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安全;分级建设

1 实施组织结构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六大体系”建设中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卫生工作基础在基层,卫生信息数据也大多数来源于基层,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1】。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确保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宿迁市卫生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批准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共同做好建设工作;指导县区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需求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培训、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事项完成情况;收集、汇总、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相应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2 项目建设作用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560万,列江苏第6位。近年来,宿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医疗行业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在乡镇分别设立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主办,承担公共卫生职能,乡镇医院由社会举办,提供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但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新农合系统、健康档案系统和乡镇医院的HIS系统。但现有健康档案系统,由于系统功能不完善,没有与其他应用系统做联动,并且不能完全符合卫生部新的《健康档案基本机构与数据标准》,应用情况不佳;乡镇医院HIS系统由于功能不完善,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在被逐步替换。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和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信息系统支撑,使得该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更加迫在眉睫。

2.1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是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手段【2】,是构建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根据各县区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卫生行业发展远景,建成县级医疗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资源,最终实现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达到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2.3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信息化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与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规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3 实施范围和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信息系统建成后将覆盖宿迁市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医院以及村卫生室,涵盖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使用监管、新农合和药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功能,和医改“1+2”工程可以充分对接,满足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新农合结报延伸到村、基本药物实施到村的功能要求,并形成区域内居民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

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卫生行业习惯上所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抽有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对卫生机构(组织)分类及编码方法,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卫生机构包括以下几大类: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村卫生室、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因此,一个县域内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覆盖上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应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但在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时,可考虑先期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医院以及村卫生室等最基础单位,实现基础数据先期共享共用。

3.2信息系统组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是由机构业务系统、协调系统、行政业务系统、服务系统、外部接口等组成。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采取B/S架构,即网页版,实施最终目标将是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实现注册服务、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标准化的互操作、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管理。

3.3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中心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区域业务协同和共享服务的保障。建设目标将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符合性校验、诊疗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匹配、未匹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存贮管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质量报告、异常数据的反馈、用户注册管理、业务协同申请、协同响应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协同工作量、数据共享申请、共享申请、共享成功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共享数据量、业务子系统协同信息采集和推送。

4 项目建设内容

为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首要是要建设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宿迁市加快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将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3】。

4.1总体架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县级数据中心(县级平台)两部分内容。该系统主要以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有关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药品管理等基层业务应用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医保系统、民政救助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健康档案的采集,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县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县级卫生网络连接至县级平台(数据中心)。县级平台、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市级卫生网络连接至市级平台。县级独立模式平台与省、市平台逻辑构架见下图。

4.2安全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建立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以安全基础设施为依托,与平台的业务流程、应用架构和数据资源紧密结合,从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为要素进行框架设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如下图:

4.3系统功能

4.3.1、涵盖基本医疗(包括医生、护士工作站,门急诊、住院收费、药品管理等)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妇幼保健、慢病管理、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等)各项业务,并做到相互之间有效衔接。

4.3.2提供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构运行状况分析和其他统计分析功能。

4.3.3能够形成辖区居民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到服务记录及时入库、动态更新,医务人员能够随时调用。

4.3.4能够与新农合、医保支付结算系统有效对接,开展即时结报。

4.3.5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需要。

5 实施步骤

5.1分级建设。市卫生局负责市本级及宿城区、宿豫区、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任务,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的建设由各县卫生局负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补助,进一步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5.2统一部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要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一部署,与新农合系统有机衔接,与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保险衔接或预留接口。建立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影像中心、公共卫生业务咨询中心。

5.3数据共享。民营乡镇医院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后,要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共享,涵盖卫生资源、经济运行、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使用监管、基本药物监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实现信息实时生成、动态管理,便利经济运行、服务运行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提升和拓展面向群众的服务。

6 小结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统筹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都纳入建设范围,是宿迁根据当地医疗体制改革情况进行的特色创新,并将电子病历、妇幼保健等信息系统合并建设,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也逐步清晰,该市将通过不断总结、思考、实践,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政府主导的优势,建设有宿迁特色的卫生信息化网络,覆盖所有公立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便利的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饶克勤,胡建平,李包罗,等.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区卫生;三层体系结构;数据分析 背景与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全民身心健康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建设功能合理、方便快捷、综合性强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保健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目标是基于IT技术及卫生管理科学,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和监督,实现社区保健综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无纸化、网络化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汇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居民保健信息。

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平台网络架构设计

平台需要全面涵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卫生基础数据的归档与生成、管理与分析、汇总与统计等各个方面数据的应用。因此,平台需要分为社区中心(站)端与卫生厅(局)端两部分。社区中心(站)端用于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各种基础数据的录入、修改、管理,以及对本社区中心(站)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汇总等。社区端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社区基础数据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儿保与计免、慢病监测管理、康复系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其他健康管理3。 三层分布式系统架构

根据系统网络和用户量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分别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界面表示层(JSP/JAVA/XML)、业务逻辑层(WebLogic/ Tomcat)和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的数据层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简化了客户端。它无需象 C/S (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而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

三层结构能够满足应用程序的两种需求,即可伸缩性(或可扩展性)和Internet/Intranet应用,它可以将系统扩展到几乎无限的范围;同时这也为进行复杂的事务处理铺平道路,而这种事务处理将通过Internet为成千上万的用户服务。我们将用到Microsoft的DCOM结构模型和ActiveX组件技术。 基于模糊匹配的“万能查询”

社区保健信息具有管理烦琐、数据量大、查询困难等特点,传统的查询模式显然难于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系统采用全新的查询模式,即基于模糊匹配的“万能查询”,它可以根据各种条件组合进行精确或模糊查询,可以方便地满足用户的各种查询需求。 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信息化的需要和平台的基本设计,全面涵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的管理与统计分析等各个方面数据的应用。主要功能大体设计如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妇女专项保健管理、孕产妇幼专项管理、儿童保健与计免免疫管理、慢病传染性病监测管理、残疾康复系统管理等。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接口模块

由于居民档案号是系统中唯一档案号,通过居民档案号可以快速、方便查询该居民的所有信息。系统还根据居民健康档案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周期性健康检查和各种慢性病判断标准来判断是否是慢性病患者。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功能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主要有社区基本资料、家庭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三部分。社区基本资料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分布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人口资料、社区健康资料和社区经济发展状况;家庭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户主主姓名、家庭地址、家庭成员关系及周期性上门服务等信息;成员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资料、健康问题、行为危险因素、家族史、健康宣教及周期性健康检查等信息。 妇女保健信息管理功能

妇女保健信息系统包括妇女专项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和孕产妇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实现对妇女保健过程中服务对象管理、服务过程、高危筛查与跟踪、系统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周期性健康检查和疾病普查普治、婚前医学检查以及产前、产后保健服务,自动地完整的妇幼保健报表及决策支持系统。 儿童保健信息管理功能

儿童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四病专案管理、托幼机构卫生服务信息管理。 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功能

计划免疫管理是对儿童的预防接种进行管理。儿童首先要登记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卡,发给儿童预防接种证,然后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疫苗接种,并生成各种报表。 慢性病信息管理功能

慢性病系统管理由服务对象管理、人群干预、个体追踪管理、效果评价等若干有机结合的功能组成,系统可以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查后自动建立慢病专案,对专案对象进行诊疗、健康教育、追踪管理。

3.6残疾康复信息管理功能

康复系统管理主要对各种残疾人进行诊疗、康复指导、健康教育、追踪管理。康复对象主要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及精神残疾等。 其他健康信息管理

其他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传染病管理和死亡管理。传染病管理主要登记传染病病人的姓名、建卡日期、家庭地址、传染病种类、症状、发病日期等信息,并向卫生主管理单位上报相关资料信息。死亡管理主要登记死者姓名、登记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等信息。 结束语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系统的运行速度,提高全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能力,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全省各地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公共卫生信息的高速、稳定、安全和有效传输,并进行合理的、选择性的数据异地同步、信息资源共享或按管理需要进行分配。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3篇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参考国家区域卫生建设标准和要求,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所有功能。它是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医院HIS系统为核心,以一卡通系统为媒介,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新农合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绩效考核和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医疗服务监管、补偿机制监管、信息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一个中心,两大平台,十应用系统”,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卫生、财政、物价、审计等有关政府部门。“一个中心”指的是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两大平台”指的是硬件网络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十应用”系统指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EHR、健康档案共享系统、疾控管理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康复管理系统、健康教育系统、双向转诊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社区(村)卫生服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卫生协同办公系统、公众卫生服务门户、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卫生监督决策支持系统、统一用户登录管理系统。

立足提升县市级区卫管理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平台,保障县市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使“人民得实惠,医疗得发展,政府得民心”。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全覆盖,实现统一的区域卫生服务标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卫生一卡通、新农合管理实时智能化、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统一监管、双向转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服务、强有力的决策支持,提高了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4篇

研制该框架是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保证国家层面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促进各级各类卫生信息标准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一致,以及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互操作和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提供了高层次的卫生信息“元标准”,有利于促进领域内各类卫生信息标准的协调一致。

卫生信息框架是全面捕获卫生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的基本工具。人的健康和卫生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卫生信息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信息来源广泛、内容重叠,二是信息数量巨大。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基本对象是卫生信息,在对卫生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时,首先要明确卫生信息的基本范畴,并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各级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片段,按照一定顺序(模式)排列和整合,最后集成为满足各种临床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卫生信息框架为上述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工具。所以,卫生信息框架是制定卫生信息标准的第一步,是制定其他相关标准,如数据元与元数据规范、信息交换标准等的前提,是对信息进行标准化描述,并实现共享与交换的基础。

信息使用者要根据信息框架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信息需求,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要根据信息框架对特定领域进行功能建模和需求分析。

卫生信息数据模型是对特定范围内的对象及其特征的描述,它定义所要获取的数据。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在卫生信息框架的基础上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详细分类,与元数据描述框架和数据字典一起,给出数据在特定语境下的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所以,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及其对应的元数据管理框架是实现数据可理解、可共享、可整合和可分析利用的关键。无论是业务功能分析还是技术实现,应用数据模型和数据字典是实现语义互操作的重要保证。

