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评估;控制

1 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地铁、轨道交通等构成了城市综合轨道交通网络,其中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环保、高技术含量的运输方式,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对轨道平顺度要求极高,对下穿既有轨道交通工程桥梁的城市道路的施工关乎轨道交通工程运营安全和行车舒适度。道路以路堑下穿轨道交通工程桥梁,如果交叉处开挖深度较深,其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轨道交通工程桥梁基础及墩身产生影响,并会反映到桥上设置的轨道结构上。

文章基于A道路下穿轨道交通工程桥梁项目,研究道路施工时桥梁的基础受力、墩顶位移等,分析其对轨道交通工程桥梁的影响是否安全可控,并对A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提出意见及措施。

2 工程概况

轨道交通工程A道路特大桥采用(35+55+35)m连续梁跨越A道路,A道路在中墩7号墩和8号墩之间穿过,轨道交通工程桥墩均采用矩形桥墩,墩底尺寸3.6×3.8m,桥墩高度17.5m,承台尺寸宽×长×厚=8.0×9.0×3.0m,承台接8-Φ1.2m钻孔桩,桩长分别为20.0m(7号墩)、18.5m(8号墩)。

交叉处A道路为路堑,开挖深度约6.5m。A道路与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轴线之间夹角约为85°,A道路人行道边线与轨道交通桥墩最小距离0.17m。(如图1所示)

3 有限元模型

文章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施工区域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并充分考虑岩土材料非线性、桩同作用等因素。取轨道交通工程A道路特大桥7#、8#桥墩与其周边土体为主要分析对象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

模型Model-1、Model-2分别用于分析7#、8#桥墩受A道路开挖的影响。模型中建立了桥墩、承台及承台底面以下的土体。承台顶面以上土体以荷载形式施加,通过调整土面上的压力分布形式模拟整个路面开挖过程。土体模型尺度为(长、宽、高):60m×60m×40m。模型整体如图2(a)所示,桥墩及基础如图2(b)所示。

Model-1模型共有150074个节点,143660个单元;Model-2模型共有119098个节点,111446个单元。模型中包括了土体、桥墩基础两个部分,全部由六面体单元C3D8R组成。土体与基础之间采用面对面接触形式连接以模拟桩土作用。

4 计算结果

4.1 对轨道交通工程7号桥墩的影响

4.1.1 基础受力分析

根据Model-1的计算结果,提取了7#桥墩基础3#角桩的侧摩阻力、桩身轴力等参数,以评估桥梁桩基承载力是否受到影响。

由图3可知,桩基下部桩侧摩阻力在开挖后有较明显的减小,且靠近开挖土体一侧的桩基下部在挖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摩阻力。其原因是,上部土体开挖后,下部土体的地应力得到释放,土体向上隆起,并通过承台将基础向上抬起,故而桩基下端与桩周土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向滑移,引起桩端摩阻力降低。但桩侧摩阻力绝对值较小,不大于3Kpa,可以认为开挖前、后的桩侧摩阻力变化对桩基承载力影响不大。

从图4可知,开挖后桩身轴力小于开挖之前桩身轴力。其原因是,土体开挖后,土体局部隆起,向上挤压承台底部,引起桩身轴力减小。此时基础承台底与桩底承受的荷载重新分配,承台底部土体承载增大,桩端土体承受荷载减小。桩身轴力的减小对于桩基本身以及桩端下部的土体是有利的,但仍需要研究承台底部土体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提取了开挖前、后承台底土体上表面接触压力云图,如图5所示。

由图5知,开挖前承压土面区域最大压应力为36.8Kpa,局部最大压应力可达55.3Kpa;开挖后承压土面区域最大压应力增大为45.3Kpa,局部最大压应力可达67.9Kpa,满足规范要求。

4.1.2 基础变形分析

图6则为开挖前、后基础与土体之间的变形关系图,土体在桥墩基础位置处发生不均匀隆起,引起承台上浮并使得承台朝开挖段相反方向发生偏转,基础的隆起和偏转会导致桥墩发生竖向及顺桥向位移。

表1列出了各工况下7号墩墩顶中心位置的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增量,可知工况1引起墩顶中心上浮量和顺桥向位移量最大,最大值分别为1.149mm和3.031mm;工况4引起的横桥向位移最大,最大值为1.050mm。

表1中竖向位移向上为正,顺桥向位移指向线路前进方向为正。

4.2 对轨道交通工程8号桥墩的影响

4.2.1 基础受力分析

根据Model-2的计算结果,提取了8#桥墩基础1#角桩的侧摩阻力、桩身轴力等参数,以评估桥梁桩基承载力是否受到影响。

由图7可知,桩基下部桩侧摩阻力在开挖后有较明显的减小。其原因是,上部土体开挖后,下部土体的地应力得到释放,土体向上隆起,并通过承台将基础向上抬起。故而桩基下端与桩周土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向滑移,引起桩端摩阻力降低。整体上看,桩侧摩阻力绝对值较小,不大于3.5Kpa。所以认为该桩基在道路开挖前后的桩侧摩阻力变化程度对基础整体承载力影响不大。

从图8可知,桩基角桩的轴力在土体开挖后也减小了。其原因是,开挖后土体局部隆起,向上挤压承台底部,引起桩身轴力减小,桩端土体承受荷载减小。虽然桩身轴力的减小对于桩基本身以及桩端下部的土体是有利的,但此时基础承台底与桩底承受的荷载重新分配,承台底部土体承载增大,特提取了开挖前、后承台底土体上表面接触压力云图,如图9所示。

如图9(a)所示,开挖前承压土面区域最大压应力为35.6Kpa,局部最大压应力可达55.3Kpa。如图9(b)所示,开挖后承压土面区域最大压应力增大为39.5Kpa,局部最大压应力可达59.2Kpa,满足规范要求。

