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一、根据社会人才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还要根据本专业社会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坚决不开,陈旧的教材版本坚决不用,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及本专业特点,结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编写应突出应用性,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容易听懂、学会、实用、够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来开展教学,要倾听用人单位及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有灵活性、创造性,对本专业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应及时补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实情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取舍,用过一段后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反思,分析总结,看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对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还要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供需信息,对人才的培养还要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进行动态调控,真正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以用为本”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赢

“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以致用,以用育人。将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工作技能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岗位素质放在在校期间。为了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就能用”的教学目标,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形式已成为办好中职教育的一大亮点。即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学生去企业实践,通过现场实习,能更早地熟悉此项工作流程,加深了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认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及团结合作、互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企业可以把实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并可以鉴定毕业生的质量水平,从中选择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壮大了企业人才队伍。当然,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结果是将毕业生推向市场。通过对以往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知,他们一致认为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践锻炼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其实用人单位最关心的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能力。综合岗位素质是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社会实践能力强和自身良好的品德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采取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从“学生”到“职业者”的适应周期,这正是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赢。

三、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引进企业专家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创新,提高创业能力。学校应主动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应鼓励一批年轻教师练内功,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自身继续教育,积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可聘请兼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应主要由企业高级经济管理人员和社会上的专家及行业精英等组成,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现有本专业的师资结构;企业专家是从企业中选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参与本专业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四、加强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学生的考核,将根据具体情况,多方面进行成绩评定。例如,独立参与社会组织展开课题调查的情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皆可纳入评定范围。以我之见,最重要的是: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性学习,重新回到学校,就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再进行研究讨论。指导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写一份有真情实感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实践心得体会。写的过程,就是重新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回顾整个实践过程:有哪些收获,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什么地方,遇到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哪些新的经验可总结。只有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避免错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改进、创新及提高。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1.实习面单一,侧重酒店实习。目前,唐职院旅游实习的教学安排中,主要有两类实习内容:导游实习和酒店实习。其中导游实习主要形式为导游实训和旅游参观实习,导游实训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内容为导游词的写作和讲解,指导教师为校内任课教师。酒店实习包括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实训和每年两到四个月的校外实训,校内实训聘请金槟酒店工作人员全程讲解并指导操作,校外实训学生主要从事客房和餐饮的基础性工作,劳动量大,集中在六到九月份旅游旺季,时间相对较长。旅游实习如果只侧重与旅游酒店实习而不顾其他的安排和计划,无疑是有一定缺陷的,这种缺陷一方面使学生得不到系统而规范的旅游管理实践和经验,又有可能使学生误解旅游管理学习其实就是旅游酒店管理学习,把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酒店管理相混淆。

2.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在酒店实习环节中,学生的整体满意程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酒店实习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所学与所做不相一致,在大多数的实习中但四个月的实习期间里,总是重复的从事类似低技能的工作,就不可理解了,而且,实习期间正值旅游旺季,劳动强度过大。

3.酒店实习过程中,教师长期顶岗管理,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学生酒店实习的全过程,学校派一名专业教师长期驻扎配合酒店管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样,不但学校的管理成本提高,学生出现问题时还是全权由带队教师负责并协助处理,不能完全锻炼学生工作能力和其他各种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能力,不能使学生接近社会,达不到社会实践实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依赖性,出现问题选择逃避,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接触社会,进入顶岗的角色,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过度,但是现存的实习管理方法,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

4.旅游实习对学生就业的指向性不强。高强度长时间的旅游酒店实习,内容单一、枯燥而且简单,使得几个月的实习下来,很多学生对从事的酒店工作产生畏惧,由此可见,现在所实行的旅游实习不但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入门教育功能,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从事旅游业的离心作用,这显然不是专业建设所希望的。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拓展和完善实习领域。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不能以酒店的内容来取代旅游管理实习。所以在实习内容体系安排上,应该兼顾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企业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景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等内容。

在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方面,应制定出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实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习,娱乐性企业(大型娱乐场)服务与管理实习、休闲性旅游企业(高尔夫、登山和攀岩俱乐部等)服务与管理实习的详细计划和方案,实习指导者应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和自身适宜性进行针对安排;在导游服务实习的内容设置上,可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工作来进行,制定一套可行的现场讲解和带团服务流程的工作细则,与多家旅行社联系,接收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习。景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实习,在实习方案设计上,应侧重培养学生规划制图,景点布局与构思等方面的技能,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讲解演示。

2.实习管理应更多融入社会因素,放开、放宽,有严有松。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内在缺陷的。如果将实习领域拓展开来,那么供学生实习的单位也就相对较多,应该在实习单位选择上适当放开,让学生在兴趣和适应性方面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强制学生履行集体实习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很被动而且从思想上不情愿,需要学校在每次实习之前做大量的实习动员工作。另一方面,选择放开了,顶岗管理也要适当放开,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离开学生,使学生完全融入社会,进入岗位角色,不再依赖教师,彻底锻炼学生社会适应性。同时,在学生的实习组队、实习纪律、实习考勤等还是要严格要求。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队实习到旅游企业,深入第一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和企业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并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理论方面的难题。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技能学习和就业的平台。还可通过招聘、外聘、进修和企业培训等手段,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目前唐职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评估主要采取技能大赛的方式进行,包括导游大赛,客房做床、餐饮中西餐摆台大赛及折花、茶艺大赛。这些项目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扩展评估项目,如旅行社计调实训项目,景区景点规划实训项目等。扩展实训项目的同时,也在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文章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1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崇,“创业”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多项政策相继出台。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由此,大学生自主创业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总体水平仍较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1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低

