学辅导”时,主要是及时把平时教学互动中师生讨论的问题挂上网,供大家参考。还有就是一些重难点问题的音频、视频资料。另外,介绍或上挂一些跟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参考资料,如专著类有:冯梦龙“三言”、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齐裕《明代小说史》、欧阳《话本小说史》、谭正璧《话本与古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论文类有:李桂奎《论“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园中的文士角色扮演》和《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卢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论“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孙丹虹《“三言”中士人身份的确立》、洪娟《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形象》、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人物形象研究》等。

综上所述,全面利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辅导、答疑,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还涉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由教务科长具体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现教中心主任具体负责“电大在线”的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等工作,各专业责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制度》、《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小组学习制度》和《北海电大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管理措施》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监控;还制定《北海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及待遇》,向各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以推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另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讲解学习方法和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上网浏览、如何下载网上资料、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尽力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场所(比如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需的学习支持服务。最后,定时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材的到位情况、开课情况、学生上网和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统而言之,探索用数字化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资源,对当地社区教育的资源、手段及运营机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当地社区居民、园区、乡镇民众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与本土化文化相兼容的学习服务机制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

【参考文献】

[1]陈婵娟,罗澍.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黄焕山,郑柱泉.社区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21

[3]赖立.关注需求 引导需求 服务需求――大中城市社区居民教育需求与教育参与调研报告[J].成人教育,2006(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65)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2篇

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

数字教材是未来趋势,必然会对纸质教材带来冲击。但目前阶段,纸质教材仍在课堂中占绝对主要地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还将并存。随着数字教材产品的研发越来越成熟,数字教材将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无论数字教材还是纸质教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是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教学,但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仍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传统出版行业的专长是把内容通过合理的方式推送给需要的人。数字时代,依然需要这些人将好的内容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推送给需要的人。但要在数字出版大潮中不落伍,出版社需要在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积累方面加快步伐。

数字教材的优势

教材是承载教育目标的实体,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好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引领和辅助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对于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具有先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互动。通过数字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可以灵活地实现各种排列和重组,实现人与内容、人与设备的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数字教材,还能够通过活动的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借助网络技术搭建人与世界互动的平台。

(2)海量资源。由于数字教材的数字化存储方式,使得资源在数量上可以得到充分的扩展。好的数字教材,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减轻教与学双方面的负担,从而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并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使资源并非越多越好,若要使教学双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必须将资源有序化,使得资源的呈现是合理的、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

(3)过程记录。数字教材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与学的过程记录变得简便易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将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供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诊断、改进方案以及资源的定向推送,从而能够为教学过程科学化和个性化提供条件。数字教材的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利用技术的优势解决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成为人的智慧的补充,从而既发挥数据的作用,又不被数据所局限。

数字教材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于教材理念实现所造成的干扰,使教与学回归本质,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各项教学目标。除了这些教学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数字教材在生产方面所独具的节约资源、可反复利用、不受地域限制、直接面向读者、为学生在物理与心理方面双重减负等特性也让数字教材在未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字教材研发

数字教材的研发和使用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字教材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数字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并能够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新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研发的“iEnglish基础教育数字教材”为例,探讨数字教材研发的要点。

外研社研制的“新标准”一条龙英语教材在执行课程标准、贯彻科学理念、教学实际可行几个方面都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纸质教材本身在容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能全部完整地体现,与教材相关的资源也不能充分合理地展示,在教材的使用方法上也难以有重要突破。因此,外研社邀请教材主编,依据原有内容和框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外研社iEnglish基础教育数字教材。

在设计方面,该数字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厚的资源体系为支撑,以教与学的过程为轴线,以教学活动为基础,以多样的呈现方式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整体设计尊重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清晰,并在教材内部给予教师以教学指导。同时,该数字教材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不同版本,呈现了不同特点。

教师版首创基于教学设计的具有清晰教学流程的教学活动。纸质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一个单元只能容纳4~6个活动,真实课堂上教师一节课约需10个~12个活动。为此,教师版教材中每课的活动拓展为10个~12个,满足教师基本的教学量。教师版配有“导教”模块,教师可以无障碍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由于教师能力差距造成的课堂质量差距,既能够部分解决教学公平问题,也能够基本解决质量问题。

学生版则基于纸质教材的原版原式,以此减轻学生对数字教材的接受难度,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使学生更快进入数字教材的使用氛围。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学生版增加了多种数字特性。首先,富媒体呈现,数字教材变成一个可以发声、可以播放动画、可以点读的有声有色的书;其次,学生版中嵌入了先进的语音引擎,可以对孩子按照准确度、韵律、流利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音评测;再次,数字教材学生版还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

教师版与学生版呈现方式不同,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后台也将打通,实现课堂管理,记录教学过程。其功能设计丰富,既可用于课堂,也可用于课下;既可由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使用,也可以一人一机的模式创设一对一互动课堂。针对目前实际应用场景,该数字教材适配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手机,并可与点读笔结合使用。