4.2.2 基础变形分析

图10则为开挖前后基础与土体之间的变形关系图,可以发现,土体在桥墩基础位置处发生不均匀隆起,引起承台上浮并使得承台朝开挖段相反方向发生偏转,基础的隆起和偏转会导致桥墩发生竖向及顺桥向位移。

表2列出了各工况下8号墩墩顶中心位置的各方向位移增量,可知工况1引起的墩顶中心上浮量和顺桥向位移量最大,其值分别为0.562mm和1.843mm;工况4引起的横桥向位移量最大,其值为1.13mm。

表2中竖向位移向上为正,顺桥向位移指向线路前进方向为正。

5 控制方案

(1)轨道交通工程桥墩范围为人工填土,应采用坡度较小的边坡,以保证边坡稳定,并减小轨道交通工程桥墩承受的土压力。

(2)道路开挖时应分层开挖,每层同步下降,避免产生过大土压力。

(3)轨道交通工程桥墩附近人行道与道路之间高差大于40cm,轨道交通工程桥墩安装防撞装置,以避免车辆直接撞击轨道交通工程桥墩。

(4)轨道交通工程桥墩附近路面禁止采用重型机械碾压,应采取小型机械夯实,施工机械严禁碰撞桥墩。

(5)严禁在轨道交通工程桥墩附近堆放土方。

(6)施工过程中严禁抽取地下水。

(7)加强施工监测,对轨道交通工程桥墩附近一定范围土体以及墩身进行动态化监控量测,密切关注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及桥墩变形。

(8)道路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该段轨道交通桥梁上轨道平顺性进行复测,根据测量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轨道标高调整。

6 结论

文章对A道路下穿轨道交通工程A道路特大桥施工现场及桥梁基础进行了三维仿真建模分析,模拟了A道路路堑开挖施工对桥梁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桥梁基础受力、变形等相关参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道路及管线开挖后,基础及土体内力重新分布,桩体及桩端土体持荷降低,承台底部及其下的土体持荷上升。计算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工程桥梁基础受力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道路及管线开挖过程中引起7号桥墩短期竖向最大隆起

1.666mm、8号桥墩短期竖向最大隆起0.988mm,小于其上连续梁计算采用的基础非均匀沉降值10mm,满足连续梁结构安全需要。

(3)道路开挖后,6号墩基础后期总的沉降量为0.8mm,7号墩

基础后期总的沉降量为0.1mm,8号墩基础后期总的沉降量为0.7mm,9号墩基础后期总的沉降量为1.1mm,满足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3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mm的要求。

(4)开挖引起7号墩产生的顺桥向位移3.031mm,8号墩产生顺桥向位移1.843mm,由于7号墩为活动墩,8号墩为制动墩,梁体将跟随制动墩发生移动,但实际情况下活动支座仍可对梁体产生一定的摩阻力,7#墩将限制整个梁体的顺桥向位移,故梁体的移动距离必将小于1.843mm,该值在轨道交通轨道接头位移变化容许范围内。

(5)车辆轮载作用在承台上引起的偏压可能造成桥墩产生顺桥向位移0.163mm(指向道路侧),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范力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苏洁,等.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1):3188-3195.

[3]颜志华.轨道交通桥梁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1,24(3):70-73.

[4]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桥梁地基和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5]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6]甘杰文.关于预防和减少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29-02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报道,对食品安全乱象进行跟踪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又引起广泛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7日报道,实施四年的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即将启动修改,治乱用重典,加大食品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成为此次修法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国日本长期拥有“食品安全的神话”,鉴于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法制的传承性,日本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纵观各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都是在规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的组成和职责、进行风险分析的情形、风险分析的具体程序等等,这些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因此,本文在行政法的视野下,比较研究中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特征,并在参考了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作为风险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食品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它以科学为基础,每一环节都是依据科学研究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臆断,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由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为了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很多国家都实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提高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风险管理则由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从而使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了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第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诞生的,很多国家也是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这就要求它不仅要从客观上保障食品的安全,还要从心理上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非常强调分析过程的公开和透明,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社会公众加强风险交流。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

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风险评估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2011年10月13日,筹备三年之久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部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机构。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体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综合协调职责;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对其重视不够,相关法律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如《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根据现行法律,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举办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机构性质和职责相似,人员结构基本一致,但却属于不同的部门。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影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进行。

2.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合一受到质疑。我国现在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大多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管理者意向影响的嫌疑,加之风险交流工作滞后,使公众对风险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模式,由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同承担。但是现实中各部门沟通协调性较差,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尴尬局面。

4.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落后。尽管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都要求加强风险交流,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依然落后,此前关于乳品安全标准的争论更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2010年3月颁布的乳品安全标准要求每百克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允许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1986年标准分别是不低于2.95克和不超过50万个。难怪媒体惊呼“一夜倒退了25年”,更有人认为乳品新标准是以保护奶农为借口,被个别大企业绑架的标准。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卫生部只解释道: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引发人们强烈不满,更突显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落后。

三、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考察

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引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修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

(一)日本食 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发展需求,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明确了制定与实施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针是采用风险分析手段:第一,风险评估。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当对食品本身含有或加入到食品中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上的因素,进行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估。第二,风险管理。为了防止、抑制摄取食品对人身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考虑国民饮食习惯等因素,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第三,风险沟通。为了将国民的意见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向国民提供相关政策信息,为其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并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

为了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制定于1947年的《食品卫生法》也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法典,对几乎所有食品都有详细的规定,包括制定食品、添加剂、器具和食品包装的标准和规格等。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农林水产省设置法》进行部分修改,把风险管理部门从产业振兴部门分离出来,并予以强化,成立产业·消费局。

