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

市场分析政策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调控;互动;政策建议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传导路径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分析货币政策变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如王来福、郭峰(2007)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长期的持续正向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利率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负向影响,但在其长期动态影响逐渐减弱,并最终回归到原点。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贡献率大于利率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贡献率。

第二个方向,是研究房地产价格在货币政策宏观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何平、吴义东(2007)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房地产价格有助于预测未来通货膨胀。

现有关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房地产价格上,较少涉及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机制。

二、房地产市场中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

由于房地产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货币政策的变动自然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供给。宽松的货币政策伴随的充足流动性供给会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消费,相反,从紧的货币政策则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供给的调控效应是短期利率能够影响房地产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格最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形势的变动必然会带来房地产价格的改变。房地产价格的改变会通过Tobin Q效应渠道、资产负债表效应渠道和预期效应等渠道反过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又会要求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供求层面传递到价格,价格再通过与投资和消费的相互作用为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房地产市场中传导并实现相关的政策意图。

三、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信贷总量指标对房地产供给和需求指标并没有显著影响。尝试把信贷总量指标替换为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的数据,实证结果没有显著的改善。这样的结果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虽然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对信贷资金有比较大的需求,就我国信贷总量而言,房地产业所占比例并不很大。

其次,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并不局限于信贷资金,还有自有资金、外资、预收款等,信贷资金所占比例有限。

货币供应量指标仅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产生影响,对需求则没有显著影响,这和我国之前的房地产市场运行实际也是吻合的。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等因素,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旺盛的需求,几乎是有多少供给就有多少实现的需求,表现在模型中就是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需求调节作用不显著,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实际实现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需求庞大而供给有限的市场中,由需求推动的一个上升的房地产价格趋势也就自然形成。

四、结语

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路径及其效果。结果显示:信贷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没有显著的影响,货币供应量能够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层面起到调节作用;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遵循“货币供应量――房地产供给(投资)――房地产需求(消费)――房地产价格”这样的传导路径,但是货币政策的整体传导效率不高。

与目前关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大多数研究不同,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房地产价格,而是尝试研究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路径及其效果。在实证数据的选择方面,没有选择投资额、销售额这样的总量指标,用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表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可以剔除房地产价格等物价变动的干扰,更好地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只是对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内部的具体传导路径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这样的传导路径和效果的形成原因以及该如何优化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机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窦尔翔,李洪涛.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1)

[2]丁晨,屠梅曾.论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3]付红.房地产价格周期的实证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长期视角[J].中国物价.2007(9)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成品油 市场 可控性

我国成品油市场主体现状目前可以“双头垄断”市场结构来加以描述,我国成品油市场相对封闭,市场由国家石油公司垄断掌握,绝大多数小企业没有油品外贸进口权;我国市场绝大部分成品油供应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来完成,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经营的大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改变。虽然我国成品油零售、批发市场已相继开放,关税、贸易壁垒也陆续宽松,并且长期来看市场化程度肯定会逐步提高,但由于成品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国需求缺口的逐渐增大,成品油市场将仍是政府高度控制的一个领域。研究如何控制国内成品油销售市场,不仅是实现国家与企业的宏观一致性,而且对石油市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成品油市场公平竞争,提高国家石油资源的高效配置,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系统可控性原理

通过分析经济系统可以发现某些经济变量是可以直接控制的,通过直接控制这些变量的取值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这类变量运用控制学的概念定义为控制变量或决策变量;而经济系统的另一类变量是描述经济系统行为的一些变量,它的取值不是可控制的,只能够通过对控制变量的选择来间接的影响它。

1.经济系统模型

在研究一个经济系统时,我们首先要建立经济系统的数学模型,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为:其中,是n维状态变量,为m维控制变量。假设我们已知经济目标函数为,那么我们经济最优控制即为求决策变量使它在某个集合U 内,并使最大或者最小。

二、经济系统最优控制

在这一个经济系统中,是描述经济对象的状态方程,且一般情况下为微分方程,是初始时刻经济系统所处的状态,称为初始状态。是对所采取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的度量,积分区间是计划最优策略的时间范围,被积函数在经济问题中常表述为在瞬间t,相对于控制和状态的纯收益,则给出了相应于控制和,经济系统在计划期的总的纯收益。

由于目标函数是区间上的函数的函数,因此称为目标泛函。如果存在策略变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经济系统的初始状态转移到0的状态,该经济系统就是为能控(可控)的经济系统。

常规上,我们用常系数线形微分方程描述经济系统的状态方程:

则经济系统能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能控性矩阵:

的秩为n,其中n为经济系统状态变量含状态变量的个数,这个数也称为状态空间的维数。

三、国内成品油市场能控性建模分析

按照双寡头垄断的理论假设,中石油与中石化垄断成品油市场的生产与销售,公司在周期k内的产量分别为,其各自初始产量已知。公司均以利润最大化决定自己的产量,在解自身利润最大化问题时,假设竞争对手保持前一周期的产量,即符合COURNOT预期。

公司i的利润函数为 式中p为成品油市场销售价格,ci为公司i的成本。假设

于是公司i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这时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必要条件为:

由此得出,即利润最大化的解必须满足的差分方程组。

三、寡头垄断型成品油市场可控分析

1.决策变量控制模式分析。为分析政府对寡头垄断市场控制的可能性,设政府可以依靠一个决策变量的影响市场,例如税收政策、出口补贴等,它可以使公司的单位产出成本下降,这时公司i的成本函数改为。这时满足的差分方程组化为:记,则得到寡头垄断系统的状态方程组,其中

系统的能控性矩阵为:

于是矩阵秩为1,因此该系统不能完全能控的,也就是说不能通过一个决策变量达到寡头垄断市场的控制政策效果。

2.策略变量控制模式分析。假设每个公司的成本可以引入一个策略变量,即对公司ui可以引进策略变量,使其成本函数为。

则模型修改为,其中

系统 的能控性矩阵为 的秩为,该系统完全可控。表明如果能对每一个公司引进一个策略变量影响他的成本函数,则可以对寡头垄断市场进行控制。

成品油市场的市场控制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一个重点问题,成品油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区域结构的市场可控一直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关心的焦点与难点,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成品油市场主体的监控管理通过直接的决策变量如税收、价格补贴、区域限制等手段是不能达到的(短时间内),相对而言,通过引入间接影响市场主体决策的策略变量,分别对不同的市场主体产生非完全一致的经济调控手段,应该是能够实现市场的动态可控,从而实现国家与企业的政策一致性。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4篇

一、货币政策对A股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货币发行量来调整其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或者通过影响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间接影响。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迅速的。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投资者或市场的预测都会对股价和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国股票市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并不灵敏。首先,利率变动和股价变动之间通常有一个时滞,另外利率调整一般可以预测。这使得我国利率的调整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减弱,另外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利率调整所带来影响可能还会被其他因素所抵消。

而理论上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到股票价格。例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引起利率的减增从而作用于股票价格。而乘数效应又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结合我国2013年的实际情况,分析货币政策、政策工具与传导机制对A股市场的影响

(1)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实施“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并减少货币量的投入。由货币的传导机制―托宾Q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例:货币政策变动导致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这使股票相对于债券的收益下降,从而引致公众调整资产组合并促使股价相应下降,企业投资支出减少,从而阻碍生产的提高。这个传导机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时,如果股票价格下降,对企业来说,融资的成本就会更高,因为每一股只能带来更少的资金,因此,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股票价格下降,增加资本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投资和产出。紧缩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制约了资金的松动渠道,供求失衡成为阻碍股市上涨的主要因素。

当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中性特征对股市的影响并没有理论上所说的那么大。而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市场上的资金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短缺。近年来股票价格一跌再跌并不是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收得太紧,而是因为股市本身的机制、运作等出现了重大的问题,使得市场上的资金没有进入股市的意愿。实体经济中资金并不缺乏,如果股市本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央行即便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也同样不会流入股市。

(2)逆回购

我国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而逆回购无疑成为2013年中央银行运用最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作为短期投放流动性工具的操作已经趋于常态化。年底通常是资金紧张的时候,拆借利率的急剧走高也反映了这种市场状况。2013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开展了2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逆回购的重启,使得当时资金面紧张的状况开始趋于稳定,且连续数日攀升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亦有所回落。尽管投放规模较小,但却释放出了年末央行维持资金面稳定的信号,表明央行在防止资金面紧张再度重演的决心很大,有助于舒缓当前股票市场紧张情绪,稳定股票市场信心。央行增量资金的持续注入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加上财政放款的推进,后续资金利率不大可能达到过于极端的水平。而资金的进入和利率的降低则有利于促进A股市场股指的上涨。

但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的放松,仅仅表明货币当局为了解决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需求、保持银行体系适中的流动性水平、平抑资金价格波动、维护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而进行的最优操作选择。

