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在中南海召开《中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会议中,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各类人才”。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随着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优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大量涌现,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管理、共享、展示成为必然趋势,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将所有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优质职业教育建设的关键。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发与优化,实质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院校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随着步入了网络的新时代,各学校已展开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能够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展示与院校交流先进教育经验、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 构建动因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生的信息服务需求,构建该平台的动力,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需求。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可以包括多媒体、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教学资源的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教学资源的工具性,可以作为认知工具,探究知识、构建知识。(2)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逐渐推动着数字资源的实践发展,这些科学技术对校园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起到了加速作用。

3 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开发、搭建、拓展过程,涉及到平台结构规划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

(1)平台结构规划与建设。在职业教育平台结构规划中,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立足于创意或职业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对接准确把握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此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网络技术、远程教育为媒体,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师生交流、网上课堂、课件、练习、考试专区、虚拟公司或企业实训、就业资讯、作品展示等,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等需要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开放平台。在平台框架设计中,涉及到资源的、定位以及平台提供服务三个方面,其框架总体结构应设为存储、后台组织管理、前台展示三个层面。存储层,用于存储所有数字资源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同时以特定标准对数字资源进行唯一命名和标注。后台组织管理层中,对检索控制、权限控制、数字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保证前台展示为用户提供透明性。前台展示层也可以称之为应用层,用于向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士提供用户注册、登录、检索、资源浏览等多种服务。平台分层设计规划,便于开发人员根据本校自身、专业、教学特点和需求运用相关技术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平台的开发。(2)技术体系建设。资源服务平台基于SAN网络存储、数据库检索、统一身份认证技术上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使得资源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目标。校园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资源服务移至网上,扩大了服务范围与时间,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士也可通过互联网方便访问服务平台,在信息检索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智能化服务中查询需要的资源,对用户、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图像、音频、视频、软件等各类型文件,同时可供打印和下载服务。在平台构建技术方面要注意几点:首先,数字资源标识的唯一性,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以保证数据表中每一数据的唯一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在实现数据参考完整性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在平台组织控制层中不仅需要能够唯一标志数字对象,更需要对标志数字对象进行持久可操作,以满足不同区块系统间的互操作。其次,在数字资源信息数据实现互操作时,需要基于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灵活性,采用合适的数据互操作协议,比如OAI-PMH协议,从信息资源的元数据采集入手,通过元数据实现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的互操作,以实现知识发现。最后,检索技术。检索技术开发时应考虑从数据库中得到请求响应的方法与技术来获取数据;有效组织获取的数据;整合数字资源信息并呈现。基于Web服务(Web Service)技术,完成对元数据的检索设计与具体实现。(3)数字资源建设。优秀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在优秀资源开发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方面。优秀资源开发建设,由教学老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数字资源。比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字资源以技术应用媒体资源为主。在进行教学资源整体规划制作中,由专业教师、多媒体技术、网站开发、软件开发等IT方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对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整合,开发适合本校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采集,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挖掘、筛选、采集适合本校学生和职业特点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引入更多、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4)制度建设。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数字资源共享、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共享制度,数字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资源、合作、创新、服务、共享。管理方法,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集成了各服务系统,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部门或外来专业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在团队管理、合作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经费管理、资源协调管理、实施操作平台管理上都要进行标准或规划的制定,通过正确的管理方法,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工作高效,以达到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顺利完成的目的。法律法规方面,由于数字资源涉及到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在建设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时要充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资源,以确保利益不受侵害。

4 有效应用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应用教学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可以激发职业院校学生或社会人士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佳的路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有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教师、学生、信息化教学模式、环境与支持。

教师要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教师需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内涵,才能提供和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洞察调动学生知识经验,以开发学生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联系教材,结合企业岗位业务流程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找出最佳结合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资源服务平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专业的需要,自行斟选、检索相关教学资料,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有效利用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学习。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应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院校提供环境与支持。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应用环境包含资源基础设施、支持服务、政策措施、教育观念等。在构建资源服务平台时要考虑到教学资源量将快速增大,越来越大的带宽让资源的稳定运行成为现实,资源的软硬件配置都应积极跟上,在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要加大资源质量建设和引入优质的外来资源,这些都需要院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资金、政策支持。

5 构建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建议

(1)加强服务平台体系构建开发和应用研究,促进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发展。对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和教师教学过程实践经验,结合职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开发和有效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和补充服务平台中的漏洞和缺失从而保障服务平台的持续性、先进性、创新性。(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开发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在平台构建实践中,进行高水平数字资源建设,离不开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同时具有个性化、创新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保障。各院校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更新等工作,打造一支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人才队伍为担当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的重任。(3)规范数字资源数据,为集成扩大服务平台创造条件。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应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使用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增长,在资源质量上也应提高,规范数字资源数据,考虑到数字资源服务的发展是动态的,不仅仅在一个学校内发展,还将校校联盟,将来还有可能与国际接轨。

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发挥数字资源和服务最大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台开发和应用研究,规范数字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大力支持下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职业特点的优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冉新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障碍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

[2]潘康明.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丽君,段万春,赵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06.

[4]盛冬梅.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0.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建设;信息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60-01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建设的实施背景

在科技腾飞的今天,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更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数字化信息时代,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截止2007年9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72亿,互联网使用中的“网络教育”功能使用率达24%。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并创造实现世界范围内共同协作的可能性。在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下,全球正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将迎来数字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来构建21世纪的职业教育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解决,为技能人才培养而奠定基础。根据国家当前政策,硬件设施建设初见成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和实施应用成为目前的重点。

为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推进网络化,数字化资源进程。为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技术,进一步推进我国的职业学校改革,为探索适应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为在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校的竞争力,国家特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共享规划方案”,扎扎实实地做好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新型的网络文化学习氛围。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建设的内涵意义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将教育教学课题资源的信息化,并实现数字化资源信息的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计算机及网络设施是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前提基础。数字化资源将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中,整个工作围绕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的探索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职业教学中符合教育多元化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扩大课堂容量有辅助教学作用。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分享专家经验,共建精品立体化课程资源, 弥补师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实施学分制管理,还可弥补实训实习基地不足,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分析与评价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充分体现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特点.建成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学习模式;可以支持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强、共享性强、容量大、资源类丰富、形式多样、技术先进等网络化优点。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应用于各个教学与学习环节。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主要包括精品课程资源、通用主题素材资源、教研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群落网站等。

