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民营企业经济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篇

各县民营经济发展立足于县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带动一方发展,富足一方百姓的主导力量,2013年全市八个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本县生产总值比重均已超过半壁江山,比重最高的宽城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该县生产总值的85.1%,最低的围场县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已经达到了59.2%,对县域经济增长形成了较好的拉动作用。2011年在全省县域民营经济综合排位中,宽城县、滦平县、平泉县年进入前十名;2012年承德县位居第九位;2013年滦平县位居第八位。

二、发展中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承德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与省内其他市比,承德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全省民营经济综合排位中处于下游水平,需下大力气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不足。

(一)与全省和各市比较,差距较大

承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虽逐年提高,但是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6%,承德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4.2%,实缴税金占全管理二一五•一社会调查省6.3%,从业人员占全省4.3%。从与其他各市的比较看,2013年承德民营经济综合排位在全省各市处于第六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仅好于张家口市,位居第十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在全省各市位居第六位;只有实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位居第二位。

(二)规模小,在省内、国内知名的民企少

承德市民营企业已形成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生产规模,2013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户均固定资产83万元,全省是169万元,承德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万元;个体经营户户均固定资产10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9万元;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22个,低于全省37个的平均水平。全市88%的民营企业属于小规模企业,小企业户均固定资产300万元,与大企业户均固定资产的1.2亿元有明显的差距。从企业知名度看,还缺乏一批对全市经济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排头兵,企业创名牌意识还不强,这种规模和经营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

(三)传统型的企业居多数,创新型、高科技的民企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承德传统企业居多,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少,在522家规上工业中,属于高科技企业的只有49家,不足规上工业的10%。在民营工业中,资源型企业居多数,2013年民营规上工业企业485家,仅铁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就占了民营规上工业单位数的51%,实现增加值占规上民营工业的75%。在2013年河北省百强企业名单中,承德有20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但是这20家企业中属于采选和黑压延的企业就有17家,另外3家企业属于饮料及白酒制造业,资源特色明显。

(四)民营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

从民营服务业发展看,服务业既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2009年以来,全市民营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局面,从全部服务业比重看,2013年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32.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4个、3.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中承德市服务业比重仅高于衡水市和邢台市。而民营服务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更是偏低,2013年民营服务业仅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28.1%,比2009年的比重回落了7.5个百分点。

(五)企业获利能力较弱,众多小微企业效益下滑,处于微利的边缘

承德市民营经济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获利能力不高。2009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收入利润率最高为2010年的10.7%,此后逐年回落,2013年为7.3%,处于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2013年在全市PPI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主导产业铁选、黑压延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低,企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盈利空间缩窄,全市民营规上工业铁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收入利润率为7.5%,比2010年回落了7.5个百分点。众多规下企业由于经营成本不断攀升挤压了盈利空间,2013年规下工业主营成本已经占营业收入的75%,收入利润率仅为7.1%。

三、建议

民营经济是就业经济、富民经济也是强市经济,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承德应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时机,加快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赢得先机,助推民营经济的新飞跃。

(一)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服务业领域各项改革,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在项目用地、融资服务、财税支持等方面强化政府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激活市场主体,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允许发展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各部门都应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扶植、支持、帮助民企健康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2篇

    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问题由来已久。1979年)1995年,民营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政推动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递减。1995年)26年,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增长方式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从总体上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的增长方式具有粗放与集约并存,以粗放为主的特征。同时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优势,及时把握发展的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了经济由迟缓开发粗放型向开放性现代集约型区域经济的过渡阶段。民营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现,这些企业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和规模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少;产权结构方面和企业资本结构方面不合理,而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法律防范意识不强;同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了企业的亏损,产业化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绝大部分还属于传统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待实现;国际竞争实力不够,科技实力制约其外贸走出去的战略。鉴于此,本文探寻如何从产业法方面进行调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从而协调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工贸城市。

    2经济增长中产业法的调整与政策取向

    从上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如产业法)上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十一五规划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产业政策建议:(1)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2)对创新型增长方式经济实行财税扶持政策。(3)实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5)优化民营企业的产权和资本制度结构。(6)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品牌发展战略。(7)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具体包括如下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进行产业法调整的领域:投资(金融融资)、税收优惠导向、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环保产业、完善产业政策政府进行宏观政策导向、开拓国际市场。

    3对制约民营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调整建议

    第一,融资难是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难以成气候的一个关键原因。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客观上反映了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存在缺陷,所以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是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针对目前我国现行的各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取消,比如取消对校办企业、劳务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利于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修订,比如按照产业政策导向和发展序列要求,统一对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农林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民营企业给予优惠;三是保留,比如保留对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优惠。第三,对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是指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是指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和基础作用的产业,主要是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传统产业虽然在很多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剩,但仍有很多的薄弱环节,需要发展和改造:(1)深化改革,健全体制,进一步完成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2)进行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的改造急需技术的支持,利用新技术可以加快其步伐,跳过某些阶段。为了实现升级,必须进行技术创新。(3)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大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募集技术改造资金。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第四,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问题及建议。高新技术产业指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的产业部门。相对与传统产业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发展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是开发这种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它比任何产业更需要人才。(2)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开发性质,所需资金投入量大,且回收时期长。(3)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谓创新即类似于发明,是别人没有启用或实践的东西,那当然存在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下的效果预期问题,所以这需要一定的洞察力,预见力和冒险精神。(4)高新技术产业涉及产,学,研三个方面,是它们的有机结合。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实施以下政策措施:(1)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坚决树立教育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尽管这是长线投资,但却势在必行。(2)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1999年我国首次在国债中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大了投资力度。(3)处理好和传统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由传统产业提供原材料、能源和市场,而且必须为传统产业的改造而服务。这样才能协调产业结构,真正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综上可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明智之举,而其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以人才为基础,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符合国内外需求为导向,以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薄弱环节,从而在整体上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的升级。第五,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既是一种义务,一种利他,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利。为此,民营企业应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走绿色化、集约化、社会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就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第六,提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是企业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其中服务者的角色最重要。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提供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持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发展经济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自己去发展经济,这同样体现在政府对企业发展对外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上。政府对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支持可包括三点:一是法律保障。即民营企业必须在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生存发展,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经济权等得到法律的保护,民营企业在债务、产权和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纠纷等问题时,政府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在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过程中,国家的法律保障对于民营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规避许多风险。如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不恰当的倾销指责和惩罚,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交涉,如对国际上侵权与被侵权事件的处理,政府具有完备的法律依据加以援助。二是技术、信息支持。在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主角,民营企业要突破技术瓶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是非常关键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国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形成有机的结合体,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为民营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创造一个创新环境。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政府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利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处、经参处等汇编一些国际商业、投资情报,利用外资委等机构进行投资、资信等的调查。三是财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在初创时期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如何帮助民营企业创业或上规模、上档次,政府的财税金融支持很重要,如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政府基金的扶持、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对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3篇

1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问题由来已久。1979年)1995年,民营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政推动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递减。1995年)26年,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增长方式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从总体上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的增长方式具有粗放与集约并存,以粗放为主的特征。同时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优势,及时把握发展的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了经济由迟缓开发粗放型向开放性现代集约型区域经济的过渡阶段。民营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现,这些企业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和规模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少;产权结构方面和企业资本结构方面不合理,而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法律防范意识不强;同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了企业的亏损,产业化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绝大部分还属于传统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待实现;国际竞争实力不够,科技实力制约其外贸走出去的战略。鉴于此,本文探寻如何从产业法方面进行调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从而协调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工贸城市。

