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方式选择 综合分析框架 策略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经济科学,2001(4)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2篇

    一、当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状况变化

    (一)投资规模。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1年4月发表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显示,2010年度被调查的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现有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仅占8%,这说明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小,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从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受访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度的调查中,对外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分别为6%、1%、8%。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所以海外投资规模有所下降,而2010年为历年来最高。2010年对外投资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为32%,同时低于2008年的41%和2009年的61%。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依旧较小,因此对外投资空间很大,所以对外投资的总体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

    (二)投资方式。中国企业采用最多的海外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建厂,有51%左右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投资方式。其次采取的方式是拓展或升级现有设施,超过34%的企业采取了这一方式进行投资。兼并与收购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使用得较少,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只有15%,并购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流选择。但是相较于2008年只有8%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已经有了较快的增长。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2010年中国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0.3%。这说明,采取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项目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投资金额较大。

    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跨国并购项目中,不时有中国企业的身影闪现,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中石化收购Repsol公司巴西子公司、中海油与Bridas Energy Holdings合资公司收购Pan American Energy公司股权等,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受关注程度,都足以成为年度最重要的并购交易。《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跨国并购案中,中国企业的并购占据四席,兼并和收购将在中国海外投资方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投资目的地。在中国海外投资刚起步的阶段,因为地缘优势、人缘优势以及与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使得相邻国家和地区以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7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已经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扩展,投向非洲、拉丁美洲、东欧、俄罗斯及亚洲国家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着。

    从2010年数据来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投资。亚洲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青睐的地区,并且这个现状预计在未来也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对欧洲、特别是欧盟的投资主要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给欧洲带来巨大打击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对于投资欧洲国家产生极大兴趣。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非洲也已经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热点地区。投资非洲的企业比例达到22%,比2009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非洲的对外投资市场并未饱和,对非洲的投资流量将会持续增加。只有少数的企业选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

    (四)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十分广泛,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几乎都有,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这表明制造业是海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在制造业中,中国企业投资最多的行业是机械行业,其次是纺织业。相比较而言,大规模的投资比较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小型投资基本集中在加工行业。总的来说,这些投资特点反映出了中国在出口市场中的比较优势。[1

    二、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便于国外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管理手段绕开原有的一些障碍流入我国,特别是在兼并、收购形式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中,这种效应更加明显,这样的技术流动有利于提高国内的技术、管理水平,带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通常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国外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一般会留下一部分重要的、可供我国企业学习的技术;另一方面兼并、收购的方式中,为了新企业的尽快过渡以及进一步的发展,会留下一些原本国外企业的员工,这便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管理模式与国外管理模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形成这种机制之后,先进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企业内形成,可以相对容易地绕过壁垒通过企业内部流入国内,在国内竞争中被国内市场所消化,从而带动国内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第二,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自身资源的不足,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一方面资源开发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资源的开发难度大,很多重要的资源仍然供不应求,国家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钢材、铝、铁矿砂以及某些稀有金属。2009年,我国进口钢材达1763万吨,总金额194.8亿美元,进口铝材58万吨,总金额26亿美元,进口铁矿砂6.3亿吨,总金额达501.4亿美元。资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海外投资至少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海外直接投资便于中国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减少资源性产品进口贸易中受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的影响,建立相对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从而突破我国经济建设上的资源瓶颈,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海外直接投资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获得国际资源定价权上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海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扩大和开拓海外市场,我国部分产品、服务的出口随之扩大,从而使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引致的出口需求和进口转移,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对我国海外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生产企业可以直接在国外进行生产、销售,减少了出口贸易货物运输的时间以及运输的成本。其次,海外直接投资使企业在内部化的过程中带动了国内提供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出口。最后,海外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服务的出口,以我国在海外建立的机构为媒介,国内的各项服务能够更容易面向国外的消费者;而输往海外的机械设备需要维修、管理,带动了这方面的服务贸易。

    第四,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在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之前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它们的发展又与劳动者的就业和生产力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国内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出口的同时,带动了国内劳动者的就业。由于企业投资国外后降低了获取海外资源的成本,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加大,国内生产者面对的是更大的海外市场,从而扩大产量,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促进国内就业。另一方面,海外投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掌握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之后,通过内部消化的过程,其成果流入国内,从而提升了国内劳动生产率,使就业不但在量上有所提高,更在质上得到改善。2]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五大特征

    (一)金融、石油、航空、电力海外投资最积极。从行业分布看,家电、IT、船运、石油、航空、电信、建筑、机械、地产九个行业的企业均有显着对外股权投资,而零售、钢铁、食品三个行业有显着海外投资企业不到行业内入选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海外资产存量最高的行业依次为金融、石油、航空、电力,均超过100亿元。这四个行业中的企业平均海外投资也是最高的,均超过40亿元。其中金融行业各企业的海外资产存量累计达到1601.7亿元,行业内企业平均海外资产存量114.4亿元,两项指标在各行业中均排名第一。这些行业均具备行政垄断的特点,行业内企业体量巨大,基本控制了国内市场,是海外投资的“国家队”。相比之下,零售、钢铁、食品三个行业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也不存在强制性准入门槛,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牵制企业向海外扩张的能力。零售、食品行业受地域、文化限制较多,外资对国内市场渗透的程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限制因素。

    (二)亚太地区是海外投资热点。其中属于大中华经济圈中的港澳地区无疑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1%。对港澳地区的投资集中在金融领域,占金融行业海外投资存量总数的73.8%。港澳地区在内地对外开放之前就是中国企业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最重要渠道;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后,这一地位进一步巩固。非洲、澳大利亚等初级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传统领域包括石油、矿产等初级产品,或大型援非基建项目。前者如中海油在尼日利亚的投资,后者如中铁集团在刚果的投资,中远集团在利比亚的投资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已经开始渗透到其他领域,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的行动就是一例。煤炭、铁及其他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的澳大利亚逐渐成为样本企业的投资新热点。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也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促进各国开放经济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这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规模比重占主体,从原来的弱不禁风到如今在海外市场争夺贸易利益的力量强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自身体制优势,已经逐步变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也悄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渐渐形成了既有国有经济和也有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随着在国内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并且海外投资收益成效显著,而且在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促进下,今天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接收国,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民营企业也渐渐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弱,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但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并且自担风险,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生命力极强,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而许多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不连续,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利用得非常少。

4.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政府的引导缺失,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优化投资结构,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形成整体的合力,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2009(7).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10(6).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保险制度

当今世界的经济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正日益通过海外投资取得相互联系,海外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深远的促进作用。在发展中国家里,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最大。但是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在海外的投资收益并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有关海外直接投资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为我国不断扩大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设置了重重阻碍。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及规避措施。