(3)汇率

在央行重启逆回购并注入流动性及财政存款投放的帮助下,国内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近期跌幅创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人民币大涨。在人民币中间价意外升至逾8年新高的带动下,12月27日的美元兑人民币首次跌破6.0700,收盘创20年最低记录,这使得人民币中间价刷新了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最高记录。

人民币升值更多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来影响股市。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又是通过进出口这个链条传递,进出口依存度越大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越敏感。例如纺织、家电等板块受到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的影响利润率降低,影响股票走势。

(4)存款准备金率

相比于逆回购的活跃,2013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比较少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快速升温。对资本市场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使市场流动性不足得到一定的舒缓。相比于2010~2011年两年间中央银行多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不同,2012年,央行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考虑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和2013年中国银行间出现的几次短暂的“钱荒”所作出的决定。在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这样能给市场一个清晰的政策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使A股市场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

三、总结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瑞典;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国家,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瑞典的劳动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瑞典劳动就业政策的一个基本特征。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主要的宗旨为“以工作代替福利”,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人们工作,并且强调地域与职业间的流动。具体任务包括:畅通劳动市场的供需管道;促进失业者的就业与技能发展;采取积极策略解决短缺职业问题;主动协助有就业困难者,预防长时间的不稳定就业;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并增进工作生活中的性别平等。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瑞典的劳动市场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瑞典的中央与地方劳动力市场政策及就业服务体系分工非常清楚,而其人员配置,与各部门的职责也相当一致。中央政府在工业-就业-交通部内设置国家劳工局,代表国会和政府全权负责就业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整体规划与年度方向、目标的设定等。其具体职责是:协调和促进各个部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支持;负责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和失业保险系统的业务开发、监督管理和经费控制;负责其他就业管理工作。而地方的就业服务体系(21个省劳动市场局、近400个公立就业服务办公室)则是负责执行各项具体政策方案的单位,工作经费全部来自财政预算,这种自上而下的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问题的解决井然有序。

此外,瑞典强调人员密集的公立就业服务,相当多的人员在提供个性化、支持性的就业服务,许多的方案计划可透过case worker与求职者或雇主的协商讨论,达到符合个人需求的成果。

二、开展目标设定与绩效管理

瑞典劳动市场政策每年度的目标是建立在议会对政府的预算分配基础上,因此预算分配与目标是紧密结合的。议员与内阁设定目标和方向后,政府依据地区设立定量化、可操作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设定与操作则是通过瑞典劳工局(AMS)与各省劳工局的沟通对话,再通过各省劳工局与辖区内就业服务办公室的沟通。由AMS负责管理、协调并发展劳动市场政策,设定目标与指导各地劳工局,同时并监督、评估各种就业方案活动,各地劳工局则负责管理、协调发展辖区内的劳动力市场活动。

目标的预测完成及分配是由AMS与各省劳工局来进行,例如在国家的层次上,若目标是以百分比呈现,则此目标不会被多做讨论,若此目标是绝对数,则需与各省讨论分配。目前瑞典对于目标是否达成的监控方式通过一整套的计算机系统,就业服务的各层级皆可看到此计算机系统,包括每年、每季、每月、甚至每周的报告及经费使用情况,AMS则可从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监督。为使政策发展更为正确、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方案措施更为有效,瑞典设有独立的预算机关,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微视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劳动市场政策的评估与分析,评估内容十分广泛。

三、关注特别需要协助的目标人群

依据瑞典目前劳动市场政策,其优先服务的人群包含青少年、移民者及残疾人。尽管如此,这些人群与其他人群相比,并非仅因身份类别的不同而获得特别的协助与补贴,且在同样人群中,也并非得到统一标准的补贴,瑞典公立就业服务强调的是通过个性化的评估,依据个人的情形与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协助,安排不同的方案或进行个性化的协商。对于应协助的弱势群体,是依据case worker的专业评估判断来进行的。

四、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瑞典的就业服务是一种具有广覆盖、方式多样化、内容广泛等特点的层次较高的服务,并且就业服务更注重可操作性和长效性。而国内目前对于劳动力市场政策及相关方案的效果、影响如何,尚未有持续的评估与追踪,应根据历年来就业服务的相关统计数据,设定具体的年度目标,确认可操作的绩效评估指标,设立项目研究机构或通过项目研究补助计划等方式,针对相关政策与方案长期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估研究,以作为政策规划的参考。其次,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经费的投入。瑞典经验证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关键是财政资金支持,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第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只有劳动力市场信息在供需双方实现对称,才能使就业行为和职位信息相匹配。同时,应提高就业服务人员能力和水平,以更弹性、更精细的方式来帮助弱势群体。(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钧燕.支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转型:瑞典和韩国的经验.[Z].赵潇译.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报, 2005-12-08.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房地产政策 房地产市场 调控 政策建议

一、房地产新政与房地产市场表现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涨声一片,全国及主要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价格、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总价及单价地王不断涌现,市场热度甚至超过2007年。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2009年年底,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调控,以2010年1月7日出台的“国十一条”为标志,2010年的房地产业政策出现了由“宽松”转为“调控”的新阶段。“国十一条”出台以后,2010年1-2月份,房价出现了交易量萎缩,房价上涨趋缓的形势。但进入三月份情况发生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1-3月商品房综合销售均价为5193元,同比上升16.1%;房价再一次创出新高,呈现量价齐涨的局面,并向二、三线城市传导和蔓延。面对这种房地产形势,中央政府又及时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

二、房地产政策调控失效的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此次房地产政策调控调控的力度之大,出台的政策之多,频率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这表明了政府坚决打击楼市再度泡沫化的决心。在如此严厉的调控中,大中城市的房价为何不降反升,房地产政策调控失效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点:

首先,“国十条”及实施细则缺乏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清晰界定,国十条及实施细则中至今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尚未界定清晰,而这些模糊的概念就是导致“国十条”实施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国十条”要求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采取一系列打压措施。但该部门至今没有给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界定标准,也没有公布哪些城市出现“过高过快”,应属于被打击地区。再者,“国十条”规定,“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问题严重的要取消经营资格”,但对什么是“哄抬房价、捂盘惜售”,也未有清晰界定标准,其次,“国十条”中普遍被视作打击炒房者最有效的一条――“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也就是房地产特别税和收益税),至今不见踪影。“国十条”对开发商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对后者进行土地增值税的“重点清算和稽查”,也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其次,地方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由于我国土地对于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惟一掌握着垄断性的土地供给权和新增土地的征用权),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的地区地租价格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对于许多因超大规模基建而背上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而言,房价下跌预期可能导致房市成交量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总体经济增长,而高度依赖土地的地方财政更可能因为新政而入不敷出。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迟迟不肯出台配合“国十条”的实施细则,在观望中等待着这股调控之风风力减弱。

三、政策建议

1.加快实施细则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国十条》实施细则的中一些重要概念界定模糊使诸多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在实践中无法施展,因此,要使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尽快明确界定相关重要概念。

2.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 土地的招拍挂制度比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做法更为合理,而且可以有效地遏制国土资源的流失,最大限度的防止权力寻租等等一系列人为的干扰市场行为,打击圈地和炒卖地皮的行动,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利益。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地王纷纷出现,干扰了土地市场,导致价格指示信号失灵;最近以央企为背景的房企拿地势头大为增加,地王潮又开始在全国蔓延,这种信号很可能像2007年那样,形成一种面粉贵过面包的困局。

要想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就要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土地的招标、拍卖和挂牌的竞争方式虽然有一些规定,各地政府也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方法,但仍然不能避免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因此要对一些工作进行细化,提高招拍挂过程的规范性。例如明文规定招卖要做哪些程序以及做到何种程度,挂牌要做哪些程序,签订出让合同应包括哪些条款。使该制度的推行真正能够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

3.积极制定有关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房价上涨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能够成功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在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同时,应该从法律上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把我国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加强管理工作,严格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避免出现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出售给不符合条件的个人等现象再现。

公共住房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作为主体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来负责。一方面,政府应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这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国外的公共住房政策对政府投入都有明确规定,并有法律保证,政府也有固定的财政预算安排以及专项基金等配套政策。但目前我国除了对廉租房及住房补贴有少量投入外,其他涉及住房保障的支出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另一方面,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发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总而言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终逐步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本轮房地产新政主要是针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的形式出台的中短期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尽快推进土地制度、财政体制和房地产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性改革,从长远目标立足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文 房地产信托“叫停”传言再起《卓越理财》2011年 第11期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 市场结构 市场体制 对策

一、背景介绍

资本市场,也叫作长期金融市场或长期资金市场,主要指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或证券交易,因为其资金投入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资,所以称为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融资期限长,少则一两年,也可长达几十年甚至没有期限。二是由于资本市场资金多用于长期融资,因此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三是由于其长期融资的特点,导致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也随之增大,相对的,收益也较高。四是融资量大,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方一般是大型企业、政府重大项目等等,而提供资金的主要是银行、保险、信贷公司、各种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因此,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借贷量较大。

