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管理;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环境运动、生态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的深入发展,环境美学关注的主题由最初的“自然环境”转向“人类环境”,开始“从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从荒野延伸到乡村景观、郊区以及城市景观、周边地带、交易场所、购物中心等”[1]与生活美学交融发展,走进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向人类整体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拓展。环境美学在理论内涵上打破了初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冲破了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论,将环境由审美的客体、被审美的对象转换为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主客二分逐渐走向一元论;并结合深层生态学、伦理学的发展,由初期对“环境的关注”转变为对“环境的关怀”[2]。从总体上来看,环境美学呈现出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生态主义相结合的趋势[3],逐步构建了一个大的、整体性和融合性的环境观。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家园之一,使得城市环境美学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市“城市健身圈”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上了日程。所以,在大规模建设中如何避免重复建设、闲置建设以及建设对城市生态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必将成为实践和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从研究层面上看,我国环境美学方面的研究多从理论视角进行整体评述和讨论,而城市环境美学的研究也更多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而针对城市某类场所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此外,在体育场馆的相关研究中,大多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探讨建设经验与教训,而较少从美学、生态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进行探析。因此,在城市健身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环境美学视角剖析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内涵及其审美模式和审美层次,并提出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环境美学准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环境美学及体育学相关领域研究,对当前城市健身圈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发展等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1.1城市体育场所建设的时代背景2012年11月,党的十首次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产业化角度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提出各个城市要打造“15分钟健身圈”。2016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并强调: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促进全民健康和实现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在落实全民健身的工作任务中重点强调“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因此,全民健身与城市健身圈建设成为了热点而城市体育场所的规划与布局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当前城市建设已逐步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环境美学观念已融入城市建筑设计领域。关注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仅是美化环境的一种设计要求、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态度[4]。城市体育场馆不是孤立的场所或建筑,它与所处的城市时刻都发生着信息沟通与交流,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只有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才能形成与城市空间的对话,才能更加灵活地保持着对未来变化的适应性[5]。在城市健身圈建设热潮的背景下,加大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更需要环境美学思维,需要对建设中涉及生态及美学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反思,并进行开放性地思维建构;需要站在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角,将其作为一个具有自身调节能力的生态圈,使城市体育场馆融入城市生态并彰显城市生态之美;需要将健身者作为参与主体和审美主体,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体育场馆,从而实现审美客体和主体的和谐统一。

1.2城市健身场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以竞技体育和举办赛事为中心,全民健身场所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举办,促使我国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据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各类体育场馆已达110多万个。从建设背景和任务上看主要呈现出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以赛事活动为主要驱动力,导致这些大型体育馆大多建在城市新区,远离城市居民住宅区,很难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健身需求,因此大赛过后这些大型场馆利用率低、闲置率高、运营成本高。与之相比,以满足全民建身需要的中小型健身中心、场馆严重不足,健身体育场馆数量相对较少且布局不合理,还存在被占用现象[6]。2)以人类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生态环境观念缺失。我国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盲目地大规模投资和扩建,以人类自身发展为中心,大规模地扩张城市空间,对周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更多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导致长期的社会生态效益缺失。如烟台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132.8万m2,济南奥体中心总占地约81万m2。又如巢湖市体育中心建设征地6年、建成3年,但场馆一直闲置,1万多m2的田径场上杂草丛生;斥资8亿建成的曾被冠以“豪华、地标、最大”等标签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建成不到10年因闲置(多年沦为一座仓库)和运营成本等问题已被爆破拆除[7]。这都反映出体育场馆与城市环境建设的统一未得到重视[8],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城市空间整体性生态思维严重缺失,导致体育场馆不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城市生态造成严重破坏。3)以建设者和形态设计为中心,环境美学思维严重缺失。我国大部分传统体育场馆从规模标准、功能定位、总平面布局、设备配套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限制性,以至于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9];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中,存在体育场馆服务功能单一和居民利用率低等主要问题[10]。究其原因,大部分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更多从规划者、建设者的视角出发,注重场馆外在的视觉艺术设计,将城市居民视为观赏者,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深入其中的健身者的需要以及各种知觉体验,环境美学思维严重缺失。

2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宏观的群体空间结构、中观的外部空间结构和微观的内部空间结构[11]。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一个社区的布局和一个场所的布局,从大空间到小空间无不体现环境之美。2.1宏观的群体空间环境美城市健身场所的群体空间分布与集聚所产生的环境美,主要表现在它与所在城市美的融合,与整个城市的环境规划相统一。群体空间环境美的营造需要站在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上,站在城市居民心理需求和审美意趣的角度上,主要考虑在城市哪里建设,如何分布、建设什么样的健身场所以及如何进行建设和后期维护等。城市健身场所宏观群体空间环境美的营造,是城市健身圈建设总体布局的重点,不仅涉及到城市全体居民的利益与权利,也将成为一个城市规划整体美的形象,使身在其中和走进城市的人能随处感知其群体空间之美。2.2中观的外部空间环境美城市中观环境按功能可分为住所环境、休闲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等,包括住宅、街道、商店、市场、学校、会所、广场等[12]。城市健身场所中观外部环境美,重在强调其规划和建设风格与城市社区协调统一以及与自身建设的外部空间相协调。中观外部空间环境的魅力在于外观与功能设计的合理性:一是健身场所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和社区文化、居民健身需求,如广场舞扰民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也反映了城市社区建设中健身场所规划的不足。二是要注重健身场所整体外观空间的设计风格,要将其视为环境中的主角,并主动将城市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自然或人文元素映射到场所或建筑的外部设计上,映射到场所或建筑给城市和居民的第一视觉印象上,做到既能体现与社区环境的融合,又能彰显体育健身的独特性。2.3微观的内部空间环境美城市健身场所的微观内部空间涉及到参与者的审美知觉和认知,是具体搭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参与者对健身场所内部的健身设施及环境的审美体验是多重知觉的综合反映。因此,规划和设计应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具体做好内部空间各个细节的设计和规划,既要符合重量、比例、大小、色彩、形状、尺度等形式美法则,从而满足参与者多样化、细致化、丰富化的知觉体验需求;又要做到整体上和谐统一、繁而不乱,并契合当地居民的内在心理需求。其中的细节处理与细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健身房内部空间的布局,功能区分布合理、空间舒畅明亮、色彩温馨淡雅、装饰和设施干净而整洁以及灯光音响的设计独特、效果极佳等,无不彰显着时尚、健康与舒适,这样才能让参与者融入其中。宏观的群体空间环境、中观的外部空间环境、微观的内部空间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社区、健身者三重审美主体,而表现出来的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三层空间形态结构。三者既有不同侧重,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整体和谐是创造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根本所在。