2经济增长中产业法的调整与政策取向

从上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如产业法)上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十一五规划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产业政策建议:(1)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2)对创新型增长方式经济实行财税扶持政策。(3)实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5)优化民营企业的产权和资本制度结构。(6)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品牌发展战略。(7)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具体包括如下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进行产业法调整的领域:投资(金融融资)、税收优惠导向、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环保产业、完善产业政策政府进行宏观政策导向、开拓国际市场。

3对制约民营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调整建议

第一,融资难是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难以成气候的一个关键原因。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客观上反映了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存在缺陷,所以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是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针对目前我国现行的各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取消,比如取消对校办企业、劳务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利于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修订,比如按照产业政策导向和发展序列要求,统一对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农林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民营企业给予优惠;三是保留,比如保留对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优惠。第三,对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是指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是指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和基础作用的产业,主要是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传统产业虽然在很多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剩,但仍有很多的薄弱环节,需要发展和改造:(1)深化改革,健全体制,进一步完成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2)进行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的改造急需技术的支持,利用新技术可以加快其步伐,跳过某些阶段。为了实现升级,必须进行技术创新。(3)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大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募集技术改造资金。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第四,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问题及建议。高新技术产业指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的产业部门。相对与传统产业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发展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是开发这种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它比任何产业更需要人才。(2)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开发性质,所需资金投入量大,且回收时期长。(3)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谓创新即类似于发明,是别人没有启用或实践的东西,那当然存在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下的效果预期问题,所以这需要一定的洞察力,预见力和冒险精神。(4)高新技术产业涉及产,学,研三个方面,是它们的有机结合。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实施以下政策措施:(1)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坚决树立教育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尽管这是长线投资,但却势在必行。(2)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1999年我国首次在国债中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大了投资力度。(3)处理好和传统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由传统产业提供原材料、能源和市场,而且必须为传统产业的改造而服务。这样才能协调产业结构,真正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综上可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明智之举,而其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以人才为基础,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符合国内外需求为导向,以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薄弱环节,从而在整体上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的升级。第五,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既是一种义务,一种利他,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利。为此,民营企业应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走绿色化、集约化、社会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就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第六,提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是企业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其中服务者的角色最重要。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提供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持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发展经济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自己去发展经济,这同样体现在政府对企业发展对外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上。政府对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支持可包括三点:一是法律保障。即民营企业必须在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生存发展,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经济权等得到法律的保护,民营企业在债务、产权和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纠纷等问题时,政府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在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过程中,国家的法律保障对于民营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规避许多风险。如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不恰当的倾销指责和惩罚,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交涉,如对国际上侵权与被侵权事件的处理,政府具有完备的法律依据加以援助。二是技术、信息支持。在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主角,民营企业要突破技术瓶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是非常关键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国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形成有机的结合体,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为民营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创造一个创新环境。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政府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利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处、经参处等汇编一些国际商业、投资情报,利用外资委等机构进行投资、资信等的调查。三是财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在初创时期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如何帮助民营企业创业或上规模、上档次,政府的财税金融支持很重要,如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政府基金的扶持、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对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4篇

(一)提升一个品牌:认真筹备并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

连续两届会的成功举办,更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办好第三届会的信心与决心。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把会办成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更好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与国际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的指示精神,借助前两届会所打下的良好基础,第三届会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会的国际品牌形象:着重增加外国参展企业数量,着重提高参会客商、参展企业质量,真正把第三届会办成一个国际性的展会,为全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我省的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走向国际的平台。目前,组委会已决定将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更名为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增加国家银监会作为主办单位,与意大利合办,有关协调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当中,预计全国的动员文件将很快下发。希望各市经贸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密切注意第三届会的进展情况。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安排,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发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参展参会,更要发动各行各业的重点企业和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国名牌、省名牌的中小企业以及产业集群、专业镇、特色镇的中小企业抱团参展参会;既要发动具有“名、特、优、新”产品的中小企业参展参会,也要发动大企业、大集团参展参会;既要推荐生产性中小企业参展参会,也要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参展参会。及早宣传发动,及早组织准备,及早安排落实,切实做好第三届会招展招商的准备工作。

此外,在积极做好第三届会筹办工作的同时,省中小企业局还将组织中小企业参加明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经贸洽谈会。希望各市经贸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积极发动本地区的中小企业踊跃报名参加。

(二)落实六个抓:抓政策落实、抓服务到位、抓信用担保、抓企业成长、抓培训提高、抓典型引导

张德江书记在今年12月6日召开的省直有关部门座谈会上指出,“今年我省私营企业户数比开会(指*年初的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时翻了近一翻,现在户数已经位居全国第一位。民营经济贡献很大,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出口、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发挥了很大作用。民营经济发展好了,广东末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可考虑明年再开一个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对搞得好的给予大力表彰”。为此,我们将适时建议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三次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再部署、再发动。全省各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主管部门都要深刻领会张德江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本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研究解决本地区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要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主抓以下六项工作。

1、抓政策落实: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继续贯彻实施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尽早出台,把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对照《若干意见》,加快修改完善与《决定》相配套的12个配套文件,并尽快出台。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并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一线窗口工作人员和广大民营企业要真正了解和掌握《若干意见》和《决定》的有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2、抓服务到位:认真贯彻实施好《关于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动各市加强对县(区)、镇(街)和省有关部门加强对窗口单位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的情况进行检查,解决一线岗位截留政策问题。二是扩大综合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提高综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挡次。推动各市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服务功能,扩大全省中小企业信息网的履盖范围,建立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完善提高业已初步建立起来的综合服务、信用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四大服务平台,并引导其贴近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疏通行政渠道,为中小企业获得服务提供保障。重视和发挥各级发展民营经济联席会议或者协调机构的决策作用和受理投诉机构的监督作用,认真处理好民营企业投诉。

3、抓信用担保:认真实施《关于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壮大信用担保体系。一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支持管理规范、业绩好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开展业务。二是要建立完善担保机构评价体系,加快研究推进再担保体系的形成。三是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育成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推进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

4、抓成长型企业:积极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做优。一是利用广东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研究的成果,开展对全省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以评价成果为主要依据,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专、精、特、新”、有较强创税和新增就业岗位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在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三是评选*年度百强民营企业。各级经贸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百强民营企业评选,积极宣传评选出来的百强民营企业。引导百强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改革体制、规范管理;鼓励其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其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5篇

民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增加,压力增大。一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已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高潮期,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指出,要把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在47%左右,城镇化率以每年提高1.5%的增长速度,要最终达到80%的目标,建筑业至少有20到30年的发展黄金期。因此,我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城镇化将为建筑业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同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工业化建设预示着一个庞大的建设市场。工业化、城镇化标志着建筑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增长态势。据国家权威部门的消息,2010年下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增速达81.1%,显示未来仍有大量在建投资项目支撑较快的投资增速。与此同时,在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下,民间投资进一步回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对建筑业的中长期机遇增多。2009年国家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超过前4年的总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等一批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四是从行业投资态势来看,新兴工业领域、朝阳产业的投资呈爆炸性的增长;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会带来巨大的地铁、轻轨、大市政以及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机遇;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会使环保市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市场;低碳经济会给新兴的能源带来可持续的建设市场。当然,宏观因素也必然影响和制约建筑业的发展。近期中央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政策对房建施工企业也有抑制。建筑业总体上还处于施工总承包低价值、低利润阶段的发展水平,这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作为建筑企业,要善于把国家投资方向化为转型升级的目标,要善于把市场优胜劣汰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