为将科学的教学理念传递到课堂,并实现教材设计之初所设定的目标,外研社还为数字教材的使用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持,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等。目前,该数字教材在全国各大区的试点反响良好。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检验产品生命力的标准是教学效果,数字教材开发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教学需求。为使信息技术真正深入到课堂当中,各教材出版单位都应当深入教学一线了解需求,花大力气研制真正满足需求的数字教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便促进教育信息化走向技术与教学的双向融合,达到“公平、优质、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数字教材开发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3篇

一、 数码音乐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师范院校主要是为基层教育培养师资。在音乐教育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除了要让中、小学生学习掌握部分音乐技能外,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感,而这道德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感以及音乐表达力。长期以来,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及师资不足等问题对师生间的音乐语言沟通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生间“教”与“学”的能动性,例如在“一对一”的钢琴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近距离地接触造成紧张而影响发挥,使授课教师在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无法进行良好的音乐传达;再者,师范院校的学生专业技术远低于音乐院校的学生,很多教师因着眼于技术教育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够在将来进行良好的音乐表达。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数码音乐教学手段,情况下能大不相同了。首先,数码音乐教学模式上大多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它通过高科技的设备手段进行“一教一”的教学,使师生间避免了过近距离的接触,“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阻碍交流的障碍几乎没有;其次,数码音乐教学手段在教学时,学生已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完全被动的对象,占有很大主动性,这种使教学中的客体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并表现出来,使教师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者,数码音乐教学手段能够让教学的主、客体双方尤其是客体方面直接进行复杂的音乐制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创造力。

二、 数码音乐教学对于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培养,大大领先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数码音乐教学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下课后,也就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束,学生在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这种延续的学习过程很难保证学生不走“弯路”;而数码音乐教学手段则不同,学生可用磁盘方式全面、如实地记录教师的授课,可把教师的课堂授课延续到课后任何一时间,学生课后的练习可完全建立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不致于在课后练习中走过多的“弯路”,使得学生的学习效力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在音乐感觉的培养上,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和数字化的音乐教学方式无法比拟。传统音乐教学对于音乐感觉的培养基本是由教师讲或示范,学生则模拟练习,必须至少有两人来完成此项工作。而数字化音乐教学由学生一人就可完成对此项的学习,如对于在声乐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因某一段音乐处理的需要,一个固定时值的音符需略作延长或缩短,教师往往用划拍的方式反复演示或强调,收到的效果却不大,或是在课堂上作到了而课下又走了“弯路”,大多数学生对此抽象的东西很难一次把握住。而在数码音乐教学中,学生可参照教师指导,通过制作MIDI样本,并在钢琴卷帘窗中对旋律音符进行拖拽或是修改音符的解析度,然后通过审听的方式来找出音符处理的最佳位置;又如,在器乐或欣赏教学中,常提到“音头”、“连音”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后自我参照呢?在数码教学中很简单,去控制窗口中修改、调整音符的力度、音头等参数即可,学生也可进行数码录音,通过对音频修改来达到这一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MIDI文件中,对乐句表情参数的修改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感觉。由此可见,数码音乐教学手段具有镜子的作用,学生不要通过其他对象,即可找出正确的音乐感觉。

三、 数码音乐教育手段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教学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这一能力上,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在高科技的数码音乐教学方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和声感觉、合伴奏能力、范奏能力、配器能力、创作能力等的培养上。我们以作曲为例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教学手段存在的差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曲是先用笔和纸记录,然后再在钢琴上不断的演奏、修改、一切非常繁重、复杂,特别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工作者来说,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几乎扼杀了他们所有萌动的乐思,因为他们无法用钢琴或请大型乐队来试听、演奏。而使用数字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则完全不同,它使作曲简单化,只要具备一定的MIDI知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闪过的乐思,然后不断地将它扩展,并可随时加以修改。你再也不用为自己的钢琴演奏技术不好或没有乐队而发愁,因为MIDI的录音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完成创作好的旋律后,你还可发挥你的想象力,为你的乐曲配器,把音乐的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在这以前,这项工作需众多人的合作才可完成,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所以说,数码音乐教育手段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 数码音乐是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未来音乐教育的需要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新课程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改革 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性交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 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新课程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改革 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WWW.133229.COM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性交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 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协同教育;数字化校园;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57-02

1 协同教育概述

“协同”,作为“协作”“共同”的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作一致完成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965年伊戈尔・安素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Haken)教授的《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协同及相关理论同教育的结合,实现了教育理论结构的整体创新,形成协同教育学,其哲学思想是和谐竞争、协同发展,科学思想是解放心灵、规范德行,以哲学、科学、实践三维一体作为实践方法,以培养协作应变、学习创新、诚信仁爱、负责感恩的世界精英为教育目标。

2 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育按学段划分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只有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把握好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近年来,我国校园数字化进程得以不断提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学校都投入大量金钱购置信息化设备,计算机与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多个部门都实施了信息化管理。这些系统为校园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部门之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造成数据无法实现实时同步,数据信息不统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教育、管理和学校内外各组织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科学化的新型学校,但目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视技术应用而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很多教师仍然缺乏信息技术技能,他们使用的信息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重视度不够,投入较少,导致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不积极,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缺乏认识和了解,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导致多数校园网络处在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效益。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校外资源则未进行收集和整理。