作为数据的产生和使用者,不同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模型,但都可以与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进行比照或组合,最大限度地重用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中已经标准化的数据定义和表达规范; 作为采集、存储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制定应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物理设计的规范和要求,并按照数据字典,定义系统的数据结构和分类代码。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所针对的关键问题,以及可由该框架产生的部分标准规范详见附表。

例如: 支持国家宏观决策是卫生信息的首要功能。要及时准确地得到相关数据,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国家宏观决策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该是信息框架的一个映射和应用,其内容可以用框架进行归纳和分类,以保证框架的完整性,并发现在信息收集上的缺陷和问题。为此,须根据宏观决策所关注的问题,在信息框架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其次,将所有统计指标按照信息模型提供的实体分类模式,对所有数据元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根据元数据描述框架制定相应的数据字典,用该字典提出的数据元描述规范指导国家卫生统计的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

其次,基础框架是卫生信息标准研究的方法学和技术指南。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为在已有信息标准资源和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业务功能模型、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逻辑模型以及物理模型提供了基本参照和方法学依据,对开展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等一系列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和规范作用。如图所示。

为了方便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可视化展示,可开发信息管理的软件工具。如用国家卫生信息框架对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和管理,在卫生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描述框架的基础上描述和管理数据元,形象地显示相关指标和数据元,为整个卫生领域采用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统一卫生信息标准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便利。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5篇

党中央、国务院在2009年4月提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新医改方案),首次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期间,全国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已经确定为“3521-2工程”。工作的切入点是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促进数据库的信息共享,方便居民得到全过程、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卫生部已编制完成了《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正在研究制定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和相关管理规范,将加大发放居民健康卡的力度,方便居民享受连续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智能卫生服务,改善就医环境。

2011年8月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议上,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各地要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积极推动居民健康卡建设,结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任务和要求,尽快在本地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要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卫生领域的通用及开放性,在保持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与市民卡、金融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促进一卡多能,方便实用。

佛山市已率先建成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区域预约挂号、智能健康服务网站等信息系统,并投入运行使用,实现了全市“六有一共享”的数字健康服务,为推进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卡发放、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进一步丰富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佛山市卫生局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着力深化卫生信息标准化的落地应用,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管理,加快推进和深化智能卫生建设,使之为成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智能生活、社会管理创新应用样板。

系统建设原则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原则组织实施。在遵循国家健康卡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佛山市实际需要充实和完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卫生部统一标准组织建设和运行。健康卡的业务系统采用高技术标准建设,要求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既满足当前卫生信息管理需要,又能实现各类金融功能应用需要,同时还预留未来的应用拓展空间(如和社保卡的对接),项目建设与现有佛山市健康卡现有系统能有效衔接。通过对居民健康卡功能的整合,在银行、卫生局和医院三方实现信息有效交换,拓展健康卡的应用范围,实现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做到共享资源、协同建设,一卡通用。通过在医院部署自助设备,优化医院门诊就医流程,实现即时支付服务,缓解医院“三长一短”问题,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健康卡的建设突出以人为本,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金融服务。通过建立健全运行管理体制,分层级、分规模、分步骤地实现健康卡的各项应用功能。

系统架构

1. 居民健康卡的管理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居民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通过专线加密发送给银行,银行把居民基本信息、健康信息与金融信息加密制作成居民健康卡,发放给申请居民。居民健康卡的挂失、解挂、补卡、注销向医院和银行发起,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银行系统分别就就医和金融功能进行处理,并相互通知同步数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处理后再同步各医院数据。

2. 居民健康卡的受理

医院部署专用读卡器与自助设备可以识别、读写居民健康卡(可同时受理院内诊疗卡、佛山市民健康卡),通过自助综合服务系统实现自助挂号、自助缴费与自助查询打印等功能;居民健康卡上的诊疗和费用记录可实现异地就医和新农合报销。医院通过平台注册,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可实现区域一卡通、健康档案查阅与预约挂号。医院通过与银行对接实现居民健康卡即时支付等金融功能;在银行网点可以实现居民健康卡预约挂号、查询,以及其他金融业务。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卫生部“先诊疗后结算” 模式,为实现方便市民就医和健康档案共享的目标,佛山居民健康卡项目采用自助服务和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系统功能涵盖健康卡管理、自助服务、人工窗口、财务对帐、平台应用和银行应用。

居民健康卡管理

1. 居民健康卡信息采集

为防止居民在不同地方重复注册,在全国建立联网注册平台前,由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注册平台,负责本地区的健康卡注册和健康密钥管理。根据国家卫生部《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颁布的“卡号编码规则”,“居民健康卡的卡号采用公民身份号码(GB 11643―1999)”,因此,在信息采集时应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完成用户数据的基础建档。对其它身份证件的注册,待卫生部明确了相关制度要求后实施。

居民健康卡信息的采集单位为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等)。居民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取基本信息资料后,采集人员打印信息采集表。采集信息电子数据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录入,采集表的纸文本按卫生部门相关要求保存。

2. 密钥体系建设

居民健康卡对称密钥管理系统采用两级管理结构,在省建立省级密钥管理中心,各地市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可以拓展建立地区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

对称根密钥管理系统负责管理卫生部下发的省居民健康卡省级根应用密钥、并根据本省的应用产生及分散产生本省内应用的根密钥,每一级根密钥由上级根密钥通过本级标识(分散因子)分散而成。对称密钥管理系统以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为地市级密钥管理中心提供地区密钥生成服务。

3. 卡片制作

健康卡采集信息一方面由省(市)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中心向制卡公司专线加密传送,以在芯片上生成健康档案环境;另一方面省(市)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中心将健康卡信息中的“身份识别数据”和“金融应用选项”部分,作为金融应用的必要信息,每日集中汇总后通过专线加密形式向银行传送,供银行生成制卡信息后再由银行加密传送给制卡公司,在芯片的另一分区上生成金融应用环境。

居民健康卡中医疗应用和健康档案的管理主体为佛山市卫生局;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介质和金融功能的管理主体是银行。卫生局的信息平台负责建立居民健康卡的信息采集、密钥、应用、黑名单等管理系统,保证居民健康卡在卫生业务领域的有效应用。中国银行负责健康卡信息处理、制卡、密钥管理、授权和清算等系统管理,确保健康卡中金融功能的有效应用。中国银行金融IC卡系统,在物理上通过专线的方式,与佛山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及医院连接,支持实时的电子数据交互,并严格执行卫生局规定的方式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交互的安全。

发卡及相关自助服务

1. 自助发卡

医院使用自助发卡机给患者发放居民健康卡,首先提示市民放二代身份证进行读取,读取二代身份证信息之后将二代身份证信息发送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HIS系统进行校验,如果未办理过相关卡,HIS系统进行信息登记,自助终端给市民发卡并打印凭条。

2. 自助挂号

对于持有居民健康卡的患者,可以通过居民健康卡在自助终端上完成挂号。系统首先提示患者插入居民健康卡获取患者身份,患者选择科室、医生,输入密码确认是否同意医生调阅健康档案,确定应付诊金和挂号费后,使用居民健康卡中的电子现金缴纳挂号费,完成缴费。

对于没有居民健康卡的患者,使用其他就诊卡,同时使用银联借记卡在自助终端上完成挂号。系统首先提示选择科室、医生后,确认是否允许医生调阅健康档案,市民确定应付诊金和挂号费后,然后支付。

3. 自助圈存和缴费

在自助设备上实现居民健康卡借记帐号里的钱圈存到电子钱包的功能。

对于持有居民健康卡的患者,可使用居民健康卡在终端上完成缴费。系统首先提示患者插入居民健康卡获取患者身份,系统显示缴费明细,市民确认缴费清单后,系统即从居民健康卡的电子现金账户中扣款。

对于没有居民健康卡的患者,使用其他就诊卡,同时使用银联借记卡在自助终端上完成缴费。系统首先提示患者刷就诊卡获取患者身份,然后患者插入银联借记卡进行缴费。

4. 自助查询打印

患者可在自助打印工作站上插入居民健康卡(含所有类型的就诊卡),选择查询项目(病历/处方/清单/检查化验结果),自助系统将连接HIS/LIS系统获取查询结果,并将可以打印的查询结果显示在屏幕上,由患者确定是否打印。如果患者选择打印,自助系统将查询结果输出到打印机。

5. 居民健康卡写入

患者可在自助设备上插入居民健康卡,选择查询健康档案,输入查询密码,自助系统将连接卫生局平台获取患者健康档案,并显示在屏幕上,由患者确定是否更新诊疗记录,如果患者选择更新,自助系统将把最新诊疗信息写入居民健康卡。

财务对账功能

银行系统会在每日的对账时间将当日的所有转账充值流水信息(包括交易时间、流水号、银行卡号、金额等),通过一定方式发送到银行前置机的指定文件夹内,医院信息系统从此文件夹内获取对账信息进行账务核对。

总体对账流程如下:医院信息系统根据所有自助终端在对账周期内的银行健康卡交易数据,产生对账汇总报表和银行提供的对账文件来进行总账的对账,如果总账不平,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账务不平的终端号在该对账周期内的交易明细报表,将其与银行的对账报表进行人工或电子核对,找出错误的交易明细。

在结算时,首先进行总账对账,如果总账和总笔数都对,则不需要进行明细对账,如果不正确,银行按约定的格式生产对账文件,由医院信息系统自动按照流水号进行明细的勾对,将不正确的记录标记出来之后人工进行核对查原因。

自助终端记录了患者在本设备的银行健康卡交易记录数据。自助终端每天定时将交易记录上传给银行系统,同时向信息系统发出结账请求。

基于信息平台的支持服务

1. 基础服务

辖区医疗机构服务层:它是面向医疗机构的业务功能,通常包括申领新健康卡、挂失健康卡、修改卡密码、跨院就诊、健康档案信息查询等。

卡管理数据服务层:指在已采集整合好的业务数据基础上的业务功能;它服务于管理部门的统计分析,同时也提供医疗机构前台系统的互操作性,主要包括卡基本信息管理、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卡信息统计分析等。

