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许多科研单位往往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但不同部门间管理界面不够清晰,导致出现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尴尬局面。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进度安排及有效的监控措施,导致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未能与时间进度相匹配,没有发挥出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作用,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能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研发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严肃,监管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力是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重编制,轻执行”“严编制,宽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实际项目预算执行结果与下达预算严重脱节。验收环节财务账目的大量调整、冲销使得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给项目的财务验收带来许多困难。部分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缺乏对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使得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调整的审批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调整的管理权限宽松,导致超预算和无预算的支出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削弱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国科研项目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也逐渐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了相关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高效进行。

二、科研项目中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体系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来负责,企业财务人员基本不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这一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给企业相关人员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有些科研单位为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要求科研项目相关预算管理人员提高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致使整个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真实性,导致其执行困难。

(二)相关部门之间的预算协调不顺畅

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中的经费预算管理主要是由科技管理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等共同负责,这就需要三者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企业相关部门之间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会对整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给相关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执行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中期检查、验收等工作,不关注经费的使用状况;研发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组织实施,也不注重经费的使用状况;财务部门则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收支状况,关注经费的使用情况。因此,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保证整个经费预算管理的顺利实行。

(三)预算执行效率较低

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执行效率偏低,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致使科研项目的经费申请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容易造成多报、虚报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降低其预算执行效率。2.现阶段,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管理的审查力度。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单位逐渐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使得原有的一些科研项目预算经费不能按照原有的计划随意支付,导致其预算执行效率偏低。

(四)缺乏有效地预算监督与考核

现阶段,我国许多科研单位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与考核制度体系。有的科研单位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体系,也缺乏有力地执行,致使其制度体系沦为形式。这一现象的出现致使科研单位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地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进度进行充分的掌握与了解,给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因此,引起了企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科研项目中的经费预算管理

(一)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体,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要想增强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就必须首先转变科研人员对于经费预算管理的观念看法,增强其重视程度。这样,相关人员在进行经费申请与经费花费的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避免科研经费乱花费现象的出现,给我国相关科研人员的经费预算管理带来便利。

(二)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对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一方面,企业可以让相关部门对整个科研项目进行有效地监督,增强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对经费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保证整个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企业相关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在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科学合理性的基础上,避免问题发生时相互推诿责任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科研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对预算经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还需要让科研项目单位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经费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与管理。这就要求相关人员1.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各项支出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掌握与了解,并掌握整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管理方法。2.相关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人员应依据一定的制度法规,提高整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性。

(四)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与考核

企业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对预算编制进行监督与考核可以有效提高相关科研人员参与经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整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科研单位应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完成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对表现良好的企业科研单位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由于其自身特点,在整个科研项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心与重视。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着诸如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制度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的预算协调不顺畅、预算执行效率偏低、缺乏有效地预算监督与考核等问题,科研项目相关经费预算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包括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与考核等在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促使整个科研项目顺利、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义虎.基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与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148

[2]马娅丽,孙淑玲,胡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优化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5,(5):87-89

[3]孙小瞻.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5,(5):77-78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作业;全面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68-02

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还比较粗糙,对成本的划分不够细致,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笔者认为,建立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业预算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基于作业和成本动因分析,对企业未来期间作业和资源需求量的数量化表达,以求对企业发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企业资源利用和分配进行动态的控制,实现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双重均衡,从而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指导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

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成本动因,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预算编制的一种预算方法,它将作业成本计算原则、作业管理的思想运用于预算的编制技术之中,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运用“作业”以及“价值链”分析来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提高预算水平。

二、高校应用基于作业的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从过去的经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研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托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依托单位负责人往往更加重视项目申请以及项目结果,忽视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这使得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难以落实。第二,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使得科研支出不好量化。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常常是交织的,使得占用资源很难划分,内部核算难以真实、准确。科研支出的不易量化,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第三,各类科研项目预算要求不尽相同,没能按要求编制预算现象普遍。第四,未形成完整的科研预算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作业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预算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也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与成本动因理论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相适应,为高校实施科研项目作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环境。作业预算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发挥预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的编制

首先,要确定产品需要消耗的标准作业的种类,并建立作业中心(高校科研活动的产品是科研项目);然后,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类必要资源;再依据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计算每种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和资源需求价值量,最后将各个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价值总量汇总,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成本,某类产品的所有作业成本相加即是产品总成本。

(一)确定作业中心及其所消耗的资源

1.科研活动作业中心

指各院系实验室,主要完成与科研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任务。根据高校科研的特点,科研业务活动中心的作业主要有分析检测作业、设备仪器调试作业、设计作业等。所消耗的资源分为劳务费、材料费、试验费、设计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2.业务辅助作业中心

包括学校图书馆、院系期刊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主要完成与提供图书、期刊借阅和网络服务相关的各项辅助工作。分作业有:图书的采购、借阅与管理,期刊的采购、借阅与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服务等工作。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文献检索费、图书资料费、期刊订阅费等。

3.行政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科技处、财务处、院系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高校科研活动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各项任务。分作业主要有:科研组织管理(组织项目申报、审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项目鉴定、结题、登记备案),经费管理和院系综合管理等。所消耗的资源指管理部门组织科研、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为了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所进行的管理业务发生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资料费、专家咨询费、评审费、鉴定验收费、印刷费、出版费等。

4.资源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资产处、后勤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与固定资产管理及维护和水电暖供应服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分作业有:科研资产的实物管理、科研仪器的日常维修,水电气暖供应等。其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房屋设备购置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科研用房折旧、科研仪器设备折旧、修缮费、水电费、采暖费等

(二)作业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

1.计算资源的实物需求量

第一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二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三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2.计算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四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五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六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七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第八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3.计算作业成本和科研成本

第九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一类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一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全部作业的作业成本。

四、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与控制

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预算管理严肃性、权威性、激励作用的核心。预算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预算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算目标尽可能相一致,控制的核心是对预算的反馈、差异分析和改进。

1.信息反馈系统是科研预算有效实施和控制的关键要素

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首先要建立预算跟踪机制。预算跟踪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上,尤其是对重点工程、大型采购项目,可以通过控制经费对项目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监督。其次还要完善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反馈报告制度以责任预算为基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记录和计量,从而形成责任报告。系统、完整的预算反馈报告系统应是预算下达的逆运行系统,因此它多是以最基层为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直至最高决策层。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会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为科研预算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差异分析是作业基础预算运行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通过将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揭示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从而有利于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确认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资源浪费,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根据差异分析的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偏离预算目标的部分予以调整,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差异分析有助于揭示预算完成情况的好坏,明确各个作业中心的责任,进而为作业基础预算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估,并依据考评结果对执行主体进行奖惩,实现对预算的事后控制。

1.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就是对照既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评定和反馈的过程。它通常通过预算差异分析进行,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指标差异分析,实施绩效考核,使预算制度和责任制有效地结合起来。预算期终,通过各部门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

2.建立激励制度

基于预算的激励机制就是以预算考评结果为依据,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激励。通过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出现偏差的原因,划清责任,客观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绩效,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惩制度是实施激励制度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能使预算考评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同时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与高校科研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综合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作业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结合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其自身特点,提出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即将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新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黄竹君.作业预算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6):100-101.

