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会专业;女生;心理问题;教育;调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02-02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女生,是中等教育接受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正值青春末期。除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外,她们同时面临着求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偏见,因此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职业认同及择业受限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职业学校的女生比男生出现频率高的几项心理问题分别是:自卑、情绪不稳、学习焦虑、社会退缩。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孩子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机,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中的最大难关”。实践证明,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女性人才,必须靠教育,因为女性的多元化角色,决定了她既是跟男性并肩作战的职业女性,又是妻子、母亲。对女学生的教育不仅使女孩子受益终身,而且对社会发展、培养后代乃至民族素质的提高均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学习兴趣低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而有50%的学生被动选择职业学校,只有20%的学生是为了尽早工作而到职业学校读书,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我校财会专业时,90%以上的学生回答是父母的选择或是随大流,因为好朋友报了财会专业。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学生在缺乏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与清晰目标,而有研究成果表明,女性在成功意识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其成就动机偏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女学生普遍感到对前途一片茫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当一部分女生受这种思想影响,不愿把自己的精力过多放在学好文化知识上,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注重物质利益。

(二)“问题女生”影响力极强, 能够轻易左右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

“问题女生”在财会专业的女生中的影响尤其大,她们不仅仅在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特立独行,而且对班级里其他女生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方面,她们的想法是女孩子打扮趁年轻,因为以后都是黄脸婆的;对待文化课的学习上,“问题女生”们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而且会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女生说一些“嘲讽”的话,比如,“你学死也不会考上北大的,不如求求神仙,找个好老公,就知足了……”。这些具有蛊惑性的话语,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青春期职高女生们,她们很容易被这样的庸俗思想所左右,一旦接受了这个说法,老师们往往要花费若干倍的时间去做工作,而且效果不很明显。

(三)排斥老师,对老师持不信任的态度

“问题女生“只占班级很小一部分,但占大部分的其他学生也总是有着她们“独到”的见解。经常会听女生说,“老师你OUT了,你不懂了,我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到30岁的女老师在她们嘴里都成了老太婆,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在她们眼里都是老太婆的唠叨。对这些话是非常头疼的,处理一些女生问题也是很棘手。女生对班主任经常是不信任,持排斥态度的。比如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当要收十块、二十块的班会费时,往往会拖着不肯交,认为她们开学时交了钱了,再收钱班主任会把这钱“贪污”了。把财会专业“算账”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女生中以各种喜好为基础,形成一些排他性的“小团体”

处在豆蔻年华的女生,是天真无邪的,是爱做梦的年龄,财会班级的女生也一样。可是在生活中,女生并不是一团和气的,她们是有着自己的小团体,不光是吃饭,走路和去商店都是一起的,而且住校的女生都希望和自己小团体的其他成员住同一宿舍,还更有甚者对宿舍其他女生持打压态势,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一旦失去管教,违反纪律往往是一群人。心理学中,加入或参与同年龄层次的小团体叫“同侪压力”。虽然在心理学上有所解释,但是在职高的女生中,这个表现更突出,更让老师担忧。

(五)爱慕虚荣,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行为规范差

中职学校学生分布广,就我校而言,女生多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不相同,家长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往往被城市风貌及学校专业特点所吸引,而女性天生的潜质也常常在模仿外貌装扮及讲究穿戴上,在消费观念上,更有些学生不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恣意挥霍父母辛勤挣来的血汗钱,只为追求所谓的时尚。例如我所带的班级有名女生,其家庭非常贫困,但这个学生却是极度爱慕虚荣,家里每月只能提供最低的生活费,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满足这份虚荣心,她就不断地问老师同学借钱,来购买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整天浓装艳抹,实在没有钱又羡慕别人的衣着打扮,就想办法去偷宿舍里其他同学的衣服穿,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是一种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爱慕虚荣,不能理性看待自己及环境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SCL-90自测量表,对南充第十二中学校700名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结果-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与非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相比较,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通过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1]曾红,ZENGYu.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一、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至上的情况,所以在中学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的单一,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在很多学校,学校领导看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好不好,就看这个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单如何:成绩好,就认识班主任工作做的好;成绩不好,领导就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败。

这种判断的单一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唯成绩为上,学生只看成绩,班主任成功与否也只看学生成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中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中,班主任没有扮演好学生们心理健康导师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其实是过于注重了学习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成为全面的人才。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让班主任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就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采用具体个体具体对待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统一对待方法。比如,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和家境差的学生,其实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家境好的孩子自卑的心理没有家境差的孩子严重,可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用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待他们,工作成效就会不大;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在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同样地有了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但是这一时期的男生和女生所思所想大有迥异,针对不同的性别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些班主任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又如何能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总之,家境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学生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当前很多班主任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工作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方案研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所偏废。其实,这两者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要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短时间内会产生骄傲情绪,针对这些学生,可以用开打他们视野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笔者是这样做的,如我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我会告诉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班级成绩好不能骄傲,还要看到更大的更远的目标。”我会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这个成绩放在全校、全市,其实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告诉这些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之后,能够有效果的遏制他们的骄傲情绪;相反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会反复的激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稳扎稳打的提高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同学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同学,能让优秀的同学更优秀,让落后的同学不放弃提高自己。

(二)具体心理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似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其实成果效果往往不好。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将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谈一下笔者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

