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

高血糖预防方法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低血压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性护理及低血糖症状出现后的针对性护理对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及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至关重要。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于临床治疗中针对夜间低血糖予以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52~72岁,平均(60.3±5.4)岁。将本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中: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糖尿病知识一般介绍、日常生活行为指导、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系统性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在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常规相关知识外,同时予以系统性的知识宣教,包括:①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原因:如饮食不规律、运动不当及错误用药等,以提高患者的自主防范意识,预发低血糖;②低血糖可能出现的先兆症状:如颤抖、心悸、乏力、出汗、饥饿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在低血糖出现的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并告知医师采取及时治疗措施;3低血糖紧急救助方法:指导患者在出现低血糖症状后要要保持冷静,可食用一定量的糖果或糖水,以预防血糖再度降到低点。

1.2.2运动指导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指标,但一旦运动不当,则易引发低血糖症状。因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耐受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指导患者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形式,保持一定的运动规律,3~5次/w,30min/次左右。同时,叮嘱患者不可进行空腹运动或用药后运动,运动后可临时加餐[2]。

1.2.3自我血糖监测指导 通过自我血糖监测能够及时对饮食及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相应调整,从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的方法,叮嘱患者睡前进行血糖监测,一旦发现血糖偏低,睡前可适量加餐。同时,通过血糖的变化监测,能为后期治疗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3]。

1.2.4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存在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指标忽高忽低的现象,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等。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治疗,树立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采集积极的行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危人群。夜间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如果未能及时予以护理干预,易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因此,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同时也利于提高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丽萍.健康管理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控制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08):1975-1977.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低血糖;健康教育

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3.9mmol/L。低血糖事件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特别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后果不仅可以造成反应性高血糖,加重糖尿病病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严重者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1月选取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我科住院2型糖尿病且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60例。入组条件为: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生活能自理、居住在二区医院附近能电话随访,愿意合作、在知情同意下自愿参与研究。将入组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到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教育方法 患者住院后第二天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治疗和责任制护理,并由其管床责任护士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等日常护理知识,并给与常规血糖监测,即每日3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干预组除了与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和教育外,还由受过培训的糖尿病专科护士给予一对一的教育,具体讲解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并指导患者进行严格血糖监测,包括3餐前、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血糖监测。两组患者教育前后发放低血糖相关知识问卷,评估患者对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6个月,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1.2.2 研究工具 参考杨薇等[2]编制的住院DM患者低血糖防治知识调查表进行自行设计,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状况。第二部分为低血糖相关知识调查,包括3个方面,即低血糖常见的发生原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低血糖的预防。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知道或不知道。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的情况。

1.2.3 检测方法 抽取手指末梢静脉全血用雅培微量血糖仪分别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

1.2.4 低血糖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1年内低血糖发生率。由患者记录,家属、陪护人员进行监督,根据2005年ADA发表的低血糖诊断标准:血糖≤3.9 mmol/L,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定为低血糖事件;血糖≤2.8 mmol/L,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定为严重低血糖事件。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病程、及血糖控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2.3 6个月内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 对照组6个月内低血糖发生8起(26.7%),其中2起为严重低血糖事件,口服糖水后缓解。干预组6个月内发生2起(6%)轻微低血糖事件。两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3 讨论

英国UKPDS研究和美国DCCT研究均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一般指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注射的治疗模式。但是胰岛素强化治疗低血糖的发生率比常规治疗明显增高。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主要是:胰岛素泵治疗,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本文中,采用的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三餐前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睡前注射。这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能够更好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发生低血糖时,不同患者有不同临床表现,对同一患者来说,每次的低血糖表现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低血糖的早期征兆包括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无力、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可能出现动作协调性差,肢体麻木和头晕等症状,如果未及时治疗,血糖水平继续下降会出现意识混乱,定向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如果低血糖较严重且持续较长时间而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因此,护士应向患者做好教育指导,避免低血糖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应教育糖尿病患者在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后一段时间内要定期监测血糖。日常生活中做到科学合理饮食,避免延迟进餐或漏餐。进行大量运动时应该减少药量,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如果出现不适,如心慌、出汗,应该及时监测血糖。杨薇[2]一项调查显示,63%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不监测血糖变化,已发生的低血糖患者中,只有37%的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监测并观察血糖的变化。85%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外出时要随身携带食物和急救卡片,以便及时救治低血糖。本研究显示,干预组经过一对一强化健康教育后,对低血糖发生原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低血糖的预防知识比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强化教育比常规教育更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6个月的电话随访发现干预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发生。

4 结论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指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血糖稳定。本研究证实强化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水平,对预防低血糖有明显效果。但本研究随访时间尚短,还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以便继续观察教育的后期效果。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 规范化治疗 达标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到曹杨社区医院糖尿病专病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患者均为成年起病,来院就诊时均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至2006年仅有56例接受干预随访。本研究仅对该56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干预前后的分析。