[2] 马素蓉.完善A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2008:1-4.

[3] 梁星.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任江.浅析科研单位预算管理[J].科技信息,2007,(11):119.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 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 预算执行

“十二五”以来,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深化,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企事业单位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也不遗余力,使得承担单位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金额逐年递增。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科研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促进了科研单位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科研项目经费在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一般来说指的是科学研究,即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及运动规律运用科学手段或装备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验证、实验等活动,并进行综合推论和分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发明、新创造提供理论支撑。根据其目的、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基础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

目前,相对于国家对科学研究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整体偏低,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项目的总体规划,仅仅对项目经费总额进行控制,保证其不超出总预算,导致财务检查或结题验收时与预算不相符;项目开支范围和使用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开支使用时随意性大,并且存在项目串用现象,应付中期检查、年度报表或验收结题检查时进行调整的状况很多;专家费咨询费、专家评审费以及参与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务费等的使用缺乏管理,发放不规范,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项目负责人为防止科研经费结余到期被收回,人为地扩大不必要的支出,突击报账,造成极大的科研浪费;经费使用时随意改变经费的用途,公款私用,列支无关人员会议费、考察费,变相用于人员福利费或办公经费,甚至还存在虚假支出的现象,造成科研腐败;设备重复投入现象突出,结题后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许多设备的先进功能未能发挥其有效性和资源共享性;资金被挤占、挪用于其他地方,导致项目经费流失于项目之外;很多项目经费是靠人脉动、钱脉取得的,这也是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一大弊端。

二、科研项目经费缺乏预算管理

1、预算编制方面

缺乏科研项目的总体规划。科研经费的申报和管理相对分散,往往项目管理及负责人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取得,轻视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存在相同或类似项目重复申报,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项目负责人对预算的编制不重视,随意性较大,主观性较强,导致结题时有的预算科目不够用,有的预算科目又有结余,常常需要对经费的支出使用作调整或说明。项目负责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财务制度了解不深,缺乏相应的财务专业知识,项目预算编制与财务部门核算的口径不一致,以至于支出科目之间的经费混用,往往导致预算与核算的结果有相当大的差异。项目预算都不能满足费用支出报账的需要,更谈不上对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2、预算执行方面

预算执行管理薄弱,实际预算执行与编报存在较大的偏差,如编制预算时设备费为20万元,而实际支出时由于各种原因设备费为30万元;项目经费使用时,由于支出的范围界定不清,项目负责人任意调整支出用途,造成同一事项报账时科目前后不一致;课题经费使用时发现有的执行项目不在预算范围内,不能够按照预算使用项目经费,造成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方面的差异;结题前有大量的沉淀资金,造成突出花钱、调账;在同一负责人有多个项目时,会混淆和挪用各项目的支出;将无关项目的费用或个人消费在项目中列支,套取科研经费,如个人旅游的车票作为差旅费报销;虚列专家评审费、劳务费的支出,造成科研经费的流失等等。

3、预算调整方面

由于项目负责人不重视财务制度的规定,不重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科学性,没有按照目标相关、政策相符、经济合理的原则,或根据以往经验来进行科研预算的编制,编制时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编制时就存在的不可预知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项目预算编制上不细致、不完整,与预算执行脱节,而且经常会产生较大差异。项目负责人未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导致预算形同虚设。

4、预算结果方面

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项目结题不结账,缺少对预算结果的绩效评价,造成科研费用的沉淀。购置的设备利用率偏低,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闲置现象严重。而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很多设备没使用几次就面临淘汰,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处于探索阶段,虽然项目结题验收了,但对课题的真正效益和意义没有合理、明确的评价。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

1、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有国家、部、省、等政府机构下达的,由政府部门提供交换的纵向科研项目,如国家的科技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协作费、科技成果转让费、科技咨询技术服务费等。

各个科研项目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各自申报,相对独立,不能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而且往往取得的经费专款专用,随意添置固定资产,忽视现有资产,结果导致设备重置、闲置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上的浪费现象。应规范项目申报的流程,总体规划,结合本单位资源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全面论证,严格审核。在科研预算的编制上必须坚持在目标上相关、政策上相符、经济上合理的的原则。比如在设备支出上可以考虑将科研项目中的设备支出划归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做好市场调研,对于用途相同或类似可替代的大额支出,如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支出,由专门部门对各部门、各项目进行有效的沟通,合理配置,盘活存量,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关键,贯穿整个经费管理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应加强预算管理理念,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证和分析,充分发挥管理、财务、设备等方面的专家咨询作用,做好规划和预测,本着科学、合理、真实的原则进行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的精准度,不盲目、不随意,确保经费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避免经费划分不足、冗余的情况发生,杜绝虚假支出,保证资金用途与经济业务的一致性。

2、严格执行预算收支

通常项目组负责人对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很精通,而对相关的财务的规章制度却没有深刻的了解,财务部门可牵头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建立相关信息沟通的平台,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细划核算内容,包括科研经费的立项管理、科研经费的票据管理、经费的预算录入、经费到账的财务认领、科研经费的划拨管理、经费的支出范围及报销的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支出项目预算调整方案等,明确哪些费用可以开支,哪些费用不得开支,哪些支出需遵守具体的经费管理办法,保证账务监督的权威性。如专家咨询费的发放对象为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最高标准为800元一天,劳务费的发放对象是项目成员组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其他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领取劳务费;出差费和会议费应提供相关会议通知、预算、相关费用清单和与会人员签到表等;国际合作交流费要求提供出国任务审批表、护照复印件及出国相关票据;划分材料费、燃料动力费、设备费的使用范畴,对于大额的设备支出、工程改造、软件服务、检测维修等费用,应填报用款计划申请表,纳入采购管理支出,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相关设备及时到相关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财务部门还应审核经费使用是否符合科研业务,对与科研项目无关的支出、个人的消费、不真实的票据坚决不予报销,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完全合规合法、真实完整。

3、及时办理预算调整

一般来说,科研项目预算批复后,原则上是不予调整的。确实需要预算调整且符合相关科研管理规定的,应依照相关规定和调整程序,由合作单位提出调整方案,项目负责人对调整方案进行认证,报科研管理部门和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及时进行相关预算的调整。其中科研项目中的劳务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确定后不得调整,而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之间可以在三项支出总额内调剂使用,预算调整的范围应在经费总额的10%之内。

4、如实编制财务决算

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如实根据科研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项目财务决算的编制,保证项目的支出符合其预算编制。对于不符合编制的支出,应说明情况进行预算调整或账务调整。编制的财务决算既要符合项目的预算编制,也要与财务的核算完全一致。财务部门应在认真核对财务决算的内容与实际发生的支出是否相符的基础上进行确认。

5、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单位应组织专家成立考评工作组,制定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对科研项目立项、预算、执行进度、项目验收、招标及科研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从科研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出发,注重经费使用与项目之间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经费的管理效能。定期对于项目的沉淀资金进行归集并制定合理建议,适当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激励奖励,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新型的科研项目还应按规定申报科研成果奖。

