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

土建改造施工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不良地基;注浆技术;

1.概述

工民建主要是指用于工业使用和民用住宅的建筑工程。在工业的带动下,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之下,近年来,我国的工民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为了进一步提高工民建的基本质量,各施工建筑单位,必须立足建设施工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并对施工建设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加强对不良地基的巩固建设工作,也能够提高我国建筑的整体质量,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加固原理

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加固应用,其原理就是在基础的土石界面处通过水泥浆液或者水泥与水玻璃的混合浆液等等这类型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来对诸如裂隙、孔隙、溶洞、土洞以及软土地基等工民建基础的不良地质情况进行注浆封堵和固化反应,从而使得注浆浆液与工民建基础下的原始土石进行结合,并由此形成稳定土石结核,及将其固化成为一个受力整体。这样不仅能够封闭隔水形成水平帷幕封堵地下水通道,以隔断地下水活动对持力层的影响,而且还能够消除位于基岩面附近发育的岩溶裂隙水在受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及由其他不可预见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诱发的地表变化,避免在运营后出现局部塌陷,消除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工程隐患。

3.工民建施工中基础工程质量病害原因分析

3.1工民建施工中的不良地基土处理不完善。目前我们国家出现的大量工民建质量问题,主要是由地基不良造成的。地基不良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地基条件考察,因此,没有预留地基处理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钻探深度不够。不良地基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固和改善,将会留下重大的安全隐患,降低建筑的使用寿命,威胁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3.2工民建施工中的填料压实度不达标。不良地基问题主要出现在土方地基的建筑施工中,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地基的承重能力,保证建筑的基本质量,需要对土方的基石进行压实处理,但是土方材料的性质不稳定,而且其压实的机械操作有使用的局限性,所以压实后的土方地基也难以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这种土方地基的压实处理不当,也是造成当前工民建施工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随着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定期及时的养护,所以,工民建的土方地基会受到严重的损害,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地基下沉。

4.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土中的改造加固应用措施

不良地基的问题已经不是新鲜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不断的科学研究,虽然也尝试过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最终还是普遍认为注浆的处理办法比较科学可靠,具体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4.1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土中的改造加固施工技术措施。要想配制合格的注浆浆液,首先应根据先导孔芯样岩体的破碎程度、裂隙发育情况、地质构造和注水试验渗透系数的大小、施工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采用纯水泥单液注浆,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8:1~0.8:1.1。如果需要采用双液注浆时,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液中水泥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 。1:0.5~1:0.4其注浆工采取全孔分层注浆法。在注浆前要做管路压力试验及钻孔吸水量试验,而在注浆时水泥浆由搅拌机充分搅拌,保证浆液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按配合比设计要求将配好的浆液用注浆泵送人孔内。注浆浆液浓度由稀到浓,注浆压力由低到高,分节加人止水塞,逐级加压,在灰岩中采用0.1~0.3兆帕,至岩土界面附近逐步加大至0.3~0.5兆帕。

4.2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土中的改造加固质量控制措施。首先,对于开孔垂直度的控制,其钻孔一般采用干钻,对于钻孔的芯样情况应进行详细记录。其次,对于注浆方式的选择,在基岩裂隙部位选用分段下行式注浆,由上向下分段注浆后,还应自下而上复注一次,当岩层稳定且垂直节理不发育或在含水层间又有隔水层时,宜用分段上行式,当地质遇到沟、槽、暗河且孔深时可采用混合式,对于浅层宜全孔一次注浆,对破碎裂隙发育、渗透性的地层,段可加大。再次,在注浆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操作不规范,或者注浆施工的设备操作失误等原因,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冒浆、漏浆现象。具体的处理办法可以依据漏浆的不同程度进行科学的选用,例如,可以在浆液中加入的适量纯净细砂,以增大孔隙率;如有吸浆量很大和冒浆严重等情况,可采用间歇注浆法,即注浆一段时间后,停止注浆,然后再次的进行注浆操作。对此,需要工作人员准确的掌控每次操作的时间间隔;加人氢氧化钙等速凝剂,缩短凝结时间;调低注浆压力;采用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液的双液注浆法。最后,应该明确注浆施工结束的具体时间,科学的判断停止注浆的时间,是保证注浆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加固措施落实到位的一个关键因素。按照理论上的数据分析,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情况之下,就可以实施停止注浆的操作:第一,浇筑的浆水已经高出了应该注浆区域的三米以上,并且不大于五米;第二,注浆钻孔基岩完整,或多次注浆,孔口压力超过1.5兆帕时;第三,注浆孔口压力维持在0.2~0.5兆帕左右,吸浆量达到或超过每分钟四十升,并能够维持半小时;第四,单孔注浆量达到平均注浆量两倍,且进浆量明显减少时。

结束语

总之,工民建施工能够满足我国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住房需求,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厂房。工民建行业的不断发展不仅给施工建筑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带动了国内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工民建施工数量激增和施工速度的提升,工民建的质量问题也逐渐的突显出来,集中表现在不良地基的施工建设。为了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工民建的使用寿命,保证广大用户的基本人身财产安全,需要结合工民建不良地基工程的诱发因素,运用科学的施工办法,提高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最终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实处。经过不断的数据论证和实践研究,目前比较适用的不良地基加固技术主要是注浆技术。希望通过注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国家有关部门的不断重视,我国未来的工民建施工作业质量能够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共同推进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改造 , 不良地基土,技术

【 abstract 】 the foundation soil and the upper building is between "lip" relationship, the superiority of the foundation soil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choose what kind of bad foundation soil treatment and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f reform and processing is not in place necessary for specific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create many trouble and hidden troub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soil is bad, analyzes the main harm of bad foundation soil, civil construction reform bad foundation soil technology.

【 key words 】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bad foundation soi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天然地基有很多属于不良地基土,不良地基其承载力通常比较低,受到荷载的作用,容易发生形变,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地基土与上部建筑之间的是“唇齿”关系,地基土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该选择什么样的不良地基土处理方式及地基施工技术。如果改造和处理不到位必然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建设制造出诸多的麻烦和隐患,为此,对不良地基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良地基土的基本特征

不良地基土一般具有较高含水量及压缩性、较大孔隙、较低抗剪强度与明显的流动性与结构性。倘若其受到较大荷载作用,便较易出现局部地基破坏甚至是地基整体滑动现象,在较深开挖基坑阶段便会出现坑壁失稳、隆起基坑等现象。不良地基土具备的较高压缩性易引发其基础呈现较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现象,倘若其上部建设建筑物呈现较大的各部位差异荷载,或具有较复杂的体型便会引发不均匀沉降现象,引发基础建筑物标高下降,令使用条件受到影响甚至是开裂、倾斜或破坏。渗透性较小的不良地基具有较慢的固结速率与较长的延续沉降时间,呈现出缓慢增长,处于长期软弱状态,还会对加固地基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灵敏性的不良地基土倘若应用挤压、振动与搅拌施工方式则会破坏不良地基结构,令其强度有所下降。

在我国包含的不良地基土类型多样,主要包含冲填土、杂填土、软黏土、松散饱和砂土、有机质土、膨胀土、季节冻土、湿陷性黄土、红黏土、膨胀土、山区地基土与泥炭土等。其中湿陷性特殊黄土如果在上面进行土层覆盖,则在其自重应力的影响下一旦湿陷性黄土浸水便会破坏土结构并引发显著变形。湿陷性黄土一般多为坡积、冲积、风积或洪积构成,呈现粉质黏土或粉土,并伴随粉质粘土中含有少量的结核。一旦天然工程项目地基呈现了较多不良问题,我们就必须采用良好的改造技术实施有效的地基处理,进而优化工民建工程施工建设效果。

二、不良地基土的主要危害

1、对地基承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如果地基所允许承载力比建筑物对地基的荷载大的话,那么地基的工作状态是正常的,不构成安全隐患。但是,如果建筑物对地基的压力超出了地基允许的最大承载力,必然导致抗剪强度难以支撑上部建筑结构重力和荷载,地基必然会因此而发生局部或整体的剪切破坏,其结果通常表现为:地基的四周围地面因此发生隆起现象,甚至于地基土体会出现沿滑动面滑移的现象,这无疑是造成上部建筑发生倾斜或倒塌的主要原因。

2、不良地基土容易致使地基发生沉降现象。大量工程统计数据表明,基础沉降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地基受到外部动力荷载如地震、车辆或设备的振动引起共振等等,这些外部动力荷载容易引起地基土出现液化和失稳等等危害,不良地基土更容易因此而发生过大的变形,致使基础产生沉降,很多事故教训告诉我们一旦沉降过大或沉降是不均匀的,结构很容易受此影响而出现开裂性破坏。

3、不良地基土容易造成土坡失稳。土坡失稳指的是土坡原来的平衡受到了冲击而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是在一定范围内土坡整体沿着某一滑动面向外和向下移动,如此一来原来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良地基土大多容易出现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地基改造处理。

三、工民建施工改造不良地基土技术

1、换填土层法

这种处理方法首先,挖去地基底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湿软土层,用强度较大的素土、砂、碎石或者灰土来代替,再压实之。

对路基而言,排水固结是砂垫层的主要作用。砂垫层能有效提高承载力,起到减少沉降量的作用,同时其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得以加快,冻胀被有效地防止了,膨胀土的胀缩作用被消除掉了。