多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具有较高的兴趣和愿望,但当其毕业之际,由于现实条件、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却极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2008、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2%、1.0%、1.2%,而欧美国家则达到20%~3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由于大学生自身经营管理知识的局限,管理经验、社会经验等的缺乏,以及资金、人脉等经营资源的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2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分析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股中坚力量。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2.1市场运营知识方面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创业者要获得成功一般应具备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相关知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密切,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掌握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税务、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

2.2市场机会发现方面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不同的创业者对于市场机会的发现和捕捉具有不同的水平。成功的创业者一般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具有独特的市场视角和市场前瞻性。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系统的、长期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培养,在市场机会发现、市场需求认知和市场竞争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助于其自主创业获得成功。

2.3市场运营经验方面

创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运营活动,需要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市场运营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运营经验。具体来看,市场运营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市场运营的直接经验,但在间接经验方面,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广泛普及和深入推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学习、研究成功及失败企业的市场运营案例,在汲取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自身的间接市场运营经验,这有助于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从以上三方面分析可知,基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其在毕业以后更有可能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大军的主力和领头羊,能带动和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水平。

3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经营管理活动,是创业者通过捕捉商业机会,投入知识和技能,配置相关资源,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能力的高低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区别于其他专业,经济管理类学科直接针对市场运营进行专业教学,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系统的市场运作知识,其创业能力应更加强调敏锐的市场特质和更加针对实际的综合技能。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和教学特点,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个涵盖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三部分。

3.1创业素质体系

创业素质体系主要包括心理素质、个人品质特征和创业思维特质三部分。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敢于冒险、勇于竞争、不懈拼搏、态度乐观,以及理性、诚信、责任心等个体心理特征;个人品质特征主要是指,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事业心,远大的抱负和进取心,以及不懈进取、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精神品格;创业思维特质主要包括:敏感的市场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商业风险警觉意识、牢固的团队意识、合理的怀疑意识、科学的批判意识等,以及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商业意识。

3.2创业知识体系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不能只靠激情、兴趣、冒险精神,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扎实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如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常为非技术型创业。因而,此类创业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与商品生产、技术研发等相关知识,如材料科学、工程设计、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作为创业者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应掌握社会沟通、创新能力提升等相关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政治学等,以及创造学等。经济管理类创业人才还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

3.3创业技能体系

从市场运作角度看,创业技能体系主要包括机会把握技能和运营管理技能两部分。机会把握技能主要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两种主要能力;运营管理技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等四种主要能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创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会,为自身创业构建初始优势。进一步而言,创业者还应能熟悉市场运行规律,掌握市场规则,通过强化市场认知和驾驭能力来开发创造市场机会。从运营管理角度看,首先,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对自身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能力,如对企业人财物资源、企业技术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的有效配置。其次,在创业初期构建和谐、高效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创业者组建团队并形成对团队成员的吸引力,强化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十分重要。再次,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分析决策能力也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商业活动,创业者需具备较高的分析决策能力,具体涵盖战略与战术决策、业务决策、人事决策等。此外,创新应变能力对创业是否成功也十分关键。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信息、企业竞争瞬息万变,外界风险处处存在,创业者应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持续创新,通过新理念、新战略、新产品、新市场应对市场竞争风险,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4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系统设置,使得经管类大学生具备了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对自主创业所需的经济、管理、财税、金融、贸易、法律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储备。从创业能力的构成看,其培养重点应集中于创业素质体系和创业能力体系两部分。因而,如何在传授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强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实践技能,成为了经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着重强化以下四方面:

4.1注重创业意识培养,提升大学生创业信心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兴趣高,而创业实际行动却非常低,形成了巨大反差,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的不足与缺失。所以,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着重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的培养。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创业激情来自于某些特定人物或案例。这些激情消退得很快,当其面临问题决策时,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将创业想法付诸实施。与创业激情不同,创业意识是促使学生产生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要素。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把自主创业理解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不是因某个创业案例的激励而产生的激情火花,可提升其创业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创业信心也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推动大学生主动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一方面要提升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案例教学、专业实践、社会实习等形式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创业信心。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课教育、创业教育、品德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形成清晰、理性的创业认知,促进创业信心的形成。

