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篇

1利益相关方的确定

FREEMAN等[2]在1983年提出了利益相关方广义的内涵,即利益相关方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他们自身受到一个组织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相关方可定义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了人力和财力资本,能够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或是被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群体或是个人。梳理出利益相关方的本质是为了找到动力源与被影响源,识别影响的重要性。国内外的学者对利益相关方的分类做了很多研究。美国学者MITCHELL等[3]基于影响力、合法性、紧迫性特征的不同组合提出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方,将利益相关方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方、预期型利益相关方、潜在型利益相关方。陈宏辉[4]则从利益相关方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个方面将其分为核心利益相关方、蛰伏利益相关方和边缘利益相关方。大卫•威勒等[5]提出的包含社会性维度的利益相关方界定方法中,将利益相关方分为社会利益相关方与非社会利益相关方两大部分,社会利益相关方又分为主要利益相关方、次要利益相关方,而非社会利益相关方也包括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方、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方。笔者采用大卫•威勒等的分类方法来确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相关方。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文明与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积极主动、长期持续的实现活动,需要在人文基础上建立自然—社会—人长效机制,通过落实生态制度、意识、行为而完成。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企业、公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政府主要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确保生态文明的方向;企业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生态的方式创造财富;公众则需要响应政府的号召,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改善行动,并对企业的产品方向起到引导和监督义务。主要利益相关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拥有直接的权益,对整个建设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次要的利益相关方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有较大影响力,比如媒体、科研机构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社会的利益相关方外,还要考虑非社会利益相关方。其中,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方指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影响,但是不属于当代的行为主体人,包括自然环境、未来几代人;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方指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间接影响,也不属于当代的行为主体人,包括动植物物种。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相关方很多,但是政府、企业、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源,在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下面从定位、利益关注点、驱动力、权利、义务、沟通机制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1.1政府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从宏观层面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合法性,政府既是公众利益的委托人,也是公共物品如生态环境的承担、协调、管理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旨在以“政府直控型”的手段培养环保产业的成长、公民的生态观念,平衡公共利益、生态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注重社会—人—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重要的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2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对政府强制性因素,市场因素(包括行业竞争压力、消费者需求等)以及来自公众、媒体等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企业开始关注生态利益与环境利益,履行起对自然生态环境、市场、公众消费的生态责任,表现在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回收全面贯彻生态环保观念、节约资源、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部分企业从中发现新的机遇,实现发展转型,这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3公众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除了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不断提高外,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维权。转变生态意识、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求。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和认知是促使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的前提,公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力量。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利益关注点、驱动力、权利、义务、沟通机制见表1。

2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分析

政府、企业、公众3者之间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见图2)。对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利益相关方关系分析前,先做两点假设:(1)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将受到其他利益主体的制约,单方利益不能无限放大;(2)利益相关方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当一方影响另一方时,它也会受另一方影响。

1政府、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政府是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对企业履行生态责任的影响最大。生态文明下的生产方式是以原料—产品—废物—原料的模式循环,致力于构造以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可持续生产方式。政府通过政策力的激励作用引导着企业朝着这个生产方式发展。正向激励就是政府运用物价补贴、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改革;负面激励就是政府对企业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采取征税等手段,鼓励企业朝着生态化方向经营与发展。政府的负面激励有助于引导企业走上循环再生、最低排放、持续再生的发展道路。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经济源,支撑着政府的正常运行,但是企业的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面对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企业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采用新技术的风险与收益的比较、逃避风险与污染治理运行费用的衡量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政策对企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引导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考虑生态效率,随着建设推广深入,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觉悟也随之提高,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2政府、公众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公众的意志是一致的,根本宗旨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更好的满足公众需求,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虽然各自的动力源不同。政府属于外在的动力源,即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有效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公众则属于内在动力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政府可保障公众的权利,体现公众的意志,但对公众也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公众的需求与愿望对政府的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并施与一定的压力,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双向模式能相互督促、相互补充。

3企业、公众间的相互关系企业的最终产品是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的,公众享受企业创造的财富,从而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在环境效益方面,公众既是企业履行生态责任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企业不履行生态责任的直接受害者。企业不合理的生产运行会影响自然环境状况,并且压缩人类的生存空间,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将从根本上影响公众的健康和幸福指数。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着监督责任。综上所述,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自己的定位与分工,造成了利益偏重点的不同,政府最注重平衡公共利益、生态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企业最注重经济效益,公众则最注重自身生活品质及生存环境,3者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每个利益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即城市朝着更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3者合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在良性的制约、引导作用下,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协调,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

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目标指标体系建立

针对主要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定位,基于主要利益相关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表现行为(见表2),笔者提出建议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以期通过组织主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自查或评比,引导它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为方式。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除了要保证机构内部的高效有序运作外,具有制定法律法规的职能,还有提高整体社会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义务。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见表3。企业在政府引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大环境下,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重在改善经营与生产行为,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同时营造自身的生态文化氛围。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见表4。公众通过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转变传统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改变个人的消费、污染排放及生态保护行为。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见表5。

结论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在观点表达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已相继出现,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当然,在这一概念体系中,概念数量众多,并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各有侧重,若不能科学厘清这些概念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也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1\]人与自然和谐更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简称为“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三生”共赢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如何?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起论述。这意味着,“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三生”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走“三生”共赢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在。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分裂与冲突的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4\](总序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都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区别仅仅在于,狭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视为全部内容,广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看成部分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黄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二、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简称,这是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5\](P5)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之首,足见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严重性。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3篇

一、中国未来发展宏图―建设“美丽中国”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

在概念理解上,美丽中国是美学概念、生态学概念、社会学概念的统一,并以社会学概念为重点,其他概念相融合。美丽中国并不是一个纯美学概念或者纯社会学概念,而是在各学科理论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概念。

在指导思想上,美丽中国是学术理论与治国理念的统一。其广泛涉及到社会学、传播学、旅游学等学术研究的各方面,在指导思想的概念变迁中始终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使国家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在发展现实上,是时代趋势,百姓呼声,集体智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过二三十年持续高效的发展之后,告别了唯GDP的发展时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民生百态、社会公平、生活质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二)旅游产业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立足的基本点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旅游产业建设的突出地位。面对日益紧张的环境关系,生态文明是地球生物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的保障,生态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促使中国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旅游产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理性选择,其本质是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产业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旅游产业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业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的和谐发展是旅游产业建设的终极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旅游产业宏观建设的伟大目标。旅游产业具有文化传播、休闲度假等功能,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旅游产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的助推器,而人民美好生活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民的需求本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将生态文明突出地位的“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实践到行业整体发展中去。

二、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西方国家关于个国家形象的研究始于在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国家形象在外交博弈、科技竞争、文化交流、教育输出中地位的凸显,大量的相关著述应运而生,分别从政治学、哲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封面对国家形象的概念、功能、建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十报告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形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强调:“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1997年,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要向世界展示出一个敢于承担、高度负责的国家形象。21世纪,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和平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新形象。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建立在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综合反映出中国人的形象、自然的形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形象,最终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的“美丽中国”形象。