第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为目标,科学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正值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时期。各级政府较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带来建筑业的巨大需求。同时,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虽将继续进行,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住宅建设随着购房群体的经济实力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业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等绿色生态经济对建筑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当然“,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也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快速提升、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不配套、高级建筑人才匮乏等新的瓶颈。为此“,十二五”期间,民营建筑业的发展要以产业化发展为基本途经,以提高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基本手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基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在行业规模、企业发展目标、从业队伍、技术发展、环境发展等方面制定明确的目标。同时要紧紧抓住建筑行业产业化这一目标确定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行业发展活力;提高专业化发展能力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进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好“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对行业发展管理提高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作为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以此作为制定建筑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外部条件。要研究超前的对策,迎接挑战,在竞争中谋求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建筑业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出台实施要注意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筑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不但在于宏观动态的可变因素多,而且还在于相互间的联系性和制约性,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专家们的论证,不断完善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方案;三是建筑业规划的制定要注重调查研究,务实进取。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吃透,把问题找准,这样才能减少制订规划的盲目性,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制定好科学性、超前性较强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筑业经济转型提供持续动力和活力

启东的建筑企业经改革改组和资产重组,南通二建集团、启东建筑集团和启安建设集团等都建立起了集团母子公司体系,经多年运作形成了协同发展、共同壮大的格局。每个子公司都自成体系,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发展的经济实体。在创新体制机制实践中,南通二建集团不断健全母子公司组织体系,完善企业本部、地区总部、区域公司和项目部的组织框架,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实力、调动经营者和主要骨干积极性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子公司的达标考核力度,推动子公司向更高层面的发展。同时建立了内部资本市场。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资金信贷额度相互调剂,服从集团整体发展需要,资金实行风险抵押、有偿使用,参照银行信贷模式,加上企业自有资金的高速循环、期限灵活、回收有保障、相互无风险的特点,真正发挥了内部资本市场的独特功能。启东建筑集团首先从完善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通过与各子公司签订内容全面、约定详细的《内部履约协议书》,进一步完善母子公司体制,使下属单位真正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实体,增强子公司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提高了各子公司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通过制订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流程督促企业有章可循。近年来先后制订了经营管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16项经营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组织施工生产。再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用人用工、绩效考核、经济分配、财务管理、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职责明确,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目前启东建筑集团各下属子公司都形成了由经理、经营科和项目经理、工程科、质管科组成的二级管理体制,科学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建筑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民营建筑企业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加快经营机制的改革。要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股份为纽带,调动企业经营层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健全母子公司组织体系,完善企业本部、区域公司、子公司和项目部的组织框架,加大对子公司的达标考核力度,推动子公司向更高层面的发展。集团母公司要逐步增强科研开发功能、工程总承包功能和投融资功能。二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各集团公司以资产增值为前提,通过调整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调整股权结构,逐步推动集团及各法人子公司的股权向经营骨干层集中。适宜、合理的股权设置,激发了管理层的创业热情,增强了企业“人、财、物”集中调控的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项目管理机制创新。要认真总结项目股份制、项目抵押承包制等成功经验,提高员工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核算考核,按照岗位责任,明确责任成本指标,坚持绩效考核与项目的全员薪酬利益挂钩。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企业从侧重职能管理向侧重流程管理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的人、财、物管理向人本管理、品牌管理、风险管理和诚信管理转变,实现企业管理的新飞跃。

第四,全方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建筑业转轨变型的新跨越

启东的建筑企业经多轮改制组建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后,解放思想,创新经营拓市场,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呈现出经济增长快、经营效益好、竞争实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如今,这支铁军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实现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创新,努力打造全国建筑强市。一是科学谋划市场布局,占领市场高地。在市场布局上,坚持点线面结合,形成区域优势。壮大传统市场,增强市场开拓的占有率;发展新兴市场,增强市场开拓的渗透力;抢占潜在市场,增强市场开拓的影响力;开辟海外市场,增强市场开拓的扩张力。加大市场信息收集和项目跟踪力度,重点以省会城市或地区级城市为突破口,加大拓展力度,实现由点到面扩张。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市场开拓的主战场,特别是抓好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开拓。要充分发挥特级资质企业的品牌优势,继续实施“大业主、大项目、大市场”战略,攀高亲结高缘,与大投资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协同发展。二是以结构调整为抓手,占领新兴市场。在项目定位上实现多层次拓展,实行高位竞争,要利用品牌、人脉、资本、管理等优势,在科技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利润水平高的建筑领域占有更多的份额。要向铁路、高速公路、地铁、隧道、港口、桥梁、市政等大型基础设施方面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加快调整经营结构中,要向建筑产业上下游拓展延伸,进一步完善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加快发展工程总承包经营模式,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在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同时,积极向房地产业、商贸业、服务业、机械制造业、休闲农业等行业领域发展。三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信息产业优势。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抓住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契机,着眼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依托集团技术优势和市场平台,积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加强企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逐步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要以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为抓手,规范施工工艺,提炼施工工法,攻克技术难关,全面提升工程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和企业产业层次。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逐步实现企业商务电子化、经营网络化、管理系统化,形成企业反应、决策、运转的高效机制,努力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优秀团队。要着力培养好四支人才队伍。即: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的公司经理队伍,能干、会算、善管的项目经理(建造师)队伍,精经营、通法律、会谈判的报价师队伍,技术熟、工作实、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队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和谐协作的员工队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6篇

1、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全县上下认真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基层调研、征求意见,集中讨论,查找出了影响孟津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和进一步发展的独特优势,根据目前我县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国内形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把工业立县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选择,作为推动孟津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托,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并把今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和企业服务年,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强力招商引资,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总量。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做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总抓手,确定今年是“招商引资年”,明年是“招商引资提升年”,后年是“招商引资创新年”。一是从基础抓起,各乡镇和县直重要经济部门都围绕“招商引资年”活动,组建了专门的机构,安排专门经费,使招商引资工作有领导机构、有项目库、有工作机制、有招商平台、有工作经费。二是营造工作氛围。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招商引资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形成无人不招商、无处不招商、无时不招商、无事不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从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中选派了23名优秀干部分成12个小组,进行驻地招商。四是各乡镇书记、镇长、县直单位领导轮流外出招商。五是充分利用牡丹花会、会等,组织企业利用会议招商。到目前,全县共引进域外客商投资项目51个。

3、狠抓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抓好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成立了洛阳华阳产业集聚区和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编制发展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打下了基础。二是加强综合协调。每个月将影响项目开工和推进的各项因素分类排队、划清责任、公开通报、挂账督办。做到对重大项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三是抓好项目开工。对新开工项目分类排队,明确建设节点,倒排工期,使其尽快开工。对不能如期开工的项目,查清原因,明确责任,通报全县。对竣工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尽早达产达效。四是建立完善了服务重点项目推进例会制度,举办了项目集中观摩会,开办了电视专栏,推进了项目建设。五是抓好项目建设进度,对在建项目建立台账,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如期建成。通过以上工作措施,我县目前共有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70个,其中新建55个,续建15个,其中亿元以上13个,5000万元以上26个。如投资63亿元的华阳孟津电厂项目,已完成投资38亿元,投资1.15亿元的杭萧有限公司两条重钢生产线、投资1.1亿元的洛重重型机械加工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总投资1.1亿元的洛阳钰隆集团热轧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永新特钢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投资26亿元的乙二醇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中再生、中储粮、空港聚集区标准化厂房、洛玻碳纤维材料等项目具备开工条件。

