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

市场份额论文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篇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2篇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医院价值链服务利润链营销战略

一、现代医院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每个企业都是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作业的集合,所有这些作业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集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

医院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的目的是治疗疾病、产出健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医学知识的拥有和使用,以及社会、病人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认可上。医院价值链,即医院运营的各种作业的集合,包括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

基本作业主要有:内向物流,包括良好的药品、器械管理及即时将其运送到各部门和科室;运营,即利用各种资源为患者提供诊疗救护;外向物流,即提供合理的交通、运送方式,便于患者到医院就诊;营销与销售;服务,主要指延续,如传统的随访工作。

辅助作业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结构建立等。

在医院管理中可以运用价值链管理重组医疗服务流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第一,强化可以增加医疗服务价值的增值作业,同时减少或者消除不能增加医疗服务价值的非增值作业。减少各种物资在各部门之间的运输时间、病人待诊流程中的等待时间、病人的手术准备时间、检验科对标本的复核流程等。如减少“退药”作业这一非增值作业环节,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医生和药房之间的沟通来降低处方的失误率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简化和压缩非增值作业。如对门诊实行预约挂号制,或取消挂号制,实行病人持卡就诊制,对门诊就诊流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以减少病人排队和待诊时间。

第三,整合作业流程。英国伦敦的Hillingdon医院在医疗服务流程重组中,将血液检查从原来由中心检验室进行改为在患者所在的临床科室进行,使等待血液检查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瑞典的Stockholm医院在手术流程重组中,通过建立手术准备室,在手术准备室为病人适时进行预麻醉,成功解决了原有手术流程中,由于病人在手术室内所导致的上一个手术结束到下一个手术开始之间平均需要59分钟的问题;通过对各手术室功能的整合,改变了过去一个手术室只进行某些种类手术的做法,不但解决了手术室的瓶颈问题,而且在增加手术数量的同时将其16个手术室关闭了4个。

第四,将医院的物资流、药品流、资金流和服务流统一起来,最终形成资源、作业、成本及价值的有机结合,获取竞争优势。

二、现代医院的服务利润链管理

1994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赫斯凯特(JamesL.Heskett)、萨塞(W.EarlSasser)、施莱辛格(LeonardA.Schlesinger)、琼斯(ThomasO.Jones)等提出了“服务利润链”这一服务管理模型,如图所示:

顾客所获价值是服务利润链的核心,是指顾客所获得的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质量同顾客总成本之比,它连接着企业的内部员工管理和外部的市场经营;顾客所获价值决定着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决定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决定企业获利能力,企业获利能力最后决定企业内部服务质量和员工满意度。

对于医院服务利润链而言,临床一线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医院对他们的服务和行管、后勤人员对他们的支持。一线人员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利益和价值:诊断明确和诊疗有效,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关注,以及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对医疗费用的解释,以及大处方、滥检查的相对减少等;只有患者获得他们期望的价值,才会对技术、服务、收费等多个方面满意,才能保证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的患者很大部分会成为医院的忠诚患者,忠诚患者在有新的医疗服务需求的时候,会再次到医院就医,会向其他患者称赞医院、推荐医院;忠诚患者的长期价值会使得医院业务量增加,医院经营成本降低,医院品牌形象改善,医院竞争力增强,并最终确保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医院的经营和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医院对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情况。

现代医院管理可以根据服务利润链模型调整相应的管理策略:

第一,更好地实施员工关系管理,包括从制度上、组织上、经费上等方面建立开展员工关系管理的保证机制;完善沟通渠道,如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内部沟通的制度,了解员工的愿望和需求,开展一些例行性的沟通活动;关爱员工,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员工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解决员工思想上的包袱;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体现在薪酬、晋升、培训发展、职位变动等方面上。

第二,更好地实施患者关系管理,培育满意患者、忠诚患者。成立患者关系管理部门,建立患者数据库,广泛收集和储存有价值的患者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定期更新。

第三,开展关系营销,建立和保持顾客关系。成立电话咨询中心,随时为患者解答疑问;加大院内院外的宣传,利用患者数据库实施相关的销售,如定期给患者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病情并告知其注意事项,利用患者口碑开展患者推荐活动,长期忠诚患者的口碑宣传效应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间接地帮助医院创造效益。

三、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医院战略规划

SWOT分析代表组织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势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可能影响方面。

1.现代医院优势分析

(1)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市场营销运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强势宣传,高薪聘用专家,突出专科特色,打造品牌,吸引病人就诊;对于已就诊的患者,强化其对医院忠诚度,以如何帮助预约复诊等方式,让其逐步成为忠诚客户。

(2)逐渐建立价格优势。医院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根据具体实际打造“平价医院”、“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医院”,符合市场规律。

(3)提供温馨的服务。导医为患者提供全程就诊服务,宾馆式的服务待遇让看病成为一种享受。逐渐推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尊重病人的隐私;针对前来就诊的每位患者建立健全病历档案,定期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式发送祝福健康语;前来就诊住院患者实行免费接送,加强医后、术后跟踪回访服务,将病人的关心延伸到院外,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2.现代医院劣势分析

国家对待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对民营医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如医务人员的身份转换困难、职称评定、医院项目设置、人事、政府监督者等方面。

3.现代医院机会分析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医疗市场,面对医疗市场秩序的不够完善,要吸引患者,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充分利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上的灵活性,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和自主定价,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很快能调整战略思路。

4.现代医院威胁分析

(1)医疗市场份额有限,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都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的意识和行动是保证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2)部分从业者虚假广告,形成了对现代医院信任危机的考验。

(3)有些医疗纠纷处理不妥,后果严重。

因此,现代医院只有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才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并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现代医院要发展,必须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走出关系式经营管理模式。

(2)严把质量关。质量是现代医院的生命线:一是人才引进严格把关,人才决定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高低;二是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进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3)打造信誉、权威。聘政府或专家学者顾问团,与著名高校联合打造博士后培养基地等。

四、现代医院市场营销战略

现代医院营销战略是以扩大医疗市场份额为目标战略,不断扩大自己的形象,树立诚信、廉洁的奉献精神,开展独树一帜的核心技术,提供患者预期的、贴心的、超前的服务,不断创造需求,吸引病人,占领更多的医疗市场。

1.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4Ps

(1)产品,即服务,服务范围很广,并有所侧重,如“微笑活动”、“家庭病床”等。

(2)地点,即医院为使病人接近和得到其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促销,医院将其服务类型或技术告知患者并说服其来院诊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4)价格,不同的诊疗方法有不同的价格,通过病人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而合法进行不同的收费。

2.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4Cs

(1)顾客问题解决,医院通过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帮助有医疗需要的人们解决问题。

(2)顾客的成本,病人就诊所需的花费,医护人员技术高,信誉好,价格合理。

(3)便利,看病或就诊时方便、快捷程度。

(4)沟通,在医院的顾客大部分是病人,他们不仅是来看病,也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因此,现代医院综合运用以下的各类营销战略:

第一,品牌战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先进水平、医院的管理水平、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乃至医院的环境和医院的总体形象都会成为患者选择就诊的条件之一,所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医名牌是市场经营观念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医院的品牌,除了医疗服务作为特殊产品所固有的技术含量、质量和价格三大要素外,还应有专家知名度、专科特色、高精尖仪器、技术水平及优质服务等要素形成的无形资产。

第二,服务战略。重视服务流通的各个环节,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操作程序,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用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从患者需求出发,提供能基本满足患者的无形服务。如给以细致入微的护理,深入浅出的解释,合理有效的检查,精湛高超的诊治技能,舒适安全的病房条件,和蔼可亲的服务质量等。

第三,价格战略。医疗服务的价格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医疗市场需求确定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在不增加社会医药费,确实减少药品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在医疗服务价格内部,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价格,增加劳务服务如诊疗费、护理费、抢救费、手术费的价格;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应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非基本医院服务项目的价格可以实行市场调节价,但在实施时要增加透明度,实行明码标价,让就医患者自愿选择。

参考文献:

[1]贺杨杨:浅析价值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7年第6期,19~20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态最优化 销售投入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双寡头 微分博弈 闭环纳什均衡

引入

中国电信业(包括移动通信市场)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更是长期垄断无线通信市场。而电信业的自然垄断属性使得市场份额仍然不断地向一家公司集中。例如,2006年中期,中国移动的市值、营业额都要大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的任何一家。

理论上,一家公司销售投入应能促进销售额的增长。本文基于Lanchester最优广告策略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移动(寡头1)和中国联通(寡头2)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使用最优广告策略模型的原因是销售投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机制同广告投入类似。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给出了最优销售投入的动态模型;第二部分讨论了Lanchester模型下的市场反应函数;第三部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结论。

第一部分:最优销售投入的动态模型

寡头公司以利润的现值最大化为目标。

目标函数为

(1)

(2)

式(1)是寡头公司的目标函数。其中是每单位市场份额的利润率;是贴现率。

式(2)是寡头公司的约束条件,即市场反应函数。本文采用Lanchester模型式。详细内容及模型式的估计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在本文中,将中国移动作为寡头1,中国联通为寡头2。

第二部分:最优广告模型―市场反应函数

市场反应函数―Lanchester模型

Kimball(1957)将Lanchester模型引入广告策略竞争。本文中使用Lanchester模型描述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两个寡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同本公司、竞争对手销售投入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用一个市场反应函数表示这一动态关系)。Kimball(1957),Horsky(1977) ,Erickson(1985)等人论文中的Lanchester模型是用于描述最优广告投放策略的。前面已经提到,之所以将这一模型运用于最优销售投入是因为其有着与广告投入类似的市场反应函数。

模型的一般公式为

(3)

由于假定市场是双寡头市场,因此对寡头2的分析与寡头1是相同的。设M为寡头1的市场份额,则寡头2的市场份额等于1-M。因此,为简便起见,仅已寡头1中国移动为例。式(3)简化为

(4)

其中,M表示寡头1市场份额;表示寡头1的市场份额的改变量,;表示寡头1 的销售投入;表示寡头2的销售投入。

参数;是待定常数。

这一模型公式的含义是:具体而言,寡头1的销售投入作用于对手寡头2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反应参数改变寡头1的市场份额,由于本公司的销售投入越大,越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的市场份额来自对寡头2市场份额的侵占),因此应为正值;寡头2的销售投入作用于寡头1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反应参数改变寡头1的市场份额,理论上,由于双寡头的竞争关系,应为负值。即,理论上:寡头1的市场份额的变化量同本公司的销售投入成正向相关关系;同对手即寡头2的销售投入成负向相关关系

