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篇

实验发现激动素对固定于碳纳米管/nafion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吡啶钌弱电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的增敏作用,基于此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电化学发光直接测定激动素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本方法测定激动素的线性范围为5.0×10-8~4.0×10-5g/l;检出限为2.0×10-8 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8% (n=11, c=5×10-6 g/l);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高。

【关键词】 激动素 电化学发光 修饰电极 吡啶钌

1 引言

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长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分子。它们虽然分子量较小,结构较简单,但其生理效应却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的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1]。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植物激素主要包括九类[2],分别是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酯、茉莉酸类、水杨酸及多胺类。这些激素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效应,或协调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调控植物应对各种逆境,而且九类激素还可以通过增效或拮抗的方式组成复杂的调控体系,使得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或者应对外界环境的调控机制更加复杂和精细。激动素(又叫动力精),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分裂素[3]。WWw.133229.CoM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很多科学家开始从生物组织中获取化学物质并研究其各种性质。1954年,米勒发现青鱼精液dna中有一种微量物质,可以促进细胞浆的移动[4],这种物质被称为激动素。1955年,人们确定这种物质为6呋喃甲基腺嘌呤(分子式为c10h9n5o)。尽管激动素不是一种天然的细胞分裂素,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和天然的细胞分裂素有类似的结构[5],即在c6位置都有一个取代的嘌呤环,改变该结构可以减弱或消除其细胞动力学活性。激动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同时 还具有延缓离体叶片衰老、诱导花芽分化和增加气孔开度等作用[1,6]。此外,激动素对离体小麦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有延缓作用[7];对菊花的花期具有延迟作用[8];对鼠的实验表明,它具有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9]。由此可见,激动素在农业及生物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报道的测定激动素的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法[10]、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11]、荧光[12]、电化学[13~15]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如仪器昂贵、操作复杂、灵敏度较低等。

电化学发光(ecl)是指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在电极表面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或与体系中其它组分之间通过电子传递形成激发态,由激发态返回到基态产生发光现象,是电化学与化学发光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用光电倍增管等光学仪器测量电化学发光过程中发光光谱和强度,从而对痕量物质进行分析 [16]。该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发光信号易于检测、易于控制和装置简单等特点。吡啶钌[ru(bpy)3]2+是发光效率较高的电化学发光活性物质,近年来它被广泛应用于有机酸,氨基酸和药物的测定[17]。但由于吡啶钌用于溶液相电化学发光体系时,昂贵试剂吡啶钌的不断消耗带来成本高、环境污染和实验装置复杂等问题,使它的应用受到限制。基于电化学发光反应中[ru(bpy)3]2+在电极表面循环使用的特点,把[ru(bpy)3]2+固定在电极表面不仅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还可以提高电化学发光强度[18]。 因此,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材料,以将吡啶钌固定在电极表面。在所有的固定化方法中,nafion 是最常用的一种材料,基于nafion的离子交换特性,[ru(bpy)3]2+ 可以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固定于纯的nafion膜中[19]。而将[ru(bpy)3]2+固定在碳纳米管/nafion复合物膜修饰电极表面可以使[ru(bpy)3]2+在nafion膜上的电化学发光特性有较大的改善[20]。在这种固定化方法中,nafion充当膜材料、离子交换剂和碳纳米管的溶剂;而碳纳米管在nafion膜中起到吸附吡啶钌、改善膜结构及作为膜中的导电通道等作用。实验发现,激动素对碳纳米管/nafion[ru(bpy)3]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的增敏作用,基于此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测定激动素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rec100型电化学分析工作站,rfl1型超微弱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检测仪,iffsa型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器(以上仪器均为西安瑞迈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采用三电极体系:碳纳米管/nafion修饰的石墨电极为工作电极,缠绕铂丝为对电极,ag/agcl电极作参比电极。

1.0 g/l的激动素储备液:称取激动素(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5 mg,用0.1mol/l naoh溶解并用二次蒸馏水定容至25 ml棕色容量瓶中,于冰箱中4 ℃避光保存;吡啶钌(sigma 公司)储备溶液(浓度约为1.0×10-3mol/l): 量取适量吡啶钌,用二次蒸馏水溶解后,储于棕色瓶中避光保存;nafion(aldrich公司),用乙醇稀释成5.0g/l备用;多壁碳纳米管(深圳纳米技术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水为二次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2.2 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将适量碳纳米管粉末超声分散在一定浓度的nafion溶液中,形成较稳定的悬浊液。移取10 μl上述悬浊液均匀滴涂在处理过的洗净石墨电极表面,在室温环境中放置电极至溶剂蒸发电极表面干燥,然后把该电极浸在1.0×10-4 mol/l吡啶钌溶液中约0.5 h,电极取出后用蒸馏水充分冲洗其表面,再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至电流稳定。

以上述准备好的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进行相关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吡啶钌的固定化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固定在碳纳米管/nafion复合物膜修饰电极表面的吡啶钌的电化学行为。分别测定了裸石墨电极、纯nafion修饰电极和碳纳米管/nafion复合物膜修饰电极在含有1.0×10-4mol/l吡啶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实验表明,吡啶钌在此3种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响应在形状上相似,这说明通过简单的复合物膜修饰电极浸入吡啶钌溶液中可以有效固定吡啶钌,并且固定在电极上的吡啶钌能保持其良好的电化学行为。但吡啶钌在此3种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值明显不同,裸电极上的电流强度最小,纯nafion修饰电极次之,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流强度最大。另外,固定吡啶钌的修饰电极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连续多次扫描对吡啶钌的氧化还原电流值没有明显的影响,此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些结果和文献[18]报道一致。

3.2 激动素的电化学行为

实验时,把裸石墨电极先后分别放入ph=9.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和含有一定浓度激动素的相同ph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其循环伏安曲线如图1所示。结果说明,在不含激动素的缓冲溶液中得到的循环伏安图(a)上没有出现氧化还原峰,而含有激动素时所得的循环伏安图(b)在0.8~0.9 v位置处出现了明显的氧化峰。这表明在适当条件下激动素可以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同时,激动素的循环伏安图上只有氧化峰而无相应的还原峰,这说明激动素在石墨电极上的氧化反应为不可逆反应。此结果与文献[15]报道类似。

3.3 激动素对吡啶钌氧化过程的催化作用

实验考察了激动素对固定于碳纳米管/nafion复合物膜中的吡啶钌电化学行为的催化作用。图2表示碳纳米管/nafion吡啶钌修饰电极分别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9)中的循环伏安曲线(b)和在含有一定浓度激动素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9)中的循环伏安曲线(a)。由图2可以看出:加入激动素后所得的循环伏安曲线与没加激动素所得曲线相比,吡啶钌的氧化峰电流大大增强,而还原峰电流明显减小。这表明吡啶钌对激动素的电化学氧化反应有催化作用。此现象与三丙胺对吡啶钌电化学行为的催化作用类似,由此可知激动素对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增敏作用与三丙胺一致。

图1 裸石墨电极分别在ph=9的磷酸盐缓冲溶液(a)和含有激动素的ph=9的磷酸盐缓冲溶液(b)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扫速为0.05 v/s)(略)

fig.1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bare graphite electrode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h=9) with (b) and without kinetin(a)(scan rate: 0.05 v/s)

图2 碳纳米管/nafion吡啶钌修饰电极在含有激动素的磷酸盐缓冲溶液(a)和空白缓冲溶液(b)中的循环伏安曲线(ph=9)(略)

fig.2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carbon nanotube/nafionru(bpy)2+3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with (a) and without kinetin (b)(ph=9)

3.4 激动素对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实验分别测定了吡啶钌修饰电极在ph=9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和含有5×10-6g/l激动素的相同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结果表明:激动素的加入使吡啶钌弱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大大增强,而且随着激动素加入量的增加,电化学发光信号持续增大,说明了激动素对吡啶钌的弱电化学发光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

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3.5.1 ph的选择 本实验以0.1 mol/l k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为介质,分别用裸石墨电极和固定有吡啶钌的修饰石墨电极考查了在各种ph时激动素自身的电化学行为、激动素对吡啶钌的电化学反应的催化程度、以及对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增敏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酸性介质中时,几乎看不出激动素的氧化峰,而在偏碱性介质中时,激动素有明显的氧化峰(图3)。这表明激动素在碱性介质中才易于被氧化,这与文献 [15]报道一致。而此时吡啶钌的氧化峰电位也比酸性介质中的偏负,峰电流比酸性介质中大(图4),即碱性介质中激动素对吡啶钌的催化效果也更好。

图3 裸石墨电极在含相同浓度激动素的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略)

fig.3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kinetin at bare graphite electrode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ph

扫速(scan rate): 0.05 v/s。

实验中同时考察了不同ph的介质对激动素增敏的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ph较小时,随着ph的增大,增敏的电化学发光信号逐渐增大;当ph=9.2时,激动素增敏的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信号达到最大;而随后随着ph的增大增敏的电化学信号开始下降(图5)。上述实验现象说明激动素对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与其脱质子过程有关,这与文献[21]报道的三丙胺和吲哚乙酸对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类似。本实验选择ph 9.2的0.1 mol/l k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为介质。

图4 碳纳米管/nafion吡啶钌修饰的石墨电极在含相同浓度激动素的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略)

fig.4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kinetin at carbon nanotube/nafion ru(bpy)2+3 modified graphite electrode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ph

扫速(scan rate): 0.05 v/s. 1. ph 9.1; 2. ph 8.7; 3. ph 6.7; 4. ph 4.7.

图5 缓冲溶液质ph对电化学发光信噪比的影响(激动素: 5 ×10-6 g/l)(略)

fig.5 effect of ph on ecl signal/noise (kinetin: 5 ×10-6 g/l)

3.5.2 电解方式的选择 电化学发光的分析特性与激发信号的施加方式关系极为密切,其主要原因是电化学发光物质的产生速度在扩散层中的动态分布以及电化学反应与电化学发光反应相匹配的程度等步骤受电化学激发方式的调控[22]。本实验主要考察了循环伏安、线性扫描、恒电位和阶跃脉冲等电解方式对激动素增敏的吡啶钌电化学发光行为,结果发现循环伏安法呈现出更好的电化学发光分析特性,稳定性好,且信噪比较高,所以实验中采用循环伏安作为最佳电化学激发信号。

3.5.3 扫描速度的选择及电极反应过程 将碳纳米管/nafion吡啶钌修饰电极放入含5.0×10-6 g/l激动素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9.2)中,记录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曲线(图6a)。实验发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吡啶钌峰电位正移,峰电流增大,并且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成正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吡啶钌体系的电极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实验同时考察了扫描速率分别为0.25、0.16、0.1、0.05和0.025 v/s时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稳定性及信噪比(图6b),发现扫描速率较小时电化学发光信号更稳定,信噪比也更高。所以本实验选择的扫描速率为0.05 v/s。

图6 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曲线(a)和电化学发光信噪比(b)的影响(略)

fig.6 effect of scan rate on cyclic voltammograms at carbon nanotube/nafionru(bpy)2+3 (a) and signal/noise of ecl(b)

1. 0.09 v/s; 2. 0.04 v/s.

