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篇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尢彤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没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足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人,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仪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没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索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伞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主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义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利’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丈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没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没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人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确对待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而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两区一部分高索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2、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建没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没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仉,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卜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丰_卜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十,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同之中。

4、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人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3篇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 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世纪初,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民减少到1亿人,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若随着城市化的扩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将出现负城市化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且会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实现直接以农村现代为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穿整个农村建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全面体现这一建设成果的主要载体。

一、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形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精神需求。十七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一些重大文化工程深入农村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工程,为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内容,送去了怡人春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兆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强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家家有。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下2007年,就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的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现代文化的构建过程,即现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过程,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现代化社会水平,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农村的经济普遍得到发展,而相对滞后的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治安状况较差,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对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加强党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文化活动贫乏。一是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文化资源正日渐萎缩。二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萎缩。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贫乏。主要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3)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农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深入下去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导致群众活动无人指导,无法顺利开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农民缺乏精神食粮,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灵活多样.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淮北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吸引了较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淮北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村村组建了“农家书屋”,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文化站建立了戏曲协会和书画协会,广泛吸收社会民间艺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在节日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和书画展览活动。主要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学习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政策调控,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一批文化站、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我们“就地取材” ,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选拔有文化特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民间的文化使者和活动支点。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契机,着重选拔和发展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从事文化工作,为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4)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党中央、文化部的要求,文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总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只要利用得当措施化解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就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美建,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J]《群文天地》2012、12

[2]刘中美,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 王升陈,对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A],《山东社会科学》2012、8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改造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key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it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to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ace of city and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thoroughly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 village; city construc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郊一些农村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形成“城中村”,这些农民许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城中村”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势在必行,要改造“城中村”,就要把“城中村”问题上升到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必然趋势,是城郊居民的殷切期望,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就平安镇“城中村”在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该如何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基本情况

平安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海东政治、文化中心,109国道、兰西高速高速公路、兰青铁路横贯城区,距曹家堡机场8公里,区位优势突出。全镇有15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有6个(东村、中村、西村、南村、西营、杨家),现有耕地面积6117.8亩,人均耕地0.29亩。其中城中村由于城市建设基本为绝地户,失地农民达8463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0.3%。

存在问题

1、平安镇东村、西村、西营、南村、中村、杨家村等六村随着县城发展,耕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1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需及时得到落实。

2、“城中村”逐渐变成了“失业村”。“城中村”农民祖辈以农为主,非常缺少非农就业劳动技能,加上农民传统观念浓厚,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底和创业意识弱,“城中村”农民失地后,非农创业和就业路子不多,“失地失业”矛盾突出。

3、“城中村”由传统农村演变而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既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简易临时砖瓦房,又有钢筋水泥的楼房存在,房屋类型、层次、布局及生活区与居住区的划分欠科学,宝贵的土地、房屋资源被闲置甚至被浪费,房屋建得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凸出来,有的地方凹进去,乱搭乱建现象尤为严重,村庄建设缺少规划。

4、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城中村”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为了自家的方便厕所到处乱建,道路、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相对缺乏,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夏天来临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过往行人不及掩鼻。

5、“城中村”大多是“治安整治重点村”。出租房多,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农民防范意识薄弱,管理难度大,法制教育薄弱,成为治安对象的“避风港”,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6、社会管理难度大。时下,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深入人心,城中村的居民更是自扫门前雪,不管是与非特别是在村庄的公益事业面前,个自打个自的算盘,唯恐自己吃了亏。为了一些琐事聚众上访,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7、村民的业余文化乐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村民常常是自愿或自发活动,无章可循。而大多数村民的业余时间都在打麻将,喝小酒,发牢骚中度过,生活方式单调,精神面貌陈旧。

8、社会保障问题跟不上。城中村农民的土地被征占后,农民就相应的变成了城市居民,而转为城镇居民的这部分农民,现在就困于农村、城市两头都够不上的困惑之中:城市低保进不了,因为他们现在还属于村委会管理;农村低保进不了,因为他们是城镇户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又走农村的政策,在社会保障问题上有些乱,没有确切的相关规定可以参考。

三、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城中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尊重农村的土地,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做好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努力和国家的适当支持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积极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教育引导农民要面对现实,立足长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出谋献策。切实做好搬迁农民的安置工作,作为政府层面,应当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走土地集约化利用,改造农民居住环境,建住宅小区,实现每户一套住房一套商铺。使农民走有住房,有产业的道路。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只有群众的思想通了,观念转变了,他们就会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既定的目标才能实现。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实施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民