(一)精品课程资源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类和专业课类资源,每个课程资源包含有标准化课件,考试题、视频授课、PPT电子教案、教学案例、模拟仿真、实训操作、竞赛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网络课程研发等配套资源。本资源能够在“管理信息系统”、“通用主题素材”项目相应的软件平台管理下使用。教师可以方便地从多媒体素材库中查找、调用各类素材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还可以在上课时.通过网络直接调用某一图片、声音、动画、片段型视频素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通过校园网系统,查阅、观看或下载各类素材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通用主题素材资源

通用主题素材资源是将精品课程资源类项目研发的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教改案例库、技能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库等资源,以及通过征集、整合等方式获得的资源,汇聚纳入到“通用主题素材资源管理平台软件”统一管理,提供公共查询检索服务。

(三)教研科研信息资源

教研科研信息资源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库、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库、职业教育学术论文库、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库、职业教育专家人才库等信息,由统一的“教研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负责资源入库、浏览查询。职业学校可以通过管理平台软件和资源装备到校内网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云服务平台获取资源和服务。

(四)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包含有职业学校教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学校行政管理平台、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工学结合管理平台等、学徒制质量监测系统、课件制作工具,作为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核心应用软件支撑平台或重要应用软件。

(五)专业群落网站

在特点产业对应的专业群落,收集、和共享行业信息、相关企业经营、职业岗位变化、技术进步和工艺革新等方面的国内外前沿信息,为本类型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和教材应用创新提供信息支持。职业学校师生通过互联网访问网站获取信息服务。

通过数字化资源课题共建共享架起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实现对教师资源的积累和沉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策略,为教学改革提供政策参考。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丰富教学内容,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实质上是为教师、学生创造了开放性、多样性、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中心。依托网络平台共享。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与教学,使我们的知识更加先进,更加规范与标准。所以建设好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网络化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撑技术,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数字化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物理信息以一定的数字格式录入、存储并传播,实现数字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智能化可以使数字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和教学环境。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质是对育人环境的建设,是对教学方式、创新机制、学习活动、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每一个环节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大幅提高了办学资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校园的网络化、数字化,拓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制定全校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中的教学、生活、管理以及科研的各个方面,均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管理和数据,流程和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优化控制流程,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面向校内的学生又能面向校外的学习者,学习内容上能够满足学生按需学习、定制学习的需要,学习形式灵活方便,管理规范合理,资源统一调配的现代化大学,成为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二、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比较

1.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纵向比较

网络课堂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指网络环境中同时处于学习状态的学习者群体所处的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虚拟空间,体现空间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打破了学制、年龄、身份等限制,体现教育终身化;除了学校内在册的学生外,可以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全民化;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师的概念虚拟化,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而是扩展到整个信息空间,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改革传统的人才观、知识观,打破过去对教学管理和评估的教条做法,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2.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横向比较

数字化校园在系统结构模式、组织管理模式、资金投入模式、人力资源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较好的完成了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了信息化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整体性能,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信息门户、统一的访问控制和统一的硬件架构,大大降低了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全面整合了优势办学资源,降低管理开销。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实需要和迫切性

1.是当代高校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中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规则。为了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为学生创设数字化环境,让学生通过数字化校园中的学习和社会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信息素养。

2.是当代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从管理层面看,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空间上、时间上扩大了学校的范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现代化教学程度和办学的效益。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引入到学校中去,能提高高校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3.是优化和改善高校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校园会将高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各类系统,进行统一整合,消除大学信息化孤岛问题,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数据冗余以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规范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校园网建设完成后,首先是各部门,如财务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首先开始了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些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解决了某个主题的师生服务,如校园卡服务、校内电子结算、就业指导、学籍管理、网络选课、智能排课等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一些工作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随机性大、流程不易规范化等不足。

4.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提高高校对社会服务的水平

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资源共享,可以打破学校的“围墙”,形成万网、万校的“数字大学”,形成一个巨大的永不过时的巨型资源库。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大学可以通过向社会开放和共享丰富的资源,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中的思考

1.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校领导要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的推进工作,直接参与决策,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行政执行力度。 做好资金投入预算,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支撑强度和重要保障。

2.加强师资培训。要采取措施强化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使教师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3.重点开发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化、建构全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源泉。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 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 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 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 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字化资源;共享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又具体规定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等内容,计划“用大约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2003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35号)。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制订与下发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教育也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

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适应时展新趋势的背景下,国内高校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自身网络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基础与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在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如何将已建成的资源最大限度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快资源建设与应用步伐的问题摆在了各高校面前。各高校纷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资源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由支撑平台、应用软件、硬件系统等构建的网络环境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和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网络服务等都属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的,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管理应用,以达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目的。它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地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搜寻、共享、评价,并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处理技术数字化。数字化处理技术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号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使其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进行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2、处理方式多媒体化 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形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纯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的方式相比,经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3、信息传输网络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传输,学习者可以在异地任何一台上网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4、教学资源系列化 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由资源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对进行系统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系列的教学信息。4资源建设可操作化 指教学资源允许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

以上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显而易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地点及学习教材。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从任何章节开始任何内容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 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依赖于教师讲授与课本知识, 而是完全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

尽管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许多优势,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数字化环境与基础。但是,在实际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不足,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关注与研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不足归纳如下:

1、数字化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应用。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国家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起到了显著作用。各高校在最近几年内纷纷引进或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了各级精品课程与一定数量的网络课程。然而,教学资源建设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只有与教学同步,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才能通过应用优化资源质量,切实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作用。在“以评促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为评而建”的问题,导致课程资源多为课程评审前突击建设,“一切为了评审,时间短,任务重,临时凑数。至于资源与教学的适用性,可学习性根本顾不上考虑。”是这类资源的典型特点,一旦评审结束,所建设的课程往往被束之高阁,其界面、栏目、内容几年内未有任何变化,更谈不上与课程同步,及时更新、补充、完善。

2、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多,质量差,重复现象严重,优质资源匮乏。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过于分散,可能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在建设。由于开发能力、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所谓的“建设”是通过互联网将已有的资源下载后,进行简单修改后应用于教学。真正具有创造性、自主开发性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研究

1、树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积极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发展和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选择性、开放性相结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基于平台与工具的资源库和基于互联与沟通的资源模式。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由一般的资源库建设向开发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以互联、共享为方向, 以应用为目的,推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系统。麻省理工、耶鲁等国外名校都推出了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公开课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建设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3、积极调动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参与到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纷纷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资源库的建设。然而, 无论是大规模的区域性资源库,还是学校自建的小型资源库,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数量不足以及资源的共享、交流和整合不力等缺陷,导致了资源库的实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必须依靠集体优势,只由各尽所能、互通有无,才能建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资源共享系统,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4、建立健全共享资源建设技术标准。所谓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就是使不同的资源建设者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标准与办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在统一的模式下, 资源能够更好地兼容、复制、扩展、交流和移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建设者的工作效率, 又方便了使用者。目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属于上层的技术规范,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通用性, 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 但在实施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这一规范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标准。

5、以应用为导向, 重视共享资源建设的实用价值。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最终目的,教学资源只有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以应用为导向,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应充分重视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应的教学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及其共享平台的建设方兴未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问题已经成为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此进行的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既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又可以为网络信息服务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和重用 ,能有效整合与管理校内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 ,以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 ,这对扩大学校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和科学化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彦钟.基于XML 的教学资源动态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2]徐兆明.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13).

