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活动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网上购物,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人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和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实现,其安全性也同样是其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当着重研究。

1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1.1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1.2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2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支付交易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

2.2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然而,网络安全与交易安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校园网的开放性也使得基于它的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网上交易面临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信息泄露、篡改信息、假冒和交易抵赖。信息泄露是非法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或截获交易信息致使信息的机密性遭到破坏;篡改信息是非法用户对交易信息插入、删除或修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假冒是非法用户冒充合法交易者以伪造交易信息;交易抵赖是交易双方一方或否认交易行为,交易抵赖也是校园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2.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安全需求。

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分析,可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看出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交易对象的身份真实性、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可以提高其安全需求。

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3.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再结合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总结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安全体系结构中,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

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3)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以为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

(4)组织物流配送团队。校园师生居住地点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就在学校内部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物流配送团队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完成配送服务。

3.2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以解决访问控制问题,使只有授权的校园合法用户才能对校园网的资源进行访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防止来自外部互联网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校园网虽然是局域网,可是免不了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加强病毒防治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3)VPN技术。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如果能利用VPN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专网就能大大提高校园信息安全、保证数据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安全传输。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易于维护和改进。

3.3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校园电子商务中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可以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来解决,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技术等。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通过采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时间戳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机制来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决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问题;通过安全协议方法,建立安全信息传输通道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1)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机密,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而解密密钥不公开。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网上交易支付的前提,负责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在校园电子商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网上交易认证可以通过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来进行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

(3)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成熟和实用的安全协议是SET和SSL协议。通过对SSL与SET两种协议的比较和校园电子商务的需求分析,校园电子商务更适合采用SSL协议。SSL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能够更好地封装应用层数据,不用改变位于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对用户是透明的。而且SSL只需要通过一次“握手”过程就可以建立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条安全通信通道,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

3.4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使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可以增强校园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可以避免或降低了使用银行卡支付所出现的卡号被盗的风险等。同时,使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电子支付载体的安全保障有:

(1)校园网是一个内部网络,它自身已经屏蔽了绝大多数来自公网的黑客攻击及病毒入侵,由于有防火墙及反病毒软件等安全防范设施,来自外部网络人员的破坏可能性很小。同时,校园一卡通中心有着良好的安全机制,使得使用校园一卡通在校内进行网上支付被盗取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超级秘书网

(2)校园一卡通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各方的交易活动受到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保证网上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校园网络管理中对不同角色的用户享有不同级别的授权,使其网上活动受到其身份的限制,有效防止一些恶意事情的发生。同时,由于校内人员身份单一,多为学生,交易中一旦发生纠纷,身份容易确认,纠纷就容易解决。

4结束语

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电子商务,它极大的方便了校园内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让师生能够方便可靠的进行校园在线交易和网上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付,是当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要着重研究的关键问题。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ICICS 2013将为国内外信息安全学者与专家齐聚一堂,提供探讨国际信息安全前沿技术的难得机会。作为国际公认的第一流国际会议,ICICS 2013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本次学术会议将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会议论文集均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作为LNCS系列出版。ICICS2013欢迎来自全世界所有未发表过和未投递过的原始论文,内容包括访问控制、计算机病毒与蠕虫对抗、认证与授权、应用密码学、生物安全、数据与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分布式系统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欺骗控制、网格安全、信息隐藏与水印、知识版权保护、入侵检测、密钥管理与密钥恢复、基于语言的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认证、云安全、无线安全、安全模型、安全协议、可信计算、可信赖计算、智能电话安全、计算机取证等,但又不局限于此内容。

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未经发表或未并行地提交给其他学术会议或学报的原始论文。所有提交的论文都必须是匿名的,没有作者名字、单位名称、致谢或其他明显透露身份的内容。论文必须用英文,并以 PDF 或 PS 格式以电子方式提交。排版的字体大小为11pt,并且论文不能超过12页(A4纸)。所有提交的论文必须在无附录的情形下是可理解的,因为不要求程序委员阅读论文的附录。如果提交的论文未遵守上述投稿须知,论文作者将自己承担论文未通过形式审查而拒绝接受论文的风险。审稿将由3位程序委员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为:以论文形式接受;以短文形式接受;拒绝接受。

ICICS2013会议论文集可在会议其间获取。凡接受论文的作者中,至少有1位必须参加会议,并在会议上报告论文成果。

投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5日 通知接受时间:2013年7月24日 发表稿提交截止时间:2013年8月14日

会议主席:林东岱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主席:卿斯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教授

Jianying ZHOU博士 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新加坡

程序委员会:由国际和国内知名学者组成(参看网站 http://icsd.i2r.a-star.edu.sg/icics2013/)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一、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现状

(一)含义及功能所谓报道,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作为动词而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将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的社会行为;一种是作为名词而言,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发表的新闻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整个社会对交通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相关报道内容倍受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宣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围绕交通安全主题,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和途径对包括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等所有交通参与人的意识形态发生积极作用,促进良好交通行为的养成,从而有效地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对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宣传报道是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它主要是指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及媒体传播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活动的内容。其功能是围绕当前交通安全重点和热点,传播新近发生的交通安全事件与信息,发挥宣传、教育、告知的作用,造成潜移默化的舆论影响,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能力,形成真正的社会化宣传局面。

(二)主要来源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推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公安交管部门有效应对挑战的需要,也是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当前,报道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与道路交通管理相关重大事件。如醉驾入刑;《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十周年;《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和公路客运车辆严重超员、超速以及违法运输危险化学品等安全隐患大、危害后果严重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处罚等。二是公安交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及措施。如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春运交通安保工作;2015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推进机动车检验制度、事故快处快赔机制、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等多项改革。尤其是公安交管部门出台的新政策,即将实施的新举措。如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的新举措,以及公布出台驾考改革重要配套制度,强力推进自主约考等。三是公众关注的交通安全事件,特别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所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对重大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报道,对社会公众有所交待;曝光典型案例,对当前一种普遍现象做出理性反思,对公众具有普遍的警示教育意义。如成都女驾驶人因“路怒”被打、占用应急车道延误伤者救治、北京二环路摩托车飙车等。四是公安交管部门的交通安全信息,传播交通安全知识。比如春运期间交通安全注意事项、重大节假日安全出行提示等。五是公安交警队伍建设,涌现出的个人或集体的感人事迹。既展示广大交警保护群众出行安全,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文明及社会稳定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又体现广大交警日夜奋战、不辞辛苦、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一面,如对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吉林省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崔光日的报道等。

(三)新特点近些年,新媒体迅速崛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公安交管部门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面对舆论生态多样化、复杂化、分层化的发展趋势,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宣传报道呈现出新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信息量、互动性、覆盖面、参与率大幅提升。新媒体以其所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参与率高的特点,被群众广泛接受。作为与群众最为息息相关的公安交管部门,不断地发挥新媒体在交通安全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加大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交通安全文明出行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常识的宣传。以“交通安全”“交警”“交通事故”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相关信息词条达百万。如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期间,公安部交管局组织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文明交通新风尚,传播文明交通正能量。二是报道形式多样化。随着人们对交通安全等相关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大批和交通安全有关的网络、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专业媒体应运而生。交通安全宣传报道通过广播电视媒体推出专题节目,甚至开设专业频道,采取嘉宾访谈、分析典型案例、普及交通安全知识等方式,弘扬社会法治理念及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倡导、呼吁各部门依法尽职,人人遵规守法,安全文明出行;利用报刊等平面媒体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刊登系列报道、评论文章等,剖析交通违法的危害,引发社会思考;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手机客户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宣传所表达的内容,及时、准确交通安全工作信息、动态、典型案例等,呈现内容多样化,吸引受众的注意。不同形式的报道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文本体裁、文字技巧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丰富完善了宣传报道形式。同时,媒体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报道内容逐渐深入和细化,深度报道和日常报道并重。深度报道的影响大,但时效较差。最常见的日常报道是即时路况信息的和安全知识的常态宣传。三是舆论引导途径拓宽。长期以来,我们习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其传播特点是单向式的。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的传播方式更直接,传播速度更快,使用更便捷,传播范围也更广泛,以特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及平等性和互动性,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反映的不足,更好地帮助公安交管部门进行民意的汇集和判断分析。

二、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的思考

在目前全民关注交通安全的大氛围中,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不仅仅有广大交警,也有许多新闻记者及文字爱好者投身于交通安全宣传之中,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倡导安全、文明出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取得的社会成效有目共睹,然而离时代需求还有差距。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宣传报道社会效应,突出报道的意义,最终达到交通安全宣传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牢记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工作者,牢记职责和使命,应对新形势下媒体工作的紧迫性,提升自我素质,对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新闻传播规律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规律。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利用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广播开辟交通安全栏目,每天定时播报路况信息,形成媒体和公众每天定时守候的习惯。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可以起到较强的传播效果。

(二)提高专业水平,写好宣传报道。毋庸置疑,好的宣传报道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目前,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报道模式单一。如大部分报道停留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顺叙式的“填充式”的报道,缺乏新意,难以凸显文章特色,缺少群众普遍所关心的实质性内容,没有可读性。“千文一面”的行文模式,大大降低宣传效果。二是违反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如因采访不够充分,缺少必要的素材和发展环节,但由于稿件的需要,不得不进行自以为合理的想象填补采访空缺。三是内容缺乏生动性。由于时间仓促或文字水平不高等原因,有些作者写出的通讯稿件不够细致,对事件缺乏深入的了解,常常让读者读完文章也弄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整体平铺直叙,缺乏真情实感,捕捉不到闪光点。或者文章无详略之分,像流水账。四是一般媒体由于对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管理程序的不熟悉,很难抓住信息的主动权。如“交通违章”(正确表述为“交通违法”)见诸报端。“交警”“交管”分不清,无法体现出报道的准确性。有的媒体在做法条解读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误导的表述,司法公正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要写好宣传报道,首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培养新闻写作的兴趣,热爱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其次,在写作之前要对掌握的素材进行梳理和分析,如发现有与事实出入的地方须进行详细核对,确保报道真实性。第三,要善于抓点。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每篇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忌空洞无物,避免报道流于形式。第四,强化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能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其实质和深层含蕴,追踪与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应多挖掘细节,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报道,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第五,多以交通参与者的眼光进行报道,淡化灌输、说教、官气,多增加可感式报道、还原式报道、个性化报道。

(三)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正面宣传。任何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因此,有关媒体应根据受众需求与宣传报道效果,选取交通安全事件,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进行报道,突出内容反映的积极面,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达到深入解疑释惑、形成舆论强势、吸引受众参与的宣传效果,让人们在意识上重视交通安全,增强在行动上维护交通安全的自觉性。公安交管部门作为交通安全宣传的主要部门,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组织媒体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报道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舆论朝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为公安交管工作增添动力和活力。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走进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迎来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更快更便捷,信息数据传输量也随之增加,传输过程更易出现安全隐患。因此,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愈加重要,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介绍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的必要外部条件,即计算机安全和通信安全,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消息摘要和完整性鉴别技术。 学术

学术

当前形势下,人们进行信息数据的传递与交流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安全影响: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黑客、病毒、木马、电子欺骗等;非人为因素是指: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如火灾、电磁波干扰、或者是计算机硬件故障、部件损坏等。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如果不对信息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密处理,我们传递的信息数据就可能泄露,被不法分子获得,损害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根本利益,甚至造成国家安全危害。因此,信息数据的安全和加密在当前形势下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信息数据加密,信息数据有了安全保障,人们不必再顾忌信息数据的泄露,能够放心地在网络上完成便捷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流。

1 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的必要外部条件

1.1 计算机安全。每一个计算机网络用户都首先把自己的信息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之中,然后,才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流,有效地保障其信息数据的安全必须以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为前提,计算机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安全与计算机软件安全。1)计算机硬件安全技术。保持计算机正常的运转,定期检查是否出现硬件故障,并及时维修处理,在易损器件出现安全问题之前提前更换,保证计算机通电线路安全,提供备用供电系统,实时保持线路畅通。2)计算机软件安全技术。首先,必须有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工作的平台,操作系统必须具有访问控制、安全内核等安全功能,能够随时为计算机新加入软件进行检测,如提供windows安全警报等等。其次,计算机杀毒软件,每一台计算机要正常的上网与其他用户交流信息,都必须实时防护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一款好的杀毒软件可以有效地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害。