3 基于协同教育理念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策略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和重点工作,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信息技术中心,制定并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确保设备安全、信息畅通。制定校园化建设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教研、管理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共享教学资源。对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升级,实现对学校工作数字管理的全覆盖,定期对数字化校园系统进行测试,及时解决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学校内组网级联较多、接入设备老化及下载速度慢的问题。建立全自动多媒体录播教室,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完善教学资源库和学校网站建设,让信息平台成为学校、教师、家长、企业都可以参与的系统平台,建立异地移动网络办公系统,使得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异地或者家中就可使用校园网络;建设面向管理者、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及企业的客户服务平台,使得全社会都可以通过电子平台参与学生的教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借助网络提升自己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决定了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效力。为适应社会发展,应对数字化的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面对新时期、新特点、新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致力于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向,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提升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搭建家长、学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等手段将学生安全情况、成长情况及时地发送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全程对接。搭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创造家校、师生和生生广泛参与的氛围,学生或者家长对学校的各方面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畅通家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学校教育思路、教育渠道,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的互动机制,拉近与家长间的距离,融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网络的特殊功能,使得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交流地位和话语权上更趋平等。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私下交流,可以通过悄悄话的方式,既实现了交流,又保障了相关人员的隐私。不仅如此,还为各班级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各年级各班级同样可以从公开的网络日志上互相取长补短,改进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 结语

当代是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信息化高科技产品已成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较之传统的校园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安全可靠、性能卓越、易于管理的校园网络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8篇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给设计艺术带来了影响,也改变了艺术设计教育,在各种数字化手段面前,一直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才要求。 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特点 数字化对艺术设计各个领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装潢,还是影视动画、油画、壁画,都无不受到其影响。数字化手段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功能强大 一直以来,我们在绘画上都遵循着在绘图板上裱纸、起稿、绘大色、精细刻画等过程,工序较多,而且由于每个人的绘画技艺不一,对色彩的感受与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容易出现透视误差以及用色不当等问题。传统绘画中,出现这种问题时,要想调整过来相当不易,难以达到理想要求。与传统绘画不同,数字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艺术设计流程,在最为流行的3DSMAX、AUTOCAD软件环境中,设计者只需将自己欲设计图样的具体数据与构思输入计算机,再进行相应微调,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设计图样。在强大的软硬件功能支持下,以往最令人头疼且最易出错的调色环节,是由计算机完成的,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了人工绘图误差。有别于传统绘画的一次效果,数字化绘画软件提供了保存、记忆、复制以及可逆修改等操作功能,真正使图形设计成为一件轻松的活。 2.视觉效果突出 在传统手段下,艺术设计要完成一组效果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条件限制,很难看到全面丰富的效果。而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借助现代的模拟技术,不仅可以绘制某一动作的全过程,更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将这一过程全方位充分展示,或快或慢,或平面或立体。在3DSMAX、MAYA等三维制作软件的支撑下,一些模拟实体造型以及物体的运动,都能轻易地实现。可以说,数字化设计手段给我们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影响无与伦比,大量超现实空间的虚拟形态在数字化世界被实现,众多视觉效果极佳的画面,使我们的审美都在发生变化。 3.合作前景广泛 数字化技术将艺术设计从画板上脱离出来,多媒体技术则让人们能够更容易欣赏到艺术设计作品,而网络,更是让全球的人能在同一时间欣赏到同一幅艺术设计作品。一幅画,一段影像,可能是多个国家的多位设计者共同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协作与沟通力,让我们看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诸如现代动漫产业的发展,就表现出了这种特点,无论是整部电影、整个游戏,还是其中的某一个场景,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这种无缝对接的团队协作,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几乎不敢想象。 二、数字化手段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负面影响 数字化手段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极大方便与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乐观的地方。 1.计算机与画板的对立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计算机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在装有专业的设计软件的计算机中完成的,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有计算机即可,无须画板。但事实上,学生不愿意动手进行创作,极力避免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设计基本功太差,缺乏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其成为没有创造力的工匠。不可否认,在画板上进行创作设计,更容易锻炼设计者的空间想象力与构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而局限于计算机创作,不进行画板基本功的锻炼,将使学生成为计算机操作工,与艺术绝缘。 2.技术与思想的失衡 由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查较少要求,反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这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是在讲操作技能,而对于设计的核心与灵魂的创造构思却涉及较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仅仅只是会操作计算机进行简单绘图而已,毫无设计思想可言。 3.过分迷信计算机能包办一切 数字化计算机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设计手段,特别是在立体图像以及大场景展示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这也使一部分人产生错觉:传统艺术教育手段是否可以完全被数字化教育手段取代。在这种想法中,不乏一些艺术教育的老师,以为数字化计算机能包办一切。其实,计算机所做的不过是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表现出来,正是因为有了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设计思想,并通过计算机辅助这种手段,人们才能看到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三、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探讨 1.提高认识,推进数字艺术设计教学 数字化技术手段进入艺术设计教学是必然的,必须提高认识,将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多样化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将自己的设计灵感表现出来。 2.加强基础教育,推进艺术专业素养提升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设计手段必不可少,但必须明白一点,数字化设计手段只是表达设计者思想的手段,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从而创作出有新意、有内涵的作品。基础教育,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造型、构图、色彩、形式以及设计材料的把握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设计对象的感知与认知能力,继而提高学生创造力与协调统一能力。基于此,要加强艺术基础教育,推进设计者艺术专业素养的提升。 3.协调计算机操作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对计算机软硬件高度依赖,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要接受3DSMAX、AUTOCAD软件运用的学习,这种相同的软件使用方法,与以往那种每个学生绘画习惯、着色习惯完全不同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操作的过程可以同一,但设计却不能一样。每个人都有其个人的专业素质与自身文化素养,并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因材施教,不因使用同一种手段进行设计而抹杀了学生设计的创新性与个性化。#p#分页标题#e# 4.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数字化时代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市场化,动漫产业和各种新兴数字化产业的兴起,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时刻了解就业市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教学,不仅能使我们教学更接近艺术设计的本质,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效率与效益,更能开阔学生眼界,积累设计经验,验证设计设想,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力;双分支型关联特性;专业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57-0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所处的时代就是数字化教学新时代。在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更积极推行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添加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元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学生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中产生的变化如何?不同专业的职业高中学生群体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差异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开始了以学生创造力差异为切入点的研究。