3.6 分析特性

在上述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激动素增敏的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强度值与激动素的浓度在5.0×10-8~4.0×10-5 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28+0.142c(10-8 g/l),相关系数为0.9992,检出限为2.0×10-8 g/l,对5.0 ×10-6 g/l的激动素平行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8 %。此结果说明:本实验所建立的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激动素的方法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3.7 干扰实验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考察了一些易与激动素共存的植物激素对激动素检测的干扰。以1.0×10-6g/l激动素溶液为空白溶液,与加有不同浓度的可能干扰物 (如赤霉素,吲哚乙酸等)的溶液进行对比测定,记录相应的发光信号和数据。如果加入某浓度干扰物质后,溶液的发光信号的改变程度大于或等于这种方法所允许的误差(5%),就认为所加入的物质已经产生了干扰。

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实验表明:对于1.0×10-6 g/l激动素,10倍的吲哚乙酸,100倍的6苄基腺嘌和等量的赤霉素,均不干扰其测定。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测定激动素有较高的选择性。本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有望帮助进一步了解激动素等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各个部分的作用方式,进而更好地利用它们。

表1 干扰实验(略)

table 1 reference experiments

【参考文献】

1 zhou shouxiang (周守详). the applied technology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用技术). beijing(北京):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press(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163~164

2 wang chunzheng(王春政). life world(生命世界), 2008, (3): 62~65

3 salisbury f b, ross c w. plant physiology, wadsworth, 1992: 382~393

4 miller c o, skoog f, okumura f s, von saltza m h, strong f m. j. am. chem. soc., 1955, 77(9): 2662~2663

5 barcelo j, nicolas g, sabater b, sanchez r. fisiologa vegetal, piramide s a, 1988: 487~502

6 ye zixin(叶自新). plant hormone and chemical control of vegetable(植物激素与蔬菜化学控制). beijing(北京):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8: 40~42

7 jin mingxian(金明现), li qiren(李启任).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4, 30(1):11~14

8 ding yifeng(丁义峰), liu ping(刘 萍), chang yunxia(常云霞), zhao le(赵 乐), han deguo(韩德果), xu kedong(徐克东).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河南农业科学), 2007, (1):80~83

9 zhang zhengang(张振纲), tian deying(田德英), zhou jian(周 健), ma xiaojun(马小军), xu dong(许 东), huang yuancheng(黄元成), song peihui(宋佩辉). herald of medicine(医药导报), 2007, 26(1): 11~14

10 brenner m l. ann. rev. plant. physiol., 1981, 32: 511~538

11 takahasi n. chemistry of plant hormone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86

12 jiang ziwei(江子伟), jiang tongbo(姜彤波), ju changqing(琚常青), zhang jie(张 杰).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4, 15(3): 356~359

13 blanco m h, del carmen quintana m, hernández l. electroanalysis, 2000, 12 (2): 147~154

14 huskova r, pechova d, kotoucek m, lemr k, dolezal k. chemické listy, 2000, 94 (1): 1004~1009

15 ballesteros y, gonzalez de la huebra m j, quintana m c, hernandez p, hernandez l.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03, 74(2): 193~202

16 liu feng(刘 锋), zhou tianxiang(周天翔), tu yifeng(屠一锋). 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光谱实验室), 2007, 24(4): 519~524

17 greenway g m, nelstrop l j, port s n. anal. chim. acta, 2000, 405(12): 43~50

18 song hongjie(宋红杰), zhang zhujun(章竹君).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分析试验室), 2007, 26(2): 1~5

19 downey t m, nieman t a. anal. chem., 1992, 64(3): 261~268

20 guo z h, dong s j. anal. chem., 2004, 76(10): 2683~2688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2篇

植物化学物包括很多种类,其中有植物激素,与其相对应的是动物食品化学物中的动物激素。不过,人们习惯上所称的植物激素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激素,只是与动物激素相对应的一种通俗和习惯说法。

什么是动物激素、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主要是由动物分泌细胞或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类信息传递物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核糖核酸(RNA)和固醇类物质。

动物激素按化学结构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固醇和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等)、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二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三是肽类与蛋白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胰岛素、降钙素等;四是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植物激素又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几类微量简单的小分子活性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六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近来普遍认可的油菜素甾醇。除了植物中的天然激素外,一些植物激素也可以人工合成。

此外,现在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还包括植物化学物中另外一些物质,如大豆异黄酮这类物质,由于它与人体中的某种激素结构相似,因而具有类似的激素功能,所以也被称为植物激素,但严格意义上讲,由于它们对植物本身生长不具有调节作用,不能算作植物激素,但习惯上已经这样称呼,因此谈到植物激素应区分为两种,一是对植物自身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一是对人体或动物有生理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

食物中的动物激素

食物中的动物激素主要来源于动物食品,如各种动物的肉类和脂肪中含有的激素。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牛奶和牛肉中的生长激素。动物如同人一样,在其生长和生存的时间内会分泌种种激素,如生长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如果仅仅是食用动物自身分泌的包含在肉类和脂肪中的种种激素,对人的危害是微乎其微的,否则,人类就不可能通过吃动物食品而进化和维持自身的功能。

让人们担心的是,在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引领下,现代养殖业成为一种集约化的工业作坊,人类用尽了各种方式刺激所饲养的动物生长,以求它们多出肉、多下蛋和多产奶。于是,人们怀疑这种催生的动物食品中的种种激素可能对人类有害。对于这种怀疑,可以通过了解对养殖的肉牛和奶牛使用生长激素的过程来解释。

生长激素是动物大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也会产生生长激素,即牛生长激素(bGH),牛自身的这种激素对人的健康并不产生影响。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也称牛奶激素)。为了让奶牛多产奶和肉牛多长肉,养殖者对奶牛和肉牛注射rbGH,就会增加产奶量和产肉量。以产奶而言,对牛使用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显然,人们担心对奶牛使用了rbGH之后是否会对人的健康有影响。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大剂量的短期动物试验。在连续28天的试验中,老鼠被喂的rbGH剂量高达奶牛注射的rbGH剂量的100倍,但是没有发现老鼠各项生理指标有异常。据此,FDA认为,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试验就可以得出安全的结论。

原因在于,无论是牛身上天然的bGH还是注射进重组的rbGH,这些激素的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被吃之后,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因而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现在不能排除蛋白质整体或者大片段被人体吸收的可能,如此就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影响,因而需要进行长期的检测来确定其是否对人有害。

尽管对牛使用rbGH不会让牛奶和牛肉中的rbGH含量增加,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rbGH的使用会增加牛奶中另一种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的含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也被称作促生长因子,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与胰岛素类似的多肽蛋白质。IGF-1在婴儿的生长和在成人体内持续进行合成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这样,饮用含rbGH的牛奶就有潜在健康风险。

对此,FDA也作了回应。根据研究,rbGH固然可以导致IGF-1增加,但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对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此外,人体内本身含有IGF-1,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所获得的IGF-1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IGF-1相比都微不足道。

此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IGF-1在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所以,FDA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与FDA的观点一致,认为牛奶中的IGF-1对人的健康不构成隐患。因此,美国并没有禁止养牛业使用rbGH。

不过,美国禁止的是对牛使用其他激素,如己烯雌酚,要求在牛屠宰前10天停止喂含己烯雌酚的饲料。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就从1981年开始禁止对养殖的动物使用己烯雌酚和己烷雌酚。这些激素加入动物饲料可促进动物生长。后来,陆陆续续有研究发现,残留于肉食品中的激素一旦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明显影响肌体的激素平衡,有的甚至致癌、致畸;有的引起肌体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紊乱,还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等。

如果严格按照动物饲料添加剂法规和畜牧业养殖法的规定,动物食品中包含的激素是难以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4年2月1日实施)共有二百二十多种饲料添加剂产品,只要养殖者能严格执行,我国的肉类食品是安全的。

食物中的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分两类,一是对植物有作用的激素,如刺激作物生长,二是植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与人体中的激素结构相似,有类似人的激素的功能,如异黄酮。从饮食营养角度指称的植物激素其实是植物化学物的一部分。

植物化学物包括萜类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如异硫氰酸盐)、类黄酮、异黄酮、植物多糖等。植物化学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抗氧化作用、调节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抗感染、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等。它们的总体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预防许多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和各种各样的癌症等。

人们比较熟悉的植物激素是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因此大豆异黄酮又称植物雌激素。然而,大豆异黄酮广泛存在于豆类、谷类、水果、蔬菜等三百多种植物中,日常饮食中除大豆及其制品外,小麦、黑米、扁豆、洋葱、苹果、石榴、银杏、葵花子和橙汁等食物中含量也相对较高。

异黄酮能发挥人体雌激素的功能或作用是因为大豆异黄酮既能代替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又能干扰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为抗雌激素样作用。大豆异黄酮显示雌激素活性或抗雌激素活性主要取决于人体本身的激素代谢状态。对高雌激素水平者,如年轻动物和雌激素化的动物及年轻女性,可显示抗雌激素活性;对雌激素水平较低者,如幼小动物、去卵巢动物、绝经女性,则显示雌激素活性。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样作用对老年女性和许多与雌激素水平较低而诱发的疾病,如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等,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由于大豆异黄酮物质结构和雌性激素相似,能结合到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激活其抗癌症机制,能减少女性患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危险。另外,大豆异黄酮还可以使癌细胞转化为具有正常功能的细胞,并抑制不良肿块结构,因而能防止肿瘤增生和癌细胞扩散。

另外,从饮食营养的角度看,类黄酮也是一种植物激素,主要存在于柑橘类、苹果、梨、红葡萄、樱桃、黑莓、桃、杏等水果和胡萝卜、芹菜、西红柿、波菜、洋葱、西兰花、莴苣、黄瓜等蔬菜中,而谷物、豆类、红薯、茶叶、葡萄酒、咖啡豆和可可豆中也含量丰富。大量研究表明,类黄酮类化合物有抗氧化、抗过敏、消炎等作用,有利于防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3篇

二、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这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的功能(C:理解)。

2.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C:理解)。

3.各种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A:知道)。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2.教学难点

(1)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2)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和重要功能。

四、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时间又较紧,教师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和难点。建议教师对水、无机盐、糖类和脂质的内容安排1课时,蛋白质和核酸的内容安排1课时,学生实验用1课时。

在本节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讲到的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含量表,从整体上概括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体的多分子体系。,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在讲授无机化合物水时,可以从水在细胞、组织中两种存在形式的分析入手,引出水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含量与生命活动的状态密切相关。在讲述水时,要注意渗透出两种形式的水存在着动态转化,不能截然分开。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生活常识,说明水的存在状态和作用,将会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加深对水的认识。

关于无机盐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知的知识中提出问题,通过简明的分析,使学生懂得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例如,为什么在观察动物和人的细胞时,要用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为什么长期缺乏铁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从这些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形态、参与重要的物质组成等作用。