2、塑料排水板

如果工程中遇到的是软基层较厚的地区,这种地基土固结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地基也不容易稳定下来,从排水路径上考虑,可以采用塑料排水板来处理如图1所示,有效地缩短了排水的位移,地基土的固结速度明显加快,加上塑料排水板不是很贵,这种方法相比而言比较经济。因此,应用比较多,现在处理上已经很成熟了,其安插方法也经过了多次的改进,速度快捷而且操作非常方便,最常规的插打方法是插板机附加一个卷带装置依靠液压或者振动完成施工。如图1所示。

3、加筋加固

考虑软土地基上路基容易出现不稳定现象的原因,超载的路基重量是产生这种不稳定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路基中的内部土压力也容易引起侧向位移趋势导致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为了消除这两者使路基土产生的附加剪力的影响,就必须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来支承路基的竖向荷载。一般情况下,工程上处理时在路基底部添加各个类型的加筋织物。

4、夯实法

该方法是运用夯击提供给地基—强大的冲击力,地基受力在其内部冲击波,由于冲击力的存在,实现夯锤有效地冲切上部土体,致使土体结构被破坏,进而出现夯坑,周围土受到动力挤压成隆起状态。大量的实践表明,夯实法在实施强夯的过程中,只要夯击一次,由于土体中因含空气,因此,能够立刻产生大概有几十厘米的沉降,破坏土的结构,一旦其强度下降到最小值,在夯击点周围就会出现径向的裂缝,成为很好的主要排水通道加速孔隙水被排出,由于粘性土具有触变性,软土地基的强度因此得以恢复甚至增强。

这种方法具有工期短,施工方便以及使用土类广等众多优点,在现在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地应用。

5、挤密法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桩成孔和夯填阶段通过挤压作用,对地基土形成加密效果,使得原桩孔部位的土被挤进周围的土体之中,对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天然土进行了挤密,致使地基的孔隙比降低,密实度提高,摩擦角和干密度增大,有效改变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大幅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6、预压法改造技术

预压法改造工艺目的在于提升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同时减少建筑物建成后造成的沉降量,于是预先在场地地基上施加一定静荷载,等到地基土被压密后再卸除荷载的压实方法。适用于淤泥质粘土、淤泥或人工冲填土等软弱土地基。技术上分为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两种。前者在地基上堆放重物(水、土、砂、石等)进行预压;后者先在软粘土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用土工薄膜覆盖且周围密封。用真空泵对对地基土进行抽气,借助大气压力和真空压力的压力差将土中一部分水抽出,达到地基土固结而加固的目的。

总之,对不良地基土处理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改造技术,充分发挥原地基土承载力,就地取材,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地基处理费用低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是增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其沉降变形,使其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等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志飞. 工民建施工中关于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分析[J]. 才智, 2011,(34) .

[2] 何章云. 谈软土路基的特点及处理设计[J]. 才智, 2012,(04) .

[3] 石文芳. 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6) .

[4] 徐小花. 工民建施工改造不良地基土技术研究[J]. 才智, 2012,(05) .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不良地基土;改造分析;注浆技术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尤其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跨越式发展,工民建的施工技术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为了能够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对工民建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更科学的控制,尤其是对我国工民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更科学的控制,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摸索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施工管理体系和方法,以此来适应工民建基础工程的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通过对工民建基础已经出现的病害现象进行分析,并将其发生的原因逐条找出,从而在其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在提高施工工艺技术和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及预警作用,以此来达到提高工民建施工项目的使用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加固原理以及工民建基础的质量病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造加固中注浆技术应用的实用有效的技术措施。

二、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加固原理

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加固应用,其原理就是在基础的土石界面处通过水泥浆液或者水泥与水玻璃的混合浆液等等这类型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来对诸如裂隙、孔隙、溶洞、土洞以及软土地基等工民建基础的不良地质情况进行注浆封堵和固化反应,从而使得注浆浆液与工民建基础下的原始土石进行结合,并由此形成稳定土石结核,及将其固化成为一个受力整体。这样不仅能够封闭隔水形成水平帷幕封堵地下水通道,以隔断地下水活动对持力层的影响,而且还能够消除位于基岩面附近发育的岩溶裂隙水在受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及由其他不可预见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诱发的地表变化,避免在运营后出现局部塌陷,消除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工程隐患。

三、工民建施工中基础工程质量病害原因分析

1、工民建施工中的不良地基土处理不完善。通过对大量工民建施工项目的调查发现,不良地基土区域因为地基沉降而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布孔过少,钻探深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不良地基土存在,或者未能准确探明不良地基土的范围和深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等,导致该区域的不良地基土没有进行应有的改造加固处理,或者是选择的处理方法不完善。另外,选择的不良地基造加固处理计算方法及其计算参数与该不良地基土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同样会导致不良地基土的处理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要求和预期效果。此外,雨水侵蚀造成基础填料的流失与强度降低,也是造成工民建施工项目基础沉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2、工民建施工中的填料压实度不达标。工民建施工项目中的基础土石方工程大都要求对其填料进行处理。然而,由于基础土石方工程的填料压实度受到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施工机具、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操作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填料土压实度往往难以满足规范的标准以及设计的要求,这可以说是工民建施工项目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另外,在工民建施工项目的使用或生产阶段,由于疲劳荷载与天气、环境等因素长期不断的作用影响,会导致其基础的土基塑性变形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工民建施工项目基础产生差异沉降,并以此来破坏工民建施工项目基础的平顺度。

四、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土中的改造加固应用措施

1、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土中的改造加固施工技术措施。要想配制合格的注浆浆液,首先应根据先导孔芯样岩体的破碎程度、裂隙发育情况、地质构造和注水试验渗透系数的大小、施工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采用纯水泥单液注浆,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8:l~0.8:l.1。如果需要采用双液注浆时,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液中水泥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1:0.5~1:0.4。其注浆工艺采取全孔分层注浆法。在注浆前要做管路压力试验及钻孔吸水量试验,而在注浆时水泥浆由搅拌机充分搅拌,保证浆液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按配合比设计要求将配好的浆液用注浆泵送人孔内。注浆浆液浓度由稀到浓,注浆压力由低到高,分节加人止水塞,逐级加压,在灰岩中采用0.1~0.3兆帕,至岩土界面附近逐步加大至0.3~0.5兆帕。

2、注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项目不良地基土中的改造加固质量控制措施。首先,对于开孔垂直度的控制,其钻孔一般采用干钻,若采用湿法钻孔时则必须进行清孔处理,对于钻孔的芯样情况应进行详细记录,检查确认岩面成分、岩土分界位置、钻孔深度和终孔条件。其次,对于注浆方式的选择,在基岩裂隙部位选用分段下行式注浆,由上向下分段注浆后,还应自下而上复注一次,当岩层稳定且垂直节理不发育或在含水层间又有隔水层时,宜用分段上行式,当地质遇到沟、槽、暗河且孔深时可采用混合式,对于浅层宜全孔一次注浆,对破碎裂隙发育、渗透性的地层,段可加大。再次,对于冒浆、漏浆的处理,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如下处理措施:适当调大浆液浓度;在浆液中加人适量纯净细砂,以增大孔隙率;如有吸浆量很大和冒浆严重等情况,可采用间歇注浆法,即注浆一停止一再注浆;加人氢氧化钙等速凝剂,缩短凝结时间;调低注浆压力,以近乎自然压状态灌注一段时间,待已灌注浆液初步凝结后再调大压力灌注;采用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液的双液注浆法。最后,对于注浆结束的判定,主要是按照设计要求的注浆结束标准结束注浆,即满足以下条件当中的任意一个时即可结束注浆:第一,冒浆点已出注浆范围外三到五米时;第二,注浆钻孔基岩完整,或多次注浆,孔口压力超过1.5兆帕时;第三,注浆孔口压力维持在0.2~0.5兆帕左右,吸浆量达到或超过每分钟四十升,并能够维持半小时;第四,单孔注浆量达到平均注浆量两倍,且进浆量明显减少时。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民建施工项目的现代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其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都被社会各界所密切关注。而如何避免工民建基础工程在其建成投入使用或生产之后出现一定程度的病害,就需要我们根据以往工民建基础施工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总结,从而能够在其施工过程当中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施工措施来对工程质量加以控制,从而确保工民建施工中的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尤其是通过对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注浆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在其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在提高施工工艺技术和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工民建施工项目的使用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另外,对于工民建基础工程中注浆技术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够大大减少工民建施工项目在其投入使用或生产之后的维护和养护费用,可谓是一举多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不良地基土;改造技术

在工民建施工中,对于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必须选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而且要尽量提高地基土的变形性质、承载力及渗透性等。由于现代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种类普遍较为复杂,施工单位在改造技术的选取中一定要坚持快速、低价、技术及工艺简单的原则,全面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减少工程的总体投资。

1 工民建施工中常见不良地基土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质条件也呈现复杂分布的形式,在工民建施工中,只有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水文等条件进行综合的探测与分析,才能逐步制定行之有效的不良地基造技术措施。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工民建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土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软粘土

在工民建施工中,软粘土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地基土种类之一,从地质条件的较多进行分析,其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低渗透性等显著特点,为工程项目的地基处理造成了较大的难题。从软粘土的性质进行考虑,其不排水强度一般仅为5-30KPa,而且表现现较差的总体承载力(20-70kPa)。

1.2 杂填土

杂填土的分布范围较广,其不是一种天然的不良地基土种类,而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遗留的垃圾,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步分解成性质较为复杂的垃圾土。通常将杂填土分为:生活垃圾土、工业生产垃圾土、建筑垃圾土等三类。杂填土的主要具有成分复杂、无规划堆积、厚薄不均、性质各异、规律性差等特点,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造,很有可能造成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3 饱和松散砂土

