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转变,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意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发生违法犯罪事件。高校教育是大学生在迈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其通过学科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因此,高校教育要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现代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个人主义观念盛行、价值观不正、道德观念下降等,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其三观造成重大冲击。近些年来,还出现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违法犯罪活动,这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威胁。学校若不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能导致大学生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二)西方消极文化的渗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不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造成了外国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入,部分资产阶级消极思想的传入对我国社会造成一定影响,例如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好的道德品质,能够遵守职业操守。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成为现阶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进而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

二、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体育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学除了在课堂进行外,还能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变化,例如合作对象的变化、教学项目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教师传授的体育技能外,同时还需要掌握团结合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这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区别,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涵盖了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知识

根据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分析,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入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运动锻炼的主动性,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自主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进而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教师在讲解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利用观看体育赛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和印象;教师在小组竞赛过程中,可以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动作,做一个遵循相关制度的合格运动员。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体育教学内容中涵盖了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知识。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课堂规范并加强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体育课堂规范,并加强管理力度,其实质是加强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道德思想的建设。因此,教师要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规范课堂制度,转变体育考核方法,加强组织规范,保障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对于遵守课堂规范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反之,则批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树立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是一个涵盖多项运动项目的学科,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其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例如在接力赛中,教师可以鼓励每个人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抢跑,不要担心失败,注重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品质。在耐力跑中,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运动耐力,也可与培养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相联系,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升其对耐力跑的积极性和动力,通过不懈的坚持,才能够到达终点,才可能获得成功,进而实现锻炼学生意志力和提升其体能的目的。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其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渗入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等。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体育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培养目标、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该年龄段学生兴趣爱好及心理特点,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加入思想品德相关内容,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然后阐述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的优势,最后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建议,旨在提高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作者简介:欧海飚(1964,12-),男,籍贯:广西崇左,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鸣捷,孙葆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3(11):176-178.

[2]李静波,曹策礼,石宏等.体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0(10):1404-1406.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2篇

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

1.来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示出它的威力。教育历来被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世纪,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明显受到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影响,人类文明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促使社会范型发生变化。21世纪被预言是信息时代,人类正从工业社会迈向知识社会。

1996年至1998年,德国曾作过一项名为“科学社会的潜力和规模——对教育进程及结构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者就今后25—30年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期望作了问卷调查。研究者在据此写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来来,知识将越来越系统地作为用途广泛的工具而被用于解决问题,知识的产生将越来越有赖于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逻辑知识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等等。调查报告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信息激增的社会,让人们去吸收社会所需的全部知识已经不可能,与吸收某个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相比,人们更重要的是学习在复杂的社会中明辨方向并学会随机应变,提高实现知识复合性的能力。

在这个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中,教育机构的角色也要有相应的变化。教育机构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能胜任未来生活和工作任务的知识,应有益于知识的更新,应激发受教育者获取学习能力的动机,使受教育者善于观察,学习有用的知识,善于质疑,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批评性验证。

2.来自社会关系变化的挑战

近些年来,社会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家庭和儿童的关系发生了迅速变化。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失业问题、对妇女和儿童权利的认同问题以及儿童受虐待问题等都对教育产生了影响。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增加,儿童出生率的下降,旁系亲属少而垂直多辈人家庭的增多,等等,使家庭的发展出现了非连续性特点,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家庭和社会由此产生了新的生活模式,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要求教育对此作出反应;要求教育更早地将不连续性引入儿童的生活,使他们尽早获得克服因社会关系变化而带来的适应困难的能力。

3.来自人口流动的挑战

由于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的流动性和文化、语言的多样性不断提高,这也导致社会网络的重构和家庭生活的变化。人口的流动性已不只是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范围,而是发生在更广泛的国际范围之内。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儿童必然会受到难以与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取得一致性的压力,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儿童则会面临如何宽容外来的儿童,以及如何应付随之而来的文化挑战等问题。

对于成长在这样一个复合、多质社会中的儿童而言,社会传统的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了变化。由于社会对儿童自主权的承认和强调,家长与儿童的关系也逐渐变成为伙伴关系,这种从教养关系到伙伴关系的变化,不仅弱化了传统的教养关系,促进了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而且必然会带来教育目标的调整和变化,因为新的社会规范更强调个体的竞争意识以及具有批判精神的自主权。

后现代主义对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的观点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现代主义的极大影响,结构化、系统化、中心化、标准化、一致性、连续性以及通过科学的方法论去发现可证实的真理,这已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然而,所有这些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复杂性、矛盾性、差异性、多视角以及历史和现实情景的特异性,引导人们抓住由于认识的多元、另类和不可预期而带来的巨大机会。

后现代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世界范围内促使人们对早期儿童教育作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

在当代西方的早期儿童教育课程中,知识常常被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们或可被儿童复制,或可由成人诱导而来,或可由儿童自己建构。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在快速变化的未来社会,儿童要能够高度适应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过去所学得的东西并不能保证未来有用。生活越来越趋向于每个人自己的建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客观、可以积累的,并在实际中可以被普遍运用的东西;相反,知识是多视角的和具有多种含义的,是与背景密切相连的和局部化的,是没有完成的和似是而非的,并可以由多种方式产生。

概览当代西方的早期儿童教育课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似乎占了上风,尽管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还能看到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重学业成就的教学活动。但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是被普遍接受的,这可能与当代社会将儿童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与其所处的背景相分离的观点有关。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儿童要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生存,意味着必须适应高度的个体化和差异性,并且具有应变能力。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未来对于人的要求是难以预料的,如果“过去”不能为“未来”提供保证,那么人就不得不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去建构和适应。后现代主义是不讲以儿童为中心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意味着把儿童看成是一个能动的、与背景无关的个体。后现代主义也不再把儿童看作是一个可以测量的并且可以与各个领域(如社会发展、认知发展和动作发展等)相分离的个体;不再把儿童看成是孤立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把儿童看成是有潜力的、强大的、有能力的,最为关键的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入。也就是说,将儿童看成是存在于特定的背景之中的,通过与他人或事物建立起关系而存在的个体;将儿童看成是知识、人格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而不是它们的产物。