实证估计模型

参数值的确定

理论上讲,寡头1市场份额的改变M是本公司销售投入的凹函数,即本公司销售投入对寡头1市场份额的边际改变量是递减的;此外,市场份额的改变的绝对值是竞争对手公司销售投入的凹函数,即对寡头1市场份额的作用也是边际递减的。因此,只要即可。Chintagunta和Vilcassim(1992),Erickson(1992),Jarrar、Herran和Zaccour(2004)将的值取为。本文采用这一取值。

离散时间模型公式

模型的一般公式(4)是在连续时间情况下的公式。要把其转化成离散时间模型。

综上,实证估计模型采用下面的式子

(5)

待定常数可以用线性回归估计出来。

每单位市场份额的利润率的估计

值被假设为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它的值可以用下面的线性回归式估计出来

(6)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2年-2008年每半年期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有:每年分别截至6月30日和12月31日的市场份额、销售投入(非累计)、利润总额(非累计)。其中,市场份额和销售投入数据用于市场反应函数模型公式中值的估计,估计式为式(5);市场份额和利润总额数据用于值的估计,估计式为式(6)。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自2002年至2008年间披露各年的中期报告和年报。下半年的销售投入和利润总额用年报中给出的全年值减去中期报告中的上半年值。市场份额按照两家公司占有用户数比例计算,比如。

数据未区分两家公司内部的具体业务。

对式(5)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表1的结果

*** 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异于0;**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异于0

估计得到的值同前文的理论分析一致:为小于1的正值;为绝对值小于1的负值。表明寡头1的市场份额的变化量同本公司的销售投入成正向相关关系;同竞争对手即寡头2的销售投入成负向相关关系能够得到实证支持。另外,值在大小上很接近,表明市场上两个寡头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销售投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力接近。

对式(6)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表2的结果:

*** 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异于0

第四部分:结论

双寡头市场上,本公司的销售投入对销售额或市场份额有这正向的促进作用,为正值;竞争对手的销售投入则有负向的作用,为负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占有较大优势且这种优势有持续下去的趋势,最后很可能占领整个市场。

参考文献:

[1]Dan Horsk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Advertising Policy”, Management Sci., 10(1977),1037-1049

[2]Deal K.R., ”Optimizing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in a Dynamic Duopoly”, Oper. Res., 27,4(1979),682-692

[3]Gary M. Erickson ,”An oligopoly model of dynamic advertising compet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2009),374-388

[4]Gila E. Fruchter and Shlomo Kalish, “Closed-lo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in a Duopoly”, Management Sci., 1(1997),54-63

[5]Kimball G.E.,”Som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 Method”, Oper. Res., 5(1957),201-204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份额 市场结构

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市场进退壁垒是影响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或者说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选择市场份额来研究市场结构。

一、市场份额涵义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是指某个企业或厂商销售额在同一市场(或行业)全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通常上,企业或厂商在市场中的数量越多,单个企业或厂商所占比重越低,也就意味着企业或厂商的市场份额越小,说明该市场的垄断程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

银行业的市场份额指某个银行业务量在银行业全部业务量中所占的比重,即指各银行的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

二、银行业市场份额公式

市场份额反映了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或垄断程度,可以通过4个指标说明市场份额的高低,即各银行的存款比率(Rd)平均值,贷款比率(Rl)平均值,总资产比率(Ra)平均值和利润比率(Rp)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事实上,商业银行业务不仅包括以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和以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还包括借入款及证券投资业务,以及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中间业务,但由于很难获得这些业务的详细数据,以及由于这类业务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仅使用各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和利润比率4个指标已基本能说明问题。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分析

一般来讲,银行数量越多,单个银行所占的比例小,市场份额就越小,市场占有率越低,说明银行的垄断程度越低,竞争程度越高。单个银行所占比例越大,市场份额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竞争程度越低,垄断程度就越高。

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三大类。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及中间业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都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城市商业银行①无论从银行规模还是从市场份额上看,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另外统计数据获取较难,因此本文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1986年以后相继建立的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因为这14家银行所占的资产份额、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之和约占我国总体银行业的90 %左右,所以足以说明问题。各银行市场份额见表1、表2。所用统计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各期《中国金融年鉴》。

市场份额的分布状况作为市场结构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在国际上通常被当作评价市场竞争或市场垄断的重要标准。银行数量越多,单个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比重越小,银行的竞争程度越高;反之,银行业中银行数量越少,单个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比重越大,银行的垄断程度越高。本文就1999—2008年的1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分布及其动态变迁情况作一比较分析。

首先,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分布情况,表1显示,国有银行仍居于主要地位,始终保持75%以上。2004年股份制改革之前,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1999年高达89.98%,2003年末降到81.04%,至2008年降为75.2%,从表中数据来看,已呈现递减趋势。中国工商银行历年的存款市场份额都居第一,1999年为33.4%,至2008年仍占24.62%。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在逐步上升,从1999年的10.02%,上升到了2003年末的18.96%,再到2008年的24.80%,份额明显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以中国交通银行份额最大,1999年仅为2.82%,到2008年上升为5.59%。

其次,在贷款市场份额的对比中,10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占有绝对优势,一直高达70%以上。2004年股份制改革之前,高达80%。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市场份额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9.36%上升到2003年的18.44%,到2008年达到29.46%。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

再次,分析资产市场份额情况,表2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在1999年最高,达到88.08%,到2003年末,达到79.65%,到2008年降低到72.7%。而股份制银行的资产份额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1.92%到2003年的20.35%,到2008年已上升到27.3%。

最后,看总利润的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利润的市场份额并不理想,1999年为76.99%,2002年竟降为63.3%,2003年又有提高,为80.11%,到2008年又降为75.35%。而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市场份额较其存贷款市场份额更为理想。

从表中总体来看,除利润指标(Rp)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市场份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表现得十分缓慢。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的市场份额总体上呈快速上升势头。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虽然大幅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增长明显,银行业的竞争性在不断增强,垄断在进一步弱化。但是银行业因计划经济造成的长期垄断并不能被轻易扭转,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在资产份额、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三 项指标方面都较为突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各项指标所占市场份额和其他一些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要更高。因此,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并且这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寡头垄断格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市场绩效。

注:

①城市商业银行,本质也都属于股份制企业,由于其业务范围的局限,故称之为“城市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①Bain, J. S., 195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②植草益(日).卢东斌译.产业组织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1

③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美).刘锡良等译.微观银行学[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④让.泰勒尔(法).马捷等译.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⑤崔晓峰.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告竞争; 微分博弈; Lancheste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4-0130-03

对广告竞争的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一直发展缓慢。在动态条件下,微分博弈常被用于对广告竞争进行建模。微分博弈框架下研究广告竞争的优点,在于其博弈论观点上的决策过程和连续动态博弈理论的应用。微分博弈的理论基础允许决策过程包含对竞争对手决策的预期,其动态本质使得广告策略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结果,还要考虑长远意义。然而,微分博弈框架下的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Erickson,1992)。本文运用微分博弈理论中的重要模型――Lanchester模型(Case,1979),研究双寡头市场的广告竞争。

假定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有两个竞争者,且每个竞争者都寻求无限期内折现现金流最大化。对于竞争者1和2,分别有:

maxA1∫∞0 e-rt(g1M-A1)dt,maxA2∫∞0 e-rt[g2(1-M)-A2]dt(1)

式中:M为竞争者1的市场份额,参数g1和g2分别为竞争者1和2的市场份额所代表的经济价值,r是折现率,且假定对二者相等。

Lanchester模型假定随时间变化:

M•=β1A1α1(1-M)-β2Aα22M(2)

式中:α1,α2∈[0,1]是使广告的边际价值递减的弹性参数;β1,β2∈[0,1]为广告的效果参数。为了找到两个竞争者随时间变化的广告水平A1和A2的纳什(非合作)均衡解,下面研究开环纳什解和闭环纳什解。要获取问题(1)-(2)的开环解,需要使下面的Hamilton函数最大化:

H1=g1M-A1+k1[β1Aα11(1-M)-β2Aα22M],

H2=g2(1-M)-A2+k2[β1Aα11(1-M)-β2Aα22M](3)

式中:k1和k2为主变量,其经济意义是,市场份额M的变化分别为竞争者1和2带来的边际价值。主变量k1和k2服从下面的动态约束:

k•1=rk1-H1M=(r+β1Aα11+β2Aα22)k1-g1, k•2=rk2-H2M=(r+β1Aα11+β2Aα22)k2-g2(4)

令H1/A1=H2/A2=0, M•=0, A•1=A•2=0(稳定状态),则有:

M=β1Aα11β1Aα11+β2Aα22,A1A2=g1α1g2α2(5)

这表明,稳定状态下的相对广告量直接依赖于市场份额的相对贡献值g1/g2和广告的相对弹性值α1/α2。为了寻求问题(1)-(2)的闭环解,利用完美均衡概念(Case,1979),即得到广告策略A1(M)、A2(M)均为给定对方策略下的最优选择。广告水平被视为市场份额的函数,且根据市场份额的变化随时间改变。

为了简化运算,假定折现率r为零。广告量和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

g1M-A1+A1-α11α1β1(1-M)β1Aα11(1-M)-β2Aα22M=c1, g2(1-M)-A2-A1-α22α2β2Mβ1Aα11(1-M)-β2Aα22M=c2(6)

式(6)的解依赖于任意常数c1和c2。给定任意数对(c1,c2),任何满足式(6)的解都是闭环解。由于市场份额和广告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能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要获取通解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为了更好地阐述解的动态性,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对闭环和开环策略进行对比。

假定市场中的两个寡头竞争者处于对称的情形下,各参数取值为:α1=α2=0.5, β1=β2=0.5,g1=g2=1, r=0, c1=c2=c。由于闭环策略会根据c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假定参数c1=c2=c并取不同的值。代入式(6),得到闭环解为:

A1=132(1-M-c)M2(1-M)2-(M-c)+2(M-c)2-(M-c)(1-M-c)M2(1-M)2+(1-M-c)2M4(1-M)4

A2=132(M-c)(1-M)2M2-(1-M-c)+2(1-M-c)2-(M-c)(1-M-c)(1-M)2M2+(M-c)2M4M4(7)

图1给出了三个不同的c值下的闭环解。根据对称性,A1(M)=A2(1-M),因此这里只给出A1的解。从图1中可以看出,c=0.1时的解看起来有些异常,在需要以广告吸引市场份额的低市场份额时期广告量很小;而高市场份额时期的广告量却很大。c=0.3时的解在中间区域表现出广告量和市场份额相似的变动趋势;但二者的关系并非单调的,在M=0时广告量较大,而在M=1时的广告量为零。

c=0.5时的解比较特殊,因为此时竞争双方都有相等的最大稳态利润率。注意到M=0.5时,A1(=A2)=0,这也是唯一的稳态市场份额。这条曲线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在区间M=[0,0.5]里,A1的值从0.5减为0;而在M大于0.5的区间里,曲线在下降到0之前略有上升趋势。这个解表明,如果某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比较小,那么它将处于较高的广告水平以吸引对手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并接近0.5,其广告量将逐渐减为0。一旦市场份额相等,竞争双方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市场中没有广告。

