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篇

建立一个既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护理学教育基本要求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达到国家对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的认证标准,并使本专业成为以实践教育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

2.研究方法

(1)成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小组,组员均为从事多年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一线护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而确保整个研究能够系统的实施。

(2)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研究组分析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行现状,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广泛大量的查阅文献,首先对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临床护士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调查了解我校对口的上海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养老护理院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护生的能力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点,通过分解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界定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实践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探讨新的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培养路径,从而构建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使学校教学和临床及社会护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以期改变高职高专护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快的胜任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实践应用的衔接,促进护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并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构建,关键是要合理的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具体方法为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医疗机构对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的现实需求,研究组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其次,是对比分析传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研究组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等方法,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和实际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差距。再者,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培养途径至关重要,研究组采用功能分析法,研究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探索相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强化护理护生实践技能教学,具体方法为到我校的对口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医院等不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对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生进行问卷再调查,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按照护理工作的相关性,开发并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3.讨论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习护生;职业情感;相关因素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体验,护理职业情感是侧重于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1],通过职业热爱度、工作责任心、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和职业定位方面加以体现。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体验环境之中,他们所形成和持有的职业情感将会影响他们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乃至影响他们的个体素质形成,持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利于坚定职业信念,稳定专业思想,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本文对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01名护生职业情感及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2月对在我院临床实习的06级护理本科生48人和07中专护生53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9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抽取访谈调查。

1.2 测试与评价方法 根据吴雅文等[2]对护理职业情感内涵的阐述自行设计问卷,包括4个因子共4个条目:职业的热爱度、责任心、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及职业定位。评分按奎德5分计算法:1分示完全否定或不赞成,2分示有点,3分示中等,4分示较为,5分示非常肯定或赞成,总分>3分为积极的职业情感,反之为消极情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专人负责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信度和效度经护理专家鉴定,本量表的Cronbach's a 为0.7457。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自然状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用Stepwise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相关因素。

2 结果

护生职业情感测试结果护生总体职业情感评分4.13±0.458分。101名护生中,总均分>3分的占89.5%护生职业情感投入中立偏积极,10.5%护生中立偏消极。

2.1 护生职业情感状况见表1,护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得分为4.24±0.642分,护生中等以上的职业热爱度占80.2%。护生对护理工作责任心的自我评定为4.55±0.408分,具有中等以上责任心的护生占99.5%,护生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可度得分为3.66±0.747分,认为护士社会地位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护生占51.49%,护生职业定位自我评价为3.20±0.642分,护生对护理职业定位非常坚定和比较坚定的分别占48.51%和29.7%。

表1

护生职业情感状况(例,%)

专业热爱度 工作责任心社会地位认可度职业定位

非常 50 (49.5) 65 (64.25)24(23.76) 49(48.51)

比较 32(31.7)27 (26.73)28(27.72) 30 (29.7 )

中等 15(14.9)8 (7.92)18(17.82) 6 (5.94)

有点1(1.0) 1(1.0) 24(23.76)12(11.88)

否定3(2.9) 0( 0)6(5.94)4(3.96)

2.2 护生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 职业情感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职业情感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经方差分析,F= 189就业压力与职业情感呈负线性回归关系,相关系数为0.812,调整后系数为0.665,即4个因素与职业情感存在复相关,4个变量能解释职业情感变异的36 %,结果见表2。

表2

职业情感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影响因素 BSBBetat值 P值

常数 0.179 0.325.258 0.000

职业压力 -0.066 -0.005 0.1134.523 0.000

归属感0.065 0.006 0.1163.990.000

自我实现需要 0.064 0.005 0.1014.655 0.000

职业兴趣0.057 0.006 0.1083.913 0.000

3 讨论

护生总体职业情感分析,调查显示护生总体职业情感得

作者单位: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分4.13 ±0.458,89.5%护生职业情感中立偏积极。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学科性质、作用及人员素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与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思想教育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有关,通过培训多数护生在心里上接纳护理专业,产生了职业信念,并对护理专业持有期待感,这对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职业情感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护生对专业热爱程度中等偏上,本科护生和中专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程度有差异,本科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程度比较中专护生低,这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似[3],主要是因为本科护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而实习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使他们产生落差感。

3.2 护生对护理工作责任心的自我评价普遍较强 这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临床实习的严明要求有关。临床护理工作相系生命,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前提,通过岗前培训教育,护生充分认识到保持高度责任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职守则的理念已深印在护生的脑海之中。

3.3 护生对护理工作社会地认可度比较低沉,在护理活动的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舆论对护理职业评价不高,护理工作艰辛琐碎,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护士受人尊重程度和被别人认可的程度相对较低,护理工作虽然重要但在医院的主导地位不明显,护生对护理社会地位有压抑感。

3.4 护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持有坚定态度的占48.59%,而15.8%的护生对职业定位态度不稳定,应予以重视。

3.5 影响护生职业情感的因素分析

3.5.1 就业压力的影响 就业是谋生之路,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当今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加大,护生担心找不到工作,同时也存在着护生期望值过高,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难以正确定位,进而影响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缓解护生的就业压力可通过多种方式①加强宣传,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架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使护生毕业时有选择空间。②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给予统一辅导,在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求职简历制作、应聘面试技巧方面给予指导;③引导护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的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在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合理定位[4]。④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护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操作,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就业信心。

3.5.2 归属感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 归属感 指被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发的感觉[5]。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仅48%的护生认为临床实习气氛是友好和支持的,大部分护生认为实习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不能建立起与带教老师与患者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缺乏带教的情感支持,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实习中时有茫然失措。

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6]。研究认为个体职业选择的主要动机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职业活动是自我实现的平台,职业活动中能否发挥自我能力,成为影响个体对职业情感的因素之一,实习过程中部分护生感到自我价值实现受限,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有差异,个人成就感低,加之受社会舆论压力护士社会地位偏低以及医护地位的差别,医生对护士的歧视等使护生感觉到护理工作发展空间不大,因而影响了护生对职业的情感。满足护生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对策包括①塑造带教老师的优质形象,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7],带教老师应以对职业的挚爱,对生命的珍爱,对同行的仁爱,对护生的关爱来感染护生,坚定他们对专业的信心,激发他们对职业的情感;②加强有效沟通,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归属感的最大力量,带教老师要善于与同学沟通,尊重护生的人格,给他们以情感上的支持,使护生产生被接纳、受关爱的感觉。③建造和谐轻松的实习氛围,带教老师要耐心指导护生进行各项临床技术操作,创造患者积极配合的实习环境,使护生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让护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步成长,鼓励护生的成功,让他们具有成就感,引导护生应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带领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护理专业前景的展望和追求。帮助护生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战胜压力,从自我做起,树立信心,以模范的行为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的赞同和社会的认可,使护生充分意识到职业活动中有极大的空间发挥自我潜能。

3.5.3 职业兴趣的影响 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接触和掌握某种职业或专业的心理倾向[8],如前所述的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及社会舆论影响,工作性质的从属地位,使护生职业价值感降低,对职业兴趣随之降低。职业兴趣与职业情感呈正相关,临床实习中应侧重让护生切实感受护理工作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拯救生命的神圣感,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更要认识到护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相对不稳定阶段,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认知偏离,帮助护生增强对消极职业心态的抗衡能力,切实使他们把良好的职业心理因素作为现代护理人才优势之一加以发挥,引导他们宏观的看待护理专业的发展和其肩负的专业职责,将个人发展与专业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护理专业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情感。

参 考 文 献

[1]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125.

[2]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

[3] 姜小鹰,张旋,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

[4] 彭光成,何琦玲,于志杰,等.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与指导.扬州大学学报,2006,5:78.

[5] 李斌,刘革新.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1):53.