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学习不再是孤零零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合作、交往的活动。儿童在活动中与同伴和成人共同建构知识,理解世界。学习不再是儿童获得预先知道的结果,儿童也不是空的容器或知识的复制者。儿童是积极的,儿童拥有的理论和观念不仅应该被认真倾听,而且应该被仔细研究,在合适的时候还应该给予质疑和挑战。儿童是通过与物体、事件、成人和同伴的互动而学习的。当“人处于关系之中”成为教育的基础时,交往则被看作是儿童学习的关键了。因此,教育者必须激发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并为儿童提供与他人交流自己经验的机会,让儿童找到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让儿童使用自己的百种语言,让儿童通过交往获得从属感和参与感,并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经验,等等。

我们知道,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代西方学前教育课程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教育起始于儿童每天对其所处环境的理解和建构。但是,建构主义理论似乎将知识看得过分绝对化和不可变化了,知识成了与儿童分离的、存在于文化和历史真空中的一些事实。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知识的让会建构性质,它基于自身的理论,强调让儿童通过解决问题去内化知识。

社会建构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在将儿童看成是主动体等方面是一致的。但是,让会建构理论并不将知识看成是具有普遍性和标准化的,它要求儿童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知识、对人格和生活风格的认识,这种个性化的过程意味着儿童需要对自己的行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既要个别化,又要群体化。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概念的同一性是在特殊的背景中建构或重新建构的,而背景总是在变化的。儿童会在动态的过程中共同建构或重新建构同一性。在儿童共间建构知识、人格和文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对话、交谈、商量、冲突、对抗等。社会建构理论批评“儿童中心论”将儿童看作是自主的、孤立的和与背景无关的人,它认为,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儿童、家长、教育机构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所作所为的凭借,没有一个人和一样东西能够存在于背景相关系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尚存诸多争议甚至疑义,因此,将其理论运用于当今早期儿童教育中,尚需采取谨慎态度。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也确实为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的新思考

未来人类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人类驾驭自己命运的希望在于当今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向未来,学前教育应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真正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3篇

On the future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inking

Liu Yan

【Abstract】Language education onl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ty. The future of society is a highly globalized society. Is an ecological and civilized society, is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Culture, a wide range of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rapid. Withered in the growing global resources, human to break the limits of growth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of its own, the future of the strong community is the mos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s a powerful national force. How to foster social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ed people, which is facing the education missio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as the basis of language is an arduous task, how to deal with? How to develop?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language education; the future; thinking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具有时代的烙印。在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分类。在最基层的私塾,一位先生带领几个学生学习中国的古典著作,高一级的书院则又由有学识的官吏,或因不能为官的知识分子带领一批学生探讨学问。直到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才有了学科分类,班级授课。而语文也就被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类出来。(《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主编 周南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就是因为它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被分离出来,就使得语文教育的涵盖面变得复杂,内容也变得繁杂,有诗词歌赋有历史地理无所不包。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始终是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所以说: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进度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第131~133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必然会对语文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只有适应这一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1995年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强调指出:未来教育要按照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道德需求来育人育才。这一思想明显的告诉我们,教育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也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认识这一点,就要了解未来社会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未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的形势下,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政府勾画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制定了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如何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目标和方向,倡导以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就充分说明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评价的标准和最终实现的目的。看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就是要看其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教育的作用要集中表现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上。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建制,使生态道德家喻户晓,形成生态道德优越的社会舆论氛围。明确教育的这一发展方向,构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都能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所需要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深化,金融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必然导致财富的大规模重新分配,也导致经济政策宏观,微观调控不断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化经济的这一特点,必须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有公平也有不公平,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各阶层的即得利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所受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我们基本上是从改革中获益而很少付代价,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要有更新的价值观,投资理念和财富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技能技巧。要学会从改革中获利,更要从付出的代价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可见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

全球化进程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进程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适应这个环境,谋求独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开辟出一个新世界的宏伟计划,唯我独尊的做法终究过于偏激,只要融入其中。用我们厚道的民族文化精神感召世界,才能把握时机。科技的高度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整体结构,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影响也日益全球化。这种传播、影响和交流的作用同经济的交流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广泛地造福于人类,也可以让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大、更广泛的危害,或由于毁灭各地各民族文化的个性而给人类带来长远的危害。如何趋利避害,既吸取别人的有益于自己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信息的高度化,使得人类的信息传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时期教育将处于一个较先前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那么中国未来的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学界前辈的研究表明未来人才的人格和能力倾向模型是这样的:

(1)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形成生命,信仰,尊严,文明,创造,社会接受等有关的积极价值观兵建立和谐价值关系)

(2)广泛的社会经验和完整的生活概念(高度社会适应型的基础)

(3)高度敏感型(对变化的敏感和对可能性的敏感)

(4)自我定向能力(独立性,自我引导与自我负责)

(5)主动适应能力(迎接挑战与逃避挑战)

(6)对不明确情景的耐受力(冒险型和自我拓展倾向)

(7)抗拒压力与耐受挫折的能力(压力激发针对目标的反作用力而不是我向或他向破坏力)社会角色意识与沟通能力(社会定位概念

(8)高度创造力(创造独特和新颖失望的能力)

(9)持续发展倾向(自我超越和自我提高的要求)

(10)人际关系调整能力(情感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

(11)高文化(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正成为人们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部分)

(12)善于竞争和合作(工作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

(13)专业知识和技能。

(邰启扬 徐志勤著《语文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6页)

这些能力和特征,显然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些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要考虑现代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对于每个受教育的人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是过去就有而现代格外突出的;有的可能是现代社会提出的新要求。选编教材和进行教学,都必须从这些要求出发设计方案,简单内容,采取措施。(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14页)。关注未来世纪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世界各国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美国1991年提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教育策略”;日本1989年“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的报告书中,就提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新国民”的观点。那么,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作为中国普通教育基础的语文教育未来的发 展,该怎样呢?