图2描述了闭环均衡动态市场份额和广告路径。为了与后面的开环解进行对比,图2给出了c≥0.25的三个取值水平。对于不同的c值,选取的市场份额初值均为0.25。从图2可以看出,在c的三个取值水平下,市场份额都趋于唯一可能的稳态值0.5。而c=0.4和c=0.5时两个竞争者的广告路径大致呈相反的趋势。

作为对比,图3给出了用迭代法求出的开环解的路径。市场份额的初值设为0.25,从图3a可以看出,市场份额收敛于0.5。竞争者1的广告量水平在初始阶段比竞争者2高,这使得竞争者1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市场份额并趋于稳定状态的水平。因此,二者的广告水平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竞争者1的广告量递减而竞争者2的广告量递增――并趋于稳定状态时相等的水平。这些结论对于初始市场份额低于0.5的值都成立,而对于初始市场份额高于0.5的值,两个竞争者的情形相反。

从图形上看,闭环解中c=0.4时的解与开环解最接近。而且,竞争者的广告路径都从不同的方向趋向于稳态值。但相比较而言,某些闭环解中的竞争者具有比开环解下更高的稳态利润。这主要是因为闭环解的个数比较多,而开环均衡则是唯一的。

在Lanchester模型下,竞争者制定广告策略时,主要考虑的是自己和对手的市场份额以及广告支出水平,这种假定使得竞争双方之间的博弈更接近“格斗”模型,双方在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中面临“直接较量”,竞争局面非常激烈。开环策略的主要缺陷在于,一旦形成就被固定下来。虽然开环广告水平可能也随时间变化,但它的轨迹在博弈开始之后就无法改变。市场营销人员可能并不愿意将广告投放于这样一种自动控制的程序中,而更希望能够随时监测市场状态并在必要时改变广告策略。因此,更合理的可能是闭环均衡策略。分析表明,与开环均衡策略相比,闭环均衡策略似乎能够更好地反映广告支出的动态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闭环均衡策略所依赖的参数更多,解的数量也更丰富。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闭环均衡下的竞争者拥有比开环均衡更高的长期利润。但闭环均衡策略中也可能存在与开环均衡策略相似的解,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相似性。

参考文献:

CASE J H. 1979. Economics and the competitive process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ERICKSON G M. 1992. Empirical analysis of closedlo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J]. Management Science,38 (December):1732-1749.

An Investigation of Advertis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anchester Model in a Dynamic Duopoly Market

CAI Xijie1WANG Yid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2.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品金融化;份额化交易;缺陷;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50-05

提到艺术品,人们首先会想到艺术品收藏。我国民间的艺术品收藏古已有之, 艺术品对于藏家不仅意味着财富,更蕴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文情怀,而将艺术品视作一项金融资产甚至是资本来进行投资、让艺术品与金融“联姻”,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 艺术品金融化指的是艺术品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的投资标的或成为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级和资产定价的重要标的, 是艺术品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艺术品投资在西方社会已有数百年历史,而艺术品金融化也已有充分发展,各种以艺术品为标的的基金、信托投资计划等可谓种类繁多、运作成熟,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投资案例。由于我国艺术品市场化的正规流通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金融体系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所以我国的艺术品金融化尚处在探索阶段, 但是各种艺术品基金和理财计划的不俗表现使得这一领域的投资迅速升温,艺术品市场成为资金的一大聚集地。今年年初由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简称“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就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

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指的是将标的物等额拆分,拆分后以每一份额的所有权为基础发行份额,公开上市交易。 譬如一件艺术品经权威机构鉴定后确定其价格为1000万元人民币, 那么就可以将其拆分为每份1元人民币的1000万份相等份额发行上市,此时投资者可以参与艺术品份额的发行申购,持有原始份额,也可在文化交易所内买卖所持份额。

(一)艺术品份额上市流程

天津文交所的产业链条中包括资产包发行人、发行商、挂牌保荐人、机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等。一件艺术品上市,首先要由资产包发行人提出申请,确定发行商,文物部门进行售前审批,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对拟发行上市的艺术品进行鉴定评估;其次,再由上市审核委员会审核,保险公司对该艺术品承保,并由指定的博物馆托管;最后,发行人对拟上市艺术品进行路演,承销商进场发行。具体流程如图1。

(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规则概览

由于艺术品份额化运作一段时间以来产生了诸多问题,引起市场混乱,天津文交所陆续对交易规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现在的交易规则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申购方式: 份额发售采取网上竞价申购的方式。 投资人按照份额发售说明书中规定的价格区间及数量自由报价申购。投资人参与份额申购时,对于同一艺术品份额,每个份额账户仅限申购一次。

2. 交易方式:交易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撮合交易,实行T+0制度(特殊处理的份额除外);报价方式分为市价申报和限价申报,最小申报数量为100份额, 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为0.01元。 上市首日集合竞价申报价格限制范围为申购成交价的80%~120%, 连续竞价申报价格限制范围为开盘价的80%~120%。份额交易(非上市首日),日涨跌幅限制为5%;单笔申报不能超过每个艺术品份额发行总量的5%,当日份额实时累计净买入量或净卖出量不超过份额总量的5%。

3.特殊处理:对连续20个交易日内累计6个交易日收盘价均达到日价格涨跌幅限制且当日收盘价较T-20日收盘价涨跌幅达到或超过30%的份额进行特殊处理。 特殊处理的份额日价格涨跌幅限制为1%,特殊处理的期限为20个交易日。

4. 要约交易和要约收购: 单个投资人持有单只份额比例达到50%,该份额于下一交易日停牌一日,若该投资人继续增持,可以发起要约交易;要约交易单价不得低于要约收购停牌前180个自然日内要约收购人买入该份额的最高价格且不得低于本所收到方案时停牌前5个交易日平均价。单个投资人持有单只份额比例到达67%,触发要约收购,该份额停牌。

5.期满交割:当份额达到期满交割期限,份额停牌, 交易所于停牌后第7个交易日进行竞价交割。竞价成功则该份额正常退市,办理实物交割手续;三次竞价失败,则予以复牌。期满交割成功后所得款项按交割前投资人所持份额比例分配给投资人。

二、艺术品份额化与市场流动性分析

艺术品投资市场一向是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每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也会有所差别,这与标准化的投资对象如证券、 房地产等有很大差异,因此定价困难,流通交易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艺术品投资者小众化也导致了市场空间狭小、 流动性差。 而份额化交易的方法能够扩大投资对象的范围,加快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资金流动,这样的创新也许能够从交易形式上解决流动性差这一由艺术品本身特性所造成的市场缺陷。另外,艺术品上市之前需经权威机构鉴定评估,这就相当于为投资者把关,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技术门槛, 有助于减少我国现今艺术品市场上赝品泛滥的现象。从理论上来说,这本是促进艺术品市场繁荣、 开拓新兴投资领域的一项创新,然而从天津文交所运营几个月的情况来看,现在恐怕还不能对份额化交易模式寄予太大的期望。

“博傻理论”指的是投资者愿意花高价购买某项资产而不管该资产的真实价值, 因为该投资者预期将会有其他投资者花更高的价钱向其购买该项资产。以天津文交所第一批上市的艺术品来说,其中有9件均为天津画家白庚延的山水画作,白庚延作为当代画家,其作品在上市以后价格一路飙升,甚至赶上了齐白石等名家的作品, 这样的价格显然是远远偏离了画作的真实价值, 所以大多数投资者持有份额的心态就是将手中的份额抛售给那些认为价格还会继续上涨的“更大的傻瓜”,即“博傻”。份额化交易推出后,就实际运作而言,其在加强艺术品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乏善可陈, 甚至还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当游资攫取高额收益之后撤出艺术品份额化市场,那么“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就落在后来跟进的那些向往高收益神话的普通投资者手里,这样的情形对于市场和投资者都毫无益处可言。

关于这一点, 上市艺术品的价格波动情况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下图 ① 为天津文交所最早推出的上市艺术品之一《黄河咆哮》,从2011年1月26日上市至2011年4月19日止(天津文交所官方网站上数据显示自4月20日以后交易量锐减, 故选取4月20日之前数据),每个开盘日的交易收盘价(图2)和日涨跌幅(图3)。可以看出,《黄河咆哮》的价格波动幅度大,而日涨跌幅则更甚,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数次连续涨停、跌停,这种“云霄飞车”式的涨跌无疑会给投资者和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最早上市的几件艺术品价格波动过于剧烈而引起市场混乱, 文交所对其采取特别处理的措施后至今, 这几件艺术品的价格都只在3元上下徘徊, 而新发售的份额也表现低迷,交易量较小。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份额市场自身都快要无人问津,交易难以为继,而要运用份额化的方法来增加艺术品市场流动性恐怕是不可靠的。

另外, 交易规则中要约收购的部分以及上市艺术品的期满交割是艺术品份额的退市机制, 从理论上看这一机制还算是比较完善和规范的, 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却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零散资金的进入使份额分散化, 这就加大了要约收购的难度和成本,况且就现已上市的两批艺术品来看,即使在份额价格回落之后也还是比艺术品原来的市场价格高出两三倍, 在被抬高的价格水平下艺术品期满竞价恐怕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场面, 所以投资者出于收藏或长期投资目的的话是绝不可能通过份额化这一渠道来实现的, 这样一种退市机制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可谓形同虚设。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天津文交所现阶段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 在理论上能够促进艺术品投资市场提高流动性, 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操作上则很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市场上资金的异常流动, 同时也阻碍了艺术品本身产权的正常转移。

三、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缺陷

份额化交易之所以不能解决艺术品市场流动性问题,反而还造成了市场混乱,关键就在于这种交易方式本身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缺陷就是资金盘小,形式简单。目前市场上交易的份额都是以单件艺术品为基础的,而且发行上市的艺术品均为当代作家作品,尽管天津文交所在份额发售前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甚至不惜夸大艺术品的价值, 但即使是艺术品领域的外行也明白当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有待时间检验, 其单件艺术品份额的市场总价在达到最高点时不过几千万。 而交易所隶属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本身注册资本也只有1.35亿元人民币,据有关调查,其股份还含有个人投资及其他公司投资。资金盘小就易于庄家和投机者操盘,而交易所自身实力薄弱,又非国家设立,就更难以防止人为的操纵和炒作。另外,艺术品份额化和上市交易的流程似乎过于简单。 尽管从上文列举的主要交易规则来看, 艺术品份额化市场就相当于股票市场的复制,在理论上也相似,但是现实中公司股票发行上市比艺术品份额上市要复杂得多, 二者并不具有太大的可比性。 简单的结构和形式为人为操纵提供便利,这就成为份额市场的一大弱点。

