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家对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储备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学习的根本作用就是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物理问题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的生活,从时间到空间、从质量到数量,我们一直在解决物理问题。在近几年我国对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进行强化,由于年龄的原因中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文字理解方面确实有着无法弥补的短板。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初中电学的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掌握电学学科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并在类似的情景中广泛迁移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学学科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电学部分尽管内容繁多,但主要由三大系列公式和两大基本规律(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作为骨架支撑,而充当填充组织的内容,像识别串并联电路,电表的用法及其读数所代表的含义等则作为学科基本素养存在于学生大脑―电学知识结构当中。

三大系列公式:

两大基本规律:(1)串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串联为例)①串联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②电源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电压之和,即U=U1+U2;③串联电阻的等效阻值为R=R1+R2;④串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所有用电器功率

和,即P=P1+P2;⑤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所有用电器的电功和,即W=W1+W2。

(2)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并联为例)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

2.基础知识

在平时老师的教学中,首要的教育点必须是基础知识,只有对其理论依据有最为彻底的理解,学生在以后更多知识的延伸上才可以做到迅速接受,举一反三。对于电学来说就是对电路各方面的基本信息有着倒背如流的记忆。这样才可以在做题的时候准确抓住考核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网络的编制。

3.解题公式记忆技巧,防止其数学化

对于物理来说,它和数学一样有着缤纷复杂的很多公式。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解析这些共识的时候将它们务必进行公式推导,使其物理含义能够完全暴露在学生脑中,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大量的实例说明对于死记硬背的公式,学生长期记忆的准确度大大降低,经常在使用时出现差错。下面就是一些老师在此方面教育的方法建议:(1)在讲解基础公式时,适当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实验,通过最为直观的物理现象将公式理念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2)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的合作探究,布置一定的课余开放性学习作业,如对于追击问题和速度问题,可以让几位学生一起模拟情景,这样可以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体会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公式等赋予自身的理解模式才可以椭学生在学习时系统地了解知识,建立物理知识体系,对以后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4.解题思路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面对电学计算题,难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解题存在畏难情绪,要么不知从何入手,要么解题中出错。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公式,然后认真读懂题目,充分了解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题目中如果有图像,就要充分利用图像,从图像中获得有用信息,用在解题当中。

(1)向下推导,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顺向思维,推想:已知这些条件,根据相关公式,就可求出另一物理量。例如:关于某一元件的电压U和电阻R已知,求出的新物理量也许是题目所要求出的,也许对后续解题有帮助。

(2)向上倒推,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倒推:要求出该物理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电学计算题确实不难,从上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电学公式(除计算电功的公式外)都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电学题的解法我们可以归类为“已知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的简单题型中。电学题无非就是建立串、并联电路进行出题,而已知条件就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或电功率),如果其中两个已知条件恰是某一公式中两个对应的物理量,此即为本题的突破口,下一步的计算就显得顺理成章。

5.运用数学方法的解题策略

在初中物理习题的解题过程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不等式法、列方程法和假设法等,应根据实际的习题内容来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如,在解决力学中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列方程方法,以利用“平衡条件”这个已知量来列方程。目前,列方程这个解题策略已经成为初中年级物理习题中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需要按照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和求解三个步骤来进行,才能更快地解答出所求的物理量。由于人的思维经常都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只有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详细研究的过程中,才能将相关概念结合到一起,因此,合理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促进初中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对于推动初中物理习题解题策略不断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6.方程解题,化难为易

在近年来各大省市的中考物理题目中,有多个状态电路的出题率逐渐增大。对于该种状态电路来说,如果能够在其中的某一状态中获得定值电阻、电源电压的值,则可以在对上述值求出之后在另一个状态中求解。而在实际解题操作中,该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难点。为了较为直观、简单地对问题进行求解,列方程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解题方式。

综上所述,根据初中年级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物理习题的解题策略,可以快速地获得正确答案,使初中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活跃,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2篇

一是教师应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解读课标,通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材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努力发掘一些相同与相似的知识点并讲解,找出问题之间的延伸点、连接点,从初中课本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还要有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意识,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如何做好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自然地将初中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基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题有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二是应经常针对一些特殊的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如何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讨论摩擦力可能的做功情况,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尤其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相关考点,利用基础的物理公式及解题技巧迅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物理现象的探索活动,改变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现象中。既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二)列举实例、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思维模块的建立应采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现象和具体的物理实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索真知,教师将实验情景与物理结论建立联系,让一些难懂的概念瞬间变成学生追求真理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知识的愉,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掌握基本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万有引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天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一点也不接近生活,认为难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讲正课之前,建议拿一些球体的形象教具展示,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天体运动知识,或是一些天文学家的成长故事,这样也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物理学科无非是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每一节课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趣味性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简单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物理基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物理量分为矢量和标量,我们在讲解他们区别的同时,还要讲解运算法则,告诉学生物理量的运算法则适用于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在课下练习时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思维,以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解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实验道具的配合下,学生立即将问题简单的解决了,那么学生心里一定有信心,在做题中会联想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学有帮助。