一、我国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一)政治风险的定义

政治风险,亦称非商业风险。政治风险是指与东道国政治、社会、法律有关,人为的、非投资者所能控制的风险。产生政治风险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东道国国内政党之间的博弈,也可能是东道国受到了第三国或其他国外政治势力、国际组织的影响。这种风险不但涵盖了政府的国家行为也包括了国内个体的敌对或恐怖行为。

(二)政治风险的种类

政治风险是海外直接投资者所不能控制,并且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可能表现为经营环境的恶化,如东道国国内爆发战争或者是政权发生更迭;也可能表现为无法收回投资,如东道国国内相关的土地、税收以及价格政策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海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征收或国有化风险。征收是指东道国政府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者实行的强制征用、没收、国有化或扣押行为。征收或国有化风险是海外直接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已成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一风险对资本输出国、东道国、海外直接投资者三者关系影响十分重大。

2.汇兑限制风险,也称为转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发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是东道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将其在东道国国内投资的本金、取得的利润或者其他合法的收入转移到东道国以外的国家。

3.战争和内乱风险。是指东道国国内发生革命、战争或者政权更迭,致使海外直接投资者的资产遭受重大损失,最终无法继续经营和收回投资,给海外直接投资者造成严重影响。

4.政府违约风险。按照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定义,政府违约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违反或者否认与投资者之间的合同或者协议,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

二、发达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风险防范机制

(一)美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风险防范机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具有最完备的海外投资法律制度,成为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的楷模。1969 年,美国修订《对外援助法》,设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它是联邦行政部门中的一个独立机构,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承担大部分国际开发署的对外投资活动业务,现已成为主管美国私人海外投资保证和保险的专门机构。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广泛实行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的国家。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是指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

(二)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风险防范机制

1956 年日本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按照《输出保险法》的规定,日本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有原本保险以及利润保险两种。1970 年 5 月,日本政府为了扩展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内容,将上述两种制度进行合并。日本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采取单边保险制度,即完全作为国内法所规定的制度,其适用不以日本与东道国订立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作为法定条件,日本自然人、法人在国外的投资,都可以申请保险。保险申请的审批由政府主管部门――通产省的企业局负责,而具体保险业务则由该局下设的长期输出科承办。

(三)德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风险防范体系

德国也是世界海外直接投资大国,其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始于 1949 年当时称为“输出保证制度”。在1959年,为了扩大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市场需求,德国仿照美国投资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了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虽然德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借鉴了美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但其二者不尽相同。应该说德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类型介于美国式与日本式海外保险制度之间,即德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采用折中的模式。它不要求资本输入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作为法定条件,而且承保范围也比美国宽,其他方面则大致相同。

三、我国应对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策略

(一)健全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上海汽车 通用汽车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066―08

一、问题提出

2009年12月4日,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海汽车与其合资伙伴通用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通用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并以通用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合作到印度市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外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合作到第三方国家开展直接投资,打破了一国企业单独到同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模式。正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司长孔令龙2010年3月2日在“2010年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所言:“中国政府鼓励企业与外资合作伙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探讨到第三国投资,创新走出去新模式。上汽通用的这种合作,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将有利于将中国企业存海外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汽与通用的合作第三同直接投资实践刚刚开始,合作投资的绩效有待时间检验。上海汽年和通用汽车合作到印度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过程和内在动因如何;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可以有哪些组组模式,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多大;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合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中国企业能否通过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实现资源、能力与经验有效积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最大限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最终实现成功的国际化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绩效与背景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绩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力推动中国优秀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和实施国际化战略。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2个国家和地区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43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945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企业海尔、华为、中兴、联想等一批优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跨国经营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内地企业34家进人世界500强。

中国是个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投资动机多极化、优势差别多元化、发展空间多角化特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FDI快速增长。市场寻求型、自然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落后,中国FDI的区位分布过于集中于一些国家或地区,总体投资效率较低。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基于本土经营的竞争优势,缺乏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管理、技术、品牌和渠道等竞争优势。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技术获取的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也显著存在,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不是通过促使增加研发投入,而是通过提高研发资源的产出效率来实现的,我国企业获取海外技术的总体成效并不如意。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FDI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型FDI同时并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偏好对自然资源丰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目的地有较高的重合性,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渐从发展中国家、小国市场向发达国家、大国市场转移。

总体看,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质量管理、运营管理提高很大,具备了一定跨国经营布局能力和基础,但现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优势仍然是单项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品牌、管理、营销、渠道、人才、信息等对外直接投资核心能力,无法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确定和选择产品与渠道,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和利润空间(杜群阳,2004;Deng,2004;姜萌萌、庞宁,2006)。绝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中国缺少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跨国公司和全球企业。200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平均不到2%,海外销售占销售总额比例平均不到21%,2006年,全球100强两个指标就早已达到40%和44%。中国内地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的并不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虽然时见报端,但是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并不理想。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减少或放弃对外直接投资、回归国内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

新时期,中国企业面临双重考验,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直接投资任重而道远。世界经济要从金融危机中整体复苏还需时日,处于经济危机漩涡中心的发达国家非常需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和中国产品的物美廉价。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无形品牌效应,让海外消费者、政府和公众更容易接受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品。危机导致全球资产并购价格下降,但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身份,使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并购战略性资产时,经常得到东道国的特殊关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阻力和风险加大。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使中国企业在母国市场效益大幅增长,有助于提升其全球市场发展能力和基础,为其在海外市场发展提供有效缓冲和保护。伴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和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由于国内成本上升和国外市场的萎缩而遭遇瓶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和模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国际化双重任务,企业需要转换国际化竞争思维模式,实现从低层次比较优势到全球竞争优势的转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不仅要重视自身能力体系的建设,更要将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系高质量地转移至海外分支机构,使其能迅速在东道国(特别是后发展中地区)环境中获取新的成长机会。从长 远看,中国应在适当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型FDI的同时,加大对亚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型FDI力度与水平,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一直努力追求与国际接轨、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结果是直到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未得到发达国家的一致确认,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诉讼和制裁此起彼伏,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主动空间。通过有效路径,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寻求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对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自我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企业尤其重要。中国企业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突破点不在成熟市场,而在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相对成熟,渠道、品牌、网络、消费偏好基本固定,且成熟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认识障碍和误区。中国企业想直接占领发达国家高端市场,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市场趋向萎缩,进入或维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加大。虽然目前新兴市场的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新兴国家市场尤其是刚刚进人工业化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性非常好,要素资源禀赋较好,优惠扶持政策较多,市场扩张空间较大,而发展水平一般低于中国,市场规则相对不完善,中同企业进人这些市场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三、上汽与通用合作开展印度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一)上汽与通用合作到印度开展第三国直接投资的过程

1997年6月,上海通用汽车南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各出资50%建立。2009年,上海汽车与通用中国分别获得272万辆与183万辆的业绩,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本土与外资企业中最大的赢家,2010年3月上海通用汽车销量为86967辆,同比增长89%。上海通用汽车是唯一一家连续七年当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汽车企业。