[6] 尼春萍,刘喜文,化前珍.临床实习初期护理自我实现需要的调查 护理研究,2004,18(2):275.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3篇

梁力,男,广东肇庆人,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职务)、助教(职称)、学士。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高管理护理职业发展的水平。方法:选取我院临床护士进行现场调查,对护士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影响较为显著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总得分(155.2±22.1)分,调查结果的评价为一般水平;护理人员年龄、不同生涯、学历情况、家庭所在地、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分析,此类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护士所在医院的级别、人事关系、护士所工作的科室、父母职业、是否需要值夜班以及学历取得途径和护士自身的进修情况有着相关较为显著,(P

关键词:临床护士;必要性;职业生涯

从整体角度来看,计划人生职业生涯以及个持续系统便称之为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对职业通道的设计便是职业生涯设计,随着现今医院中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医院管理部门的工作核心也逐渐被“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所取代,护理工作者在密切关注员工成长,对员工的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规划能使时间以及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使职业生涯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临床护士职业及时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对我院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为基础,对影响我院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了仔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工作的100名临床护士进行二次分层抽样调查,护士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24.6±2.1)岁。

1.2方法

采用《临床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我院临床护士职业生涯现状进行分析。

1.3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对护理人员进行此案长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无一例失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内容包括6个方面,即护理认知、自我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以及护理职业信心和自我认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总得分(1552±221)分,调查结果的评价为一般水平;100例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果为中等满意;问卷调查表中6个维度中分数最高的是护理职业认知,其次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及环境、一直从事护理职业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与管理、职业发展。

2.2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因素分析

在分析之前将临床护士职业生涯作为因变量,首先对护理人员年龄、不同生涯、学历情况、家庭所在地、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分析,此类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影响较为显著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所在医院的级别、人事关系、护士所工作的科室、父母职业、是否需要值夜班以及学历取得途径和护士自身的进修情况有着相关较为显著,(P

3、讨论

从我国目前的护理行业状况来看,其普遍存有此职业盲目选择现象,对于这份工作的选择更多是来自社会压力、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等影响,缺乏对行业的热爱性,故护理工作受到工作价值观、职业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职业生涯发展。据相关研究显示,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其大多是因家庭因素、收入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自主选择,而护理毕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到百分之五十,除开此比例的人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员选择继续考研深造,有13%左右的人员在从事护理类教育工作,剩下比例人员从事其他职业工作[2]。从我国目前从事护理工作动机来看,要改变这种现状,护理人员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规划,对自我价值实现有准确定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出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结合现实同时明确长远方向。在制定职业规划前,护理人员应对自身内在诉求有明确认知,要对自己内心是否热爱此行业有综合分析,同时要对护理职业的特点与能力要求要展开分析,通过结合自身分析后,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目标,以实现短期目标为动力,以期实现职业长远规划[3]。再者,医疗机构护理管理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此些部门应对护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由资深人员和护理人员展开有效沟通,且擅于对护理人员工作给予肯定,对优秀的护理人员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工作热情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力,在必要情况下,应制定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要有多方位评价。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有规划教育和培训,同时也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提高学历护理人员的专业度,提高以下学历人员的基础技能,对于护理人员发展,应将医院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深化互利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助于护理人员长远目标的实现。其次,医院相关部门也应对不同护理人员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制定出符合个人的职业规划方案,并制定培训教育计划,在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作出科学合理安排。据相关调查显示,针对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调查,清楚认知“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护理人员不超过28%,且此类情况在我国基层医院中尤为严重,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普遍缺乏认知,而在本文研究中,护理人员职业规划均分为(155.2±22.1)分,亦为一般水平,护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在我国的护理人员中认知力度还普遍不够。从护理工作来看,大部分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为女性,且年龄范围多在21~25岁,而此范围内女性婚育情况普遍,缺乏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婚育后家庭因素同样是职业规划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要切实实现职业生涯发展、专业深化提高,那么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心理建设、素质建设以及职业热爱,通过自身加强来取得职业发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提高自身职业成就感[5-6]。(作者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丁花. 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03:82-84.

[2] 李洪兰,李树銮. 临床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及影响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142-143.

[3] 吴旭丽,王惠琴,蔡琳,林华志,梁平. 不同初始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2013,06:247-250.

[4] 李孟可,孙霞,李玲茜. 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J]. 全科护理,2013,29:2779-2780.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4篇

高职护理职业健康评估课课程建设在护理程序中,《健康评估》是首要的环节,护士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了解,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再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整理,对患者进行健康问题的提出,并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为护理措施的制定做准备工作。《健康评估》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课程,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改革,并创建独一无二的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了“3355”课程开发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定“3355”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将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进行全面的改革,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3355”课程开发模式中第一个“3”主要是指三个分析:根据护理专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学校组织临床的护理和该课程的专职老师对健康评估中护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实际需要进行探讨,对护理工作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第二方面,是对职业行动领域的开发进行分析;第三方面,就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制定详细的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在完成这三个分析之后,进入接下来的三个转换,也就是“3355”课程开发中的第二个“3”,从工作任务转换到行动领域中,从行动领域转换到学习领域中,从学习领域转换到学习情境中。整个课程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思路就是将护理知识进行行动领域的转换,将行动领域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并研究出护理人员需要的素质要求,在此之后,转换到学习领域的内容中,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行合理的应用,三个转换不仅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授课计划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推动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3355”课程开发模式中的两个“5”是指在临床护理岗位的需求之下,对健康评估的知识和健康评估的技能进行分析,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逐步的调整、序化以致最后的完善。借助于护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的分析,并以护理工作涉及的健康评估的内容和护理查房内容为前提,在专业技术的运用之下分为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病历书写、整体评估5大模块,这5大模块主要是对学生5种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分别为“会问、会查、会做、会写、会学”。对学生临床护理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5个模块的内容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通过局部评估到整体评估的转变、单一项目到符合项目的转变,将学生的评估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行逐渐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的初步形成,为学生为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五会”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会问。学生要学会如何与护理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护理对象的情况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的询问,确保获得资料的完整度和准确度。

第二,会查。通过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对患者身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与分析。

第三,会做。会对相关辅助检查的标准进行采集和制作,并且能将病人检查过程中需要的辅助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对常见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临床意义。

第四,会写。能综合性的分析临床的资料,并根据临床的资料作出正确的护理判断。在此之后还能将护理文件和护理病历进行正确、规范的书写。

第五,会学。主要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潜能。

二、增加假期见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假期期间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际工作中,让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到护士的工作,假期见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增加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感知力,加深学生对护士专业的理解,推动《健康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健康评估》工作开展之前,让学生进入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习之前学校会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安排,让学生对护士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解,对《健康评估》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实习完之后,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学习到的知识制作成假期的见习报告。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的设计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设计教学课程时,要注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以项目的实施为前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开展。如假期见习、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角色扮演等。将健康评估在护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临床的实训室中对临床的场景进行模拟,借助于模拟医院的临床场景,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病人的扮演、家属的扮演以及护士的扮演,让学生意识到健康评估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情境教学、角色的扮演,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对学生的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将学生主体的地位表现出来,还将“教、学、做”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临床的实际工作。

最后,学校还要建立健全的综合考核考试体系。综合考核考试体系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试体系,它将学生的理论考核、实训技能的考核、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及随堂的测验、案例分析成绩的考核将结合,将学生的成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考核考试体系将过程性考核和终末性考核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不仅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还将学生的操作能力予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宇红.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16):1486-1487.

[2]刘亚莉.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报,2008,15(11):24-25.

[3]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1):2899-2900.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研究进展

较长时间以来,女性都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体。从20世纪中期开始,护理学获得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护理工作不应该作为单一性别的工作,男护士也可以很好地满足医院和卫生服务行业的护理工作需要,尤其在精神科或是介入科等特殊岗位工作中男护士都是作为主力军和主要护理力量出现的。所以,我国医学院校招收护理专业男生数量不断增加,以不断适应护理工作的人才需要。但笔者通过对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的150名男护生和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淮安市八二医院淮安市3家医院的30名男护士就职业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比较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因此,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够用针对性的策略对男护士队伍进行教育引导和职业认同研究。

一、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的现状

近些年来,研究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得到较高的重视和较好的改善。本次调查中,我们采取定性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样进行一对一访谈调查,了解到淮安市高职院校男护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而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多个角度对男护生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分析学校因素对护理专业男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力。调查研究中,我们通过对150名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男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动机就是工作比较稳定,而且有较高的就业率。这就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这些男生缺少对护理职业的积极认同和正面认知,这就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大多认为护理工作存在技术含量较低、工作属于被动的服从地位以及专业地位不高等特点。男护生将护理工作作为终身职业工作的比重仅占据了16.7%[1-2]。可见男护生职业认同在护理专业男生中的认同感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同样,我们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样采取一对一访谈,结果显示,这些被访者都很少将护士作为理想职业或者终身职业,而且跟大部分群体一样,看中良好的就业前景是他们选取本专业的主要动机,超过70%的学生不会也不愿意长时间地从事护理工作,并无较强的职业角色认同感。对于已经转行的男护士,他们对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待遇较低、对家庭生活产生影响、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等方面。通过网上查询不难发现,有学者自行制定调查问卷,对30名本科护理专业的男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研究[3],研究的结果是自愿选择本专业的男护生其占比仅有20%,多数男护生出于不想复读、期望将来转行至临床医学等想法才接受专业调剂。通过调查我们也会发现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为数不少的男生认为护士的工作技术含量较低,平时的工作内容就是打针、发药、铺床、辅助患者检查等。我们对15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也发现有超过六成的学生,存在着毕业后放弃从事护理职业的思想观念。另外,研究显示,本科专业护理男生的职业心态,也存在职业心态极不稳定的情况[4],过半的男生在就读护理专业期间,积极筹备第二职业,而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的仅占比10%,专业选择不符合个人兴趣的比例相当高,他们在学习中不愿学习技能操作,认为护理技术程序烦琐,没有技术含量且发展前途不够明朗。