(四)提高技巧和方法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明白物体的状态,其次是物理情景的建立,最后才是受力分析,运用公式等。例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我们要多利用位移的定义式(平均速度*时间)等,这样避免了那些二次的运动学公式,使问题简单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固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内容的精髓,遇到高中复杂的题目时无从下手,生搬硬套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方式方法,所以正确理解题目,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对物理题目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从初中问题入手,引出高中新知识点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进而为高中物理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生具有创新能力,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培养当中,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增加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教育教学,实验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操作,而且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通过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教学实验,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关于电的现象认知将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等基本的电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用电认知。

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因为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使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借助物理实验等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关于电流方面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应用和推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了解物理的本质。

三、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概念;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的公式和基本概念非常多而且重要,各种公式加上变形转换,更是多达上百个。我们很多初中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主要就是对公式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试想如果完全靠死记硬背,就算能做几道题目,但对包罗万象的物理现象是没办法一一解决的,因此在物理的学习中要掌握有效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对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方法进行总结,希望有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学生公式概念理解困难的原因

学生感觉公式概念难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去体会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含义。一是没有找到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它不是抽象的数学不能单纯的靠题海战术,每一个公式概念的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家和物理学研究者的汗水,公式规律是各种生活现象的物理总结,特别是物理公式是对物理现象、规律研究的量化结果,用它们来定义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确定物理量的度量方法等等。物理科学家们往往经常长时间的实验才得出这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物理的每一个定义都是非常严谨的。【例题1】:用50N的推力,推着一个80N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前进了10m,推力做的功为,重力做的功为。解析:本题要理解好机械功的概念,公式W=Fs很简单,但必须理解是什么力做功,s代表距离,是什么距离,如果不好好理解,看上去懂了,但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陷阱。比如本题中推力做的功应该是推力50N乘以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10m,做功为500J;而重力虽然是80N,但因为是水平方向上运动,s可以理解为0,所以重力没有做功,或者做功为0。对公式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缺少对每个物理量进行理解与分析是无法学好物理的。二是知识面窄,缺乏生活常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物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科学,并且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一般没有复杂的计算,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认真体会观察,只是死读书,是没办法学好物理的。并且很多公式概念联系生活很容易理解,如果单纯的看成是数学公式或背诵的内容则记起来困难,用起来也难。【例题2】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我们在门和门框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以上现象。解析:本题应用到了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相关知识。如果单从题目本身很多同学根本摸不着头脑,但只要老师一点拨马上就想到了摩擦力,主要原因就是知道摩擦力的理论,但平常缺少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理的思考。可以说物理公式概念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物理学科教学的成败。初中物理不难,难在学生要把数学和物理区分开,难在要多观察生活,打开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到难的真正原因。

2提高学生理解公式概念能力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生活联系起来,物理课堂要有鲜明的物理特点,对待公式概念不是一味的做题讲解,教学中要注意揭示公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物理不是简单的数学,要讲清推导公式、变形公式和基本公式的联系和区别。在公式变形的教学中要注意数学变换赋予的物理内容。比如初中物理学习的第一个公式———速度公式:v=s/t,这个公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七年级和小学的数学课中曾经用它来解题。但对于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我们主要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作为运动学的重要公式,要理解速度的含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像数学课那样,仅仅把它作为计算速度的公式,那么,物理教学的任务没有完成,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会认为,这个公式在小学里就学过了,没什么新花样。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平常要多通过一些多媒体如视频,音频和生活物品等展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感受多动手操作,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懂得学习物理要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最终目的是要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比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就很注重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进行组织教学,随手拿一个饮料瓶,我们利用它为道具做很多实验举很多的物理事例:瓶盖条纹,增加摩擦力;圆弧形瓶身,水透镜;装水后研究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等等,还有比如教室的门,扫把,风扇等利用起来都是很好的素材,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概念很有帮助,同时这样打开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窗口,有利于他们多用物理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精讲精练,提高公式概念的应用能力

物理作为理科,离不开平常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精讲精练,提高公式概念的应用能力尤其重要。第一要精心设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初中物理公式连同推导、变形公式共有几十个,不但记起来困难,用起来也容易混淆、用错。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揭示公式的物理意义,比如压强p=F/S,对压力的理解可以设计成水平上的压力和竖直方向上的压力,受力面积可以设计成大物体小桌子或小物体大桌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的真正含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就大大增强了。第二要打破思维定式,把握易错点。在讲解公式概念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毕竟学生因为年龄,知识程度,生活体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在理解物理公式概念时有一些局限性是很正常的。比如在讲力的平衡的概念时,当我们用力推物体,物体保持静止,判断推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很多学生毫不犹豫的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显然这个答案没有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没有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基础题;初中生;正确