3城市健身场所环境美的生活审美模式与审美层次

审美模式已经成为环境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研究环境感知与景观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环境审美模式以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为主要代表,提出了对象模式、自然环境模式、景观模式、参与模式、唤醒模式、神秘模式等,但这些模式仍以自然美学的思维来看待环境美[13],仍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环境美区别于自然美、艺术美,其最大的特征是它不属于精神上自由创造的“纯粹美”,而是建立在与现实有利害关系的依存美。我国学者陈望衡[14-15],结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深入阐释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环境是我们的家园,既是人类的“生命之本”,又是人类的“居住之所”。环境的本质是居民的家园,环境美学的主题是“生活”。基于此,他提出环境审美的特殊模式是生活模式,“生活决定审美”是它的突出特点,并强调生活是以“居”为基础[14],分为“宜居”“安居”“利居”“和居”和“乐居”等审美层次[15]。城市建设的根本目在于使城市居民“诗意地栖居”,而影响居民诗意栖居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16]。城市健身场所的主题是城市居民的“健身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要始终是城市健身场所建设规划的主题和审美模式。在这样一个特殊生活审美模式下,城市健身场所也呈现出同样的审美层次,具体可分为“宜健”“安健”“利健”“和健”和“乐健”。“宜健”重在强调生态,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的生态环境是否宜于城市居民从事健身活动,主要就健身的可能性和自然场所环境而言。城市健身圈的建设正是“宜健”的体现,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能够健身、宜于健身的自然场所,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

“安健”重在强调安全,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肯定与保护,这是对健身场所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要求。任何健身场所,大至体育馆、健身公园,小至健身房、路边健身器械,无论设计多么精美,只要存在可能,导致健身者伤亡等安全隐患,那所有的美顿时将化为丑。“利健”重在强调事业的发展,突出健身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维。一是强调居民健身的便利性,“15分钟”城市健身圈的规划建设正是“利健”的体现。城市居民以居住地为出发点,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就能找到从事健身活动的场所。二是强调通过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创业和发展的便利,站在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经济的角度,通过健身圈、健身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平台,如民营投资建设的跆拳道馆、瑜伽馆、太极馆等,以及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及其配套产业的投资建设。“和健”重在强调“和”的关系生态,突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和谐度和城市的民主度[15]。城市健身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同时具有促进人际和谐的功效。在健身场所建设与规划上,首先应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体现其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应突出健身场所的人际交往功能,为城市居民搭建一个通过健身交往的互动平台。“乐健”重在强调精神生态,突出城市健身场所给参与者“具身”的情感体验,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健身场所的最高认同。但不是强调将健身场所建设为娱乐场所,也不仅仅指能给健身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体验,而是通过提升环境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品位,打造一个人人乐于融入的城市健身场所,所以“幸福感”“归属感”“家园感”是场所重要的情感体验。因此,健身场所的设计和规划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底蕴的深厚、品牌特色的突出等方面,才能营造出健身场所的“乐健”环境之美。“宜健”“安健”“利健”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更多的将健身场所环境资源化、工具化和功能化;“和健”和“乐健”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融性,强调人与健身环境之间的生态与生命的互动、转化。“和健”体现了人与健身场所的互动性,并转化为和谐关系。“乐健”则是人与健身环境融合之美的最高体现。环境将给人提供一个可健可游的家园,还原人生而自由的生命状态,从而使人走向生态环境审美的至高境界。

4环境美学视域下城市健身场所建设的准则

4.1整体化首先要将城市环境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健身场所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体育场所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影响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将城市环境的变化纳入健身场所设计中,反对将人类的意志强加于环境之上,反对人与环境互相对立的环境观念,而是追求与环境协调的“自然”环境。其次,城市健身场所的规划建设要考虑到宏观空间群体环境、中观外部空间环境、微观内部空间环境。在整个城市环境规划框架下布局健身场所,契合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宏观空间群体环境规划下,打造社区健身场所及完善健身场所的整体空间布局,要注意与周围空间形态之间的融合、协调关系,延续原有空间的美学特征并彰显健身的特色。在整体空间环境规划下营造微观内部空间环境美,使各微观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兼容并蓄,体现秩序之美的美学特质和生态整体性。

4.2景观化随着环境美学的发展,景观美学应运而生。城市环境建设发展趋势是将自然“请进”城市,将工程做成景观[13]。城市健身场所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具备景观美学思维,要将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升到美学高度,充分追求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将健身场所建设成集健身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如长春净月潭大型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便是“功能即审美”的佳作,由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规划,把“人”作为主角,以周边环境为布景,突出景观美学原则,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并进行充分利用,将原有的小径辅以砾石道、木栈道、桥梁等。既突出交通连接、健身休闲的实用功能,又突出景观观赏功能;采用景观美动静有序原则,运用空间滞留方式,对有景可赏的路段进行降速设计,使步道尽量设计得曲折,达到放慢行进速度赏景。步道两旁开辟滞留空间,设置亭、廊、轩,整体上实现动静结合、有序布置,使人们既能收到休闲健身的效果,又能体验到游览欣赏的效果,最后集康体养生、户外运动、休闲游览、生态教育于一体,突出了景观美设计理念。

4.3人性化城市健身场所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建设成“宜健”“安健”“利健”“和健”和“乐健”的健身场所。2016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刘鹏考察南京溧水区体育公园后对该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公园将“全体健身人群”定位为服务对象,结合不同健身人群的身心特点如运动机能、身体素质、心理认知及动作安全保护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设计规划;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为健身人群提供智能化服务,内设有运动评估站、体测墙、音乐智能化健身步道,并在测试和锻炼后提供各种数据分析。公园内所有健身器材设置二维码,参与者可通过手机扫描获得器材简介、使用方式及快速报修等。该公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健身者营造了一个“乐健”的审美至高境界。

4.4个性化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地貌的成果,是人文环境的核心。城市景观包括原生景观(自然)与再造景观(人文),也正基于此形成了不同城市独特的个性。因此,处理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让自然回归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的时代主题[1]。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个性:第1,要考虑到城市的自然属性,应注意自然的回归不是植树率和大草坪,不是一味地建设体育公园;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现今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在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设施能源等方面注重场馆、能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17]。如重庆巴南区积极推进樵坪山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信阳市建设大别长淮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第2,要考虑到城市的社会属性,应注重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健身品牌打造的重点所在,城市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要和当地体育文化项目相结合,如河南焦作是太极拳之乡,近年来重点建设了太极体育中心,将其打造为“世界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其中包括首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文化展示馆等。

参考文献:

[1]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陈国雄.环境美学发展的四大转折[J].哲学动态,2015(2):99-104.

[3]廖建荣.环境美学视域中的环境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5):106-109.

[4]傅志前.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趋势[J].工业建筑,2016,46(7):198-201.

[5]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12):81-85.

[6]黄义军,任保国.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9):539-547.

[7]慈鑫.沈阳绿岛“引爆”官民理念差异[N].中国青年报,2012-06-05(4).

[8]窦海真.我国与发达国家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45-48.

[9]张云,马斌齐.城市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3):55-58.

[10]黄义军,任保国.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9):539-547.

[11]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1-28.

[12]唐孝祥.传统环境美学观与现代城市住区环境美的创造[J].新建筑,2000(6):26-29.

[13]陈望衡.环境美学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1):101-103.

[14]陈望衡.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7.

[15]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5,47(11):118-125.

