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然而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特点,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理解,甚至导致肢解、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危险,最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方向背道而驰。如何处理案例教学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下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由于其选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然而案例教学法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哪些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一些涉及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如何划清”等问题;一些涉及国家大政方针不容争论的问题;一些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一些涉及社会安全稳定的问题等,是案例教学难以“承载”和“驾驭”的,弄不好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甚至导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有如下几类问题:一是有待加深理解的理论问题。例如“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感到特别抽象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原理,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例,讨论分析中美之间的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表现,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的。这就不仅使理论的抽象性转变为具体性、生动性、可感知性,而且达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目的。二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问题。例如“价值评价”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评价体验来掌握正确价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三是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容易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例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从理论上说学生都知道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往往在现实中又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为了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以美国总统大选为例,用事实来纠正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认识上的偏差。又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学生是严重缺乏感性认识的,甚至老师对这个问题也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说不清楚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苏联的《风云新途》一集和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了生动的史料为依据,再经过思考和讨论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四是学生普遍关心而且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民生问题、生态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网络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等等。这类问题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材料中体验到实践中的理论意义,得到思想和理论认识的升华。

二、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方法。

典型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科学分析方法。如马克思不仅把当时的英国社会作为研究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式,而且把它作为剖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形式。从本质上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典型分析方法的运用。一般来说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四个相对稳定的环节: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总结与点评。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案例的典型性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有丰富的典型案例,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依据什么条件在同类材料中选择典型呢?(1)“成熟、充分、完备”和“最少受干扰”。马克思之所以选择英国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首要原因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中,以英国发展得最为充分最为成熟,因而才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即典型性。而且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少受干扰”,因为,只有最少受到外部条件或特殊因素干扰的地方,才能保证资本主义沿着自身的自然进程发展,才能准确地体现出同类对象的正常条件下的一般状态。我们的教学案例也应当符合“成熟、充分、完备”和“最少受干扰”的条件,所选案例要具有完整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更不能是道听途说或胡编滥造的。(2)必要的资料条件。掌握有关对象的必要资料、材料,是该对象可以被认识的基本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如此。马克思选择英国作为典型,条件之一就是“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1],在有关英国工厂、社会情况方面,也有工厂视察员、医生、调查委员们“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所提供的统计材料,相比之下,“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2]我们的案例选择也应当满足这一条件,只有对相关资料掌握得越充分才能分析得越透彻。(3)普遍性。教学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而不是偶然性的特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4)时代性。案例内容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的历史背景、时展主题、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思想演变等。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评价时选择了歌剧《白毛女》,因为:一是它经过了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符合“成熟、充分、完备”的条件;二是它是师生所熟悉的,所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三是它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知晓,而且具备优秀作品的共性;四是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们在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这样的背景下,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标准来谈《白毛女》,这就使它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

第二,案例呈现的生动性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案例呈现有很多方式,如教师口述、文字显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音频、视频等。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必须生动地把案例展示出来,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口述的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既能够全面叙述案例内容,又要突出关键细节和核心内容;既做到言简意赅,又要声情并茂,以语言和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多媒体课件展示,则要求做到图文并茂、音像结合、动静结合,以画面和声音等艺术动感唤起学生的共鸣。同样的案例,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第三,案例讨论的有序性、启发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案例讨论,案例讨论不是学生自由发言,而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所以问题设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设计包括“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等环节。

关于“问什么”。“问什么”必须体现教学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必须紧扣所授课章节或专题的重点、难点、主要理论观点、主要知识点,要深入分析案例材料,寻找材料与理论的契合点进行提问。切忌就事论事。例如,讲“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我们的案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目的不是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因而提问就不能问一些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体现的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因此我们的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矛盾斗争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同一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美两国关系为什么会时好时坏?”“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与双方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什么关系?”“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存同求异的原则,在什么情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互利互让双方共赢的立场?”等等,所提的问题都围绕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原理。

关于“怎么问”。首先要求问题内容明确,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到位,从问题本身能够看出作答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问题无非包括三大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要求进行定性判断或是非判断。“为什么”要进行原因探究,要进行推理论证。“怎么样”要求描述性状或提出解决办法。其次是问题的启发性和可答性。简言之,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且“有话想说”。要尽可能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问题与学生的切身感受联系起来。例如:讲解“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采用的案例是电影剪辑师迪迪·艾伦由于一次工作失误而带来一场电影剪辑革新的故事。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迪迪·艾伦,当你因工作失误而受到指责后,你怎么办?”这类问题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甚至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可能遇到,所以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在个人的经历中也很可能有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说出来对于其他同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最后是问题的层次性。一般来说,问问题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地进行。问题与问题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必须确定提问的先后顺序,否则就无法回答。比如要回答“为什么”必须首先知道“是什么”。

关于“何时问”。“何时问”讲的是提问的时机。在案例讨论之前,老师一定准备了相关的问题,但是不是在案例呈现之后就一股脑地倒出来呢?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时候可以摆出全部问题然后进行讨论,有时候则是逐个提问逐个讨论,有的问题则用于讨论过程中引导讨论的“走向”,有的问题用于应对讨论的僵局,等等。提问在整个案例讨论中就像风筝的绳子一样牢牢控制在老师的手里,又能够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境。如何掌控讨论过程?关键在于老师对讨论问题的把握、对学生发言观点进行预测与引导。学生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五花八门,或是互相对立,或完全一致,老师必须作出恰当的引导,切忌讨论跑题,或进行无谓的争论,或简单重复,或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等。

第四,总结与点评的深刻性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老师必须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概括特殊性案例的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使学生在理论认识和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中获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例如,讲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我们选择的案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围绕着“中国为何要开展载人航天工程”、“中国何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及如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取决于哪些因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开展讨论。最后对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归纳出如下理论要点:人类所有实践都必须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正确价值目标的形成以相关的真理为根据;价值的实现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真理的价值就在于指导人们实践取得成功;不仅是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重大科学工程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而且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提高案例教学法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空中进行的,选择的案例也只能是有限的或单一的。单一的案例如何能够“驾驭”理论的整体性?

第一,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原理、原则等构成的。对概念的完整准确理解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环节。例如“价值”概念是“原理”课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如何对“价值”概念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如何把哲学层面的“价值”和经济学领域的商品的“价值”统一起来,如何区分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有没有“普世价值”等问题。教材从哲学层面对“价值”作出界定:“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3]哲学上的“价值”是对具体价值内容和形式的最高抽象概括,反映的是价值的共同本质,是一个统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我们采用了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以“自然资源价值”为例,从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什么有价值”、“对谁有价值”、“为何有价值”、“怎样实现价值”的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价值”定义中的四个关键词:“客体”、“主体”、“满足需要”、“意义关系”,所有的价值形式都包含这四个基本构成要素。(2)对价值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归纳,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等,这就为讲解商品价值问题做了铺垫,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显然是属于经济领域的价值问题,是价值的特殊形式。(3)从价值的表现形态看,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指出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主要是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可见人生价值也是价值的特殊形式。(4)关于“普世价值”问题。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观点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主体的同质性上看,在同一个党派、民族、阶级、国家里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从一定历史时期看,人类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可以达成某些价值共识。但从价值观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来看,并不存在“普世价值”。哪怕是自然资源这种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