一、 初中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提昌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所要学的科目有所增多,可初中生学习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尤其在乡镇中学里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很严重,通常以物理课最为不想学。因此,初中生每一个班级学生在每次月考试中得到的成绩平均分只不过30―40分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呢?据笔者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得知每一个班级里大多数学生的在物理课上偏不爱学习,甚至学习了不认真做笔记,不善于归纳总结所学习的经验。所以才导致基础知识学得不蚶喂蹋甚至弄不清最基本的物理量、物理公式结构,就连物理的符号表示意义什么?也弄不清楚,而对于要运用到的物理量公式互换关系来求解问题时就更加不知道了,所以现在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学科学习的现状表现为不想学物理课,偏科或极度弄不清物理量知识、公式结构互换联系等现象。

二、初中生如何把物理学科基础题全做正确

而作为一名初中生,要想把自己的每一学科学好,把成绩提高,就得有个自己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当然,科学合理的计划学习得取决于现在的初中生是否对一学科基础题全做正确的情况下,就如物理学界家们所说的那样:“给我一只杠杆,我就能把地球翘起来”。的确,这就是你对物理学科杠杆原理知识学得牢固,懂得运用,所以才能完成杠杆的原理作用之大。而初中生如何把物理学科基础题全做正确呢?笔者借其成功的经验在此浅谈几点,希望能帮上一些学习物理学科知识感到困难的学生。

1.必须要弄清弄懂每一章节物理知识的概念、定义、定律以及物理量、符号、单位换算等物理知识。

2.要对教师刚刚教的物理知识点例题反复琢磨,甚至以例题题型重抄一遍或是几篇,在此特意强调,只抄题目,然后在不看书本例题步骤的情况下对该例题进行自己求解,一定要做到一步一步的求解,一边求解一边总结经验,做好笔记,再最后得出的答案拿出来跟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比较,看看你自己求解的步骤与书本上的例题步骤相同了没?或是答案一样了没?如果不一样出错了的问题在哪里及时找出,及时纠正,对自己所运用到的求解知识点及时反思!如果答案一样了,那是非常的好,但是不要骄傲,好好的留意自己求解的步骤是否与例题复杂与简洁,要求必须做到简便又正确。

3.以同样的方法把课后知识巩固练习题好好的抄下来,自己独立去完成,把课后练习题一步一步工工整整地求出答案,然后拿去给科任的教师求正,但是要认真谦虚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同时可以做到超越老师的正确求解。如果这样觉得麻烦老师,担心占有老师的休息时间外。在此,笔者建议初中生们先买好一本《物理一点通》答案书本,帮助你及时对正,但是不许依赖答案一点通哦。望初中生们自觉地去寻求不止一个正确解题过程的方法哦。

4.要学会做到知识归纳、总结、学会归纳解题经验以及公式互换点关系过程解题。如果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做这些要求。对每一道最基础的题型都不畏惧了,相信其它题型或是附加题也会不难求解。因为其它题型都是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直至升华出来的题型。只要你一点一点地去理清题型知识点了,列出题型的已知条件,设出要求要解的未知知识关系,加以归纳总结正确解题,就得出最简捷的解题经验了。当然,笔者在此只是浅谈了一些最为简单的方法,希望能起到初中学生解题上添砖加瓦。

三、注重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点

基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解物理知识题。就得用心去学,细心去抓,归纳、总结经验,一定做到弄清概念、定义、定律、题意、公式等物理量知识,坚决杜绝好像是这样?可能是这样?也许是这样?等不确定式想法来学习物理课,更不允许以这样的方式来求解物理知识题。所以,笔者认为初中生学习物理课,求解物理题就必须学到知晓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会灵活运用。当然,懂得归纳总结经验的来学习,相信这样的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犹如以下的条形归类物理公式一样清晰。

所以这都是基于物理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只要学生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就犹如建房子把地基做得牢固一样,往上再建多高的楼房也不怕倒,知识更是如此了,把每一道最基础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都会求解了,相信再难的其它题型也都会被你而攻破。

四、总 结

初中生物理基础题全做正确的重要性,在于学生从物理学科最基础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着手做起,以培养学生养成为自觉去专研例题,主动认真地去完成课后练习题。只有这样系一学科基础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全做正确了,肯定初中的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知识来正确解决问题了。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方法

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学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学习,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自己。

4、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学归纳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7篇

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8篇

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它的一些基本定律和概念就成为了研究很多自然科学的基础。初中物理学作为一门初中时期的必修课是学生真正接触物理学的开始,这对学生高中物理乃至更深层的物理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物理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实验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过于抽象