关于糖类的教学,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糖类物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适当突出后边将要应用的糖类知识,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通过讲述糖类的水解作用,使学生理解单糖、二糖、多糖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关于糖类的作用,既要突出它是生命系统赖以维持的主要能源物质,又要点出它是细胞许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关于脂质的教学,似乎可以渗透储存脂质(脂肪)、结构脂质(磷脂等类脂)、功能脂质(固醇)的提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脂质的作用特点的理解。在学生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分析一下磷脂分子的特点,为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打下基础。

蛋白质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述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①通过列举水、葡萄糖、几种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使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②指出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常采取分层次认识的方法;③对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教学,可从有关元素、基本单位──氨基酸、肽、肽链间的结合和卷曲、折叠而成的空间结构等几个层次逐步深入。

在讲述氨基酸时,可以从甲烷、乙酸、甘氨酸渐渐引入。随着羧基(-COOH)、氨基(-NH2)的出现,指出它们的化学特性。在认识了甘氨酸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变换R基,认识几种其他氨基酸。最后,归纳总结出氨基酸的共同点和区别。

在讲述肽时,要注意讲清缩合、肽键、二肽、多肽和肽链的概念。要指出每种多肽都具有特定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这种特点决定着肽链的空间结构,从而为学生理解多肽间的区别和蛋白质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对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教师不必详细讲述,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某种胰岛素空间结构示意图的观察,了解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就可以了。但是应该对学生指出,蛋白质的生理作用依赖于自身特定的空间结构。

在讲述蛋白质的功能时,应该注意从列举典型的、易于理解的例子中,概括出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成分和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外,关于蛋白质结构内容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剪贴图、投影片和教材中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动态的、抽象的知识内容。

关于核酸的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与《遗传与变异》一章有关内容的联系。本节对核酸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基本组成单位的认识,可以从介绍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方法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核酸分子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核苷酸和多核苷酸链。应指出DNA和RNA两类核酸在组成上的区别和DNA的主要作用。

在本章的最后,教师要强调说明,任何一种化合物或几种化合物的混合都不能完成生命活动。细胞内的各种化合物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特定的结构,才能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③,①,④,②。

二、1.(A);2.(A);3.(D)。

三、1.因为这两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即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排列次序不同,空间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功能也不相同。

2.细胞内的各种化合物必须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特定的结构,才能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

旁栏思考题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发生变化而导致骨质疏松造成的。骨质疏松主要是缺少了骨的重要成分碳酸钙。

临床上医生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液,可以起到给病人提供水、营养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因为葡萄糖氧化分解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可以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有利于早日康复。此外,细胞中水的含量最多。病人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缺少水。

实验讨论题实验一1.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一定的化学作用后,能够生成新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是有固定的颜色的。根据实验中所产生的特定的颜色反应,如砖红色、橘黄(或红)色、紫色,可以分别鉴定生物组织中有糖、脂肪、蛋白质的存在。

六、参考资料

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平均值如下表(表1-1):

表1-1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平均值

化合物

质量分数%

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

种类

85.0

1.8×10

游离形式的水和结合形式的水

蛋白质

10.0

3.6×104

清蛋白、球蛋白、组蛋白、白等

DNA

0.4

1.0×106

RNA

0.7

4.0×105

脂质

2.0

7.0×102

脂肪、磷脂等

糖类及其

他有机物

0.4

2.5×102

单糖、二糖、多糖等

其他

无机物

1.5

5.5×10

Na+、K+、Ca2+、Mg2+、

Cl-、SO42-、PO43-等

在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水是含量最多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介质。地球表面出现了液态水时,才具备了生命发生的条件。但是,只有当原始地球的物质经过漫长的演变,出现了原始的核酸和蛋白质并且组合在一起,表现出原始的新陈代谢时,才开始出现原始的生命现象,产生了原始的生命。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提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现代生物科学认为,承担生命的“蛋白体”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的整合体系。因此说,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水在生物体和细胞内的存在状态

1.结合水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主要依靠氢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结合形成亲水胶体。多糖、磷脂也以亲水胶体形式存在。这部分水不能蒸发、不能析离,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是生物体的构成物。

2.自由水填充在有机固体颗粒之间的水分,可流动、易蒸发,加压力后可析离,是可以参与物质代谢过程的水。

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水是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是生活物质本身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成分。水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是生物体内不能缺少的物质。

1.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生物体内的大部分无机物及一些有机物,都能溶解于水。水是物质扩散的介质,也是酶活动的介质。细胞内的各种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废物的排出,以及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等,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

2.水的其他作用①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强,能使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种物质解离成离子,这样也就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②由于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组织中去,并将组织中产生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③水的热容大,1g水从15℃上升到16℃时需要4.18J热量,比同量其他液体所需要的热量多,因而水能吸收较多的热而本身温度的升高并不多。水的蒸发热较大,1g水在37℃时完全蒸发需要吸热2.40kJ,所以人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④水还有作用。⑤对植物来说,水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由于植物的液泡里含有大量的水分,因而可以维持植物细胞的形态而使枝叶挺立,便于接受阳光和交换气体,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⑥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生物体内水含量的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的改变,都影响着新陈代谢的进行。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的含水量在70%以上时代谢活跃;含水量降低,则代谢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的代谢活跃,生长迅速;而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

无机盐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含量虽然不多,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果将一块组织放在蒸馏水中,从细胞中去掉盐类,该组织就会死亡。许多无机盐在细胞中呈离子状态存在。无机盐在生物体和细胞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构成细胞或构成生物体某些结构的重要成分。

2.参与并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有些无机离子是酶、激素或维生素的重要成分。例如,含锌的酶最多,已知有70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钴(Co)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铁(Fe)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等,参与氧的运输和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过程等。

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体内平衡是使细胞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体内平衡的内容很复杂,情况多变。其中的3个主要方面与无机盐含量的稳定密切相关。

(1)渗透压平衡:细胞内外的无机盐的含量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重要因素。

(2)酸度平衡(即pH平衡):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细胞组成物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例如,各种蛋白质对于pH的改变非常敏感,人体血浆pH降低0.5时,人就立即发生酸中毒。无机离子如HPO42-/H2PO4-和H2CO3/HCO3-等,组成重要的缓冲体系来调节并维持pH平衡。

(3)离子平衡:动物细胞内外的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此外,在细胞膜外Na+多、Ca2+少时,神经细胞就会失去稳定性,对于外来刺激就会过于敏感。

糖类的分布和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和重要的组成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几乎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体内都有它,尤以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为最多,约占植物体干重的80%。在植物体内,构成根、茎、叶骨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多糖。在植物种子或果实里的主要储存物质,如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都属于糖类。在动物血液中的血细胞内,也有葡萄糖或由葡萄糖等单糖缩合成的多糖存在,在肝脏、肌肉里的多糖是糖元。人和动物的组织器官中所含的糖类,不超过身体干重的2%。微生物体内的含糖量约占身体干重的10%~13%,其中有的呈游离状态,有的与蛋白质、脂肪结合成复杂的物质,这些物质一般存在于细胞壁、黏液或荚膜中,也有的形成糖元或类似淀粉的多糖存在于细胞质中。

糖类的功能有以下几点。(1)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和碳源物质:糖类物质可以通过分解而放出能量,这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糖类还可以在生物体内转化成其他化合物(如某些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并提供碳原子和碳链骨架,是构成组织和细胞的成分。(2)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纤维素和壳多糖都不溶于水,有平坦伸展的带状构象,并且堆砌得很紧密,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很强,适于作强韧的结构材料。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壳多糖是昆虫等生物体外壳的主要成分。细菌的细胞壁由刚性的肽聚糖组成,它们保护着细胞膜免受机械力和渗透作用的损伤。细菌的细胞壁还使细菌具有特定的形状。(3)糖类是储藏的养料:糖类以颗粒状态储存于细胞质中,如植物的淀粉、动物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元。(4)糖类是细胞通讯识别作用的基础:细胞表面可以识别其他细胞或分子,并接受它们携带的信息,同时细胞也通过表面上的一些大分子来表现其本身的活性。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一些细胞表面复合糖类中的糖和与其互补的大分子来完成的。(5)糖类具有保护作用:黏膜分泌的黏液中有黏稠的黏多糖,可以保护的表面。关节腔的滑液就是透明质酸经过大量水化而形成的黏液。

磷脂和糖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分布在动植物组织中。磷脂在动物体内多存在于脑和神经组织中,在心脏和肝脏中的含量也不少;植物的种子中含磷脂也比较多,如大豆种子的磷脂达2%。磷脂大多不溶于丙酮,不溶于水,但像亲水胶体一样,能在水中膨胀并形成乳状液或胶体溶液。磷脂的种类很多,有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等。

卵磷脂又称蛋黄素,大量存在于各种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尤其在蛋黄、脑、肾上腺、红细胞中的含量较多。蛋黄中卵磷脂的含量可达8%~10%。许多种种子,如大豆、向日葵的种子也含有卵磷脂。

糖脂是一类具有一般脂质溶解性质的含糖脂质,包括脑糖脂、神经节糖脂、甘油醇糖脂等。

磷脂和糖脂都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基本物质,也是某些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如脂蛋白和脂多糖)的组成成分。

类固醇和固醇类固醇又称“甾族化合物”,是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的总称,一般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也有人工合成的。类固醇的主要种类和分布情况如下。

1.自然界存在的

(1)固醇类。固醇又称“甾醇”,是含羟基的环戊烷骈全氢菲类化合物的总称,以游离状态或同脂肪酸结合成酯的状态存在于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有胆固醇、豆固醇和麦角固醇(表1-2)。

表1-2固醇的主要种类和分布情况

类别

固醇名称

分布

动物固醇

胆固醇

脊椎动物体内

7-脱氢胆固醇

皮肤和毛发内

粪固醇

动物粪便中

植物固醇

麦固醇

麦芽中

豆固醇

大豆中

谷固醇

高等植物中分布很广

酵母固醇

麦角固醇

麦角、酵母菌和毒菌内

(2)固醇衍生物。常见的有:强心苷,如洋地黄毒素,存在于洋地黄植物的叶中,是一种强心药;蟾毒素,是蟾蜍分泌的毒素,可作药用;胆酸、胆汁酸组成的胆汁;肾上腺皮质激素、昆虫的蜕皮激素、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能调节动物和人体的新陈代谢及生殖、发育等生理活动。此外,维生素D有利于机体对钙、磷的吸收。肾上腺皮质激素、胆酸、性激素、维生素D等物质,在人体内都可以由胆固醇转化而来。

2.人工合成的类固醇药物如抗炎剂、促蛋白合成类固醇、口服避孕药等。

氨基酸的R基团每个氨基酸都有一个R基,R基也叫侧链基团,不同氨基酸的R基是不同的。例如,甘氨酸的R基只是一个氢原子;有些氨基酸的R基属于烃基;有些则含有某种官能团,如羟基(—OH)、巯基(—SH)、氨基(—NH2)、羧基(—COOH)等。

根据氨基酸所连接的R基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氨基酸分成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氨基酸、杂环亚氨基酸四大类。