健康卡外网查询服务:居民可以在佛山健康网输入国家居民健康卡卡号和密码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预约挂号、就诊评价、修改密码等。

2. 与医疗机构接口

当市民在医院使用居民健康卡就诊后,医院应按照平台提供的接口文档,将居民健康卡基本信息、门诊信息、医嘱处方信息、收费记录、住院信息、出院小结、体检信息、检验检查记录、影像报告信息等上传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随后,平台再对上传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3. 与银行接口

居民健康卡发放与介质管理主体是银行,使用与数据管理主体为各地卫生部门。银行对申领人资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生成居民健康应用个人化数据,并将个人资料信息批量发送给制卡公司,制卡公司将个人化数据(数据采集表)写入芯片与磁条。银行进行资料审核,将卡发放给持卡人。

银行同时具有居民健康卡金融功能的挂失冻结、解冻、补卡、注销等功能,银行应将处理数据同步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保证一致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用提供Web Service接口的方式来供银行调用,同时,银行需要将每天的发卡数量情况上报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于对比当天的发卡数量。

4. 与自助系统接口

医院部署自助终端设备受理居民健康卡,这些自助设备需要采集信息、查询档案、激活卡等工作都需要与平台进行互联。

调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档案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体检记录列表、个人体检基本信息、体检报告列表、体检报告明细信息、献血记录列表、献血记录明细信息、检验报告列表、检验报告单信息、检验指标列表信息、影像报告列表、影像报告明细信息、医院就诊记录列表、医院就诊记录首页明细、医院就诊记录子索引列表、医嘱处方信息列表、住院病案首页信息、出院小结信息、某次就诊的检验报告单列表、某次就诊的影像报告单列表。

通过上述接口的开发,可在设备上通过自助系统方便查询居民健康档案信息。

5. 居民健康卡的读写

根据卫生部的《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居民健康卡数据主要分为四大类:身份识别数据、卡识别数据、基础健康数据和管理数据。

身份识别数据是指持卡人的唯一身份标识,包括身份证件、人口学、联系方式等;卡识别数据是指与居民健康卡基本数据及发卡机构有关数据,包括卡基本信息、发卡机构信息等;基础健康数据是指与持卡人急诊、急救相关的静态数据,包括生物标识,免疫接种、医学警示等;管理数据是指与持卡人基本诊疗活动有关的动态数据,包括门诊摘要、病案首页、费用结算信息等,其中费用结算信息填写新农合住院结算费用。

健康卡的金融服务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6篇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是新医改对社区卫生工作和社区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个人、家庭为单位,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主线,整合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持,并实现与医院医疗信息实现交换和共享。

北京社区卫生信息网络的三级平台架构

社区卫生是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医疗卫生服务最广泛、最基层和最基本的部分。为此,北京市将社区卫生信息化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和规划,确定了建立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区(县)社区卫生平台及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的三级架构,以体现和支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

三级架构中的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是为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常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系统都包含居民健康档案、医生工作站、健康管理等主要功能,其区别主要在于服务中心具有对于所辖服务站的财务绩效、收支两条线等进行考核和管理功能。服务中心系统每天将所处理的数据上报给区县平台,并与医保和农合实现数据交换。

三级架构中的区县社区卫生平台主要是支撑区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了解全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实现对所辖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收支状况等数据的采集,以及实现绩效考核和物资核算等管理,并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

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则是支撑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实现对于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市级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双向转诊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战略

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是个简单的事情,一个简单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里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而北京市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恰恰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中。

在北京市有6000多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北京市、区县、卫生部、军队、大学、各大部委、大型企业和民营。“八路大军办医院”,北京的医院投资主体可谓庞杂。仅从投资体系和隶属关系一项来说,就很难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统一。而对于北京市的3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00多个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由于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使得社区卫生系统的全市统一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缺乏资金和IT技术人员,大型医疗IT厂商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的意愿不强。因此,由市政府统一投入、开发和部署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区县政府配套软硬件支撑环境,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策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百姓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7年,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新的政策和理念不断出台,社区卫生和管理体制也发生很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支撑市区、两级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建立,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建设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开始普及推广。

王晖主任介绍: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首先,从2005年开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公共卫生业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然后,通过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以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整和已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雏形。最后通过统一标准和建立共享交换平台,使医院的信息系统接入两级平台,形成市区两级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的、互联互通的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以人为主线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为促进形成“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缓解百姓“看病难”,做好信息化支撑。

采用混合架构,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要

北京市共有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一级医院或专科医院门诊部转型而来。原来各个医院的网络条件、软硬件状况、科室设置、人员情况,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中心一天只有不到100人次的门诊量,几十个医护人员,管理相对简单;而有的中心一天的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一百多医护人员,在管理上也相对复杂。因此,要使全市所有的卫生中心采用统一的集中式架构并不现实。为此,经过半年的论证,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混合式架构。即市、区两级平台建立集中式的B/S架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步式的C/S架构信息系统,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是建立在区平台上的B/S架构信息系统。

王主任强调:社区卫生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社区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以业务为主体的系统,不能只抓管理而偏废业务。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满足划价、收费和管理,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需求。“这种混合式的架构,更加适合目前北京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基层社区卫生业务的需要,又能满足社区卫生管理的需要。解决了市区两级统一管理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

第一,与医院内医生坐等患者上门的坐堂型服务不同,社区卫生强调的是主动的上门服务。

第二,医院主要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而社区主要关注的是居民的健康。社区卫生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去治病,而是让人们晚得病、少得病或不得病”。

第三,社区卫生要体现公共卫生的本质,做好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第四,社区卫生要实现与大医院的协同和联动,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回归社区,才能减少大医院的压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较少居民的医疗费用。

第五,社区卫生服务更强调连续性,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立的几点收获

1. 健康档案必须是活的,不能为建档而建档

北京市从2006年就开始部署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是,由于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大都建有基本的HIS系统,版本和功能各不相同,而且HIS系统与当时社区系统的健康档案模块相对独立。社区医生在HIS中录入患者信息之后,还必须在健康档案系统内再录入一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据王主任介绍:2008年后,北京市统一建设了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将社区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收费等基本功能全部整合进入健康档案。全科医生打开电脑进入的就是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居民的诊疗记录、历次检验检查、计划免疫等信息全部都显示出来,而且医生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维护,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居民健康档案不能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必须要把健康档案变成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自动建档,这样的健康档案才能实现自然采集信息,才是活的档案。”

2. 要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必须实现标准化

尽管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相对统一,但是要实现健康档案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就必须实现标准化。健康档案建设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由于社区系统和医院系统在基本元数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疾病诊断术语方面,医院系统主要采用ICD-10,而社区系统则是以症状表述为主。为此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引入了ICPC-2(基层医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实现了全科医生门诊信息的标准化。另外,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实现了统一药品编码标准,同时完全遵循IHE、HL7 CDA等标准规范,为未来实现医院和社区分工协作,首诊社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要牢牢抓住社区卫生业务本身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不同于医院医疗服务的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必须要充分体现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和把握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主要区别。社区卫生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关注的是居民健康。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牢牢抓住社区卫生的业务模式和特点。“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的模式,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成医院,那么社区卫生工作一定不会成功。”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7篇

佛山市被卫生部列为居民健康卡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2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和实现居民与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相互间、医疗机构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的纽带和关键,是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检验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的“金钥匙”。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于2009年7月开始建设。该平台是以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的各医疗机构及医疗机构内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业务联动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有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居民健康卡一卡通项目才能真正做到切实落地。

佛山市首先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方案,卡面由佛山市卫生局与中国银行联合统一设计,按照银行卡管理规范进行发行。佛山市在2012年3月,完成了国家卫生部标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试点系统的建设,同年年底开始试点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佛山市在推行健康卡的过程中采用了试点先行的办法,2012年完成的全市五区首批十二家卫生机构健康卡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大中小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工作,全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业务建设系统内容包括有:佛山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市民健康服务系统。

1. 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

佛山居民健康卡为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身份证为主体,辅助以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和过渡,并兼容二代身份证、市民卡、医保卡等。佛山居民健康卡作为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工具,除了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卡通外,还能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行业实现共享与交互。电子健康档案需具有区域唯一性(每人唯一编号),存放在市卫生数据中心。最终实现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索引体系。

佛山居民健康卡由市卫生局集中管理,各医院调用统一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从制发卡、管理持卡人基本资料、卡维护和交易管理等多个层面对市民健康卡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对与卡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管理。

该套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全佛山居民健康卡的实名制推广,利用居民健康卡的卡片介质,实现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卡管理,还包括卡的挂失,补卡,设置黑名单,停用,操作审计,修改密码等功能,使得居民在佛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区域卫生的协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在保证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佛山居民健康卡也考虑到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在所有的居民健康卡均设置有密码,医生调阅及网上查询均需要密码。

2.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根据卫生部区域健康档案建设的要求,分别采集佛山区域内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记录,包括基础信息以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和有力工具,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广义的居民健康档案,高效地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对人群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系统内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不仅可以根据健康卡、身份证查询到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医院原有的旧的就诊卡号、医疗内部号、就诊流水号、甚至儿童接种编号查询到个人健康档案。

当居民在不同的卫生机构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建档,即从不同的医疗机构建档,建档人员可以从医院通过诊疗信息建健康档案,也可以通过疾控的计划免疫系统建立健康档案,甚至可以通过血站献血记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3. 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

本系统对全市医疗卫生数据的采集、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各部门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系统提供健康档案数据的数据字典与应用系统直接对接的功能,当国家新的数据字典,应用系统将自动更新。

4. 卫生业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区域内所有的卫生业务的综合查询、统计与业务监管。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条线,各业务科室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科室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管理与监控功能。

通过各业务系统的报表展示,加强对卫生业务部门的激励和监督,增强政策、服务和价格的透明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当有突发事件暴发的时候,根据系统提供的血液库存情况,特殊血型人员资料,可以全面了解血液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血液的供给。