建立健全科学的科研管理体制在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各单位应切实做好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使用好各项科研项目经费,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形成科技创新的推动力,这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4

Thinking on Budget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WANG Gui-chun1a,CHEN Wei1b,GAO Yu-qing2

(1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Information; 1b.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2. Xiangyang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enforc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necessity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strengthening program budget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and some operational and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grams;budget management;budget planning;budget enforc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编制,以及对预算进行审核,审核后的预算调整,预算制定完成后的执行、分析和评价等[1]。实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资源,降低项目风险,为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创造条件。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可分为3个环节,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项目经费管理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规范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国家对项目预算管理愈来愈规范,随意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准确会对以后的科研活动经费开支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项目审计时也会存在预算不准确、超预算、超范围开支等财务风险。编制好项目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建立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可以确保科研活动的各项经费开支需求,而且对科研活动的开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财政体制改革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这对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科研兼具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三种管理类型的特点,其项目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如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结构不符、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全面监控等问题。

1.1 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缓慢

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机构财政结余资金有增无减,造成国家投入的大量财政资金沉淀,不能及时发挥效益,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作物研究所为例,2010年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为75%,未达到湖北财政平均预算执行进度。财政项目预算资金执行进度低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财政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科研项目无法按预算进度执行。2011年全所科研专项收入为2 427万元,年初部门预算项目财政资金仅为421万元,财政通过预算追加形式下达的资金高达562万元,占全年项目财政拨款金额的57%。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农业部资源观测站经费等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专项投入,年初未列入项目承担单位部门预算,而是以预算变动或者追加预算的形式下达,财政指标先通过国库支付网拨付到湖北省财政厅,再由财政厅拨付到预算执行单位,财政指标挂网时间一般为第三季度的7-8月,使得年末专项资金大量结余,预算执行效率大打折扣。主观因素:有些单位的项目具体执行人在观念上轻视了项目执行、项目效率的重要性,并在规范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2]。有些单位各部门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片面地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不严,随意增加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这在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中比较普遍,从而导致项目无法按预算执行,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或闲置。

1.2 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不相符

编制的预算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成本,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所需的资金并没有做出合理的预估,导致项目在任务完成后,资金有大量结余,或项目后期阶段的资金短缺,违规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通常情况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例如设备费、材料费、燃油动力费等科目是清晰可的;但与此同时,为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间接费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了仪器设备及房屋,消耗了水电、公用耕地等资源,以及对流动工作人员的补助支出等科目,很多项目负责人都没有纳入预算支出。所以,当实际费用发生时,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其他项目开支,有的项目负责人将费用列支到本项目的其他科目开支,还有的项目负责人开支根本不受预算约束,为了完成目标不计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项目负责人反映,由于农业科研的特殊性,科研经费预算中使用的科目与科研支出采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科研项目预算明细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无法完全地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

1.3 预算执行缺乏全面监控

目前,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一般都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渠道。纵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及湖北省级行业机构向科研团队提供的资金以及一些相关的设备,还有自己所在科研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农业科研单位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之间进行科研合作、科研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国家主管部门、湖北省级主管部门根据资助的类别,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通过项目验收和项目审计这一关。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相对而言则比较粗放,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支出的合理性难以界定,这就造成了纵向、横向项目科研经费之间的相互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导致项目的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项目的进程,更加无法获取科研资金的收入跟支出的方向[3]。

2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制度原因

2.1.1 管理制度“滞后” 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执行的各种经费管理办法,大部分都是几年前针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的,办法过于笼统,相关制度协调性不够,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妥善解决,科研工作易被延误。由于各种农作物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且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农业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其他领域相比偏高。所以,在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方面,要重新考虑对实验场所、方法、规模等的控制,需要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最有利于研究的方案,尤其在资金预算的方面要考虑到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改进。但项目预算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申报调整的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省级财政部门经过讨论研究才能批复,这期间所需要的时间之长、流程之复杂,远远超出农业科研所能承受的范围。

2.1.2 科研管理职能划分缺乏沟通交流 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只要被确定或者资金已经到位之后,就不能随意地改变使用的方向。但就目前的很多项目来说,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很多科技管理人员都没有对经费做合理的规划,甚至有些闭门造车,不与财务部门沟通,随意支配经费,最终导致出现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的科研部门就要与财务部门协调好,将自己的预算和详细的收支所需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进行统筹。这样可以避免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之后产生矛盾,影响最终的汇总。

2.1.3 经费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之间脱节 计划的支出不合理,项目的款项没有明确到位,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或没有详细的调查预测等导致预算的构成相当的混乱。

一般来说,项目审批部门对于科研机构申请的项目是否有配套资金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申请资格的队伍是否可以获得支持,跟它本身有无配套资金联系不大,经常会出现各种资金混在一起使用的状况,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会给科研院所或团队留下污点,失去专家的信任,对未来的发展不利。

2.2 人为因素

2.2.1 科研人员因素 从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到项目的执行,再到项目的验收,科研人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项目预算的编制阶段,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这部分的知识接触较少,因此如果仅仅由他们编制科研经费的预算,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将科研跟财务联系在一起。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严谨的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对经费的划分不合理,或者不愿意在Y金匮乏的状况下寻求多方面的合作与帮助,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经费不足、账目混乱的情况,极大地影响科研项目的执行[4]。

在进行预算统计时,需要说明各种费用的用途以及测算理由。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科研人员几乎不能在计划的文字阐释方面给出详细的报告,并且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很多的科研人员觉得模糊的依据可以获得更多资金,这种侥幸心理是有极大危害的,在评定一个项目的时候,专家对预算的统计往往非常重视,不重视预算编制的后果会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产出和效益的评定,同时也可能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2.2.2 财务人员因素 目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内容和要求不断细化,对项目预算编制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科研人员编制高质量的项目预算越来越难,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主动地将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申报的项目之中,这会对之后的项目执行有较大的帮助。但现在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现象,在限制了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科研项目的执行、发展。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2011-2013年,每年执行的专项在10项以上,加上其他的项目经费,每年的项目经费达2 000多万元,科研团队近十个,而财务人员只有3人,要统管全所事业费及专项经费的核算及管理,因此财务人员较少地参与每个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实质性工作。他们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掌握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相反地,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怎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科研项目,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关注点不完全一致,所以前期的编制过程需要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3 提高湖北省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湖北省农业科研单位执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大多数形成于20世纪初期,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标准是符合当时管理需求的。而近几年来,科学研究事业突飞猛进,科研经费数量也已大幅上升,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仍然执行多年之前的标准,已经严重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要求。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支出项目时,科研预算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预算执行也应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提高水平,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随之不断完善。