1.2 通信安全。通信安全是信息数据的传输的基本条件,当传输信息数据的通信线路存在安全隐患时,信息数据就不可能安全的传递到指定地点。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改进,计算机通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但是,信息数据仍旧要求有一个安全的通信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技术实现。1)信息加密技术。这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措施。我们一般通过各种各样的加密算法来进行具体的信息数据加密,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通信。2)信息确认技术。为有效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和假冒,我们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围,就是信息确认技术。通过该技术,发信者无法抵赖自己发出的消息;合法的接收者可以验证他收到的消息是否真实;除合法发信者外,别人无法伪造消息。3)访问控制技术。该技术只允许用户对基本信息库的访问,禁止用户随意的或者是带有目的性的删除、修改或拷贝信息文件。与此同时,系统管理员能够利用这一技术实时观察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有效的防止黑客的入侵。

2 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程度逐步提高,人们对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流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应运而生。然而,传统的安全理念认为网络内部是完全可信任,只有网外不可信任,导致了在信息数据安全主要以防火墙、入侵检测为主,忽视了信息数据加密在网络内部的重要性。以下介绍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

2.1 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存储加密技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信息数据存储过程中信息数据泄露。密文存储主要通过加密算法转换、加密模块、附加密码加密等方法实现;存取控制则通过审查和限制用户资格、权限,辨别用户的合法性,预防合法用户越权存取信息数据以及非法用户存取信息数据。

传输加密技术分为线路加密和端-端加密两种,其主要目的是对传输中的信息数据流进行加密。线路加密主要通过对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进行线路加密,不考虑信源与信宿的信息安全保护。端-端加密是信息由发送者端自动加密,并进入TCP/IP信息数据包,然后作为不可阅读和不可识别的信息数据穿过互联网,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被自动重组、解密,成为可读信息数据。

2.2 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加密技术是为了信息数据使用的方便,信息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钥的应用,因此密钥往往是保密与窃密的主要对象。密钥的媒体有:磁卡、磁带、磁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密钥的管理技术包括密钥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网络信息确认加密技术通过严格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围来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和假冒。一个安全的信息确认方案应该能使:合法的接收者能够验证他收到的消息是否真实;发信者无法抵赖自己发出的消息;除合法发信者外,别人无法伪造消息;发生争执时可由第三人仲裁。按照其具体目的,信息确认系统可分为消息确认、身份确认和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由于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使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的信息数据只能用另一个密钥解开。发送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加密信息数据传给接收者,接收者用发送者的公钥解开信息数据后,就可确定消息来自谁。这就保证了发送者对所发信息不能抵赖。

2.3 消息摘要和完整性鉴别技术。消息摘要是一个惟一对应一个消息或文本的值,由一个单向Hash加密函数对消息作用而产生。信息发送者使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加密摘要,也叫做消息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的接受者能够通过密钥解密确定消息发送者,当消息在途中被改变时,接收者通过对比分析消息新产生的摘要与原摘要的不同,就能够发现消息是否中途被改变。所以说,消息摘要保证了消息的完整性。

完整性鉴别技术一般包括口令、密钥、身份(介入信息传输、存取、处理的人员的身份)、信息数据等项的鉴别。通常情况下,为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是保障当前形势下我们安全传递与交流信息的基本技术,对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多的财力、物力来研究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技术,以便更好的保障每一个网络使用者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曾莉红,基于网络的信息包装与信息数据加密[J].包装工程,2007(08).

[2]华硕升级光盘加密技术[J].消费电子商讯,2009(11).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国警务情报;工作体制;公安情报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35-03

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法国警方的情报工作体制却与英国和美国都不相同,而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模式。目前我国对英美的警务情报工作介绍、研究较多,而对于法国涉及较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在开展警务情报过程中积累了自身的经验,了解、学习这些经验对我国改进和提高情报工作水平很有帮助,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一、法国警务情报工作概况

(一)法国的警务情报合作

法国警察进行交流有三种合作渠道:国际刑警、申根(Schengen)①和欧洲警察。

1.国际刑警

国际刑警于1923年成立,共188个成员国,是除了联合国之外的第二大国际组织。

国际刑警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职能,分别是全球系统的安全问题联络沟通、给予全球化的战略性行动支持、给予警方行动支持和对警方的发展提供帮助。

在进行信息时,国际刑警利用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含义:红色是通缉令、蓝色是寻求补充信息、绿色是危险人员或事件预警、黄色是失踪人员、黑色是无名尸体。还有两种标志是预警和对联合国的文件。

2.申根(Schengen)

申根条约有二十五个成员国,申根强调自由交换自由流动,实质性国界的消失促成了申根的出现(1985年始,1990年应用协定,当时只有五个成员国)。申根条约主要规定了信息系统建设及各国警察间的合作,实行方式主要是在参加条约的各国设立办公室,重点是数据库(盗抢车辆等)的建设及警察和海关的合作。

(1)申根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申根总部在法国,25个成员国与中心数据库链接,各国警方要找特定的人员则发文到中心数据库,几秒钟之内将得到响应。当所需人员被抓获后,中心数据库会立刻反馈到各地显示工作取消,同时数据传输安全系数高。信息交流的工具是安装于车辆的终端或是固定终端,有助于进行信息的及时更新。

(2)申根条约的相关法律

在申根内部进行警务情报合作主要依据申根条约的相关法律。如第95条是关于逮捕的法令,由于不考虑政治因素,过程简单,且本国不能庇护在别国犯罪的本国人,所以非常实用;第96条是关于将不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地区通报的;第97条是关于失踪人员查找的;第98条是关于法院传票通知的;第99条授权对个人车辆进行秘密监视,在各个国家对犯罪嫌疑人监视。

3.欧洲警察组织

欧洲警察组织拥有27个成员国及6个合作国和组织,针对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和严重的跨国犯罪,同样是法国警方进行情报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犯罪情报分析手段与警务信息系统

在法国,情报分析员组成不同的团队负责各自相应的地区的情报分析,对发生在不同国家的相似案件进行交流以实现串并,节约了办案的资源成本。在情报分析过程中,当需要时可以下面方式对分析工作进行支持:专家系统(组织论坛和专题讨论)、捣毁实验室(实验室)、提供培训、宣传(简报、印刷品)等。

1.法国的警务情报部门基本架构

SCCOPOL(警察业务合作中心处)是法国警务情报部门的中心机构,隶属于内政部警察总局的刑事侦查局。而国际刑警在法国的总部下设联络官,每个联络官负责相应的引渡办公室,法官对引渡需要的相应条约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2.法国的信息系统

SCCOPOL的数据库,与欧洲警察数据库和国际刑警数据库相连。而欧洲合作申根地区则包括欧洲国家组织、联络点、DNA数据的交换等。

(三)法国国家宪兵的犯罪情报工作

1.法国国家宪兵刑事调查和文档技术处的主要工作

法国国家宪兵刑事调查和文档技术处主要负责开发信息文档和数据库管理,在工作中运用大量的工具辅助管理文档文件,文件内容主要包括通缉人员和被盗车辆的信息,同时实现将传递而来的有关人身和财务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归档。

2.犯罪分析的必要性

犯罪分析主要运用于复杂案件,分析的类型较多,大部分为电子和文件的两种形式。当数据量较为庞大时,电子设备的参与处理,对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和重组使信息变得更有价值。

刑事犯罪分析包括调查、系统分析,理解各刑事数据和背景信息之间的联系(或潜在联系),分析结果供刑侦部门使用。

3.情报分析部门的工作流程

分析情报的部门是宪兵总局下设刑侦分局的一个中心办公室,其负责不同地区下设研究处和各地情报部门所搜集情报的整合。但是两个层级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从事几乎相同的工作,不同地域的情报部门仅在权力行使范围上不同。一旦发生案件,各部门之间都会进行合作,实现情报上的相互支持。但这种支持的提供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发的。当某一大型案件涉及几个省时,会有一个法官领导调查整个案件的进行。

(四)法国警察信息交流系统

法国警察信息交流系统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仅存在于国家层面,警察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只有针对个案才能建立数据库。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数据信息的交流,并能有效地控制信息查询。与此同时,法律也对此严格规定,警察只能通过专门电脑进入网络,整个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较强,电台网络作为主网的补充。

二、法国警务情报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一)合作与交流是警务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

法国警务情报工作非常重视合作与交流。除了日常的与国际刑警、申根和欧洲刑警的交流,还有专门的交流系统。信息交流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法国警察机构的办公效率,节约了办案成本,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安全性。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有编号的丢失物品或艺术品,失踪人员、生物档案、其他行政文件刑事犯罪、情报文件等数据库。情报文件是这一数据库的特色,主要包括非刑事情报,有利于对危害公共秩序的事件进行预警。同时一名侦查人员提出的请求会被自动发送到申根系统(通过中央局交流),也给予了警察查看别的数据库的权利。邻国警察间的交流主要是在边境联络点,警察可以对两国的数据库进行查看。合作交流的畅通极大地促进了法国警务情报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情报信息系统是警务情报工作的重要支撑

在法国,警务情报工作基本都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例如,国际刑警信息系统对全体警察开放,部门模块采用了英文显示。另一个系统Covadis也很实用:机场有仪器扫描信息,传到数据库中进行比对,4-6秒得到回应。申根的信息系统总部在法国,25个成员国与中心数据库链接,各国警方要找特定的人员则发文到中心数据库,几秒钟之内将得到响应,当所需人员被抓获后中心数据库会立刻反馈到各地显示工作取消,同时数据传输安全系数高。情报信息系统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法国警务情报工作的效率。

(三)情报分析是警务情报工作的核心

法国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是登记手续和各项数据资料,一般案件资料作为补充。当需要对情报加以利用时,可由专家先对情报进行分析评估,将其意见作为参考。再由情报分析人员进一步管理,虽然情报的搜集会有遗失,但信息管理将使已有的情报线索能被充分地利用。当信息较为清晰明了时,使用Office软件进行简单处理;如果信息较为庞杂,则用Access进行分析。

为形象表达出已有情报反映的情况,法国警方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展现:分析笔记、绘图、PowerPoint、I2等其他工具。

犯罪分析是侦查工作的总结也是侦查工作的开始。虽然分析技术随科技不断发展,但犯罪分析辅助侦查并使得已有情报更具有价值这一基本原则却从未改变。

(四)保护情报信息安全是警务情报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

国际刑警在进行情报交流时利用办公室内部网络,安全系数高,利用电子邮件实现自由交流。目前国际刑警已经建立了多个与情报相关的数据库,包括户籍、指纹、丢失证件护照、盗抢车辆、DNA、艺术品、除了护照外的行政性文件和儿童色情玩具库。在法国警察获得情报的渠道有严格的控制,每个警察有一个仅允许其个人使用的磁卡。情报的查询可以倒查,有助于司法调查时取得痕迹。2007-2011年期间,法国宪兵和警察的系统将完成网络上的链接互访,实现了两个部门间的情报共享。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公安情报教育的思考与构想

(一)加强与实战部门联系,建立系局合作平台

法国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是情报工作成功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公安情报教育工作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公安情报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做到理论与实战结合是我国公安情报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教育部门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与实战部门的联系,建立系局合作平台。

校局合作平台是指公安院校与公安实战单位的合作交流平台,是提高办学质量,使教学科研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基础条件。应根据社会形势、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各地公安情报实战部门协商,确定重点合作项目,提升合作层次,拓宽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从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建立起长期稳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公安情报工作,培养公安情报人才提供条件。

(二)加强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类的课程教学

在法国警务情报工作中,警务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是重要基石。公安院校培养的情报人才必须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相关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没有信息系统管理,就谈不上海量情报的管理;没有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就没有情报的安全,脱离技术管理仅仅去讲情报人员、制度、组织的管理是空洞乏力的。因此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类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小型情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公安情报行业的情报系统工程师。为此,应当增加包括高级语言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开发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理论的同时也对相关技术非常熟悉,而且了解如何运用技术作为支撑实现理论的构想。