4、以企业服务年为契机,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有关制度的通知》,明确每月1—25日为企业“安静生产日”除安全检查、环境监测和政法机关查处案件以外,各执法机关不得到企业进行执法。确需进行执法的,必须事先到优化办履行备案手续。到企业罚款,收费必须凭《收费许可证》和《执收公务证》,事先到优化办审核批准;推行对企业首次行政执法不罚款制,对企业收费罚款最低额度制和职能部门服务承诺制。二是出台了孟津县企业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县企业投诉中心,规定了受理期限。三是建立了向重点项目派驻首席服务官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生产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榕拓焦化建成的煤气外送管道,使焦化的副产品煤气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每年可增加收入900万元,使该公司扭亏为盈,同时,使用该公司煤气的洛钢、洛耐菲尔等公司的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仅洛耐菲尔就可年节约成本400万元,产品销量增加2000万元。四是向重点项目业主单位实施《县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一律视为“四乱”行为。五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全县开展了“企业调研活动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六是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金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压力,精心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组织全县银企洽谈会,签订贷款协议7.6亿元,贷款合同履约率达92%,积极帮助2家担保公司拓展业务,加快担保公司发展步伐。到目前两公司已担保资金8000万元。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 民营物流企业 战略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民营物流企业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各行各业对物流的依赖程度,给民营物流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产业结构变化给民营物流企业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购的盛行,使得民营物流企业迅速增多。例如远成集团、山东海丰、民生轮船、宝供物流、上海佳吉快运、山东荣庆物流、北京宅急送、福建盛辉物流、天津大田、福建盛丰物流等。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物流行业的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技术革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变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挑战则体现为急速增长的物流业务给规模小运营尚不完全成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民营物流企业为了完成运输任务出现了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速度变慢、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众多问题。此外,联合包 裹、天地快运、敦豪、联邦快递等国外大型物流公司的进入也使得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背景下民营物流企业的优势

(一)管理体制更加灵活。

从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来看,多表现出家族化特点,产业结构、产权分配、组织基础、决策方式都更加灵活,具有十分强的主动性。这也使得民营物流企业的领导能在管理中体现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北京宅急送的陈平、广州宝供的陈武、上海远成的黄远程等等。家族化的特点也使得在管理上呈现出自然而然的信任,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较之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固有管理,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经营方式更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经营上反映速度更快、适应性更强。主要表现在其对成本控制、市场运作方式和经营管理上都采用适合市场经济的最经济实惠模式,注重市场变化,寻求效率、效益、利益的最大化。从目前我国的物流需求来看也呈现出规模小、区域性强、批次多等特点。苏州某民营物流企业经营的物流品种一直保持在8万种左右,60%的业务都集中在江苏省范围之内。

(三)经营风险、企业负担更小。

民营企业的资本都为自筹,债务负担小、负债率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变小。从苏州民营物流企业的资金构成来看,70%的属于自筹,主要来源是合伙投资和劳动积累,银行贷款的仅占总资产的10%左右。同时,民营物流企业不需要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没有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压力。

(四)经验积累式的运营方式竞争力较强。

民营物流企业的创建多数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其运营方式较为成熟。又由于民营企业初期的低成本以及多数客户为先期积累的客户资源,客户与原材料供应商更加稳定可靠。从库存管理、物流运输、加工装配、通关等都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使得他们在进入物流行业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三、当前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偏小,资金不足。

民营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例如苏州某民营物流公司则主要从事叉车销售及物流系统周边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安装,经营模式较为单一,覆盖点仅有江苏省范围内的31个点。其融资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因此,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在地大物博的我国发展前景堪忧,单一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人才缺乏。

据统计,90%以上的苏州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是仓储、物流运输、单证、国际货运和报关等功能性的物流服务。而提供物流咨询、产业链整合、设计类的服务多是大型中外物流企业。总结而言,民营物流企业人才分为三类销售、服务、操作。操作员培训期3-6月,销售、服务类也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由于其工资标准在2000元-4000元,人才极容易流失,企业的培训也随之损失,替代成本较大。

(三)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使得民营物流企业的经营范围较为狭窄、业务单一,主要是重复操作,其质量相对较低。其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建设不足也使得物流产品常会出现丢失、损害等情况,给物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困扰。这也体现出管理上的不足。由于要维持生存、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使得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缺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四、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途径

(一)自身的改变。

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扩大物流经营的规模,增强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转变经营模式,采纳国际国内先进运作方式,革新企业发展模式,寻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再次,是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严格的奖罚极致、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实现责任制的管理你。最后是注重市场经济的变化,根据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尽快融入电商时代,寻求多方合作以形成强强联手的运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二)把握外界机遇。

首先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走出国门,实现互惠互利。其次是在电商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商物流服务模式。再次,是在国外企业进军中国物流市场的同时,利用本土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合作模式,走出小范围服务的困境。最后是利用优惠政策,获得来自政府等各方的支持,整合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同其他兄弟公司积极交流经验,实现牵动效应,实现自我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总结

产业结构变化使得民营物流企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但是只要有效的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外界优势一定能够使得民营企业走出困境,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荣.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磨砺中,经营理念不断成熟。对这些地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分析及总结,可以为其他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经验。

一、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现状考察

宁波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著名品牌。近年来,当地政府每年都评选百强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宁波企业成长的缩影。为了考察宁波企业经营理念,我们从这些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中,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理念的关键词,并且将含义相近的关键词合并。在这100家民营企业中,有74家在网上比较完整地表述其经营理念。本文对这74家民营企业表述经营理念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统计的结果(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及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如下:“以人为本”(28.38%);“创新经营”(21.29%);“质量第一”(19.25%);“品牌经营”(17.23%);“用户第一”(17.23%);“诚信经营”(15.20%);“科技为先”(15.20%);“规范管理”(10.13%);“多元化”(8.1l%);“持续发展”(7.9%);“稳健经营”(4.5%)“国际化经营”(4.5%)。为进一步获取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证据,除通过互联网收集典型企业的相关资料外,我们进一步对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洞察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对该地区150家一般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认为其过去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下(按选择的频率排列):重视客户的需求与满意度(53%),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40%),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35%),企业家的精神力量(33%),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21%),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16%),具有良好的背景与关系(7%),具有较强的财力背景或擅长资本运营(6%)。调查说明,宁波一般企业过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对客户、市场、科技、人才的重视,这也说明宁波百强企业所宣扬的理念基本上可以反映其内在的理念,是这些企业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

二、宁波民营企业10大经营理念

(一)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是企业迅速做大的重要途径。从宁波较大的企业集团成长过程来看,这些企业在稳定主业或基本稳定主业的前提下,一般在创业5年后,就涉足到其他行业。

(二)诚信为立业之基

宁波民营企业的诚信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从企业经营口号上,在经营理念表述上,直接提出“诚信经营”的占20%;二是从企业家的座右铭上得到印证。2004年,宁波市政府表彰了50位民营企业家。《东南商报》的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些企业家的人生格言、经营理念及业余爱好。其中相当多的企业家的人生格言就是“诚实做人,诚信经商”。