物理的学习方法有别于语文或者数学的学习方法,不是像语文那样进行记忆,也不是像数学那样来源于公式的推导,物理是以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学工具来研究某些现象的变化规律。但是由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比较简单,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于刚刚学习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既不可以采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死记,同时更无法采用数学的公式推导得到牛顿第一定律,因此必须采用物理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如,对于欧姆定律理解,通过学习仅仅知道欧姆定律描述的是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而根据欧姆定律推导得到的R=U/I,从数学角度分析就会得出电阻随着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电阻是导体特有的属性,不会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

2.实验教学过少

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现实是初中物理教学更多的只是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学习,课本上直接给出了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电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同时也很难理解电阻是电器元件的固有属性这样的一个结论。采用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通过实验,测量出电阻两端电流和电压的多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欧姆定律也比较合理,这样的结论也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许多的学校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要么采用语文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这些结论,要么采用数学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题海去理解公式。其实这些对于初中生真正的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均是不利的,所以实验教学过少是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物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抽象概念具体化

初中物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比较抽象,例如电阻的概念,密度的概念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将抽象的概念规律具体化对于初中生学习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讲解,“学生拿一面镜子来自己看看自己,你们发现镜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例如,对于密度的学习,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你们说一杯水和一桶水谁的质量大?”,“同样体积的水和油,谁的质量大?”对于这样的问题,初中生都可以回答:对于同样的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对于同样体积的水和油,水的质量大于油的质量。那么接下来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质量、密度以及体积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于理解密度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这样一个概念也是容易接受的。

2.完善实验设施,强化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必须完善实验设施,强化实验教学。实验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科学素质;同时实验又具有直观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客观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初中阶段有些问题的结论不能通过数学推导直接得到,这时实验推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的条件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时的运动情况,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教师如果能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将小车运动的表面多换几个,如粗糙毛巾、棉布、木板、玻璃等,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下滑时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就不难概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概念和定律,同时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樊建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一基础教育,2010,1

[2]蔡文祥。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应掌握的几种科学探究方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0篇

2019年2月22日,市教委《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也标志着我市“中考”改革正式启动。据了解,我市将从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2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

根据配套工作方案,我市将继续实行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两考合一”考试。同时,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体育与健康、物理(含实验)、化学(含实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含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13门课程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呈现。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120分,物理和化学各100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各100分。体育与健康由现在的30分提升至40分。总分值共800分。

地理、生物科目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呈现。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考查,以及物理、化学、生物3科实验操作考查,成绩均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科目,以及地理、生物科目均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科实行开卷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

此外,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细化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突出表现。

从初中入学起,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成立评审小组,每学期末对学生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公示。规范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电子档案,健全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保障机制。

按照要求,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将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全市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普及,改进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日前,市教委印发了《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两个配套文件。现就《实施意见》和两个配套实施方案的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国家确立的深化考试招生改革顶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是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配套的评价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在对我市2007年开始实施的初中学业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系统分析其经验成果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市教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目的是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改进学生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2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管理制度。

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确保公平公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宏观管理,完善规则程序,健全监督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三是推进综合改革,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协同推进学校管理、课程实施、考试命题、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综合改革,做好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工作,使课程、教学、考试、招生工作有机衔接,积极稳妥推进,分步渐进实施。

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继续实行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两考合一”考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二是规范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三、这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哪些新变化?

主要有以下三点变化:一是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二是除原有的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化学、物理外,以原始分呈现的历史、道德与法治成绩,和以等级形式呈现的地理、生物成绩,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录取依据。三是体育与健康成绩总分值由30分提升为40分。

四、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实施“全科开考”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并结合我市教学实际,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不出偏题怪题;在成绩呈现方式上,部分科目采用等级方式呈现,避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和数量上,只增加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做到文理兼顾、适度负担。

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哪些科目?考试的组织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是怎样的?考试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体育与健康(含平时部分和统一测试部分)、化学(含实验)、物理(含实验)、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含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等13个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化学、物理5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历史、道德与法治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开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地理、生物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体育与健康包括平时和统一测试两个部分,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根据全市统一要求,以书面笔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区统一组织,各中学具体实施,考试结果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化学、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六月份第三周周六、周日和第四周周一上午进行;地理、生物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六月份第四周周一下午;其他科目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之前组织实施完毕。

六、为何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分值设置为4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分值由原来的30分增加至40分,占录取计分总分值的5%。这一方案是符合教育部关于体育考试计入录取计分要求的。保持体育与健康在录取计分总分值的一定比例,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

七、为什么要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有利于初中学校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次,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初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使人才选拔从关注分数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从而为高中学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重要的依据。

八、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思想品德包含日常行为表现、专题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表彰和奖励等评价要点;学业水平包含国家课程修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修习、研究性学习成果、个人优势学科学习和社团活动情况等评价要点;身心健康包含体育课程修习、日常体育类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心理素质、体育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艺术素养包含艺术类课程修习、艺术类活动、艺术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社会实践包含学军、学工、学农、研学实践教育等集体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活动,素质拓展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评价要点。

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使用?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可信和评价过程的规范、公正?