饱和松散砂土主要由粉砂或细砂组成,在静荷载作用下其通常可以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当遇到较强的外力作用时,例如:机械振动、地震等,其土质结构既有可能发生液化反应,并且出现大范围的震陷变形现象。

1.4 膨胀土

膨胀土在我国的分布较广,主要是由蒙脱石组成,普遍具有失水收缩、吸水膨胀、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反复胀缩变形等特点,其性质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膨胀土的含水量略有变化,就有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有害膨胀现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影响严重。目前,国内用于膨胀造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性改良、换土、预浸水,及防止土质含水量变化等。

1.5 湿陷性黄土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形成于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附加应力等外力的共同作用,因土层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而有可能发生显著的附加变形,是工民建施工中面临的主要不良地基造技术问题之一。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对其附加沉降进行准确的分析,以防止对于工程造成巨大的伤害。

2 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

目前,随着国内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具体的改造技术体系。在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一定要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的勘测与分析,进而才能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的不良地基造技术方案。本文仅列举国内几种常用的不良地基造技术:

2.1 置换法

2.1.1 换填法。换填法的操作流程较为简单,对不良地基土的表层进行挖除,同时回填压密特性较为优良的土质,并且要对其进行反复的压实或夯实,进而保证土层表面形成较为理想的持力层,在改变不良地基土承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2.1.2 振冲置换法。振冲置换法的应用中需要借助专业的振冲机械,在高压水的冲击作用下,在不良地基土中形成规则的孔或洞,在其中分批次填入卵石、碎石等,保证土层内不形成稳定、可靠的桩体。

2.2 加筋法

2.2.1 土工合成材料。在不良地基土的改造中,加筋法的应用首先要选用性能优越的土工合成材料,其原材料主要包括:化纤、塑料与合成橡胶等,大致可以分为:土工膜、土工织物、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特种土工合成材料等类型。根据地基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其制造成各种规则的形状,并且合理放置于土体表面、内部或不同土层之间,起到保护或加强土层整体性能的作用。

2.2.2 土钉墙技术。土钉墙技术是进行不良地基造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主要适用于:粘性土、人工填土、弱胶结砂土等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土层。土钉的设置一般需要经过钻孔、插筋、注浆等流程,也可以采用在土层中打入型钢、钢筋、钢管等方式,在土层内部形成较为牢固的土钉。土钉通过接触界面的粘结摩阻力,可以与其周围的不良地基土形成坚固、不易变形的复合土体,进而保证建筑地基部分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

2.2.3 加筋土。加筋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抗拉性能较为优越的拉筋埋置于不良地基土中,利用拉筋与土颗粒位移之间形成的摩擦力,保证土层的整体稳定性,进而减少其出现严重变形的可能性。在不良地基造中,必须选择抗拉性能优越、摩擦系数较大的网状、条带状、丝状的铝合金及合成拉筋材料。

2.3 预压法

2.3.1 堆载预压法。在工民建施工的地基处理中,堆载预压法主要是指使用临时堆放土料、砂石料、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方法,对不良地基土进行施加荷载,并且保持一定的预压期。在不良地基造中应用堆载预压法,可以有效提高土层的整体荷载力,而且有利于降低土层的不均匀沉降。在堆载预压法的应用中,必须保证预压荷载要大于设计荷载,并且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推土机和自卸汽车。

2.3.2 真空预压法。真空预压法主要应用于软粘土的改造中,通过在土层表面铺垫足够厚度的砂垫层,使用真空泵对已经覆盖的砂垫层进行抽气,促使地基形成预期的负压。在地基中空气和水分不断抽出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地基固结的效果。在部分工民建施工中,也会采取插塑料排水板或打砂井的真空预压法,其主要目的是缩短排水距离。真空预压法的使用中,必须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滤管的水平埋设中宜采用鱼刺形或条形,在砂垫层表面覆盖的密封膜一般采用较为环保、经济的聚氯乙烯薄膜。

2.3.3 降水法。在不良地基土处理中,降水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地下水的水位,进而有效减少地基土层中的孔隙及压力,不断增加土层的自重应力和效应力,从而保证地基得到足够的预压。目前,在国内工民建施工的不良地基土处理中,主要采用喷射井点、轻型井点、深井井点等方式。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文选取汕头市澄海区泛海木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的工业厂房为例,建筑总面积65700,为三层框架结构,总高度为11.2m。项目所在地原为某大型化工厂厂区,原有建筑物已经全部进行拆除,场地较为平坦、宽阔。项目所在地靠近河流,地基的土质含水量较大,属于软弱不良地基。经过地质勘测得出:项目所在地的土层分布情况为:1)杂填土,厚度为0.6-1.3m;2)硬塑状粘土,厚度为1.3-1.7m;3)可塑状粘土,厚度为0-2.5m,存在局部缺失的现象;4)软塑状粘土,厚度为0.9-2.7m;5)流塑状粘土,厚度为0-1.8m,存在局部缺失的现象。土层以下部分为基岩。

3.2 不良地基造技术方案

3.2.1 重锤夯实

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利用重锤夯实的方法进行浅层地基的处理,主要目的是在在土层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硬壳,使其保持一定厚度的持力层。由于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在进行地基施工前进行试夯,以确定相关工艺和技术参数。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均高出工程项目设计的标高,并且严格按照要求对于土层的含水量进行控制。在重锤夯实结束后,对于夯松的表土及时进行清除。

3.2.2 换土垫层

针对项目所在地不良地基土的实际情况,工程设计单位制订了换土垫层的改造技术方案,将基础下面0-2.2m的软涂层全部进行挖除,使用卵石、粗砂、中砂、灰土、碎石、砾石等材料填实。垫层共分为五层,施工单位采取分层夯实的方法,以保证其目的达到设计标准。同时,根据设计方案,计算出垫层的最小宽度为2.4m,厚度为2.2m(见图1)。同时,根据常规的不良地基土技术标准,垫层的顶宽较基础底边每边宽出0.2m,垫层的底宽与基础同宽。在完成换土垫层后,对于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进行测量,达到设计标准。

综上所述,在工民建施工的不良地基造中,应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加固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桩基技术等,对于具体改造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良地基造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而且要合理使用各种新型的机械设备和仪器,进而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进度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林树枝.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04-209.

[2]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159-166.

[3]谢海林.不良地基土处理与加固方法及施工工艺[J].城市建设.2009(7):15-16.

[4]张昭.浅谈厂房建设中不良地基的处理[J].四川建筑.2009(2):44-45.

[5]杨耀坤,汤福南,黄志伦,等.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5-163.

[6]黄熙龄,滕延京,王铁宏,等.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9-77.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不良地基土;改造技术

引言

建筑整体质量的好坏有很大程度取决于地基土,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不良的地基土,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加固处理。对不良地基土进行改造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要科学、合理。改造过程中,还要尽量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渗透性以及变形性质等。在当今的工民建施工中,涉及到的不良地基土种类较多。所以,在选取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时要统筹兼顾,不仅要保证施工质量,还要降低工程成本、使工艺流程简单。

1.不良地基土作为地基的表现

不良地基土最明显的表现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结构性。由于它的含水量一般很高且孔隙大,导致不良地基土的抗剪强度较小,基土的渗透性不好。这样的地基土不能承受过大的荷载,否则会破坏地基,甚至造成地基的整体性偏移。这种情形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更为明显。以下简要介绍不良地基土的几种表现:(1)不良地基土压缩性较高,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或沉降较深。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往往是荷载各部分体形过大或是比较复杂。如果承受过大的荷载,沉降深度甚至大于两米。如果用这些不良地基土进行工民建施工,会降低构筑物的基础标高,甚至出现开裂、倾斜等现象。(2)不良地基土过小的渗透性,会降低基土的固结速率。固结速率降低,沉降时间变得更长,地基土较软,从而影响到地基的加固效果。(3)不良地基土的灵敏度较高,会降低基土的强度,破坏地基的结构。这种不良现象在工民建施工进行振动、搅拌、挤压时更为明显。

2.不良地基造所需考虑的因素

不良地基土的地基较软,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稳定性差、强度低、压缩性较高以及液化渗漏等问题。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工程项目所需的地基强度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要首先对不良地基土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固处理,直至符合施工要求。如此,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安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不良地基造所需考虑的因素。(1)首先要对场区的不良地基土种类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其对上部构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如结构稳定、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等。(2)然后要对不良地基土加固处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确保方案可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不良地基造加固处理的成本。(3)最后对地基基础的要求和处理目标进行确定。这个过程需要结合上部构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实际荷载来进行综合考虑。

3.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

这些年来,我国工程技术发展迅猛。在工民建施工中,对不良地基土进行改造的技术也日趋完善,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体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对不良地基造技术方案进行选择前,要对场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以下简要介绍几种目前国内常用的不良地基造技术。

(1)置换法。置换法主要包括换填法和振冲置换法两种。换填法主要是将优良的土质替换掉不良地基土的表层,并对其进行反复的夯实和压实。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获得的效果也很好。换填法不仅改变了不良地基土的承载力,使土层表面的持力层得到改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基土的稳定和抗变形性能。振冲置换法主要是通过专业振冲机械来进行改造的技术。不良地基土在高压水的冲击作用下会形成一些具有特定形状的洞或者孔,在这些特定形状的洞或孔中装入碎石和卵石,就可以提高桩体的稳定性能。