三、国家形象与旅游产业建设战略路径的重要关系

(一)旅游产业建设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

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国际形象,自我形象的认知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一个国家如果要改变(“改造”或“再造”)自身的国家形象,就必须改造自身以及与他国的互动方式,只有互动模式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才能推动文化结构和相互身份认同关系的改变,从而实现国家形象的改变。旅游产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互动方式最为普遍、影响力最广泛的方式之一,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有着重要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国家层面,通过各种交流访问的外交手段,在改变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普通民众层面,对于国家形象和中国长远发展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如果普通民众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不改变这一现状,并将导致更多“妖魔化”4中国的言行出现,从而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旅游产业建设软实力的奠基石

形象是旅游产业建设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消费的软件资源。旅游目的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可能也受到国家形象的影响。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旅游产业迅速的融入国际发展的轨道,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4篇

(一)经济法理念的概述

所谓的经济法理念即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当中,对经济法本质以及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与宏观把握,同时还包括对经济法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理性构建。其是对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的最高原则[1]。经济法理念不同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概念,其具有更高的地位。经济法理念具有以下功能:第一,经济法理念来自于经济法律的实践,同时可以科学地指导经济法的制定以及实施,对经济法律的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第二,经济法理念可以有效地预测经济法的效果,从而科学引导经济与法的发展方向。第三,经济法理念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经济法理念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法在我国开始盛兴。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提倡经济行政法,并将经济法列入行政法的范畴。在计划经济理念的影响下,很多专家与学者都认为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并且将经济管理关系看做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此观点将行政法与经济法的相关内容混为一谈,忽略了经济法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实践性,最终造成市场常常出现行政垄断现象。除此以外,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尽管经济法在我国刚刚兴起时比较兴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学术界并未对经济法给予充分重视,因此经济法的发展也越来越衰弱。甚至于有些学者提出传统的法律部门即可将处理所有的问题,并不需要现代经济法。这种错误观点就是因为经济法理念的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影响了经济法的发展。

二、经济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法理念有利于生态文明原则的贯彻落实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求必须要充分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然而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中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地理条件等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呈现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就无法充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而经济法能够以法律的手段宏观地调整经济领域,从而促进经济秩序的稳定,推动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使得生态文明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得到充分地贯彻落实。

(二)经济法理念有助于生态道德的保障与维护

目前,我国人们还缺乏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很多人还是选择从事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的行业,这些行业在为人们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建设[2]。而经济法理念可以有效地规范市场行为,监督人们承担自身的生态建设责任,有助于生态道德的维护与保障。

(三)经济法理念有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而科学的经济法理念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和重构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经济法理念的调整

第一,科学调整我国经济法理念的传统思想。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法理念,其中涉及到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将诸多内容概括为五个类别:公平公正理念、注重效益理念、经济效益理念、经济安全理念以及整体发展理念[3]。尽管这些理念都基本符合我国的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然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也提出了更多的新理念与新要求,所以必须要对我国经济法的传统理念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其能够充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第二,要重点调整经济效益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目标企业为获得效益。然后而在经济效益理念的影响下,使得一些经营者只是单纯地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所以在经济效益理念当中要加入环境成本,从而在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行为对环境带来的消耗。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经济法理念的重构

第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论述生态自然观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了很多“物质变换”概念,而这一系列的概念阐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变化理论,此理论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自然生态的图景,明确指出了物质变换断裂是人与自然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而其本质根源即为资本的逻辑惯性违反了自然观。同时也此理论还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即为转变观念与制度。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将物质变换理论贯穿到经济法运行的全过程,不但充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要求,而且还可以充分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生态价值理念。由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使得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以外,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在开发与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生态环境需求。第三,构建经济秩序理念。秩序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律理念。基于经济法的秩序要求,虽然市场主体的自由得到了充分重视,而且还享有一定的权利,然而不可以妨碍和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社会的秩序主要包括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秩序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全面顾及到各个秩序的均衡发展,从而保证各个秩序都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校园 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59-0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校舍建筑面积为1.5亿平方米,到2006年,该数字达5.7亿平方米,8年的时间增长了4.2倍。在高校校园建设热潮中,生态的理念受到格外关注,大部分高校都把生态化作为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部分高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中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关于生态校园的理论研究日渐丰富。

一、生态校园的概念及理解

“生态”属生物学概念,本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今天,“生态”的概念已突破了单纯的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欧美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将生态概念引入学校建设中,至今取得不少经验,如2000年美国俄勒冈大学提出,“本校将努力成为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带头人。俄勒冈大学的所有开发、再开发和改建均应该贯彻可持续设计原则,包括现在和未来的土地利用、景观、建筑和交通规划”。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绿色校园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精心规划的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并启动实施“绿色大学”示范创建工程,这是国内首次把生态的理念应用于大学建设之中。

生态校园现在有多种定义。有学者认为:生态校园应是应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建立起来的生态景观美好、生态技术优良、生态文化健康、生态管理完善、生态舒适度高的新型校园。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校园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质量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虽然各种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都包含了要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的理念,使得校园生态指标更完善,更能满足社会以及在校师生的实际需要。

生态校园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去理解。狭义的理解主要是指自然物理生态方面,即用生态和可持续理念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使得校园土地利用、景观、建筑、能源、交通及公用基础设施符合生态学要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广义的理解应从文化生态角度出发,即以上述理解作为基础,在校园内进行广泛的生态建设、生态利用和生态教育,进而在校园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及人才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使得学校管理者、参与者得到生态的实践体验和理论教育,最终达到过程(校园运转)生态化和产品(培养的人才)生态化的目的。二者之间,狭义概念是具体的,是广义概念的基础;广义概念是抽象的,是狭义概念的发展。在生态校园的建设实践中应该首先注重狭义概念,在规划建设方面做到生态具体化,避免因广义概念引起理解泛化而造成的生态概念空洞化。在生态校园的运营管理及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则更要兼顾广义概念,避免生态建设与运营的脱节、校园与人的生态的脱节,形成生态――教育――人浑然一体的关系。

二、生态校园建设的指导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校园建设应该遵循的第一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与强调;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其中,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解决生态问题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所以在整个生态校园规划中,应从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把人的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再进一步说,在校园进行的任何活动都首先必须考虑在校园生活的人,考虑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环境友好原则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方式: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体现了生态型经济的合理的闭合循环,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使生产成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一部分。

大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而,创建环境友好型校园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友好在大学的体现包括:采取有利于环境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校园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校园布局,人人关爱环境的校园风尚和文化氛围。通过在校园内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设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3.建设与管理、教育并重原则

生态校园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性的过程,校园基本建设完成了并不意味着生态校园的建设也完成了。生态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态地可持续地利用校园各种资源,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所以,校园生态管理的健全和生态教育的普及才是生态校园建设的最终归宿与落脚点。作为生态校园的一部分,建设与管理、教育是分不开的,建设和管理、教育相结合才是促进生态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反之,只有建设而没有具体的后期管理,没有对人的教育,生态校园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

校园的主宰是人,人对人类生态系统,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而建设与破坏取决于人类文化观念是否与环境协同发展。因此通过完善的生态管理和全面的生态教育,及时调整人类的生态文化,才能达到建设不破坏的目的,实现校园生态和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态城市社会有机体超有机体生态工程

当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甫一提出,便获得全球范围的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探索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脚步从未停止过。那么究竟何为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由来,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不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上来分析其仅仅提供了未来城市的一个相对缓和的发展方向。而且是基于发展结果是理想状态上的。这种理想状态是理论上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达到的状态。