(三)创新为企业发展之本

宁波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中,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如,巨鹰集团提出,“质量是生命、人才是关键、创新是灵魂、发展是出路”;博威集团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做保障,以管理增效益,以创新促发展,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利时集团又是这样表达其创新观的:“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希望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管理、技术、文化、团队等多种要素,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四)创造品牌为强企之路

宁波驰名商标的拥有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以至于宁波拥有“品牌之都”的美称。如,杉杉集团意识超前的品牌经营理念及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信守着这一信念,成为宁波民营企业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还在集中精力如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市场份额的时候,杉杉集团就意识超前地从单纯地经营产品转型到创造、经营品牌。1989年,郑永刚上任伊始,就在厂里拉出横幅——“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并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在中国服装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品牌发展战略。

(五)质量第一观念

重视质量的理念既是近代宁波商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教育下该理念在宁波企业不断得到强化,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断系统与深化。在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述中,直接将质量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理念占了25%。在公司的理念体系中,保证产品的质量都是作为企业最为基础的经营目标与经营原则纳入到企业的理念体系与文化制度。

(六)以人为本

宁波民营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70%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开端,就直接用“以人为本”的概念。宁波较大的民营企业对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理解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不但强调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而且也强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即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本身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强调职工对企业价值的分享。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体现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关爱员工的人本管理理念。

(七)效率第一

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商机。正是在强烈的效率观的催生下,过去20年间,宁波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像雅戈尔、杉杉、罗蒙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为响亮的名牌。

(八)崇尚科技,服务商业

宁波民营企业崇尚科技,他们对科技设备的引进不遗余力,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改善产品的质量、功能,科技也成为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宁波百强民营企业中,波导集团提出“科技兴业”的理念;爱尹美集团坚持“科技创质量”的理念;罗兹集团信奉企业的发展应以“科技先导”的理念,帅康则认为“科技是基石”;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天邦集团强调“科技、质量、服务的统一”,突出了科技对于提高质量、完善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九)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心态、以国际一流的企业作为标杆来评价自己。在行动上,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国际品牌的创造、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宁波较大企业明确提出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经营战略。

(十)淡化家族制

相当多宁波企业能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较早地接受产权改革的观念,并且务实地改良企业制度。他们通过产权改革,淡化了家族制,为企业的成长配备了适应的企业制度。95%以上的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制的形式起步的。宁波民营企业对家族企业制度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的典型理念可以概括为“淡化家族制”。 转贴于

三、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经营”为灵魂的较系统的经营理念

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系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第一层次是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理念。具体表现为“诚信经营”与“品牌经营”的两个方面。宁波民营企业提出“质量(品质)第一,速度(效率)制胜,技术为先”等三个理念,来保证市场理念的贯彻,这是经营理念的第二层次。而要保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服务效率及技术含量,宁波民营企业认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与经营理念(体现在管理中对员工利益、情感、主动性的尊重,要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经营理念体系的第三层次。在民营企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与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宁波民营企业强调通过改良和创新企业制度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企业经营理念的第四层次是“改良或淡化家族制,创新产权制度”。而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中,其经营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经营”。二是宁波100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的表述中,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比如他们比较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企业发展的法宝——强调“创新、品牌、人才、科技”的四维一体。

(二)传统继承性与时代性共存

宁波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理念一方面体现了对宁波优秀经营理念的继承。同时,经营理念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比如,强调“创新”的经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可见,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充分地体现现代化的新趋势,比较鲜明地反映时代对企业经营的要求,以及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三)人文特征相对突出

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文特征突出,比较鲜明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同时,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从这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总结与宣传来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在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在企业网站上,都有专门的区域来宣传企业文化,且企业文化的内容的体系性、实用性都较强。从其文字表达上,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非常朴实。

(四)实用性突出

在经营理念的表达形式上,强调通俗易懂,直接而不含蓄,简明扼要,其中不少理念就是经验总结的通俗表达。宁波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达之所以如此强调通俗易懂,关键原因就在于宁波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就是希望引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手段来提高效率,产生实效,而不是作为一种装饰。

四、对民营经济后发地区提升企业经营理念的启示

(一)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催生企业优秀经营理念的经营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引导密切相关。当地政府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地方规章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推动了当地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因此,民营经济后发地区政府首先要努力在当地营造一个公平、开放、诚信的经营环境,营造一个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人文社会环境,还要加强对当地企业经营的引导,推动不同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9篇

一、民营企业生存困境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WWW.133229.COM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http://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其次,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其对国有企业的定位,并用立法手段加以明确。国家在设立国有企业之初,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由于经济人的理性不愿意提供无法盈利的公共产品,因此国家设立国有企业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政策性,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利而生的。然而,我国的国企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并逐步把民间资本排挤出去,让自己独享垄断利润。因此,经济法应给国有企业划定边界,使之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不愿进入但又是大众所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人会担心国企没有利润会无法生存,其实大可不必,国企的开支完全可以由财政来负担,只要国企"让利于民",高效的民营企业带来的财政收入足以支付国企开支。当然,一些直接涉及国防安全的行业应由国家进行控制。但是,笔者不认为现今国有企业在电信,航空,电力等可以进行竞争的行业进行垄断经营是合理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电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国家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使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再以立法手段对这一成果进行巩固,明确国有企业的权利义务,使其能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会越界对民营企业造成威胁。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0篇

一、民营企业生存困境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其次,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其对国有企业的定位,并用立法手段加以明确。国家在设立国有企业之初,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由于经济人的理性不愿意提供无法盈利的公共产品,因此国家设立国有企业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政策性,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利而生的。然而,我国的国企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并逐步把民间资本排挤出去,让自己独享垄断利润。因此,经济法应给国有企业划定边界,使之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不愿进入但又是大众所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人会担心国企没有利润会无法生存,其实大可不必,国企的开支完全可以由财政来负担,只要国企"让利于民",高效的民营企业带来的财政收入足以支付国企开支。当然,一些直接涉及国防安全的行业应由国家进行控制。但是,笔者不认为现今国有企业在电信,航空,电力等可以进行竞争的行业进行垄断经营是合理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电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国家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使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再以立法手段对这一成果进行巩固,明确国有企业的权利义务,使其能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会越界对民营企业造成威胁。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1篇

(一)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诉求

与保守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强调组织的稳固性,重视建立团队精神式企业文化,强调对员工进行遵守组织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固然有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功效,但同时亦削弱了员工的独立思维能力,导致员工缺乏创新能力,进而压缩了企业的创新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下,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的创新式生存与发展能力。知识以其持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及市场创新的方式来挑战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反向迫使其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新理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诸要素的内在特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发生显著变化。民营企业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发展先机,须清醒地认知到知识经济对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管理环境的冲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变革诉求。其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开放式经济环境,传统的适应于稳定性经营环境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其二,技术进步在推动知识经济深化的同时,亦给民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主流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奉行模仿策略而摒弃自主研发策略,民营企业对山寨技术青睐有加而对自主创新型技术研发鲜有意向。

(三)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所依存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需因势而动变革其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知识经济时代弱化了大规模生产所引致的民营企业规模效益优势,进而提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式生产经营新模式。大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经营将产品品质和成本放置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张颖,2013)。在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批量生产同类型产品则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进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批量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规模经济在给民营企业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益增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产品生产工序流程日益繁复,最终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和各部门员工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民营企业固守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未能清醒的认知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了企业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最终弱化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变革诉求