(2)加筋法。加筋法主要包括土钉墙技术和加筋土技术。在用加筋法进行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前,要对土工合成材料进行选择,所选材料性能要好。材料类型主要有: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土工合成材料以及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选择合适的土工合成材料后,要将其做成满足工程需要的规则形状,并置于相应的地基部位,以此来加固改造不良地基土。在选用土钉墙技术进行改造时,要考虑其土体性质和种类。该方法常用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土层,如人工填土、弱胶结砂土以及粘性土等。土钉的设置方式很重要,施工流程包括钻孔、插筋和注浆等。土钉插入到地基土中,可以和附近的地基土结合,形成不易变形的坚固复合土体,这个过程主要得益于土钉接触面所形成的粘结摩阻力。通过土钉墙技术的加固改造,使得建筑地基更加的稳定和安全。不同于土钉墙技术,加筋土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抗拉性能比较好的不良地基土中。加筋土技术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土层的变形,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土层的整体稳定。 使用加筋土技术来改造不良地基土所选材料很重要,要选择一些抗拉性能好、摩擦系数大的合成拉筋和铝合金。

(3)挤密法。在工民建施工中,如果场区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常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在夯填和桩成孔阶段,通过对地基土进行挤压来达到加固效果。通过挤密法改造的不良地基土的地基密实度更高,空隙也相应的减小,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物理力学性能得到优化,地基的承载力也相应的提高。

(4)预压法。常用的预压法类型主要有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以及降水法。堆载预压法在工民建施工的地基处理中较为普遍。这种方法通过在不良地基土中堆放沙石、土料等建筑材料来进行加固,所施加的额外荷载具有预压期。使用堆载预压法改造的不良地基土,可以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层的整体荷载力。采用堆载预压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一定量的自卸汽车和推土机。这样,才能保证预压荷载大于实际的设计荷载。在工民建施工中,如果场区地基土以软粘土为主,则使用真空预压法进行改造较好。采用这种方法要将一定数量的砂垫层铺在土层表面,并用真空泵抽掉砂垫层的空气,使得地基上下层之间产生压降,起到加固改造效果。在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为了缩短排水的距离,可以采用打砂井的真空预压法来进行加固改造。采用真空预压法时,有几个注意事项:①排水系统要完善;②滤管的水平埋设宜采用条形或鱼刺形;③密封膜要经济和环保。在进行工民建施工时,不良地基土在处理时往往会抬高地下水水位,此时,就需要采取降水法来降低地下水水位。经过降水法处理后,土层的效应力和自重应力得到提高,土层间的压力和空隙减小,保证了地基的预压,从而保证了不良地基土的加固改造效果。常用的不良地基土处理方式有多种,主要是轻型井点、深井井点和喷射井点等。

(5)夯实法。这种方法需要通过给地基较大的冲击力来实现土体结构的被破坏和再改造。夯击对地基所形成的强大冲击力,会造成地基上部土体下移,甚至是夯坑。夯击往往会伴随有土体隆起的现象。在实际工程中,夯实法往往能使土体产生较大的沉降。地基土结构被破坏的同时,会在夯击强度减小的过程中形成很多的径向裂缝,方便孔隙水的排出。此外,夯击后的土体触变性增强,使得软土地基的强度增大,加固改造效果更好。夯实法的优点很多,不仅施工方便、工程时间短,而且适用的土体范围也非常广泛。

结束语

对不良地基土进行改造处理的技术很多,在工民建施工中,要根据场区土体种类以及工程实际情况来选用合理的改造技术。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使得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更为成熟,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长虹,杨有海.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3):15―18.

[2] 李勇.浅谈航道护岸工程中软弱地基的处理[J].民营科技,2010(5):12―13.

[3] 张成英.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方面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0(5):56―58.

[4] 谢海林,徐长林.不良地基土的处理与加固的方法及施工工艺[J].价值工程,2010(9):26―28.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不良地基 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不良地基土一般具有较高含水量及压缩性、较大孔隙、较低抗剪强度与明显

的流动性与结构性。倘若其受到较大荷载作用,便较易出现局部地基破坏甚至是

地基整体滑动现象,在较深开挖基坑阶段便会出现坑壁失稳、隆起基坑等现象。不良地基土具备的较高压缩性易引发其基础呈现较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现象,倘

若其上部建设建筑物呈现较大的各部位差异荷载,或具有较复杂的体型便会引发

不均匀沉降现象,引发基础建筑物标高下降,令使用条件受到影响甚至是开裂、倾斜或破坏。渗透性较小的不良地基具有较慢的固结速率与较长的延续沉降时间,呈现出缓慢增长,处于长期软弱状态,还会对加固地基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灵敏性的不良地基土倘若应用挤压、振动与搅拌施工方式则会破坏不良

地基结构,令其强度有所下降。

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要首先对不良地基土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固处理,直至符合施工要求。如此,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安全。

1 工民建施工中常见不良地基土

我国工民建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土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软粘土

在工民建施工中,软粘土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地基土种类之一,从地质条件的较多进行分析,其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低渗透性等显著特点,为工程项目的地基处理造成了较大的难题。从软粘土的性质进行考虑,其不排水强度一般仅为5―30KPa,而且表现较差的总体承载力(20一70kPa)。

1.2 杂填土

杂填土的分布范围较广,其不是一种天然的不良地基土种类,而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遗留的垃圾,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步分解成性质较为复杂的垃圾土。通常将杂填土分为:生活垃圾土、工业生产垃圾土、建筑垃圾土等三类。杂填土的主要具有成分复杂、无规划堆积、厚薄不均、性质各异、规律性差等特点,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造,很有可能造成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3 饱和松散砂土

饱和松散砂土主要由粉砂或细砂组成,在静荷载作用下其通常可以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当遇到较强的外力作用时,例如:机械振动、地震等,其土质结构既有可能发生液化反应,并且出现大范围的震陷变形现象。

1.4 膨胀土

膨胀土在我国的分布较广,主要是由蒙脱石组成,普遍具有失水收缩、吸水膨胀、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反复胀缩变形等特点,其性质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膨胀土的含水量略有变化,就有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有害膨胀现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影响严重。日前,国内用于膨胀造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性改良、换土、预浸水、及防止土质含水量变化等。

1.5 湿陷性黄土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形成于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附加应力等外力的共同作用,因土层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而有可能发生显著的附加变形,是工民建施工中面临的主要不良地基造技术问题之一。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对其附加沉降进行准确的分析,以防止对于工程造成巨大的伤害。

2 不良地基造所需考虑的因素

不良地基造所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首先要对场区的不良地基土种类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其对上部构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如结构稳定、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等。

2.2 然后要对不良地基土加固处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确保方案可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不良地基造加固处理的成本。

2.3 最后对地基基础的要求和处理目标进行确定。这个过程需要结合上部构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实际荷载来进行综合考虑。

3 改造技术分析

3.1 换填土层法

这种处理方法首先要挖去地基底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湿软土层,用强度较大的素土、砂、碎石或者灰土来代替,再压实之。对路基而言,排水固结是砂垫层的主要作用。砂垫层能有效提高承载力,起到减少沉降量的作用,同时其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得以加快,冻胀被有效地防止了,膨胀土的胀缩作用被消除掉了。

3.2 塑料排水板

如果工程中遇到的是软基层较厚的地区,这种地基土固结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地基也不容易稳定下来,从排水路径上考虑,可以采用塑料排水板来处理,有效地缩短了排水的位移,地基土的固结速度明显加快,加上塑料排水板不是很贵,这种方法相比而言比较经济。因此,应用比较多,现在处理上已经很成熟了,其安插方法也经过了多次的改进,速度快捷而且操作非常方便,最常规的插打方法是插板机附加一个卷带装置依靠液压或者振动完成施工。

3.3 加筋加固

考虑软土地基上路基容易出现不稳定现象的原因,超载的路基重量是产生这种不稳定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路基中的内部土压力也容易引起侧向位移趋势导致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为了消除这两者对路基土产生的附加剪力的影响,就必须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来支承路基的竖向荷载。一般情况下,工程上处理时在路基底部添加各个类型的加筋织物。

3.4 夯实法

该方法是运用夯击提供给地基一强大的冲击力,地基受力在其内部冲击波,由于冲击力的存在,实现夯锤有效地冲切上部土体,致使土体结构被破坏,进而出现夯坑,周围土受到动力挤压成隆起状态。

大量的实践表明,夯实法在实施强夯的过程中,只要夯击一次,由于土体中因含空气,因此,能够立刻产生大概有几厘米的沉降,破坏土的结构,一旦其强度下降到最小值,在夯击点周围就会出现径向的裂缝,成为很好的主要排水通道加速孔隙水被排出,由于粘性土具有触变性,软土地基的强度因此得以恢复甚至增强。这种方法具有工期短,施工方便以及使用土类广等众多优点,在现在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地应用。

3.5 挤密法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桩成孔和夯填阶段通过挤压作用,对地基土形成加密效果,使得原桩孔部位的土被挤进周围的土体之中,对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天然土进行了挤密,致使地基的孔隙比降低,密实度提高,摩擦角和干密度增大,有效改变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大幅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3.6 预压法改造技术