(三)加强情报分析理论、方法、模型的研究和教学

情报分析是情报工作的中心环节,法国警方目前运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手段已经在几年前就引入了我国,但是实战中运用的还不多。公安院校作为我国公安情报学研究的主阵地,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分析研判理论、方法、模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既是培养高素质情报人才的需求,又是公安情报实战的需求。在相关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为学生编写贴近实战的教学案例,将中西方在警务工作中面对的困境以及具体的应对之道融入案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分析研讨、撰写报告,学生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各种理论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掌握方法与技巧。与此同时,通过对中外警务工作的对比,学生可以博采众长、学习各自成功的经验,并激发新的思想与灵感。

(四)加强情报安全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教学

在法国的警务情报工作中,安全被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法国警方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保障情报在收集、传递、使用及保存过程中的安全。这些措施既包括技术的,也包括制度的。情报安全是情报工作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的问题,保障情报安全是对情报部门的基本要求。当然保障情报安全不是仅仅依靠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的,主要还是应该利用技术手段来保障安全。在情报人才的培养中,应该突出如何从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的角度来保障情报在搜集、存储、分析、操作、交流、每一个环节的安全。为此,应该开设专门的涉及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运用相关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模拟的工作网络,在其中流转信息,学生分别进行安全的维护以及信息的窃取,让学生在对抗中加深对安全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对相关技术的运用熟练程度。

(五)从实战部门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公安院校师资

公安情报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科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和价值。而公安院校教授情报学的教师往往精于理论,对实战的了解和认识却存在不足。为了弥补这种知识背景上的缺陷,应该适当将公安机关实战部门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优化师资结构。同时从全国公安情报实战部门选取具有丰富公安情报实战经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对公安情报工作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专家,聘任为兼职教官,对于工作成绩优异、在全国公安情报领域有影响的,聘任为客座教授。鉴于外聘教官、客座教授日常工作繁忙,可由其安排时间,采取各种灵活的形式,为教师和学生做有关主题的介绍、讲座。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可以考虑邀请客座教授做副导师,从实践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外聘教官、教授融入公安情报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机制,形成校内、校外互补互动的良性格局。

参考文献:

[1]吴绍忠,陈亮.公安情报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工作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门限E CC电子商务安全加密签名

证书签发系统:负责证书的发放,如可以通过用户自己,或是通过目录服务。目录服务论文器可以是一个组织中现有的,也可以是PKI方案中提供的。PKI应用:包括在W eb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的通讯、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 DI)、在Internet上的信用卡交易和虚拟专业网(VPN)等。应用接口系统(API):一个完整的PKI必须提供良好的应用接口系统,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服务,使得各种各样的应用能够以安全、一致、可信的方式与PKI交互,确保所建立起来的网络环境的可信性,降低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基于PKI的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电子商务的关键是商务信息电子化,因此,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的关键是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电子商务过程的顺利进行,即实现电子商务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等。PKI体系结构采用证书管理公钥,通过第三方的可信机构,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如用户身份识别码、用户名、身份证件号、地址等)捆绑在一起,形成数字证书,以便在Internet上验证用户的身份。PKI是建立在公钥理论基础上的,从公钥理论出发,公钥和私钥配合使用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通过哈希函数、数字签名技术及消息认证码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来进行认证,且通过数字签名,安全时间戳等技术提供不可否认。因此PKI是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能够全面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通常电子商务的参与方一般包括买方、卖方、银行和作为中介的电子交易市场。首先买方通过浏览器登录到电子交易市场的W eb服务器并寻找卖方。当买方登录服务器时,买卖双方都要在网上验证对方的电子身份证,这被称为双向认证。在双方身份被互相确认以后,建立起安全通道,并进行讨价还价,之后买方向卖方提交订单。订单里有两种信息:一部分是订货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和价格;另一部分是提交银行的支付信息,包括金额和支付账号。买方对这两种信息进行双重数字签名,分别用卖方和银行的证书公钥加密上述信息。当卖方收到这些交易信息后,留下订货单信息,而将支付信息转发给银行。卖方只能用自己专有的私钥解开订货单信息并验证签名。同理,银行只能用自己的私钥解开加密的支付信息、验证签名并进行划账。银行在完成划账以后,通知起中介作用的电子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买方,并进行商品配送。整个交易过程都是在PKI所提供的安全服务之下进行,实现了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综上所述,PKI技术是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关键,综合PKI的各种应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可信任和足够安全的网络,能够全面保证电子商务中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安全问题是当前电子商务的最大障碍,如何堵住网络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效保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也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电子商务安全关键技术当前电子商务普遍存在着假冒、篡改信息、窃取信息、恶意破坏等多种安全隐患,为此,电子商务安全交易中主要保证以下四个方面:信息保密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修改性。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关键技术是密码技术。密码学为解决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技术,它可用来对信息提供保密性,对身份进行认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有:1.信息加密算法,如DE S、RSA、E CC、M DS等,主要用来保护在公开通信信道上传输的敏感信息,以防被非法窃取。2.数字签名技术,用来对网上传输的信息进行签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数字签名技术具有可信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重用性,签名的文件不可更改,且数字签名是不可抵赖的。3.身份认证技术,安全的身份认证方式采用公钥密码体制来进行身份识别。E CC与RSA、DSA算法相比,其抗攻击性具有绝对的优势,如160位E CC与1024位RSA、DSA有相同的安全强度。而210位E CC则是与2048比特RSA、DSA具有相同的安全强度。虽然在RSA中可以通过选取较小的公钥(可以小到3)的方法提高公钥处理速度,使其在加密和签名验证速度上与E CC有可比性,但在私钥的处理速度上(解密和签名),E CC远比RSA、DSA快得多。通过对三类公钥密码体制的对比,E CC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公钥密码体制。

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 CC密码安全体制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 lliptic Curve Cry ptosy stem,E CC)是建立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上的密码系统,是1985年由Koblitz(美国华盛顿大学)和Miller(IBM公司)两人分别提出的,是基于有限域上椭圆曲线的离散对数计算困难性。近年来,E CC被广泛应用于商用密码领域,如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IE E E、基于门限E C C的《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上旬刊)总第556期84少t个接收者联合才能解密出消息。最后,密钥分配中心通过安全信道发送给,并将销毁。2.加密签名阶段:(1)选择一个随机数k,,并计算,。(2)如果r=O则回到步骤(1)。(3)计算,如果s=O则回到步骤(1)。(4)对消息m的加密签名为,最后Alice将发送给接收者。3.解密验证阶段:当方案解密时,接收者P收到密文后,P中的任意t个接收者能够对密文进行解密。设联合进行解密,认证和解密算法描述如下:(1)检查r,要求,并计算,。(2)如果X=O表示签名无效;否则,并且B中各成员计算,由这t个接收者联合恢复出群体密钥的影子。(3)计算,验证如果相等,则表示签名有效;否则表示签名无效。基于门限椭圆曲线的加密签名方案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在发送端接收者组P由签名消息及无法获得Alice的私钥,因为k是未知的,欲从及a中求得k等价于求解E CDL P问题。同理,攻击者即使监听到也无法获得Alice的私钥及k;在接收端,接收者无法进行合谋攻击,任意t-1或少于t-1个解密者无法重构t- 1次多项式f(x),也就不能合谋得到接收者组p中各成员的私钥及组的私钥。

结束语为了保证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顺利实现,在电子商务中使用了各种信息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等来满足信息安全的所有目标。论文对E CDSA方案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门限椭圆曲线加密签名方案,该方案在对消息进行加密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数字签名,大大提高了原有方案单独加密和单独签名的效率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Koblitz N.Elliptic Curve Cryprosystems.Mathematicsof Computation,1987,48:203~209

[2]IEEE P 1363:Standard of Public-Key Cryptography,WorkingDraft,1998~08

[3]杨波:现代密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1-0028-04

On the practice and debate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s specialty constructing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Li zhangbing , Liu jianxun, Liao junguo

(The computer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actual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ng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br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n specialty constructing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my university, which will make some effects o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ng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specialty constructing;cultivation plan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已引起了各国安全部门与军方的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员已刻不容缓。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把“信息安全”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1,2]。教育部2005年7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并将建立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定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我国在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本科、专科信息安全专业,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密码学和信息安全的博士点,截止到2004年底,教育部共批准47所高校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3,4]。在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研人员数量、研究生培养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2]。目前我国信息化人才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进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从新学科建设和培养信息安全急需人才的目标出发,于2003年着手筹建和申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04年批准并开始招生。

但是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各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探索和实践,并正在进一步完善的艰巨任务,对于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值得大家共同研究。

2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近几年全国信息安全专业几次活动和会议上的一些信息以及和各高校信息安全一线教师的交流调查情况,各高校在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上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现状。

2.1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各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基本达成一致,就是培养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及网络组建、管理、维护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英语、电子、通信、计算机基础,强调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及时引入该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实际运用、安全策略制订与监控管理的基本能力;在首先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成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可在国家企事业部门、电子商务、政务公司、国家军政机要部门等从事信息安全工作,保证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安全性,也可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培养模式上,有条件的不仅培养本科生,还培养高层次的硕士、博士,也有的学校仅培养专科生。信息安全专业大部分都是办在计算机学院下的,也有办在数学、通信或信息工程学院下的,据说有的还办在法学院(这种方式是否可取值得商椎,毕竟文理两重天)。因而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也许有些不同,有的以计算机技术为主,有的以密码学及其应用为主,有的以信息通信或管理安全为主。

2.2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 国内信息安全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很多教师是以前一直研究密码学的专家学者,但也有一大部分是一直从事计算机或通信方面教学科研的老师,多数老师还缺乏信息安全专业的整体知识架构,还需加强培训锻炼。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比如:派遣教师参加信息安全专业的各种研讨会、培训班,同时吸收该专业新毕业的硕士博士来增强师资队伍。

2.3课程设置

目前,各个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各具特色,课程体系逐渐体现信息安全学科本身的特点。但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内容一般都滞后于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设置的教学内容仍较陈旧,仍有的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一般设置有六大类的课程(基础、选修和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如英语、马哲、体育等;物理类课程如大学物理、物理基础试验、数字逻辑电路、电路分析和试验等;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统计、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等;通信类课程如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等;信息安全类课程如信息安全导论、现代密码学、信息理论与编码、安全协议与技术、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病毒理论与对抗、信息隐藏与水印技术、数字签名及认证、系统安全及取证、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2,3]。

2.4实验室建设

当前信息安全的实验体系和内容仍在完善当中,相对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来讲,实验室建设成本较大,虽然有北邮、武大、上海交大等学校的信息安全实验室样板,很多学校仍处于观望状态,或不愿一次投资到位。毕竟每个学校的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生一般为1~2个班,学生少而专业实验较多,虽然实验室可以对其他专业学生开放,但毕竟是少数课程。况且信息安全专业是个双刃剑,说不定会培养一大批有意无意的信息破坏者,直接影响到信息乃至社会的安全。基于以上因素,学校考虑到效益问题,投资建设显得有所顾忌,实验室建设不可能一踌而就;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逐步建设也有利于实验室的完善。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实验室的建设、试验设备等的要求较高。比较有名的信息安全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软件所、计算所等单位都具有良好的网络安全试验设备或试验中心,这些研究单位主要培养的是信息安全硕士、博士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也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2.5教材建设

好的教材对学生和教师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科信息安全专业需要切合本科生的培养需求,开发撰写出一套新颖实用的教材,既满足课时分配又满足社会求职需要。当前的教材建设也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很多教材良莠不齐,这需要信息安全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教材质量。目前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材的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武汉大学组织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套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材, 目前已出版了《密码学引论》、《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网络安全》等6本教材;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组织全国二十余所重点院校,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包括:《现代密码学》、《PKI原理与技术》等11本教材;北京邮电大学组织编写了《信息安全概论》、《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等6本教材,另外,还有各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编写的信息网络安全书籍,以及各出版社从国外引进翻译出版的信息安全书籍或影印版教材,例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中的《密码学原理与实践》教材等[1,4]。