艺术品份额化另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份额的定价问题。众所周知,有价证券的当期价格是未来各期收益现金流的折现,以股票为例,公司在未来各期发放的股利的现值即为当期股票价格。 然而艺术品并不具有类似于公司股票或债券的资本增值的性质, 而且当代艺术品在正常情况下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不一定会有很大增长,艺术品在上市期间并没有产生现金流, 其本身价值和价格是依靠业内专家进行鉴定和评估的, 那么以艺术品为基础的份额的定价机制该如何确定, 这就成了一个难题。份额化交易推出后,份额的市值暴涨暴跌恰好反映了份额的定价机制空白, 艺术品份额交易价格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相去甚远, 份额价格变动脱离艺术品价值而完全由市场资金甚至是游资控制。如此,个人投资者寄希望于通过购买艺术品份额来达到投资艺术品的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 艺术品份额交易过程中艺术品的产权问题也不容忽视。实际上,上市艺术品的所有权并非为文交所所有, 而是持有人与文交所签订发售协议,文交所其实从事的是发售商的业务。此前天津文交所未就上市艺术品的产权问题进行相关的公告或说明, 由此引起了投资者的误解, 产生了一系列法律纠纷,导致了社会对文交所更大的质疑。而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属于国家文物的艺术品禁止以打包拆分的方式在市场上发售份额, 这也正是原定于今年7月27日发售的齐白石《花卉草虫》四条屏艺术资产包暂停发售的原因。退一步讲,即使文物能够以份额化的方式上市交易, 其最终的所有权转移也会受到国家文物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大家作品无法上市而只能发售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份额,从这一点来看,文交所并不能对画廊和拍卖市场起到补充作用, 对艺术品市场的贡献可以说聊胜于无。

四、对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的几点建议

1. 文交所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结构:展会、画廊构成一级市场,也就是发行市场,具有推介艺术家,推出艺术作品的职能;二级市场由拍卖公司构成,即艺术品的流通市场,具有汇聚信息、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 艺术品流通一直在原有的市场体系下运作,这种体系已经比较协调和成熟,那么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在原有的市场中到底能起到怎样的补充和完善作用,这还需要不断思考摸索,妥善解决。

2. 社会媒体和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引导普通投资者树立对艺术品投资的正确观念, 风险和收益的正相关关系在艺术品投资领域也一样成立。事实上,已经有学者研究证实艺术品投资领域并不是投资者的伊甸园,例如,William N. Goetzmann对1715~1986年这271年间艺术品投资价格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单纯出于投资的目的,那么艺术品投资市场对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所以在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 在艺术品金融化逐步推广的过程中, 不论是对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还是其他艺术品金融化的相关产品,媒体和金融机构都应该引导投资者转变观念, 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认识并遵循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规律。

3. 加强对艺术品金融化的监管。 此次天津文交所推出的份额化交易之所以引起市场的异常反应,监管缺位是主要原因之一。 文交所自身既是份额化交易的主体又是交易规则的制定方, 份额化交易与其利益紧密联系,但却缺乏明确的独立监管部门,这样必然导致交易中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 要完善监管体制,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艺术品的金融化进程涉及艺术品和金融业两个领域, 这一点有别于其他证券, 所以应该由政府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同时对这两个方面予以监管, 保证艺术品标的本身及其金融化产品的合规性, 将艺术品投资市场及其参与者纳入监管体系之中,加强信息披露,防范恶意炒作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4. 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还不成熟的阶段可以对个人投资者的进入加以限制, 甚至在现阶段只允许机构投资者进入份额市场。 从天津文交所艺术品上市的情况来看,艺术品份额市场的风险较大,交易规则不完善,盘小易控,个人投资者力量弱小,贸然进入这样的市场,很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引起市场恐慌。因此可以先让机构投资者入市参与交易,待份额市场成熟后再考虑对个人开放。

天津文交所运营至今, 从一开始的备受期待到后来因为对屡屡出现的异常情况措手不及,频繁修改交易规则而遭到质疑, 数月之间巨大的反差不得不令人反思: 在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成长期、 在艺术品金融化还不成熟的环境下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究竟是福是祸?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结构尚未完全建立,市场上赝品、假拍、恶意炒作等行为层出不穷,而且国内艺术品金融化才刚刚起步,专业投资于艺术品领域的基金、信托计划为数不多,运作也尚不成熟,艺术品金融化的基础还不牢固,在这样的情形下推出份额化交易,既缺乏国外可借鉴的经验,又是在短时间内筹备完成, 其市场前景以及给投资者带来的长期效益值得质疑和考量。

市场的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和质疑。 艺术品金融化是艺术品投资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份额化交易模式又是金融化的一项创新。 天津文交所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虽然饱受诟病和质疑, 但确实是在我国艺术品金融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尝试性的重要一步, 而其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和缺陷也为以后的市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总之,如果文交所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改正,艺术品份额交易就可能成为创新过程中的“早产儿”。

参考文献:

[1]麦晓聪,陶田. 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品投资[J]. 商业经济,2010(10).

[2]倪进.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发展的若干问题[J]. 艺术百家[J]. 2010(5).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份额;顾客忠诚

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开展的关于“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简称PIMS)项目,通过对全美几百家公司调查发现,市场份额与企业利润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或者说市场份额是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此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合并、收购公司的浪潮,当时许多管理者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各自行业中的第一或第二,并认为那些没有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相对市场份额的企业注定是要失败或消亡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赖克赫尔德(Frederick F. Reichheld)和塞斯(W.Earl Sasser)通过对服务行业大量企业的调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顾客忠诚度是一个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利润决定因素”,从而颠覆了关于“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此后,在企业界掀起了一股追求顾客忠诚的热潮,似乎再谈市场份额已经过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究竟应该追求市场份额还是追求顾客忠诚呢?

二、 理论回顾

关于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是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基于全美594家公司近3 000个战略业务单位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该项研究统计出影响企业利润的37种关键因素,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份额——按照平均数计算,市场份额相差10个百分点,企业税前投资收益率(ROI)大约相差5个百分点,其中市场领先者取得的收益率要比第五位及其以后的公司高出3倍。

同时,市场份额还对投资金额、税前利润、营销费用、采购费用和库存费用等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将市场份额分为5个等级:10%以下、10%~20%、20%~30%、30%~40%、40%以上,被调查的相对应的企业数目分别为156、179、105、67、87。市场份额对上述五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1)对投资金额的影响——市场份额由10%以下提高到40%以上,企业投资额/销售额由68.66下降到63.98,即随着市场份额上升,每获得100美元的销售收入,所需投资资金由68.66美元逐渐减少到63.98美元;(2)对税前利润的影响——市场份额在10%以下,每销售100美元产品税前利润为-0.16美元,属亏损经营,市场份额超过40%,每销售100美元产品税前利润增加至13.16美元(市场份额为10%~20%、20%~30%、30%~40%时,每销售100美元产品相对应的税前利润分别为3.42美元、4.84美元、7.60美元);(3)对营销费用的影响——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每获得100美元的销售额其营销费用由最初的(市场份额为10%以下)10.6美元下降到8.57美元(市场份额为40%以上);(4)对采购费用的影响——市场份额由10%以下提高到40%以上,每销售100美元产品所需采购费用分别为45.4美元、39.9美元、39.4美元、32.6美元和33美元;(5)对库存费用的影响——市场份额由10%以下提高到40%以上,每销售100美元产品花费的库存费用由9.3美元降至8.16美元。

关于顾客忠诚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是美国服务营销专家赖克赫尔德和塞斯通过对9大服务行业数百家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他们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顾客忠诚度提高5%,企业盈利水平提高25%~85%(如图1所示)。

三、 我们的观点

通过以上理论回顾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开展的PIMS项目关于“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还是赖克赫尔德和塞斯关于“顾客忠诚度是一个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利润决定因素”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的。那么,他们的研究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究竟哪一观点更具有科学性呢?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究竟应该追求市场份额还是追求顾客忠诚呢?

我们认为,以上结论或观点都是科学的,只是他们所研究行业不同使然。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开展的PIMS项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制造业,赖克赫尔德和塞斯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服务业。也就是说,在制造类行业,市场份额是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制造类企业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在服务类行业,顾客忠诚是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从而服务类企业应尽力提高顾客忠诚度。

1.制造类企业追求市场份额的必然性。在制造类行业,为什么市场份额与企业盈利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投入增加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了投入增加的比例,从而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降低。一般来说,制造类行业的规模经济较为明显,即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增大,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分销成本和推广成本等将随之下降,而要维持较大的企业生产规模,就必须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做支撑。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维持较大的生产规模,从而才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进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正如美国战略营销专家R·D·巴泽尔等人所说:“关于市场份额获取高收益率最明显的理论阐述是这些企业在采购、制造、营销、R&D以及其他成本构成方面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

(2)讨价还价能力。一般来说,大规模采购使企业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而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而市场份额较大企业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等采购量方面较小市场份额企业要大得多,从而具有更多的盈利空间。

(3)管理效率。一般来说,大市场份额企业的管理层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效率,他们能够熟练地控制成本、从员工身上实现生产力最大化,由此也可以带来企业利润额的增加。

(4)消费者偏好。一般来说,消费者更愿意与高市场份额企业打交道,因为购买高市场份额企业的产品风险相对较小(即高市场份额企业具有稳定性);其次,消费者购买产品具有从众心理,即愿意购买多数消费者选购的产品。基于此,具有高市场份额的企业可以为产品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消费者对高市场份额企业的产品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由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单位产品盈利率。

(5)产品使用寿命。一般来说,有形产品相对于无形服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从而顾客不可能高频次购买,基于此,制造类企业就不能够仅仅维持现有顾客,否则,产品销售规模就难以扩大,盈利水平也难以提升。也就是说,制造类企业只有不断寻找和扩大新客户,维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求得较大的销售规模,从而才能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

2. 服务类企业追求顾客忠诚的必然性。在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度为什么是一个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利润决定因素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服务缺乏搜寻特性。服务具有无形特征,即顾客在购买之前无法看见、听见、品尝、触摸、嗅闻服务,从而购买服务相对于购买有形产品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基于此,顾客选购服务更多地依据经验、信任和口碑等,而所有这些依据都是建立在顾客本人或其他顾客上次购买满意基础之上的。