近年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一阵狂潮,当然也出现一系列的试点。笔者十分赞成新农村建设,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够节省下大量的农村耕地,从而更能够维持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国家的生计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尽管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但我们却不能凭借着一股蛮劲去办这件事。历史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必定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尽量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然,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村人口的住房问题、耕地问题甚至直接会影响到我们这个国家中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大部分农民会这样认为,既然新农村建设了,我们的农民就没有必要都进行农业生产了吧。但是我们不进行农业生产我们吃什么呢?我们靠什么生存呢?当然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只要我们处理好如何建设新农村的进度问题,我们就能够处理好农民们的担忧。

新农村建设在农村中的阻力:

一、现阶段农村中的住房大多数为2000年左右建造,假使这样的住房的使用年限为50年,现在刚刚住上新房15年左右,大部分群众还是不太愿意现在就加入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中的,为什么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需要投入一部分钱的,为什么他们现有的住房条件能够满足他的需要,怎么还会再对住房进行投资呢?

二、各级政府基本上都没有能力将新农村建设的花费都纳入到本地的财政预算上去,因为,新农村建设的花费是巨大的,一般情况下没有这个能力全部负责这样的建设。

三、各级政府部门对于新农村建设操之过急,希望这是一个能够快速实现的一个阶段,就不去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不去做任何的调研活动,看到一部分地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政绩而害了红眼病,就一窝蜂地去组织低下各级领导干部召开会议,不结合本地实际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只知道新农村建设是盖高楼,是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市人的住房条件,而不去思考这个实际到底符合不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到最后只能够草草收场,浪费钱财。

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另外对于建设多么大的户型,以及如何收费的基础上都应该一一考虑。笔者由于出身河南农村,对于河南部分地区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有一个初步的统计为400平米左右。试想一个村庄有100户人家也就是说,在这个村庄里至少会有40000平方米折合为60亩地,再加上这个村庄中的一系列的沟渠、道路、荒废的老屋据笔者做的调查,这一些列的非住宅用地大约也需要150000平方米也就是22.5亩地。综上可以得出在河南的一个100户的自然村大约要80亩地才能够满足这100户人家的生产生活得到正常的保障。但是如果建设新农村的话,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建设更加适合人民生产生活的住房条件的基础上,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产土地面积。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如果说建设一栋七层楼房,分左右两列来进行建设的话。房屋面积为120平方米,另外有10平方米的楼梯道也就是说在250平方米的地方可以供应14家住户来满足住房需求。100户人口需要8栋这样的住宅楼,也就是需要2000平方米即3亩地的面积就可以远远满足这一个村子对于住宅的需求。另外由于农村人都有一个对于自己独立于外人的观点就是希望有自己的一些杂物储存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这八栋楼中间建设一点类似于车库形式的场所,每家可以平均分配为40平方米也就是4000平方米与住宅面积一致也为6亩地。另外留有4亩地在这个住宅区内充当道路、采光、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也就是说仅仅是在保留空余土地的基础上我们就已经节约了至少65亩地了。

二:材料的选取。由于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是基于我们农村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取部分村民作为代表。因为这样的工程事关农民毕生心血的。但我们现有工程质量问题确实让我们农民不敢恭维,所以让农民住上安心的房屋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有正常的工程程序还要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这栋房屋,让村民选举出代表来购置材料以及他们自己组建工程队或者他们做监工。政府也应该去给这样一个工程配备符合规格的监督单位。这样既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这个工程是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是值得投资并且乐于去为了这样的工程去献言献策。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一个典范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分析:

我们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在一点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政府应该说是希望我们农民群众的住房条件生存条件得到切实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当然,我们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但是由于我们人口多底子薄这一社会现实,所以,我们政府在一点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来操纵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政府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政治权威来进行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干预的。那就是我们的政府可以进行干预,那就是我们政府可以鼓励我们农民独自集资兴建这类公共设施的建设。首先我们政府应该鼓励农民独立集资来独自进行新农村建设,但是,对于如何选址、如何进行材料的选取、如何进行质量监督。当然笔者个人认为政府也一定要对于这样的独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给予肯定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第一:选址当然是很重要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考虑了三个原则。一是守住底线原则。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搞土地私有化。二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原则。不能将农地变更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不搞一哄而上,更不能瓜分土地。三是土地使用试点先行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然这18亿亩红线是选址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国务院制定这个十八亿亩红线的主要原因是着眼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如果说我们的农业能够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的话,我们何必还在这里纠结要不要一切关于征地的活动都要去顾忌这个红线呢?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时刻以粮食增收为前提,所以说新农村选址特别重要,需要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辅助来鉴定土质进而选取那些低产田区来进行房屋建设。使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这个地区的农业用地不会减少甚至会有所增长,并且在正常条件下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必然高于新农村建设前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指派专家或者依据有经验的种粮农户来对于建设新农村的农田土壤肥力以及产量多少来进行一一比对,最终确立一个农户基本能够接受并且没有占用到高产田的建筑地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尊重当地人的习惯以及中国人常讲究的风水观念。在尊重农户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低产田为房址的前提下选择建房区域。

通过上述的讨论,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不应该过分的追求速度快、楼盘高而不去顾忌农民感受,我们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对农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话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去落实到行动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性政府的目标。这样我们就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上循序渐进,应该由农民大部分有了一个这样的要重新盖房的意愿,再提出这样一个计划,由他们主动加人,而不应该去现在就去进行拆迁,大部分农民还是愿意少花钱而能够住上条件更好的住所的。(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7篇

一、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孙吴县委、县政府自2006年起,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选择了20个生产条件比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屯,作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从生产发展上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

(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短期行为,必须融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中。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西兴乡平度村等20个村屯,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过两年努力,这些试点村已全面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市场经济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杠杆。群山乡党委和政府,在种植业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围绕市场转变思想观念,大面积调整种植业比例结构,实行市场需求和订单种植,农民手中有钱了,经济基础雄厚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大力发展生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种植业,卧牛河乡卧牛河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生产发展和种植业调整上,眼睛瞄准市场,及时转舵调整种植业的比例结构,压缩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红、黑小豆等经济作物,农、林、牧、副、鱼各业全面发展,实行产、供、销,种、养、加,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的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是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我县辰清镇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城镇,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统筹规划,有6个村屯被吸纳到城镇中,各项公益事业将集聚在城镇中来,成为继孙吴镇后,我县第二个城乡一体化的中心乡镇,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新型乡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和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我县乡乡有标准化中心小学校,学生上学全部达到寄宿。村村有标准化的文化室,累计面积4600平方米,图书24000册。体育休闲场所占地8400平方米,体育器材420多台(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农民就医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县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生产,建房修路,科技培训,社会保障,合作医疗,困难群体等,做为农民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一)、加强乡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在思想作风建设中,要用理论武装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我县很多乡镇党委书记都在县域内边远山区工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是不会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对他们教育指导,使他们开拓进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的乡建立了黄牛养殖繁育基地,有的乡建立了水飞蓟种植基地,有的乡建立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等,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二)、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全体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每个党员都有事干,都有自己的责任,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到各家各户,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这一事例说明了村级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搞好村级政权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过全县数届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过程看,基本达到了选民的意愿,将能为百姓办事,处事公道,年富力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带头人,由村民直接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并在任期内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档案工作;新农村建设

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支持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需求带动型转变的动力。

一、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重要战略决策。开展此项工作既是我市建设富民强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途径。如何构建我市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档案事业体系是新的历史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围绕三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档案工作制度,使农村档案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劳动保险等涉及农民档案管理,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做好农村特色农业档案工作,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做好农村小城镇担案管理,服务于城市化建设;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让农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农经信息。将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做为档案工作的一项任务。档案工作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工作。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大量档案资料,是新农村发展的见证,也是村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见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主题。

二、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是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高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并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档案部门出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高度责任。档案部门如何使自身的工作贴近农业、农村、农民,并在“三农”工作中,充分发挥档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必须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积极主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档案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正确的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实实在在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才不辱使命.所以,从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统一思想认清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认真研究及时介入,强化服务分类指导主动服务的工作思路,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及归档范围。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好档案服务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服务到位,增强作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让《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农村各级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依法把它列入农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档案工作充分的支持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作为村委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平时要加强管理,切实解决档案安全保管、设备和人员等实际问题,积极为群众提供利用服务。