[16]梁晓萍.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美学思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60-63.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市场机制;政策体系;政府职能

一、环境监测市场化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指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的因素的监测来分析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和当前的环境质量,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环境监测的实行主体都是政府,但是随着环境监测的不断发展,我国十八届三种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实施环境监测市场化的根本前提要素。

环境监测市场化要正确发挥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职能将被取代。市场化的内涵在于:第一,市场化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利用社会上的一切要素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也属于其中一种,在这一层面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内涵。但是市场化和社会化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检测领域中,市场化的内部包括检测数据、产品样品等有形事物,也包括技术、维护等无形市场服务,环境监测市场化需要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淘汰机制等调节作用,而环境监测社会化强调社会化的力量,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与环境监测市场化有着本质区别;第二,市场化并不脱离政府职能化。环境监测中包含着公共服务内容和非公共服务双重性质,环境监测的公共服务属性关系到社会群众的安全与卫生,属于国家和公共服务范畴,将由政府提供。环境监测的非公共服务属性则是指出于个人需要或者私营需要的环境监测,这部分服务将由市场提供,政府较少干预;第三,市场机制与第三方机制的区别。第三方机制指的在两个主体之外的第三个客体,具体体现在环境监测中则可以指从事环境监测的市场监管,也可指政府直属部门下的环境监测技术机构。

综上,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主要含义为:第一,鼓励开放非公共服务属性的环境监测市场。主要实施市场监测;第二,在公共服务属性的环境监测中,政府发挥着主要政府职能,同时将由市场调节弥补政府不足。

二、环境监测市场化的问题分析

(一)执行难度系数大

环境监测的内容繁多,且具有不稳定性等特点,需要做好长期的监测工作以便随时应对。但是市场化的环境监测具有非公共服务属性,无法对环境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而短期的环境监测对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解决的意义不大。这说明要有效发挥市场化环境监测的辅助功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市场监测效果无法保证

环境监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拥有先进的科学及时和设备为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到环境监测的结果。此外,环境监测的人员素质也是保证市场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规范的操作才能够进一步保证监测效果。

(三)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影响监测结果

市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环境监测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能影响到环境监测信息的真实性。市场数据是进行环境分析与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但是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却会影响到市场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对监测的结果产生影响。

三、解决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的建议

环境监测市场化离不开其他各方面要素的支持,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发挥、国家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市场机制等。要正确发挥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作用,需要就现存的问题和用发展的眼光在多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

地区差异性导致各省市的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不一致,要求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过程中要严密考察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与创新具体的开放计划。同时,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还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提高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通过采用积极的竞争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监测效率和产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各地还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积极试点运行,积累环境监测市场化经验,逐步改善实施方案,推动市场化进程,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

环境监测市场化需要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完整的政策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管理、经济和技术。管理政策上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规章与制度,为市场化提高法律保障。管理过程中应该强调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性,通过制定考核评估等制度,对市场主体进行检验与管理;经济上政府要对市场投资、融资机构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尤其在预算管理和价格管理上,要加强管理力度,规范市场行为,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技术上要求建立严格的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包括资格认证与审核,同时加强对商品服务和技术的审核。

(三)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政府在环境监测的职能必须要进行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环境监测市场化对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单纯的依靠政府监测无法适应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必须要积极引入市场要素。一是环境监测市场化会导致政府在非公共服务属性方面的职能属性被减弱,要求政府机构对此有充分的认知。二是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依然要强化政府的监督与指导职能。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监测的技术监督,在环境监测市场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为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制定新的发展机制,提供法律基础。三是政府应该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与市场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二者相互竞争并且共同发展。

四、结语

环境监测市场化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公共服务属性环境监测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于促进环境监测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探索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技术和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需要进行相关政策调整,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刚,赵岑,陈传忠.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4-8.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广场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field is very widely involved, from the whole city to local region, to details contains the content of urban design. Different design object has a different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cultural square design conception and content.

Keywords: cultural square design analysis

1.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 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2. 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逐渐发展起来了环境监测市场化模式。刚开始,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只是涉及环境执法、环境质量以及环境管理方面,然而随着环境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加上环境监测目标日益提高,导致以前的环境监测机构力量相对薄弱,引入社会化监测机构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个问题。环境监测市场化主要是指通过市场手段监测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利用市场调节潜力将市场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弥补政府环境监测的不足,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一套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进而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2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无法有效确保环境质量信息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监测各种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有所影响的物质,监测指标包括物质的排放量及其含量,同时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跟踪,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明确环境质量水平,从而为环境治理及管理提供数据参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环保部门单靠一己之力已经力不从心,环境监测市场化应运而生。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竞争机制以及市场价格机制维持市场供需平衡。但是环境监测工作由于自身的公益性特点,因此大多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属于社会性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性。而且,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比较注重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对于环境监测的市场供需平衡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一旦将资金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在短期内无法及时将资金收回,而经济效益也无法直接产生,这样很难有效开展环境监测市场化。另外,环境监测以前都是由政府部门统一分析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实际环境状况,并且研究分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个人以及企业并不用支付费用就可以基本了解、掌握环境的实际污染情况。然而环境监测市场化获取的一般都是分散的环境质量信息,这样也会大大降低环境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

2.2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的环境监测信息很难确保其准确性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负责监测大气质量、环境污染物排放以及环境质量等,当然也会监测企业废气以及废气的排放有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执法部门履行执法职能主要是以环境监测信息和结果为主要依据,因此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取得省级以上认证单位认证的监测资格证。但是因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机制,直接由环境监测站负责提供环境监测数据,而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监测数据仅仅是一个参考,这样会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也势必会影响到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3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形势下,以往的环境监测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想要加快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是对当前的环境监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市场机制

改革环境监测机制的过程中,有必要制定完善的环境监测市场机制制度,这样更有利于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不仅有利于简化政府环境监测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在环境监测市场化模式下,政府不再是直接参与者,而是一位间接管理者,而环境监测工作也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公益,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需要的环境监测数据都可以在正规的环境监测机构,采用有偿的方式获得。

3.2不断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资质认证制度

监测机构想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一定要获得权威性监测资格证书,否则不允许进行环境监测工作,都需要在监测市场中清退。国家应该动态、持续管理环境监测资格认可,有效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以及真实性,而且应该对已经获得监测许可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定期复审,如果发现监测机构的监测水平有所降低,监测流程缺乏规范性,提供的监测数据不够准确,或者监测机构故意制造虚假监测数据,应该将其监测资格取消,维持正常、有序的环境监测环境。这样可以将其他监测机构的作用以及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避免环境保护机构会完全垄断环境监测市场,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另外,创新环境监测市场机制,可以使环境监测机构真正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自己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可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有效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

3.3加强监管环境监测市场行为

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更是环境保护的手段,也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市场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了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监测市场化过程中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监管环境监测市场行为,充分明确政府的市场职能,并且不断完善、优化环境监测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市场主体的多样化,使环境监测市场化能够正常、有序运营。政府在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是否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环境监测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

3.4促进政府机构角色转换

环境监测的市场转化必然会和政府机构职能调整和角色转换相关,环境监测有效的定位和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当前的政府环境监测机构在许多方面存在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在政府财政给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监测机构无法大规模地增加人力资源,这就使得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监测服务供给能力成为必然选择。市场化意味着打破政府对环保监测领域的大包大揽,非公共服务领域、盈利性职能要逐步剥离,同时,政府监测机构还需要其技术性和公益性,并且要提高政府监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市场化为推手,研究解决制约环境监测科学发展和监测数据发挥效力的体制性积弊,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促进整个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