4.2强化教师实践教学,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业最终是面向社会的,社会是真正检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场所。因而,对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与现实社会全面相对接,培养学生符合现代市场特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能力。一方面,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应进一步强化“面向社会”的目标指向,对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竞争现状。在专业课程和创业类课程设计上,应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将学校和专业的教育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关注市场发展前沿,把握企业竞争的最新动向,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大学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传授者,也是学生创业能力的引导者和培育者。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首先从教师入手,通过教师职业培训、教师企业兼职、横向科研课题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和经验,使之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引进、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的管理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4.3创新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具有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必将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中坚力量和活跃群体。针对这一群体,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将创业教育融入系统的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创业过程一般涵盖创业构思、战略决策、资本筹集、企业注册、市场营销、团队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层面,与之相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从创意思维拓展、创业知识体系、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等几个层面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归类,针对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在实践教学上,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展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课堂教学,而且必须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为学生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可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市场进行调研,使其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和商业潜规则;针对创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调查,使学生更理性地理解创业规划;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商业策划、公关促销等活动,通过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实战能力。

4.4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带动,提升学生创业综合技能

在校园课外科技活动上,应不断创新形式,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实践、竞赛等渠道与平台。如可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培训班等形式,举办学术报告、创业研讨、创业辩论等活动;通过“创业俱乐部”、“校内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校外科技活动上,应结合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以及各类广告策划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公关大赛、谈判大赛、物流设计大赛、股市期货模拟大赛等。在参赛过程中,提供专业教师的和教师团队的系统指导,力求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创业知识得到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系统锻炼,使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事业得到开阔,实现“以比赛求锻炼;以比赛提能力”的目的,促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系统提升。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为加快我市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民政部、省、杭州市民政厅(局)有关《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同时,按照上级确定我市列为省、杭州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试点县(市)、区之一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做好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3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指本区域内,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种(养)殖业等领域服务于生产、加工、销售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团体。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农村生产力的有效组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集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信息提供、农产品产供销服务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农业技术的对外交流;有利于引导农民合法经营,增加收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抵御市场风险,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民间组织在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及时与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工作,是目前各级政府,尤其是登记管理职能部门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和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与管理的创新机制。采取措施有效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在我市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浙江省社会团体管理办法》和民政部、省、杭州市民政厅(局)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增效、增收,以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切入点,并把农民组织起来,赋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应对市场,参与竞争,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组织创新机制。

2、组织领导:在试点期间我市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民政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科协、市工商分局、市财政局、市绿化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民政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做到“职能、人员、经费”三落实。

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试点工作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根据我市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布局、运作和发展,在试点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

1、坚持调查研究,摸清现状底数的原则,为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探索新的路子。调查摸底以登记管理机关与乡(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全市现有市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各乡(镇)负责本区域内现有的农村基层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及协会的调查,以调查表的形式,围绕农村基层现有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和市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状况、性质和类别展开,详细准确掌握设立的层次、组织规模、活动方式、负责人和内部管理机制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会同市农办等有关部门,采取各类形式,广泛征询意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办法,为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和管理探索出新的路子。

2、坚持切合实际,求真务实的原则,积极引导、培育发展一批符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产业规模型、带动型、效能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对已登记和规范运作的七个市级、二个乡(镇)以及三个正在筹备成立的市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在总结、提升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协会的能力建设,有效促进和带动产业的发展。对乡(镇)区域以下那些规模小、注册资金不足、缺乏带动力并以协会名义展开活动的,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合重组或理顺转型,特别要防止遍地开花、无序发展的过热现象,又要避免违背当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强行组合情况出现,使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切实步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要按照市场规律和中介性质的特点,抓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内部建设,不断增强协会活力和效能。乡(镇)和市级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做好扶持、引导和推广工作,要循序渐进、稳重决策,逐步推行“协会+企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会员”的协会设立模式,乡(镇)以下区域除优势(特色)产业和原主产地外,一般以设立市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分支机构为主,使其真正成为我市农村组织、带动,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的有效社会组织。

4、坚持依法登记和规范运作的原则,使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照法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凡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设立条件的,成熟一个,登记一个。对乡(镇)、街道区域以下所设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不违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政部、省、杭州市民政厅(局)指导意见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通过试点,制订出台我市乡(镇)、街道区域以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办法,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运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试点工作的安排

1、调查摸底,弄清现状和底数。采取市、乡(镇)结合,分别负责,以调查表,逐一调查的方式,准确掌握、全面了解全市市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乡(镇)区域以下各类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发展、设立等现状和底数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拟订可行性办法探明思路(3月15日——4月5日)。