第二,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在讲课时讲了很多的事例,但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少,这样就使得理论支离破碎。我们的体会是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丰富性”而在于“综合性”。例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涉及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类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基本环节、实践思维方式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对实践问题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选择的案例是世纪之交我国进行的重大实践活动——三峡工程建设。通过视频展现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过程。然后进行讨论。第一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至少要考虑哪些问题”。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从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实力、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各方面都讲到了。如果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学生的理论认识就不会得到提高,掌握实践观相关理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因此,我们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6类问题:为何要建设三峡工程(实践的目的)、谁来建设三峡工程(实践的主体)、三峡工程建哪里项目(实践的客体)、能不能建三峡工程(实践的条件或中介、手段)、怎样建三峡工程(实践的实施过程)、建三峡工程应考虑的其他问题(影响实践进行的其他因素)。这6类问题概括了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实践的基本环节,不仅从事所有的实践活动需要考虑这6类问题,而且评价实践活动也需要考虑这6类问题。这6类问题还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第二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涉及的具体实践类型有哪些?”由此引出的是实践基本类型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结合三峡工程建设,说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三峡工程建设的论证到建设、从建设到效益的发挥、三峡工程与古今中外著名水利工程的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总之,以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引出所有相关的理论问题,使所讲授的理论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五门课程,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一的,但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又必须避免交叉重复,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讲人生价值,解决如何创造人生价值的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章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理”课是在上述两门课之后开设的,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讲授应当具有整体性、概括性、总结性的意义,使学生对以往关于价值观内容的学习得到一个理论上的升华。这就使三门课中关于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每一门课都无法了解其他课程是否用上同样的案例。但是在案例的分析上却是可以大体上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的。例如雷锋精神这一事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着重从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来分析,而“原理”课则从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又如自然资源价值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上讲到。而“原理”课则是从自然资源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形式中概括出价值的一般定义及价值的特征。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案例教学是其中一种方法,它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考教分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51-03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模式,校企合作企业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基于校企合作的考教分离制度”,是指由专任教师进行授课,企业进行出题(典型的工作任务)和阅卷(过程考核)的教考过程。由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评,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教与学的水平,是检验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丝网印刷工艺》课程改革中考教分离制度实践来做详细阐述。

一、基于校企合作考教分离体系构建与实施

1.课程教学目标的建立。各专业教学团队应该按照所制订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分析学生学习每门课程后应当掌握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方法能力等要求目标,并据此建立“课程教学目标”。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素质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

2.典型案例库建设。试题库建设是实施考教分离的前提,但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已经逐渐退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考核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考核。因此,试题库的建设也应该由传统的编写高质量的试题知识库转换为典型案例库的建设与过程考核表的制定。典型案例库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典型案例库的建设总体上要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案例的选择要与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素养、方法的培养目标一致。(2)典型案例库的案例力求全面,覆盖面要宽,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的差异性和思维的灵敏性。(3)典型案例库中的案例应当有相应的能力层次和难度系数,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4)每个案例必须有对应的过程考核表,将案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素养、方法考核点进行分值细化,便于规范过程考核。(5)典型案例库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目标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不断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案例,不断增加和输入新案例。这样的典型案例库才能常建常新,具有实用价值,充分发挥它在教学和考试中的作用。

3.过程考核体系建立。过程考核应注重以完成某项成果的过程评价。“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典型案例工作过程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专业素质等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工作任务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4.考评团队建立。考评团队是考核学生是否达标的实施者,由企业的兼职教师、一线师傅及专任教师共同组成。在具体测评过程中,测评团队成员从典型案例题库中选题或随即现场出题进行过程考核打分。考评现场可以灵活设置,既可设在教室、实训场等场地,也可设在企业实训车间。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考教分离体系作用

1.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符合企业标准。基于校企合作的考教分离制度,不仅在过程考核阶段需要企业的参与,在前期的课程目标、教学载体选择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质量符合企业需求与标准,使企业考核具有效度和价值。

2.鼓励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由企业作为评价方主导课程的过程考核,能促使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岗位要求,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强专业素质和方法的训练培养,经受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检验。

三、高校实施考教分离的建议

实行考教分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考教分离制度。由于高校学科种类繁多,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各有特点,采用何种考核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

2.适当考虑平时的考核。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评定学生能力、检测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平时考核是主要手段,可在授课结束后、考试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每位学生一定的平时考核分,送教学管理部门记录备案,最后汇总考试分,得出学生的总成绩。这样一方面刺激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时时“温故而知新”,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至于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忘得一干二净;另一方面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补充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方法,深化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考教分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是对传统考试模式的一大变革,必对高校教学工作起到客观评价、正确引导和积极激励的作用。相信基于校企合作的考教分离制度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积极发挥其优点,最终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易.改革考试模式采取考教分离[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2,(1):35-37.

[2]张徐.高等学校考教分离制度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4):167-168.

[3]凌寿铨.高校考教分离考试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8):181-182.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先进典型 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F270;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08-02

一、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现状

当代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作为驱动未来时代迅速发展的重要群体,青少年的培养则显得极为重要。青年群体覆盖领域相对较为集中的高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塑造健全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基地,为了促进我国各项指标迅速发展进步,逐步增强中国教育领域的科教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理应承担起培养社会楷模的重要责任。有关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独处时极易产生孤独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绪的出现,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更易结群。此外,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易受他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影响,即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同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相互沟通时具有共同语言,彼此所传达的观念以及话语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群体染化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中国梦更快、更好的实现。回顾我国历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先进典型案例,都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希望:有“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美誉之称的武汉大学黄来女不畏生活艰难,在保证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背着父亲上大学,孝感动天;优秀志愿者典型――杨子威,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献血捐髓的案例被人们牢记,其精神深入人心等等。这些优秀典型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续写一个个感人的诗篇,实为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楷模,引导着同时代大学生更好地塑造健康的人格、素质与正确的义利观与道德观。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元素交流频繁,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远比上一代人多,尤其现在正处于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借助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更易于接受新的观念,因此大学生的人物性格与价值观念逐渐趋于多样化。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先进典型工作时却还以传统单一的“雷锋精神”作为宣传题材,虽然活动开展期间可见成效,但活动过后工作成效甚微。“雷锋精神”是应该作为我们宣传的典型和榜样,但是宣传内容和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多数学生无法从中产生共鸣。基于当代新的时代背景,国家在推进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时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形式、老套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紧跟时代潮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宣传渠道,选择合适的先进典例代表。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道路曲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长期感染下,大学生遇到的先进典例都是被学校包装、改进过的完美型人格楷模,他们往往完美无暇,不存在一丝缺点,不过这种宣传形式却不被大学生所认同,完美型人格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学校所塑造先进典例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学生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此外,传统高校更加偏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忽视受教育者本身的主动性,强行向受教育者灌输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冰冷、无感的文本类道德思想知识,其工作成果收效甚微。

二、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

随着全球发展趋于多样化的大潮流,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沟通的渠道十分丰富。在物质文化发达,精神文化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遇到的诱惑也随之增多,长时间处于温暖安逸的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对塑造大学生坚韧、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造成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担当。为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紧抓主要矛盾,顺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大力推进国家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工作的发展,使大学生受到先进楷模的典型事迹的感召,引导大学生思考社会所需要的正确义利观与道德观,并遵循社会需求积极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由此看来,高校积极推进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价值、激励价值与文化价值。

1.导向价值。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流入对中国社会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西方文化倡导人性的张扬,提倡自由,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人们的人物特性得到充分释放,人们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与权利意识逐步增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被过度宣扬,中国传统优良素质却被一部分人逐渐淡忘,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开始在社会中蔓延,这种现象会对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义利观、审美观发生扭曲,导致出现错误的社会行为。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滋生出许多不良风气使当代大学生深受其害,一部分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宣扬个人中心主义,毫不顾及他人的境遇与感受;一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冷淡,对周围所发生的事采取漠视的态度,漠不关心,并对志愿者等奉献精神不屑一顾,缺乏对同学、朋友或其他人的关爱,缺少社会担当精神;有些同学则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即使他人无意触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高校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大力宣传与开展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在保留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优良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张扬个性,塑造健康的人格。

2.激励价值。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所接触的文化、思想、人物与环境都有可能决定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与行为价值的选择。大学生目前的人生阶段尚不具有成熟的思想,年龄阶段、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都不能使他们足够理性地对周围事物的价值观做出正确判断。他们行为大胆,思想开放,可塑性极强,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他们更易接受新的思想。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楷模,激励他们大胆出发,积极为理想奋斗。高校在选择先进典型使应着重典型的真实性、时代性与鲜活性,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励大学生,感动大学生,使大学生从先进典例身上引起共鸣,并从中学习楷模的优秀素质与成才经验,不断激励自己向着梦想前进。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价值。