方法:制作了系统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档案,包括相关病史、伴随疾病、生活方式和并发症的评估,健康知识教育。平时尽可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定期复诊。对血糖控制不稳定者,调整方案前、后要加强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3个月监测HbA1c、血压及体重;每6个月监测血脂谱、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在社区开设了“糖尿病健康小屋”和“糖尿病健康辅导站”,开设了糖尿病专病门诊,与上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工作。规范地进行糖尿病管理、监测与治疗。

生化指标的测定:所有对象空腹血糖均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取外周毛细血管血,使用强生血糖仪测定。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别用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低压离子交换色谱分析法测定。果糖胺:采用NBT显色法测定。血压(SBP/DBP):常规袖带式血压计测定。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标准,血脂紊乱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糖尿病控制目标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率表示。干预前后均数的比较使用非参数的配对资料的wilcoxon检验,干预前后构成比和率的比较使用检验。

结 果

56例糖尿病患者中,男20例,女36例。开始干预时的平均年龄,男69.5±6.1岁,女68.7±7.0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3.04±7.49年。

56例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观察指标的自身对照研究。与干预前相比较,56例糖尿病患者HbA1c干预后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同时见到SBP显著升高(P

规范化综合管理前后的血糖、血压、血脂治疗控制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讨 论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糖尿病管理除了包括根据糖尿病自然病程和病情及时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外,还包括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对糖尿病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的监测和治疗,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相关数据的系统管理[2]。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关键,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血糖的理想控制。我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的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25.9%的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3]。本次干预研究前后比较,干预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8.93%,2hPG控制理想19.64%,血糖控制理想达标率与干预前相比增加了10.72%,且已达到我国城市市级中心医院血糖控制达标水准,表明规范进行糖尿病管理、监测与治疗,血糖控制理想达标率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要同时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力争使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本研究发现本次干预前后,除TC和HbA1C的控制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但其他观察指标的控制无明显改善。即干预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干预研究的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另一方面也表明社区综合管理糖尿病的模式仍需要继续完善。因此,社区医院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资料,建立糖尿病综合防治网络,规范化管理糖尿病病人,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和依从性;同时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糖尿病综合治疗和管理水平,及早全面控制好血糖,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血脂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169-172.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83-02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及各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当前,世界上每年有700多万人死于因高血压和糖尿病引发的疾病,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一种由年龄、体型、家族史、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多因素所致疾病,对其进行干预是目前的主要策略。本研究以小官庄镇范沟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官庄镇居民高血压的现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宝应县小官庄镇范沟村社区中,以村组为单位,对常住居民及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采用整群分层随机的方法抽取20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有效应答率84%。调查对象男性为1368人,女性为1152人,其中20-29岁者9名、30-39岁者606名、40-49岁者926名、50-59岁者773名、60-69岁者206名。

1.2研究方法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调查表由专业人员统一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族史、疾病史、行为习惯、身高、体重等,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向居民进行身体指标测量和问卷调查。

测量血压使用校准后的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3次,每次间隔30秒以上,取3次血压测定的平均值作为血压最后测定结果,若两次测量血压相差大于5mmHg,需重测,问卷由调查员统一填写。

测量血糖使用电子血糖仪,对空腹对象采取手指血液,看显示器读取血糖值。高于5.5mmol/l水平的人作OGTT试验。

1.3诊断标准

1.3.1高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的标准中,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1mmHg=01133kpa)或原有高血压病,近两周内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也诊断为高血压。

1.3.2糖尿病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的标准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3.3体形判断按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分级,偏瘦

1.3.4吸烟指平均每天吸烟1支以上,连续6个月者。

1.3.5饮酒指每周至少饮酒1次,每次酒精摄入量在50g以上,连续6个月者。

1.4统计分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轨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库管理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2520人,其中男性为1368人,女性为1152人,其中20-29岁者9名、30-39岁者606名、40-49岁者926名、50-59岁者773名、60-69岁者206名。

2.2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性别与高血压、糖尿病本次调查共查出高血压患者633人,总患病率为25.1%,其中男性465人,患病率为18.45%,女性168人,患病率为6.67%。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275,P=0.000)。

糖尿病患者235人,总患病率为9.31%,其中男性172人,患病率为73.19%,女性63人,患病率为2.5%。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与女性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275,P=0.000)。

2.2.2年龄与高血压、糖尿病调查后发现高血压患病例数633例,患病率(本文患病率均经标化,简称患病率,下同)为25.1%,其中,男性465例,患病率为18.45%,女性168例,患病率为6.67%。糖尿病患者例数235例,患病率为9.31%,其中男性172人,患病率为73.19%,女性63人,患病率为2.5%,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经加权X2检验法(Cochzan检验)检验,U=0.050.05,男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于30岁时有一小高峰,于35-40岁,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低于男性,但于45-50岁、55-60岁则急剧上升,超过男性;65岁以后,男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则比女性高。

2.2.3体质指数(BMI)与高血压、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体质指数的人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24,P=0.000),并且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长,在体形消瘦与正常(BMI