由于生态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迎合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思潮,其甫一提出,就受到全球范围的的广泛关注。从最初的概念提议上看,建设生态城市最初是出于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是它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意义较为接近广义上的社会变迁,广义上的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是从个人以至人类整体各个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狭义的社会变迁则指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人际交往由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或者社会基本价值的变化。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发生的现象集合,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得越发强烈。建设生态城市产生社会变迁可以分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以规模的差异划分为整体变迁;以变化方向划分为进步变迁;按性质区别划分为进步变迁;按照人的参与程度划分为有计划的变迁。而建设生态城市产生的社会变迁内涵则是大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概念开始更加趋向于社会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概念混合。

社会有机体论是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如果把社会当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模型或概念来阐述的话。一个有机体或社会的功能越专业化,那么其发展程度也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文化、政治和经济是社会的三个核心活动。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功能,在理论上可以对其进行研究、建模和分析。社会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生物体与社会都在生长、发展着,这有别于无机界;两者规模的增长都意味着复杂性和各部分间区别性的增长;两者伴随着结构的分化,功能也在分化;整体内的各部分相互依存,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到其他部分;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自成一个小组织;整体的生命被毁灭后,其中部分还会维持生存一段时间。

超有机体是指一个由许多有机体组成的有机体系。这通常意味着这个有机体系是一个真社会性动物的社会单位,在社会单位中社会分工被高度专业化,且个体无法独自长时间地生存,并且,超有机体具有自我控制性,不容易容易失去群体平衡或者被完全改变成不同的事物。超有机体的技术定义是“一组媒介,它们能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产生由集体支配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群体想要的”任何活动,它们表现出一种“分布式智能”形式的系统。其中,具有有限的智能和信息的个体媒介能够集中资源,以完成超出个体能力的目标。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使其超有机体的特点并不明显。且并未被广泛承认。然而超有机体在控制论特别是生物控制论中是重要的。在生物中这种行为的存在对于军队和管理应用已经有许多影响。

从社会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概念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城市自身进化的形态。生态城市需要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生态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是指经济,社会,生态在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因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今后出现新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生态城市不是环保城市,要将城市的各项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在进行城市设计和建设时,应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生态城市中新的生态文明思想, 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

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即使是最先进的生态城市探索也只是停留在生态工程的层面上,但是这方面的探索留给很多我们宝贵的参考资料,人们在利用有机体概念的尝试生态工程设计的众多例子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活机器。活机器又称活的机器、生活机器或生命机器,它是一种废水处理的设计形式,以模仿湿地的清洁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7篇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将出台,环境保护概念股中线走强。据媒体报道,发改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基本制定完毕,环保部制定的国家生态红线管控政策措施和生态红线管理法规也将出台,《环境保护法》草案不日即将出台等多重利好因素诸多,尤其是最近时期,北方大面积雾霾严重的现状和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指出“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的事件驱动,大气治理概念股无疑成为弱势市场中的最耀眼的主流热点。

笔者认为大气治理受益领域分别为:首先是大气监测站和相关监测设备行业;其次是脱硫脱硝和除尘企业;第三是光伏发电、风电、煤化工、地热等行业;第四是空气净化领域,第五是绿地绿化等生态治理领域。

本周市场以彩虹精化、银轮股份、依米康、创元科技为代表空气净化概念股,以深华新、蒙草抗旱为代表的生态治理概念股,以华宏科技、格林美为代表的固废处理概念股,以林洋电子、东方日升、科士达、京运通为代表的光伏概念股,成为大气治理概念股的龙头品种。

对于大气治理概念股,技术上大多处于中线大箱体突破初期,预计后市走牛成为大概率事件,建议投资者逢低吸纳中线持有。

工业用地助推,“京7条”催生五朵金花盛开。“京7条”从实际角度出发,鼓励单位自有用地用于自住型商品住房开发建设,在京拥有大量工业用地储备的公司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在北京践行深圳新模式意义更为重大。北京目前土地资源最为匮乏,呼吁工业用地进入市场流转需求最为紧迫,相关公司在推广预期下,工业用地如成功转型必将带来新的价值向上重估空间。本周市场以电子城、嘉寓股份、京能置业、空港股份、金隅股份为代表的北京工业用地概念股成为弱势中亮丽的风景。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电产品;UGNX平台;使用寿命;概念设计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设计目标,优化各种机电产品长期使用中的服务功能,需要加强对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内容的深入理解,结合其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特点,合理运用UGNX平台增强产品概念设计的合理性。因此,在进行机电产品概念设计时,应提高UGNX的利用效率,加强MCD工具的合理使用,促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系统分析

结合传统的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系统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1)过于侧重控制系统研究,忽略了执行机构的主体地位;2)产品内部的信息处理水平有待提升;3)驱动器、传感器等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设计问题考虑不充分,未实现三维空间的动态仿真。因此,为了优化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强产品概念设计的合理性,需要注重UGNX平台支持下MCD设计工具的有效利用,提高概念设计工作效率。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系统MCD的特点主要包括:1)注重了集成式系统工程方法的使用,优化设计流程的同时避免了实际设计中集成问题的产生;2)结合MCD的优势,在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式,并将机电一体化产品信息存储在相关的区域,实现了信息重用。

二、UGNX在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中应用与研究要点分析

为了对UGNX平台中MCD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可行性进行必要地验证,需要明确具体的设计步骤。以圆形装载机概念设计为例,主要的设计步骤包括以下方面:(一)明确设计需求,注重设计过程管理通过对基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与MCD的配合使用,有利于实现端到端问题处理方案的制定,保持概念设计过程的高效性。实际操作中设计人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灵活使用,构建出机电产品概念设计所需的基于客户需求分析的参考模型,并对产品各部分功能进行必要地说明,增强产品概念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及MCD的支持下,可以为跨学科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地保障,对传统的概念设计方式进行改进。(二)产品功能模型构建在基于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作用下,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将圆形装载机的功能模型按照一定的方式导入到预先设置好的MCD中,增强管理软件与设计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构建圆形装载机功能模型的过程中,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明确机电一体化系统各部分功能,优化循环装载功能设计;2)在MCD的功能导航器的支持下构建出可靠的基于功能分解的功能树层次结构,促使圆形装载机内部处理单元、握爪、辅助机构等组成结构使用中可以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3)各功能单元的循环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同一功能的多次利用,实现功能单元的循环使用。因此,需要借助MCD设计工具的作用,提高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效率,充分发挥各功能单元的实际作用。(三)明确机械概念的具体定义当构建出可靠的机电产品功能模型后,需要利用UGNX平台支持下MCD设计工具的作用,构建出与产品功能模型相适应的粗糙3D模型。此时,圆形装载机概念设计中对其中各组件的机电属性进行了定义,从机械角度对不同组件行为进行了必要地说明。基于功能模型的粗糙三维模型的构建,客观地说明了基于MCD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的良好性。具体表现在:1)可以对功能模型中的各组件的机电属性进行科学地定义;2)明确了不同组件的运动副联接类型;3)实现了不同子功能之间的有效衔接。(四)抽象执行机构的添加及基于时间操作的定义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中应充分地考虑机械系统的设计合理性,在保持机电一体化系统运动学特性良好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抽象执行机构。此时,MCD可以提供速度控制及位置控制两种机构,实现圆形装载机概念实际中广义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此同时,当执行机构定义完毕后,需要对执行机构如何操作控制进行说明。因此,需要定义基于时间的操作。定义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圆形装载机的操作顺序:1)基座处于正常的旋转运动状态;2)滑块的运动形式是垂直运动;3)握爪处于线性运动模式中。(五)产品概念设计的三维动态仿真,详细模型构建基于MCD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目标的实现,可以对不同机电产品概念设计进行三维动态仿真,弥补传统概念设计缺陷。由于MCA是UGNX平台支持下的重要程序,可以利用建模的方式对现实环境进行模拟,明确机械概念的同时优化机电产品的服务功能,因此,需要注重基于MCD概念设计方式的合理使用。同时,在MCD中仿真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机电产品的各种机械行为引入虚拟环境中,实现模型的三维动态仿真,构建出详细模型,增强圆形装载机概念设计的科学性。

