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工作要素法、矩阵法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风险丛生的过程。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项目,若投资决策失误和风险预防控制不利将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无论是业主、承包商还是金融机构都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了对风险的认识。在学术界,项目风险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有关风险辨识和风险控制的方法相继涌现,对风险加以分析、评价与控制,已经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决策理论学者常用的风险定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曾定义风险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确定事件的机会对项目目标产生的累积不利影响结果”。

而建设项目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在一定的建设时期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需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规模和质量的标准的一次性任务,与普通项目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投资巨大;

建设周期长,工作环节多;

整体性强、涉及面广、管理上的协调工作量大;

具有固定性、一次性;

自然和人为的制约条件多。

因此,建设项目的风险就是指消极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建设项目目标实现的影响。建设项目的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通常指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等。

建筑工程施工是围绕生产建筑产品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具有独特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协调和受控的活动组成。而作为工程管理分支的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工程风险管理对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工程风险发生频率高

工程风险的承担者具有综合性

工程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关联性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从其筹划、设计、建造到竣工后投入使用。整个过程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工程建设项目业主,承包商、咨询商还是建筑设计方,材料设备供应商,都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风险。这些风险若得不到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处置,项目的预定目标将难以顺利实现,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重视风险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辨识

1)风险辨识方法

风险辨识包括确定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风险会对本项目产生影响。风险辨识的方法较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核对表法(Checklists)和面谈法(Interviewing)等。

由风险辨识的个别性可知,两个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工程风险。因此,在建筑施工项目风险辨识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风险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建筑施工项目风险辨识的重要方法。

风险调查应当从分析具体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入手,一方面对通过其他方法已辨识出的风险(如初始风险清单所列出的风险)进行鉴别和确认,另一方面,通过风险调查有可能发现此前尚未辨识出的重要的工程风险。

通常,风险调查可以从组织、技术、责任及环境、经济、合同等方面分析拟建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潜在风险。风险调查并不是一次性的。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循环过程,因而风险调查也应该在建筑施工项目实施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这样才能了解不断变化的条件对工程风险状态的影响。当然,随着过程实施的进展,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少,风险调查的内容亦将相应减少,调查的重点也会变化。

对于建筑施工项目来说,仅仅采用一种风险辨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一般都应综合采取两种或多种风险辨识方法,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2)风险辨识过程

在实践工作中对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最大。而安全检查表就是一种非常实用且经济的安全风险辨识方法,它实际上就是实施安全检查和诊断项目的明细表,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核对表法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它是运用已编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辨识工程项目存在的危险源。检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分类项目、检查内容及要求、检查以后处理意见等。可以用“是”、“否”作回答,同时注明检查日期,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同时签字。安全检查表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容易掌握,可以事先组织专家编制检查项目,使安全检查风险辨识做到系统化、完整化。缺点是一般只能做出定性评价。

3)风险辨识结果

风险经过辨识后通常应对风险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处理对策,以便在项目计划、监控及执行过程中进行管理,综合上面的两种分类方法,根据实践施工管理经验,结合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风险主要分为将风险分为环境风险、过程风险和决策目标风险三类:

环境风险(Environment Risk),主要指由于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的形式有: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法律风险等。自然风险较易理解,主要指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的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工程中,国家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等。

经济风险表现为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市场不景气、投资环境差、原材料价格不正常上涨、通货膨胀幅度过大、税收提高过多、投资回报期长、资金筹措困难等。

过程风险(Process Risk),是指项目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后期维护在内整个寿命周期中所面临的风险。如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风险、项目规划设计阶段风险、项目实施阶段风险、项目完工阶段风险、项目后期维护阶段风险等,而每一个风险子系统有相关的风险因素:

技术风险:工程项目技术风险是指技术条件的不确定而引起可能的损失或工程项目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工程方案选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过程中,在技术标准的选择、分析计算模型的采用、安全系数的确定等问题上出现偏差而形成的风险。管理风险:工程项目非技术风险是指在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非技术条件的不确定而引起工程项目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这些管理风险也包括项目管理和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参建方(业主/项目法人、工程承包方和工程咨询方/设计方/监理方)必须承担的合同风险、组织实施风险、项目决策风险、缔约和履约的风险等。

决策目标风险(Decision Object risk),是指对项目实现目标有影响的风险因素,如项目进度风险、质量风险、费用超预算风险、环境安全风险、信誉风险等。最常见的就是进度风险和质量风险。前者指工程项目进度不能按计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的类型,又可分为分部工程工期风险、单位工程工期风险和总工期风险。而质量风险是指工程项目技术性能或质量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而通常质量事故的出现,则被认为是质量风险的发生。

上述的划分方法比较全面、分层次地把握了项目的风险类型,从而为风险辨识和评估提供了较好的定位视角和跟踪方向,也更贴近于建筑工程实际。

三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通过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方法来估计和预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根据行为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对各种风险的综合效果进行处理。风险评价是把风险数据转化为风险决策信息的过程,是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之间的桥梁。

风险经过辨识后,对每个已辨识的风险都要确定级别,称之为风险优先级,优先级可以通过风险强度指标与风险发生可能性确定。而风险强度指标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依靠施工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历史资料来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风险强度:

高――如果没有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项目目标难以实现。

中――如果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项目处于风险之中。

低――项目现在不处于风险之中,但是值得注意并要主动缓解风险。

风险可能性:

高――如果没有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在项目完成中会间断项目的关键步骤。

中――如果没有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在项目完成中会进入项目的关键步骤。

低――除非延期超限,项目完成都不处于风险中。

项目优先级可以采用表1的矩阵方式确定:

其中:

A―必须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和详细的应急计划

B―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和简要的应急计划

C―合理采用规避及降低风险的策略

D―视为项目假设

对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优先级排序后,针对一些重大风险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估,为将来制订风险应对对策提供依据。

四结论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6-01

1 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工期长,露天作业多,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在施工中建筑物处于最薄弱状态,在施工中具有更大的风险。施工风险将对业主和承包商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为此,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可定义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施工目标(工期,质量和成本)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是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程序的连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施工风险因素的分类,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施工风险分析,施工风险控制(即风险规避)。

2.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与识别施工风险分类和识别是施工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连续地识别施工风险存在的过程。即确定施工风险之所在及其主要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其后果作出定性估计,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施工风险清单,以列出所有有意义的施工风险。要达到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对施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合理分类。

2.1.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通常根据其特征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就施工风险进行分类。 2.1.2施工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施工中各种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主观性较大,为了力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和分析的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方法,情景分析法等。本文提出一种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即用表格把施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列出,在利用上表进行风险识别时,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自己所熟悉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填入表格然后汇总确认,在工程施工各阶段均可进行风险的识别,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

2.2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施工中进行风险识别与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评估与控制,由于风险因素的差异很大,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施工中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2.2.1施工风险的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评估已识别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风险量(值)=概率(P)×风险影响(I),在定性分析中主要依据是(1)风险管理计划;(2)已识别的风险;(3)概率范围与后果;(4)假定的条件;(5)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在定性分析中也可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对施工控制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要进行再次细化分析和管理控制。例如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发生后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或工期的严重拖延,成本的大量增加,就需要加强管理。

2.2.2施工风险的定量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采集相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按照乐观,悲观和最可能分类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模拟,通过定量分析可以明确施工成本,质量和时间目标的概率以及其所反应出来的趋势。