甘氨酸惟一不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最简单的非必需氨基酸。广泛存在于蛋白质中。

丙氨酸即L-α-氨基丙酸。一种属于丙酮酸代谢体系的非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通常将蛋白质的结构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图1-1)。

图1-1蛋白质分子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示意图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又称为初级结构或化学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由肽键连接起来的各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目前可以运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氨基酸顺序自动分析仪,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进行测定。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本身的折叠方式。近些年来,通过研究知道,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本身一般不是全部以松散的线形分子状态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而是部分卷曲、盘旋成螺旋状(一般呈所谓α螺旋),或折叠成片层状(又称β折叠),或呈β回折(发夹回折、U形转折),或呈无规则卷曲。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依靠氢键来维持结构的稳定性。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的肽链,按照一定方式进一步卷曲、盘绕、折叠成一种看来很不规则,而实际上有一定规律性的三维空间结构,叫做三级结构。这些肽链所以会卷曲、盘绕、折叠,主要是因为肽链的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通过一些非共价键结合起来,而成为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大分子,就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构成蛋白质功能单位的每条肽链,称为亚基。亚基虽然只具有二、三级结构,但是在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生物活力,只有完整的四级结构才具有生物活力。例如,磷酸化酶是由2个亚基构成的,马血红蛋白是由4个不同的亚基(2个α肽链,2个β肽链)构成的,谷氨酸脱氢酶是由6个相同的亚基构成的。

有些蛋白质分子只有一、二、三级结构,并无四级结构,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另一些蛋白质则一、二、三、四级结构同时存在,如血红蛋白、谷氨酸脱氢酶等。

调节生理活动的许多激素是蛋白质从化学本质上看,人和动物的激素可以分为4类: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血清血管收缩素);②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如脑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素、生长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③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④脂肪酸衍生物激素(如前列腺素)。

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包括许多种激素。下面重点介绍胰岛素、生长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胰岛素:胰岛素是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所产生的一种激素。胰岛素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在有锌和其他金属离子存在时,胰岛素分子可以围绕这些离子形成聚合体。在调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动力; 物质动力; 精神因素; 物质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46-03

一、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已证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就好比飞机的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从茹毛饮血、衣不遮体的野蛮和蒙昧状态,不断走向启蒙和开化,最终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任何精神都离不开物质,因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这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精神“依附于”物质。为此,我们认为,在谈到精神动力问题中就始终离不开物质,离不开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依附于物质动力,具有“依附性”。当然,我们在讲到精神动力对于物质动力的“依附性”时,还必须要认识到精神动力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单独发挥作用,而且对物质动力具有促进作用。为此,当我们在认识和评价精神动力作用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精神动力的“依附性”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时候,物质动力也通常发挥作用;精神动力作用的结果,不光有精神价值的获得,而且有物质价值的获得。反之,物质动力发挥作用的时候,精神动力也通常发挥作用;物质动力作用的结果,不光有物质价值的获得,而且有精神价值的获得。

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就是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之间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时候是以物质动力为主,精神动力为辅;有的时候是以精神动力为主,物质动力为辅,这主要由某一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就终极目标而言:实现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但是,在现实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动动力与物质动力常常出现脱节、背离的现象。比如:建国后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忽视了物质需要的客观必然性,压抑了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相对而言,精神动力强大,而物质动力弱小,形成了以片面发挥精神动力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左”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轨道,违背了需要——行为的内在规律性,因而,不是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倒是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干扰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人们争先恐后的发展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物质动力张扬,同时精神动力也得到了提升。而强大的精神动力反过来推动人们经济建设热情,促进经济发展,大大地增强了物质动力。比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竞争使人们倾向于注重有形的、外在的、物化方面的竞争,而忽视无形的、内在的精神因素的竞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人们倾向于科学主义、技术主义,而忽视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一些人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追求,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追求,注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注重知识、能力创新而忽视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其结果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日益富足。但是,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精神的空虚、理想的失落、道德的贫困、价值的偏离和心灵的疲惫,人的精神生活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人们的物质动力过度膨胀,而人们的精神推动力相对疲软。夸大物质动力的地位,过于追求物质推动力而忽视精神推动力,人们的各项活动总是要“用对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种活动的意义”。[2]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追求已经占领了一部分人的头脑,而人的理想、信仰等精神追求却被挤占,导致了精神生活的物化。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对象都被从外在的有用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一切价值被使用价值所取代,一切需要和享受都具有了利己主义的性质,“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替代”。[3]物化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只能找到“感觉的幸福”,却难以获得“幸福的感觉”。

在当前,精神生活的物化这一现象直接渗透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动力物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物质至上、金钱万能价值观的影响下,对于所学理论的工具理性价值更多地关注,而对于所学理论的价值理性价值的关注不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基础性理论较强的课程没有引起当代大学生们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用的;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的激情、热情不够高涨等。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这一本质难以在实践中真正地贯彻执行。因此,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物质化倾向这一现状,进一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问题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及其实现的规律,扭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精神动力疲软、甚至出现了精神的退化和堕落现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关注精神因素本身而不是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因素

由于人的精神动力的激发因素主要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因此,在研究精神动力过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区别由物质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与由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

首先,由物质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曾明确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4],这就是说,物质资料(即:物质因素)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来说,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行为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物质动力主要由物质因素来推动的,这也就是说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动力,或者说,由物质刺激(主要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产生的人的行为动力。当然,物质因素不仅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重要的物质动力,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人的精神动力,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过程中所激发的人的行为动力中还蕴含着由物质奖励所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比如:物质奖励除了主要能够激发人的物质动力之外,它还可以激发的人们精神动力。人们常常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待遇留人”、“物质奖励”等,这说明在巨大的物质利益刺激下,就会鼓足勇气,产生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一种精神动力,即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

其次,来看由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5]精神动力除了由物质因素激发以外,其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所激发,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作用力,人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顽强意志等各种精神因素都会对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作用力和推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不仅与物质动力不同,因为物质动力是物质因素对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力量;而且它与由物质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由物质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更倾向于关注其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因素,而由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更倾向于关注精神因素对其的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由于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从而导致了人们在精神动力的追求中往往更看重其背后的物质追求,更倾向于对物质因素的关注,而对于精神因素的关注不够。并且这一现象渗透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人们也就过多地关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物质需要、物质因素的关注;相对而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精神需求、精神因素的关注不够。譬如,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精神追求,呈现出物化倾向;而作为人的精神生活内在超越性这一特性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疏远。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68%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36%的大学生认为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32%的大学生认为有价值的人生是“赚到了大钱”[6]。因此,特别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精神需求、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而不是由物质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这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关注精神动力的内在目的而不是精神动力的外在目的

就精神动力作为一种活动来说,它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就一般意义上来说:“人的活动的目的分为内外两种,或者说,活动具有内外双重目的。某活动的内在目的就是该活动本身……,某活动的外在目的是该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例如:吃饭、劳动等活动都有双重目的;从内在目的来看,吃饭是为了满足食欲,因而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劳动是为了满足创造欲,因而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劳动而劳动;从外在目的来看,吃饭是为了获得能量去干其它事,劳动则是为了挣钱去干别的事”[7]。

就精神动力的内在目的而言,精神动力主要是一定的人为满足精神需要、实现精神追求而产生的动力。徐冰教授曾指出:“精神动力主要来自人的精神需要”。[8]这也就是说,人的精神需要是出于内在目的、内在需要,从事某活动仅仅是为了从事该活动本身,换句话说,人的精神需要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求知欲、创造欲等活动。正是由于人的求知欲、创造欲(如学习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劳动是为了满足创造欲)等精神需求,才激发出人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就精神动力的外在目的而言,一定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被一定的人接受和内化后,会成为推动一定的人的行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并外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即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精神变物质。这种形式的精神动力,如赵应云教授曾经说:“精神动力,实质上是认识、思想、价值、信仰等观念力量对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即精神的物化功能”[9]。这种观点强调了精神的物化功能,肯定了精神力量在改造物质世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倾向于对于精神动力外在目的的追求,更多地关注精神变物质;相对而言,对精神动力内在目的的关注不够,对于物质变精神的关注不够。当代大学社团搞得有声有色,但其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当前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学生在“象牙塔”之外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中过于娱乐化,有的大学生过于忙碌于家教、兼职等活动;大学生与其本应该具有的学习是为了满足追求欲这一目标愈来愈疏远,并且这一现象渗透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地关注其外在目的,而对于其对内在目的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很难形成一个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望的学习氛围,大学生对于内在的精神文化的追求愈来愈疏远。因此,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满足求知欲这一内在目的的追求,同样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环节。

概而言之,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倾向于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动力问题,改变过去的物质化倾向;进一步倾向于对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的关注、倾向于对精神动力的内在目的的关注;其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精神动力的强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78-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5]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6-17.

[6] 周德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报告[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9-51.

[7] 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4-165.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5篇

而各种动物则不劳而获,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靠夺取植物制造的现成的营养物质生活。动物夺取植物的糖类物质――淀粉,消化分解为一个个的葡萄糖单元,再重新组装其自己的基本营养物质――糖原,好比拆屋子重新砌墙的样子;或者把葡萄糖转化为油脂类能量物质暂时储藏。对于植物蛋白质和核酸,动物同样只有拆分组合的能力。更多的情况,动物摄取了植物的小分子营养物质,甚至不加修饰的利用了。

“植”是固着不动的意思。动物遇到危险可以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可植物就惨了,牛羊来了,害虫来了,植物躲不了藏不了,只能任由宰割。不过植物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一些植物身上长出尖刺,先给冒犯的动物一个下马威。但是尖刺对付兽类尚可,对付昆虫就不怎么见效了,所以,刺还不是植物最通用的防卫武器。植物最有效的还是它们的化学防御武器。

植物合成的化学防御物质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单宁类,二是生物碱。单宁也称作没食子鞣质,它是一类苦涩的物质,动物不能过多食用,否则抑制消化,还会使嘴唇发麻。可以想象,连皮革都能鞣熟的东西,当然是没食子――没法食啦!生物碱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含氮的次生代谢物质,苦毒是其一般特性,对动物具有毒性,甚至还有致幻作用。狼草、飞燕草和千里光等都是含有有毒生物碱的草本植物。由于家畜不像野生动物那样对它们具有天然的辨别能力,所以常有中毒的事情发生。

对付微生物的侵染,植物发展出了化学种类各异的抗菌物质,也称为植保素,在豆科植物的植保素多为异黄酮类,在茄科植物多为倍半萜类。但脊椎动物使用蛋白质本质的抗体,没有这么复杂的小分子物质。

植物遇到敌害蚕食还会释放挥发性物质告诉同伴做好防御准备,或者吸引敌害的天敌来消灭敌害。这些挥发性物质主要是萜类和酚类物质。实验发现,烟草能释放出挥发性化学物质,把黄蜂吸引过来,吃掉其身上的烟青虫。