4结语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营销管理 环境动态性 柔性

柔性的意义及特征

柔性是在刚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在独立生存组织模式下以相对低的成本调整产出来灵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一种能力。Mandelbaum(1978)认为柔性是指应对环境变化或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稳定环境系统的有效应对能力。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柔性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都统一柔性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力,且这种能力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柔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柔性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柔性是与市场反应、弹性、组织等与环境密切相连的适应性,柔性包含了相似性、可变性、更新性以及规避风险等特性,可产生对压力的让步能力、新环境的容纳能力以及修正等能力。

二是柔性具有平衡能力。柔性是管理者控制自和平衡权的行为,平衡能力涉及三种能力,一种是突发事件的柔性处理能力,一种是面对意外变化的连续反应能力,还有一种是适应性的预知能力。营销管理者需要平衡各种权利,建立维持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

三是柔性是一种包容能力和一种反应能力。从容纳力的视角来看,柔性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包容能力,并不是天生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容纳力、承受力以及吸收力等。从回应能力的角度来看,柔性实质上是企业做出的各类事件的反应能力,企业可根据提升包容能力和反应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

动态市场环境的结构特征分析

动态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变化对象、变化数量、变化速度以及变化方向等方面的分析。本文从企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环境动态性、竞争市场环境动态性以及需求市场环境动态性来具体分析动态市场环境。

技术市场环境动态性原因是指由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无法预测新技术的存在有多长时间,可能在短时间内过时,缩短了技术更新的生命周期。企业家难以掌握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不同行业新产品的开发更新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开发时间比预期的短很多,而有效产品的开发时间比预期长很多,导致新技术的应用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竞争市场环境呈现动态性是因为竞争对手呈现动态性,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以及营销模式的变化都形成了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此外,潜在竞争对手的加入也是导致竞争市场动态性的一大因素。潜在的竞争对手不熟悉现有行业内的竞争策略,新的局中人将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加剧了竞争市场环境的变化。

需求市场环境动态性原因主要受政策、经济以及营销传播等因素,导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期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包括需求多样性、需求量的多样性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承受能力的多样性。需求市场的动态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市场规模的难以预测性,导致企业生产计划、先进计划以及人品配备计划也出现不确定性,无法准确估计未来市场的发展。在消费品市场中存在较多的替代品和模仿品,导致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市场的需求更加难以预测,从而导致原有产品的市场前景难以预测。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影响产品市场的竞争,产品市场竞争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提升了中小企业在竞争市场的地位。动态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动态性、竞争动态性以及需求动态性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具体的动态市场环境特征结构如图1所示。

动态市场环境下营销管理的柔性评价

(一)研究框架及变量选取

营销管理中的环境因素是独立于组织之外的外生变量,当环境发生改变时,必将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当新技术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都将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由于市场环境的动态性表现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上,动态市场环境实质上是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郑刚,2007)。本文提出新的动态市场环境下的柔性营销管理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柔性营销管理中市场环境动态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需求环境、竞争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这三类变量的特征结构,将这三类动态性变量继续细分,可得到动态市场环境的特征变量(赵国庆等,2011),如表1所示。

(二)数据采集及初步分析

本文数据采集以调查问卷为主,问卷调查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以实地调研和实地访谈为主,结合电话和邮件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中共收集89家企业的信息,主要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营销部门经理。共发放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70. 6%。

问卷共分为三项:第一项是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的名称、规模、成立时间以及主要的产品等内容;第二项是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主要描述表1中的16个指标;第三项是是否鼓励企业进行柔性营销管理。采用5级李克量表来描述第二项中问题答案,其中1表示不大,2表示有点大,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大,5表示很大。同样第三项指标也采用5级李克量表来描述。

首先,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计算可知本次调查数据的信度较高。效度则是判断度量结构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本文采用内容效度来衡量数据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异,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来分析本次调查的效度(沈渊,2013)。有些逆向问题与总体趋势相关性较弱,因此剔除了这些逆向问题。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营销管理的柔性化特征结构,构造了动态市场环境下营销管理柔性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对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环境动态性、技术市场环境动态性以及需求市场环境动态性进行评价,并计算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且各层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营销管理的柔性构建中,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排第一位,权重为0.5768;其次是技术市场环境,权重为0.3008;需求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其权重仅为0.1224。表明这三个指标对柔性营销管理的影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竞争市场动态性对柔性营销管理的影响最大,需特别重视竞争市场的动态性。

对于企业柔性营销管理中的16个指标,行业技术变化速度的重要性排第一位,权重为0.1194;其次是新技术的开发频率、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市场策略的变化频率;这四个指标的重要性普遍较高。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风险以及产品设计到产品应用的速度这四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也较高。综观上述八个指标的权重均大于0.05,这八个指标基本分布在竞争市场环境和技术市场环境中,表明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能力对柔性化营销管理都有较强的影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时间及策略的不确定性、产品设计的复杂和变化程度、行业进入壁垒的大小、产品更新的频率、消费者收入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程度、市场上替代品出现的数量这七个指标的权重基本在0.03-0.05之间,表明这些指标对柔性营销管理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显著性较弱。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难易程度的重要性排在最后,表明该项指标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较小,也就是企业比较了解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然后,将柔性类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柔性较低,第二类为柔性适当,第三类为柔性过度。计算上述16个指标与这四种类别的关联度,然后利用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企业的柔性隶属度(见表3)。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知标杆企业是属于柔性适当的企业,柔性适当的隶属度为0.9024;而测评企业属于柔性较低的企业,也就是测评企业整体的营销管理柔性差,测评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动态变化的市场。因此,该企业需要强化营销的柔性化管理,采取动态的营销方案,有效整合企业的营销资源。

结论

市场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企业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通过分析技术动态性、需求动态性和竞争动态性三个层次环境的变化,研究动态市场环境的组织结构。结合柔性的思想研究动态化的营销管理过程,并对企业营销管理的柔性化程度进行评价。在一个动态的市场中,营销管理的方案是不断变化的,柔性管理要适度,提升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及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刚.柔性营销的理论基础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7(5)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广场建筑设计规划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

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

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

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

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

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当前对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比较少,主要有李国柱、马树才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10];侯伟丽从定性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的效应[11];季斌、沈红军等从定性和定量、尤其定量的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效应[12]等。因此,有必要研究经济转轨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区域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张春霖认为经济体制是人类为解决资源配置和动力问题而确定的一组机制,包括决策、信息、激励、约束的机制,强调所有制和协调机制并不是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进而又把上述四种机制分为两组,即决策—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13]。张仁德认为经济体制是借助于经济体制实行资源配置的一整套经济系统,或者说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这一决策的一整套组织安排[14];樊纲、光认为经济体制是一定的经济制度或者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动方式,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15]。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体制的特征,笔者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经济体制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经济体制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在一系列机制运作下的制度安排,不仅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还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主要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政府在整体的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计划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国家通过指标的方式直接管理企业、国家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强调国家利益等[16];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市场在微观经济领域、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决策的主体,追求个人、企业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17]。