针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方法。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于是家长和学校就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他们,越是这样越造成他们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们这种逆反的心理,笔者采用“以柔克刚”的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先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被倾听的诉求,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得到他们的理解。放下自己班主任老师的架子,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叛逆期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他们往往也能虚心地接受并和教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早恋的一些措施。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早熟的现象很普遍。大多的男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了遗精的生理现象,女生也出现了月经的生理现象。男生平均在14.5岁,女生平均在15.2岁出现了首次性冲动。有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甚至有的大胆的男生女生在这一时期有了所谓的“早恋”。面对孩子的早熟,笔者从来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异性产生了感情,这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学生们的这种情愫,不但不能压抑住,反倒会让早恋走向白热化。笔者会私下里找早恋的男生和女生单独聊天,听听他们的一些心声。在聊天开始,笔者会答应自己的学生会为他们的小秘密保密,不会告诉家长和学校,这样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比如,一个男生就曾告诉笔者,他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因为她很会画画,而自己也很喜欢画画。笔者肯定了这个男生这种美好的情愫,让这个男生可以大胆地和这个女生正常交往,切磋画画的技巧。后来,这名男同学和这名女同学多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艺术院校。其实,在初中生中所谓的早恋,很多的时候和真正的恋爱无关,他们只是对异性的某一个特质产生了爱慕,如学习成绩好、会打球、唱歌好听等特质,都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美好的情愫,针对这些情愫,如果能认真倾听并正确引导,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小结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有两条经验:一是把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可一刀切。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教育;方法;对比研究;学生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并且随学龄增长而增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3.76%,高中生为18. 79 % ,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等;女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1]。初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心理活动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冲击,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武汉市5所中学的143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23份,其中男生818人,占57.48%,女生605人,占42.52%,男女之比为1.35:1;年龄范围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87岁。

1.2 方法 随机按班整群抽样,采用自拟问卷和标准量表对学生进行自填式调查。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家庭情况。包括生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的满意程度、是否为特殊家庭等。(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2]。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步成教授编制。全量表由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凡标准分在8分以上或总分在65分以上时,就必须制订特别指导计划。(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3]。包含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每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该因子得分。

1.3 统计分析 资料回收后,将问卷统一编号后用VFP9.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 见表1。初中生MHT总分平均值为37.25,初中生MHT各因子得分均分在1.79~7.28之间,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因子得分较高,均分均高于4分,孤独倾向因子得分较低;女生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上均高于男生,其中除孤独倾向因子和过敏倾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武汉市男女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

总体14237.28±3.173.89±2.161.79±1.894.76±2.374.79±2.274.52±2.742.94±2.622.58±2.4637.25±14.69

男生8187.09±3.203.70±2.201.76±1.834.58±2.404.70±2.364.24±2.692.53±2.502.38±2.4235.50±14.75

女生6057.52±3.114.16±2.071.84±1.965.00±2.304.91±2.154.91±2.753.50±2.682.85±2.5039.62±14.28

t值 -2.52-4.04-0.80-3.30-1.68-4.61-6.98-3.57-5.92

P值 0.011

2.2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不同成长环境的初中生MHT总分不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初中生MHT得分较高;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也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见表2。

2.3 父母养育方式 初中生在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上的得分在8.92~46.74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其余因子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在母亲养育方式上5个因子上的得分在9.11~47.22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 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 其余因子

表2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人口统计学指标 人数总分(x±s)F值

地区城市105236.72±14.632.79

县城11838.23±14.16

农村25339.04±15.11

父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9836.14±15.834.26**

大专12936.25±16.15

高中38935.03±13.51

初中58238.73±14.45

小学10640.07±15.68

文盲542.80±9.65

母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4435.66±17.113.86*

大专13737.53±15.74

高中34035.52±13.11

初中53237.58±14.14

小学24039.17±15.37

文盲1743.14±17.94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3434.79±17.585.02**

中上24834.25±14.17

中等87237.44±14.33

中下20440.20±15.41

贫困4438.14±15.68

注:*P

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4。

表3 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父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总体142346.74±11.6819.82±6.8219.63±4.968.92±3.249.99±3.4910.21±3.09

男生81846.74±11.5720.88±7.2019.98±5.208.91±3.1810.31±3.6510.48±3.19

女生60546.75±11.8518.28±5.90**19.17±4.578.94±3.329.56±3.22**9.85±2.92**

注:男、女生比较,**P

表4 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母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总体142347.22±11.3834.16±7.9713.73±4.7014.18±5.419.11±3.24

男生81846.87±11.2634.47±8.3214.07±4.8214.70±5.589.26±3.24

女生60547.69±11.5533.76±7.4613.29±4.50**13.48±5.10**8.92±3.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注:男、女生比较,**P

3 讨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行为、家庭关系及情感交流、师生、同伴关系等。

3.1 性别与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中,女生的平均MHT总分比男生要高,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内心比较脆弱,女生适应性也比男生差。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关怀,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3.2 初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成长环境不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随父母工作变迁而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相对陌生和不适应,相对于城市的初中生信息闭塞、欠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引起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由于学历较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思想上存在偏差,容易忽略子女的情感需要,往往采取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从而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因为要担心经济的问题而不能专心学习,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父母忙于经济来源可能更容易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甚至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这些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有被冷落忽视的可能。

3.3 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父母对待儿子时更易采取粗暴手段,男生较女生更易受到严厉对待;MHT各因子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除与情感温暖理解为负相关为,其余皆为正相关,也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

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性格特征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消极不当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6]。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尊重和情感温暖使孩子得到安全的归属。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形成较好的自尊和自我效能,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时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心理健康状况好,适应能力强。父母的惩罚、严厉并不一定能使子女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反而常会使子女反抗和压抑。父母越是严厉,子女越是不服从,他们逐渐会无视于这种严厉,同时反抗已成为他们一贯的作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表现为敌对和攻击,把对父母的惧怕和痛恨发泄于周围人身上。或者有些孩子把矛盾和痛苦压抑在内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恐惧、警惕,不敢和人交往,在交往中极易受伤。在父母的拒绝、否认下,子女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无能感,行为畏缩。在交往中表现敏感、多疑,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甚至会有自杀的意念。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子女缺少和人交往及独立生活的经验,在工作和交往中常因不能战胜困难而产生受挫感,从而消极厌世或否定自己,表现为情绪波动强烈,烦恼多,易受伤害和灰心丧气,内心冲突激烈等。父母对被试的偏爱,让被试一直生活在不平衡的优越中,而在和人交往时也会找寻这种优越,这会给被试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而当这种优越无法得到时,被试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挫败感,这同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7-8]。

综上可知,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9-10]、父母养育方式等都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给初中生一个安全健康、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4 参考文献

[1] 吴汉荣.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5):432-433.