2.6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事实及分析,当前信息安全专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信息安全专业可以办在几个不同学科的学院下面,虽然各有特色,但难以形成统一的培养目标和独立的新兴学科;专业教师的缺乏、培训的内容和规模不足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课程设置要满足本科教学2500总学时,除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时,专业课时相对较少,有必要开设的专业课又多,矛盾总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由于学生数相对较少,很多学校不想投资太多,实验室建设面临资金短缺、设备和配套软件不理想的困难,信息安全教学试验环境仍然没有很成熟的参考标准和样例;已出版的教材还缺乏系统性,很多都存在交叉内容,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就是就业问题,尽管这个新专业面临巨大的社会人才需求,但依然存在就业问题的考验,由于扩招,近年来很多专业的学生都感到就业压力大,而且该专业人才具有双刃剑的特性,就用人单位来说希望有个安全的信息环境,对人才使用有些许担忧。

3我校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实践

我校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可以利用原有的计算机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学位,亦可以在政府、国防、电信、金融、公安和商业、教育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研究、开发、生产及管理与执法、教学等工作。

为了配合学校的“加强本科教学建设,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根据教育部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划,有针对性地修订了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设置大专业、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具特色,专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培养方案体现了“工程应用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理念,实验教学体现工程应用型、个性化思想,并建立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开设的课程参照了“全国信息安全专业师资交流与培训互助组”的《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初稿)》以及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大等的教学培养方案,除前面谈到过的课程外还加强了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智能卡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硬件方面的课程,多开设实验和相关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非必选)的课时一律压缩到32学时。

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购置了两台Cisco网络防火墙、漏洞扫描器、入侵检测系统、PGP认证等信息安全设备和配套软件,组建了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室。目前部分实验已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为信息安全专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好了准备。

注重培养现有的教师队伍,在引进高学历的教师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师资培训力度,突出师德修养和法规教育;让青年教师分别承担了不同的教学和科研课题任务,多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外出培训,学习或参观),使他们尽快成长、成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鼓励教师独立或参与信息安全的系列教材编写,目前正参与《信息安全导论》、《网络安全》、《现代密码学》等教材的编写。

在教学执行方面,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如操作系统、网络、密码学、嵌入式系统等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模块加强实训教学,采取课程和实践教师责任制的办法,按大纲对学生提出几个具体技能要求进行考查,使学生确实掌握某一技术技能,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朝某一方向发展,为就业提供竞争的实力;切实落实每门课程要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课堂有收获,课余有自学和发挥的基础,不因为一些学生觉得难学而降低标准。信息安全的理论课程都比较抽象且难理解,因此特别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勤学苦练,提高把握教材和执教能力,突出重点,理清脉络,有效地传承知识。

4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建议

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方案以及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的规定制定好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规划。下面是几点建议:

(1) 根据学校各自特色来制订培养方案。各主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学校或学院将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开设课程,一般都会对自己学院擅长的课程有所偏颇和强调,所开课程也会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的师资、设备资源和社会的就业需求。根据需要,计算机的主要课程《编译原理》可作为选修或者干脆不开。在注重对密码学、网络安全等传统性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开设信息对抗、计算机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和法规等方面的课程。

(2) 师资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忠诚教育,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有计划、有规模地参加全国的信息安全培训、科研立项来锻炼教师队伍、促进学科发展,把培养信息安全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与信息安全的本科教育相结合;要紧跟现代教育、科技发展的步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训练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训练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提高教育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

(3)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对每次所开设实验进行评估并不断修订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扩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与学校领导充分沟通,争取足够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信息安全新的实验设备和配套软件系统,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培养优势。

(4) 加强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信息安全是一个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物理学、系统工程等相互交叉的学科,涵盖的研究领域很广。对

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特别是原创性理论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必须以科研来带动教学的深入。

(5) 通过每年一次全国信息安全专业会议交流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经验,参考国外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资料,不断加强本专业的建设。

5结束语

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从通信保密的基本要求逐步发展到今天对密码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系统生存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的综合需求。信息安全是国家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安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信息安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本文讨论了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相应的专业建设的建议,对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锋,郭大昌等.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12):14-17.

[2] 刘宝旭.浅谈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10-12.

[3] 李晖,马建峰.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3-4.

[4] 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门限E CC电子商务安全加密签名

证书签发系统:负责证书的发放,如可以通过用户自己,或是通过目录服务。目录服务器可以是一个组织中现有的,也可以是PKI方案中提供的。PKI应用:包括在W eb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的通讯、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 DI)、在Internet上的信用卡交易和虚拟专业网(VPN)等。应用接口系统(API):一个完整的PKI必须提供良好的应用接口系统,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服务,使得各种各样的应用能够以安全、一致、可信的方式与PKI交互,确保所建立起来的网络环境的可信性,降低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基于PKI的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电子商务的关键是商务信息电子化,因此,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的关键是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电子商务过程的顺利进行,即实现电子商务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等。PKI体系结构采用证书管理公钥,通过第三方的可信机构,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如用户身份识别码、用户名、身份证件号、地址等)捆绑在一起,形成数字证书,以便在Internet上验证用户的身份。PKI是建立在公钥理论基础上的,从公钥理论出发,公钥和私钥配合使用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通过哈希函数、数字签名技术及消息认证码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来进行认证,且通过数字签名,安全时间戳等技术提供不可否认性服务。因此PKI是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能够全面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通常电子商务的参与方一般包括买方、卖方、银行和作为中介的电子交易市场。首先买方通过浏览器登录到电子交易市场的W eb服务器并寻找卖方。当买方登录服务器时,买卖双方都要在网上验证对方的电子身份证,这被称为双向认证。在双方身份被互相确认以后,建立起安全通道,并进行讨价还价,之后买方向卖方提交订单。订单里有两种信息:一部分是订货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和价格;另一部分是提交银行的支付信息,包括金额和支付账号。买方对这两种信息进行双重数字签名,分别用卖方和银行的证书公钥加密上述信息。当卖方收到这些交易信息后,留下订货单信息,而将支付信息转发给银行。卖方只能用自己专有的私钥解开订货单信息并验证签名。同理,银行只能用自己的私钥解开加密的支付信息、验证签名并进行划账。银行在完成划账以后,通知起中介作用的电子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买方,并进行商品配送。整个交易过程都是在PKI所提供的安全服务之下进行,实现了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综上所述,PKI技术是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关键,综合PKI的各种应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可信任和足够安全的网络,能够全面保证电子商务中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安全问题是当前电子商务的最大障碍,如何堵住网络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效保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也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电子商务安全关键技术当前电子商务普遍存在着假冒、篡改信息、窃取信息、恶意破坏等多种安全隐患,为此,电子商务安全交易中主要保证以下四个方面:信息保密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修改性。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关键技术是密码技术。密码学为解决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技术,它可用来对信息提供保密性,对身份进行认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有:1.信息加密算法,如DE S、RSA、E CC、M DS等,主要用来保护在公开通信信道上传输的敏感信息,以防被非法窃取。2.数字签名技术,用来对网上传输的信息进行签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数字签名技术具有可信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重用性,签名的文件不可更改,且数字签名是不可抵赖的。3.身份认证技术,安全的身份认证方式采用公钥密码体制来进行身份识别。E CC与RSA、DSA算法相比,其抗攻击性具有绝对的优势,如160位E CC与1024位RSA、DSA有相同的安全强度。而210位E CC则是与2048比特RSA、DSA具有相同的安全强度。虽然在RSA中可以通过选取较小的公钥(可以小到3)的方法提高公钥处理速度,使其在加密和签名验证速度上与E CC有可比性,但在私钥的处理速度上(解密和签名),E CC远比RSA、DSA快得多。通过对三类公钥密码体制的对比,E CC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公钥密码体制。

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 CC密码安全体制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 lliptic Curve Cry ptosy stem,E CC)是建立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上的密码系统,是1985年由Koblitz(美国华盛顿大学)和Miller(IBM公司)两人分别提出的,是基于有限域上椭圆曲线的离散对数计算困难性。近年来,E CC被广泛应用于商用密码领域,如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IE E E、基于门限E C C的《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上旬刊)总第556期84少t个接收者联合才能解密出消息。最后,密钥分配中心通过安全信道发送给,并将销毁。2.加密签名阶段:(1)选择一个随机数k,,并计算,。(2)如果r=O则回到步骤(1)。(3)计算,如果s=O则回到步骤(1)。(4)对消息m的加密签名为,最后Alice将发送给接收者。3.解密验证阶段:当方案解密时,接收者P收到密文后,P中的任意t个接收者能够对密文进行解密。设联合进行解密,认证和解密算法描述如下:(1)检查r,要求,并计算,。(2)如果X=O表示签名无效;否则,并且B中各成员计算,由这t个接收者联合恢复出群体密钥的影子。(3)计算,验证如果相等,则表示签名有效;否则表示签名无效。基于门限椭圆曲线的加密签名方案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在发送端接收者组P由签名消息及无法获得Alice的私钥,因为k是未知的,欲从及a中求得k等价于求解E CDL P问题。同理,攻击者即使监听到也无法获得Alice的私钥及k;在接收端,接收者无法进行合谋攻击,任意t-1或少于t-1个解密者无法重构t-1次多项式f(x),也就不能合谋得到接收者组p中各成员的私钥及组的私钥。

结束语为了保证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顺利实现,在电子商务中使用了各种信息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等来满足信息安全的所有目标。论文对E CDSA方案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门限椭圆曲线加密签名方案,该方案在对消息进行加密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数字签名,大大提高了原有方案单独加密和单独签名的效率和安全性。

Koblitz N.Elliptic Curve Cryprosystems.Mathematicsof Computation,1987,48:203~209

IEEE P 1363:Standard of Public-Key Cryptography,WorkingDraft,1998~08

杨波:现代密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笔者 分析 了城市轨道 交通 安全管理的现状,从系统的角度挖掘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缺陷原因;提出保证轨道交通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 现代 企业 安全管理体系;研讨了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规范了保证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贯穿在全过程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旨在对安全生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结构和 内容 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所 研究 的安全管理体系的成果,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改善、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也推动和丰富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保证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

1 前 言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发生地铁纵火案,造成133人死亡、300多人失踪,财产损失高达460亿韩元。尽管事故原因是人为有目的造成的,但火灾发生后的分析,又暴露出很多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包括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导致了灾害后果的扩大。大邱市的地铁火灾给各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提出了警示,笔者分析了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以期发现存在的 问题 ,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

2 轨道交通管理工作急需改进

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看,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上设立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即总部(地铁公司)设安全委员会,车务、车辆、维修等部门设安全领导小组,各车间(室)设安全员。总部范围内建立包括总部领导、部门领导、车间领导、安全监察员和兼职安全员在内的安全管理 网络 。其中安全委员会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安全监察室为其常设办公室,车务、车辆、维修三大生产部门设有专职安全监察员[1~3]。 把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分析,可把人、设备、环境3个因素作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这4种因素和事故发生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借助事故树中的条件或门,运用布尔代数原理可写出如下公式:X1———事故的管理原因;

X2———事故的人为原因;

X3———事故的设备原因;

X4———事故的环境原因。

由上述公式看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归结到管理、人为、设备和环境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因素运行不良,都会引起事故发生。而管理因素随时随地制约着其他3种因素,管理原因或管理原因与上述任何一种原因结合,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换句话说,只要管理上存在着缺陷、不善、混乱或失误,就会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存在,进而引发事故,可见管理缺陷是诱发事故的关键原因。

笔者通过调研,并以现代企业 科学 管理的尺度来衡量,认为 目前 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

(1)安全与生产脱节。有的生产管理部门和个别员工错误地把安全工作看成是领导、安监室、安全员的事,在生产过程中忽视安全工作,造成安全管理与地铁运营管理脱节。轨道交通企业作为独立的 经济 实体,安全管理理所当然是生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推行与生产管理同

步 发展 的全面安全管理,即系统安全管理。

(2)对安全问题处理不够全面。在处理问题时,没有由表及里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去深入进行分析,不能将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的局面。

(3)没有抓住信息流这一管理核心去指导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体制特征仍然是静态管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是:安全信息不仅应包括有关重大事故等灾害事故的信息、 历史 经验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及时把握住运营过程的安全信息,以实现对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动态控制。