[3]刘万年 施春明.对高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J].教育传播研究,2006,2.3.

[4]李晓锋.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5.

作者简介:

扈文英(1975-),女,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信息化教学。

课题项目: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终身学习;社区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张吉先(1966-),男,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体系组织架构与创新机制的研究”(编号:Z200803768),主持人:张吉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0-04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终身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教育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是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成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的有效载体

3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其开放办学的理念,“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天网(卫星系统)、地网(互联网和宽带专用网系统)、人网(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分布式的教学模式,是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电大在实施社区教育、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电大办学定位优势。电大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功能十分突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三大定位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过程的公正性以及平民化教育使命感,满足了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已经并且必将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教学资源优势。社区教育要满足社区成员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到休闲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尽管目前电大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但是电大多年来建设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附属于电大的燎原学校、电视中专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这些资源用到社区教育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是系统网络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电大系统建成了自身独特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如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成了连接10所市级电大和59所县级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还有卫星电视网以及正在下延到乡镇和大型企业的遍布全省各地的办学网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这些都为依托电大系统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近五年来,浙江省依托电大系统逐步建成了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是指由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办学网络。依托省级电大建立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好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六大功能;以市级电大为基础建立社区大学(城市大学),开展市本级的社区教育并指导县(市)社区教育的有关业务;以县级电大为基础建立县(市、区)社区学院,整合县(市、区)的各类成人教育资源,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为主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体系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和谐社会和公平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为目标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信息交流子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子平台、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平台(见图1)。通过这一平台,使各类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信息和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见图2)。该体系主要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重点目标是建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和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技术支持等相关问题;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内容和机制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如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一)基于“一库多平台”的三级联动机制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和云技术,通过“一库多平台”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传输形式,支持省市、县三级学习子平台,各学习子平台之间又互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成果可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各学习子平台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生态化学习体系的核心和各子平台的纽带,而学分银行则是该生态化学习体系的能量转换器。

以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平台为例,平台提供整个业务流程的功能支撑、网络存储空间、网站生成工具、权限管理和资源交易等。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省中心申报培训项目,批准立项后,省中心分配统一的项目编号,开放权限和存储空间,作为项目发起方,培训机构可以来配置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培训的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培训的工作流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考核方式、生成培训项目的页面、教师团队的组建、培训项目相关的信息等,然后依托平台功能,开展培训、管理和统计结算等。这样的运作机制,首先确保了非学历培训的宏观管理,也保证了各办学机构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整个平台的项目拓展

(二)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

有效建设与整合各方学习资源,推进优质学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建构一个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础。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包括三个内容:即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学习资源库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探索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策略、方法和来源,通过自建、引进、共建共享、改造等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参照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依托省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学习资源建设规范化,以保证学习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和可重用,提高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资源库系统集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资源评价、学习资源应用于一体的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海量学习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及高效检索。包括学习资源目录管理、素材管理、入库管理、资源应用和评价以及用户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功能和模块。

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作为底层的基础库,通过制定与各类学习平台或应用环境的统一接口标准(API),搭建资源的共享应用与服务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相当于一个云计算中心,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入接口为各地办学机构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和共享资源的接入,提供虚拟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持服务。

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向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上传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省中心对各种资源进行审核、分类、标识、存储和交换交易的协调管理,并将资源用目录清单的形式对外,明确资源的归属权和开放属性,其他机构在创设新的培训项目时,可以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目录清单中选取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建的资源这这样的资源建设和交换交易机制,可以确保资源的产权归属,调动办学机构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办学机构都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也提高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三)政府推动、典型引导、多元化发展的机制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浙江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建设学习型社区。浙江省终身学习在线和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已纳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杭州吴家墩、慈溪掌起镇、德清新市镇等建立实验基地,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社区教育进行典型研究和探索。通过政府推动和典型引导,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模式逐步得到推广,一些县、市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E学网”、“一键通”、“365乐学网”“萧山学习港”、“9吧”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四、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实践与成效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乡社区输送,为广大城乡居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浙江省已开展培训的项目达到300余个,开设培训的课程达到500多门,已培训32万余人次。

近3年来,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数字图书走进社区、建立农村书屋等活动,服务城乡居民。近些年,杭州吴家墩社区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社区数字化进展,以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数字图书 走进社区”, 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终身学习网络,涌现出一批热爱学习的个人与家庭,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2007年以来,依托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大专学历教育11000多人;浙江省禁毒办、省教育厅、省人保障厅依托浙江省电大系统和远程学习平台,采用远程集中培训和课件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启动了全省禁毒师资远程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次。

一些地市级社区大学依托电视和网络,开设“电视讲坛”或“市民大讲堂”,全面开展时事政治、社会公德、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普通话、计算机、市民英语、各类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在开展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是县级社区学院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基地网络,针对一天中一个农民可能要做三种人(早上做商人,上市场卖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等;白天做工人,到企业上班;傍晚做农民,下班后到地里打理庄稼)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各类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变成富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变成工人;开展市场营销培训,让农民变成商人;开展综合素质培训,让农民变成市民。同时,还围绕各乡镇的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给类培训。通过一系列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数字化学习终身平台成为农民致富的知识宝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将有效提升传统社区教育功能,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社区教育,成为构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着陆点。建设新一代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能够扩展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它以覆盖面广,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低成本解决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288(01):5-8.

[2]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02)(综合版):15-20.

[3]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综合版):5-12.

[4]郑晓东.一个农民市民化过程较为平顺的社区——H市Z社区的经验与问题[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2):60-63.