[2] 郑胜圣,温,郑全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构建及施测.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7-19.

[3]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4] 李薇,谭代林,刘国清,等.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 (6) :421.

[5] 王秋英. 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6] 陈坚.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93-2294.

[7] 王俊红,王欣. 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2):135-136.

[8] 石立红,黄悦勤,云淑梅,等.北京市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109-111.

[9] 王延社,瞿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10]方双虎.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5(2) :232.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简析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等。”又如,有人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一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在11.11%。”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初中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初中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以我校为例:在近五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我发现:

焦虑状态处于较高水平。即初初中生情绪中,最受影响的是焦虑状态。产生焦虑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初初中生学习任务过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焦虑感。其他还有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等也是给他们带来焦虑的重要原因。

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状况分析。初初中生抑郁状态低于焦虑状态,高于孤独、敌对、恐惧状态,孤独状态最低。这一现象表明,现在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孤独无助的情况较少,这方面情绪受到的影响最小。另外,在恐惧状态中,初三男生的恐惧状态是最低的。这说明初三男生由于年龄的优势,体格上的突变,性成熟化,自我安全感加强,所以恐惧感最低。

初中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特殊年龄阶段。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初二年级都处于最高水平。从数字分析的结果来看,各项指标中初二年级都与初一年级有明显差异,而与初三年级差别并不明显。这说明,初二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的年龄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初中生心理特点性别差异明显。在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恐怖情绪中,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这一调查符合男女性格特点。女生善于诉说,善于表露,所以在情绪上容易得到渲泄,在五个项中,除恐惧外,都低于男生。男生由于不善于表露,情绪往往得不到渲泄,这就使男生更感到焦虑、抑郁、敌对、孤独。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男女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

在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之后,在工作中,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结合起来。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的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任务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任务形象的分析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班主任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关心学生健康心理,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工作中注意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优良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据调查:“有41.0%的初中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初中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初中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初中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重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与孩子很难沟通,部分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家长学校,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会家长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学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并采取响应的合适的教育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家长学校是办得比较成功的。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初中 随迁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14-0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形成。相应地,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也同时产生。农民工子女是指“有承包土地,户籍身份仍为农民,但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随着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加剧,到90年代初,随迁农民工子女渐成规模。作为农民工子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迁农民工子女是指随监护人(主要是父母)在流入城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并在当地入学就读的未成年人。国内的研究发现,受处境的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然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迁移过程的各种遭遇可能锻炼随迁儿童的心理素质,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当地儿童。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变化最剧烈的一个时期,其心理健康更易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经常会受到各方面变迁的影响而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4所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初中,在任课教师的帮

助下,对500名在校初中生进行当场问卷调查。共收回464份有效问卷,其中随迁农民工子女322人,当地初中生142人。322名随迁农民工子女中,男生156人,女生166人;独生子女85人,非独生子女237人;初一140人,初二93人,初三89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问卷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共计100道题组成。要求被试根据各条目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是”计1分,“否”计0分。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表明测试结果不可信,应予以删除;各内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总量表得分高于65分,表明被试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研究结果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

将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的得分人数与正态分布下的理论频次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惧倾向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的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但在另外2个分量表上的问题检出率则与普通人群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均具有显著差异,而在另2个维度上则差异不明显。

为进一步了解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的得分进行群体内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变量上,女生在“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但在另外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独生与否变量上,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在年级变量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随迁农民工子女仅在“身体症状”维度上存在差异(初三显著高于初一),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三 讨论

1.结果分析

通常认为,在普通人群中,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本调查显示,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维度外,其余各维度的问题检出人数均显著高于常态下普通人群的问题检出人数。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心理健康状况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2个维度外,其余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当地初中生。这表明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与国内多数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随迁过程中的环境变迁及其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认知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对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群体内各人口学变量的统计分析显示,其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仅在少数维度上具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不是少数的个别现象,也不是某一部分群体的少数现象,而是这一群体的整体特征。这种状况与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如预期的歧视、应对方式、自我效能、随迁前的心理准备等)和外界环境因素(如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密切相关。为此,对这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2.对策与建议

第一,家庭方面。家庭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沟通的缺乏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城市初中随迁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父母需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观察孩子随迁后的变化,了解孩子随迁后的想法,与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以降低环境变迁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的冲击。当孩子对迁入地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适时,父母应给予必要的指导,积极鼓励,以消除其自卑、自责、封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尽快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也应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家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在孩子面前呈现消极负面的心态,以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有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其健康成长。首先,学校应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其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其次,学校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努力培养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抗挫力、适应力和自我调节与矫正能力。再次,学校应根据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和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对随迁农民工子女进行学习辅导,以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最后,学校应鼓励当地学生积极主动地与随迁农民工子女进行交往,鼓励随迁农民工子女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使其在与当地同学的交往中不断找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社会方面。社会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社会各界要努力为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首先,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民工租住地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努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为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正能量。其次,社会各界应更加关心和爱护农民工子女,消除其不平等的社会认知,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友爱和温暖。最后,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社会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保健的有关知识,以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性健康;知识;初中生;性烦恼;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当遇到性问题而得不到诠释时,就容易产生困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爱生命、呵护青春、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了解初中生性健康认知度及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性烦恼的相关因素,为探讨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长春市8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每所初中选取三年级各1个班,发放调查问卷共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87%。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2)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及获取途径;(3)性烦恼及程度。学生独立填写问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初中生均为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14名,平均年龄15.71岁。调查的女生均有月经来潮,平均初潮年龄为12.24岁,最早者11岁,最晚者13岁。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3.36岁,最早者为12岁,最晚者为15岁,均有遗精体验。女生初潮和男生首次遗精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现状与获取途径