2、制订措施,提出试点工作意见。向市政府汇报开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试点工作通知精神和意见;市成立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汇报、听取调查摸底的现状基本情况和试点工作意见,选择确定试点乡(镇),研究采取可行性措施,提出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登记管理意见(征求意见稿)(4月6日——4月30日)。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管理现状;建议措施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每个企业永恒不变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能够高效协调运转,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盈利,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经济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经济管理模式,则会使企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企业盈利的目标自然也难以实现。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发展和完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进入一个需要调整优化的关键阶段,过去单纯依靠增加产能来提高盈利的经营模式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一些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序、盲目投资,结果投入不小,盈利不高,甚至是连年亏损,究其原因,还是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转变思路,构建起以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如此才能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形势发展,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有序经营,高效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谋得一席之地。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1.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对企业资金、资产等各类经济资源进行规划、调配和监督使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企业经济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发展规划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润的最大化,而经济管理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更多、任务更重、涉及面更广。其内容不仅仅只是按照生产经营规律和自身特点来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和产品价格的制定,而是将企业看作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特点和规律,对整个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如企业资金的筹集、调配,人员薪酬的制定,生产经营的组织等。只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企业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2.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企业经济管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而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紧跟市场形势,掌握企业实时动态,对经济管理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使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关联性。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如原料采购、人员聘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革新以及产品的运输、销售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都涉及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而经济管理则是对企业资产、资金的管理监督。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成败。指导性。企业经济管理形成的财务指标,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资金状况,往往是企业高层决策的体现。而这也为企业管理者构建企业发展蓝图,制定日常管理方针和经营目标提供了指导依据。干预性。企业经济管理的干预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渗透,通过经济管理措施,企业可以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控制,从而使企业运转更为协调高效,资源分配更为合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高。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几种模式。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主体的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侧重点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将人才和技术作为核心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更为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对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此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财务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注重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运作,从而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三是信息型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如原材料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等,都是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企业也只有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才能使企业经营与市场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其经济管理理念还较为落后,还遵循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生产指标的经济管理模式。管理中只片面重视产能、产量,而忽视对市场形势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查分析,甚至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盲目经营,使企业发展与市场相脱节,继而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积压滞销以及资金周转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经营举步维艰。2.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对企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和经济管理模式的落后,一些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各项管理工作临时性、随意性较强。管理制度缺陷致使企业经济管理缺乏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合理的任务目标,管理组织协调性不强,缺乏原则规范和监督管控。由于企业无法全面掌控经济管理活动,从而也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很大影响。3.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一些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还不够完善合理,缺乏灵活变通,致使企业经济管理难以正常高效开展。有的企业只是片面强调生产组织与技术,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事务往往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代办。此外,一些企业在组织管理权限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开展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时,各部门职责也不明确,推诿扯皮现象较多,工作缺乏组织协调,管理过程混乱低效。4.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有的企业管理者只是单纯重视生产指标,认为生产技术人才才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因而在人才的招收和培养上,只是片面地重视生产技术人才的招收和培养,而忽视了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殊不知经济管理才是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基础,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企业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匮乏。由于专业化管理人才的缺失,经济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制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有时又不得不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各部门之间人员流动频繁,进而也导致了经济管理工作临时性和欠专业性的问题。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首先应转变思想,提高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管理新理念,并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紧跟行业动态、适应企业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并不断加以优化完善。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制度完善、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将这种重视态度和理念自上而下地传达给企业各级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将依靠市场、围绕市场、迎合市场的管理理念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还应强化员工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意识,以国家政策、经济法律法规为根基,市场需求为方向,企业形势为依据,不断探索企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对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加以调整完善。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证经济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企业应完善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细则措施,包括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等,促进经济管理制度化运行,以确保经济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企业还应完善经济管理内控制度,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监督管控,使企业内部监督、审计常态化、规范化,规范管理人员行为,及时制止经济管理中不合规行为;同时完善考核奖惩,对于经济监督审计中查处的违规违纪、等问题要常抓不懈,严打严控,以确保企业各部门严格照章办事,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制度方针,保障经济管理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3.健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机构,专门负责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消除经济管理的临时性;同时明确企业其他各部门的任务职责范围,捋清责任关系,完善企业组织机构,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工作有序,成为一个高效运行的整体。企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优化更新离不开专业化管理人才的支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是比较匮乏的,企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面临着无人主管、少人执行的尴尬。因此,企业在重视生产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大投入,加快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将其补充到相关岗位,专门负责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事务。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文生,赵国栋.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

[2]董艳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4(2).

[3]侯丽英.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商情,2013(7).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

引言:

各高校应当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潮流,加强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眼光,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

一、新时期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时期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刺激,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素质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因此一系列的国外留学人员受到了部分企业的重视。而中国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被认为竞争力度略逊色于“海归”。目前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人才培育缺乏明确目标

目前中国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特色不突出,导致了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单一化、机械化,缺乏教育活力,没有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更新。[2]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导师配备以及硬件设施等都在国际教育界较为落后,比如说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点设置不完全,尚有部分高校未能争取到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点,造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同时目前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人才适应能力强

市场企业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企业内部,掌握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做出贡献。[3]

4.具有过硬专业素质

企业对人才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处理专业素质能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向从而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决策,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事业责任感,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参考标准。

二、浅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与培养

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应当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教育模式。目前工商管理行业趋临市场饱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经济学、会计学、管理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人才整体素质是一个考验。

1.贵州省某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实例

贵州省该高校在新时期的剧烈市场竞争下,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加强了对其的重视。贵州省该高校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性战略对口,将符合条件的学生送入企业内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积累企业管理经验,从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贵州省该高校还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人士经典案例选编”的课程,通过对工商管理行业的职业性人才的经典实例进行讲述剖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榜样,促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贵州省该高校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注重培养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对口,将学生的学习更加针对化、专业化,加速了人才资源的流通,形成具有该高校自身特点的良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