计划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公地悲剧”的产生马歇尔•戈德曼(MarshallGoldman)曾对这个问题有过简练的描述,计划经济形成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经济的偏离,由于不存在资源的私有产权,工厂经济不必为其使用的土地和资源付费,这就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避免外部性问题,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置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产生。整个社会或者多个单位共同占有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产权清晰而使用权模糊,经济主体往往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公共资源,最终会使公共资源枯竭[18][19],计划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企业将追求利润作为经济业绩,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污染了生态环境。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制度、观念不完善,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另外,国家作为社会成本的承担者和强制执行者,仅具有纯理论的意义,企业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不需要支付成本或者支付很小的成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运营机制和价格机制也加速了资源的过渡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也对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建设、和化运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使得错误的工业布局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方针忽视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的负作用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采用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然而重工业这种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符合我国的优势,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在扭曲的宏观政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重工业结构是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20]。纵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重工业化时期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工业优先、“一五”期间的重工业化、“二五”期间的“”对重工业的强化、1961年~1964年对“”的纠正、1965年~1978年备战和三线建设对重工业优先的再次强调[21]。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认为重工业一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污染的特征,传统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往往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重工业的过度发展造成本来已经很脆弱生态生态环境加速破坏;二是资源的高消耗特征,重工业的加速发展必然使得本来已经非常短缺的水、土、煤、电、油等基本资源高度紧张,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群众的正常生活都受到负效应的影响[22]。

市场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市场经济最重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或称为价格机制,市场机制在反映资源稀缺性、提高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观层面上,企业对于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以及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通过企业的自发行为,促使生产要素流动,经过一定的过程,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23]。宏观层面上,由于坚持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价格信息真正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导向作用,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实现较计划经济体制高的效率。以水资源为例,研究表明,市场发育程度越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反之越低[24]。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偿供水或者低价供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价格也是严重扭曲,极为严重浪费水资源[25]。由于水资源的无价或低价,使用者很难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小成本,据调查灌溉农田比喷灌、滴灌分别多耗水30%、70%,粗放使用不但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土地盐渍化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水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办理办法等明确规定了各类用水全面实行有偿使用[26],不仅使供水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节水工作的开展,提高用水利用效益,均起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另外,市场机制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集体、三资、私营等各种产权类型的企业大量出现,这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上展开了竞争。市场机制的引入建立了资源市场,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市场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要素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传统经济时期,这将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10]。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及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由来已久,政府多次强调转变经济方式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原因何在?[27]著名学者樊纲认为归根结底这不是认识、管理、政策问题,也不是发展战略问题,而是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外延式发展的问题不可能根治[28]。刘国光学者也认为,相比较而言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制约性更大,这种制约性不仅反映在微观层次的企业经营机制上,而且体现在宏观层次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调控手段上[29]。刘传江学者认为传统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因其忽视个人利益和经济激励、排斥市场制度与市场机制,因而不仅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缺乏高效率的激励和动力机制而内生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决定了这种增长方式的锁定状态[27]。上述观点表明,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同步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形成灵活、准确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逐渐替代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从而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前提[10],目前价格几乎全部决定市场上供需变动的产品,受指令性价格影响的工业品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较低;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市场调整,形成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化和协调化的产业结构;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和采用新技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

3.市场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生态环境政策是协调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手段,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30]。生态环境政策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资源生态环境税收等方面,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扩大财政收入以及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的改革时期,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环境政策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比较有效地缓解、控制了污染排放[31]。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手段,一种是政府干预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环境资源税、环境污染税或排污收费、环境保护补贴、押金退款制度等。另一种是市场机制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自愿协商制度、污染者与受污染者的合并、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环境价格和收费改革、绿色资本市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排污交易市场的试点、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的实现、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绿色信贷和银行绿色评级、企业环保债券等体现了我国环境管理的市场手段更加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注重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有以下缺点:①只能解决微观经济平衡问题,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平衡问题;②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的目标和结构;③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透明和垄断等因素下难以实现充分竞争;④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加以分配[17],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本身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反有些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反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恶化。一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往往属于公共财产,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将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但却可以降低生产者的边际私人成本和增加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效应。换句话说,对于外部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来说,市场机制是不起作用的,另外市场机制往往只能反映眼前和局部利益,难以解决长远和整体利益,因此市场经济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2]。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体制转变仅仅30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变却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往往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却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眼前与局部利益,然而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不规范就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恶化。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例,随着水产品价格不断升高,以及资源保护、维持水产品资源再生能力的意识极为淡薄,缺乏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渔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海捕捞过度,水产资源严重衰退,传统的底层鱼类资源衰退最严重,形成了“见有就补,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恶性循环[33]。又如农村资源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中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这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断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者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缺乏资金吸引力。同时由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利用率较低,有限的农村环保资金没有产生出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现象,资金分散到多个部门,难以达到协调统一效果[34]。综上所述,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体制也有不能企及之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1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从1992年起,我国正式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在我国一直被看成是单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纯地认为环境资源是一种自然形态,不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形成了“环境无价”的观念;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成本这一概念,也没有建立起环境资本调控经济发展的机制,只靠政府行为和“谁污染谁治理”来保护环境。至今,这种旧体制的束缚尚未真正解脱。有些地方认为环境污染治理是游离于经济之外的一种公益事务,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由政府来承担,导致一些城市环保设施的运营机制违背经济活动规律,环境保护设施建得起、运行不起的问题普遍存在。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3月13日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说明了环境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也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和破坏对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是十分惊人的。据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初步估算,1996年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GDP的4%左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三河三湖”等重点污染区域及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所需投入的资金已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上述区域污染企业经济收益的总和。由此可见,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有两点启示:(1)环境保护的市场需求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环境保护既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运作和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就是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为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今后的环境保护事业要上新的台阶,有必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机制,使市场真正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主导因素,引导社会资源向环境保护流动,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内涵和突破口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众自觉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治污集约化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的,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才能实现集约化治污;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避免环境保护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

 

2.2产权多元化

 

在长期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环保设施的立项、投资、建设和运营大多都是政府包唱包打,不仅建设费用而且运行费用也几乎全由政府承担。于是污染治理设施被视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资源利用的主体不用承担资源价值损失的任何责任,使环境建设在一些地方受到政府经济实力的严重制约,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水平上看,全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6%左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不到10%,而发达国家早在90年代初,污水处理率就已达到80%以上。按照工业污染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如果单纯由排污企业进行分散的点源治理,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产业化程度低,运行管理也难、效率低下,企业普遍认为治污难度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影响了工业污染治理的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防治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1998年全国的城市生活污水量大约为9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亿多吨,到2010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排污量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国的环境建设不改变现行环保投资的体制,环境污染问题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快环境治理和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环境保护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政府投人也是必要的,如大江大河的治理,西部生态脆弱区的保护等。但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金,形成政府、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的局面。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入引进资本运营领域,成为营运资产,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2.3运行、服务市场化

 

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在一些城市往往因其专业性强、规模有限、技术要求髙,加大了管理难度,造成运行成本昂贵,久而久之投资者因不堪重负只好关门停止运行、闲置设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设施,长期由政府给钱交由有关事业单位垄断营运,大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使得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十分艰难。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就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使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效益核算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行管理者的经济效益,形成环境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

 

