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价值量化范文

价值量化范文

价值量化

价值量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计量;计量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企业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成为各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朝阳产业。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规划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企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可见大力发展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文化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主体资产为无形资产,文化企业价值计量瓶颈解决的关键在于其核心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随着文化创意企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对无形资产的正确、合理确认与计量显得尤为重要。现行无形资产准则无法适应文化企业价值计量需要,导致文化企业发展瓶颈问题,需要加以改进缓解文化企业发展瓶颈问题。

一、文化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各领,如美国电影;英国享誉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文化产品;法国时装设计;日本动漫;意大利时装设计;韩国电视剧等。据2012年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已成长为仅次于金融服务的第二大产业,每年创造超过7%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年均增速达5%以上,远高于其他产业;意大利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比英美等国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达68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1107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韩国文化产业产值超过650亿美元,占全国GDP比例超过6.5%。

二、文化企业价值计量困境及其原因

从会计确认与计量角度而言,许多在经济学上已经确认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学中则因无法计量、记录和报告而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人力资产的创新能力,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形成的非专利技术,创意人力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公共关系网络等无形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导致会计账面价值远远低于企业真实价值,导致文化企业计量与评估易引发“黑箱”嫌疑。

文化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比非常大,回报周期短,现金流不稳定,由于文化企业账面上的显著特征是“薄资产、厚效益”,资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只有较少的有形资产,难以进行有效的资产抵押,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金融机构投资文化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业内又缺乏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使得文化企业价值计量问题成为难题。

三、文化企业价值计量模型

(一)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现金流量贴现模型注重的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考虑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这种方法条件苛刻,企业必须有正的现金流,并且未来的现金流可以较可靠地估计,同时,折现率等参数难以合理估计。对于非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资产未被合理利用、并购等自由现金流量的运用存在其局限性。

(二)市场价值模型

市场法是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价值来确定目标企业价值,其假设前提是类似企业与目标企业是科比的。应用市场价值模型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资本市场越发达,企业价值评估的就越准确。在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企业价值评估值将会受到质疑。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己初具规模,但毕竟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使得市场法的应用很受局限。

(三)期权定价模型

由于文化企业资产的不确定性,很难估计其未来现金流,而期权定价法能弥补现金流量的缺陷,使得文化企业价值更真实可靠。通过对文化企业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层的机会选择权,使企业价值更具有灵活性,由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具有周期性短、时效性长的特点,考虑投资周期对文化企业价值的影响,其价值计量更能符合文化企业的实际。期权定价法将企业置于动态的经济环境中,考虑了外部不确定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较现金流量法更能全面真实反映企业价值。对于专利权、商标等估价时可以采用期权定价法,文化企业在面临重大未来项目发展选择价值时,可以采用期权定价法。但其应用条件非常苛刻,需要综合考虑其他领域知识,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参数选取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让管理者信服。

(四)EVA模型

经济价值分析法的观点是,企业价值是企业初始投资资本加投资所带来的未来预期经济利润的现值。

经济增加值最直接的与股东财富的创造相联系;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它还是一种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体制的框架。由于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数指标,不能比较不同规模公司业绩的能力;经济增加值也有许多和投资报酬率一样误导使用人的缺点,例如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较少,而处于衰退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可能较高;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只能在一个公司的历史分析以及内部评价中使用。

(五)智力资本计量模型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智力资本的定义,本文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创意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用来描述企业的无形资源。智力资本计量方法包括货币和非货币计量方法。前者包括市场/账面价值差额法,托宾Q值法,无形价值计算法,经济价值法(EVA),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智力资本监控器,智力资本技术经济人模型,价值创造指数等;后者包括平衡计分卡、Skandia导航器、无形资产监控器和技术经纪人模型等。企业设法将智力资本各组成部分的财务价值整合到财务报表中,采用专门的智力资本报告对一系列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报告。该方法综合了定量与定性指标,非常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化的流程和报告,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要考虑所有对文化企业价值做出贡献的无形资源。目前国外有一些企业采用智力计量模型计量企业价值,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智力资本非常重视,研究深入,也有相应的模型计量与评估方法。

四、分析与总结

企业价值计量模型各有优缺点,在对文化企业进行价值计量时,应综合考虑利弊,由于文化企业中认得核心作用无法替代,在考虑上述计量模型时可考虑结合非财务方法对文化企业价值进行计量。许多学者研究人力资本价值模型、智力资本价值模型计量文化企业价值,还有企业价值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方法的不足,构建文化企业价值计量模型应该充分体现影响价值的主要因素对企业价值的支撑,比如电影发行企业价值的估算模型中要考虑在评估过程中企业已经拍完正在放映、正在拍摄、已经签约产品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出版发行企业价值估算要考虑签约作者及其著作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同时关注收益来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雄伟.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OL].中国经济网,2012-2-6.http:///culture/gd/201202/06/t20120206_23048110_3.shtml.

[2]曹元芳.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考虑[J].中国金融,2012(14):38-40.

[3]施金龙,李绍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与评价[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1):81-83.

[4]王军辉.浅谈文化企业价值评估[J].工作研究,2013,24-27.

[5]杨利红.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研究与探索,2012(4):50-51.

[6]Kai Mertins,Markus Will and Cornelia Meyer.InCaS: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European Small-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Capital,2009:353-362.

价值量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量化;资源价值;人力资源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人的价值评价时,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

这个外国老头的意思大概是想提醒人们,在实际才能一定的情况下,要测算出自己的真实价值, 必须把分母考虑得客观些。有些人把分母估计得很膨胀,根本不考虑分子那回事儿, 眼睛长在脑瓜顶上,心浮在半空中。就算发现了分母、分子间的遥远距离,也不愿意承认,确信可以用一些反常规“手段”尽快缩短它,确信自己绝对可以算尽机关。人的价值是自古至今许多经济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已出现了不少的真知灼见,但同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

一、人的价值量化研究

承认人有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究竟价值为多少?价值的存在有无合理的根据,有无理性的标准?是质的概念还是量的数字?在古巴比伦时期,奴隶的价值就是国家强大与否的象征。假如某人在巴比伦的敌国购买了一个身为巴比伦的奴隶并将他领回祖国,奴隶的原主承认这是他的奴隶,此人应不取报酬地释放奴隶;但是如果奴隶是“异邦子女”,那么奴隶的原主可以归还卖主为奴隶所支付的“银子”,这种赎取奴隶所支付的“银子”就是根据奴隶的价值来算的。

我国唐代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从颂扬的角度高歌人的生命价值无比贵重。从人权、伦理、社会角度,我们只知道生命有价值,而且价值非常大,不可用金钱衡量,是一个不可量度的价值。但是,对于比“千金”还贵重的人的价值,到底贵重到什么程度?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回答这一问题。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人在一般意义上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1],“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2],“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3]。“有两个问题,一是平等的人是否具有等同价值呢?显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不等同。人的平等是人权的平等,是法律的平等,是尊严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决不是拥有财富或创造财富能力的平等。二是生命的价值到底多大?既然人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因人而异,可以衡量生命的价值”[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本质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人生产力大小决定了其生命价值大小”人的生产力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是对各种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支配能力的大小。

价值既然不具有一致性的平等,就必然是一个能量化的概念。所以,以科学方法来衡量人的品格、健康、勤奋、和判断力等各方面的经济价值,与以同样的方式来评估我们的物质财产,两者一样重要。我们必须用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度量人的价值。人具有价值,但是决定价值的因素很多,所以仅从某个标准来衡量价值并不科学,如何度量人的价值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威廉·配弟(w.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根据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是资源的控制和个人的能力运用。

对人的价值进行数量运算,最早始于威廉·配第。他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例如,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当时英国人(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的平均货币价值为80英镑,认为成年人的货币价值是儿童的2倍。配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计算人的经济价值。虽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间接提出了人的经济价值思想,但他并未正式研究该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应当关注“直接的现实”、“尘世的世界”,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6]。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使自己的哲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本身。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马克思在《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注重的都是改造现实社会的问题,并强调人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虽然直接探讨了人的价值问题,注重劳动人民的人格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只是作为关注人类的社会生活、引导人类活动方向的指南,人的价值只是一个质的规定,是一个“人生价值”,对人的价值究竟多少未作研究。

二、资源价值是人的价值对象化的结果

资源(人力资源除外)不具备生命,是不存在价值的。例如,一棵松树,无论是让它继续生长,还是把它砍伐,对无自觉意识地松树来说,都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对它都无所谓,都是没有利害价值问题。因为它们自身并没有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在这里我反对负熵价值观。非生命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合目的性运动的特性,但它的合目的性是天然的、自发的,是“死”的。而在普通的意义上,我们常说这颗松树具有价值,是因为人对这颗松树“占有”(possession)化了。“占有指在不具备正式的所有权时从物质形态上控制资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是实际上具有的所有权,而不是法律上拥有的所有权。按照惯例,这可以由长期的使用人或从前人继承,即在英国法中所称的“取得时效”(prescription)而合法化,并通过人力的控制和社会的默示的支持而表现出来……并且以这种方式逐渐趋向于将之转变为自己的财产。”[7]通过占有化的手段,人使物的价值表现出来了,成为这个或那个物有什么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人是价值的一个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活动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从而展现了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8]。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的物质是构成价值的重要来源。“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在它被交换价值取代以前,都以个人对物的本质关系为前提,因此,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个性的一定的发展;拥有羊群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牧人,拥有谷物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农民,等等。”[9]马克思从资源的关系中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占有活动的过程中揭示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对人的研究建立于现实的基础上,具体说明人自身价值及其度量基础。