自从19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促使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出现,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的资本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承载力,优化功能结构,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等。到今天,随着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快速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交易规则、监管体系已经逐渐接近国际标准。我们建立了全球第三大市值的股票交易市场,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的债券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改革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政府应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建设中,履行好完善制度,合理监管和适当干预等职责,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建设。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摸索发展起来的,在建立初期留下了一些制度上的局限和政策上的不配套,同时资本市场存在一些深层次和结构性的问题,限制了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我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不合理

由于我国上交所、深交所本身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后由于种种体制的不完善,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频繁介入,基本是政府主导模式,虽然后来经过多次改制,行政化特质仍然很浓。一方面资本一级市场受到行政垄断,地方政府在选择上市公司时,一般只考虑保证地方财政收入而很少考虑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受此影响,企业为了上市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上市只为圈钱,而不是真正通过融资改进生产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导致资本二级市场经常存在“政策行情”的情况,导致市场优胜略汰的自我调节机制没有起到作用,股市阴晴受政府态度左右。

我国资本市场还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难题,《证券法》虽然已经出台,但其制定和实施迟缓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等,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而监管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没有科学严密的措施保证监管效果,导致大户利益输送,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行为大量存在,严重扰乱资本市场正常运作。

而由于资本市场体制不合理,导致竞争、约束、激励等机制也都比较滞后,市场竞争无序、约束无效的问题比较突出。

2.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首先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而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少,这导致大批资金充足,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的融资席位,而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型高新企业却无法上市融资,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其次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也不合理,国家股、法人股往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公众流通股的比重都很低,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改制为股份企业,但仍然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转换经营机制。同时,由于流通股规模小,机构大户很容易操纵市场,这也使我国股市投机盛行。第三是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虽然近些年来,基金、信贷等投资机构发展迅速,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仍以个人投资为主,而个人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往往存在投机心理,其投资偏好的随机性很强,非常不稳定。机构投资往往更注重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分析,有合理科学的投资策略,理性的投资选择,投资机构对稳定市场有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投资机构的发展跟不上市场需要,难以发挥其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另外,金融产品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金融产品单一,期货市场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等。

三、政府健全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对策

健全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予以高度重视,承担起资本市场守护者的责任。

1.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完善制度建设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因此,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设计一套严谨科学、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则,并能高效、实时的加以完善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应当着力做好的关键。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化证券期货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将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问题交给市场自行解决,才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能。例如,证监会应以保护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干预等等。

2.完善资本市场的机制建设,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要逐步减少非市场化成分,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首先要健全约束机制,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部门、监督机构、经营者、投资者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约束机制,规范大股东的行为,强化上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其次,应大力发展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与个人相比,行为比较规范,对市场有全面的分析把握,市场影响力较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稳定性,规范性。例如应当加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种基金的入市步伐,进一步拓宽合法合规资金的入市渠道,进一步引入境外投资机构等,促进投资金钩发展。三是应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资本市场的市场层次和品种,如创业板市场、场外市场,各类债券、权证、基金等投资产品和期货市场等。推动银行、基金等机构根据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断加强创新,开发差异化、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丰富市场交易品种和避险产品。满足不同种类企业融资需求,在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上市限,并在时机成熟时启动股份的全流通,使中小企业板成为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形成上交所、深交所的有序互补。

3.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营造有序投资环境

高效的监管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应该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督体系,及时有效的查处资本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规成本,维护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应当把中小投资者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维护诚信的市场秩序,对严重违规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市场禁入措施。

4.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首先要强调的是,正常情况下,政府应当尽量不干预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让市场机制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当特殊情况如经济危机时,政府干预作为凯恩斯所推崇的市场运行中“另一只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盲目性,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西方国家由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经济早已司空见惯,如次贷危机时,美国就使用多种经济手段进行市场干预,最终促成了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当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适时适度,只有当市场失灵和不稳定时,政府才应该科学准确的适度干预市场,恢复市场功能。

四、结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处在“新兴、转型”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最应该做的仍然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致力于营造完善科学的资本市场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促使资本市场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8篇

一、人口生育高峰的出现

“单独二胎”政策虽未完全出炉,但其带来可观红利仍然可以预期。综合目前国内多位人口专家的预期,新政实施之后每年将多生100万-200万婴儿。新出生人口将提高到2000年前后的水平,即每年新生1780万-1950万婴儿,比2012年的1635万的水平提高9%-19%。

最初几年这一数字可能还会更大,因为之前被压抑的生育需求得到释放,大龄夫妇也要抓紧行动,以避免错过生育年龄。2015年起将迎来2-3年的人口出生小高峰,2015年―2019年,粗略估计每年释放比例分别为25%、25%、20%、15%、15%。由此计算出,2015年、2016年,“单独二胎”政策带来的婴儿出生增量分别约为200万人,2017年约为160万人,2018年、2019年分别约为120万人。以此计算,2015年-2019年间,将有800万新生儿诞生。由此可见,专业的月子护理这一新型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生育高峰带来经济刚性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高峰的到来,中国孕婴童产业的黄金时期正式来临,目前市场需求呈现明显的旺盛趋势。

“婴童市场主要三类:孕妇市场、0-6岁的婴幼儿市场和7-12岁的儿童市场。”涵盖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将会陆续深入到各行各业各个层面。中国婴童产业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婴童产品消费大国,中国0-12岁的婴童人数高达2亿人。近几年婴童市场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中国婴童市场总规模约1.15万亿元左右,2015年婴童市场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2010年之前这个市场还不太明朗,很多投资都是试探性的,2012年开始,这个市场凸显出来,进入黄金增长期。今后的5-10年内,我国将会形成一个规模适度的婴儿潮。“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将会形成一组强有力“组合拳”,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

“婴童经济”另一强力支撑点还有我国特有的家庭结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大行分析,现代都市普遍是“4+2+1”的家庭模式,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围着一个孩子,“六个钱包供一个孩子花”。新一轮“淘金潮”即将引爆按国际通行指标,人均GDP达到五千美元左右,婴童经济就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发展阶段,中国不少沿海城市都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中国婴童经济已进入黄金发展期

三、婴童产业引领前沿市场前景势不可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将是女性健康产业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关行业专家们也一致认为,健康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女性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女性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女性产后康复和调养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健康,月子调养的好坏也是关系到产妇和婴儿两代人的健康问题,因此产妇的月子健康调理备受重视。且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内我国每年都会有一千多万名婴儿出生,这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一千多万准妈妈们“坐月子”。这些新妈妈们往往缺乏产后自我调理的能力和经验,那么就迫切需要专业的、科学的“月子餐”和月子调理产品及服务。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催生了母婴产业的大发展。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图书,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近几年,我国电子图书行业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12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电子图书读者达到1.56亿人,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但是,在电子图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结合电子图书市场的自身特点讨论电子图书的税收问题。

一、电子图书在现行税制下存在的问题

(一)征纳主体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税收征纳主体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活动在没有固定场所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这使得其常设机构的认定变得困难,收入来源地和性质难以划分,因此实际管理机构作为居民企业的判断标准在电子商务中不适用。我国的电子图书市场可采用李丹在《电子商务税法问题研究》中的建议,即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税收征纳主体的确定标准可均改为注册地标准。进行税务登记的电子商务企业是纳税主体,而其进行纳税登记的当地的税务机关为税收征管主体。有学者担心实施注册地标准容易导致纳税人为达到避税目的而通过自由选择给予税收优惠地区作为注册地的情形。但由于我国对电子出版物实行许可证制度,需要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获得批准之后才能从事出版业务。出版单位在报送审批时需要提供工作场所使用证明,其获得出版许可的当地应当为实际开展出版业务的当地。所以如果规定出版单位获得出版许可的地域与税务登记的地域保持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

(二)交易活动的性质难以确定。

电子图书市场的收入主要包括了三类:电子图书的销售、电子图书的租赁和付费阅读。我国现行的法规中只在《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中明确了对电子出版物按照13%的低税率征收增值税。所以,经过电子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图书的销售应当按13%的税率缴纳增值税。

目前,网络付费小说网在其网站上有提供相应小说电子书下载的服务,那么对于读者付费购买的VIP章节给网站带来的收入,笔者认为不应当确定为电子出版物的货物销售。因为在这种经营模式下,读者在文学网站上够买的VIP章节不能够下载到PC或者非网站指定的阅读器上面,时能在线阅读。所以,读者付费购买的并非电子图书的所有权,而仅仅是阅读权利。根据税法的规定,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所以收费阅读不能定义为货物的销售。对于网络出版单位通过收费阅读所获取的收入,应当按照邮电通信业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但是,如果读者购买了网站指定的电子阅读器,则可以将已经购买VIP电子图书下载到这些电子阅读器中进行离线阅读,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电子图书的收费视为电子图书销售。因此,网络出版单位对这种情况应当分开核算。即下载到该网站指定的电子阅读器中的电子书所对应的收入缴纳增值税,其他非包月形式的VIP章节的收入缴纳营业税。