另外,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管等方面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①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关注项目的预期支出,实行全口径预算,应将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能全面反映所属单位预算内外收支状况[5],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②细化预算编制流程,强调预算编制的审议和批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应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汇集科研、财务、科技管理人员,分析往年类似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按照国家政策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共同完成项目预算编制;③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尽量将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类,将支出限制在一定条件之下,将监督和管理控制在具体条例之上;④针对某些特殊情形,如自然灾害、疫情等,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可由科研人员申请资金垫付,以确保项目研究能正常进行。与其他行业科研活动有所不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季节性强、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就目前农业科研项目出现的进度与资金严重脱节的难题,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得到解决。由于目前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流程较长,最好尽早申请科研项目的资金申报材料,以防止出现难以预料的状况而影响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根据科研经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多变性和规律性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经验提前预测和规划,为项目预算和支出留出充分的变通空间,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6]。

3.2 注重项目预算的执行和管理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相关规定,安排项目的具体事项。①根据项目需要熟悉掌握职能分布,提高人的工作能力,有选择性地筛选一些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掌握项目的进程,安排具体事宜,同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确保每一个参与人员都了解项目的实施状况,明白自己的工作要求和预期效果,从宏观上认清项目的实质。预算资金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项目资金的流动和应用上,可分为资金核查和专款专用两种,制定明晰的规章制度对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挤占进行区分,避免互相干预。②在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的多重审计模式下,重视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项目开支不能超过项目的前期预算,需要遵循前期的预算内容,不能够超出或者产生预算列表中不存在的项目。③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根据具体安排,向有关人员询问,保证农业科研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财务状况透明、公开。④完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记录的账目支出对今后的项目审核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表现出农业科研项目进展的大致过程和总体的质量水平。因而,需要在项目开展之前重点关注基础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数据,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真实、全面,并主动向审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

要求对财政预算资金安排项目的执行过程实施追踪问效,将各类目标细化,在年中进行项目跟进,项目结束后对实现的成果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评价工作。项目执行的好坏与项目预算的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如果组织管理得当,预算执行就能事半功倍,若组织管理混乱,预算执行效果会打折扣,所以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乎全局的作用[7]。做好项目预算的实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划分部门工作职责,设立专项项目小组。业务部门的职责是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状况,在项目实施之前提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辅助编制项目预算;安排项目实施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主持项目验收等。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预算和资金监管,搭建和管理项目库,提出项目申报建议;根据相关资金管理准则办理项目资金申请和核算,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等。预算项目执行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分别实施管理。

3.3 提高项目预算的资金管理水平

①掌握科研项目预算的使用状况。全面规划资金使用状况,制定具体的资金流动和支出的计划,切实贯彻下去并严格执行,保证资金的使用价值,动态管理资金流动,涉及部分执行度不够、进度缓慢的农业科研项目,分析影响因素,适时调整。②运用专门的软件管理预算经费。对每个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从项目申报到立项、项目执行,再到项目结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软件随时查看经费使用状况,了解经费去向,有利于项目各个阶段的目标实现[8]。③改革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机制,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结余资金,应考虑如何提高结余资金的利用率,细化结余资金的使用条款,控制结余资金的使用领域、投入方向、基本条件以及具体程序,实现结余资金的有效性、真实性和规范性[9]。制定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监管的激励模式,在不影响调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下,通过将结余资金部分奖励给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和工作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项目快速有效地完成[10]。同时,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树立节约意识,杜绝出现浪费资金的状况。当预算资金与实际支出存在矛盾时,应该将结余资金全部投入课题组,鼓励科研人员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的同时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大化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3.4 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农业科研人员需树立全局观念,要认识到预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科研人员应具有科学规划的意识和财务管理观念,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便于与财务人员共同编制预算。科研人员应主动向财务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的实施计划,征求他们的对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还应该强化资金规划和管理的意识,按照具体规章执行资金报销流程。报销不仅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还需要项目依托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字,规范报销手续,加强内部控制。项目负责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项目实施时需要把握自由性和限制性的关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项目实施的自主性,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和记录。

财务人员除了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也需要了解科研项目的内容,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中,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人员应共同参加项目预算编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既符合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又符合研究工作实际。

3.5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是为了评估项目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绩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预算目标实现效果的评价,也是科研单位获得下一年度预算的主要参考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预算的编制时期与未来活动的预计开支等有着密切关系,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算的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控制实际与计划工作之间的差距,宏观掌控项目的进展,这样才能使得效率提升并达到理想效果,从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和预算使用状况;项目验收过程一般为对预算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可将结论作为下一轮决策的基础[11]。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将预算绩效评价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执行力度,更利于项目完成目标。突出政支出效率,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式进行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强调过程管理、辅之以绩效考评的方式,转变为以绩效目标考核和验收为重点,辅之以过程管理的模式,将更为科学和人性化。②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预算管理,对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知识,与财务人员合作,能在编制预算时以项目绩效为依据,把资金使用和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联系起来;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让财务人员能清楚地掌握项目的执行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③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例如对各类支出不再对照预算的固化管理,应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和科研项目周期,在可控范围内授权项目负责人自主调控。

参考文献:

[1] 李智敏.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09(2):24-25.

[2] 张海鹏,康 建.加快农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2(3):6-7.

[3] 杨娅莉.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4] 江凤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04(4):36-37.

[5] 段 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76-77.

[6] 王巧燕.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几点做法[J].商业会计,2010(11):65.

[7] 罗 红.加强科学研究单位课题经费的管理和监督[J].中国外资,2011(14):65-66.

[8] 孙宇韬.浅议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1(12):22-23.

[9] 蒋 薇.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1(4):18-19.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预算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逐步渗透到项目的整个进程,而不是仅在“事后”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支出的权责和效率。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等问题。科研单位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适应当前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项目支出效率和效果为方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现的是科研经费的目标化管理。就现状而言,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总体上,与公众期待的绩效管理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绩效考核结果未纳入课题组或个人的奖惩范围之中,使得科研人员未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的意识。此外,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采取绩效管理措施,难以保证项目每个环节合规、高效的运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总体来说,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设定的合规性指标较多,效果性指标较少,使绩效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很少对绩效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趋势和发展的长效关注。

(三)“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库信息化平台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部分科研单位整合了科研项目、财务、资产等多模块信息的共享数据库还未形成。信息化平台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员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绩效管理人员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预算管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知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多面手”型的管理人才。

三、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预算基础工作为根本,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绩效这一管理概念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科研为基础、预算为主线、绩效为核心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系要兼顾全局与重点、完善评估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服务。

(二)合理设置项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能够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与项目拨付资金量相匹配,使指标具备可实现性,起到指引作用。设置指标时,建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综合性。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将绩效指标划分为初始指标、过程指标和终极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再层层分解至二级、三级明细指标,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表(见表1)。

(三)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平台。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均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高效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项目遴选、审核、反馈的速度,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项目申报数据资料录入和上传功能,如:可行性分析等证明文件,方便用户操作。(2)根据项目所属领域、是否、横向或纵向等分别设置对应的数据模板,增强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3)专家意见反馈和建议列表模块,帮助科研项目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完善项目管理。(4)项目数据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执行的趋势分析功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5)非财务信息接入功能,设置独立模块用于搜集项目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项目绩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内容设定如下:(1)财务维度。包括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分年度预算计划完成度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等。(2)客户维度。根据科技成果对社会公众、科技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考核依据,可采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内审部门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报告。(4)学习和成长维度。考核预算期内项目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课程数量、培训时长、情况等。