如果同意人是价值存在物,那么,也就得承认人的本质是价值。人的价值是所有资源效用的缔造者,人的价值是因,资源价值是果,如果没有人的价值,资源价值也不复存在。人是价值的来源,也就是说,没有人就没有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某些资源,如商品、空气、钻石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矛盾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生命体的资源,所以我们借助生命价值观的观点来理解,生命价值观的内涵:生命价值论为,价值是生命及(满足)生命的需要。这里有二层含义:一是生命体的范围,人固然是生命体,而且是高级生命体,但生命体不仅仅是人,还有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二是一切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赋予的,它们的价值是生命价值的辐射、外衍、映照、对象化的体现[10]。就如,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火对人类具有价值,但是对植物没价值,经常出现的自然火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减肥茶,一直是肥胖者的福音、中意的选择,对他们是有价值,但是对常人没任何价值;电灯对一般人都有价值,但对盲人形成不了价值。原因全在于价值是人主体的需要所给予的。如果没有人,客观事物的那些属性仍然存在,却谈不上有什么价值。[11]在现实中,它们之所以有价值,前提是有生命存在,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资源价值是由于生命体的需要才可能的,否则,资源在没有得到生命体需要之前仅具有特定的属性,没有价值。

进而言之,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价值成为主体人的对象化体现。例如,甲人与乙人,都有自身的价值,但当甲人雇佣乙人时,我们可以说乙人对甲人是有价值的,并不是因为乙人自身的价值,恰恰是因为它能满足甲人生活或工作的需要,是甲人的需要赋予乙人(对于甲人)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客体的价值(一切生命物的价值与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价值对象化的体现”[12]。这种人对人的资源占有与隶属,一个生命体成为另一个生命体的价值实现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切客体的价值都是生命主体价值的外衍、辐射、对象化,因此,可以说,生命一方面是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客体,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13]。一个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也就是说,此人是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反言之,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任何生命体的需要,那么此人就毫无用处,没有任何价值。他们也是在不同的位置,互为客体的意义上予以承认的。人的需要使资源有了价值,并非它们本身自在地就有什么价值。相对特定个体,其他人同资源一样,其价值也是该特定个体所赋予的。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资源与价值的关系,发表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我们每个人的经验自我(empirical self)就是一切需要用我来称呼的事物。……我感觉和运用某些为我们所有的东西就好比感觉和运用我们自己一样。我们的声誉、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亲手创造的成果对我们来说如同他们的身体一样宝贵。在它们受到攻击时我们就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并采取同样的报复行动……从一种最具可能性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自我就是所有他能够称之为‘他的’东西之总和,不仅包括其身体和精神力量,还包括他的衣服和房子、妻子和儿女、祖先与朋友、名誉与工作、土地和马匹、游艇与银行存款。所有这些东西赋予他同样的感情。如果这些东西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前景光明,他会很有成就感;如果这些东西日渐减少甚至消失殆尽,他就会产生挫折感……[14]”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为上述的内容下个结论:构成人价值的价值客体分为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非人力资源就是指不具有生命形式、客观存在的资源,若这些资源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就能成为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价值客体的人就是指能满足主体人需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美国独立宣言[r].1776.

[2] [3]世界人权宣言[r].1948.

[4]瑞.寿险价值论[m].2006.

[5] [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13] [14]理查德·派普斯,蒋琳琦译,财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价值量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量化;资源价值;人力资源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人的价值评价时,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

这个外国老头的意思大概是想提醒人们,在实际才能一定的情况下,要测算出自己的真实价值, 必须把分母考虑得客观些。有些人把分母估计得很膨胀,根本不考虑分子那回事儿, 眼睛长在脑瓜顶上,心浮在半空中。就算发现了分母、分子间的遥远距离,也不愿意承认,确信可以用一些反常规“手段”尽快缩短它,确信自己绝对可以算尽机关。人的价值是自古至今许多经济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已出现了不少的真知灼见,但同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

一、人的价值量化研究

承认人有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究竟价值为多少?价值的存在有无合理的根据,有无理性的标准?是质的概念还是量的数字?在古巴比伦时期,奴隶的价值就是国家强大与否的象征。假如某人在巴比伦的敌国购买了一个身为巴比伦的奴隶并将他领回祖国,奴隶的原主承认这是他的奴隶,此人应不取报酬地释放奴隶;但是如果奴隶是“异邦子女”,那么奴隶的原主可以归还卖主为奴隶所支付的“银子”,这种赎取奴隶所支付的“银子”就是根据奴隶的价值来算的。

我国唐代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从颂扬的角度高歌人的生命价值无比贵重。从人权、伦理、社会角度,我们只知道生命有价值,而且价值非常大,不可用金钱衡量,是一个不可量度的价值。但是,对于比“千金”还贵重的人的价值,到底贵重到什么程度?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回答这一问题。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人在一般意义上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1],“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2],“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3]。“有两个问题,一是平等的人是否具有等同价值呢?显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不等同。人的平等是人权的平等,是法律的平等,是尊严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决不是拥有财富或创造财富能力的平等。二是生命的价值到底多大?既然人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因人而异,可以衡量生命的价值”[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本质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人生产力大小决定了其生命价值大小”人的生产力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是对各种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支配能力的大小。

价值既然不具有一致性的平等,就必然是一个能量化的概念。所以,以科学方法来衡量人的品格、健康、勤奋、和判断力等各方面的经济价值,与以同样的方式来评估我们的物质财产,两者一样重要。我们必须用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度量人的价值。人具有价值,但是决定价值的因素很多,所以仅从某个标准来衡量价值并不科学,如何度量人的价值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威廉·配弟(W.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根据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是资源的控制和个人的能力运用。

对人的价值进行数量运算,最早始于威廉·配第。他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例如,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当时英国人(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的平均货币价值为80英镑,认为成年人的货币价值是儿童的2倍。配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计算人的经济价值。虽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间接提出了人的经济价值思想,但他并未正式研究该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应当关注“直接的现实”、“尘世的世界”,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6]。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使自己的哲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本身。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马克思在《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注重的都是改造现实社会的问题,并强调人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虽然直接探讨了人的价值问题,注重劳动人民的人格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只是作为关注人类的社会生活、引导人类活动方向的指南,人的价值只是一个质的规定,是一个“人生价值”,对人的价值究竟多少未作研究。

二、资源价值是人的价值对象化的结果

资源(人力资源除外)不具备生命,是不存在价值的。例如,一棵松树,无论是让它继续生长,还是把它砍伐,对无自觉意识地松树来说,都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对它都无所谓,都是没有利害价值问题。因为它们自身并没有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在这里我反对负熵价值观。非生命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合目的性运动的特性,但它的合目的性是天然的、自发的,是“死”的。而在普通的意义上,我们常说这颗松树具有价值,是因为人对这颗松树“占有”(possession)化了。“占有指在不具备正式的所有权时从物质形态上控制资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是实际上具有的所有权,而不是法律上拥有的所有权。按照惯例,这可以由长期的使用人或从前人继承,即在英国法中所称的“取得时效”(prescription)而合法化,并通过人力的控制和社会的默示的支持而表现出来……并且以这种方式逐渐趋向于将之转变为自己的财产。”[7]通过占有化的手段,人使物的价值表现出来了,成为这个或那个物有什么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人是价值的一个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活动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从而展现了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8]。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的物质是构成价值的重要来源。“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在它被交换价值取代以前,都以个人对物的本质关系为前提,因此,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个性的一定的发展;拥有羊群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牧人,拥有谷物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农民,等等。”[9]马克思从资源的关系中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占有活动的过程中揭示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对人的研究建立于现实的基础上,具体说明人自身价值及其度量基础。

如果同意人是价值存在物,那么,也就得承认人的本质是价值。人的价值是所有资源效用的缔造者,人的价值是因,资源价值是果,如果没有人的价值,资源价值也不复存在。人是价值的来源,也就是说,没有人就没有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某些资源,如商品、空气、钻石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矛盾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生命体的资源,所以我们借助生命价值观的观点来理解,生命价值观的内涵:生命价值论为,价值是生命及(满足)生命的需要。这里有二层含义:一是生命体的范围,人固然是生命体,而且是高级生命体,但生命体不仅仅是人,还有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二是一切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赋予的,它们的价值是生命价值的辐射、外衍、映照、对象化的体现[10]。就如,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火对人类具有价值,但是对植物没价值,经常出现的自然火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减肥茶,一直是肥胖者的福音、中意的选择,对他们是有价值,但是对常人没任何价值;电灯对一般人都有价值,但对盲人形成不了价值。原因全在于价值是人主体的需要所给予的。如果没有人,客观事物的那些属性仍然存在,却谈不上有什么价值。[11]在现实中,它们之所以有价值,前提是有生命存在,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资源价值是由于生命体的需要才可能的,否则,资源在没有得到生命体需要之前仅具有特定的属性,没有价值。