三、结语

在可靠的UGNX平台支持下,可以扩大MCD在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缩短设计周期,最大限度地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种设计设计要求。未来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UGNX平台的作用处理相关的设计问题,保持这类产品概念设计作业的高效性,实现对设计成本的有效控制,改善机电产品的工作性能。

参考文献:

[1]孙伟平.基于UGNX的产品设计重用性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5(5):48-50.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出版;概念;厘清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15-02

一、绿色出版的提出

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当部分发达国家使出混身解数与发展中国家为减排目标进行博弈之时,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宣布与承诺了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自觉地率先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提升我国公民环保意识和实现环境教育做出特有的突出贡献;出版业作为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其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必然要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型。所以,着力发展绿色出版,既是出版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20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环保作家和出版人士从各自关注的角度,为实现“低碳”出版、绿色出版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重要工作。

以马霞夫妇和廖晓义等为代表的著名环保专业作家和环保活动家,组织活动、创作环保题材图书(《环球绿色行》、《儿童环保行为规范》、《伐木者,醒来!》、《中国风沙线》等),宣传环境保护。[1]诸大建、余谋昌等学者撰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等著作,以传播生态与社会发展为视角,帮助人们树立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关部门组织号召全民读旧书、借书读、换书读等一系列“环保阅读”活动。世纪之初在北京举行的“新世纪出版与环保论坛”倡议“用再生纸,出环保书”,童心出版社的《儿童环保行为规范》是我国尝试用再生纸印刷的第一本“绿色图书”;2008年,弘文馆出版的少儿环保读物《阿米》,就直接以“中国第一本由100%再生纸印刷的环保图书”为宣传卖点。张抗抗等作家签署《作家爱森林宣言》,支持绿色出版。

为加快实施绿色印刷战略,促进我国印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9月14日正式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印刷学院成立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绿色印刷包装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及成果孵化、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很显然,上述提及的为绿色出版所做的各方面努力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为了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模式转变,为了能够举全国之力着力推进绿色出版的进程,找到绿色出版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于绿色出版概念、建设体系等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通过讨论,努力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利用这些理论成果,直接指导绿色出版产业体系的建立,指引绿色出版的科学发展。

绿色出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尽快达成共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绿色出版概念的提出

目前,人们对“绿色出版”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不少困惑。政府官员、业界同仁和专家学者都在举行会议、召开论坛或出国考察,努力探索绿色出版的理论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

2010年夏天《编辑之友》以笔会形式,特邀已践行在“绿色出版”一线的出版发行集团、民营书业代表、媒介观察员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绿色出版”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次讨论主要是围绕山西出版集团总经理齐峰同志首次在该刊倡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旨的绿色出版,提出的绿色出版概念这一中心话题进行的。齐峰同志认为,绿色出版:“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明型、节约环保型的编辑出版理念”,认为应从“绿色内容”、“绿色材料”和“绿色产业体系”三方面着手建立“绿色出版”[2]。

齐峰同志关于绿色出版的概念涵盖了绿色出版的几个核心问题。概念中隐含的第一个信息是绿色出版的核心思想与目标――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隐含的第二个信息是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健康文明、节约环保;明示的第三个信息是编辑出版理念要绿色、要先进;明示的第四个信息是绿色出版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该提法若从关键信息的附着上来看,已是非常全面科学了,但要从信息表达与传播的效果上来看,还可以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因为我们的概念表达一定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受众理解起来准确、明了,二是能直接指引我们开展工作。

修改与完善概念表达,看似在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当今人们之所以对绿色出版的认识很零散,很模糊,很困惑,就是因为大家缺少对绿色出版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清晰认识。

三、绿色出版概念的继续厘清

随着讨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家对绿色出版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基于齐峰同志的概念,笔者对“绿色出版”概念进行了继续厘清:

“绿色出版”是在科学的编辑思想与管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以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

这个表述厘清了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指出绿色出版要建立两个生态,即“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而且,“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在“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之前。

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绿色出版的建设发展目标。这样的认识,已经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认为绿色出版就是低碳出版,立足于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推进绿色出版就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进”低碳出版“工作(即优化生产和流通过程以减少碳排放,设计生产碳排放较少的产品,倡导低碳消费)中去。

事实上,低碳出版只是绿色出版建设的直接要求。倘若用低碳出版方式生产出大量读者不需要、不健康的出版物,造成资源浪费的危害要比高碳出版的危害更大,绿色出版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因而,推进绿色出版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推进低碳出版这个层面,我们要树立更远大的目标:积极营造绿色文化环境,推进绿色出版文化建设,建设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通俗地说,就是要策划读者需要的出版物,打造优秀的出版物,生产健康文明的出版物。科学内容是绿色出版的最高建设目标。

第二,指出绿色理念是绿色出版的指导思想。

现代科技只是实现绿色出版的一种手段,科学的编辑思想和管理理念自始至终在实现绿色出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的编辑思想,是编辑建立绿色出版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科学的编辑思想的指导下,编辑才能做好”议程设置“工作,策划出能够引导、教育、鼓舞和激励读者且读者喜爱的出版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版浪费,坚决避免内容污染。内容好了,库存少了,高耗能高污染的材料少了,出版材料和出版内容就绿色了。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出版人建立绿色出版理念的高级指导思想。出版单位乃至出版产业为了照顾各种利益,若不能配备科学的出版品种比例,不能积极组织、研发和投入“绿色渠道”,科学引导读者利用“绿色渠道”消费,不能建立绿色出版的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产业体系,仅仅依靠编辑策划出好的内容,想做到持续、全面的绿色出版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对于绿色出版的认识,应该从环保、内容优秀的层面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如果条件成熟,我们的认识还应尽快上升到如何处理出版业同网络电信、技术开发商等相关绿色出版参与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博弈的高度。笔者的这个表述,指出了绿色出版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绿色出版的目标是实现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绿色出版必须要坚持”节约环保“和”健康文明“。我们可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立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提及的作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帮助大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际上是传播绿色出版的核心观念。“两个基本点”是指“健康文明”和“节约环保”,是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健康文明”和“节约环保”的含意非常丰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无论是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渠道、出版媒介(材料),还是出版者编辑思想和管理理念,都要求健康文明、节约环保。上文提及的人们正在为绿色出版所作的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内容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媒介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渠道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出版方式而努力,都是在”两个基本点“的框架下进行的。