1从全球化的观点出发,具有世界性的眼光,结合未来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构建新的语文教育知识体系,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中国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联成一体,各国文化也不可能孤立发展,因此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也会大大地发展起来,必须珍视自身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承认和接受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建立一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通过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基础,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界限被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课本的研制者注重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结合世界各民族文化,丰富和拓深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扩大同各学科的联系。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使命主要是帮助学生建构人际间真诚协商、平等对话、和谐相处,解决问题,阅读、鉴赏、重构文本以及课程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学生是以涉取课外读物、积累人生经验和阅历的方式,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建构课程知识和人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自我的元认知知识。(《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方武,《课程o教材o教法》2004年第4期)即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在未来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信息科学都是语文教育的范畴。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的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和语文教育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扩大涵盖面,使未来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对整个生活,未来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把日后大多数人能够适应生活作为出发点,而且也应为培养少数文学精英做出努力。

2未来的语文教育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随着电脑和多媒体的普遍使用,随着人机对话成为现实,读写听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变化如同本世纪之初的白话文、国语标准音、简化字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一样,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整个社会则正潜在地不知不觉地经历着、并将在新世纪初继续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异和转型。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应该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认识和把握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研究人们对声像语言、网络语言的兴趣与解读方式,重新建构合乎声像语言、网络语言规律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也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等,正在改变大众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电子文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和习惯,其中,经典文本的难产和对“经典”观念的消解,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且,由于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电脑多媒体、网络等高级电教手段介入语文教学,已为语文教学建构声像语言教学新体系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使我们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的本身更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于交给学生一个方法库、工具库和程序库,所以,我们无论从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来看,还是从人才需求来看,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要及早地改革和调整其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适应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3未来的语文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总书记在讲到创新时说:“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培养有知识有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把知识和素质合理的融合使之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打破社会传统、习俗和他人意志对人的奴役,鼓励个体的创造性。冶炼和挖掘我们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品质。当前,业内一些学者正在致力于幼儿教育中的大脑潜能开发,积极地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因此培养儿童潜能,对超常生进行重视教育,为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为他们开辟创新环境和空间,注重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高级思维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格局,追求一种开放,和谐的教育模式。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不仅是语文创新教育所必备的。而且其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教育。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语文教育也应从这个角度来做些改变,建立新型的语文教育体系,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合未来语文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参考文献

[1]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第131~133页

[2]周南照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14页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5]邰启扬、徐志勤著.语文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6页

[6]王国平.现代教育与未来人才.北京教育,2000年第11期

[7]方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8]创新带来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进行中的实施.

[9]方武.论析师生的知识建构.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5期

[10]申士昌.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性.

[11]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 第三次全教会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4篇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http://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消除人为的片面而畸形的个性发展,通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多方面良好素质的新人。在这神圣事业中,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艺术教育在未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简单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艺术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培养“真人”的德育目标,同时指出:德育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真的含义有两个方面:教育者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对象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更明确地提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可见德育是未来教育中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艺术包括建筑、音乐、舞蹈、美术、诗歌、电影等等学科。而通过欣赏、学习这些艺术的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艺术技能培训、练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情趣、陶冶他们道德情操、主体精神境界,进一步完善人的品德与修为。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中庸》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德育步骤。而通过艺术教育中各门学科的教育、欣赏、学习、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从思想上认识到并传承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鞭策、激励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云:“歌以咏志”、“琴以抒怀”。相传孔子重视乐教,“弦歌之声不绝于私学”。作为儒家教育计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不仅地位高,且范围宽广。乐不仅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而且绘画、雕镂、建筑等亦包容其中。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因此,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强、学科的多样丰富、喻意的深远等特点,更适合自然的发自精神内部的感染、渗透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人的情感是一种变化的波流”。而人与艺术美的感通共鸣为思想境界的提高、审美修养的沉淀与积累,对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升华作用。

二 艺术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影响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生存代表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问题在未来教育中、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现行教育体制即应试教育恰恰忽视忘记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实践、创造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也是被培养者的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观察能力,如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通过正确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思维认识,继而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实践、操作、参与的过程也同样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好比从各种素材、资料的收集到整理直至酝酿出一部或一幅好的作品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艺术教育过程是个问路石,引玉砖,是一种学习,学习如何开发综合能力的手段,正如乌申斯基说:“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充满思想的一种劳动。”未来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大力普及艺术教育则是保证能成功培养被教育者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最

转贴于 http://

好途径,也是开启、激发被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三 艺术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 扩招

1前言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作为核心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数量巨大,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普及了基本教育,从而可以提供大量合格的工业劳动力。在制造业所需的员工中,绝大多数只需要具有中职教育水平即可满足企业要求。因此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推广和国家经济的转型,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萎缩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大难题,本文就我国中职教育在未来的自身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2高等教育扩招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1999年,为了提高我国人均教育水平,以便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也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短短十余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由1998年的34%提高到2012年的75%。高等教育的扩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中职教育而言,高等教育的扩招对其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源萎缩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两方面。

在生源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一般家长都会让子女接受尽可能高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各岗位所需人员的知识水平差别显著,并由此造成不同的薪酬收入,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较高者,其初始薪酬收入要高于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员,这也是符合价值规律的。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适龄青少年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使中职教育的潜在生源大量流失。另外生源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生育,由于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使得青少年人数也开始出现下降,自2009年开始,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连续四年的下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趋势不会停止。青少年人数的减少,将直接对中职教育的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加剧了生源的萎缩。