其一,知识经济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提出变革诉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蕴含于其关键员工身上的素养、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决策者缺乏对企业生存环境特征的必要认识,依旧采取月薪加奖金和福利的传统薪酬制度来激励员工。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致胜需以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来增进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值,而这都依靠知识型员工这一知识载体来实现。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与制定面向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政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所有权者则吝啬于同知识型员工分享企业收益。这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发挥其创造力并奉献其所掌握知识的积极能动性(张建华,2013)。其二,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教育活动的必要重视。知识更迭速度加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既有人才与技术储备的折旧速率加快。这给民营企业提出了重视对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在职培养的要求,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与能力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节奏。但当前民营企业乐于引进熟练技术人员,缺乏由企业出资培养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意愿。鉴于员工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专用性特征,且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故其亦缺乏主动垫资学习岗位所需技能的能动性。

二、知识经济驱动下民营企业管理变革的可行路径

(一)革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应当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管理新理念。其一,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新文化。优秀企业人才是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的载体。民营企业应当将人才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并给予其以高度重视。虽然工业经济时代以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较高的认知,但受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者认知水平的限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能得到有力践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上升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富集型企业将获得高于同行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柔性管理模式是适应变化性企业管理环境的管理策略创新,它要求管理者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方式,从纷繁芜杂的混沌现象中挖掘出企业未来可能占据的市场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柔性管理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确立以人性管理为指导理念,以重构相互尊重的平等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共享和虚拟整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性合作和差异化资源的互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华。

(二)健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秩序,提升组织运作效能的利器。民营企业应当在组织结构设计层面作出相应调整,以有效应对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新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当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健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多元化企业治理格局,以此强化民主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杨臣,2010)。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知识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应当清醒的认知到企业内部知识精英们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心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在追逐其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优化目标。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利用外部智库支持的方式来增强民营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产权结构不清晰和家族力量控制企业决策等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力来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促使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决策机制正规化。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化决策组织机制。民营企业应当重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遴选合格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来鼓励关键知识型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以充分利用其聪明才智和一线工作经验来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出如下变革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建立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顾客响应机制(ECRM)。民营企业应当摒弃对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及由此衍生的规模效益优势的盲目追逐,转而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式经营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从传统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消费诉求重点转移为对产品使用特性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企业快速响应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要求民营企业应当应时而动,深入把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个性化诉求,并通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高效顾客响应机制系指民营企业应当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系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的速度和能力。通过实施高效顾客响应机制,民营企业可以有效增加其客户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进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四)激活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经济复苏 民营企业 融资 对策

自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也未能免除灾难,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暴风雨的洗礼中倒下,或者大伤元气。随着经济的复苏,各行各业都慢慢恢复了原有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然而,由于内部外部等多种原因,融资依然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复苏时期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迫切需要重新获得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经济复苏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经济复苏时期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现状。

经济复苏时期我国民营企业面临诸多问题,如筹资时面临着不公平和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市场空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升级。经济复苏时期行业准入门槛高,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现象,“非公经济36条”的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有人形象地称为,“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此外民营企业还面临税收及税外负担重、融资难、国际市场萎缩、转型压力加大、经营风险加剧、管理风险要求提高等挑战。

(二)经济形势对民营企业的冲击。

随着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我国企业的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对外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求锐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在所难免。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亏损,金融危机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倒闭,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经济复苏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市场萎缩、税费趋重、融资艰难、竞争不公、创新不足和责任加重,有一个统计,银行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得到了贷款当中的8.5%。政策“兜底”也使国企的竞争优势加强,例如在航空领域,同样是亏损的情况下,我国很多民航几乎是惨淡经营,而国营的航空公司得到了大量的贷款。民营企业在经济复苏时期,即使发展良好,由于信贷政策的压力,也很难融资,更不用说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

中国股市多层次细分的市场架构民营企业基本成形。但实践证明,在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加之上市融资成本代价大,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望而止步。我国对于新股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的办法,2000年实行“核准制”以来,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虽有几家民营控股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但融到的资金数量很少。根据《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发行债券的企业有基本要求,民营企业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

二、经济复苏时期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因素

(一)民营企业自身原因。

首先,民营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不仅仅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其管理者也大多缺乏管理的意识和决策能力,对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的理念缺少认识。同时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会计账目混乱,使得银行无法从其账务中分辨出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其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益不高。因为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等级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这些问题导致资金周转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再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少诚信意识,存在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加深了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的偏见。最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选择家长式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经营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管理力度还不够。

在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复苏的特殊趋势下,要想使民营企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十分有必要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帮助。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资助民营企业创业、实行税收优惠等,但是这些举措执行力度不够,有些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例如我国目前缺乏和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信用。现在处于经济复苏时期,银根缩紧,本来贷款就困难的民营企业的状况更加恶化。不健全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

资本市场是所有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但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规模小,不能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经济复苏时期,我国经济面临风险的影响,我国股市不景气,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雪上加霜。我国资本市场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对于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筹资的门槛依旧十分高。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局限。

近几年,中央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但仍未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对金融机构来说,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高,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账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其次,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银行很难掌握民营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对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流动资金比例、产品销路、信用度、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等情况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账目不完整,财务报表经过粉饰,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严重损害了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很少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信用担保体制是许多发达国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有效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中国实际的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担保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经营运转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况且我国企业通过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时,必须面对去政府部门登记、进行评估等复杂的环节,还得为各环节支付高额的手续费。我国的担保制度尚不完善,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风险分散转移的能力很弱,使得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手段筹措发展资金也十分困难。

对民营企业来讲,融资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如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但比较而言,融资租赁的进入门槛较低,适合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首选方案。然而,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发展水平滞后,融资租赁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更小。融资租赁机构不多、经营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远没有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在作用。

(四)融资环境不佳。

经济复苏时期宏观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民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带来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挤压着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局部地区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十分又减少了民营企业的利润;输入型通胀,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出口规模的增长;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等。与此同时,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抽紧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引起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营企业融资环境不容乐观,金融环境不佳制约民营企业融资。

三、经济复苏时期民营企业融资策略

(一)加快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

民营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关键在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体系的完善和经营水平的提高,首先民营企业应完善财务制度,通过健全的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为企业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的信用水平,有效的解决融资难问题。另外,还应切实加强公司管理体制的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市场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交易、电子商务、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拓展市场能力。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民营企业产品美誉度。尤其在经济复苏时期,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品牌效应,使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民营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和融资”,最终才会产生“服务”和“效益”。

优化企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危机时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低、处于产业链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要改变这种状况,民民营企业营企业必须借此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优化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在企业链条中的位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济复苏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民营企业是发展力量培养的重点对象。金融危机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机遇,民营企业未来的竞争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培养一支职业管理者队伍并进而建立起民营企业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监督机制。

提高民营企业对融资方式的认识,让民营企业认识除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外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信贷、政府贷款补偿贸易、项目融资、租赁等。

(二)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在经济复苏时期,世界处于缓慢恢复阶段,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国家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解决它们发展中的困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提供信贷;在财政和税收上适当予以减免,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政府还应该在财政中增加对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投入,吸收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作为信用担保机构会员,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同时政府为民营企业要制定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

完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经济复苏的特殊时期,民营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政府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健全中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完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考虑产业的地区布局和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并根据产业的经济特征,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以推进科技创新为突破,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金融机构管理体制。

首先,加快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使银行真正树立竞争和服务意识。从对民营企业的“惜贷”转为对民营企业的“争贷”;简化贷款程序,适度的简化审批环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拓展民营企业融资通道。其次,加强创新的融资方式建设,让营企业融资更快捷有效。大多数民营企业贷款信用匮乏,这时民营企业可以利用自有资金互相提供担保获得银行贷款的模式,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缓解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供应链融资方式主要帮助那些位于供应链上端的民营企业获得资金,通过供应链最下端的企业与银行签订协议,保证供应链上端的民营企业的现金流,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供应商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了民营企业原材料供货的衔接,达到多企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梅浩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2]侯春来.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2(4).