二、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护理专业男生选择本专业,往往是因本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所以,男护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就是将其职业认同感有效提升的促进因素(有利因素)。男护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诸多,具体就是新兴专业、医院认可、性别优势、体力充沛、心理承受能力强、应急能力强、更具理性和逻辑思维、有胆量和勇气、果断、沉着冷静等等[5]。男性护士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更敏捷地做出反应,并且处事果断效率高,能更快地掌握电子化信息及机械性高新技术。医院的急救处理以及搬动患者时,男护士具备体力以及生理方面的优势,尤其适合在精神科、手术室、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工作。而且患者都需要隐私权,一些男性患者进行特殊护理操作更愿意接受男护士的护理。另外,医院管理者已经重视构建健康、平衡、高效的护理队伍,通过增加男护士的人数比例,可有效地调整传统的女性工作环境和工作习惯甚至工作方式,进而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不利因素

很多不利因素会影响到男护生就业,常见的就是社会责任大、社会地位低、人际关系范围较窄、实习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业范围受限等等。其中,护理专业男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就是社会传统观念对男护士的偏见。我国长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思想,也会严重影响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男性护士容易被误会没有男子气概,甚至受到歧视。同时在就业范围方面,医院中往往只有少数的科室招收男护士,比如骨科、急诊科、精神科、泌尿外科、手术室等[6]。而且护士社会地位低,是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低的不利因素。跟发达国家相比不同的是,我国的护理工作中,公众眼中的护士社会地位比医生低,这与男性的独立观念产生一定的冲突。

三、提高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的策略

(一)营造男护士成长的社会氛围

社会要加大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意义、专业性、发展前景等有充分了解,创建接受男护士的社会环境,让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制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外,要积极宣传男护士的职业优势,使得护理专业男生能够掌握临床需求男护士的状态、执业情况、成就等,让其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认知。

(二)加强男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稳定护理专业男生的专业思想,可以进行参观医院环境,构建与医院护理人员、患者沟通的契机,让临床护理人员与男生交流,做好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体会平凡的工作岗位创造的不平凡的价值。支持男生进行护理学术活动,进行必要的奖励,坚定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念以及对前途发展的信心,以自身品质获取社会的认可以及尊重。

(三)加强护理教育改革,研发适合男生的课程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招收的学生以女性为主,所以在教材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设置上,是相对倾向于女性的。所以,需要护理专业针对男生特点革新护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男生个性,防止性别歧视,要实现满足男生的期望以及提升其学习兴趣。在实习的时候,可以重点将男生安排到精神科、手术室、急诊科等科室,激发学习主动性,端正专业思想,切实发挥自身特长。

(四)完善多途径的教育方法

定期组织各种专题讲座,使得护理专业男生把握护理发展的前沿,了解自身进行护理工作的机遇、挑战,做好未来的人生职业规划。我们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男性护理专家,或者是本校优秀男毕业生开展座谈,让他们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鼓励并且影响男生,传授重要的沟通能力、临床经验等等,以此提升男生从事本工作的主观意愿[7-8]。

四、结语

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情况下,护理队伍中加入了更多的男护士。为了保证男护士队伍更加地稳定,且能更好地留住人才,要将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进行有效提升。我们应该深入地挖掘影响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多角度剖析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联合现状调查的方式,综合进行评估分析,进而做出针对性干预,最终确保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认同感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曼曼,钱志刚.男女护生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111-114.

[2]余惠琴,华筱娟.毕业前护生职业认同与学业成绩及教师专业态度相关性分析[J].循证护理,2020,6(4):345-349.

[3]蓝晓燕,刘紫一,程雅琴,等.男护士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4):553-557.

[4]邱少蕾,刘玲,刘亚文,等.泰安某高校男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35-37.

[5]王永琼,余华.护理专业男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专业认同的研究[J].护理杂志,2019,36(5):69-71.

[6]张静,张瑛,周芸,等.高校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4):183-184.

[7]王永琼,余华.护理专业本科男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专业认同的关系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11):770-773.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内科护理学课程是高职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技能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均要掌握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相应护理岗位的操作技能,由于内科护理学专业属于医学范畴,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内科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要满足岗位要求,就要外修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内修自身道德素养。新时期,内科护理行业已经变革,想要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对接市场和行业需求,优化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确定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方向,案例教学法以事实案例为主展开教学,可以让内科护理学教学更加简单,有效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深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选择有效案例有序开展教学,进而全面提升内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既要提升学生的相关护理学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学生的内科护理学素养,并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明确相关护理法规,助力学生提升自身的内科护理学综合素养[1]。当前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学和学生的岗位要求脱离,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环境,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易使学生陷入迷茫。而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技能为主导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到相应的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技能、法规等,满足岗位要求。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推动教学改革。目前,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效果差,学生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护理技能,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应用案例教学法构建实践性的内科护理学专业课堂,可以推动教学改革。内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基本的护理知识、技能、护理法规等,且知识体系也随着护理行业的变化而改变,内容的复杂性影响着教学的难度,实际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变化,调整课程模式,引入实际案例,才能保证教学不落人后。应用案例教学法满足了内科护理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应用案例教学法实质上是构建应用型的教学模式。随着内科护理学教学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情况,高职院校应该迎合教学改革趋势,创新内科护理学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满足高职院校发展情况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护理案例,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预习的机会。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内容广泛,单一的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发展、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注重护理理论知识渗透的同时,要加大实践案例的研究,才能助力学生提升专业护理技能,让学生掌握实际有效的护理技能,将所学技能应用在实践中。

二、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内科护理在近几年已经完成了初步改革,内科护理行业更加注重护理品质,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以服务为重。当行业发展时,与其对应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也应该紧跟行业需求积极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对内科护理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很高,将其列为独立的专业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强化护理人才的建设,促进护理行业的转型,因此,内科护理学教学要以国家导向为主,培养高技能的内科护理学专业人才。护理行业应加强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即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以理论知识为导向,重视内科护理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岗位要求,培养大量的内科护理学技能型人才,推动内科护理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建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服务质量是未来内科护理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内科保健的认知也逐渐提升,更加重视自身内科保健,推动了内科护理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内科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结合时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内科护理学技能人才,满足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内科护理专业虽然是技能型专业,但高职院校学生情况的特殊性降低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些主观原因或多或少会影响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开展,例如会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落实,也会影响内科护理学教学定位的制定,最终影响教学考核措施的实施,进而导致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中职院校已经学习了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实操内容较少,其内科护理学实操技能较弱。由于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学生掌握的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也不完善,因此在高职院校内科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会出现学习断层的问题,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是特别理想[3]。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种是在高考前进行招生,一种是在高考后进行招生,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专业水平不高,不仅在学习时缺乏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规划,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

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内容多,岗位随着行业不断变化,要想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首先要重视岗位需求调研,通过对岗位标准、能力的调研,结合岗位需求选取案例,针对性地开展案例式内科护理学课程,提升课程的实操性。在学期开始前,学校可以安排志愿者对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标准进行调研,获取护理岗位能力、标准相关信息,所设计的内科护理学调查维度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岗位需求信息多来自一线护理者,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护理岗位职业需求,为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护理人才提供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综合设计课程,优化案例选择,选择更具时代性、针对性的护理案例[4]。

(二)以岗位要求为参考,优选护理案例

为了提升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习的机会,教学可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参考,结合综合调查问卷,对护理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加以分析,然后调整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制定案例教学框架。结合内科护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结合在一起,依据护理岗位的特色,补充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教材中的案例,融入更多实用性的案例。将岗位案例分成基础知识案例和技能案例,通过不同案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案例包含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法规知识,如护理法规概述、护理药品等;技能案例主要是护理案例,包含多种关于护理的实操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尽量提供真实的护理环境,让学生在护理的实际环境中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技能[5]。