参加调查的400名初中生性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32.75%,此结果显著低于研究者2010年以高中生为对象所作的调查中性健康知识及格率58.8%,说明初中生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性健康知识及格率在不同学校之间、男女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多选项目中,由多到少分别为通过书本获取(62%)、通过同伴获取(61%)、通过网络获取(41%)、通过影视获取(27.5%)、通过父母获取(18.5%),而通过学校获取性健康知识的学生仅占13.0%。46.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未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无性健康教材、无性健康主讲教师”。61%的初中生认为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而74.5%的初中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有关性解剖生理、性心理和等方面的知识。

2.3 性烦恼相关因素

性心理项目中,在性别取向上“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11.82%,而“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4.29%,说明“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P

3 讨论与建议

3.1 初中生青春期性烦恼分析

3.1.1 性别取向异常引起的性烦恼大多数“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因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不清楚“我是谁”、不明白“我将走向何方”等基本的性别属性和自我概念问题,导致其性心理发育出现偏差并滞后于性生理发育。加之社会上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不得当,使其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自认为不公正性别待遇时,感到压抑、忧郁、苦闷等,引发自卑心理或孤僻个性,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陷入性烦恼泥潭之中而难以自拔。

3.1.2 异往引起的性烦恼随着青春期的发展,初中生不仅在身体发育发生明显生理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对性的好奇、困惑、尝试和对异性向往等性心理活动。但是,既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不足和缺乏,造成初中生对自身的性和异性了解甚少,不清楚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弄不清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异往过程中因产生困惑而迷茫,当遇到挫折时就不知所措,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超过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产生压抑、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引发程度不同的性烦恼。

3.1.3 带来的性烦恼近半数初中生由于性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对问题的无知和不理解,不知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释放性能量的。更不清楚的害处并不是在于本身,而在于对的自责、犯罪感和恐惧心理。再加上家庭、学校没有及时对初中生进行问题的解释和指导,造成初中生对的误解和负罪感,当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又得不到正确解决时,就会片面相信“有害论”,认为是很不光彩的行为,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强迫、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

3.2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对策

3.2.1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而且初中生性成熟时间与相关文献相比提早了近一岁,男女初三学生均已有遗精和月经;初中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性健康知识的只占13.5%,大多数是通过书本、同伴、网络以及非正规渠道获取相关性健康知识的,这与研究者曾经以高中生为对象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结果一致。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和缺乏适合初中生性健康教育教材等因素是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的主要原因。初中生性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会受本能的驱使和好奇心理,将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性信息”,结果造成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许多是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在性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性生理发育的情况下,遇到性问题时难于辨别“是”与“非”,无法判断“对”与“错”而迷茫在“性困惑”当中,感到压抑、焦虑、忧郁甚至苦闷,引起各种性烦恼,影响其性心理、性观念、性道德和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早恋、婚前等越轨行为,极少数还引发性犯罪。因此,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是学校、社会及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重要环节。通过性健康教育,不仅要促使初中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初中生诠释性困惑,摆脱性烦恼,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我国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占16%,约2亿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的性健康状况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青年性健康现状及青年性与性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作以概述,为更好地了解青年性健康状况及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性健康提供信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性健康教育现状

(一)当前国外性健康教育现状

美国社会已经认识性健康教育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特别是对青少年更为重要。美国社会对学校是否应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安全”的综合性教育准则,一种是性和品德教育准则。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提倡以品德为基础的禁欲方式的性教育,即性教育课程应主要进行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保持童贞。

从 1982年起,日本中小学全面开设性教育课,强调性约束、性道德教育,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贯彻尊重人的精神,讲究男女平等,其次是性的卫生教育。

国际教育基金会提出把人格教育与性教育结合起来,强调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倡导婚前恪守性纯洁是人格完善的标志之一。

(二) 国内性健康教育现状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性健康教育工作

1975年原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卫生工作的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政府形式提出,“要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生理卫生》大纲(试行草案)中指出:“必须重视青春期卫生、晚婚、计划生育的教育。”1981年6月,国家教委决定在高中开设《人口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和人口基础知识教育。1988年8月 24日,国家教委和计生委下达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82年,吴阶平院士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出版,打破了性神秘的,1989年7月、1990年 10月、1992年8月国家教委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青年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推向了新的阶段。1996年国家教委发出 《关于在普通中学进一步开展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普通初中开设18-24学时青春期教育课”,这标志着我国的中学性教育工作正开始向积极方面转变。

2、国内专家教授关注性健康教育

1982年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性学的打破和性教育的开展。

3、改革开放后部分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开办性科学讲习班.把性教育和性研究引入校园。1989年,华南师大开始把《性科学与性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作为文理各系的选修课,一方面向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学生毕业后到中学开展性教育讲授性知识作准备。1996年我国第一个性健康辅修专业在首都师大诞生,1997年 l2月26日首都师大高德伟教授等人申报的《在高师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性健康教育(知、信、行)研究现状