由于受我国现实条件和社会政策环境的限制,环境保护在一个时期内还不可能全面实现上述“三化”,但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肯定的。在目前情况下,应以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在我国形成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专业化公司,以此加速我国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已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向符合要求的企业颁发了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个长期的、稳定的环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3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正确理解和处理环保靠政府和环保市场化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环境问题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单靠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有政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有的还得靠政府投资。比如一些历史的污染欠帐,江河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治理。但除此之外,大量城市环保建设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靠政府订计划、上项目、给投资、包运行了,而是靠政府制订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以此来启动、培育和规范环保市场。由此可见,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并不是对“环境保护靠政府”的否定,而是以机制作保障,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确保国家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保护市场化是环境保护靠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3.2推进环保市场化要依靠现行政策和制度的配套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由于受体制束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至今仍未市场化,经济杠杆起不到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一些管理政策和制度又与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在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为环境保护市场化营造必需的政策环境;同时要注意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环境保护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3.3环保市场化应循序渐进地加强引导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文化广场 建筑设计 规划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 .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

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

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

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 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

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

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 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以时间长轴来衡量城市,其城市设计中的各元素总是处于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积累中,任何一种场所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都是一种“制约中的再创作”,要设计城市整体性环境,就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就要求设计师能将设计的场所环境纳入城市一定的区段、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环境中,并通过运用轴线组织的方式,将它们相联系,并根据此场所与环境在城市整体性环境的重要性,来决定突出处理还是协调其它环境。例如:法国巴黎,在城市设计中,就充分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各城市空间。在巴黎中心区,若干以历史建筑物为主题的城市轴线,及以轴线设计来结合的文化广场与街道,这些城市元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巴黎城,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里大街、凯旋门广场、德方斯中心所构成的轴线,是巴黎的精华。而构成这轴线的每一个广场的环境设计,都与主轴线密切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个空间序列的高潮。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不过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企业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则营销难度以及所要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在市场营销中,采取柔性化管理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二、柔性化管理的特点

柔性化管理是针对刚性管理的概念而提出的,是指为了是企业灵活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从目前来看,在行业内部并没有对柔性化管理进行统一的定义,相关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企业的柔性化管理,应该包括平衡能力、包容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柔性可以说是一种适应性,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帮助企业对各种风险进行规避,使得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柔性管理中,平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管理,保持企业发展的平衡,当企业面临突发事件时,利用柔性管理中的处理能力、反应能力和预知能力,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判定和平衡,确保企业的发展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动态市场环境的结构特征

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以及供需关系的快速变化,使得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与动态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竞争优势。对此,需要对动态市场环境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明确。

(一)技术市场环境

技术市场环境出现动态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种技术的不断涌现,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新的技术能够存在多长时间,无法准确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有效掌握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不同的行业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部分开发时间较预期时间短,有效产品的开发时间则较预期时间长,导致新技术的应用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竞争市场环境

竞争对手的动态性是竞争市场环境出现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竞争对手所报出的产品市场价格、质量以及服务态度、营销模式等的变化,都会造成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在市场竞争中,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由于刚刚加入行业竞争中,不熟悉相应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市场的发展变化。

(三)需求市场环境

需求市场环境的动态性,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市场政策以及营销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出现了不可预期的变化,企业难以及时把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无法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增大了产品市场前景预测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更加突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影响了市场竞争,而产品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动态市场环境下,技术动态性、竞争动态性以及需求动态性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需要企业的充分重视。

四、动态市场环境下营销管理柔性化的分析和评价

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刚性的管理模式,应用柔性化营销管理策略,以客户为导向,以过程和结果为基础,消除传统营销管理中部门之间的界限,在企业内部树立全员营销思想,建立无边界的组织和项目小组,赋予足够的权限,消除组织结构与人员的阻碍,实现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和自我动态均衡,逐步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一)营销管理柔性化的分析内容

在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柔性化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对于柔性化营销管理的态度。在构建柔性化营销管理的过程中,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最高,需求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最低,其对于柔性营销管理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需要明确分析的关键和重点,重视竞争市场的动态性。

(二)营销管理柔性化的评价指标

企业柔性营销管理的评价指标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四个指标依重要性排列,依次为行业技术变化、新技术开发频率、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竞争对手市场策略的变化。同时,相对次要的四个指标包括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竞争产品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风险以及产品从设计到应用的速度。以上八个指标基本上都分布在技术市场环境和竞争市场环境中,表明技术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柔性化营销管理。

(三)柔性类别划分

柔性类别分为三类,柔性过渡、柔性适当和柔性较低,对于企业而言,营销管理只有实现柔性适当,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可以根据隶属度测评,判断自身的柔性类别。若营销管理柔性差,则需要对企业营销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动态营销方案,强化营销的柔性化管理。

五、结语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收费 市场化

一、前言

目前,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四级环境监测站。一级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级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站:各省辖市设置市环境监测站(或中心站 );四级站:县、旗、县级市、大城市的区设置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监测站是科学技术公益性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完成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指令性环境监测计划的前提下开展有偿监测服务,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

二、环境监测服务费的收支现状

环境监测服务费是行政性收费,纳入环境监测站年度经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属于非税收入。从资金来源上来看,由于环境监测站主要履行的是政府的环境监督职能,其年度收入也因此主要是财政拨款,环境监测服务收入只是其年度收入的一部分。随着国家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加强,环境监测服务费在环境监测站年度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环境监测服务费没有实施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缺少一整套的绩效激励措施,极大人为的抑制了广大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2300多个,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约有7万多人,主要承担环保执法监测任务,为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技术依据。这样庞大的机构和众多的人员,其所需经费都由各级政府财政提供,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政府财政供给难以满足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有必要转变经营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足够的资金用以购置设备和引进人才,并显著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2、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的可行性

第一,采用市场化运作,可以通过引入适度竞争机制来规范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由市场竞争模式,能够促进环境监测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生存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产出效率。第二,采用市场化运作,能够有效避免浪费。在旧有模式下,环境监测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拨付,环境监测机构通常不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往往浪费严重。而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后,环境监测机构不再无偿为政府提供数据服务,政府需要监测数据时则通过商业采购模式获取。这样一来,环境监测机构就可作为独立经营的主体来进行经济事项的核算,并充分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自觉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显著降低环境监测成本。第三,采用市场化运作,改变了环境监测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环境监测机构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参与各项市场活动,能够快速摆脱旧有机制的束缚,根据自身特点对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从而提高整体运行效率。第四,采用市场化运作,可以更广泛的筹集资金,获得更多的商机,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后,可以主动的寻找行业监测盲点,向一些新的监测领域发展,以便尽早抢占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五,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不会造成环境监测系统职工收入水平的降低,更不会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由于环境监测服务费具有地域性、行政性、强制性、垄断性等特点,市场化管理后的环境监测服务费只会大幅提升而不会降低。

四、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突破行业限制,打破地区壁垒,消除垄断,全方位的发展环境监测事业

环境监测服务费实施市场化管理后,无论是属于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还是属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环境监测机构,只要经过质量认证,依法取得了监测资质,都可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各环境监测机构可以跨地区依法开展各项监测活动,大家平等竞争,从而调动各个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整个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2、有助于环境监测机构优胜劣汰,实现环境监测资源的优化整合

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环境监测机构的身份随即转变,由吃“皇粮”单位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一来,那些拥有先进环境监测设备,具备先进环境检测技术,拥有一流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环境监测机构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壮大自己。而那些监测设备落后,缺乏先进监测技术,缺少一流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环境监测机构必然被淘汰。

3、有助于加快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为了争夺市场,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服务水平,各环境监测机构必将投入重金购置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从而从物质上保证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4、有助于实现国家、集体(单位)、个人的多赢局面