2.对提高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教育力度的相关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才培养。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2.1明确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高校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考察,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学校应当设立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对市场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对于数据的敏感程度加强,从而更好地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提高科学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能力,高校应当在专业课的开展基础上加以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4]

2.2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各高校应当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得到充分的引导,体现了人本教育理论,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基本教育宗旨,即“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目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实现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2.3加强高校创新改革力度

各高校应当促进高素质教师培养,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导师能力,高校导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不断改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能力,加强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各高校应当深化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向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学习,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性,实现教育理念的加速发展改革。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导师素质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罗华; 何建洪.基于需求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4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营销无论是作为岗位、职能还是学科、专业都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为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营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营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主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主干课程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高等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反映。该类课程构成了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如果将这一框架沿纵横延伸,可以囊括本专业的绝大部分课程。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来看,主干课程是通向该专业学生核心知识获取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知识和能力是该专业人才通向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素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来看,主干课程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突出,是该专业学生必修且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二、应用型营销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应考虑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主干课程群应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系到培养模式合理设计,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去向。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性文件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但从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机构差异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突出特点。相应的,高等院校分类办学和差异化发展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休、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细分的变化、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构建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各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差别化生存战略下的理性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本科本色+应用特色”,培养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于一身的专业化人才。具体表述为: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及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方法,掌握市场调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拓与运作能力,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与营销咨询策划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教育与方法教育有效结合。在理论教育方面,通过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原理等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宽广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奠定深厚的经济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营销基本理论。同时,将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方法类主干课程开设,赋予学生良好的统计学功底,提供给学生统计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法,为开展市场分析打下专业基础。

(二)市场营销学科渊源及研究对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学科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上面。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渊源,合理界定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适应营销学科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现代市场营销学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吸收、借鉴了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应用学科。在众多学科中,以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对市场营销学的影响最为深入。目前,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以及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开展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心理及行为分析。

综合市场营销的实践性、多学科性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其定位于研究有关市场营销关系的形成和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及其需求”、“市场环境”、“战略”、“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等内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应当涵盖上述营销理论体系和专业方法,将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营销专业与规划等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开设,使学生掌握适应市场环境和营销管理岗位的能力。

(三)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一个专业存在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社会在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性特征的同时,更加要求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特征。从专业特征来看,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应用性特点要求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到主干课程的设置,应重点开设符合该专业人才的职业以及行业要求,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应用型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须在构建经济、管理、法律等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营销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设置;同时,还要反映学科发展新趋势、增强国际意识。市场营销是发展较快、受国际化影响较大的学科专业,考虑这些因素,需设置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并不断加强国际商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触摸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

三、主干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综合以上几点,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应用”为特色,以“系统性和适应性

相结合”为主要原则,坚持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科学处理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尽量满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连贯性、层次性和学习的渐进性,达到整体专业知识的优化。形成涵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买方、卖方两个主体,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战略、策略两种思路,管理、运作两条战线的营销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一)主干课程的分类。按照这一思路,结合专业特点,本文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应该从三个层面构建:一是营销基础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营销基础理论课的开设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夯实理论功底,通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核心能力培养打下基础。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营销专业人才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才能对市场发展的趋势有总体的把握与较准的预见与分析;二是专业应用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营销规划与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应用类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或行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使学生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应用类课程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三是专业方法类课程,包括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主干课程的中心地位。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突出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学分分配三个方面体现。就课程性质讲,主干课程应当作为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开设,是形成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开设时间讲,主干课程应当在大学三年级以前开设完毕,大四则主要安排以实践实训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和项目;就学时学分讲,主干课程应当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占有相当比重,符合重点开设和重点掌握的要求。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9-02

根据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然而,作为文理兼收的经济学专业,普通院校经济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严峻。我国现阶段无论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失业的数量还是结构分析,都存在事实上的就业难问题。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部分比较理想的职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或者是经济学虽然课程设置“广”,但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弊端。总体来说,最主要原因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尤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优势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然而,到20世纪末,就业能力却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实现潜能,以及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能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保持工作机会、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目前国企和外资企业所偏好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道德力”、“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通常构成用人单位评判经济管理类人员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设计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知识创新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员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员工的创新行为集中体现在善于学习、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就业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而言,通常他们所从事的职位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单一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具有跨学科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占42.5%。由此看来,用人单位更偏好复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在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并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能力。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调查显示,56%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可确立“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战略,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所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符合程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关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人才聘任标准的高度匹配,甚至每年对其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发展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此外,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加强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和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分析能力等。

2.政府应优化配置,创造就业环境。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宏观干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它作为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各类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各类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维护毕业生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当前,各省市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计划都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学生社会实践。

3.用人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用人单位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者,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高低的最终评价者。因此,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阶段发展计划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类型和工作胜任能力条件,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帮助高校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使课程内容总体上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此外,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实习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4.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大胆投入社会实践,最求卓越,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就业选择上,应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身才能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03).