2.2.3施工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例如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目标就是要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即对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规避,采取这种手段有时不可避免要有一定的花费,但较承担风险,这些花费比风险真正发生时的损失来说就少得多,目前建设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就其原因就是施工者赶进度,省成本,未能注意风险规避效应的辨证关系。施工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分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有时反而造成风险的显著增加,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如在施工中有些施工技术工艺复杂,专业性强自身不能胜任或难以达到质量要求的施工任务则可以采取转包或分包的方式把风险转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预见费用,事件则可以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有发包方来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则是保险,通过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用把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如施工中工人操作不慎造成的伤亡事故)转移到保险公司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两种方式,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在施工合同条款中明确索赔权力,施工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进度安排前紧后松,留有余地,建材采购中严把规格质量关,雨季施工时考虑汛期排水等;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扩大和恶化,减少损失,并就产生损失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明确责任,如是业主(发包方)的责任则要提出索赔。如业主付款延期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可提出索赔并可获得赔偿,施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延期则可以采取加班加点,调整计划安排来控制工期损失。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普遍认识不足,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关键是(1)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中改变观念,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步的把风险管理引入到施工中的“三大控制”和“三大管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施工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建筑工程的需求日益上升,因此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风险,我们必须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从而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为了切实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对施工安全成本的深入探讨,我们必须要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解和掌握,确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内容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风险大致有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六种[1]。其具体的风险因素如表1所示。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点

本文认为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地震、洪水、暴雨、雷电、滑坡、泥石流、塌陷以及其他突发自然事件等都属于不可控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具体来看,建筑工程项目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又无法确定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部位,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可变性,通常情况下而言,建筑工程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是不断变化的,风险的主要性质以及具体后果等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各种新的风险也随时可能出现。

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方法

风险评估的主要含义就是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相对比较准确的评价和估计,确定风险的主要类型、来源以及危害程度,然后提出有针对的具体对策[2]。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

总体来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主要有数据收集、建立模型和具体评价三个具体步骤。首先,从建筑工程项目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方面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其次,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析模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量化处理,从中得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根据风险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和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对相关的风险进行具体评价。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按照评估深度和评估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方法分为风险定性评估和风险定量评估两种主要的类型。首先,风险定量评估是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产生危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计算,这样就使得风险评估的效果更加细致和深入。一般情况下,风险定量评估方法有贝叶斯推断法、影响图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三种。其次,风险定性评估是一种模糊性的评估方法,它利用一些可靠的经验和知识,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快速评估,然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下的施工安全成本探讨

1、建筑工程项目的防范性安全成本

建筑工程项目的防范性安全成本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为了防范相关风险和安全问题的发生所用于保证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支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的防范性安全成主要用于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防范,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开工建设。

2、建筑工程项目的损失性安全成本

建筑工程的损失性安全成本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种类的风险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建设所产生的相关损失[3]。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建筑工程项目的损失性安全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两部分。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内部损失成本主要是指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造成的停工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等。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的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是指相关的风险对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口碑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大致有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下的施工安全成本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有与安全相关的费用的总和。通过施工安全成本和有效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风险进行防范和应对。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宁,李霖,解燕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挣值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3:145-149.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1.1基于AHP法的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AHP法,首先筛选出相应建筑的指标因子,然后按照指标属性进行分层。由于指标因子较多,彼此相互关联,故基于AHP法的递阶层次结构,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系统分为4层,即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这样既可穷尽主要相关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同时也让一个较为复杂的评价体系层次分明。根据上述构建原则,建立5类建筑火灾评估体系模型,以商场市场类建筑为例,参考已建立的商业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将所有指标进行分层归类,然后将由此建立的评估体系经过几轮专家会议讨论形成最终模型。其他4类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模型与此相似,部分指标由于建筑的使用特性不同稍有差异,此处不一一列出。

1.2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已建立的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计算指标权重的大小,计算过程主要分为5个步骤,下文将进行详细说明。

1)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模型设计相应的专家调查打分问卷(分设5种,让专家在对比指标间重要程度时,判断更加准确),邀请湖北省境内该领域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专家进行现场打分。专家包括从事消防竣工验收工作的武警消防部队的技术干部、5类建筑单位从事消防工程检测与管理的技术人员,以及长期从事消防性能化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依据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对评估体系判断矩阵中的各指标因子进行重要程度的比较,完成问卷填写。

2)专家个体排序向量。一份问卷就是一个专家个体排序向量。由于问卷数量大,每一类建筑评估体系中的判断矩阵多,且大多为多指标判断矩阵,常导致判断矩阵无法通过一致性检验,若人工计算,则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借助AHP法软件yaahp来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调整与计算。

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来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分类的方法。聚类原则是将具有较大相似性的个体归到同一类中,且尽量保证不同类别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每位专家个人的经历、经验、文化背景迥异,对评判矩阵了解程度不同,以及专家自身的偏好等因素,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评判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因此,专家个体排序向量会有所不同。在此以专家个体排序向量为样本,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专家进行分类。

4)专家权重系数确定。每位专家的个体排序向量对综合排序向量(即最终指标权重值)的影响大小,称为专家的自身权重。专家权重系数确定原则:某一类容量相对其他类较大,表明该类中的个体排序向量符合较多专家评价意见,所对应的专家权重系数就较大,反之则较小。根据以上聚类分析结果,参考郭文明等提出的群组AHP权重系数确定方法计算各位专家的自身权重。

5)指标权重确定。结合上述步骤求出的专家个体排序向量和专家权重系数,对群组判断矩阵进行合并,采用综合排序向量法,对各个判断矩阵作加权算术平均,便可求得最终的指标权重。

2建筑火灾风险等级的确定

2.1评分手册的制定

为确保评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依据各防火规范及相关消防验收标准、消防管理细则等,分别汇总编订了5类典型建筑打分手册。同时,为保证评分标准的合理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制定过程中参考消防部门、建筑单位、消防评估公司及保险公司等意见,未来将在实际运用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2.2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综合风险值的确定

对待评估建筑采用专业人士打分法,对评估体系最底层的指标进行打分,分值的确定参考5类典型建筑的打分手册。评估体系中的每一指标的满分定为10分,根据式计算建筑火灾风险总得分。综上所述,对于某一被评估建筑,首先对照评分手册进行打分,计算其火灾风险总分值S,然后查阅,便可得到该建筑对应的火灾风险等级。

3建筑火灾风险评估软件的开发

其中,被评估建筑的基本情况、建筑种类的选取,及所有指标风险得分值的输入均在前台人工操作完成;而指标权重的赋值在后台已默认,无需人工操作。软件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

1)录入评估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建筑物名称、地址、投入使用时间等。

2)选择建筑类别。指标打分之前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选取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工矿企业、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和学校幼儿园。

3)指标打分。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只能录入0~10的阿拉伯数字,当用户输入非阿拉伯数字、数值超出分值范围或遗漏某指标分值时,软件都会提示用户更改。软件已预先设置好每类建筑风险评估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值,直接输入指标得分值即可。

4)报告生成。输入得分之后,直接点击“分析报告”便可生成分析报告,其中包含建筑物的基本信息、每一准则层得分及得分比重、每一准则层得分最低的3项指标、总得分及建筑消防安全等级。根据该报告可识别被评估建筑主要存在的消防问题,便于消防监管单位和建筑单位提高消防整改的针对性。然后点击“保存评估结果”,最终可生成txt文档格式的分析报告。

4实例分析

1)为方便广场内部货运及人员通行,商场内有多处常闭式防火门打开,少量防火卷帘下方位置被占用。一旦发生火灾,会导致烟气蔓延至相邻防火分区和疏散楼道内,不利于火灾的控制和人员的疏散。

2)该商场部分区域疏散指示标识间距大于20m,且部分安装位置过高,不便于疏散人员辨识。

3)商场部分区域正在施工,有多处安全出口被锁。

4)该商场缺少必要的消防演练,且只有15名专职消防员,没有相应的义务消防员。以上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与分析报告中得分低的指标项一致,据之可为建筑单位的消防整改提出明确建议,故该评估体系能被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程。

5结论

1)在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中,将传统AHP法与聚类分析相结合,引入专家自身权重系数,提高了权重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基于评估理论基础,设计和开发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软件系统,实现了其操作运行功能。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受到投资成本高、项目施工工期长、参与建设单位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风险具有影响因素较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制以及不确定的特点。根据风险性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与投机风险。纯风险是指项目风险发生后不会带来收益,并造成企业损失的风险因素。投机风险则是指可能造成项目效益损失,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则是建筑施工企业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义研究