顺德区一直以来都处于改革的前沿。其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顺德更被确立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文献查询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对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很多。可是对职业高中专业技能教学领域中数字化教学环境的研究很缺乏。故此,笔者主要对下述两个问题进行研究:(1)实施数字化教学方式后,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力的变化及其原因。(2)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对数字化教学方式接受的效果。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职业高中学生对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适应,势必改变学生的各种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故此本文首先提出假设:职业高中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创造力专业差异性与数字化教学方式有“双分支型关联特性”。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为掌握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创造力情况,笔者借鉴参考文献,修改设计出了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定向质量评估表”。其中,就学生对各种数字化教学手段认可程度进行3级评价计分,同时还对不同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创造力体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工具 本文一系列的数据及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与Excel2003两种常用软件进行处理。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1134个研究样本均在我校高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中抽样。研究过程中共发放定向质量评估表1500份,有效回收1134份,有效回收率为75.6%。表1为研究样本的专业分布情况。

研究分析结果

总体创造力样本数据分析 对1134名学生进行分批、分阶段和形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验,然后与学生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以后的创造力体现进行比对。比对依据是每一名学生的创造力平均值与百分比指标。对估算出来的学生创造力分值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全体学生在采用了为期90天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后,表现出的创造力均值为8.54分,高于没有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前所测定的5.61分,并且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性,前后分值对比均呈正向增长特性。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不同专业学生群体样本分析 假如,基于上文的总体分析可以得出: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并且效果是明显的。那么,不妨换一个角度,以不同专业方向为依据来分析学生样本在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创造力提升的专业差异性。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存在着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效果差异性。以学生专业区分来对比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前后创造力的专业差异,数据如图1所示。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概括出,1134名职业高中学生在使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呈现出的创造力发展特性具有两个特点:职业高中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在实施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创造力提升的专业差异性明显,其中机电专业、会计专业效果最为明显,如图2所示。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力提升专业差异与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环境的关系呈“双分支型关联特性”,即不同类型中职专业对数字化教学手段敏感性呈双向异域模式发展。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机电及会计类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抽象知识点的融合联通使用,整个知识体系架构呈直线式上升发展趋势。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等先进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对其自身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促进效果。相反,酒店旅游管理类和贸易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样本,尽管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他们的创造力分值还是不能提高很多。究其原因,应该是数字化教学环境对这些专业学生个体主观性地掌握专业技能只起简单的演示作用,并未对学生专业技能拓展有明显效果。此类专业课程如一味强调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只会提高教学成本。通常,多媒体课件与网络手段等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方法应该对学生课堂学习有利。只是这些专业的知识范畴与机电类专业相比逻辑性偏少,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方式,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分析数据如表3所示。

研究结论

职业高中学生接受数字化教学方式前后的创造力专业差异性与数字化教学手段实施呈“双分支型关联特性”。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论证以后,可归纳出四点结论:(1)在职业高中阶段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2)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创造力提升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逻辑思维要求高的专业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后,学生创造力提升明显,但对管理类、服务行业类专业的学生效果却一般。(3)数字化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掌握直观性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作用,缩短了专业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演示教学周期,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4)数字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对学生创造力提升的差异性影响因职业高中不同专业形式表现其规律性,其中以“双分支型关联特性”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本文所分析的是在推行数字信息化教学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所提到的创造力差异性问题,与数字化教学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探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变化模式以及综合使用多种数字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苏斌.SPSS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白春礼.从全球的视野关注科技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教版社,2011.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0篇

(长春市四十五中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数字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在我国,普及数字化教学的难度大,但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 :教育发展;资源;数字化;多媒体;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99—02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牟秀梅(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四十五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如今网络、多媒体盛行的高科技时代,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网络和计算机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一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完善一套健康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顺应时代、面向世界、符合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举措。

一、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的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与传统人力教育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将广阔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环境下运行,通过高科技手段呈现给学生们,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的目的。