同时系统对业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市各种卫生资源的管理,合理分配,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卫生业务协同系统

本系统通过采集的卫生业务信息,进行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联动,让信息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平台的业务协同系统包括但不局限于双向转诊子系统、血液流转、基本信息查询等。

通过对血液流转监控,可以跟踪从献血到医院端用血的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传染疾病做出及时、快速判断及相关处理。

对于职业医生资格审查信息,平台通过就诊记录和医生的关联,利用卫生监督部门的职业医生许可的相关信息,对佛山区域内的所有医生进行监控,对于患者投诉的非法行医的人员做出及时处理。

6. 市民健康服务平台

市民健康服务通过在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以卫生网站的形式,动态地公布各种卫生信息。增强卫生政策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为开展市民健康业务服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对于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系统也实现网上办公的功能。

佛山市民可以通过平台定制医生调阅其自身健康档案的内容,自己设置哪些内容医生可以看,哪些内容不可以看,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

居民健康卡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应用

佛山市是首家将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的试点城市,其创新地实现了卫生部对于“3521-2”工程的精髓,通过居民健康卡的应用,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降低居民的医疗支出,实现了高效率的业务监管。

1. 总体应用架构

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注册服务,索引服务,验证服务,生命周期服务,将卡管系统有机的融合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性,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高度节省了建设费用。

居民健康卡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使得居民可以通过健康卡,实现各个医疗机构的联动,和信息充分共享。

2. 佛山居民健康卡建设模式

佛山卫生局在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和推广中,采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银医合作模式来开展工作。

“银医卡”是佛山卫生局与银行合作发行的联名卡,也称“银医合作模式”。这种卡具有全部银行卡功能、可跨行业使用的借记卡。卫生与银行合作,整合双方的系统、渠道和服务资源,银行业务系统和卫生诊疗系统技术连接,双方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协助发卡,联动办理居民健康卡账户激活、挂失、销户等交易,方便客户使用,即在医院现场制卡,当场取卡;协助医院搭建自助服务平台,改进医院就医服务流程;创新各种付费模式,支持客户本地、异地的资金结算;开放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作为医院窗口的延伸,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服务。

这张佛山市卫生局和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联合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同时具备身份识别、健康数据存储、诊疗和金融服务功能。中国银行(银行外联平台、MIS POS系统)与市卫生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居民、医生等可以凭居民健康卡查询持卡人的健康档案信息或处方病历,实现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全市医院共享,并可以通过专用读卡器读取居民健康卡上信息来方便患者异地就医和报销。同时,通过“银医互联”平台,在联网医院铺设自助终端设备与医院HIS系统连接,实现自助挂号、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打印等功能,并在中国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

3.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居民健康卡应用

为了让佛山市民能够很好地使用居民健康卡,在佛山市区域卫生平台上以健康卡做主要识别标识,同时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库也以健康卡为主索引进行数据整合。所以,健康档案调阅及其他使用身份标识功能(如预约挂号、业务协同系统等)全部支持健康卡持卡应用。

对于佛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进行居民健康卡业务系统的改造,主要包括临床系统改造、接口建设、自助终端及各级医院内部系统改造四类。

上图示例举了佛山市民在住院时使用居民健康卡的场景: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通过健康卡银行功能直接预转账或者现金形式,实现了预交住院费用的功能,在医生诊疗和开药阶段,医生通过健康卡得知了患者的以往病史,和用药禁忌等信息,为准确及时诊断和救治提供了信息保障。最终通过健康卡办理了出院手续,恢复了身体健康。

同样,在患者门诊时,居民健康卡同样发挥了其一卡通良好的作用,从门诊预约挂号,就诊,门诊结算,取药,医技检查,到深化治疗,居民健康卡在每一个医疗环节都起到了一个信息媒介的作用,为医生的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健康卡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体系是IC卡应用的安全核心。在省级密钥管理体系建设之前,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参照省级密钥体系进行建设。部级密管系统负责生成部级密钥,省(市)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各类密钥及安全存取模块(SAM)。SAM卡芯片应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供应商中选取可满足SAM卡使用需求的芯片商,完成SAM卡生产制作。首发时由卫生部、佛山市卫生局、中行佛山分行成立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SAM卡生产制作。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体系除了支持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密钥体系规范外,同时需要支持将来卡中多种应用的扩展。规划将建立市级密钥管理中心和佛山市地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市级密钥管理中心(试点期内代行省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市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负责管理部级密钥管理中心下发的相关密钥并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所需要的应用密钥。对称密钥管理系统以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为地市级密钥管理中心提供地区密钥生成服务。

建设经验

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广泛赞誉,佛山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的水平。综合该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覆盖范围广: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仅覆盖医院和基层机构,还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慢病院、职防所、皮防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这是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区域平台没有做到的。

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区域卫生信息标准的落地工作,是在遵循卫生部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佛山作为卫生部的区域卫生资源规划试点城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平台上多功能的实现:佛山市区域平台相当多的功能,是全国其它平台没有实现的,尤其在业务协同方面,双向转诊,采供血全程跟踪,与计划免疫系统交互,与卫生监督系统交互等。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8篇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起步的,是上海市较早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区。长宁区在发展信息化建设伊始就提出了本区的基本方针: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解读了这三点:基础信息系统做好是第一位的,否则就谈不上交互,也无法打破孤岛,更无法共享;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管理体制和技术方面带来的问题,都需要重点突破;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推进,使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包括了建设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信息网,有机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经济等信息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模式的协同,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和居民健康在线资讯门户,从而实现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建设需求、满足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机构决策管理和评估分析的需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介绍了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他说:“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建设,这三项是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随后,王洪清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出发,为记者介绍了“数字长宁”是如何打造的。

搭建一个平台

2006年在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医疗卫生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支撑下,整合了全区6家二级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的长宁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该数据中心整合了居民在长宁区区属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包括医嘱、检查、检验、病案首页、出院小结等)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并实现了信息在区属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共享。

到目前,以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信息委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展为契机,通过1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健康云的建设,长宁区建立了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长宁健康信息网,实现了对区域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异构医院HIS系统整合,与区各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与外部机构(市卫生局、市医保局、市申康等)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信息与健康档案信息的互通整合、更新和利用。通过1+18个数据云,信息网络覆盖面超过70万人口,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云的共享和交换。

王洪清表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长宁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了进一步重点加强业务支撑系统和数据中心数据利用的建设。

长宁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在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宁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集中管理为任务,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全面覆盖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卫生管理数据、卫生应急指挥数据等,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权限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范围、权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体制,满足社会各界对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

开放两大门户

这里提到的两个门户,其中一个便是开放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任何一位患者在区属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程中,患者电子健康信息、诊疗信息都能被医务人员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慢性病患者指标全程监控,各级医院慢性病患信息及时自动传递给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管理率。每个医生工作站实现近期重复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轻居民负担。

第二个则是开放长宁区域居民健康在线资讯平台门户。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相关的诊疗和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的汇聚,能做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人人拥有、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居民通过约定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全面查看自已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控制情况、既往病史、检查检验报告、处方记录、出院小结等信息。如果在医院做了检验检查,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取报告,节省了往返奔波。门户网站提供帮助居民找到家庭医生、根据慢性病控制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设置自助健康提醒来提示及时服药、与家庭医生进行健康互动、开通医疗健康知识的“医健通”搜索引擎使得医疗健康一键即通、设置网上预约等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健康资讯”,“健康杂志”等功能,作为个人的健康大管家,为居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关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王洪清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最初以医疗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包括了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支撑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的全科团队信息系统。同时,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场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居民家庭,服务内容由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计划到2015年,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安全可靠,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三大应用系统

长宁区通过三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

第一是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全科团队依托诊疗信息所整合激活的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网站、短信和市民邮箱等手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诊疗检验结果的查询和使用,实现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在诊疗环节提供健康档案调阅、提醒及建档;床位管理、预定;不合理用药判断示警。在挂号收费环节提供挂号收费的前端显示;在发票空白处提供诊断、处方及健康教育打印等各种服务,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全科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人性化”目标。

第二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妇幼保健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精神卫生业务管理集成应用、慢病干预信息化业务联动系统、双向转诊管理协同系统、计划免疫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卫检验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专业机构之间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联动。

第三是决策效能的提升。通过区域经济决算管理系统开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平台;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对区域内各项卫生、管理等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与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传染病协同管理及预警GIS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辅助支持。

针对这些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王洪清告诉记者,在长宁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化社区”的计划非常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中心推行家庭责任制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为实现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字化社区卫生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基础医疗、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等健康信息,实现“多档合一”,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有效集成和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活起来,业务应用无障碍。同时,系统建设中,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部门协调,建设符合各项业务功能需要的统一软件。截止2015年,实现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名副其实。基于此,还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全市计划免疫、体检信息、疾病收集的联网管理。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医疗机构实现疾病网络检测和预警,同时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平战结合的信息共享方式,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题数据库模型。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条线特征现状,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如CDC直报系统整合,消除“信息烟囱”。

王洪清强调,疾控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长宁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问到“四”这个字,王洪清对记者说:“这个四就是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一是公共卫生功能的拓展:根据疾控系统急性传染病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传染病个案报告、管理、监测,实现开展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模型和自动预警域值计算,达到对疾病,症状预警的效果。根据精神病管理、慢性病干预、妇幼保健需要,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纸质工作量和不同系统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二是基本医疗功能的拓展:出院病人随访系统利用平台实现了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识别传输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进行出院随访工作。实现了包括住院医生调研、二级医院出院、社区医院接受、社区医生随访、统计分析等功能。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9篇

2011年,原卫生部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436号,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以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为出发点,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强化医院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以逐步消除医院内部信息孤岛,在做好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合理用药知识库的开发,重点推进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的安全共享,逐步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衔接。

政策推动标准确立

作为电子病历这个领域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原卫生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文件,为电子病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技术指导框架,推动了我国电子病历的快速发展。

2009年12月,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指出“电子病历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