(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中期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结题整体性评价,客观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开展一系列核查工作,操作方式上可采取随机抽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科研单位可以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七)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奖惩问责机制。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落实奖惩问责,使科研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对于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给予项目人员一定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价不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

四、结语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意识”的确立,落实在“管理方法”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工具”的高效运用。科研单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托高效、便捷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落实奖惩问责机制,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实现卓越绩效。

参考文献:

[1] 王佳.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17)

[2] 黄艳,廖元柱,蒋丽红,黄千红.项目绩效预算与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20)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优化措施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不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在这一形势下,项目支出的预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更加重要,深刻影响着科研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以及使用的高效性。

一、研究背景

(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保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主要工作而设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方案制定、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督导检查与质量控制、技术报告编写和年度总结等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标及方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分阶段目标以及方案:2018年2―5月,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2018年7月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培训与“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技术培训;2018年9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2018年10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质控与抽样复核工作;2018年10―11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阶段总结与数据审核工作;2018年12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资料分析、总结及总结报告研讨工作。

二、绩效管理过程

对于农村医改相关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方案进行:第一,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完成监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第四,完成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第五,完成质量控制与抽样复核工作;第六,完成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第七,编写监测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

三、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目标

所谓绩效目标,是指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为项目支出所设立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具体来说,绩效目标可以根据其时效性,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以及中长期绩效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设定的重要基础。该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

2.评价指标

(1)产出指标。根据项目既定的预算情况,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相关指标的设定以项目方案为主。(2)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是这一项目最终监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对相关人员监测技术培训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收集农村饮用水水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主要需要设定农村卫生监测培训、防控能力培训以及水质卫生数据监测合格率等三项指标。(3)时效指标。所谓时效指标,是指该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对监测培训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从而为全面、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以及项目的按计划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起对监测方案的规划、对检测点的维护以及对监测系统的完善这几项工作的评估,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设定完成日期。(4)效益指标。所谓效益目标,指的就是该项目最终可以创造的社会效益,与项目目标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项目的开展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卫生情况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5)满足度指标。该项目计划为两个项目的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维护等工作,通过对相关检测人员的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了农村饮用水以及其他卫生方面的现状,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实现了对该项目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的满意度指标值参照工作计划进行设定。

四、优化措施

(1)加强宣传,增强资金利用效率。要想切实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科研单位的各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科研单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项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许多项目责任人只重视项目产出结果,而忽视了对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的现象,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全面考察各个项目的产出结果,同时也要重视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给予那些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并且产生社会效益的责任人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每个项目主体更加重视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2)强化管理,落实政策。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各项政策、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才有可能做到有序、高效。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有关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各个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绩效工作体系,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对其工作开展的监督。根据工作体系以及工作目标的具体要求,科研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3)完善机构,确保评价公正独立。现阶段,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开展模式,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主体作用,首先从该部门的自我管理入手,开展这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考核指标的科学化,考核工作的透明化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共同服务于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高效发展。(4)科学调研,构建合理评价指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自己原有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必须构建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考察各个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议法、查问征询法、成本――效益法等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对许多项目的评价,都应当重视非公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而不是直接套用固有的计算公式。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借助于网络化的平台,实现不同单位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理论来源。(5)结果公开,提升绩效管理效能。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之后,只有将其应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相关主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切实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不同的主体认同评价的结果。其次,评价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评价”与“应用”的有效对接。最后,要让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应当将其作为单位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与制度,扫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助力绩效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五、结语

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现代社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科研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进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综合国力强弱。相关主体应当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一工作开展的价值,并且具备合理、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意识;健全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全面性、科学性的有效提升;推进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认同评价、考核工作的价值,切实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部级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研究.中国财政,2011(16).

2.高新华,李莹,张倩.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S单位水果体系项目绩效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

3.鲍晓艳.论科研单位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江苏商论,2012(33).

4.童慧,黎大志.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4).

5.郑大喜,戴小喆.卫生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16,36(2).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执行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投入,科研经费已成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工作的重要物质保证。所以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科研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主要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来源。其中,纵向是指由国家、各省、各市政府机构按一定的管理程序给科研事业单位下拨的项目专项资金。横向是指科研事业单位与企业、民间组织、境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行业技术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或是科技咨询、科技攻关等,由对方支付用于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但目前从这两方面取得的专项资金并没有被很好的运用,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预算执行意识薄弱

对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不是一回事。在他们的思想中,编制预算是为了争取经费,因为一旦不能按上级的要求编制预算就拿不到经费,所以科研工作者们都要认真的对待预算编制工作,但是一旦预算批复了,经费下拨,对后续的跟进工作就会缺乏重视,他们认为,经费的支出是由项目组自己决定,项目组组长具有决定权,不需要由别人批准。因此就出现了不按批准的预算执行、超预算执行和无预算执行等一系列问题。

2.预算执行与科研进度不相匹配

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的滞后是最突出的表现。如:科研事业单位将一个科研项目立项,但项目专项资金经费还没到,这就使立项和经费到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项目研究快但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偏慢,会出现从其他科研项目先借用前期专项资金和在科研项目结束时突击报账以及调账情况的发生。

3.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偏差较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的一些科目支出严重超出预算,比如:设备购置、劳务费等。这里以设备购置费用为例,由于多数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审批实行的是每一项目组负责制,即项目中的各项开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计划。项目负责人在编制设备购置预算时通常会考虑本单位已经购置或即将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本单位没有及时采购到项目研究所需要设备的情况,为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项目组会采购项目研究所需要但无预算编制的设备,导致设备购买超出预算范围。另一方面,由于购置设备是项目组单独完成,各个项目组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别的项目组如果需要同样的设备可能还要重新购置一台,导致固定资产的配置和使用难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更增加了执行预算的费用,使预算编制的数额与执行后的实际数额不符。二是一些科研专项项目资金的使用超出了范围。例如,国家预算中给的劳务费,是指给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临时聘用的人员,可在实际的执行中它们被作为津贴发放给有工资性收入的成员手里,超出了使用范围。

4.科研经费支出内容随意变更且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科研项目的探索性,项目负责人事前对项目经费和工作量难以做出精确的估算。除此之外,由于前期调研和论证的不够深入,加上在编制项目预算书时对经费预算重要性和严谨性认识的不够充分,也导致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购买设备方面,在实际预算执行时,可能发现比前期调研有更先进更好的、或是更适合科研项目的设备,这时为了保证科研项目高效、快速的完成,项目负责人往往会超出自己的预算选择更先进的设备,这样就出现了不按前期预算购买设备,变更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或是国产变进口、进口变国产等随意变更支出的情况。在监督上,有些项目在立项后,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关注的重点是项目研究进度,而财务部门则只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在采购原材料和仪器设备时,缺少管理部门对采购设备与批复预算一致性的监管,进而导致预算随意变更。再则,有些单位采购过程管理缺位,项目负责人在购买设备时仅考虑项目研究的需要而忽视批复的预算,这样也会导致出现采购设备与预算批复不一致、随意变更的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监管。