2.2.4家族史和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糖尿病研究显示:饮酒组与非饮酒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44,P=0.036),而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6,P=0.000),而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饮酒与吸烟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3讨论

3.1范沟社区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现状高血压和糖尿病为常见慢五病已被人们关注。从调查结果来看范沟社区总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1%,糖尿病患病率为9.31%,较江苏省卫生厅2012年公布全省高血压24.9%的患病率和糖尿病9.21%高,范沟社区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体型、高血压家族史、饮酒、吸烟、高盐和高糖饮食。范沟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国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范沟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尚处在较低水平,存在高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普遍存在着不长期规律服药、不坚持测量血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也很高,这一现象让人担忧。

3.2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体型、高血压家族史、饮酒、吸烟、高盐和高糖饮食等因素可能是范沟村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居民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教育,特别是加强对中老年、超重者、饮酒、吸烟等的人群的健康教育,对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基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部门积极合作,社区卫生机构处于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第一线,是高血压社区防治网络的基础。针对范沟社区全体居民、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人群,并结合各人群特点建立规范化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与规范化治疗,加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等。有资料表明,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下降55%,使脑卒中下降75%。说明高血压和糖尿病非药物防治以预防为主的意义重大,范沟社区开展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预防教育很有必要。预防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5个方面: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认知、减轻体质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心态、血压的监测。还要做到:个别指导、集中互动教育、印发健康教育手册或处方、各种传媒、家庭随访或电话回访等几个方面。健康教育作为高血压和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成本低、产出高的辅助治疗手段,被广泛施行。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掌握科学的自我保健方法,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夜间低血糖;老年糖尿病;预防;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其发生原因在于胰岛素作用障碍或分泌缺陷, 表现为长期的代谢紊乱, 严重者身体机能可发生系统和衰竭[1]。一般将60岁年龄以上的糖尿病称为老年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常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由于药物的应用在夜间还容易发生低血糖, 若为及时发现并救治, 则造成患者神经机能不可逆受损, 严重者死亡[2]。以本院两年间收治发生夜间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资料, 对其进行护理, 探讨防治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具体研究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收治60例发生夜间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资料中患者年龄在62~78岁之间, 平均年龄68.4岁, 包括36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选入资料前均确认为糖尿病患者, 且曾在夜间发生低血糖症状。随机将资料中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0人, 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降血糖药物, 进行老年糖尿病常规性治疗和护理。对于对照组患者, 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进行针对性的系统预防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消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以更好配合治疗;详细告知患者当前状态和治疗流程及治疗预期, 使患者对自身情况和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深切了解, 对病情了然于胸;调节患者平时食谱及生活习惯, 日常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减少含糖量丰富食物的摄入, 并避免在空腹状态下过量劳作或运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 x-±s)表示, 计数资料数据以中位数四分区间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检验差异, P

2 结果

护理后, 试验组中5例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67%, 对照组中则有66.67%的患者20例发生夜间低血糖症状, 远高于试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影响最大的是夜间发生的低血糖症状, 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夜间升高血糖的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量下降, 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减小, 因而造成胰岛素作用增强, 同时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和药物的应用造成的降血糖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也是造成夜间低血糖的重要原因[3]。

本研究探讨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 采用针对性预防和护理后, 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下降, 证明护理有效可行, 还可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创造和谐医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弧香,张玲,罗再萍.老年糖尿病夜闻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3):327-328.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保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98-01

糖尿病是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之一,而在此类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目前已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该两种疾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如有资料显示,大概有80%左右的糖尿病老年患者将最终因心血管相关并发症而死亡。基于此,加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关注并给予其必要保健干预对降低其死亡率乃至改善生存状态具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内蒙古消防总队医院门诊部在近年内针对前来就诊的部分我部家属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前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就诊的我部消防官兵家属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男44例,女4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4±7.2)岁;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8.4±3.7)年;高血压病程1~11年,平均(6.4±2.2)年。按奇偶数方法将全部入选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2例,成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糖尿病与高血压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在全面评估所有患者病情、病史以及相关合并症的情况下,对每位对照组患者进行降糖降压药物服用的规范指导即可,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保健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常识普及 选择我院门诊部相对更具经验的医生与护士组成健康教育小组,进而在本组患者就诊期间对其开展糖尿病与高血压相关常识的普及教育,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此两种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方法、并发症类型与其可能出现的时间以及常规的预防方法等,同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良好心态,最大程度防止疾病的恶化与并发症的发生。

1.2.2饮食指导 对本组患者强调本类疾病日常清淡饮食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其多食用富含钙元素与维生素的食物以及某些具有较好降压功效的食材,比如芹菜、大蒜与荠菜等,限制高脂高糖分高胆固醇食物与食盐的摄入量,其中食盐的每日摄入量应尽量控制在6g以下,尽量合理控制体重,并戒烟忌酒等。