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开展高效、优质的临床诊疗、科研以及医疗管理工作所必需的重要临床信息资源,也是居民信息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标准化电子病历及以其为核心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区域范围以居民个人为主线的临床信息共享和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前提基础,不仅能保证居民健康档案“数出有源、数出有据”,还能有助于落实、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过程监管,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与应急指挥能力。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是我国卫生领域制定、的首部部级、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电子病历业务架构基本规范和数据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包括电子病历的基本概念、系统架构、基本内容和信息来源,电子病历的基本内容由病历概要、门(急)诊诊疗记录、住院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转诊(院)记录、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医疗机构信息等七个业务域的临床信息记录构成;第二部分是“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包括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电子病历临床文档信息模型、电子病历临床文档数据组与数据元标准以及电子病历临床文档基础模板与数据集标准。

同年,原卫生部了《卫生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等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标准和规范,推动了电子病历的技术发展。

2010年1月,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试行)》”),以保障卫生信息系统安全,规范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电子认证服务是“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按照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为使用方提供数字证书的颁发、更新、吊销、密码解锁、密钥恢复以及证书应用等服务,从而满足卫生信息系统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要求坚持合法性原则、应用导向原则、市场竞争原则、一证多用原则,依托依法设立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按照“政府监管、企业承办”的方式,建设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面向卫生系统提供电子认证服务时应当具备的条件、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选择方式、服务要求和数字证书的应用管理。

2010年2月,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在第一章第三条中对电子病历进行了如下定义: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对具备建设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的资质、电子病历的记录内容、数据的录入原则、医务人员的行为、电子签名的使用、患者个人信息库建设以及所应达到的辅助决策功能、电子病历的管理及使用等做了详尽说明。

2011年1月,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功能规范(试行)》”),以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明确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电子病历在医疗工作中的支持作用,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功能规范(试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指出“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既包括应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

《功能规范(试行)》是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评价标准,侧重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相关的重要功能,没有涉及实现各项功能的技术和方式。《功能规范(试行)》指出,电子病历的管理要以建立数据中心为基础,实现信息实时上传和自动备份到医院数据中心和第三方存储中心,在设定一定权限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并保障数据安全。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用户授权与认证、使用审计、数据存储与管理、患者隐私保护和字典数据管理等基础功能,以保障电子病历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每个基础功能下设有必需、推荐和可选三个等级。

2011年3月,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原卫生部组织编制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是记录医疗诊治对象医疗服务活动记录的信息资源库,该信息资源库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在,并且能够安全地存储和传输,医院内授权用户可对其进行访问。”

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病历”并不是“电子病历系统”。虽然电子病历是电子病历系统的产出物,但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关系并非“绑定式”――电子病历可以独立于电子病历系统而存在,也可以依赖于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拥有自己的结构,遵从开放的电子病历信息模型,并且能够为不同的电子病历系统所用。

作为一份技术指导方案,《方案》以指导建立规范化的医院信息平台为目标,设计出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的核心――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的基础架构,从现状分析与总体设计思路、业务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与信息模型构建、医院信息平台设计、基于平台的应用与业务协同、安全保障体系、项目管理以及运维管理等八个方面,以参考方案的形式和定位回答了“如何建设”的问题。2012年,《方案》升级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在国家以政策、法规推动信息建设标准化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发展路子,纷纷出台了与国家法规配套的文件,如《江苏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2009年)、《上海市电子病历管理办法》(2009年)等,这些对于促进电子病历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评级提供发展契机

2011年10月,原卫生部颁布实施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以全面评估各医疗机构现阶段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所达到的水平,建立适合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使医疗机构明确电子病历系统各发展阶段应当实现的功能,并为各医疗机构提供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发展指南,引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地发展电子病历系统。

《标准(试行)》强调的是系统的“应用”,以此体现电子病历的建设水平。它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为8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局部的要求和整体信息系统的要求。为了适应医院的差别,项目划分为“基本项目”和“选择项目”两大部分。

一份来自原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针对2012年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5家医院参与了2012年度的数据填报。通过与2011年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从地域上来看,东部医院的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医院,从数量上来看,全部填报医院数量由178家增加到905家,2011年参与填报的178家医院中78.6%(140家)参与了2012年的填报,2012年新增填报医院765家,占84.5%,见图1。

大部分填报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集中在3级以下,其中0级医院和2级医院各占约1/3,3级医院较多,占到了22.2%。4级和1级是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关键级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提升1级医院和4级以上医院的比例才能使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的级别分布更为均衡,形成健康的“枣核型”,见图2。

从2011年和2012年都参与上报的140家医院来看,56.4%的医院两年评级持平,34.3%的医院2012年评级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也有9.3%的医院出现了评级降低现象。该调查显示,西部医院评级提高的比例高于东中部,社会办医院评级提高的比例高于政府办医院,专科医院评级提高的比例高于综合医院。对于评级降低现象,该调查显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填报人变化,不同填报人对标准的理解有所不同;二是存在数据虚报现象;三是某些基础数据变化较大,因此应用比例出现变化,影响了评级;四是在医院系统的升级改造中,一些原有功能点暂时失效。

从这份调查中不难发现《标准(试行)》对整个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评级,各医院可以明确不足之处,对比《标准(试行)》不断提升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水平。《标准(试行)》的意义就在于此。

电子签名消除隐患

电子病历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疾病诊疗过程信息,其中很多涉及到个人隐私。围绕电子病历的采集、传输、存储和二次应用应当建立在有效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机制上,以避免信息的不恰当使用给患者带来伤害。

电子病历系统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很多,以保护患者隐私为最终目的的技术――如电子签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第二章第九条中指出: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为了规范电子签名行为,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电子签名的定义、认证、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对“电子签名”定义如下: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2010年1月1日,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试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在卫生行业的体现,《管理办法(试行)》从法理上认可了电子病历数据与纸质病历同等法律效力的可能性。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处处体现着对“时间”和“标记”的关注。如同所有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一样,电子病历对时间标记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需要实现电子病历数据的跨机构传输和文件归档保存的法律效力,数字时间戳(Digital Time-stamping Service, DTS)就变得非常必要。将用户身份验证、电子签名和时间戳同步的概念引入到电子病历系统中,医院电子病历中的时间戳和数据真实性就有了第三方保障与验证,也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保证。

可以说,电子签名技术在进入医疗系统时便担负起电子病历数据安全保护这一重任,但是,医院各系统的业务流程之多、之繁杂使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工作变得格外复杂,任何一个漏洞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简单地凭借“用户身份验证”、“文件签名”和“时间戳服务”显然难以达到目的。电子病历的一线建设者们创造性地找到了解决办法。

以天坛医院为例。原卫生部提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后,各家医院都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认为,电子病历无纸化的要点是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是电子病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数字签名的电子病历就没有安全机制的保障,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因此,天坛医院首先继续深入医院的数字化改造,尤其是对护理记录进行了完全的数字化改造。护理记录是电子病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执行医嘱的重要部分,是离患者最近的医疗活动。2011年,天坛医院将护理记录融入到了电子病历当中。

在医院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 ,天坛医院通过电子签名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在天坛医院,医生以及护士的每一次操作都要进行签名确认。数字签名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对整个医疗过程和医疗质量的监控,实现医疗过程的可回溯性和可追踪性。天坛医院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修改程序和接口数量级层次的问题,而是信息化建设理念本质的区别,天坛医院的做法可以保证电子病历中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

深度应用改善服务

电子病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电子病历的后期应用需求。电子病历不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上完成病历的书写,而是更注重病历信息的结构和内容,病历的内容以计算机可检索的数据形式存在,这些内容通过统一的病历结构模型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高度结构化和数字化的病历数据资源库。

应用电子病历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连续、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电子病历可以伴随着患者的流动在不同专业部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共享。从群体层面来说,对同类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横向对比和分析更有利于发现疾病的内在规律。

电子病历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按照时间序列详实地记录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发展动态以及临床治疗情况,是反应临床医疗服务过程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电子病历数据的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有效改善临床记录质量,而且能够通过预置的临务规则,如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监测等,提高临床决策水平,做到医疗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同时可以促进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形成闭环、循证的医疗质量改进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西安长安医院为例。2011年,西安长安医院全年门急诊接诊患者405042人次,收住院患者21604人,实施各类手术3094台(次),实现业务收入2.66亿元。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长安医院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时任院长的王景明介绍:患者信息录入错误、发药用药错误等差错明显减少,医疗投诉及纠纷同比减少了34%;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无纸、无线、无胶片节约了大量成本,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优化也使得人力成本大大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无效等待时间也明显减少。

在2013年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中心的邵尉分享了“通过电子病历实现闭环管理”的建设思路,他指出:全面的临床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电子病历真正应用的必要前提,医疗业务闭环转变是全面临床信息建设的必然结果。通过实施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全面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系统间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全面多环节的闭环流程控制与管理,是中国医大第一医院电子病历建设追求的目标。

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病历的发展在现在的医疗信息化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同时,实施电子病历对于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服务向科技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率等有重要意义。

如同做学问一样,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也可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阶段需要把握全局,明确电子病历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实现基本的数据采集。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阶段需要攻坚克难,“衣带渐宽”,实现网络传输信息多部门共享。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得”之境界,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利用已有系统实现知识库支持下的辅助决策功能是“功到自然成”的事。

2000年左右

国内关于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开始,早期以满足传统病历电子化的需求为主。

2006年

在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由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共同发起成立卫生部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

2009年

国家启动新医改工作,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7月

原卫生部发出征求《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意见》表示,建立电子病历是为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以实现医疗过程监管。

2009年8月

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征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函,并要求在此基础形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

2009年9月

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病历,不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

2009年12月

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开始全面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0年

原卫生部针对电子病历及相关系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并召开试点工作会议。

2010年1月

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卫生信息系统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

2010年2月

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2010年10月

原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

2010年11月

全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

2011年

原卫生部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以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为出发点,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强化医院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

2011年1月

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该规范是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评价标准。