2009年5月19日下午,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和总裁陈虹来到通用汽车底特律总部文艺复兴中心,与时任通用汽车董事长的韩德胜进行了深入谈判。当时,通用身背重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成为通用汽车全球市场唯一的亮点。2009年12月4日,上汽总裁陈虹和通用执行副总裁兼国际运营部总裁罗瑞立(Nick Reilly)在上海市威海路上汽大厦24楼签署了上汽与通用上海通用股权转让与合作开发亚太市场等一揽子合作方案。根据协议,通用以8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其在双方合资公司上海通用中1%的股权给上汽香港全资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通用董事会增加一名董事,由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委派,上汽和通用在上海通用董事会中席位由原来5:5变更为6:5,上汽以51%占股控股上海通用,但上海通用业务经营模式、投资各方在原有技术、品牌、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合作方式均保持不变。作为1%股权交换的条件之一,上汽同意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10%股权。

同时,由上汽全资子公司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和通用全资子公司通用汽车(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股比结构50:50的合资企业――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上汽和通用将以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为平台,合作到印度开展直接投资。首先,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将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公司100%股权,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在印度的现有资产,但通用仍然保持其在印度研发中心100%股权。收购完成后,通用印度公司将变成上汽和通用50:50的新合资企业,新合资公司除继续生产原有产品外,将组建一个主要生产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工厂和一个新雪佛兰品牌整车生产厂,在印度市场上生产和销售上汽通用五菱微型商用车和上海通用新赛欧等产品,满足印度当地市场对小型车的需求。双方希望利用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在华合资的成功管理经验,以及在中国本土化开发的、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将产能从目前的6万辆提高到2012年的25万辆,并以印度市场为起点,联手合力拓展亚洲新兴市场。

(二)通用与上汽股权交易和合作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动因

源起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通用汽车遭遇困境。2009年6月,进入破产保护。为了尽快扭转局面。一年内通用两换CEO,以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并先后关停、出售悍马、土星、萨博等多个品牌。经过破产保护的通用汽车,尽管业绩开始逐步好转,但资金短缺尤其是现金流紧张问题一直存在,通用已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拓展北美地区以外业务。在通用全球研发体系中,韩国大宇是通用汽车的重要研发基地,担负着小型车研发重任,上海通用的赛欧、凯越、景程,上汽通用五菱、通用印度的雪佛兰、Spark等,最早都是由大宇改造后移植到当地市场的。2008年,大宇金融衍生品生意不利亏损7.5亿美元,信贷资金基本耗尽。大宇主要依赖通用总部的出口订单,在韩国本土市场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不足10%,但是金融危机导致通用的出口订单急剧下降,大宇库存增加,部分工厂停工,面临破产边缘。由于被美国政府接管后,政府给予的救助资金不能用于海外市场投资,当海外子公司出现资金危机急需母公司扶持时,通用唯有通过其海外机构融资来进行援救,通用将上海通用1%股权以比股权价值多3倍的8450万美元高价转让给上海汽车,获得的现金收入对通用而言十分必要。

从2010年开始,中国上市公司将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控股公司的业绩不能并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海汽车在旗下两大主要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中的初始股份均为50%。但是,上海大众汽车销售由上汽控股的上汽大众销售公司负责,新会计准则实行后,其销售收入仍可计入上汽;而上海通用汽车销售责任由上海通用负责,上汽只持有50%股份并未实现控股,新准则实施后,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将不能计入上汽,这对上海汽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2009年,上海汽车以2008年度合并报表248.8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财富》500强中排名359位,比2008年上升了14位。2008年上海通用营业收入占上海汽车营业收入的53.4%,2009年《财富》500强进入门槛为185.7亿美元,如果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不能计入上汽,上汽将根本无法进入500强行列。上海汽车只有增持上海通用的股份实现控股,才能避免赢利大户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能并入财务报表的尴尬。

对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来说,股权交易的背后更有价值和更深层次意义的是,双方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到印度直接投资活动的意向与共识。进入新世纪,全球汽车70%的增量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市场最主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通用汽车战略规划表上,亚洲市场已经毫无争议地已经成为公司重心。在过去10多年里,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一直保持着紧密顺畅的合作,上海通用汽车已经成为业界最成功和最具创新力的合作典范,积累了丰富的合资企业管理成功经验,在包括产品开发、质量保证和成本控制等价值链环节上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模式。面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实际,上汽通用需要急需突破传统合作局限,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层次,提升合资合作竞争力,来保持双方良好的合作,继续占有中同市场。

作为亚洲新兴市场之一,印度汽车产业面J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印度政府已明确把汽车T业作为本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政府将有力地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2009年印度全年汽车销量规模200万辆,预计2015年销量将达到450万辆,2016年印度汽车产业年收入将达到1250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0%(2008年为6%)。由于印度消费者购买力弱,汽车消费主要集中于低端车型,微型车和小型车占印度市场乘用车总量95%以上。目前,全球主要汽车企业均已在印度投资建厂。通用1994年就进入印度市场,先后引进了通用韩国大宇雪佛兰、Spark等系列产品和发动机生产线。通用已在印度建成了营销网络、制造基地和物流供应链,培养了对印度当地政策法规较为熟悉的员工队伍。但是由于缺乏微型车型和成本优势,通用印度公司发展一直并不理想。2009年,通用印度市场销量仅为7万辆,市场占有率3.5%,不到日本铃木销量的1/10,远远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金融危机下,通用虽有心全面进军印度市场,但既没有能力开发新的适合印度市场的产品,也没有财力增加印度市场的产品制造和营销投资,不得不将2010年实现印度市场10%占有率的目标推后到2011年。

作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现金流充沛,是最有希望先走出去的中国汽车企业。2004年,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完成了中国汽车海外收购的第一次跨越。在之后的五年里,韩国双龙的业绩一直没有起色,2008年底,韩国双龙意外频发,工会罢工、以泄密为由扣留中方管理人员等事件接踵而来,上海汽车曾提供了259亿韩元援助双龙度过难关,但由于双龙财务状况的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营运,最终走到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境地。在上汽发展史上,这次不成功的收购兼并案例异常醒目,韩国双龙并购失利后,上海汽车在进军海外上更加谨慎鲜有作为。上汽通用五菱是通用汽41全球资源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产品资源,并且被中国市场成功验证过极为畅销的产品系列,基于低成本、高效率、用户价值导向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的五菱产品,是世界上其他大汽车公司设计不出来的。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非常符合印度主流市场需求,适合在印度市场销售,通用一直希望能扩大在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并利用上汽通用五菱廉价车型成功复制印度市场。作为持有上汽通用五菱51%的股权第一大股东,上汽的意见对通用能否成功收购五菱股份至关重要。