(4)“事故处理”仍然是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重心,要完成由“事故处理”型到“事故预测”型的转变,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真正从事故追查处理转变到事前安全预测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5)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扩大,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都有新的变化,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所以要对现行的安全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补充或重新制定。

(6)安全责任落实不够。虽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但落实仍有待加强。

3 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

在轨道交通安全系统 应用 方面,要澄清这样的错误认识,即认为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是生产系统的子系统。实际上,安全管理系统的概念是为解决安全问题而构造的,其内涵是针对生产系统本身安全而言,并不是从生产系统分离出安全系统这一子系统,而是改造生产系统的安全系统,使之具有处理本系统一切安全问题的功能。因此,安全系统是“由与生产安全问题有关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若干因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4]。安全管理系统的中心任务即对运营管理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管理和控制。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安全管理是一个多回路的反馈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事故是被控制的对象,事故控制是笔者研究的中心。系统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或消灭事故的发生及其 影响 ,以提高生产系统的安全度[5]。

就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来说,在获得系统内外安全信息基础上,确定安全管理的目标并将目标按管理的层次进行分解,根据目标制定安全管理的总体计划和分层实施计划,通过安全执行机构予以执行落实,系统内的监察部门及时将有关生产系统的安全信息进行反馈,经过安全状态分析、评价,找出系统隐患,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这样不断循环以实现安全管理系统对生产系统的安全控制。

从图1中可看出,安全管理系统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的功能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条为微观控制反馈回路,由“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分析”、“隐患处理”、“组织实施”等组成,通过“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分析”,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生产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对“隐患处理”、“执行”,随时控制人、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影响生产系统安全状态的主要因素;

另一条是宏观控制反馈回路,由“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分析”、“原始信息收集”、“安全状态综合分析、评价”、“人员的安全 教育 和技术培训”、“设备的更新改造”、“环境状态的改良”、“管理 方法 和制度的完善”、“安全计划”、“组织实施”等组成,通过对大量的事故和隐患等不安全状态信息的收集、综合分析来预测、评价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状态,提出对“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设备的更新改造”、“环境状态的改良”、“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完善”等要求,及时调整安全计划并组织实施。

通过上述的工作流程和控制方法来提高生产系统的安全系数,最终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在以上控制线路中,还存在一个内反馈,即采用新方法、新 理论 通过原始信息收集产生参数,通过安全状态综合评价产生模型,最终产生新的安全状态调查分析方法和手段,来更新以往的方法及手段,并使其不断地完善,达到使原始信息更及时、全面、准确地反馈安全状态的目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安全管理是个多层次的分级管理系统,其结构是与生产系统的管理结构分不开的,同时每级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都有自己的控制目标和自己的特点。微观反馈一般存在于最基层的管理级,而宏观控制反馈则存在于各管理级之中。

对图1进一步分析得知: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除自身的控制实体(控制系统)外,首先必须有一个能从组织上、制度上给以保证的载体即保证系统,它是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此外,鉴于现代安全管理系统多层次、多回路、多环节的特征,在安全管理系统内部和安全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反馈渠道,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因此,要使安全管理系统有效运行,还必须有一个能全面、及时而准确地获取各种决策所需的信息、对实施情况能迅速反馈的信息系统。

4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原理

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应由保证系统、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见图2)。在这3个系统中,保证系统为整个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该体系运行的前提和根本。控制系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系统是用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转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和控制的,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4.1 保证系统

根据保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把其分为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和教育培训。

4.1 1 组织保证

安全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既需要通过对企业的各层次部门进行横向管理来实行决策方案的落实,更需要通过对纵向上的管理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图如图3所示。

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和前提,安全生产责任系统的建立体现了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其实施细则,是保证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落实到人的措施。安全责任应按照管理层次不同、分工不同,在每个岗位上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安全责任。纵向从最高管理者到每个作业人员,横向则包括各个部门的每个岗位。

4.1 3 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是使职工适应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如果不经过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关作业的条件和知识,就难免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安全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也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问题。

4.2 控制系统

控制是指为保证行为主体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通过采取各种 方法 ,对被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以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 目前 的安全管理特征是事后管理,即单一的反馈控制。这是一种典型的“ 问题 管理型”方法,即事故或事故苗子发生后再采取防范对策,它远远不能适应未来轨道 交通 路网化建设、高密度、大运量的需要,因此,必须采用前馈与反馈相耦合的超前控制。即在原有反馈基础上,针对其输入或生产系统本身发生的变化,不等其 影响 安全就事先将其对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 分析 评价,开展事故预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其控制机制如图4所示。

就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安全控制系统来说,可考虑由目标确定、安全设计、过程控制和事故处理这4部分组成。 4.2 1 目标管理

在确定安全目标值时应根据自身的安全状况,历年、特别是近期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应参照同行业,特别是先进 企业 (如香港地铁)的安全目标值。安全目标值确定后,应自上而下展开分解落实到公司、车站(车辆段)、具体工种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4.2 2 安全设计文件

安全设计的主要 内容 有以下几部分:

(1)信息资料收集,包括员工信息,安全难点、重点、危险、关键部位分析,以往事故和常见事故资料等。

(2)安全管理目标,包括公司的安全目标值、车站(间)的安全控制目标等。

(3)安全管理组织,包括安全管理 网络 图、部门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等。

(4)安全生产策划,包括针对性地确定控制和检查手段、措施,确定执行的文件、规范,应补充的安全管理规定。

(5)安全保证计划。

(6)运营现场的安全控制,包括对生产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的方法(重点、关键点的控制内容),生产人员上岗资格的要求,为达到规定要求所使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方法,其他工作组织设计等。

(7)事故隐患的控制,如何识别并控制事故的隐患,对检查表查出的不合格设施、不合格过程、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处置方法和程序等。

4.2 3 过程控制

安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控制即是通过安全检查获得反映系统安全状态的信息,根据预期状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制定改进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系统的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输入情况和工作状况。另外,通过对隐患整改情况的检查,获得整改效果的信息,对整改方案加以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统的运行,达到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过程控制如图5所示。

4.2 4 事故处理

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只能减少事故,却无法避免事故发生[6]。从图1循环控制的角度看,事故处理既是一个循环的结果,又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其内容是和下一个循环的安全设计揉合在一起的。因此,事故处理是控制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对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是未来进行安全设计、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时最主要的依据。

4.3 信息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要和物质、能量及信息发生关系,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信息。管理与控制本质就是信息处理,对于 现代 安全管理系统来说,安全信息系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安全信息 理论 的指导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存在着许多缺陷,其中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信息不流通,有关数据被分割的职能单位甚至个人所垄断,使得这些数据中蕴载着的许多有用的信息不能被充分提取出来,指导人们的行动。这种做法实际上阻碍了信息流通,增加了安全系统的熵值。因此,建立性能良好、信息流畅且有组织合理的信息流结构的信息系统是安全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3 1 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内容

(1)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有效地搜集、传递安全信息,供各级管理人员和公司领导进行管理和决策。

(2)为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建立隐患控制、安全责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管理、安全档案管理子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建立 计算 机安全评价、分析辅助系统,使安全评价 科学 化。

(4)实现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使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5)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安全文件和事故案例数据库,为应急管理提供信息,增加预测预防能

4.3 2 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

信息系统分为隐患控制、安全责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管理和安全档案5个子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1)隐患子系统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他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该子系统服务的,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各种固有隐患情况和确定事故类型,进行分析、分级、归类、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实现对安全生产的预先防范和动态控制,并将控制的结果及时 总结 归纳。

(2)安全责任子系统负责建立各级管理责任和考核指标,记录措施落实情况和考核结果,对安全员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和评价。

(3)安全统计分析子系统负责建立安全作业计划安排表,收集日常安全生产报表。

(4)事故管理子系统对事故处理过程中需要描述事故的大量数据、文字、图形进行输入、归纳和整理,并要随时调阅各类图纸、法令、法规、技术规范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故的总结与分析报告。

(5)安全档案子系统负责建立各级安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 教育 集训和劳动保护情况档案等。

5 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前端支持系统。因此,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一些组织机构、管理程序、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变化。

安全信息系统是安全管理组织的神经中枢,信息中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大脑,负责安全信息的响应和动作,指挥、协调人员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统一进程。构造目标信息流图如图6所示:Ⅰ为安全信息获取阶段,Ⅱ为安全信息处理阶段,Ⅲ为安全信息利用和执行反馈阶段,要使该体系真正有效的运作,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5.1 强化安全信息采集

避免安全信息获取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是确保安全信息收集准确、及时的前提条件。安全信息的采集包括采集内容和采集渠道。采集安全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推行消除隐患的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对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管理,以对隐患的发现、登记、整改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并将之传送到安全信息中心。对设备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其检查过程中的安全信息应传递到信息中心,将所得信息纳入信息系统备案待查,以指导生产现场正常运行,整理分析出重要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2)建立、落实安全信息采集制度。对安全信息的收集除以组织上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以制度上的保证,需制定一系列信息运行办法、管理制度、奖惩方案,使每个安全员明确其责任、权力和义务。

(3)建立立体的安全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为了使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存储等有制度保证,应建立严密的纵横交织的安全信息网。纵向安全信息网是指由企业决策层、职能部门、作业班组组成的多级安全信息网,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各级安全人员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信息的收、发、送工作。横向安全信息网则是由各级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部门、生产单位等组成的安全信息网,依据所规定的义务和程序及时将有关的安全信息送到安全信息中心。

5.2 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信息系统对静态安全信息应能实现“一次存储、定期更新、随时备查”,对动态安全信息应能跟踪、维护、及时响应。

动态安全信息响应系统是一个以微观控制为主的前馈系统。事故和各环节的不安全因素由众多的安全员将信息传递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信息管理员将传递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筛选,然后由安全信息主管提供信息支持,由安全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由安全技术部门协调资源配置,通过定方案、定日期、定负责人,共同制定整改决策方案,提出对生产系统隐患控制的有效措施。结果及检查人、验收情况都要及时反馈到信息中心。整个过程都要求有完整的文件和记录,并由安全信息中心及时备案、存档和更新,以便动态跟踪。其流程图如图7所示。

6 结 论

(1)通过管理缺陷的故障树(FTA)分析可以找出重要问题。

由布尔代数公式: 得出管理缺陷是诱发事故的关键原因。并分析了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

(2)从控制论角度看,安全管理是多回路的反馈控制系统。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功能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分别是微观和宏观控制反馈回路。

(3)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由保证系统、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其中保证系统是前提,控制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基础。

(4)要建立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笔者认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推行总需要一个过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在实际 应用 中还存在着模型建立不完善和不细致,作业人员素质不适应等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的 规律 ,建立新的理论,指导安全管理实践活动,使之更完善和充实。

参考 文献

1崔艳萍,唐祯敏,武旭.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 研究 [J]. 中国 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95~98

2李毅雄.应用系统原理提高地铁安全管理水平[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1~483

3王德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4~486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 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安全;六西格玛理论;衡量因素

引言

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和城市扩大化的发展,人们上班的地方和居住的地方距离并不是很近,因此在出行方面,就会采用多种方式。而由于城市轨道自身的优点,使之成为城市主流的出行工具。避免了开私家车在路面上遇到的拥堵现象。2015年,我国有28个城市建成了近百条地铁线路,线路里程4000多公里,城市轨道[1]也明显增多。随着网络系统及工业设备遭受ATP攻击、后门利用、网络监听和Dos攻击的日趋激烈,城市轨道网络信息系统遭受着严重的考验,轨道运营的安全实用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欧美等国家现在都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高度重视其安全和应急响应工作。在我国城市轨道网络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存在系统梳理难、安全定级难、从而导致信息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同时会随着数据流量每天的增长对整个系统构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在大数据处理信息蓬勃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可以有效的利用大数据的处理方式,对如何合理确定城市轨道网络系统中信息安全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研究,对促进交通安全运行,维护公共秩序起到重大作用。

1现状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营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安全运营、有序发展,实现平安运行的目标,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2]。涉及物理范围广、业务领域多、运行管理流程复杂。从未在信息安全等级界定方面比较复杂。同时,其网络信息系统的边界问题较为庞大。而等级保护级别和保护要素中,要明确到确定的网络节点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确定交通轨道网络系统中信息安全的评估方法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