(二)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管理机构

为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日本于2003年在内阁府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隶属于内阁府,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职能是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劝告和监督。厚生劳动省作为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对进出口及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实施监管。另外,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厚生劳动省的职能已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并举转变为单纯的风险管理。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对生鲜农产品的监管,它与厚生劳动省的区别在于侧重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阶段进行风险管理。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现状的分析,对比邻国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一)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监督、审核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二)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

在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当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改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的分离。由新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工作,把风险评估机构从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直属于国务院,以提高其地位和独立性。

(三)强化各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

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免出现监管漏洞或交叉重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其次,在各部门设立专门沟通窗口,建立相互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都应当切实加强风险交流工作,建立畅通的风险交流渠道。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热线公布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使公众及时获取可靠的科学信息;其次,吸纳消费者代表参加风险分析过程,消费者代表的加入有助于促使专家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增加公众对风险分析结果的信任。最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应当理性面对媒体,及时召开新闻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防止个别媒体借机炒作。

注释:

魏铭言.最严食品安全法力争年内完成修订如何重典治乱.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6/17/content_20580695.htm.2013-06-19.

孟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与应用.大众标准化.2011(S2).49-50.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http://chinafoodsafety.net/newslist/newslist.jsp?anniu=Introduction.2013-06-20.

周雪.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7.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近年来,国内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与讨论与日俱增。根据《食品安全法》,我国目前正在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议题,受到国内外众多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就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如何该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一.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1. 食品安全风险的定义

食品安全风险是指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1]。

2.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保证公众健康[2]。

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结构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可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4.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

4.1 遵循结构性方法

风险管理结构性方法的要素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执行以及监控和回顾。

4.2 决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

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判定应该首先考虑人类健康,而且风险水平的差异应避免随意性或不公正性。

4.3 决策和活动应当透明

风险管理应当识别所有风险管理过程要素的系统程序和文件,包括决策的制定。对于所有利益相关方面而言都应当遵循透明性原则。

4.4 风险评估政策的制定应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风险评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有价值的指南或政策性意见的选择,特别是有可能被应用到专门的风险评估过程决策中的意见,应当与风险评估人员事先沟通,在风险评估之前做出决策。

4.5 应当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独立性

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职能应当相互分离,这是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科学完整所必须的,并且这也有利于减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虽然在职能上应相互分离,但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应当相互合作。风险分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风险分析的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3]。

4.6 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风险评估都应包含关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而且定量分析必须采用风险管理者容易理解的形式。这样,风险决策制定才能将所有不确定性范围的信息考虑在内。

4.7 应当保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保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交流是风险管理整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风险信息交流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其更为主要的功能是通过风险交流,使那些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切实有效的信息和意见能够真正应用到管理决策中。

4.8 应当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

风险管理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决策进行评估和审查。

转贴于 http://

二.如何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1.加强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前提。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重点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提高风险评估的水平:(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体机构,培养从事风险评估专业人员队伍;(2)加强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加强危害识别技术、危害特征描述技术、暴露评估技术研究,加强评估所用模型和软件的开发,加强食品和食品中新的危害物质的系统毒理安全性评价,将风险评估建立在自主性的危害识别科学研究基础上;(3)加强风险评估基础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用于人群暴露评估的膳食消费数据库建立,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食品中各类污染物水平检测,从而获得食品污染物数据;(4)有序开展食品中化学物和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和国际关注热点,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提出有限风险评估计划,并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开展有序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依据;(5)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使得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防止食品安全问题放大。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

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完善的检测体系、有力的资金保障、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综合监管队伍:增加行政监管人员、执法人员、专职食品巡查队伍、基层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和食品安全专家组;(2)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加各类部级质检中心、省级食品检验机构、县级食品理化实验室等;(3)保障食品抽检经费:要将食品检验和购样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4)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普查建档、监督抽查、市场准入、巡查企业、回访政府、查处违法行为六项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3.开展危害调查分析,查清食品安全风险源

全面查清食品安全风险源,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的重要手段。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推进:(1)开展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编制食品生产技术和监管工作规范,开展以大型企业为重点的飞行检查,排除食品安全隐患;(2)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和信息:广泛收集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评估数据,为制定科学监督措施提供了依据;(3)推动技术机构加强风险评估能力建设:省级、市级的质检院应当努力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建设工作;(4)落实食品抽检制度,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应当针对危害风险源监测抽查食品,发现有风险隐患的企业,根据情况严重性给予勒令整改、停产或查处,还要及时开展行业整顿,消除潜在的行业性食品风险隐患。

4.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广泛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发挥企业、群众的主动性和专家的专业性,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是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应当积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1)每月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接待日活动:积极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和意见建议;(2)加强热点信息收集:通过专业的信息平台,建立起质监部门与消费者、企业及社会的快速信息通道,并安排专人负责食品安全舆情检测;(3)畅通专家信息交流渠道:建立由省内重点院校食品专业教授、食品行业和食品检验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专家组,定期开展信息交流咨询,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积极应用食品电子监管系统:通过对各类监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采取风险管理措施。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车辆;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一、选择恰当实用的评价方法

目前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大体可分为定性分析法、半定量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对分析对象的车辆运行潜在危险状况进行系统、细致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其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大致评估。定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识别最危险的车辆运行安全事件,难以给出车辆运行安全风险等级。

2.半定量分析方法

半定量分析方法是将对象的危险状况表示为某种形式的分度值,从而区分出不同对象的事故危险程度。半定量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相对危险性,同时可以评估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并根据结果比较不同的方案。

3.定量分析方法

目前的定量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精确定量分析与模糊定量分析两类。精确定量分析方法以计算机建立车辆运行模型,进行运行情况模拟,运算量大。模糊综合评估方法是将模糊理论与综合评估方法相结合,通过评定系统各因素对安全(不安全)的隶属程度情况来综合评定系统安全状况,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全面分析安全风险影响指标因素