[3]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J].管理现代化,2006,(02).

[6]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属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教学、管理研究项目”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指导思想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将满足社会市场的岗位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社会和市场用人方向教育的机制,根据各方面和各行业的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进行课程结构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学院还应密切与相关行业、单位联系,以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要求,真正做到“实用型通才和应用型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根据市场的需求,修订培养原则

(一)知识结构方面要做到“厚而广”原则。市场营销专业,首先应坚持市场营销专业的应有性质、保证学生具有较高的市场营销素质,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所规定的课程培训要求,一定要做到知识层面“厚”;其次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学科,它的开设是整个市场经济的需求,乃至是整个世界经济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专才型的营销管理人才,学生除了学习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外,更加侧重于市场营销领域,使学生成为具有市场拓展战略的规划、市场营销方案的策划、市场营销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市场营销方法与技巧、沟通、宣传和推销技巧,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合市场营销的运营和管理岗位,因此知识结构要做到角度广、知识面广、眼界广。

(二)课程设置坚持以培养实战型人才为导向的原则。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课程设置的原则包括基本方向和专业方向。基本方向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体育素质的培养,这些能够按照学校的需要和教育部的文件来进行,而专业方向包括院系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设置、院系选修课程、专业选修,等等。

专业课程设置:在具有一定的基本通识知识基础上,掌握院系必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国贸方面的知识;掌握市场营销学及相关法规知识;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知识;掌握会计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操作基础、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管理等,掌握商品学、广告学、客户关系管理知识。

专业选修:除了培养技术能力外,还应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独立处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公关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三、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目标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反映人才培养的方向。所以,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则教学途径也不可能明确,而教学途径如果失去应用的针对性,那么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发挥其社会作用的功能也不可能圆满的实现。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应通过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兄弟院校和企业),在了解市场营销实践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位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服务本地经济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

独立院校的专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等应用人才为己任。国家有关部门对市场营销师的职业定义为:营销师(职业定义)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直接销售、客户管理等营销活动的人员。工作内容是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并能开展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推广、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市场营销工作。根据从业人员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要求以及工作内容等,可以分为高级营销师(一级)、营销师(二级)、助理营销师(三级)、高级营销员(四级)、营销员(五级)。因此,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主要应以初、中级“应用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营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实践经验,能够顺利开展商务活动职业技能,从事现代市场营销策划、分析、推广、应用与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显示出特色办学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备现代营销理论与方法,掌握市场营销新理念、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等市场营销活动流程,熟悉国际营销业务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开拓、营销管理、营销咨询和策划、市场调查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实用型通才,应用型专才”的现代营销人才。

四、独立学院进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一)思想道德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文化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和知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关于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际营销的惯例和规则;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资源开发和网络营销;掌握一门专业外语,能进行国际营销业务会话,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市场营销学科按学期进行培养:

第一学年为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本学年主要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重点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基础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计算机文化与应用》、《数据库技术》。首先,对工商企业的管理运作有一个宏观、全面的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安排一些金工实习,加强学生对各类工业企业生产运作环节的了解,对企业和社会中的市场营销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外语听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体现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强调素质教育,加大课程训练环节,增加必要的课程实习;其次,充分利用公共选课、学术讲座,提高相应的能力。例如,开展不同形式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广泛的征文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本学年应当重点培养核心专业知识、提高核心专业能力,同时完善基础知识。院系必修知识包括:《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经济统计》、《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院系选修课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与各门课程有关的专项实习,如为期两周社会调查和金工实习。

第三学年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和完善阶段。院系必修课程包括:《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外语》、《战略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系选修包括:《财政金融》、《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电子商务教程》;专业必修课包括:《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产品推销学》、《网络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与礼仪》、《品牌管理》;专业选修包括:《营销策划与案例分析》、《服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体现综合性和专业性,市场调查2周、专题讲座1周、公益劳动1周、课程设计1周。实习以实用性为主,主要深入实习企业营销管理部门,较全面地了解市场营销各环节。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综合性,例如进行综合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设计,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等。

第四学年为专业方向知识和能力全面培养与实践阶段。专业知识主要结合其专业方向,《价格学》、《CI战略与设计》、《外贸函电》,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综合性,例如进行模拟营销策划、客户关系模拟流程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等。专业实践与专业能力应结合毕业实习进行,毕业实习原则上应到大型企业,最好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大型零售或生产公司。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实际,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教研室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计划和目标。同时,抓好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应当具有一定深度和实践性,具有综合性,最好结合毕业实习,针对实习单位确定论文题目。

培养方案中应突出实践环节的作用,并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而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如何,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上岗适应能力和换岗应变能力的关系甚大,影响甚深。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

除此之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还可以利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训练计划,如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大赛、市场调查报告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尽可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绿色通道,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时间上的优势和机会。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烟草专卖法;职能