将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高中招生的参考或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评价为导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以评价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三是以评价为参考或依据,探索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在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和普通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中,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途径与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区进行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模式改革的探索。

确保综合评价材料的公信力是本次初中评价改革的关键。应该从内容、程序和管理等方面本着循序渐进、依法行政的原则予以保障落实: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考查重点,特别是强调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具体表现及其成果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内容可考查、可比较、可分析。二是在评价程序上,成长记录、整理筛选、审核公示、形成档案四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程序的时间、责任主体等相关要求规定明确。不仅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活动,而且要求加大公示监督力度,学生本人及家长、班主任三方签字,学校审核盖章后,方可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档案。三是在组织管理上,初中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评价细则和实施方案,保障评价工作常态化、高质量的完成;同时建立管理平台,健全个人诚信承诺制度、公示制度、申诉与复议制度,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增强评价公信力。

十、这次改革何时开始正式实施?如何确保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碳排放权;分配公平;分配模式;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排污权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依照法定程序按照国际公约、国内规则和行业机构规制获得一定的污染物排放配额,为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或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不损害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正当环境权益的前提下向环境排放适量污染物的权利。碳排放权是排污权的一种具体形式,其针对的客体是环境容量――一种归属于国家所有的无形非静态的物。简言之,碳排放权就是排污主体向环境容量中排放碳这一污染物,并取得一定收益的权利。碳排放权与排污权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在制度上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是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施的基础,初始分配的公平是排放权交易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存在目的和价值追求。但是,基于温室气体这一排放物自身的独特性,使得排污权与碳排放权之间必然又有些许差异,应据其特殊性制定相适宜的制度。本文主要针对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公平问题进行研究

一、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概述

(一)碳排放权法律属性的厘定

1. 碳排放权的公权属性

碳排放权是存在于分配主体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接受主体排放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在排放总量控制前提下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对申请主体发放排污许可证。此种情形下,碳排放权则带有浓烈的公权色彩,体现了国家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政权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直接介入。

2. 碳排放权的私权属性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用益物权是非所有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的不动产或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及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具有目的用益性、地位独立性和客体限制性三个显著特点。碳排放权是排放主体通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而占有一定配额的排放量,对该环境容量资源加以利用,从而得到一定经济收益的权利。由此可见,碳排放权的私权属性主要体现在对权利客体――环境容量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方面。

3. 兼具公私权属性的碳排放权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类对自身生存发展权利的要求亦日益高涨,环境权即在此情形下应运而生。环境权是一种基本人权,人人生而有之。碳排放权属于人权这一范畴,一直以来被忽视,人类呼吸排出二氧化碳这一生理机能从根本上决定了碳排放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从碳排放权的“生源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国际性文件可知,碳排放权制度的创立是为了保障权利人享有健康良好的环境权利,使其免受某些主体滥用碳排放权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排放的侵害。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促进我国实现自愿减排的主要路径和推动低碳市场进程的重要手段,被视为可持续的长效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由两个阶段组成――初始分配阶段和交易流转阶段。这两个阶段价值追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初始分配阶段,以公平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在交易流转阶段,以效益为主导追求价值目标。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南北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行业性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应协调可持续共同发展的时代要求,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公平问题尤为突兀。

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公平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初始分配公平是碳排放权交易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碳交易的特殊性决定了碳交易市场实属信用市场,初始分配的正当性乃是信用的基本需求。市场运行绩效的标尺,第一步即是温室气体配额分配的公平,分配的公平是扼杀大企业垄断市场及操作市场的预防针。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仅处于初级阶段,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需要政府的引导。市场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大、中、小企业,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配额促其发展。交易机制的形成与维持具体包含了三个子集,独立经济体能够达成一致有效的共识;必须按照“历史档案”原则体现公平;必须建立具有足够约束力的惩罚机制。

(二)初始分配公平是保障财产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企业来讲配额就是财产,主管部门不公平的分配就意味着侵犯了企业合法的私有财产,损害了其宪法权利。“国家拿走他拥有的实物,还是拿走他拥有的与该实物价值对应的货币,对经济领域的自由的影响是一样的。”社会的稳定需要兼顾各阶层群体的利益,无偿分配的不公平必然损害排污主体之外的其他各种主体的权益,拍卖分配的不公平必然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这些损害如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长期积累,必然激活社会的不稳定因子引起社会变动。