以上是绿色出版概念的继续厘清,完全是在学习齐峰同志科学的观点基础之上,进行了一点表达上的技术完善。如果说齐峰同志提出绿色出版的概念在绿色理论体系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话,笔者在概念表达上进行的一点完善只能算是技术改良。希望笔者做的这点苦力活,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与认识绿色出版,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概念规划;布尔津县;城市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引导规划开发过程,实现经济、政治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管理职能[1]。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格局以及发展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是确保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管理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业界认为城市规划就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主要的生产力。但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规划体系以及城市发展都有着严重的滞后性。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管理和制约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而概念化的引进,则给城市规划管理带来的新的革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规划标准,改变了死板和适应能力低的规划标准,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变革。对于概念规划及其在新城区规划应用,本文将以布尔津县为例进行探讨。

1、概念规划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总的来讲,概念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原则性,是宏观的战略性规划,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性强烈:概念规划涉及到了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功能定位以及目前的布局问题等等,强调从区域的高度以及全局出发编制规划方案。其价值在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战略概念。例如,广州概念规划突出的是“山、城、田、海”的格局的概念[2]。

有研究性的总体思考:同程式化的城市规划不同,概念规划强调的是研究性,包含了科学性的工作方法,使用先进的理论等等,其重视的是理论的创新。规划的成果是作为咨询和建议的,是不具有法定约束力的。

宽阔的区域分析视角:概念规划对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都十分重视,而且还强调城市同城市内部间的协调。规划方案应该坚持接受区域发展的原则。例如,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等规划,特别是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因而,概念规划同区域规划是能够很好地衔接的。

自由的编制程序及规划形式:概念规划的编制程序是比较自由的,这样就能使得规划师能够针对城市的特点,进行突出性的研究,重视问题解决的实效性。

高度弹性的宏观规划:布尔津在概念规划的引导下,其城市规划是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进行空间的重组。再如,中山市的规划从江海合一到从散到聚的概念的转变,都有很大的弹性。如何落实,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做全面的衡量,编制具体的规划才能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

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概念规划,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发展实际上是综合目标的整体优化。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也是城市发展的管理者和城市规划的共识也是概念规划的基本原则。

其次,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域协调原则是城市竞争的要求,更是解决目前概念规划普遍缺乏区域关怀问题的一个主要的措施。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其重点还在于市民同城市执政者是否有统一的认识,是否具有大局观。城市间的竞争来自于世界各地,只有做好区域建设才能提高区域竞争,这才是城市竞争优势提高的一项明智的举措。因此,概念规划就应该从区域的利益出发,实现点面结合,内外协调,重视城市通周边城市的关系,形成局部同整体带动,共同繁荣的局面。

另外,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概念规划是要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着手,体察市情,明确用地限制以及投资能力限制等问题,实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制定可行的目标。概念规划的发展战略还应当具备指导近期建设的能力,能够为当地的政府提供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规划服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时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重视社会的公平性,保障市民的利益。有的学者认为概念规划迎合的是领导的想法,忽视了市民的要求,这也是目前城市进行概念规划应重视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不仅要提高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公众参与制度。

2、概念规划及其在新城区规划――以布尔津县为例

2.1 项目背景情况

区位条件:布尔津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3]。该县的西北部同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相邻,其东北部是蒙古国,东部是阿勒泰市,西部是哈巴河,南部同福海县相邻。布尔津县总共面积达10370.5平方公里,有人口7.1万,有20多个少数民族。布尔津县有1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

生态环境:其地势有着特殊的特点,呈东北向西南倾斜,而北部则是中高山区,中部为丘陵河谷,南部为半荒漠区。独特的地势造就了布尔津县独特的地势地貌和自然景观。属于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的布尔津,夏季天气干热,冬季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布尔津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布尔津新区将是新疆城市群发展发力承担其崛起的关键,其功能定位以及产业支撑在新疆城市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交通条件:布尔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在今后将会形成数个城市发展带,布尔津县不仅位于多个发展带的交点上,既是布尔津从东向南发展的起步地段,也是布尔津区的东南门户,有着良好的交通优势[4]。

2.2 规划范围

布尔津的规划地带主要以低地以及旅游资源为主。布尔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其总体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在生态旅游概念规划中以人和城市以及资源的协调发展为规划原则。布尔津有着各种地势地貌,有高山,有低谷和丘陵,因此可以在该地区内划分成三大片区。

2.3 概念规划定位

布尔津的发展定位为:展示出21世纪布尔津城市的新气象,建立集旅游、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新城。

功能选择:建立生态基础的旅游和度假中心,以阿克吐别克雅丹地貌、友谊峰冰川和古北界动植物分布区等为特色的文化艺术长廊,实现高新产业研发区的建设。

2.3 概念规划理念

山水相生。布尔津新区在实施规划时应该建设两山风景区以及沿江沿岸景观规划,形成山水相生的景观格局。

天地人和:布尔津新区就好像是一座融入到了自然的城市,其生态森林,生态地貌的建设形成了天地人和的布局结构。

弹性发展:布尔津新区的发展应该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上要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突出概念规划的特征,实现土地开发弹性发展的运作模式。

2.4 规划特色

2.4.1 生态优选的弹性规划布局

通过生态模型来构筑规划模型。布尔津新区规划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好,而且水网也较为的密布。在进行规划时也因此要尊重大自然形成的生态模型,坚持生态优化的原则,为新区提供休闲、娱乐和独家场所。在新区的沿河两岸可预留一定面积的绿化带来保护水体,同时也能够营造滨水空间。

布尔津新区的建设不仅要同其经济及时以及格局变化一致,而且要对其基本的路网格局以及绿地和整体的空间形态进行变化。为了确保规划能够融入到市场运作当中,且在政府的控制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弹性开发中要力求平等,引入自我修复功能的弹性开发模式。在这样的原则下,规划用地可分为弹性用地和刚性用地。刚性用地主要是在规划中明确用地的使用性质,例如水体和保护绿带等,弹性用地是指弹性发展区。在这个区域中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低价调控手段,依据城市发展的情况,从市场运作的情况出发来决定土地使用的性质。

2.4.2 生态景观同山水旅游系统规划

生态模型为基础构筑的规划,要实现对生态保护的最大化,以形成富有自然地域的生态景观,给布尔津新区提供独特的景观特色。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地段要结合地形以及地貌合理改造,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同时,规划绿廊把自然景观引入建设地中,沿着交通干道设置交通绿廊。布尔津县有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有很大的山水景观构建优势,应充分利用。在新城区布置生态休闲区和度假区,串联老城区中的一些名胜古迹,为新城区增添具有特色和古韵今色的山水旅游内容。

图二:绿块和绿廊

3、结论

尽管,目前概念规划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成熟, 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但是概念规划作为战略规划在空间上的部署,在遵循城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中有着积极的意义[5]。而且,概念规划对于传统规划中存在的弊端也都能够克服,从而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的科学,也能够在城市管理中积极的发挥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玲. 预景规划方法在概念规划中的应用――以马鞍山市江心洲发展概念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9,09:81-84.

[2]李敏. 现代城市新城区规划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临湘市临湘大道小区控制性规划为例[J]. 四川建材,2008,05:79-82.