[3]李云燕.民营企业筹融资难问题探讨[J].企业研究,2012(12).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3篇

摘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退民进”国策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民营企业投资的增长情况及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寻求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截至2008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0%;个体工商户达到2917.3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175.8万户,增长6.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个体工商户不仅户数在持续增加,而且增长率连续6年呈明显上升态势;而私营企业虽然户数也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却从2003年起连续5年出现下降。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9006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1655.2亿元,增长22.52%(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率却还略高于经济形势最好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率更是较2007年增加了8.92个百分点。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3万亿元,同比增加3.5万亿元,增长25.46%。其中国有经济完成4.64万亿元,同比增加0.77万亿元,增长20%;外资企业完成1.41万亿元,同比增加739亿元,增长5.53%;而民营企业则完成11.18万亿元,同比增加2.65万亿元,增长31.07%,较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增幅分别高出11.07个和25.54个百分点(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民营企业投资增幅始终快于国有经济投资增幅,而外资企业投资增幅总体变动不大,所以民营企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08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08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3. 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权益。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次国民待遇”(相对于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和国企所享受的“国民待遇”而言),以及投资权益受到损害,投资合同履行困难等现象,严重打击民营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健全法规,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不断增长。

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良好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助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和经营指导服务等。同时,还应鼓励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民营企业投资咨询机构,组织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技术开发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忠礼.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J].河南经济,2007,(10):22-23.

[2]杨松令.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 2008,(11):37-38.

[3]唐曙光.中小民企如何做好市场调查[J].大众投资指南, 2006,(4):43.

[4]李垣明.中小民企三望而行(环境篇)[J].大众投资指南,2005,(11):4-5.

[5]王元京.哪些投资将向民营资本开放[J].大众投资指南,2006,(5):4-6.

[6]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7]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放管服;营商环境;区域经济;区县;民营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职责,承担着创新和创业的职责,承担着国富民强的职责。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区县级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树立文明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围绕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聚焦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按照“强思想、夯基础、砺作风、求突破”等要求,增强主动服务、文明服务意识,推动投资者、企业不断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的现状

1.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是以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区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1];我国地域南北、东西跨度大,受自然、人文、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某些层度上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表现在从东到西、从上到下的不平衡状态。经济建设水平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以单一省份为例,省市区域发展第二产业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有些正在发展第三产业。区县地区多以传统行业为主导经济,经济水平偏低[2]。

1.2区县级民营企业现状

我国的县域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中间性、农村性、枢纽性、区域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点[3],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区县级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技术落后、体制限制、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冲击等一些现状和压力得到了全面的暴露。一是经营管理亟待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大部分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上,企业内部管理落后,部分企业管理比较粗放,运作不够规范,财务管理等制度不够健全。二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民营企业中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偏少,技术含量整体不高。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较低,缺乏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三是发展信心亟待提振。面对严峻形势,大多数企业都在坚持,甚至是苦苦支撑,很多民营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未来经济预期持悲观态度,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2“放管服”改革、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放管服”改革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是落实中央批示指示精神,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审批、强化执法、促进服务、提高经济的重要举措,能全面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实施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快速高效运行。优化政务服务、规范政商交往,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法治创建,提高法治素养,做到法治先行,以发展是第一要务,打造公平透明、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全方位、高标准的推动区县级区域经济发展建设。3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县级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3.1“放管服”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关系

一是落实分流、引导,推行电话或网上预约,智能取号的具有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单位全部整合进驻的高标准高质量一站式便民为企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在秉承“责任、服务、高效、诚信”理念的基础上,推进“一次办好”,推进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放管服改革,切实打通信息壁垒,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相结合的智慧服务模式,实现“数据网上跑,企业不用跑”的目的。二是开展全程帮办代办的项目服务,让企业易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积极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道”运行机制,围绕难点、热点、堵点问题开展工作,跑出发展加速度,以宽广的眼界、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服务、卓越的效率,创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

3.2法治营商环境和民营企业的关系

建立健全法治营商环境,通过开展一系列集依法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经济产权保护、风险防控等内容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民营企业法治担当,用好的法治理念指导企业依法发展,强化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切实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传统民营企业中,提高民企管理人员的法治思维和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提升新的发展理念、强化法治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充分发挥法治营商环境在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挽救危困企业、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4当前区县级放管服改革和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对推进

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企业成本增大。企业用工成本方面反映较集中,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固定且过高,成为企业增加的主要成本。二是大企业生产土壤缺乏,留不住大企业和高端人才,双招双引工作难度大,总体上市场化程度偏低,民营企业在市场情况方面限制还没有完全放开。三是社会整体法治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和企业“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利不信理”,导致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政府的法治权威和营商环境,部分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信守信的意识还不够强。四是政府部分单位对营造法治营商环境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工作缺乏系统认识,制定的工作措施和服务能力还不够具体有效。

5放管服改革、法治营商环境创建对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稳定的举措

5.1放管服改革推动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举措

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一是提高管理部门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夯实政策落实,带头扛起抓政策落实的责任,完善配套举措和行动计划,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让抓落实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二是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税收环境。实施大规模的减税,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三是明确审批与监管职责。加强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促进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建立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动新机制,强化“审管分离,权责一致”“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四是开展“送政策上门精准对接”服务活动。制作汇集关于税费、融资、财政、土地、创新、人才、对外合作、政商关系、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手册,以便于企业了解政策内容、享受政策红利。

5.2法治营商环境创建促进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举措

一是强化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甄选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律师团队成立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深入民营企业经济园区、工业园区开展“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开展民营企业“依法维权”活动,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手段,依法帮助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全区经济安全。二是规范合同订立。强化民企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提高依法经营意识,完善民营企业信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机制,提高管理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办法,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行政处罚标准,抓紧审理并及时办结民企就行政机关侵权行为提出的复议申请。四是引导民企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探索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探索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全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同度,营造有利于民企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五是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围绕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确定民营企业“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第15篇

1.1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背景、基础及优势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学科背景的差异,海洋经济至今尚未有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海洋经济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是一种资源依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第二,海洋经济表现为某些海洋产业的开发或是为其提供支持的产业活动,而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三,海洋经济活动必须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海上或海底。基于此,海洋经济的概念可归纳为: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空间所形成的各种产业活动。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宁波位于长江经济发展轴和沿海经济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于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期,宁波市也深入贯彻省委港航强省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海洋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为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宁波—舟山港及其附近区域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战略地位的确立为宁波海洋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还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具有国内渔业资源优势;第二,具有省内滩涂、浅海资源优势;第三,具有全球港湾航道资源优势;第四,具有世界海洋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第五,具有区域海洋新能源优势等。