二、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本着“开发资源、抓好试点、注重应用、滚动发展”的指导方针,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和发展,并且应该避免开发别人已开发的资源,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本着“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上”的原则,围绕教育发展的核心,将高科技手段合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这就是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主体思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原则,我们就要坚持信念,坚守原则,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将人力资源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巧妙结合,构建复合型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知识框架以课件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将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来源、运作原理、现实应用等通过网络的搜索和提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客户端”。学校也可以建设电子图书、网上阅览室,将分类明确的各类知识汇编集成“主页”,这样,学生也可以快捷方便地自主利用。在网络上,灵活生动的网络交流便于学生畅所欲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效果会比课堂讨论更好。

数字化教育的确是大势所趋, 但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可以包打天下,代替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要知道,人力教育资源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的纯学历教育都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那对我们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够纯粹依靠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更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这样一些聚集人文气息的场所的感染来共同协作完成。因此,数字化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数字化教育的优势和好处发挥到极致。

在现今数字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教职工的人力教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如何完善,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力教育资源。校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人力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教学,因为教育不仅是传知识、授技能、解疑问,更要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学生。

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得好,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目前,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家家几乎都有电脑,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将之当成娱乐、游戏的工具,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发它们更多的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多了解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性的知识,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课上与课下的距离,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们更有学习兴趣,更有自主能力,能了解科学知识的现实应用、前沿动态、国际新闻等,让学生们知道学有所用,才会知道学习的意义,看到未来的前景。

目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学校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要想十分广泛地普及学校数字化教育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况且,筹备数字化教育资源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勇于探索,先以少量学校作为试点,了解并统计出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有了试点的经验,其他的学校再模拟仿办,就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推广并建设数字化教学,任重而道远,而且,数字化程度越是普及,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而如何解决财务问题亦是时下之难。所以,让社会了解数字化教学的意义也就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帮助,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大家共同出力,携手创造数字化教育的未来,给学生们打造另一片学习的天地。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超越昨天的自己,踏上自己人生的顶峰。让我们共同打造数字化教育的美好未来,一起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应用模式的完备体系,任花枝在花园里招展,任骏马在大地上奔腾,任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让孩子在校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段天虹.创新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 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2]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3]郭清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门户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2(5).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1篇

国家倡导义务教育阶段深化素质教育,意在引领教育改革努力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全方位推进教育现代化、致力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亲身参与数字化管理的诸多实践活动中感觉到,学校在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避免人为地将数字化建设向“高大上”拔高,一定要让数字化手段“接地气”,将数字化管理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要让数字化手段充分体现人本理念,让数字化管理符合师生的成长发展实际,切实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这样,才能真正让数字化手段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就此结合所在学校及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粗浅认识。

2数字化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学校实行数字化管理要从原来以事务管理为中心信息化管理模式,向以人本管理为中心转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规模中等,教师人数将近200人。学校从2006年开始,全面尝试推行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就全国范围来讲,推行数字化管理的时间并不晚、学校规模不算小。在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初期,对所有事务从始至终均进行数字量化管理。看似公平、公正的数字化手段,忽略了“人”这一核心、因片面的突出数字忽略了个体差异,在实行了一个学期后,显现出不论基础和前提的一刀切、管理与考核机械、运行机制死板、缺失人性关怀等严重的弊端。实践提示我们,数字化管理要贯彻以人为中心,在关注生命个体的基础上,本着利于管理层与全体一线师生全方位交流和沟通,利于信息的多元采集和传输,利于师生的成长和学校发展出发。学校的管理要将精细化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和数据上,要能够通过一系列设定的标准,对各项信息数据全面保持在动态的采集、分析、跟踪上,并能进行适时的检测、评价、指导,找出师生身上或学校办学思想、办学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在弥补不足的同时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管理不应停留在信息化模式下的粗放阶段,不仅仅局限在反映某时段学生学科成绩、教师的单项或综合考评成绩等简单的内容上。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来说,学校目前依托引进软件,实行数字化平台管理。软件引进后,进行了大量的个性化重置,力求以数据的形式反映每位学生动态发展的全貌。如通过“学业动态”板块,可以反映出这位学生入学时的奋斗目标、个人誓言、各时段计划,及从入学以来历次大大小小考试及学业能力考核的成绩记录、图形变化曲线,从中分析出学业发展趋向;通过“成长与感悟”板块,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个人生活、人际交往、思想动态,以及参与班级、年级、学校活动的相关事项,甚至他的心路历程;通过“技能成长”板块,可以反映出学生个人在科技、文艺、阅读等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成果等动态信息。数字化除对学科成绩分析、心理疏导、特长培养等方面及时进行数据量化外,学生在成长发展道路上同学、师长、班级、学校对他的指导、帮助和引领的具体情况,也应进行适当的量化。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发展,能较好地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3数字化管理要适应师生发展的需要

数字化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或思想构建,而是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创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把它说成是个系统的工程,其重心在实践上。这种教学管理上的创新,要立足校本,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既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又要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师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并且要在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下落实。使数字化管理更富实效性,更具价值和意义。数字化管理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了转变师生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明确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的数字化管理,以“改变师生行走方式”为主题,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着力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如学校围绕提升师生素质,结合学校近、中、远期的工作重点,在教学管理平台上把工作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项。给每一项工作制定不同的激励标准(如星级评价、晋级标准等),用多把尺子衡量师生,关注到师生在每一项工作中表现出的闪光点。通过数字化管理,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适应师生多样化发展需求。随着手机移动终端功能的日益丰富,学校还应拓展应用手机的微信、微博等拓宽数字化交流、互动渠道,增加网络应用内容,让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及时传输、获取、交流、应用、反馈信息,使数字化管理与时展同步。学校要密切关注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动态的不断更新、完善管理理念和手段,确保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实现“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