国内调查也显示出不同地区的人群对性知识的了解有所差异,特别是部分农村青年处于性无知状态,对女性性器官甚至对从阴道进行都无了解,从进行多年而未受孕;农村中学生中约有50%的女生和70%的男生不知道男女第二性征及月经和遗精的概念;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是病,是犯罪行为。其次,我国青年,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受孕、避孕知识了解更少;甚至有15.2%的学生认为男女拥抱、接吻、抚摸可导致怀孕。大多数青年和未婚年轻人的性知识首要来源为大众媒体、报刊杂志(30%~70%),其次为同学、朋友,学校教育或者父母、影视等途径。

青年时期的性知识的贫乏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增加了青春期妇科炎症的发生机会,而且使得他们过早地有,出现早孕、流产和性病等一系列危害性健康的问题。

青年性成熟期提前和初婚年龄推后已是世界性趋势,这成为婚前增加的重要原因。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初次性经历年龄的降低和青年的大量增加。

我国近十年来婚前的发生也急剧增多,青年性活动的发生率已从1981的不足1%上升到现在的7%;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分别有3.5%的男生和0.58%的女生曾发生过;在大学生中比例更高,对北京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分别有15%男生和13%女生承认有婚前性经历。

随着发生率的增高,首次年龄有下降趋势,但男女无差异。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男生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7±2.5岁,女生为19.0±2.8岁。对成都未婚青年调查发现,初次发生的年龄,男性平均19.78岁,女性平均为18.73岁,最早者12岁。不同地区稍有差异,但与1988年婚前体检的女青年首次平均年龄22.4岁相比,均呈下降趋势。

青年的直接后果就是少女妊娠。WHO把少女妊娠(teenager pregnancy)定义为10~19岁年龄阶段的妊娠。少女妊娠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随着青年的大量增加,少女妊娠也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

90年代青年妊娠率明显下降,20%归因于性活动的减少,80%归因于有效避孕措施的应用。

国内青年学生中,也有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已发生的男生中有2.9%报告他们曾使某人怀孕过,在女生中,有3.1%回答她们曾怀孕1次或多次。1995~1996年对上海市婚检女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性经历的女青年中,39.8%至少有过一次妊娠。农村女青年及调查时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青年婚前妊娠的比例更高。

三、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教育不能满足青年成长之需。1993年,北京市妇幼保健所对北京市的部分小学及初中女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4岁,比10年前提前了1岁,第二性征的发育也比以前提前。南京市妇幼保健所对 13494例女中学生月经初潮情况的调查及广州市女中学生的调查资料亦证实女生月经初潮有提前趋势。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呈现提前趋势已是普遍现象。

(二)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 10-20岁。我国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 “遗忘的角落”。校外青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流动人口中的青年更是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三)性教材快乏。专家们认为,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尤其有必要在各地开设 “少男少女门诊”,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 “成长的烦恼”。

(四)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范。目前国内在校学生总体缺乏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据郑州市 34中960名中学生性知识、性健康现状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 “从书上述两个途径合占76.7%,居首位;“来自同伴”为19.6%,居第二位;“来自老师”为9.1%,居第三位:“来自父母’,为5.9%,居第四位[33]o不良传媒在某些情况下是导致青年犯罪的直接诱因,而更为普遍的是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

四、青年性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育原则

(一)青年性教育内容与发展趋势

由于性教育目的内在的丰富性,人的性健康发展是多种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性教育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1)性生理知识。性生理知识是性教育的基础,其中包括男女性器的构造与功能,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女孩子的月经、男孩子的遗精、性反应的特点及性医学保健等。(2)性心理知识。性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应包括性生理发育心理、性别角色心理、发展心理、择偶心理、恋爱心理、性变态心理、性犯罪心理等。(3)性伦理知识。伦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其中应包括性道德的原则 — 科学、进化、公平,具体包含恋爱道德、婚姻道德及家庭道德等。(4)性法律知识。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来正确处理多种问题。其中包括:婚姻法、宪法中男女平等,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应受到国家的保护等,刑法中对于妨碍家庭罪等问题。(5)性病防治知识。性病与艾滋病是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其中应包括,性病与艾滋病的发病率、临床症状及处理,如何预防性病的相关知识。(6)人格教育。世界各国的性教育表明,单有性知识教育是不够的,因 “人的行为涉及到个人的价值选择,父母的态度、男女关系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在事业上所走的道路”。性教育要贯穿在整个的人格教育之中。正如国内外学者呼吁的那样,性教育应该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系统的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爱情观,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

(二)青年性教育的教育原则

1、适时、适度、适当的可行性原则

根据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适时的开展这一教育活动,同时在讲解一般的生理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和接受能力。要科学正确地传授基本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知识,准确地把握这个 “度”,而且方法要适当。

2、正面启发教育为主的原则

对于学生在青春期由于性的萌动所表现出的种种偏离行为规范的现象,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要大肆宣扬、严厉批评,而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正面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摆脱困境。

3、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结合的教育原则

以性生理为基础,性道德为核心,性心理调试为手段的同步化与综合化教育的原则,这是性教育应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以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体验性带给人类美感的目的。学校青春期教育应将性生理、性心理、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防止出现性越轨行为及性犯罪。

4、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原则

从一个人走向成年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轨迹看,是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所以性教育首先应从家庭开始,尤其是婴幼儿,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学校是性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学校有计划地实施性教育要注意和家庭性教育的衔接,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社会的性教育作用巨大无比,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果。社会性教育的任务,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正面宣传性教育,二是注意抵制消除黄色文化的污染。由于学校、家庭又是社会的一部分,三方面的教育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成功的性教育应是三位一体的一致性的教育,其中的任何不协调和教育脱节都会对性教育带来严重的后果。