2011年3月

原卫生部组织编制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2012年,《方案》升级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业务系统;WEB;Java EE;Oracle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912-05

随着秦皇岛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要实现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组织,就必须首先着力研究和解决不同医疗卫生组织的决策行为及其互相影响问题,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有效运行。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工作效率要求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社区之间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联系需要得到加强和改善,研究设计“秦皇岛市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利用网络的优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档案和病历档案,实现“挂号—交费—病历—开药—划价—交费—取药”的信息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社区医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

1 开发技术

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J2EE的WEB技术,结合Struts2框架、Spring框架、Hibernate(SSH)框架,Oracle数据库对系统进行设计开发。

2 系统需求

由于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的用户数量巨大、权限管理机制复杂。因此,为适应社区卫生部门内部不同成员对系统的访问,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采用自适应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实现。从而,可在有效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化满足系统用户的访问控制需求。根据秦皇岛市社区卫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的需求。

2.1 系统总体目标

秦皇岛市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网上就诊,提高办公效率。由于就诊顺序的划分,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同样对就诊顺序进行了划分,可以实现各级办公相互关联却互不干涉。秦皇岛市社区卫生业务系统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档案和病历档案,实现“挂号-交费-诊疗-开药-划价-交费-取药”的信息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并且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社区医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2 需求分析

明确用户对系统的要求是设计系统的前提条件,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对用户需求进行了如下分析。

1) 用户的信息档案需求:社区居民能查看自己的基本信息、档案信息以及病历信息;护士能查询挂号信息;医生能查询病历、病人档案信息;药品管理员能查询药品信息;财务能查询交费信息。

2) 用户的处理要求:社区居民能修改个人用户信息、登陆密码;护士能进行挂号信息,之后可由医生得到挂号单信息,完成后续操作;医生能选择三天内的挂号信息,填写病历信息;药品管理员负责药品入库信息,记录出入库记录,修改药品信息以及对挂号单进行药品划价,查询划价信息;财务得到尚未交费的挂号单,进行交费信息的录入。

3) 用户对系统的适应性、通用性要求:要求系统能动态生成系统菜单;尽量使用下拉框形式选择,而非录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4) 用户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入系统必须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如果非法访问页面,自动跳回登陆页面。

根据需求分析,总结出系统用户包括医生、护士、药品管理员、财务、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另外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有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信息数据的管理。各用户权限分析如下:

2.2.1 医生权限

医生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诊疗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诊疗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诊疗功能和历史诊疗信息功能,诊疗功能主要是对病人进行诊疗并填写诊疗信息,历史诊疗信息功能可以查询历史的诊疗信息。

2.2.2 护士权限

护士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挂号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挂号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挂号功能和历史挂号信息功能,挂号功能主要是对病人进行挂号生成挂号单,历史挂号信息功能可以查询历史的挂号信息。

2.2.3 药品管理员权限

药品管理员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药品信息管理以及药品划价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药品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药品入库、查询药品信息以及药品库存记录查询功能,药品入库功能主要是对药品数量进行修改,药品信息功能可以查询各种药品的基本信息,库存记录查询可以查询各种药品的出入库记录;药品划价管理模块包括划价和历史划价信息,划价功能可以对挂号单中的药品进行划价,历史划价信息是对历史划价信息的查询,

2.2.4 财务权限

财务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交费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交费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交费功能和历史交费信息功能,交费功能主要是计算病人所需交费金额,通过银行卡或者支付现金,历史交费信息功能可以查询根据身份证号或者挂号日期等信息查询历史的交费信息。

2.2.5 普通用户权限

普通用户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档案信息管理包括对档案的查询和对病历的查询。

2.2.6 系统管理员权限

系统管理员权限包括系统基本信息的管理,用户信息的管理。

2.3 功能需求分析

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是专门用于用户登录并完成诊疗流程,以及数据的整合,应该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它允许普通用户登陆后,查询自己历史病历和档案;护士登陆系统可进行挂号以及对历史的挂号信息的查询;医生登陆后可查询病人档案,历史诊疗信息,填写病历;药品管理员可管理药品信息与库存,以及看病后进行药品划价;财务可进行交费操作。总系统的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导入与导出。下面就对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功能模块进行需求分析。

1) 用户登陆:用户通过身份验证进行登陆。

2) 个人信息管理:用户通过该功能,对登陆信息进行修改,包括密码修改,基本信息修改。

3) 挂号信息管理:护士可以管理挂号信息。包括增删挂号信息,查询挂号信息。

4) 诊疗信息管理:医生可以管理诊疗信息。包括增删病历信息,查询病历信息。

5) 药品信息管理:药品管理员可以管理药品库存信息管理,包括药品信息管理,出入库信息管理。

6) 划价信息管理:药品管理员可以对看病信息进行药品划价,划价后将信息发给财务。

7) 交费信息管理:财务可以对划价后的信息进行交费管理,包括增删交费信息,查询交费信息。

8) 数据整合:总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整合,包括数据的导入和数据导出。

2.4 数据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的需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系统的数据需求关系如图1所示。

1) 用户登陆信息表:ID,用户名,密码,删除标志,用户类型,用户部门(医生)

2) 所属社区表:社区ID,社区名,所属区、县,删除标识。

3) 角色表:角色ID,角色名,删除标识,备注。

4) 菜单表:菜单ID,菜单项名,删除标识。

5) 菜单项:ID,菜单项名,删除标识,URL。

6) 档案信息表:ID,社区ID,身份证,姓名,年龄,慢性病等。

7) 挂号信息表:ID,日期,档案ID,信息状态,病历,医生ID,用药ID,费用等。

8) 得病类型:ID,类型名,备注。

9) 药品信息表:ID,药品名,类别,库存数量等。

10) 药品记录表:ID,药品ID,记录类别,数量,价格,操作人ID。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包含了医疗服务管理模块,数据信息整合模块,药品信息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医疗服务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四个功能,对应四种用户角色,各司其职。其中,护士通过挂号服务功能,为病人进行挂号操作,护士填写挂号信息并添加到数据库,护士还可以通过条件查询历史的挂号信息;医生通过病情诊断功能对病人进行诊断,医生可获得三天内的挂号信息,得到普通用户档案,进行病情诊断,并填写电子病历,通过该功能还可以查询历史诊断的病历信息,如果病人需要住院,可以通过住院页面,对正在住院的病人进行诊疗;药品管理员通过用药划价功能,获得由医生开药的挂号信息,并得到相对应的药品信息,由药品管理员进行划价,生成交费信息交给财务,药品管理员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查询历史的划价信息;财务通过支付服务功能完成交费操作,财务得到交费信息后,普通用户进行交费,并填写交费信息存入数据库,财务还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历史交费信息。

药品管理模块:药品管理员通过药品信息功能,可以对药品信息进行查看,编辑,添加和删除;药品管理员通过药品入库功能,可以对入库记录进行查看,编辑,增加和删除;药品管理员通过药品出库,可以对药品的出库记录进行查看,编辑,添加和删除。

数据整合模块:系统管理员通过数据导入功能,可以将从其他程序的导出的符合规范的XML文件导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系统管理员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出成符合规范XML文件。

3.3 功能流程设计

3.3.1 系统登陆流程

所有系统用户都需要通过登陆页面登陆,如果用户没有登陆,无法进入系统。登陆时,如果用户名和密码不正确或为空,则自动跳回登陆页面,当用户输入正确后,才可进入主界面。

3.3.2 挂号流程

护士登陆后,在挂号页面输入身份证号或者社保卡号,选择挂号的科室,提交到数据库。

3.3.3 诊疗流程

如图3所示,医生登陆系统后,可以看到三天内的挂号信息,或者通过住院页面得到正在住院的病人的挂号信息,选择病人的挂号信息,得到相应的电子档案,根据病人的病情填写病历,选择用药后,如果病人需要住院,选择住院,则挂号单号保留直到看病结束后失效,最后将诊疗信息,提交到服务器。

3.3.4 划价流程

药品管理员登陆系统后,进入划价页面,选择需要进行药品划价的病人的挂号信息,得到需要划价的药品信息,并检查库存数量,统计总价后,提交到数据库。 完成“药品划价-得到挂号信息-得到药品信息和价格-计算总价-存入数据库”流程。

3.3.5 交费流程

财务登陆系统后,进入交费页面,选择病人的还未交费的挂号信息,得到住院期间相应的全部费用,统计总价后,提交到服务器,最后添加到数据库中。 完成“收费-得到挂号信息-交费-存入数据库”流程。

3.3.6 数据整合流程

如图4所示,系统管理员登陆系统后,选择数据导入或数据导出功能。数据导入中,管理员选择一个符合规范的XML文件,点击上传,后台服务器得到文件后,对该文件进行解析,并存入数据库;数据导出,管理员选择一个路径并填写保存的文件名传到后台,服务器根据路径新建一个XML文件,并把数据库中的数据编写成XML规范的文件写入XML文件中。

3.4 框架整合

以诊疗流程为例,医生点击诊疗菜单后,可获得尚未诊疗过的3天内挂号单信息,选择一个挂号信息便点击诊疗;如果点击住院按钮,可显示当前正在住院的病人,点击诊疗可填写病历进入诊疗页面后,医生可看到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病史,医生根据诊疗情况,填写病情诊断,并且可选择其他辅助手段进行诊疗,如果需要开药,点击添加药品,可打开药品对话框,选择药品,输入数量,点击保存,便可显示在诊疗页面,点击保存按钮,便可提交诊疗信息。

从图5可以看出诊疗的具体过程,根据图中的序号,可以清楚的了解整个诊疗流程:首先医生得到挂号信息,点击其中一个后,输入相应的诊断信息,并且开药,点击保存按钮后,经过客户端的数据验证,提交到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her,核心控制器根据配置文件中定义的位置,调用TreatAction的treat方法,treat方法调用TreatService中的treat方法,并调用TreatDao的treat方法,同样在数据持久层(DAO)通过Spring的依赖注入得到HibernateTemplate来进行数据库的操作,调用其update(obj)方法,将原先的挂号信息的诊断信息等信息进行修改,并改变挂号信息的当前状态,并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客户端根据返回的结果,选择相应的页面,并返回给浏览器。

4 结束语

从系统的设计来看,“社区卫生业务系统”是可以通过Web技术和Web服务的方式进行实现的。随着系统的开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档案和病历档案,实现“挂号-交费-诊疗-开药-划价-交费-取药”的信息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并且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社区医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必将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玉.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的目标,漫长的道路[N].北京:人民日报,2006-04-06(10).