在美国本土,通用汽车至今仍在风雨中起伏不定,通用单靠通用自身力量想拿下印度市场,获得10%的市场份额难度很大。在中国市场,通用与上汽的合作渐人佳境,通用不仅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取得优异业绩,而且在更长远的规划上,找到了极其可靠的基石后盾。对通用而言,无论是资金、产品还是生产,上汽都是通用开拓印度市场的最理想合作伙伴,合作开展第三方直接投资,即可以提升原有合资层次,推动中国业务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借助上汽的卓越生产能力、雄厚财力和成熟产品推动其在亚洲新兴国家尤其是印度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上汽而言,要单独到印度市场上有所作为难度也不小。印度市场是上汽进军国际市场的最佳跳板,与之前单枪匹马收购不同,与通用联盟合作“借船出海”,可以利用通用丰富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弥补自身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同时可以借助通用在印度的营销网络、制造基地、物流供应链和人力资源有效规避由于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与之前收购韩国双龙为获得技术单一目标不同,借船出海更注重市场拓展、利润获取、技术获取和能力提升综合目标实现。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抢抓亚洲新兴市场发展机会,获取理想的利润,还可以在与通用的深层次合作中学习、模仿和创新,积累和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资源、经验与能力,使未来海外之路更加稳健。

四、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

通用与上汽之间展开的基于未来战略发展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使双方之间由单一市场合资关系逐渐晋升为亚太市场战略联盟关系,通用将上汽带入全球化中的区域化深耕阶段。多年来,通用与上汽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非常成功,建立了高度的合作共赢、互利互信关系,彼此视对方为其在亚太地区最为成功的合作伙伴。通过一揽子计划,上汽同意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通用把印度工厂部分股权转给上汽,一个获得扩展印度市场的所需产品、资金和伙伴,一个取得上海通用控股权并可借船出海,各取所需,紧密联系,这是一个互惠双赢的选择。突破了“用市场换技术”均等持股比的固定合资模式,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新模式,媒体多以“中国汽车合资模式的重大转折点”来评价通用与上汽的合作。

(一)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基本模式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基本模式:A国企业与B国企业以已有合资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合作共同到第三方国家C国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实现各自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一般而言,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战略最可能发生在已建立合资企业的国家企业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合资双方在以往利用的合资过程中积累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信任关系,容易清楚了解对方对外直接投资目标需求和能力基础。

假设合作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企业分别为A与B,直接投资东道国企业为C。按照经济发达程度,理论上,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可以有六种组合形式(图1、图2、图3)。组合I: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Ⅱ: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组合Ⅲ: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达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Ⅳ: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达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组合V:投资企业:A(发展中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Ⅵ:投资企业:A(发展中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

(二)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可行模式分析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发生概率与投资国A、B和东道国C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优势、类型、区位有关。从投资目标看,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品牌渠道、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取市场利润,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高额利润和获取基础资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端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市场利润和获取战略资源。从投资优势基础看,发达国家之间具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基本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高级资源绝对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具有基本资源绝对比较优势。从投资类型看,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属于优势型FDI: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属于学习型FDI;发展中国家之间直接投资属于优势型FDI。从区位选择看,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选择发达国家,其次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再次是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选择发达国家,其次是落后国家,再次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既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首选,其原因是,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无法适应和满足发展中国家低层次市场需求,利润获取与市场占领目标难以实现;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存在高级资源比较优势,学习型FD[比优势型FDI更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技术等战略性资产的迫切需要。

在组合I中,A、B两国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围为发展中国家,这时,A、B两国之间在基础资源和高级资源彼此具有绝对比较优势,较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和合作基础,A、B两国对C国分别具有高级资源绝对比较优势和基础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双方对C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均为优势型FDI,目标相同且优势互补,因此,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最容易出现,如果双方之间已有合作基础,则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就更可能出现。在组合Ⅱ中,A、B两国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国为发达国家,这时,A、B两国之间基础资源和高级资源彼此具有绝对比较优势,A、B两国对C国分别具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和基础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对C国的直接投资一个属于优势型FDI,一个属于学习型FDI,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协同但类型不同,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比较容易出现,但是,由于B国向C国直接投资的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对合作具有较大主动权,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需要双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和信任关系,因此,相对组合I而言难度略大。在组合Ⅲ中,A、B两国均为发达国家,C国为发展中国家,这时A、B两国之间拥有的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对C国则均拥有高级资源绝对优势,除非A、B两国彼此拥有的高级资源比较优势具有较高互补性,且对C国均拥有绝对比较优势,否则A、B两国更倾向于独自向C国直接投资,而不是合作开展第三国直接投资。在组合Ⅳ中,A、B两国均为发达国家,C国也为发达国家,这时三个国家之间彼此拥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除非A、B两国之间拥有的相对比较优势互补,且均对C国拥有相对比较优势,否则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不会发生。在组合V中,A、B、C三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这时A、B、C三国之间可能存在基础资源相对比较优势,除非国家之间有极好的国家关系,并为了获得重要基础资源,否则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也很难出现。在组合Ⅵ中,A、B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C国为发达国家,这时A、B两国相对C国具有基础资源绝对优势,但同时具有高级资源绝对劣势,即便是两国之间有很好国家关系,如果没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分享与学习机制,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基本很难出现。综合而言,第1组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合作到第三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最有可能发生。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经营战略

1、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超280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越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2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走出去”战略中, 民营企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存在所有者虚位等问题,在政府的经营下尽管会有一些大型国企出去直接投资, 但企业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特别强烈, 相对来说是被动的。而民营企业完全是主动行为, 高收益与危机感驱动他们走出国门。在沿海及内地发达地区, 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在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后进入国际市场, 如万向、力帆、新希望、正泰等公司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13290多家,其中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投资的,它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1.3企业海外抄底遇挫。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但海外企业规模偏小会使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减弱国际市场融资能力, 难于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相关研究指出:在海外投资的中国公司中,30%的企业蒙受损失,40%不盈不亏 ,只有三成的企业赚取了利润。

2、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2.1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投资的方式结构三个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 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 相对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制造业占33%,占比重较大的制造业,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行业是我国目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此外,境外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也较多,占35%,这类企业通常不需要什么技术支持。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却很小,虽然这类项目的投资近年有所增加,但比例还很低,跨国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也不尽合理, 发展中国家兴办的投资项目仍然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 而且不利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投资方式也较简单。

2.2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目前我国90%以上的家电企业在为世界家电巨头OEM加工产品。虽然中小企业通过OEM的方式学到了不少外商的管理经验、国际市场的新动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积聚实力。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只关注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眼光,仅仅满足OEM的经营方式,从中赚取不高的加工利润。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大致占到55%的比重,而剩下的一般贸易中还有一半以上为贴牌生产,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20%,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不多,名牌出口商品就更微乎其微了。

2.3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和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对资金的需要非常的迫切。但是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得不到它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据统计,我国有81%的中小企业1年内的流动资金得不到完全满足,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目前有超过90%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各种非正当手段获得高息贷款,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企业的规模化脚步放慢,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2.4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缺乏。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企业经营队伍。当前,我国国内具有这方面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企业比例是23.2%,所占比例高居第一。