不过植物可不是总要把动物赶跑,在植物开花的时候,植物需要用它们美丽的花色和香甜的花蜜来招引昆虫为它们传粉,这些物质主要黄酮类花青素和挥发性的萜类物质;在果实种子成熟的时候,植物为利用动物的消化道传播植物的种子,植物的肉质浆果成熟十分甜美,营养当然也更丰富,具体化学成分除普通的糖类(蔗糖、果糖)外,还有其他独特的香甜成分。

在化学方面,固着生长的特性逼迫植物自力更生进行深入的次生代谢转化;而动物习惯了在植物世界里掠夺和摄取,在这方面几乎无所作为。

马利筋是一种萝摩科植物,其体内含有对付动物的洋地黄素和强心甙,可干扰维持动物心律的电脉冲的传导。但是有一种蚱蜢不怕马利筋,还把植物中的毒素转化为自己的武器。当这种蚱蜢受到捕食者的攻击时,它能从毒腺中射出雾状的这种物质来进行自卫。蚱蜢射出的这类物质经分析表明含有两种主要成分,即卡拉克丁和牛角瓜苷。

人类是动物中利用植物次生代谢成分的佼佼者,我国的中草药更是举世闻名。现代天然药物80%以上来自植物,源于动物的分子却很少。

植物体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比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要多得多,因此植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酶及其辅酶(辅基)分子也必然比动物体内多而且全。而这些辅酶(辅基)分子就是动物需要的维生素。

且不说植物为体内庞杂的次生代谢反应准备的酶及其辅基分子,单单说说绿色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反应过程中的捕光色素分子和电子传递物质。β胡萝卜素一分为二就是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来自于电子传递物质醌类分子;而维生素D来自植物麦角固醇;维生素B1、B2、B6、B12 、PP、泛酸、生物素叶酸,以及维生素C在植物含量丰富,因为它们都是植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所必备的。

植物世界丰富的基本营养物质和多彩的次生代谢成分,使得动物再也用不着为自己制造各种需要的物质而劳神费力,而一门心思专门生产管理自己体内器官相互作用的荷尔蒙。植物不仅在各个方面制造化学物质而独树一帜,植物也有自己的生理调节激素。

例如高等动物体内有甲状腺素、胰岛素、性激素,昆虫有保幼激素、蜕皮激素,植物体内也有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等物质。不同的是,植物激素由于和人体激素差别太大,吃植物性食物对人类没有任何影响,但食用肉食时,就存在动物激素影响人体发育和健康的可能。

不过由于植物过分忙于体内的庞杂的化学反应,在基本营养物质糖类向脂类、蛋白质方向的化学转化方面也有欠缺,相对来说,只有植物的种子以及油料作物含有较高的脂类,种子以及豆类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考古研究推测几百万年前,在非洲有纤细型南猿由于偏于肉食而进化发展,而粗壮型南猿更多地以野果为食,没有发展下来。这是因为对于处于饥寒交迫境况的猿人来说,掠夺的富含现成蛋白质的肉类无疑是雪中送炭,挽救了他们的命运。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管理

有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一般岗位上,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到80-90%左右,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充分显示了激励机制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个人的自由、自强、自尊精神的发展,保障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获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这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励的内容

(一)物质激励

所谓物质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们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多以加薪、发奖金的形式出现。在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民物质生活还不富裕。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对员工价值取向的调查统计显示:员工的就业目的主要是挣钱。现在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需要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求。企业更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效给予合理的报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物质利益是决定人们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句话,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取决于他的利益的实现程度。

在企业中,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通过劳动收入体现出来,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产生和不断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物质利益对于企业职工的活动具有巨大的刺激力量,因而能够把它作为管理的手段,用来引导、推动、控制和协调职工的活动。

物质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了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问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每个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干出来的,只有当每个成员认识到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时,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二)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它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日益显得更为重要。

物质利益固然是激发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高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而且,精神激励是非报酬性的,利用精神激励企业可以减少对物质激励的依赖,使企业从不断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不仅如此,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多是知识型员工,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激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精神激励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强化作用。强化包含着方向相反的两极:对有机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表彰、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就是“正强化”,相反,对这个行为给予批评、否定和惩罚,使它减弱、消退,这就是“负强化”。通过强化,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积极行为良好地表现,充分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不良行为受到批评、禁止。第二,引导作用。精神激励可以通过提倡什么、表彰什么,树立什么样的榜样来启发动机、引导行为。一般说来,职工的思想状况有两种因素,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种因素在不同职工的思想上的对比有所差别。即使思想落后的人,也可以发现其积极因素。所以,精神激励的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的刺激动机效应强烈而持久,外来的刺激动机效应较差而短暂。只有当外来的要求转化为职工的内心需要时,才能产生符合这种要求的自觉行动。因此,精神激励就是要充分发现和激发每个职工的内在积极因素,使之成为把外来教育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动力,有效地克服某些消极因素。第三,激发作用。精神激励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典型,特别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着前进的方向,最能感染群众,最有说服力,也是群众最愿意最便于学习的。

二、物质激励必须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虽然激励的过程一样,但人的需求却有许多种,因此4层次的需求所需的激励内容也各不相同。人不仅有物质生理、安全需求)的需要,还有精神的追求,我们的激励方法也应包括物质激励及非物质激励,而且管理者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作用。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只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都是片面和错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总以为有钱才会有干劲,有实惠才能有热情。正是这种片面的理解,致使部分人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甚至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给组织环境和社会风气都带来极大危害。另有一些人总爱把大道理挂在嘴边,只讲贡献不讲需要,只讲觉悟不讲利益。为了避免以上两种片面性的发生,防止“单打一”现象的出现,在激励中一定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不是不需要有所侧重,一些心理学家所做的试验说明了激励的强大作用,还生动地揭示出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所具有的优势,为侧重精神激励提供了一定的行为依据。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对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层次与程度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并随主客观条件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物质激励的作用是表层的,激励深度是有限的。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才是根本,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低,人们的物质需求越高;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高。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会对其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从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精神激励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的追求将被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物质激励的同时,加强精神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尤其要加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道德、社会荣誉、责任力量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三、激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找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激励方法

首先,激励要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激励的存在是为了鼓励员工向实现组织目标的力向做出努力,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激励要为目标服务,千万不可背离目标。企业应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适合自身的激励力法。

其次,激励的方法要考虑员工的特点及员工的个性。员工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每个员工对激励的反应就不一样,因此,采取激励措施应考虑员工各自的情况,区别对待。

再次,激励应注意激励成本。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谋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因而企业要考虑投入产出关系。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应衡量激励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激励的成本过高,超过了激励所能带来的收益,这种激励对企业来说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最后,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二)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首先,激励措施要有透明度,特别是物质激励。现在许多公司采用秘密工资制,使员工无法判断报酬与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直接的联系,这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努力工作的员工,要让他们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激励要保证公平、公正。一个人对他的所得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他要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其绝对值。每个人都把个人所得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作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公平激励非常重要。要做到公平激励,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克服“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再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最后,要在制定制度上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还有激励理论、激励机制、激励方法等,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桂芳.浅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2、孙淑凤.现代管理中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J].发展论坛,2000(7).

3、赵玉强.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企业激励机制[J].辽宁经济,2003(4).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7篇

2017&2016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点对比一览表

2017西医临综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查重点,小编通过2017考研西医临综大纲生理科目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及时地规划出自己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7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试大纲与2016考纲对比考点一览表

大纲科目

2016大纲要求

2017大纲要求变化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型题 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 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B型题 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X型题 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 生理学

(一)绪论

1.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内容同16年第2条)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同16年的第2条)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同16年的第4条)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 主要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同16年第2条)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 排尿反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九)感觉器官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 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删除

 

(十)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 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同16年的第6条。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3条。

10.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4条。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同16年第4条。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同16年第7条。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之问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于人力资本及其开发,高校教师激励已成为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之一,各种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且日臻完善,提高高校教师激励的实效性无疑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激励的实效性取决于激励的“合规律性”,即取决于各节制变量之间匹配的适宜程度。影响高校教师激励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激励资源、激励方式、激励环境、高校教师本身及其匹配关系,即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在特定的激励环境中,必须考虑使用的激励资源,采取相对有效的激励方式。

高校教师激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挖掘教师潜能必然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资源配置、组织机构、评价机制等,高校教师激励的出发点是教师效用最大化,为此必须制定最大限度挖掘教师潜能的高水平激励政策,而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考虑影响高校教师激励效率的相关因素,如激励资源、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环境等。这些因素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彼此互动,当它们的匹配关系处于相应的适宜状态时,激励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选择的理论视角,超脱具体的激励实务,以揭示激励规律。

一、激励资源是激励发生的基点。激励时注意资源选择

激励资源是激励发生的必备要件。在激励启动之前,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来激励对方,用来激励的资本就是激励资源,激励资源原则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指经济性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津贴、奖品等。金钱是最普通的激励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大块金条比大条道理更有说服力”,人们为了生存或提高生活质量就不得不为金钱奔波。人们对物质资源已有精确的计算方法和激励措施,而对精神资源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当然,激励资源二分法比较牵强,因为任何激励因素(包括金钱)都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当今各类组织的“奖酬菜单”已呈复合化趋势,如晋升、旅游、休假、娱乐、期权、培训、特权等,这些措施既有经济性奖励,又有精神性奖励。

对精神性激励因素的理解取决于激励主体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激励态度等,对诸多激励因素,如价值观、信仰、理想、荣誉、友谊、自由等,人们的理解都存在分歧,如何把握激励因素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激励对方,是激励主体必须考虑的问题。选择、理解、表达激励因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运用激励因素来激励对方,就涉及许多在激励系统运作过程中的难题,如激励因素与对方需求的吻合度,客体对激励资源的理解判断等。在运用激励因素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环节各要素之问的有机衔接与功能整合。

就我国高校而言,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仍然是物质激励,工资、津贴、福利仍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决定教师流向的主导因素。虽然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分配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高校教师待遇与职称相联系,即高职称高收入,职称评聘已成为各高校最重要的激励杠杆之一,职称晋升条件也就成为学校的指挥棒,教师为满足职称晋升条件而奔波。教师的职称不仅是收入待遇的象征,也是教师的荣誉象征,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明显的精神性。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的问题,即针对不同背景的教师如何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很明显,当一位教师急需金钱时,如面临购房的青年教师,使用物质激励更有效;当一位教师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特定的精神激励会更有效,问题是如何把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例,即在何种情况下倾向于物质激励,何种情况下倾向于精神激励,当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使用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纯粹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一般情况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统一的,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会降低激励效果,纯粹的物质激励会使激励异化,没有物质成分的精神激励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考虑物质成分与精神成分的协调与统一。

二、激励方式是激励的媒介.激励时考虑情景匹配

激励方式是激励系统的核心内容,任何激励方式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激励效果,但不一定是我们所期待的最佳效果。为此有必要探索激励效果最大化的可能条件,厘清激励方式及其最佳运行条件。激励方式包括激励方法、激励手段、激励策略等,激励主体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优化或再生激励资源,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潜能,高校所运用的激励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处于一种复杂的系统化状态,如何保持激励系统效能最优,就要求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匹配,这正是高校教师激励最大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操作层面。