专卖是一种经济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对某种或某些商品实行的具体管理制度。

1 烟草专卖法的含义

烟草专卖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烟草专卖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动进行垄断经营和实施烟草行政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烟草专卖法》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狭义的烟草专卖法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烟草法典,它的颁发和实施,是我国烟草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烟草专卖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烟草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2 《烟草专卖法》存在的现实意义

《烟草专卖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烟草法典,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国家对烟草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烟草专卖法》作为行业法对烟草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1)《烟草专卖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烟草既然是商品,就应当和其他商品一样,完全由市场调节其生产和流通。这种观点,一方面没有考虑到烟草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把市场经济简单地理解为自由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计划又有市场,需要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而烟草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高税性,使得国家对其管理要比一般商品更为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所确立的烟草专卖制度,正是国家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加强对烟草专卖品进行宏观管理的体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坚持《烟草专卖法》。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和高税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一段时间以来,烟草税利占全国总税收的10%左右,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烟草专卖制度不仅不能削弱,还要继续加强、完善。

(3)《烟草专卖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烟草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国家确立《烟草专卖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一制度,国家对烟草行业的宏观管理就会失控,行业就会再次陷入盲目发展的无序状态,最终使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 如何更好地发挥《烟草专卖法》在市场经济下的职能和作用

目前我们之所以还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是因为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发展程度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坚持《烟草专卖法》,以及如何保证烟草专卖制度?本人想就此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仅供参考。

3.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首先必须完善《烟草专卖法》

我国确立《烟草专卖法》之初,当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还认识不充分,也就是说当时还处在提倡发展商品经济时期,而且认为商品经济只能在鸟笼子里(即计划的框架里)得到发展,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上还不清晰,放开发展商品经济似乎就会给社会主义制度带来冲击和危害。在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务院又发文强调:“实践证明,实行烟草专卖是我国一项成功的改革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2005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国务院对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充分肯定。而确立烟草专卖制度以来的实践也证明,专卖的体制性优势得到了很好发挥,为国家作出了十分有益的贡献。因此,我们在坚持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必须对《烟草专卖法》部分条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否则就难以适应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形势。如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而不进行改变,我们现行的专卖制度就难以坚持下去。

3.2 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对《烟草专卖法》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烟草专卖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烟草专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烟草专卖工作,受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为主。”表面上看,这种采用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中央领导为主的方式非常完善,但是,实际上这种主辅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弹性,在不同的合作形式中,可以有相对随机的表现,主次作用不能也无法绝对化,这不能不说是立法当初的一个缺憾。如果不对我国目前烟草专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承担为国家积累更多资金的任务是难以实现的。

3.3 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对烟草行业内部实行政企分开、打破垄断

近几年,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我国“入世”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家的反垄断指向将会不断增强,打破垄断经营已是改革深化的潮流。首先从国内的政企分开、打破垄断看,我国近几年就连涉及到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行业都实行了政企分开,都实行了打破垄断,烟草行业又有何理由例外呢?比如国内的军工成立10大集团、石油成立3大集团、电信成立3大集团等行业均打破了行业垄断,除此航空、电力、铁路、黄金都已未雨绸缪;其次从加入WTO后的游戏规则看,其中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都与垄断经营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打破行业垄断,才能更好地坚持《烟草专卖法》。

3.4 要加大宣传《烟草专卖法》的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从1991年6月颁布实施以来,通过多次形式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可以说至今行业外的相当部分人对烟草行业还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对一般民众而言,提起烟草行业,只是认为这个部门、行业“有钱”而已,而对烟草行业对国家、对社会、对消费者的利益的维护,则很少有人提起。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烟草专卖法》,要把烟草专卖法的立法宗旨――“两个维护”,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卷烟零售户要自觉遵守专卖法律法规,对违反专卖法律法规行为及时予以举报,司法机关对涉烟违法犯罪的案件能快立案、快审判,使走私烟草专卖品、制售假冒烟草专卖品的涉烟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使烟草行业在“两个维护”方面的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宁涛.邮政体制改革与完善烟草专卖制度[J].中国烟草,2005,(17).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烟草专卖法;职能

专卖是一种经济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对某种或某些商品实行的具体管理制度。

1烟草专卖法的含义

烟草专卖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烟草专卖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动进行垄断经营和实施烟草行政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烟草专卖法》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狭义的烟草专卖法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烟草法典,它的颁发和实施,是我国烟草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烟草专卖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烟草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2《烟草专卖法》存在的现实意义

《烟草专卖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烟草法典,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国家对烟草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烟草专卖法》作为行业法对烟草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1)《烟草专卖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烟草既然是商品,就应当和其他商品一样,完全由市场调节其生产和流通。这种观点,一方面没有考虑到烟草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把市场经济简单地理解为自由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计划又有市场,需要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而烟草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高税性,使得国家对其管理要比一般商品更为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所确立的烟草专卖制度,正是国家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加强对烟草专卖品进行宏观管理的体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坚持《烟草专卖法》。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和高税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一段时间以来,烟草税利占全国总税收的10%左右,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烟草专卖制度不仅不能削弱,还要继续加强、完善。