1.人的因素分析

驾驶员是交通安全中的主体和能动因素,其责任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在行车过程中反应、分析和操作三个环节上出现了错误。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状况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违章行走、违章操作、违章装载、违章行使;对他人的交通动态及道路变化、气候变化、车况变化观察疏忽或采取措施不当等。

2.车辆因素分析

车辆是交通出行的工具和载体,是交通事故的直接“参与者”,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其风险因素除了包括: 车型、车龄、车况、使用性质、安全防护性能等方面。

3.道路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涵盖范围较广,从任务性质、执行任务的时间特征、行驶区域的气候天气情况、地形地势、道路交通状况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车辆操控通行,还影响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的心态行为, 是事故发生的关键诱因。

三、获取准确度高的指标权重

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度量值称为权重或权系数。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的权重,才能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正确性。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十几种,依照权重计算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及组合赋权法。先明确各因素相互重要程度或对主事件的影响程度,然后通过数学方法的计算得到权重值。

四、构建实用可行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根据风险评估方法的分析,根据车辆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情况,确定选用模糊安全评估方法构建模型。

(1)建立综合因素的评估集合。将表明某系统安全状况且具有特定属性的因素(V1,V2,…,Vp)的全体称作综合因素评估集合V:V=(V1,V2,…,Vp);

(2)分配各评估因素的权重。每个因素都从某一方面表达了系统的安全状况,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根据影响程度,对其配以不同的权重:

设系统中各因素为:V1,V2,…,Vp,各自分配的权重为:a1,a2,…,ap(0≤ai≤1),∑ai=1,设A为综合权重分配集合,则:A=(a1,a2,…,ap);

(3)建立子因素的评估集合Vi。由于因素Vi还受到各子因素v1,v2,…,vk的影响,所以子因素评估集合写成:Vi=(v1,v2,…,vk);

(4)分配各子因素的权重。设各子因素为:v1,v2,…,vk,各子因素分配的权重为:u1,u2,…,uk,则子因素权重分配集合为u=(u1,u2,…,uk);

(5)建立评估矩阵。请专家对各因素进行评分;

设隶属关系矩阵为Ri,则:

(6)各因素评估矩阵Bi:Bi=Ai·Ri

(7)综合评估矩阵B:B=[B1B2…Bn]T

(8)总评估矩阵C:C=A·B(A为综合权重分配集合)

(9)系统的总得分f:f=C·St(St为综合评估集合V的级别分值)

(10)按照综合评估系统的安全等级确定系统的状态。

通过对基本步骤的分析,可以得出安全评估的主体模型为:

Bi=Ai·Ri

Bi——某一参评对象的模糊合成值;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字:连续刚构桥风险评估评估流程结构方案

中图分类号:U448.23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风险评估是通过深入讨论风险发生机理,辨识风险源,并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测算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然后制定应对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为加强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优化工程建设方案,提高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性,2010年9月1日,交通运输部批准实施了《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对建设条件,施工工艺以及结构形式复杂的节后工程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二、评估方法

(一)定量评估方法

此方法以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值分析和数学计算,对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它有关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分析风险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失效概率法、蒙特卡罗法等。

(二)定性评估方法

此方法以评估人员的分析能力,借助经验及专家意见对风险进行分析与判断,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方法。主要用于对无法量化和量化水平较低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或者在定量联系的基础上做定性分析,得出更加可靠的结果。主要有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等。

(三)定量定性评估方法

此方法兼顾了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能更好达到对工程项目的各项风险进行可靠的评估。

三、工程背景及评估过程

(一)工程简介

某五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桥跨布置:60+120+120+120+60m。主桥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刚构桥,桥面为两幅,分离式,宽2×15m,箱梁为单箱单室截面。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程序进行建模计算,整体模型如下:

图1有限元计算模型

(二)评估过程

风险评估从建设条件、施工技术、结构方案、运营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评估过程按照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进行,首先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与对象,然后进行风险源的识别,确定主要风险源与次要风险源,计算其风险概率与风险损失,对其风险进行安全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及应急预案。

(三)评估结果

本文主要对该刚构桥结构方案进行评估,作用效应采用以下三种组合:

组合I:恒载+基础沉降+汽车荷载+人群

组合II:恒载+基础沉降+汽车荷载+人群+体系升温+正温差

组合II:恒载+基础沉降+汽车荷载+人群+体系降温+负温差

表1主梁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安全验算

评估小组依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的方法和程序,通过搜集资料、现场查看、专家咨询、专家调查等工作,对该桥方案进行了风险评估:结论如下:

主要风险为:主梁下挠与开裂、施工期间风致失稳、挂篮施工风险等。

该方案设计风险等级为II级,风险水平可以接受。

四、结语

在今后的桥梁建设过程中,为了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为桥梁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风险评估技术变的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建设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的桥梁更应该进行风险评估研究。

参考文献:

关于在初步设计阶段实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通知(交公路发〔2010〕175号)〔S〕.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0.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评估指南(试用本)〔R〕北京: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008.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阮欣,陈艾荣,石雪飞.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 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2]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7篇

近年来,国内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与讨论与日俱增。根据《食品安全法》,我国目前正在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议题,受到国内外众多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就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如何该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一.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1. 食品安全风险的定义

食品安全风险是指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1]。

2.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保证公众健康[2]。

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结构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可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4.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

4.1 遵循结构性方法

风险管理结构性方法的要素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执行以及监控和回顾。

4.2 决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

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判定应该首先考虑人类健康,而且风险水平的差异应避免随意性或不公正性。

4.3 决策和活动应当透明 作文 http:///zuowen/

风险管理应当识别所有风险管理过程要素的系统程序和文件,包括决策的制定。对于所有利益相关方面而言都应当遵循透明性原则。

4.4 风险评估政策的制定应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风险评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有价值的指南或政策性意见的选择,特别是有可能被应用到专门的风险评估过程决策中的意见,应当与风险评估人员事先沟通,在风险评估之前做出决策。