(1)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材料以及劳动力,人财物整体耗费较大。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妥善的管理,则会造成意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以及投入的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意外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2)减轻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资金以及物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避免由于各种风险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项目参与各方纠纷的发生。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预防风险,还具有合理的平衡分配风险的作用,通过对风险的监督、预防以及处理,对于各类风险明确负责方以及风险责任分担比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处理风险发生后的各项事宜,并避免风险发生后的各种纠纷发生。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律研究以及量化分析,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估计以及风险等级的评估三方面的内容。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将项目的风险因素根据其规律特征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价。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借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通过主观概率评估的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辨识的风险进行概率分析。主观概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信息以及企业在过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合理的判断,对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通过风险概率评估,可以起到加深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了解,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而优化项目实施的各项方案。

(2)项目风险损失量的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风险种类较多,一些损失发生后对于工程项目影响不大,而有些风险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因此对于风险的损失量进行评估可以有重点的对有可能导致较大损失的风险采取重点的控制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损失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工期、费用投入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影响。风险损失量的评估方法为首先对于正常状态下项目建设的季度、成本以及建设效益进行分析,然后将总结分析的项目风险因素对于项目正常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施工效率以及质量的影响,两者对比分析确定风险损失量的大小。

(3)风险等级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各方面,因此需要对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避免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造成管理费用的提高。进行分级评估,并结合前述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损失量情况,综合确定风险程度。

4. 风险防范以及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主要是指采取措施远离躲避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环境,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项目风险较大而且风险发生后损失巨大的情况,应该拒绝投标或者利用项目建设合同进行自我保护,对于应该由业主、材料或者设备供应商承担的风险,应拒绝承担。对于风险损失超过施工企业承受能力的情况,应不参与投标或者合资建设。对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原材料价格,施工单位应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避免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影响。风险回避虽然属于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但容易失去企业获得较大经济利润的机会。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建设的其他参与主体承担。风险转移并不是将风险损失转移,而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可以控制风险的分包商与保险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单位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可以采取制订分包合同规定将业主支付总承包方后向项目分包方支付。并通过分包商自备设备或租赁的方式减轻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此外,还可以采取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的方式,将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大部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承担,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施工企业风险分散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强,其承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出现风险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也就越小。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分包合同,对于分包商在合同文件中应承担的风险部分明确规定,由总承包方与分包方根据合同比例分担项目风险。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采取增加项目建设数量,通过薄利多收的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散,并降低投机风险造成的损失量。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独自承担,没有进行风险分散转移。风险自留管理主要是针对难以预测的风险,或者是施工企业有意识的将风险自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风险自留措施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措施原则:风险自留损失费用低于保险公司收取的风险分担费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担单位较多,可以准确预测并控制风险发生损失情况;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承受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发生造成的费用与损失支付周期较长,在此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

5.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在建筑项目付诸实施的各个阶段风险因素多。充分认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客观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风险发生概率,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21

[2]《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研究》课题组.建设领域应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一一对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J].《建筑》2003(9)

[3]王宏斌.建筑施工企业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煤》2009(12)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1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是指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准备、施工作业以及竣工验收各个阶段中必须综合考虑客观存在的,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发生的不确定状态。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受到投资成本高、项目施工工期长、参与建设单位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风险具有影响因素较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制以及不确定的特点。根据风险性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与投机风险。纯风险是指项目风险发生后不会带来收益,并造成企业损失的风险因素。投机风险则是指可能造成项目效益损失,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则是建筑施工企业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义研究

(1)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材料以及劳动力,人财物整体耗费较大。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妥善的管理,则会造成意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以及投入的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意外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2)减轻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资金以及物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避免由于各种风险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项目参与各方纠纷的发生。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预防风险,还具有合理的平衡分配风险的作用,通过对风险的监督、预防以及处理,对于各类风险明确负责方以及风险责任分担比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处理风险发生后的各项事宜,并避免风险发生后的各种纠纷发生。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律研究以及量化分析,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估计以及风险等级的评估三方面的内容。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将项目的风险因素根据其规律特征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价。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借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通过主观概率评估的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辨识的风险进行概率分析。主观概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信息以及企业在过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合理的判断,对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通过风险概率评估,可以起到加深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了解,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而优化项目实施的各项方案。

(2)项目风险损失量的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风险种类较多,一些损失发生后对于工程项目影响不大,而有些风险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因此对于风险的损失量进行评估可以有重点的对有可能导致较大损失的风险采取重点的控制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损失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工期、费用投入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影响。风险损失量的评估方法为首先对于正常状态下项目建设的季度、成本以及建设效益进行分析,然后将总结分析的项目风险因素对于项目正常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施工效率以及质量的影响,两者对比分析确定风险损失量的大小。

(3)风险等级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各方面,因此需要对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避免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造成管理费用的提高。进行分级评估,并结合前述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损失量情况,综合确定风险程度。

4 风险防范以及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主要是指采取措施远离躲避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环境,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项目风险较大而且风险发生后损失巨大的情况,应该拒绝投标或者利用项目建设合同进行自我保护,对于应该由业主、材料或者设备供应商承担的风险,应拒绝承担。对于风险损失超过施工企业承受能力的情况,应不参与投标或者合资建设。对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原材料价格,施工单位应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避免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影响。风险回避虽然属于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但容易失去企业获得较大经济利润的机会。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建设的其他参与主体承担。风险转移并不是将风险损失转移,而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可以控制风险的分包商与保险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单位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可以采取制订分包合同规定将业主支付总承包方后向项目分包方支付。并通过分包商自备设备或租赁的方式减轻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此外,还可以采取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的方式,将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大部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承担,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施工企业风险分散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强,其承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出现风险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也就越小。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分包合同,对于分包商在合同文件中应承担的风险部分明确规定,由总承包方与分包方根据合同比例分担项目风险。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采取增加项目建设数量,通过薄利多收的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散,并降低投机风险造成的损失量。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独自承担,没有进行风险分散转移。风险自留管理主要是针对难以预测的风险,或者是施工企业有意识的将风险自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风险自留措施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措施原则:风险自留损失费用低于保险公司收取的风险分担费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担单位较多,可以准确预测并控制风险发生损失情况;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承受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发生造成的费用与损失支付周期较长,在此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

5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在建筑项目付诸实施的各个阶段风险因素多。充分认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客观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风险发生概率,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21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7篇

摘 要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快速恶化和能源的进一步枯竭,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势在必行!建筑业作为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建筑中的节能减排,备受社会关注,而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其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绿色建筑的特殊性,其建造比普通建筑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绿色建筑的大课题之下,着重针对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的跨国项目中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研究。在阐述绿色建筑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比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商磋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估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重要风险因素。希望能激发更多对相关课题和领域的探索,又能够为跨国项目中的企业提供一些风险评估的相关参考。

关键词 国外施工企业 绿色建筑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下,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状况,并进行深刻反思: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特征的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忽视自然资源的限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遭到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论点被相继提出。

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建筑业、工业、交通三大高能耗领域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建筑业几乎占到50%,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领域。据住建部预测,受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005到2020年的15年间,中国的城市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150-200亿m2。[1]基于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以及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能够缓解建筑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带来成功的建造经验,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完善,进一步增强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正确评估,当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未能及时预见的阻碍,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本文意在对比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对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出一些看法建议,督促施工企业能够对中国的绿色建筑有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到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案,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确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内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目前,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成本节约、技术科研、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1996年,我国在“九五”发展计划中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建设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2002年底,国家科技部立项,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2004年设立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真正地进入绿色建筑的推广阶段。

2006年3月,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此后,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逐步完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还停留在绿色建筑的内涵、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等问题上,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方向,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及蒙顿率先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包括互相不信任的行为、员工间的冲突行为等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行为进行研究。“风险管理”一词是在美国学者格拉尔的调查报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1952年)中被首次提出。1955至1964年间,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正式诞生,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84年,Tyebjee & Brun率先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建设项目成功识别、规避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不安风险因素。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研究起步依然较国际晚,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80年代初,周士富教授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使用“风险”一词。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其理论体系的确立,为后续学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风险管理日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概念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将绿色建筑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3]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则明确定义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4]