进而言之,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价值成为主体人的对象化体现。例如,甲人与乙人,都有自身的价值,但当甲人雇佣乙人时,我们可以说乙人对甲人是有价值的,并不是因为乙人自身的价值,恰恰是因为它能满足甲人生活或工作的需要,是甲人的需要赋予乙人(对于甲人)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客体的价值(一切生命物的价值与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价值对象化的体现”[12]。这种人对人的资源占有与隶属,一个生命体成为另一个生命体的价值实现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切客体的价值都是生命主体价值的外衍、辐射、对象化,因此,可以说,生命一方面是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客体,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13]。一个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也就是说,此人是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反言之,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任何生命体的需要,那么此人就毫无用处,没有任何价值。他们也是在不同的位置,互为客体的意义上予以承认的。人的需要使资源有了价值,并非它们本身自在地就有什么价值。相对特定个体,其他人同资源一样,其价值也是该特定个体所赋予的。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资源与价值的关系,发表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我们每个人的经验自我(Empirical Self)就是一切需要用我来称呼的事物。……我感觉和运用某些为我们所有的东西就好比感觉和运用我们自己一样。我们的声誉、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亲手创造的成果对我们来说如同他们的身体一样宝贵。在它们受到攻击时我们就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并采取同样的报复行动……从一种最具可能性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自我就是所有他能够称之为‘他的’东西之总和,不仅包括其身体和精神力量,还包括他的衣服和房子、妻子和儿女、祖先与朋友、名誉与工作、土地和马匹、游艇与银行存款。所有这些东西赋予他同样的感情。如果这些东西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前景光明,他会很有成就感;如果这些东西日渐减少甚至消失殆尽,他就会产生挫折感……[14]”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为上述的内容下个结论:构成人价值的价值客体分为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非人力资源就是指不具有生命形式、客观存在的资源,若这些资源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就能成为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价值客体的人就是指能满足主体人需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美国独立宣言[R].1776.

[2] [3]世界人权宣言[R].1948.

[4]朱德瑞.寿险价值论[M].2006.

[5] [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13] [14]理查德·派普斯,蒋琳琦译,财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价值量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一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四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1.04.1+1.31.710+2.02.1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1.446.0+2.02.1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1.44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二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三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价值量化范文第5篇

西阳乡地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干旱山区,东接寨河乡,西南与安国、大秦乡相接,北与宁夏彭阳县毗邻,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1556~1742m,,年均降雨量500mlTl,年均气温8℃,无霜期153天。西阳乡总面积约89km,辖中营、清明、高梁、姚湾、陡沟洼、唐湾、西阳、罗沟、尹山、上马、下马、安河、火连湾13个行政村(均为省列贫困村),60个合作社,2644户13164口人。总耕地面积3929.28l11l12(均为山地),人均0.30hm2,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200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50元。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收入微薄等原因,村民用于炊事、取暖的燃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和薪柴。由于贫困,90%的农户大量使用生物质能源,而以煤炭为燃料的农户不及总户数的10%。每户村民每年到山上砍伐2000kg以上的薪柴,使得该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形成“能源短缺.过量樵采一生态退化.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

2研究方法

2.1经济价值(v0的量化

2.1.1沼气成本()沼气成本主要指沼气池建造及购买设备等方面所花费的资金。

2.1.2沼气资源价值(:)资源价值根据与沼气具有等量有效热能的煤炭价值进行替代计算【¨4],具体计算见公式(1)。

2.1.3沼肥价值(,)主要研究沼肥中N、P、K折合为化肥中所含N、P、K的量来计算㈣。1个10的户用沼气池,沼液干物质含量为0.4%,沼渣干物质含量为18%,沼肥中N、P、K的含量分别为1.18%、0.51%、1.06%。设沼气池年产沼液akg,沼渣bkg,国内市场含N46%的尿素价格为元/kg,含P46%的五氧化二磷价格为元/kg,含K60%的氯化钾价格为z~.;/kg。则折合N、P、K的价值分别见公式(2)、(3)、(4),沼肥价值,见公式(5)。

2.2社会价值()的量化社会价值()通过农村妇女因沼气的使用而节省的时间机会成本【l8来计量,见公式(6)。2.3生态环境价值()的量化生态环境价值表现在农户使用沼气代替秸秆和薪柴等常规能源,从而减少了CO:的排放。

3结果与分析

3.1沼气经济价值分析

3.1.1沼气建设成本分析从所调查乡镇的整体情况来看,在户用沼气池推广初期,农户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沼气池是政府投资建设。一方面,农户日常以薪柴、秸秆作为主要生活用能,而这些能源是当地免费可取的生物质能源;另一方面,农户对沼气池的效益持怀疑态度,一直保持观望。因此,沼气池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农户的家庭经济能力。由表1可知,沼气池成本为(.)2170元。政府补贴1500元,则农户建设沼气池真正所需成本为670元。该项支出在农户人均纯收入约1100元的条件下是可行的,农户只需负责极少一部分的材料费用。沼气池投入使用后,8年内不需要资金方面的投入,这为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户用沼气池得以大面积推广。截至2007年,西阳乡91.7%的农户已提供部分资金与政府共同建设沼气池。

3.1.2沼气池价值分析据调查,西阳乡农村户用沼气池年产气量约450m3/年;1个10m的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液2x10,沼渣8×10,沼液、沼渣是极好的肥料。市场含N46%的尿素价格为2.15元/kg;含P46%的磷酸二铵价格为3.11元/,含K60%的氯化钾价格为3.55元/。由表2可知,沼气资源价值(:)为502.05元/(户•年);沼肥价值=231.57元/(户•年);沼气池价值为733.62元,沼气成本为670元。沼气池投入使用后,第1年沼气产生价值为63.62元/(户•年)。因为沼气池每8年需要维修1次,因此第2—8年期间沼气产生的价值为5135.34元/户。此外,使用沼气后,不仅可以节省肥料支出,而且农作物产量增加明显,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33kg/hm,增产25%。

3.2沼气社会价值分析

沼气的使用,可以将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炊事、砍柴的时间投入,使其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生产劳动,以创造更高的价值。据调查,在西阳乡,1名妇女平均收集生物质能的时间为1.0—3.0ll/天,使用传统生物质能炊事的时间为1.5tl/天。2009年,西阳乡人均年收入1150元,户均5人。妇女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家庭收入的40%,即2300元/年(1150x5x40%)。妇女使用传统生物质能的年机会成本占妇女对家庭年收入贡献的48%,即1104元/年(2300x48%)。按1天8h劳动时间计,妇女的时间机会成本为0.8元/l(gce[(2300/360)/8】。沼气替代传统生物质能的价值为273.2元/年。妇女使用传统生物质能的时间机会成本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妇女时间机会成本越高,沼气替代传统生物质能源所创造的价值越大。此外,使用沼气后,炊具不再受到烟熏,不会产生黑色的锅灰,免去了妇女以前使用薪柴的清洁劳动,且做饭时间明显缩短,劳动强度降低,将妇女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3.3沼气生态环境价值分析

(1)通过对比有、无沼气池农户能源消耗(见表4)可知,户人均能源消费差异较大,其比值为0.7l(193.81/273.29)。说明在满足有效能需求的情况下,沼气较高的热效率可以节约部分低热值燃料,有沼气家庭能源消耗占无沼气家庭能源消耗的70%。

(2)人均薪柴消耗量:有沼气户32.68ce/人,无沼气户48.65kgce/人,沼气的使用节约薪柴l5.97ce/人。饲养家畜方面,有沼气户薪柴消耗量7.25kgce/人,无沼气户薪柴消耗量7.21ce/人,二者无明显差异。在做饭、烧水方面,有沼气户薪柴消耗量25.43ce/人,无沼气户薪柴消耗量41.44ce/人,差值为16.01ce/人,表明沼气替代薪柴主要用于做饭和烧水。

(3)人均秸秆消耗量:有沼气户137.53kgce/人,无沼气户224.64kgce/人,使用沼气可节省秸秆87.11kgce人。该项差值较大,原因在于使用沼气前,农户冬季取暖燃料多为秸秆。饲养家畜方面,无沼气户秸秆消耗量为12.87ce/人,有沼气户为8.16kgce/人,较无沼气户消耗量减少了4.71ce/人。说明沼气发酵后产生的沼渣部分可用于饲养牲畜。另外,有沼气户秸秆烧水消耗量为0,无沼气户为3.62kgce。沼肥还田使农作物秸秆中的营养元素得到充分利用,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时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状况。

(4)通过计算表明,沼气替代秸秆、薪柴CO:减排量分别为1.52、O.54t/年,沼气燃烧排放CO为0.66睥,则。:1.40t/年,V3=130.20元/(户•年),用沼气池取代传统生物质能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具有积极意义。