4.5 应当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独立性

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职能应当相互分离,这是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科学完整所必须的,并且这也有利于减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虽然在职能上应相互分离,但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应当相互合作。风险分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风险分析的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3]。

4.6 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风险评估都应包含关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而且定量分析必须采用风险管理者容易理解的形式。这样,风险决策制定才能将所有不确定性范围的信息考虑在内。

4.7 应当保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保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交流是风险管理整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风险信息交流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其更为主要的功能是通过风险交流,使那些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切实有效的信息和意见能够真正应用到管理决策中。//html/jianli/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桥梁施工,安全评估,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Security risk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 has been the focus of supervision industry security. Establish safety risk assessment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of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risk estimate, can enhance security risk awareness, keep a major workplace accidents. This article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ssess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tual cas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assessment, measures

1.概述

1.1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简介

1.1.1评估的重要性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组织实施困难,作业安全风险高居不下,一直以来是行业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在施工阶段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风险评估在实施阶段的深化和落实,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寻找、辨识和评价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及建议。其基本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实现安全生产,使事故和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

1.1.2评估原则

本次评估以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依据,以《铜南宣高速公路复工阶段缺陷修复及变更设计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各合同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为基础,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规范的评估程序,遵循《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有关要求[1],坚持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针对性等原则,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该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1.1.3评估内容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包括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两项内容。

总体风险评估是在桥梁和隧道工程开工前,根据桥梁或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桥梁或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整体安全风险大小,确定静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等级。

专项风险评估是当桥梁或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时,将其中高风险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法,分解施工作业程序,结合工序(单位)作业特点、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致险因子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2.1 风险评估过程

2.1.1风险评估总体要求

根据相关规定,风险评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专项评估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其中小组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工程管理经验;

(2)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和标准,了解同类工程的事故情况;

(3)现场查勘评估对象的地理、水文、气象条件,收集工程建设有关资料。

2)开展总体风险评估

根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若有),以及类似结构工程安全事故情况,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本项目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施工中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确定项目总体风险等级。

3)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

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应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其他风险等级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可视情况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4)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1)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法,分解施工作业程序;

(2)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结合工序(单位)作业特点、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致险因子,辨识施工作业活动中典型事故类型,建立风险源普查清单;

(3)对风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估测,确定重大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

5)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接受准则的相关规定,明确重大风险源的监测、监控、预警措施及应急预案[2]。

2.2风险评估方法

2.2.1 桥梁施工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按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与指南解析》推荐的桥梁施工总体风险评估方法,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总体评估主要考虑桥梁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指标[3]。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R=A1+A2+A3+A4+A5+A6,其中,

A1指桥梁建设规模所赋分值;

A2指工程所处地质条件所赋分值;

A3指工程所处气候环境条件所赋分值;

A4指工程所处地形地貌所赋分值;

A5指桥位特征所赋分值;

A6指施工工艺成熟度所赋分值。

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赋分值应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而定,数值应取整数。评估指标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删减,同时风险分级标准也须进行相应调整[4]。计算得到总体风险值R后,对照下表确定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等级。

表2-2-2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

风险等级 计算分值R

等级Ⅳ(极高风险〕 14分及以上

等级Ⅲ(高度风险) 8-13分

等级Ⅱ(中度风险) 5-8分

等级Ⅰ(低度风险) 0-4分

对总体风险等级在III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桥梁工程,纳入专项风险评估范围。评估小组应根据总体风险评估情况,提出专项风险评估中需要重点评估的风险源。其他风险等级的桥梁工程,视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3.安全评估案例

3.1某桥梁工程概况

(1)交通运输情况

本线所经地区地表水系属长江水系,地表和地下水丰富。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沿线部分工点的水质分析资料可知,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本线路靠近国道,施工机械、物资等均可由国道引入施工现场,交通方便。公路自然区划为属Ⅳ3、Ⅳ5区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江南丘陵多湿区。

(2)地形、地质条件

项目沿线为沿江丘陵平原区,由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两个个微地貌形态组成。本标段无不良地质情况。区域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分区,工程沿线出露的地层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缺失前志留系地层,岩浆活动强烈,分布广泛,主要为燕山晚期形成,主要岩体有:高岭刘岩体。本项目内的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早期凹陷盆地也较发育。褶皱轴向为北东向,背斜则相对紧密,向斜及坳陷盆地多开阔。

(3)气候

本项目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是: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7-16.0℃,年极端最高气温41.7℃,年极端最低气温-16.7℃。多年平均降水量1280-1370,降雨年季、年内分配不均,年最小降水量760.8,年最大降水量2100,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49.9。

(4)地震

根据多年地震资料记载,评估区内未发生破坏性地震。评估区主要受中强地震影响所致。评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相对比较低,属于弱发震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属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加速度分区为0.05g(地震烈度Ⅵ度区),桥隧构造物按Ⅶ度设防。

3.2该桥梁总体风险评估

表3-2-1桥梁总体风险评价情况[5]

评估指标 分类标准 标准分值 在建工程实际情况 评估

分值

建设规模(A1) 单孔跨径LK (总长L)超过或达到国内外同类桥型最大单孔跨径LK(总长L) 6-8 桥梁全长336米,单孔跨径30米。 1

LK<150米或L>1000米 3-5

100米≤L≤1000米或40米≤LK≤150米 1-2

L<100米或LK<40米 0-1

地质条件(A2) 不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包括岩溶、滑坡、泥石流、空区、强震区、雪崩区、水库坍岸区等) 4-6 桥址区没有对路线有直接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断裂构造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 1

存在不良地质灾害,但不频发或存在特殊性岩土,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 1-3

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 0-1

气候环境条件(A3) 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区域〔洪水、强风、雨雪、台风等) 4-6 I类环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1