3.文化价值。当代社会的一个鲜明标志是网络社会,网络将全球各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区与人民能够快速学习与引进其他地区的文化,但是从某个层面来讲,在物欲纵流的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与新鲜元素的流行并不是一绝对的好现象。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对于高校文化底蕴的传承与个性气质的发扬起到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此外,发展先进典型工作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素质,促进中国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推进中华文明的宣扬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大潮流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以学生成长需求为着力点,积极推出合适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促进大学生更多地思考人生,以实际行动达到大学生先进典例培育工作的目的。

因此,高校积极推进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价值、激励价值与文化价值。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机制的探索

首先,积极开展大学生先进典例培育机制的前提是做好宣传工作。基于当代新的时代背景,高校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形式、老套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紧跟时代潮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宣传渠道。高校可利用校园资源,在校园内开展先进典型表彰会议,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合理利用网络电子媒介,通过各大媒体平台或报纸杂志加大对先进典例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避免形式主义,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应深入学生内部,与学生深入交流,积极推动广大学生一起探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从中思考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行为价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其次,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先进典例推广机制。高校可采取“传承”的形式积极推动典型先进推广工作,建立“老生带新生,一届带一届”的纵向传承机制,以典型来促进发展,不断激励各届同学为下一届同学做好楷模,实现先进典例宣传示范作用最大化。除了纵向传承机制,高校还可采取点面横向宣传机制,即构建网状体系。确立个人为先进典型代表,以此为圆心向外延伸,使个人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扬,以裂变的效果将先进典型的进步思想与优良精神手口相传,营造出人人学习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积极向上的气氛,促进典型培育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需要明确的是,高校选择先进典例代表时必须具有针对性、代表性与真实性,高校需要建立长期的考察制度,通过认真工作深入调查筛选出真正合适的先进典例。

再次,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趋于多元化的时代,不仅出现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其价值观点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因此在选择先进典型形象时也需考虑多元化。虽然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同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相互沟通时具有共同语言,彼此所传达的观念以及话语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但是群体染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人生价值发生改变。想要促进先进典型的多元化,需要选择不同领域的楷模,不仅仅需要道德楷模,还需要工匠楷模、生活楷模、创业楷模、政治楷模等。在高校教育事业中合理利用群体感染效应,积极宣传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楷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呼吁同学学习楷模的综合素质,教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使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优秀楷模,学习楷模的进步经验与优良素质,从而利用自身的力量与才华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最后,充分将网络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利用网络机制宣传先进典型,多采取交互流形式与网民进行实时沟通,深入网民内部,了解网民对先进典型的看法,为广大人民营造出更加和谐、积极、正能量的网络育人环境。目前大学生查找知识与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渠道都是来自网络,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查找内容形象具体的特点。互联网可以通过动画、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综合界面传达给大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促进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导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再加上近年来电子产品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大多数人都可以接触到网络,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投入极小的成本换取极大容量的有效信息。高校应紧抓这一特点,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教导大学生遇见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严厉,对身边的事物始终保持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借助网络优势培育大学生自觉构建出自我教育良好环境。高校可利用各大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楷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与大学生实现沟通与交谈,以此消除大学生与先进典例的距离感,使大学生产生共鸣,由此促进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楷模所传达出来的优良精神。通过与楷模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楷模的优良精神,以自身切实行动表明学习先进典型的决心。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学生推出各个领域多元化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其相关典型事迹,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励大学生,促进典型培育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呼吁同学学习楷模的综合素质,教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典型示范效应研究(编号:16Q11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照清,袁以明.大学生先进典型形成群体示范效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 赵正洲.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3] 李炜.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浅析[J].高等教育,2013(12)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 湖北武汉 430200)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育;先进典型教育;现状;运用

在一定程度上,先进典型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也在永不停歇的进步,先进典型案例的教育方式也慢慢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弊端。对此,教师需要对先进典型教育和大学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研究,探讨应对策略。

一、运用先进典型教育的积极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先进典型教育方式的采用是指将典型的先进人物的案例通过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先进人物的价值观,并且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以及社会更加受欢迎的人群分布。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向这些先进人物靠拢,能够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发掘并发展个人的优点。

大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属于还未踏入社会的成年人,有一小部分属于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由于自身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周围人群或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判断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否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而先进典型教育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是非观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和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对比思考,发掘自己的优点之后再发展。

3.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过先进典型的教育为学生展现人物榜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反省自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努力学习作为终身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而且,在先进典型教育发挥其影响力时,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先进典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要求。

以往的先进典型教育选取的先进人物作为人物榜样,其人物榜样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都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并以此为榜样的。但是,时代的发展,对于个人要求也不同于以往。目前,大学生思想观念伴随社会变化,更希望往独特性和个性方向发展,很多大学生更注重自我的发展,关注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对于先进典型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大学生认同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并且值得学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此抱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比较单一的先进典型教育,在目前,并不能引起全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可能会遭到大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2.先进典型教育案例不能和实际生活很好的融合。

先进典型教育必须要选择适合且符合现实生活的人物榜样作为案例,对于发生年代较为久远的人物或者名人作为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的引起的共鸣,比如说,刘胡兰同志的先进典型案例。另外,现在的先进典型案例讲解的过于夸张化、扩大化,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对一些了解的大学生来讲,对此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3.教育方式和手段没有跟上。

现在的先进典型教育,很多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比如将先进典型人物的案例贴在校园橱窗中、黑板上,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今的大学生教育。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流动性大,传统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是非常不适用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自然也就引不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因此不能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的效果和作用。

三、先进典型教育运用改进的对策

1.先进典型教育人物案例的多元化。

目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造成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对于个性的要求非常多。以往的先进典型教育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先进典型案例教育时,可以多元化的选择先进典型人物,在集体利益被保证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个人利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自然也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全面发展。

2.选取的先进典型教育人物需要符合实情。

在先进典型教育人物的选择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选择,不能只选择优秀的名人来作为榜样,而是多选择可以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发展的榜样,并且先进典型事例讲解时,教师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说明,千万不要夸张。针对学生面临的环境和发展情况,学校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引导和启发,提升先进典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很多大学的先进典型教育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并没有发挥先进典型教育应该发挥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先进典型教育时,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有些调整和改变。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研究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将社交媒体和先进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

大学的先进典型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满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多元化的选择先进典型案例,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先进典型教育中,从人物榜样身上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并加以利用,让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得到升华,并且积极向上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一、提理念,塑“灵魂”,为企业文化落地确定方向

企业文化理念就是企业内部的旗帜,它会引领全体员工向朝一个方向奋勇前进。因此要通过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塑造企业“灵魂”。为此,深入推广公司核心理念(公司愿景、公司使命、公司精神、核心价值观等),要根据实际建立和修订与公司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员工对企业理念要达到熟知、熟记的程度,并在具体行动中自觉实践。同时,整合和完善公司核心理念指导下的企业文化支撑体系,以公司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丰富完善安全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廉洁文化、班组文化等专项文化。

二、推案例,树典型,为企业文化落地传递核心价值观

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记录和客观叙述。案例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可信度高、说服力强、容易被人理解,并给人以震撼,让人反思和借鉴。同时也可通过抓典型树样板,用典型人物的故事来打动员工、带动员工,传递企业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些典型人物多是忠诚践行企业发展和核心价值理念的群体和个人,或是在群众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群体和个人,或是在企业中有突出贡献或典型事迹的群体和个人。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选树,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梳流程,建制度,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保证

企业文化落地的根本保障是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制度中,形成约束力量。首先企业文化要融于工作流程,企业文化落地是对企业工作流程的一种优化与再造。要围绕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梳理了现有企业工作流程,保留那些与公司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工作流程,修正那些与企业价值观相悖的流程。其次,将企业文化融于制度建设,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引,建立健全、修订完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行为准则,使这些制度职责与准则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和愿景,能够促进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