价值量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企业财务; 财务共享服务; 价值量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021-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集团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企业集团面临规模扩张、保持母子公司经营内容统一性、高效管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考虑整合非核心业务部门的程序化工作到一个独立的组织中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释放资源和人力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上,于是“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主要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与内容、优势、应用实例、模式选择、绩效指标体系、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从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鲜见。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最大的意义就是估算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能够给其带来的价值大小,为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一、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目的是判断某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企业集团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3.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能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针对上述要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并引入财务共享服务值作为该模型的衡量标准,该财务共享服务值有助于企业集团判断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可以得知:财务共享服务值受到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量价值量化的模型如下所示。

K=l*(m+■)b*(■)c*(■)d+t (1)

其中:K表示财务共享服务值;m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T表示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L表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值;l表示正系数;a表示大于零的常数项;b、c、d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比重。

当企业集团实施该模型后得到的财务共享服务值大于或等于企业集团的预期值时,企业集团则能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该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取值,其中财务共享服务值与(m+■)b,(■)c以及(■)d三项成线性关系,这三项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增大,财务共享服务优势也逐渐增大。所以,在此引入V函数来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V函数的基础模型为V=m+a/m。V函数值与m值关系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a的取值,V函数的最小值点也在变化(图中加粗的黑点)。研究表明,当m

按照V函数的基础模型,可得企业集团规模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m+■)b+t(a>0,b≥0)。

当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内容差异程度越小,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c+t'(T)(T≥1,C≥0)。

其中:l'表示正系数;t'表示常数项系数。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越标准,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于财务共享值的影响为:(■)d(L≥1,d≥0)。

三、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别考虑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财务共享服值判断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下面选取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作为样本,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可以简化使用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来表示。根据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官网数据显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如表1所示。

根据前文可知当m≥■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如令■=10,即a=100,则当m≥10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样本中的企业集团mmin=10,则样本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而参数的影响比重b,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b=1,l=1,t=0。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越小,企业集团越适合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要确定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的大小,首先要对该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样本作为基数,将其他的样本与基数作比较,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判断其他样本与基数样本的相关程度;最后将相关样本的数量除以样本总数,计算出百分比,再对照T取值参照表确定T的值。T取值参照表如表2所示。

若样本中的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很小,则可以设定T=1。同样,参数的影响比重c、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c=1,l'=1,t'=0。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的确定方法,同理对照L取值参照表确定L的值。L取值参照表如表3所示。

假定L=1,d=1。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四)财务共享服务值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值。财务共享服务值如表4所示。

如果假定当K≥20时,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当K

样本中的企业集团Kmin=20,则这些企业集团均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事实上,这些企业集团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显示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优越性。

四、结束语

文中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是基于各企业集团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给各企业集团带来的价值必然也存在差异的现状,运用所构建的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对企业集团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价值大小进行估算,达到帮助企业集团作出是否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决策的目的。该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是基于简单的线性关系提出的,在实际运用中显示出便捷简单的特点。

【参考文献】

价值量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会计价值观;会计信息质量;传统文化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态度。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他们的文化都拥有各自的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才造就了五彩缤纷奇葩的世界。

文化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和长时间的吸收融合,改造和创新。

经济基础是文化形成的根本。每一个时代出现不同的经济形态,因此在其影响下孕育的文化都展现出了当前的经济情况。宋元时期的中国,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在经济上表现为商品交易的市场逐步增多,在文化上展现商品经济繁荣的清明上河图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切。

政治因素在文化的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效。从中国的角度看,明清时代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封建社会认识到其已处于没落时期,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禁锢人民的思想,使民众时刻保持支持统治者的观念;从美国的角度看,在经历了独立战争,圈地运动之后,民主政治的思维深入人心,大家心中对民主的追求已经深深烙印在文化中不可改变。

二.文化影响会计价值观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以经济为基础产生,受到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塑造,但是同时又对经济,政治等因素产生发作用力。很自然,文化状况与会影响到会计价值观。

从会计的发展史上看,会计价值观表现在两个方面: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反映和遵守法定要求和税收法规进行列报。

美国作为普通法系的国家,一直注重自由民主,在会计价值观上,更多的是强调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反映。美国的会计更加关注对投资人的保护,而非政府的计税基础。在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就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不同,财务会计强调的是经济实质并建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尽管财务会计对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和法律效果都很关注,且更多的惯例是基于法律规定,但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同时,通常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APB第四号公告《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

从美国文化的角度看,公允列报重于合法守规是发展的必然。首先,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了英国的重大影响,而英国作为普通法的起源,对公允列报有独到的偏好,因此这种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美国的发展;其次,由于不堪忍受宗教的压迫,英国人乘坐五月花号来到了美国,这些人从骨子里更注重的是自由,他们发起成立的政府也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利益,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利益发生冲突时,公民的利益优先。因此为了达到保护投资人的目的,会计准则很明显就偏向于公允列报。

而中国的会计价值观呢?我觉得中国的会计价值观又是一种融合!中国会计的发展最早也只能追溯到90年代——1992年政府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由于中国的会计发展起步晚,虽然是成文法系国家,但是在发展中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公允列报和合法守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两个方面都不想放弃。中国的会计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借鉴,到目前为止,指导中国会计核算的准则在国际趋同的目标指导下,基本上是以外为主,为我所用,很少一部分东西是根据本国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

三.文化和文化价值观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从中国角度分析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由于美国历史短暂,社会的发展史依靠大融合,除了“自由”、“民主”也没有太多的文化特征,在此不做过多的阐述。主要讨论中国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①等级制度影响下的会计披露

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封建君主制占据了绝大数的时间,在这种专制的影响下,等级制度就特别明显。这种等级制度表现在会计信息的计量方面就是管理层可以凌驾于真实的信息,管理层决定了公司一年的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达到治理层制定的目标,为了获取政府对亏损企业的补贴,为了保证公司获得下一年度的增发权,管理层要求会计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调整。很多学者做过研究,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证监会对增发股份的最低要求(ROE>=10%),许多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数字就会超出10%一点点,而低于10%的企业几乎是少之又少。后来证监会降低了对ROE的要求,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相应的下调。这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企业都徘徊在增发的“生命线”附近?很明显,是管理层出于融资的意愿,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操纵。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当中屡见不鲜。

②面子与关系文化下的数据列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强调关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由于专制等级的原因,形成了特有的面子文化。人情世故自然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计量。管理层与财务层之间“默契”的关系,相互粉饰;审计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协调,诞生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样的会计处理和审计坑害的只有不知情的投资人。

③“吃皇粮”文化,国企隐藏利润,获取补贴

“吃皇粮”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写真的描绘了部分国企的状况。在中国,许多关系到国际民生的行业都掌控在国家手中,进而以国企的形式表现出来。石油行业中的中石油、中石化,通信行业的移动、联通好电信,还有电力行业,黄金行业……而这些企业在发展中都变现出一种亏损或者盈利水平不高状态,但是在普通民众的眼中,这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应该过着很不错的日子。

四.倡导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会计披露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元素,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旧事重提,让优秀的文化重新焕发活力能够解决很多用准则和法律难以规范的事情。

不得不说,现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过多的混入了西方的元素,过多的淡化了传统的文化因素,以前我们引以为傲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先人后已的奉献精神,避免偏激暴力的中庸之道,还有以德服人的优秀品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思想,这些东西似乎都在渐渐被物质的东西所淹没。现在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倡导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文化感染人、塑造人,通过文化的力量指导人的行为,以文化和道德的力量约束人的行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底线、价值取向都能够从根本上纠正大家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价值观,从而保证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可靠和相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价值量化范文第8篇

会计专业优秀论文范文:文化、会计价值观与会计信息质量

前言

在Frederick D.S.Choi和Gray K.Meek编写的《国际会计》中提出了对各国会计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8项因素,其中一项,我认为也是最根源的一项,就是文化。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其文化特色的影响,事实上,不止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无一不受到文化的深深熏染。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以来所形成的最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智慧积淀,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一切。会计学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在其价值观念与行为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也受到了文化思想的熏陶。而另一方面,会计价值理念作为会计界工作人员的行为指导,又对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披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文化与会计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以来的思想与智慧发展的积淀。她代表着一个民族或者一群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态度。会计作为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必然是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的体现。我们可以将文化与会计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1)职业主义;职业主义与法律控制相对应,是指在会计处理中更倾向于运用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职业自律,而不是遵守职业法规的要求。

在美国,十分推崇个人主义,认为存在的价值是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与之相对应的,在美国有着十分发达的会计职业界,他们的财务会计及报告准则一直由民间会计团体FASB负责制定,政府部门只扮演监督管理的角色。相比之下,德国的个人主义倾向并不明显,故德国的会计职业界及其相关组织的力量并不够强大,相关的会计处理要以法律为基础,服从于法律的要求。

(2)统一性;统一性是与灵活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在对不同情形做出反应时,更倾向于统一性和一贯性吗,而不是灵活性。