五、性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青春期性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搞好。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要联手合作,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制定出一整套严谨、科学、实用的性教育教材,加紧培训出精通这方面教学的合格师资人才。

第二,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端正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青春期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证师资人员多元化和专业化,培养一支热心青春期性教育工作的、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队伍。

第三,在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应该人性化和科学化,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在传授性知识的同时,应该把性道德、性伦理的教育和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教育目标同步化和内容系统化。

第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性教育网络。促进家庭性教育是加强我国青年性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

第六,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和适宜化,在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活动、同伴教育和健康咨询等形式进行。

总之,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性健康教育问题都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需要全球的关注。关注青年性健康,转变观念,通过正规途径向青年提供适宜的性健康教育、信息、保健服务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武俊青,仇丽霞 山上西和海医学生性KAPP及性教育研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0):632-633.

[2]渠爱莲. 对学生青春期教育的一点思考[N].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6(4):46-49.

[3]谢小龙 加强师范学院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N].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1):44-46.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活习惯;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4302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仍然受到社会各界所重视,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初二、初三年级在校中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测试人数为:初二男女生:484、493人,初三男女生:476、482人。

1.2研究方法

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问卷,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等。生活方式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从饮酒和药物使用、体育锻炼习惯、饮食习惯、应激控制能力、安全习惯六个方面评价生活方式。

2统计与分析

2.1身体形态指标

身体形态是反映体质状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包括身体的发育程度、机体的生理功能等。本文采用体质指数(BMI)来衡量,BMI=体重/身高2,该标准为:BMI

表1中,初中生男女身体形态指标出现问题人数比例在12%左右,绝大部分初中生处于正常的身体形态,男女生之间的对比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男生过重与肥胖比例均略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经常暴饮暴食、女生爱美节食有关。

2.2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反映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承受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机能的综合反映。本文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标准,总分86分以上为优秀,76~85为良好,60~75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表2中,初中男女生身体素质优秀人数比例均低于10%,而女生优秀与良好人数比例约30%又明显低于男生比例40%。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2.3吸烟情况与饮酒习惯

表3显示,初中男生吸烟和偶尔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从不吸烟的比例同样低于女生。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吸烟严重威胁人类生命,是目前最主要的可导致疾病与死亡的因素,同时危害周围的人,尤其是儿童和妇女,被认定为社会的公害。虽然因烟草而致疾病者大多数为成年人,但吸烟通常始于青年时期。该研究得出约有1/4的男生偶尔吸烟,因此对男生进行远离烟草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表4中,女生有饮酒习惯的比例远低于男生,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则是长期饮酒,这严重威胁了身体健康。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适度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而过度饮酒则会适得其反,对身体伤害极大。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饮酒习惯的控制则显得尤为急切。

2.4饮食习惯

表5中,男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比例要好于女生,但男女生整体的良好饮食习惯比例仍然较低。表现为,男生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30%左右,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约为45%。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饮食应做到:食物摄入应多样化,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豆类、奶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肉、蛋、禽;少吃荤油的膳食。初中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应得到教育者格外重视。

2.5运动习惯

表6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良好和基本良好的运动习惯的比例明显好于女生,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初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研究表明不少学生除上体育课外,几乎很少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而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是影响初中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因此,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保持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将对他们未来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2.6应激控制与安全习惯

应激控制反映初中生情感表达、应对压力以及与人交流的心理适应能力。分析得出,拥有良好应激控制习惯的男女比例均低于20%,约有18%的女生和24%的男生在应激控制方面存在问题。表现在不善情感表达、排解压力等,人际交往上出现嫉妒、冷漠、敌对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初中生心理紧张和心理异常现象日益增多的情况,以便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统计显示,男生安全习惯良好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女生,经卡方检验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3结论与建议

苏州市初中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有运动不足,饮食结构不尽合理,应激控制能力欠缺等,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并且从信息、知识的获取到行为的落实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第一,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第二,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第三,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初中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树立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乌鲁木齐初中生体育行为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和参与体育行为是学生学习领域目标的首要内容。中学阶段,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一经养成,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差。本研究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现状,掌握其基本特征,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体育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一中学、五十六中学、七十中学和七十三中学5所45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里检索和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出《体育与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乌鲁木齐市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一中学、五十六中学、七十中学和七十三中学5所中学的各年级男女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40份(其中7年级147份、8年级144份、9年级149份;男生216份、女生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78%。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统计件,对所回收有效问卷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情况。

从表1显示,初中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的总体情况不是很好,只有57.05%学生才能制定自己的锻炼健身计划,42.95%的学生根本对自己的健身计划不关注。从性别显示,男生为自己制定过锻炼健身计划的人数百分比明显要高于女生的5%。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对体育活动的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都比女生要强。因此教师应强化男生这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要加强女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增强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她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和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体育行为。

表1不同性别学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情况

表2不同年级学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情况

从表2显示,7年级学生为自己制定过锻炼健身计划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总人数的59.18%,9年级次之,而 8年级为自己制定过锻炼健身计划的人数百分比最低占总人数的54.86%。导致这方面的原因有:7年级的年龄最小,对事物的好奇心强,所激发出的兴趣也较大,兴趣决定了他们的态度,但是兴趣的持久度很低,随着年龄的增大兴趣也随之减弱,态度自然也随之变低。9年级由于中考的需要,体育成绩的不可忽视,体育态度也提高了。但是比年龄小两岁的7年级还是要低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认识,针对不同年级、年龄、性格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育态度较好的要强化,要加强采用合适、有效、积极、促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其体育课的兴趣,增强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体育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体育行为。