四、作培训,广传播,为企业文化落地形成舆论氛围

实现企业文化落地的先决条件是企业文化理念要全员认知,因此要反复讲、反复学,通过培训学习、舆论传播、载体践行、环境传达等形式,采取培训骨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使全公司干部员工普遍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建设良好的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平台,按照宣传思想工作定位,做好企业文化传播工作。企业内刊是企业内部的一面旗帜、外部的一扇窗口。内刊中的每个理念和案例,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行为,滋育员工的心田。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推进企业文化网上工程建设和数字化展示。

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具体的有凝聚力的形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华电能源公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员工传播理念,让员工理解理念、践行理念。一年来,通过定期组织系统职工综合运动会、文艺汇演,组织各类劳动竞赛和生产技术运动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加强VI视觉理念识别系统建设,是加强品牌建设,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形式。企业通过开展企业VI系统规范应用,制作企业文化看板、企业文化标语、企业文化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对公司企业文化宣传的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使企业理念能随时随地入脑入心。

五、做示范,布网络,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保障系统

企业文化能否落地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企业领导的示范作用发挥程度。我们知道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有什么样的企业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领导者的言行将成为员工思考和行动的标准。因此,企业党政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利用公司召开各类会议之机,宣传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和制度建设方面积极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言行一致,为员工当好示范和榜样,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转型高校;应用技能;案例教学

一、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学界对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界定尚有争议,因此,为实现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厘清上述争议。

(一)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地方转型高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型,二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技术型,三是较多强调学科(学术)训练的行业特色型即应用学术型。[1]这三种类型主要区分在于对学科的认识上,第一种类型不强调学科,而是强调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第二种类型是以学科为基础、应用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种类型是以学科(学术)为导向,强调理论学习及其应用的深度教育。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参考湖南文理学院、邵阳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湘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几所湖南省地方本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转型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属于第二种类型,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其培养目标应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职业需求,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

(二)应用技能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

关于什么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学界的界定大同小异。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2]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分析动手的能力。[3]上述观点基本认同,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达到法律实务工作的要求。从上述几所湖南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可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法律强调常人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理性。”[4]1这就要求地方转型高校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要求。否则即使能够进入相关法律职业,这样入职者的法律业务素质也是较低的,无形中会降低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5]61因此,应用技能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核心,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改革中,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专业方向、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应用技能的培养为重点。[6]208

二、地方转型高校法科生应用技能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中法学本科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应用技能培养模式,导致法科生就业率低下,传统案例教学并未发挥其内在功能。

(一)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机构和层次过多,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至少有490所,所培养出来的法科生人数迅速扩张,但法科生质量不高,应用技能较差,就业率低下。而且法学教育有研究化倾向,但许多学生却依然选择实务部门就业。中国科教评价网的2016法学专业大学排名显示,法学专业连续6年名列教育部公布的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名单中。[7]在麦克斯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法学专业连续三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成为十大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从法律实务部门的反馈来看,法律实务部门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新进的法科毕业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强化培训,这些技能原本可以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就应已经培养好,从而削弱了高等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5]62

(二)传统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在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中案例教学被人推崇有加,“哈佛商学院在全美乃至全球执斯学牛耳,多少系受此法之赐”。[8]25案例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被认为是“推进专业学位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最近有学者提出在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之外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程,因为“现有的案例教学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案例援引层面,致使案例教学蕴藏的内在功能未能真正得以全部展现。”[9]165传统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陷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意愿不积极,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案例的适切性低等困境。出现这种局面,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教师科研至上文化,学生“应试学习”惯习,知识至上的教学价值观,案例中民族文化虚化。[10]165一些地方转型高校目前正在激励教师改革法学本科教育的讲授型模式,但还只在少数一些法学专业课程中尝试采取案例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未现。

三、基于案例教学改革的地方转型高校法科生应用技能培养对策

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需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主。可引入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对法学专业课程中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法科生的应用技能。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并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案例教学就是将这两方面接触点和相互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种绝佳方式。[11]

(一)案例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技能的有效路径

首先,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案例教学也是以培养造就具有坚定的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实务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12]47《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中强调“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可见,案例教学的目标与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实现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在于应用性课程建设,案例教学是应用性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价值来引导案例教学,把案例教学作为连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桥梁。”[9]165可以说成功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应用技能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案例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用文字描述实际问题,搜集和整理真实案件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这就是一种学校教材,案例教学正是连接学校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纽带。案例教学不但可以把案例中的间接经验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实践知识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法律实践的应用技能并进而形成自身的直接经验。应该说,法学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些法学课程教学将案例教学与法学原则、法律制度相结合。如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等一些法律院校专门开设典型案例评析课程或民法、刑法、诉讼法、商经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案例与实务课程。又如湖南师范大学于2016年起分两个学期设置了民事诉讼实务、合同起草和审查、法律礼仪与职业规范、谈判与调解等四门法律实务课程。但目前我国传统的案例教学采取的方式不当,效果不佳,需进行改革。而进行成功高效的案例教学,既需要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文化,还需要矫正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

(二)改革传统案例教学的策略

1.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理念与文化“案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13]因此,为了激发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观念,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文化。[9]167

(1)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理念

首先,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观。教师应善于运用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受外部压力下的被迫学习转变为源于内部需求的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与合作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法律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确立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强调人、社会或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是整合“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并达到互动平衡。具体来说,在追求人的价值过程中,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改造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专业素质,并具有“国家责任”和“全球视野”。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能力,并具有社会适应性。在追求知识价值的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高度契合知识生产方式的应用情境,跨学科、问题导向的特征与专业学位的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规定性。[14]

(2)建构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我们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文明成果,但也要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防止中华民族文化被淹没在外来文化的洪流中。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因素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仍然是形成公民群体和民族认同。国家课程仍然倾向于强调民族语言和文化”。[15]200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选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高效的指导作用,而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丰富教育资源。例如“经世致用”“罕譬而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观念,如果我们善于提炼并运用,就会成为案例教学文化的发展点与结合点。在案例教学中,应克服只关注案例的工具性意义而忽略案例文化价值的倾向;应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如系统思维、普遍联系思维等融入到案例教学中,以克服西方案例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行分离的倾向。[10]168总之,案例教学改革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本土化案例课程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产生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有效的教学对话,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凸显案例教学的生命力。

2.矫正传统案例教学方式在重构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基础上,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积极运用案例教学,选择典型案例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1)遴选典型的本土化案例

第一,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案例的精心选择,这是法学教育界公认的。“掌握法学原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包含着这些原理的经典案例。”[16]64美国案例教学的成功与选择案例的经典程度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由点到面、由外及内逐次展开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生动的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进行积极思维的习惯,从而避免知识传授性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法律原则或规则的理解来源于案例这个“源”与“木”。如果案例选择不当,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相应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与所选用的教学案例也直接相关。因此,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第二,选取典型案例的要求。首先,应尽量避免过难过偏以及过于综合。过难过偏则失去案例的经典性,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综合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多,不利于集中解决案例中的焦点问题。其次,应当具有争论性。若案例的结果一目了然,则会影响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再次,应根据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尽量选取最新的中国司法案例。学生对于具体的案例,尤其是最新的中国案例比较感兴趣。目前各门法学专业课程案例教程中编写的案例过时、缺乏经典性、分析不够透彻,而任课教师浏览选择的案例是零散的、杂乱的、有限的,很难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12]50因而,急需理想的案例教材,即全面系统梳理经典案例并将其有机整合到相关课程及其知识体系中。当然这种理想的教材并非一蹴而就,目前可由有关教育部门或者法学教育研究会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同一门法学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组建案例库,并能保持随时更新,等条件成熟时编纂成书。

(2)避免案例教学课程单一化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研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6-00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有多种形式,其中,在前期阶段,尤其在前期通识培训阶段,案例教学由于其典型的“范例”作用和丰富、形象的叙述形式,其既摆脱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学生经验世界的隔膜,也避免了纯粹研究性实践的时空限制和信息的散漫与无序状况的出现。

一、案例教学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有案例但不典型

典型的案例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任务、基本研究方法和步骤,不够典型的案例往往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理解产生较大偏差,如学生通过几个非典型案例,可能就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课外兴趣活动或者是科技发明等。