(2)服务不可储存。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正如美国服务营销专家洛夫洛克所说:“顾客不可能一次购买服务的全部要素,把它们包起来,然后带回家等待以后消费”,从而顾客必然是重复购买某种服务。保持顾客忠诚既是保证顾客重复购买的前提,又是服务企业扩大销量的重要或唯一手段。据有关调查发现,企业从10%最忠诚的顾客那里获得的利润往往比从10%次忠诚的顾客那里获得的利润多5倍~10倍。

(3)服务不可转移。一般来说,服务在空间上不可转移,从而服务公司的服务范围主要是当地和周边顾客,而要保证既有的销售量和实现稳定销售,就必须稳定既有顾客。

(4)服务具有连续性。不少服务如金融、保险、电信、物业管理等都属于连续性服务,对此,服务企业特别是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即较早进入某一行业的某一企业,如金融行业的四大商业银行、电信行业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某一企业的成熟业务(如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业务、某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或在成熟市场上(如中国移动在城市市场),其中心任务就应该是维持现有顾客而不是发展新顾客。因为成熟企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市场覆盖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成熟业务和在成熟市场上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空间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

1.本·M·恩尼斯著.郑琦译.营销学经典权威论文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顾客份额;市场份额;顾客关系管理

一、前言

顾客份额是针对企业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提出的观点,它的概念简单明了,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具有广阔的应用性。国外的相关文献注重从实证角度研究顾客份额,如顾客份额对利润的贡献,顾客份额的影响因素,顾客份额的应用等;国内的研究既有学术性的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学术性研究主要探讨了顾客份额的观念、产生的背景、与市场份额的关系及其应用等;应用性研究主要是在介绍国外应用性研究的经验,尚未发现有创新性的发现。

二、顾客份额概念

顾客份额是指一个企业为某一顾客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该顾客同类产品和服务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百分比。多数学者认为,Griffin(1995)最早提出了顾客份额的概念。

顾客份额的英文名称有两个――customer share 和share of wallet。customer share是初期称法,概念性较强,share of wallet是基于顾客份额应用提出的概念(应用时使用share of wallet和size of wallet评价顾客对企业的价值),后来被国外学者所广泛得使用。customer share被中国学者翻译为顾客份额或客户份额,share of wallet则被中国学者翻译为钱夹份额。这5个词的意思一致,本文统称为顾客份额。

三、顾客份额提出的背景

(一)市场份额策略的副作用

市场份额的合理性在于:随着市场份额的提高、规模经济、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将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率。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份额显示出主要以下缺点:

1、未能充分重视顾客的价值。市场份额将消费者看作同一市场,没有从顾客角度分析市场潜力。交易市场的同质性导致市场份额只关注产品销售,而没有对顾客进行区别对待(徐薇和岳文锋,2004年)。

2、导致过度竞争行为。以市场份额为标准衡量企业的经营,容易使企业将经营的焦点放在对竞争对手市场行为的关注上,从而采取竞争反应行为。追求市场份额的努力会导致市场费用的增加而使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下降,同时扩大市场份额的努力要求企业迅速扩张其产能以满足其市场供应,但市场扩张与产能扩张的双重努力导致企业资金消耗巨大,可能置企业于死地(陈静宇,李传昭 2004年)。

3、市场份额难以保证企业的盈利性。徐薇和岳文锋(2004年)认为:规模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求。一方面,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和定制化的生产,使得规模经济难以产生;另一方面,经验曲线的作用大大减弱了规模经济的壁垒的作用。

(二)环境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企业可以通过交互式的媒介与单个目标顾客进行双向信息沟通,这使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成为可能,也成为必须(陈静宇、李传昭,2004年)。市场由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的产能出现过剩,买方力量成为左右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认识更加深刻,顾客能力显著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决策、企业生存的影响空前增大(朱俊,2005)。

(三)理论方面的准备

顾客生涯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表明,来自忠诚顾客的利润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加。此概念的发展研究为顾客份额概念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使用顾客份额观念经营的好处

顾客份额是针对市场份额提出的,它的好处正是市场份额的弱点。顾客份额具有以下优点:

(一)利润增长

Reichheld 的研究表明通过维持顾客忠诚可以带来利润的增长。这种利润的增长来源于5个方面:基本利润、收入增长、成本节约、口碑效应和价值溢价。而且,顾客生涯价值是与顾客维持率、顾客维持时间直接相关的。R. Buchanan 和G. Gillies(1990)具体提出了维持长期顾客、提高顾客份额可以带来企业利润增长的6个原因:服务成本较低、购买量较大、可能支付额外价格、增强市场进入障碍或增加市场份额、新顾客推荐以及以较小代价赢得新顾客等。

(二)需求满足

着眼于顾客份额,意味着企业要立足于满足现有顾客的需求。Mitani(1999)认为,从顾客需要出发应重视四种需要:事件需要、更新需要、关联需要和后市场需要。对上述四种需求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事件需要和更换需要与顾客维持时间有直接联系,是一种时间上的延伸;关联需要和后市场需要则涉及顾客对商品种类的需要,是一种横向的商品范围的延伸。显然,通过满足顾客需求可以创造出顾客忠诚,利润增长可以保证企业的营销投入,二者共同作用下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学习能力

在长期的顾客关系维持过程中,双方的合作有利于培养企业的学习能力。Heinz K. Stahl等(2002)的研究认为,学习效应也是客户价值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学习效应(Learning Potential)是指企业和客户关系双方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知识的创造。与客户的紧密关系使公司发展、检验、精确其有关市场环境(竞争者、客户、渠道、供应商等)、技术、商业过程及其趋势等各种类型的知识成为可能。这些知识可以转换成更为可靠的预测和计划,使公司更好地理解客户目前及未来的需求,不断地提供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五、实施顾客份额营销策略

朱俊(2005)提出了提高顾客份额的方法,认为企业既要提高单个产品的顾客份额,而且还要提高整个企业的顾客数量。从这层意义出发,他认为可以采用3种方法提高企业的顾客份额:增加顾客让渡价值,扩大顾客购买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提高顾客维持率,延长顾客维持时间;利用口碑效应,吸引新顾客,增加企业的顾客数量。Peter C. Verhoef (2002) 测度了理解关系和市场关系工具对顾客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委托时间对顾客份额具有积极影响,顾客忠诚关系和直接通信对顾客份额有积极的影响,顾客满意对顾客份额具有微弱的正面影响。

Rex Y. Du(2005)强调了不但要从企业自身收集的资料来获得顾客份额的资料,还要从企业同行竞争者那里获得顾客份额的资料。许多公司收集相关顾客的真实信息,然而有关他们的顾客与竞争企业的信息很少或经常没有。其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更外向化的顾客管理模式,需要将公司的内部顾客纪录扩展到公司的竞争者的顾客记录,包括每个顾客的钱夹尺寸和公司在其中的份额。

识别顾客,针对不同顾客采用不同策略。胡左浩、郑兆红(2001)提出认识顾客生涯价值概念的三维层次:顾客份额层次、顾客维持时间层次、顾客范围层次。陈静宇、李传昭(2004)根据胡左浩,郑兆红的分析方法认为针对不同顾客企业可因实行3种战略:顾客份额策略、顾客维持时间策略、和顾客范围策略。李弘、张骞等(2005)从顾客价值角度出发,建立了两个预测模型:顾客份额和消费总额;再根据测算出来的顾客消费总额和顾客份额的高低不同,通过分类矩阵将顾客分成负担顾客、忠诚顾客、问题顾客和黄金顾客4类。然后用顾客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对应的策略。

六、顾客份额的营销适应性与可能出现的陷阱

(一)顾客份额的营销适应性

哪些企业和行业适合实行顾客份额策略?Ron Garland(2004),Chris Baumann(2005)都认为在银行业应当实施顾客份额策略。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使用了1100个来自新西兰地区的个人零售银行的数据与银行自己的顾客贡献数据进行比较,运用顾客份额作为proxy变量测度了顾客份额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结果显示顾客与银行的关系比顾客份额对利润的影响更大;相反地,后者调查了1924个零售银行的顾客,结果显示在银行业中顾客份额比顾客忠诚更具有重要意义,认为通过测度顾客的态度可以预测行动意图的变动范围,顾客份额的变动是可以预测的。

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梁云(2004)认为顾客份额策略通常适用于金融、保险、高档商品等高档市场和一些高层次的服务。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及解决方案,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然而,追求顾客份额的公司需提供更多的服务,付出更高的成本,并非所有行业、所有市场形式下都适合以顾客份额为目标。有些行业、有些市场形式下更适合追求市场份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顾客份额与市场份额不存在哪一个更高一筹的问题,关键是适合。

(二)顾客份额可能出现的陷阱

国内研究顾客份额可能出现的陷阱这一问题的主要是梁云。他认为:

1、过于关注高价值顾客,忽略其他顾客。虽然“20%的顾客创造了80%的企业利润”,但第一,高价值的顾客未必能够截然区分;第二,如果没有其他的80%顾客,另外的20%顾客难以带来存在。更多的公司,既有必要为高价值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又有必要为不同层面的客户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即实施顾客层级服务。

2、一味顺迎顾客需求。为追求顾客份额,企业可能过于讨好顾客,特别是一味顺迎顾客的显示需求,而忽略市场的真正需求及发展变化趋势。而多数顾客是短视的,甚至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此他们的需求只有企业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挖掘出来。

3、忽视企业能力的限制。片面追求顾客份额而对顾客任何需求都去满足的企业还会发现,顾客需要的满足可能超出了企业现有资源、能力和经营范围的限制。一些需要根本不可能满足,一些需要满足的成本很高。过高的质量要求、品种要求、折扣要求、服务要求使得营销费用难以控制,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难以实现。追求顾客份额,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还需要相关技术手段的支持。高水平的销售人员、庞大的数据库,互联网、接触点管理、信息采集、数据挖掘能力、规模化定制生产,快速回应顾客等,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对企业有更高的要求。

七、结束语

对于顾客份额的概念,目前的研究已经比较明确了。但目前对于顾客份额的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哪些企业和行业适合运用顾客份额策略,运用顾客份额策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薇,岳文锋.市场份额和顾客份额的演化与兼容[J].科技与管理,2004(1).

2、陈静宇,李传昭.顾客份额:市场发展策略新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6).