二、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管理的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原因的分析,科研事业单位在对项目专项资金预算在保证可操作的基础上,有如下具体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等的宣传

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及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来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预算认识。比如专题讲座、座谈会、板报等方式来加强国家对科研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通过这些讲座,一可以转变科研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的正确认识,专项资金不是单位的钱,是国家为了扶持科研拨给科研事业单位的专款专用资金,所以这一部分钱,必须纳入财务,进行独立核算。二可以使科研项目负责人对财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严格执行。

2.对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项目专项资金预算是对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以及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越全面、详细,执行起来才能越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它应该根据项目的合理需要,并符合“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等原则,对各种科目的主要支出及用途做到内容具体、明细清晰,对购买设备的主要用途、需要的型号、款式、对项目研究的相关性和测量的方法上及测算的数据上要有详细的分析,这就更加严格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前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相应的论证,这样才能使项目预算的编制更合理、科学、有说服力,执行起来更具有操作性。

3.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做好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科研事业单位的各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沟通,保证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与核算方面的规范与协调。对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进度及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项目结题和对验收的监督检查,管理部门应承担主要责任,并提醒项目负责人认真履行科研合同,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和经费的使用,此外还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财务部门需要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负责,对项目负责人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给予相应指导,对项目负责人按照专项资金的批复执行预算进行监督,让项目负责人定期通报预算的执行情况,促进专项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应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科研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对专项资金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最后项目结题验收时的财务审计工作要在财务部门的配合下完成,避免项目专项资金决算报表的随意填报,保证项目的顺利结题。

4.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

科研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除了承担对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科研事业单位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的方式对项目负责人的科研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在采购招标上赋予项目负责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就可以使项目负责人对于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使用的要求较高的材料和设备,在招标时不会仅仅选择低价中标,而是根据项目研发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保证项目研发的进展进度和研发质量。同时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对于预算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三、结束语

科研工作是科研事业单位体现综合实力的首要标志,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项目专项资金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健康有序的发展。各科研事业单位应严格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好经费,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具体工作中,只有加大相关政策、财务知识认知度,规范财务制度,提高并转变项目负责人的思想理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监管和通力合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蔡霞.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2]康忠芳.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预算管理

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财政资金支持促进科研创新,科学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其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各专项资金均要求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此相对应,各科研项目均应有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和目的。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资金的体量不断增大,一些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宽泛,导致经常出现一些与科学研究不相关、不必要的开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套适时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管理便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将使科研项目经费出现滥用与浪费。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在科研项目中,经费的使用需要接受监督、审计和决算,而这一系列经费过程管理的基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为了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均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负责,其掌控着从预算到执行各个阶段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虽说是其研究领域的专家,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难以应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很少以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与编制,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估计,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支出需求,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形同虚设。

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与市场产品等生产性项目的成本预算不同,无法准确估计项目的研究周期与经费消耗。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方法才能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性,在经费执行过程中也会导致出现偏差。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将经费支配权交给项目组组长,从主观层面上放松了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都会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多数科学事I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其规章制度不能完全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或者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缺乏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此外,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及其预算内容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比如经费报销时,机械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与项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将经费支出与预算完全对应,经常在事后才发现脱节的问题等。

(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其科研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资产形成、资产支配、资产处置等,在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产生重复购置等问题;或者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缺乏长远规划,仅考虑眼前一时之需,而且部分仪器设备仅有极少数科研人员懂得操作使用,一旦这些科研人员离岗离职,这部分仪器设备就如废铜烂铁般堆放在实验室,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不少资产直接归属项目组管理,项目组画地为牢、轻视资产管理,导致出现小而全、重复购置等现象愈演愈烈。

(五)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因此经费管理也是项目组的事情,经费开支、预算编制与决算均由项目组负责,超支或结余经费由项目组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无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不足,且参与意识较差,造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问题。

(六)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准确执行财会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为了减少直至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其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做到未雨绸缪。不过,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独立性仍然较差。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策

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律意识,对单位的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水平。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预算标准不科学、计划期制定不合理、执行考核评价不规范和可比性较差等。因此,在项目需求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规范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充分保证预算刚性的条件下,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不但能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也能节省财政资金的消耗。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具有经济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列入日常管理规划。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使管理人员遵章进行管理,并起到相互制约、制衡的作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应确保可执行性,按照管理制度,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书、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划,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管理功能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避免发生偏差,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为了妥善解决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程序脱节的问题,在立项时,应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为经费使用确立依据,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应以课题指南确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向,并按照项目申报条件与规定严格审查,指导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清晰、完整地表达出项目思路:第一,从专业角度,项目组需合理设定项目任务与目标,按照历史数据分析科学假定环境、限制因素,合理确定项目基本预算;第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财务角度,为科研项目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中的支出类别、控制额度,并充分考虑预算的专业性,严格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查。

2.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规范调整。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后,应根据批准文件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追加预算。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做出规范合理的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需建立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并健全分类申报、审核和定期研究制度。严格审查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经费申请混乱的状况。健全经费使用计划和决算制度,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并公开支出明细,通过公开的形式,确保科研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也能够起到引导和威慑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功能。首先,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树立和加强资产管理意识,通过整体规划所购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组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构建完善的资产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重复购买资产。其次,充分发掘单位现有资产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产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避免资产重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资产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和报废制度,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人员调离或离职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让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的新科技和新产品。

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意识,提升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去,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明细等,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挪作他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经费投入和效益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产出原理,科学评估项目绩效目标。同时,根据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制定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保驾护航。S

参考文献:

[1]王琪.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5,(03).

[2]黄红花.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5,(04).

[3]张川,娄祝坤,王志成.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财务研究,2015,(02).

[4]张川,娄祝坤,王志成.科研经费管理效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8).

[5]高新华.浅析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5,(04).

[6]邱从龙.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科学研究 严肃性 科学性 预算管理

近年来,我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增产达10%至44.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可以说,农业科学研究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逐年持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执行与预算偏差较大形成项目结余,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对农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探析,科学建立监督机制、核算机制、支出机制等立体化管理体系,将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向前延伸至预算编制,向后延伸至结题结账,实行全程管控,这将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对促进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和东.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治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科学研究严肃性科学性预算管理

近年来,我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增产达10%至44.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可以说,农业科学研究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逐年持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执行与预算偏差较大形成项目结余,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对农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2篇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科研纵向课题 经费预算科目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35-02

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类型也种类日益增多。如何使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与会计成本核算科目合理有效的结合,即做好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执行又在实际运作中符合《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成为在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完成财务决算、达到项目验收审计合格的重要环节,给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近年来国家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加强。每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立项、获批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创新、有热点、有前景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关注点,相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执行中符合会计核算制度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不足;在获得立项批复,得到经费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的合理、符合会计核算科目的要求时常常遇到问题,出现项目预算没有列支的项目,在实际科研实验过程又必须开支,产生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整体使用效益。