2.案例本身或者案例教学过程中缺少问题

没有问题的案例或者没有问题的案例教学固然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直观的感受,但是缺少学生的讨论、参与和思考,课堂教学仍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灌输,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3.案例的表征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线性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的案例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一种现实体现,虽然其在特殊中蕴含着一般性理论,但是案例本身的表征方式难易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透过案例教学理解研究性学习一般理论的难易程度,因此,案例内容蕴含的思考深度对学生的启发性、案例的展现方式(过程体现、开题、结题报告方式、作品展现等)对学生情感的激发等都需要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加以审慎对待。

二、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来把握案例教学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理解,需要学生懂得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两方面,思维包括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包括如何具体做研究,即如何去懂得设计一套规范的、有计划的、通常是完整的工作程序并进行实际操作;其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既注重研究的过程,也注重研究的合作、交流和成果的表达,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因此,成果不是最主要的追求目标,获得研究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反思是教学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

藉此,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教学需重在分析、批判别人的研究过程,获得对学生自己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性课题的启发或借鉴,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某个发现或者某个观点。“课程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1】唯有调动了学生的质疑、批判的潜力,才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三、案例教学所蕴含课程知识观假设的转型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是一种旁观者、权威主义的课程知识观,知识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知识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种种弊端正逐渐显现出来,“知识一旦被视为外在于人的工具,被当成有待于人去占有的‘对象物’,就势必被做‘客体化处理’:知识仿佛就存在那里,对学习者而言,它客观而固定、遥远而冷漠、崇高而威严。”【2】学生因而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树立创新意识。新型的课程知识观是一种参与者、批判取向的课程知识观,其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知识中既有主体进行理智探究的智力活动成分,也有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成分,这两方面在其中相濡以沫、同生共长,构成了知识的完整统一性。”【3】

四、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理论特质来理解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效

由于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自学生周围的真实事件,其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因此,案例教学成了连接学生经验世界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桥梁,是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交汇的场所,教学中需要防止偏执一端,既防止过于停留于案例本身的发掘,而忘掉了其是为学生走向思维的抽象和理性所起的铺垫作用,又要防止过于就案例所体现的一般性理论的发挥而忽略了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

五、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1.研究性学习中教学案例的选取

1.1教学案例是真实的、自然的、基于学生经验的案例。因为学生真实和自然,学生感觉研究性学习是贴近自身实际的,有用的,在案例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从而自觉地去研究和思考;因为基于学生经验,他们会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发掘自身感性经验资源的巨大宝库。

1.2案例是有问题设计的、基于内在矛盾的。问题是研究和创新的开始,有问题和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才能获得研究性学习实质性的功效。

1.3案例有实施过程步骤的呈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别人的事例中应该能够学到实施步骤、研究方法等要素,为学生自己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仿效。

2.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过程

2.1案例教学是在和谐宽容、师生民主商讨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思维活跃,既打开自己的经验世界,开放自己的观点,又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反思、深化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的走进研究性学习。

2.2案例教学须有明确的目的。有目的即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认知、理解、体验等方面获得哪些收获,围绕着教学目的这种特定的期许,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协商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契机,促成研究性学习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2.3案例教学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一旦他们感兴趣,感到他们所要做的事情有价值,他们就会爆发出充沛的研究激情,这是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7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新课程

案例教学法最早源自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学。自引入中学教学后,则因其案例的真实性及其与政治课教材知识内容的切合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案例教学法在新课导入中能提升学生注意力、引入正题快;案例教学法倡导群体思考,超越了问答式教学只能一问一答受众面过于狭窄的局限;案例教学法提倡科学探究,有较大的开阔性,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利用数据、图表、事例等及时做出知识判断,提高沟通能力等等。这些无可忽视的优势广为师生称道。

案例教学法固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其操作也需要严谨与稳重。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和使用好案例,确实是一个值得教师重视与研究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渐渐悟出了一些心得:案例的选用要得宜,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案例,正确使用这些案例,有的放矢,注重教育性、典型性和时效性。

一、选用案例要以正面为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考虑到学生的政治素养还很不成熟,对社会问题的判断力还缺乏稳定而正确明了的标准,选用案例时应以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为主,慎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案例。这并非对现实的回避,而是基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考量。

高中学生正值价值观转型和养成期,过多涉及负面、消极的材料,很容易使学生的思想陷入混乱,不利于学生树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信念、不利于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不利培育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损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运用案例时必须把握方向,弘扬正气,歌颂正义,用积极的典型的例子去鼓舞学生。

二、选用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

如教授“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内容,涉及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时,可举“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冰岛国家财政濒临破产”和“我国东部沿海中小型外贸公司停工破产数字直逼破万”的例子,以证明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

运用这些典型案例,可以切中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学习。

三、选用案例应讲求生活化和趣味性

只有讲求生活化和趣味性,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时,对于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就可以结合报纸报道的某市将位于市中心的大型公园全面整改后免费对市民开放的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政府职能中服务的一面。

这样,通过发生在、存在于学生们身边的事例,使学生明白看来深奥难懂的道理,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进而增强了学习信心。

四、选用案例要“去粗取精”,可以反复运用,“从一而终”

这指的是选用案例的时候要重视采用经典案例,且同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多次、多课程、多角度、多学科使用。这是我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技巧。

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关于“月饼”的案例。每年九月高一新生开学讲解经济学,总要从“商品”这一概念开始。恰逢此时距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不远,于是我在帮助学生区分“商品”与“非商品”概念时,总是喜欢以“母亲做给你吃的月饼”和“商店里卖的月饼”为例,帮助学生明确前者虽是劳动产品,但并非用于交换,自然就算不上商品,而后者存在交换关系,就是显而易见的商品了。

进入商品价格的学习时,我依然以月饼为例创设情景:“每年的中秋节以前,月饼售价高昂,而中秋节一过,商家又忙着减价抛售月饼。”以此说明供求关系对于月饼售价的影响,用“月饼售价再高也很难卖到百万一枚,减价售也不会一分钱一个”,以此说明暗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对商品价格起着决定作用。

紧接着,在教授消费与消费观时,再次以“月饼”为案例引入教学:“不同的人在购买月饼时反映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如购买豪华包装的月饼有违求实消费和绿色环保消费观,美味的月饼想吃就可以购买,反映了我国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

一个案例的多次使用,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熟悉感,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传承性,常常提起某一个经典案例就能够顺藤摸瓜忆起整个教学体系。

五、使用案例要讲究时机

一般来说,一节课上使用案例占的时间和案例的使用次数不宜过长和过频。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的兴奋点在一段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奋度,掌握“15分钟规律”,即一般说来每堂课学生学习15分钟后学习兴奋度就会有所下降,来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探索,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六、使用案例要明确教学主体,切勿主体错置

教师切不可将案例教学法作为灌输式教学的又一种而忘记了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末倒置。教师讲解得天花乱坠、自以为一气呵成,学生却在昏昏欲睡、不明其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要负责案例的选取和抛出;是营造者,要营造适于讨论的教学气氛;是指派者,要了解学生,指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是评价者,适时地给予学生以评价和鼓舞。所有这些都是事实,教师却唯独不是教学的主体,而这一切,都是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服务的,教学旨在调动他们的求知需求和提升他们的能力。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9篇

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和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认同和恪守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态度的总和,是安全理念即安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借助文化特有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扩张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的变化,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使安全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按照贴近安全生产、贴近现场管理、贴近职工思想的工作思路,紧紧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密切结合本行业的特点,探索新路子、挖掘新内涵,从理性的层面逐步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挖掘本单位安全文化积淀,精心提炼出既体现企业安全文化,又具有本行业特色的安全核心价值观,归纳总结和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安全理念的宣传、灌输和教育,不断提高渗透力,扩大影响力,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二、加强典型事故安全教育,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加强典型事故安全教育,是提升职工安全意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典型事故案例教育的形势比较生动,内容比较具体,每一起事故案例都是发生在职工身边的真人真事,用这种形象地、直接的形式进行教育,对受教育的职工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此,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可以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效果和作用。