[3]王蒙徽,段险峰,田莉,施红平,王蒙徽,段险峰,田莉,陈勇,叶红,黄珍.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 城市规划,2010,03:5-10.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领域上层本体;设备功能视点;海洋生态本体建模;OWLProcess模型;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

0 引言

21世纪是数字海洋的世纪,海洋数据的表示、存储和处理是“数字海洋”发展的核心基础。但大量海洋观测数据、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由于数据来源和表示的多样性,存在诸如数据统计的角度不同,概念术语分类体系不明确,以及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等问题。将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以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为主题的、统一的、标准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海洋基础数据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渔业养殖、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危机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1]。

本体提供了描述领域知识体系的概念模型框架,可用于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与海洋生态相关的本体有地球与环境术语语义网(Semantic Web for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Terminology,SWEET)[2]、海洋元数据互操作(Marine Metadata Interoperability,MMI)项目[3]提供的一些海洋元数据本体(如环境本体、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本体和水文地理部件本体等)和生态本体Ecology Ontology等。已有的本体大都只是面向某一学科领域建立了相应的学科概念分类体系,但这些建立的学科概念分类体系往往缺少一个统一明确的视点。即本体构建者在构建这些领域本体时缺乏对本学科领域及相关学科领域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说明,同时也缺少一个统一看待领域知识和领域问题的上层领域本体[4]。而如何形式化地描述海洋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海洋生态功能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文阐述了海洋生态本体的建模思想,构建海洋生态领域上层本体、海洋生态知识本体和海洋生态功能过程本体,用于海洋生态知识的共享、重用和推理;设计开发了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为研究者和用户提供了一个海洋生态知识服务语义平台。

1 海洋生态本体建模

领域上层本体用来指导构建领域知识本体和应用本体。领域上层本体的缺乏可能导致本体构建者模糊或混淆领域概念边界,也使研究者难以保持一个明确统一的视点来看待领域问题,造成研究者对本体概念的混用或错用,从而导致资源语义标注的模糊或错误[4,7]。

1.1 海洋生态知识组织模型

海洋生态系统包含海洋生物和非生物海洋环境两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强调海洋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统一。海洋生态知识组织模型(如图1所示)描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领域知识,包含领域概念、概念属性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海洋生态各种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个基本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功能单元[4-5]。

2.2 海洋生态形式化本体构建层次模型

W3C推荐的本体语言OWLDL[10]是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语言,有良好的语义表达和本体推理能力。采用OWLDL构建海洋生态形式化本体包含如下5个层次(如图6所示):

第一层是SWEET顶层本体,表达通用知识概念(fundamental general concepts), SWEET本体提供了可扩展的components,可扩展SWEET本体定义海洋生态领域本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第二层是领域上层知识概念(upper domain knowledge concepts),用于描述海洋生态领域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明确“设备功能”的视点,构建海洋生态领域上层本体(marine_ecology_upper_domain_ ontology)。

第三层描述领域知识概念(domain knowledge concepts)。领域上层本体概念语义描述粒度大,抽象程度高;对海洋生态领域上层本体进行概念细化,构建海洋生态领域知识本体,建立海洋生态领域知识概念的分类体系。

第四层描述领域功能过程 (domain function_ process)知识,基于领域知识本体和领域上层本体构建海洋生态功能过程本体process_ontology(包含海洋生态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等功能)。

第五层构建了SWRL(Semantic Web Rule Language)[11]规则集(SWRL Rules Sets),表示领域通用的事实(general knowledge)。作者构建海洋生态异常现象的SWRL规则,将海洋生态形式化OWL本体与SWRL规则应用于海洋生态危机预警推理,实现了语义层次上的智能推理[4]。

采用OWLProcess描述了海洋生态碳循环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即采用OWLProcess能够支持以功能过程原理、相互作用过程、先后顺序等动态概念表示知识,弥补了OWLDL在动态特性特性知识表示方面的不足[4]。

4 海洋生态本体应用系统实例――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构建的海洋生态本体和SWRL规则,作者开发设计了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为研究者和使用者提供相关海洋生态语义服务。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后台服务器选用Tomcat 6.0,Web页面脚本语言选用JSP,OWL本体文件解析推理采用Jena 2.6.3和内嵌推理机Pellet2.2.1,XML文件的解析使用DOM4J。系统主要设计实现了导航界面、术语和功能过程查询、XML文档查询、语义检索和海洋生态危机预警功能。系统功能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是用Jena API对OWL本体文件进行语义解析,获取本体信息并存入相应的数据结构;按导航树输出相应的本体概念信息;对查询语句进行分词处理;编写SPARQ查询语句;基于SWRL规则和OWL本体进行推理等[1,4]。其中“功能查询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等功能作用过程实例知识的查询。例如用户对光合作用过程功能术语的查询结果显示如图9所示。

5 结语

本文阐述了海洋生态建模思想,构建了海洋生态本体模型和海洋生态形式化本体;扩展了OWLDL,提出了OWLProcess模型,构建了海洋生态功能过程形式化本体实例;开发了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海洋生态知识查询、问题语义检索和海洋生态异常现象的预警功能。海洋生态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为领域专家和使用者提供了海洋生态领域知识的服务平台,也验证了海洋生态领域本体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CHANG L,YUN H.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marine ecological ontology [J].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24(2):44-49.(常丽丽,云红艳.基于海洋生态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44-49.)

[2]RASKIN R. Guide to SWEET ontologies [R]. Pasadena: NASA/Jet Propulsion Lab, 2013.

[3]Marine metadata interoperability [EB/OL]. [2013-05-22]. http://.

[4]YUN H. Ontology modeling of marin ecology from devicefunction viewpoint [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云红艳.设备功能视点下的海洋生态本体构建及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5]SHEN G, SHI B. Marine ecology [M]. 2n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8:64-65.(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4-65)

[6]ZOU G. Research on conceptual design modeling and solving strategies of mechanical products [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邹光明.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建模及求解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LIU Y. Research on func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or home appliances domain based on ontology [D].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1.(刘勇.基于本体的家电领域功能知识表达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8]KITAMURA Y, MIZOGUCHI R. Ontologybased functionalknowledge modeling methodology and its deployment [C]// EKAW 2004: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NCS 3257.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4: 99-115.