(三)优化案例教学的方法

要提升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效率,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案例讲解和渗透,如情境教学、项目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可以掌握系统的内科护理学技能。1.创设案例情境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正确的护理方法。例如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通过引入真实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案例情景,鼓励学生思考正确的护理方法,如情景:某位老年患者突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咽部不适、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表现,经过检查发现患者病原体存在病毒和细菌,还出现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情况,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对于这种患者在后期应该如何治疗。通过展示常见的情景,激发学生探讨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以分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上的护理方法等进行探讨,在学生的探讨中教师要加以引导,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经过一番探讨,学生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方法给出完善方案:前期治疗上,主要以予抗病毒、抗细菌、对症止咳化痰、退烧为主;后期护理上应该随时在呼吸科门诊进行观察,并且要调节生活饮食,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多饮水和休息。通过案例情景探讨,可以提高学生内科护理学的专业性[6]。2.采用项目化学习方法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方法,项目化学习方法仍旧以案例为载体,可以设计多个案例,为学生搭建虚拟的护理环境,并采用分组的形式展开项目探究和分析,在项目化的案例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同案例,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护理案例。例如在某高职内科护理学专业中,教师实施了阶段性的项目学习计划,在某个时间段分别设计了急性咽炎患者护理案例项目、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护理案例项目、急性咽喉患者护理案例项目,在项目化案例实施以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护理案例,经过阶段性的护理技能学习,逐渐提升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很多学生都反映掌握了比较实用的内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化学习完成后,教师根据不同案例开展了交流研讨会,鼓励学生说出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护理技能和心得,通过后期的交流和探讨,提升了内科护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3.科学应用信息技术高职院校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讲述法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佳。在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为内科护理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推动了内科护理学教学走向实践化,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内科护理学案例,将护理流程和知识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学习实现内科护理学技能的强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内科护理实操进行语言指导,对视频中的内科护理实操流程进行分解,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护理技能[7]。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急性咽喉患者护理案例和急性咽炎患者护理案例的护理方法,并指导学生分析两种疾病在护理上的差异,二者同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在护理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性的学习和分析,可以让学生高效掌握不同疾病的护理方法。在对比学习后,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指导学生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实操情况的分析、总结,形成案例教学反馈,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为后期的案例教学提供参考数据。4.构建线上案例教学平台内科护理学教学以实操案例为主,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多元化的案例练习活动,通过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让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得到针对性的提升,通过随机案例分析和分组集中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内科护理学线上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效率,以线上学习平台为基础,融入不同的内科护理案例,借助线上平台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全程化追踪和评价。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并不多,一般只能通过作业和考核来检验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缺乏合理性[8]。建立内科护理学线上学习平台可以通过线上授课和线上交流的方式学习和了解更多护理案例,实现了内科护理技能的分享,学生的技能交流也更加通畅,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案例研讨进行指导,也可以对学生的案例学习进行总结,实时了解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反馈系统,实现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动态化管理,在教师端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参数,全面了解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继而做出科学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调整。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实时内科护理案例,教师可以定期更新平台案例,及时引入新的案例满足学生的技能学习要求。5.校企合作,构建临床实习平台内科护理学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该结合不同资源,为学生创建灵活丰富的实习平台,借助不同案例完成实践性的学习。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校园和医院的合作平台,为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合作上,院校要拓宽合作渠道,签约不同的医院,依托校园和医院所成立校内外实操平台,融入不同实时护理案例,鼓励学生在案例中实践,将平时内科护理技能应用在实际案例中。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校园内科护理实验车间,聘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护理工作环境中锻炼护理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案例融入考核环节,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将案例和考核融为一体,保证学生在考核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法,以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技能为向导,借助不同的护理案例,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构建不同的学习平台,推动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提升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142-143.

[2]刘爱平.基于标准化病人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343+345.

[3]谢文柳.交互式—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2):190-191.

[4]李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146-147.

[5]温朝玲,侯晞,刘耀辉,等.基于标准化病人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2):2693-2696.

[6]刘博.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三年制大专《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8):13446.

[7]刘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写作感想[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05):338.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本科护生 职业成熟度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37-03

职业成熟度一词最早由Sup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Super认为人的职业发展是个终身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有不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只有完成了该阶段的目标才是职业成熟的表现。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能够做出最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反之,职业成熟度越低,则表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欠缺,越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成熟度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成熟度可以直接影响就业情况,也可以通过个体的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来间接影响就业情况。职业成熟度越高,越可能做出明智恰当的职业选择,从而表现出高的就业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大三和大四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分析学生在职业成熟度中的薄弱方面,对症下药,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在大学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大三、大四本科护生200名(161名护生信息有效)。大三99名,占61.49%;大四62名,占38.51%;女生118名,占73.29%;男生43名,占26.71%。

2.调查工具

第一,基本情况问卷表。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级、居住地、是否为学生干部、大学成绩水平、专业意愿、是否喜欢本专业。

第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CMI)。张智勇等修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包含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自主、职业价值、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6个维度,共34个条目。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

第三,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Lefcourt,Von Baeyer,Ware Cox(1979)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共48个条目,分为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个分量表(各24个条目),提出四种可能的归因方式,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背景和运气。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

3.问卷发放

由调查者向学生解释填写问卷的方法,征得同意后,匿名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80.5%,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100%。

4.数据处理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职业成熟度构成比进行比较;多元线性回归对职业成熟度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t检验对不同归因8个维度的职业成熟度均数进行比较。

二 结果

1.职业成熟度统计描述及正态分布检验

职业成熟度、职业目标、职业自主等经Kolmogorov-

smirnov检验,p>0.05,符合正态分布;职业自信的折线图为钟形曲线,亦接近正态分布。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2.一般资料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得分关系

本研究共调查大三、大四本科护生161人,根据职业成熟度总分是否大于102分而分为职业成熟度较好、职业成熟度一般两组。分组后经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居住地等职业成熟度的构成比差异(具体见表2)。

3.职业成熟度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人际能力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4、人际努力系数为0.04、人际背景系数为-0.03、人际运气系数为0.11、专业能力系数为0.09、专业努力系数为-0.08、专业运气系数为0.10,p

4.职业成熟度总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人际与专业各维度因子根据50%等百分位间隔划分为高、低两组,分别比较8个因子高、低两组间职业成熟度总分均值的差异。经t检验,高、低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三 讨论

1.研究意义及作用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学院医护学院护理学专业大三和大四护生对自我职业选择的定位,分析护生的职业成熟度,并探讨影响护生职业成熟度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护生的职业成熟度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提升护生的职业成熟度,使其在择业中准确定位,从而减少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的心理落差,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

2.研究结果

第一,职业成熟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三、大四本科护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具体来说,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参照、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自信。可以看出本科护生的职业自信成熟度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柴婧蕊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护生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比较缺乏,分析可能原因是:第一,近年来,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护理人才,我国开设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护理硕士生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完备的科研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本科护生的就业压力,降低了他们在求职中的信心。第二,护理专业人员需求量虽居高不下,但伴随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数量逐年增多,部分医院已出现饱和现象,加之用人制度的改革,用工形式逐渐由事业单位编制向人事转变,某些护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无疑也削减了他们找到理想职业的自信心。此外,结果显示职业价值维度条目均分排序为第一,说明本科护生具有较高的职业价值成熟度,对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有深度的理解,可能是因为大三、大四的护生在经历实习的磨炼后对自我的评价更合理。

第二,性别与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职业参照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谢文静、李丽薇、崔文波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女生在职业选择的时候,比男生更愿意参考他人意见,这可能与女生更善于交流,喜欢听取不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有关,而男生更倾向于自我判断问题,比较自我。另外,男生职业自信和职业自主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男生更明白自己的不足并根据自己的目标来选择职业,而且对自己职业的发展比女生更有信心,这可能与大家比较看好男护生就业前景有关,一方面在临床上急诊科、手术室、ICU、精神科等对男护士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男护士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这种形势下男护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比女护生的压力要小,因此男护生的职业自信比女护生高。

第三,不同居住地与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地为农村和城镇的护生职业目标维度得分高于城市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农村和乡镇的护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目标,农村和乡镇的护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自己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他们看中的是自己未来的发展,而城市的护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工资、社会地位等等,并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城市的子女在选择职业时会比农村和乡镇的护生更挑剔,以至于最后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此外,居住地为农村和乡镇护生的亲友依赖维度得分均高于城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农村和乡镇护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具有独立性,可能与农村和乡镇护生生活环境和自己的价值观念有关,农村和乡镇的护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喜欢自己去克服,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城市的护生更娇生惯养些,当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时更多地会选择向父母和朋友寻求解决方法。

第四,不同的意愿与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调查结果显示,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的护生职业价值维度得分高于专业调剂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的护生在对职业选择时对自我的定向更清楚,可以更从容地处理影响职业目标选择的因素,而专业调剂的护生因为内心有对护理学专业的抵触情绪,本身对专业的认同度就比较低,因此其职业价值成熟度较低。

第五,是否喜欢本专业与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本专业护生的职业自信、职业自主、职业价值维度得分均高于不喜欢本专业的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杨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喜欢本专业护生对于职业发展的自信心高于不喜欢本专业护生,并且反映出喜欢本专业护生在选择职业时自主性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喜欢本专业护生会主动收集有关专业的社会需求、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前景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掌握的信息越多他们就越会根据信息的变化来调整自己,有的护生还会利用寒暑假自己联系医院去见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使自己在未来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显得更从容,因此他们也更有信心面对自己未来的职业。

3.本科护生归因方式及其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结果显示本科护生在学业成就维度的归因顺序依次为:努力、能力、背景、运气。在人际关系维度的归因顺序依次为:努力、能力、运气、背景。由此可见,护生在进行学业和人际归因时,均倾向于内在、可控性归因。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高内控者会积极参与到自我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自我推动性,倾向于将学业和人际成败归因于努力这一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说明护生在面对学业或人际问题时,大多可以理性地分析自身原因,学会对自我界定,认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并从自身出发去分析行为的结果,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成功的结果或者改变失败的结果,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故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科护生的归因方式比较积极。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4.职业成熟度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Powell通过对253名大学生的调查得出,职业归因的3个维度与职业态度显著正相关。另有一些研究者也探索了控制点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证实内控性与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越趋于内控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越高。亦有学者认为归因风格会通过影响自信心从而影响求职效能。本研究中,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专业成就(背景)对职业成熟度总分有影响,专业成就每增加一个单位,职业成熟度就减少0.27个单位。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具体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四 结束语