关于电子图书市场所提供包月服务,即消费者缴纳包月费后,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网站上阅读规定的书籍,这种交易行为相当于电子图书的租赁,应当按照文化体育业比照图书馆借阅业务缴纳3%的营业税。

(三)发票管理

由于我国现在实行“以票管税”制度,而目前的电子图书市场中,图书的够买不需要实际送货,因此很少有消费者专门索要发票并让对方将发票寄来,交易中间环节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税收征管必须尽快引入电子发票的制度,并明确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相同的法律效力。在实施电子发票后,税务机关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电子发票的开具、使用、结算等环节的问题,电子发票必须添加防伪标识,使其具有规范和不可随意改写等特性,并且要有相关的税控软件与之配合,使交易要开具电子发票才能完成。目前,网络电子发票已在全国22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应用,这将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给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提供条件,改变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被动、滞后的局面。

二、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我国对电子图书市场的税收优惠只体现在税率优惠上,即财税[2009]9号文中电子出版物适用13%的增值税低税率的规定。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出于高速发展期,前景极为广阔,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电子图书是电子商务与文化传播紧密相关的产业,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提高国家影响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当在对电子商务全面征税前明确对电子图书市场的税收优惠,以鼓励电子图书的发展。例如美国纽约州在2011年7月出台的税收指导中明确指出电子图书既不是个人有形财产,也不构成信息服务,因此不征收销售税。虽然纽约州已经开始对电子商务征税,但是电子图书并不在征税范围内,这也算一种税收优惠政策了。美国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但是,虽然近年内应当对电子图书免税,但是对电子图书征税毕竟是国际趋势是。建议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成熟过后,税收政策应当向国际趋势靠拢,该对此类业务适当征收比其他货物销售税率更低的增值税。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王秀明. 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探讨【J】.经济学情报. 2000 (1)

[2]杨元伟. 电子商务时代税收制度及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 税务研究【J】. 2002年第7期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通过对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文章主要讨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这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面较为宽松,大量游资需要新的投资机会,股票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反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资金普遍吃紧,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加上企业抛出持有的股票以获取现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交易萎缩,股价下跌。

(二)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或赤字、财政税收和补贴、国债政策等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或者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有相对直接的效果。财政指出下降会直接减少对社会产品与劳务的需求,税率上升也会立即减少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的快速下降。财政支出减少,税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绝大部分公司都负有债务,利率提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净利润和股息相应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2、利率提高,其他投资工具收益相应增加,一部分资金会流向储蓄、债券等其他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3、利率提高,一部分投资者要负担较高的利息才能借到所需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如果允许进行信用交易,买空者的融资成本相应提高,投资者会减少融资和对股票的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抑制股票市场的作用。在物价上涨时,股东实际股息收入下降,股份公司为股东利益着想,会增加股息派发,使股息名义收益有所增加,会促使股价上涨。当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居高不下时,企业因原材料、工资、费用、利息等各项支出增加,使得利润减少,引起股价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使企业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会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此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

二、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

1、货币供应量。考虑到股票市场的虚拟性和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他定期存款。

2、经济产出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产出状况,本文选择收入法计算的GDP绝对量作为度量经济产出的指标。

3、市场利率。本文在考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时,选用的利率指标是银行间市场形成的7日拆借利率RATE07,这是由于这个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敏感,且易受市场的影响。

4、通货膨胀。本文选用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这既考虑了我国一直将居民生活消费物价指数当做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的习惯,也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

5、股票市场发展状况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SHIDX作为衡量股票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模型的设定及其估计

1、模型的回归。由于我国在1996年以后才有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考虑到7日拆借利率的可得性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样本容量的要求,本文选取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方差性,先对数据取对数,由于所有数据是季度性数据,并对取对数后的数据采用X11季节调整方法进行季节性处理。取LNSHIDX为被解释变量,取LNM2、LNCPI、LNGDP、LNRATE07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SHIDXSA=2.437462 + 0.138152

LNM2SA-0.027573RATE07SA+0.229312LNGDPSA+0.212944LNCPISA

(0.281627)(0.698909) (-1.064092)(1.903626) (0.105674)

R2=0.535278 调整的R2=0.498829 DW值=0.323607F值=14.68574

2、异方差性的检验与其解决方法。采用怀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P值较小,为0.0018,则拒绝不存在异方差行的假设,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取权数W1=1/LNe2,LNe2=Log(RESID^2),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SHIDXSA=-38.25849 + 0.521529LNM2SA-0.008387RATE07SA+0.279626LNGDPSA+7.821285LNCPISA

(-2.0315)(2.334475) (0.160211)(2.120128) (1.784208)

R2=0.993777调整的R2=0.993289 DW值=0.447194F值=2036.116

修正后的模型R2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修正由后的结果再次进行怀特检验,修正后的模型P=0.43,表明已消除了异方差性。所以上述方程既是得出的回归方程。

3、自相关性的检验与解决方法。在已经消除了以方差性的基础上,D-W值=0.45根据残差的偏相关系数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第一、四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超过虚线部分,说明存在一阶和四阶自相关性。通过迭代估计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SHIDXSA=1.027508+0.4487375LNM2SA-0.008265RATE07SA

0.005972LNGDPSA+

(0.086756)(2.778751) (-0.242321) (0.100739)

0.092418LNCPISA+1.006322AR(1)-0.260160AR(4)

(0.034431)(13.05799) (-3.084327)

DW值=1.67。说明已经消除了自相关性。因此上述方程即为最后模型的回归方程。

4、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产生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呈反向影响的,但作用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经济增长变化对股票市场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物价变化会会影响股价变化。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正如理论部分所叙述的一样,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进而对总需求的效应大小及程度首先决定于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规模狭小的股票市场对总量经济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我国上市公司数与经济总量的比重、股票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重、交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直接融资额比重、筹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指标与发达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总体偏小,与经济总量不相称,这必然制约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应有的作用。根据实证分析,主要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应考虑采用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应适当关注股票市场;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投资者预期。

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2).

2、王劲松,韩克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评论,2008(1).

3、黄慧芳.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7、温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不对称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lO)09-0037-04

一、引言

二十多年来,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我国股票市场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已达1718家,股票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243939亿元和151258亿元,证券化率2007年曾一度高达133%。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逐渐步入全流通时代,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正在不断增强。因此,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今后无疑会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我们需要在深入分析我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各种不同影响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来稳定股票市场,避免股票价格出现过度波动。

现有的研究从理论和经验上探析了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乃至与整个实体经济的总体关系,相互作用方式及特点,但大部分在研究中却忽略了考察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不对称性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一轮由“从紧”向“适度宽松”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一轮由巨幅上涨,到惨烈下跌,再到强劲反弹的过程。其间,货币政策与股市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对股市的影响及其特点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界给予解释。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考察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及其特点。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从调控货币供应量方面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理论上主要通过下述几种作用渠道来实现。

(1)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众手中将持有更多的货币,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公众会增加对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的配置。新增货币追逐既定数量的股票,会促使股市繁荣,推升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2)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企业的融资需求易于得到满足,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扩大对金融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股东,特别是企业“大小非”通过减持股票来获取资金的意愿,二者共同作用也会促使股价上升。(3)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提升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公众会增持股票资产以抵御通胀风险,进而会推动股票价格上升。(4)中国股市历来是一个资金加情绪推动的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基于对未来利润回报的良好预期,公众也会增持股票,提升股价水平。(5)从股票的内在价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通胀预期会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在与良好的利润回报相结合后,二者会提升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估值水平,从而在理论上为股票价格的上扬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股票价格理论上会做出相反的变动。当然,货币政策的“松”“紧”与股票市场涨跌的同步性,仅在理论层面上成立,由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存在时滞效应,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依然存在,加之股票价格变动通常具有先行性,因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些因素都会使货币政策对股市的短期影响并不一定严格遵循上述分析。另外,在其他外在因素大致相同的条件下,扩张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作用力度也并不相同,认识影响的这种不对称性对于货币当局把握好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货币政策在扩张与收缩阶段对股市的不同影响,此处主要分两步来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总体上考察观察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关系,寻找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动最为密切的货币政策变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货币政策扩张与紧缩阶段,研究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不同影响及其特点。

(一)变量与数据选取

考虑到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因而本文选取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0、M1和M2的月度同比增速指标来表征货币政策的变动。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其他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原始变量分别记做M0、M1和M2。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则由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上证综合指数(Shanghaicomposite index)月末收盘点位来表征,原始变量记做SZ。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政策变量使用M0、M1和M2的月度同比增速而非绝对额指标,是由于同比增速指标,不仅能够有效消除数据的季节性影响,而且与货币供应量绝对数额相比更有利于反映央行扩张或紧缩的调控意图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变动。因此,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月度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大智慧软件系统。样本期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36组数据。所有变量与模型均采用计量软件Evxews5.0进行处理和检验。