(二)初中生锻炼身体情况。

表3 不同性别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3结果显示:男生无论是上体育课、有意识锻炼行为还是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都明显要高于女生人数的百分比,男生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61%,而女生占总人数的54.91%,导致这方面的主要原因:由于男女的性别差异,身体及生理特征也有较大不同,初中阶段男、女生又处于青春发育期。所以学校体育课应开展一些适合女生项目的课程,从而激发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老师也采取创新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法。

表4 不同年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4显示:九年级学生自觉参加锻炼的情况最好,占总人数的65.77%,8年级锻炼的情况不好,占总人数的61.81%。导致这方面的原因:这是由于教学改革在初中生中考时要有体育加试这一科目,学生要想考取好的高中就必须重视这一科目的成绩。所以9年级的学生有意识锻炼行为就较高些。7年级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年龄小,性格没有定性,好动是他们显著的特征。在新环境的熏陶下,感觉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并认真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而8年级的初中生大多数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对事物缺乏好奇心,做事没有耐心,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积极。所以教师应针对这个时期的各年级初中生不同的的生理、心理特点,区别对待,采用更为适合、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其体育学习和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频度特征。

表5 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频度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初中男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为主,每周一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最低。男生每周二次以上参与体育锻炼的占40.74%,远高于女生的20.09%;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不一定为主,占39.29%。说明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要高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由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身体及生理特征也有较大不同,而初中阶段男、女生又处于青春发育期,男生的有意识锻炼行为较高。所以教师应针对男、女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更为适合、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其体育课的兴趣,正确其体育态度从而增强其体育意识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表6 不同年级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频度情况

从表8可以看出,年级因素对初中男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为主,而九年级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每周二次以上为主,占38.26%。可能导致的原因: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了一种健康的体育行为理念。二、九年级的同学由于中考体育加试,老师、家长开始比较关注,学校也加强了体育锻炼的次数。而7年级、8年级的学生缺乏健康体育理念。所以教师也应该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转变一种新的体育健康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男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男生尚未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女生同样也是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小部分未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男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要好于女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男女生有一定差异。

2.乌鲁木齐市初中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尚未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且各年级(年龄)有一定的差异。

(二)建议。

1.多种方式培养体育兴趣和态度。针对初中生存在的体育兴趣,各年级、男女生初中生体育态度差异性,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加强体育兴趣,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

2.加强初中生对体育健康态度的认知,多数初中生已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对培养其体育行为较为有利。

3.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敬业爱岗,踏实工作,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4.优化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教程标准解读(实验版)[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唐健.大学体育与健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 青春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00-01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外出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青少年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初中女生正处于脆弱而多变的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道德问题都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她们。只有针对初中女生的青春期特征,给予科学有效的咨询和辅导,才能使她们摆脱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等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常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

对于女性而言,青春期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很快,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特别是女生由于父母外出不在身边,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女生们会感到惊慌而无所适,又不敢咨询老师,慢慢的就就是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2.心理方面

女生们在青春期中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对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

2.1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许多孩子的父母由于长期外出打工,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当孩子有所偏差时,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的训斥甚至打骂,加剧了该年龄段固有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2.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如果教师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使她们的心理遭到严重创伤。

2.3早恋问题。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由于留守的农村青少年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教育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女生就会涉足早恋。

3.道德教育问题

处在当下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特别是女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3.1享乐意识严重。有些女生在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有的甚至为谋取个人的私利走上违法犯罪的路。

3.2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女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

3.3社会不良环境的耳濡目染,玷污了女生的洁白心灵。如一些涉及黄、赌、毒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网站、不法网吧,严重腐蚀年轻一代。

3.4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3.5在对男女生关系的问题上,不能处理得当。

二、解决方法尝试

1.指导女生正确对待生理问题

帮助女生们了解女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先从女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和现象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女孩青春期间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详细地解说了女孩青春期的生殖生理变化,指导她们青春期应该怎样保持个人卫生,注重自我保健,引导她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2.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自觉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2学会正常交往,引导健康情感

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女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早恋问题对部分女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面对女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应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对女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 经常对女生们进行德育教育

(1)教育女生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女生,对父母、老师、朋友等周边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做好日常的每一件事。(2)教育女生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女生,培养学习责任心 ,培养家庭责任心 培养社会责任心。(3)做一个讲礼仪的女生,注意女生的仪表、言谈、仪态举止、见面礼仪、特殊公共场所礼仪。(4)做一个知性的女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拥有品位,试着发现生活里的美,跟有思想的优秀人交朋友,远离泡沫偶像剧,学会忍耐与宽容,培养健康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就让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灿烂一些。(5)教育女生们做一个独立的女生,学会愉快的接纳自己,充分利用表现自我的舞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6)教育女生做一个有理想的女生,要有努力学习的意志。(7)做一个文明诚实勤学守纪的中学生,要能正确区分美与丑(8)做个守法的女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

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总之,针对农村女生们青春期的特征,做好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多与老师、家长及同学交流,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青春期,悦纳自我,快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罗香梅,《如何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宜春学院报,2007年,第S1期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中学生;现状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正式了。这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结果分析

1.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评价

当前农村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基本合格,可总体水平不高,只有23%的中学生达到优秀标准,良好标准占到49%,但是比起2000年国家体质健康调查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据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状况不容乐观。正常体重比例偏低,平均只有31%的学生达到标准,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比例占到57%,同时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也不少,占到了12%,而且有一定向上发展的趋势。这其中初中年级的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比起高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

农村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情况良好,肺活量随年龄的增大而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增长,但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肺活量极低,心肺功能较差。