[5]张吉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 2008(03):57-59.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推动措施 成效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各种以数字形态存在和被使用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 教学课件、虚拟仿真系统、数字教材、教学案例等。它具教育性、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便利性和可用性,通过提供丰富生动的场景资料,创设多样的教学情景和大量的虚拟仿真实验等手段,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共建共享是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目标。“共建”就是发动本区域内各个层面的学校、教研机构,以学科体系资源和专题资源库建设两种形式,参与本区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最终既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又能建成有本区域特色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共享”就是本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供本区域师生使用共享。共建是为了共享,而共享反过来又能激发参与者共建的积极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滁州市教育信息化主要是从基础设施,即信息化硬件设备开始推进的,如在学校互联网建设、学校多媒体设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数字教育资源库,即软件方面仍存在着总量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共享平台、缺乏共享管理机构、缺乏共建共享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运营机制等问题。如果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信息化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水之源。滁州市教育信息化重硬件轻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跟不上总体发展的步伐。想要破解此“瓶颈”,唯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滁州市城乡、校际间均衡公平一体化发展。

针对滁州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促其共建共享。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推动措施

第一,政府牵头,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成立市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负责对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调控、协调和管理,对域内资源特色进行良好定位和建设发展。该机构下设: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小组、资源基地学校、技术小组等。其中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局部门和专家组成,在市局引导下开展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规划、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层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第二,制定推动政策。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政策的引导,市教育体育局要建立积极的政策导向,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制定一些共建共享的政策,把共建共享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当中;制定共建共享规范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规范性;制定一些共建共享优惠政策,如参与共建共享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比表彰方面的倾斜扶持;制定激励政策,如给教师个人资源定价运营、按使用效果付费等,积极鼓励和培育一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骨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入开展,引导和推动本区域内达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

第三,制定统一的开发标准。资源建设随意性强,要在宏观层面上统一规划管理:撰写统一的建设标准,确保搜索时,易检索到适合自己需求的资源;资源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对资源的实际需求确定开发任务、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编制开发指南;公开招标开发资源,中标单位组织学科教师编写资源开发脚本,资源开发脚本经专家审定合格后,才可组织技术人员制作资源,最后由评审小组对资源进行评审,合格资源入库。市教育部门对所建资源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时间、使用对象、开发周期等要有详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第四,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构建。成立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实施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政府筹集资金购买技术,搭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统一负责共建共享信息的汇总和。

第五,制定共建共享激励评价机制。为了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全面开放和深化应用,可出台有关激励机制,对参与资源建设者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组织各种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竞赛、评比、交流、研讨、讲座等活动,给予优秀者表彰或奖励;以专项课题的方式申报资源建设项目,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效把资源建设、开发、应用、评价结合起来,有利于资源建设迈向优质化发展之路。

组建评估机构,对建设质量进行认证、审核和评价,遴选出优质教育资源以供共享,审核不通过的资源,经反馈后做出修改与完善,从而有效地保证资源的建设质量,提高资源的建设水平。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预期成效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能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全方位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一能建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开发了数字化、立体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成了智能化、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这些资源能服务于学校用户的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及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能惠及区域内所有同类学校。二能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建设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创新”的资源开发思路,可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今后资源建设奠定了经验。三能打造高素质的资源开发团队。在共建共享过程中,通过开发、应用、专题研究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熟悉资源需求、了解技术标准、通晓资源开发、擅长资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应用团队,对于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科学研究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他们今后也能有力地助推教育改革创新、资源开发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四能提升学校的发展实力。通过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能得到大幅提高。通过共享,项目学校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获得大量的、多类型的、质量可靠的数字化资源,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得以提升。

近几年来,滁州市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方面,与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建议政府应以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推手,努力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为教育均衡与公平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共建共享;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41-03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WEB2.0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决定教育水平的质量,而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实施推进,教育领域对数字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从曲靖市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和使用的情况来看,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但由于“教育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存储分散和各个系统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2],而且学校通过购买等方式建设的教育资源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3]。因此,论文主要从曲靖市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和存在问题入手,针对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提出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1 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时至今日,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全面推行,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1]。边远地区农村中学连网络基础设施都没有建设,更谈不上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了,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部分地区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归纳起来,这样的共享模式是在市、县、学校等机构组织建立资源库中心,然后这些组织再把资源配送到需要资源的老师和学生那里,形成单向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以行政区划为主体,从上到下配送。

曲靖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许多学校都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雏形,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建设上仍相对落后。据调查,学校一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没有资金支持,国家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设施支持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因此,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资源共享模式。大多数学校都是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把平时积累的优质资源保存起来,交由专职人员管理,统一存储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以便老师和学生共享,这是学校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1.2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单向垂直的共享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目的就是发挥资源的时效性,老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时能从资源中心获得。然而,从图1的共享模式来看,虽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本校的资源中心下载一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采取的是以购买方式或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那里获取资源的方式来建立资源库,往往容易造成共享资源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共享资源不能为教师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供帮助。这种共享模式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强加式的模式,把资源的使用主体(教师、学生)和资源的提供者(企业、公司、学校)完全隔离开,两者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内容和教学实际脱节。一方面,教师学生确实需要大量资源但找不到适合的,另一方面,市、县和学校也花费不少资金建设资源库,但这些资源却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需求。

如何保证开发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时效性和地域性,满足教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需求,缓解新形势下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瓶颈。曲靖市当前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显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信息环境下教学要发展,教育资源必然走共享之路,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2.2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论在哪一级,资源的建设都各自为政,上下级之间和横向之间不互通,学校没有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和部门资源库建设情况,也没有对本校教师和学生做需求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建立学校的中心资源库。县教育管理部门也简单地按上级要求,不对其他同级教育部门的资源建设情况和所属学校的资源建设情况以及对资源的需求做调研,按他们的理解实施资源库建设,不管有用与否。市级教育管理部门更是没有充分考虑建设资源库的价值,而是随波逐流,没有目的地建立资源库。这种方式构建的资源库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效应。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对建立资源库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价值分析,也没有指定计划如何实施,而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大环境下不得不进行资源库的建设。采取购买方式建立的资源库存在如下问题: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除非信誉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公司和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通用性差,各个系统实现技术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兼容性差,没有统一的使用接口,不同资源库之间无法互操作,无法形成统一平台,共享度低,使用不方便[5,6],导致这些资源形成“资源孤岛”;重复建设,各部门和学校有可能购买到重复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受知识产权保护,购买的资源是有偿服务的,商家授权使用的用户数或使用单位有限制,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但又要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两者是相互关联和矛盾的[5],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推进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

1.2.3管理不合理和不科学。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不方便资源使用者的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开发者那里,对资源做相应修改。此外,当教学大纲或教材发生变化时,资源也应相应的调整,而现行的资源共享模式,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是脱节的,也无法解决资源及时更新问题[4]。这种管理缺乏政策引导、激励、督促和规范,就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每个资源库自成体系,只对上级负责,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5],这种管理方式极不科学,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资源建设只有上级指挥下级如何建设而没有听取下级的建议,双方信息不对称,上级凭自己的突发奇想构建的资源根本对老师和学生不起任何作用。为了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必须改变这种格局,教育领域上下级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建设资源库。

