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

新农村建设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描绘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指明了建设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是按照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基本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业结合的生态家园模式[1]。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村环境,统筹城乡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现代化。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如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的“棚-猪-厕-沼”四位一体生态工程,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对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转换,生成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1.2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比如沼气工程建设,一口8~10m3的沼气池,约需投资1500元左右[2],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700元,节约化肥和农药费用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150元,则一口沼气池的经济效益可达1200元/年。如果把沼气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效益更加显著。

1.3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露天厕、泥水街、鸡鸭圈、蝇满院”的恶劣环境之中。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技术、沼气发酵以及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农村用能的水平和品位,促使农民养成了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农村发展沼气,使广大农村妇女告别了烟熏火燎之苦,被称为“妇女的第二次解放”;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粪便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切实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1.4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提高居民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不仅要考虑外在形象的美化,更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涉及能源、生态、建筑、种植、养殖和微生物等多门学科,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因其效益显著,能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列中去,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用户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种养、加工等庭院经济项目,消化和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农民在模式建设中,逐步树立起商品的信息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和市场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5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民主管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要求贯彻可行性原则,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村级服务组织,是由农民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服务组织直接联系着每一家农户,既能开展经济技术服务,又能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使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与外部市场竞争的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促进了民主管理。

2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1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化的目标,预期到21世纪中后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可能成为世界主流能源。兰州市具有较为丰富的且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是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1)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兰州市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薪柴、畜粪等,是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60%[3]。与河西和陇东地区相比,兰州市生物质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但由于生物质能资源获取方便,在兰州市农村地区利用较为普遍,且利用水平低,能源转化率低,存在很大的优化利用空间,可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

(2)太阳能

兰州市太阳能资源丰富,属于太阳辐射的一、二类地区,平均日照时间2300~2700h/a。有专家测试,在相同水量和温度的前提下,夏季每天每平方米所接受的太阳能热量相当于4kW.h的电转化的热量,冬季则大约相当于2~3kW.h的电能[3]。据估算,一只集热面积1.5m2的太阳能热水器可满足一个四口之家一天的热水需求,假设一年需使用热水器300天,则可节电900度,相当于344.7kgce,按每度电0.54元计算,可节约电费486元。若按2004年兰州市人口总数309万人,约77万户,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约8%计算,则全市可节约5544万度电,相当于2123.35万吨标煤,节约电费2993.76万元,减少CO2排放3157万吨,减少SO2排放28.46万吨。同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光电利用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政策条件

政府支持是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强有力条件。国家的《节能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均提出了“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制定出“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村能源发展的政府措施。兰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要将农村能源作为缓解人畜饮水后的又一重大问题来对待,作为农村的一场新革命来对待,2007年4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兰州市节约能源实施办法”。这些都为加快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技术基础

技术条件是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基础。甘肃是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目前已总结出“一池三改三配套、四位一体、一池三改”等多种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兰州市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拥有多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有1000多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好的技术队伍。另外兰州市还拥有多家农村能源研发培训机构,如国际太阳能促进中心、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和培训中心、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兰州市农村能源建设推广中心、市畜牧局、市能源站、市太阳能学会以及皋兰县农广校等部门,均可为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2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具备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兰州市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

近几年来,兰州市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畜禽粪便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都比较低,区域优势和潜在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二)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近年来,兰州市已对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但总体上看,一是投资渠道不稳定,未设立专项资金,投资方向单一;二是投入量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快速发展。

(三)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技术推广和后续管理服务体系薄弱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队伍作保障,没有比较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就不能使能源生态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近几年来,兰州市农村沼气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新建沼气池较多,使用年限短,管护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制约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快速稳步发展。

(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滞后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涉及的领域广,具有多学科、跨行业、技术密集等特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水平。兰州市在研究开发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降低工程成本,秸秆气化等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在能源农业、开发燃料乙醇技术、秸秆固化和液化等方面的生物质能源深层次开发利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3.1发展思路

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推广地各类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发展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兰州市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在于抓好“五项工程”建设。

(一)加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依托沼气国债项目,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单位,将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禽畜舍、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沼气池等农村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组合,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炕灶、改庭院等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紧紧抓住农村“六小”工程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沼气国债项目的争取力度,以推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二)大力推广生物质气化工程建设。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突破口,加快推广生物质气化技术。(三)认真抓好集约化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分期分批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切实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四)积极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要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抓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制订好建设规划,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推行先进适用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技术模式,以项目推动发展,以“示范村”和“整治村”为重点,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的推广应用。(五)全面启动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工程。以科技为先导,充分依托兰州市及甘肃省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加速开发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满足小康社会需要的农村替代能源新技术。

4加快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4.1科学规划,把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科学规划是加快发展农村能源的前提。要进一步调整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把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切实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

4.2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适合兰州特点的技术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兰州市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现状和区域特点,明确建设区域和重点。在湟水沿岸的红古区,以防养殖场粪便污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应与防治禽畜养殖污染和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重点发展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沼气工程以及太阳暖圈等组合的“畜-厕-沼”模式;在兰州市郊区,与养殖场搬迁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城郊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在榆中、永登、皋兰三县的偏远地区,可将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吊炕、省柴灶和集雨水窖等生态工程集为一体,形成“太阳能—生物质能”一体化的农村生态住宅模式,以满足住宅的取暖、照明、炊事、热水等日常能源需求。

4.3创新机制,不断加大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的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加大财政的资金投入;要注重项目的整合配套,争取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节能等专项经费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扶持政策,并鼓励调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投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4.4突出科技,进一步提升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技术支撑能力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技术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转换、利用技术的开发和能源农业技术的研究;注重沼气工程与农技、农机措施的综合配套,加快农村能源与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充实技术力量,提高队伍素质,抓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科技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4.5拓展领域,探索后续管理的模式和机制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一方面要挖掘潜力,积极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领域,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抓好示范试验,不断扩大沼渣、沼液的应用范围;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养殖业、种植业等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培栋,王刚.农村户用能源生态工程北方模式能量转化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5,26(6):815-819.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2篇

今年*的新农村建设是在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的基础上顺利推进的,说顺利二字,是在我们经历了方方面面考验,市乡村三级干部群众付出极大心血汗水之后达到的效果和目的,这样讲是因为在晋中十一个县(区、市)中,受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所以说*前半年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是极其不易的,是我们*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1-6月份,全市GDP完成61亿元;财政总收入13.64亿元,增长11.35%;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7597元和3137元,增长16.2%、0.6%。具体来讲,我们力抓三项重点工作,落实四项保障措施,在困难形势下尽最大努力使全市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新的质的变化。