1.2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现状

民营经济一直是宁波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充满活力,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宁波模式”与新一轮海洋开发开放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激发宁波民营经济的强大资本力量,使资源配置的效能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根据各产业龙头企业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民营资本投资比重较高的产业为: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比重高,主要原因在于宁波具有全国的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再加上民营资本充足和灵活的机制,在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制造领域形成了民营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海洋船舶制造和海洋交通运输业,除了三星重工以外,宁波65家造船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资本活跃于此,主要是由于2003年全球船舶市场供不应求,加上造船业的门槛低、利润高,引发了民营资本投资的浪潮。民营资本的不断渗透延伸了造船产业链,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时也不断地强化了宁波特有的港口和码头优势。海运业虽有宁波海运、宁波外代等国资航运企业,但北仑和江北两区海运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目前民营海运企业已在积极开拓海外运输市场,民营资本在海运业的投资程度可见一斑。海洋生物医药业是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它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投资规模具有灵活性,不会像海洋油气、海洋化工动辄几亿、十几亿,因而给民营资本提供了无数的投资机会。另外,宁波市拥有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海洋开发院、宁波大学生命学院等一批海洋科技方面的科研机构,已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不少关键性技术成果。第二,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比重较低的领域为: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之所以投资比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企垄断;其次,市场准入的条条框框多,对于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高;再次,民营企业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家观望的多。

1.3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逐步发展壮大,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而且在海洋经济领域日益做大。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3.1政策扶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

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文件,有力地推进了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步伐。《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提出,要放开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注册限制,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是承诺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向民营资本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扩大投资。另外,《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宁波市海洋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宁波市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意见》等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战略思路,要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政策法规引导下,许多民营企业大胆地投资于海洋经济,目前直接涉海民营企业已超过了5000家。

1.3.2利用资本优势,加大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有包括参股投资和自主投资两种投资模式。参股投资,就是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吸引了雅戈尔、宋城集团等民营龙头企业的参股投资,民营资本投资一度占到了50%以上。自主投资,就是民营企业通过独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大榭岛开发建设中,民营企业永信港埠发展有限公司和兴发港埠有限公司各自投资一个亿,建设、经营了万吨级货运码头。

1.3.3利用传统修造船优势,加快发展现代船舶制造和国内、国际航运业宁波修、造船历史悠久

目前有民营造船企业65家,造船能力达到250万载重吨。其中,能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企业有20家。深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民营企业借助造船业的优势和港口通天下优势,积极投资于国内、国际航运业,已经成为三位一体港航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宁波共有航运企业132家,其中民营航运企业120家。

1.3.4利用传统渔业养殖优势,投资水产品精深加工

渔业资源和养殖一直是宁波海洋经济传统优势,众多民营企业据此投资水产品精深加工,促成现代海洋水产加工业。目前,宁波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6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多万吨,已经形成一批以南方水产、飞日水产、三英水产、旭文水产等为代表的民营龙头企业。

1.3.5利用科技进步,投资海洋高科技产业

宁波一些民营企业,依靠海洋科技开发优势,积极投资海洋高科技产业。如宁波超星和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制开发深海鱼油、DHA、深海鱼氨基酸胶囊、鱼精膏产品、酶解鱼蛋白胨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

1.3.6利用开发区平台,发展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主要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为平台,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等,建成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如梅山保税港区,进驻保税港区的大项目中有许多是民营企业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公司、大宗矿产品、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宁波保税港区,落户的3200多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总量的80%左右。

2宁波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民营资本积极地进入到了海洋经济领域。但由于体制、准入门槛和操作层面等原因,导致了只能浅层次进入海洋经济领域,没能全面、充分地进入到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使得宁波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期以来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当前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障碍。

2.1用海审批复杂,民营企业用海难

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要在海岛、海岸、海湾和海域开展经营活动,首要解决的难关就是用海问题。而用海涉及海洋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甚至是军队管理部门,审批手续相当复杂,非一般民营企业自身之力所能解决。如鄞州滨海创业中心,目前有13000亩已经围涂的养殖用海,本想将养殖用海转为建设用海,为鄞州本地涉海民营企业———投资意向达6亿元的中国集装箱集团的集装箱建设项目,10多家有投资意向的德国环保和汽配企业等提供工业用地,但目前宁波市每年用海指标仅有7000亩,这些指标主要计划用于梅山保税区和杭州湾新区,创业中心海域转用困难重重。

2.2临海建设用地紧缺,民营企业用地难

民营企业在临海区域投资海洋经济,需要解决落地问题。近年来宁波临海各类开发区和乡镇,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建设用地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临海各类开发区和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紧张已成为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的重要瓶颈。

2.3市场准入门槛高,部分产业缺乏竞争

虽然宁波有部分民营企业投资了码头、桥梁等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但整体而言,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海洋油气、临港石化、海域航空、海床开发等行业。这些行业属于垄断资源,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垄断经营,即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央企独资经营管理,造成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行业参与竞争。如春晓油气田、镇海炼化等产业。

2.4海洋人才紧缺,企业发展缺乏智力支持

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的经济,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必须依靠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来支撑,但宁波目前海洋科技人才十分紧缺。在宁波,涉海科研机构少,单独建制的涉海科研机构只有2个,设有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专业的高校只有一所。无论是高层次科研人才,还是中高级技术人才,都存在很大市场缺口,且在宁波2万多高级人才中,只有200多人与海洋经济有关。宁波海洋高科技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资源共享性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这些都是民营企业难以入围的重要因素。

2.5涉海公共服务少,企业缺乏平台支撑

由于海洋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涉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融资担保机构为涉海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进军海洋经济的资金需求。2010年,全市经认定的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3家,拥有创业场地4亿多平米,建造厂房1400万平米,共入驻中小企业4500家,但涉海企业不足5%,海洋科技企业专门孵化基地尚未建立。海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缺乏,海洋科技交易市场、涉海中介、涉海检测机构等尚未健全,使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缺乏有力支撑。

3扩大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新要求,民营企业在投资海洋经济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转型、提升、拓展之路。为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对海洋经济的投资,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民营资本投资海洋经济政策落实与执行要到位

相对来说宁波不缺有关海洋经济、民营资本的政策。从全国性的2005年“非公36条”,《反垄断法》,2009年《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2010年“新36条”到地方性的“宁波29条”,2011年《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都规定了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建立了较科学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还有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等。政策的初衷都很好,但是它无疑会影响垄断势力的既得利益,且一些政策缺乏重大突破,再加上没人落实,实施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政府必须明确一个职能部门来监督落实新海洋经济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3.2创新民营企业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首先,上级政府应下放建设用海审批权限,调整围涂填海造地计划,不要将建设用海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次,要尽可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用海用地办事效率,为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提供科学、高效、周到服务。第三,针对海域权中的传统渔业用地占比过高的现象,通过限制和减少传统海洋产业用地的许可,增加和鼓励新兴高新海洋产业用地开发,并在用海权上向民营企业倾斜。

3.3建立和健全海洋科技和资金的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民营企业投资海洋经济缺乏科技和融资瓶颈,要创新民营企业公共海洋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出台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细则,并抓紧筹办宁波市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体建设,包括涉海企业信息库、海洋科研项目信息库、海洋专家资源库、涉海政策法规等。同时,促进涉海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创新大中型海洋经济项目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参股经营和产业链纵向经营。

3.4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

针对宁波海洋经济高科技人才的重大缺口,优先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引进上,加紧完善实时人才引进政策,改变人才引进速度慢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局面,重点引进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资金补助、创业扶持、生活待遇、收入分配上给予便利和倾斜,做到引进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的培养上,加紧制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口的教育培训计划,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强化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