在美国,人们对不确定情况的规避意识并不强烈,加之个人主义推崇,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变化的,有特色的事物。因此,美国的会计对统一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并且其正在努力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改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给予会计实务更大的弹性空间。相比之下,德国人更加注重安稳,故其会计实务的处理中要求一切以统一的、标准化的法规为基础来进行处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因为选用的标准不一而导致的企业之间的差距。

(3)保守主义;从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而言,更倾向于以谨慎的方法进行计量,以应对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

在保守主义的会计观念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方法来计量。这点在德国的会计处理中表现的非常的明显——公司可以合法地低估利润和资产,在对外报表中提高尽可能少的信息。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民族之一,总是对事情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态度。美国的基本会计原则中,也并没有确立稳健原则,更多的是要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

会计价值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们对美德两个国家的会计价值观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如下分析:

(1)真实与公允;真实与公允更多地受到职业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影响。在职业主义的影响下,更能发挥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从而做出更加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真实的信息表述。

(2)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多的是受保守主义的影响。在保守主义思想下,企业更多的是要传达已经过谨慎性处理的信息,而不是对企业真实可靠的现状描述。

(3)完整性;完整性更多地是针对披露内容而言。主要受到保密性的影响。保密的思想会限制一些特殊但重大的信息的披露。

总结

价值量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争议;公允价值审计

2006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经济一蹶不振,金融企业在本轮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最大的损失。随着雷曼兄弟等国际投行的轰然倒下,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据谢诗芬(2006)等学者的初步统计,我国现行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5项、约占90%的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或现值计量,许多准则都对公允价值或现值的计量及披露做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争议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之争

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IASB32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于2006年9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对比以上三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经常变化的,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不统一,我国主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允价值的定义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FASB的主要区别在于:FASB的公允价值是采用的脱手价格而不是交换价格,因为它认为脱手价格能够更好地代表现金流入与流出,更加符合现行的资产、负债的定义。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后果之争

公允价值的运用无疑是对以前计量属性的重大创新,它被运用的本意是为了能够提供对决策更为有用的信息,以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形势走向做出预测和判断。然而,2006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却使得公允价值遭受了一片责难之声,有人就认为是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了本轮金融危机的发生。SEC在对金融企业及部分上市公司调查后认为,金融企业在资产及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报表中确认的比重并不高,它不可能是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它进一步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贷款质量审核的严重失误、风险管理的不当措施以及现行监管政策所存在的漏洞与缺陷。因此,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仍是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给审计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是基于价值和现值,具有“真实和公允”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无疑具有很多优点。一般认为公允价值具有公平交易、假想交易、为实现性及非客观性的特点(葛家澍,2009;孙丽影、杜兴强,2008),但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得它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交易应该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因为,一般认为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其交易价格的确定可能并不是资产的真实价格。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大比例的是受国家统一控制的国有企业,虽然它们之间可能并没有相互的持股关系,也并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关系,但是它们的终极控制人都是同一个主体。如果说仅仅就此认定它们是关联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而交易不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话,笔者认为这似乎不太合理。最终受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只要不存在控制、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关系,其发生的交易应该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也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并没有关于公允价值的专项准则,只是在其他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一些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确认,如果没有相同的则要根据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认,最后才能采用特定的估值技术对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率等进行估计,从而得出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不是那么完全可靠,其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确定未来现金流、适用折现率的时候,因为包含了一系列的估计和假设,这也就给我们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现代审计目标之一——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意见,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审计界和司法界之间在“公允表达”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谢诗芬,2006),但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认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的时候,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公允价值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时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人员以及财会人员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尤其是当市价不存在需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且还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的时候。所以在审计时,首先,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能力和态度的分析。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关注其是否存在公允价值计量舞弊的可能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要对被审计单位对待公允价值审计的态度进行分析。如果在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一反常态,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对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资料迟迟不予提供,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含糊其辞、甚至是故意回避或绕开话题,这时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警惕。

其次,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融资扩股情况等相关内容,要把握其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被审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被审计单位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作假大多是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特别是上市公司,其作假往往是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以及管理层的期权行权等方面的考虑,如以前股市上的10%现象以及现在的6%现象。

再次,注册会计师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特别关注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程序;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价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该特别关注管理层采取特定措施的意图,对其意图获取审计证据、做出评估,并考虑管理层实施相关行为的能力。因此,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以下事项:当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了选用估值方法的标准时,管理层是否充分评价和适当运用这些标准来支持其选用的方法;根据被估值资产或负债的性质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判断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否适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行业状况和所处的环境,判断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否适当。

(二)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非常简单也可能非常复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本着谨慎、怀疑的态度,贯彻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实质性测试时,首先,要对管理层采用的重大理论假设、选用的主要估值模型、采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准确性等进行测试和分析;然后对依据管理层选用的假设、模型、数据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值、重新计算,来印证管理层计算的公允价值是否真实、是否恰当有效;最后,还要考虑或有事项、期后调整等对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的影响。在评价管理层确定的公允价值的合理性、有效性、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仔细考虑下列因素:管理层的假设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理论推导之上,有无理论根据;公允价值估价运用的模型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考虑了相关的制约因素;能够及时、可靠地获取管理层的假设、模型需要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要对资产运行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市场价格等信息,还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并运用询问、观察等方法了解事实真相。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公允价值具有诸多特点,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价格,并不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公允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提供的数据是不行的,注册会计师要了解更多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比如资本市场证券的价格信息、企业的持有意图、有关折现率采用的市场利率等。为此,注册会计师可以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该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交易情况以及调阅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相关文件,比如董事会的有关决议等。注册会计师还要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程序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审计方法。

总之,目前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广泛的争议,各国准则对它的定义也是各有不同、时常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具有的假设性,非客观性等特性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地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视野,科学谨慎地对公允价值的有关信息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

[3]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价值量化范文第10篇

近年来,AMT在与快速成长型企业合作时发现,他们更看重的不是咨询公司的方法论,而是实实在在能为他们带来效益的“干货”,他们更希望我们所做的方案与他们的财务报表挂钩,从财务报表中能看到我们的咨询价值。

针对成长型企业的这一需求,AMT也在尝试创新咨询模式,进行咨询价值的量化。在2011年合作的一家客户,就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这是一家典型的高速成长型企业,需要解决的是采购业绩提升方面的问题。如何让客户感觉到咨询可以实实在在为他们提供业务价值,实现业务突破?我们一致认为用传统的方法论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我们需要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咨询的切实收益。因此,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项目组都是用高绩效咨询的模式来思考:我们究竟能在几个月的项目期间内,采取什么方法,为客户在短期和长期降低多少量的采购成本?

一、售前沟通阶段,签订开口合同,让咨询价值与客户经营业绩挂钩

该客户是一家国内一流的高级系统集成服务提供商,在所涉足的智能交通、轨道交通等行业的系统集成项目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业务区域遍布全国30个省(市),服务客户近400家。2010年,公司四个事业部的年销售额9个多亿。2010年以前,公司年度复合增长率都在30%左右,然而2010年业绩水平与上个年份持平,没有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利润率也较大幅度的下降。

经诊断发现,该公司采购量已占到销售收入的60%,但没有公司层面的整合,四个事业部相互独立进行采购,无法形成有优势的供应商合作;项目供应的产品没有系统研究,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解决方案;没有全面业务数据整合的信息系统,无法保障项目利润的精确核算。这些问题困扰着公司领导层,企业的发展进入平台期。而客户高层也意识到采购成本有节约空间,因此请AMT咨询为其解决采购成本节约的问题。

在售前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客户采购数据的提取与分析,我们与客户达成共识,采取开口合同的模式,合同金额由基本费用和提成费用构成,而提成费用的多少与采购成本降低额度挂钩。一方面,客户比较放心,这种新型的咨询合作模式,咨询结果的好坏可以通过量化指标具体化;另一方面,这也让AMT的顾问意识到,我们的项目价值与客户的经营业绩挂钩,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用数据讲话,帮客户切实改善业绩。

二、 售后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用数据检验项目成果,衡量短期内可节约的采购成本

在项目前期,我们就意识到这是客户采购业务模式的变动,需要从执行采购向战略采购转型,牵涉到每个部门。因此,我们从对内和对外两方面来采取行动实现采购成本节约。对外,即与供应商合作,通过采购策略研究,项目组重点选择了五大类采购品进行采购策略研究,并参与与供应商的谈判,实现这五大产品的采购成本节约;对内,即通过对整个业务链的分析,找出影响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从内部流程构建等方式着手,控制成本节约的关键点。项目具体工作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采购策略研究

通过对历史采购数据的分析,供应市场研究,对客户的供应产品进行分类;定义关键品类,对关键品类行业产品的演进路线分析;形成行业特点的供应策略,指导项目方案设计人员做设备选型。

第二,开展供应商再谈判

做公司层面的供应商合作策略分析。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指出供应商认证、发展是公司平台化建设的关键。开展供应商再谈判,洽谈供应市场开发事宜,合作去影响业主、行业设计院等。签订公司层面的供应协议,明确合作方式、合作的付款条件、返点的政策等。