(二)单位根检验

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该理论认为,一些经济变量本身虽然是非平稳序列,但其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并且可以被解释为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各个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动态经济计量理论,时间序列之间如果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就必须是相同阶数的单整(Integration)序列。单整是指变量序列具有自回归趋势或存在时间趋势。变量序列如果经过d次差分之后变成一个平稳序列,则该序列就被称为d阶单整序列。其中,单整阶数既是指为使序列平稳而差分的阶数,也是指序列中所包含

的单位根个数,若序列不包含单位根则该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

目前,考察变量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此处也采用ADF单位根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法来检验样本期上证综指和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序列的平稳性,该检验的零假设H0为序列存在单位根。

表1中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量各层次的月度同比增速序列与上证综指序列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原始变量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则至少可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而可以认为是平稳序列,具备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与E-G方法不同的是,它能够同时对多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由于该检验以VAR模型为基础,所以这里首先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数,尔后再以此为起点,检验货币政策各变量与上证综指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表2显示,在5个评价指标中有4个认为应该建立VAR(2)模型,因此滞后期数选择2较为恰当。以此为基础,对各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表3的检验结果显示,根据原假设,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月度同比增速与上证综指收盘点位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亦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至少存在一个反映各变量问关系的协整方程。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寻找对股票市场影响显著的政策变量,下面对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冈果关系检验是动态经济计量学建模理论的重要步骤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真正存在因果关系,以保证模型设定的合理性。这里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表4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M0,和M1的月度同比增速是上证综指的格兰杰原因,而M2的月度同比增速却不是上证综指的格兰杰原因。

(五)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不对称性分析

通常而言,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一定比例下的同向变动趋势,无论货币政策扩张或收缩,M0、M1和M2的绝对数额都在单调增加,单纯依靠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额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央行的货币调控意图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变动。因此,为了观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取向,我们需要对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特别是对M1和M2的同比增速变动进行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发生了两次显著的转变,M1和M2的月度同比增速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动特征。这表明,我国经历了一轮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向扩张性货币政策转变的过程。

上文研究表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月度同比增速与上证综指月末收盘点位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M0和M1的月度同比增速与上证综指之间还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据此,这里采用M1月度同比增速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来考察其紧缩与扩张阶段对股票市场的不同影响,即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的不对称性问题。紧缩与扩张两个阶段的划分下,从2007年8月M1月度同比增速23%开始,至2008年11月同比增速下降到7%止,为货币政策紧缩期;2008年11月M1月度同比增速由7%上升至2009年11月的35%止,为货币政策扩张期。研究方法采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两步检验法,即E-G检验法来分析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不对称性。在对紧缩期与扩张期的M1月度同比增速序列和上证综指月末收盘点位序列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后发现,各序列在两个时段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5结果显示,残差序列u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而可以确定残差序列u1在两阶段都为平稳序列。由此可知,货币政策变量M1的月度同比增速与上证综指之间在两个阶段皆存在协整关系,方程设定合理。从回归方程系数看,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呈现出同向变动的特征,即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产生打压股市的效果,而扩张性政策则正好相反。另外,紧缩期货币政策变量的系数远大于扩张期系数(β1>β2),这说明周期性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所不同。货币政策在紧缩期对股市的负面作用大于其在扩张期的积极影响。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调控政策;有效性;分析模型;房地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61-02

一、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化驱动力模型简介

观察近年来实施的收紧土地、信贷从紧、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新政,看到政策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手段,包括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也陆续过各项政策来进行房地产市场的改革与调控。而政策的实际作用力究竟如何?是否能真正调控房地产价格?为验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实际影响,笔者以上海市为例,分析2006―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的房地产价格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涨跌幅度。建立包括政策变量在内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化驱动力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可估算出我国近五年来房地产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所起的实际作用,以对政策进行绩效评估和分析。

二、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一)变量指标选取

房地产价格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选取其中对房地产价格整体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指标变量,建立房地产价格指标化驱动力模型。选取因素如下:

1.GDP,影响区域内地价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2.消费价格指数,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间接影响到对房地产的投资。

3.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区域内人民对房地产投资能力。收入水平较高的时候,盈余资金更倾向于投资于房地产。

4.房屋竣工面积,反映房地产的供给量。

5.人口变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6.房地产政策,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价格起的是直接的全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房地产政策、法律体制的改革和重大措施等。对政策采取分级量化的方式:国家法律、管理体制改革和重大举措赋值3―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赋值2―3分,原土地管理局和国土资源部发文赋值1―2分。

综合分析2006年至2010年各政策的颁布情况,按照上述分级量化方式得出结果如下(见表1,表2)。

(二)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在建立回归模型前,首先要对各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此消除不同量纲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在此采用的方差标准化对6个变量进行标准化;方差标准化后的变量具有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特征。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得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化的回归模型如下:

Y=0.2109784741+3.6631×GDP-0.5728×SR^3-

0.5140×RK^3+0.17831×JG^2-1.5876×

WJ-0.6383×ZC

其中,Y代表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R表示人均工资收入,RK表示区域内人口数量,JG表示年房地产竣工面积,WJ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ZC表示房地产政策变量。

模型中各个变量均通过检验。R2=0.999 76,F、P检验:F=2 109.701 2,P=0.000 016。从相关数据看出,此模型拟合度高,通过检验,该模型有效。

从模型看出,政策变量与房地产价格指数呈负相关,政策力度越大房地产价格指数则越低。2006年,出现了自2002年来的首次下跌;2007年,市场经过一段观望后,再度出现房价大幅上涨的一个高峰;2008年,房地产价格指数开始攀升,此时期的政策方向上主要为鼓励房地产市场;直至2009年,上海市GDP上涨速度迅猛,房地产价格指数达到130.7,较去年同比增长20%之多,迅速的攀升使其处于巅峰状态;而2010年之后的工作核心则是稳定房地产价格,规范土地出让程序,调控土地供应结构,严格控制房贷,开始了一轮较为严厉的调控风暴。从模型的分析看出,对Y,即房地产价格指数影响最大是GDP,影响指数达到3.663 1;其次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三即为政策,影响指数达到0.638 3。

三、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策的绩效评价

通过对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来看,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确实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不同时期的房地产政策目标和力度不同,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

2006年,“国六条”继续出台,使2006年全国住宅价格涨幅降到两位数以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 .4%,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3%。

2007年,市场经过一段观望后,再度出现房价大幅上涨的一个高峰,全国住宅平均售价增长率达到16 .86%,住房销售平均价格达到3 645元/平方米。当年8月国务院出台24号文件,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强调了住房与民生之间的重要关系,并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不再把房地产单纯看为“支柱产业”。

2008年,全国住宅平均售价的涨幅为7.5%,再度回到两位数以下。由于遭遇金融危机,为实现“保增长”的任务,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定位又再度受到重视,并承担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告别了短暂的低迷,重回急涨的态势,走出了一轮量价齐升的大牛市行情,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都创了历史新高。

从2010年开始,面对突飞猛进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房地产新政对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的确起到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增长过于迅猛的房地产价格,稳定了房地产市场。由此可见,国家进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颁布各项合理且合时宜的政策,指导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的本意应该是:把房价增速减缓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与人们的收入增长相匹配的程度,在个别房价奇高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的房价增速最好能明显地下降并稳定下来,使市场供需总量保持基本平衡,使市场供需结构保持基本一致,房价基本合理。但从上面宏观调控前和调控后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房价的增速在2009年还是明显地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没有达到宏观调控预期的理想效果。2010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拳的重重作用下,才开始慢慢降下来,基本上达到了初步的效果。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在经过了大约两年多非常有力度的调控才初步显现出了它的威力呢?难道房地产市场就这么难调控,要几个部委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我们以后应该怎样更好地实施调控呢?

1.是供需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真实需求强劲。大家知道,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住房市场供不应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住房存在巨大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吃好的同时对住好也有很强烈的愿望,并且我国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三代同堂了,年轻人更愿意与父母分开住;我国的安家置业观念比较强,人们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差,人们只有买了房子才有家的感觉;我国近几年城市化也比较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继续推进,这些因素无疑提高了我们对住房的现实需求量;房价上涨使得把住房当作投资品的人们有一个房价上涨的预期。这些因素就使得房价具有很强的刚性,不会轻易降下来。但我国这次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力度非常大,最终发挥了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使得房价正朝着预期的效果转变,我们相信随着调控的继续深入,房价会越来越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成本渠道;DSGE模型;金融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4-0014-08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关键因素。根据Barth和Ramey[1]的研究,紧缩货币政策引起利率上升,较高的利率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继而使产品价格水平上升。根据这一理论,成本渠道作用的关键是利率变化引起融资成本变化,因此利率变化就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根据已有研究,金融市场结构是引起利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些研究均以发达金融市场为研究样本,鲜有以发展中金融市场为研究样本的分析。