(3)《烟草专卖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烟草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国家确立《烟草专卖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一制度,国家对烟草行业的宏观管理就会失控,行业就会再次陷入盲目发展的无序状态,最终使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如何更好地发挥《烟草专卖法》在市场经济下的职能和作用

目前我们之所以还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是因为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发展程度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坚持《烟草专卖法》,以及如何保证烟草专卖制度?本人想就此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仅供参考。3.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首先必须完善《烟草专卖法》

我国确立《烟草专卖法》之初,当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还认识不充分,也就是说当时还处在提倡发展商品经济时期,而且认为商品经济只能在鸟笼子里(即计划的框架里)得到发展,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上还不清晰,放开发展商品经济似乎就会给社会主义制度带来冲击和危害。在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务院又发文强调:“实践证明,实行烟草专卖是我国一项成功的改革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2005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国务院对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充分肯定。而确立烟草专卖制度以来的实践也证明,专卖的体制性优势得到了很好发挥,为国家作出了十分有益的贡献。因此,我们在坚持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必须对《烟草专卖法》部分条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否则就难以适应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形势。如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而不进行改变,我们现行的专卖制度就难以坚持下去。

3.2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对《烟草专卖法》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烟草专卖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烟草专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烟草专卖工作,受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为主。”表面上看,这种采用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中央领导为主的方式非常完善,但是,实际上这种主辅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弹性,在不同的合作形式中,可以有相对随机的表现,主次作用不能也无法绝对化,这不能不说是立法当初的一个缺憾。如果不对我国目前烟草专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承担为国家积累更多资金的任务是难以实现的。

3.3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对烟草行业内部实行政企分开、打破垄断

近几年,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我国“入世”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家的反垄断指向将会不断增强,打破垄断经营已是改革深化的潮流。首先从国内的政企分开、打破垄断看,我国近几年就连涉及到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行业都实行了政企分开,都实行了打破垄断,烟草行业又有何理由例外呢?比如国内的军工成立10大集团、石油成立3大集团、电信成立3大集团等行业均打破了行业垄断,除此航空、电力、铁路、黄金都已未雨绸缪;其次从加入WTO后的游戏规则看,其中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都与垄断经营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打破行业垄断,才能更好地坚持《烟草专卖法》。

3.4要加大宣传《烟草专卖法》的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从1991年6月颁布实施以来,通过多次形式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可以说至今行业外的相当部分人对烟草行业还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对一般民众而言,提起烟草行业,只是认为这个部门、行业“有钱”而已,而对烟草行业对国家、对社会、对消费者的利益的维护,则很少有人提起。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烟草专卖法》,要把烟草专卖法的立法宗旨——“两个维护”,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卷烟零售户要自觉遵守专卖法律法规,对违反专卖法律法规行为及时予以举报,司法机关对涉烟违法犯罪的案件能快立案、快审判,使走私烟草专卖品、制售假冒烟草专卖品的涉烟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使烟草行业在“两个维护”方面的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宁涛.邮政体制改革与完善烟草专卖制度[J].中国烟草,2005,(17).

市场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5篇

齐东先生是我国商品交易市场领域战略论的主要代表,他主张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制定发展战略,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独立区域发展战略。他认为国家应根据流通业的发展规律,确定商品交易市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制定产业政策和法规,保证客观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跨省区的大区域市场和市场化集群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国家框架中的中心专业市场或中心市场集群、城市或县域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服务性市场,使其在区域经济和居民生活中发挥服务作用。

齐东先生于1999年受聘于浙江省市场战略发展研究所,入驻浙江省义乌市。8年以来,他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专职研究商品交易市场微观经济现象。同期,齐东先生先后考察了国内外上千个商品交易市场,对我国主要市场大省和市场集聚区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就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齐东先生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是商业产业的一部分,在现阶段,大部分商品交易市场已具备商业产业组织形式,应当将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产业经济和产业组织来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经济性质、产业组织形式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商品交易市场在流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也有了很大改变。政府和理论研究工作者要从现代流通业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将这种初级的、传统市场提升到现代市场体系中来,成为现代产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主体是一种商业企业,这种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政府与理论工作者要帮助这种企业确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独特的发展战略,培育现代经营管理团队,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使其像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一样成为一种规范的商业产业组织,成为我国现代商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齐东先生认为,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从商品交易市场最微观的市场要素着手。商品体系的构成、流向;摊位、店面的功能;市场经营主体;销售体系和采购体系的建设;市场经营管理主体的建设与发展;市场配套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等,都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齐东先生认为,交易理念、交易方式和交易技术是市场品质的重要标志,是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东先生关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变革,先后参与了几十个市场大市的市场规划和市场建设的指导工作。他认为,新的市场建设要坚持专业化原则,即专业市场规划、专业投资建设、专业招商管理的原则。投资商应当按照市场专业规划进行建设,应当有专业的市场运营企业经营管理市场。齐东先生最早提出了市场国际化经营的理念,他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应当输出国外,由国外市场、边境市场和国内专业外贸市场组成我国的国际化市场体系,构成独具我国市场特点的全球性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