一、力抓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牢固树立民生至上的思想,紧紧围绕农民保收增收主线,致力在生产发展上谋求大突破。从中央、国务院到各级都提出了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从我们*来说,尤其从农村来讲,保民生的任务尤其艰巨、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在晋中各县市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多年来,农民就业主要依靠在企业务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务工收入,但是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以焦炭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受到了出口受阻的严重影响,可以说*的整个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为强烈的冲击,因为*的主导产品是焦炭,主要以出口为主,而前半年出口的焦炭寥寥无几,尤其在五月份更是零出口,整个山西都是零,焦炭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之后,焦化企业都是在最长时间地延长结焦时间。上游产业洗煤企业多数都被迫关停,煤矿产业由于市场影响加之资源整合不能正常开工生产,所以,支撑*经济主力的煤焦产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冲击。企业的严重开工不足致使全市有2—3万农民从企业回到农村,回到农村在短时间内一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岗位或者找到一份好的职业,而且从*农村来讲,也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这样下来,就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劳力闲置,农民保收增收压力非常大。这种严峻的形势也促使我们*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的农业,重新把农业的位置、农业的级次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到今年前半年,市委、市政府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倾注的精力、花费的心血,投入的资金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农业上做文章?从*来讲,靠传统农业发展的路子肯定行不通,经过慎慎、全面考察之后,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致力在提升农业发展级次、提升农业产出效益、提升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份额上谋求大突破。具体从四个方面来讲:一是力推温室大棚大发展,力争使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成为促动农民收入提高的增长极,农业级次提升的加速器。在2000年,我们*就曾提出百村万棚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当时日光能温室的产出效益和企业务工收入没有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辛辛苦苦一年搞一个日光能温室的收入和一个成年劳力在企业就业的收入差不多,甚至不如在企业就业收入多。因而老百姓发展温室的积极性不太大,成效很不理想,全市农业依然是处于传统农业的级次上,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非常有限,加之耕地非常有限,其中还有一半是旱地,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较高的效益必须在高效设施农业上大做文章。而时至今日,晋中其他县市尤其是榆次、太谷发展得非常好,以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提供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高效农业完全可以在农民就业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老百姓收入的重要份额是来自于高效农业,从*来讲,为了破解闲置劳力就业难题,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从2007年开始营造氛围,2008年典型先行,在*以星星之火的势头率先打造出了一批发展的亮点,推出了一些典型,类似于张兰镇孙村,去年发展了45个日光能温室,每个日光能温室的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4万元的收入对现在*老百姓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一个成年劳力在2008年收入最高的时候一年的收入最多也只有2万元左右,但是在今年能够收入1万多元也就很不错了,所以4万元相对于务工收入比较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老百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我市将在高效农业上谋划做篇大文章,经过层层发动、逐级申报、认真落实,今年*要搞1500—2000个日光能温室,土地面积约5000—7000亩(现在的日光能温室和过去的不同,现在一个日光能温室的棚地面积为1.2—1.5亩,加上露地面积总计一个大棚占地约3.5亩,搞1500个就要占地5000亩,搞2000个就要占地7000亩。)现在我们已经围绕1500—2000个的任务层层分解到人,已经落实到了农户和地块,但是在时下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推进日光能温室绝不强硬摊派,也不硬性下任务,主要缘于充分宣传发动的效果,我们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主要让有发展欲望的村主动申报,1500—2000个的任务是申报的结果,而且我们还很理性地把今年计划发展10个以下的村剔除出来,因为发展太少形不成规模、形不成市场,也不会体现出很好的效益来,所以今年*搞日光能温室的都是10个以上的村。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一个温室占地6-7分,现在一个温室相当于过去的一个甚至一个半,所以现在的10个温室就相当于过去的20至25个,这样形成规模之后,就形成了市场,销售也比较方便,效益也就非常理想,因此我们提出发展日光能温室首先就是要考虑适度规模,规模太小暂时不发展。为了确保把1500个日光能温室真正建设好,发展好,近日我们组织了50人的考察团赴山东青州、寿光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团有10个农业局的技术专家,25个村的支书或者村长,还有部分乡镇领导,都是一线上真正操作这件事情的同志,共同到日光能温室最发达的地方进行了考察学习。青州、寿光考察之后,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考察第一天我们按照观光路线看了三元朱村,看了几个市场,第二天随同寿光市蔬菜局局长又专门深入到和*非常贴近的乡村进行了考察,大家很受触动,深受启发。三元朱村通过发展日光能温室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元,今年要达到1.5万元,马寨村全村680口人,发展了437个日光能温室,户均三个,这个村老百姓住的是统一规划设计,自己投资新盖的别墅,家家户户有轿车,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发展,刚开始发展了17个日光能温室,之后逐年推广,发展到现在的437个。通过采访几个老百姓了解到,一个大棚除去一切开支后的纯收入能够达到5万元,毛收入能够达到10万元,专门采访的一户村民,一家有3个大棚,毛收入达到了25万元。在这个村家家户户住别墅、开轿车,这个村的例子对考察团的支部书记们刺激和震撼非常大,大家都实地入棚进行了参观,大棚的构造和*的大棚也差不多,但就在于发展的理念,马寨村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当推进到一定地步老百姓认可之后,他们就成了发展的主力,现在山东寿光市已经发展到了45万个日光能温室,80余万亩蔬菜,寿光也有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有全国最大的蔬菜物流市场,销售的蔬菜不仅来自当地,还有哈尔滨、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蔬菜都要到这个市场进行交易,蔬菜产业带动了整个寿光经济的腾飞,寿光现在是全国百强县市的第43位,寿光市去年的可用财力为22亿元,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工业强市、农业富民”的发展路子。马寨村、韩家村都是和*的农村很贴切的村,但是这些村给大家的启示非常大,应该说考察之后大家消除了顾虑,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动力。我们坚信,今年1500—2000个日光能温室完全能够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因为到目前为止,发展这些温室的土地已经全部落实到户,而且这次考察团中25个村的支部书记扛着*日光能温室发展的大头,考察之后他们都纷纷表示还要增加。发展日光能温室我们还有诸多优势,譬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需求优势、区域经济发达优势等集聚形成的市场优势,*老百姓消费蔬菜是靠外调,自身蔬菜消费市场很大,再加上灵石、孝义等周边市场也很大,所以固有市场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抓好利用好,定会大有作为。二是继续推动养殖业扩规上档升级,力争使畜牧业在农民就业增收中的份额实现快速提升。综合评价*的农业,如果说能够拿出来和榆次、太谷、平遥相比拼的那就是养殖业。得益于*工业企业比较发达,随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引导企业调产转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发展的目光盯到了农业上,尤其是养殖业上,所以现在*已经发展了12个万头猪场,这些万头猪场大部分都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普遍的特点是规模比较大,建设档次和科技含量也比较高,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安全型、健康型的大型养殖企业,前两天晋中市畜牧工作会也参观了*的荣凯、帅达两个万头猪场。着眼于如何破解今年金融危机对*老百姓收入带来的冲击,在推动大型规模养殖业的同时,我们把着力点同时放在了鼓励扶持适度规模养殖上。所谓适度规模养殖就是,通过搞养殖的农户不再需要搞其他产业就可以实现全家收入的稳定增加。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具体规模要求比如生猪饲养一年出栏就需达到200头,那么一个家庭的收入就比较可观,如果一年出栏50头,这个产业就不能保障一个家庭的生活。所以面对今年劳力闲置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号召大力提倡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对饲养量300—500头的猪,包括一定规模的牛、羊,政府将通过协调贷款,财政补贴利息进行扶持,目的就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给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增收渠道。截止目前,市畜牧局签字同意给老百姓支持给予贴息贷款的户数已经达到2500户,将解决6000万元贷款,补贴500余万元利息,2500户就能解决1万人的保收增收问题,1500—2000个日光能温室相当于也是1500—2000户,这样下来,通过发展日光能温室和畜牧养殖就可以解决2万人的保收增收问题。在保障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推动大型规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这段时期,养殖业效益极度下滑,已经到了盈亏的平衡点,这种情况下,保住*的规模养殖场也就保住了*畜牧业的大头,所以我们也采取协调解决贴息贷款的方式予以扶持,关于这些事情我们都已经和信用联社进行了对接。三是大力发展高效干果经济林,力争使这一潜在的富民产业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一个保证性产业。*丘陵山区的面积比较大,这里的农民如何实现增收,发展日光能温室条件所限,搞规模养殖靠自身实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也比较困难,但是发展以核桃、红枣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是非常有潜力的。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在*有全国最大的新鲜核桃仁加工企业,这个企业位于连福镇西杨屯村,一年加工新鲜核桃仁1200吨,新鲜核桃仁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直接带动解决5000余户妇女劳力的就业,现在已经形成了买山西、卖全国的格局,即在全国范围内收购核桃,加工成新鲜核桃仁之后销售到全国各地,这个产业一年的销售产值能够达到2亿元,剩到*的收入能够达到1亿多元,这块收入非常大,现在我们正在规范引导其进一步做强做大。但我们有了加工销售的龙头,却没有基地,所以要依托这一优势加快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今年新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1.3万亩,成活率能够达到85%以上,通过持续几年发展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达到10万亩,按每斤8元计算,每亩可以收入1500元,今年老百姓发展的积极性非常大,而且我们将持续几年搞下去,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政府每亩补贴200元,200元基本就够苗木款,以后逐年再补100元,连续补三年用于管护,这个产业既然发展起来就要发展好,使其真正发展成为老百姓的富民产业,按20万农民来讲,10万亩核桃干果经济林就是人均半亩,那么人均就会有600—700元的核桃干果经济林的收入。四是充分依托城市积极发展能够使广大农民充分就业增收的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力争使*农民在务工务农之外寻求一条新的重要增收渠道。*农民的收入渠道来源很单纯,主要是务工收入这个大头,农业只是补充。服务业发展也不充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可能就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农民,特别是近郊的农民、城中村的农民就可以依托城市发展服务业来实现自己的就业,现在*城区面积框架已经拉大到50平方公里,10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成为城郊乡镇,有50个村成为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所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相对其他地方肯定要快一些,依托发展服务业也包括休闲观光农业,在我们*也有很多地方有条件发展。总之,就是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实现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全力保证农民收入困难形势下能够平稳增长。