[2] 陈刚.新形式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与规章制度建设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科学出版社,2007:254-260.

[3] 刘胜利,寿永熙.Web开发框架的分析与研究[J].福建电脑,2008:106-107.

[4] 威尔德·斯尼德.SpringFramework入门经典[M].赵利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2-107.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1篇

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条例第一条 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范围包括国家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中的患者基本信息、治疗与随访信息及精神卫生工作报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纸质材料。

第二条 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工作,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服务患者、安全有效的原则。

第三条 卫生部对全国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精防机构)受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重性精神疾病信息收集与报送任务,并对本部门信息安全负责。

第五条 各级精防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本部门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

信息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本单位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信息的收发、存档及管理;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基本信息、治疗与随访信息及精神卫生工作报表的审核、录入系统及质量控制等。

第六条 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信息管理知识和精神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保密意识,定期参加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培训及考核。

第七条 信息管理人员应定期备份系统中本辖区患者信息及统计报表,并妥善保管。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其他机构和个人透露。

第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简报制度。各级精防机构按照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对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定期编制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简报,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印发。发放范围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九条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全国或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其他部门、机构和人员无权向社会相关信息。

第十条 卫生系统内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因工作需要使用重性精神疾病相关信息,需出示相关证明并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第十一条 卫生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机构因工作需要查阅或使用重性精神疾病相关信息,需携带本系统业务主管部门证明,征得信息管理机构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并备案后方可进行。

第十二条 省、市两级建立卫生部门与公安机关之间的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定期交换与共享机制。交换范围仅限于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相关信息。

为确保信息安全,应制定信息交换流程,有专人负责交换。并对交换过程进行记录、备案。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重性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病指那些表现为严重的精神障碍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受损的程度已经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日常生活功能严重受损,不能保持对于现实生活的适当接触,并且出现严重的幻觉、妄想、行为离奇、思维怪异等症状。20xx年7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引发通知要求建立六种重性精神病患者发病报告制度。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精神活动严重受损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动紊乱等,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疾病。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2篇

社区卫生服务的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环节和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与预防保健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优化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9年3月新医改方案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重点服务人群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农村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需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和急诊急救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和预防保健服务;开展常见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传染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康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综合性健康管理与服务。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为适应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工作性质需要,北京市成立了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作为独立法人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别隶属于市、区县卫生局管理。

根据已实施的新社区卫生政策,北京市社区卫生业务管理体系分为四层,分别是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区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分别在市及区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工作,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各级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精神卫生等预防保健部门的业务指导并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对于社区卫生站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社区卫生站归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一种是直属区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管理。当前,北京市的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采用第一种模式,只有极少数独立站直属区县社管中心管理。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按照社区卫生业务管理的模式,社区卫生可以划分为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管理两个层面。

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两部分。其中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以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服务、传染病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精神病人管理、以及社区卫生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管理主要包括业务监管与绩效考核、统计分析应用、社区卫生财务核算与管理等。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即:收入全部上缴;全部支出由财政补助;药品全市统一配送,药品销售零差率;政府统一投入,设备标准化配置。

新医改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要求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为落实新医改政策的要求,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北京市自2008年开始建设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目标是: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决策能力;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持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支持实现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支持市、区社区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所辖范围居民健康的信息管理;支持市、区社区卫生管理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人、财、物的综合管理。

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将覆盖市卫生局(市社管中心)、16个区县卫生局(区县社管中心)、351家社区卫生中心和2900多个社区卫生站。

据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该包括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社区卫生财务系统、药品零差率采购系统,三个系统应该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因为药品零差率采购系统是独立建设的系统,因此,现在所说的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仅包括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两部分。

北京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

社区卫生信息化将作为一种支撑社区卫生业务以及体制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一方面为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与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社区卫生服务到位、管理到位;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形成全市常住居民的健康医疗档案,使之真正成为评价老百姓健康水平的手段。

2010年6月,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试点项目验收, 并开始面向全市推广应用。截止2011年3月,该系统已在北京市的8个区县、6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稳定运行。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基本完成实施推广,顺义、海淀、石景山等区县进展顺利。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建立了526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42.9%,超额完成了原计划2010年底20%的建档率任务指标。

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和质量;整合了社区已有健康档案信息,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心;为慢病病人提供规范化的评估与慢病管理流程;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汇总上传和基于业务明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部分绩效考核功能;实现了社区到医院的预约转诊,方便患者由社区转诊到大医院看病,促进居民合理有序就医。

2010年8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信息化专家,对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进行考察后表示:“北京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创造性地建立了很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工作很有特色,非常成功。世卫组织可以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中国北京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推介到其他国家”。

未来北京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前不久,北京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方便居民、有利于加强管理为目标,全面推广应用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功能。意见要求到2011年底,建立起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完成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互联互通的网络。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3篇

1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部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们,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城市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基于上述情况,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延续项目“中小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技术集成”的支持下,通过调查和分析广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建设基于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如图1)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如图3)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4篇

经过调查,云南省临翔区存在着很多环境卫生问题,而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落后,大多停留在卡片、图纸及表格等原始资料的人工管理阶段,普遍存在分类、检索困难,定量、定位分析薄弱,正确性、实时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WebGIS的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使市民能在线实时地举报环境卫生问题,使环境卫生举报信息根据问题类型用不同的图标在地图上实时显示、直观明了,环境卫生问题处理的责任部门能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并让处理结果地图实时反馈显示、高效互动。

【关键词】森林临沧 WebGIS技术 智慧城市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大大刺激了环卫设施的需求量,随着城市功能向外扩展,“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垃圾的收支处理模式已被广泛推行。全国8成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庞大的人口决定了环卫设施的需求量,但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呈现较为落后的局面,临翔区也不例外。经调查,云南省临翔区存在着三大环境问题,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质量差、破损严重,建筑施工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针对目前我国边疆城镇对环境卫生设施信息的管理比较落后,大多停留在卡片、图纸及表格等原始资料的人工管理阶段,存在着数据信息在存储、管理上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分类、检索困难,定量、定位分析薄弱,正确性、实时性差等问题。本文以临翔区为例,应用WebGIS技术建立“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GIS系统”,这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一个新的技术支撑平台,投入环保部门及环境卫生相关责任部门使用,达到人人监督城市环境卫生问题,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打造一个“森林临沧”。

1 临翔区环境卫生现状

为进一步推进临翔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特别是街道城乡的环境卫生,对临翔区进行了环境卫生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其主要存在如下环境问题:

1.1 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质量差、破损严重

首先,表现为商业区、汽车站、菜市场等人口密度大、流动多的地方,果皮、烟头、口痰、宣传单等随处可见;夜晚露天烧烤、路边小吃等占道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同时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术大的影响;一些小型饭店、旅店及城乡结合部的公共厕所脏乱不堪。其次,各类公共设施破损严重,路面坑洼不平,路灯、垃圾桶等破损,各类花草树木层次不齐,次外,清扫保洁不到位,居民区、绿化带都不同程度存在生活垃圾,公厕管理也不到位。

1.2 建筑施工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经调查,临翔区因建筑施工造成的环境环境卫生污染及乱堆乱放造成的占道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居民区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挂、车辆乱停现象突出,建筑材料、沙石堆放突出,且散乱不整洁。

1.3 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外来务工大量涌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不严格把关导致辖区收购废旧物品、医疗废物、冷加工、家畜家禽导致环境污染。很多租住在城乡结合部,致使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长期滞留,成为苍蝇、蚊虫、老鼠等滋生繁衍的温床。

针对调研结果中环境卫生地下脏、地上差、地面乱和市民环保意识差的实际,应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制定措施,科学整改。本文提出基于WebGIS的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使市民能在线实时地举报环境卫生问题,使环境卫生举报信息根据问题类型用不同的图标在地图上实时显示、直观明了,并让处理结果地图实时反馈显示、高效互动。

2 基于WebGIS技术的环境卫生研究的背景意义

2.1 基于WebGIS技术的环境卫生研究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增加, 基于Internet地理信息数据, 供全球用户查询、检索并提供GIS 服务的WebGIS系统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基于WebGIS技术也已如火如荼地进入到城市规划应用中,例如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公交导航服务系统、物流配送路径规划系统、城市信息一体化平台等的开发研究已有很多,但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特别是针对边疆小城镇的应用为数不多。在国内,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平台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多数是基于传统GIS的,而且投入实际使用的也不多。本文拟通过建立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GIS系统,利用社会公众通过地图举报卫生环境问题,相关责任单位实时处理和在地图上实施反馈处理结果信息,达到全市民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并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成为处理城市突出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新的技术手段。

2.2 基于WebGIS技术的环境卫生研究的发展趋势

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人们又提出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这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充分利用Internet和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并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企业提供优质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不可否认地,WebGIS技术将长久地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城,进而成为发达国家,但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 基于WebGIS技术的环境卫生研究的实际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边疆小城镇所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诸如城市化质量差,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差,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适应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环境差,城市绿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差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管理差,管理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力,离城市现代化管理要求相差较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WebGIS技术,首先打造一个“数字临沧”,然后开发出能在Web上分析临翔区的环境卫生信息数据,为市民公众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服务的临沧市区环境卫生曝光台,并能实现市民发现环境卫生问题,可拍照上传,相关处理部门可根据用户上传的照片及时处理,并把处理结果上传,使市容环境卫生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整顿城市环境卫生,配备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理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创建“美丽临沧”。