4数字化管理要有校本特色

数字化管理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和跟风。学校既没有必要对计算机在数据技术存储、处理、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软件方面,刻意追求很高的版本或性能;也没必要照搬他人的套路和做法。要立足校本实际,根据学校自身的硬件条件、财力、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着眼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个性化地开展各项具体的工作,管出水平、管出特色。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数字化管理软件的功能设计基本相同,学校在进行管理应用的时候,需根据实际,立足校本进行优化和个性化改造。如在教学质量数字化管理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推行课改的时间较早,课改模式几经更新和完善,目前,正处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全方位建设阳光学校上。学校确立了“以阳光管理塑造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打造阳光课堂”的工作思路,把课改理念重点放在打造阳光课堂上,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民主平等为标志,着力构建和谐阳光的师生关系;以尊重、爱心、责任、智慧激活学生思维,激发课堂活力,目的是要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着力打造有趣、本色的魅力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及获得知识、审美享受和潜能开发的舞台。因而学校在数字化管理模块设置上,就主要体现了课改质量的评价、检测、跟踪管理与指导;体现在由学生代表、教学老师、生活老师、主任老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管理制数字化过程评价上;着重突出依据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化目标体系,通过数据对师生日常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

5结语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2篇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学的方式也在逐步地趋于数字化。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中,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应用正在拓展更大的空间。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本论文以音乐教育网络数字化为课题,以数字音乐打破传统教学以及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数字教学的优点及未来的需要展开论证分析最后得出网络数字化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一、前言

如果说,全球最大著名电脑软件公司“微软”的崛起,是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那么,目前所有行业的稳定,且高效持续的发展和管理,就离不开电脑软件和电子设备的运用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得到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充分的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效率高等特点,建立了数码多媒体教室,实行部分课程的集体教学,很好的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深受教师,学生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应根据未来音乐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中提倡使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但数字音乐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音乐教学,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音乐制作、音乐教学、网络音乐、虚拟音乐、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音乐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音乐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2.1 数字音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除了要让中、小学生学习掌握部分音乐技能外,更重要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感,而这就要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感,以及音乐表达力以及音乐演奏技能。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法以及师资不足等问题对师生间的音乐语言沟通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例如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近距离地接触造成紧张而影响发挥,使授课教师在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无法进行良好的音乐传达;再者,很多教师以技术教育为重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够良好的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数码音乐教学的手段情况将要大不相同了。首先,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模式上大多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它通过高科技的设备手段进行“一教一”的教学,使师生间避免了过近距离的接触,“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阻碍交流的障碍几乎没有;其次,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在教学时,学生已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完全被动的对象,使学生占有很大主动性,这种使教学中的客体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并表现出来,使主体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者,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手段能够让教学的主、客体双方尤其是客体方面直接进行复杂的音乐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创造力。

2.2 如何创造一个视觉与听觉丰富、趣味性浓的音乐课堂

想要长期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该怎么办?

我想如果把无线麦克风、无线耳机、幻灯机、投影仪,这四样电子设备联合起来用,可能效果会好的多。

现在有许多大型的学校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设备,已经非常普遍了。有的学校甚至还是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这样,下面每一位学生的电脑都可以和教师的电脑联机,实现每台电脑画面完全同步的效果(就和很多学校上信息课的方法一样)。

这是现代教育的典范,更是现代音乐教育的典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把这些设备联合起来,让声音和图像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无线麦克风就像人们的嘴一样,把采集到的说话声发送给无线耳机。只要我们戴上无线耳机就会非常清晰的听清说话人的每一个字!并且教师说话的声音也不必太大,这样还有助于防止用嗓过度,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入自己的耳朵,那种好奇心、新鲜感也会提升他们的兴趣。

幻灯机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眼睛,那么投影仪就是放大镜。平时一张很小的小纸条,放在幻灯机上,然后再通过投影仪放大,传输在屏幕上。这样即使是再小的字条,再小的字,下面的每一位学生都会看得非常清晰!

基本演示文稿制作:PPT,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简称。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还有Excel,Word等)。

它和前面投影仪的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教育中的黑板。但是,PPT比传统黑板更具动态性和美观性。下面我们来总结PPT具有哪些优势:

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把板书的内容事先整理好思路,有条理的写在PPT上,这样可以节约正式上课的课堂时间,也可以为备课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3篇