第二,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的惠农惠民政策,紧紧围绕提高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主题,全力保障“五个全覆盖”落到实处。关于“五个全覆盖”任务进展情况:一是实施8所中小学的校舍安全工程,总面积14059平米,投资1445万元。目前已有5所学校工程完工或部分完工,完成投资600万元。二是实施2个村、6.5公里的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投资250万元。万关线至北山头村通工程,已经完成路面工程3.2公里,完成投资90万元,5月下旬前路面工程将全部完工。三是实施10处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637万元,解决14个自然村,14255人,142头大畜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部完成了实地勘测工作,初步设计完成70%,已批复的工程全部开工。四是投资150万元,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建的30个村卫生室已基本竣工,等待卫生部门审核完毕,予以挂牌。五是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已制定了实施方案,今年将完成159个行政村的入户工程。关于沼气建设情况:我市的沼气建设从2006年起步,2007年实现了大的突破,2008年继续巩固,在2009年又有了新的内容,毫不夸张地讲,在全省范围内,*的户用沼气发展数量是最多的,到今年底,保守地讲*的户用沼气将达到2万户,在全省也是独一无二的,2007年我们力推沼气建设,我带领农业局一班人,和人大、政协分管农业领导共走过了83个村,因为当时老百姓对发展沼气不认可,村干部对推进沼气建设也有抵触情绪,乡镇干部感到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逐村进行推进,一个村一个村地落实,而且打破常规,提前发放启动资金,极大地调动起了老百姓的积极性,2007年当年就推广7000余户。在此基础上,2008年继续推进,今年已经发展到了老百姓推着干部搞,甚至有些村民直接找到农业局主动要求搞,老百姓真正地看到了沼气这种清洁能源的好处,加之随着洗煤企业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生煤泥的质量越来越差,可燃物越来越少,也刺激了老百姓发展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所以现在户用沼气推广非常顺利,仅连福镇今年已经发展到700多户,市财政在这方面力度也很大,每个补贴500元。今年在农村新能源发展方面又有新亮点,现有2个大型沼气和4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全部竣工之后,将有7个村,近2500余农户享受到类似城市集中供气带来的便捷。尤其是东大期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园,建设起一个万头猪场,一个300头牛场,一个大型沼气(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50个日光能温室,是一个初具雏形的农业循环园。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创三优”工作,让广大农民持续地尽享优美的生存居住环境。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这方面我们*在去年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去年*因为农村环境整治起步阶段整治不到位,效果不好,遭到张璞市长的批评,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因此免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件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大大刺激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的全面开展,去年,市乡村三级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达到了5000万元以上,仅市财政投资1500万元。之所以会拿出这么多资金整治农村环境,因为多少年来*老百姓是通过燃用煤泥取火,燃用煤泥之后就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农村随处可见的是垃圾,垃圾包围村庄、垃圾沿路堆放、垃圾沿河堆放、垃圾随处堆放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去年市委、市政府在农村不境整治上是下了大决心的,在环境整治上我们提出了“煤泥入院、粪堆出村、垃圾根治、绿化跟进、美化提升”的思路,而且专门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相当于城市环卫局,有专门人员全天候在农村巡查,还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等专门仪器,对问题严重的地段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逾期不改严厉处罚。今年我们重点是考虑长效机制的落实,现在正在按照晋中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办法措施深入推进,近期我们将举行乡镇环卫所,农村环卫站的挂牌,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这件事情。对于一个村来讲,首先是煤泥入院,农家肥送到田间地头,垃圾做到日积日运日清,也就是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清运,送到山头、沟边用于填沟造地,对于清理煤泥、垃圾后腾出的空闲地,我们迅速跟进,用绿化占领,如果绿化不占领,那么形成反弹之后煤泥又会原处堆放,要立即采取行动,美化提升就是去年我们*搞了60个园林村,这些园林村有别于其他地方,这些园林村普遍都搞了能够给老百姓提供公共活动、休闲娱乐这样的小公园、小广场,今年我们仍然是这个标准,尽管经济条件不允许,但是有些自身实力很强的村自己搞园林村,搞公园广场,比如西大期、穆家堡、板峪等村等村今年搞的比去年的规模都大,标准也高,这就说明园林村建设确实是老百姓拥护支持的一件大好事,今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是如何保持长效机制,实现长久的效果,这项工作正在按照晋中市的安排稳步扎实地推进。

二、落实四项保障措施

第一,最充分地运用和把握好国家的利农惠农政策机遇。现在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倾斜力度是非常大的,公共财政很大一块都倾斜到了“三农”工作上,从我们*来讲,就是要全力以赴抓机遇,千方百计争项目,尽可能让*的老百姓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多地享受国家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类似于我市的沼气建设,近几年任何一个县没有我们*争取到的资金多,沼气建设争取到上级的资金达5000余万元,水利方面,包括饮水安全工程、新水源工程、骨干坝、淤地坝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我们都争取了很多资金,而且都在几千万元以上,林业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大力发展汾河生态护岸林,争取的资金也比较多。包括农机补贴资金在晋中也是数额比较大的。这几年我们争取回来的资金远远大于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而且都实打实用到了农民头上。今年也要尽可能争取这方面的资金,类似农业局,在水利和农综开发办争取水利资金的同时,今年也争取到了投资几百万元的节水灌溉项目,而且连续三年持续实施。饮水安全这几年一直困扰*农村的发展,正好省里推进“五个全覆盖”,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投资效果也很好。还有是这几年我们*在城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农村的变化也很大,尤其是农村的骨架道路投巨资进行大的改善,从去年以来,投资在2亿元以上,而且我们突破了一些交通上的瓶颈,在跨铁路桥、公路桥、汾河桥上做了很多文章,在汾河上今年新建两座桥,加上去年竣工通车的共三个桥,而且今后还要陆续再建几个汾河桥,不仅沟通了两岸,也进一步拉近了*和孝义的距离,实现了多少年来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愿望。穿铁路的大桥从去年以来,正在施工和已经竣工的也有三、四座,很好地沟通了南北交通,突破了这个瓶颈,另外还有几条主干道,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高标准重新翻修,所以现在农村道路建设水平是比较高的,如果说前几年交通还是*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几年则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第二,最充分地发挥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引导服务支持作用。时下的“三农”工作,如果政府不过多地倾斜精力也能过得去,但是如果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整个农村的和谐发展,市委、市政府应该在这方面特别地倾斜,因为农业在全国来讲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是一个弱质产业,相对城市来讲,农村是一个不发达区域,农民相对富裕阶层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尤其是我们*,农业相对工业来讲是一条短腿,同晋中其他县市来比也较落后。如果*不在高效农业上做文章,那么*十亩地比不上太谷一亩地收益的局面始终不可能扭转,农民依靠土地实现增收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就应该在这方面予以足够倾斜。首先是理念上的倾斜,去年以来,我们*市委、市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就是一种理念的提升,秦市长和已经升任晋中人大副主任的杨书记对农业是特别厚爱,杨书记还曾带领考察团专门赴成都考察学习高效农业,秦市长在农业上事事倾斜,事事支持,事事兑现。比如在2007年,已经是腊月二十七,仍然把沼气建设资金全部兑现,全部发放到村,正是由于这一次的取信于民,之后市委、政府号召什么,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都积极主动响应。在2008年秦市长主导提议市财政拿出600万元用于园林村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拿出1500余万元而且单独设立农环办等等这都是超常规的举措。今年尽管财政也比较困难,但是对农业的投入有增无减,市委、政府仍然专门拿出1000万元资金作为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关于“三农”发展的重点会议秦市长都要参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是非常大的。从现在看,尽管*丧失了进入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机遇,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自己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好之后还是有可能纳入这个园区,进而享受进入园区后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此市政府还专门和山西农大联手结对隆重地举行了对接仪式,由山西农大为我市全面提供技术服务,我们全面承接农大的服务。这些事情都是市委、市政府主导推动下做成的。

第三,最充分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对其他地方来讲,工业发达是*最大的优势,工商企业家人数多、队伍大、级次高也是明显的比较优势,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离不开这些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的支撑,做好“三农”工作更离不开他们。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充分依托和发挥好工业优势,大力推进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以工介农工作开展,早在2008年,市委、政府提出了“一企推一村、共建新农村”战略举措,效果非常好,企业从资金、物资等各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大数在2亿元,安泰集团和维峰煤业分别拿出500万元用于义安村和城寺村的新农村建设。今年,在总结去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有所创新,提出了“百企推百村、共建新农村”,百企不仅局限于*本地的企业,还进一步扩大到了在*的驻介企业,比如汾西矿业集团、铁路系统等驻介企业都纳入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企业行列,今年的效果应该说比去年更好一些,安泰集团首先提出将在今后三年拿出1.5亿元主导推动义安村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多企业作为都很大。*煤矿比较多,煤炭产量居晋中第二,但是随之带来的房屋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是多少年来悬而未决的大问题,直接关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需避让搬迁,资金主要来源于煤矿老板,这几年我们下大力气解决,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已有22个村竣工或加紧施工,这些村规划设计新,建设标准高,普遍都是多层住宅花园式小区,加之普遍紧靠城市、集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又辅之以集中供热、供气等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所以,一经建成就成为我市新农村的典范,成为展示我市新农村良好风貌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个村的搬迁资金都在几千万甚至上亿元,都是以工补农的结果。从更宽领域上推进以工补农,就是引导企业家进入农业领域发展高效农业,领办龙头企业,*新发展的12个万头猪场都是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成果,有的企业原先从事煤炭产业发展得就很好,但介入农业做得也很大,类似于维群集团,在已经形成了20万吨玉米淀粉、5万吨结晶糖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现正新上的5万吨谷氨酸和6万吨味精项目,已经和河南莲花味精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部达产达效之后,集团产值能够达到15亿元。路鑫集团在义安镇万户堡地区流转了1200亩土地,计划发展日光能温室,而且专门派人随考察团到寿光、青州进行了参观学习;大佛寺煤矿的老板利用填沟造地现在已经整理出300—400亩土地,计划发展苗木花卉基地,工业企业领办农业企业发展高效农业大势渐浓。以工补农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财政收入大数来自于工业,现在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越来越大,实则上也是以工补农的力度越来越大。