1.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划主要是针对目前新建的道路交通工程的网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提供指导,旨在实现数据集中和安全保障[3]。网络安全是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需要借助一整套安全防护设备对现有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防护。首先,在安全防护设备上,可在互联网与内网之间设置防火墙、IPS插卡及ACC插卡等安全隔离装置,用以隔离来自互联网的不法攻击。安全隔离装装置投运后,应指派专人定期观测用户的使用情况。在网络交换机中安装防火墙,运用虚拟防火墙技术在交换机与内网之间建起一道安全防护屏障,能够大大提高内网信息的安全性。最终,在PC终端上设置安全准入系统,对接入信息进行安全认证和动态监测,实现隐患隔离,从而大大提网络信息安全。

1.2网络化运营特点

车站是最基本的网络运营单元,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整个乘客出行完成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工作人员进行各项工作的场所。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车站、线路、车辆段、控制中心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一套完善的交通网络运行系统。因此,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所呈现出的内在规律,都会形成表征网络特性的度量[4]。由此,轨道网络运营系统的特点就显而易见了:①网络的成长扩大性,使客运量大幅增大。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规模逐步扩展,人们在出行方面越来越关注轨道交通的便捷性、时效性和连通性。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随着基础设施和轨道运营设备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对客流的吸引力不断增大,线路负荷强度不断增大。②规模越来越大,使管理的复杂度持续上升。随着国内各大一,二线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投入运营,覆盖范围和建设规模都在不断拓展,运用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以北京为例,北京地铁全网在役车辆共8000余辆,设车辆基站22处,变电站30座,员工人数超过3万多,网络运营规模就覆盖了整座北京城,管理难度相当大。③网络交叉关联,错综复杂,协调和组织难度加速呈现。网络化运营规模的持续扩张[5]使得站点之间、线路之间以及系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一旦其中某一站点运营异常,就会迅速波及整个网络运营系统,并对其产生严重的安全威胁,若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系统中,换乘站作为线路中的连接点,如果运行异常,必然对相邻线路客流情况以及网络运营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④网络依赖的程度越高,使得安全保障要求空前提高。根据交通客流研究报告显示,以北京为例,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占全市公交客运量在2016年可能会超过50%,将对提升城市交通网络运营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单线路运营模式来讲,安全稳定是网络化运营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其影响程度往往是全局性的。网络化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否能快速应对急剧增加的客流量以及各类突发性运营事件。为此,北京,上海等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了建立一个信息安全评估方法,根据运营数据提前解决不安全事故的发生。1.3国内事故分析根据对国内收集的1200起故障/事故,按照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的事故指标,将运营延误5分钟以上事件定位运营事故,则国内共计发生运营事故459起,具体可划分为9大类,53小类。从大类来看,发生事故次数排在前三的依次为通信系统、车体系统和制动系统,三者合计达到总运营事故数的71%。从小类上看,排在前五位的具体事故类型主要有信号故障、乘客跳下站台、道岔故障、列车故障等,占总数的48.8%。

2基于六西格玛理论的信息安全评估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6]是一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遵循DMAIC方法准则,运用统计技术、实验设计和管理方法进行平复,实现信息质量持续改进,达到以降低缺失率为目的的综合优化管理方法。对交通网络中的信息提出了六西格玛设计改进流程,重新对数据进行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构建衡量指标:首先建立静态衡量因子空间,其中由Im(因素信息),Sm(故障后果危害度),Dm(因素故障难检度),Pm(故障严重度)等四项衡量因子组成,来分析整体网络的安全等级。其中k为因素评估的公职幅度参数,风险管理者可以根据各个不同的安全因素设定不同k,来表达因素监控的目的[7]。然后根据每个因素指标的上下限值分别组合起来就可对该系统中的因素梯度指标进行衡量。并根据上下限值绘制坐标图,图中的每个空间点代表单个因素对安全影响指标的大小,离原点或最小衡量点越远,表示该因素安全指数越大,图1中G点(标准化后)表示最不安全状态的最大点,简言之,就是说离G越近,该因素对安全情况起的作用就越关键。

3仿真验证

根据北京上海两地地铁运营公式2009-2012年的车辆运营故障统计,得出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故障比例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地铁各系统故障中,通信系统的故障率最高占43%,最低的是牵引系统占9%,其次是车体系统占25%,以及制动系统和辅助电源系统。地铁系统复杂,并位于城市的地下,各个系统相互关联,故障比较多,风险因素也分厂多。本文通过事故统计分析,根据系统故障率,结合安全评估的需要,利用六西格玛理论的信息安全评估方法对选取的地铁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如表2所示。根据六西格玛随机赋权法公式(1)、(2)的计算上下限门槛值的范围,产生随机数为0.60,归一化得到的权重向量[Dm,Sm,Im]=[0.218,0.287,0.337]。根据故障率和因素属性的累计率和权重可知,在此次测试的地铁车辆安全水平的下、上限制分别为XLmi=0.322,XUmi=0.371。说明在检查过程中,该车辆的安全评估为安全状态。只需在平时安全检查时注意牵引系统对重要度的影响即可。根据权重向量和安全水平的限制,可以了解各系统故障所处的安全风险水平,同时根据其所处的安全风险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实现事前预控,保证地铁运营安全。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系统,网络化运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六西格玛理论的单因素多属性安全评估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计算实现了不同系统对车辆安全风险故障率评估。该方法以六西格玛理论、坐标组合、随机赋权法等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动态和静态因素衡量因子,实现系统安全评估,以此可以为车辆进行事前故障定位、检修,并以此为车辆运行提供有效的安全控制监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R].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曾笑雨,刘苏,张奇.基于事故统计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1):90-94.

[3]苏旭明,王艳辉,祝凌曦.改进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2011,5:65-69.

[4]贾水库,温晓虎,林大建,蒋仲安.基于层次分析法地铁运营系统安全评价技术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37-141.

[5]何大韧,刘宗华,汪秉宏.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李文超.六西格玛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创新[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22(6):40-43.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2篇

全球信息安全正面临着新背景、新威胁与新形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新发展使信息安全上升为非论文联盟传统安全的重要命题:网络空间的战略与争夺、社交新媒体的兴起、信息安全跨界震荡的新特点、黑客与病毒的上升趋势、个人极端主义和恐怖事件的蔓延,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需要进行理论的探讨和总结。对中国而言,在新国家安全观已经明晰的背景下,信息安全战略需要进一步细化,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从社会、文化等各个视角,对信息安全加深认识。本文试图在全球信息安全新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信息安全的新特点和文化战略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求各家指正。

1 信息安全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信息安全,在信息安全的组织机构、管理规范、技术推进、产业发展、人才教育、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等方面,都有所推进。2001年,在国家信息领导小组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信息安全要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2004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将“信息安全”列入了党代会文件,并将信息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防安全并列为国家安全的五大要素之一。

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在中外学术界尚有一些不同的表述。信息安全的对应英文有information security和cyber security,前者含义较广,涉及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以及数据的安全;后者含义较窄,主要指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被认为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概念,信息安全的目标也从最初的作战信息保密发展到了信息在各环节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由最初的“防止泄密”发展成为防范、监测、管理、评估、控制、攻击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施技术。信息安全的历史发展轨迹也经历了从通讯保密到信息安全再到信息保障的发展阶段。张新华曾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和业界经常谈论的信息安全的7p问题,即privacy(隐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licing(秩序治理)、psychology(心理效应)、protection of net(网络保护)”,法国学者夏尔一菲利普一戴维也曾列举了全球学者关于安全的各种定义,分析了全球安全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但都未明确界定信息安全。

笔者以为信息安全应当作如下的定义:“国家、机构、个人的信息空间、信息载体和信息资源不受来自内外各种形式的威胁、侵害和误导的状态和方式。”这一定义可从4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是信息安全的对象,应当包括国家(城市)、机构和组织、家庭和个人。1998年,温一施瓦陶(winn schwartau)在其所著《信息战争》(informationwarfare)一书中将信息战争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包括个人信息战、公司信息战、全球信息战,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信息安全的三类对象。

?第二是信息安全的内容,包括信息空间、信息载体和信息资源的威胁、侵害和误导。对于信息安全的内容,学术界以往较多地聚焦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有学者认为网络信息安全不仅指信息的安全,而且指网络系统的安全。实际上,信息安全已是一个涉及许多领域的多维现象和概念,应当从空间、载体和资源的多维角度加以认知。

?第三是信息安全的来源和形式。信息安全的威胁、侵害和误导既来自外部和内部,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形式,还有精神和物质的因素。以黑客和个人极端主义的威胁而言,有境外和境内的黑客,也有个人极端主义的表现和网络空间飞速发展造成的客观因素,还有网络冷战思维的影响以及网络系统技术要素的制约。信息安全正呈现如下的特点和趋势:社会总体信息结构的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安全攻击源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信息空间活动主体的虚拟实在化,数码世界难以控制的虚拟性、匿名性和隐密行为,反传

转贴于论文联盟

统的技术维度和复杂的“人一机”关系谜团,网络世界的互联互动与全球“即时效应”,信息安全的不对称性和反传统的力量对比格局,信息安全的多维特点和综合性。

?第四是信息非安全形态与安全形态的主要标志。信息非安全形态主要包括:威胁,如网络空间战的威胁;侵害,如黑客攻击的侵害;误导,如传播虚假信息给公众带来的误导。信息安全形态的重要标志则是在论文联盟积极防御基础上的临威不惧和临危不乱。这需要从社会、文化、技术、制度和军事等各个层面统筹协调,从而形成从容应对的智慧韬略和不惧不乱的氛围。

2 当代全球信息安全的新环境

2.1 网络空间战的威胁

2011年5月,美国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将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新的战场,建立由三部分组织成的威慑战略:拥有网络武器、制定网络武器研发计划、规定网络武器使用范围。2011年7月,美国又公布了《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提出了5大战略:首次将网络空间列为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第五大行动领域;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加强合作;护军事网络安全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这些举动,引发了世界其他国家信息安全的担忧。北约正在计划建立网络部队,印度计划拨巨款拟筹建网络司令部,inm公司也在从事“网络水军”的研发技术。伊朗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下令升级互联网“过滤器”,阻止“翻墙”行为。英国在2010年注重了全球安全的不确定性等主题的研究。

信息安全的新发展呼唤全球共商建构网络空间的治理并建立全球网络空间的竞争合作规则。英国电信集团董事长迈克尔-雷克在2011年6月伦敦举行的网络安全论坛上呼吁:应该设法争取达成某种网络技术不扩散条约,在全球禁止使用和不扩散大规模网络杀伤性武器。201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新闻公报中也提出应合作推动保障国际信息安全并达成共同行为准则。

2.2 互联网社交新媒体的威胁

互联网社交新媒体推动了网上公共领域的形成,并在一些国家动荡中发挥了动员、放大和催化的作用。2011年8月英国伦敦骚乱即是一典型案例。为了应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威胁,有的国家采用了在一定的时空中断手机通讯的方法。如美国旧金山铁路管理部门为防止大规模的集会抗议活动,曾于2011年8月11日16时至19时切断了4个火车站的手机信号塔的供电。

针对威胁日益严重的社交新媒体的负面作用,各国从道德和制度上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英国《卫报》曾列举了负责任地使用微博的9种方式,其中包括“除非你看到事情发生不要发微博”、“设法求证”等。欧盟记者协会高级顾问赫尔穆特认为:人们在充分享受信息自由沟通的过程中,也需要仔细甄别其中信息的真伪。阿联酋迪拜政府则做出规定:任何在社交网络上散布恶意虚假信息或进行鼓吹宣传、试图危害公共安全的人都会面临一个月至三年以下的监禁。

2.3 信息安全跨界震荡的威胁

信息安全近年来呈现出跨国界、跨行业、跨城界现象。2011年8月,中美警方联合摧毁了全球最大的中文联盟“阳光娱乐联盟”,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穆勒在给中国公安部发来的感谢信中提及“鉴于当前犯罪活动多为跨境活动,全球的执法机构必须史无前例地提高合作水平”。2011年日本海啸引起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信息公布的及时性、真实性与全面性关乎日本和周边国家的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出境旅游安全等。经济全球化使一国危机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某国的战乱使各国侨民面临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越来越呈互相交织状态,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安全、严重传染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的威胁和挑战增加,构成了信息安全的新特点。