3、朱俊.顾客份额及其应用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4、梁云.顾客份额:营销新理念及实践[J].企业管理,2005(6).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大规模产品侵权 市场份额责任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

1 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隐患:“阜阳大头婴儿”的阴影还未完全褪去,又一起因奶粉质量问题导致大规模婴幼儿致病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从侵权行为形态的角度看,三鹿奶粉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大规模侵权案件。

所谓大规模侵权(Mass Tort),是工业化时代出现的侵权案件类型,就是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事由,给大量的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或者同时造成上述两种损害的侵权行为[1]。其特点在于受害主体人数众多和因果关系链条的复杂结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涉及的不仅仅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企业责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千千万万受害者的损害赔偿的问题。依据《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按照产品侵权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三鹿公司和其奶粉的销售商应该承担相应的产品责任,然而事后检查发现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奶粉的厂家并不止三鹿一家,当消费者无法证明消费了哪家产品,责任主体不能确定的时候,责任又将如何承担呢?这是各种大规模侵权中面临的共同的理论难题。从比较法上看,美国的侵权责任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DES系列案件中,美国法院确立了市场份额责任,为解决此类案件的责任分担指明了方向,值得借鉴。

2 市场份额责任理论的源起

市场份额责任理论来自美国侵权行为法中处理缺陷产品的判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由美国加州最高法院审理的DES案件。DES是一种人工合成激素,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孕妇预防流产。在1941~1971年间,全美共有一两百个厂家生产过这种药物。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科学家发现DES有副作用但在服用者的下一代身上才会体现出来:它会导致用过DES的孕妇产下的女儿患癌症。在加州最高法院审判的辛德尔诉阿伯特实验室一案中,原告母亲怀孕期间服用过此药物,致使原告成年之后得了癌症。但由于年代久远,原告已无法证明他母亲所使用的是哪一家制药厂生产的DES,于是原告将5家在市场上占份额最大的药厂一并列为被告。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将举证责任转移至5名被告,如5名被告无法证明原告的母亲服用的不是该药厂的产品,便须依据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大小来承担赔偿责任,市场份额成为衡量被告产品致害可能性大小的依据。法院认为,被告的市场份额越大,其卖药给原告母亲的可能性也越大。结果,5名被告均无法证明原告服用的DES不是本厂生产的,法院判决这5名被告按照各自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对原告进行赔偿。加州最高法院做出这个判例后,美国其他州法院在处理本州内的DES案件、及其他类似DES的缺陷产品侵权诉讼时纷纷效仿,以致最终在美国确立了市场份额责任理论[2]。

3 市场份额责任理论的引进及其适用

由上可见,市场份额责任理论适用于侵权责任主体有多个、且受害者无法证明致害产品是哪个侵权主体所生产的情形,这与“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引发出来的状况相似,即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奶粉的厂家并不止三鹿一家,还包括蒙牛、伊利等知名厂家。当消费者无法证明是哪家企业生产的问题奶粉导致损害发生时,如何要求各个侵权主体承担赔偿责任,从而,既能保护弱者利益又能在生产者之间公平合理地分担承担责任呢?美国司法审判实践中确立的市场份额责任理论颇值得我国借鉴。市场份额责任的确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商业大规模侵权中受害人受偿不能的问题。一方面在因果关系的确认上,法院不再要求受害人证明具体是由哪一家生产商的产品导致的损害,而只需要证明生产商的确生产了该产品,而该产品确实能够导致受害人的损害就可以了,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另一方面,在责任分担问题上,市场份额责任能够较为公平地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商之间分配赔偿责任,体现风险利益一致原则,也实质上减轻了少数被受害者视为“深口袋”的生产商可能承担全部责任的风险[2]。由此,当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奶粉的厂家很多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在侵权厂家承担责任上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和合理,法院适用市场份额责任理论来救济消费者是最为科学和合理的。当然市场份额责任并非是大规模侵权案件的优先性规则,因为如果“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仅仅限于三鹿一家生产的奶粉含有三聚氰胺时,根本就无须借助市场份额理论进行救济。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在产品质量领域适用市场份额责任理论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在《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第一百二十条也规定:数人生产的产品因缺陷造成损害,不能确定致害产品的生产者的,应当按照各自产品的市场份额承担侵权责任[3]。

在引入市场份额理论,对受害消费者进行救济时,我们还应进一步讨论如何确定各个侵权主体在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这也是市场份额责任理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条件,即法院要调查各缺陷产品的生产厂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调查范围的大小决定了法院工作量的繁简,因而有必要对其加以界定[1]。这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①市场调查的产品范围。调查生产厂家的市场占有率,应限定为缺陷产品,而非企业的所有产品。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应仅限于婴幼儿奶粉。

②市场调查的时间范围。原则上应以受害者购买缺陷产品时的市场状况为准,在特定条件下才以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市场状况为准。因为侵权厂家在受害者购买缺陷产品时的市场上所占份额越大,卖给受害者产品并致害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有时由于年代久远,受害者可能已忘记购买的时间,或因为市场变动,在案发时某些生产厂家已退出市场,某些厂家新进入市场。这时如无法确定当初购买时的市场状况,则只能以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市场状况为准。

③市场调查的空间范围。理论上而言,市场的空间范围越小,越与实际致害的可能性相符合,因此,根据受害者所在地区市场上致害厂商所占产品的份额确定相应责任,会比以产品在全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为根据精确。但在美国,法院的主流做法是按照全国市场的份额来计算。理由在于:适用市场份额责任的案件都是系列性及受害人众多的案件,各受害人所在地区不同,受诉法院也不同。如果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按地区市场份额来确定的话,不同法院在调查本辖区内的市场状况及生产厂家在本辖区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可能有所不同,必然产生司法的不公;如果法院按全国市场份额来确定的话,既便于调查统计,使得得出的数据可供各地法院使用,又维护了司法的统一,树立了司法的权威。因此,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应该根据各个生产厂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同进行责任分担,才能体现公正和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竹. 试论市场份额责任在多因大规模网络侵权中的运用――以“艳照门”事件为例[J]. 政治与法律, 2008, (4).

[2] 怀宇. 市场份额责任理论刍议[J]. 人民司法, 2006, (6).

[3] 杨立新. 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35.

作者简介: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28-02

血压是机体各组织器官运行的影响因素之一,血压异常可引起严重的脑、心、肾损害。抗高血压用药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的作用影响血压的调节。近年来,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抗高血压药市场的竞争亦愈渐强烈。为研究抗高血压药在药品零售市场的现状及趋势,笔者以广州时普医药信息有限公司“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监测系统”数据为基础,通过对2005~2006年成都市零售市场抗高血压药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其销售趋势及市场竞争概况,以期为相关企业研发、生产、经营、销售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广州时普医药信息有限公司“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监测系统”收集的成都市药品零售市场2005~2006年的数据,包括药品名称、通用名、规格、零售价、销售数量、销售金额及生产厂家等信息。该数据是成都市市场的总体数据,是通过分层抽样、加权平均的方法放大后得到的。

1.2 方法

按抗高血压药的类别、药品通用名,统计2005~2006年抗高血压药的市场份额排名,观察抗高血压药零售市场的强势品种。

本文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类抗高血压药市场份额统计

2005~2006年成都市各类抗高血压药市场份额统计见表1。

由表1可见,CCB在成都市抗高血压零售市场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与其一同上升的还有ARB类抗高血压药,ARB较2005年同期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2.2 年市场份额排序前10位抗高血压药统计

2005~2006年成都市年市场份额排序前10位抗血压药统计见表2。

由表2可见,成都市抗高血压药市场份额排序前10位药品超过总体市场的80%。其中硝苯地平连续两年位居第1位。非洛地平市场不断扩张,2006年较2005年同期上升5.76个百分点。酒石酸美托洛尔下滑了一位,下跌1.59个百分点。苯磺酸氨氯地平、复方降压平,伊贝沙坦、吲哒帕胺、福辛普利钠在统计排序上都有上升,但只有苯磺酸氨氯地平市场份额略涨,其它抗高血压的市场份额均在下降。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上升,高血压发病率日渐增高,高血压患者需长期用药,抗高血压药在药品零售市场上呈快速增长的势态,预计随着生活水平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仍将继续上升。从2006年成都市抗高血压药的市场增长率来看,化学药的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CCB类抗高血压药的降压效果已经取得临床肯定,2006年零售市场不断做大。以硝苯地平、非洛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为代表的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外Ca2+内流而引起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不减少心输出量,不引起性低血压和水钠潴留,特别是缓、控释制剂,血药浓度稳定、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受到患者的喜爱。这三种钙离子拮抗剂的2006年市场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排名也有所上升。HOT-CHINA研究证实中国人使用CCB有更好的降压效果和耐受性,单药治疗高血压达标率为44.25%,联合用药为83.40%。而国际HOT研究单药治疗达标率为43%,联合用药为75%[1]。因此,CCB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具有市场潜力的抗高血压药是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近年来发展很快。2005年在重点城市的样本医院里,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氯沙坦钾/氢氯噻嗪7个品种的用药为1.63亿元。这几个品种均已进入2004年《国家医保目录》,作为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和高血压二线用药[2]。成都市零售市场销售的该类药主要是:氯沙坦钾、伊贝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其中伊贝沙坦降压效果最好,能有效控制患者清晨后高血压的高峰期血压,从而降低心脏系统的疾病。尽管该类抗高血压的市场份额不大,但作为新型抗高血压药,具有不良反应小、降压效果明显的优点,因此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CCB占成都市抗高血压药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ARB作为新一代的抗高血压药,抗压作用明显,已日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其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孙宁玲.全面干预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01-08.