“绿色”概念即3R 概念:①减少环境污染(Reduc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②减少资源消耗(Reducing resource use);③减少能源消耗(Reducing energy source use)。绿色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的内涵,即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兼顾建筑物本身的坚固、实用、美观要求的同时,又要求建筑物本身及其建造过程具有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污染少等特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内的延伸,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的基础思想是以人为本,极力提倡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概念贯穿全寿命周期,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区别于一般建筑主要在施工以及使用阶段需考虑其社会影响,绿色建筑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项目的回收利用,这整个寿命周期都与人类、自然和社会有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建造中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绿色建筑的建造对绿色技术有较大依赖,必须有先进的绿色技术提供支撑,其最终的效益良莠不齐,也由权威的评价体系进行鉴定检验,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项目建造。可引入绿色专项咨询机构,由绿色专项咨询工程师负责绿色目标方面的监理实施。

绿色建筑收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后期使用中的成本节约,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绿色设计可带来的财政收益――节省能源、促进就业以及国内生产力增益――在建筑物的有效生命期内(50年)大概每年每平方英尺可节省50至70美元,这将是兴建绿色建筑所需额外费用的10倍。[5]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正与普通建筑逐步拉近,绿色建筑的未来价值潜力无限。

(二)风险

风险是指发生某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的经济损失种类不确定;二是这种损失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

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等,总是客观存在于工程项目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不确定性给风险的防范增加多重难度。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是事先难以准确估量的,不可轻易忽视。加之,绿色建筑在理论及其应用实践上,未形成成熟的建造体系。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规划决策到最终的资源回收,环节越多,不可控因素也就越复杂,其风险相对普通建筑要大得多、难的多,风险识别评估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风险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努力防范、减少、转移和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存在,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美国系统工程研究所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沟通。本文着重风险的分析评估方法。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分析,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三、绿色建筑行业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决策。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列举美、英、日三国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普遍做法。

1.美国。

美国大部分州目前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并推广至今。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LEED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互补充,它考虑各地的实际差异。[6]其评估体系大框架由五大方面构成: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认证等级。由于采用的是第三方认证机制,增加了这一体系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美国除出台相关强制性的法律以外,也强调自愿性的项目。比如,美国在1998年启动的“能源之星”项目,激励节约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它作为一种节能的认证标识,包括建筑物的节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能源之星”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信息不对等,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2.英国。

英国作为较早发展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其推广手段是以强制性为主。《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作为全球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RE)于1990年提出。BREEAM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它是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6]BREEAM涉及9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利用含生态、垃圾、污染,由至少要有两位注册评估师对绿色建筑项目出具评估报告,并根据总体综合打分和评级(通过、良好、优秀、优异或杰出)。

3.日本。

2002年,日本国内由政府、企业和学者联合成立的“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创建亚洲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估体系(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mental Efficiency)》。改评价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分为“建筑环境性能、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两个主要部分,采用5分评价制,满足最低要求评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评为3分。

与“能源之星”相类似的,日本政府施行了环保积分政策。两者都是自愿性政策,不同之处在于:“能源之星”是针对节能产品与建筑的标识,而住宅环保积分是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是一项激励民众消费的政策。

(二)国内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像LEED这样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其中具体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部分构成,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涉及项目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并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室内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但这一体系仅针对奥运建筑进行评估,还不能推广至所有类型绿色建筑。

实际的运行中对法律标准解读因人而异,名为达标的绿色建筑实则不能完全达到绿色节能减排效益的建筑难免存在。绿色建筑不能够准确评估,缺少政策保障,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风险。除此之外,有关政府和部门还未出台一些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三)国内外行情对比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仍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实行的法律法规从数量、涵盖范围看急缺广度,且完整性、系统性看更缺深度。这一国情给中国绿色建筑建造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对于刚刚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还不能够掌握中国的市场,一时难以实现由原本外国建造背景下的认知向中国市场大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行情认识的大转弯。

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尚未被提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仍较多的采用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虽然国内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年均的认证建筑增长数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中国大陆通过美国认证注册的项目总数已达到个1638个,累计9622万平方米,去年增长数在除美国的海外国家之中位列第二。[7]

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而这一庞大的市场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世界各国的优秀绿色建筑建造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建设。再看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近十多年中,中国大陆地区绿色建筑注册认证数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行情不仅仅是前景展现,关键论证了其续航力十足。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

四、绿色建筑项目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除了一般项目所具有的普通风险因素以外,还有着特殊的绿色风险因素。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外施工企业承包商的角度,探讨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一)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因素

提出影响承包商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根据本文关于绿色建筑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行业概况对比,针对国外施工企业的特殊条件,对一些可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进行强调。

本文将着重分析承包商的风险与外部风险,按风险内容分成: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万欣、秦旋在其《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8]一文中通过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62项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清单。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手段得出风险重要性排名前15的关键因素。文中与承包商有关重要风险如:承包商管理能力差、缺乏有绿色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不仅适用于普通绿色建筑项目中的承包商,也同样适用于外国的施工企业。这些因素与两者分别的关联性差异也不尽相同,将被纳入清单之中。

诸如“缺乏与设计单位沟通、配合”风险,虽对普通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国外施工企业的施工模式、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内的企业,不能和各相关方顺利沟通、配合,将可能对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风险。综合考虑将其纳入到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与周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资金风险”列风险清单之中。同时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相关的风险等未涉及的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的适用范围较广,包括绿色建筑项目与其他的普通建筑项目。因此,这类风险在本文中将不予讨论,突出针对外企与绿色建筑项目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主。

(二)项目风险清单的制定

提出风险清单,将以此进行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本文综合三种类型共13个风险因素建立评价模型。三大类型为:管理技术风险因素、政策法律风险因素和经济市场风险因素。

管理技术风险包含有7个风险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成本估计偏差、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对业主的绿色要求理解偏差、与设计单位/分包商/监理单位协调不到位。

政策法律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变化、缺乏绿色建筑保障制度。

经济市场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外汇风险、企业资金风险、建材、设备价格风险。

五、绿色建筑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先后被应用于多方面研究领域,成为现今重要的决策分析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有较大关联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具体层次,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广泛运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把研究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每一组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最关键的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即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矩阵形式为:

根据“1~9比率标度方法”(如表5-1),对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完善判断矩阵。一般而言,表中赋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三者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表5-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如2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倒数 因素i与j比较判为bij,则因素j比i比较判为bji=1/bij

层次单排序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k,计算满足

(5.1)

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5.2)

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这一求解过程可借助YAAHP软件进行辅助计算以减少计算量。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查各因素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1)由上述求得的特征根求CI:

(5.3)

在上述(5.3)式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2)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见表5-2。

表5-2 矩阵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1.59

(3)当阶数大于2时,求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

(5.4)

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

最后进行多层次的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还有层次总排序,是针对具体的方案层而言的,即判断各方案在这些措施层面下的效益总和,从而进一步进行方案的优选决策。本次的模型构建,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选择,故不需要用到层次总排序,具体的排序方法不再赘述。

(二)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并构造判断矩阵。

以评估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为决策目标,前文列出的风险因素清单建立准则层与措施层。层次结构模型如图5.1。

图5.1 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分别对三个准则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

2.专家确定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对于调查对象的身份及其权威性难以把控。为避免各种偏差数据影响到最终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故在此处改用专家的方式,缩小调查对象人群分布,提高权威性。

通过对数位专家的,综合多方意见,获得影响绿色建筑各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如表5-3、表5-4、表5-5和表5-6。