1.2 科研纵向课题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隧道视野”影响对科研经费全面管理的效率。在项目申报、立项中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更关注的是课题选择、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重视申报、立项的成功率,课题的技术质量;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及核算人员并不了解项目申报的过程、课题技术指标,只能按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管理,只照财务政策规定的原则和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形成了: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靠核算人员进行整体理顺和协调力度不足。

1.3 科研纵向项目预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

第一,科研纵向课题和经费预算,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课题组人员根据科研实验条件资源的配置及课题需要,预测、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并没有参与编制,使项目经费与会计核算科目从项目预算开始就存在差异;第二,科研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强,不能像其他工程和生产产品一样有规范遵照,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进度和制定预算;第三,有些科研项目批复经费时,不会完全批复申报的预算经费,需要有自筹资金配套。

会计成本核算:经费到位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核算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对每一笔发生费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核,在满足会计科目要求的情况下与科研项目预算相符的达到执行项目预算的目的。

科研纵向课题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申报成果、专利等环节。在预算环节,课题组科研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体系申报经费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财务人员使用的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在财务决算环节,财务核算人员与课题组科研人员协同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按照科研预算体系将支出成本分类;在审计环节,审计人员为了弄清楚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详细内容及符合法律法规性,掌握科研预算、决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就要在科研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之间困惑地反复切换。

2 改进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与协调措施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从项目立项、项目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申报时按照相应的项目经费申报政策指导制定项目预算;再根据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与项目批准计划书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执行过程;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

2.1 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纵向课题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多,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一,预算科目不同的特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课题组及核算人员共同组成纵向课题经费管理架构体系,从项目申报、立项源头开始,编制既符合科研项目预算要求,又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可行的预算。

2.2 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

科学的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了充分解决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的问题,在项目立项时就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在指导项目组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申请、将立项思路表达出来的同时编写科研预算科目过程中能有财务或核算人员参与一起制定。首先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建立科研项目的任务及目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环境假设,确定限制因素,协调限制因素,最后产生项目的基本预算;其次财务部门或核算人员根据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从财务管理制度的角度为项目基本预算提出指导和修改建议,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中的支出类别及额度的合理控制。在考虑到项目研发不确定性、专业性留有适当的调整和追加范围。

2.3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体系的具体比较探索协调办法

(1)科研纵向项目预算科目。

目前在研发中的纵项科研项目可以分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973、863)及科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等仅项目分类就多达十多种,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做项目预算时的要求也有区别,那么如何掌握好政策法规,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规定支出预算十二个科目,名称及反映内容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

(2)会计核算科目。

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规范,对科研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科目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承担国家项目的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级次或管理模式不同,执行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也就会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产生差异,在项目执行、项目财务决算、项目验收和审计过程中就要反复进行不同科目的切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按会计准则规定: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材料费、水电燃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修缮费、养老保险、业务招待费、其他业务费、劳保用品等。

(3)比较与协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纵向课题国家项目的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名称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对应关系:①国家项目预算科目的名称与会计核算科目完全相符(相同关系)差旅费、材料费;②名称不同内容相符(基本相符)燃料动力费;③一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多个预算科目:设备购置费对应设备费、设备管理使用费、租赁费、修缮费;其他业务费对应劳务费、研究生培养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可见,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既有相同可以完全对应的科目,又有基本相同,名称有别,内容基本一致的科目以及包含多项目的科目。在执行科研项目预算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好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合理地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其他业务费”项拆分合理,对应上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才能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验收中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审计师审计过程中的困惑切换。

(4)发挥三级核算会计优势,合理设置科研项目执行科目。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区别,结合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本核算科目,每月根据会计核算科目总账,统计汇总编制符合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的专题成本帐,跟踪科研预算执行进度,根据经费执行进度情况,提醒科研人员在下一步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的针对方向,做到科研预算执行进度与科研项目试验进度保持一定的同步,使的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地与会计核算科目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及中期审计检查过程中极大地方便了按照科研预算科目进行经费支出的统计,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财务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5)借助现代科技,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科研预算执行服务。

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以软件、硬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管理、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科研预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共建一个高效平台使得两种核算科目得到相符、相容,实现既满足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的法规、制度实现双赢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1)科研纵向课题课题种类多,渠道多、经费类型多,科研预算科目各不同,在执行预算中如何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有效衔接存在差异。

(2)合理认识差异,掌握国家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规则,运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法律法规,探寻有效解决途径,减少项目计划执行、中期检查、审计、财务决算的困惑。

(3)发挥三级核算优势,建立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平台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与科研开发进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蔡斯.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 结余资金 预算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大力推进,科研单位及高校承担的科研课项目益增多,科研项目经费已成为科研单位及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伴随着科研项目经费的急剧增长,科研项目结余资金规模也逐渐增大,这已经成为当前科研单位及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同时为财政拨款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

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良性合理的原因: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及财政等相关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力度的加大,促使项目承担单位加强成本管理,产生了结余。

第二,项目承担单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中央财政资金加强了管理,在理解学习国家相关经费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细化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规定,建立了科研项目经费预核算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同时通过集中采办、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措施,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勤俭节约,形成结余。

其次,由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薄弱和结余资金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薄弱。科研单位、高校以及高校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由于时间短,项目编制预算过程中缺乏严格审核,同时,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了解和学习不够,使得某些科目的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工作;预算编制的不准确、不细化导致科研项目经费不能按阶段及时使用;预算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开支项目上,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形成结余。

第二,预算调整困难造成的结余。国家课题预算编制都是5年,使得某些预算无法执行。例如,5年前编制预算时所需购买的设备,由于5年后该设备已经更新换代,但是设备费的调整必须经过财政部批准,对于预算的调整财政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没有具体细化调整制度,这样就形成了部分结余。

三、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资金有效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前提条件,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审查、执行和绩效考评,对减少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资金规模具有重要意义。项目任务初期,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委员会、实施管理办公室等组织机构,为控制和减少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资金的规模,在预算管理循环中,应力求完善,做到预算编制全员参与,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共同把关。具体措施为:

(1)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水平,为科研项目经费执行提供有效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做到预算有定额,支出有标准,管理监督有依据,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预算指标应细化到各业务部门,特别是项目资金,力争到人、到点、到项目,确保现有项目后有资金。所有项目均要有详细的预算测算说明、项目实施计划安排、项目预期绩效、资金年度安排等内容。科研项目预算书上报之前,应由各专业的专家、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共同进行预算书审查,就项目预算与项目内容相关性、预算内容的合理、合规性进行审查。财务人员与科研项目人员共同对科研项目支出的合规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测算,利用以往科研项目支出的数据,并结合当前市场趋势,使得科研项目预算更加真实;综合采用弹性预算、绩效预算的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细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内容,使得科研项目支出的清晰明确。