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冲击,二是国家经济转型。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其对初始薪酬的心理预期也有所下降,这促使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取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而部分对知识水平要求并不高的岗位,也要求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从而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也由低端制造业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和信息行业等高精尖行业进行升级转型,而在以上行业中,对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基础低、学习时间少等原因,其毕业生很难满足这些行业的要求,也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3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及定位

尽管中职教育面临着以上严峻的问题,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还是可以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精尖行业外,还十分注重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对员工的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十分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在立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培养的基础上,为了应对生源萎缩和就业困难两大问题,本文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改进招生宣传,加强在职教育。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中职教育,因此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时的经济支出大大减少,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其教育成本和就业困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中职招生的宣传中要注重突出自身经济代价小、对学生基础要求低、就业灵活的优势。另外,中职教育机构还需要加强在职教育部分,一方面扩大了生源,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水平。

2.灵活设置专业。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与以往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行业的兴起只在数年之间,而高等教育部门受限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及时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响应,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受教育时间短,更容易根据社会各行业的变化改变自身的专业设置,从而为新兴行业培养合格的就业人员。

3.突出实践教学。由于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过快,教学设施和人员投入不足,很多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动手能力严重不足,令企业非常不满,另外在很多制造业企业中,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很大,而人员招聘却很困难。根据以上情况,中职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在校内开办实习工厂的办法,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改善毕业生的就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的还是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员工,中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必将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6篇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现在,学前教育已纳入义务教育,为了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许多地区附属在小学里的学前班已经撤销。据本人了解,林区幼儿园发展规模受限,我校学前班还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学前班只要在我校存在一天,我们就有责任把它办好办实。再说,学前班也为我校办公经费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也应当拿出一定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以回馈家长。为此我建议:

一、改善学前班办学条件。要想提高学前班的教学质量,首先就应从增加教学设施入手。建议将综合楼门前的建身器材拆除,添置一些适合儿童玩耍的大型器械设施;将学前班的桌椅进行更换,对教室进行重新布置,让孩子觉得教室就是一个快乐的家。购买一些儿童读物,开展读书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阅读,为把我校建成真正的书香校园打下基础。

二、限制学前班班容量。通过设定班级人数上限,或者增加班额的方法来解决班容量过大的问题。

三、加强学前班师资队伍建设。要想提高我校学前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支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担任学前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掌握吹拉弹唱跳画的技能,还必须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基础知识。我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校本培训,引进幼师专业毕业生,外出取经等方法方式,增强学期班的师资力量。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未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越渐深化,市场上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越渐快速,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置于市场和社会双重巨大压力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未施以充分精力和时间对其未来予以设计和规划。为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助其强化主体意识,明确未来目标,有意识有规划地培养各类能力,将大学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其未来美好前程的开拓极具现实和未来双重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阐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为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分析、收集、归纳某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做出综合权衡与分析,并结合自身职业倾向和时代的特点,为其选择最优化职业奋斗目标,同时也要为此目标的实现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促使某人依据自身实际资历条件选择一份眼前适合工作,实现其个人目标,更深的意义是为帮助个人做到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规划未来事业,筹谋未来发展,并基于自身主客观条件设计出一套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职业发展规划意义

首先,对学生规避盲目就业极有助益。学生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能对自身潜在优势和特性做出准确认识,对自身价值全面定位,帮助其规避在择业中出现的各式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只能被迫盲目就业的情况。

其次,增强其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当前社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为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并尽量避免频繁跳槽、四处求职的情况。反之,不仅会消磨掌握的知识,而且会浪费个人青春和挫伤个人积极性,更会严重伤害个人对工作的锐气和激情。职业生涯规划能促使学生未雨绸缪,帮助其在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后迅速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平台。

最后,可以优化市场上的人才配置。学生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带来恶性影响,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往往会让市场和人才两败俱伤。一方面学生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只能盲目就业,另一方面人才应聘队伍的庞大加大了企业选拔适合自身的人才的难度,甚至有时候极难招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将学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择业选择道路铺整顺利,帮助市场理顺供求秩序。

总之,我国当前很多大学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类机构,这类组织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又可以帮助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必要要求和成果,又是职业心理学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看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尚存在很多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尚未完全普及

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意识到并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但真正应用和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尚不足。根据笔者进行的调研,在这些学校中,当问及学校是否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或课程时,23.5%的人回答有,剩下的要么回答没有,要么直接回答不清楚;在问及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一般从哪种途径获取时,通过网络的比例超过75.4%以上,而通过学校方面的甚至不足两成;在问及学校是否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门设立网站时,有39.9%的人认为自己学校中未设立此类网站,有57.6%的人认为尽管设立此类网站,但信息丰富度和时效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过早,认为这是步入社会后才应考虑的问题。综上,这些调查结果均揭示出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尚不足,更何谈全面普及方面。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规划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大学生成长和就业的神药,其需要学校和学生的身体力践。但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学校仅是在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直接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作学生就业的灵丹妙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测评工具专业化水平一般

职业生涯规划是依据自我分析和认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自我认识方面可通过测评进行。当前,市场评测网站和软件数不胜数,质量良莠不齐,某些测评工具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的,对大学生而言针对性弱;某些网站或软件更是由非专业人员草草编定的,缺乏测评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比如在一道针对人的团体精神的测评题中,问及“你与团体中其他人能否进行友好交流?”,问题答案分别为“是”和“否”,这种问题的社会称许性明显,测评者会感受到强烈的潜在暗示,一般很难满足心理测验的根本要求。如果这个题目这样问及“你日常交流或联系频繁的朋友一般有几个?”,答案分别为“一到两人”、“三到六人”、“四到九人”、“十人以上”,一样是考察团队精神,但其测评目的相较于上题很难被测评者判定,从而有效避免称许性的影响。