1.2.3运动指导 提示本组患者: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在平时尽量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并为其提供一定相对更为理想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慢跑以及打太极等,以此确保本组患者可获得一定程度的身体技能锻炼,不仅有利于体重的控制,也可明显增强免疫力。

1.2.4情绪疏导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在情绪出现过激波动时,其自主神经功能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紊乱,同时血压与血糖均会受其影响而造成病情加重,故我们在保健宣教的过程中还一并为本组患者指出一些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与情绪的方式方法,以及某些具体可行的宣泄方式,以此最大程度保持心理健康,为稳定病情与治疗创造更好条件。

1.2.5定期体检 嘱咐本组患者每半个月前来接受我门诊部给予的血糖血压检测,每2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及心脑血管与肾功能检查。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观察1年,分别于干预前后测量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GLU)、餐后血糖(P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然后进行组内与组见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并行t检验,比较以P

3 讨论

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正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另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老年患者同时并发高血压的几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左右。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对此类人群加强一些切实有效的保健干预措施已势在必行。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将84例我部消防官兵家属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对干预组积极采取了常识普及、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情绪疏导以及定期体检等综合保健干预措施,其中,通过普及血糖、血压、眼底、心脑血管及肾功能等全方位的定期检查,进而较好地防止了病情的恶化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在接受1年的保健干预后其血糖血压水平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型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资料与方法

1年6月~11年6月收治型糖尿病患者9例建立慢性病档案将患者实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生活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及糖尿病教育的综合干预措施。历时1年比较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率(每个月测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小时血糖每个月测量1次糖化血红蛋白)。

综合干预措施:①饮食干预:合理安排饮食指导患者控制主食一般成年人每天主食量5~g。提倡少食多餐每天进餐5~6次。②运动干预:提倡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个性化地建议运动量以慢跑、走步、跳操、打太极拳等作为运动方式要求每次活动不超过1小时心率不超过1次/分。③生活行为干预:经常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如勤洗澡、勤换内衣防止皮肤感染。注意保持足部卫生每大用温水洗脚选择舒适的鞋袜。足部的水泡、皲裂、外伤要及时进行处理等。④指导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合并症等情况指导正确使用各种药物。如对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要反复讲解药物的治疗原理、作用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同时帮助患者分析药物的疗效。⑤健康教育:对单纯血糖高而无合并症的患者举办防治糖尿病知识讲座每个月1次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及有合并症的患者除集中讲课外还具体指导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用P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均以(±)表示。P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社区干预措施比较所有糖尿病调查对象的BG、PBG、HbAI值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G=.86tPBG=.81tHbAI=.7P

讨论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剧增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万。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巨大包括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其并发症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早亡以往研究认为肥胖、高血压、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比较好地干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就成为当务之急。

糖尿病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成人患病率已达.。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药物干预和预防糖尿病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方式心理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

糖尿病型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的综合治疗措施。本干预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调整又对患者进行各种有关糖尿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具体指导其行为、运动、饮食、心理及血糖监测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幅度。饮食干预是糖尿病基本治疗措施之一合理控制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轻胰岛庀赴母旱#;も细胞功能其他各种治疗都要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长期合理的运动可以使机体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增加敏感性增强同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5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控制情绪、锻炼意志、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可消除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在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调整同时对患者进行各种有关糖尿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具体指导其行为、运动、饮食、心理及血糖监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率均有明显提高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对于控制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与林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主动了解患者病情以多种方式给予患者综合治疗这样形成的新型医患关系十分有利于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在实践中的效果良好具有低投入、高疗效、可持续发展等特点是社区医疗中可实施的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模式。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是促进糖尿病型患者得到有效防治的理想手段值得在社区内积极开展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立群,赵伟波.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的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7,6(7):-5.

方桂兴.型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1,():557.

杨明功.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疾病控制杂志,,():19-197.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 遵医行为 并发症 社区医学 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糖尿病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同时糖尿病病程较长,通过调查显示,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和缺少监督,致使患者在院外对医嘱的执行效果较差,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成为目前糖尿病治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I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对每例患者进行体检,确定每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详细记录,排除孕妇、乳母及伴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8岁,病程2~16年。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病程3~1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疾病类型、健康情况以及家庭详细地址等信息,与患者保持随时联系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2)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关糖尿病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疾病防范意识。(3)耐心向患者讲解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用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并督促患者按时用药。(4)指导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首先根据患者理想体重、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制定患者每天所需总热量,保证饮食平衡,另外应合理安排食物的组成和分配。对酗酒和吸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戒掉不良嗜好。(5)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强度。(6)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7)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并掌握血糖的检测方法、血糖的正常值,并按要求对患者每次检测的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值进行记录。(8)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预防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9)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观察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糖的变化、遵医行为以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糖测定:采用统一型号的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患者遵医行为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用药、戒烟酒、血糖监测等;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感染、低血糖、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等。