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著 2-3

气候条件良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 0-1

地形地貌条件(A4) 山岭区 峡谷、山间盆地、山口等险要区域 4-6 平原微丘区 1

一般区域 0-3

平原区 0-1

桥位特征(A5) 跨江、河、海湾 通航等级1级-3级 4-6 跨河,无通航要求 1

通航等级4级-6级 2-3

通航等级7级及等外 0-1

陆地 跨线桥〔公路、铁路等)及其他特殊桥 3-6

施工工艺成熟度(A6)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国内首次应用 2-3 施工工艺十分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本项目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参与过类似桥梁的施工。 0

施工工艺较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 0-1

根据桥梁工程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计算风险值R:

R=A1+A2+A3+A4+A5+A6=5

根据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该大桥为等级为Ⅱ级,属中度风险。不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6]。

4.结语

通过对该桥梁建设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同类或相似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若干安全事故特点,辨识该桥梁施工过程中各项作业活动、作业环境、施工设备、危险物品等所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各类危险源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从安全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安全对策和实施措施,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安全度,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张磊.成安渝高速公路龙泉山二号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分析.[J].《路基工程》,2013年.O3期:142~147

2.董路钰.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2012年.重庆大学

3.郭东尘钢--混结合连续梁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研究.[D].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

4.《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第393号)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9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

1、安全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风险评估分为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在规划阶段,对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并提出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规划阶段的风险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客流预测风险、建设时序风险、沿线土地规划控制风险、投融资风险、线网调整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环境影响风险、换乘站规划预留风险。其中客流风险主要考虑根据各条线路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流预测是否准确、是否留有容量等风险; 建设时序风险主要考虑线路建设的时机是否恰当,从全网的角度看线路建设的顺序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分段建设运营是否可行等风险; 沿线土地规划控制风险主要考虑线路沿线的土地是否已规划、用地属性是否确定、以后改动的风险有多大以及沿线土地是否进行了一体化开发等风险;

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土建施工综合风险、资金运作与管理风险、外部条件风险。其中土建施工综合风险主要考虑施工工法、施工工期、敷设方式、交通组织、穿越既有建筑工程或河流等风险; 资金运作与管理风险主要考虑设计预算及资金是否充足并及时到位、投标阶段资金使用以及物价水平上涨等风险; 外部条件风险主要考虑征地拆迁过程中的建筑拆除、人员安置和社会影响、动拆迁对项目总体的影响以及外部市政配套设施落实等风险。

运营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运能风险、安全防护风险、疏散能力风险、经营风险。其中运能风险主要考虑城市规划实现、政策、城市化进程、建设进度等造成线路设备实际富余运能与客流预测的匹配风险; 安全防护风险主要考虑线路处于郊外带来的安全风险,穿过商业区、办公区、核心区、敏感区等区域带来的风险,与繁忙线路换乘带来的风险,以及人员、设备设施等配备不足带来的风险等; 疏散能力风险主要考虑线路是否为断头线、大运量换乘小运量、是否设置疏散通道及联络线等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考虑客流预测是否准确、票价票制设置、经营收入还贷、财务管理、运营成本控制等风险。

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所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划分,建立由上到下、由简至繁的上下关联的层级结构,一般分为 3 级,同时确定各层级指标两两重要度比较值矩阵,然后根据风险等级划定各等级风险的取值区间,并由此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由下至上进行合成运算,得到风险评估的结论。

2.1 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2.2 建立评语集

2.3 模糊综合评价

3、实例分析

运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方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某市新规划的 R1 线规划方案进行风险评估。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程序

中图分类号:TS201.b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79X(2008)11-0074-03

Analysis of Food Risk Analysis Operating Procedure in USA

GE Yu, CHAO Qiang-guo

美国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工具,是制定食品安全方针的基础。按照WHO/FAO的定义,风险分析是通过分析统计毒理数据污染物残留数据手段,评估接触量及相关参数等科学体系中的步骤,确定某种食品毒害物的风险并建议其安全限,以供风险管理者综合社会经济政治及法规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科学基础上作出决策并制订管理法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大要素,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1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特点

国家层面上,美国有两个最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1)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负责除肉类和家禽产品以外的国内和进口食品的安全,以及制订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最高限量的法规和标准;(2)美国农业部(USDA),负责肉类和家禽食品的安全,并被授权监督执行联邦食用动物产品安全法规[1]。

两大部门风险分析活动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透明性、团队性、持续性。(1)透明性对任何可能影响风险评价的因素作出声明,对评价作出清晰简明的记录,全员参与风险评估过程,开始、执行和完成都透明化并易于理解;(2)团队性风险评价尤其是定量的风险评价非常复杂,因此,FDA和USDA都必须组成微生物、化学、流行病学、药学、数理统计、毒理学、食品学、食品工艺学等多学科团队;(3)持续性一个复杂主题的风险评价是一个持续改进、反复的过程,需要各风险分析团队以及相关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在提供足够信息供风险管理者作出风险决策的前提下,风险评估过程越简单越好。

2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程序、团队及职责[2]

作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部分,FDA和USDA将风险分析的框架运作模式透明化,明确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团队的角色和功能,规范这些团体何时及如何相互合作。

2.1FDA下属的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学中心(CFSAN)团队与职责

FDA下属的CFSAN是风险分析程序的框架构设和主要施行者,其活动通过风险管理、风险评价和风险沟通团队完成。风险分析团队功能上是独立的,但以经常性、规则性的互动开展工作。

风险管理团队(RM):职责是明确描述风险评价的问题,提供关键的假设和监督评价过程,形成风险管理措施与计划。

风险评价团队(RA):职责是开展评估活动,必要时改进风险管理团队提供的假设,解释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假设对结果的影响。