表5-3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1

管理技术类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技术管理 1 4 9 8 3 5 7

成本 1/4 1 6 5 1/3 2 3

工期 1/9 1/6 1 1/2 1/8 1/6 1/4

安全 1/8 1/5 2 1 1/7 1/5 1/3

经验人员 1/3 3 8 7 1 4 5

业主要求 1/5 1/2 6 5 1/4 1 3

单位协调 1/7 1/3 4 3 1/5 1/3 1

表5-4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2

政策法律类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法律法规 1 3 7

政策变化 1/3 1 5

保障制度 1/7 1/5 1

表5-5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3

经济市场类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外汇 1 1/5 4

资金 5 1 8

建材设备 1/4 1/8 1

表5-6 准则层要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管理与技术风险 1 7 6

政策与法律风险 1/7 1 1/2

经济与市场风险 1/6 2 1

3.层次单排序。

(1)计算表5-3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5)

特征根 (5.6)

(5.7)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权重 0.401 0.135 0.022 0.031 0.250 0.103 0.058

(2)计算表5-4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8)

特征根 (5.9)

(5.10)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权重 0.649 0.279 0.072

(3)计算表5-5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1)

特征根 (5.12)

(5.13)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经济市场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权重 0.199 0.733 0.068

(4)计算表5-6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4)

特征根 (5.15)

(5.16)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要素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权重 0.758 0.091 0.151

4.多层次排序。

综合准则层与措施层的权重,进行多层次间的排序,计算最终权重,获得总风险排名如表5-7。

表5-7 风险因素总排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1 技术管理 管理技术 0.304 2 经验人员 管理技术 0.190

3 资金 经济市场 0.111 4 成本 管理技术 0.103

5 业主要求 管理技术 0.078 6 法律法规 政策法律 0.059

7 单位协调 管理技术 0.044 8 外汇 经济市场 0.030

9 政策变化 政策法律 0.025 10 安全 管理技术 0.023

11 工期 管理技术 0.017 12 建材设备 经济市场 0.010

13 保障制度 政策法律 0.007

由表5-7可知,企业自身“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及“资金风险”三个风险因素分别位列风险因素排名的前三位。政策法律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风险排在第六位。由此可见,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与经验人员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影响较大,如建材、设备价格和保障制度这类外部因素则相对影响较小。因而,国外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应更多地重视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

六、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法,而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管理技术风险的对策建议

企业在管理与技术上的风险是众多风险之中相对重要的风险类型。对这一类型的风险防范要求企业应重视与绿色建筑相关经验人员的聘用和专业培养,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或是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在具体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与有资质的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公司协作,指导项目中与绿色施工技术相关的建造工艺。企业还应注意对工程质量的标准、工程款结算的方式和时间、工程量清单等的核实进度,对施工成本应进行详细认真的核算,避免陷于被动。

(二)政策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外国企业刚接触中国绿色建筑项目时,就应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总体上把握。在合同签订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核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应关注政府政策决策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经济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工程项目风险中存在着不少不可控风险,可通过合理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即通过增加承担项目风险的相关利益人,实现降低工程项目中单位个体风险的目的来分解风险、降低风险;在资金储备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市场价格等因素的波动,提前预留出必要备用的资金,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与损失。

七、结论

1.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说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与行情的对比,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2.结合绿色建筑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将影响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权重赋值,计算其最终权重,得出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三项关键影响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和“企业资金风险”。

3.在风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的防范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企业在绿色建筑项目中重视风险的规避,保障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概况[N].中国建设报,2006.3.29(1).

[3] 戴维・纪森著.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建设部.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美国重推绿色建筑.中国房地产报,2006.11.30.

[6] 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7] Jacob Kriss.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Releases Ranking of Top 10 Countries for LEED Outside the U.S.[EB/OL]. USGBC:1 May 2014.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U674.7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雷电能造成人员伤亡,能使建筑物起火、击毁。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雷击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会通过供电线、通信线、接收天线、金属管道和空间辐射等途径侵入建筑物内,威胁室内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雷击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早就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在2010年后陆续开展了重大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估工作。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布布局、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是一项科学、、严谨、复杂的技术工作,依赖于监测手段的进步、技术标准的完善。

系统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认识和评价风险,进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生命损失、公众服务损失、文化遗产损失和经济损失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估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确定、经济投入、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雷击风险评估是防雷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二、龙里县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全国各地均在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开展较好的已有百余个项目,较差的刚起步。评估范围涉及有大型建设项目、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普通住宅、重点项目、人员密集场所等。下面分析一下我县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一)多没有进行现场勘察、测试,也没有统一的勘察报告或调查表。仅靠平面规划图是不能全面了解局地地形、地质、周围环境、雷击历史、小气候等来分析对雷击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评估工作流程和技术流程。

(二)评估采用标准不规范,部分将已废止的标准或过期的规章和已转化为国标的国际标准还在引用,现行国际标准只能参考,不宜直接采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多没有在《报告》中列明。

(三)对住宅小区评估没有分区,对于工厂密集建筑没有总体等效为一个建筑物或分区或分装置来进行评估。

(四)评估分析损失类型不全面。部分只作建筑物中人员生命损失类型风险评估,而未进行经济损失和可能引起其他损失的风险评估。其实规范要求仅对具有爆炸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或医院以及其他内部系统的失效马上会危及人员生命的建筑物,才进行全部人员生命损失风险分量的分析,否则仅对个别分量分析。

(五)对住宅燃气管道的雷击风险没有考虑,特别是管道法兰间非金属衬垫因雷击电火花穿孔,有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的风险没有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三、雷击风险评估的分类和一般程序

(一)现场勘察原始记录应有内容

现场勘察原始记录应有评估工程名称、委托单位名称地址、工程项目名称位置、联系人电话、建筑面积、总投资额,勘察日期天气环境、使用仪器设备及编号、附近雷击史、土壤电阻率测试记录,工程项目的数据、结构类型及电磁特性、附近雷击大地密度、防接触与跨步电压损害措施,地板类型、防火等级、火灾风险、特殊损害度,强弱电系统电缆及设备特性、各建筑间关联性、项目平面示意图、电气布线总平面图,项目存放原料、产品、经营物品和生产设备等,还应对现场拍摄必要的影像资料,还必须有现场勘察人、委托单位陪同人等签名。

(二)项目预评估

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 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三)方案评估

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给出设计方案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能将雷电灾害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给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天津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

1?引言

近年来,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密集建设及地下空间的深层次开发使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深基坑开挖及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工程问题偶有发生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重大项目在规划建设前充分考虑及预测可能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从而合理规避或有效控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项目建设工程地质风险评估为例对评估工作思路及方法做以探讨。

2?评估工作思路及方法

2.1?项目规划建设特点分析

天津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41公顷。规划建设主要以高层、超高层为主,且地下空间高强度利用,近期考虑30m以上的开发。此外,5条轨道地下线规划途经文化中心周边地区。

2.2?评估对象选择

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工程建设大致分为民用建筑工程建设及地铁工程建设。

民用建筑地下工程建设可细分为建筑物桩基础施工建设和深基坑施工建设。目前桩基础施工总体技术较为成熟,而对于深基坑工程,其建设影响因素多,且发生问题时产生的破坏发展快,造成的损失大。地铁可分为车站及区间段两个不同的构筑物。根据规划,地铁车站将采用明挖法施工,地铁区间段可采用明挖法或暗挖法进行施工。地铁车站及区间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时其地质风险与建筑物深基坑类似。因此,本次工作将深基坑工程建设及采用暗挖法进行地铁区间段建设时的地质风险作为评估重点。

2.3?评估方法

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在指标选择、指标赋值等方面将采用工程分析及工程类比进行确定。

综合分析评估风险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3?评估区关键性土层及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分析

可能对深基坑工程及地铁隧道建设产生影响的关键性土层主要为:

(1)人工填土:一般厚度为1.3~5.2m,可分为杂填土、素填土及冲填土,对工程基坑开挖降水影响大,在维护结构发生渗水时,往往很快反映为地表的变形沉降。此外,对地铁隧道顶板埋深的选择亦造成较大的影响。