2.结果

2.1血糖变化情况 干预组的血糖范围较对照组显著趋于正常。

2.2患者遵医行为 干预组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用药、戒烟酒以及血糖监测等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2.3糖尿病并发症 干预组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感染、低血糖、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下肢血管病变、眼底改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医嘱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糖尿病知识缺乏的患者,认为血糖一旦降至正常范围就不再遵医嘱进行治疗,最终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过早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2],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后血糖值较对照组明显趋于正常,同时患者的遵医行为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用药、血糖监测、戒烟酒等显著提高,说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a)-013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糖尿病的防治对于预防各种慢病具有重大作用。为了推动中国社区糖尿病防治及诊疗发展,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BCDS)应运而生,BCDS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社区前瞻性长期糖尿病综合管理研究,覆盖北京25个社区中心,约4 000例患者,辖区人口超过200万,已随访管理8.5年,使大量的患者获益[1]。为了参与并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该院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该文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8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以期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需进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9.1±2.5)岁。干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48.7±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o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血糖的控制、术后血糖监测等。干预组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护理。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分为了解知识、改变行为和树立信念3个阶段。首选让患者全面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医院可每周举办2次健康教育小课堂,由健康教育护士、营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理论授课,包括饮食控制、糖尿病自我监测、药物干预、低血糖防治、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及误区纠正等内容[2]。同时,在向患者介绍手术注意事项时,重点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导致血糖波动,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并发症、当前治疗方案及血糖情况等,记录好各项检查指标,根据其指标制定合理的饮食及药物方案。③对于患者的饮食,选择低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需要严格控制患者淀粉的摄入量,严格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④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手术有直接的影响,如术前血糖过高可诱发酮症酸中毒,血糖过低可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有效控制血糖是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术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6.7~11.0 mmol/L范围内。注意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不应过于追求患者的血糖达到正常,可允许其血糖水平轻微升高,以防止患者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糖。由于患者手术日需禁食,所以术前1次胰岛素可减半剂量,防止患者能量不足而出现低血糖[3]。

(2)术后护理。①护理人员应积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观察需暂时禁食的患者,避免患者术后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②合理控制血糖,保障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术后当日每2~3h监测1次血糖。有血糖异常的患者需缩短血糖监测间隔时间,并个体化调整胰岛素的使用量。③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几率大增。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病床的床单、被套清洁干燥,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皮肤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注意严密监测患者体温,一旦异常立即处理;手术切口若有渗血、渗液现象应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切口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现配现用,规范准确[4]。④对于术后禁食的患者给予胃肠外营养,匀速24 h连续输注,适当使用葡萄糖加以配合;患者可进食后给予其低碳化合物、高蛋白易消化的肠内营养。⑤术后应对患者做好疼痛护理,由于疼痛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因此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有利于避免患者因疼痛而增加血糖波动,促进患者康复。⑥患者出院时,从饮食、运动、药物、血糖自我监测、低血糖预防上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定期来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血糖监测,以下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②无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 h血糖≥11.1 mmol/L;③无典型症状,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患者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 检验,血糖波动水平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对照组患者和干预组患者入院时平均血糖水平分别为(11.3±1.5)mmol/L、(11.4±1.2)mmol/L,对照组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后术前血糖波动范围为6.5~11.0 mmol/L,干预组术前血糖波动范围为7.0~8.9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有6例患者(15.0%)发生切口感染、延期愈合等不良反应,干预组有1例患者(2.5%)发生切口发生感染,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外科疾病等)。由于人们对糖尿病认识不一,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复杂。因此,如何做好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目前对其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应该做好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让其了解并能主动配合血糖的监测,合理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为5.6~11.2 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围手术期血糖应控制在11.0 mmol/L左右[5]。一般来说,在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后),血糖会增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过分控制血糖的上限,对手术是不利的。同时,大手术后1~2 d的患者,对糖代谢的利用不全,血糖过高对术后恢复不利。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血糖监测尽量不要选择输入葡萄糖组液体时,输注葡萄糖组液体极易造成测量值过高,若错误的使用胰岛素降血糖,可能会导致发生低血糖,危机生命[6]。再者,使用胰岛素后降低血糖后,应复查患者血糖变化。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95-01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可引起多个系统的损害,严重时可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据WHO预测,1995―2025年间,我国糖尿病增大幅度将达68%,增长率居全球首位,届时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将达5000万人[1]。

1 护理干预的对象和方法

1.1 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的对象 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另外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是高危人群,社区干预的对象应包括家属。

1.2 方法 通过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护理干预计划。

2 护理干预的内容

2.1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措施[2]。采取多种形式,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临床表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治疗。

2.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对糖尿病患者有即时和长期改善代谢的作用,表现为改善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脂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降低血压,改善症状等[3]。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平衡的饮食。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多进食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蔬菜等。有饥饿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副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长期的进行饮食管理,按时、按点、按量规律进食。

2.3 用药指导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史、症状、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有胰岛素适应症的病人使用胰岛素,同时了解药物的应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及自行停药的危害性。坚持规律正确的用药,指导病人和家属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技术、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正确处理高血糖和低血糖症,外出时带些糖果以防低血糖发生。