搞好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形式:1、会议的形式。会议包括事故追查会、案例分析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事故报告会和现身说教会。如对典型的事故进行分析追查,不光是追查出事故的责任,分析出事故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使其他人能吸取事故教训,让每个干部和职工都知道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这种把教育的对象召集在一起,用语言表达教育内容的形式,既简便,又容易做到,思想观点和教育的目的也比较明确。2、图片展览的形式。建立安全教育展览室,将不同时期的典型事故案例汇集在一起,定期组织干部和职工轮流进行参观。此种教育形式既有形象化的特点,又能以语言和文字表述相配合。3、现身说教的形式。让在事故中受伤或致残的同志和工亡者家属或子女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形式进行现身说教。4、录像的形式。把典型事故的有关内容和情节拍摄成教育片,利用电视台的优势进行播放,并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本单位的干部和职工进行收看。

总之,充分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既能把安全教育工作搞得扎实、生动,又能提高煤矿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安全技术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三、加强执行力建设,实现高效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贯穿专业管理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管理是条闭环链,链上的每一环都是影响安全的必要因素。因此,提高安全执行力,必须从细节抓起,重视每个环节链的管理,做到每个环节都执行到位。提高执行力,就是要结合实际,重管理、创新。提高执行力不在于管理经验的新旧,重在每个人对制度措施的不折不扣的贯彻。加强执行力,其实质是加强人的执行力。

(一)提高执行力,领导要以身作则

任何命令的下达和执行,都需要领导带头。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对普通员工的影响力更大,即所谓“上行下效”。因此,领导自己要首先吃透安全法规,熟悉法律规程,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做到主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在执行前后和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和职工沟通,做到:每件工作事先参与,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给普通员工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让措施落实到位、真正“令行禁止”。

(二)提高执行力,要补足执行过程中的动力

任何事情,有压力更要有动力。如果执行的过程中,员工感受不到目标与切身的利益关系,感受不到目标完成的成就,就自然不会有动力。安全管理中,管理层应该把完成目标的利益与员工共同分享,让每位员工感受到执行的优越性,体会到责任与利益是一体的,才能鼓舞大家的干劲、增加执行的动力。

(三)提高执行力,要学会科学分解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链结而成,学会科学、有效对目标分解,定好阶段性的目标,才能有效贯彻总目标,也才能高执行力的完成好安全工作。同时,目标的定制,既要考虑到整体的科学性,切合实际,又需要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因此,要提高执行力,既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重管理、创新,领导还要以身作则,补足执行过程中的动力,学会科学分解总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执行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企业各系统各项措施的落实、任务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煤矿企业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5-02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新鲜的资讯,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同。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而且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时候,如何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的传授解惑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中,案例教育逐渐被思想政治研究者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案例教育以其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和受教者乐于接受,深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教育有利于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三者的联系。

一、案例教育分析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传统上的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场景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案例分析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学界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小概率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得出带一般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

本文认为思想教育中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这些现象通过整理、概括、提炼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正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不断地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有利的思想,摒除错误的思想,灌输高校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分析须具备客观性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客观存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事物,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案例分析须具备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某一阶段的成绩和目标,需要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育,这正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方便受教者接受。

3.案例分析须具备典型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岳飞精忠报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反映出社会主义旗帜下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直接关乎受教者的受教程度。

二、案例教育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过于死板和片面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沦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随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和道德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正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大批的思想政治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意识到案例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目前高校中的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在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纯粹的理论考试在塑造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意义不大。马哲、思政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价值观没有问题。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吉林农业大学的郭力维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出了问题就拿起屠刀,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出现唤醒了无数人心中最纯粹的美好。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的人。她爱生如子的精神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范类院校掀起了一股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热潮。这个典型的案例把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的理论融入进了实际。更生动形象地为全体师生上了一课,有利于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1篇

摘要:核心观点是,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从企业故事和事件中提炼企业理念、价值观,从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设计理念和价值观。结合海尔经验,详细论述“诊断、设计、强化”三步曲。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故事、诊断、提炼与设计、强化与培训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企业可以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也可以印刷出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近几年,我们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帮助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一、企业文化的诊断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强大激励作用和指导作用的精神和口号。一说“铁人精神”,我们立刻想到“铁人王进喜站在油池里,代替搅拌机在搅动原油”;一说“雷锋精神”,我们立刻想到一个战士,抱着孩子,扶着大娘、打着伞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正是这些有着典型形象的精神,能让人们联想起具体事件或人物的口号,才会具有那么大的激励作用;再以海尔为例,一说“质量零缺陷”,员工就会想到“砸冰箱事件”,一说“快速反应马上行动”,员工就会想到“大地瓜洗衣机从获得信息算起,三天设计出图纸,15天产品上市”,一说“真诚到永远”,就想到“营销员因送货车故障,自己背着洗衣机走了3个小时给客户送货”的事;一说“客户永远是对的”,就会想到,海尔把按照德国模式设计的电冰箱说明书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水平进行修改的事件……正是这些感人的事件和具体的形象,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没有停留在墙上、纸上,而是进驻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这是海尔文化管理成功的核心。显然,诊断企业文化是否被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是否在对员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集团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把听到理念后,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我们按照这个程序对山东的五个企业进行了诊断,巧合的是,这五个企业中,有四个企业的理念有“创新”一词,但是,当我让他们说出“想到了什么人物或事件时,只有一个企业的人说出了一些事件,但是不同的人说出了完全不同的事件。我们据此判断,这几个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并没有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对这种结论,企业基本上是认可的。二、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历史中提炼。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按照这种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提炼企业精神的方法: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你认为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每个人再讲三个人:你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谁?这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由专人把每个人讲的故事进行记录;第二步:把重复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来,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第三步:找十个刚来企业一年左右的员工,最好是大中专学生,把整理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向他们提问:这个故事你听说过没有?你听了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感动、最难忘?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第四步:把专家和有关企业领导集中封闭起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从中提炼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词。这些词经过加工,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第五步:按照提炼出来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词,重新改编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写出集中反映核心词的企业自己的故事。假如提炼出“拼搏”一词,“拼搏”就用一个故事来诠释。当然,可能还有“创新”、“团结”等等,每一个词,都用一个甚至几个故事进行诠释。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进行设计。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把从历史中提炼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结合,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在各系统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以核心理念为指导,设计出各系统的理念,为每一个系统的理念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形成由核心理念、与核心理念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各系统的理念和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构成的文化理念体系。以海尔为例。其核心精神(企业精神)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生产管理系统表现为“零缺陷,精细化“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营销系统表现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产品开发系统表现为“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在服务系统表现为“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在市场开发系统表现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每一个理念都有相应的典型事件与之对应。所以,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了,避免了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单纯形式化。三、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培训讲故事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但是,不管是谁,必须按照事先的策划讲,要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样,故事流传起来了,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在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具体方式是,每个月,要求每个部门都要在本部门本月发生的案例中,寻找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或本系统理念的案例,写成书面材料,上报企业文化中心;由文化中心在所有部门上报的案例中,选出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的案例,作为企业的典型案例;年底,在12个典型案例中,再选择一至两个最能代表企业核心理念的案例,作为全年的典型。这样,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积累的文化典型逐渐增多,员工对理念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为了寻找出更加合适的案例,会主动按照理念的要求处理遇到的具体事件,用企业的核心理念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文化理念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为一体。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通过“文化建设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形成了“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这种管理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使得“文化建设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故事、诊断、提炼与设计、强化与培训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企业可以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也可以印刷出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

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近几年,我们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帮助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

一、企业文化的诊断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强大激励作用和指导作用的精神和口号。一说“铁人精神”,我们立刻想到“铁人王进喜站在油池里,代替搅拌机在搅动原油”;一说“雷锋精神”,我们立刻想到一个战士,抱着孩子,扶着大娘、打着伞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正是这些有着典型形象的精神,能让人们联想起具体事件或人物的口号,才会具有那么大的激励作用;