第四,最充分地引导保护好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发挥好其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贵在引导、贵在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多地为农民考虑、谋划一些事情,才能够更好地赢得民心。从沼气建设推进三年的效果来看,也充分说明只要我们把惠民工程办好,老百姓也一定是积极拥护的。去年搞园林村建设可以说是真正惠及百姓的大好事,没有一个老百姓反对,今年搞日光能温室大棚,从报名的情况来看,老百姓发展的欲望非常强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一切事情都必须以他们为主,政府全力做好引导、服务和支持。

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一是“十有十个一”完成情况。截止目前我市有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82个,2006年确定的10个试点村全部具备了十有十个一的条件,2007年的19个重点推进村、2008年的28个重点推进村也已全部具备了十有十个一的条件,2009年有8个具备了十有十个一的条件,共计65个村已具备了十有十个一的条件。

二是重点推进村规划编制、“四化四改”推进情况。2009年重点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在去年西刘屯、西段屯、小宋曲、穆家堡等村规划的基础上,专门聘请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设计,今年新确定的2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已有8个村完成规划,连福镇的张良、西湖龙、西狐3个重点推进村现正着手规划,25个重点推进村的规划年底全部完成。在全面完成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25个推进村已全部完成了主街道硬化,4个村已达到了“户户通”,其余村小街道的硬化工程将在年内全部完成。在村庄绿化上,我们坚持把建设环村林带、街巷绿化以及建设小公园、小游园、小广场一并考虑实施,截止目前,25个村已全部达到园林村的标准。在路灯亮化上,25个村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的亮化工程已经展开,年内将全部完成。25个重点推进村已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和户用沼气建设。截止目前,25个重点村共建户用沼气1025户。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任务1.19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第一批任务下达600人;培养科技示范户500户,农民科技培训11万人次。截止6月底前,我市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7255人,转移人数655人,农业科技培训人数7.2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372户。其中完成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人数748人,转移428人。对返乡农民工培训再就业我们专门出台了政策措施:一是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二是完善政策促就业。原来一个农民工只能免费培训一次,现在我们放宽了这一标准,接受过免费培训的农民工还可以再次接受免费培训。另外,劳动部门还设置专项资金对吸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企业进行补助。三是改善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包括对创业小额贷款进行贴息、为农民工创业减免各种费用、降低或者减免租金等一些优惠政策。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药执法开展情况。全市有三品企业1个,三品基地2个,有生产记录、执行无公害生产标准,今年4—6月份抽检蔬菜水果样品75个,其中不合格样品3个,合格率达99.6%。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农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坑农害农行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积极展开“*市农药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0户,涉及6乡镇18个村。

五是测土配方施肥情况。今年我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其中玉米25万亩,小麦15万亩,涉及10个乡镇231个村,5万余农户。全市配方肥施用面积20万亩,配方肥使用45吨。并设立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5个、千亩示范区20个;示范区面积7万亩。小麦亩增产量28公斤,玉米亩增产量40公斤,40万亩总增产1420万公斤,亩节肥1.7公斤,总节肥34万公斤,每亩节本增效30.3元,总节本增效1212万元,肥料利用率提高4.3个百分点。

六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情况。目前我市农村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0个。其中,种植业占28%,流通、加工等占8%,畜牧业占52%,农机服务业8%,其它行业占4%。合作社入社社员4215人,带动农户16278户,合作社总收入16921万元,获得晋中市AAA级合作社两家。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初具规模。全市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围绕当地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鑫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庆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形式层次化。全市有市级合作社84个,村级合作社36个,绝大多数是由农村专业大户牵头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种类多。全市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主要有7种类型:全程服务型、技术服务型、劳动协作型、市场带动型、实体经营型、“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型。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3篇

摘 要 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品味等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等带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民体育 健身工程 新农村 建设

农村体育是是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对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效应

(一)对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善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状况落后且发展十分缓慢,长期以来除了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是相当缓慢的。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体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一些地方为适应农民需要,成立了体育辅导站和健身俱乐部等。相当部分地区农民以业余、自愿为原则,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开展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防病治病,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利用体育活动,以“体”会友,以“体”会商,促进了农村社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大农村也出现了以广场舞、篮球赛等适合男女老少进行锻炼的相关活动内容。

(二)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效应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带动体育发展,体育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农民的体育活动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兴起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对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对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效应

农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方式和主要职业,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地域、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很大。农民的思想受生活方式、道德等传统实力影响较大,体育与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封闭性和被动性,可选择的项目种类有限,近年来,农村物质条件的好转,农民腰包鼓起来了,思想活动也丰富起来了,多数农民在农闲时都能找到合适的文化娱乐方式,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观,正所谓“多了一个球场,少了一个”。许多体育先进乡、村成为“无赌村”、“文明村”、“文明乡”。

(二)对提升农民健康素质状况的效应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的重要因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惠民工程”,看得见摸得着,投资小见效快,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健身需求,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悄然变化,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三)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影响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说明政府对农村体育、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和对农民健康状况的重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农村存在着农民的业余生活被黄、赌、毒现象及非法宗教活动很侵蚀,使部分家庭失去原有的幸福生活,对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既有的作用。

三、结论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体质,不但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培养了农民的健身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健身活动的实施与参与,广大农民在进行健身活动时,增强了农民朋友之间交流、沟通、合作,对改善农村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村落关系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今年来流动频繁,这无形中削弱了健身工程实施中的主力力量,同时也给农民健身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在健身过程中伤病的防护有项目开展方面都要从实际考虑参与人群的年龄等因素。

(三)一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健身工程中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亲民发展观;二是健全农村体育文化组织结构,加强基层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三是挖掘、整理和推广有地域及民族性的体育活动;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看起来简单,但是是可使农民直接受益的一项民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出发,要敢于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参与性,不断努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力争把健身工程办成农民身边的一件大实事。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项目编号:13YD017。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骆秉全,徐巍.北京新农村建设中的体育管理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3):292-294.

[3] 吕贤清.浅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决策管理.2009(26):32.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4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目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西部地区占80%)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毕节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毕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辽宁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程;增收工程;环境工程;素质工程;组织工程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31-02

世间万物皆有运行法则,新农村建设也有其规律可循,新农村建设属区域经济范畴,既有区域发展渚多共性,包括地域性、层次性、多元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社会的特殊个性,主要是微观性、弱质性、滞后性与差异性等特点。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农与非农关系、农业与资源生态关系.政府与农民关系等诸多复杂关系、因此,新农村建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其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综合协润,整体推进。就辽宁来讲,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着力打好城乡统筹发展的“振兴牌”,用科学振兴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好促进城乡全面振兴的“五大工程”,打出辽宁特色牌,创出辽宁新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基础工程:强化农村经济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人类赖以生仃的最基本方式是进行物质生产,以创造物资财富为目标的经济活动构成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经济力是综合国力之基础,经济发展迟速决定新农村建没成败,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现阶段辽宁城乡差距首先反映在农村生产山落后,城市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的根源在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日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要求足尽快摆脱“温饱陷阱”,尽快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从全局看,辽宁综合经济实力位次后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从而导致辽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尤为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发展经济,离开经济基础,新农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中央提山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尤其符合辽宁发展买际。

繁荣农村,扩大内需,促进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全面启动以”兴县富民”为宅题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切实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为此,要采取“三优”对策:一是把县域经挤放在“优先建设”的位置,始终坚持以强化经济基础为本,加快调整优化县城经济结构,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县域非农化促进农村现代化;二是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放权搞活县域经济,加快建立县域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尽快把县域纤济总量做大,增强辽宁经济综合实力;二是鼓励“优势竞争”发展,完善县域发展政策,坚持择优扶强,消除传统路径依赖,加人调控监管力度,建立县域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县城经济发展后劲。

二、增收工程:加快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根奉宗旨,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广大农民融入现代工业文明,共同走向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能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而且能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达到“城乡共赢”的功效、

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有种种,但主要途径是扩大农民就业,包括农业与非农就业,而扩大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因为“人多地少”的国情,有限资源禀赋难以承载庞大的农民群体。虽然从理沦上讲,农村“耕者有其田”,不存在农民失业,但事实上存在“隐性失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不尢分就此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必须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从新农村建没成败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农民就业问题,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转移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长期艰苦努力,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积极采取标本兼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加快就业转移进程,以促进农民增收。

从长远看,要力求治本,通过产业升级和就业转移,加速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产业化富裕农民,以城市化改变农村、最终通过非农化从根本上化解农民就业与增收难题。从近朋讲,要立足辽宁现实,坚持增收与节支并举,力促城乡与工农互补,着力作好“五增”文章:(1)增加支农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社会福利,降低农民消费支出,以减支促进增收;(2)农业提质增效,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务农比较效益,以增效促进增收;(3)积极推动乡镇企业扩产增容,提高县域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以就业转移促进增收;(4)努力扩大劳务增量,积极发展境内外劳务经济,拓宽就业空间,以劳务促进增收;(5)力求城镇化增质,坚持大中小城市兼顾,进城与造城并举,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与质量,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以城镇化促进增收。