2.4 运动生活指导 适当的运动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调整体重,控制血糖。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应量力而行,以不感疲劳为宜,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2.5 心理干预 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正确对待、保持心情愉快、锻炼意志,以消除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防止病情进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让病人相信,如果配合治疗,仍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3小结:通过对糖尿病患者有效的、系统的护理干预,使糖尿病患者真正的掌握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从而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减少了高危人群糖尿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降低了糖尿病给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常向云.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2(2):49-50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基层糖尿病;三级预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6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列第三位,因此,作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构建基层三级预防体系,对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重大的影响。

1基层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

1.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进修及参加培训班学习,及时掌握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医德,娴熟的医疗护理知识,高雅的谈吐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

1.2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训练针对患者及家属家庭状况、年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等不同,确定健康教育用语,使其对糖尿病的认识逐步提高,有良好的依从性。

2方法

2.1健康教育的内容糖尿病发病原因、流行势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危害、三级预防的目的等。

2.2健康教育的形式定期举办糖尿病健康讲座,利用板报、口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座谈会及定期家访、电话随访等。

2.3健康教育的方法

2.3.1饮食指导原则是平衡饮食,即: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甜食要少吃,食盐要限制,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等,尤其在当地农村,习惯每日进食2餐,每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每餐进食量较犬,可能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所以,在宣教时尽量让病人配合改变饮食习惯,做到“二高”:高粗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四低”: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一平衡”:蛋白质要平衡。

2.3.2运动指导运动可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有利于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减轻体重,增强体质,给病人带来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运动时提倡有氧运动,运动结束后立即数脉搏,使心率保持在170减去年龄上下为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但在多种感染、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轻度活动即发生心绞痛、心律紊乱,最近发生的血管栓塞,未控制的高血压时不主张运动疗法。

2.3.3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降糖药物的使用是最基本的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使用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定期调整剂量,严防低血糖及糖尿病酮症的发生,要教会病人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等。

2.3.4监测指导可以指导病人在家中自行进行尿糖的监测,微量血糖的监测并记录,方便医生为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每月定期到医院进行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体重的监测;每三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1次血脂、肝肾功能,定期进行心电图、胸透、胰岛功能等相关检查。

2.3.5心理指导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一个半医生的治疗,一个医生是内分泌科的医生,而“半个医生”是患者自己或家属,这“半个医生”是良好控制和巩固疗效的基础和关键,目前虽然不能治愈糖尿病,但可以控制糖尿病,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3.6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1)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2)严格执行饮食及运动方案;(3)讲明糖尿病昏迷的征兆,如恶心、呕吐、食欲差、嗜睡、呼吸深快及脱水等,做到及时发现,早治疗;(4)治疗期间,尤其是老年患者,要严防低血糖的发生;(5)外出时佩戴急救卡,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服药剂量、家人联系电话等;(6)定期检查眼底、眼压等,预防视网膜病变等视力损害;(7)监测血压、血脂、控制高血压,治疗脂代谢紊乱;(8)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止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致足损伤,冬季加强四肢的保暖,严防烫伤;(9)预防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肺部、泌尿系统的感染。

2.3.7构建基层糖尿病三级预防体系(1)一级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在人民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中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保持合理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高热量饮食、戒烟、少饮酒,加强运动,避免过度肥胖等,让能够不患糖尿病的人不患糖尿病;(2)二级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即患了糖尿病,要及时发现,积极正确地治疗,防止并发症;(3)三级预防: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就是患了糖尿病的并发症,要积极治疗这些并发症,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残废和过早死亡的比例降到最低水平。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2篇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预防性护理。结果 经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

[关键词] 急诊;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38-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1],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该次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该院接诊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从60~76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从1~20年,平均病程为(12.3±2.4)年,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其中,有36例昏迷、12例神志模糊、12例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症状;从发病到就医平均时间在30 min左右;经与家属沟通,患者在发病前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葡萄糖静脉推注,选择50%、40~100 mL剂量,对于部分患者进行了重复推注;并给予10%葡萄糖持续性静脉滴注;对于11.1 mmol/L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剂量为100~200 mg。

1.2.2 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性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第一,由于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采取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行为表现、状态,并对患者的资料、病情、病史、发病诱因、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对患者低血糖情况进行判断,争取抢救时间,并进行血糖检测、抽血生化实验;该次研究中,对于血糖>2.8 mmol/L的患者进行低血糖确诊并进采取及时抢救;对于