风险沟通团队(RC):职责是为风险评价团队和风险管理团队提供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所关注的问题、需要获得的信息以及对食品安全的理解等方面的内容,促进相关各方的信息交流;根据评价结果和管理决策开展公众健康信息交流。

每项风险分析确定一个领导者,以确保所有团队按同一时间表开展活动,并确保以反复持续跟进的方式开展风险分析,包括积极探索团队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与其他各方的沟通与交流。

另外,美国CFSAN的风险分析组织框架还包括三个独特的职位:1名科学顾问、1名风险分析协调员和1名风险评价项目经理:(1)科学顾问确保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坚持所有决定的可信性和透明度,并对各项科学政策论题负责;(2)风险分析协调员协调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价和沟通团队,促进他们之间交流和沟通;(3)风险评价项目经理对评价过程进行行政和技术管理。风险评价组组长主要对评价的技术行为负责。规模小、复杂性不强的风险评价项目,风险评价组组长与风险评价项目经理可由一人担任。

风险分析团队、科学顾问、风险分析协调员和风险评价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见图1。

注:黑色箭头表示两组之间的特殊基础和关联;浅色箭头表示团队之间的对话

2.2CFSAN的风险分析程序

CFSAN的风险分析框架包括识别/选择、计划、执行、回顾和/发表等活动。每个风险分析活动过程及责任各方见表2所示。

2.3USDA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3]

FSIS是美国农业部风险分析程序的框架构设和主要施行者。在FSIS,其整个风险分析活动均处于标准操作程序之下。同样,FSIS的风险分析程序也需要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这三个团队的有效协作,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职责和功能。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间,功能要相对独立,通常为了保证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性,避免破坏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风险评估者不对风险管理负责。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之间要经常交流,确保风险评估结果满足需要,并能回答风险管理者的需要,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决策。

在FSIS,风险评估由公众健康科学部(OPHS)的风险评估部门执行。风险评估部门包括两个团体:管理事务和暴露模型分部,技术分析和评价分部。管理事务和暴露模型分部的职责是:(1)综合协调风险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决定和风险管理决策和教育培训计划;(2)为部门提供系统模型和暴露评估方面的专门意见(3) 将风险评估结果与不同的相关人员和参与者进行交流。技术分析和评价分部的职责是确认、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为风险评估活动提供科学和公共卫生技术支撑;公共事物、教育和部(OPAEO)在风险交流方面起主要作用,负责机构内部与其他政府机构、公众之间的交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该办公室还向高级管理部门就风险交流策略提供建议,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建议。政策和项目发展部 (OPPD)担任风险管理者的角色。他们负责确认食品安全问题,阐述由风险评估回答的风险管理问题。OPPD决定是否要开展风险评估,权衡基于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方法选择,选择风险管理决策。他要综合考虑风险评估中的科学和技术证据、社会和经济因素,努力降低、消除或控制公众健康风险。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过程中,风险管理者还应对其进行监控和回顾,以确保其有效性。下面列出了风险分析程序的具体阶段和相关的职责部门。

4启发和展望

我们可以看到,在FDA和USDA,风险分析已经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工具,形成了程序化的操作模式。事实上,美国于1997年宣布总统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时,就认识到风险评价在达到食品安全目标上的重要性,要求所有的具有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职责的联邦政府机构都要建立机构内风险评价团体[4]。所有这些对政府出台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风险分析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上尚处于探究之中,有很多工作尚需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应结合当前我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分配模式,借鉴部分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各相关管理部门尽快探索建立标准化的风险分析操作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注:上述部门代号对应名称如下:

OPPD:Office of Policy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政策和项目发展部

OPHS:Office of Public Health Science 公众健康科学部

FSIS: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ice 食品安全检查局

OFO: Office of Field Operations 室外操作部

OPAEO: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 Outbreach 公共事物、教育和部

DA:Deputy Administrator 副行政长官

OC:Office of Communication 联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凡建,于丽萍,陈向前,等.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及其启示[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9):6-7.

[2]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cfsan.fda.gov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 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转贴于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2]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进行风险计算,计算出大致成本,控制防范风险就是要采取行动,并得到资金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1]。

在硬件方面控制风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满足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将银行内部网络与银行外部网络隔离,通过防火墙或者服务器连接。通过隔离连接容易实现数据检查,减少系统暴露面,发现问题系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上,可以借鉴成熟的运行系统,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1]

在银行信息系统运行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1]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要坚持持续管理风险的理念,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持续管理就是要跟随环境的变化。建立持续管理策略,就是在银行信息系统中,不断地进行评估。不断地实施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四个进程。安全控制的境界不能放在不断纠正错误上,应该放在预防上,就是要不断检测,不断发现不安全因素,不断地改进,使系统符合变化环境下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313号文件,2006.11.1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 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2]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

风险评估,可以进行风险计算,计算出大致成本,控制防范风险就是要采取行动,并得到资金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1]。

在硬件方面控制风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满足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将银行内部网络与银行外部网络隔离,通过防火墙或者服务器连接。通过隔离连接容易实现数据检查,减少系统暴露面,发现问题系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上,可以借鉴成熟的运行系统,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1]

在银行信息系统运行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1]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要坚持持续管理风险的理念,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持续管理就是要跟随环境的变化。建立持续管理策略,就是在银行信息系统中,不断地进行评估。不断地实施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四个进程。安全控制的境界不能放在不断纠正错误上,应该放在预防上,就是要不断检测,不断发现不安全因素,不断地改进,使系统符合变化环境下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313号文件,2006.11.1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 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进行风险计算,计算出大致成本,控制防范风险就是要采取行动,并得到资金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1]。

在硬件方面控制风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满足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将银行内部网络与银行外部网络隔离,通过防火墙或者服务器连接。通过隔离连接容易实现数据检查,减少系统暴露面,发现问题系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上,可以借鉴成熟的运行系统,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1]