1.研究结论

第一,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水平尚可,但职业自信、职业自主成熟度偏低,帮助护生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要提高自己在选择职业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开展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护生的自信,通过此途径可以提升护生的职业成熟度。

第二,不喜欢本专业护生的职业自信成熟度较喜欢本专业的护生低,建议学校可以在大一时开设有关培养护生职业自信的课程或讲座,要改变部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偏见,提高护生的职业成熟度,这对护生大学四年的专业态度和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担任学生干部护生的职业参照成熟度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护生,学校要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并担任学校、学院、班级的学生干部,在担任学生干部经历中磨炼自己,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学会交流与沟通,学会协作。

第四,本科护生倾向于将学业和人际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努力、能力)。护理教育者应逐步训练护生的内控性归因,提高职业成熟度。

2.局限性

本研究仅调查了成都学院医护学院的大三和大四护生,样本代表性稍显不足,日后可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更多年级和学校。

参考文献

[1]袁莉敏.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

[2]陈玉琴、贺钰、陈靖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J].医学信息,2007(10):1818~1821

[3]杨敏、任小红.护理本科生职业成熟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7):649~650

[4]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

[5]谢文静、张智勇.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关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7):144~145

[6]李利薇、陈振帮、郭昱辰.关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8):193~195

[7]崔文波、陈海英.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96~100

[8]柴婧蕊.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公企业;劳动权益;保护;妇女

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历来是业界和立法界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文献可知归纳为:参与劳动的权益、实现劳动安全的权益,以及获得同工同酬的权益等。随着员工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划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关于妇女的劳动权保护还应涉及到她们的职业发展领域。为此,笔者将前者有关的劳动权益界定为“职业常规的劳动权益”;将后者的劳动权益界定为“职业发展的劳动权益”。因此,无论是分析当前问题还是实施优化措施的构建,都应在上述整体视域下来展开。

一、非公企业妇女劳动权保护现状分析

(一)“职业常规”下的劳动权保护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量存在的非公企业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通过长达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行业领导地位,或者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了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企业(如华为)。第二类,这一类也是数量处于绝对优势的中小、小微民营企业,大多以流通型企业为主,部分从事承接外包的生产任务。通过调查发展,处于前者的非公企业普遍已在组织生态和管理制度上为妇女构建起了劳动权保护体系,若有侵犯权益的情况也更多表现在基层操作领域;然而,处于后者的非公企业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这也是最为“血腥”的时期。反映在针对妇女的劳动权益保护上,则显然不尽如人意。这里重点分析第二类非公企业在劳动保护上的现状。

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1)缺乏人文关怀。“男女有别”在企业中主要表现在体力和精力上,非公企业因具有强烈的资本增值愿望,从而在安排工作任务时时常忽视对妇女体力和精力的考虑。对于诸多非公企业来说,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变相延长工作时间(如增大劳动强度)已是不争的事实,所有这些都破坏了针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职业发展”下的劳动权保护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高级需求反映在了“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面。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一理论实则在于,80后、90后女性已成为大多数非公企业的员工主体,她们在其特有的成长环境下形成了个性鲜明、思想独立的人格特征。因此,有关职业发展下的劳动权保护问题也就需要被提出了。

正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层次需求那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对于许多非公企业来说则更是没有顾及了。通过现状分析发现,非公企业内部激烈的岗位竞争环境促使许多女性员工没有职业安全感,在没有了职业安全感的情况下也就弱化了她们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期。另外,中小和小微非公企业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也严重制约了对女性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视。当然客观的来讲,就非公企业的平均寿命而言,也难以支撑起对职业发展下的劳动权保护事宜。

二、分析基础上的问题思考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使我们对非公企业中妇女劳动权保护问题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然而,建立在问题导向下的解决措施仍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这就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对当前的问题发生根源进行思考,从而着力解决主观因素方面的问题,最终来对解决客观因素方面的问题创造机会。

(一)针对“职业常规”下的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供给也已改过去的形态,而变得日益稀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诸多非公企业为何还会忽视女性员工的劳动权益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后危机时期非公企业发展困境,以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应成为干扰劳动权益保护的现实原因。由此,我们在解决方案的设计上应重视上述原因,而不能一味的职责非公企业主们。可见,这里就需要从主观因素上入手,来使非公企业主关注起妇女的劳动权保护问题来。

(二)针对“职业发展”下的问题思考

不可否认,目前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未能完全将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从而更何况那些中小和小微非公企业了。但这并不能成为非公企业不作为的理由,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也需要考虑到女性员工对企业的发展预期,以及对自身职业走向的主观判断因素。现实表明,在非公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离职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对她们职业发展的关注。可见,这种基于辩证视角下的问题思考,便为我们综合制定优化措施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思考引导下的应对模式定位

(一)针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目的定位

根据现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可知,非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员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给员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赋予员工合理的劳动强度都涵盖之中。具体到女性员工方面,还涉及到与女性身心健康相适应的条款。这就意味着,针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目的已被企业社会责任所规定。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企业在劳动权保护方面只是单向度的作为呢。实则不然,在当前各层次劳动力资源供给日益匮乏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强化针对女性员工的劳动保护力度,将显著提升她们的企业忠诚度,而忠诚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为非公企业生产经营的创造有利环境。

(二)针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手段定位

在针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手段定位上,需要分别从“职业常规”和“职业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1.职业常规下的手段定位。由于职业常规下的劳动权保护内容较为明确,因此非公企业可以围绕着《劳动保障法》、《妇女儿童权益法》,以及业界其它企业的有益做法,探索出保护女性职工权益的工作方法来。与此同时,非公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工会组织建设,以及有条件的非公企业还应在党组织建设上下工夫。从而,为职业常规下的手段定位建立路径指向。

2.职业发展下的手段定位。非公企业的女性员工从所处岗位来看,部分属于管理和技术岗位,部分属于一线生产领域。这就意味着,在实施职业发展下的手段构建时,需要建立起分层化的定位模式。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可以以部门为单位来进行整体视域下的手段构建。

(三)针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结果定位

在针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结果定位上,实则要求对这一工作建立起评价体系来。作为控制职能的实施环节,需要在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奖惩办法的落实,以及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上下工夫。

四、定位驱动下的优化措施构建

(一)深化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认识

首先应深化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认识,认识的逻辑路径可以沿着上文所提出的“目的、手段、结果”这一逻辑。其中,应从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劳动力资源供给现状的视角下,来全面认识劳动权保护的意义。针对部分非公企业主在这方面的意识上仍较淡薄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为企业主分析出劳动权保护与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不难理解,唯有在满足非公企业主的利益预期时,才能确保妇女劳动权保护工作的长期开展。

(二)厘清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职责

这里还需要重视企业职责的厘清工作,因为这将为妇女劳动权保护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通过本文的论述也可发现,笔者一直对中小和小微非公企业表示担忧,因其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并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则可能使企业主无暇强化女性员工的劳动权保护工作。为此,这些非公企业可以发挥工会组织的组织保障作用,并建立工会组织、人力资源部门、总经理办公室的多部门联席制度,从而促使保护工作能在上述组织架构下正常运转起来,而企业主则只是起到决策和督促职能。

(三)完善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手段

1.职业常规下的手段。这里的手段主要涉及:女性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女性员工的劳动强度、女性员工的定期体检制度、女性员工因婚假和产假的带薪休假制度等问题。不难看出,非公企业需要在企业章程和人事制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2.职业发展下的手段。针对处于管理岗位的女性员工,应享受与男性员工同等的接受培训和晋升的权利。针对处于技术岗位的女性员工,应在遵从其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给予其进行业务充电的机会和经费。针对处于一线生产领域的女性职工,则需要关注她们的学历和业务提升愿望。与男性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同,女工的职业生涯期相对更短,其职业黄金期那就更短了。特别在女工进入到婚育阶段,在之后的时间里将承担大量的家庭劳动。基于这一事实,工会组织应在专门的岗位培训和座谈中向青年女工进行阐发;同时,工会中的女干部应通过现身说法来引导这些女工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最终使她们在主观意识上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谱。

(四)完备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评价

限于本文的主题和篇幅,这里不对评价体系做详细论述,对此将在另文阐述。在这里需要强调,应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访谈、个别谈话等形式,来获得女性员工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感受信息,从而作为第一手资料来控制现行的保护措施,并对实施保护的当事人进行工作业绩考核。

最后还需强调,女员工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公共事务之中来,除了参与对企业薪酬制度分配的讨论外,还可以在员工活动内容、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为工会组织,应在收集女工信息和反馈信息上下工夫,从而使广大女工感觉到自己在企业存在的价值。不难预见,随着该项工作深入扎实的开展,必能提升非公企业生产经营的战斗力。

五、实证讨论

以下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再针对两个方面的权益进行实证分析。该实证分析主要强调契约的关键作用,进而应成为维护女工权益的重要保障机制。某非公企业在签订的这份《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上,写进合同的条款有:“公司不得以女职工结婚、怀孕、生育、哺乳等为由,降低其基本工资、或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满而孕期、产期、哺乳期未满的,劳动合同的期限自动延续至孕期、产期、哺乳期满”;“公司在提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享受其他福利方面,应当男女平等,公司应有计划地对女职工实施职业教育及技术培训”;“公司应加强对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这就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现行的《劳动保障法》和《妇女儿童保障法》尽管作为国家大法而存在,但其条文内容过于一般化,因此工会组织应协助女性员工与企业签订更为细致的合同条款,从而使合同在执行上更具有可行性。

以上实证信息表明,在建立企业内涵发展与女工劳动保护之间的共生效应时,还需要借助契约的形式来给予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以集体女工签订的形式,能确保女工在今后维权时的谈判力量,也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更好的监督。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保护现状的分析,需要在职业常规和职业发展下分别进行问题思考。在此基础上,应在目的、手段、结果等三个环节进行优化措施的定位;并在定位驱动下围绕着:深化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认识、厘清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职责、完善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手段、完备对妇女劳动权保护的评价来进行优化措施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任立影.企业女工劳动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温州论坛,2010(6).