齐杨、柳欣[2,3]对我国的成本渠道进行了验证。他们发现成本渠道在我国是存在的。本文根据这一结论,以成本渠道理论为分析基础,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发展中金融市场对利率传导程度的影响,研究金融市场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结构问题一直是经济领域中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早在Brunner 和Meltzer[4]就指出过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影响经济增长。Blinder[5]认为金融结构对货币当局的实际经济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准确地揭示了金融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Carlino 和Defina[6]通过对美国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由于金融市场结构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货币政策效应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Cecchetti[7]发现具有高度发达资本市场的国家其政策的敏感性要低于“拥有大量小银行、银行系统健康程度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能力差的国家”。 Forssback和Oxelheim[8]对金融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Chowdhury等[9]采用美国、英国和欧盟部分国家的数据对不同国家金融结构与成本渠道进行分析,发现对于金融系统比较完善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成本渠道表现的非常明显。此外,金融市场的摩擦可以成为货币政策冲击的加速器。Huelsewing等[10]在充分考虑了银行的平滑利率行为根据Huelsewing、 Mayer 和Wollmershaeuser[10],当银行可以明显地平滑利率时,利率冲击对厂商边际成本的影响会减弱,并因此导致成本渠道效应不明显。的条件下,研究了成本渠道与银行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欧盟的成本渠道效应之所以较小,主要原因是银行可以平滑贷款利率;尽管厂商需要根据信贷条件重置价格,但是由于银行的缓冲作用,利率冲击对通胀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Kaufmann 和Scharler[11]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他们发现市场结构差异与成本渠道效应之间的确存在关系但是并不显著。Georgopoulos 和 Hejazi[12]发现不同的金融结构下,企业融资特征也不同。融资特征差异使各个行业对利率变化的反应明显不同,因而货币政策效应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这一研究仅仅从侧面反映了金融市场结构、货币政策效应和成本渠道之间的关系。综上,尽管关于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其中涉及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分析相对较少,而仅有的研究也都局限于发达国家的数据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还缺少相应的研究。

我国的金融市场于上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利率一直是中央银行所控制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这期间有大量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文献,许多都提到了金融结构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樊明太[13]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征,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虽然文章并没有将金融结构的变量引入模型,仅仅根据金融结构的变迁选择了结构分割点进行研究,但他的研究表明金融结构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反应函数。唐雷和赵卫东[14]分析了经济转型期间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要以特定的金融结构为前提假设,各种传导途径都有相匹配的金融市场结构。我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为主要特征(bank based),故我国的货币传导途径以信贷途径为主。Georgopoulos和Hejzai[12]认为尽管信贷渠道和成本渠道是紧密联系的,但是货币政策效应与企业金融特征变迁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金融市场结构与信贷渠道并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钱雪松[15]从银行结构和公司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降低银行业的垄断性市场结构,并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金融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效应之间的确存在着联系,但是鲜有文献描述这种联系的作用机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微观基础中的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纳入动态均衡分析框架,从一般均衡角度分析金融市场结构在货币政策成本渠道中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建立一个三部门模型,分析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动态均衡表达式,并找到宏观经济中的一般均衡表达式,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美国和欧盟三方进行对比。美国和欧盟均处于发达金融市场中,美国是典型的市场基础金融市场结构,欧盟则是典型的银行基础金融市场结构。本文将三者进行横向比较,以发现成本渠道在不同金融市场结构下的表现。

二、模型设计

本文利用粘性价格模型分析金融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成本传导机制的影响。一般地货币政策调整以后,由于实体经济调整存在时滞性,短期中经济易出现不均衡。本文延续凯恩斯粘性价格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成本渠道传导机制和金融市场结构联系。

货币政策成本传导渠道表明,利率变化引起企业融资成本改变,因此利率传导程度差异成为导致成本渠道效应差别的原因之一。在有关利率传导的文献中,学者们普遍认为零售利率(retail interest rate)比市场利率(market interest rate)更加平滑。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为了稳定市场份额,在紧缩货币政策发生时,会对关系客户使用特别的(低于市场零售利率的)实际利率水平。Allen 和 Gale[16]认为在以“银行基础”(Bank-based)为特征的金融系统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银行愿意与部分客户保持较近的关系以维持利润,因此更可能给熟悉的客户提供更优惠的利率。故银行的平滑利率动机可能会减缓利率冲击对厂商造成的影响,造成成本渠道效应下降。但是他们的分析是针对成熟金融市场的研究,对于发展中的金融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Kaufmann 和Scharler[11]的模型为基础,结合Chowdhury等[9]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利率传导情况以及成本渠道效应。

(一)代表家庭

经济体中有一个代表家庭,其预期的最大化效用为E0∑∞t=0βtC1-αt1-α-L1+ηt1+η,其中β表示折现因子,α表示风险规避系数,Ct表示代表家庭在t期的消费,可以具体表示为Ct=(∫10Ct(i)∈-1∈di)∈∈-1。Lt表示代表家庭在t期支出的劳动力,η表示劳动力边际效用替代率;价格指数为Pt=(∫10Pt(i)1-∈di)1∈-1,其中Pt(i)表示商品i的价格,∈表示两种不同商品的价格替代率。

假设代表家庭在每期期初持有名义资产At-1。代表家庭期初决定本期的消费量与储蓄量,其中储蓄有两种形式:存入金融机构的存款为Dt,或者购买公司债券的存款为Bt。存入金融机构的存款可以获得名义利率:RDt=1+rDt;购买的公司债券的存款有债券利率:RBt=1+rBt。此外,家庭支出的劳动力可以获得工资率为Wt。假定家庭进行购买前,可以先取得工资并做出投资决策。根据上述条件,代表家庭面临的预算约束为:

其中,(1)式为标准的欧拉等式(Euler equation),(2)式为劳动供给方程,(3)式表示存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之间的套利关系。

(二)生产厂商

假设代表厂商i雇佣劳动力lit,生产有差异的最终产品,为了简单起见,本文简化其生产函数表述为:

为了雇佣到劳动者,假设企业需事先借入了总额为Mit的资金。此时企业的流动性约束条件可以表述为:

其中,Wt表示劳动者名义工资。厂商在贷款到期日需支付总额为iltMit的利息。因此,厂商i的总成本包含工资总额Wtlit,以及利息总额iltMit。为了考察不同金融结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又假设有λ部分的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取得所需资金,有1-λ部分的企业需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债券融资的方式,取得所需资金。根据上述的流动性约束条件,可以求得企业的最小成本,表述如下:

其中,λ部分企业最小成本为:

1-λ部分企业最小成本为:

其中,Rlt表示名义利率,Rlt=1+ilt;wt=Wt/Pt, Pt表示名义价格水平;mcFt和mcBt分别表示银行依赖型企业和债券融资型企业的边际成本。

根据Gali、Gertler[17]和Gali等[18],假设在t期厂商在概率为θ的条件下,采用原价格水平;在概率为1-θ的条件下重新制定价格。则市场价格水平Pt可以表示为:

1-θ部分厂商制定价格的原则如下:有ω部分的厂商根据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重新制定价格。根据现有文献,ω部分厂商的定价原则为Pbt=P*t-1+πt-1,其中πt=PtPt-1,P*t-1表示厂商在t-1期的平均价格水平。有1-ω部分的厂商根据最大化的收益预期值设置价格。则1-θ的价格水平可以表示为:P*t=(1-ω)(λPFt+(1-λ)PBt)+ωPbt。

其中,PFt和PBt分别表示依靠银行融资和依靠债券融资的厂商定价。

根据上述价格水平的表达式,厂商i的利润水平表述如下:

其约束表达式为Yit=PitPt-ζYt,其中,Yt表示行业平均产量,Pt表示市场平均价格,ζ>1表示不同商品的替代率。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和价格水平表达式,可以得到下式:

(三)金融机构

本文所述金融机构不仅包括银行,还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向无法利用获得银行贷款的厂商提供资金。假设所有的金融机构均是利用存款产生贷款,再贷款额可以表述为Lt=ψtDt,其中ψt∈(0,1)表示存款总额中可以用于贷款的份额。此外,假设这些金融机构具有平滑利率的动机,即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上升、可贷资金总额没有增加的条件下,有提高贷款总额的动机。本文把这种平滑能力表述为:ψt=φ0(RLt)φ(RLt-1)φ,其中φ0>0,φ>0。表示上一期利率的权重。当金融机构出现平滑利率动机时,即>0时,可以消减掉基准利率波动对可贷资金产生的影响。

假设金融机构是完全竞争的并且无成本的,金融机构的收益可以表示为∏t=RLtLt-RDtDt,其约束函数为Lt=φ0(RLt)φ(RLt-1)φDt。根据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求得:

(四)一般均衡方程

根据Chowdhury等[9]的模型,从上述家庭、厂商以及金融机构的最优方程,可以得到下列一般均衡方程:

其中,μ=1+η1-k-1+α。(6)、(7)和(8)是根据上文所描述的家庭、厂商和金融机构三方均衡表达式所推导的。(9)式表示货币当局的利率政策,描述了央行制定基准利率的规则。(9)式设定的前提是假设货币当局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υπ和υy分别表示货币当局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波动的反应系数,ut表示未预期的货币冲击。