三、初始分配公平的影响因素

(一)初始分配公平应当兼顾初始分配效率

不公平的交易市场会损害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碳排放权的效率价值要求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初始分配的不公平加以调整和改变,为排污主体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市场环境,使有限的环境容量得到最大限度的资源配置。碳排放权对效率的需求与初始分配的公平不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且效率与公平所追求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二)现行初始分配模式的内部缺陷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应有一个统一的分配标准,笔者认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环境容量进行分配时,应当对排污主体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往的排放量、排污企业自身的设备以及以后的排放量加以考察评估,并分配合理的配额。

1. 无偿分配模式先天的不足

无偿分配模式,是环保部门在法定权限内将区域内的环境容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分配给排污主体的方法。美国和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相对成熟,实践中他们的排放配额绝大部分是免费分配给企业的。

无偿分配模式也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无偿分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零成本获利,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减轻了碳减排的可实施性,而且这种模式与环境法基本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相背离,这对社会其他公众的环境权益来说是不公平的。在分配过程中,由于分配机制的不严密,使得行政权力的自主扩张,行政权力的滥用和“寻租”现象已屡见不鲜,初始分配的公平性很难得到保证。

2. 有偿分配模式面临的困境

与无偿分配截然不同的是,有偿分配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拍卖是有偿分配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碳排放权的拍卖程序按照寻常物件拍卖程序即可,“标准公开――企业申请――第三方机构评估――听证――批准”。但是,由于企业实力的悬殊和资金的限制,拍卖很容易损害小企业的权益,大企业凭借自身优势购买配额,以此来打压小企业,使小企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

(三)行政权介入对初始分配公平的外部制约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不公平,不仅仅是内部缺陷造成的,外部的阻力也阻碍了初始分配公平的实现。初始分配的公平应当以实现初始分配公平的基本职能为前提。

1. 政府与企业之间――推行阻力之较量

零成本获利的无偿分配自然受到企业的青睐,其推行阻力也较小。有偿分配模式给企业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社会其他公众的环境权益负责,排污者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才可以对环境容量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基于投资成本的增加,在无形中企业排斥该分配方式,较无偿模式而言,极大地增加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摩擦和推行阻力。

2. 政府内部之间――实行成本之衡量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标准涉及到经济发展状况、以往的排放量、排污企业自身的设备以及以后的排放量几个因素的考虑,这些也是政府在进行无偿分配的前期准备阶段要完成的工作。拍卖的顺利进行,拍卖主体是谁?管理机构有哪些职能?其地位如何?拍卖规则如何细化?拍卖制度怎样明确?这些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政府来完成。政府成本的加大,对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公平性有间接的影响。

四、促进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公平的建议

(一)加强法律体系内的制度衔接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与物权制度、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制度、行政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司法救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配套制度间的衔接有助于推进初始分配的公平。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对象是环境容量,排污主体对环境容量的占有、使用和收益体现了碳排放权与物权制度的联系。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制度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得以运行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目标是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分配的依据。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是指环保行政机关对从事可能造成环境不良影响活动的开发、建设或者经营者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者确认该申请方从事该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二)立法确定排放总量目标

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可以由上而下纵向而行。国务院对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大型国企进行配额分配,省级政府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该区域内的排放企业予以配额分配。配额的分配过程必须贯彻公平原则。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制度二者的有力结合,刺激了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之间对节能减排的互动,亦使得市场机制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充分发挥。我国的碳交易试点逐渐建立,对总量目标的设定是重中之重。

(三)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和许可证制度

排污主体是否具有排污资格,根据申请主体的经济条件、生产设备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该分得多少的配额,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加以限制,如果排污企业不具有最基础的技术设备、不具备污染物处理水平,应责令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技术革新或者相应的缩减交易规模。若拒不革新拒不缩减则取消其交易资格,以免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从大气容量的角度来讲,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是国家对环境容量资源的配置。《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做了说明,但是过于简单。由于企业的排放配额是通过行政许可得到的,因此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申请主体通过哪些程序获得,以保证初始分配的公平,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四)确认排放实体排放监测报告的法律确认程序

精准的监测是确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有力工具,是督促排污主体及时处理污染物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欧盟法律对排污主体做出了安装监测设备的要求。目前,我国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财政资金的限制,监测的水平和覆盖率还比较低,需要鼓励监测技术的开发、加大对监测系统的财力支持和加强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此外,网络监测可以大幅度的节省资金和监测系统覆盖面窄的现状,并且便于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所以改进传统的监测方式,大力研发监测电子产品是完善我国监测系统提高环保部门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精确的监测将排污企业的排污状况和政府的执法实况置于一个透明的环境下,公众为了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积极参与其中,对排污企业不报、少报、虚报的不法行为予以监视,无疑对监测的力度起到了催化作用。