[2] 粱松梅.关于女工劳动保护权益现状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2(12).

[3] 刘自波.加强新形势下铁路供电段工会劳动保护工作[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1).

[4] 刘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4).

[5] 陈海霞.挖掘人力资源潜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3(12).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公路养护课程开发一体化翻转课堂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应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目前,许多技工院校在推行一体化课程,即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一体的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它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然而,在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需更多的学时,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二是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基础或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成为难题;三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较匮乏。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在公路养护课程的实施中提出了“一体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由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讨论学习、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技能训练等,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任务(项目)的学习,延伸了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路径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中职课程的构建必须遵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认知规律,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原则。

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专业调研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六大步骤。其开发路径见图1。

二、课程开发

1.专业调研

通过对公路养护行业企业及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调查,按照就业比例、时效性、适量性及关联性的要求(见图2),确定了公路养护专业目标岗位为养护工、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员、统计员及安全员。梳理出公路养护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见表1。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文献研究、咨询专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职业能力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列出各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即划分岗位工作的领域或岗位工作职责;将工作项目进一步细化成工作任务,即完成每个工作项目的步骤或事项内容;从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等方面分解分析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沟通交流、责任(安全)意识等方面分析在各岗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职业素养);对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的完成(达到)程度进行评定。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及参照我国相关职业标准,分别对养护工等6个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合并梳理出公路养护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见表2),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

3.课程结构分析

通过召开职教专家研讨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公路养护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基于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公路养护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确定了公路养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依据“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日常养护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公路养护。公路养护课程的设置遵循了以下原则:课程与能力对接,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的要求。

4.课程标准编制

依据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由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梳理出公路养护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由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编制课程标准,以指导教学组织实施,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5.课程内容开发

(1)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目标,针对日常养护的典型工作任务,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共同提炼出了布置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巡路、路基养护、沥青路面养护及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5个学习情境,精选出源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项目),见表3。

(2)微课资源的系统开发。为延伸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需开发制作更形象、更直观、更有趣的自主学习在线资源――微课资源。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故应主题突出,内容精简、具体。依据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梳理出微课程的内容。微课的选定主要考虑:是否是完整、独立的技能操作点或知识点,是否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或疑点,能否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开发流程见图3,其中微课程开发流程见图4,微课设计流程见图5,微课制作见图6。

三、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翻转课堂”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主线”,采用“一体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引领,以小组学习为主,学生课前先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最后教师再总结。“一体化+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见表4及表5。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0篇

【摘要】 目的: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职业健康监护等。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讨论:应加强化学品的管理,在加药泵房设置喷淋洗眼装置。

【关键词】 产能建设 职业病 控制效果评价

为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2010年4月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开展某油田产能建设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油田为完成YT2-4H、YT2-9H等18口井的计量转输任务开展YT2区块产能建设项目,建设计转站1座及其相关配套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试运行期间日处理原油液量为400~600t/d(占满负荷的58~87.5%);天然气日处理量为8~9×104m3/d(占满负荷的80~90%)。

1.2 方法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职业健康检查法、检查表分析法。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分析

2.1.1 主生产工艺:单井来液加药后经计量进闪蒸罐闪蒸分离,分离出的原油进入1#联原油管道;事故情况下,分离出的原油先进事故罐储存,事故排除后再由外输泵排入1#联原油管道。分离出的伴生气一部分为加热炉提供燃料,一部分进入1#联伴生气管道;事故情况下,通过火炬燃烧放空。(见图 1 主生产工艺流程图)。

2.1.2 注水生产工艺: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该项目根据生产工艺划分为两个评价单元:生产评价单元和维修及辅助评价单元,各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 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表。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防护设施防护效果评价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硫化物》等标准规范要求,对该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见表 2、表 3。

该工程的设备、管道密闭性能好,工艺技术成熟,自动化水平较高、主要生产设备多露天布置,有利于有毒物质的扩散;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均控制在较低水平,输油作业工人接触有毒物质的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要求。3个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强度全部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2.2―2007)的要求。

2.4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评价:该项目依托上级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管理,设有职业病危害防护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每年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组织职业安全卫生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工作;设备物资科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申报、发放及特种防护用品的检测工作,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2.5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该项目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委托具有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卫生机构给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查体,未发现职业禁忌症、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

2.6 应急救援评价:建设单位建立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专项救援预案,能够按照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在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地点配备有空气呼吸器等救援设备。

2.7 个体防护用品评价:建设单位按照《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要求,为员工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满足标准要求。

2.8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该项目生产区的建筑结构和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有关规定

3 讨论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护士;妇产科;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46-01

在医院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过程中,其科室特点决定了护理人员极容易在对患者的检查、助产、治疗以及护理等工作中接触到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等,从而导致被感染,威胁到护士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做好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中的护士25名,对她们进行职业防护工作相关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就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护士25名,工作年限均超过1年,且涵盖妇产科的全部护理项目。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等。

2 结果

2.1 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接触病人的体液时大部分护士戴有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戴有鞋套(28.0%),少部分护士戴有护目镜(20.0%)。详见表1。

表1 体液接触时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2.2 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主要的职业暴露地点为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以及其他地方(28.0%);主要的暴露源为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主要的暴露途径为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主要的暴露部位是手(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详见表2。

表2 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2.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严格执行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5名(占20.0%),严格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15名(占60.0%),积极学习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护士有6名(占24.0%)。详见表3。

表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3 讨论

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在本次抽查的25名妇产科护士中,大部分都能够在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时佩戴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能够佩戴鞋套(28.0%),少部分护士能够佩戴护目镜(20.0%)。

经统计,妇产科护士的主要职业暴露地点是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和其他地方(28.0%)。因此,应当着重加强护士在病房中的职业防护工作。暴露源主要是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暴露途径主要是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暴露部位主要手部(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因此,妇产科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一定要佩戴好防护工具,并着重加强手部、面部等的遮挡防护。

经过统计,大部分护士能够严格的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15名,60.0%),但有近一半的护士不知道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存在(12名,48.0%),并且大部分护士都没有及时的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16名,64.0%)。因此,必须要加强妇产科职业防护工作的落实,规范防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水平,降低护士的职业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秦卓君,王莉芳,武卫民.三级医院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1,02(12):71-72

[2] 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03(08):36-38

[3] 李谨,李利.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12(05):1084-1086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男护士;男护生;护理专业;职业认知;个性化培养

临床实习是护生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培养对护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男护士是护理行业新兴的生力军,为护理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工作中男护士具有性别和能力的巨大优势,但因性别与角色冲突,也面临着特有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如果压力持续存在且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将造成男护士的工作自信心下降,进而离职意愿增加。笔者对94名在职男护士的职业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拟为进行男护生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共6所附属医院94名在职男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均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排除行政、后勤、教育、管理、中途转行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自设“重庆市男护士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调查问卷,结合国内外文献初步制订访谈问题,并征求资深临床护理和在校教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对本院急诊、手术室、精神科3名从事临床工作的男护士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再次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的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资料。②职业认知现状和规划。主要涉及到择业、就业的动机,从业过程中心理感受和感触,共14条。以选择题作答,采用Likert5级计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分别计5~1分,分值越高,职业认知和规划越好。回答完整上述两部分即为有效问卷。③开放式问题。包括作为男护士你在临床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临床工作中面临最突出的困难和困惑?你在自我发展或教育方面有哪些需求?对将来工作角色的期待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男护士的发展?