就激励而言,不存在任何情境都适应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有效性在于激励方式与激励情境的匹配。任何激励方式都可能是有效的,效果大小要看这种激励方式与各变量匹配的适宜度,激励方式作为一个子系统,可以构成多种关系模式配置,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关系模式由激励者根据激励情境来决定。激励者可能有多种激励方式选择,只要能达到激励目的,激励者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激励方式。激励方式的选择应依据特定的激励情境和所掌握的激励资源,而且要考虑激励方式所指向的趋于目标的行为适宜性。

激励方式的选择往往隐藏着一个假设,即激励者不仅有激励能力,而且不遗余力。激励者的属性与激励几乎都有相关性,但要强调的是激励者的成熟度,即激励者的激励能力和激励意愿,两者缺一不可。当学校是激励主体的情况下,双方的信息沟通十分重要,即教师要了解学校目标、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激励因素等,学校要了解教师的需要、目标、价值取向、能力、个性等,这些信息就成为各自行为决策的依据。

激励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效果促进或抵消的因素。如在平均主义文化圈里,公平激励就没什么效果;激励对象餍足状态下,需要满足就没有激励作用;学校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影响强化激励机制的运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任何情况下激励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在有些情境下,激励可能成为多余。在某些情境下学校对教师的动机、满足和绩效没有多大作用。降低学校激励重要性的情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因素,即那些使学校激励成为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情况变量;二是中和因素,即那些妨碍学校激励或抵消其行为效果的情况变量,其中,教师的经验、能力、训练及“职业”导向、任务的结构化及所提供的反馈以及组织团队的高内聚力和正式化等都是指导性激励行为的替代因素;教师对奖励的淡然态度、组织僵化、对奖励缺乏控制等是支持性激励行为的中和因素;教师的“职业”导向、可提供内在满足的任务以及团队的高内聚力等都是支持性激励行为的替代因素。在激励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积极性很高而且能力很强,就不需要激励了。

三、高校教师是激励的主宰.激励时因人而宜

激励对象往往是确定激励策略的依据,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必须首先了解激励对象。被激励者的属性很多,如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社会关系以及成熟度等等都可能影响激励决策和激励效果。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适应的激励方式显然不同,文化程度表明一个人的教育投入,是一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号显示,对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也要选择不同的激励因素。价值观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和认同,价值观能谚影响人的需求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激励机制的运行具有特殊的意义,诚如j.彼得斯所说:“杰出的行为表现总是和人们受到使人非信不可而又简单明了的、甚至可称为美妙的价值观的激励有关”。德国学者施普兰格尔曾提出了六种中心价值观:即以实惠利益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审美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f生价值观和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价值观。价值观倾向表明激励的重心所在。个性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潜力等,不同的个性特征说明可能拥有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瑞士心理学家希格曾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和内向两大类,外向的人热情,好激动,喜欢交际和热闹;内向的人相对封闭,喜欢清静。关于气质,有人把它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类型:有人则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类型。不同的个性特征意味着对不同精神资源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敏锐的人来讲,容易被感染或容易激励,而对一些反应迟钝的人可能难以激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而社会关系主要取决于人所处的社会群体的性质。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个人阅历有关,过去的经验、角色感知、成就等都可能影响激励效果。

高校教师也不例外,高校教师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如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个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在制定激励政策时都必须区别对待,如对教授的激励与对助教的激励就不同,对普通教师的激励与对知名学者的激励也不同。在微观层次上,对不同个性的教师、对不同价值观的教师的激励也不同。

四、激励环境是激励的依托.激励时注意环境适应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都是环境决定论者,托尔曼的行为空间、勒温的生活空间和心理动力场都指行为环境。勒温强调人与环境密不可分,认为人的行为将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环境特征往往体现于组织特征。组织特征的差异表明激励策略的多样性,即便是同一性质的组织也要考虑激励的权变性。组织的激励效果与组织凝聚力和组织文化显著相关,组织的凝聚力指组织成员之间融洽相处,彼此友爱关怀,互助合作,交换情报和意见,具有团队精神;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因素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和兴趣及组织目标的适合程度等。组织文化是组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体现组织特色的人文精神,组织文化使得成员的行为与组织规范保持一致。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容不悖。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也有一个过程,对人的激励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9篇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体液调节》这一节课,首先在引言中,讲述了体液调节的概念,并且指出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了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四部分的内容。

《体液调节》一节中动物激素的内容,与第二章讲述的“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第三章讲述的“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五章讲述的“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八章讲述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内容有关。“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与第三章讲述的“细胞呼吸”等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2)情感目标。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树立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科学探索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教学难点。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以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中打哆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在寒冷环境中起鸡皮疙瘩或“打抖”的经历。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人体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体液调节,在讨论中形成体液调节的概念。

六、相近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熟悉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于把握和记忆。例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中,注重DNA与RNA、核酸和核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糖等的比较;在《细胞工程》的学习中,注重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笔者还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图文转换、知识迁移等。

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简化记忆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如“DNA的结构”一节有一段约300字的文字,叙述了DNA的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立体结构。这节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又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成“五、四、三、二、一”的记忆法:五种组成元素、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个小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一个双螺旋结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生物教材上有很多知识点比较零碎,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阻碍,课堂上或课后可以鼓励学生找方法阅读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意成“携一本亮色书来读”;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铁臂阿铜目”;有丝分裂时期的特点编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为:“一支细线蓝子”。面对如此多的诙谐的口诀,学生不禁大笑,但笔者更致力于激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编口诀。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0篇

近几年,由于国内外媒体对生物体的各种怪病及怪异现象的报道增多,环境激素已从专业学术报告和研究领域走到了人们面前。各种因为环境激素污染而造成的生物变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国际水协会主席Laszlo Somlyody曾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国际水协,探讨了六个亟待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分区和影响是何种情况。影响人类等哺乳动物的干扰物质正在增加,它们通常在水中引发严重的污染问题。尽管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就初见端倪,但在最近才给予定义,这类物质种类的增加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来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

环境激素也被称为“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1997年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对环境激素下了如下定义:“由于介入生物体内的荷尔蒙的合成、分泌、体内运输、结合作用或分解,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性的维持,影响生殖、发育或行动的外来物质。”环境激素这一名词是美国记者戴安・达马诺斯于1996年首先提出来的。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带来任何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形、量减少、乳腺癌等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现象。最近日本厚生省已正式将环境激素命名为“导致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这是一个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总称。

从人们认识环境激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过程来看,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并非是人类自身,而是先从自然界动物的变异现象开始的。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详细描述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的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污染,造成鳄鱼数量锐减,雄性鳄鱼的生殖器官发生变异,雌性鳄鱼产出的卵大多是未受精卵;英国石斑鱼变性,雌雄一体;日本多摩川中的鳄鱼生殖器异常;荷兰,波罗的海海豹大量死亡。环境激素对动物世界已显露杀机,而人类也难逃厄运。有数据表明,即使极微量的环境激素也会导致生物体内分泌失调,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所造成的。当“环境荷尔蒙”进入人体后与细胞中的荷尔蒙收容器官结合,与荷尔蒙一样产生副作用,造成荷尔蒙过剩,或许是收容器官无法接受人体本来自然分泌的荷尔蒙,其结果是扰乱了人体的荷尔蒙,尤其是性荷尔蒙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机能障碍。这种扰乱内分泌系统作用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关系到人类的繁殖,关系到今后人类的质与量。

环境激素的污染问题,不同于其他环境污染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延续生存的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所以该问题披露不久就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日本政府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当年度预算中破例拨出170亿日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该问题的研究,环境厅召开了风险对策研究会,并发表了“外因性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问题的应对方针――环境荷尔蒙战略”“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战略计划98(SPEED 98)”。美国环保署于1996年3月开始着手开发食品、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方法。同年8月,欧洲经济协力开发机构(OECD)也开始了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试验方法研究。而被怀疑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日本检查出67种,美国72种,韩国66种。被查出的这些化学物质中,最多的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类物质,有45种;其次是工业用原料。按其结构特性可分为:有机氧化物、特拉津类农药、有机锡化合物、烷基酚类、邻苯酸酯类等。目前对于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像二恶英那样的非意图性物质,则需要一些特殊的对策。

日本环境厅从1974年就开始以水质、底泥、大气、鱼类等为主要对象,对残留在一般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以“化学物质与环境”为题进行了公布。而作这样全面调查的国家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所涉及的化学物质多达760种,其中环境激素67种,而在水体中被检测出有12种。在被查出的化学物质中,以壬基酚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它主要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环氧乙烷醚的形式使用,目前全世界生产量有50多万吨,而我国的生产量则高达10多万吨。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中学教师带来了种种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四个方面构建中学教师激励机制,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柔性的薪酬制度;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创建公平民主的环境。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问题

1.素质教育诉求和应试教育惯性的冲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旧的观念和管理方式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而发生大的改变,仍然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以升学率和管理的严格程度来衡量学校的办学和竞争实力。长期以来,中学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里艰难而无奈地生存着,并不断遭受社会的种种指责,心理负荷不断加大。

2.知识更新需求和教学工作量增加的冲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教师不能再仅仅作为特定知识的讲授者,需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实践、反思和创新,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研究者、创造者和开发者。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这也是教师作为知识型群体的一个自然需求。而一些部门和学校领导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做法,将大量的工作任务施加在教师肩上,教师缺乏自主的学习时间,没有机会与精力更新知识和接受继续教育。既被期待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又缺乏必要的培训条件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其实知识更新需求和教学工作量增加的冲突实质上就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冲突,即由讲授者向研究者、终身学习者转变的冲突。

3.教育质量考评体系和现实教学实际的冲突。正确的考核评价不仅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具有导向作用。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这场持久的教育改革的成败,但是当前的考评制度远远不能适应现实教学实际的要求。许多教师一方面要按照旧的质量考核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以往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原来的质量考核体系不仅不能达到预定的评价目标,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对改革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中学教师的需要特点

1.物质需要的朴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能发生、发展。物质需要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中学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生活物质需要如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等,工作物质需要如教材、教具等。中学教师对生存与工作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的要求是相对有限的,这固然有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观念的影响,同时与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体系中尚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与环节,以及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也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的物质需要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总体上相对比较朴实,主要是生理性需要。

2.发展需要的稳定性。发展需要是指对主体素质或条件不适应状态的趋平衡要求。教师所处的特殊工作环境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持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终身学习、持续教育成为中学教师的内在要求。中学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需要事业上有所成就,能力上有所提高,学术上有所建树,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这种需要成为中学教师勇于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术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强大动力。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并非只对工资福利有强烈追求,而是需要有稳定的工作机会与环境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展现和发展。