1.2.4运行机制不合理。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是节约社会资源,因此,经济效益增长是一个出发点。然而,现实往往是资源开发者想通过较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利润,而资源使用者想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资源,这两者之间也是互相联系和矛盾的。现行的运行机制只把已有的资源强加给使用者,甚至有些是付费使用,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否适合他们。当出现上述的矛盾时,要么让使用者付费,要么不购买,这种运行机制打击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花钱买不了想要的资源,当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共享资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这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已严重制约曲靖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国家的发展思路是不协调的。如何在经济投入教育领域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当前数字校园环境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共享模式

根据曲靖市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要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模式进行。长期来看,资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既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又要兼顾以统一方式建设的资源库具有扩展性,所以要从长计议,彻底规划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蓝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布实施,建设过程中用户也可以是开发者,形成共建共享模式。利用现有数字校园环境和规避前述问题得到构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中,资源库的存储还是原来的市、县、学校三级模式分布式存储,现在这三级存储之间是互联的,不是以前的从上到下的单向方式。而且这三种级别的资源库都集中在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索引,所以用户只需访问统一地址就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样不论哪儿的用户,使用的是同一个平台,该平台好像专门为自己服务一样。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屏蔽了系统的差异性,用户使用的是统一界面,资源的存储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用户不管资源存在哪一级服务器,也不管如何存储,只关心使用。任何地区的用户可按相关学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按相关标准形成后上传到服务器即可。实质上,资源还是按三级模式存储,但对用户来说,就好像一个庞大的服务器,而不知它在哪里,除此之外,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该平台上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是通过该平台和资源开发者联系的,把按用户意见修改完善的资源进行更新,各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用户在统一平台上操作,所有的操作结果都通过该平台显示。

用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都使用相同平台进行资源查询、上传、更新和下载,系统自动进行资源和其他数据的信息流转,对所有用户而言,面对的只是一个应用系统,从应用角度来说,资源共享简单易用。人人都可使用,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模式。

3 结语

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号召而势必建设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已有数字校园基础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和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的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满足本地各方人士的需求。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使资源共享应用简单实现,但如何建设优质资源仍是一个难题。期望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社会化。实现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论文叙述的构建模式和运营机制旨在为曲靖的教育服务,当然,也希望此举能为其他资源共享提供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41-44.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3]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4]张雪,张立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113-116.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信息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13

1 基于云共享平_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研究

1.1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应用意义

云服务资源共享减少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本,云计算具有集中化和自动化管理的特点,可以减少高校管理人员对系统维护的成本支出。云计算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的硬件设备都是有云服务的提供商进行维护和管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云平台管理API就可以对云平台中的资源进行管理,改变了传统教学资源平台维护困难复杂的问题,云计算支持的多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使管理人员对资源的管理更加方便。传统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化昂立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通过虚拟化的技术对对教学资源进行单元分配,平台资源的使用率提高了,基础设备投入减少了,成本低而且建设周期短,后期对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也非常方便。

1.2 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设计和研究

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对各个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达到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互相访问对方的教育教学资源的目的。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并且使高校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在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高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属于高校教育资源中的软件资源类别,高校多媒体教学通过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合理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法,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比如提供多媒体服务的服务器等设备被黑客攻击,提供下载多媒体资源的网页页面不能正常打开和下载,高校与高校之间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存在问题等等。目前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载体主要是文档、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在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上,传统的平台构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需要。云计算服务模式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问题。高校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以云计算作为技术的基础,是高校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2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共享体系建设研究

2.1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应用设计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面对的用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广,所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架构要具有可靠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架构模式分为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在客户机端运行用户的交互操作,在服务器端运行数据服务程序。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都需要安装特定的软件,没有实现真正的开放性环境。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把WEB技术和服务器技术结合到一起,实现对用户开放性的环境,用户端使用统一的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软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结构一般分为用户层、应用层和资源管理层,。资源管理层负责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只有授权的合法用户才可以对资源管理层进行操作,资源管理层可以对入库的资源进行分类,对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这样可以提高资源库的资源的质量。应用层是提供各种功能的网页动态生成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应用层的应用模块,可以把选择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从新组织,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课件,体现教师教学的特点。应用层在整个系统中是关键的一层。用户层是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等用户的,有用户浏览器组成,用户通过浏览器对服务器数据库资源进行下载和上传的操作等。

2.2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共享体系结构设计

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基于云计算的架构层次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共享体系结构的建设和服务共享结构的建设。教学资源云共享体系结构建设主要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教学资源和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学校可以在校内各个计算机和连接校园网的计算机上安装云技术软件,通过云技术软件连接到高校内部的云服务系统上,通过高层控制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为用户提供云共享服务。学校对教务管理和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服务共享的建设包括基本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两方面,基本数据服务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对基础数据资源进行审核;数据安全服务是保证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防止计算机的云技术平台被黑客和病毒攻击,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架构采用云计算技术作为技术的支持,适应了我国高校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建设课题的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部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部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胧痉缎5慕逃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制作配套的课程学习资源、制作配套精品课程网站以及编写配套精品课程教材。2013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对江苏第一批国示范校的验收,对102门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及共建共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苏58所国示范,72所四星级学校,一共130所学校全部完成装机,并且投入使用。目前,三星级学校正逐步完善装机工作。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现状与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充分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超前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缩小数字化差距。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职业院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

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关键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适应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开展人才需求、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主要维度为:

宽带网络接入、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环境、场所覆盖面;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满意度及网络教学平台覆盖面;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应用情况。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主要维度为:

虚拟实训软件数量和应用满意度及专业覆盖面;

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训基地与国家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情况。

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主要维度为:

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和学生满意度;

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业技能情况。

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主要维度为:

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度;

远程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情况。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校园网覆盖范围、带宽、安全及泛在信息平台的普及使用情况;

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的配置与使用情况,及对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支撑情况;

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情况;

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共享与使用情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普遍开展,主要维度是: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应用情况;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的情况;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情况;

科研成果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开展情况及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建设与使用情况;

科研条件与资源的共享情况;

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情况。

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主要维度是:

信息化支撑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公共教学与科研资源对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的辐射情况;

多语言、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应用情况及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辐射情况。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建立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探索国家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鼓励建设各类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充分利用包括有线电视网在内的公共通信网络,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推动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发展高等学校网络教育,采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探索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模式,加强继续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遍及城乡的一站式、多功能开放学习中心,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探索相关信息系统与支撑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考试与评价、质量监管体系,形成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办学、管理及相关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服务。