三、利率传导程度实证检验

(一)模型选择

根据上文分析,本期贷款利率可以表示为本期存款利率和上期贷款利率的函数。为了衡量经济体中贷款利率的传导程度,本文用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如果经济体中传导程度较好,则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差别较小,说明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较激烈,因此金融机构无法平滑利率;反之如果传动程度较弱,则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别较大,金融机构可以有较大的平滑利率的范围,以此表明金融机构之间不是激烈的竞争关系。

为了寻找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关系,本部分实证模型在(8)式的基础上,进行一阶差分,通过回归二者的增量,描述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传导程度。此外,根据Ehrmann等[19]的研究,实际GDP的变化量可以影响贷款需求(即影响借款利率)。根据这一结论,本文将(8)式修改如下:

(二)数据选取

(10)式中RLit表示市场贷款利率。由于我国还存在着利率管制,因此单纯的银行贷款利率无法真实反映金融市场的供给变化。本文选取银行同业拆借率来反映市场贷款利率水平的变化本文将银行同业拆借率视为实际贷款利率的线性表述。。(10)式中的RDit反映的是金融机构为可贷资金支付的利率。我国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居民的存款,二是央行的货币发行量。由于居民的存款利率为央行控制利率,难以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因此本文不采用存款利率。目前,反映可贷资金水平的利率有两种,一是再贷款率,二是贴现率。本文将利用这两种利率水平分别对(10)式进行分析。本文所取的数据均来自中经网和RESSET金融网。数据区间为1999年1季度至2010年2季度,共45个观测值。

本文采用OLS方法对(10)式进行检验。在古典线性回归基本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利用OLS方法计算得到的系数估计量是所有线性、无偏估计量中方差最小的。

(三)实证检验结果

1.采用贴现率测算的结果

2.采用再贷款率本文采用的再贷款率为6个月再贷款率。根据测算,我国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额大约相当于6个月的销售收入。测算的结果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种测算方法,τ1的值远远高于τ0。这说明我国的市场贷款利率主要由上一期的利率水平决定,而不是由本期的再贷款利率或者回购利率决定。因此,我国的利率传导程度较低,按照Kaufmann和 Scharler[11]的标准,我国属于“银行基础”的金融系统,并且从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效应较低。

3.Wald检验

由于(10)式所衡量的是短期内利率传导程度,为了进一步考察利率长期传导程度,本文采用Wald检验对原假设:τ0+τ1=1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为Eviews显示的F统计量和χ2统计量及各自的P值。χ2统计量等于F统计量乘以检验约束条件数。在本文中,仅有一个约束条件,所以这两个检验统计量等价。根据它们的P值,可以拒绝τ0+τ1=1的原假设。这意味着再贷款表1Wald检验结果率和回购率以及滞后一期的贷款率无法很好地解释本期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这也说明贴现利率的传导程度从长期来看也是不完全的。

根据成本传导的观点,名义利率可以影响厂商的融资成本(生产边际成本),并导致厂商的定价发生改变。然而,货币政策中利率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公司的边际成本,取决于央行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程度。在利率传导不畅的经济中,由于实际利率变化幅度有限,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也较小。因此,一般认为在具有“银行基础”的金融结构中,由于其有较低的利率传导程度,成本渠道表现得不显著。而在具有“市场基础”的金融结构中,利率的传导程度较完善,成本渠道效应比较显著。

为了检验成本渠道在我国所发挥的作用,本部分将对前一部分的模型进行校准,以进一步分析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Kaufmann和Scharler[11]采用假定参数的方法对欧盟和美国的成本渠道效应进行分析。本部分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的情况加以分析。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假定折现因子β=0.99,效应函数中的η和α假定为2;异质商品间的替代率∈为11;生产函数中的k=0.33。假设在实际中,有大约30%的厂商按照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和价格制定本期价格,因此ω=30%。此外,还假定价格调整的频率为一年/次,因此θ=0.75。根据谢平、罗雄[20]的研究,υπ=0.2和υy=0.6,ρ=0.8。此外根据谭艳芝、彭文平[21]的研究,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80%,在模型中用以衡量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情况λ被假定为0.8。对于11+φ和表2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通过对比表2中中国、欧盟和美国的数据关于欧盟和美国的数据来源于Kaufmann and Scharler[11]的研究(下同)。他们做了相同的模型,以欧盟和美国数据做分析。可以看出,在发达金融市场中,银行基础的金融结构与市场基础的金融结构对成本渠道不会产生影响。通过美国和欧盟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紧缩货币政策冲击下,其产出变化为0.05%,并且美国和欧盟变化率相同。通胀率变化幅度稍大,也仅为8%。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发达金融市场中成本渠道效应并不显著。但是从发展中金融市场来看,金融结构对成本渠道的影响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对成本渠道效应影响显著。其中,货币紧缩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较大。由于成本渠道的存在,使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力降低了50%,对通胀率的影响力提高了50%,这一数字说明我国成本渠道效应明显。这也反映出虽然我国与欧盟国家同是以“银行基础”为特征的金融体系,但是成本渠道效应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区别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融资购买劳动力上的投入成本,而非融资直接投入生产的过程。这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我国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由于本文的模型采用的是系数校准法进行检验,因此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设定的参数指标。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对设定参数的依赖程度,提高本文模型对金融市场结构描述的精准程度,对模型中一些参数进行替换,以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通过表3-表5可以看出,尽管本模型测算结构受到系数设定的影响,但是不同系数条件下成本渠道对产出和通胀所产生的影响力趋势相同。由于成本渠道的存在,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影响力都有所改变,其趋势是对产出的影响力降低而对价格影响力表5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ω=0.4)

提高。这一过程也说明紧缩利率政策在发生之初并不能使价格水平下降,而是使价格水平上升根据齐杨、柳欣[2]的测算,紧缩利率对价格的推高作用平均将达4-6个月时间,虽然价格水平逐渐回落。,这一过程增加了价格水平的不稳定程度,故紧缩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力超过对产出的影响力。此外,相对于发达金融市场数据的稳定性而言,我国成本渠道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中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增加了金融市场摩擦,降低了利率传导程度,从而提高了成本渠道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四、小结

成本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之一。由于厂商需要融资以购买劳动力进行生产,因此紧缩货币冲击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使企业边际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价格和产量。在这一过程中,利率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程度直接影响了成本渠道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我国金融市场特征为变量,通过衡量利率的传导程度,确定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并运用三部门DSGE模型,分析成本渠道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表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利率传导程度测算,发现我国的利率传导是不完全的。谢平、袁沁[20]的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利率传导不畅,2003年之前的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利率传导不完全,利率冲击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基于成本渠道传导机制,利率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影响力均高于发达金融市场国家。

第二,我国与欧盟同属于典型的银行基础金融市场结构,但是成本渠道在我国和欧盟经济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其原因有二:1.我国金融市场依然处于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体制不够健全,还存在一定的市场摩擦,从而提高了厂商与银行的交易成本,导致厂商融资成本的上升,继而提高了货币紧缩对产量和价格的冲击力;2.我国的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种生产模式提高了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了成本渠道在我国经济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BARTH M J, RAMEY V A. The Cost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M].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2001: 199-240.

[2]齐杨,柳欣. 我国货币政策成本渠道传导机制――来自制造业的实证[J]. 上海经济研究,2011,(2):4-11.

[3]齐杨,柳欣. 利率变动与通货膨胀[J]. 经济学动态,2011(3):57-65.

[4]BRUNNER K, MELTZER A H. The Federal Reserve’s Attachment to the Free Reserve Concep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5]BLINDER A S. Credit Rationing and Effective Supply Failures[J]. Economic Journal, 1987 (97):327-352.

[6]CARLINO G,DEFINA R.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s, 1998 (80):572-587.

[7]CECCHETTI S G. Legal Structur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J].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9(7): 9-28.

[8]FORSSBAECK J, OXELHEIM L. On the Link between Exchange-Rate Regimes and Monetary Policy Autonomy in Small European Countries, 1979-2000[J].The World Economy, 2006 (29): 341-368.

[9]CHOWDHURY I, HOFFMANN M, SCHABERT A. 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Cost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 (50): 995-1016.

[10]HUELSEWING O, MAYER E, WOLLMERSHAEUSER T. Bank Behavior and the Cost Channel of Monetary Ttransmission[R].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6.

[11]KAUFMANN S, SCHARLER J. 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 Cost Channel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J]. Economic Modeling, 2009 (26): 40-46.

[12]GEORGOPOULOS G, HEJAZI W. The Feldstein-Horioka Puzzle Revisited: Is the home-bias Much Les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9, 18(2): 341-350.

[13]樊明太.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7):27-37.

[14]唐雷,赵卫东.金融结构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际比较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理论与实证[J].学术论坛,2008(10):97-105.

[15]钱雪松. 公司金融、银行业结构和货币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2008(8):13-28.