在银行信息系统运行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1]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要坚持持续管理风险的理念,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持续管理就是要跟随环境的变化。建立持续管理策略,就是在银行信息系统中,不断地进行评估。不断地实施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四个进程。安全控制的境界不能放在不断纠正错误上,应该放在预防上,就是要不断检测,不断发现不安全因素,不断地改进,使系统符合变化环境下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防范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监管,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作为基层银行,就要认真学习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使商业银行适应复杂的运行环境,满足日益强化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按业务划分,主要业务模块包括柜面业务系统, ATM、POS、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和客服中心等,其中柜面业务子系统包括:存取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等。其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结构如图1。

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1]。

另一类是关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并以此来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银行的安全架构是由物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数据完整性安全等,其中交易安全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和安全交易技术。其层次结构如图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飞速发展,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各种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银行信息系统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对银行开放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加上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将过去保存在基层的存贷款等业务数据集中到高层数据库存放,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放运行,与公共网络连接,暴露在公共网络具有各种威胁底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导致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剧增。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必须兼顾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模式,用于发现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找出系统的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必须建立一种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计量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

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其中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具体处理,其风险识别是观察每一笔具体的业务数据,也可以转化为银行资产的差错;其中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安全保障技术,其风险识别是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据此,可以推理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业务差错识别模块负责找出每一笔已经发生的差错业务,其方法是通过业务差错发现和资产调查寻找每一笔差错业务,修正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错误;威胁分析模块负责寻找技术安全威胁,用安全扫描来找出安全漏洞,用入侵检测来发现受到的侵犯;安全分析模块负责对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对系统内部运行的软件进行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模块在前面三个模块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由银行风险因素诊断指标体系[2]得出系统安全评价量化指标。

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主要是:1.业务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评估同一量化构成信息系统的风险,便于系统的横向比较;2.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硬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可以加入人工评价修正,有利于实时监控;3.系统简洁,事前预防和事后发现相结合,可行适用。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风

[1] [2] 

险评估,可以进行风险计算,计算出大致成本,控制防范风险就是要采取行动,并得到资金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

在硬件方面控制风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满足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将银行内部网络与银行外部网络隔离,通过防火墙或者服务器连接。通过隔离连接容易实现数据检查,减少系统暴露面,发现问题系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上,可以借鉴成熟的运行系统,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

在银行信息系统运行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范文第15篇

研究背景

为什么要开展这一项目的研究?钟茂华介绍:“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正逐步承载越来越大的人口、安全、资源、环境等压力,城市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由于我国城市运行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常规和非常规风险不断突出,城市安全隐患日益凸显、维护公共安全任务日益繁重。”

2016年科技部了《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52号),“其中‘城镇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保障技术’项目作为公共安全领域的重点研发项目首批启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强化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兴安的重要举措。”钟茂华说。

研究内容

城镇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保障技术项目面向城镇公共安全重大需求,旨在突破城镇安全综合风险评估、重大基础设施风险管控、应急保障等方面的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标准,形成城镇、城市、城市群安全监测和应急保障平台。

问题导向

项目研究内容贯穿风险应对全过程。从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应急保障三个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城镇公共安全共性关键技术和重要基础设施风险管控技术。在共性关键技术层面研究城市群综合风险评估、网格化安全监测、人员安全转移安置、应急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平台和标准;在重要基础设施风险管控技术层面研究困扰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城市地下空间、大型活动场所、低影响排水等方面的技术、装备和标准。

研究方向

项目共设置9个课题,分别是:

城市群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技术;

城镇大型活动场所安全风险诊断技术与信息平台研发;

城市多部门协同的网格化安全监测和保障技术装备及集成信息平台;

城市地下空间关键设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信息管理平台;

城市轨道交通防灾系统检测与风险管控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重大风险管控与应急救援技术;

城市低影响排水(雨水)系统与河湖联控防洪抗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城镇重大突发事件下人员转移安置应急保障技术及平台;

城镇应急资源配送与交通组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平台。

研究团队

项目研究分别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1所大专院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9家科研院所,以及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共30家单位组成。项目团队拥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优秀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研发条件。参与单位均来自国内城镇安全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科研院校(所)及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单位,在学科专业和研究条件上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用”结合。

空间尺度

由点(大型活动场所、地下空间),线(城市轨道交通),网(网格化城区、城市排水系统),面(城市群)多层次开展研究。

项目挑战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在科技部对《改革方案》的政策解读中提到,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

在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原则下,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破除条块分割,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这意味着,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改变以往的各课题负责单位分e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对接,而是将具备条件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由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对整个项目的总体协调和把控、统一接受监督评估。清华大学作为该项目总体负责单位,将承担这一职责,这一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也将努力在总体项目管理方面进行探索。”钟茂华解释说。

预期目标

项目预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效益:

一是形成城市群跨区域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理论、大型活动典型事故风险快速评价方法、低影响排水监测与评价理论体系、城市人员转移安置、应急资源规划调度等科学理论、方法。

二是建立大型活动场所风险智能化采集与识别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防灾安全监测预警技术、防灾系统风险评估和管控技术,临近和穿越施工时地铁既有线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关键装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关键装备在线故障诊断和结构病害处置技术,城市地下人员密集空间关键设施故障诊断与风险评估技术,城镇重大突发事件下人群疏散转移分析和人员伤亡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是研发形成大型活动场所信息管理平台,城市地下空间关键设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信息管理平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应急救援平台,城市轨道交通防灾安全现场综合检测装备,排水防涝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城镇人员转移安置、应急资源配送与交通组织等平台,城镇群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和跨区域应急联动及协同救援保障系统,低影响排水与河湖联控防洪排涝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多场景安全协同处置保障智能终端设备等平台、系统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