(二)新农村档案工作要遵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发挥镇、街道综合档案室的监督指导职能,全面铺开村级建档,没有条件的村,可以实行“村档镇管”的模式。村档镇管的模式即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立农村档案管理中心,在配齐机构、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一方面,将乡镇机关所有单位档案彻底纳入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村账镇管工作,把村级档案也实行统一管理。相对地讲,站、所、村的保管条件都不如乡镇,随时都有散失的危险。一些民营企业档案,如果愿意寄存乡镇综合档案室也可以。这样,既可以使档案得到更安全保管,又可以使档案资源得到整合。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倾斜指导力量,为镇、街道一级提供档案操作技能培训。

(三)围绕“三农”问题,指导农民建立需求档案。村级组织,农民是档案服务的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各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寻找规律。为了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我们深入全市“百乡千村”各点,察看各村档案室及现状,详细了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以及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内容,从中寻找规律,把握共性,找准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决定把重点放在村级档案资源基础位置上,着力解决村级档案室藏量少、结构单一、内容匮乏等问题。

二是落实措施,建立机制。针对我市村级档案管理状况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进一步规范农业农村档案归档范围和整理管理的具体要求、主要收集范围。主要收集范围包括6个方面:

1、建立农村特色档案,为农民增收服务。特色档案包括行政区域内山林、土地档案,辖区内旅游项目、景点、有升值潜力的古迹特色档案;辖区内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档案;农产品身份档案、科技信息档案;农民经济信用档案等。2、建立劳动力档案,为农民就业服务。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管理,都具有长远意义。3、建立种植、养殖档案,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服务。种植业、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种植、养殖档案,积极扶植农民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4、建立大病统筹档案,为解决农民看病难服务。5、引导农民建立家庭档案,使农民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档案的作用和价值。6、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建立换届选举、土地确权等相关档案,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

三是明确目标,分步实施。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科学方法。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任务,必须明确目标,分步推进,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也要认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件的艰苦性。根据我市政村的现状,确定试点,然后达到全部达到规范化,各个村细化优秀和达标两个类别。通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切实为“三农”档案工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档案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要有所作为,必须要切合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每一个措施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阶段任务要注重实际效果。

四、以点带面,是深化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有效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只有让他们看到档案建设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建档的兴趣和热情。重点选择档案基础条件好的村作为档案试点,争取领导支持,投入资金,建点中点,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档案整体工作的发展。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9篇

根据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无论全球那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快速发展自己的国家,主要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样我们的国家也不例外。要想加快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主要就是把我国农村经济搞上去。因为,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8.8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人多地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应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

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

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农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 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 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蓄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通过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部级渔港工程和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进而建构围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二、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一)政府财政政策适度向农村倾斜,注重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富裕农民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他的论文《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的模型》和著作《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流动的问题,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基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强化重农理念,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是托达罗模型的一个重要特色。发展农村经济(包括中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而且赋予了农民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同时根据乔根森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农业剩余的增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有序转移的保证,进而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二)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首先是户籍制度。从长远看,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口应全部开放。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合法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并承担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1)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的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到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2)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养老保险,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首先,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针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20字"方针、"四大文明"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

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

(二)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1.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2.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物流

在国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国家,在农村尤为严重,这种状况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把“加强农村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写了进去:让现代流通业进入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商业流通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是一项宏伟巨大的工程。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壮大农村产业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为此,政府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新农村建设要为广大农民普遍地过上小康生活和富裕生活铺平道路。不但不要让农民为生活发愁,而且还要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农村。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水、沼气、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建设。据粗略估计,目前我国农民占用的宅基地相当于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倍。通过乡村建设规划,宅基地整治,不但可以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而且可以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镇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民得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而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整体面貌等都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渠道问题。即农村物流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当前的农村物流体系来支持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物流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现代物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纵向看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上述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横向看物流服务是一个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带动效应。因此,发展农村现代物流,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技术的革新和改造;能够带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物流相关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和带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和分散农民经营风险;推动农村市场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质量水平。

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储藏运输,这就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较低,目前仍有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中四级和等外路占将近九成,砂石路占七成以上,许多地区缺桥少涵、晴通雨阻,农村公路的覆盖能力、技术状况和管理水平等都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家整体实力缺乏,在广大的农村并未真正开始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了无线电视网络和广播电话系统,但是他们所能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而且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农民在开展生产过程中,还非常缺少有效的信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缓慢。

农村物流分散。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要是由大量的农户进行的。这些农户的生产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因其分布地域广泛,导致农村物流的分布面广、物流服务对象的数量庞大,物流规模普遍较小。一方面,物流服务对象绝大部分是千千万万的个体农户,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具体每家每户,其物流规模却又很小。由于农村物流的分散性,使得农村物流服务的地域范围必然扩大,这将对支持物流的信息系统提出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