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各环境监测机构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拥有职工工资分配权。各环境监测机构可以根据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订自己的薪酬分配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绩效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国家增收、单位获利,个人得实惠的多赢局面。

5、有助于“政企”分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在旧有模式下,环境监测机构从属于上级环境管理部门,两者是上下级关系,在环境执法时,环境保护部门往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使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环境监测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与原上级主管部门不再有行政上下级关系,从而能在一个公正公平的角度上为客户、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

参考文献:

[1]郝英群.江苏省环境监测收费标准研究[J].环境导报,2003;24

[2]于涛.环境监测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3]张东保.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J].政工师指南,2006;03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体育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1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086-03

[作者简介] 李朝晖,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体育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企业营销。(四川 乐山614004)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历来是企业经营者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企业经营者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或制定某一具体经营战略或实施市场营销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体育企业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体育市场营销环境,是体育企业能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育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表现为在变化莫测的市场营销环境中获取相应对策而谋求其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进行研究,无论是从为体育企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为体育产业研究者提供一个新视角来看,无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体育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与特性

1.体育市场营销环境涵义

体育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体育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目标的、而体育营销部门又难以控制的各项因素和力量的总称。体育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的重要内容。体育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复杂多样性――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包罗万象,复杂多样;动态性――企业的各个营销环境经常处于一种易变的、不稳定的状态中;不易把握性――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可影响性――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调整与控制,来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最终促使某些环境向预期的方向转变。

体育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社会性,其市场营销行为受到内外部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综合影响,即:体育市场营销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开展的,这一时空条件就构成了体育市场营销环境。体育市场营销环境是体育企业的生存空间。

体育产业中有功能各异的不同行业,体育竞赛、体育用品、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信息行业,等等,构成各体育行业的是更微观的体育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构成各体育企业营销环境的很重要方面。体育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整个体育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总体方向,为其制定自身的营销战略提供指导。因此,体育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必须考虑到各体育企业的时空条件。体育企业在环境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生存和发展,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体育市场营销中,可根据营销环境所受影响的方式,分为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前者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体育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因子(体育消费者、中间商、生产者、竞争者等);后者是体育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间接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因素。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主从关系。

2.体育市场营销环境的特性

(1)差异性与相同性。从整体上看,同一国家、同一地区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大体相同的,体育企业比较容易与之相适应。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所区别,社会使体育市场营销环境显示出差异性,这一特性有助于体育企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因素组合方案。

(2)整体性与地域性。体育市场营销环境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原系统,这就需要将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区域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研究其地域差异性,将有助于在体育市场营销中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特色体育项目与产品。

(3)相对性与绝对性。体育市场营销环境各种因素的稳定是相对的,而不断变化却是绝对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国际影响的加深,人们认识宏观世界角度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制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国的体育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的研究,并站在变化的立场上去适应市场环境。

二、体育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1.体育企业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体育市场的需求受到体育爱好者的兴趣、爱好、收入等微观因素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构成了体育市场的微观营销环境。一般来说,体育市场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体育企业的供给者、营销中介、体育消费者、竞争者。微观环境影响着体育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

体育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进行并不是孤立的过程,它要求与体育企业诸多职能部门的工作紧密相联系。体育企业供应者是指向体育企业及其竞争者提供体育产品生产所需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包括提供物资、劳务、资金等。若没有所需的良好供应,体育企业就不可能提供市场所需的体育产品。因此,体育企业的供应者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制约着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营销中介是指为体育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总称,包括中间商、营销服务机构、金融中间人等。营销中介是市场营销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大多数体育企业的营销活动都需要有营销中介的协助才能顺利进行。例如:体育竞赛需要通过广告公司等协助销售;体育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行基本建设等往往需要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支持。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企业规模越大,营销中介机构的作用就越强。

体育市场往往有众多经营同类产品的竞争者。并且,体育产品的需求替代性较强,体育市场的潜在竞争对手较多。竞争者的营销战略及营销活动的变化对体育企业的营销工作较为明显,体育企业就必须密切关注竞争者的任何细微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对策。

体育消费者(包括个人与集团)是体育企业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体育企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意味着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得到体育消费者的认可;反之,则表明企业市场营销工作遭致失败。对体育消费者的把握,要从体育市场的规模和体育者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

体育企业不仅有竞争对手与之争夺目标市场,还有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发生兴趣的各类公众,就是一个组织对完成其目标的能力有着实际或潜在兴趣或影响的群体。尽管体育企业致力于体育市场营销活动,但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受到社会中各种公众对它们的营销活动如何看待的影响。因此,企业关注公众的态度,预测他们动态,发展同他们之间的建设性关系是很明智的。体育企业在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各种营销活动时,必须将以上微观营销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运用和调整,才能做到体育市场微观营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体育企业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体育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体育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体育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并借助于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而作用于体育企业的营销行为。宏观环境因素对体育市场营销有两方面的强烈影响:一方面为体育企业提供了市场营销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体育企业的发展造成一些限制。

(1)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表现为种种具体的市场需求,而体育营销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因此,体育营销必须适应文化因素,必须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体育企业在开展国际体育市场营销活动时,不能以本国文化为参照系,而要自觉地考虑异国文化的特点,使体育营销与社会文化因素两者之间相互适应。

(2)人口环境。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人口因素与体育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市场营销的人口环境因素包括了人口的数量、密度、居住地点、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和职业等情况。例如: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东南沿海一带为我国最重要的体育消费市场。人口的地理分布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逐次推进,人口的地理分布就会出现流动状况,为开展体育市场营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客观上提出了更多的体育和娱乐活动的需求,为体育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人口因素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种属性。从种种因素的地位看,人不但是体育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中的主体,而且是组成要素,这些人口因素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和体育企业的经营管理。研究人口因素,对于探讨体育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制定与人口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经济环境。国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构成了经济因素的主体,这两个因素直接与体育市场消费有关。此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消费者支出模式等也与体育市场及其市场营销紧密相关。经济发达程度制约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状况的改善会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有时经济的变化却会从相反方面影响体育市场营销,对与体育营销密切相关的体育需求、消费能力、消费方式和体育规模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因素在体育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中起核心作用。没有经济的促进和推动,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

(4)体育环境。影响体育市场营销的体育环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体育社会化程度与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社会化程度是决定其体育消费者数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把大型体育赛事所营造的环境看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影响要素,是由于这种赛事具有展示和宣传该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市场环境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其他产业不具备的因素。因而,分析和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机会,对从事体育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5)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体育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必然引起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体育的营销活动。科技发展一方面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装备;另一方面也对体育企业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市场营销管理水平的要求。体育市场营销中要注意科学技术环境的变化发展趋势及科学技术的特征。同时,科学技术增加了体育市场营销的创新机会。科学技术在体育市场营销的运用中要充分考虑到营销技巧,并在体育者购买力允许的范围内,将新技术产品导入目标市场;否则,科学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其应有的价值,因而难以做到科学技术在体育市场营销中的可持续发展。

(6)政策与法律环境。国家的产业政策与体育政策对体育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家是鼓励发展体育产业还是限制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政策的变化对体育营销有利还是不利?体育政策是由某一国家的政府决定的。在分析政治环境时,绝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点,无论哪个国家都会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出具体的鼓励或限制体育消费的政策,从而对体育营销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把握体育市场营销行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研究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体育法规的许多共性规定;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对特性规定缺乏了解而引起失误。

三、结论

1.体育企业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体育企业是一个营销系统整体,是一个由若干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的部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人口、资源、社会文化与体育、政策法律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既受大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体育企业在做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时,应把与企业有关的环境和营销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兼顾各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个构成部分。

2.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体育市场营销的效果

宏观环境因素对体育市场营销有两方面的强烈影响:一方面为体育企业提供了市场营销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体育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微观环境影响着体育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体育市场营销与环境是一种适应关系,体育市场营销只有深入研究体育市场营销环境,适应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体育市场营销的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体育企业为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将微观可控制因素与宏观不可控制因素协调起来,这种协调必须通过充分发挥体育企业的营销能动性,恰当地运用那些体育市场营销的可控制因素,自觉地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来实现。可见,市场营销宏观、微观环境的关系是两者相协调和相适应的关系,这种协调与适应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体育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渊. 21世纪的营销环境变化新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2001,(6).