2020年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全面普及,主要维度是:

学习者可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情况;

课程资源通过评估与认证的情况;

家庭可访问数字教育资源的数量及利用率。

继续教育开放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

继续教育学习中心的功能及覆盖率;

继续教育学习中心的支持服务满意度

为国家开放教育提供信息化支撑情况。

继续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普遍应用,主要维度是:

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应用与数据互联情况;

办学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累计与转换情况。

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力手段。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

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制订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

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扩大和延伸招生、资助等信息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丰富的公共教育信息。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根据需要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完善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化平台,支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维度是:

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情况及对教育质量常态监控支持情况;

管理信息标准化和数据互通情况;

信息化对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支撑程度;

师生、社会公众对教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广泛应用,主要维度是: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信息化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支持情况;

师生对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满意度。

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教育信息网络、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共建共享环境、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是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公共支撑。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支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信息化教学科研环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升级换代,不断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传输资源,实现全国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宽带接入。根据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要求率先实现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探索国家公益性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支撑优质资源全国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地方、教育机构、师生、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建设并不断更新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完善各种资源库,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促进智能化的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多方参与投入建设,发挥多方优势,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减少低水平重复开发,实现最大范围的开放共享;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支持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

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和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标准测试、认证、培训、宣传和应用推广保障机制。加快标准制订步伐,完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采标率,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软硬件系统互联互通。

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采取有效的内容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探索建立安全绿色信息化环境的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到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全部达标,持证上岗。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

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的支持力度,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提高实践能力,鼓励高校信息化相关学科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和学校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体制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政府资助引领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购买基础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公益;支持校际间网络课程互选及资源共建共享活动;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创建用户按需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局面。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机制。将教育信息化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部级、省部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产品中试及推广基地,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设立教育信息化科研专项,深入研究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和核心共性技术。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制定和建设实施提供咨询与参考。

建立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形成一批支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

推动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参与教育信息化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学习引进国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改革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

为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着重解决国家教育信息化全局性、基础性、领域共性重大问题,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重要进展。2012~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6~2020年,根据行动计划建设进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状况,确定各行动的建设重点与阶段目标。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汇聚百家企事业单位、万名师生开发的优质资源。建设千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

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20 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500个学科工具、应用平台和1 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建设规范汉字和普通话及方言识别系统,集成各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字库和语音库。

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订数字教育资源技术与使用基本标准,制订资源审查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采用引导性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制定政府购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政策,支持使用者按需购买资源与服务,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资源服务。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普及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装备,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持续推进并优化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和对接,积极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高校科研协作与知识共享环境,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和方法创新。

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选择不同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及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验区,探索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工作。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部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管,提供教育考试评价服务。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与运行维护保障体系。

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展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与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并实现与部级系统的有机衔接。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基于云服务模式,为本地区相关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服务。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制订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与要求,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开源软件库,带动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电子学籍建设,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建立数据采集、交换共享、管理与应用的技术平台与工作机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互联与数据互通,建设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

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制订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标准,开发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建设教育技术能力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到2015年,建立12个部级培训基地,健全32个省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国范围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50%的管理人员完成初级培训。

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信息化环境设备配置规范、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测试与认证机构,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到2015年,形成初步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设立标准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和推广应用服务机构。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到2015年,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

增强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培养能力。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遴选和培养一批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人才。到2015年,建成30个左右的部级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教育宽带网络和教育云基础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全面覆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采用统一规范、分级管理方式,推进具有先进、安全、绿色特征的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升级换代。支持IPv6协议,与IPv6互联网和现有IPv4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2Mbps以上;高校的接入带宽达到1Gbps以上。

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建设。实施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CEBSat)升级换代,建立适应卫星双向应用的基础支撑服务平台。择机发射双向宽带教育卫星,提供20Gbps以上带宽,提供交互学习和培训区域点播、广播服务,同时为偏远地区教育机构提供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的传输服务。

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支持教育云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有效部署与应用,可同时为IPv4和IPv6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

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建成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建成覆盖全民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实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支持开放大学开展社会化服务,构建以开放大学为主体,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网络。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

完善政策法规

制订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制订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资费优惠政策。

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法制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协调制订扶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税收优惠等调控手段,培育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

做好技术服务

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结合教育信息化需求,开展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基础科研,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强化标准的宣贯,推动标准化实施,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支撑体系。整合设立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以多种方式设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项目,支撑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自主创新、经济可行的特色装备研发与推广。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制订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

落实经费投入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制订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

鼓励多方投入。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根据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

实 施

本规划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组织领导。本规划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和督导实施,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本规划为基础,制订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施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4-04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与青睐。[1]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赋予了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实践场所中,也将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混合式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向。继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提出建设数字校园的规划并付诸行动后,许多职业院校也纷纷将数字校园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在目标、原则和功能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的数字校园方案有何不同?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计划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从数字校园的内涵出发,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环境观

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2.空间观

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3]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3.过程观

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4]

4.平台观

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5]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6]

笔者认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

(1)良好的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

(2)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3)数字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

(4)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模式,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7]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应围绕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行实施,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目标与原则

1.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总体目标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实用、高速、运行稳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职业训练、学校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校园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提供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网络支撑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原则

(1)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提升并重原则

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有别于其它教育类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

(2)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协调发展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并改造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和人员发展,使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相互匹配、协同推进。

(3)校内机构职责明确与协同工作相结合原则

应用服务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应由主管业务部门主导,同时要考虑校内不同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

(4)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技术系统的持久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5)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不仅要考虑构建哪些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的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6)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体现在:规划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确定硬件系统的配置;面向业务应用,构建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应用;应以应用效果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价目标。

(7)承前与启后相结合原则

既要着眼于新系统的建设,也要关注已有系统的利用和整合,更要重视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8)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遵循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共性规律,也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以及具体院校的个性化特点。

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总体架构

数字校园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校外人员等提供集成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文化生活、数字化社会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服务。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化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三个部分。

(1)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连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

(2)基础设施处于数字校园的最底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安防、校园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等。

(3)在基础设施之上是应用服务和及其支撑系统。应用服务的建设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它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等。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优先引入、慎重自建、开放共享的原则。数字资源通过应用服务的支持被用户使用,包括通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案例和课件等)、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科技馆、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图书资源。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为了保障技术系统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应用,还需构建相应的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组织结构与体系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也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围绕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与体系同时展开,重视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匹配,既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与体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系统,也要尊重现有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客观存在,理性分析学校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量力而行的技术方案,避免因赶时髦而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完备性带来的浪费。因此,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四、职业院校构建数字校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整体性”,避免一蹴而就