三、环境工程: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改变农村“发展生态”,用城市工业文明改造传统农村社会,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使农利具备与城市同等的发展环境与条件,进而实现城乡互补与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然而,长期以来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严电脱节,重城轻乡的投资政策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与生存环境差,成为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快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包括改善物流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法制环境、营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努力缩小城乡环境差距,创造城乡平等发展条件,以环境建设促进新农村建没。

加快改善农村发屣环境,要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坚持规划先行、官民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调整基础设施投资方向,加大政策反哺力度,完善农村基础没施投入机制,促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土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一是加大农村生态建没投入,强化农业生态功能,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基础没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物流与营商环境。公共设施投入以政府为主,不给农民增加负担;私用设施投人以农民为主,政府给予资助、三是加强村镇环境整治,政府择优扶持,农民

自主建设,群策群力优化村庄人民环境、四是全面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建立组织规范,倡导科学精神,崇尚礼仪文明,培养优良乡风村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五是搞好农村法制宣传,抓好村规民约建设,强化农村社会治安整治,维护农村稳定。通过实施系列环境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新环境促进新农村建没。

四、素质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必须抓好新农民培育工作、要想富农民“口袋”,就必须无富农民“脑袋”。丰富农民经营知识,增强农民创业技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只有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埋素质,才能增强农民创业和就业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才能科学规划和建设好新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切实把农民素质建设作为根本建设,认真实施好农民素质培养工程。

实施”农民素质下程”,政府要起土导作用,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教育、文化与卫生体制,使阳光政策普照农村,公共财政惠及农民,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具体讲,一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纳入政府预算,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尽快还清历史欠账,提升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平等的汁会公共眼务,使农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二是要优化城乡社会资源配置,组织城市资源服务农民,弥补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缺口,使农民享有与市民公平发展的机会,具备共同和谐发展的条件。三是要组织开展科技支农、智力支农,健康支农等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培育农村致富能手,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现阶段农民就学难、医堆和就业难等问题。四是政府要出资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鼓励地方与企业联合摘订单培训,支持县区建立农民下培训基地,组织好培训与就业时接,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以扶智促增收,增强农民自上创业与就业能力,依靠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五、组织工程:优化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富不富看支部”,新农村建没关键是要建好党支部。农民缺乏组织,农村缺乏组织能力,是新阶段“三农”问题突显而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发与无序建设不了新农村,要想建好新农村就必须建好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农村改革冲破僵化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农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分散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尤其靠单个农产的积极性可以化解发展难题,也难以统筹规划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政府引导组织起来,变小农经济为社会化大协作,有组织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离不开农村上层建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电工程 作用 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电与柴米油盐一样,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一般来讲,电能使用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生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如何才能发展好电力事业,怎样才能利国利农,使电力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农电工程角度加以解决,而充分认识和解决农电工程的成因、作用及前景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打造坚强可靠的农村新电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1年5月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通知,要求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需求,进而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根据中国政府网5月16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全面取消,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我国曾于1998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农村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大幅降低,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出台的《意见》确定了相关工作重点:对未改造地区的农村电网(包括农场、林场及其他独立管理地区的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遗留的农村电网未改造问题;对已进行改造,但因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低问题的农村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实施升级改造,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减轻农村用电负担等。

2.农电工程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坚强农电网 建设坚强的农村电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农电负荷发展情况,建设网络坚强、设备先进、电能质量优良、供电可靠的农村电网,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协调、稳固发展。

2.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农电优质服务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电职工队伍建设,认真开展职工道德教育,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健全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树立“民心工程”服务品牌。积极搞好电力“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使农村用电享受到与城镇同等的服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系统培训、技能比武,使农电员工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深入开展基层供电企业创一流和同业对标工作,提高电力企业综合实力。推进农村供电所规范化建设,牢固树立电力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从用电客户最关心的用电问题入手,全面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确保农村供电可靠率、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标准要求。加强供电服务窗口建设,完善常态服务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

2.3提高供电质量,促进农电供应水平的极大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农村电网的科技含量,在网络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网络供电质量,满足农村用电的电能质量要求。强化农村供用电管理,提高农电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全面实行用电“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坚持“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通过“民心工程”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全面兑现“十项服务”承诺。认真做好“户户通电”工程,把其纳入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确保实现户户通电目标。

3.农电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7篇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彰现了政府足够的魄力,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亲民爱民的惠民政策。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拓展文化消费领域,改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京公布,《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它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日渐增长,这就对南安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知道,要努力做到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首先,要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正如温总理所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其次,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和时代思维意识,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民间的文明社会风尚,推动民间的文化创新活动。再者,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研究当地情况、征求百姓意愿,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做点实事、真事,而不是虚事、假论文联盟事、空事。最后,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立足地方优势、获得百姓信赖,真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而不是搞些百姓反感,假大空的文化形象工程。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最终为我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提高必要的保障。历年来,南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性文化内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项。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多年来,南安市投入巨量资金用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并且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 “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惠民工程放眼全局,点面结合,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少儿舞蹈比赛、合唱节等平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辅导、培训,编排节目参加,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决定》的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文化惠民示范村运作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重点。具体措施是把文化惠民村的创建活动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如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头镇规划展馆和海联创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并不断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如英都镇群众以民俗形式“拔拔灯”闹新春庆丰年,舞龙、车鼓舞、拍胸舞、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异彩纷呈;码头镇成立欧阳詹研究会,以便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地域人文渊源,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如以抓“三百”、建“三点”、改“三堂”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霞美镇金山村、康美镇兰田村、梅山镇蓉中村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南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戏曲乃至民间传说、地方小吃等随经济发展而渐渐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蔡氏古民居书法笔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活动、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以及“南音周”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同学们南音、闽南童谣,编排答鼓吹、三句半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南安特色文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人才带动,发现和培养代表性农民艺术家

我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因此,市文化馆等文化专业部门,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送学到门口等形式,加大乡村文艺骨干培养力度。深入村镇发掘、培养和组织各具所长的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骨干队伍,涌现出一大片乡土文化人才。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工程建设;解决对策

1引言

农村道路交通工程是服务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缓解农村、农民和农业之间矛盾关系的重要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扩大农村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已成为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地区居民对道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原因,极大影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以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2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运行现状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部分村级道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县乡道路逐渐成为国省级道路的支脉,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于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社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道路等级及其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农村道路在通车里程方面的限制,可更好的满足村民日常出行、农产品运输的需要,另一方面提升了地区物流市场的活跃性,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交通运输系统朝着多样化、多类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农村交通工具较为单一,村民的出行目的及次数受到严重限制,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私家车已逐渐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这种形势下,当前的道路工程已无法满足农村交通工具不断增加的需求,这对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主体不明确

在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不明确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和责任主体这两个方面。①农村道路建设是国家整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向农民提供交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道路工程实际建设中,大部分人会认为农村道路建设属于公路建设的范畴,其责任主体是交通公路部门;②由于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不确定,也就难以明确工程投资主体,导致农村道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极易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

3.2资金不到位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在建设或养护上的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很多地方的养护管理及建设资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付,但由于部分村级的经济水平较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管理资金十分有限,不利于保证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3建设和养护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机制是促进其性能发挥的关键,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在建设与养护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比如:道路工程管理责任不明确,特别是一些农村道路的路面修护、危旧桥梁的改造等项目被搁浅,极大影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即使具备完善的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机制,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政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建设和养护机制执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例如:某条农村道路长3km,属于两个村之间的交通连接主干道,道路设计宽度为3m,错车道每500m一个,每年县财政拨付到村里的养护资金是3万元,要求每年定期养护2次,但在实际养护中,每年只在秋季养护一次,只有不到10%的资金用于养护,该道路的养护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4缺乏技术性人员

新农村发展模式下,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多数农村地区的交通部门由于薪酬待遇等原因的影响,缺乏大量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全面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和标准性。

4强化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与道路交通工程所在地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解决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当前以村级管理为主体的模式下,由道路工程所在地的村级选派专人负责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并由县级、乡镇选派专业人员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强与村级道路施工负责人的沟通和合作,且每年、每季度定期选出模范施工人员,加强对其经验的学习和传播,才能更好地促进大众对道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确保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4.2提高道路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工程技术问题得到优化和完善,需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①要引导其意识到自身在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性,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主要采取远程教育培训与面对面传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且在培训后注重实践考核,重点对其所负责路段的建设效果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加薪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其技术实力的提升;③由于参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一线施工人员自身工作较为枯燥,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较多,村级领导或施工单位可着力解决其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促使其更加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本职工作中,进而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4.3加强道路建设的资金管理

①拓宽道路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比如通过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方式来缓解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现状,并实行资金专项专用制度,严格监管和控制资金的具体流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②发动社会捐资。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益团体、经营大户等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大力推广转让路桥冠名权、项目开发权、客运经营权等融资方式,引进农村道路建设资金;③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符合农村特色经济的养殖业、果园种植业、林木业等,以通过提升农民年收入来增加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4.4建立完善的管养长效机制

结合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道路工程养护检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与建设项目安排和资金拨付挂钩,充分发挥县乡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由部门行为向政府和社会行为的转变。另外,还应将日常养护与专项养护结合起来,专业人员与村民相配合,日常养护以“培路肩、扫路面、挖边沟、清涵洞”为重点专项养护,以治理“稳路基、补路面、检桥梁”等病害为主,提高道路抗自然灭害能力和通行能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道路养护,促使农村道路“畅、洁、绿、美、安、优”的目标,促进人、车、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虽在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在技术、认识、资金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道路工程效益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分析,注重道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筹集,同时基层交通部门也应明确自身职责,以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工程能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京,王建伟,何娟,等.农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发展适应性评判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9):145~153.