(2)利用电子化的核算手段,确保科研任务与经费相匹配。完善预算执行制度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中之重,预算审查应重点放在设备名称、数量、单价和预算额,对于测试化验的项目、内容和金额要着重审核,确保测试化验加工费用没有包含研究内容。各种渠道的预算都应纳入本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的范畴。所有经费均进行预算刚性管控,不得发生任何无预算或超预算费用的情况。在财务系统中建立以科研项目为核算单位,精确归集各类科研经费,实现预算监控、电子审批、固化流程和标准、自动记账等功能,确保科研经费的高效核算,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全程参与、支持到位,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满足管理需要。

(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为科研项目经费合规执行保驾护航。在科研单位及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监督机构。加强审计监督,就需要审计监督充分地发挥出审计职能。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可以了解科研项目管理总体情况,审查科研经费在财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采办管理、供应商管理、物资管理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项目负责人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经费的执行

项目责任人应高度重视项目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预算执行力度。项目责任人提前规划项目的进程,尽早启动,按进度组织科研项目,财务部门根据项目进度支付资金,管好、用好资金,保证项目开展所需资金的正常供应。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保证项目按进度花钱,避免项目结题时抢时间、赶进度、急花钱。

四、结束语

加强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是深化科研项目经费改革的一项新措施,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多管齐下,多头并举,在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结余资金,切实提高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力。

(作者单位为中海油研究总院)

[作者简介:杨洋(1979―),女,管理学学士,中级,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S].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5篇

一、科技部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要求

1.管理规定

为规范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总装备部等国家部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预算法、国家审计法、国家票据法、国家政府采购法等法律,国务院有关“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实施的通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其中,与地方科研院所作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最为密切的主要有“《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科发计字[2012]86号)”、“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6]405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通知(财预[2010]7号)”等五个文件。另外,对于不同计划的国家科研项目,国家科技部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包括“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60号)”、“财政部、科技部、总装备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63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428号)”等。这些文件对科技部下达的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国家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的依据。

2.管理节点和要求

根据管理规定,科技部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主要包括四个节点,分别为: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写和申报、项目预算执行、项目财务验收,以及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等。管理要求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项目预算方面强调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严格按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执行预算,杜绝经费使用随意性;二、对项目(课题)经费,包括项目承担、参与单位的自筹经费,要求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对专项经费的使用追踪问效,对自筹经费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考核;三、明晰责权、追踪问效,强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为项目(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对经费的使用追踪、问责项目(课题)承担单位。

二、地方科研院所承担科技部国家科研项目所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1.管理体系未能达到要求

按科技部和财政部对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承担单位必须建立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履行国家科研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职责,监督、督促项目(课题)参与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按要求使用国家的科研项目经费。但由于地方科研院所一直以来作为承担单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课题)较少,较多的情况是作为课题参与单位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研发,即承担子课题研究,其财务管理系统也是根据地方政府有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而由于地方政府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不完全相同,导致地方科研院所对国家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未能达到国家管理规定的要求。最突出的情况为对项目(课题)预算编报、项目(课题)自筹经费的落实和管理,项目(课题)预算执行,以及对落实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职责等方面的管理未能达到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

2.项目预算编报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是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核心,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过,地方科研院所对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的预算编报尚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弱化的问题。项目(课题)的预算通常由项目(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完成,通过单位的科技管理部门上报,财务部门对预算编报基本不参与。由于科技人员对财务管理不熟悉,以预算编报通过审核,获得最多的科研经费为目标,而科技管理部门并不懂财务,对科研项目也不完全了解,对项目(课题)组提交的预算申请难以有效审核、把关,只履行上报手续,使编报的项目预算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导致后续一旦项目申报成功,很难完全按预算对经费进行管理,一方面导致项目经费支出难以确保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还给项目完成后的财务验收增加困难。

3.项目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上述预算的编报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较少,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了解不够透切,地方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过程中,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A、预算执行进度严重滞后,至项目中期检查时,许多国家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进度不到50%,有些项目甚至不到30%。这主要是预算编报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管理人员对(财教[2011]434号)文有关预算调整的要求了解不够透切等原因所致。另外,近年来地方科研院所获得的项目经费较多,许多项目的研究内容有重叠,财务部门慑于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比较严格,对科研支出尽量不在国家项目经费中列支也是一个原因。

B、对预算只进行静态管理。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不及时。一方面由于项目(课题)负责人和财务管理人员均对“财教[2011]434号文”的精神不熟悉,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及时进行调整,没有及时办理预算调整的报批手续。另一方面项目经费由财务部门管理,项目(课题)负责人对预算执行进度并不了解,只是到了项目检查节点时才到财务部门索取有关项目经费的开支情况,对预算执行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总体上导致项目在验收结题时财务验收出现的问题较多。

C、对项目经费没有建立独立账户进行管理。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包括二个部分,国拨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财务部门目前主要按来源对经费进行管理。由于项目(课题)的国拨经费和自筹经费来源不同,在国家项目的经费管理上常出现国拨经费和自筹经费分账管理的情况,不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地方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整改建议

根据上述地方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搞好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确保完成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本文建议地方科研院所在如下四个方面对财务管理进行整改,建立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

1.提高科技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科研项目管理的认识

鉴于上述地方科研院所在申报、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过程中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规定不熟悉所致,建议地方科研院所组织科技人员,尤其是负责项目(课题)申报和组织实施的项目(课题)负责人,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国家科技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提高他们对国家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的了解,为申报、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2.强化项目的预算申报,建立科学的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经费落实,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体制。从现状看,地方科研院所在国家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方面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制度方面尚未建立项目预算编制管理体系,财务部门只负责单位事业费的预算编制和对到位的项目经费进行管理,基本上不参与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受知识结构的限制,只对预算办理申报手续,未能起到审查、把关的作用。而项目负责人预算意识不强,对财务管理和开支项目不熟,预算成了估算,失去规范性和科学性。建议地方科研院所建立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把项目预算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财务部门与项目组联合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帮助项目负责人加深对科研经费科目的理解,严格审核项目的支出标准及支出结构比例,落实项目的自筹经费,确保所编制的预算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具有科学性、合规性和可执行性。

3.建立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管理

地方科研院所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大多按地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制定,与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如开支科目并不完全相同,没有包含实施项目承担单位法人管理职责的规定,对项目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执行质量没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和考核标准等。建议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根据国家科研项目的管理节点,利用电脑网络建立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和开支符合性的预警系统,督促项目组按进度和要求执行预算,及时履行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管理职责,出现预算与实际执行有出入时,及时依据“财教[2011]434号文”办理预算变更手续,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4.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科技创新

与地方科研项目相比,国家科研项目的要求更高,完成难度更大。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建立科研项目完成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国家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本单位甚至本地区下一步的项目申报,对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出台了(财教[2011]434号)文,将科研经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二部分,其中,“间接费用”可用于对科技人员的绩效奖励。为此,地方科研院所应建立项目绩效管理体系,以项目合同(任务书)所规定的考核指标和完成进度为考核节点,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科技人员的绩效奖励,以及项目经费的继续开支挂钩,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对按进度完成研究,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项目,对科技人员实施绩效奖励,而对未能按进度完成研究的项目,责令项目组进行整改,并在经费开支上从严控制,由此确保国家科研项目的按时、按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