2.4 网络黑客的威胁

近来年黑客攻击事件不断增加和升级。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在对黑客组织表示担忧的同时,认为网络转贴于论文联盟

攻击将可能成为下一场“珍珠港事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一奈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美国目前最大的损失是网络间谍行为和各类网络犯罪所造成的,但未来10年左右,网络战和网络恐怖主义可能成为更大的威胁。2011年8月,韩国警方破获韩朝黑客联手攻击韩国网络游戏案件,网民损失64亿韩元,预示着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威胁的可能性。欧盟于2011年6月宣布成立“计算机紧急情况反应小组”,并加紧论文联盟网络安全立法,在欧洲刑警组织框架内组建网络安全部队。美国五角大楼甚至表示将把高级别黑客攻击视为“战争行为”。为了应对网络黑客的威胁,欧盟与美国于2011年11月初首次联合举行了网络安全演习。

中国360安全中心2011年7月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新增木马等恶意程序数量已高达4.48亿个,平均每秒出现29个新木马,比2010年同期增长346%,每天约有453万台电脑受到木马攻击。中国国家互联网安全中心2011年8月9日在中国大连举行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年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共监测发现近48万个木马控制端ip,其中有22.1万个位于境外;2010年在中国实施网页挂马、网络钓鱼等不法行为所利用的恶意域名半数以上在境外注册。中国成为世界上黑客攻击的主要受害国。

2.5 个人极端主义的威胁

在网络支持下的个人极端行动也日益加剧。网络空间带来了跨时空自动、多空间跳跃、以个体对阵国家、前沿后方交叉等个人极端行动形成了攻防不对称的威胁与侵害的特点。

2005年,新加坡17岁高中生颜怀旭(yan huaixu)在网上发表攻击其他族群的言论,新加坡法院依法对其进行判处并毫不讳言《煽动法》适用于互联网,原因是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与多文化的国家,需要及时避免一些言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将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置于首位。2011年7月,挪威首都奥斯陆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连环恐怖枪击事件,犯罪嫌疑人布雷维克在案发前曾在互联网聊天室里多次极端言论。

针对个人极端主义的威胁,一些国家推出了应对之策。奥地利宪法保卫和反恐局局长疲特一格里德林认为,如果警方能储存有“微弱迹象”的互联网言论,可以使警方对个别潜在作案者做出更准确的风险判断。中国全国人大在2011年10月分别审议了《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草案)》以及《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对恐怖活动及其组织、人员等作了初步的界定,拟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从而在反恐立法和信息安全立法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3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的新特点

3.1 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

据2011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2011中国互联网大会提供的信息以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手机网民达3.18亿,微博用户数1.95亿,网民中的微博使用率也从13.8%提升到40.2%。互联网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新挑战。如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数达到2.17亿,比例高达44.7%,另有24.9%的网民遭遇了账号或密码被盗,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了消费欺诈。

3.2 社交新媒体的利弊得失并现

中国每10位网民中已有超过4位是微博用户,并且这种增长的趋势还在加强,微博已成为中国公民话语系统新载体和公众信息交流的网络新空间。一些驻华大使馆也在网上展开微博外交,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驻华使馆的微博已分别拥有20万、16.5万和5万名粉丝。个人既可以成为“知识信息集散地,也可以成为与事实相背离的谣言策源地,甚至成为危害公众安全的信息动员平台。社交新媒体在带来信息公开和信息公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失真和可能的“群体极化”现象。这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网络管理的重要话题。

3.3 中国信息安全呈泛化形态

从范围而言,中国信息安全已突破传统的军事安全、信息技术安全的范畴,向金融、粮食、食品、能源、专利、文化等领域渗透与拓展。从空间而言,信息安全已无国界之分,越来越呈全球化形态。从对象而言,信息安全在传统的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已延伸至城市信息安全、机构信息安全和国民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已渗透至各个领域。

以城市安全和交通安全为例,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数量已多达657个,城市安全面临火灾、台风、交通、地震、公共卫生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仅以2011年为例,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深圳等城市先后经历了暴雨淹城的气象灾害,准确的气象环境信息成为城市安全的要素。从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的交通安全和城市地铁的安全案例分析,物物相联、人物相联和人人相联的信息安全机制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针对信息的泛化形态,中国积极运用信息安全传播的方法来编织安全信息网。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核事故后,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每天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2011年3月中旬,中国各地出现抢购食盐的现象,中盐总公司随后了“中国食盐储备十分充足”的信息,食盐价络回落,市场秩序恢复。这一案例证明了信息安全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3.4 中国信息安全面临全球的挑战转贴于论文联盟

信息安全已上升为全球竞争新平台和全球挑战新热点。2011年9月,在联合国第66届大会上,由俄、中等四国联合提交了《确保国际信息安全的行为准则》(草案),同月又有52个国家的信息情报机构首脑聚会俄罗斯,进论文联盟一步讨论这一草案。2011年11月初,由英国外交部主办的国际网络大会在伦敦召开,成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球网络安全会议。会议围绕如何建立网络监管模式展开讨论,被认为在信息安全的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信息安全的跨国界特点和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使中国的信息安全在统筹国内信息安全的同时,必须将信息安全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来加以谋划,以争取主动。

3.5 中国信息安全的韬略有待细化

2011年9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注重综合安全,追求共同安全,促进合作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家信息安全形势,在国家新安全观指导下由国家层面制定国家信息安全的总体战略和应对举措已是刻不容缓。国家信息安全面临的新环境、新趋势、新技术、新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判断,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标准规范,信息安全需要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理念与实践,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和细化举措。

4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的文化战略

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解决中国国家信息安全问题需要以文化的自觉形成信息安全的软力量。中国国家信息安全应实施协同、疏导、中庸、人本、诚信等五大文化战略,这些文化各自的内涵都非常丰富,但可以从信息安全的维度予以认知。

4.1 协同文化

协:古汉字由左边部件的“十”(或作心)与三个“力”组合而成,公元1世纪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众之同和也”,即共同合作的意思。信息安全需要倡导和平、发展、合作的文化理念并解决信息安全争端。

全球信息安全的发展面临全球治理和共同责任的问题,要求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国际信息安全合作新秩序,实现共同信息安全。在国与国的交往中,需要运用协同文化进行信息的沟通合作。2011年6月发表的《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阿斯塔纳宣言》专门提到了信息安全:“信息领域存在的安全威胁令人担忧。具有全球和跨国性质的网络犯罪问题要求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广泛开展合作。上合组织成员国愿在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加强协作”。

信息安全需要采取跨部委、跨部门、跨机构、多机关、多学科的方法予以推进。2011年5月,中国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挂靠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机构成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负责人组成。但从全球信息安全和中国自身信息安全发展的态势分析,中国需要建立起更权威和更具协调能力的国家信息安全委员会,藉以负责国家战略的制定,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分工协作,以提升协同应对的能力。

2001年11月,欧洲国家及美、日、南非等30国共同签署了《网络犯罪国际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网络犯罪的各国协同的国际公约。2011年9月,由中、俄等四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名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并提交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提出了全球信息安全的普遍诉求:不得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信息战和网络战;强调信息,同时尊重信息自由;倡导各国合作打击信息犯罪和信息恐怖主义;呼吁确保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安全;建立多边、透明、民主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等。2011年11月,主席在法国戛纳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讲话,充分体现出中国倡导的协同文化的理念。

4.2 疏导文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的夏王朝创建者大禹在治理洪水中采用了疏导的方法,面对漫天的洪水,大禹改变了他父亲鲧采用的围堵的方法,而是乘坐交通工具,沿山林勘察道路,开通了田间沟渠,使积水流人河流;疏通了许多河道,使河水顺利流入大海。对社交新媒体的管理也应采取疏导的方法。在对网络空间的管理中,用开放有序、创新发展、积极疏导的管理理念和举措代替封堵隔离和被动防御的做法,既为人们提供适度的宣泄渠道,并适度地包容,同时也积极疏导,为防止现实犯罪的发生建立预警和预案机制,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立法和标准。诚如英国学者马丁一基尔达夫所指出的:“互联网时代,聪明的领袖善于‘领导’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领导’。……聪明的领袖善于利用互联网,增强影响力与执政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把领导力让位于互联网”。

4.3 中庸文化

中国古代《十三经》中的《礼记?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讲,人们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之时称为中,表现出来而都符合节度称为和。信息安全倡导中庸文化就是要国与国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行为都能控制在节度和道德的范围之内,防止极端、失真以及对抗行为的发生。中庸文化的遗产对于信息安全中网络行为的自律、机构之间和国家之间交往中倡导和谐共生的和平发展之道,是重要的文化力量。信息安全的威胁、侵害和误导,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行为走向极端的表现,而中庸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起人际交往、机构交往以及国际交往的中节的文化规范,从而使信息安全在“和”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理性可控的局面。

4.4 人本文化

公元前7世纪,中国先秦文献《管子?权修》中讲:“一年之计,莫如种树;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意思是讲,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安全同样如此。

在信息安全中倡导人本文化,就是要注重国民的生命安全,注重提升国民信息安全的素养,注重保障个人的隐私和信息传播权。2011年6月和10月,中国媒体报道了必须严打经济数据泄密者,并通报了国家统计局有关公务员泄露经济数据案件查办情况。这说明了中国经济信息管理中的疏失和国家公务人员中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中国国防大学注重加强国家安全的地方党政干部培训,已举办38期,共有800多名高级管理者接受了培训,体现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注重提升高级管理者信息素养的人本文化。

信息安全的宗旨之一就是教育公民、协同预警。应组织公民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实践演习,将信息安全作为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4.5 诚信文化

诚和信字,《说文解字》分别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从人从言。所谓人言为信,意为人的言论要言必由衷,无不信者。

在社会上广泛出现的网络虚假信息、电子商务诈骗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健康运行,也败坏了国家与企业的信用形象。中国《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微博”曾于2011年8月就诚信相关话题展开了调查,结果在“你是否经历过网络不诚信事件”的问题回答中,100%回答经历过,说明网络诚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3篇

    r>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4-02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直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专业领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自200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新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开始,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了十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摸索阶段。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特色专业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主要从学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领域,而且其内涵在随着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归纳起来,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生物、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专业素养高。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养。这样才可能到一些很重要的部门承担信息安全工作;系统工程。鉴于“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木桶原则,绝不可忽视法律、管理、教育的作用;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从整体、底层硬件方面系统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二、教学体系建设

    1.学科设置。信息安全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延伸,从最初的仅对信息进行保密(保密性)发展到防止信息被篡改(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从而涉及到攻、防、测、控、管、评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也随着其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在学科设置方面,信息安全仅仅是高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信息安全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二级学科。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之下的,以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重点;而设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之下的,一般是以通信和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其侧重点;有的高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安全工程系,以安全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信息安全专业设在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发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通信保密方面的专业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考虑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特点,提出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求覆盖的领域知识面宽。美英等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有层次性。有的院校将课程分为两类课程,即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开设了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数据库安全、网络攻防技术;特色课程开设了安全编程技术、信息犯罪、网络协议安全性分析、计算机/网络取证、无线网络安全等。而有些院校将课程分为技术、管理、安全三大核心或者是技术、策略、健康和管理四大核心。而在国内,由于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科目则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嵌入式系统”“Windows分析与应用”等科目使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专业。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保持了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等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设置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和网络安全技术,同时还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方面设立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   课程。这种三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可以从事信息安全、通信、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规避就业风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由于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算法分析基础,因此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包括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数学”“网络计算和高效算法”“计算数论”和“计算机数学”等基