三、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完善的建议

(一)灌输和普及相关理念

学校自身首先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认识,并将此类工作真真正正紧抓严抓,而非只是为完成任务而任务,流于表面形式。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积极、热情、有效地参与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处理好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汲取成熟经验,借鉴他人成功措施和途径,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和普及全国各所高校中。

(二)研发出一套适合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系统

大学生群体自身具备的特殊性也要求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遵循特殊性,为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也急需选择一种专业化的测评工具,或利用内部研发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发,与市场中的测评机构相联合,协同研发出一款适合大学生的测评系统。研发大学生职业生涯系统工具是一项实践意义凸显的工作,研发人员应从大学生自身特性出发,将实践性、经济性和专业性等充分结合。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

这样做可以强化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其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程序和知识,从而向专业化挺进。此外,通过引进专业人员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如引进从事职业研究的专门人员或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相关人员,吸收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既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指导,又可以帮助其展开实际的规划,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09:39-43.

[2]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68-70.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官兵思想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说教“两张皮”现象

近年来,由于部队处于由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历史跨越期,各项任务繁重,这就使得军队各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仅仅当成是任务来完成,在布置教育时,只看是否下了文件,是否开了大会,而在检查教育时,只片面的检查笔记记了没有,体会写了没有,而完全不去理会教育效果到底如何,是否对官兵工作真正起了促进作用,使“教”、“学”分离,教育效果弱化。

(二)教育的说服力下降

在战争年代,军队的职能得到最大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可以结合战争实际,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官兵,这种教育往往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而现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中心工作,官兵往往容易拿社会上的一些现象、问题来和军队作比较,这样很容易对我们的政治教育产生冲击,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理论底子不厚,教育方法陈旧,面对官兵提出的一些尖锐问题,无法给出合情合理的解答,从而也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正视部队实际,不断增强教育的渗透力和说服力

(一)着眼和平环境,在彰显军人社会价值上下功夫

当今世界,虽然说局部纷争频仍,传统安全因素与非安全因素对国家主权的危险时时处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而军人,其工作一言概之就是打仗,这也是其职业的基本价值所在。而在和平时期,军人不可避免的会有职业失落感,同时鉴于和平的环境,除了抢险救灾之外,社会对军人的认可也远没有战争时期那么强烈。甚至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言论“如今天下太平,国家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钱养着你们”。那么,该如何调整军人的心态落差呢?从彰显军人社会价值入手不失为较好的方法。我们应该引导官兵认识到,虽然军人的职业是打仗,但军人的价值却远远不限於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军人也是人,其价值必然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我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特征,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我军的这一宗旨始终未变。而和平年代的我军军人,其价值是一个复合体,而其中社会价值更能够体现我军特色。

(二)直面军地差距,在解决官兵思想困惑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初步实现。然而,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面对军地差距问题?如部队和地方收入的差别,还有美军一名新兵的津贴就可以和我们一名连级主官的工资相当,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一名军官的月工资足以养活一家四口。作为教育者,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搪塞,而只能选择面对,一方面,从物质上讲,军人工资是比地方要低,但是军人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是地方所没有的,比如公费医疗待遇、供给制待遇,每年休假(军人一般都有每年至少1月的假,地方则最多10天)待遇,旅游免票待遇等等,这些官兵们正在享受的待遇往往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要引导官兵认清军人的价值并不能简简单单用收入多少来衡量,军人价值的构成有多种因素,而前提有一条就是奉献,要教育官兵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有奉献精神,我军是人民的军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是每一名新时期的军人最基本的素质,这样一来,官兵对军地差距的困惑就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也会得到加强。 转贴于

(三)把握时代特点,在培树官兵职业道德上下功夫

军人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随着阶级的产生,军队作为国家暴力统治的工具,其职责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同时,其职业道德也在反应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奴隶制社会,军队的职业道德就在于遵从于奴隶主的意志,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而在封建社会,军人的职业道德就在于忠君报国,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霍去病、岳飞等,都是封建军人道德的模范践行者。而在近代,由于我国处于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军队一直被各种势力利用为实现其意志的简单工具,其道德内涵一度出现多元化与模糊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逐步走上了正规化与现代化之路,作为军队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人道德建设也日趋完善。当今社会,军人的道德就在于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心中构建以听党指挥、爱国奉献、爱军习武、尊干爱兵、艰苦奋斗、严守纪律、革命气节、文明礼貌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评价体系,强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奉献意识,才能从内心深处升华职业自豪感,才能更好的履行自身的庄严使命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在教育中要强调真实性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说服力,而要有说服力就是要求教育者所引用的原理、事例等素材要真实可信,来不得半点虚假。引经据典时要引的明白、标的清楚;举例分析时,要见人见事见单位,尽量给官兵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强化教育效果,教育者本身要在真实事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中抽象深化,这样才能教学相长,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育中要注重科学性

对官兵来说,受教育即是一种学习,那么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就首先要尊重学习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层施教都是教育者所必需遵循的规律,如果不讲科学,仅仅从完成教育任务出发,内容满堂灌,官兵“一锅煮”,势必弱化教育效果,严重的还会引起官兵的厌烦情绪,个别的甚至还会有抵触教育,使教育效果南辕北辙。因而,作为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第一位的就是要摸清官兵思想状况,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以及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精心准备,有的放矢,才能使教育进入思想、进入工作。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9篇

前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前至尧舜时代,就把品德列为第一;及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列为首位,到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由于新的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思想品德这个词有了一些不以为然,也就有了一些淡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德育教育越来越占住重要位置。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1、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1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诸如金钱第一,享受第一,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上至贪污、贿路、损公肥私、挪用公款,下至偷税、漏税,贩卖毒品,偷盗抢劫。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1.2改革开放下,西方的资产阶段自由化的渗入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向世界,实行了巨大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正是这种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使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入。表现为: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以及非理性论、非道德论等。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了高校新时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1.3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影响自从10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帝国主义在诉诸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失败后,他们一直想对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想趁机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活动。他们无孔不入,时时都在利用机会。到下一个世纪,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之时,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15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那么,在新世纪改革开放主流的形式下,我们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的影响。他们往往利用一些诸如“人权”、“自由”等歪曲中国实际情况的言论来影响中国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达到他们想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江总书记报告中还指出:下一步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向他们提倡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面对新世纪,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4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造径