[2]卞素萍.转型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对江苏高邮和宜兴的个案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493~496.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9篇

最近,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意见》(省委发〔**〕16号,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在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是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人事工作的重点之一。“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省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分类推进。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工程”的推进实施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为了贯彻落实好《意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实施,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省委发〔**〕16号文件精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是省委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实施好这一工程,对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农村人才队伍,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发〔**〕16号文件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策上来,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本单位经济社会和农村发展实际,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统筹各项工作,加强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根据本地、本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尽快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各级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协作配合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工程”顺利实施。实施中要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省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各牵头单位要根据《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本部门的职能,积极商各责任单位,对牵头负责的子工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审定后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配合牵头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各市州要根据本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省直牵头单位制定的子工程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研究提出本地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配套方案或办法,与各项子工程的牵头单位衔接,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审定后组织实施。县市区要研究制定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抓好组织实施。

三、立足实际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对全省的总体要求,必须全面把握,认真落实。我省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各级各部门制定方案或措施一定要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与统筹谋划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实际定指标,不搞盲目攀比和急于求成,切忌一刀切、一阵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实施中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继承借鉴以往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具体方式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注意培育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省直牵头单位和市州要抓好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联系点和示范项目,总结摸索经验,完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引路作用。

四、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纳入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统一部署,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把工程的实施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共同实施,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项子工程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重大问题共同研究、主动协商,定期召开有责任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责任单位要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工作。要建立健全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目标责任制和保障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省委组织部和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力量对各地各部门推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年中召开工作推进会,听取工程推动和进展情况;年底召开工作小结会,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各部门也要建立督查机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舆论氛围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计划,组织新闻媒体采取开辟专栏、开展系列报道等形式,积极宣传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和新农村建设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重点围绕各项子工程的实施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氛围。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0篇

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既有省委、省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硬招,也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措施,还有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致富本领的内容,项项切中我省“三农”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涵盖江苏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既包含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又包含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件件具体,事事实在,不搞花架子,完全符合党中央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的核心内涵,抓住了我省“三农”工作的关键,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为“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在农村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载体。

为科学指导各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鲜明导向、提供衡量标准和比较手段,为各地开展督促检查、把握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扎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多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参照国内同类或相近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十个方面24项,其基本内容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体现“两个率先”。确定的指标值在沿海发达省份靠前,实现的时间早于全国,体现出我省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指标的设置尽量反映农民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农民得实惠为基础,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体现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三是突出工作重点。与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部署紧密结合,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评价的重点,准确反映“十大工程”的丰富内涵和目标导向。四是实行分类指导。指标评价以县为单位,考虑到全省区域差异较大,指标的设定,兼顾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情况。五是注重可操作性。指标力求能够进行度量和测定,便于量化。指标内涵明确且具有唯一性,避免引起歧义。每项工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高度概括,数量适当。

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提出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各有关部门坚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实施“十大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强化责任,细化措施,上下同心,干群合力,坚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形成了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各项工作的生动局面。

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2006年底,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1545.01亿元,比上年增加5.1%;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达到584.65亿元,同比新增3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7.4%。2006年底全省高效农业面积1505万亩,比上年增加30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6.7%提高到21%。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3.5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1%。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7.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6.3%。

500万农民转移工程。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三策并举,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统筹城乡就业管理和服务。坚持转移对象、领域、范围“三个拓宽”,把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和女性劳动力作为转移对象,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市服务业转移,积极开拓省外、境外劳务市场。至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60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0.5%,其中就地转移812.9万人,异地输出796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2.15万人,其中异地输出17.7万人,就地转移14.45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62.8%、69.9%。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其中,转移培训以“两后生”、贫困农民和复员退伍军人为重点,主要开展市场急需工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面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重点加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重点是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强、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专业户、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及返乡创业人员。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63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76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82%、57.6%。

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按照2006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镇村布局规划、2010年全面完成“三类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农民新建、翻建房屋建到规划居住点上。至7月底,已完成“三类村庄”建设规划654个、平面布局规划4000个,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65%和40%。

农村道路通达工程。2006年全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2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00座,通公路行政村的班车通达率达92%。今年截止7月底,全省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完工里程分别为8549公里、6330公里,分别占目标计划的85.5%、63.3%,其中5291公里已建成通车。

农村清洁工程。2006年,农村地表水环境达标率苏南提高到45.1%,苏中、苏北提高到61.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计划。今年截止7月底,全省完成县乡河道疏浚土方2.3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15%;完成村庄河塘整治5.9万条(个),土方2.33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55%。全省已新建“一池三改”沼气工程3.3万处,完成年度计划的40%。全省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进行集中处理”的收运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于2008、2009、2010年实现目标。

农民健康工程。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报销率)为28%,2007年预计可提高到30%以上。截止今年7月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2%,人均筹资水平76元,省财政预拨的补助资金5.1亿元已拨付到位。全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达到55%,省财政对45个县给予的专项补助资金已下拨70%,计7763万元。今年已完成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培训375人、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培训418人、乡村卫计人员转岗培训8977人。

农村文体工程。2006年,新建乡镇文化站216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8%;今年截止7月底,建成乡文化站20个,在建61个。2006年,全省文明乡(镇)、村、户参创率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了6个百分点,完成了年度目标计划。2006年,全省投入4.6亿元,在63个县,7295个村建设了三类以上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普及率已达47%。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1篇

__镇位于__城南16公里处,幅员面积123.6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7216人、4588户,其中农业人口9471人、2687户。有耕地面积7235亩,其中农田3482亩,属川东北有名的农业古镇、茶叶特镇、工业重镇、商贸名镇、经济文化强镇,素有“万亩茶乡”、“中国富硒茶之都第一镇”之称。

镇域210国道、襄渝铁路Ⅰ、Ⅱ纵贯全境,村级道路村村通达,交通十分便利。场镇城市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达3万余人,主要街道5条。

根据万农委〔2015〕4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兴业、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整体把握三种形式(新建、改造、保护),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治理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努力开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局面。

1、坚持农民主体,让农民做主,让农民受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坚持产业先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新村与产业互相融合;

3、坚持美化环境,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现代生活与田园风光互相促进;

4、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山区特色,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窝窝店村位于镇南7公里处,210国道襄渝一、二线横穿全村,交通方便,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为2.61公顷,其中耕地516亩,现有四个社共220户,720人。按调整村社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通过自然村缩减、搬迁、合并推进农村人口相对聚集的原则,重点规划窝窝店,现集中住204户,666人,组织动员6户19人到场镇或县城购房居住。

1.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标准,具体规划建设项目为:

(1)集中彻底解决窝窝店人畜饮水工程

水源选择老屋基河沟,需安装主水管道3.6km,建水池2个,规划蓄水110立方米,安装入户204户,工程概算投资共40万元。

(2)规划硬化村道公路0.8km,自210国道窝窝店接口至茗海茶场,按群众“一事一议”,年内完成建设任务概算投入43万元。

(3)规划茶叶产业发展1100亩,其中低改200亩、中改600亩,建高产茶园300亩,投入24万元。实现人均产业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4)增加体育文化设施投入,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电子微信通工程,概算投入10万元。年内组织文化体育活动6次。

(5)配合后河漫水桥建设,规划建设引桥堡坎1900立方米。概算投入42万元。

(6)聚居点综合体区域内补植树201株,概算投入7万元。

(7)规划农村危房改造3户(王玖章等)。

(8)规划沿后河86户分或合建化粪池,改变原粪便直排,概算投入9.3万元。

(9)规划建设压榨式垃圾中转站1个(市环保局项目支持),新建垃圾池4个,概算投入8000元。

(10)规划实施“五改”42户,概算投入7.4万元。

以上规划年内实施项目10个,概算总投入183.5万元(不含压榨式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 基本情况