3.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成就需要是指工作上追求卓越,学习上追求上进,力求充分发挥个人潜力,不断作出新业绩的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需要,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所谓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如成就感、奖励、责任感和提升等。寻求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是中学教师的共同特点,中学教师的成就需要突出地表现在希望“教有所成”上,即以教学的成功与创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最大的快乐和精神满足。教师强烈的成就需要的形成与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社会责任有密切关系。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个体分散性,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都是独立完成的。何好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经过教师本人的消化、吸收、思考、总结,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传授给学生。正是这种独立分散的工作方式使教师的成就愿望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有了实现的可能。此外,教师固有的职责决定了他们希望在学生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从而间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激励机制的构建

建立中学教师激励机制就是要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教师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学校目标相一致,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使教师产生学校所希望的行为和价值观,就应该构建一套新的、完整的中学教师激励机制。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柔性的薪酬制度。在双因素理论中,薪酬是一种保健因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工资待遇对脑力劳动者已呈现多种象征意义,薪酬不仅是物质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也已经上升为精神的需要、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要。金钱除了具有交换价值,还有象征价值。奖金的档次标准不仅代表着收入的高低,也是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尺度和坐标,它是教师地位的标志、自尊的依据和安全的保障,诠释着教师在社会上的成就、地位和价值。在这种意义上说,工资待遇已成为激励因素。

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学校领导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加大向教学科研第一线教师的倾斜力度,设计制定出一套反应迅速、合理有效、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柔性薪酬制度。柔性薪酬制度可以和目标的设定紧密结合,即降低基本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基本工资,且使得基本目标容易完成。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加大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励力度,实行薪酬的弹性化,让获得收益变成一种对自己超额劳动后的充分肯定与奖励,突出工作业绩在分配中的作用,拉开收入的差距。在这种措施下,超额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科研工作将成为现实。

2.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中学教师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复杂性。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必须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的两种模式。物质激励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精神激励通过理想、成就、荣誉、情感等非经济手段激发潜能,调动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如果脱离了物质激励,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物质激励脱离了精神激励,或只搞物质激励,不搞精神激励,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就不会持久,并且会造成急功近利等负面现象的产生。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教师对自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是十分强烈的,提高教师这方面需要的满足水平,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精神激励。学校领导要针对教师的精神需要,实事求是地肯定教师的成绩,公平地作出评价,作出与其工作业绩相适应的精神奖励。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进一步调整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比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同步激励;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绩效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对学校的满意度,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有效的激励。考评制度的建立是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公开奖惩的重要环节。只有依据客观、科学的考评标准进行的考评对教师才有激励作用。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期望所激励,总是用对未来良好结果的期望来激励现在的行为。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要和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从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使教师明确新课程带来的可观的发展条件,焕发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憧憬。考评过程要注意民主、公开、透明和公正,不对教师隐瞒。对教师绩效考评的结果要积极反馈、合理利用。缺乏反馈的考评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感,使人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成为一种去激励因素。

4.创建公平民主的环境。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管理中激励力量的大小往往决定于人们相互间的社会比较这一重要因素,即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劳动、付出和得到的报酬、荣誉与他人进行比较,若比较后认为是公平合理的,就会激发工作动力,发挥积极性;否则便没有积极性或者积极性很低,甚至消极对抗。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原有的评价激励制度逐渐与教学的实际相脱节,而新的评价激励体系并没有完全得以建立,因此,为中学教师创建公平民主的环境,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物理 教学方法

一、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和物理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开展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物理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物理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是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物理教学的重点,配合物理教学改革,把物理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二、培养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素养

探索精神源于学习兴趣,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它是学习者意志、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教育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即正确的自我实现动机和成就动机,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知识奥妙的兴趣。高效的课堂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物理课堂上进行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互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兴趣支配下有所收获。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特别拔尖的好学生都能自觉学习,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也有少数是不愿学习的后进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艺术地实施分层教学。只有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至于使个别学生失去听课兴趣。一个充满学习激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觉学习动机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共同追求联系起来,这方面的诉求在化学课堂上形成一股力量,促进物理知识的有效传授。有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互动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其他因素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三、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障学生和老师愉快的心理状态,抛弃一切情绪化的干扰。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这需要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等都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兴趣培养,结合物理教材中的趣味性知识点,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需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求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开始,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倡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在自主求知探索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做好基本指导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热烈探讨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教学指导,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热情,调动互助学习的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科学合理地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和老师始终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物理课堂上要通过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大胆地说出来,在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探讨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成功的收获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ELISA法;性激素;RIA;BAS-ELISA;HD-HOOK效应

利用粪便中激素代谢产物的化学分析代替血样分析,可以检测动物的繁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状态的各种指数[1-3]。样本的采集在不打扰实验动物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到,而且样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律的收集,这样在不影响动物内分泌状态下,重复对同一个体取样,可以测量在长时间内动物对特殊环境或特定处理的短期激素水平变化。另外,粪便中激素水平是一段时间内总的激素量,受激素分泌的波动影响很小,既避免了对实验动物的侵扰,也不会出现因捕捉而使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可以反映动物在长时间内激素水平变化。因此,粪便样本可以很精确的代表动物激素的状态。

1酶联免疫测定法和放射性免疫测定法的比较

目前,常用的激素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及免疫测定方法。其中,已经用于检测粪样中性激素含量的免疫学方法有放射性免疫检测法和酶联免疫检测法[4-7]。所谓放射性免疫,就是生物化学中的免疫分析,加上放射性“标记”,创立的一种新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8]。由于放射性免疫检测灵敏度高,且方法成熟,因此测量结果可信度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性激素测定方法,已用于朱鹮、麋鹿、马鹿等物种粪样性激素的测定[9-10]。但在应用这一方法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环境影响:一是放射性药品使用过程对操作人员γ射线辐射影响;二是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因此,对实验室防护条件要求较高,不宜普及使用。酶联免疫法虽然灵敏度略逊放射性免疫测定法,但是比放射性免疫测定法简单、安全,易于普及,且测量结果与放面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目前酶免技术已用于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亚洲鲇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等物种粪样的激素检测。随着酶免测定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它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激素检测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2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分类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11]。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个必要的试剂:固相的抗菌素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剂(immunosorbent);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物(conjugate);酶反应的底物[12]。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ELISA方法包括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以及ABS-ELISA法,其中竞争法适合测小分子抗原,因此针对不能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的小分子抗原,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用竞争法测定;双抗体夹心法和ABS-ELISA法由于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粪样激素测定的灵敏度要求,因此在粪样的激素测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1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用双异性抗体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以检测相应的抗原[13]。双抗技术曾被应用于测定血液、母乳中的激素。在非损伤性检测方面,曾宪垠等人运用双抗夹心法测定雌性大熊猫被毛中孕酮的含量,最小可测量到0.15 pg/孔。由于该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相对较高,而且改良的夹心法灵敏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因此能满足粪便激素测定的灵敏度要求。

2.2竞争法

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因缺乏可作夹心法的2个以上的位点,因此不能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可以采用竞争法进行测量。在激素测定中,属于竞争法的有固相法(solid phase method)、双抗体(double antibody method)和均相酶免疫法(homogeneous EIA),一般用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性激素等的测定。竞争法的灵敏度一般能达到10 ng/mL,甚至2.2 ng/mL,主要取决于所选的试剂盒种类。

2.3BAS-ELISA法

BAS为亲和素(avidin)生物素(biotin)系统(system)的缩略语,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稳定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操作方便,反应结果可用肉眼观察,试验成本低。BAS-ELISA法可分为酶标记亲和素-生物素(LAB)法和桥联亲和素-生物素(BAB)法2种类型。在LAB中,固相生物素先与不标记的亲和素反应,然后再加酶标记的生物素进行显色。与BAB法相比,LAB法操作较简单,但灵敏度较低。何晓顺等[14]采用LAB法检测切除的病理标本中胆管上皮细胞角蛋白CK9和CK17、癌胚抗原、肝细胞蛋白,以判断肿瘤组织学来源。赵金富等(2004)通过简单的全合成获得了共价结合的雌三醇-生物素复合物(E3-Biotin),结合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合素(HRP-Avidin)作为免疫分析探针,建立了灵敏的酶联吸附免疫分析新方法以测定血清中的雌三醇,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10.0 ng/mL,检出限为0.06 ng/mL。Smith K A利用间接BAB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其灵敏度比常规ELISA高1 000多倍。

3影响酶联免疫测定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目前ELISA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粪便中的激素测量,或通过测量粪便中的某项指标作为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15-16]。然而,由于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有时会出现偏差,造成假阳性或是假阴性。

3.1HD-HOOK效应

发生在固相法试验过程中,可造成“假低值”甚至“假阴性”错误结果的特殊效应。主要是由于在“一步法”中待测抗原总量过高,使得测定值随着抗原总量增加反而迅速下降。运用稀释测定法可以降低待测抗原总量,避免HD-HOOK效应,设计预试验,确定测量结果最佳的粪样用量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除此之外,初筛试验方法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3.2边缘效应

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和酶促反应的速率,都具有温度依赖性,理应在恒温条件下完成全部试验过程。事实上,一般操作在室温,温育在37 ℃水浴。这种轮换操作过程,由于96孔板周边孔与内部孔升降温速率的差别,造成周边孔与内部孔结果的差异,可看作是一种“位置效应”。若室温和37 ℃悬殊过大时,可在板上加盖或贴密封膜,有一定效果。必要时,放弃周边孔不用,这样将造成37.5%(36/96)的资源浪费。

3.3弥散限制

在固相法中抗原抗体结合、底物与酶的接触、转换的信号产物向液体内弥散等过程中,液、固相中的分子必须穿过液面的Nernst层,也称液固屏障,使反应速率受到限制。采用振荡、离心、微波或超声等方法,可使Nernst层变薄,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3.4激素提取液中存在干扰物质

通过稀释试验、平行试验或回收率试验可以判断提取液中是否存在干扰物质。在确认提取液中存在干扰物质后,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激素提取方法来尽量消除这些干扰物质。在从粪便中提取性激素方面,最常用的提取溶剂是乙醇、甲醇和二氯甲烷。为了除去粪便中所含的脂类物质,李春旺等[17]、李淑玲等[18]等向提取液中加入石油醚进行萃取。此外,Shideler等(2001)还通过将粪样置于含有20%甲醇的磷酸缓冲液中,振荡整夜以提高对类固醇激素的提取率;Wasser等[6]也利用乙醇煮沸法或乙醇加热法(70 ℃)来提高类固醇激素的提取速率及提取量。

4应用ELISA测定粪便中性激素前景展望

目前ELISA在粪便临床化验中主要用于检测寄生虫以及细菌、真菌毒素,在性激素检测中主要用于测定血液、唾液或尿液中的激素含量[19-20]。随着酶免激素测定方法的逐步成熟,例如对双抗体夹心法的改良,ABS-ELISA法的普及应用,ELISA测定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已经提高到能够满足粪样激素测定的要求[21]。除此之外,随着物理、化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更为先进的ELISA方法,如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磁分离酶联免疫法[22],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酶免测定的操作手续和仪器设备更加简化,扩大了测量范围,减少了测量误差,加快了测定速度,有利于ELISA方法扩展到新的研究领域,包括应用到从粪样中提取性激素的研究活动中。

5参考文献

[1] BROWN J L,WASSER S K,WILDT D E,et al.Comparative Aspects of Steroid Hormone Metabolism and Ovarian Activity in Felids,Measured Noninvasively in Feces[J].Biology of reproduction,1994(51):776-786.