2.1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

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2.2体育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3 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崇拜效应法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首先做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要注意自身的形体,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高雅。心灵美是最本质的美,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语气温文尔雅,态度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祟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祟拜之倩,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3.2 巧抓时机法

1)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新生入学,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 建设 未成年人

我们面对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信息化时代,必须使未成年人从小打好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才能使他们自如地迎接将来的严峻挑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目标上具有宏观性、抽象性;在其教育的效果上具有不对等性。因为思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思维是社会存在的综合反映。另外,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追究具有不可确定性或多元性。如未成年人上网吧,究竟谁之过?是学校还是父母?是网吧业主还是未成年人本人?很难一言以蔽之。凡此种种,都表现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多方结合,从以下几方面有效开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材自身的某一个情节,或者通过场景的创设,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培养一种情感。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无不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可是一到教育实践往往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落差?根源就在高考、中考的录取线,是取决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是硬指标,而思想品德没有进入考核指标,首位也就成了缺位。升学考试如同教育指挥棒,指挥棒指向的是学习成绩,各级学校又是以升学率的高低定优劣,教育怎能不注重学习成绩而偏废其他?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指挥棒”指向的这一弊端,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只要“指挥”的指向依旧,素质教育就很难贯彻落实。为此,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是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升学考试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两个考核都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很重要,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很多时候就是做不到,比如:孩子在埋头苦学,家长却在一边看电视,这种做法就不对。换位思考一下,孩子肯定会觉得学习怎么这么苦,没有一点乐趣,而别人却舒服得多。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亲戚,家里比较富裕。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很晚才回家,母亲工作比较清闲,但是有一个不良嗜好:打麻将,都没时间管孩子了。但他们从心理上又觉得对不起孩子,就想从经济上弥补,孩子兜里都是百元的大钞,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太重要了,做父母的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对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导向

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媒介的出现成为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和帮手。但媒介对家长在家庭中权威地位的冲击,以及由于媒介使用带给孩子成长中的负面效应,使一些家长对媒介产生了某些认识上的偏见。

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无强制性、形象性、易感染性等特点。比如,对于网上色情和暴力内容的防范,以及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影响学习、影响身体的问题,有的家长采取“因噎废食”的办法是不明智的。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当孩子独立接触媒介之前或之初家长的引导,比出了问题再找解决的办法更有效。比如,与孩子共同商定看电视或上网时间,摆正与课业学习、文体活动等的关系;让孩子向家长作出必要的承诺,如把握好时间、不下载和浏览“黄色”内容、不在网上使用语言、不与网友讨论不健康问题等。至于有的孩子迷恋网吧,家长应当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并能经常与孩子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文化市场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健康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实践证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而一部不健康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社会文化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未成年人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暴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1篇

勤思,是当一个好老师的关键。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读书学习的人,优秀的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教学刊物中蕴藏着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真理的火花,需要经过教师的深入思考与捕捉,才能被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同样阅读一本书、观摩一堂课、听一次专家报告,有的教师收获大,有的教师收获少,有的教师只是凑凑热闹,根本谈不上收获。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也就是看开动脑筋的状况如何。有人能从一粒沙子中看到世界,从一个细节中窥见某种教育教学奥妙,这便是思考的结果。

勤思,还要有鉴别。各种教育论著良莠不齐,目不暇接的教育类文章也难见精品,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模式,也未必能“放诸四海而皆准”,诚如有人所说的,发光最亮的未必是真金,喊得最响的未必是真货,流传最广的未必是真理,炒作最热的未必是真经。“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下,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大发展了,有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甚至更为复杂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关于教与学关系之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又需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慎重选择、运用。

勤思,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勇于思考,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世界上没有“句句是真理”的人或书。并不是地位越高、名气越大的人,掌握的真理就越多;不是上了书的、刊发在报刊上的道理,就必然是对的;也不是“风向”所指处,就是真理所在处;更不是大家都在讲的和肯定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离不开善于思考的教师的勇气。

勤思,既寓于研读中,也寓于实践中。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提倡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教师在读书学习、思考感悟中,要善于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要封闭在办公室、教室里,要找机会搞点调查研究,善于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学看教学。因为有些知识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启发,会让我们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2篇

一、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思想政治课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特征,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冷静思考:未来世纪的社会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面貌?未来世纪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主动适应未来世纪社会的发展变化?

对于未来社会的面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层次、侧面进行了多种描述。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称谓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等等。无论人们如何描绘未来社会,也无论人们如何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认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这些巨大的变化,既使人们喜悦、激动,又可能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展望未来社会,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威胁并存,腾飞的机会和沉重的挑战同在。面对这种冲击,我们的第一态度是,研究面向未来的对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适应和对付未来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二、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三、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四、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国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并设计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便使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预示了未来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发展而教”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发展的广域性,即个性要向较广的方面发展,不能太狭窄;二是个性发展方向的可变性,即个性不是不能改变的,而是可以并且必然会有所改变的;三是个性发展的制约性,即个性发展要受社会需求的制约,要服从于社会需要;四是个性发展的目的性,即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是个性的主要动力系统。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奠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突破目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被动局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才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行教学方法改革

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年来,人们已经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教学方法。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会出现哪些具体的新方法实难预料,但毫无疑问,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未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出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未来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与其说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倒不如说是学生自学的理想之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语)