表1是对线缆的采购成本节约额计算方式,线缆在客户公司的采购量位居总采购品类的第一位,但由于之前是分散采购,每个事业部的采购量也难以与供应商实现强势谈判。因此,AMT建议对电缆实行集中采购,采购量变大,在供应商谈判中就更有优势。在与供应商谈判过程中,通过返点、账期和降低单价来实现约230万的采购成本节约额。

第三,采购管理机制建设

通过系统集成类采购全成本模型的建立,分析成本构成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原因,并制定应对的策略。树立采购管理的流程框架,优化部门协调的关键流程和项目数据管理的关键环节。讨论、制定全成本的采购流程,对战略采购的理念和协作步骤在公司层面宣贯。特别设立产品经理负责采购品的供应市场研究和供应策略宣讲,负责核心采购品的利润贡献率,并最终确认产品经理研究的品类的节约空间。

第四,采购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

联合项目组确立了“投标—深化设计—采购供应—项目结算”的系统集成项目过程,针对每个环节分析控制点和协作流程。建立并优化全成本管理的设备供应流程。制定详细的采购系统需求分析,在现有的KM系统中结合费用控制项目进行集中管理。

三、从长期看,如何从公司全局出发评估和量化项目价值

在项目几个月的时间内,AMT虽然通过对五大类采购品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参与供应商谈判,能在短期内实现5%的采购成本节约,但从整个公司来看,采购品的品类远不止这5大类,采购品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客户方的产品经理继续来完成。采购成本是否有比上一年度有所改善,考量的是整个公司,而非我们研究的五大类产品。因此,从长期来看,AMT带给客户节约采购成本的方法论是否在全公司内发挥作用,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才能对比出客户公司采购成本是否比去年实现改进。

长期考察有如下三个方面:采购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付款及时率(流程中明确付款条件和付款依据)、长期合作供应商的供货占总采购的比例。

第一,采购成本占销售收入比:可以体现采购直接成本节约的贡献。

第二,付款及时率:解决由于付款条件差造成的供应商合作条件差的问题。督促项目回款和供应商采购合同的规范性及货物交接手续的及时性。

第三,长期合作供应商的供货占总采购的比例:督促供应商发展的合理性和供应商引入的规范性。解决现在供应商管理混乱的问题。

综上,即解决了和谁合作、合作的条款、合作的效果问题。

前期,我们已经做出目前完工项目和已经报决算项目的测算数据(即:采购成本占总销售收入比)作为基础数据。

不同项目按照当年的项目金额占总合同额的比例乘以降低的空间,总和是整体节约的金额。

例如:项目类型A的节约金额=项目类型A合同额*项目类型A占总合同的比例*(2012年项目类型A的采购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上表中测算的项目类型A的采购成本占销售收入比)

价值量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顾客;顾客价值;感知价值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146-02

1问题的提出

营销概念的价值在于其引导企业把注意力放到顾客身上。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让所有员工和管理人员都深刻理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顾客价值以及如何测量顾客价值。但是,企业界和学术界没有就什么是顾客价值形成较为一致的定义。鉴于此,本文从顾客价值感知入手研究顾客价值体系构成及其市场应用。

2顾客价值理论回顾

2.1顾客让渡价值模型

Philip Kotler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拥有和使用某种产品所获利益与获得该产品所需成本之间的差别。可将Philip Kotler的顾客价值概念概括为以下模型:

CRV=TV-TC

式中,CRV:顾客让渡价值;

TV:顾客总价值;

TC:顾客总成本。

2.2顾客价值等式

James L. Heskett,W.earl Sasser & Leonard A.Schlesinger对服务行业研究后总结出顾客价值等式为:

其中,CV:顾客价值;

SU:顾客创造的服务效用;

PQ:服务过程质量;

SP:服务的价格;

SC:获得服务的成本。

2.3顾客感知价值模型

Zeithaml指出顾客感知价值为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综合评价;从“情境片断”的角度分析。其中,CPV为顾客感知价值,CP为核心产品,AS为附加服务,P为价格,RC为关系成本。

同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顾客价值进行了分类。Sheth等人把顾客价值分为5类: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Burns结合顾客评价过程,把顾客价值分为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占有价值和全部价值。可以看出,一些学者是从交换的角度分析顾客价值,并认同感知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

3顾客价值的体系构成

3.1顾客范畴界定

在营销学的文献中,顾客、客户和消费者是3个具有某些共性的概念:客户的含义较为宽泛,消费者是和厂商相对应的概念,而顾客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市场中至少存在两类顾客,有时存在更多种类的顾客。如日用品制造企业至少有两类顾客:零售商和家庭主妇。由此,顾客是指价值链后一段的所有者之于其前一段的所有者;狭义的顾客专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3.2顾客价值的定义

顾客价值是具有特定需要与目的的顾客个体或顾客群体,在特定使用环境中,针对特定企业为满足这些需要而提供的特定提供物,感知到通过这一具体的提供物在满足其需要的过程中已经、正在或者将能得到的各种利益和为得到这些利益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做出的各种付出,并对这些利益和付出进行权衡后形成的现有感知和潜在感知的总和。定义反映3点:顾客价值由顾客决定,强调顾客对价值的感知;顾客价值受特定感知环境影响,存在纵向与横向的影响因素;顾客价值是对各种得到的利益与各种付出权衡的结果。

3.3顾客价值的构成

顾客价值模型的构建是依据交易过程和关系过程所创造的顾客感知价值,它体现了顾客价值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其构成见图1。

图1顾客价值三层次模型

4顾客价值的量化方法

根据顾客价值的体系构成,在测量顾客价值时需分析4点:①顾客所重视的价值项目;②顾客在价值感知过程中对其重视的各价值项目的评价结果;③通过深度访谈评定顾客在感知过程中对产品或服务所体现的价值观与其自身的价值观的一致性;④通过深度访谈评定顾客感知到的总体价值与其目的的一致性。在以上四点基础上构建顾客价值测量工具如下述:

式中: :表示t时刻的交易感知价值;

:表示t时刻的关系感知价值;

λi=λi(t):表示t时刻交易价值部分各变量的权重;

λj=λj(t):表示t时刻关系部分各变量的权重;

Ei=Ei(t):表示t时刻交易价值部分各变量的感知价值;

Ej=Ej(t):表示t时刻关系价值部分各变量的感知价值;

α=α(t):表示t时刻产品或服务所体现的价值观与顾客原有价值观的一致性系数,α∈(0,1);

β=β(t):表示t时刻顾客感知到的价值与其目的一致性系数,β∈(0,1);

I、J:表示变量项目。

该公式表明顾客价值是一个动态的量。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需要给顾客提供一个持续、可期、整合、不断改进的体验环境,以此来创造、交付较高的顾客价值。较高的顾客价值

量意味着高顾客满意度,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顾客维持率的提高与顾客数量的增长,进而提高企业的销售额与利润。

参考文献

1 杰姆•G•巴诺斯著.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奥秘(刘祥亚等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Philip Kotler.Gary Armstron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Prentice Hall, 1999

3 David Jobber著.市场营销学原理与实践(胡爱稳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Zeithaml V: Consomer Perception of Price,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

5 Anderson J C, Jain C: chintagunta P K. Customer Value Assessment in Business Markets[J].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1993(1)

6 刘研、仇向洋.顾客价值理论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

7 胡旭初、孟丽君.顾客价值理论研究概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Analysis of Customer Value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Zhang Qingwei

价值量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量刑规范化;刑法学;自由裁量权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61-01

一、价值层面

1.公正

司法追求的是公正,能剥夺人身自由和生命的刑事司法尤其如此。不少学者认为限制司法裁量权、不断地压缩法官意志存在的空间就能达到司法公正。这与贝卡里亚的思路是类似的。在这些学者的眼中,对司法公正的威胁只有一个,就是法官本身,似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无争议,法官的自由意志就是唯一能影响公正的因素。这样的看法在我看来未免把整个世界看得过得机械、或者说过于理想。

公正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内涵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与案件事实所直接对应的东西。在案件事实、法条之间存在着一个包含着人的主观判断与裁量的价值判断,而正是这个价值判断将枪决犯罪、正当防卫剔除出法条的适用对象之列。一味地强调祛除和否定法官对案件的主观判断,就是在否定司法和公正本身。

在面对国内各种标准化考试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各种法律事实做出唯一的定性,而这个定性就是标准答案中的A、B、C或D选项,渐渐地我们就习惯地认为在法律王国事物的性质都是唯一的并且是内在的。可是世界远远比ABCD要复杂,并且这个ABCD的性质事实上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赋予给这个事实的。当我们面对着不同的需要,处于不同的位置,面对同一件事情就具有了多维度、多面向的性质,而这些性质之间甚至于是矛盾的。在这么复杂的社会中,追求公正这个价值,法官主观的裁量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民众和制度设计者都不愿意看到和承认这个要素的存在,那么公正的实现必将更加困难。