再以海尔为例,一说“质量零缺陷”,员工就会想到“砸冰箱事件”,一说“快速反应马上行动”,员工就会想到“大地瓜洗衣机从获得信息算起,三天设计出图纸,天产品上市”,一说“真诚到永远”,就想到“营销员因送货车故障,自己背着洗衣机走了个小时给客户送货”的事;一说“客户永远是对的”,就会想到,海尔把按照德国模式设计的电冰箱说明书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水平进行修改的事件……正是这些感人的事件和具体的形象,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没有停留在墙上、纸上,而是进驻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这是海尔文化管理成功的核心。

显然,诊断企业文化是否被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是否在对员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集团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把听到理念后,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我们按照这个程序对山东的五个企业进行了诊断,巧合的是,这五个企业中,有四个企业的理念有“创新”一词,但是,当我让他们说出“想到了什么人物或事件时,只有一个企业的人说出了一些事件,但是不同的人说出了完全不同的事件。我们据此判断,这几个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并没有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对这种结论,企业基本上是认可的。

二、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历史中提炼。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理念。

按照这种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提炼企业精神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你认为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每个人再讲三个人:你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谁?这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由专人把每个人讲的故事进行记录;

第二步:把重复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来,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

第三步:找十个刚来企业一年左右的员工,最好是大中专学生,把整理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向他们提问:这个故事你听说过没有?你听了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感动、最难忘?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第四步:把专家和有关企业领导集中封闭起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从中提炼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词。这些词经过加工,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

第五步:按照提炼出来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词,重新改编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写出集中反映核心词的企业自己的故事。假如提炼出“拼搏”一词,“拼搏”就用一个故事来诠释。当然,可能还有“创新”、“团结”等等,每一个词,都用一个甚至几个故事进行诠释。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进行设计。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

把从历史中提炼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结合,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在各系统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以核心理念为指导,设计出各系统的理念,为每一个系统的理念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形成由核心理念、与核心理念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各系统的理念和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构成的文化理念体系。

以海尔为例。其核心精神(企业精神)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生产管理系统表现为“零缺陷,精细化“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营销系统表现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产品开发系统表现为“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在服务系统表现为“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在市场开发系统表现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每一个理念都有相应的典型事件与之对应。所以,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了,避免了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单纯形式化。

三、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培训讲故事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但是,不管是谁,必须按照事先的策划讲,要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样,故事流传起来了,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在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具体方式是,每个月,要求每个部门都要在本部门本月发生的案例中,寻找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或本系统理念的案例,写成书面材料,上报企业文化中心;由文化中心在所有部门上报的案例中,选出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的案例,作为企业的典型案例;年底,在个典型案例中,再选择一至两个最能代表企业核心理念的案例,作为全年的典型。这样,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积累的文化典型逐渐增多,员工对理念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为了寻找出更加合适的案例,会主动按照理念的要求处理遇到的具体事件,用企业的核心理念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文化理念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为一体。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案例 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一、概念界定

案例(case):是指特定情况或问题的一个实际的例子,有时又指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形,尤其是那些会对特定人物或群体发生影响的事情。诚如,国内学者郑金洲曾说“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托尔(Towl,A.R.)说:“一个出色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教学目的,具有典型性,较复杂,有理论或实际意义。

二、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870年,是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的,并将其运用到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如今,案例教学法普及于大学、中学、小学等领域中。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说,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是指教师精心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运用真实、典型案例,将材料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特定的生活情境(事件的现场),转变角色,分析案例,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Ⅰ、启发性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启发具有什么“魂”人?思想政治课的“魂”(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是价值的所在,思想政治课堂通过案例教学,更好的启发学生,让学生领悟唯物辨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世界观,为终身教育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思想政治的案例不仅给学生以启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抽象思维深入到理性思维。学生通过各个案例,深入体验、分析,从而做出理性判断,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地学习,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Ⅱ、时事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因特网得到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到“信息空间”。海量的信息、新闻以及焦点冲击着学生视觉与思维,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要引导学生批判性接收。教师选取案例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活,反映最新事实,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Ⅲ、生活性

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法的载体是案例,教师筛选的案例要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所选择案例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要求教育回归生活,理论知识生活化。为此,思想政治案例教学要深入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如组织学生参与税务部门的税法宣传活动,通过活动,更多的了解相关税法规定,以提高法律意识。更好的落实到社会行动中。

三、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出适当的案例,案例必须是典型的、完整的、具有教育的价值;而且所选案例符合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服务;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

传统课堂案例教学

学生被动接受着、灌输的对象主动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课堂维护者、知识教授者学习促进者,指导者,

课堂内容知识传授、知识讲解问题探究、分析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前学习+课堂研究

技术应用内容展示合作讨论、交流反思、自主学习

评价方式传统纸质测试多角度、多元化

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有区别,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为中心。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经过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生活、形成能力、建构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推广案例教学很有好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Ⅰ、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方面: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奴隶,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会性、完整性、价值型和特殊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研究转变。

教师观方面: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转变。

评价观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传统的纸质测试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多角度。

技术观方面: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彩色天空”,视频、图片、时事等在学生视觉上起到一定的冲击力,此时,教师给予学生指导,选择性的接收网络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Ⅱ、完善课程设置

教育类课程不能只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教育科研意识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人文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为两大模块:“四个必修”和“六个选修”,其中“六个选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以及多元智能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Ⅲ、改进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合作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法根据真实情境,联系生活实践,把理论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思和合作精神。其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传递——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质疑。(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Towl,A.R.etal,ASCI case collection,1963.

[3] 《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编本上)编纂委员会,上海出版,1997.2.

[4] 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夏咏梅.案例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策略与方法[D].成都:四川师范大,2007.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典型案例 反腐倡廉 廉政建设 警示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1-16

1 引言

典型案例指,法律界具有较强典型意义及较大社会影响的法律纠纷案例。典型案例的评判对各级法院法官审理类似案件,提供参照标准。对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典型案例在推动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意义重大,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活动,有较强的说服力、震撼力和实际效果。运用反面典型案例,在企业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对于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能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他们拒腐防变能力。

第二:运用典型案例,有利于企业员工引以为戒。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典型案例就像一面镜子,是全体员工的前车之鉴。虽然每位员工的身份、工作职责不一样,但在要害问题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

第三:运用典型案例,更具有教育的针对性。新时期,各类腐败问题几乎都反映在权力关、金钱关、名利关、人情关、美色关上。通过总结这些反面典型的教训,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企业员工,无疑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更能严肃和尖锐地回答现实问题,收到更好的警示效果。

第四:运用典型案例,能增强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力。大量的事实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即使曾经有闪光的历史,最终都会走向腐败的深渊。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能使广大员工受到触动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达到防微杜渐、见微知著的教育效果。

第五:运用典型案例,能坚定企业员工的理想信念。人之所以腐败,根本原因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教育工作,可以使广大员工从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修养,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典型案例能给人们极其深刻的教训,剖析典型案例并进行警示教育学习,能使员工牢牢守住思想道德、制度机制、监督预警这三道防线。

2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日常行为中,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非常重视反腐倡廉的建设工作,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却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变成了“形势化”教育。把反腐倡廉建设单纯的理解为形势任务教育,谈谈反腐倡廉形势,说说高官腐败案例,提出理想信念要求就算完成了反腐建设工作,导致部分员工认为反腐倡廉都是“高高在上”的,与自己无关。

第二:把廉政教育与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割裂开来,单纯为教育而教育。有些单位只注重领导人员的教育而忽略员工的思想工作,只注重理念教育而忽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致使反腐倡廉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有效发挥典型案例在推动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作用的对策

针对企业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预测风险、防范风险转变,从注重思想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向注重行为规范、能力提高转变,具体对策如下:

⑴加强组织领导,使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自上而下开展

成立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实现思想统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推动有力。

⑵建章立制,使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有序开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制度好,反腐倡廉的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具体制度是:第一:建立全员参与、人人接受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制度;第二:建立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制度;第三:建立常态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制度。