数字校园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应突出“整体性原则”、注重整体设想与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避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实施数字校园是一个不断发展、探索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软件开发或硬件建设完成。任何一个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都应该把数字校园作为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作来抓。注意做好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协调工作,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保证其实施管理,以促使数字校园朝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引入的可能反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应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四个阶段进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在四个阶段循环进行过程中应始终有效果评价,并将其结果反馈给各个阶段加以改进。同时,应注意统筹规划,理清各阶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平台系统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可扩展性、资源的共享与功能的整合。

2.突出“开放性”,避免封闭性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应以开放、共享为原则,秉持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资源互补的建设理念,避免封闭性、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从而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及浪费。“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学校与外部系统提供交流与沟通渠道。创建开放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广泛获取开放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将职业院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提升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从而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常态交流机制,校内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与校外技术系统提供方的常态交流机制以及校本研究与校外专家指导相结合交流机制的形成;鼓励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或者职业院校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二是为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与功能整合提供开放平台。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共享,建成学校公共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此外,选择、利用优质开放资源的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资源的开放许可协议,尊重版权,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

3.突出“前瞻性”与“工具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为了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范式,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前瞻性,但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前瞻性在于教学改革上的前瞻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或者硬件上的超前意识。评价数字校园建设的好坏不是以技术的先进或者落后、造价的高低为标准,而是看建设出的数字化校园是否真正实用,是否真正面向满足师生的需求。数字校园是为了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服务的。由于每个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职业院校特色的“数字校园”。因此,建设数字校园不应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工具性”。职业院校借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利用“数字校园”计划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为此,可先利用开放资源、再考虑引进资源、最后开发校本资源。在利用校本资源、引进资源、开放资源上应形成不同的学校教育特色,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来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交流、教学创新发展。

4.突出“组织体系”与“技术体系”建设并重,避免“技术体系”中软硬件设备的简单叠加

信息化组织结构体系与信息化技术系统是构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两大支柱。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加强基础设施、数字资源等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实现“两条腿”走路。因此,在架构数字校园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同时,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如设立常态化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考虑硬件经费和软件经费、系统软件经费和应用软件经费、教学平台经费和教学资源经费、建设经费和运行维护经费、系统建设经费和人员发展经费的合理比例,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加强经费投入的效益分析,形成项目应用效果的长期跟踪办法,建立专门的项目评估与审计制度。

五、结束语

数字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学校的新型教育范式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融入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它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程,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建立“特色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过程理念,共同创造忠实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校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77-80.

[2]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3]蒋笃运.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5-87.

[4]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2.

[5]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 第一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卫生健康教学也引入了较多的信息技术。而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作为现代卫生健康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卫生健康教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第二批示范建设项目“基于卫生健康云资源的泛在学习模式探索”的指导下,文章根据卫生健康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实际效果,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分析。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整合以及资源服务优化三个视角,分析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且对这些成果进行详细论述。最后还根据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成果,对其进一步发展做出科学展望。

关键词:卫生健康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情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24-04

一、引言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浙江省“卫生强省”战略的逐步实施,健康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给学校办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应用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积极探索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我校育人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性作用,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1]。

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2014年7月,我校申报的“基于卫生健康云资源的泛在学习模式探索”获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第二批示范建设项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数字校园第二批示范建设项目的获批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泛在学习将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无缝对接,以其永久性、易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的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等特点创造出不受时空限制的、高度自主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习本身是泛在的内在要求。学习者可以任何方式(Anyway)实现充分自由的环境选择(Anywhere)、内容选择(Anything)和时间安排(Anytime),更能“沉浸”在一个适合自身需求和经验的学习氛围之中。泛在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修读模式刻板、课程内容有限、学习手段单一的痼疾,但同时也在教育理念、目标和环境的创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一个前沿的、革新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习形式。

自从 1988 年马克・威士 (Mark Weiser)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学者们对泛在学习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多,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相关的项目研究。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手持式增强现实模拟[3]项目(MIT Handheld Augmented Reality Simulations)和基于PDA的参与型模拟游戏[4]项目(MIT PDAParticipatory Simulations),都是以能使学习者像玩游戏一样投入学习的崭新的学习环境为目标,开发了出能使学习者直接体验现实世界,通过手持设备获得信息的现实模拟学习系统。欧洲的 Mobile ELDIT 项目是开发一个移动版本的在线语言学习系统,用一种泛在的方式将现有数字化平台上的内容提供给移动用户。CNKI工程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英文缩写,采用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图书技术。目前已建成世界上信息存量最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有效的知识传播和数字化学习平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共享服务信息平台致力于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把分散在各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优秀信息资源以信息检索和信息元提供的方式服务于广大师生。

本文将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资源服务三个方面,对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在此基础上,再从客观公众的角度,立足实际,对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成果进行分析。

二、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情况

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平台建设分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优化整合以及资源的服务提供[5]三个主要的步骤,这是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本部分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建设现状进行客观描述。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6]的建设是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实践表明,能否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的效果,详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从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来看,首先要对现有各种异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汇总,借助计算机设备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分类标准,对体量庞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并进行整合;最后,要根据数据特点,从学生、教职工及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具体建设结构见图1。

从图1中可见,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①纸质图书包括卫生健康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纸质书籍,如专著、报刊等。在纸质图书的资源库建设中,我校在现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培训中心的纸质材料,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极大的丰富了纸质图书资源。相比其他几类数字化资源,纸质图书的应用相对简单,学校师生凭借书卡就可以获取纸质图书资源;②数字资源,主要是指期刊数据库中的资源,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重要教学资源。期刊数据库的构建主要采取“第三方合作”的方法,与“维普”、“知网”等期刊数据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最大化丰富期刊数据资源;课程资源包括MOOCs、微课资源以及专业资源;③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而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将现有的、可收集到的微课资源、专业资源及MOOCs进行整合,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鼓励师生积极加以利用;④电子图书资源库的建设以江西省现有的电子图书资源为基础,重点完善有P卫生健康教学的电子资源。在应用方面,学校师生利用校园网,进入电子阅览平台之后就可以自由下载所需的电子资源;⑤健康养老特色资源是我校卫生健康教学中重要的依据,其构建融合了我国健康养老方面的大多数信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涉及内容相对丰富,在我校卫生健康教学中得到了重要的运用。

2.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构建了完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之后,还需要对大量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一般来说,资源整合[7]主要是对体量较大的各类资源的统筹管理,特别是对于部分复杂的资源来说,资源的优化整合是资源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优化整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高软硬件重复利用率