2.5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滞后。至今没有制定《对外投资法》。二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例如,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中小企业企业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境外投资。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内容不够健全,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财政、银行、企业主管部门均有权管理对外投资中小企业企业。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

3、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规范。要彻底改变我国以前只重贸易立法而不重投资的立法思想,加快企业海外投资立法,完善相关立法,为我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发展海外投资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对海外投资的立法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海外投资研究法、海外投资审批法、海外直接投资法、海外投资外汇管理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银行法、海外投资保险法和海外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等几个方面。

3.2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政策,完善政府的促进协调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体系:一是信息服务。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海外拓展。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为中小企业出口、对外投资提供信用风险和信贷担保,方便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并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调研,参加境外展览、开展质量标准认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三是要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使企业能够方便地使用支持资金或享受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3.3强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意识,抓住机遇,优先开拓国内市场,进而投资海外,渗透国际市场。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企业经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中小企业不宜于与大企业进行正面的市场竞争,要尽量去寻找大企业无法开发或不愿开发的市场,定位在这样的市场,以良好的服务、灵活的机制,巩固和稳步扩张市场占有率,即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是中小企业可以关注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产品市场。当今市场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与个性化,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幻化,此时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必要形式。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和固有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一旦看准生产项目,能果断作出决策,并借助企业内外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力量,迅速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抓紧组织生产,并在最快时间内拿出产品推向市场。

二是中小企业实施市场细分战略,可拓展专业市场。市场越是细分,由一个大公司来控制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小企业要把自己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审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精于某个产品或产品线,使现有产品或产品线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三是中小企业选择某一细小目标市场,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存的不仅是资金、时间、技;如果中小企业选择某一细小目标市场,集中精力,同样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存的不仅是资金、时间、技术、规模,而是有没有竞争优势,可见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小公司生存的一种有效经营策略。

3.4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据调查,约90%得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左右是朋友或家庭成员。企业的股权属于创业者个人或分布在几个家族成员手里,股权结构相对单一。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非常关键。①是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②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③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使员工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同时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等,使他们能够具有自我激励意识。这样做才有可能突破人力资源瓶颈,强化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3.5创造企业优势,提升中小企业创造能力和全球化营销能力。中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能不能做到灵活,关键就在于创新。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材料节约代用、加强工艺革新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使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未来,创新和研发给产品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会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所有的创新和研发都需要跟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并不是国际市场上所需要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创新的意义就失去了。这往往就需要中小企业在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前,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晓霞、试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2] 吴芳兰、吴婷,企业纷纷“走出去”海外投资或掀高潮[N], 上海证券报2009.06.04第007 版

[3] 何龙斌 ,发达国家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8,(17)

[4] 温晓春,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几个问题的认识[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5)

[5] 赵欣,中小企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 ,商业环境,2009,(5)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8篇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从历史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目前,浙江省是国内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省份之一。因此,本文通过评析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力图为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启示。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者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6%,各省市的投资者占了94.4%。其中,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黑龙江六省一市的境内投资者数量占总数的70.2%;浙江省的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占2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者来自浙江、福建两省。从设立境外企业数量看,中央企业和单位占19.6%,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福建、上海、河南、黑龙江七省两市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六成,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此外,根据浙江省外经贸厅课题组的《浙江境外投资创业现状的调查》,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经审批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382家,位居全国首位;投资遍及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6.09亿美元,其中我方投资额4.45亿美元,每年带动出口15亿美元。浙江省企业境外投资的领域除一般性贸易投资外,投资项目涉及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专业市场等行业。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到1999年之前,主要是通过在境外窗口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了解海外市场。1999年,浙江省提出了“两个推动”,即推动本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推动省内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此后,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受政府推动,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面推进时期,投资规模、企业数量、涉及行业领域、投资方式都在不断发展。

二、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评析

(一)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块状经济”表现为以某一行业的骨干企业作为龙头,以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家庭工厂配套协作为基础,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和现代化生产的企业群体。绍兴的轻纺、领带、袜业,宁波的服装、机电、塑料,嘉兴的皮革、建材,温州的皮鞋、低压电器,萧山的汽车配件和永康的小五金等,都是浙江省具有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通过实施“块状经济”,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创造“走出去”的整体竞争优势。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兴建的海外工业园区,其中既包括浙江省民营企业投资的部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如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在泰国东部海岸创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康奈集团牵头建设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远东康吉工业园等;也包括民营企业自发到国外开办的工业园,如越美集团投资的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等。

单个民营企业势单力孤,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跨国经营难度很大。而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共用;增强对外谈判能力,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海外投资风险,避免恶性竞争。海外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为民营企业实现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提供与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开展境外生产加工

浙江省的传统优势行业,如机械、轻工、纺织服装、建材冶金和电子等,普遍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面临着国内需求饱和,需求层次升级和出口产品贸易壁垒不断增加的双重困境。因此,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为在国内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产品寻找海外市场并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带动国内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劳务的输出。例如,浙江省平湖茉织华实业集团投资250万美元在约旦创办织衣厂,1999年获得批准,当年就派出250名中方员工,并出口了220万美元的设备和材料。宁波海天机械公司已在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境外加工企业,已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塑料机械生产商。

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兴建生产加工企业,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和原产地的多样化,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移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开展境外生产加工,可以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并且利用东道国提供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此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给予东道国的外贸优惠条件进入第三国市场。

(三)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为实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积极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形式包括海外销售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贸易中心等。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而一些在国内已具有品牌优势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推广自主品牌。例如,康奈集团从2001年开始,就在意大利、法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康奈皮鞋专卖店(柜)。此外,通过实施海外并购,也可以获得外方企业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例如,万向集团曾经以代工方式,借助美国舍勒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北美市场,后期万向集团通过并购经营陷入困境的舍勒公司,得以直接掌控舍勒公司的市场网络。另据报道,到2012年,浙江省要在境外建设50个省内优势行业的地区营销总部,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建设营销网络,其功能主要是自主品牌推广、营销接单、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

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已成为浙江省民营企业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降低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通过构建海外销售网络,推广自主品牌,则可以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及其销售网络,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改变民营企业以往从事贴牌业务的代加工地位,并获取定价权。地区营销总部虽然是由龙头企业承建的,但也能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设立境外研发机构

为积极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2001年,华立集团为进入通信高端业务,动用巨资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研发机构,并且拥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CDMA的实验室和境外创新团队。尽管这一并购未能实现预期收益,但它却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境外研发的先河。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主要还是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如万向集团,康奈集团、奥康集团等,主要方式是并购海外企业或其技术部门,新建独立研发机构和设立合资境外研发机构等。