[16]ALLEN F, GALE D. 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17]GALI J, GERTLER M. Inflation Dynamics: A Structure Econ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9, 44(2): 195-222.

[18]GALI J, GERTLER M, LOPEZSALIDO J D. European Inflation Dynamics[J]. 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 2001, 45(7):1237-1270.

[19]EHRMANN M, GAMBACORTA L, MARTINEZ-PAGES J, et al.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Role of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VAR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资产定价、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市场机制在此洪流中得到了深化发展。而它的发展又将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剧变,各国金融资产总量、结构发生调整,最终国民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

自1991年上海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以来,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18家,流通市值达到151258亿元,而股票总市值也已达到了243939亿元。以上数据显示,随 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增强,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鉴于此,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也随即成了金融研究最前沿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在货币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这一课题上,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类方法,分别是回归分析方法、事件研究方法以及向量自回归方法。

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图表和简单的自回归方法。Springkel(1964)对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运用图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918―1963年期间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领先牛市两个月。

Berbman和Lynge(1981)利用事件研究方法对1977―1982年期间美国周数据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未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与股票价格呈现负向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经济学家又开始选择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Thorbecke(1997)利用1967年1月―199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结果发现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与股票收益呈现负向相关,如果联邦基金利率突然变动1个标准差,那么股票收益在开始期间每月将平均下降0.8个百分点。

国外文献表明,货币政策的调控会对股票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其研究大多以发达国家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基本都具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发达的股票市场。但我国经济尚还处于转轨阶段。即使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项制度还仍不完善。因此,对我国而言,其仅仅只具有参考意义,并不能直接将其运用。鉴于此,我国学者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做了更为具体的研究。

钱小安(1998)运用静态回归和方差分解方法对1994年3月―1997年2月期间的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相关性较弱且不稳定,预期因素在股票价格形成中较为重要。

蔡振声、金戈(2001)利用VAR模型考察了1997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同业拆借利率与上证指数波动的关系,发现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反向的联动关系,但均衡机制并不完善。

易纲、王召(2002)认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有影响,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股票市场,但政策当局企图利用货币政策来刺激股票市场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三、实证分析

本文就货币政策调控如何具体影响股票市场这一课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脉冲分析方法和方差分解方法来刻画系统的动态特征。

(一)变量与数据选取

由以上分析可知,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来影响股票市场,调节宏观经济,于是本文将采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来刻画货币政策的特点。

具体而言,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CHIBOR)是我国货币市场中形成的利率,其能够很好地体现资金供求关系,目前最能代表我国的市场利率。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月加权数据作为利率考察指标,用R来表示。

在货币供应量指标选择方面,广义货币供应量能够全面概括货币供应的情况,所以本文将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来诠释中央银行中货币的供给,用M2来表示。

对于股票市场指标的选择,本文采用了上海综合指数。这是因为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且就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而言,上海证券交易所更具代表性,再加之上海综合指数能够很好地刻画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真实情况,用Index来表示。

2006年底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票市场趋于规范,自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一轮由“从紧”向“适度宽松”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一轮由巨幅上涨,到惨烈下跌,再到强劲反弹的过程。于是本文在样本期间上将选择2007年1月2010年8月,共44组数据,就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上证指数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均采用Eviews 6.0软件。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VAR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本身是平稳序列或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避免伪回归问题,先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见表1),广义货币量M2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R、上证综合指数Index的对数,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下,均为一阶差分平稳过程,即他们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以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与E―G方法不同的是,它能够同时对多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由于该检验以VAR模型为基础,所以这里首先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数(见表2),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检验广义货币供应量、全国银行问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

由表2所示可知,5个评价指标都指出应建立VAR(1)模型,因此滞后期数选择为1较为恰当。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广义货币量、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四)VAR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本文将采用脉冲相应分析方法来对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进行分析。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综合指数的冲击情况,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对于广

义货币供应量LnM2的一个正面冲击,上证指数Lnlndex有一个正面的反应,且这个正面反应一直会持续到第7期,即增加货币供应量M2会随即拉动股票价格的上升。对于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的一个正面冲击,Lnlndex先出现一个负面的反应,但在第3期后开始出现正面的反应,并在第5期后其正面反应趋于稳定。

(五)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能够捕捉到一个变量的冲击因素对另一个变量的动态影响路径,而方差分解可以将VAR系统中的一个变量的方差分解到各个扰动项上。因此,本文在此选择方差分解方法来进行考察。

从表4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影响股指波动最大的因素时期自身,如预期因素,心理因素等,其比例一直在70%以上。利率对股指的影响随着滞后时间的增加在逐渐加强,但影响效果还是很薄弱,维持在30%以下,且货币供应量M2对股指的影响一直很薄弱,都维持在1%以内。

(六)Granger因果检验

虽然在很多回归分析中能够得到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但这并不表示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当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时,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具备相关关系。那用这两个变量所拟合的回归模型也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本文将对广义货币量、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问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在5%的显著水平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股票价格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利率是股票价格的格兰杰原因,且股指也是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即利率变化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而货币供应量却不能有效影响股票价格。

四、结论

通过运用VAR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考察了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利率在调整初期与股票指数呈现负向相关,之后逐渐转变为正向相关;货币供应量对股票指数的影响与利率相较而言,影响效果相当有限;影响股票指数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市场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21.

市场分析政策范文第15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已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实施效果。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视角,从微观基础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通过跨期效用限制模型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跨期效用限制模型

一、微观基础分析

要研究货币政策效率,首先要弄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利率一直受政府管制,没有完全市场化,使得中国的货币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反应到利率上来,利率传导受阻,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主要的传导渠道是信贷和金融资产价格,本文将通过分析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从股票市场来揭示资本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对于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

由于微观经济主体资产调整将改变对不同资产的供求,引起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的变化,改变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因此会影响货币政策效率。

本文采用跨期预算分析方法的2期模型来研究其作用机制。在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中加入股票资产。根据货币效用理论,货币可以给持有者提供流动性,是决定微观经济主体效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效用最大化的框架下,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问题。假设家庭各期之实际所得分别为给定值 , ,存在借贷市场,并且初始借贷值为 ,市场名义利率为 , 为名目所得, 为各期消费, 为各期股票成交量, 为各期股票价格, 为实业投资量。通过化简,得到最终的跨期预算限制式:

(1)

通货膨胀率为:(2)

则实际利率为:(3)

由(1)(3)式得:

(4)

此式的左边是终身财富,右边是合计支出。

另外,假设微观经济主体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在两个时期里花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是:

(5)

称为时间偏好率,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在此假设效用函数是二次函数的形式,即:

由无差异曲线和限制线可知,效用最大时应满足的条件是效用函数与限制线相切,即两者斜率相同,因此对效用函数(5)求全微分,得到:

(6)

代入二次函数的导数得:

(7)

整理可得最优未来消费水平:

(8)

我们再假设第二期的预期收入由预期变卖股票资产所得,预期实业投资所得和其他预期收入组成,即: 。由(8)以及限制函数(4)可得当前最优消费水平:

(9)

由(1)得,通货膨胀率为:

(10)

由(8)可知,由于微观经济主体根据跨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当前消费、未来消费和储存货币,在效用函数中各参数不变时,当前消费的提高将引起未来消费的上升。由(9)和(8)可知,未来预期的股票价格和成交量 越是比当前的股票价格和成交量大,则当前的消费和未来消费也越大。长期中,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当预期股票价格上升的时候,投资者将加大投资量,因此,预期股票价格将影响未来的投资量。由式(10)可知,在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当期的股票投资额与预期的股票投资额的比率越大,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就越大,说明消费者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率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本期投资额也将影响物价稳定。

正因为股票价格变化情况影响股票投资,而股票投资量又影响消费,货币需求和通货膨胀率,股票价格才能通过消费和货币需求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率。

由于微观经济主体在决策时,并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未来收入 ,只能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安排消费和货币需求。从(8),(9)和(10)可知,当股票市场不完善时,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那么股票价格上涨并不会提高预期未来收入。因为不完善的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变幻莫测,只要微观经济主体没有将自己的股票变现,那么股票价格的暂时上升就不能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未来收入。另一方面,如果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微观经济主体就会增加股票投资.但是,由于预期未来收入没有提高,那么股票价格的上升将迫使微观经济主体减少当前消费和货币需求,以购买更多的股票。在公式(9)中, 上升,而 不变, 下降。

由此可见,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对货币政策的效率上有如下影响:(1)股票市场的发展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决策。(2)如果股票市场发展不完善,则股票价格的上涨反而会降低当前消费,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无法显现;如果股票市场发展完善,那么股票价格的上涨就会提高当前消费,产生财富效应。(3)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将避免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股票市场的过分悲观,从而稳定物价,使货币政策更为有效,反之,将阻碍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途径。

二、结论与建议

由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这一渠道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货币政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道义劝告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提高。理论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结构,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改变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的相关性。若货币当局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最终目标,这将加大货币当局通过调节货币流通量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货币当局必须根据股票市场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提高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