[2]蔡德山.沙坦类:抗高血压药市场领航员[N].医药经济报,2006-12-13.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3篇

一、理论与假说

(一)企业特征变量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因为同资本所有者相比,劳动者对于利润分配的影响力是比较低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中利润侵蚀工资的问题日渐突出,由此引起了分配结构的显著变化和收入贡献的逆向偏离(郑志国,2008)。针对这一现象,李晓宁、马启民(2012)不仅从微观视角分析了企业利润严重侵蚀工资的问题,而且从宏观视角证实利润侵蚀工资导致了劳动收入比重的不断下降。随着重庆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重庆市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本文提出假说2。假说2:企业的利润率与劳动者收入份额呈反向关系。现有税负文献的研究成果表明,税收负担不是由要素平均承担。Felix(2007)对19个发达国家的税收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公司承担的税负会转嫁到劳动者身上,因此公司税的提高会致使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下降。吕冰洋、禹奎(2009)认为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这就会使企业将大量的税赋转嫁给居民,居民部门的财富也就不断流向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重庆地处我国西部,在渝企业的发展环境较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仍相差甚远,税收对企业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据此,本文提出假说3。假说3:税收水平与劳动收入份额有反向关系。教育作为受教育者获得复杂劳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变其劳动形态,会对劳动者的报酬产生重要影响。谢攀、李静(2010)研究发现,教育支出的增加能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Diwan(2000)认为对发达国家而言,人力资本的积累越多,劳动收入份额越高,而发展中国家却出现刚好相反的情况。王晓芳、高榴(2011)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教育水平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是反向关系。但其研究也发现近十年来二者之间存在“U”型关系,我国目前处在“U”型的下行区域。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直辖市,同中国的总体情况一样,其劳动力市场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参考二元结构下教育因素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假说4。假说4:现阶段重庆市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面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会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二)要素市场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增加劳动需求、限制劳动供给以及向雇主索要更高水平的工资,从而成功地提高工会成员的工资水平,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McConnell,Brue,Macpherson,2003)。Fichtenbaum(2011)运用美国制造业数据,通过不完全竞争模型研究了工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会能显著改善劳动收入份额。姚先国等(2009)对浙江省进行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工会覆盖率每上升1%将使该部门的平均工资提高0.12%,另一方面工会对劳动者待业保险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等产生正面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人”是企业的根本,工会组织在企业中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是本文提出假说5。假说5:工会力量的增强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从资本市场而言,企业融资约束会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一方面融资约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提高,企业于是会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来缓解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融资约束会推迟或减少企业投资。Bond和Meghir(1994)指出:融资约束的存在使企业不得不推迟投资,从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劳动收入份额。Draper和Huizinga(2000)也指出,当企业存在融资约束时,为缓解资金成本压力和维持正常收益,劳动成本必须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也相应减少。罗长远、陈琳(2012)通过对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通过信贷获得流动资本的能力受到限制,它们倾向于减少劳动雇用或降低工资水平,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融资难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重庆虽正在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但其与我国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差距甚远。对重庆的企业而言,企业的融资约束也就显得更为突出,据此本文提出假说6。假说6:企业融资约束与劳动收入占比呈反向关系。此外,还需考虑产品市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如在垄断的产品市场上,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都形成资本收入,因而资本收入份额会增加(宁光杰,2013)。在国外的研究中,Blanchard(2000)认为要素价格不能够完全解释欧洲劳动份额的下降,他提出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与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强有关,而劳动份额的下降则是劳动力市场保护下降的后果。在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白重恩等(2008)运用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发现产品市场的垄断能力越高,资本收入的份额越高。周明海等(2010)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市场竞争不仅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发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提出假设7。假设7:市场竞争与劳动收入份额是正向关系。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为了验证上述假说,本文估计以下计量模型。在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为劳动收入份额占总收入比重(LS),参考既有文献,本文采用要素成本法增加值的概念估算公司员工的劳动收入比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劳动收入份额(LS)=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纳税金额+营业净利润+固定资产折旧)。解释变量包括技术、企业特征变量和要素市场等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技术方面变量为技术水平(tech)。企业特征变量包括:企业盈利状况(profit)、税收(tax)、劳动者受教育水平(edu)。要素市场主要为工会力量(union)、企业融资难易(finance)和市场竞争程度(comp)。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二)数据说明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于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重庆市各区县企业展开的劳动收入抽样调查。样本涵盖了重庆市17个区县的各个行业和各种类型的企业,共调查了613家企业2009-2012年的情况。在样本的选择上,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方式,即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抽取区县,再按城乡与行业分布随机抽取企业,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在问卷设计上,问卷包括了劳动、融资、企业治理、工会、贸易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由于问卷调查在设计上具有综合性,能够排除被受访者的策略型回避行为。这些均为我们分析企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在原始数据中剔除了核心指标中的异常值样本(如企业员工劳动收入报酬为负、资产总额为负以及部分变量缺失等企业),最终获得488个观测值。2.数据描述。表2列出了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其中这488个观测样本的劳动收入占比平均值为0.54,位于最小值0.2和最大值0.95之间。此外通过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从宏观层面计算出,2009-2012年重庆市劳动收入占比基本稳定,平均数值在0.5左右,与微观调查数据比较接近,这也反映出调查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三、实证分析

通过Hausman检验,这一部分将运用固定效用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假说1-7进行回归检验。首先通过全样本分析,讨论影响重庆市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因素,随后将行业、企业类型等变量单个引入,讨论这些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最后将企业按规模大小进行分类,讨论不同规模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

(一)全样本分析运用固定效用面板模型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大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是显著的,此外将变量逐次引入,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在所有模型中基本保持不变,说明了回归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从表3中可以发现,技术水平显著为正,支持了假说1,即对重庆企业而言,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和罗长远、张军(2009)的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目前重庆市企业的资本与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变量profit在回归中系数为负且非常显著,说明企业的利润率越高,劳动者收入所占比重越低。这一结论和已有大多数的宏微观分析结果一致(郑志国,2008;李晓宁、马启民,2012)。原因可能在于同资本所有者相比,劳动者对于利润分配的影响力是比较低的,同时我国企业的收入分配结构也不合理,也造成了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的问题。这些结果支持了假说2。税收在所有回归中都显著,系数为负说明对企业而言,税收的增加会降低劳动者收入份额。这说明在重庆现行经济制度和税收结构下,对企业的税收会更多的转嫁到劳动者身上。同时税收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从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这一回归结果支持了假说3。变量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目前重庆市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并不明确。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教育的重要作用,王晓芳、高榴(2011)的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教育水平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U”型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本文将通过企业规模的分类再次讨论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要素市场的影响中,工会变量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工会能显著提高重庆市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原因可能在于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增加劳动需求、限制劳动供给以及向雇主索要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从而成功地提高工会成员的工资水平,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说5,同时也与国外大多数分析结果一致(McConnell,2003;Fichtenhaum,2011)。变量企业融资难易在回归中系数显著为负,这个结果支持假说6,说明从重庆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融资约束能显著的降低劳动者收入。这和罗长远(2012)通过微观数据发现的结论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企业融资约束会影响融资成本、推迟或减少企业投资,从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变量市场竞争程度的系数为负,但在回归结果中并不显著。这与我们的假说7不符,可能的原因在于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市场竞争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对于较大型的企业而言,企业垄断能力越强,资本收入份额越高;但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太大的竞争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将对不同规模企业分开讨论市场竞争程度对劳动者收入份额的影响。

(二)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分析考虑到企业的规模不同,其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因素也会有所差异,本文将调研的企业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相关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我们先来看大中型企业的情况,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变量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意味着对于重庆的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是不确定的,而对于重庆的小微型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显著增加劳动收入份额。可能的原因在于,重庆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从总体上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可以促进劳动资本拥有量和劳动边际产出提高,从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特别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这种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由于劳动者较多,技术的进步会使企业节约劳动要素的使用,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效应,但目前重庆的这种效益仍不明显。对大中型和小微型企业,企业盈利水平和税收对劳动收入份额均是显著为负的。从表4中数据也可看出,税收对大中型企业的显著性更高,系数绝对值也更大。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税收实行累进制计税,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其税收占企业收入的比例也相应较大。因此税收发生变动时,对大中型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影响更为显著。变量edu在大中型企业中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在小微型企业中系数为负却不显著。表明在大中型企业中,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能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占比,在小微型企业中影响不明确。原因可能在于大中型企业具有更标准、更完善的薪酬体系,而小微型企业在用人方面往往更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而非学历,所以受教育水平的变量目前对小微型企业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薪酬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不久后教育就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这也支持了王晓芳、高榴(2011)关于教育影响呈“U”形曲线的结果。对于工会变量,表4中结果显示工会在大中型企业中对劳动收入占比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小微型企业中虽然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十分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小微型企业人数较少,工会组织覆盖率低,工会力量薄弱,往往不能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权益,因此工会力量影响不显著。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增强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融资难易程度变量在表4中系数均为负数,但对小微型企业更为显著。说明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约束会更大程度上降低劳动收入占比。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与小微型企业和大中型面临不同的融资环境有关,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存在着更多的信贷约束。在金融资源分配存在所有制歧视的背景下,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必担心债台高筑会导致信贷资金断流,而小微型企业存在较强的预算约束,在自身债务沉重时,它们难以从金融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其劳动雇用决策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其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从表4中变量市场竞争程度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这一变量在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中均是显著的,但是符号却相反。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大中型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越高,而小微型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越小。这个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对于较大型的企业而言,企业的垄断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市场的竞争可以提升企业效率,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但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太大的竞争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不得不减少员工的收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因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面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市场份额;顾客忠诚

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开展的关于“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简称PIMS)项目,通过对全美几百家公司调查发现,市场份额与企业利润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或者说市场份额是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此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合并、收购公司的浪潮,当时许多管理者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各自行业中的第一或第二,并认为那些没有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相对市场份额的企业注定是要失败或消亡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赖克赫尔德(Frederick F. Reichheld)和塞斯(W.Earl Sasser)通过对服务行业大量企业的调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顾客忠诚度是一个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利润决定因素”,从而颠覆了关于“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此后,在企业界掀起了一股追求顾客忠诚的热潮,似乎再谈市场份额已经过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究竟应该追求市场份额还是追求顾客忠诚呢?

二、 理论回顾

关于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是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基于全美594家公司近3 000个战略业务单位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该项研究统计出影响企业利润的37种关键因素,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份额——按照平均数计算,市场份额相差10个百分点,企业税前投资收益率(ROI)大约相差5个百分点,其中市场领先者取得的收益率要比第五位及其以后的公司高出3倍。

同时,市场份额还对投资金额、税前利润、营销费用、采购费用和库存费用等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将市场份额分为5个等级:10%以下、10%~20%、20%~30%、30%~40%、40%以上,被调查的相对应的企业数目分别为156、179、105、67、87。市场份额对上述五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1)对投资金额的影响——市场份额由10%以下提高到40%以上,企业投资额/销售额由68.66下降到63.98,即随着市场份额上升,每获得100美元的销售收入,所需投资资金由68.66美元逐渐减少到63.98美元;(2)对税前利润的影响——市场份额在10%以下,每销售100美元产品税前利润为-0.16美元,属亏损经营,市场份额超过40%,每销售100美元产品税前利润增加至13.16美元(市场份额为10%~20%、20%~30%、30%~40%时,每销售100美元产品相对应的税前利润分别为3.42美元、4.84美元、7.60美元);(3)对营销费用的影响——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每获得100美元的销售额其营销费用由最初的(市场份额为10%以下)10.6美元下降到8.57美元(市场份额为40%以上);(4)对采购费用的影响——市场份额由10%以下提高到40%以上,每销售100美元产品所需采购费用分别为45.4美元、39.9美元、39.4美元、32.6美元和33美元;(5)对库存费用的影响——市场份额由10%以下提高到40%以上,每销售100美元产品花费的库存费用由9.3美元降至8.16美元。

关于顾客忠诚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是美国服务营销专家赖克赫尔德和塞斯通过对9大服务行业数百家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他们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顾客忠诚度提高5%,企业盈利水平提高25%~85%(如图1所示)。

三、 我们的观点

通过以上理论回顾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开展的PIMS项目关于“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观点,还是赖克赫尔德和塞斯关于“顾客忠诚度是一个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利润决定因素”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的。那么,他们的研究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究竟哪一观点更具有科学性呢?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究竟应该追求市场份额还是追求顾客忠诚呢?