农村物流人才短缺。物流人才是全国短缺人才之一,据估算,到2010年,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约为20-30万,加上中级、初级物流人才数量很大。而我国农村物流的人才更加匮乏,从而制约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物流。

建构新农村物流体系的措施

如何有效地发挥好物流这一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加大物流扶助力度,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已迫在眉睫。针对现有农村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物流水平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公路运输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运输方式,直接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加快农村客货场站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努力提高农村客运网络的通达深度和覆盖密度,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各基层政府要着手建立为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的农网;为农民、基层的信息服务站、市场需求者之间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广播、电台、电视、电话、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更切合实际;现在农村的电视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农户电话(含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达到了60%。电话的作用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电话可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安吉县已率先对农村实行了121免费查询服务。但这仅仅是为农民服务的一个方面,也可以在电视上请专家在线解答农民的各种问题,农民朋友们有什么问题就可以进行适时的咨询。

组建多元物流模式。农户自产自销,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不了解市场状况,往往失利。国际上通行两种农产品物流形式。一是农民组成合作社,专门从事运销。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是典型。这相当于生产企业自营物流。二是由经纪人或商同第三方物流签订合同,由专业的物流公司从事物流业务。在现阶段“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下,实行订单或成片租赁开发的公司,可以自营物流,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来从事物流业务,结果都可以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产品更快的进入流通领域。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1篇

一、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三是坚持主动服务。提供服务,是转变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客观需要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要;乡村干部主动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者,转变为扑下身为群众的服务者,要切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管理为服务,为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2篇

一、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三是坚持主动服务。提供服务,是转变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客观需要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要;乡村干部主动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者,转变为扑下身为群众的服务者,要切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管理为服务,为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3篇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审计作用的必要性

今年4月20日,审计长李金华在审计署2006年厅(局)级干部财政专题培训班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安全有效,审计机关是责无旁贷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央已经或即将出台更多的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袁州区积极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相应加大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每年上级和本级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2005年该区涉农资金投入总额达到6 500万元,其中: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2 441万元,农业综合开发83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620万元,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支出950万元,粮食补贴资金73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903万元。2006年,江西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21亿元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袁州区有106个自然村纳入省支持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增新农村建设资金1 060万元。这些资金除了粮食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外,其他项目资金投付使用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存在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如何使这些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审计部门要强化对涉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专项审计,在乡镇及村级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评价乡镇及村级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责任、着力查办涉农案件、开展乡镇财政体制审计调查等方面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使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二、切实把握着力点,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一)围绕党委、政府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强对涉农资金的专项审计。

为切实将支农资金用到老百姓头上,提高资金的“支农率”,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审计部门要强化对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从资金的源头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入手展开审计调查,严防资金“跑、冒、滴、漏”,高度关注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审计中发现的政策不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馈,促其尽快整改。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合探索建立各类资金的拨付使用的运行机制。今年,袁州区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开发办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经过检查核实,袁州区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计划总额为896万元,到位资金862万元,实际支出865万元。检查组对资金使用的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了正面评价,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加强与乡村协调工作等几点建议性的意见,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范使用。以后,还要逐步实施绩效审计,不仅审计其收支的合规、合法性,还要对其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探讨深层次的问题,着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防止损失浪费。

(二)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形象工程”,突出抓好基建投资审计。

据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为追求“政绩”,急于求成,不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大搞形象工程。如:新农村规划不经论证,由领导拍板定案,大面积成片拆旧建新,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以至于乡村债务累累,加重农民负担等等。审计部门要对这些项目进行深度审计,揭露其损失浪费、违法违规等行为,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今后基建审计项目还要向“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卫生院建设等关系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延伸,通过对项目立项、招标和资金拨付的全过程监控,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落实到位。

(三)围绕推进乡镇党政领导依法行政,认真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去年年底,袁州区审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对全区20多个乡镇实施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各乡镇财政经济好的经验和做法作出了正面评价,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审计意见。今年根据省委组织部、监察厅、人事厅、国资委、审计厅六家联合出台的《江西省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要求,该局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立足于本区实际,完善出台《袁州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实现任前、任中、离任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审计,重点检查有无乱收费、乱摊派行为,是否违背农民意愿,超财力大搞“形象工程”,增加乡村债务,是否挪用、截留、侵占各级下拨的粮食直补、扶贫、民政等支农资金。通过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自觉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做好“三农”工作,搞好新农村建设。