(五)建立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主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主要涉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排污主体双方主体,政府对配额的分配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为了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障市场的正常高效运转,需对主管部门和主管人员加以规制,以保障弱势方排污企业的权益。环境行政制裁措施是保护公平自由交易和实现总量控制目标额必要手段。对行政主体的权力范围明确界定,权限分工明细分配,主要负责人要对初始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作为碳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分配者,对于政府部门在分配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资源配置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明确体现: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分配模式根据地区、企业、行业的不同多元化灵活化,取无偿模式和拍卖模式两者之长。在碳交易初期,为了激发排污企业的减排积极性,采取无偿分配模式。待交易市场初步形成,针对对环境造成损害严重的排污量大的企业实行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方式。交易市场成熟后,完全采取公平且高效的有偿方式进行配额配置。无论在哪个阶段,公平原则始终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立斌.宪法财产权对税收的规范――中德宪法比较研究载[J].税务研究,2009(6).

[2] 徐以祥,冯翠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法律制度的基本构造[J].学习论坛,2013(7).

[3]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2篇

一、根据初中生特点指导阅读

由于初中生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指导初中生阅读物理教材时,应遵循这一认知原则。

首先,初中生对客体的感知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所制约,这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生这一特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关课文部分,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形象思维能力建立物理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身体验,并结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使学生根据实验具体情形及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形象思维,来归纳和理解物理规律,培养起由“物”到“理”的物理学习方法。

其次,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和兴趣有一定自觉性,但不够稳定。在引导阅读时,可通过实验让学生先看现象,带着疑问看书;也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开始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在了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联系,希望找到一般规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萌芽。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因素,有目的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

二、根据教材特点指导阅读

物理教材与文学作品不同,课文中既有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性的叙述,又有定量的推导、计算,还有实验操作。表达方法既有文字,又有符号、公式,还有图示。初学物理的学生往往由于不懂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故教师应根据物理课文的特点,具体加以引导。

首先,尽快帮助学牛熟悉物理教材中的特殊“语言”。如对于课本中常见的用语如“定理”、“特性”、“性质”、“状态”、“规律”,还有一些复合单位的出现如“千克/米3”、焦/(千克・℃)”等,学生感到陌生抽象,很难适应,给阅读物理教材造成困难。对此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弄清哪几段是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哪些是对现象的分析及结论。对重要的句子,结论和说理分析要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来,认真思考其含义。

其次,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规律和概念,它和文字叙述是一致的,学生感到公式难记,关键是不理解其物理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时,应强调弄清公式中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和整个式子的含义。这样才能记住公式,并灵活运用。

再次,物理课本中的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插图,弄明白插图中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注意图中每一个数字、每条线段的意义。如果有相互关联的插图,还要仔细观察图与图间的关系和变化,弄懂其含义。

三、根据教学过程指导阅读

教师要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读,课堂精读,课后通读”。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和习惯。

首先,课前预读。上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预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简要的预读提纲,并要求学生做出预读笔记,记下要点和疑难问题,明确听课目的。在坚持每节课预读的同时,还要坚持每节课的预读检查,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养成习惯时,有必要带点“命令”措施,以便于尽快培养成学生的预读习惯。当学生尝到预读的甜头,形成习惯后,要逐步深化要求,如在预读时应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并尽可能动手去做一些小实验,在预读中复习旧知识等。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学 衔接 关键点

升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物理知识的增多,研究的深入,很多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升入高中以后成绩下降,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不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因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的情况为数甚多,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最终丧失信心。其实,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需要一个过渡。而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在高一这个关键期,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

1.思维从形象到抽象。

初中物理知识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是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呈现大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需要在实验基础上,让学生开动大脑,通过对事物进行抽象、简化、概括,在头脑中建构出一些具体事物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往往成为很多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难点。例如静摩擦力的方向,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的学习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2.逻辑思维从简单到复杂。

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普遍反映上课可以听懂但课后不会解题,原因是初中阶段的物理问题逻辑比较简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并不高,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公式,并能够简单地进行变换应用,大部分问题都能够得以解决。而高中阶段的物理问题所涉及的因素比较多,逻辑关系更复杂,学生感到难学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之后乱套一气,并没有将问题分析透彻。

3.研究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中大多数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而高中物理大部分问题不仅要作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例如初中物理对功的要求只是简单的理解计算,而在高中不仅要求理解功的物理意义,而且要求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意义,以及具体的计算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等;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4.对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提高。

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与数学工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量地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成为解决物理问题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大量的使用s-t,v-t,a-t等图像解决运动学问题,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等。

5.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

初中阶段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主要以记忆为主,只要记住一些现象和结论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而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物理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往往由几个物理过程的连接所形成,很多定理、公式等需要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分析和推理过程,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应用。例如,在学习竖直上抛运动的时候,在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弄不清楚运动性质,胡套乱带,最终结果肯定是错的。所以高中阶段物理学习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探究。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点