1.2.2调查方法

调查前与6所医院护理部取得联系和配合,收集在职男护士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建立男护士调查问卷QQ群和微信圈。于2014年6~9月完成调查,共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90.38%。1.2.3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男护士的一般资料

本次接受调查的男护士所在单位均为综合性三甲医院。年龄20~38(28.21±6.07)岁;护龄0~16(6.21±3.32)年;学历:大专37人(39.36%),本科53人(56.38%),研究生4人(4.26%);职称:初级87(92.56%),中级6人(6.38%),高级1人(1.06%);已婚46人(48.94%),其中已婚中配偶为护士者32人;家庭背景为农村65人(69.15%),工薪阶层25人(26.59%),其他4人(4.26%);非独生子女63人(67.02%);自主选择护理专业19人(20.21%),调剂专业69人(73.40%),其他6人(6.38%)。

2.2在职男护士职业现状及职业规划

2.3开放式问题

问卷中提出的5个开放式问题,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依次如下:①“临床工作中面临最突出的困难和困惑”关注度最高,74人(78.72%)进行了回复,其中,44人认为最突出的困难和困惑是角色冲突,19人认为社交压力及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是其面临的主要困难;还有部分男护士表示前途迷茫是最突出的问题。②“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男护士的发展”关注度位居第二,53人(56.38%)参与了讨论,其中,24人认为自己在单位受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来自管理层的个性化管理和培养;20人认为护理工作的特点给自己造成困扰,不利于男性创新性思维的发挥。③“对将来工作角色的期待是什么”位居第三,有51人(54.26%)对此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4人表示自己期待走向管理岗位;18人希望摆脱护理工作,走向技术人员岗位;5人表示对教学工作感兴趣;另外4人表达了脱离医院工作的意愿。④“自我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需求有哪些”为第四位,26人(27.66%)关注了该问题,其中,18人明确表示希望单位能对男护士在进修、深造方面给予更多的机会,在管理方面给予较大的空间;8人表现出对教学、科研的兴趣,但也流露出自己的担忧,受困于医院的环境和资源,实现比较困难。⑤“作为男护士你在临床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仅8人(8.51%)回答。感受多为“不受人尊重”,“自己的想法难以被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发挥”等。

3讨论

3.1我国现阶段男护士的职业现状

有文献报道,男性从事以女性为主的职业,成功机会更高,对工作的态度更积极[1]。首先,男护士在体力、耐力、精力方面较女护士有优势,在高强度、突发应急事件集中的科室如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男护士的控制、决策、思维能力等方面更胜于女护士;其次,男护士遇事冷静、镇定,能给家属或患者以安全感,还可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2];再者,男性逻辑思维缜密,创新性思维方面优于女性,更有可能在新技术新事物的研究领域有突出的表现。虽然男护士理论上较女护士有诸多优势,然而现实中男护士职业现状不乐观,离职率高居不下。白洪敏等[3]调查发现,男护士离职率高达50%左右。本次调查显示,94名在职男护士,职业认知得分普遍较低,14个条目中均分在3分以下有9个,其中,“较好的职业成就感和归宿感”、“没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从未有过转行或离职意向”三条目得分最低(见表1),这反映出目前男护士从事护理这一行业不仅承受了和女护士相同的工作压力,还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也对其自信心产生负面作用,导致男护士对专业产生怀疑态度。开放式问题调查中,认为“最突出的困难和困惑是角色冲突”、“在单位受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来自管理层的个性化管理和培养”以及“期待走向管理岗位”的男护士所占比例较高。提示男护士从事护理工作以后普遍感受到性别带来的角色压力,从而迫切需要得到重视、培养和提高。以上调查结果均显示,我国男护士面临着来自社会及自我概念冲突的双重压力,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困惑、迷茫甚至退缩,从而制约其职业发展。因此,对男护士的职业教育应从护生抓起,使其尽早认识对的职业定位,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得到良好的职业发展。

3.2对男护生护理教育的启示和对策

3.2.1我国男护生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性别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男护生入校均为硬性调剂生,自愿选择护理专业者较少,所以男护士在进入护理专业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本职业的喜好,或者是未能深刻考量进入此职业领域可能会带来自我及社会的双重冲突,进而产生对学业的倦怠感和迷茫感,导致男护士思想情绪不稳定,对就业取向发生动摇,给临床阶段的培养增加了难度[4-6]。针对男护士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护理学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尝试,但总的来看,国内关于男护士培养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男护士主观观念的改造上,在教育机制、性别和职业规划及职业性别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较少。黎加强等[7]认为,大多研究者是站在教学单位的单一角度上,而没有从背景中去寻找男护士教育困境的实际原因,是强制性灌输培养策略,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综合各方因素后的策略。被性别职业教育改造后的男护士已经失去已有的特有气质,进入临床后面临服务大众,又出现了自身性别和行为的不一致,必然遭受性别刻板印象主流人群的抵制和歧视,使其身陷性别身份自认和社会接纳的双重矛盾。所以男护士培养的模式和着手点应该放在如何培养适合男性性别的护理教育研究上来,并着重培养相关性别特质的临床实践活动项目,而不是重塑男护生个人性格来适应女性化特质的职业,以牺牲男护生个人心理、性格发展为代价。

3.2.2对策

3.2.2.1早期职业生涯规划

应根据现阶段男护生的职业困扰,改革现阶段一刀切式的培养模式,帮助其自我剖析和定位,向其讲解并鼓励了解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模式、方向和最新动向,引导护生了解自我、剖析自我,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职业生涯初步规划,比如男护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性别的优势在临床护理专家、专科护士、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展,同时利用首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的男护士“巴桑邓珠”等成功案例,在男护生群体中形成榜样效应。

3.2.2.2临床实习过程中尊重男护生的特性发展

分配实习科室时尽量安排在手术室、急诊科、监护室、精神科等能充分体现男性优势的科室,在这些科室老师的引导下有利于护生产生对工作的积极性,对专业价值的认可、自我认可。在对专业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专业思想得以巩固。专业思想的巩固是保证男护生认真从事临床实习乃至今后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3.2.2.3选择高职称老师或优秀男护士带教

目前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者大多为女性,在带教男护生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的服务性、照顾性让男护生觉得不利于彰显男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学思想中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很少关注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对男护生职业认同教育和自信心的培养很有限,容易造成自我概念的困扰,小护士和大男生形成强烈的观念冲突,男护生会觉得这个专业让自己变得细心、耐心,脾气温和,过于关注生活细节,这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男性的刚强、冒险、富于挑战的个性等社会性别特点不一致,会被别人认为失去了男人味。Rajacich等[9]研究也发现,临床带教这一环节会给男护生造成较大的压力。孙雪芹等[9]的研究中提出,男护生对临床带教表示不满的是认为教师在工作安排上不公平,总是安排他们做过多简单重复的工作,面对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合作,面对社会和就业的压力,他们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高职称的教师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能够言传身教,对男护生有更多的理解和鼓励,能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对他们心理压力的疏导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临床科室可以选择专业思想比较稳定,职业规划成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突出的男护士作为带教老师,充分发挥榜样效应,男护士经历了男护生培养阶段,更能理解男护生的困惑和压力,对男护生实习期间思想动态和需求更熟悉,进而对护生给予经验性和针对性指导。

3.2.2.4定期参与医生查房,给予医生层面的肯定

男护生高考时大部分第一志愿是临床专业,因分数不够而被迫选择学习护理,这说明他们大部分对医学知识是感兴趣的,在临床实习阶段因工作性质问题自认为自己相比医生而言低一个档次,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术含量低而不受医生的尊重。让男护生定期参与医生查房,不仅满足男护生对深层次医学知识的渴求,来自医生层面对护理工作的肯定比护理带教老师的说教也许更能增加男护生的职业认同,使学习护理知识由被动灌输转为积极主动成为可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对临床男护士职业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对于男护生的培养,不能单一针对在校教育、实习前培训、实习阶段、临床工作中等某一个环节,需要建立一个针对男护生个性特质的持续培训模式,以彻底改变男护生职业认知现状,帮助其完成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王二传,陈斐,胡婷.男护士就业与离职状况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12):92-93.

[2]杨慧茹,吴清余.男护士在护理行业的定位思考[J].海南医学,2013,24(16):2494-2496.

[3]陈翠屏,张永学.临床工作中的护理本科男性护士离职原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35(15):7-9.

[4]王燕妮,代亚丽.男护生实习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J].护理杂志,2015,32(1):14-16,29.

[5]林慧美,代松玲,陈海玉.90名在校男护生职业心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124-126.

[6]袁顺琼,马叉嘉,许冬梅.男护理学生职业规划三级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8):3825-3827.

[7]黎加强,郭文杰,郭林,等.男护士培养研究现状概述及研究趋向[J].西南军医,2010,6(12):1214-1215.