要想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因为教学资源是确保卫生健康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学校在构建卫生健康特色教学平台时,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利用,积极倡导教师及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卫生健康特色教学平台设立了详细的教学资源分类,如维普医药数据库、生物医学文献系统、网络课程等,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从根本上推动了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除此以外,学校还非常重视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回收利用、合理分配等方法,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现象,并促进软硬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如此一来,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的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为实现数字化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供了更多动力。

(2)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自动化资源管理及分配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虚拟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使得资源管理具备了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资源管理及分配。我校高度重视自动化资源管理及分配,积极引入先进的虚拟化技术[8],如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虚拟化技术、桌面虚拟化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构建完善的自动化管理及分配系统,实现自动化的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据了解,仅在2015年,我校卫生健康教学中的自动化技术投入就高达145万元。

3.资源服务建设

资源服务主要是指用户获取所需信息时所得到的检索服务,具体包括访问服务、下载服务、检索服务等[9]。由于资源服务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使用体验,对整合该平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提供良好的资源服务也是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的一项关键任务。从实践情况来看,我校资源服务建设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用户进入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之后,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项目检索及时间检索的方法,迅速打开所需要的信息网页,对网页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浏览,并且下载所需的资源。

三、卫生健康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成果分析

在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卫生健康特色资源库平台基本建成,并且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卫生健康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以纸质图书、课程资源、特色数据库、数字资源、专业资源库为一体的资源库,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具体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现有教学资源的数据为基础,融入了国内外大量的教学信息,形成了资源总量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大多数资源需求。②条理清晰的基本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以及学校信息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另一重要内容。目前,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近十年来所有可收集到的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和学校资产信息,虽然依旧存在部分无法查阅到的“未知信息”[10],但总体来看,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同类型学校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③较高的稳定性。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为了保证资源库的稳定性,我校采取了国际先进的建设技术,大大提高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稳定性。自2016年以来,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均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未发生资源丢失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综上系列分析不难发现,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为学校的卫生健康教学提供了基本条件。

2.资源整合成果

具体来看,我校资源整合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软硬件的重复利用率以及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的资源管理和分配。

从图3可见,在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成之后,我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率出现了显著提高。截止论文完成之际,我校教学资源利用率已经达到94.3%。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构建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多的师生投入到资源库的应用中。

在虚拟化技术资源管理及分配方面,我校积极引入先进虚拟化技术,与学校资源管理现状相结合,形成了自动化的资源管理及分配体系。当前,在这一体系之下,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软硬件需要,对已有软硬件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根本上促进了资源使用率的提升。

因此,在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之下,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优化和整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注入了较多的动力。

3.资源服务成果

随着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平台的持续运行,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使用这种富有现代化信息的资源检索平台。然而,由于不同师生的检索习惯不同,对资源的需要也不同,所以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平台也表现出较多的不合理之处。对此,我校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针对不合理的设置,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平台的资源服务水平。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我校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建设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且根据相关建设现状,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优化整合以及资源服务三个方面,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了介绍。最终发现:在学校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下,卫生健康教学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师生掌握了丰富的卫生健康教学资源,学校的卫生健康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长远角度来看,伴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意识到资源库平台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资源库平台建设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我校“云资源环境”搭建,丰富卫生与健康双领域专业教学平台资源,通过云计算实现虚实融合的跨专业学习平台,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打造虚实融合的学习模式,从而进一步创新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方兵,杨成.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12-14.

[2]张文睿.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5(70):21-25 .

[3]丁翔.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资源库的设计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2(20):31-33.

[4]肖君,李雪,陈笑怡,曹俊.教育资源库使用效益评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3):4-7 .

[5]吕岫华,刘伟,王明莲等.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14-18.

[6]吴双全.医学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共享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12-16 .

[7]黄春云.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8]Rob Foshay,Corrie Bergeron. Web-based education: A reality check[J].TechTrends , 2000,9 (5) :12-17.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1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最早来源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于1990年主持的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整合教师办公、校务管理、教学教研、后勤服务和生活娱乐等各项信息为一体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极大延展。数字化校园利用应用系统的密切协作,使各项信息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数字化校园由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平台、数据平台、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及全校的各类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等)等组成。其中,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平台保障网络信息利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数据平台促进了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有效传输和充分共享;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能将使用者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并连接到网络应用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多项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2 数字化校园的功能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在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是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全面优化。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获得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物质保障。

数字化校园能进一步促进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校现代化长效管理机制,进而能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中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

一是数字化的环境,指网络基础支撑系统,包括网络的硬件设施设备、支持和安全保障系统;

二是数字化的教学,指在网络条件下创设的虚拟的教学环境,教师可藉此完成备课、教学、实训、答疑和评估等各项教学活动;

三是数字化的管理,指依托网络来实现多项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四是数字化的科研,指借助网络构建一个可以整合与共享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五是数字化的生活,主要是指支持数字化的阅读、商务、娱乐等日常活动。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根据自身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整体规划、硬软并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校园网络平台改造升级的基础上,立足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大要素,通过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三大应用系统,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的信息化。

3.1 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

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已对数字化校园创建给予了高度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重建设轻应用,建设与应用、条件保障与教育理念的转变,项目建设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此,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项目建设与实际需求统一起来,大力做好应用促进与保障工作,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变革,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把现有模式渐变成符合数字化教育统一要求的新模式,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3.2 落实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提升项目功效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制定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明确阶段建设的内容,分步加以实施;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各个部门统筹安排,协作完成;需要结合每一阶段的建设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考核建设的应用性、经济性,以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内容和重点。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使信息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建设、实施等密切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注重采用技术成熟、稳定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同时要注重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3 注重教育资源引进和开发,加快软硬件条件的同步改善

学校的教育资源库软件系统在未来的信息化及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支撑,但目前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对教育资源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严重不足,如电子课件、图书及网上备课、教学、评估系统等的建设严重滞后。另外,多数学校对各项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开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临时从市场上购买一些教育光盘或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内容,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各学校还普遍存有重硬轻软的错误做法,软件建设投入不足,软件升级困难,软件拖了硬件的后腿,束缚了数字化校园整体效能的发挥。

为此,中职学校目前要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软件配置作为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结合学校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丰富学校管理、教学、实训、科研、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加强软件建设,加快教育资源的引进、开发与利用,增强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资源建设需要根据中职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充实和丰富。

3.4 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健全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发展、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保障建设与应用同步推进,要不断完善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需要出台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所涉及的投入和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朝着健康、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3.5 强化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信息的建设,有专人进行教育资源的分类、整理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多数教育参与者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计算机网络和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对病毒入侵、防毒防黄、恶意代码攻击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资源信息安全管理,妥善解决诸多信息安全问题。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涉及的理念、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为教育的明天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