    础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密码学、入侵检测、信息论等专业课程,而且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上海电力学院结合自己特色明显的电力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兼顾电力信息技术、电子、通信、数学、物理、电力信息网等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不仅要有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信息安全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由于信息安全实验大多比较复杂,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也较多,而目前的教学条件通常很难满足大量学生并发进行实验。因此,有的高校采用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点对于要频繁进行恶意代码实验的信息安全实验来说至关重要;而有的高效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项目和毕业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有的高校将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人文社会科学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技术实践及综合实践四类规划;有的研究针对信息安全的专业实验设置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学时的40%,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相衔接,且相对固定;综合性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快、教材知识相对滞后等特点,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参与式”的教学手段。首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推荐一系列参考资料,教师从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上给予引导,最后请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种互动式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如果按通常的注入式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还是不能建立网络攻防的完整体系。但是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到更多他感兴趣的攻防内容,从而在理解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知识和技术后自主搭建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扫描攻击实验,查看和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而针对密码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是结合实际应用来进行阐述。例如RSA算法在网上银行,数字证书等方面的应用。还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者还提出将工程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给出一个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和知识点进行联系;然后结合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最后要求学生选用一种仿真工具进行实现。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软件工程中的一些系统开发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一些研究者比较强调的是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互动。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开展信息安全专业工程硕士教育,因为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本科生工作之后从事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信息安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进一步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专业虽然与传统计算机、通信、电子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要涉及到信息学科的多个领域及物理等基础学科,同时还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关注最新安全动态,当然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必备的。因此,信息安全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出国研修是很好的进修途径。另外,可以考虑以区域为纽带,建立信息安全交流平台,实现共享机制,请信息安全方面的大家、名家做一些讲座,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教师。

    6.教材建设。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写的过于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和实际结合紧密的典型案例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信息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学生无法运用现有知识完整解释安全现象;有的教材操作性很强,但是理论性不够通俗,这样学生还是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领域   教材,课程标准之间、教材内容之间重叠现象非常严重。不但与传统课程内容有重叠现象,而且专业课程之间也有明显的重叠现象。例如,网络安全课程中涉及到了入侵检测和病毒方面的介绍,与入侵检测和病毒原理课程相互重叠。又比如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中有关于标准的介绍,而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中又涵盖了相关内容等。因此,迫切需要有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道路交通管理;道路资源

一、我国道路交通的现状以及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展开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的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被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道路交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确保人们以安全、舒适、快捷的方式出行。但是道路交通运输也面临突出矛盾,其主要矛盾是道路的增长跟不上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交通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是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给道路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到建设资金、道路用地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道路里程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这种状况还将持续并加剧。同时道路交通管理机关警力由于受地方财政、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管理力量与交通运输对其需求的增长不相适应,很多地区都存在交通管理警力严重不足的状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除新建道路,完善路网布局,加强对现有道路的管理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扩展公安交通管理能力,是确保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是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内容,是解决道路交通日益严峻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能有效解决交通管理部门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有些地方领导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信息建设投资大,见效慢且效益低,搞信息化建设没有必要。

(二)现行交通管理体制与交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诸多部门,这些部门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时,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合作。二是交通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规划,才能保障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三是交通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缺少专业知识,这些都制约着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经费没有保障。多数交通部门资金紧张,缺乏上级部门专项资金的支持,不能满足道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经济需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以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确保开发工作顺利执行,需要政府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四)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组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已建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过于先进,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二是所建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通现状的需要;三是建立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甚至由于专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原因只建一部分就终止了。

(五)道路交通信息资源共享率不充分,整合性较差;信息基础通信设施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浪费严重。交通运输信息网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政务公开和简单的信息查询,缺少有效、及时、动态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不能给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出行信息服务;各交通运输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没有形成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只从本部门需求出发,造成重复建设,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共享。

(六)与交通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规定,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以将交通监控手段获取的资料作为证据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这对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使用、公安机关与其他管理机关在信息资料共享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三、大力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交通管理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转变方式,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力量,重视科技成果在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先进性与实用性相一致,要软硬兼施。二是项目要与实际挂钩,不要与实际脱节,更不要脱离现实做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高科技不等于先进,运用好了才能体现出高科技的先进性。

(二)制定严谨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特别是主干网络和基层网络的建设。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超前性的统一,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交通管理信息化职能机构,负责项目的规划与论证、装备的维护管理,保证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且避免过度浪费。

(三)要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培养与招收热衷于信息化建设、善于经营管理、精通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要积极引进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来充实现有队伍,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

(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从社会效益的长远角度考虑,将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并入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作为交通设施、科技投入的专项经费,为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提供经费保障。同时鼓励银行、私人财团和其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现代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受信息化意识、软硬件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象,交通管理信息化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高水平的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定能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黄卫。陈里德。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丁立民。道路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殿业。智能交通ITS理论与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周溪召,李朝阳。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J]。规划师,1999(1):15。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微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语境

(一)微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语境当前,微传播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准确理解和把握微传播的文化特征是我们进行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时代语境。1.微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的文化特征。“微传播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普通民众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平等分享”,①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价值的创造者,人们进入了“人人皆媒体”的“全民传播”时代。这种“全民传播”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使得微传播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纳多元文化,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为一体。“在微传播这种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多种文化共时并存。”②2.微传播具有表达自我的文化特征。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生态环境,人们借助微传播平台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真实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因个人身份、地位的束缚而无法进行自由表达的外部限制。3.微传播具有推崇创新的文化特征。微传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信息共享空间,众多网民充当了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人们不用学习、模仿他人的创作风格和方法。每一个社会热点出现的传播速度可谓“一日千里”。我们确实需要借鉴这一全新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当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微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趋向微博微信爆炸式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微传播彻底激活了人的主体性,激活了人的能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因此,主体性是微传播的文化基因,主体性的激活、主体间的对话为当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价值诉求。微时代的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扬弃传统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二元对立的教育模式,走向“主体——主体”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教育模式。在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由于固定化的时空限制、身份鸿沟等先验性的等级关系的存在,使得政工干部与民警之间的“主体——主体”的关系很难构建,公安民警普遍主体客体化,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难以展开。而微时代的出现,从文化根基上植入了主体间性的概念,提供了主体之间交往与对话的可能性,给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比如,在施教者与受教者关系上,改变了过去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单纯的教育者中心观、等级观念,代之以平等、合作、共生的新型政工干部与民警关系;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了传统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倡导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育方式;在教育专题设置上,改变了陈旧单一的教育主题模式,设置基于公安民警生活与体验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对于微传播而言,我们不可忽视其在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合理性价值,这对于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微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微传播的多元异质格局导致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不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控性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课堂教育、谈话沟通、典型示范等方法来进行思想教育。这些教育方法能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受教者进行集中、持续的信息传播,以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然而在微传播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可以是信息的产生者、接受者和传递者,个体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获取信息、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明显增强。因此,微传播的到来必然呈现出多元异质文化格局。随着微传播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格局的负面影响也悄然显现,例如,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与“分化”、渗透与颠覆的工具,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借助微传播平台达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潮也通过微传播平台腐蚀着某些公安民警的思想。另外,伴随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期的到来,各种良莠难辨的社会思潮及各种社会矛盾都快速地通过微传播平台暴露无遗。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不足,有些民警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时,很容易迷失,有的民警甚至受网络平台不良信息的误导,开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多元化、海量化的网络信息面前,提高民警的价值判断力和信息鉴别力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预判性,无疑成为当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微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导致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但人的思想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形成又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再加之人的思想活动的隐匿性等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有时存在着不确定性,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立即确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常论常新,且具有永恒探讨意义的话题。当前,受微传播文化的影响,某些公安民警存在价值相对主义及淡意识形态化的倾向,直接影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获得。自微传播出现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异质性在网络世界中被不断放大。在微传播空间中,人们的交往对象,在网络中的身份都会发生快速的变动,人们“不知道他将在他现在所在的地方呆多久,并且他经常根本无法决定何时他的停留会结束”。③“这种自由随意的网络交往方式在给予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时,却又消解着网络个体对网络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一种一切皆无所谓,认为什么都行、什么都可以接受的价值相对主义倾向在网络空间中弥漫着”。④与此同时,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又加剧着人们淡意识形态化的娱乐心态的形成,可以说,“深度消失”是微传播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微传播文化的影响,部分民警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愿意做的事就做,不愿做的事就不做,以“自我”的利弊取舍作为言行的价值导向。同时,在丧失了精神深度的微传播文化中,社会理想、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之类的话题淡出了某些民警的视线,理想信念的真空导致一些民警出现了职业理想的空白。没有职业理想,或者将职业理想庸俗化和世俗化成为了某些民警的精神生态。规避微传播文化可能带来的价值虚无主义和淡意识形态化倾向,成为了当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回避的教育困境。

(三)微传播“意见领袖”的缺位导致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性不足“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⑤在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把关人”作用,对信息进行搜集并有选择地传输给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但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总是先由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获取,然后再由他们扩散给公众,这就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两级传播”理论。托夫勒曾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可怕威胁来自于网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下层阶级和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播系统的普及而扩大了。”⑥可见,微博、微信只是给网民提供了技术上的平等话语权,但“两级传播”造成的“意见领袖”现象的存在却会导致实质上的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对于“意见领袖”的主体性作用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当前提升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力的关键所在。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在当前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微传播时代获得更多关注,就必须借助微博、微信的信息传播平台,一方面寻找与民警互动的交集,另一方面发挥网络传播“意见领袖”的主体性,加强对公安民警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微传播多元开放、信息共享的特点使广大民警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甚至比政工干部更先、更多、更快地学习和了解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他们已不再是传统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被动等待政工干部来灌输理论知识的受教育者,而是具有了一定获取信息与分析问题能力的独立个体。微时代的到来显然对政工干部的教育引导性、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新媒体对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各级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也都相继建设了政工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因为更新缓慢或者停止更新而成为“僵尸网站”,点击率较低。包括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公安微博、公安微信等政务服务平台,也都表现出公安机关网络参与性不足的问题。全国公安政务微信协作联盟负责人陈文峰指出,“目前一些公安微信呈现出令人遗憾的务虚浮躁之气,那就是争第一、争首家、抢亮点、抢曝光率。”目前公安政务微信有很多空壳子,“公安微信中‘僵尸账号’的比例大概有三分之一。”上述这些现象表明目前的公安微博、公安微信以及政工网站的建设既无法满足民警对信息的需求,也难以形成政工干部与民警之间的对话交流模式。因此,如何贴近民警的理论需求,发挥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切实增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舆论引导力,是政工干部面临的新挑战。

三、微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之策

(一)以打造政工微博、微信平台为先导推进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否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搭建公安政工微博、微信互动平台,把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民警的网络生活。1.建设政工微群,打造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政工干部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微信群等整合文化资源,开展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对话模式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用积极、健康的信息占领微传播阵地,引领公安民警参与其中,在彼此的交流中达成对话和共识,实现理论传播和思想引导的教育目的。2.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方式。政工干部应把握微时代人们追求变化、崇尚创新等网络心理,不断探求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微博、微信的新结合。政工干部不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理论教育内容,还可以借助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技术手段形象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单调、静态的固有模式,增强民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3.建立网络平台运行制度,推进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推动政工微博、微信常态化、规范化发展,就要建立教育主体网上工作责任制。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权限职责、明晰奖惩考核,督促政工干部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才能防止政工微博、微信出现短期做秀行为,避免形式主义问题的出现。

(二)以提升政工干部网络传播素养为基础推进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工微博、微信无疑将在虚拟网络空间中担负起更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能,搭建起政工干部与民警之间的沟通桥梁,对政工干部的网络传播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提升政工干部的理论素质,加强利用“微时代”背景进行理论教育的成效。只有不断提升政工干部的理论素质,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政工干部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度。要把政工微博、微信的建设落到实处,政工干部需要激活微博、微信上“沉默的大多数”,了解更多民警的所思、所想,而不仅是少数民警的意见表达。3.政工干部要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民警提供信息,表达观点并赢得民警信任,达到预想中的理论引导效果。政工干部可以提炼出当前民警最关心的话题作为政工微博、微信群的议题,引导大家讨论,从讨论中反映民警的真实意愿。政工干部通过主动设定微博、微信议题供民警讨论,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更能加强与民警的沟通与联系,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4.政工干部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网络政工水平。政工干部要适应新媒体环境,要善用网言网语,学会平等交流,做到睿智幽默,实现与民警的良性互动。适应微时代的互动方式,政工干部要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与民警进行交流,得到民警的尊敬和认可。只有这样,政工微博、微信才能深入民警的网络生活,在与民警的对话与交流中开创微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