[8]RajacichD,KaneD,WillistonC,etal.Iftheydocallyouanurse,itisalwaysa"malenurse":experiencesofmeninthenursingprofession[J].NursForum,2013,48(1):71-80.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3篇

医学统计方法是目前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同时也存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弊端[1,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与时俱进,对该课程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不够准确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的视角对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1. 课程的重新定位

自1972年美国杂志《advertising age》首先提出“定位”一词起,这一概念在经济、社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如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某一项目一经“定位”,一整套精心选择的活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优化资源、提高效率[3]。可以说“定位”是一切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指导。

课程定位实质上是明确某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课程从属于专业,必须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要给某一高职课程准确定位,就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从专业层面上进行整体思考。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进行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任职资格相关要求以及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的分析[4],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汇总,然后根据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高职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原来定位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并没有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而是大致根据该课程的作用对其进行定性,因而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笔者在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

和典型工作任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执业医师/主管

护士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归纳汇总并进一步综合分析,根据医学统计方法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本课程重新定位为高职医护类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工具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本文由收集整理

课程定位其实也是对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个“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因为只有“自我认识”得十分清楚,才能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做到不夸大和不缩小,才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否则,课程教学目标就会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其“应用性”,要突出能力目标。专业处于课程的上位,课程教学应紧紧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战略目标”而展开。根据高职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重新定位,在对医护类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近几年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部分毕业生成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spss统计软件应用已普及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医护类毕业生所需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五会”课程教学目标,即会选择正确的统计指标进行描述、会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进行分析、会进行相应的spss软件操作、会解读spss软件分析结果和会准确表达出分析结果。

高职医学统计方法“五会”教学目标是在对课程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是紧紧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最终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 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与序化

教学内容必须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具有决定作用。“五会”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材。要选择组织好教学内容,应重点思考二个问题:一是学生应该学什么?二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我们带着上述二个问题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基本做法如下:一是以常用的医学统计方法为基础,紧扣专业选择教学案例,尤其是多种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案例;二是对所选教学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对照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的要求,列出除常用统计推断方法之外还需要增加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将常用统计分析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作为本课程教学内容;四是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设计、组织“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这一内容时,首先选择具体的专业案例,其次插入均数和标准差的相关内容,第三是引入方差分析的相关内容,最后是q检验的相关内容,将前后内容按逻辑顺序连贯起来,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是如何计算的,如何进行方差分析,怎样进行spss软件操作,如何解释spss软件分析结果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准确表达出分析结果等,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统计分析的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由易到难、简单实用,并且对其他统计推断方法的学习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4. 课程考核改革

一般来说,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来确定。高职医学统计方法“五会”教学目标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应以能力为主,以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在考核方式上应以spss软件分析操作为主,以卷面考试为辅,而且卷面考试重点应考查学生正确选择统计推断方法的综合判断能力、软件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和准确表达统计分析结果的能力等。这样的考核内容与方式,才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利于检验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120-03

合同制护士是指医疗机构聘用的由正规护士学校或大学院校护理系毕业的注册护士[1],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占绝大部分,合同护士一般不占医院的人事编制名额,却和正式护士干着一样的工作,合同护士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矛盾,但由于其岗位流动性很大,也给医院的管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我院在岗的227名合同制护士(表1),年龄18~49岁,平均(25.6±8.7)岁, 45岁6人;未婚131人,已婚96人;工作年限1~29年,平均(12.7±8.3)年,20年11人;学历水平:中专65人,大专121人,本科41人。

1.2 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从参与调查人员(合同制护士)的基本情况、环境因素与离职的相关性、单位关心因素与离职的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87.3%。

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一是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二是有无离职意愿,本项内容参考王秀菊等[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该问题包括3个条目:①目前正在在考虑离职相关问题;②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薪酬高的单位;③如果有可能,会考虑更换岗位更合适自己发展的医院。采用7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记1分到“完全符合”记7分,得分范围为3~21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者离职意愿越强。3分以下为无离职意愿,4~14分为有离职意愿,15~21分为有强烈离职意愿。三是如果离职,最有可能导致离职的三项环境因素,全部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科室、危险因素、夜班次数、病人要求、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七个方面,被调查者最多选择三项。四是如果离职,最有可能导致离职的三项单位关心因素,单位关心因素包括福利、报酬、晋升、规章制度、被认同感、公平感、专业发展机会,被调查者选择三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水平P < 0.05。

2 结果

2.1 合同制护士离职意愿与基本情况

2.2 合同制护士环境因素与离职相关性比较

2.3 合同制护士单位关心因素与离职相关性比较

3 讨论

随着纵向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要求随之提高,但受到医院编制的限制和学历要求的提高,形成了新的用人制度,造成了正式在编护士数量锐减,合同制护士的出现和人数的增加缓解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不足,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由于编制的差异,合同制护士不但承受着职业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薪酬低、福利差、工作不稳定等额外的压力,因此岗位流动性非常大,给个人和医院的发展均带来了很大的制约。离职意愿是岗位流动的内在因素,是一种行为倾向,它能导致离职行为的发生[3]。离职意愿是岗位流动的前因变量,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岗位更换的可能性,对实际的岗位流动行为有很好的预测力,有学者建议直接用离职意愿来代替实际的离职行为[4]。国外有学者[5]认为,离职行为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预测,想离职的员工只有当其有可选择的工作时才会真正离职,因此建议用离职意愿代替实际的离职行为更有意义。因此本项研究把离职意愿的调查作为岗位流动研究的直接靶点。

本项研究表明,合同制护士的离职意愿在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水平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合同制护士普遍年轻化,工作后结婚组建家庭便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定势思维模式下,合同制护士为家庭而牺牲工作便成了很常见的现象,为了组建家庭,许多合同制护士被迫离职,寻找更适合家庭的工作岗位,这也成为年轻护士有较高离职意愿的重要原因。另外年轻护士在心理承受能力、业务水平、应急能力等方面不够成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工作压力,成为产生离职意愿的另一原因。从研究结果来看,具有大专学历的合同制护士的离职意愿最为强烈,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具有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寻找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离职后再就业较困难;具有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一般在单位中都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相对待遇要优于其他,更换岗位后待遇的提高并不明显,因此离职意愿并不强烈。具有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是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其就业相对容易,渴望得到更高待遇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也成为最有可能离职的人群。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岗位流动的环境因素中除过婚姻家庭外,工作压力和班次(值夜班的次数和频率)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护士职业已是世界公认压力性职业[6],有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高,离职意愿越强[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但希望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治疗,还要求她们是一名健康的使者,能解答他们的健康问题,指导他们保健的知识,这种患者的要求与护理人员能力之间的差距导致护理人员内心产生冲突,压力增大[8]。合同制护士多从事一线护理工作,超负荷工作和频繁夜班打乱了她们正常生活节奏,体力不支导致生理性疲劳;工作过程又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和极强的责任心,持续的心理冲突和紧张状态,导致护士身心疲劳。

在单位关心因素中,住房、保险、养老等福利因素排在首位,报酬和专业发展机会分列二三。在医疗机构中,工资水平与编制密切相关,合同制护士与正式护士待遇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目前的离职意愿看,付出和薪酬待遇不成比例、薪金和福利待遇与正式护士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是目前合同护士离职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与唐湘铧[9]研究的结果一致;同时目前的收入也与职称密切相关,合同护士大多年龄较轻,职称较低,因此薪酬也较低。在护士对薪酬不满意的研究中,她们大多认为工作中与正式护士同等的工作,而收获相差甚远,这种不平衡的感受是引起护士岗位流动的关键因素,她们所得薪酬与其能力、工作经验和工作绩效不成正比,是岗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一项调查[4]发现,护士对晋升和培训机会的不满意,比对工作负荷和工资的不满意,对护士的离职有更强的影响作用。

本项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婚姻家庭、工作压力、夜班次数影响最大,而单位关心因素中福利、报酬、专业发展机会影响最大。护理管理者应给予合同制护士更多的支持,以减轻其岗位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合同制护士心理健康现况的调查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48-49.

[2] 王秀菊,王庆华,宋月雁,等.合同制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离职意向相关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2):92-94.

[3] 郑春芳,朱海利.515名临床护士离职意愿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29-31.

[4] 陈芙蓉,阎成美.护士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6):78-80.

[5] 迟俊涛,于鲁欣,娄凤兰.护士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6,23(5):64-68.

[6] 赵体玉.护士职业压力及其对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现状闭[J].护理学杂志,2006,21(16):79-81.

[7] 杨美玲,王冉冉,侯淑肖.在职护士离职意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18):1667-1669.

[8] 陈妙虹,成守珍,徐朝艳,等.个体工作相关特性对合同护士职业压力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71-2373.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标准 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ursing Professional Facility-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ENG Yongjun

(Xilingol Vocational College, Xilingol, Inner Mongolia 026000)

Abstrac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nursing car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work proces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hospital,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ased on work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fac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ypical task; professional standar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施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实训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我们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每千人增加到,2.07/每千人(2015年)、3.14/每千人(2020年),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在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态度,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启发之一是护理行业依然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人才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二是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而且要注重人文、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医院渴望毕业生能马上上岗,因此要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临床第一线接轨;四是必须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将护理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职业标准渗入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工作能力的获得,工作能力来源于工作过程并依附于工作过程,护理人员只有理解了工作过程,具备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于注重结果形式,忽视过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过程的相关度低,实训项目不能体现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等问题。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格局。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慎密的分析,界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层面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①

3 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3.1 工作过程与典型岗位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