枣树坪村共8个社,432户,1307人,其中已经到市、镇集中居住的达230户,规划到村范围内集中居住的达45户。

2. 工程规划实施项目、投资规模及完成时间

(1)工程规划实施项目

①实施“五改”,提高村民生活条件,提升文明程度,实现农村环境生态化。

a. 改灶:45户,实行客厅与厨房分设,改造灶台、厨案、橱柜,推广节能、节材灶炉,实现厨房卫生整洁、节能高效。概算投入27万元。

b.改圈:20户,实现住房与畜圈分离,改变人畜混居。概算投入10万元。

c.改厕:45户,采用水冲式厕所,排至化粪池,村庄内铺设污水管道,做到雨、污分流。概算投入22.5万元。

d.改水:45户,以实现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为主要目标,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安装PE主管4000km,水池2个110立方米,入户安装45户,概算投入31万元。

e.改路:按照50万元/公里的标准硬化村道路4.9公里、硬化社道路500米(市交通局项目支持)。概算投入270万元,其中群众筹资22万元。

f.投资15万元新建村委活动室一幢,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以上合计实施项目6个,总概算投入375.5万元,其中已落实项目支持245万元。

根据万委农领〔2015〕4号文件,拟规划在龙须坝新农村聚居点建设农村廉租房10套,面积1200平方米,概算投入1360元/平方米(含土地征用及建设成本),共计163200元。

1. 成立__镇201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组 长:赵呈华(__镇党委书记)、张 永(__镇镇长)

副组长:吕碧贤(__镇副镇长)、周彩平(__镇人大主席)、刘正海(__镇纪委书记)

成 员:梁 忍(__镇党委委员、纪委委员)、颜邦义(村规办主任)、董琴(财政所负责人)、兰金安(国土所负责人)、马明明(党政办负责人)、王守刚(窝窝店村支部书记)、甘万平(枣树坪村支部书记)、张益树(龙须坝村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颜邦义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 落实责任

确保2015年新农村建设工程各项任务完成。年初与涉及村支部、村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任务逐级分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由刘正海牵头负责;新农村聚居点改造工程由梁忍牵头负责;农村廉租房建设工程由吕碧贤牵头负责。所有规划建设工程必须确保在2015年10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3.坚持科学规划

强化规划先行和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的理念,建立健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科学规划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的涉农资金进行统筹投入,综合打造,成片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要与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统筹打捆推进,并向贫困村、边远村倾斜。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建立奖补机制,引导村组和农户盘活土地、房产等闲置资源。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2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确保完成规定动作,努力做好自选动作”的基本要求,突出村庄整治、新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三大类型,梯次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开创我县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二、建设任务

(一)村庄整治

1、条件和数量

(1)条件: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较好;村班子有凝聚力、战斗力,能干成事;群众积极性较高,80%以上农户赞成同意;有一定产业基础,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必须是规划布点村,村庄规模原则上不少于70户。

(2)数量:根据市统一要求,我县第三批示范村建设确定市级、县级示范点共60个,其中市级示范点10个。市级示范点原则上每个镇安排1个点,县级示范点继续按照每1万个农业人口确定1个示范村的原则择优选点,各镇县级示范点考评验收基数分别是:沈巷镇10个、白桥镇4个、姥桥镇5个、功桥镇4个、历阳镇8个、西埠镇5个、乌江镇5个、香泉镇3个、石杨镇3个、善厚镇3个。

2、建设内容

(1)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新发展或壮大1-2个主导产业,培植2个以上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或农机大户,平均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示范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非示范村200元以上。

(2)坚持规划先行,严格规划实施。编制、完善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

(3)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建设,抓好“三清三改四整顿”。

清垃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草及其他卫生死角,加强经常性卫生管理,示范村农户做到家庭、庭院和周边卫生整洁。设立固定的垃圾处理设施,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安排农户轮流值日或确定专人负责卫生保洁,鼓励按市场化办法管理村庄物业。

清污水。整治村内污水沟、污水塘,有效改善水质。建设村内主排水沟,配套建设农户支排水沟,完善村内排水系统,力争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治理、达标排放。

清杂物。清理乱堆乱放的草堆、粪堆、砂石、砖瓦等杂物,做到堆放位置合适有序。

改路。原则上,进村水泥路3米宽,村内主干水泥路2.5米宽,通户水泥路1.5米宽,并适当设置会车道。路面厚度,根据承载要求和有关规定,由各地具体确定。

改水。通过推进现有自来水厂管网延伸、新建小型自来水厂、推广无塔供水或有塔供水等,村民饮用水达到安全卫生标准。

改厕。消灭露天粪坑和老式茅厕,原则上每户都要建三格(瓮)式或其它类型无害化卫生厕所,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实施沼气能源项目,进行“一池三改”,配套建设卫生厕所。

整顿空心村。清理村中空心地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依法进行土地置换,种植花草树木,美化村内环境。

整顿废弃房。拆除有碍村容村貌的破旧房、废弃房等,鼓励村民按照新的户型设计建造住房。

整顿猪牛圈。整顿畜禽圈舍,提倡畜禽圈养,实行人畜分开,改变村庄“脏乱差散”状况。

整顿村内村边坟墓。将村内村边的坟墓迁移进安息堂、公墓,远离村庄,美化村庄周边环境。

(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建设农民文化、科技、体育活动场所(如文化书屋、室、篮球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三下乡”活动。实施村村通信息工程,普及广播、电视、电话,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向示范村延伸,实现示范村信息畅通。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开通使用互联网等信息产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建设和谐示范村庄。

3、培育亮点

各镇要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内在潜力,高标准规划,精心做好项目,着力规划建设特色明显的示范村。每年选择10个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

在抓好村庄整治同时,继续按照市、县既定部署,扎实推进乌江镇、沈巷镇、西埠镇和香泉镇等四个市、县级示范镇建设。其中,西埠镇、香泉镇两个县级示范镇分别由县委办、县政府办结对帮扶。

(二)新村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迁村并点,综合配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2009年启动新村建设,建设期为三年,一年一考核,三年全面考核验收。

1、规模与数量

新村规模要达到300户以上。全县第一批确定13个新村建设点。其中,3个点为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即历阳镇城南太平庵村、姥桥镇联合社区、石杨镇绰庙社区;其余10个点分别为,乌江镇石山新村、乌江镇东星花园新村、石杨镇高关新村、香泉镇杨庄新村、历阳镇黄庄新村、历阳镇天都新城、历阳镇和谐阳光城、沈巷镇沈奥花园新村、白桥镇大许新村、善厚镇张尹泊新村。

2、主要任务

(1)“四通”: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新村的入村路、村内路要畅通,户与户之间、楼与楼之间要建水泥路;户户要通安全饮用水,进排水系统要完善、畅通,污水要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达标排放;电力要安全有保障;通讯、有线电视、网络要通畅全覆盖。

(2)“三化”:即绿化、美化、亮化。新村绿化率达35%以上,提倡多栽果树等经济树木,种植一定的花卉;生产生活垃圾全部入池(桶),净化、美化居住环境;设置一定数量的路灯,实施新村亮化。

(3)“三提升”:即提升新村配套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村民整体素质。新村要配套建设村民文化书屋、休闲活动中心、健身场所以及学校、医院、便民超市、公厕等公共设施;成立村民自治小组或理事会,管理村庄日常事务,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认真开展计划生育、治安巡逻、卫生保洁等服务与管理;加强村民科普、法制、劳动技能培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比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三)城乡一体化试点

2009年起在全县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发文。

三、资金筹措及奖补标准

(一)资金筹措

1、县财政资金。县财政安排5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第三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

2、镇财政资金。镇财政对每个示范点安排资金不少于2万元。

3、帮扶单位支持。由牵头单位负责筹措,每个示范村帮扶资金不少于2万元。

4、农民自筹。按照不少于总投资50%的标准筹集建设资金。

5、社会捐助。

(二)奖补标准

1、县财政对50个县级示范点按改路改水改厕和迁坟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补,具体标准:

(1)规划:每个示范村补助1万元。

(2)改路:按每户300元给予补助。

(3)改水:每户给予200元补助。

(4)改厕:三格(瓮)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户补助400元,“一池三改”沼气式厕所每户补助800元,公厕每一个蹲位按一户改厕给予补助。

(5)迁坟:每迁一座坟补助100元。

2、县财政对每个市级示范点给予2万元补助。

3、择优选择10个村打造亮点,根据实际增加工程量予以适当补助。

4、新村建设,完成规划给予3万元补助;基础设施全面动工建设,给予5万元补助;完成所有建设任务,以当年示范点补助标准按户数一次性补助到位。

(三)奖补办法

整治示范村建设初期每村安排3万元启动资金,余下奖补资金验收合格后予以兑现;示范镇建设工作实行一年一考评,全部任务完成后综合考评,考评合格后按规定兑现余下奖补资金。

建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有关部门在安排村村通、安全饮用水、全民健身等项目时,重点向示范村、镇倾斜,加大对示范村、镇投入。