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无疑在于获取技术、服务于市场需求,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此外,投资于海外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的技术和人才,还可以提升浙江省传统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浙江省的许多民营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成本优势,而发达国家的一些同类企业虽然经营陷入困境,却仍拥有完整的研发团队。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将海外技术资源与浙江省的制造能力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传统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实施海外并购

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在逐步升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海外并购。万向集团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不仅获得了被收购方的专利技术,提升了制造能力及产品档次,而且还获得了品牌和销售渠道。纳爱斯集团通过收购获得多家香港日化企业的知名品牌,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德国自动裁床设备制造企业Bullmdr和Topcut,一举跻身世界缝纫机中高端领域,并缩短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道。

现阶段,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人才缺乏,研发水平低、没有知名品牌,单纯依靠低成本优势,而实施海外并购,是民营企业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此外,实施海外并购还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迅速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三、几点启示

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虽然浙江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同样遭受到了很多挫折与失败,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从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民营企业同样具备从事跨国经营的条件与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则应遵循以下一些主要原则:

第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民营企业虽然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垄断优势,但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已具备了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的比较优势。例如,相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浙江省民营企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就充分利用了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适用技术。对于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过硬技术和知名品牌,实施海外并购和自主品牌推广,就在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这些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集群式规模化发展。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承受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而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则可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风险。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创办并依托海外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就有效地增强了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通过建立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则为浙江民营企业“抱团”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平台,并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为避免盲目性和降低风险,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从设立境外贸易窗口开始,先熟悉国际市场,再到开展境外生产加工、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和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等实体性投资,乃至实施海外并购。这种循序渐进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逐步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从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

第四,注重培育国际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已经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也与我国努力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相违背。因此,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国际竞争力。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和实施海外并购等方式,学习和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自主品牌,就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并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必须权衡利弊得失,结合企业的自身特征和发展战略,细致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认真评估各种风险,积极而谨慎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最终实现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章鹏,徐滢,张勤. 企业对外投资的“双轨模式”――基于浙江企业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 (8) .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投资模式;份额油;石油安全

一、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特点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是石油企业进入资源国市场、参与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资源贸易及其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1)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具有多样性。如绿地模式、并购模式、租赁模式等。丰富多样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给投资主体提供了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并搭配投资模式的机会。(2)具有可进入性。切实可行的投资模式必须具有进入资源国的可能性。(3)具有灵活性。投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相互转换。为更好的适应资源国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石油投资主体应该灵活变更投资模式,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4)资金来源具有集中性。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我国现有私人资本难以独自承担,因此,海外石油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发行股票向公众筹集资金。(5)投资地点较为集中。由于世界石油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非洲、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因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也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皇家荷兰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前苏联实行开放政策的欧佩克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6)投资收益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形态。其中实物形态的收益体现为份额油。份额油的获取增强了国内石油供给的主动权,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影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诸多企业外部环境的总称。它对投资安全和收益情况影响巨大,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投资安全,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风险,有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风险等。(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否获得有效保障的根本依据,在外部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情况,有关的税法、海关法等法律是否健全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利弊,投资国及被投资国对盈利汇回本国的限制和外汇管理规定,审批制度等都影响到海外投资的安全。(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活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四个方面。(4)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活动中的国际信誉都处于良好状态,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任感和积极性。(5)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尤其对于石油等资源性投资项目。

2.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石油企业投资主体内部,包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等。(1)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油气勘探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口井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美元,一项海外石油投资少则几亿、十几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06年1月9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这些海外收购案,表面上看是一个石油企业的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反映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石油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2)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素质的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开展海外石油投资的基础,也是进行国外石油交流的保证。这就需要具有技术、外语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石油人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可选择的海外投资模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 模式分析 风险防范 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动机;区位

一、经典作家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动机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虽然没有创立系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马克思有关资本国际化,尤其是有“过剩资本”和资本输出的思想,对于我们分析当代外商投资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仍有现实意义,马克思有关资本输出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剩资本”,形成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使资本的增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日益加快的速度进行,形成大量的相对人口过剩。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生产过剩不可避免;同样,相对于国内日益下降的平均利润率而言,必然存在大量过剩资本。与生产过剩、相对人口过剩同时并存的大量过剩资本正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

2.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过剩资本的一条出路。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增值运动并不受国家或民族地域的局限,而是生来就是具有国际性。马克思、恩格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都成为世界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虽然在当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输出并未成为经济现象,一国资本越出国界主要表现为商品资本,但商品生产的本性必然导致生产商品的企业为扩大商品销路而到国外去投资,以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廉价原材料和追逐高额利润为目标的资本输出就成为过剩资本一条必要出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3.高额利润和获取高额利润是过剩资本输往海外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而且过剩资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较高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追求利润量的最大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一定的界限,利润率低的大资本比利润率高的小资本积累得更迅速。”可见,资本要取得更多更快的增殖特性是资本输出的最根本动因。