[2] KHAN M Z,ALTMANN J,ISANI S.S,et al.A matter of time:evaluating the storage of fecal samples for steroid analysis [J].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2002,128(1):57-64.

[3] MILLSPAUGH J J,LARSON S,MONFORT S L,A generalized fecal glucocorticoid assay for use in a perse Array of non-domestic mam-malian and avian species[J].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2000(120):260-275.

[4] TERIO K A,CITINO S B,BROWN J L.Fecal cortisol metabolite analysis for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adrenocortical function in the cheetah(Acinonyx jubatus)[J].Journal of Zoo and Wildlife Medicine,1999(30):484-491.

[5] TERIO K A,BROWN J L,MORELAND R,et al.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rying and storage methods on quantifiable concentrations of fecal steroids in the cheetah[J].Zoo Biology,2002(21):215-222.

[6] WASSER S,BEVIS K,KING G,et al. Non-invasive 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disturbance in the northen spotted owl[J].Conservation Biology,1997(11):1019-1022.

[7] WASSER S K,BEVIS K,KING G,et al.Noninvasive 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disturbance in the northern spotted owl[J].Conservation Biology,1997,l1(4):1019-1022.

[8] WASSER S K.Reproductive control in wild baboons measured by fecal steroids[J].Biology of Reproduction,1996,55(2):393-399.

[9] 曹文飞.试论HOOK效应的分子基础[J].免疫学杂志,1998,14(5):274-276.

[10] 刁晓平,梁宁,杜世川,等.圈养海南坡鹿的繁殖行为与粪样中孕酮含量的关系[J].家畜生态学报,2005,26(4):72-74.

[11] 范林霄,赵春芳,郭春华.磁分离酶联免疫法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结果分析[J].临床医学实践,2003,12(6):420-421.

[12] 冯晓群,张乃生,杨正涛,等.奶牛乳汁孕酮免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B08):66-68.

[13] 高彬文,张素霞,沈建忠,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检测鱼虾中氯霉素残留[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5):68-69.

[14] 何晓顺,张劭,朱晓峰,等.原位肝移植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根治肝门部胆管癌[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302-305.

[15] 黄锦荣.快速酶免疫法与粪检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2):150:151.

[16] 金声,郭振全.酶联免疫吸附法直接测定血清雌二醇[J].分析化学,1994,22(2):115-120.

[17] 李春旺,蒋志刚.麋鹿繁殖行为和粪样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J].兽类学报,2000,20(2):88-100.

[18] 李淑玲,马建,包军.马鹿的圈养种群粪样中性激素水平与繁殖行为的关联[J].动物学杂志,2008,43(4):59-66.

[19] 李春,魏辅文,胡锦矗.雌性小熊猫粪样中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变化与繁殖启动的关系[J].动物学研究,2005,26(2):147-151.

[20] 李明,魏辅文.非损伤性取样法在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报,2001,47(3):338-342.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4篇

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病理机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摘要: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七情学说怒致病心理应激综述

1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

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病理机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利用和人类情绪变化极其相似、具有丰富表情和行为的灵长类动物进行造模,为中医情志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运用心理应激方法研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具有创伤性少的优点,既克服了之前中医证候动物中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偏差,又能与中医传统的情志、劳倦、饮食等致病因素相吻合,特别是情志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中医学的证候特点要求就更加困难。因此,借助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和方法复制情志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

3问题与展望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研究“气”和“气机”的内涵,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1]。同时要考虑不同的应激反应会有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在明确所采用的应激模型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对怒所致疾病的辨证及治疗的量化、标准化。采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群或具有精神的人群中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在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动物模型方面,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同时由于情绪反应是复杂的,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不可能像中医七情致病理论那样对七情与五脏的相关性作出严密的区分,所以如何在实验动物身上体现出某一具体情绪改变所致的特定病理变化,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它不仅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而且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发展对健康的新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七情学说怒致病心理应激综述

【参考文献】

[1]张铮铮.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的比较与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2):6364.

[2]周萍,朱文锋.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4485.

[3]李峰,杨维益,梁嵘,等.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2022.

[4]严灿.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9211,274.

[5]王朝勋,郑洪新.怒伤肝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05.

[6]VuittonDA,WazieresB,DupondJL.Psychoimmunology:aquestionablemodelRevMedInterne,1999,20:934946.

[7]严灿,潘毅.中医情志致病机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4):236.

[8]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59462.

[9]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等.中医怒恐伤气动物模型制作及行为评估[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011,53.

[10]BreuerME,McGinnisMY,Lumia,AR,etal.Aggressioninmaleratsreceivinganabolicandrogenicsteroids:effectsofsocialandenvironmentprovocation.HormonesandBehaviour,2001,40(3):409418.

[11]岳文浩,付文青,芦宗玉,等.“怒伤肝”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1483.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第15篇

【摘要】 【目的】观察怒志对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愤怒模型组、孤独对照组。愤怒模型组大鼠单笼喂养,昼夜颠倒10 d后,分别放入1只入侵鼠并进行行为学检测评分。模型复制成功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内皮素(ET)、前列腺素(6ketoPGFlα)水平。【结果】愤怒模型组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模型复制成功。孤独对照组和愤怒模型组血浆CORT、6ketoPGFlα、ET水平显著升高,ACTH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关键词】 怒志;内皮,血管/病理生理学;神经分泌系统

情志因素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病因,但其诱发机理人们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复制怒志动物模型,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角度,直观地揭示情志因素对大鼠循环系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及仪器

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生产批号:20071122),GMJ型全自动放射免疫γ计数器由江苏医疗电子研究所提供,DDL5冷冻离心机由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提供。

12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40只,体质量180~220 g(购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动物饲养中心)。大鼠在室温22℃~26℃安静环境下饲养,实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愤怒模型组、孤独对照组,每组10只,另设入侵组大鼠10只,用于激怒愤怒模型组大鼠。

13模型复制[1]

愤怒模型组大鼠均单独饲养于不锈钢笼中,自由饮水进食。制造昼夜颠倒环境,每晚19∶00开灯,清晨7∶00关灯,共10 d。孤独对照组大鼠单独饲养,正常进食饮水。正常对照组大鼠予以群居饲养,自由进食饮水;入侵组大鼠予以群居饲养,实验前2 d禁食,不禁水。第11天8∶30开始实验,该时间段内大鼠处于夜间兴奋状态,在每只模型组大鼠笼内放进1只入侵鼠,开始计时,摄像,前5 min为双方适应期,记录第6~20 min内大鼠的行为变化。抓取动物需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干扰实验结果。

14行为学检测

愤怒模型组大鼠行为改变包括:a搏斗次数:大鼠撕咬、拳击、后顶、脚蹬入侵者等动作;b威吓次数:大鼠做出佯攻、威吓、尖叫等姿势,但未接触到入侵者身体;c攀压次数:大鼠将入侵者打倒并压在身下,使其不能激烈反抗;d大鼠压在入侵者上面,入侵者长时间仰躺,呆滞;e失败次数:大鼠被入侵者打倒、压制。每行动1次记为1分,得分合计方法: a+b+c+d-e。采用3人看录像评分,取平均值,判断造模是否成功。

15检测指标

各组大鼠断头取血,离心制备血清,抗凝离心制备血浆,-20℃冻存,按照放射免疫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内皮素(ET)、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2结果

21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

愤怒组大鼠死亡1只(实验第9天夜间,属正常死亡)。实验开始为双方适应期,模型组大鼠多次靠近入侵鼠,试探对手。后开始攻击,间断进行,持续时间不等,为实验需要,均记录20 min的情况。模型组大鼠出现撕咬、后顶、攀压入侵者等动作。入侵者呈现呆滞、蛰伏、仰卧等姿势。大鼠行为学得分见表1,结果显示模型复制成功。表1愤怒模型组行为学评分结果

22各组血浆ACTH、6ketoPGF1α、CORT、ET水平变化比较

表2结果显示:孤独对照组和愤怒模型组血浆中CORT、6ketoPGF1α、ET水平显著升高,ACTH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3讨论

本实验的愤怒大鼠应激模型是将实验大鼠长期孤独饲养而具有攻击性,能够本能地对入侵者发出攻击从而保护自己的领地,产生愤怒心理和行为。这种造模方法已将躯体刺激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被视为是一种更接近人类愤怒的较为纯粹的心理应激动物模型。

怒志为七情之一,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也是最强的致病因素。清代冯曦晴《颐养诊要》中指出:“七情伤人忧愁最深,恼怒最烈”,明确指出了怒志在七情中的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2]:愤怒主要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愤怒情绪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垂体后叶素分泌均增加。我们的前期研究[3-5]初步表明冠心病患者的怒志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

ET作为细胞因子之一,能引起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导致整个冠脉血流量明显下降。一方面心肌耗氧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心肌的冠脉供氧量在下降;整体来讲, ET可以调节血管局部的张力,对心脏呈负性作用,而且有着非常严格的自身反馈系统[6]。当机体受到各种刺激时,通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导致ET增加,一方面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同时还刺激血管内皮产物产生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等舒血管物质 [7]。6ketoPGF1α是 前列腺素I2(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PGI2是已知最有效的血小板内源性聚集抑制剂和高效舒张剂,它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合成,能刺激腺苷酸环化酶而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水平,从而降低血小板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8]。

在本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愤怒模型组还是孤独对照组,其CORT水平均明显升高,ACTH水平明显降低;而愤怒模型组相对于孤独对照组ACTH水平有变化,但应激终产物CORT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这与刘晓伟[9]“怒伤气”大鼠实验结果有一定区别。本实验中孤独和愤怒2种刺激都引起了大鼠应激反应,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激活——应激终产物CORT升高,腺垂体分泌的ACTH受糖皮质激素CORT的负反馈调节,因此2组的ACTH比正常对照组均降低。愤怒模型组大鼠相对于孤独对照组大鼠只引起了ACTH的变化,说明愤怒模型组大鼠刺激比孤独模型组大鼠刺激程度更重。

孤独对照组和愤怒模型组的ET和6ketoPGF1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升高,说明愤怒、孤独2种刺激已经通过HPA轴引起了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和血管活性物质的紊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为情志导致心血管疾病提供了证据。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刘晓伟,曲宏达.愤怒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对行为、内分泌免疫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5,38(2):117 .

[2]王朝勋,郑洪新.愤怒情绪对免疫机能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1):82.

[3]薛一涛,吴彤,刘伟.从血管内皮功能探讨情志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 (6):323.

[4]薛一涛,吴彤,苏文革,等.运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研究个性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0(3):26.

[5]薛一涛,刘伟,苏文革,等.冠心病患者情志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杂志,2007,15(3):186.

[6]张海涛.内皮素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9,20(3):131.

[7]田国忠.大鼠心肌氮能神经元及纤维的分布[J].解剖科学进展,2004,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