预压法改造工艺目的在于提升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同时减少建筑物建成后造成的沉降量,于是预先在场地地基上施加一定静荷载,等到地基土被压密后再卸除荷载的压实方法,适用于淤泥质粘土、淤泥或人工冲填土等软弱土地基。技术上分为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两种。前者在地基上堆放重物(水、土、砂、石等)进行预压;后者先在软粘土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用土工薄膜覆盖且周围密封。用真空泵对对地基土进行抽气,借助大气压力和真空压力的压力差将土中一部分水抽出,达到地基士固结而加固的目的。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也是工民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建筑安全就无从谈起。在施工之前,应该认真熟悉审查图纸,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做好技术交底施工中认真做好隐检、预检和结构验收。基槽应逐个检查验收,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要处理好。每个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必须由施工员进行技术交底,无技术交底不得施工, 并严格控制施工轴线,标高。同样, 在对不良地基的改造中还要注意确立管理体制, 杜绝因为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力资源损失。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7篇

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不良地基土;改造

地基土关乎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对于不良的地基土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与加固处理。实际中,我们应结合相关的设计、施工规范标准,按照土应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改造与加固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处理,以确保建筑整体质量与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任何的危害。根据设计规范标准,改造不良地基土的方法具体有置换法、预压法、压实与夯实法等等。

1.建筑工程设计中常见不良地基土及其特点

1.1软粘土

也可称之为软土,软弱粘性土的简称。它的形成时间是在第四纪晚期,属于泻湖相、湖沼相、河谷相以及海相等的河流冲击物;在沿海与河流中下游地区比较常见。通常软土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淤泥,一个是淤泥质土。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物理力学特性:首先,物理特性;具有较多的粘粒含量,塑性指数达到了17以上,是一种粘性土。软土的颜色一般是暗绿色、深灰色、味臭、较高的含水量、一般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淤泥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情况。孔隙比通常在1.0-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的,我们将其称之为淤泥质粘土,而孔隙比超过1.5的,则称之为淤泥。其次,力学特性;软土的强度过低,在不排水的情况下一般为五到三十千帕,所呈现出的现象是较低的承载力基本值,通常不会大于七十千帕,甚至有部分只有二十千帕。软土特别是灵敏度较高的淤泥,是划分一般粘土的关键性指标;软土具有较大的压缩性。另外,工程性质;软土地基不仅具有较差的承载力,同时,它的强度增长速度较慢,在受到负荷影响下,极易出现不均匀的变形现象,变形速度大、渗透性差,但是它的流动性与触变性却较大,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过程中,一般会采用置换法、预压法等进行。

1.2饱和松散沙土

粉砂地基或者细砂地基通常会在静荷载的作用下,强度变得极高;不过,在受到振动荷载的作用时,如地震、机械振动,就会使得饱和松散沙土地基发生震陷变形的现象,严重者将会使其失去承载力。这主要是因为土颗粒松散排列并在外部动力作用下导致颗粒所处的位置出现错位,以寻求新的平衡点,快速的产生出了较高的超净孔隙水压,致使有效应力大大降低。在处理这一类型的地基时,应不断让它变得更加的密实,以避免在动荷载作用下发生液化的现象。

1.3冲填土

其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运用水力冲填而生成的一种软土类型;冲填土也属于天然地基的范畴,它自身的特性直接的决定了在哪种工程中应用比较适合。冲填土地基涵盖了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沉积分选特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时,一些大的颗粒沉积的时间较早,当距离入泥口的距离不断加大,沉积的颗粒就会越变越小,并且从沉积的深度与方向上表现出了层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它是在水力冲填的过程中而产生的,所以,具有较大的水分,通常是以流动状态中的形式而存在,充填力消失后,其表面就会自然的蒸发掉,而当表面水分蒸发后就会形成龟裂状,含水量随之降低,但是,在它表面以下部位,却可以在排水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循环流动,颗粒越细,流动现象就会更加的明显。此外,冲填土地基开始形成时,强度不高,但压缩性却高,主要是因为其总是在流动状态下无法形成固结状态。冲填土的特性和其颗粒的组成、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2.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2.1置换法

首先是换土垫层法;除去表层中涵盖的不良地基土,回填压密性质好的土进行压实,以确保持力层的良好。有效的将地基的承载力性质进行了改变,大大增强了抗变形与稳定能力。施工过程中,应全面清理需要转换的土层,保持坑边的稳定性;确保所填的料具有较高的质量;填料应分层进行夯实。其次,振冲置换法;采用专门的振冲机械在高压水射流的情况下边振边冲,在地基中成孔,然后再在孔中分批次的将碎石等粗粒料填入,以形成桩体。这一桩体与原来的地基土将组成复合地基,从而使得地基承载力不断提高,压缩性不断降低。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碎石桩所具有的承载力及沉降量完全由原地基土对其造成的侧向约束作用而决定,如果该约束作用较弱,那么,碎石桩的作用效果就会不但降低,所以,在强度较低的软土地基中使用这一方法时,应格外慎重。

2.2压实与夯实法

首先是表层碾压法;又可称之为表层压实法,主要是通过人工夯、低能夯实机械对土壤进行压实,从而提高其密度与实度。碾压机械通常有羊足碾、平碾等。在对砂土进行碾压时,会使得土颗粒在较大单位压力作用下而向周围不断移动,这时,就会对土的结构造成破坏。因此,在碾压砂性土时不适合采用羊足碾。羊足碾比较适合用于粘性土中,这样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其次,重锤夯实法;主要采用重锤自由下落而形成巨大的夯击能力对浅层地基进行夯实,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硬壳层,以确保持力层具有良好的厚度。施工前期阶段应进行试夯,明确相关技术参数,比如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等;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应比设计标高要高;夯实过程中,应控制好地基的含水量;大面积积夯过程中必须根据顺序进行。

2.3预压法

首先是堆载预压法;建筑物建设之前,采用临时堆载法对地基施加荷载,形成一定的预压期,当地基预先压缩完成大部分的沉降并且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后,将荷载进行卸除再建设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预压荷载应比设计荷载相等或者大;二,对于大面积荷载可以采用自卸汽车和推土机联合工作,在堆载超软土地基时,应采用轻型机械或者人工作业的方式;三,堆载的顶面宽度不能超过建筑物的底面宽度。其次,真空预压法;应在软土地基表面上铺设一层砂垫层,采用土工薄膜进行覆盖,并且周围还要密封。采用真空泵对砂垫层进行抽气,以确保薄膜下的地基形成良好的负压。地基中涵盖的水和气抽出后,地基土就会形成固结状态。另外,降水法;将地下水位进一步降低,能够使得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上覆土自重应力,提高有效应力,确保地基形成良好的预压。施工过程中,通常利用轻型井点、深井井点;如果土层是饱和粘土、淤泥质粘性土、粉土,应结合电极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处理不良地基土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改造技术,同时将原地基土具有的承载力全面的发挥,因为其具有施工速度快、工艺简便、地基处理费用较低等诸多优势,不断的改造与降低沉降变形,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同时还要使其成为提高地基强度与变形等要求的重要地基。

参考文献

[1] 李昌前;;浅析水利工程中软弱地基种类及处理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6期

[2] 崔江;;论工民建施工中对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3] 田春红;;不良地基基础的处理方式与选择探讨[J];山西建筑;2011年08期

[4] 卢炳超;;有关建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年26期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8篇

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因人类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对地表或地下强烈扰动破坏而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是强度很大的人为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控制水土流失,消除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下面对蕉岭县新铺镇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建设措施进行简述。

一工程水土流失现状

蕉岭县新铺镇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位于蕉岭县的新铺镇辖区,灌区范围包括北坑村、油坑村二个行政村,灌区耕地总面积1504亩,总人口2960人,距蕉岭县城26km,205国道、高速公路,省道402线(蕉新公路)是灌区的对外交通要道。项目区整体上为山间平地,沿途主要地貌有山间平地、河流冲积平地、低山丘陵和丘陵沟谷等。项目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热带树种均有分布,优势种不明显,森林覆盖率78.9%;丘陵地区,以马尾松、湿地松、桉树等阔叶树种和各种竹林为主1)现有渠道区域。现有渠道运行多年,未发生明显水土流失。受枯枝落叶、垃圾等堵塞,局部排水沟有一定淤积。

二水土保持措施总布局

根据水土保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采取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并结合本工程的的实际情况,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工程项目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

①、基础开挖:采取非工程措施,合理安排和组织施工。

②、弃渣场:采取植草皮和设排水沟的工程措施,工程完成后场地种植果作。

③、搅拌和堆料场:采取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非工程措施是合理安排和组织施工;工程措施采用植草皮。

④、工程临时建筑:采用植草皮和设排水沟工程措施。

三分项防治措施:

(一)引水枢纽区及渠道主要附属建筑物区:

1、基础开挖:采取非工程措施,合理安排和组织工程施工。多于土方暂时堆放,将用于回填。安排就近开挖就近回填。

2、旧浆砌石拆除:本工程旧浆砌石距改建构筑物不远,拆除时将有用块石取出堆放,重新作砌筑材料。其余废渣用不于回填。

3、引水陂头与两岸联接已设计有挡土墙、护坡等,保持边坡稳定,运行时亦不会产生水土流失。

4、混凝土搅拌场:为防止砂石流失,于四周设浆砌石挡墙,高0.5m宽0.3m,长3×50m.。浆砌石排水沟长150米。

5、工程临时建筑:工程临时建筑主要是施工工棚和施工仓库,这些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采取设置排水沟的工程措施和植草皮,合计植草皮330平方米,

(二)灌区干支渠系区:

1、土方开挖:本工程为改造工程,渠道部分土方开挖是于原有基础上扩大开挖,土方开挖首先渠道中淤集杂物泥砂,估算约0.12万m3,需运出处理,运至荒地(如程官河水出口下游堤外河滩)堆放,这些弃物有肥力,清理后可种果树。如堆高1.0m,可增果园0.8hm2。其次开挖土方用于填筑渠边道路基础。沿途小型附属建筑物基坑开挖土方,堆放于附近,用于回填,测算弃渣不多。

2、旧浆砌石拆除:本工程旧浆砌石距改建构筑物不远,拆除时将有用块石取出堆放,重新作砌筑材料。其余废渣用于回填。

3、混凝土搅拌场及堆料场:为保证工程质量和保护环境,渠系施工设立3个搅拌场进行混凝土拌和,每个混凝土搅拌场及堆料场50×50m。为防止砂石流失,浆砌石排水沟长65米。施工结束后,原为耕地者恢复耕地,原为荒地者施采用植草皮工程措施。

4、主干渠边坡植物恢复:主干渠设计为矩形断面,混凝土凝土衬砌防渗。开挖后和新筑边坡,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采取植草皮措施。上游侧平均坡长0.3m,下游侧平均0.4m,共计主干渠边坡植草皮总面积550m2。

四水土保持总工程量

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量有:(1)工程措施:M5浆砌石排水沟385m;(2)植物措施:种植草皮880m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工程量汇总见表1。

表1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表

五水土保持监测

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设立典型观测点,对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准确掌握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提出水土保持改进措施,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提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技术依据和公众监督基础信息,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

(一)监测时段划分

结合灌区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划分为施工前期监测和施工过程监测及竣工后监测。

(二) 监测点布设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建设类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点应按临时点设置”的规定,结合主体工程施工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本工程布设2个临时监测点位:

1#监测点:雷公坑陂引水陂上游500m处

2#监测点:潘田河与石窟河出口段。

(三)监测内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本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监测内容如下:

1、主体工程施工进度;

2、工程施工扰动土地面积;

3、水土流失灾害隐患;

4、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

5、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7、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监测重点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含临时措施)实施状况,水土保持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等。

(四)监测频次

施工前期调查监测一次。施工过程降雨、水土流失量每逢降中雨以上,在雨后监测一次,其余项目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个雨季结束后监测。

(五)监测方法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工民建施工 不良地基土 改造

0 引言

不良地基土有着极强的压缩性和含水量,结构性和流动性明显。假若地基受到较大荷载,那么极容易使地基发生破坏或者滑动,一旦在较深地基进行开挖就会出现隆起基坑或者坑壁失稳的现象。由于不良地基具备较强的压缩性,所以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或者较大沉降现象,降低基础建筑物标高,使建筑物破坏、倾斜或者开裂。所以,在工民建施工中要加强对不良地基的改造和处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1 工民建施工中常见不良地基土

我国工民建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土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1软粘土

在工民建施工中,软粘土是普遍存在的不良地基种类。就地质条件而言,软粘土有着渗透性低、灵敏度高、强度低、压缩性强等显著特征,加大了地基处理的难度。就软粘土性质而言,它的不排水强度仅为5―30KPa,而且其总体承载力极差,仅为20一70kPa。

1.2杂填土

杂填土分布地域广,它不是天然的不良地基土种类,而是人们生产生活垃圾的长期堆积,然后在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生成的性质极为复杂的垃圾土。杂填土一般包括建筑垃圾土、工业生产垃圾土和生活垃圾土三类。杂填土不同于一般的天然土,它具有规律性差、性质差异明显、厚薄不均匀、堆积无规划以及成分复杂等显著特点,假如不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极易导致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加大了建筑施工难度。

1.3饱和松散砂土

饱和松散沙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细砂或者粉砂,在静荷载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一旦遇到地震或者机械振动等较强的外力干扰时,它的土质结构极易发生液化反应,而且伴随着较大范围的震陷变形现象。

1.4膨胀土

膨胀土广泛分布在我国境内,蒙脱石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具备反复涨缩变形、干缩裂隙发育、浸水承载力降低、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等,且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当膨胀土的含水量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出现变化时,可能导致有害膨胀现象的发生,影响建筑物安全。目前,国内整治膨胀土的基本技术措施包括防止土质含水量变化、预浸水、换土以及土性改良等。

1.5湿陷性黄土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广,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失陷性土壤,而其生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附加应力和自重应力。一旦失陷性黄土的整体土层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发生附加变形的可能性极大,这是目前工民建施工中改造不良地基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建筑施工单位在对失陷性黄土进行改造和施工时,要科学合理的分析附加沉降值,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 改造工民建施工中不良地基的措施

2.1振冲密实法

使用振冲密实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流程:(1)保证场地平整,合理布置桩位;(2)将振冲器直接对准预定桩位;(3)开启振冲器,推动其进入土层深处30cm――50cm,进而加固土壤,同时要准确记录振冲器在不同深度所消耗的电流量和时间,然后将振冲器提升至孔口,重复上一动作一到两次,改善孔内泥浆稠密程度;(4)将大量填料倒入孔内,然后振冲器震动所倒填料,适当扩大桩位的半径范围,重复动作,直到电流符合国家标准成为密实电流以后方可停止振冲,而且要准确记录填料数量;(5)振冲器提出,继续进行上节桩段施工,完成整个桩段的震动工作后,可以将振冲器及相关配件移动到下一桩位;(6)在具体的制桩过程中,要保证各段桩体质量,使其与行业标准的留振时间、调料量、密实电流相一致,而具体参数则应以现场制桩试验数据为准。

2.2强夯夯击

改造不良地基土的过程中使用强夯施工法时,要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也就是说要首先改造深层土,其次进行中层造,最后再对表层土壤进行改造。在以强夯施工方法进行地基造时,确保最后一遍夯点夯击完成以后,要使用推土机填平夯坑。由此可见,夯坑地面上部分填土的土质相对疏松,同时由于受到强夯的振动影响,周围已经夯实的表层土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现象,所以,施工部门在对最后一个夯点进行夯击以后,要再次使用低能量进行满夯工作,加强土壤密实度。而且,在检验夯后工程质量时,还可能出现厚度较大的表层土的密实程度低于下层土密实厚度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满夯没能完成预期目标。

2.3塑料排水板

假如工民建施工中所遇到的施工地基是软基层较厚区,那么要固结地基土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且稳定地基的难度也较大,就排水路径而言,可以适当增添塑料排水板。采用了塑料排水板以后,能尽可能缩短排水位,进一步加快地基土的固结速度,而且塑料排水板的购置费较便宜,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工民建施工成本,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较广。目前,塑料排水板的处理技术已相对成熟,在经过多次改进以后,它的操作原理更加方便、反应速度更快,其中最常规的插打方法是在插板机中附加卷带装置,以便于震动或液压施工,具体的操作原理如图所示。

2.4预压法改造技术

实施预压法改造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升软弱地基的实际承载力,同时尽可能减少或者杜绝建筑物完成后造成的沉降。采用预压法技术需要事先在场地地基上施加一定的静荷载,在地基土压密后再卸除其承载的压力,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人工充填土、淤泥或者淤泥质粘土等土质较为软弱的地基。而预压法在技术上可以划分为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两种。真空预压的使用方法是在软粘土地基表面增加一个砂垫层,然后使用土工薄膜将其密封覆盖,借助真空泵抽出地基土内部的多余空气,而土壤中的水分则依靠真空压力和大力压力共同作用完成,进而不断加固地基土密实度。而堆载技术主要是在地基上堆放石、砂、土、水等重物,对表层土进行预压。

3 结束语

要保证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就要加强对不良地基土的改造力度,不断夯实工程基础。在工民建具体施工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不良地基造技术和方法,保证如期完成工期,同时为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除此之外,建筑施工单位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总结和归纳工程施工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改造不良地基土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推动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江.论工民建施工中对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0篇

一、关于城中村改造

本意见所称城中村,是指在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使用集体土地并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农民聚居村落或街区。

(一)加快编制改造规划

1.城中村改造规划由村委会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列入下年度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必须在上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

2.城中村改造规划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村民安置、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功能等因素,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对适于合村并建或集中改造的相邻城中村和老城区,按照优化整合原则,统一编制规划。

3.城中村改造规划,经县规划部门审定后实施。对违反改造规划,未按规划实施的单位和个人,由县规划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处罚。

4.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如确需变更城中村改造规划时,须按原程序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批准后两年未实施的,须重新编制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5.在城中村改造规划确定范围内,县规划部门不再审批其它建设项目。城中村规划改造范围内的所有产权单位,无论隶属关系,应服从该城中村改造规划。

6.城中村改造范围以外,与县城规划建设用地相联的周边村庄和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参照本办法管理,提倡多村合并改造。

(二)强化计划管理

城中村改造要突出重点,实行计划管理。计划安排要坚持“四个围绕”和“四个优先”,即:围绕城市功能的完善、围绕中心城市的环境改善、围绕城建重点工程的实施、围绕主干路网建设;优先改造阻街阻路的村庄、优先改造主干道两侧的村庄、优先改造已经开始又具备改造条件的村庄、优先改造区片整体开发的村庄。城中村改造计划由县规划部门商国土部门、乡镇政府制定,报县政府审定后,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三)采取合理改造方式

村委会(含村改居)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城中村改造在充分尊重广大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应根据本村的实际确定改造方式。属于村民安置用房的,可采用村集体实施改造、村集体融资联合改造、开发商独立改造、政府整合改造等多种方式。属于商业开发性质的,必须由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实施。