立法、司法和执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部分,而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关联组合。公正并不仅是某一部分的公正,是整个系统的结果。要输出一个公正的结果,立法、司法和执法都要完成自己本应有的任务。此外,司法还要在其权限范围承担纠正不妥善的立法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的使命。立法面对的是一个过去的世界,但却要规制未来,这种内在的矛盾就使得其不能在适用时达到预期的公正。加上立法技术的限制,相当程度的公正是需要在法律的适用――司法中觅得的。而司法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要有着司法权力的运用空间,而这往往就是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存在的。

那量刑规范化本身违背了公正?非也,违背公正的是以否定法官自由意志作用、过分压缩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的量刑规范化。量刑规范化其初衷是为了防止法官权力寻租,司法腐败。祛除自由裁量权的量权规范化当然能防止这些现象――因为法官根本无权可用,自然无处腐败,那么自然达到了目的。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到本来希望借量刑规范化以追求的公正,同时法官也成为了无大脑的法律背书者,一个纯粹的机器。因此,量刑规范化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应该运用的是预防权力寻租的方法而不是祛除自由裁量的方法。有人担心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的存在会产生司法权力寻租的问题。这的确是问题,但要解决司法权力寻租并不能通过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这种方式来实现。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如果自由裁量不存在,立法不公而司法无能力改变这种现状,最后得到的必然是不公正;即使自由裁量存在而法官故意偏私,仍然有着检察院等监督机构来纠正这个不公正。

2.效率

量刑规范化还有着另一个价值意义,就是司法效率的提高。司法实践中有着疑难问题的案件比例并不高,而在大多数的普通案件中,案件事实、定性基本都不存在着疑问,量刑规范化对于这些案件而言,就有着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司法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法院把资源投入到一些疑难案件、有影响力的案件中去,增加法院的公信力,建设良好的法院形象。

二、形式层面

量刑规范化是一个工程,这个工程不仅需要一个内在的价值作为支撑,同时需要外在程序和规则的设计。

第一,量刑规范化与立法的性质相类似,说是二次立法也不为过。而立法工程往往并不只是法律人的事情,就量刑而言,最起码还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什么程度的刑种和刑期会对社会一般人、犯罪分子起到何种程度的预防作用,我们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刑罚同样存在着边际效应,而不是刑罚愈严,预防效果愈佳。而这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才能得到一个相对科学的范围。

第二,量刑要与犯罪行为的可责性相适应。犯罪行为是一个由犯罪行为、行为环境、加害人和被害人构成的有机组合,一个行为要定性为犯罪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考察该行为的性质,但进入了量刑,就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各个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简单划一的量刑规范化难以对应这样一个系统。难以想像没有经过大量调查统计工作得出的简单加减公式能应付复杂的刑事量刑问题。

第三,按目前最高法院所欲推行的量刑规范化方式来看,就是在刑法的法定刑中进行更细密的刑段划分,而在何刑段中量刑则是依据某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情节。这种规范化的方式的意旨是想通过明确和细分罪刑对应的范围,减少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进而减少司法权力寻租、防止司法腐败,从而达到量刑规范化预期所要追求的公正,但是减少自由裁量权本身就会造成不公正。要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进行量刑规范化,在现行法中再进行细分刑段的方式,有可能是不适当的。至于用何种方式进行规范化,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跳出用实体法解决规范化问题的窠臼,用程序来解决公正问题。但是这样貌似回避了如何对量刑进行规范化的问题。我认为,可以跳出具体罪名对量刑情节进行规范化,与此对应的,则是不再规定某量刑情节加减多少具体刑期,而是在基准刑中加减多少比例。而具体的合适比例,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和统计才能得出。此处就不作无益的建议了。

价值量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肝纤维化;诊断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临床干预,肝纤维化可以得到逆转[1]。因此,早期诊断及量化肝纤维化程度对于及时判断病情、决定治疗及随访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肝活检仍是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其有创性难以被患者接受,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目的是研究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irtual Toug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9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肝脏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病变患者9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肝脏手术含肝脏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的肝脏部分切除术,肝病患者为代偿期。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51.2±12.4)岁,均于术前2w内行VTQ检测;正常对照组年龄37~58岁,平均(49.1±10.3)岁,无肝脏弥漫性病变史及肝占位性病变史,各项肝功能化验指标正常。

1.2方法 应用西门子ACUSON S2000彩色超声仪,配有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ARFI)成像技术软件,凸阵探头(4C1),频率4.0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右手置于头部上方,充分显示肝右叶区的肋间隙,探头紧贴皮肤进行VTQ检测。测量时,感兴趣区选择肝右叶深度在3.5~5.5cm的肝实质,避开肝内可见的管道结构;嘱患者屏气,按下update健,仪器自动计算出反映剪切波速度的VTQ值(m/s)。所得VTQ值与感兴趣区的深度(cm)同时显示于屏幕右侧。每位受检者分别测量5次VTQ值,所有检测数据和图像保存并分析。

1.3病理诊断 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依据Scheuer方案[2,3],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5期:S0期:无纤维化;S1期: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和小叶内纤维化;S2期: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S3期:大量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S4期:早期肝硬化。

1.4统计学分析 每位受检者取5次检查结果的平均数,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数据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所有正常对照组和患者均可良好地配合VTQ检测,均能成功获得VTQ值,

2.2根据病理结果,本研究正常对照组和S0-S4期患者的病例数及肝右叶VTQ值分布 见表1。

3讨论

3.1肝纤维化常规诊断方法 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与三种方法:组织病理学活检、生化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肝组织病理学活检目前仍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1]。然而,其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对于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患者不易接受。另外,由于肝内纤维化组织分布不均匀,穿刺活检具有一定取样误差,且难以重复取材动态观察。血清学指标检测大多只能反映肝炎活动期肝纤维化状况,不能反映静止期的肝纤维化程度。这些指标并非肝脏所特有的,代谢受损(肾功能衰竭、胆汁淤积等)也会影响血清标志物的水平,且同种血清学指标在不同实验室的数值存在一定差异。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现超声检查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常规超声可以通过肝脏大小形态、包膜、实质回声改变及肝内血管的内径等,对典型肝硬化做出诊断。但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早期,因缺乏典型及特异性表现,难以做出准确诊断。

3.2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评价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是在实时二维超声基础上建立的一项弹性成像新技术。它是基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原理,通过探头发射低频脉冲探测肝组织的力学形变特性,从而获得反映肝组织弹性硬度的参数,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单位:m/s,即VTQ值,间接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现阶段应用较多的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相比,其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敏感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另外其操作简单,与常规二维超声结合,可准确选择感兴趣区。

孙德胜等研究结果显示:肝脏剪切波速随纤维化分级的增高而增快。本组的初步研究显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肝实质的VTQ值逐渐增大。

但是,本研究中,正常对照组与S0期之间、S0期和S1期之间VTQ值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即VTQ还不能区分正常肝实质与轻度肝纤维化。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病例数较少,虽然从正常对照组到S0再到S1期各组VTQ值逐渐增大,但每组间的差异尚不明显,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此外,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患者的呼吸配合很重要,VTQ值受呼吸影响较大,测量前应告知患者如何屏气[2,3]。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提示,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是一种是简单、无创、快速的检测肝纤维化的方法,可无创性地反映肝组织的弹性硬度,间接评估肝纤维化。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尚需大样本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秋晨,叶真,魏凌琳,肝脏剪切波速度评价肝纤维化程度[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8(9):1682-1685.

价值量化范文第14篇

内容摘要:文章以价值V为纵坐标,以需求量或供给量Q为横坐标,可以得到需求价值、供给价值和价值供给三条曲线。将需求价值、供给价值和价值供给三条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察,就可以描绘需求―供给―价值的趋衡状态。

关键词:生存发展 价值 需求 供给趋衡状态

价值是实现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

主体学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概括出了生存发展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人类现实活动中追求的价值,受到生存发展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的制约。

所谓需求定律,是说人类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增长是质无限与量有限的统一。质无限,即生存发展需求在质地层级或效用上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量有限,即每一具体质地层级或效用的需求在数量上具有有限性,少了不宜,多了无用甚至有害。需求定律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本身的规定性,当某一质地层级或效用的需求在数量上得到满足后,人类就会追求更高质地层级或效用的生存发展需求。所谓效率定律,是说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得大于失,实现增值,即:

得的价值=增值+失的价值

得的价值是生存发展需求实现后的价值;失的价值是在实现需求过程中的耗费,即供给成本。效率定律反映的是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规定性,只有得大于失,实现增值,人类才能够发展。

从需求定律来看,由于生存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同的质地层级或效用,所以,生产、交换的事物必须能够实现特定质地层级或效用的生存发展需求,才具有价值。由于生存发展需求具有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所以,特定质地层级,需求量越大,这意味着越不易满足,价值就越大;供给量越大,意味着越容易满足,价值就越小。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来说,事物的价值与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市场上的价格是由生存发展价值决定的,生存发展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所以,当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供不应求,价格较高;当供不应求加剧时,价格就会上涨;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供过于求,价格较低;当供过于求加剧时,价格就会下降。