身体素质情况调查显示,男女学生的力量在中学阶段总体趋于良好的增长趋势。男生握力体重指数的优良率达到了82%,女生仰卧起坐优良率达到了98%。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的力量素质增长趋势明显,而男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力量素质增长也明显,但到了高中阶段后期则保持一定的平稳。

农村中学生的耐力素质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男女生的良好率以上分别达到了81%和90%,而女生更是突出,优秀率就达到了56%。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阶段男女生耐力素质提高明显,而高中阶段女生趋于平缓下滑,男生则是提高相对稳定。

农村中学生的弹跳素质基本表现良好,良好率以上达到了80%,初高中阶段总体保持良好的提高趋势,但也仍有2%的学生弹跳素质急差,而且这一数值还在不断增加。

3.视力状况

结合校医务室的体检报告,全校视力不良的学生达到了78.1%。其中初中生有63.8%,高中生有87.9%,从初一到高三是一个明显的递增过程,新发病率达到了22%。中学生视力的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形式很严峻。

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中小学生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也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基本合格,可总体水平不高,个体差异比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制约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使学校和广大的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全面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来说认清形势,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就相当重要了。

1.教育局要把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贯彻实施纳入政府工作议程

各级教育部门要成立体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完善建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2.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

(1)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要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中,增加耐力锻炼项目及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的体育活动内容,并将其作为体育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品质的培养。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5篇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同时,寄宿制的管理模式,使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与走读生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教育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该部分学生具有较为独特的群体特征。因此本研究拟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整体上了解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促进该部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合肥市某实验高级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共11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119份,其中8份问卷的测谎量表得分高于7份,应予以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男生76人,女生35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61人。

(二)研究工具及使用说明。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学生进行施测,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包括8个分量表,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 ≥8分为阳性,说明该生在该因素方面处于异常焦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各内容量表得分总和为焦虑总分,若≥65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测谎量表得分高的学生 (≥7分 )为无效问卷,不进行统计。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问卷的施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 利用学生上课时间集体施测,要求匿名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表一显示本次被试的MHT总均分为43.03分,在正常范围内,各个分量表中,除了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均分8.36高于标准不健康值8分之外,其他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由表二可以看出,MHT总分65分以上,具有高焦虑的有3人,占总体的2.70%,从MHT各内容量表得分情况表来看:被试在不同场合下所出现的特定焦虑状态,其比率分布为2.70%~63.06%,最明显的是学习焦虑维度,即63.06%的学生有学习焦虑;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这四个维度上,所测被试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大的,分别为36.04%、 34.23%、18.92%和17.12%。

表一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得分比较

描述统计量

表二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异常焦虑检出率(N=111)

(二)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男生和女生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三所示:女生总的焦虑倾向45.40分,稍高于男生的41.93分,但差异并不显著。此外,除了自责倾向,女生在其他7个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与冲动倾向具有显著差异(P

表三不同性别寄宿制初中生的 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 t检验结果

注:***表示P

(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四所示:非独生子女总的焦虑倾向43.59分,稍高于独生子女的42.34分,但差异并不显著。在8个分量表上,两者得分有所差异,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方面,独生子女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非独生子女得分略高,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

表四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t检验结果

四、讨论

(一)寄宿制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检出率,其中学习焦虑检出率高达63.06%,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焦虑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寄宿制初中生由于自身一些新的特点,显现出很好的学习焦虑,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但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父母期望通过高投入获得高产出。而寄宿制学校的各项费用较之走读校普遍要高,因此送孩子到寄宿校,就意味着高投入,这势必导致父母的高期待,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自然提高。虽然罗森塔尔效应已经告诉我们期望的巨大作用,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形成压力。而这点在寄宿制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形成了学生体现在学习方面的焦虑倾向过高。同时调查也发现寄宿制初中生较高比例的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的焦虑,对于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他们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周内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的,由于工作原因,很多父母在周末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交流较少,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他们常常要独自料理一切,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由于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一些事物的恐惧感也会加强,该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非常渴望教师的拥抱和,他们也会主动对教师表现出非常亲昵的举动,而这本应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

(二)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在所有的八个因子检出率上除了自责倾向外,女生在其它七个方面的检出率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的高于男生,说明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比男生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与女生的心理、生理发展以及教育、教养方式有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增加,同时,数学等抽象思维的要求提高,使女生适应起来比男生更加的困难,再加上女生比男生在性格上细腻、敏感,容易因为一些事情而苦恼等从而造成女生学习焦虑明显的高于男生。造成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问题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表现在:一、初中女生处于生理急剧发展的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发展,月经初潮的来临,以及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再加上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处于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中;二、学校、家庭、社会对女生的教育和教养方式多是保护型,对她们的干涉和限制也较男生多,使他们的依赖性比男生强,而独立性又比男生弱,再加上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比男生早,以及羞涩、敏感、脆弱等性格特征,使得女生比男生对学习成绩更加在意,对于失败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且持续时间长。

(三)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有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而非独生子女则有六个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主要与两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关注程度等因素有关。相比较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更少,有些家庭甚至存在偏心的现象,没有像独生子女父母那样的贴身呵护,甚至形单影只,面对困难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关爱与帮助,往往选择逃避,缺泛坚韧的意志,惰性重,不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业上;由于初中生在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还没有充分成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绪波动大,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道德观等还处于逐步塑造阶段,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当父母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和心理矛盾。

五、建议

(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并能够正确协调工作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还应调动家长的心育积极性,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培训,给家长们介绍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家长评价中的运用和孩子一同成长等原理及实践,以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问题,合作确定帮助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取得进步。

(二)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加强学校在心育中的地位。

学校可以通过致力于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35-37.

[2]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6-22.

[3]王小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