未来社会,“学会怎样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学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学。适应这一变化,教学方法将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倚重于学生的学。教学方法本来包括教师的施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但长期以来,重教法,轻学法,教学方法成了“独脚将军”。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学活动会让位于学习活动,人们将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就思想政治课而言,虽说许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众多的原因导致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以往的重教轻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摆脱这一困境,措施之一就是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它的个性化、多样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合的。企图寻找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或等待教学理论提供直接使用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严重阻碍。

未来社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学方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去发现和创造适合自己个性品质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有益的成分,将在未来教育科学之光的映照下放射出新的光彩。众多新颖的教学方法的涌现,也只是扩大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范围。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3篇

以下是张邦鑫的演讲整理:

三个故事 三句话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未来连接你我”,首先跟大家分享三个女孩的故事。

第一个女孩叫刘智昕,小时候在山东长大,初中一年级跟随爸妈来到北京,在人大附中普通班读书,课外在学而思培优上辅导班。她在学而思培优学了六年,报了三科,后来成为2015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

第二个女孩叫苑贝贝。十多年前,学而思培优只有北京一个教学点、2400个学生的时候,她妈妈带孩子到我们这儿报班。苑贝贝中学不是人大附、北大附,也不是高考状元,但她后来考上伯克利大学,现在还没毕业,就已经拿到高盛等世界知名机构的offer。这位家长跟踪了我们两年多,后来降薪来到好未来,成为我们第一位高管,她就是好未来高级副总裁于莉。

第三个女孩叫李一格。她是北京四中的学生,考的大学既不是北大、清华,也不是斯坦福、哈佛,而是首批进入Minerva大学的中国学生。Minerva是一所很具颠覆性的大学,由原来哈佛的校长、教授和斯坦福的教授一起创办的,录取率仅2.9%。很多美国大学生放弃其他大学offer,选择这所学校。

Minerva用互联网授课在世界范围内与老师沟通,四年会在全球七个城市游学,理念非常领先。2014年,好未来投资了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大学。

跟大家分享@三个故事,主要想说如果今天再看好未来,会发现它跟十年前相比不仅仅是一个线下培训机构;不仅仅是一个辅导优秀学生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机构。我们的学生在中国、美国、全世界范围内都表现得非常优秀。

事实上,从2003年到2013年,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给孩子受用一生的教育。虽然看起来我们的学生出路都非常好,但是我们自己内心一直很紧张,我们一直牢记三句话:

第一句话,教不好学生等于偷钱和抢钱。早在12年前,我们就开放课堂、免费试听、小班上课、允许退费,这不是说我们的商业模式有多好,而是我们从创立第一天就告诉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偷钱和抢钱的机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我们教不好他们,就是偷钱和抢钱。这句话一直支撑我们走到今天,并且未来也会一直在我们耳边响起。

第二句话,不是靠口碑招来的学生,我们不受尊敬。中国那么多培训机构,从来不缺一家。如果好未来进入到一个地方,不能给当地学生和家长带来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管理增长,到今天为止也只进入19个城市,今年会新增几个。

第三句话,跟客户不亲的学校,没有好的未来。我们如果只考虑商业模式、利润,而没有真正走到客户身边,跟他们长时间、高频次、高反馈的深度连接,就不会有好的未来。我们过去12年一直在努力,希望未来做得更好。

分享一个故事,2013年12月11日,上海学而思培优寒假班报名的时候,很长家长排队排到晚上十一二点。当时的分校校长杨付光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人满为患的照片,并配文:“家长辛苦了,我们什么也不说,一定要以更好的行动对得起大家的信任。”看完这句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小伙伴的教学品质这么受家长欢迎,我非常感动。但是转念一想,这种事情在2007年北京也出现过,在学而思培优进入的大部分城市满班率高达90%以上,但很多人根本报不上。好未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能力很好的把高品质的教学快速复制到更多地方,去满足家长的需求。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至少可以考虑让家长半夜不去排队。过去一年我们推出学而思APP,为学生和家长带来很多便利。

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

这些年,不断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我们一直在试图自己超越自己,举三个例子。第一个是学而思培优和摩比思维馆。学而思培优是K12领域的领先者,好未来其他子品牌的师资、教研多半是从学而思培优出来的。过去七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未来有没有一种产品可能超越学而思培优,至少在某些方面超越它。

过去五年,我们曾经探讨学而思网校是否有可能把学而思培优超越了,未来是不是还需要线下教育?后来发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不是一回事。那么未来五年线下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了摩比思维馆,它最早用Pad教学,采用很多新科技手段。后来,在竞争压力下学而思培优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发展的比以前更好了,摩比思维馆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独特的定位,更好的植入科技、素质元素。我们通过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的方式,试图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颠覆。

另一个例子是乐加乐和励步。好未来靠理科起家,但七八年前我们便开始进军少儿英语领域。乐加乐英语已经成为一个面向国内体系的英语培优品牌。去年,我们又收购了针对出国留学、国际学校学生的学科英语领先品牌――励步英语。乐加乐和励步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加上主打在线英语口语品牌的乐外教,三者形成有机整体,与顺顺留学一起形成好未来英语的完整产业链。

第三个例子是学而思网校和海边直播。学而思网校是好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在线教育产品。七年前,我们创立学而思网校,当时是学习韩国的Megastudy公司,它在韩国做的非常好,但在中国却被学而思网校超过了。此前,学而思网校是录播模式,在业内率先采用高清视频,后来又探索“录播+直播辅导”,这两年它定位直播,转型“直播+录播+辅导老师”模式,这是好未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首创。

尽管如此,过去三年我们在好未来内部孵化出另一个在线教育产品――海边直播,它用“直播+服务”的方式服务家长,取得很好的效果和口碑。令人欣慰的是,学而思网校和海边直播一直是一种建设性的竞合关系,它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学而思网校正在转型直播,海边直播也在学习学而思网校的技术。