[9]WEI M. Ontologybased service retrieval and invocation mechanism for service in smart home [D].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魏墨济.基于本体的数字家庭服务搜索与调用机制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审计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进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参与主体,涉及到政治、文化、法律、经济、制度和社会等各个专业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政策作为支持或约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精确地实践操作(王爱国,2017)。因此,如何鉴证这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如何鉴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呢?这就迫切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引入具有“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构建现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审计,让生态文明审计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本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审计现有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生态文明审计内涵及实践路径。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制度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是伴随着“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伦敦雾”等在内的“八大公害事件”逐步延伸出来的概念。这些环境事件逐步使人们意识到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G.P.Marsh(1864)在《人与自然》一书中,着眼于全球分析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着重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陆续制定并颁布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例如,英国政府于1956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美国政府于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制度化、规范化引入到了环境保护领域,从此逐渐完整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和职权分明的环境监管体系,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治理环境的主要制度性工具。1987年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揭露了人类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不合理行为,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循环发展利用之路。9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意识到“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性,逐步采取综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斯诺(1994)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应是推进生态文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建设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制定与执行的科学性与效果性决定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21世纪以来,随着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也各有特色,德国创新性的将循环经济概念融入到法律体系当中;美国将“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化能源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2.国内研究综述。“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于2005年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立产权清晰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学术研究在我国实现了质的飞跃。谷树忠(2013)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基础,提出生态文明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认为生态文明应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现代文明理念,助推经济发展和要求的一种系统。并设计了自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国土开发与保护四种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陈旭(2013)、刘峰(2013)等认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探索研究绿色发展制度;二是探索研究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探索研究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管制度;四是探索研究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巩固、孔曙光(2014)对已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概念分为“类型说”和“要素说”,并认为类型说能更好的概括生态文明概念。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狭义生态文明的所有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吸纳各种有利因素。沈满红(2014)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如环境法律、规章和政策的正式制度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观念、风俗等非正式制度。张云飞(2015)提出应加快步伐转变现有粗犷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管理为手段,以生态效益为发展最终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生态文明审计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1992年,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正式成立,该组织在国外掀起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交流的高潮,国外学者对环境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Ammenberg(2001)、UNCTAD(2004)认为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审计的效果及审计报告的公平性必须保证审计主体地位相对独立性并同时建立一套系统的生态效率指标。DixonR(2004)、ChiangC(2004)提出应当在以财务审计师为主体的审计团队中补充专门从事环境状况审计的审计人员,从而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审计制度的建立。Nicolace(2011)提出生态文明审计是对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有证据的客观验证过程,生态文明审计应被视为一种有用的环境管理工具。Evans(2011)利用工厂层次数据分析法验证了环境审计在应对生态危机上的重要作用。Banerjee(2016)通过整合及优化经济环境核算体系及各类资源价值计量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政策实施前后潜在的经济和环境影响。为生态文明审计的价值审计提供了坚持的理论基础。国际最高审计组织(INTOSAI)提出生态文明审计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映经济主体是否遵守相应法律法规的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性审计,二是反映经济主体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生态文明制度效益性审计,三是反映生态文明政策合理性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适应性审计,四是反映预防风险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完备性审计。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环境审计的正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环境审计正式成为政府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2008年资源环境审计第一次被视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标志着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生态文明审计作为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被学者广泛研究。刘家义(2012)、唐洋(2014)在对环境审计本质属性(受托责任观、免疫系统观)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环境审计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项目本身的绩效性,研究内容较为微观,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层次与要求更高,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审计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审计机关履行生态文明职责的具体措施之一。孙晗(2014)利用PSR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并结合费用分析、风险分析等实证方法验证了环境审计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刘西友(2014)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平衡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审计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沈洪涛(2014)从会计的管理和监督两大职能以及会计的受托责任观为切入点,认为会计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构建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征收环境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层面应当构建生态会计系统和生态文明内部审计,履行企业生态文明保护义务;社会层面公开环境信息,建立对话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保护意识。马志娟(2014)将生态文明与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相结合,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要素、实施路径、审计方法,为构建生态文明审计框架指明研究方向。郑国洪(2015)定义了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认为具备监督职能的生态文明审计应作为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并对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及生态文明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王乐锦(2016)在分析国外机构及学者对环境资产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及国际实践,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提出采用预期生态系统服务流量未来回报的折现值估算生态系统资产价值,为生态文明审计奠定坚实的审计核算基础。唐滔智(2016)以京津冀等六省环保资金审计为例,提出生态文明审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资金来源广、每项审计内容重点不同,无统一审计评价标准、资金使用部门较多等难点,并提出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审计实践的重点依然应当是财政收支审计。都新英(2016)以政府审计在河南省的实践经验为例,提出了政府审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及在实践过程中制约政府审计的一些问题,为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针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及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及内涵研究,尤其是针对生态文明审计尚无具体的进阶路径研究及具体实施案例研究。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人认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是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对生态或环境存在影响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的一种新兴的审计业务。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审计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节能减排审计三个方面作为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王爱国,2015),生态文明审计宏观上应至少对以下内容进行审计:(1)生态文明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效益性;(2)与生态文明意识有关的文化内涵、文化素养、公民意识等的认可度和范导性;(3)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4)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经济性和公平性。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绩效审计“5E”性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审计具体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爱国,杨美艳,刘毅.我国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7(05):166-172.

[2]G.P.Marsh.ManandNature:or,PhysicalGeographyasModifiedbyHumanAction.Cambridge,1864.

[3]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

[4]陈旭.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02):5-7.

[5]巩固,孔曙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23.

[6]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环境经济,2012(12):18-22.

[7]张云飞.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91.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桥梁概念设计、应用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96-01

一、前言

从现阶段桥梁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将迎来世界桥梁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桥梁具备产品的一般属性,可以将产生于工业产品设计的概念设计移植于桥梁工程。现在,对桥梁概念设计研究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桥梁概念早已成为实践的对象,而在我国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研究具有显著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桥梁概念设计的特点

桥梁概念设计牵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由建筑师、环境工作者、景观工程师、地质工作者、环保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合作的结果。

(一)创新性。创新性即桥梁结构体系和造型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设计人员不仅应具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创新的能力,要勇于突破定势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和经验的束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设计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力学知识,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应实现结构的合理。除了创造力之外,设计者还应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设计者应该对人们不断变化的观念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较准确预测桥梁概念设计发展趋势。

(二)协调性。桥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士合作的复杂过程,桥梁与自然或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等得协调一致。因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需要考虑桥梁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需要考虑桥梁达到使用年限后的问题,各种因素应该在概念设计阶段就提出来,并协调好各因素间的关系,不能等问题出现后再想解决的办法。

(三)适应性。桥梁与环境相互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情况:桥梁与环境相互融合,桥梁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桥梁凌驾于环境之上,这种情况适合地势平坦、单调的环境,或桥梁起路标和象征作用的情况;将桥梁隐藏于环境之中,这种情况适合周围环境非常优美时,而桥梁的介入会破坏优美的自然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当桥位附近有已建桥梁时,新桥概念设计必须考虑到已建桥梁,新桥与已建桥梁是相互补充、互为印证的关系,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局面。当既有桥梁使用价值和概念设计价值较高时,新桥概念设计应从属于旧桥,无论在结构形式、色彩及建设规模上都不应该有明显差异。

三、概念设计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综合影响,桥梁概念设计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念设计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古代桥梁。古代桥梁大致指19世纪中叶以前所修建的桥梁,建桥材料以天然的或加工过的木材、石材为主,即竹索、藤索、铁索、铸铁,乃至锻铁。这些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完全依靠建造者的经验,没有力学知识的指导。在桥式方面,有梁、拱和索桥三大类。当时技术落后,工具简陋,不会修建深水基础,施工周期也长。因此,这一时期的桥梁不存在概念设计的问题。

(二)近代桥梁。随着冶炼业的发展,18世纪中期开始采用铸铁建造桥梁。由于铸铁性脆,受拉强度低而受压强度高,故铸铁主要是用以修建拱桥。在19世纪,钢铁等高强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在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方面,19世纪60年代法国园艺家蒙耶发明了用金属条加固混凝土制成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后来法国工程师尤金・弗兰西涅(1879年一1962年)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随着铁路和汽车的相继出现,陆地交通运输对桥梁有了更高的要求。桥梁的跨度变大、桥面更宽、承载能力也更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建桥材料和跨越体系,于是有了桥梁选型的最初实践,从工程技术角度为桥梁概念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桥梁。近年来,桥梁概念设计在标志性桥梁方案比选和人行桥的造型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桥梁作为建筑的美学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概念设计更加广泛,作为桥梁前期设计的重要阶段逐渐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在国外,瑞士的圣尼伯格桥、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内森巴赫山谷高架桥、丹麦的大贝耳特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韦伯桥、美国波士顿的邦克山桥、西班牙塞维利亚的Barqueta桥、日本熊本县的牛深桥等,均经历了桥梁概念设计阶段。在国内,桥型方案竞赛已成为许多桥梁招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天津的大沽桥、昆明草海大桥等。