明确了生存发展价值与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之后,还需要解决“当需求供给相对均衡时,生存发展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效率定律决定着某种事物的供给量,当得大于失,即能够实现增值时,供给量就会增加。在经济活动中,当某一事物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达到需求供给相对均衡,这时事物的价值,就是社会主体生存发展得的价值,即增值加上失的价值。失的价值就是成本,它是由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关系及其增值与成本决定的。增值越大,成本越高,得的价值也就越高;增值越小,成本越低,得的价值也就越低。

将需求定律与效率定律对价值的影响综合起来,不难看出,生存发展的价值其实是质无限量有限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一种反映,是事物满足社会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如果将供需相对均衡时获得的价值称为价值基数,则事物对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价值就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价值=价值基数•需求量/供给量

也就是说,社会主体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价值,蕴涵于社会主体生存发展与事物的关系之中,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供给量成反比。

需求价值曲线、供给价值曲线和价值供给曲线

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供给量成反比,这说明价值是具体的,变动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与特定主体生存发展状态紧密关联的,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而变化。原来是财富,现在可能是废物;原来是废物,现在可能是财富。是财富,还是废物,它们的性质往往是在科技进步条件下改变的,但根本的原因是生存发展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所以,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必须从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出发,把握事物价值变动的趋势。

生存发展价值论认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首先受到人类总是要生存发展的及其需求质无限量有限的制约,事物对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价值是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在生存发展需求量与价值的关系中,生存发展的需求量Q是自变量,价值V是因变量,价值V决定着市场价格P。用横坐标表示生存发展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值,生存发展需求量与价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描绘成如图1所示的从左下到右上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同理,以生存发展供给量Q为横坐标(自变量),以价值V为纵坐标(因变量),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自左上向右下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的供给价值曲线。

在供给量增加引起价值下降的同时,依据效率定律,价值下降会引起增值下降,增值下降又会引起供给量的减少。在生存发展供给量与价值悖向变动的关系中:

增值=得的价值-失的价值=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

如果得的价值高于成本,增值大于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能超越原有状态,向着更高更复杂更有序的状态跨越;如果得的价值等于成本,增值为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只能保持原有状态;如果得的价值低于成本,增值小于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不能维系原有状态,会走向衰败。这样看来,得的价值等于成本,增值为零,社会主体系统保持原有状态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最低要求,这样可知:

需求量•单位产品实现的价值-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0

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

供给量=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单位产品成本

也就是说,供给量与需求量及其产品价值成正比,与产品成本成反比。需求量越大、价值越高、成本越低,会导致供给量增加;需求量越小、产品价值越低、成本越高,会导致供给量减少。

如果设定需求量、成本一定,以价值V为纵坐标(自变量),以供给量Q为横坐标(因变量),就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自左下向右上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的价值供给曲线。

生存发展的需求价值曲线,反映的是价值基数和供给量不变条件下,价值随需求量变化的规律;供给价值曲线,反映的是价值基数和需求量不变条件下,价值随供给量变化的规律;价值供给曲线,反映的是需求量和成本不变条件下,供给量随价值变化的规律。生存发展的需求价值、供给价值、价值供给三条曲线,充分说明价值是实现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由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受到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且质无限量有限需求定律和得大于失效率定律的制约。

需求―供给―价值的趋衡状态

上面分别探讨了价值随生存发展需求量、供给量变化的规律,得到了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和供给价值曲线;还探讨了供给量所价值变化的规律,得到了价值供给曲线。那么,如果将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供给价值曲线和价值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察,会发现这三条曲线可以如图4所示相交于一点。三条曲线这个交点意味着什么呢?这个交点应该意味着其对应的状态是需求―供给―价值的均衡状态,其对应的价值量是价值基数。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称这个交点为均衡点。

在均衡点下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增加,价值会走高;随着供给量减少,价值也会走高;而随着价值走高,供给量会增加;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上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减少,价值会走低;随着供给量增加,价值也会走低;而随着价值走低,供给量会降低;三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左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增加,价值会走高;随着供给量增加,价值会走低;而随着价值走高,供给量会增加;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右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减少,价值会走低;随着供给量减少,价值会走高;而随着价值走低,供给量会减少;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生存发展需求、供给和价值的这种复杂关系,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在均衡状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只要与需求状况保持一致,即一定时期内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或者说供给量及其随时间变化与需求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相一致,价值就不会显著变化。

那么,怎样理解需求量随时间变化呢?就人类生存发展对某一具体事物需求量来说,总是有限度的,少了不够,多了没用。对整个社会而言,某一具体事物需求量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明显地区分为增量需求与存量需求两个阶段。前面已经提及,所谓增量需求,是增加的新质地层级需求,原来没有而现在增加了这一事物需求;所谓存量需求,是已经存在的质地层级需求,只是需要以新换旧。一般地说,整个社会对于某一终端产品,即直接用于生活的消费品,以时间T为横坐标,需求量Q为纵坐标,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需求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生存发展需求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一是需求量(一般指增量需求刚出现时)随时间增加区域(又可分为显著增加区域和缓慢增加区域),二是需求量(一般指增量需求实现已过半后)随时间减小区域(又可分为显著减小区域和缓慢减小区域),三是需求量(一般指只有存量需求时)随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

用表示需求量随时间变化率,用表示供给量随时间变化率,所谓供给量随时间变化与需求量随时间变化相一致,就是:。

也就是说,只有,需求―供给―价值才可能趋向均衡,到达均衡状态。当需求―供给―价值到达均衡状态时,价值就等于增值加上耗费的成本,即价值基数。这种趋衡状态,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公平效率,而其中关键,就是供给跟随生存发展需求变化,与生存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价值量化范文第15篇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在我国经济学界已经开始讨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动关系的争论,本文综述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价值量成比例变动。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成比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这一命题表达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由于业界学者发现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争议,导致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并且表现出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价值总量日渐增加的经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出现的众多学者的观点分为两类:只赞成反比的和承认在不同条件下会出现不同情况。

一、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说

白暴力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化关系分析》中只讨论了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含义,而没有关注到第二含义中部门向社会的转化。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所认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以比例系数为1发生反比例变化”是有缺陷的,因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与部门产品数量总和为部门内所有企业在正常生产水平下所生产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因为没有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所以得到的关系并不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量。另外他还认为“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部门单位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无关”,此结论的前提条件没有讨论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对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价值的影响而假设部门劳动生产率只改变部门产品数量,而不改变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价值量,而随着时间推移,科学技术发展作用使得当前1单位劳动时间多创造价值已经同过去1单位劳动时间创造价值不同,不具有历史可比性。他还得出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通过部门劳动生产率间接作用于商品价值量,两者之间以远小于1的特定比值成反比例变化,这正是通过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导致劳动生产率社会化的过程。

林岗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探讨》中通过对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分析,得出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与白暴力的大部分结论基本一致,其中进一步确定企业的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同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额(即超额收益)成正比的价值转换系数,当个别劳动生产率越大时,价值转换系数也越大,但同时提出这个结论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是不同的,因为此结论成立的前提是在考虑个别劳动生产率能转化为多大的社会价值的时候才能适用。

尽管关于在一定条件假设下,劳动生产率必定与商品价值量存在反比关系,但由于在马克思在阐述这一理论是就存在逻辑矛盾,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证明研究就存在片面性。

二、 在不同情况下成立正比关系或成立反比关系的讨论

李翀在《论价值下降与价格上升的世纪之谜》中从“价格应该围绕价值波动,而当前价格比过去几十年价格翻了数倍以致数十倍,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据马克思的结论,价值应该下降。价格与价格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会不会导致价格脱离价值变动”的问题出发,探讨价值和价格变化规律,其中先证明了单位商品的价值并非必然下降。他再次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区分讨论,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是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不变为前提的”,而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导致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但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变动大小关系将最终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方向,其中当劳动复杂程度大于劳动生产率时,单位商品价值量将上升;反之,当劳动复杂程度小于劳动生产率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将下降;当二者变动相同比例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保持不变。

马艳和程恩富在《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中系统提出并阐释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的前后逻辑矛盾:第一,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呈反向运动是在没有考虑已经分析了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趋势随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相互关系决定;另外,由于科技进步,现在的一小时和过去一小时所创造的价值以不同,所以简单的讲现在一小时创造价值是过去十小时创造的价值是错误的,同样单位时间长度内紧张工作和松弛工作所创造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也是不同的,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完全适用于纵向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劳动者是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劳动生产率,另外根据劳动时间内涵变化分别定义劳动时间为劳动自然时间和劳动密度时间来计量价值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根据劳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通过分析各自对劳动生产率作用力的大小,最终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比例方向。

李翀与程恩富和马艳得出的针对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比例关系的结论相近,而程马在总结众多学者关于成反比和成正比的讨论之后,比较系统分析成反比和成正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所以更具有实践意义。

三、 总结

综合各位学者观点,都必须在遵守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情况下讨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关系。两种主流观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他们得到的结论不同。前者将劳动生产率分为部门和企业的来讨论,而后者以马艳老师为代表的则以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来讨论。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划分方法与主观和客观的划分方法是不相同的,所以会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暴力.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变化关系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2]李翀. 论价值下降与价格上升的“世纪之谜”. 价格理论与实践.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