1.重视学情分析,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由于大部分高中教师都没有在初中任教的经历,因此对学生基本情况掌握不太清楚,虽然所有老师都上过初中,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初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与结构上也在不断调整。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甚至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水平等。明确这些以后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教起来方便,学生学起来容易。

2.关注新旧知识联系,强化教学效果。

人的认知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构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将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减少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例如力学中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再到牛顿第二定律。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加强思维方法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很重要。物理的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每一节课都要设法创设思维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进而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4篇

1 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2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2.1 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2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2.3 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2.4 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2.5 学习习惯培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等;卫生;教材;衔连;编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25-2

作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物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第1版)(本文简称教材),应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笔者提出应完全彻底地重新编写教材的建议,理由如下:

1 与初中物理的衔接不理想

1.1 脱离与全日制初中物理教材难度的衔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大大降低,目前全日制高中物理教材也已经降低难度。而教材的难度较大,与初中物理教材已经降低难度的衔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公式的推导过程过于简化,例如,P40关于射程的公式推导学生就不知是怎么得出的。

1.2 不够注意新旧知识衔接 在教材的编写中,编者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并且认真分析学生已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把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全日制初中物理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编写方法,使学生比较容易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不够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涉及的讲授法也比较陈旧,有些还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教材模式。学生感觉教材的难度较大,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看书基本上看不懂,更不会做练习题。

2 直观性教学不足、例题与习题脱节

2.1 直观性教学不足 演示实验内容不多。教材的演示实验不多,有的也比较陈旧。目前,规范的物理教材基本上都配备了多媒体光盘,对改进教学工作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教师和学生均欲罢不能。另外,例题的图示几乎没有,例如:力矩平衡的例题2-2 (P23~24)没有图示,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看不懂这道例题。教师讲这道例题时,图示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基础差的学生也可听懂。还有,教材应注意矢量图示。比如,动量及动量的改变量均没有图示,学生对它们方向性理解非常困难。

2.2 有些例题与习题脱节 刚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果例题与习题脱节, 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编写教材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示范,注意解决例题与习题脱节问题。

现在略举几例,如:

例题2-8没有与之对应习题;例题2-9没有与之对应习题;例题5-2没有与之对应习题。

这样,会造成学生看了例题,没有对应的习题可做,形成仍然不会做练习题的尴尬局面。

3 不妥与错误

教材中还有些地方不妥,乃至错误.现在略举几处:

3.1 不妥之处 在第二章例题2-2中,用字母x作为解题时的未知量,很像初中学生列物理方程设未知量的方法,对此现象感觉是不太妥当!比较明显的不妥是P7上把加速度的单位读为:“米每秒平方”。

又如,例题与公式无对应。在第二章例题2-2中,用初中杠杆平衡的方法,列出的物理方程,完全与教材P23讲“M1+M2+M3+…=0”的公式(2-6)无对应。学生根本不知道公式(2-6)该怎么用。

另外,教材P24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也是不妥的,是与目前规范的物理教材相左的。

3.2 错误之处 最明显的错误是P57上关于动能公式的推导。在2001年9月第1版和在2002年9月第1版第7次印刷是:先出现了

(注:按教材文意,此处v=v0)的公式表达(P57倒数第18行);显然,添负号是不对的,这是忽略了阻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在这里为负值。随后,又把阻力做的功的负号理解成为方向,用“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替代“阻力做的功”(P57倒数第16行、倒数第17行),来凑动能的公式的符号不为负。显然是把矢量式F=ma与标量式W=Fscosα中的矢量与标量的正负号混为一谈,这种错误本不应该出现的,仿佛是一种疏忽;然而,对于教材而言,居然重复以前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物理学》的错误,这是不应该再出现的错误,竟然在教材(更新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物理》)中又出现了。可见,教材编者在概念(矢量与标量),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中F与a的矢量性),公式(功的公式W=Fscosα 中,F、s只取绝对值)等方面的含糊。

4 内容多、学时少,不太切合使用学校实际

教材内容共五篇计18章,还有18个学生实验。它几乎包括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的全部内容。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学完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的必修加选修物理课的内容还多的教材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要系统学完,按卫生部大纲要求,教材的基础模块96学时、选修模块54学时,而重庆市中等卫生学校的实际只有36~54学时。教材为16开、共379页、印张:25 、字数:563千字,这么多的内容,显然是不切合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际的。

5 结论

教材于2001年9月出版,我们经过几年来的使用,初步感觉教材与目前规范物理教材和文献有较大出入,内容的取舍和编排不近合理,甚至出现明显错误,使用效果不理想,建议完全彻底地与时俱进,重新编写,以利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