1.3 判断标准

首先,若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则视为显效;若患者部分症状改善,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有部分好转,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且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则视为无效。其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当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前期,患者往往会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症状,且伴有昏迷、神志模糊、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会危及到生命安全[2]。在该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资料、家属提供信息、血液检测、实验室抽血化验等,及时确诊,采用对症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性的全程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增加全程护理措施,加强预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中,可以对神经系统、皮肤、心脏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为了预防与控制此类事件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关键[3];尤其要注重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并发症情况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给予相关案例帮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此病的种种情况,安抚患者家属情绪,使其保持平静,并与护理人员、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抢救中对于患者详细情况的了解;从而与家属通力合作,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团体,以提高治愈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要增加预见性,包括护理人员对此类合并症的可能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尤其是需要与家属进行认真交流、细致沟通,将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平时饮食、所服药物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记录、统计,并透过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还需要在确诊后及时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患者补充能量,改善其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以及口腔、鼻腔、喉部的清洁,让患者呼吸通畅;在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时,要按照每隔10 min的时间间隔给予抢救期的患者反应监测、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要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从心理因素、饮食结构、锻炼方法、禁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安排,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做好各方面的记录,随身携带高糖食物进行低血糖情况的应对;并做好救助卡片,随身携带,为可能性发病后的抢救提供救治信息[4]。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在护理中,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相关数据监测,尤其是对于并发症征兆的了解,从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这是在急诊中护理糖尿病人的关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于洋,邱杰.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 162-163.

[2] 杨林霞,梁雪芳,王颖.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93-94.

[3] 胡丽玲.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临床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4):160-162.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 管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系统代谢紊乱。

WHO估测2010年糖尿病患者数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糖尿病患患者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当前我国患病在2000万以上,糖耐量减退者不低于3000万,合计5000万~6000万人,而且每年新增60万人。因此,社区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已有糖尿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糖尿病的个体或群体的预防,即“治未病”。主要在社区进行。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糖尿病的患者所采取的措施,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不因为糖尿病而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针对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防治。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管理

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的诱因主要是病毒感染,此外与牛乳喂养亦有一定关系。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①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②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饮食,可诱发糖尿病。③年龄: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④体力活动: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⑤应激因素: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时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⑥妊娠:糖尿病的诱因之一。⑦药物:如氢氯噻嗪、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级预防的根本:①精神调理:工作学习之余要合理安排休闲、度假、休假活动,以舒畅情志,调畅气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②均衡膳食:“食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及低盐低脂饮食是基本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总热量。③戒烟限酒,严禁暴饮暴食。④控制体重:BMI 24~27.9肥胖,BMI≥28向心性肥胖。应控制BMI≤24,腰围男≤85cm,女≤80cm。⑤加强运动:运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心率100~125次/分。

高危人群的筛查:①年龄≥40岁;②BMI≥24;③有糖尿病家族史;④以往发现有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⑤高脂血症;⑥高血压;⑦使用一些特殊药物;⑧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对以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纠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患者的预防与管理

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则要根据病情进行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对每一位糖尿患者进行并发症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并发症的种类、危害及严重性。

积极开展自我血糖监测,并做好记录,方便专科医生用药指导。社区医生指导患者根据血糖结果调整饮食、运动。

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信息档案,并定期随访,评估,干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预防与管理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将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

定期随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25-02

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疾病的一种,我国现阶段约有9.7%的人患糖尿病,此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低血糖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1]。此并发症若不及时展开干预,可能会致使心脏、脑受到不可逆的损害,使患者生命受危及[2]。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需对低血糖的预防性干预进行强化,护理干预是其中的主要措施。近年来,该院对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实施预防时,展开了细致化的护理,为对效果进行进一步探讨,该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分60例患者为2组,一组以常规方法展开护理,一组于常规护理同时展开细致化护理,现对2组护理过程、结果行如下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为对象,均为糖尿病出现进入该院接受干预的患者,依据不同护理,行如下分组:细致组30例,男22例(73.33%),女8例(26.67%),60~75岁,均值(67.6±5.7)岁,1~8年的病程,均值(4.6±3.5)年;基础组30例,男21例(70.00%),女9例(30.00%),60~75岁,均值(67.7±5.6)岁,1~7年的病程,均值(4.4±3.6)年。60例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都是2型,已将有严重并发症、机体其他严重疾病合并、认知与精神有障碍者排除。2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对比。