(四)围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积极加强乡镇财政审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乡镇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乡镇财政也逐渐转向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转变,财政管理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调整结构。袁州区审计局将选择一、二个重点乡镇搞好审计调查,深入解剖“麻雀”,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当好参谋。重点调查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是否存在费挤税情况,是否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有无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国有资产的管理、出资、出让是否规范,经济发展的成效是否体现在财政增收上,财政增长是否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深入分析乡镇财政体制运行存在的问题,探索“乡财区管”的新型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可行性。

(五)围绕强化村务公开的审计监督,推进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促进农村改革服务。

加大对乡镇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强化村务公开的审计监督,为促进农村改革服务。通过审计,一方面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帮助建立财务控管机制,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村财乡”管理机制,推行“三农”资金使用政府采购制、公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强管理的民主性。审计部门要在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农村体制改革服务。

(六)围绕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查办涉农案件。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4篇

(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商所相当部分设置在农村乡镇。这些基层工商所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性较强。近年来,许多省区市工商局开展了“一所一标”、“以所帮村”等活动,加强政策、信息的指导和服务,支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带头人,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搞活农产品(000091,股吧)流通,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等,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三)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实现了重要转变,由以前注重农资市场监管向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业发展并重转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一是继续保持对农资市场的严格监管态势。全国工商系统连续多年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全系统每年在“红盾护农”行动中查处农资违法案件数万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工作。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一步加强了“一会两站”建设,及时受理和解决农民投诉,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式手段不断强化,效能不断提高。三是开拓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采取加强宣传、提供咨询、注重引导等工作方式,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拓市场,实现增产增收。到2009年底,我国已注册地理标志301件,许多地理标志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显现了重要作用。四是改革创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制度。为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实行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农村经纪人,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取得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必须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和定位,这是推进工作的思想认识基础。二是必须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以维护好农民权益为前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以支持农业发展为目标,这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三是必须重视机制建设,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改革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这是不断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效能水平的制度保障。这些经验做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二、进一步认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需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强化商标合同管理、维护农民权益、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等工作,既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方法论的问题,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向和指导原则,关系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方法,关系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我国农村市场容量很大,供给大量农产品,消费大量工业产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部门,一方面承担着维护农产品正常交易秩序的重要任务,搞活农产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承担着维护农资等工业产品正常交易秩序的重要任务,保护守法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取引导农业市场化经营、开辟绿色通道、强化粮食市场监管等有力举措,积极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建设;采取支持农资连锁经营等政策措施,积极促进了农资市场的完善。这些有力举措推进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维护者。农村公平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领域的侵害农民权益行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甚至生计问题。日用消费领域的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影响农民的消费安全和消费信心。这些都直接、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加大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推进“一会两站”建设,及时调解涉农纠纷,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营造和谐的生产、生活秩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促进者。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之一。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引导农民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支持发展农村经纪人、支持订单农业等,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农民申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热情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大有可为。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者。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任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职责,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既是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任务,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采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收登记费、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登记等支持措施,积极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仅半年的时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64万户。

(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者。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食品安全监管、打击传销等工作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为农民营造安居乐业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严厉打击诱骗农民参加传销的违法行为,切实防止传销向农村蔓延。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平安建设。坚决查处农村黑网吧,整治农村学校周边环境。这些工作的扎实开展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必须始终坚持力行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三、把握职能定位,努力开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农产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农村市场绝对容量缓慢增长,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任务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繁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紧密相关的重要政府部门,必须在以往工作成绩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牢牢把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进程中的职能定位,坚持“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目标丝毫不能放松,坚持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坚持扎实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思路正确,方向明确,抓手准确,不断取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绩。

(一)以“四个统一”指导推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的统一、监管与服务的统一、监管与维权的统一、监管与执法的统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履行职责,对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认识的深化,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基本任务,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就积极支持、鼓励。积极支持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市场,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要加强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在保持支持服务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积极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

(二)以“四化”为抓手积极构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抓手,也是进一步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加强“四化”建设。要对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爱农、市场助农等7项机制进行分析总结,需要改进的尽快改进,需要完善的抓紧完善,需要丰富内容的抓紧丰富,及时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严格工作程序,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努力构建以7项机制为核心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 服务体系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服务内容上,要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推出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精品和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违农时、不择场地、不拘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原则。要建立新农村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