我们认为,以上结论或观点都是科学的,只是他们所研究行业不同使然。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开展的PIMS项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制造业,赖克赫尔德和塞斯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服务业。也就是说,在制造类行业,市场份额是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制造类企业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在服务类行业,顾客忠诚是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从而服务类企业应尽力提高顾客忠诚度。

1.制造类企业追求市场份额的必然性。在制造类行业,为什么市场份额与企业盈利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投入增加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了投入增加的比例,从而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降低。一般来说,制造类行业的规模经济较为明显,即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增大,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分销成本和推广成本等将随之下降,而要维持较大的企业生产规模,就必须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做支撑。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维持较大的生产规模,从而才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进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正如美国战略营销专家R·D·巴泽尔等人所说:“关于市场份额获取高收益率最明显的理论阐述是这些企业在采购、制造、营销、R&D以及其他成本构成方面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

(2)讨价还价能力。一般来说,大规模采购使企业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而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而市场份额较大企业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等采购量方面较小市场份额企业要大得多,从而具有更多的盈利空间。

(3)管理效率。一般来说,大市场份额企业的管理层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效率,他们能够熟练地控制成本、从员工身上实现生产力最大化,由此也可以带来企业利润额的增加。

(4)消费者偏好。一般来说,消费者更愿意与高市场份额企业打交道,因为购买高市场份额企业的产品风险相对较小(即高市场份额企业具有稳定性);其次,消费者购买产品具有从众心理,即愿意购买多数消费者选购的产品。基于此,具有高市场份额的企业可以为产品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消费者对高市场份额企业的产品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由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单位产品盈利率。

(5)产品使用寿命。一般来说,有形产品相对于无形服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从而顾客不可能高频次购买,基于此,制造类企业就不能够仅仅维持现有顾客,否则,产品销售规模就难以扩大,盈利水平也难以提升。也就是说,制造类企业只有不断寻找和扩大新客户,维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求得较大的销售规模,从而才能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

2. 服务类企业追求顾客忠诚的必然性。在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度为什么是一个比市场份额更重要的利润决定因素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服务缺乏搜寻特性。服务具有无形特征,即顾客在购买之前无法看见、听见、品尝、触摸、嗅闻服务,从而购买服务相对于购买有形产品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基于此,顾客选购服务更多地依据经验、信任和口碑等,而所有这些依据都是建立在顾客本人或其他顾客上次购买满意基础之上的。

(2)服务不可储存。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正如美国服务营销专家洛夫洛克所说:“顾客不可能一次购买服务的全部要素,把它们包起来,然后带回家等待以后消费”,从而顾客必然是重复购买某种服务。保持顾客忠诚既是保证顾客重复购买的前提,又是服务企业扩大销量的重要或唯一手段。据有关调查发现,企业从10%最忠诚的顾客那里获得的利润往往比从10%次忠诚的顾客那里获得的利润多5倍~10倍。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劳动份额;影响因素;新古典一般均衡;偏离新古典一般均衡

中图分类号:C97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2

劳动者报酬或者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为劳动份额,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劳动份额开始表现出持续的下降趋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少在90年代也开始表现出类似的趋势性变化。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开始大幅度下降。面对这个新的现实,劳动份额问题被重新重视起来,无论是从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角度的分析还是非均衡角度的分析均得以快速发展。

影响劳动份额的因素可以系统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满足新古典一般均衡条件下某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份额,这些因素包括结构调整、全球化、经济波动、有偏技术进步等;另一类是导致经济发展偏离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从而影响劳动份额的因素,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异质性、制度变迁等。

一、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下劳动份额的影响因素

国外从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出发研究的劳动份额影响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

一是结构调整,这些文献认为在产业和企业间劳动收入份额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产业和企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如Tomi Kyyra(2008)认为近20年来大多数欧洲大陆和北欧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重新分配,换言之就是具有较低劳动收入份额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

二是全球化和开放程度,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存在分歧,多数人认为开放增强了资本讨价还价的能力进而降低劳动份额。William(2010)认为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负面影响,国家的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收入份额。Dario Judzik (2013)认为经济开放削弱了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但也有人认为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

三是经济波动和冲击的影响。如Olivier J. Blanchard(1997)认为失业率和资本份额在欧洲差异巨大的原因是欧洲大陆国家受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劳动供给不利冲击的影响,而盎格鲁―萨克森国家几乎不受这种影响;四是偏向性技术进步,劳动强化型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则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中性技术进步不改变要素份额。

国内从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出发研究的劳动份额影响因素和国外基本一致。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国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者组织程度低、资本强势地位是导致我国劳动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偏离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对劳动份额的影响

偏离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主要由二元经济结构、企业异质性、制度变迁等因素引起。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是从刘易斯理论引用到功能性收入分配研究领域的。该理论认为在国民经济中同时存在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产业部门,传统产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报酬很低,而现代产业部门的劳动报酬高。在经济发展初期现代产业部门所占比重很少,劳动力需求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现代产业部门工资被压低,劳动份额因此下降。当现代产业发展到剩余劳动力基本用尽时,其进一步发展使得劳动力成为稀缺要素,为了获得足够劳动力,现代产业部门开始增加工资,劳动份额开始上升,即呈现出U型轨迹。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二级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一级市场的岗位主要是由内部劳动力市场组成,工资的确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由管理制度等规则来调控,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二级市场的就业者多为穷人。这种分割本身就会造成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巨大,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壁垒又限制了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流动,这阻碍了劳动者平均报酬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劳动份额。

李稻葵等(2009)关注中国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中的城乡劳动力转移问题,他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受到所谓“摩擦工资”的制约,其转移速度低于资本的,因此劳动份额呈现U型轨迹。姜磊(2008)认为中国劳动份额变化的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巨大的就业压力;人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和劳动者组织程度低。宋涛等(2012)认为1996-2010 年我国 GDP 中劳动份额的下降有 15%是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所导致,基尼系数的“倒 U”型变化能引发劳动份额呈 U 型演变。且国内的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U型的下降阶段。陈钊(2006)认为城市政府出于维护城市居民利益的动机,实施了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导致外来劳动力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着与本地劳动力差距巨大的政策环境。这降低了农民工工资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成本高,有效配置受阻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2.企业异质性理论

假定现实中的企业是不同的、异质的和具体的。在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无论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还是企业自身的行为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决定了企业之间拥有不同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企业之间存在所有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企业给予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及报酬的决定方式等均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外生假定,具有内生性。因此异质性企业比重的变化等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

Decreuse(2008)研究了FDI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认为在异质性条件下随着具有高生产率水平的FDI企业产出在经济中比重的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劳动份额的变化呈现U型轨迹。Ghazala Azmat(201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私有化解释了劳动份额下降的15%。

伍山林(2011)研究了在具有身份异质性的劳动者和不同税负类型的企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微观决定机制结果表明:在劳动力和企业双重异质性条件下(1) 工资率、生产技术和税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具有多样性。(2) 垄断和改制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劳动者参与利润分享常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周明海(2010)认为企业异质性是劳动收入份额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不同的重要原因,所有制结构的非国有化变动将加速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3.制度变迁理论

从制度变迁对劳动份额的影响体现在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转型期存在两个大的转变: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所有制结构、市场制度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和强度等均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会影响劳动份额。

罗长远等(2009)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他们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导致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魏下海(2013)认为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有政治关系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低于无政治关系企业,且政治关系程度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在要素市场发育越落后、法治水平越低以及政府掠夺越严重的地区,企业政治关系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越强烈。肖红叶等(2009)认为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程度过高导致中国要素价格扭曲严重,进而导致劳动收入水平偏低。

三、总结和评价

现有关于劳动份额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学者在大多数国家的劳动份额下降这个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在劳动份额下降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基本得到认可的几个分析视角。

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新古典视角的研究而言,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往往是倾向于从环境因素方面寻找原因,分析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的变动对劳动份额的影响。这样做的问题很明显:这些因素是决定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还是经济运行机制影响劳动份额的外在表现?就几个具有长期影响的因素而言,以结构调整为例,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确实处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阶段,劳动份额最高的农业未来是从产业比重还是从业人口均大幅度下降,而发达国家这种调整早已完成,他们的调整过程是劳动份额相对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因此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决定这种不同的应该是各自发展阶段的经济运行机制。

从二元经济角度对劳动份额的现有研究问题在于:认为劳动份额呈现U型轨迹的专家学者尽管在U型的转折点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对于劳动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所谓U型结构却是一致认同。这招致了一些批评,也与一些事实出现了冲突。如现有研究表明美国劳动份额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上升,那时美国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而且对照库兹涅茨的观点,此时美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起步和起飞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资本积累阶段,资本相对稀缺,从城市化的角度讲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的阶段,按照库的观点,劳动份额应该下降才合乎逻辑。然而美国劳动份额却从此开始了上升。相比之下我国现在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看与美国当年处于相似阶段的中国劳动份额并没有上升而是持续下降。这点至少能够说明所谓U型轨迹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环境或者条件依赖性的。另外近年欧洲大陆劳动份额持续下降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这点要么同样说明所谓U型轨迹具有条件依赖性,要么就是具有时间周期性。如果U型轨迹是条件依赖型的,那么它的条件是什么?中国是否具备这种条件,如果不具备,那么我们至少不能期待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随经济发展自动进入上升阶段。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异质性条件下劳动份额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同时存在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传统产业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现代产业,而现代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那些没有多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是不能进入现代产业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训练水平尽管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底子太薄,因此总体仍然十分落后。由此现实中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符合条件的劳动者的供给跟不上,导致转移过程出现障碍,劳动力供求问题由单一的过剩转为总体过剩和局部短缺并存。由此可能迫使企业通过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等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个过程会影响劳动份额。但是现有研究对这方面关注不够。

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劳动份额问题的学者对于政府因素的介入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态度。问题又产生了:这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是由于其依据的条件不同,还是说一方的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这个问题是条件依赖性的,那么什么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干预,什么情况下又应该放手?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的优点在于更加关注中国国情,但是国内外对于劳动份额演变的决定机制的认识尚不够清晰,无论是否遵循新古典分析框架,这是未来研究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otson,J,H. The Constancy of the Wage Share:the Canadian Experience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3,45(1):84-94.

[2]白重恩等.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8):16-28.

[3]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J].南开经济研究,2012,4: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