(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1.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用地规模由县规划部门商国土部门在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界定。城中村改造范围和用地规模以合法用地手续为基础,原则上不突破村庄建成区范围和用地规模。根据整体规划,城中村用地可通过土地等量置换整合改造。

城市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占用城中村用地的,原则上通过提高容积率的办法解决,一般不再安排补偿占地。

2.城中村改造用地纳入全县用地计划。城中村用地范围内有合法手续的用地部分,按程序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城中村改造范围内非建设用地和整合置换用地部分,分年度按计划安排用地指标。由村委会以净地交由国土部门依法进行征收,纳入储备。

3.城中村改造范围内村民住宅安置用地和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用地(商业用地),应在改造规划中确定,以划拨方式供地。一般应安排在城中村合法用地范围内;整理出来的可开发用地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村民住宅安置用地,按照村委会通过拆迁安置补偿的办法测算。人均安置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45平方米。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的商业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人均商业面积控制在5-15平方米。

按照规划部门批准的修建性详规,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一般掌握在1.5。鼓励建设单位节约利用土地,建设高层建筑,在控规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容积率。具体办法由县国土、规划部门制定并实施。

4.鼓励村委会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土地开发单位整体实施城中村改造。土地整体开发可实行利益承诺制,由村委会与开发单位签定协议,土地开发单位未竞得土地使用权时,承诺的利益可以纳入拆迁成本。

5.城中村在原址上分期分批实施改造的,可一次性办理完土地征转手续,根据改造进度可以分批办理供地手续。

(五)妥善处理拆迁安置

1.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实行“一村一案”。拆迁安置方案由乡镇政府指导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制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乡镇政府审查同意后,附带村民户口册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2.实施城中村改造,应当按照旧村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旧村未拆除的,回迁安置住宅未建设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应在乡镇政府组织、监督下实施。

3.对按规定给予补偿或安置后,仍难以支付差价款的困难村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照顾解决。

4.未经依法批准,没有取得合法手续私自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按照违法建筑处理,不予补偿。

(六)实行政策支持

1.城中村改造除划拨的住宅和商业用地外,剩余部分由村委会以净地方式委托国土部门公开出让,土地出让净收益的70%返还给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村民安置、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5%留给乡镇政府用于组织城中村改造工作,剩余的25%作为全县城中村改造调剂基金,由县政府统一调剂使用。

2.城中村改造中用于安置村民的新建住宅和解决村民长期生计的商业、服务及办公设施,免收市政设施配套费、土地管理费等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公开出让部分上述费用,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单位全额上缴,然后由县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全部用于改造范围内的公益设施建设补助。

3.城中村改造中通过划拨供地用于安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新建住宅、非住宅可按规定申请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上市交易须补交土地出让金。

公开出让土地上所建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缴费,依法进行权属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关于旧城区改造

本办法所称旧城区,是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上,除城中村以外,建筑密度达到或超过40%的建成区。

(一)旧城区改造项目县三年大变样工作指挥部提出计划,县规划、国土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

(二)旧城改造由县三年大变样工作指挥部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土地开发单位整体实施。土地开发可实行利益承诺制,县政府与开发单位签定协议。土地开发单位未竞得土地使用权时,承诺的利益可纳入拆迁成本。

(三)旧城区改造的土地供地以净地方式出让。土地出让方式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并附有县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

(四)实施旧城拆迁前,应将拆迁补偿方案及被拆房屋所有权证书的复印件集中上报县政府备案,作为新建房屋在登记时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所有权证正本待拆迁完成后,由原发证机关收回。

(五)旧城改造的土地出让总成交款,扣除国家规定的规费外,5%用于乡镇政府组织旧城改造工作,25%作为县旧城改造调剂基金,其余部分由县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返还给土地开发单位。

建筑密度未达到40%的旧城改造项目,按比例返还。

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市政设施配套费、道路占用费、垃圾处置费等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先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单位按规定上缴,然后由县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列支,全部用于改造范围内的公益设施建设补助。

(六)解决好旧城改造中的回迁安置问题。旧城改造项目内的住户的回迁安置问题由属地政府负责,属地政府要做好土地一级开发阶段回迁需求和房地产开发阶段回迁供给的衔接工作。旧城改造地块土地公开出让方案由县国土部门商规划部门制定,出让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回迁需求;旧城开发项目的户型设计要优先满足回迁户的需求,建设规模由负责回迁安置的属地政府确定;旧城改造实施项目内的原住户符合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政策的,优先享受相关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县三年大变样工作指挥部及办公室。负责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明确职责。县规划局负责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工作的规划、编制工作;国土局负责统筹该项工作的用地问题,负责土地指标的解决、土地的征转和供应;乡镇政府负责属地的城中村改造、旧城区改造的组织实施,负责拆迁安置和改造后村民的保障和就业工作,负责监督改造方案的实施。各责任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各个方面的工作细则和操作办法、工作程序,使此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招商引资。精心筛选出一批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项目,适时召开推介会,对城建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进行公开招投标,最大限度地招大商、引巨资,努力提高建设档次、水平和规模。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1篇

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技术比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信息技术、规划技术、乡村景观保护与重建技术等。德国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纪,在土地整治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统(LE-GIS),将土地整治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技术可追溯到15世纪,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过成立“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土地关系与土地整理问题国际研究会”,提出了统一进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与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标准,研究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澳大利亚的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重点是因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复垦问题,在土地复垦整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了大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视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研究。Caya等将模糊专家系统模型(FuzzyEx-pertSystem)应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权属分配得到更多农户满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块总价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须要对地块的价值进行评估,GIS技术在价值评估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国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术已经比较科学、系统、规范,适应了土地整治实践的要求。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有关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实践中非常缺乏技术支撑。我国急需从土地整治技术的工程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等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是景观设计与生态化整治技术。胡静等为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从建设一体化监管信息平台出发,构建了“中央—省级—县(区)级”三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王金满等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软件的统计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测算方法和流程,并为测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鉴;叶艳妹等设计了农地整治中急需解决的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和灌排沟渠生态化设计技术。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了首个土地工程研究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东部基本农田优质精细型土地整理技术、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这也充分说明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和趋势。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3.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建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为建筑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推动着土建工程的技术发展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企业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所存在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加强对土建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且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加强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迫在眉睫。

二、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探讨

1.土建工程项目造价管理。首先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一方面应该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以及公司、项目经理部和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另一方面要明确成本控制者是谁,任务是什么,权责分明。其次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需要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出相关的技术经济论证,从而得到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最终降低工程成本。再次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主要指的是严格控制人工费。

2.土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项目的安全管理要求我们采取措施使项目在施工中没危险,不出事故。安全管理的三大主要措施是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安全法规是安全管理模式运行的标准,是项目安全模式运行是否成功的基础。要实现安全生产,土建建设工程的各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的规定,预防为主,从多种渠道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管。

3.土建项目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融合到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土建工程中的合同确定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和质量等相关目标,并对合同双方责、权、利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合同管理贯穿于土建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开发、设计、监理(咨询)、施工等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个土建项目的实施起着控制和保证的作用。,在当今的形势下,如果土建项目缺乏合同意识可能会造成项目整体目标不明确,如果土建项目缺乏合同管理就难以形成系统的项目管理,更不用说项目的目标的实现。在现代土建工程中,一定要安排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和部门,而且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各种人员和部门都必须精通合同,熟悉合同管理和索赔工作。

4.土建项目质量的监督管理。土建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例如有对材料的监督管理,对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设计的监督管理,对施工的监督管理,以及对机械的监督管理等。我们需要严格重视材料监督管理、完善监督检验机构、加强施工监督管理。目前,现在的土建工程事故中,由于设计原因所造成的还是占很大比例,在对土建工程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同时,要重视对设计阶段进行监督管理,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搞好招投标阶段的监督管理,抓好工程的源头,突出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真正做到从设计到工程竣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5.土建项目技术管理。一是进行日常检查巡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异常并将发现的异常问题记录在管理台账上,采取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根据异常问题的性质提出后续实施意见,防忠于未然。我们可以采用现场巡视的方法来对土建工程中的结构件变形、腐蚀老化、裂缝、渗漏、沉降等使用状况进行观察,对于外墙、地下室、屋面、体形变化处、荷载集中处、现有缺陷处等一系列特殊部位应该重点观察。二是对各种改造行为进行技术审核。有一些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可能会发生局部改造、技术改造、使用功能改变等情况,这些改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和使用环境,像是对建筑物本体进行墙柱板改造、开洞、加载等。在改造过程中,改造的责任部门应向技术管理部门递交改造申请,并由相关的技术人员按改造内容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等方面进行审核,必要时应提请原设计单位进行审核,并给出技术指导意见,审核后报请单位技术负责人审定批准后才能够进行实施。宜采取合适的技术管理措施,保证管理工作有序、高效、持续地进行,最终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功能可靠。

土建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项目管理意识,以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优质的建筑物的同时,来维护建筑业的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少斌,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质量的控制与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8(22)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冬季 渠道混凝土施工