二、西方主要经济学者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分析

1.优势理论。1960年,海默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率先提出了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的一般性理论,即垄断优势理论,海默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还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是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和发挥其内在组织优势的过程。美国企业之所以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于美国企业拥有技术和规模等垄断优势,而垄断优势源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经营。后来金德尔伯格系统阐述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亦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2.市场内部化理论。概括而言,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用自然性市场非完善性代替结构性市场非完善性,并以此作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关键性前提。第二,由于市场和企业是组织、配置要素和商品交换的两种基本途径,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交易应在企业内部即外商投资企业所属各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交易、内部转让的内部化市场。第三,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外商投资企业便应运而生,因此,内部化优势促成了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但巴克利等人强调,外部市场的自然性的非完善性是相对于效率而言的,因此,内部化优势并不是指给予企业拥有特殊优势的这种资产本身,而是指这种资产的内部化过程(相对于把这种资产出售给外国生产者而言)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以特殊的优势。换言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并不需要一定有垄断优势,而只需要创造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的行政机构或内部市场。第四,海外的直接投资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经济交易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三大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第一,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在邓宁的几篇论文中定义不尽相同,但主要是指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具体包括:技术优势,包括专门技术、专利和商标、生产诀窍、营销技能、研究与开发以及产品特异化功能。企业规模优势,它是由规模、垄断和获得资源的能力所产生的优势。如规模大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强,产品创新优势突出;寡占企业易控制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大规模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禀赋、市场—政府干预等方面的国际差异,分散企业经济经营风险,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等。第二,内部化优势。它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的非完善性而将企业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邓宁所说的市场非完善性既包括结构性市场非完善性(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也包括自然性市场非完善性(如知识性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及高交易成本等)。邓宁认为,企业将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可以避免世界资源配置的外部市场非完善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从而有利于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第三,区位优势。它是指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对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与推动力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位优势是由东道国和母国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决定的。若东道国经济中的有利因素吸引外国投资者前去投资,则形成直接区位优势;若母国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迫使企业到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则称为间接区位优势。概括而言,区位优势主要取决于:一是,劳动成本。由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性,尤其是妨碍各国之间劳动力移动的移民管制,导致实际工资成本的差异;而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总生产成本最小。因此,企业在选择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时,必然先考虑劳工成本较低的地区,特别是当产品技术已经标准化以后,企业更倾向于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劳动投入的来源地。典型的例证是东道国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会吸引国外企业前来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投资。二是,市场购销因素。尽管寻求廉价劳动成本的投资一直在迅速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但在数量上相对并不重要(尤其是与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相比仍然只是很小数目)。这主要是因为,国际性的竞争不只是包括为了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而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地点,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哪里出售产品和占有市场。正如斯密所指出的,“交换力”和“市场范围”最终限制着因分工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东道国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发展阶段以及当地竞争程度等市场购销因素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有到头重要的影响。例如,市场位置相距遥远的国家,由于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较高而不利于开展贸易活动,但却能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又如,若东道国竞争激烈,出口厂商会考虑在对方市场投资生产,以“当地制造”的标签推销其产品,而更为重要的是,迎合东道国不同口味和需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严重依赖于东道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增长的桎梏不是来片于供给,而是来自于需求,不管是对消费品还是对工业品,外商投资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和出售复杂的产品将取决于成熟的市场。为了寻求市场需求,当代外商投资企业打破了所有国家间、地区间的界限,将生产性的环球工厂与环球购物中心相互补充,从而将全世界都作为其市场目标。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极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三是,贸易壁垒。东道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在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选择。许多东道国一直在意识地将利用关税、配额和当地标准等手段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地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地发展中东道国,贸易壁垒可诱使那些过去向其出口地外国企业到当地进行直接投资。四是,政府政策。一般而言,政法、社会和经济环境等直接关系到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母国和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母国对外投资的鼓励与限制政策、东道国引进外资的鼓励与限制政策等,都会对外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如母国的投资鼓励政策和东道国的引资优惠政策能增强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第五,心理距离。前述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物质和经济距离是跨国区位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而由于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偏好、商业惯例等因素形成的心理距离,也是区位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心理距离越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就越大。

邓宁认为,区位优势不仅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倾向,而且也决定着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不难看出,邓宁有关区位优势的解释,不仅吸取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国家优势的思想,而且承袭和发展了不少国际经济学者有关区位因素的分析。邓宁在抽象出上述三个决定外商投资企业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来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在技术转移、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资三种国际经济活动方式之间作出选择。若一国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则企业将选择许可证安排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若一国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项优势,而无区位优势,则企业将选择国内生产然后出口的方式;而一个企业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该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西方经济学者对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被人们最广为接受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通论”。

参 考 文 献

[1]陈秀山等.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杨丹辉.外商投资新动向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2篇

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转移旧设备、获取投资补贴或享受优惠政策的短期行为,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1.2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1)地区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分布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投资地区仍然相当集中。这种地区结构一方面造成在一些密集地区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相对过少、力量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开拓。

(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缺少对日益占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1.3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

这一点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投资规模偏小,一方面容易造成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出现管理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在产品生产、开发、创名牌、搜集信息等方面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以致经济效益不高。

1.4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困难就是缺乏既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又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懂得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我国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高,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才能。这样直接导致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低下。

1.5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目前,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对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经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各管一段、一事一议、多头管理的制度。因此,投资兴办海外企业审批程序繁杂、期限长、效率低。政府宏观管理过程中经济杠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另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对投资缺乏监督管理措施和力度。

1.6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至今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体制、政策和资本市场条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大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仍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建立,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在这种状态下实施跨国经营,导致无论是规模、人才还是技术都存在优势的国有企业在实际境外投资中却落后于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2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就如何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出几点对策。

2.1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在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利用海外技术、国际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适应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

2.2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

(1)关于区位选择。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可采取的策略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国家市场。

(2)关于产业选择。①加强高科技产业。从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目的的有效途径。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③探索服务业。要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的投资。从而对中国国内相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2.3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

(1)加快培养跨国公司,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我国综合商社对跨国公司发展的贸易信息作用,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组织、协调功能,尤其在组织一些大型项目开发、投资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应为跨国公司的培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必须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加快发展。

(2)重视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把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中国跨国公司应通过与其合作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体来说,包括分享全球营销网络、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等。

(3)加强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解决我国平均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加强国际竞争力;并且可以优化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资源的配置,提高境外投资成功率。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存在国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结果两败俱伤的情况,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拥有大批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2.4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海外企业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2.5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主要包括:①尽快制定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首先是《海外投资法》。我国政府应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促进支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规范。②必须制订总体的战略规则,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标市场的选定、投资的目标产业、跨国企业的培育、相关战略的协调、实施的阶段划分等。有了明确的规划指导,才可能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建立在稳固的基石上。③努力提供必要的服务,强化与投资相关的涉外中介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动员驻外机构提供海外投资情报,协助进行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对企业前期海外调研提供适当的资金资助;对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援助等。④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应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外汇期权、外汇期货、货币互换等金融创新业务,以满足海外企业风险防范与转嫁外汇风险的需要。⑤减化审批内容,减少环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可保证及时有效地利用商机。⑥放宽金融政策,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

2.6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制度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对外进行投资兴建项目时一定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管理体制落后的现状,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境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应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跨国经营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经营机制,应逐步向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转换,应让这些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活动方式、商业惯例以及行为规范从事经营,适当规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在子公司实施以效率为标准、将母公司的管理原则和东道国管理文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子公司经营人员的报酬和奖励水平依照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将子公司的目标完成程度与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通过目标体系来考核企业,这种模式应是我国企业对海外子公司进行管理的目标模式。

2.7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融资手段不断完善。根据国际投资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条件出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实施融资多元化战略,采取多种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加强与跨国银行的合作。我国的海外企业需要加强同中国海外银行的协作获得金融支持。

(2)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有效地运用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组建海外企业。积极采用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若技术、管理和营销非常复杂,东道国又无力经营这类项目,而我国企业在上述诸方面拥有充分的优势,可以考虑以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使企业自身不承担风险,而且实际上又能对当地企业实施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又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4篇

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调整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0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朝着结构更优、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上海市在利用FDI的过程中,存在着分布不均匀、来源地过于集中、方式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吸引外商来沪直接投资,是目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于上海实现经济稳定与健康发展加油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上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1投资质量和环境有待提升

所谓的投资环境,代表的是在投资阶段外界条件与境况的综合。通常情况下,影响投资过程的因素是由社会、经济、自然、法律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构成的。上海和珠三角其他的城市相比来说,在政策、交通运输设施、人员和技术环境等方面均有优势,然而就政治和经济要素来说,与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外商投资的环境方面有一定的问题:首先,需要尽可能的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在对外资企业的领导进行调查后,得知他们并不满意当前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主要表现在税务、海关、出入境管理以及外汇管理等一些与外资企业关系较为密切的部门。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在设立方面存在较多重叠的部分。举例来说,海关与税务部门在办公的过程中,都各自拥有一套管理制度与办法,而在两个政府部门管理不一致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逐渐增多。其次是土地价格的问题。