四、桥梁概念设计的展望

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推动桥梁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好的桥梁概念设计构思必须以结构合理为前提。

(一)耐久性设计理念。基于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新概念设计理念认为桥梁耐久性的保证是需要桥梁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各个阶段共同努力的结果。桥梁的使用期成本一般远远高于其初始建设成本,因此初始建设费用虽然较高,但使用期费用较低的设计方案应当被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仅作构造上的考虑,而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这样做既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又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的要求,并且导致了当前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和工程事故频发的不良后果。我国正处于桥梁建设的高峰期,桥梁耐久性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命期内的结构必须具有可检性、可换性、可修性、可控性、可强性和可持续性。

(二)桥梁生态设计理念。桥梁生态设计利用生态设计的思想,在桥梁规划和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桥梁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出既满足人类需求又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桥梁。桥梁生态设计的本质就是运用生态思维,将桥梁的设计纳入“人-桥-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最终得到与环境成为有机结合体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桥梁。

(三)多目标优化在桥梁概念设计中应用。变厚度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基结构中单元厚度为设计变量,以结果中的厚度分布确定最优结构形式,是尺寸优化方法的直接推广。优点是方法简单,一般用于处理平面弹性体、受弯薄板、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问题,但不能用于三维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均匀化法基本思想是在拓扑结构的材料中引入微结构,其形式和尺寸参数决定了宏观材料在此点处的弹性性质和密度,利用Bensous-an等人发展的一套基于摄动理论周期性结构分析方法,来建立材料微结构尺寸与材料宏观弹性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较严格的数学基础。变密度法基本思想是人为地引入一种假想的密度可变的材料,材料物理参数与材料密度间的关系也是人为假定的。该方法在多工况应力约束下平面体结构、二维连续体结构、结构碰撞、汽车车架设计等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优化时以材料密度为设计变量,这样结构形式优化问题被转换为材料最优分布问题。

五、几点建议

文章总结了桥梁设计概念,并且引入耐久性设计、生态设计、全寿命设计、多目标优化等桥梁概念设计理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吸收桥梁生态设计和全寿命设计等全新的桥梁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概念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全行业范围内将桥梁概念设计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概念设计的应用和发展。

(二)桥梁作为公共建筑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心理需求,做好桥梁造型和景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由于绝大多数桥梁由政府投资建造,其消费者往往不是某些人,而是社会大众,因此桥梁概念设计理论需要更新。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01305

一、引 言

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弊端。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和瑞典斯德哥尔摩 “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联合国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等等,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希望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文明形式的高度来思考工业文明。保罗·伯翰南在其1971年发表的《超越文明》中预见了一种“后文明”即将出现,但没有指明这种“后文明”将是一种什么形式[1](P1—2)。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正式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2](P5—12)。与此同时,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悄然兴起。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分别于1972年和1976年发表了著作《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于“控制自然”观念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异化的消费观念,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建立“易于生存的社会”[3](P58—76)[4](P37—52)。此后,相继出现了双重危机论、政治生态学理论、经济重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上,生态运动也在西方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兴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绿党”受到民众拥护,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在许多国家的议会中取得越来越多的议席。例如,有明确政治纲领的德国绿党,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口号, 1998—2002年还与社民党联合获得了执政地位,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党。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红色绿党”的概念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同志专门就生态文明进行了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中央政府及主要领导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5]。之后,理论界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 029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陈洪波,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一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等认为,人类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和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6][7][8][9]。二是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等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四大文明一起支撑和谐社会大厦[10]。三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1][12]。四是认为生态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3]。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的讨论很多,但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概念。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儒释道和佛教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研究认为,儒释道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儒、释、道都强调“天人合一”,把尊重生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同的生态价值观。佛教认为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14][15][16]。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性统一、万物平等,等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观,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化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生态理论的传播、强化使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地位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便可以有效地提高园林设计和建设中的科学性,使其在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群落的形成,人们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特性,将植物结合审美需求进行搭配,最终形成园林植物群落。与生物学上的群落定义类似,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园林植物群落定义为,在一定的园林绿地范围内,拥有特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学涵义,能够满足不同视角的植物生态学要求的多种植物的总和。

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需要人工机制和多种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它的起始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广泛支持,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应用到人工营建植被的步伐,尤其在园林的绿地建设中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的格外广泛。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植物群落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即便如此,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仍然停滞不前,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

在园林植物群落的应用过程中,对于植物群落的自然特征没有必要完全满足,但是在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就需要充分讨论。在应用概念时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从生态学意义和生态学视角去审视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由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应用园林植物群落这一概念时,对于其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格外重视。

植物群落在园林中的应用问题

2.1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

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一直困扰着园林设计者。然而,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对园林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即使存在难度,也要尽力克服。

根据自然群落的发育过程、群落地貌特征以及不同的环境特性,具备一定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客观地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分析鉴定。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很少,这样的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园林植物群落鉴定水平低,这对于而后的园林建设极为不利。

一般的,根据空间地带性规律、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可以较为容易地被研究员鉴定出来,但是对于人工构建的空间,因为退化甚至高度破碎化的环境使得边界无法清晰地看出来,如果想要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结构以及外貌特征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实现。因为环境的限定,生态学研究方法不能轻易地应用到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中,这也是当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之一。

2.2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相悖

园林群落概念在近几年得到广泛的扩展应用,群落个体论为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相悖的问题。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会有意或无意间过多地追求群落概念的内容实践,对植物种间关系的整体性格外重视,将其视为植物群落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根本价值,这就是舍本逐末的问题。

植物群落的性质决定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关系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植物群落的根本差异是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过分地强调园林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整体性,就会只重视群落间的依附性,但事实上,植物群落内的植物种间关系更普遍的是零相关或弱相关。因此,在对植物群落概念实践应用时,要更多地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园林植物群落,在保证设计达到一定的自然属性外,更应该注重园林的艺术性。

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探讨

3.1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

科学进行园林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对园林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在许多情况下,生态学的研究手段无法满足自然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具有明显边界的斑块作为调查对象,其次,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在对象与统计方法都明确的前提下,对面积规模进行分级鉴定,这样便可以减少在植物群落分析鉴定的过程中的风险,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3.2制定合理的技术定位

合理的技术定位对于园林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的技术定位。任何的园林植物群落设计,都是以群落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群落结构的功能关系放在植物配置的首位。

在定位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艺术性,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两方面高度统一,才能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在人们欣赏时发现园林的意境美。

3.3将植物群落的设计内容细化

园林植物配置包括植物间的相互配置,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设施的相互配置。这就需要设计者再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群落的造型所构建出的平面立体构图。

在植物群落配置时,设计者要以植物间的相互配置作为主体,首先要将园林植物依照其观赏特性、叶子颜色进行分类,从平面、树丛疏密度、色彩、立体等不同方面设计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当然,对于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内容不能孤立于设计要求,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际的环境背景,要从群落生态学角度,深化、细化设计的内容。设计者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只有这样细致的设计与实际结合,才能实现植物群落在园林设计中的价值,才能增添园林观赏的美观度,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语

植物群落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园林建设的完善。园林植物群落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生态理论学理论的融入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园林设计者需要推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深入与完善,使多学科的技术内容融入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从而提高园林设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长林,陆晓勤.咸阳古渡公园规划简介[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1,2(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