桃曲坡水库灌区高干渠改造工程属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由陕西省水利厅紧急安排实施的节水改造项目。该工程于2008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3月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桃曲坡水库灌区高干渠始建于1969年,承担着铜川市耀州区农业灌溉和铜川新区城市供水的输水任务。本次改造段位于铜川新区境内,改造范围为高干渠中段6.285km的明渠及建筑物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明渠混凝土衬砌改造、明渠改明涵和建筑物改造三部分。明渠混凝土衬砌改造段采用弧底梯形断面,现浇C15混凝土,衬砌厚度10cm。本次改造工程要求工期三个月(正常情况为一年)。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时值冬季,施工难度大的现实问题,迫于工期要求,冬季必须开工建设。经分析,相比其他两项建设内容,明渠混凝土衬砌施工较具备冬季施工条件,施工质量相对容易得到保证。因此,本工程最终确定了冬季进行渠道混凝土施工。

1、施工前准备工作

1.1、收集当地气象台(站)历年气象资料,设置工地气象观测点,建立观测制度,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

气象作为一种和建筑施工密不可分的自然条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施工无不受到气候的巨大影响。受天气条件的制约而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尤其本工程施工正值冬季,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将此类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在工程开工前,组织人员联系到当地气象部门,搜集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气象资料。经整理分析,掌握该地区降水、温度等气象因子的特征。设置工地气象观测点,配置专人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气温观测,及时收集降水、温度等气象信息,为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编制冬季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或培训。

通过对工程施工影响的分析,得到施工对温度的具体要求,使工程施工能较好地适应天气、气候特点。为保证冬季低温天气条件下的渠道混凝土施工质量,落实专人研究施工技术方案。会同设计单位,核对是否适应冬季施工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修改。在施工技术方案中,对原材料使用和混凝土制作过程中的保温措施、施工保温问题、后期混凝土的养护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通过对参建单位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让所有工程参建人员熟练掌握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案及技术要求。

1.3、落实有关工程材料、防寒物资、能源和机具设备。

根据冬季混凝土施工方案及技术要求,配备专人落实必要的施工设备、机具、材料及劳动防护用品,并根据工程进度和天气变化趋势留足一定库存。

2、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1、及时了解气象趋势,调整完善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对施工现场环境温度每天在2:00时、8:00时、14:00时、20:00时定时测量四次;对拌合用水水温、骨料温度、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混凝土入仓温度和浇筑后温度每一工作班至少测量四次以上;气温骤降和寒潮期间,增加温度观测次数;根据气温情况调整拌合用水水温,及时调整完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

2.2、使用早强水泥,严格控制水灰比,采用热水拌合方法,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PO425R),每方水泥用量为327kg,水灰比为0.53,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和耐久性。搅拌前用热水冲洗搅拌机,严格控制水灰比,延长混凝土拌和时间至3分钟。水及骨料按照热工计算和实际试拌,确定满足混凝土浇注需要的加热温度。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加热拌和用水方法,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拌和用水温度控制在60-80℃,加料顺序为先将骨料与水先拌和,以降低水温,然后再加入水泥,以免水温过高水泥产生假凝现象。加料顺序依次为:水―石子―砂子―水泥。控制并及时调节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在12℃以上,减少波动,保持浇筑温度均匀。

2.3、采取保温措施,尽量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避免热量损失。

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是热损失的关键阶段,我们对于混凝土的运输采用三轮车箱加盖,外裹一层塑料布、一层5 cm厚棉被覆盖。每次运输前采用热水冲洗车厢,在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倒运次数,运到仓面,随即入仓,避免在现场堆放,同时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确保混凝土入仓温度控制在8℃以上。

2.4、采用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混凝土在低温条件下。水化凝固速度大为降低,强度增长受到阻碍。但气温在-2℃时,混凝土内部水分结冰,不仅水化作用完全停止,而且结冰后由于水的体积膨胀(体积增加9%),使混凝土结构受到损害。当冰冻融化后,水化作用虽将恢复,混凝土强度也可继续增长,但最终强度(一般按28天强度计)必然降低。试验资料表明:混凝土受冻越早,最终强度降低越大。如在浇筑3-6h受冻,最终强度至少降低50%以上;如在浇筑后2-3天受冻降低只有15%-20%。如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以上(在常温下养护3-5天)时再受冻,最终强度则降低极小,甚至不受影响。因此,低温季节混凝土施工,首先要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当气温在0―-5℃时,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使用一层塑料布、一层5cm厚棉被覆盖保温。当气温在-5℃以下时,再采用暖棚法养护,火炉加热使棚内底部温度不得低于5℃,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将烟气排出棚外,以免放出的二氧化碳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增加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一组用以检验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来确定混凝土的暖棚养护期限。为获得可靠地混凝土强度值,应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测温点测量温度。在距离热源不同的部位设置测温点,测温结果应填写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和“混凝土冬期施工日报”上。测温人员应同时检查覆盖保温情况,并了解结构的的浇筑日期、养护期限及混凝土最低温度,为混凝土的施工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确保冬季混凝土施工质量。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4篇

1、各村重点围绕土坯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土坯房改造户审核情况、建房验收情况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针对未拆除“空心房”,逐一建立台账,制定专人跟踪,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拆除“空心房”后才能入住公寓楼。

2、对工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对农村建房工匠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农村个体工匠、建筑施工队伍的专业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对符合资格要求并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员颁发农村建房工匠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资格要求的严禁参与农村建房施工。加大对农村建房工匠的清理和整顿力度,规范农村建筑施工队伍管理,严格农村建筑市场准入。并对各种建材经常性监管,一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邀请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技术人员进行地质地貌勘探。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选址之后,并聘请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进行图纸施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并经过镇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对公寓楼工程进行公开招投标,严格按照程序确定施工单位。

4、我镇对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经符合土坯房改造条件的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通过、公示之后,由镇土坯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村上报的对象全部入户核查,实地踏看,优先考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结合房屋损毁情况,以及将来房屋拆除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住户,确保最困难的群众优先,切实解决群众居住安全问题。并进行了“三审三公示”,并将改造后对象奖补情况再次进行了公示。全部对象均按照上级对纸质档要求进行了归类,同时确保网上信息同步录入,不出现偏差。

土建改造施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 改造工程 施工 要点

1 前言

园林绿化改造工程施工建设是对原有绿化设施改造和修缮,施工建设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先进的、科学的施工方法与组织手段将人力和物力等因素合理优化配置。园林改造工程施工包括整理山水、改造地形、新建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构筑工程设施、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以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园林式的绿化空间为目标。

2 园林绿化改造工程的特点

1)对原有绿化空间的整治。园林绿化改造工程是改善原有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娱乐需求的城市绿化空间,这是园林绿化改造工程最大的特点。在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有绿化空间不足,针对具体问题加以研究,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实施对象是绿色苗木。园林绿化改造工程施工的对象都是有生命力的植物。通过各种植物、花卉、树木、草皮的栽植与配置,同时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净化空气、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

3)改造手法的艺术性。园林绿化改造工程需要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园林配套建筑等方面注重艺术性发掘,要使营造景观给人美的享受,这需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充分理解设计者的意图,通过先进的施工方法,去实现设计的理念,这对施工技术人员的艺术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比如同样的景观设计图纸,同样的景观营造要求,在不同的工地上,由于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方法、实际经验等各方面的不同,所营造出来的艺术效果、品位档次就完全不同,

4)改造工程的附属性。改造工程部仅仅是对原有绿化空间的改造,除绿化外。一般来说,园林绿化改造工程还包括为绿化设施配套附属建筑的改造,其规模较小,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减少园林绿化改造工程的成本。

3 园林绿化改造施工建设要点

1)人员配置。人是改造工程施工的主体,是工程施工建设的关键,也是保证施工建设质量的关键。施工技术人员是工程建设的直接执行者,只有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了,改造工程施工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改造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加强肛工人对技术法规、施工规程、工艺的认识,提高施工队伍整体水平,对于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队伍绝不允许进行施工。

在改造工程的进行过程中实行岗位负责制,各级管理人员应对具体负责事项具有直接责任,加强责任制有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开展施工建设教育提高各类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以确保园林绿化改造工程保质保量的顺利实现。

2)土壤的处理。土壤的处理是改造工程重要的一环,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乎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土壤是花草树木生长的基础,在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防止重型机械对现场土壤碾轧,防止地表土壤固结,保持土壤的松软,如果下层土质不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应改良土壤,土壤改良深度以80至100厘米为宜。

3)苗木的选择与种植。首先,应充分考虑原有苗木的利用,在工程施工以前,应对要保留的苗木实施保护措施,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苗木造成损伤。为了防止机械损伤树干、树皮,应用草袋保护。

对于新加种植苗木要具有以下条件:

①种植苗木应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应符合设计要求。生长旺盛,姿态丰满,品种优良,苗源取近原则。

②观叶苗木,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

③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3cm。

④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4)工艺控制

①定点放线。根据设计文件上的种植要求按比例放样于地面,确定各苗木的种植点。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定点放线方法,无论是规则式种植还是自由式种植,都要保证种植的美观。

②挖坑。种植坑的大小深浅要根据具体栽植苗木的情况确定。一般应比规定根幅或土球大40-100cm,加深20-40cm。种植坑挖得好坏,对栽植质量以及以后苗木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③修剪。栽前修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成活率和树形培养,同时减少自然伤害,因此在不影响整体景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修剪。树枝修剪要根据苗木品种不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保证苗木形态的优美。

④种植,种植,在苗木运到之前,就要把地整好,树坑挖好,最好是随到随栽,来不及栽种的苗,也要及时假植好,遮荫处理。在坑底先回填加有基肥的好土,将苗在坑中扶直,回填好土并捣实,再在树苗周围做出水堰。浇水要随栽随浇。浇透,浇后就扶一次苗,对于反季节栽植,要加强对苗木的浇水,增加空气的湿度,保证苗木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