四、考核验收

整治示范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治建设任务并经镇初验合格后,由镇政府书面提出验收申请,县领导组组织开展全面验收。一是对照整治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相关文件等,确认整治建设内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二是对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质量和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确认村庄整治建设实际投入。三是对照示范村整治建设标准,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作出验收结论。验收结论经示范村理事会会长、村委会主要负责人、镇分管负责人、帮扶单位负责人、验收组成员现场签字确认生效。四是兑现奖补资金。凡验收合格的示范村,由县新农办形成验收决算报告,提出奖补意见,报经县领导组同意后,拨付奖补资金。示范村、镇考评验收在县领导组指导下进行。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帮扶单位要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镇、村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集中精力,具体抓、抓具体。村“两委”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宣传引导。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活动,进一步统一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要鼓励外出经商或成功人士支援家乡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力量支持。每个示范点要在村口显著位置竖立宣传牌,宣传内容包括村庄规划效果图、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人员名单及章程、帮扶单位名单、主要工作目标、村规民约等。宣传牌由各镇负责统一设计、制作,县新农办加强指导。

(三)坚持“两个为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责,抓好宣传引导、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政策激励等工作,抓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成为决定自己事情的主体、筹资筹劳的主体和具体实施的主体。要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充分发挥示范村理事会的独特作用,做到建设项目由理事会确定、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措、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定、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确保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

(四)推进帮扶共建。继续实行县直单位与示范村开展结对帮扶,各帮扶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采取支持资金、支援物资、引进项目、指导规划、提供技术、协调矛盾等措施,帮助示范村完成村庄整治和新村建设任务。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3篇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富民强村固基”被称为白城市新农村建设的“三项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化”为统筹,“三动”并举为方向,以示范村加快推进为先导。白城市委书记李晋修表示,新农村“三项工程”中,富民是核心、强村是重点、固基是保障,根本途径是加快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加快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根据这个大的原则,全市选择100个村作为首批示范村。洮北区15个、镇赉县16个、洮南市23个、通榆县19个、大安市25个、白城经济开发区1个、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1个。通过3年的时间,示范村要达到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新格局,现代农业取得新发展,农民收入要有新提高;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风民风文明和谐,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坚强有力。

“第一书记”带头示范

在白城市组织实施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建设的方案中,为每个示范村选派1名政治素质好、熟悉农村工作、责任心强的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是固基工程建设的重要一项。使其发挥县市干部视野宽、思路多、联系面广的优势,帮助村屯找项目、上项目。白城市还结合村“三委”换届,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公开选拔等方式,选优配强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同时抓好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提升工作,建立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发达地区、先进乡村考察学习制度。到2015年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示范村党组织书记比例提高到60%以上。全面实行示范村党组织书记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直接管理或备案管理制度,推行“一定三诺两评”管理办法,严格考评,兑现奖惩,督促村书记履职尽责。继续实行“基础工资+奖励工资”的结构工资制,进一步调动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积极性。

打造“六位一体”的科学捆绑模式

富民工程围绕村级组织、农户主体、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及经纪人组织带动、金融服务、农业保险避险“六位一体”的科学捆绑模式,以村为单位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每个园区至少建设1~2个产业项目,直接和间接参与农户占全村90%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链条式经营模式,产业项目经济总量占全村的40%,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成为全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示范村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达到1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每个示范村要完善或建立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与此同时,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经纪人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定单生产,合同购销;没有龙头企业(经纪人组织)的,由村级组织承担市场开拓和组织产品营销等相关职能。在资金保障方面,白城市建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融资体系。加大对示范村的资金扶持,用足信贷政策,灵活定价利率标准,扩大授信额度和信用贷款发放规模;拓展“直补保”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抵押权、林权、大型农机具抵押权等权属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单担保贷款,联保贷款等金融产品业务,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生产资金瓶颈;各县(市、区)政府要确定专门机构,对农户的各种权属进行确权和登记工作,并制定本区域内权属抵押融资基准价格、价值评估机制和权属的收购、处置等管理办法,为银信部门开展权属抵押贷款提供依据。

四方面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经过白城市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建设巡视指导组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的调研组和督查考核组进行的专题调研和全面督查考核,全市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建设在四个方面成效显著。

第一,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屯建设规划初步完成。洮南市大部分示范村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洮北区平台镇红塔村、平安镇新合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分别重点发展雪寒韭菜产业、辣椒产业。

第二,一些示范村重点工作有所突破。大安市联合乡联合村投入144万元建垃圾处理场、污水氧化塘、堆肥场,并购置垃圾箱和转运车;投资498万元建设沼气项目,投产后全村510户可用上清洁能源。通榆县兴隆山镇东风河村、边昭镇西战村,通过招商引进龙头企业进村办厂,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4篇

一、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多元发展的原则,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供销社系统现有经营网络,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和完善农村综合服务站、连锁店、农家店等终端网点,形成经营机制健全、网络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流通有序和谐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保障农村消费安全,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年,全市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0个,发展网点800个;培育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培训农产品经纪人3000人;建立县级工业品批发配送中心10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2000个;培育县级再生资源交易、回收、加工企业10个,发展回收网点3000个,基本形成连接城镇、遍布乡村、方便快捷、服务“三农”的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四大网络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服务网络。以区域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系统网络和规模优势,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改造、新建、收购、加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区域配送中心、县域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发展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打造农资连锁品牌。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延伸服务范围,开展测土施肥,推广技物结合服务,实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服务一体化。市、县、乡(镇)三级政府要逐步建立化肥等重要农资商品储备制度,有效调节市场供应。加快基层农资网点建设,着力办好庄稼医院。

(二)发展畅通有序的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体系。加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发展,加速构筑农产品销售平台。以“中国西部新农网”为基础,对现有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信息化、电子化改造,使其成为功能较全、辐射力较强、服务管理规范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农业生产品牌,通过展示会、交易会等方式,推介名牌农产品。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等产业,促进农产品进城市、进超市。以基层供销社综合服务站、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依托供销合作社加快成立县级农民经纪人协会,组织农民经纪人开展农副产品购销。

(三)构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思路,对原有经营设施、经营网络进行改造、整合,在县(区)发展日用消费品超市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发展连锁超市直营店和加盟店,在行政村发展便利店或农家店。大力培育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以自办或引进大中型连锁企业为载体,尽快筹建和培育区域配送中心,开展区域配送业务。完善配送和采购双向流通功能,把适宜农村消费水平的质优价廉的日用品配送到农村市场,把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带进城市连锁配送网络。

(四)建设规范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以市、县物资回收企业为主体,以城乡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集散市场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建设符合城市功能与环保要求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深加工、精加工项目。采取合作经营、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等方式,推进全市供销社再生资源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力争到年,建成“城乡社区回收点+经营大户+公司”三级回收网络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型行业体系。

二、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注重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营销网络,发展连锁经营。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逐步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实现低成本连锁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辐射面广、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

(二)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步伐。充分挖掘现有物流设备潜力,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自建配送中心。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吸收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股或加盟经营,借助社会各方面的物力和人力,联合组建配送中心。也可联合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专业化的配送服务,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体系。

(三)加强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按照连锁经营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对连锁经营进行科学分工,建立合理的营销协作体系。积极探索连锁经营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企业标识、进货、配送、价格、管理和服务“六统一”的规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对连锁经营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行全程电子网络化管理,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四)培育连锁经营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质量管理、完善售后服务等措施,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在严格品牌授权使用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利用品牌发展特许经营,吸收加盟店参与,扩大品牌效应。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新网工程”建设所需用地,国土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优先安排。对符合医药连锁经营条件的网点建设,药品监管部门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经营烟草条件的网点,烟草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卷烟销售网络统一管理,并提供卷烟经销配送等服务。对符合统一纳税条件的企业,可由企业总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市内跨区域经营连锁企业,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进行审批后,可由企业总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金融机构要采取优惠政策,对“新网工程”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对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按有关政策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新农村建设工程范文第15篇

二是实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经营(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村牧区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纪人”。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研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农牧业系统的事业单位和种植养殖大户,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作用突出、专门服务农村牧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种养能手、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围绕我市乳、肉、薯、菜四大优势产业,以实用型、技艺型、经营型培训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农村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大批农牧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加强市级优秀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牧区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种植、养殖、加工、建筑、经营、经纪人才等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认定办法,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对评定为中高级职称的农牧民给予适当补贴,并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到2010年,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平均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市级优秀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基本满足我市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实施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开展“对口支教”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巡回授课,流动教学。完善农村牧区教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农村牧区教师基本编制和待遇,全市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牧区学校的需要。建立新录用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牧区服务制度,逐步将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的基本条件。积极推动乡镇卫生院实行“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严格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编制和待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对口支医”工作,制定我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方案”,选派已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的骨干医生到农村牧区卫生机构开展常见病诊治、巡回医疗、人员培训等工作,逐步将城市医生的支医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的基本条件。加大农村牧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基地。要举办农村牧区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培训班,到2010年,培训农村牧区文化馆(站)专业人员100名左右。要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牧区最基层的民间艺人,为实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乡风文明”的目标发挥乡土文化人才的作用。加强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到2008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四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认真做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工作,发挥好大学生服务农村牧区的作用。组织实施好选派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工作。每年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派30-50名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到2010年,接收2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到嘎查村工作,选派150名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组织开展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以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农牧民致富能手、年轻农牧民党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举办农牧民学历大专班,为农村牧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人才。到2010年,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