2.4 基于WebGIS技术的环境卫生研究的理论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边疆城镇对环境卫生设施信息的管理比较落后,大多停留在卡片、图纸及表格等原始资料的人工管理阶段,存在着数据信息在存储、管理上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分类、检索困难,定量、定位分析薄弱,正确性、实时性差等问题。本文以临翔区为例,应用WebGIS技术建立《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GIS系统》,这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一个新的技术支撑平台,投入环保部门及环境卫生相关责任部门使用,达到人人监督城市环境卫生问题,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希望这一研究可以为边疆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GIS开发应用领域的其他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为同行提供决策指导。

3 环境卫生GIS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基于城市环境卫生信息化管理和保护对科学技术手段的急切需求和对智能化、规范化、精细化监控的需要,“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GIS系统”通过调用百度地图,利用WebGIS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让全民实时监控临翔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从“传统被动响应”变为“科学主动处理”,让城市环境问题变为“实时感知、及时处理,动态预测”,保障临翔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健康运行。

3.1 公众用户权限

公众使用公众举报模块可以直接在地图上标注出实际的违章地址,填写举报信息,上传违章照片。公众用户可进行基本的地图操作,卫生环境举报点的地图定位、地图全图、地图漫游、距离量测、面积量测、地图打印、矢量和影像图切换等。

3.2 环境卫生问题处理责任部门权限

支持以多种彩色图标区分违章类别实时生成违章点分布图,使用地图框选、属性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快速定位违章位置。支持管理部门,在线实时查看和审核举报信息,根据电子地图的实际违章地点,确定责任单位,违章信息。让处理结果地图实时反馈显示、高效互动。

3.3 数据操作

数据查询:可根据查询条件查询相关举报信息,并以列表形式进行显示,点击某个结果则在地图上定位。

报表输出:利用条件查询,可把符合查询条件的结果信息导出Excel等文件。

数据审核:相关负责部门登录系统后可对负责片区内的举报信息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可实时在前端进行显示并对公众进行公示。

3.4 系统运维管理

主要有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权限管理等。用户管理主要有用户添加、编辑、删除、查询及密码重置等功能;系统日志管理主要有用户操作日志查询、删除等功能;权限管理主要有用户权限添加、删除、编辑等功能。

用户角色分为责任单位用户、管理员,权限如下:

责任单位用户:查看可处理其负责片区内的举报信息。

管理员:用户管理、用户权限配置、数据库还原、备份、系统日志管理等。

4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1)系统中地图操作,如违建点定位、地图的矢量或影像图切换等功能利用ArcGIS JS API或百度地图API相关功能实现。

(2)举报点信息和系统运维信息利用SQL Server2008R2 进行存储,违建图片等数据利用文件系统进行存储。

(3)地图底图利用ArcGIS JS API或百度地图API调用“百度地图”地图服务实现。

(4)前端开发采用html+css+javascript+jquery+easyui等,增加用户体验。

(5)整个系统开发平台采用微软VS2012。

(6)系统逻辑设计和网络结构图。

总体采用B/S三层结构架构设计,每一层相对独立,能够有效的实现安全性、可移植性、扩展性。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根据实际情况服务器可采用Web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合在一起共用和为了提高数据安全性, Web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分开的方式。 根据系统实际和规模,本文采用前者,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

5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发展需求,城市环境卫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环境卫生信息化、智慧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的治理,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3S技术的城市环境卫生的研究孕育而生。本文运用WebGIS技术建立“临翔区环境卫生曝光台GIS系统”,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一个新的技术支撑平台,投入环保部门及环境卫生相关责任部门使用,达到人人监督城市环境卫生问题,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本着以民为本、服务边疆,提高环境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为落后家乡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柴洪文.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2]陈鹏翔.基于Web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09.

[3]张继承.生活垃圾回收市场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马晓霞.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传播,2012(12):82-83.

作者简介

徐兰声(1985-) ,女,硕士学位。现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空间信息。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信息化;3G;医疗监管;医疗资源共享

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列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八项重要支撑之一,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有效支撑医药卫生体系高效规范运转。

当前卫生领域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医院HIS系统已经成为大多数医院的标配性基础设施,县级以上的医院基本上都建有自己的HIS系统,资金和人才条件较充裕的乡镇也建有HIS。总体来说,我国医院和政府卫生部门对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理念基本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1]

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清醒地看到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有限:多数系统开放程度较差,各个环节之间互通率较低,“信息孤岛”情况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满足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需要。[2]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上级(省级、地市级)监管部门很难监管下属卫生机构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服务水平;而“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患问题越发敏感,成为当前大众与5A92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可以说,不管是从政策要求还是从改善老百姓民生来看,建立市级统一的卫生信息化平台都迫在眉睫。

2.基于3移动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

首先,从纵向角度,即医卫资源监管角度来看:需要建设一个涵盖各个不同层级医卫部门的监管平台,以保证监管部门有效获得市、县、乡、村四级的医疗数据,并保证新农合监管、基本药物制度监控政策的顺利执行。

再次,从横向角度,即各平级医疗机构资源共享来看:实现医疗机构对于患者基本信息、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信息的有效共享,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最后,从新技术引入角度,利用新技术改善整个卫生领域服务模式,帮助医疗机构从当前的被动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通过大数据挖掘加深历史数据的使用深度,为可能发生的传染事件进行提前预警并提供相关救治方案,实现发生大型传染事件的快速响应和防治。

3.基于3G移动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系统实现

3.1相关技术

1.3G移动网络[3]

3G移动网络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该网络能承载几百K比特的每秒的数据速率。3G移动网络不仅能传递语音等音频信号,还能够加载数据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当前流行的3G智能手机都可以通过3G移动网络接入到国际互联网中,比如在手机上使用QQ和新浪微博等应用软件。

2.WLAN[3]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表示无线局域网,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取代传统网络的双绞线构成的无线局域网,能够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实现随时随地无线连接因特网。

3.中间件技术[3]

中间件(Middleware)是提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连接的软件,以便于软件各部件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应用软件对于系统软件的集中的逻辑,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框架如Web服务、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中应用比较广泛。

3.2系统目标

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确定基于3G移动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移动技术,以提高医疗机构横向与纵向信息化水平为突破口,建设卫生信息大平台,系统建设目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平台,实现新农合监管、基本药物制度监控。

数据标准化。地市和各区县建设标准化的数据中心,标准化的数据包括:个人信息标准化――按照身份证进行身份识别,病例数据标准化――按照国家标准数据,药品目录标准化、补偿报销标准化,由相关地市与区县统一进行维护。

监管加强化。医院监管部门对在院期间患者费用和用药情况进行监控、事后抽查,医疗监管机构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第二部分:建设居民健康档案,提高大众医疗服务水平。

以第一部分建设的标准数据为基础,增加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增补叶酸、疾病防控、老年人保健等;患者可以查看个人的健康档案,了解相关医疗知识;医疗机构也可以共享患者基本信息、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信息。

3.3总体架构

基于3G移动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通过信息总线从下属区县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汇集业务数据,形成医疗卫生数据集,在市一级部署业务平台系统,区县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总线获取市级平台的数据。

各区县各自部署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基本的新农合、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制度管理、一体化管理的县级业务操作,形成县级医疗卫生数据集。

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采用以数据的核心处理系统做核心平台层、以网络、存储和安全作为保护层、以业务用应用作为功能层、将Portal服务入口门户作为交互层的架构。

市一级的平台包括以下若干个关键部:

1、网络传输层:将全市新农合管理机构和定点机构连通,并支持以上部门的内、外部网络互联。

2、系统安全层: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性原则,建立整体上的信息安全环境。

3、服务器存储层:本层支撑市级范围内的新农合业务所需的各类服务器设备,包括数据中心所需的存储设备及相关的管理系统。

4、标准规范层: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和山东省标准的文件、数据集、传输标准等。

5、市核心平台层: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技术手段支撑新农合业务应用的开发和部署工作,主要包括:

1)应用层:核心平台应用层为专业应用服务提供基础类及API接口。

2)数据层:数据层的核心是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引擎,具备高性能和高可扩展性。根据业务功能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字典库、政策法规库、交换库和决策分析库等多个逻辑数据分区。

3)服务总线:服务总线保证在数据信息异构环境中的稳定交互,屏蔽硬件接口、操作系统、网络等系统中复杂烦琐的界面,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标准化通道,保证业务逻辑和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强耦合关联,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4)数据交换网关:数据交换网关作为核心组件,是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数据交换的关键,能够支持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数据传递并具备断点续传能力。各区县新农合管理平台需要通过县级数据交换服务与地市级平台数据交换网关实现双向数据交换。

6、地市门户层:该层面向用户进行高度资源整合,将来自不同信息源的数据以个性化、可定制的界面展现给前端。

7、业务应用层:平台核心为该层提供应用级中间件引擎(Middleware Engine)、核心数据库引擎和其它重要组件,通过Web开发和部署新的平台级核心服务。

3.4功能设计

软件系统能满足各级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的管理与业务需求。

系统的基本功能按照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综合管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业务体系,从整体上符合“4大类,15子类服务功能,28个业务功能,43个业务过程,213个业务活动”框架。包括:

健康管理部分: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保健管理、康复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以及特定人群管理等。

公共卫生部分:包括疾病管理、预防接种管理、公共卫生监测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综合管理与统计部分:包括:社区基本信息管理,社区诊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管理、行政管理、设备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分析评价、综合查询与统计、报表管理,社区卫生基本信息处理汇总以及推送省(市)级数据交换中心等。

绩效评估部分:根据绩效考评标准,实现针对分项业务目标完成情况等工作责任目标的定量评估,具备统一绩效、奖惩的考评激励机制。

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接口、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接口、医院信息系统接口、妇幼系统信息采集接口等,并同时有效与其它标准化分系统有效集成,如独立的慢病管理系统等。

4.结语

基于3G移动网络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打破目前医疗信息化领域存在的信息孤岛,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互联数据中心,并且实现了基于3G移动网络的健康档案查询。

希望本文提出的应用系统既能在现实中应用,也能为未来基于移动网络的应用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海一,金元,朱士俊等.医院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标准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