⑶有序管理,确保典型案例警示工作扎实开展

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时应紧扣企业反腐倡廉实际要求,紧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紧扣员工思想现状,在公司各级单位和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具体是:第一:事前充分准备、过程组织到位;第二: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水平。

⑷创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形式,以求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有实效

第一: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以吸引员工积极参与。

第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与自查自纠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完善经营管理,注重构建长效机制。

⑸有效监督,推进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

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应根据拟定的计划开展监督工作,加强中途管控。

首先,结合日常检查,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工作。通过在日常工作检查,对发现个别单位未能按照要求开展教育活动的加以提醒,对某些单位在教育活动中缺乏手段、缺少方法的加以指导,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交流座谈会,提供平台,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对策,帮助基层单位能够按照计划安排,抓实教育,抓出效果。

其次,结合专项检查,纠正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通过反腐倡廉责任制检查、合同管理、三重一大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及时纠正思想认识偏差与行为执行偏差,确保典型案例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后,结合效能监察,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切实将反腐倡廉的建设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腐败已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祸患,不论存在于哪个国家,都会严重破坏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它侵蚀了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法制的健康发展。面对反腐倡廉建设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能有效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5篇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为突出。它是一个集传统黑板、多媒体计算机、电子感应屏板三合一数字化教学设备。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将来自于IT行业的典型案例精选后稍加处理呈现给学生,学生在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更具独特性。而白板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是依据计算机专业技能课中典型案例多、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利用案例教学法将电子白板技术巧妙地运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师的策划下学生有组织地积极参与,对案例有效地展开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协同完成工作任务,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与分享,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决策、自主创新的能力,构建一个实时互动、平等和谐的原生态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即工作、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教室即工场、作品即产品的无缝对接。

运用白板功能,创设案例教学环境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将其教学资源库中IT行业的典型案例进行调用、精选、充实和整合,组合出合适案例事件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白板提供的分组工具对学生进行异构分组,组织学生在白板活动平台上开展小组讨论,充分了解案例事件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从而为实施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

依据案例教学要求,精心准备教学资源

白板系统中有厂家内置的多种类型资源库,教师既可从中提取优质可用的教学案例,也可以自主构建资源库,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灵活地对教学案例进行编辑、添加或删除。例如,根据中职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积件库和课件库,两个库下面又可以分为多个子库。积件库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客户机、各种传输介质等基本素材;课件库包括基础模块、组建模块、管理模块、应用模块等组合素材。教师可以根据白板这一重要库功能,大量储存并灵活调用中职计算机专业网络组建课程的案例,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难度适中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真实案例,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从而激发了学习情趣。

依据案例教学要求,创新建立学习组织

案例教学刚开始实施时有一定难度,一是学生受到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二是众多教师感到案例教学不及传统教学模式顺手,三是行业(企业)典型工作案例作为工作任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经历“案例思考案例分析案例决策案例实施案例评价”的过程,同时承担着每一个过程伴随讨论的任务,因此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小组协作学习。教师通过白板中存储的学生个人信息利用分组工具对学生进行组间同质分组,平衡组间要素形成竞争,每组以4~5人为宜;根据学生成绩、个性和性别进行组内异质结构分组,实现优势互补,并根据分工菜单让学生轮换扮演组员角色,以有效促进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实时完成项目工作任务。通过上述组织可提升学生协作学习的效能,提高专业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使案例教学与行业(企业)工程施工接轨。

运用白板功能,构建案例教学模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交互性强和功能多样的特点。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现以高教版《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中第4部分“应用模块”中的案例一“校园网解决方案”为例,探讨如何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案例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高效有序地实施教学,从而构建和谐、原生态的案例教学模式。

运用直观演示功能,呈现案例教学项目

白板快速直观的演示功能实现了教学演示以及各种文档演示融合为一的传播效果,在案例教学中给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能够使学生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教学情境中,快速地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案例导入时运用白板生动直观的演示功能,变换案例的呈现方式,引发学生对案例背景、案例实施要求的强烈关注。例如,在“NAT技术在校园网方案中的运用”的案例导入部分,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形、声、色、光,将校园网内部地址转换成合法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使用的案例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并在进行案例需求分析方案及工作原理时插入简短的视音频,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案例中技术要素与网络设备上指令配置的实时呈现,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运用辅助教学工具,探寻案例关键问题

通常专业技能课教学案例是由企业(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经过工作分析转化而来,其内涵表现为一个集矛盾性、复杂性与关联性为一体的问题情境的聚合体,在实施前必须针对案例,沿着提出问题到解决好问题的思维轨迹,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利用白板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如聚光灯、记录、拉幕等功能,将案例中隐藏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表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发现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由于“NAT和NAPT技术”较为抽象、复杂,尽管两种技术都是地址转换,但其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使用效能都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不同使用环境对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配置要求。此时,教师可提取并播放在NAT和NAPT两种不同配置时网络功能的动画,通过遮罩展示NAT和NAPT配置时地址映射的过程和配置指令的异同,并通过聚光灯、荧光变色进行突出显示,从而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NAT技术?而许多网络为什么普遍使用NAPT技术?静态、动态NAT和NAPT技术有何不同?NAT和NAPT技术有何异同等。

运用白板交互特性,创设案例研讨环境

问题挖掘后进入案例研讨是关键,学生研讨效果维系着案例教学的成效。为了使学生的讨论能够合理有序地展开,需要利用白板的交互特性,构建起多维互动的教与学的关系。首先,直接运用白板电子笔来代替电脑上的所有操作,使人机脱离,更加人性化,增强师生与白板资源的交互性,师生既可以搜索白板上的内置资源,也可以访问互联网;其次,运用白板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为师生、生生、生机的多向互动提供现实可能,例如在探讨“NAT和NAPT技术有何异同”的问题时,教师可在白板上对路由器进行NAT和NAPT的静态配置,引发学生开展“两种静态配置后的效果如何?”的辩论。各小组代表在白板上用电子笔对说明信息进行标注、拖动,对重要信息进行放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反问和设问探讨得出:NAT实现私有IP地址与NAT网关的公用IP地址之间的转换,而NAPT不仅转换IP包中的IP地址,还对IP包中TCP和UDP的端口进行转换,是NAT技术的扩展;静态NAT和NAPT配置是永久结对并向外网提供信息服务的主机,而动态NAT和NAPT配置是临时结对并不向外网提供信息服务的主机。

运用诊断评价功能,建立案例评价体系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探明案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例如,在案例讨论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小测验等都属于评价部分。一方面,白板的诊断评价软件可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以柱状图或饼状图的形式呈现在白板上,师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小组的讨论进程,教师可以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实时评价。例如,在探讨NAT和NAPT动态配置是否可逆时,将各小组的回答结果录入白板中,白板的评价软件可依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实施效果3个要素的呈现情况来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案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诊断与评价,教师可据此不断优化案例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项目质量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白板的实时生成特点,通过回放各个小组讨论情况的图片或视频,密切关注各小组研讨质量,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建议。

运用白板功能,反刍案例教学效能

课后反思是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以及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巩固两个阶段。对于白板环境下计算机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的远程交互特性邀请计算机专业教师、专家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点评,对案例实施过程中仍未预设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指导上的不足和案例实施环节进行补充、分析和修正,以便形成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并具一定推广价值的范式,来指导计算机专业及其他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此外,如果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巩固案例学习的成果,可以将保存在电子白板系统内的案例教学资源库的相关案例调出,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学习与研究,以方便有效地调整与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结束语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实时交互、共建共享、灵活开放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案例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为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注入新鲜的生机与活力,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引导教学和学生的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以及合作交往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等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才刚刚起步,电子白板品牌型号繁多,标准不一。专业课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将是这一教学模式快速有效实施的瓶颈。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质量,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尽快提升信息化素养和水平。全面更新中等职校育人环境和教学环境,以加速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王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育创新: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蒋鸣和.电子交互白板与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3):5-7.

[3]段元美.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3):84-86.

[4]张豪锋.基于交互电子白板构建协同可视化学习环境[J].中国电化教育,2010(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