1.数字化教学方式带给我们哪些转变?2.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情况?(见图4)3.数字化教学方式最关注的是哪些方面?(见图5)4.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出发点是什么?(见图6)5.数字化聚合教学方式带给你的思考是什么?(见图7)教师认识层面分析:调查显示,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59%的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学的新变化是“教”与“学”关系的新变化,59%的老师认为是有助于加强幼儿园学习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其中认为这种新变化是知识的快速更新占56%。89%的老师认为教学的“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化转换的教学信息进行教学;86%的老师认为教学最大转变为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幼儿为中心”的转变,67%的教师认为是“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的转变,只有5%的教师不太了解。70%的老师认为数字化教学对幼儿是非常有益的,数字化教学会影响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其中学习兴趣占89%,学习态度占43%,发展水平占59%,其他占16%。97%的老师认为数字化教学方式转变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幼儿终身发展服务;78%的老师认为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43%的老师认为是拓展教材,设计好教学活动,实施好教学方案;只有13%的老师认为是为了在幼儿园比赛中获奖。教师实践层面分析:59%的老师将网络、视频等多媒体融入教学活动,感觉非常有趣;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大多数活动上都会使用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81%的老师认为大多数教学形式实践太少,动手能力差;97%的老师希望多运用多媒体,加入视频、音频、图片案例、网络等元素,丰富知识面;37%的老师认为在使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可参考;57%的老师认为当前要提高数字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迫切需要的是对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68%的老师强烈希望活动室是一个集互联网、图书阅览、师幼活动的多功能教室,师幼可以随时实验,也可以随时上网、也可以随时阅览图书。

二、理性思考

(一)立足教学实际是前提

数字化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普及,权衡其利与弊关系,需要从儿童发展角度出发,是否切实为教育服务,是否指向人的发展,如果使用数字化手段泛滥,会使幼儿丧失许多充分感知,体验过程的机会,包括一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宝贵机会。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运用信息技术,要以活动设计为依据,依据它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需要而定。信息技术手段的演示虽然形象易懂,但是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经验要比仅仅通过屏幕看到的结果印象深刻的多。因此需把握好尺度,依据幼儿园领域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使用数字化手段。

(二)立足幼儿发展是根本

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它可以将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抽象的现象和事物,清晰、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强化了多感官的积极参与,缩短了认识事物的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活动状态。教师要及时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如: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忽视对幼儿的分析,脱离了具体教育对象的活动需求而运用的数字化资源(如:PPT课件),制作的再精美,采用的技术再高超,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教师成长是关键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观察;拓展;效果;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89-01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面对信息时代的崛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已被作为新型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对实现我国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区的民族教育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制约我区的教育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我区教育部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数字化教育技术当作我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以实现我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数字化物理教学首先是指在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者是物理实验中广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仿真实验扩大物理实验的内涵,拓展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大量使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图线是新教材的特点。今年,我校有幸成为我区数字化教学试点学校,从而实现了数字化教学,为我区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尝试模式,为每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走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铺设了一条方便之路。作为全区试点学校教师我在这里对数字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谈几点:

一、利用数字化教学的表现力,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仿真实验扩大了物理教学的内涵,扩展了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率。在传统教学观察中,学生的感知较模糊,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在数字化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效率,利用媒体的可控性,把要点强调,让学生认真观察,这样学生就会牢固地掌握每一个要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数字化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

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一般是用教学挂图,或者结合模型讲解,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运用数字化可视技术容易让学生理解,即时停顿,或放慢速度,以便讲解楚,这样就化难而易。

三、利用数字化教学,可以创设情景,拓展思维空间

随着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全面增强,为物理教学在实验内容上更多情景的展示带来了机遇。拓展了物理教学的功能。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知识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形象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数字化教学工具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画面,可以提供悦耳动听的音乐,这些要素可以使原本抽象的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以往教师在做物理实验时,教师往往是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在做的过程中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操作步骤,最后得出结论。但是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只有坐在前面的少数同学能看清老师的操作过程。当我们用了数字化系统后,就可以把整个实验搬到屏幕上去,我们利用Flas,或者视频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清楚的投放在屏幕上,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可控性,让同学们看清楚每一次操作。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数学手段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15-02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新世纪的教学就应该是以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教学。保持会话继续,是新世纪中增进个人发展的根本。多尔认为后现代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来自于它的开放性和假设性,为合作性对话提供了多个领域。回归性指的是教学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中,而且为经验和体验的反思性再组、重构和转换提供了机会。关联性指的是对观点、意义和价值之间联系的不断追求,并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关系感知方式之间的联系。严密性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寻求。教学作为一个开放式系统,它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和挑战[1]。

一、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数字化教学手段简介

数字化也就是我们目前常说的信息数字化,是指将人们生活中能够接受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再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随着近年来MIDI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数字化应用技术在英语教学领域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上个世纪末,数字化英语教学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辅助措施与方法,并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阶层的英语教育中,成为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伴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英语教学系统也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与优化,全国各高职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也逐渐开始引进这种教学辅助措施与方法,并对其在教学应用中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促使其进一步的推广与普及。在高职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二、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数字化英语教学手段的组成

数字化英语教学手段在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主要包含了多媒体英语教学方法、数字英语制作手段和网络英语教学方法等。

1.多媒体英语教育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国情和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我国在教育领域中传统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其在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一种教师满堂串讲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的进行笔记记录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得过程,而英语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并不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能够学好的课程,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影响更为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学领域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新方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目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英语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2]。

多媒体也被称之为多媒质和多媒介,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基础平台,然后将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介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使得任何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进而达到自然的对话。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MIDI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这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主要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理论课的教学、英语视听教学、学生课外练习和自修、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等多个领域。