[2][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洪瑞云,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易剑东.中国当代体育企业研究的三种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文化性表达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介绍城市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广场文化性表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二、城市广场文化性表达的原则和方法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

三、各种景观要素在城市广场文化表达中的应用

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

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综合上述,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芒福德。L.《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刘滨谊、李开然《人文主义色彩与城市广场风格》新建筑2002年第2期。

【3】王珂、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1环境监测市场化重要性分析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市场经济情况来看,环境监测市场化对于国家相关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为环保工作具体实施提供正确方向。环境监测市场化,以市场行为为手段来发挥调控作用。众所周知,市场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环境监测工作若能够吸取这种动态性特征,便可与市场节奏保持同步。另一方面,对于资源配置而言,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环境监测市场化可促使相关资源配置规模逐渐扩充,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当然,环境监测市场化并不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公共服务性质。环境监测市场化体系的顺利建立,不仅可以加大环境监测的影响范围,对环境危害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可借助市场效应来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从而促进环保工作的立体化展开。

2环境监测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性,为环保工作开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是,在环境监测市场化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人才队伍有所缺失。从环境监测工作本体来看,该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具有较高要求,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顺利实施。但事实上,在部分区域特别是偏远地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应用设备也较为落后,这显然给实际工作正常化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效益矛盾。环境监测市场化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优化。由于市场的特征性使得经济效益目标成为了首要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便会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公益性属性,其中承载了很强的社会服务性。所以,环境监测也能够产生一定量的社会效益,但产出效益会对市场供求平衡带来影响。换句话说,环境监测带来的效益与市场供求存在着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直接导致环境监测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

(3)信息准确性问题。环境监测从本质上来看是属于分析工作范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会结合采集数据来客观表达环境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来获取问题解决途径。上述情况下,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而言,并不需要支出额外信息费用便可了解环境状况。但是基于政府导向的环境监测行为会使得质量信息出现分散化问题,从而降低信息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3促使环境市场化的有效策略

3.1重视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环保信息监测市场化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第三方机构,要在重视、吸引人才并培养人才同时,还需要构建出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保证人力资源链稳定运转,坚持以人为本,为环保监测市场化提供稳定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对部分地区相关设备进行更新,从技术上推动环境监测市场化。

3.2加大环境监测市场监管力度

若要使环境监测市场正常化秩序得以保证,必然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从现状来看,相关法律法规依然有所缺。为了让市场得以规范化运作,必须对当前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可开放项目。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保证社会检测机构得以良性运作及发展,就需要设定准入门槛,以质量检测体系即考核机制为体系对社会检测机构进行合理评价,在评价达到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其进行自主检测活动。借助相关评定标准对商业实验室进行层次化划分,与此同时,第三方检测机构要统一实施备案制度,从而明确第三方机构的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制度,加强法律监管,为环境监测市场运作提供良性环境。在监控机制充分发挥效用的情况下,让环境监测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能够得以保证。

3.3对环境监测公众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环境监测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在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要对公众监督制度进行完善。当公众对相关数据存在质疑时,可呈交申请报告,要求相关部门对检测数据进行复测。若相关机构对公众申请报告非正常不受理,公众可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行政诉讼。公众监督制度的有力实施,一方面可督促政府及相关机构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可改善市场环境,从侧面深化监管力度,为环境监测市场化进一步发展铺路。

4结语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广场;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ity culture square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aised the urban culture square to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many kinds of processing techniques.

Key words: the city; Cultural squar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就是由城市文化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构建起来的。在对文化广场进行设计的时候,周围环境的文化也要引起重视,要使设计的文化内涵更浓郁,面对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其中的特点和差异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设计出适合这个城市发展,并且具有时代背景的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文化环境所表现出来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和寓意表现出来。在我国对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也有很多是比较重视的,另外,在城市文化中,夜景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开敞式一般都是在城市文化广场结构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广场周围的建筑对于广场所变现出来的效果是相当重要的,在广场上一直存在的一些历史性的建筑,一定要有所保留,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这些本来就有的建筑物能够很好地融合在广场建筑之中,这样做法的作用是很重大的。在广场和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并没有在建筑中仿造其他传统的建筑进行设计,而是在广场中设立了一座玻璃金字塔,这样的设计不仅会获得采光的效果,而且它存在于广场中并不扎眼,反而融合地很好,建筑形式也没有破坏掉,而且在卢浮宫广场中的这种设计会增添它的色彩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组成上,尝试文化广场和街道之间的联系都是尤为密切的,在广场环境质量构成的因素中,这些内容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将广场和街道的性质作为依据,进行考虑:①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及社会历史意念;②空间设计;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④应该统一考虑交通组织以及步行区域的划分,并且对于街道和广场的协调性设计也应该考虑多加入一点人性化的理念,例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这些因素存在于其中是很有必要性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广场性质、规模在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认为的广场都应该是开敞性的,不然的话,人们就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通常条件下,文化广场的大小应该要对这样的条件有所满足要做到以下事宜:周围建筑高度的1倍和2倍之间,是广场最为适合的宽度。在设计广场内部尺度的时候,其中存在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作为重点要注意的内容,以满足人与交通工具之间的尺度。

(4)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在城市文化广场中,不受到外界的干扰是最为重要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由城市各区域方便到文化广场中的条件是一定要有所保障的。

3.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多种处理手法

(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设计文化广场环境的时候,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在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在文化广场环境的设计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就是利用动物为广场添加更为人性的涵义,这种做法在整个广场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雕塑设计在不同的时代所要求的设计和内容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刚开始的时候,雕塑设计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和内涵都是比较严肃的,或者具有纪念性的意义,例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具有装饰性的意义,再或者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这些直接就是艺术的反映。

(3)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两点之间是轴线存在的地方,空间和形式的规则或者不规则,轴线在其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尽管看不到轴线,但是在人们的感觉中它还是存在的,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个城市中,文化广场的设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的整体性设计中,它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表明,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要更为重要于局部的好坏。在城市设计中,虽然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只占有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环境质量,它的设计手法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设计城市中每个小的布局以及整体考虑城市,才能实现城市设计,这样的话,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是很有可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倪忠.论文化广场设计[J].常德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2] 吴云天.浅谈城市文化广场设计[J].甘肃科技2009,(07).

[3] 张景文;岳志恒.城市文化广场建筑设计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