(2)淤泥质土:一般位于埋深12.5m以上,强度较低,压缩性较大,对基坑工程侧壁稳定性影响大,对地铁隧道变形影响大。

(3)粉(砂)土:透水性较大,分布于基坑侧壁时往往导致基坑侧壁渗水,在基坑底板以下时,可导致基坑突涌。对于地铁隧道盾构开挖,易造成隧道涌水、开挖困难等。

4?深基坑工程地质风险评估

4.1?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深基坑建设特点及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类似基坑事故的诱因分析等综合确定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基坑侧壁失稳,基坑流砂及基坑突涌。

4.2?风险评估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分为三个评估对象,即开挖深度分别为14m、20m基坑工程。

在逐一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深基坑工程地质风险综合评估,将评估区划分为建设风险小(Ⅰ区)、风险中等(Ⅱ区)、风险大(Ⅲ区)三个区分别予以风险提醒。评估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建设风险亦在增大。

5?地铁隧道工程地质风险评估

5.1?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评估区地质条件及地铁隧道建设特点综合分析,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建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隧道顶板沉降变形、隧道开挖面涌水失稳及隧道突涌。

5.2?风险评估

根据文化中心周边地区现已规划建设的地铁隧道埋深及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估分析。在风险因素评估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图3),将评估规划区划分为建设风险小(Ⅰ区)、风险中等(Ⅱ区)、风险大(Ⅲ区)三个区。

图3?地铁隧道综合风险评估分区图

6?结语

基于项目建设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目前工程地质风险评估的评估方法仍未有统一认识,且评估工作多以定性、半定量为主。因此,进一步加强评估方法乃至评估工作标准的研究工作对于指导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雷电防护;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雷电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筑、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由于人才的缺乏,很多从事防雷工程设计的人员往往在这方面较为缺乏,对防雷减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往对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工程项目在防雷装置设计和施工中受到较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雷击事故,因此,重视和加强对雷击风险评估的工作,对科学合理地开展好雷电防护意义重大。

1 雷电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

通常来讲,雷电危害的风险评估工作按照以下的工作流程来执行:

1.1确定评估对象

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明确评估的范围。

1.2现场勘测与调研 进行工程分析。

1.3制定评估方案

选择评估标准,确定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

1.4给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其内容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依据、评估内容及评估结论,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与相应的措施。

1.5报主管部门审查。

2 防雷工程前期勘察

2.1 勘察收集防护区域的基本资料

在资料中,包括勘察建筑物的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建筑的特点等,具体包括建筑的总平面图、地形、地貌、交通情况、地物状况以及雷电活动状况等。

2.2 施工区域的地质资料

2.2.1应当对施工现场的土质、岩石的成分比例、周围是否存在金属矿等进行勘察。

2.2.2对于施工区域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进行勘测。

2.2.3对于使用年限较长、接地稳定性要求高的工程(如埋地油罐)还应测量土壤酸碱性。

2.2.4对该施工地点曾经是否有过雷击事故进行了解,对发生雷击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做好记录,为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2.3 被保护对象的资料

2.3.1要了解被保护对象的用途,是作为居住、生产,还是存储。如果不是居住,则要从生产设备到工艺流程,从存储的原料到商品的成品,都应当有详细的了解。当存储的物品带有一定危险性时,则需要按照不同的防雷级别做好相应的防静电措施。

2.3.2对建筑物本身的楼层高度以及本身的电子信息设备的安装情况进行了解。

2.3.3了解相关设备、人员分布详细情况,准确把握现场的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线路的埋设位置、深度、走向等。

3 撰写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是利用勘察中取得数据和资料通过存在各风险因子的估算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雷击风险报告,是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对于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来说,不仅要保证其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工程资料,以此来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

在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中包含以下基本内容:被评估的防雷工程的概况;该评估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大气环境以及雷电分布的特点等,同时也应当包括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服务设施等全面的描述;在勘察工作进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评估标准和依据;雷电截收面积、雷击次数以及对雷击风险评估计算的数值;不同数据的记录和汇总信息,以及勘察工作的最终结论。

4 雷击风险评估内容的具体应用分析

雷击损害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损害程度和损害后果同样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4.1 对雷击环境的风险进行评估

4.1.1雷击电流的分布情况。我国雷击电流的幅值分布函数为1gP=-(I/88),根据笔者所在地区的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在2010~2011年间,本区域发生雷击后的电流范围位于1~385kA之间,其中雷击分布范围最广的电流频率是5~80kA,也就是说这一电流幅值是本区域最为常见的雷击电流。并且电流指数越高,此种雷击出现的频率也就越少,所以从频率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确定具有普及性的雷击情况,也就是位于1~100kA之间即可。

4.1.2雷击出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计算式采用GB50057-2010规范附录一中计算方法:Ng=0.1×Td(次/km2·a)。其中Td指的就是在当地每年平均出现的雷暴日,单位为d/a。

雷暴日是我们在雷击风险评估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指的就是只要在一天内观测到有雷声或闪电,那么这就是一个雷暴日。这种计算方法虽然被长期沿用,但是明显欠科学,它忽略了这一天雷暴发生的频率以及是否多次出现。雷暴日仅仅代表着这一天出现了雷电,但是不清楚究竟发生了多少次雷击、频率如何、是否持续出现。真正能够带来破坏性灾害的雷击,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多次出现的雷暴。所以我们在考虑这个因素时,应当尽可能的提高雷暴日记录观测的准确性。

4.1.3雷击的选择性。雷电袭击虽然具有不可控性,但是并不是毫无规律。特别是在一个区域中,遭受雷击的地点或是建筑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我们在长期的调查、记录过程中能够发现的。雷击的出现,往往与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土壤的电阻性能、水流、地质环境的变化、地面设施有关。所以通过对这一地区雷击事故的综合考察,我们将与雷击选择最相关的因素作为我们考虑雷击风险出现的要点,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4.2 建筑物的雷击风险

建筑物也是影响雷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Ae:

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时,Ae=[LW+2(L+W)+πH(200-H)]×10-6;

当建筑物的高度大于等于100m时,Ae=[LW+2H(L+W)

+πH2]×10-6;

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N=k·Ng·Ae

式中,K为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山顶上或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地带的建筑物取1.5;L,W,H为建筑物的长、宽、高,单位是m。

4.3 建筑物的年雷击次数

建筑物的年雷击次数,就是我们将特定的建筑物作为考量雷击风险的重要要素。一年之中一个建筑物遇到雷击的次数、遭遇雷击的频率,是我们进行雷电防护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建筑物年雷击次数的计算,我们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根据雷击形成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两种。二者的总和,才是1a中建筑物的雷击次数。

直接雷击次数Nd的计算,主要是通过本区域内出现的年雷击的密度Ng,以及该建筑物的有效雷击截收面积Ae的乘积来得出。也就是Nd=k·Ng·Ae。

间接雷击次数Ni的计算,则是建筑物附近出现雷击的次数Nn,以及相关设施上的雷击次数Nk的总和。即:N=Nd+Ni=Nd+(Nn+Nk)。

4.4 雷击损害的概率

导致雷击损害的因素很多,在日常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将导致雷击的因素分为电压类型的损害、化学作用以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的损害,具体来说就是三种情况:过电压导致的损害、跨步电压以及接触电压造成的损害、化学原因导致的损害。这三项损害概率的总和,就是雷击损害的真正概率。

4.5 雷电闪击的损害次数

建筑物的年损害次数F要考虑到由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害次数(F?d)及由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害次数(Fi)两种情况:

F=Fd+Fi

式中 F——建筑物的年损失次数;

Fd——直击雷导致的年损失次数;

Fi——间接雷导致的年损失次数。

由以上所述可知,雷击灾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它与地区环境、建筑物的特征、当地的雷击电流出现的频率、雷暴日有着密切的关系。

4.6 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评估应用

按照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值N=N1+N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

Nc=5.8×10-1.5/c

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按照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当E>0.98时,定为A级;

当0.90

当0.80

当E≤0.80时,定为D级。

最后,根据以上采集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雷击风险评估结论和建议,针对评估结论,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雷电防护工作,及时排除可能遭受雷击的隐患。

5 结语

综上所述,雷击风险评估是防雷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获得科学、准确的雷击风险评估数据对于防雷装置设计、施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提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是雷电防护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谢海华,曾山泊,肖稳安.电子信息系统雷灾风险评估方法[J] .气象科学,2006(03).