近年恚在做好原有K12业务的同时,我们不断通过投资并购突破自身边界。我们投资了很多教育科技公司,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第一名,比如宝宝树是母婴行业的No.1。

总体来说,好未来主要围绕K12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主要聚集几条赛道:1。幼儿教育,像宝宝树、小伴龙、嘿哈科技、鲨鱼公园。2。涉及K12的产品,比如学科网、作业盒子、轻轻家教。3。外语类公司,顺顺留学、励步英语。4。国外前沿教育科技公司,像Minerva大学、备考平台LTG、游戏化学习产品Enuma。

好未来做这么多战略投资,主要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主战场做深做透,剩下的领域通过投资、并购、连接、学习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教育迎来DT时代

未来十年,好未来会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想用一组数据来诠释好未来的下一个十年:

未来十年,我们会在超过100个城市开线下学校,会开设超过1000个服务中心,10000间教室,会有10万以上的全职员工,会培训100万以上的全职、专职教师,线下一年服务学员超过2000万人次,线上线下服务超过1亿人次学员,每年会给学生上10亿次课,提供超过100亿课时服务,整个集团收入会达到1000亿,产生的学习记录将超过10000亿条。

未来十年,好未来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而是会发生根本的质变:

我们会从一个培训机构变成一个教育机构。过去12年,好未来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利用周六日和平时晚上的时间给学生做课外辅导。但未来教育机构会越来越深入的渗透到公立体系。

我们会从一个线下公司,变成一个科技服务公司。

我们会从一个中国公司,成长为一个全球性公司。

未来十年,我们会从一个运营型公司,成长为一个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

人类教育即将迎来DT(Data Technology)时代。什么叫DT时代?原来是从工业社会到IT时代,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突飞猛进的进化速度。但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包括教育行业的发展,都是基于数据的驱动。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说互联网改变教育,科技改变教育,但是它们都以服务为核心。1.0阶段教育,以教师为核心,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2.0阶段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本质在于唤醒、激发、鼓舞。

今天的教育是以服务为中心。当科技和互联网到来的时候,会不会颠覆今天的教育?其实,当服务遇到内容,比如研发,服务是核心,研发是辅助。当服务遇到工具,服务是核心,工具是辅助。当服务遇到直播,服务是核心,直播是辅助。但是未来十年,除了服务还有数据,数据和服务同样是未来教育的核心。

为什么数据重要?数据帮助我们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是把人当作机器培养,不管一个学生能力大小,我们都教给他一样的东西,那是非常低效的。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将来20岁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不需要到28岁或者30岁。所以数据以及对数据背后的挖掘,是整个未来十年教育的重要的方向。

我们刚刚投资了一个世界范围内领先的自适应学习平台――Knewton,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拥有学习数据最多的公司之一,我们还签署了全方位的业务合作协议。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4篇

对于未来社会的面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层次、侧面进行了多种描述。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称谓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等等。无论人们如何描绘未来社会,也无论人们如何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认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这些巨大的变化,既使人们喜悦、激动,又可能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展望未来社会,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威胁并存,腾飞的机会和沉重的挑战同在。面对这种冲击,我们的第一态度是,研究面向未来的对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适应和对付未来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二、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

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三、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四、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国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并设计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便使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预示了未来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发展而教”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发展的广域性,即个性要向较广的方面发展,不能太狭窄;二是个性发展方向的可变性,即个性不是不能改变的,而是可以并且必然会有所改变的;三是个性发展的制约性,即个性发展要受社会需求的制约,要服从于社会需要;四是个性发展的目的性,即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是个性的主要动力系统。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奠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突破目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被动局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才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行教学方法改革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年来,人们已经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教学方法。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会出现哪些具体的新方法实难预料,但毫无疑问,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未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出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未来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与其说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倒不如说是学生自学的理想之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语)

未来社会,“学会怎样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学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学。适应这一变化,教学方法将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倚重于学生的学。教学方法本来包括教师的施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但长期以来,重教法,轻学法,教学方法成了“独脚将军”。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学活动会让位于学习活动,人们将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就思想政治课而言,虽说许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众多的原因导致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以往的重教轻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摆脱这一困境,措施之一就是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

学方法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它的个性化、多样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合的。企图寻找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或等待教学理论提供直接使用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严重阻碍。未来社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学方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去发现和创造适合自己个性品质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有益的成分,将在未来教育科学之光的映照下放射出新的光彩。众多新颖的教学方法的涌现,也只是扩大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范围。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教育普及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115-02

一、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家战略

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从理论层面上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现在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显然,《宣言》中的观念是在倡导人性的回归,这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负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我们要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尤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摆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地位去思考,把普及道德教育当作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唱好、抓实、做强,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正效应。

二、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剖析

今天,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社会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膨胀,物欲横流,公民道德建设无形中被弱化、淡化。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令人担忧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实下虚现象,有决策部署无法制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手段为其护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尚不健全。2.在刚刚建立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市场主要突出商业价值趋向。3.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考试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教学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4.教育科学研究滞后,尤其是对民族发展史、成长史和建设史研究认识不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指导。由此看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新的教育实践,坚持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群体,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努力把道德建设推进到德育普及的更高层面上去,提升国民文化软实力。

1.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社会环境。道德建设及普及是全民义务,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化、法律化、常态化、普及化。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中,各级政府要把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建设作为硬指标来抓,在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乡风民俗方面出真招、下猛药,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大国办大教育,首先是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全民教育的重任。政府要进一步转换职能,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编制一张道德建设的大网,形成事事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社会氛围。

3.加快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建设一支德育工作教师队伍,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加强隐形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教学渠道,完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高、中考“指挥棒”指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

4.加强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树立科学育人观,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建设机制和德育网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研究探讨国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指导。

5.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接受一些中国儒家思想熏陶,从国学中吸收人文精神的营养,让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用多元德育文化滋润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吴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