1.2 方法

基础组以常规方法展开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与运动常规指导、心理护理等。基于此,细致组展开低血糖预防方面的细致化护理:(1)合理用药方面的细致护理。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尤其是初始剂量,不得盲目自主加大。此外,对胰岛素应用的方式进行细致化讲解,确保用量规范,不得过量使用。用药期间,全程监测血糖,一旦有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出现,立即经静脉、口服予以葡萄糖,以使低血糖危险性降低[3]。(2)科学饮食方面的细致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展开治疗时,饮食干预是一项主要措施,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时,需确保机体所需营养能够得到满足,以对盲目减少进食量导致的低血糖进行预防。同时,密切询问患者有无腹泻、纳差等症状出现,若有,监测血糖,对饮食方案进行调整,并告知医生,以便于通过降糖药物用量调整来对低血糖进行预防。(3)适当运动方面的细致护理。临床上通常会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此时,护理人员需对适当运动的方法、运动量等进行详细讲解,指导患者不要在空腹状态下运动,运动时间最好定于用餐后的2 h之后,且保持一定规律的运动,不要盲目增大运动强度[4]。此外,指导患者运动时注意以下事项:①运动之前,须热身;②随身对血糖仪、糖块饼干、急救卡进行携带;③运动时注重对水分进行补充;④每一次运动之后,均展开一次血糖监测。(4)血糖监测方面的细致护理。详细把低血糖的一些前区症状介绍给患者,并向患者讲解展开血糖监测的方法,指导患者每天餐前、餐后均展开一次血糖测量,若有心悸、出汗等出现时,及时对血糖进行测定,若有异常,及时和医生进行联系。(5)健康教育。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全面、有效的交流,通过交流告知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血糖监测重要性、低血糖症状等,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认知度提升,自主预防。另外,对科学干预的意义进行介绍,嘱咐患者不要盲目对保健品、民间偏方进行应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统计低血糖出现情况;②自主对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制作,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展开调查,了解其对护理服务是否满分,共分部满意、尚可、满意3级,通过尚可率+满意率来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处理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2组低血糖出现情况

细致组3.33%出现低血糖,基础组20.00%出现低血糖,两组对比,细致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对比2组满意度

细致组96.67%表示对护理满意,基础组73.33%表示对护理满意,组间满意度对比,明显细致组较高(P

3 讨论

在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中,低血糖是常见的一种,此并发症可致使交感神经产生兴奋症状,中枢神经则会有抑制症状出现,具体表现为出汗、嗜睡、心悸、手颤等[5]。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过度对血糖进行控制,盲目将进食量减少。②长期疾病影响下,患者胰岛素降解速度下降,使体内有胰岛素蓄积[6]。③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致使体内降糖药物半衰期出现延长趋势,难以对降糖药物进行降解与排泄。第四,降糖药物应用过量。⑤过度进行运动。⑥盲目对一些中成药、保健品进行服用,其中的磺脲类物质会引发低血糖[7]。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相较于高血糖,低血糖危险性更高,且低血糖症状有一定隐匿性,早期经常难以发现。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展开干预时,临床上需注重低血糖预防方面的护理干预,动态对患者血糖展开监测,依据患者血糖、饮食控制情况,定期对降糖药物、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同时,对胰岛素进行应用时,需对配伍禁忌进行考虑,并确保用药剂量、注射方法的规范性[8]。另外,予以患者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科学指导,以实现低血糖的有效预防。

高血糖预防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

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猛, 大多数是在家治疗与护理, 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 常常会发生低血糖症。本文总结了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措施的方法和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间, 收治低血糖症患者28例, 均为2型糖尿病, 男性15例, 女性13例, 年龄34~85岁, 低血糖发作时末梢血糖值1.7~2.8 mmol/L之间, 其中12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症状缓解, 16例通过指导患者进食后逐渐缓解。

1. 2 低血糖症的原因 ①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②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③食物摄入不足。④过量运动。⑤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⑥饮酒过量。⑦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⑧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 以及在哺乳进行时。

2 低血糖症的预防

2.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2. 2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2. 3 适当运动 应主张轻、中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2. 4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2. 5 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糖果、饼干等。

3 低血糖症的护理

3. 1 常规护理

3. 1. 1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提高识别能力,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 加强病房巡视。

3. 1. 2 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给予平卧位, 立即监测血糖, 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后,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对症处理。

3. 1. 3 护士严格交接班, 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重视患者的主诉, 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

3. 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基础治疗措施。

3. 2. 1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3. 2. 2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饼干、糖果等。

3. 2. 3 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

3. 3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 并督促其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

3. 3. 1 避免空腹运动, 运动前需适量补充水分, 随身携带食物。

3. 3. 2 运动时间宜在餐后30 min 或1 h最好, 运动的形式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3. 3 运动要规律, 每周3~5次, 持续时间20~30 min为宜。

3. 3. 4 注意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笔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3. 4 用药护理 按时按剂量服药, 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3. 4. 1 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可通过葡萄糖异生, 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 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机制, 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应, 因此, 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应注意, 服药后一定要按时进餐, 防止低血糖症。

3. 4. 2 口服药治疗, 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的患者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 防止低血糖症发生。糖尿病患者因体内代谢障碍, 机体抵抗力降低, 易遭受细菌感染, 必须严格操作。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技术, 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防止产生皮下硬结, 影响胰岛素吸收[1]。

3. 5 监测指导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 正确记录结果并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

3. 6 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 是预防和观察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手段之一。为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掌握糖尿病低血糖症的预防、自救和自护能力, 在常规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同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糖尿病低血糖知识, 充分调动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学习积极性, 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脉搏等[2]。识别糖尿病低血糖症发生时的表现,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如有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健康宣教应定期联系患者, 询问其掌握情况, 对于高危人群给予再次宣教和指导。

4 讨论

作者通过对28例低血糖症患者的预防和护理,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正确认识, 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按时进餐、服药和打针, 依照病情坚持运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了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