[2] 刘佼,肖稳安,陈红兵.全国雷电灾害分析及雷灾经济损失预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04).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1篇

1.1风险评估原则

1)在评估时应当对评估对象充分了解,评估标准也要与其适用的范围符合。也就是说,在风险评估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对象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2)评估的方式与标准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更新,科技与产品的发展极为迅速,如果采用落后的评估方式与评估标准,会使得结果不如人意。特别是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危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时,通信、电子和网络等行业的发展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在评估是一定要对评估结构与评估标准进行仔细的斟酌与探讨,因为这是影响风险评估的两个重要因素。

4)在评估雷电灾害风险时,应当注重评估风险,而不是注重其来源。雷电灾害的来源比较难评估,不如评估损失实用。也要注意不要重复计算,或者在计算时有所遗漏。

5)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来说,风险评估往往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以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应当重点对评估主体的风险进行评估。

1.2雷电风险评估方法

在评估雷电灾害时,如果评估方式运用不恰当,会对风险评估的每个环节造成影响,最终使结果与实际发生偏差。因此,在评估前应当对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将风险评估的方式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定量风险评估,定性风险评估,还有综合风险评估。IEC62305评估程序便是以定量风险评估为基础方法的程序,这个程序会针对评估对象的所有潜在风险因子进行分析,计算出准确的风险分量,然后对比我们可以承受的风险值,在精确比对后来确认评估对象是否需要实行雷电防护,如若其需要保护,程序也会计算出其需要的雷电保护等级。防雷工程对于建筑施工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应当重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前期就应当做好防雷工程设计。这样可以将过去针对建筑物的全面雷电保护方式彻底淘汰,对建筑物采取雷电保护的设计与建造,将薄弱部分保护,让雷电防护更加完善实用,是精细化雷电保护的主要目的。

2地理与气候

日喀则江孜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距拉萨南约230公里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处,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全县总面积3800平方公里,年楚河两岸为峡谷地带,最高海拔为7191米,江孜县境内有年楚河经过,年楚河由日喀则地区康马涅如藏布江和江孜龙马河汇聚而成,流经康马等4县后汇入雅鲁藏布江。从地理上看很重要,和拉萨、日喀则形成三足鼎立,是通往亚东、印度大吉岭的交通枢纽,从气候上看,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江孜县干湿季节分明,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干冷,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189.8小时,年无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291.1毫米,年平均气温4.7℃,雨热同季,光温配合好,便于种植。自然灾害主要有雷暴、干旱、山洪、风、霜、冰雹等。据全国雷暴日统计表可知,年平均雷暴日78.8[天/年]属于强雷暴区。由于此县每年都会发生因雷击而造成人员伤亡、火灾、停电、信息系统毁坏等事故,严重威胁着江孜县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防雷减灾安全工作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3现场勘测

3.1建筑物概况

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行政楼始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184平方米,大楼长24米,宽8米,高10米,分上中下三层,是混凝土结构,行政楼的东面为农田,南北是民房和商铺且都是二层左右,西面为马路,大楼在旷野中成孤立的,僵住屋里面均有办公区,计算机中心,档案馆,一楼两边为计算中心和档案馆,机房地板为油布,内设20几台电脑,电话线与电力线均无安装SPD,电力线有空气开关,机房无屏蔽措施,档案馆无消防工具,人流量少,内部有电力线和电话线同样没有安装SPD,二、三楼为办公区相对人员较多,办公所配有的电脑没有特定的防护措施,行政楼入口处与草坪下雨天无久停留人员,前面种种不足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财产损失,为了用最少资金达到最好的效果将雷击损失降到合理范围因此做了此次风险评估,县行政楼是县政府综合管理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主管县政府日常政务工作,实施行政指挥、监督,公共服务和综合协调的职能部门,是整个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因此建立政府楼,并对它进行雷击防护是很有必要的。

3.2建筑物内部装置

建筑物防雷装置情况:

3.2.1防直击雷装置

建筑物设计有完善的防直击雷装置,并利用建筑物框架结构柱筋做引下线,接地电阻小于等于4.0Ω

3.2.2电源线路布置

供电系统为:TN-C-S,电源线缆设计由300米外变压器架空接入楼内。

3.2.3信号线路布置

信号线设计200米埋地进入,所有进入机房的信号线在入户处没有安装信号避雷器。

4结论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灾风险评估概念的内涵,综述了以某一系统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及目的,介绍了国内外较新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

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3篇

1.1建筑法律法规体系方面的问题

当前的颁布的法律法规中,有一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可以说有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基本需要,导致伤害事故行为缺少法律规范。因为法律人才与资源的短缺,导致立法工作不能和新问题同步的情况,在法律法规体系中出现的疏漏之处较多。

1.2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方面的问题

当前对建筑企业开展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一般是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用打分的形式来开展。一般来讲,国家开展安全大检查的一段时间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形势较好,但是在安全大检查之后,就会出现安全事故的再次反弹。

1.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并未彻底解决,管理体制还不十分完善以及多次反复性改革,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管理职能相对来讲比较分散,效果大打折扣。安全生产管理职能与工伤保险分开,导致了双方在发挥工伤预防以及使用工伤保险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方面,管理效果不佳。

1.4业主安全履职方面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建筑工程安全责任是由建筑工程企业来负担,建设单位需要承担的责任是较小的。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业主关注的只有工期、成本与质量等对本身经济利益发生直接关系的方面。伤亡事故出现在建筑工程阶段,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是由承包商来完成的,所以,有些业主会将安全管理归为承包商的事情,业主只关心质量、工期与成本方面,不重视安全管理,业主市场行为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较为突出,这为建筑工程带来了隐患。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策略

2.1完善建筑法律法规体系,做好安全立法工作

在进行建筑工程安全作业期间,施工单位应该制定安全生产方面的具体计划,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法律部门充分结合当前建筑工程未来发展的态势来做好安全立法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法律法规体系,让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真正实现有法可依。

2.2做好建筑工程安全业绩评估方面的工作

进行建筑工程安全业绩评估是为了尽快发现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且做好建筑工程安全防范措施。建筑工程安全业绩评估包含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两个方面,这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重点,也就是对单位安全现状与水平加以全面、正确的评价,对每一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的严重度展开评估,这些都应该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全面审视的问题。

2.3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建立企业岗位风险评价指标系统

2.3.1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全面遵守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理念,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工程施工工艺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全面贯彻这一理念。在开展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如果不关注任意一个环节的话,就会出现安全事故,为企业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创建主管机构,确立主导思想:建筑工程施工没有大小事之分,必须将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并将安全生产当成是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来进行。

2.3.2建立企业岗位风险评价指标系统

工程项目建筑施工是复杂体系,涉及到的岗位相对来讲比较多,并且各个不同的岗位面临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企业需要对具体的岗位风险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按照不同的岗位风险程度,建立不同岗位的费用投入与管理措施,提升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实效性,达到最佳目标。具体来讲,企业经济和安全效益岗位风险评价包括四个指标,分别是个人行为、管理方面、物品设施以及环境卫生等。

2.3.3政府和相关的建设管理部门强化管理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原则,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内的工作,并不是由建筑工程企业来承担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不能直接参与到市场中来;切实考虑到检测、安全性评价以及检验等工作,性质上就需要出具公正性的结论,真正做到其公正性与客观性,并且做到既要独立于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外,还需要由建筑工程企业中的中介组织来完成,这也是国际上普遍做法。特别是随着我国建筑业市场发展中的意外伤害保险,已经趋于成熟,保险公司一定会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管,通过安全中介来加强监控。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评估时点;安全性风险