1.2加剧产业发展不平衡

FDI对上海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是两方面的,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重点体现在批发零售行业、社会服务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等,这对于提升上海经济发展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在工业领域当中,上海主要以石油化工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六个领域为核心,其根本原因是在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更改与优化的背景下,有效的带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上海市为了能够促进以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措施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外商到上海进行投资,在技术水平提升与资金充足方面发挥着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来源地过于集中

数据显示,在2003年以来,上海地区利用FDI金额中,开曼群岛、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地区等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多年以来香港地区对上海直接投资的比重处于第一位,与第二位间具有较大的距离。调查得出,上海市在2003年至2013年期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十个来源地分别为: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和毛里求斯。在所占比例方面,其中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比重分别为44.16%、20.13%以及6.16%,对此能够看出在FDI中上海市存在来源地过于集中的问题。

2促进上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2.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外资政策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存在的各项引资问题,还能够从根本上起到保障上海引资顺利进行的强大动力。加强法治建设,修订法案,保护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实现外商直接投资的公开透明性,建立的法律法规要符合当前的发展要求,进而进一步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来。与此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完成,以保证能够从根本上适用于外资。

对上海外资政策加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对其进行重新的审视,以保证对其不合理的政策加以及时的调整。通常来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要尽量的避免,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要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狂进行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对不符合的政策加以调整,进而可以保证适应上海外资的发需求。要尽可能的减少对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策的创新出台与实施之前要进行预警,保证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调整政策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政策的修改机制,不断的优化外资政策,使得外资政策可以对外资的运行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成效。

2.2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位较为发达的金融中心,对其发展要进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和监管,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并进一步改善相关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立专属的国有资产评估体系来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完善跨国并购审查制度。放宽企业的转让政策,建立良好风险基金,对我国上市条件加以放宽限定,对资产加以进一步的盘存,以保证能够从根本上起到实现增量的最终目的。若没有做支撑的制造业的发达,做为未来国际经济中心的上海,其竞争力将大大的减弱。简单来说,在上海进行设定跨国公司,一般来说,都是看重了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周边的省市资源较为丰富,使得很多跨国公司将公司总部都设在上海。因此,上海要重视在长三角的发展地位,对于投资环境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应该鼓励江浙沪地区的接轨,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的优异投资。

2.3加大外商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吸引力度

上海引进FDI的方式上,应当从过去偏重于引进资金流量的方向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方向。目前,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适当的鼓励外资企业的投资办厂,兼并和收购国内的小企业,使得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的管理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施展,鼓励企业增加对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投入力度,为中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市场的创新水平和技术能力加以提升,实现上海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的发展方式,带动上海基础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建设,以此来提高上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各种方式来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工作。参考文献:

[1]杜群阳.关于上海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7).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走出去;产业结构;收支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投资领域来衡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我们也要对当前全球经济开始步入衰退、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等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目前形势下,继续积极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于我们妥善应对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一、“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海外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首先,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迅速。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看,增长均十分迅速。2002年为27亿美元(非金融类),2007年为265.1亿美元,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达256.6亿美元。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截至2007年底达1,011.9亿美元。6年间对外投资累计净额700多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60%。

其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多元化。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为26%,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10.3%,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了89.7%。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投资主体总数占45.5%;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23%;再次为建筑业,占5.2%。

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及地区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涉及批零贸易、资源开发、公共产品、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其中,在商务服务、矿产开采、电力资源供应及制造等行业的直接投资最为集中。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1.8%,批发和零售业占19.4%,商务服务业占15.1%。2007年底,近万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1%。

第四,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品牌输出投资模式和海外研发投资模式和海外并购模式。其中,我国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进行对外投资,跨国并购趋于活跃。2008年上半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62%。

二、继续积极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极为严峻:国际层面,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出口形势恶化,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国内也面临诸如收支失衡、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等问题。因此,继续积极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具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解决我国内外失衡问题。从2000年起,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逐年扩大,2007年达到4,45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从经常项目看,2005~2007年我国经济项目顺差一直维持在1,600亿美元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3,718亿美元。从资本和金融项目看,2002以来也一直是顺差。长年双顺差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第一,巨额外汇储备的挑战。截止到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如何管理这部分资金,既要保障安全性又要保证合理的收益率是个难题。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已经给我们一个警示。另外,大量外汇储备导致中央银行被动发行货币进行冲销,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降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大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引起主要发达国家不满,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第三,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2005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积升值21%,我国众多出口企业面临着极大困难。

对于国际收支失衡,除了采取汇率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方法进行调节之外,同时也可以采取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的方式主动进行调节。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对经常项目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经营,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在维持甚至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减少从中国的产品出口,从而调节我国巨额经常账户顺差;其次,资本流出同时也能够调节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

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只要产业、行业、地点等流向选择合理以及投资决策正确,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就有正面效应。此外,投资能带来大量的红利收入,根据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扩大出口,这些对保持长期国际收支平衡是有利的。因此,对于我国由于外贸顺差和外资大量进入而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所导致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损失与本币升值压力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使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实现平衡协调的发展。

2、有利于弥补我国资源短缺局面。我国的经济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经济增长对各种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强,煤、石油、木材等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能耗型投资拉动,能源使用效率极低,我国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能源的使用效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则为50%,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购买海外资源和能源成为我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

3、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有35家企业入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销售渠道,实现跨国经营,增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能力。2008年11月初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23.3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挪威海上油田服务公司Awilco100%股权就是一个例子。

4、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国民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工业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会急剧加快,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化加速进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化本身将从以一般加工工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深化。

如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处理好原有落后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而现实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促进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意味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如果生产要素不能及时从传统产业中转移出来,势必削弱了产业升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延缓产业升级的速度。因此,基于小岛清的理论,完全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向海外转移尚可利用的边际产业,使传统产业在投资国市场顺利退出,而不至于造成社会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获取高于国内收益水平的海外投资收益,极大地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把过剩设备和生产力向海外转移,不仅延缓了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也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几点建议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给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从加快立法、完善宏观管理和产业引导,从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大对企业的服务与支持等方面进行考虑,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条件。

首先,应当确立“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逐步将国内的优势产业推向国际市场,进而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走出去”的中长期开放战略应是利用国外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即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质量优良、比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国内短缺的资源;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市场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进行生产经营,并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其次,完善法制建设,加快立法。为保证中国海外投资政策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将现有的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增加透明度,规范和管理中国的海外投资。

第三,应当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对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使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增加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和手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第四,应当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多双边国际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政府应在新一轮谈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应从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现实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谈判,提出有利的规则,比如在投资问题上,应根据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有竞争力的贸易方式提出并争取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游戏规则。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