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英语教育教学的应用使得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解开了英语教育的新一页[1]。

2.数字英语教学制作手段

数字英语制作系统在目前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核心主控部分、声音储备设备、发送信息设备等。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初其主要的特点是通过人机交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一种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方式的应用使得英语学习者能够快捷、省力、省时的读懂一部英语作品,与传统的英语制作模式大为不同。传统的英语制作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主的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效率极低并非常的繁琐,其质量将会大大的受到影响。而数字化英语对视听说教学却十分快捷与省力。

数字化英语制作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如英语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及原声电影等各领域。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英语制作手段的优化与普及,在英语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应用。全国有不少高职在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引进了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作用[3]:

1)计算机英语听力材料教学制作课

在当前的计算机英语制作手段应用中,可以通过完成计算机英语制作课的要求使得学生掌握以听力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

2)师生英语语境创作活动

利用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建立数字化英语制作实验室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方法。这种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不但可以满足老师和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课之余还可以通过数字化英语制作实验室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将自己的作品来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掌握。

3)网络英语教育

网络教育是目前教学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通过网络作为基础平台将各种资源、知识记性共享和交换,使得教师在教学之中能够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选择能够顺应时展潮流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开展现代化远程教育既符合了目前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又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就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网络教育已经广泛的应用各层次、各类教育中,英语教学当然也不例外[2]。

三、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在目前,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积极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播技术来进行推广,进而促进英语教学的现代化发展[4]。

1.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现代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单一的,甚至是标准化或量化的,往往注重的是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评价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层次、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阶段和环节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某一教学活动用多把尺子衡量。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评价的“尺子”(标准)本身也是相对的,在评价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受到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标准也处于被评价之中。与现代主义教育比较,现代主义注重教育主管部门、专家、教师、家长等来自外界、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更关注的是自我评价;现代主义教育较多注重的是教学或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后现代主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评价;现代主义教育更多是一种静态评价,即将某种教学活动从教学的总体中分离出来、孤立静止地加以分析评价,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动态评价,即将某一教学或学习活动置放到教学的总体中,在进程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加以评价。再有,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总之,后现代教育主张教学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动态化[5]。

2.内容与形式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造中

在现代主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中,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都是通过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案事先预定好的,而且一旦确定就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认为,无论是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生成的。即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不断变革和创造着内容.从而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意义、转变着自身。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其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加以变化。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着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显然这是与“制度课程”或“预定课程”不相融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总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知识相对论告诉我们,知识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变化与生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其二是指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包含着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转变。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即使在“制度课程”的层面也同样存在,其目的是为了更忠实地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对学校的期待。在这里,对内容的变革与其说是手段不如说是目的。与此不同,“后现代思想所建议的一体性和整体性不是平淡的、退化的并将所有一切卷成一团的平衡。相反它是一种转变性统合,通过新的和(热)动态的方式将分化的特性、实体、意识形态和自我结合起来”。因此,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不仅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方式的变革,更包含着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转变与生成[6]。

3.课程与教学整合具体操作

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整合化,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1)课程编制应体现多元性动态性特点。在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中,课程编制仅仅是教育学专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利,教师与学生是没有机会和权利参与课程的编制和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编制是有教育专家、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没有教师与学生参与的文本至多只能是课程的半成品,不是完整的课程。在后现代的课程理念中专家和行政部门所能做的就是如何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课程意义的生成提供机会和留有适度空间。这种开放性、创造性课程模式与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有密切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一种多元的和有机的知识观,它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批判性、创造性。因此。课程应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而得到丰富。课程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它不仅仅是对既定的设计课程进行价值判断与趋势分析,而且更是在一定情景下作出的评价”。这里“一定情景”指课程所要被运用的那个场景,诸如课程在什么时候准备实施,课程是哪个学校实施的,课程实施的地区、时代背景等。也就是课程评价要考虑其时间与空间的特性。(2)课程安排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后现代课程论专家舒伯特(Schubert)指出的,课程不是单数,而是复数。这表明课程不仅是学校之中的教育活动与内容安排,而且包括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小环境,如在公园、图书馆、生态景区等公共社区配备一些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的工作人员,就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发展特点予以相应的指导。教材对学习者来说,应该充满强烈的诱惑,能触发其思想的灵感,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要积极融合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一个答案。教材的编写应当使学生产生问题。要创设造成问题的情景、事例、说法并布置要解决的、有疑问的任务。以往的教材知识在章节末尾用“想一想”等形式来提出问题,这充其量只能促进学生复习所得的知识,而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构建自己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教材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和被发展的文本。教材还应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可以使师生根据不同情景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并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只有这样,教师才不是简单地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此外,教材还应该是多样化的,应大力发展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甚至师生可以共同构建自己的课程。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变革是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后现代知识观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后现代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是动态的、开放性的教学方案,它注重学生的“学”的设计,关注问题情境的设计,并且强调在教学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沙静. 高校英语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路[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2]吴雁冰. 浅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J]. 科技传播,2010(07)

[3]张旭,严姣兰,张巍然. 浅议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J]. 中国电力教育,2007(10)

[4]冯双生,冯玲玉. 计算机教室环境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