任何一个建筑都要经历前期建设和使用维护两个阶段,其中使用维护阶段跨越时间较长,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使用阶段跨度时间更长,出现问题后对社会影响更大,理应是安全性风险的重点评估时段。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的风险评估没有详细完整的规定,只是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事件约定了评估的机构和内容。此外虽然有规定要对危房进行鉴定,但却要先由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申请之后方能进行鉴定,并没有涉及房屋强制性定期检测的问题1。相关部门无法律依据来对既有公共建筑整体进行强制性的周期安全评估,也无法强制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建筑进行整修。所以,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研究其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设置问题。

1 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在众多的国外建筑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中,真正涉及风险评估时点的内容并不多,而且由于执法力度、气候、地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相关研究中只有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德国的行业约定俗成值得参考。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法制性较强的国家,其《建筑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除临时建筑物和独立和半独立住宅外,建筑物在投入正式使用后,政府仍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住宅项目规定每十年检查一次,对非住宅项目每五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其能安全使用。这是国外相关资料中对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结构安全,并不包括建筑内部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因此该时点设定的并不全面。

1.2 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 德国

虽然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的具体时点规定,但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定――在建筑物即将到达使用年限时,原设计单位有义务向该建筑物的现有者提供延续使用或更改用途的设计建议及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部位。即由设计单位发出提醒及相关建议,由业主进行该项工作。由此可知,在德国,由于其质量较好,建筑物在设计寿命期结束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都将进入到一个质量无法保证的阶段,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则应在设计寿命期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2 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 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 事故原因 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 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 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结构用途 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 过量抽取地下水 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电梯违章操作 23.3

年久失修 超寿命使用 3.3

渐发型因素 钢筋锈蚀 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2.2 从事故发生时间推断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 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事故发生时间 2年以内 2~5年 5~10年 10年以上

频率(%) 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4.6 23.1 19.2 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 使用阶段结构疲劳及损伤研究 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部分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及磨损,一旦这种疲劳和磨损达到一个“临界点”,结构便会产生裂缝、渗漏、剥蚀等问题,给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影响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结构疲劳和损坏的“临界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该设置安全风险评估的时点,进行定期检测和周期性维修,能够预防病害和破损的发生、发展,保持设备技术良好,安全适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1 我国建筑物保修期 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 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 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 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 混凝土耐久性 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 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因素:混凝土密实度越大,碳化速度越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碳化速度越快;环境温度越高,碳化速度越快;环境相对湿度在50~70%时,碳化速度最快。这些因素可以从时间中体现出来,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律的碳化模型认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与碳化时间t的关系式为:

D=α*t1/2 (3-1)

式中,a为碳化速度系数;D为混凝土碳化深度(mm);t为测定D的碳化时间(年)。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从图3-1中可以看出,t0> t1> t2> t3。即当混凝土表面出现破坏现象后,很快结构便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因此,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顺筋开裂的临界时间点是一个安全评估的关键时点(t0+ t1)。上面已经讨论了碳化时间,在此基础上考虑氯盐污染可以得出t0大大低于碳化时间,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t1大约为t0时间的一半,t0+ t1基本可以定在使用10年。

3.2.2 其他材料结构耐久性 其他材料结构主要包括装饰工程和水电管道工程,该结构部分对建筑整体稳定性影响没有混凝土结构大,但因其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耐久性也是使用阶段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需要研究的部分。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其老化期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约为8~15年。虽说很多建筑物防水耐久性最低为10年,但因为目前在防水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施工不过关和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上防水材料普遍在5年内便出现老化现象,尤其是中小学的校舍,往往使用不到3年,防水材料就需要重新进行铺设或加盖。对于内墙面、地面装饰来说,由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其老化要比防水材料早,如:墙面、顶棚抹灰层脱落多发于使用3年;地面空鼓开裂、大面积起砂多发于2年;门窗翘裂、五金件损坏也多发于2年7。对于外墙面砖尤其是许多大型公共建拥有的玻璃幕墙来说,其发生脱落的时间大约为使用5年。既有公共建筑的管道和供热供冷系统较多、使用也较频繁,故此其结构老化的速度也较快,大约在使用2~3年。

4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中第一节通过对国外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值得我国借鉴的评估时点为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每10年、设计寿命结束;第二节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时点的建议时段为使用2年内、使用2~5年、使用8~10年、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第三节罗列了我国的保修期、相关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时点的法规,还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伤“临界点”为:2年、5年、10年。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参考文献: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 肖元真,叶松青 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 潘其源 房屋修缮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 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7]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

建筑工程风险评估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潜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减少施工风险,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识别存在的风险,并将这些风险分门别类,进而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减少或消灭项目风险,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减少风险给建筑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营。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是识别风险类别、科学地预测风险以及详细记录,进而对风险做出合理的评估,并策划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最后根据所记录的项目风险记录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对策。

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

建筑工程通常都会对项目做出规划、立案、策划、实施等一系列操作,一般都是按照策划好的方案进行,但是,也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完结。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通常建筑工程项目遇到的风险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自然环境风险

人祸或许可以避免,但是天灾很难阻挡。自然环境总是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风险,例如在施工期间出现恶劣天气或地质条件局限了工程的正常实施。大雨天气不可能让工人露天工作,而过于寒冷的天气还可能影响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施工机械操作,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完成任务的期限。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存在各行各业中,它主要是指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社会风险涉及的范围广、影响力大、突发性强,而它也是最难控制的风险。

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有建筑工程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引起的。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机制欠缺,管理体制不完善,企业部门缺乏沟通、之间不相互合作而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此外,由于合同管理体制缺乏法律意识,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穿法律空子,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了建筑企业的利益。还有一些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由于没有清楚地表述、记录条款,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相互推脱,合同双方责任不明确,这也给管理带来风险。

政治风险

当前国际格局还算比较稳定,但是局部冲突仍时有发生。这里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国内局部地区、国际局部区域的冲突、政府部门的事件等因素带来的风险,造成建筑工程项目无法实施。

经济风险

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或爆发金融危机,这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市场发展,严重的还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经济形势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当前我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都在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管理能力,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就目前形势看,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它们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缺乏风险意识,抵御风险水平低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了解甚少,很大程度上都为了减少成本投入而减少风险管理的投资,采取风险自留方式或者不科学地将风险转移到别处,而这些风险一旦爆发就有可以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没有能力承受风险带来的后果,结果导致工程项目的无法运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模式的落后造成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建筑企业要想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就得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更新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能力弱

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基础比较薄弱,起步晚,技术上也没有突破。很多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技术人员,更没有设置风险评估部门,而且就算有风险评估部门也是模拟世界其它国家的评估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根本就不从自身出发,采取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评估模式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处理风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未能及时处理风险,不能达到预期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的目的。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虽然我国的法律、法规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为规范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没有给建筑企业带来相应的法律保障,这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很多建筑工程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企业领导人不重视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更是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很多建筑工程企业领导人都认为风险都应当由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承担,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些公司不是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何况这些公司是外行,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对风险的评估、认定,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定性,加上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就比较复杂,涉及到的项目工程风险、项目合同内容、法律、法规等内容条款众多,需要这方面的能手或专家才能够准确地评估出其中的风险,以及找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有效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

针对我国现有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以及了解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不足,就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减少建筑工程企业由于风险带来的损失,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回避风险

作为一个建筑工程企业首先得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特征来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了解本行业在市场上的风险规律,收集工程项目风险信息,并做好详细记录。工程建筑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就得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将潜在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明确企业工作人员的职权,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风险体系,进而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

科学地评估风险,合理分散风险

之所以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是因为为风险管理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正确评估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投入后正常运行。合理地转移风险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且又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运营。

总之,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风险管理手段将风险控制好,因风险类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熟练地掌握风险规律,避免潜在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科学地评估潜在的风险,详细记录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唯有时刻对风险保持警惕,才能够抵御风险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朱瑶宏. 国际工程施工风险防范管理[J]. 华东经济管理,2001( 6) .

[2]周锦安,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