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依托驻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中构建与"市场"环境和"战场"需要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又增强国防整体实力的双赢局面。

一、综述

军队和地方各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科学筹划,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融合。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同时,针对军地资源的异同,我们要发挥优势,实现二者共同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而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拥有政治权力以及构成这种权力的武装力量,雄厚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防建设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之中。从国策上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国防建设;祖国统一既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靠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放到了国策的重要位置。从实践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强盛与安危。两者协调,则国强;两者失调,则国危。不谋经济发展,不但成不了富国,国防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支撑和基础,国家最终也强大不了;反之,只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再好,即使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成为强国。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结构及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建设强大军队的主要途径,而经济建设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无法建设好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能够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既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英国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建立了以海军为支柱的世界级军队。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也建立了一支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着力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对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强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坚持这一方针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进程,在富国的过程中,实现强军的目标。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因此,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依托驻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中构建与"市场"环境和"战场"需要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又增强国防整体实力的双赢局面。

一、综述

军队和地方各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科学筹划,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融合。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同时,针对军地资源的异同,我们要发挥优势,实现二者共同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而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拥有政治权力以及构成这种权力的武装力量,雄厚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防建设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之中。从国策上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国防建设;祖国统一既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靠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放到了国策的重要位置。从实践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强盛与安危。两者协调,则国强;两者失调,则国危。不谋经济发展,不但成不了富国,国防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支撑和基础,国家最终也强大不了;反之,只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再好,即使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成为强国。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结构及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建设强大军队的主要途径,而经济建设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无法建设好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能够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既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英国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建立了以海军为支柱的世界级军队。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也建立了一支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着力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对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强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坚持这一方针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进程,在富国的过程中,实现强军的目标。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因此,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6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32-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它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好这一矛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我国国防建设,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强调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着眼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整体发展的战略全局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仅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另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历史警示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强大的前苏联之所以分崩离析,与美国迫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拖垮其经济根基有着直接关系。现在我军正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从根本上讲,也是由我国经济建设状况所决定的。经济建设的好差还制约着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同志曾指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开支,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 因此,要真正把武装力量搞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必须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三)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突出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谋求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地推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则是要搞好战略统筹,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相协调,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注重当前又兼顾长远,使当前建设与未来发展相统一,确保能够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下去。这一战略思想就包括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同时,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两个方面都兼顾起来、协调一致,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加速发展。因此,按照胡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解决和落实好的重大问题。

二、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相关论述

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很多精辟的论述。1956年,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其内容简单地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中国的“两件大事”; “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有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思想,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了更集中、更深刻的理论概括。一是提出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方针,明确了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着重指出,“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 “国防现代化同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而摆正了国防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二是强调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包括国防现代化,但“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同志分析了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了国防建设进入新时期20年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国防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要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防发展道路的思想。在指导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强调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已成为其国防战略理论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体现于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突出表现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协调,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相配套,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相一致。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2004年 7月24日,同志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他在阐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时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 ,使二者“相互促进”。

总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防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经济建设就没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发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经济建设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古今中外的任何战争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古代,由于经济不发达,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也不大。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明显。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精度高,威力大的新式武器装备不断出现,国民的质量和动员比例不断提高,可供战争消耗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也不断增加, 而战争的规模和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日益增大。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就是以前历次战争所不能比拟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不论是战争的规模,激烈程度还是破坏力都是空前的。而同时,战争又是大规模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要想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那将是很难想象的。总之,国家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越快,其支撑国防财力的能力就越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翻两番的意义很大,如果我们有一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拿百分之一搞国防,就是一百亿,如果拿百分之五,就是五百亿,一百亿美元能够办很多事情,要改善一点装备容易得很”。

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说,经济决定着国防,国防依赖于经济,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国防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国防的强大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大的国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唐朝为什么能在经济上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国防,兵强国才富,而到了近代,清朝的腐败,军备的松弛,清政府无力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最终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因此,我们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国防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予以关注,决不能热了经济建设而冷了国防建设。

第二,国防建设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世界各国都把最新技术应用于国防建设,而国防战略计划的实施,往往又能推动技术的进步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工业企业依托雄厚的技术力量,在开展民品生产的过程中,带动和救活了地方许多民用企业,活跃了地方工业生产,这也是对国民经济的支援。

第三,强大的国防是谋求和维护平等的国际经济交往的后盾。国际经济交往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借贷关系、劳务关系以及其他经济合作关系。但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同,这种交往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关系,直接危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完整。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为谋取经济交往的平等地位,都必须加强其国防建设,以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

三、以新安全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去运筹和实施,也就是要使国防和军队的发展与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相配套,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相一致,使国防实力和军队作战能力与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相适应。具体说来,就是要以新安全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整体筹划和长远规划,保持财力投入的连续性,形成科学的增长机制,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处理好经济保障国防与国防拉动经济的关系。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就带动了国家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的迅速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认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处理好军用与民用的关系。国防科技工业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实力雄厚、知识密集、技术储备量大等优势,大力组织对民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逐步实现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特点的科研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总之,全面理解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精神实质是把国防建设放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以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国防建设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0.

[2] .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

[3]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艰苦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的理论成果。确立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一、我党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形成了与具体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思想。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件大事”的思想。

1950年9月25日,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为抓好这两件大事,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这里,毛泽东鉴于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国家社会百业待兴的实际情况,着重强调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依托和基础作用。那段时期,我国军政费用和军队员额不断压缩,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军队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60年代后,随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严重恶化。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2、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

70年代末,邓小平在冷静分析国际战略格局转变和我国安全形势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作出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果断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了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他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我国国防费由1979年的140亿美元,下降到1989年的60亿美元。国防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6%下降到1988年的1.46%。 

3、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都要兼顾”的思想。

冷战后期,全球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我国安全环境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江泽民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都要兼顾”的思想。他指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政治局常委的意见是两头都要兼顾。一方面,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继续贯彻忍耐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谅国家的困难;另一方面。国防费也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使部队武器装备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海湾战争爆发后,江泽民同志又提出:“对国防建设是要增加一定的投资。增加一定的投资力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经费的投入也要逐年有所增加。”基于这种认识,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国防费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国防建设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4、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

199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此后,经过四年的实践,2002年11月党的第十六大正式确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对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胡锦涛十分重视以此方针指导具体实践。他强调指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费继续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国防和军队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 

 

胡锦涛指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国家讲,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由此可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1、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4000亿元增长到超过30万亿元,年均增长9.4%。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的方式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第一要义便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筑牢和夯实我国强盛的根基,军队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基于国家核心利益的考虑,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各个时期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多次转换。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相适应,着眼于实现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同时国家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构成了一对突出、复杂、棘手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毛泽东提出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即两者要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印边境的冲突、台海局势的紧张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国家安全可谓“四面八方、腹背受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对战争威胁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号召,“要准备打仗。无论哪一年,我们要准备打仗。”[1] 在当时的紧张氛围中,这一思想迅速为全党所接受。扩大军队规模,大力发展以“两弹一星”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以备战为基点大搞“三线”建设等政策的实施都充分表明:这一时期,国家的生存与安全被视为国家利益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国防事业以换取国家安全,国防建设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首要利益是发展经济,国防建设开始让步于经济建设。邓小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为此,中央开始压缩国防建设的规模,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并着手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军队也紧跟形势,积极呼应,加大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力度,并向地方开放了部分机场、码头、仓库、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用设施。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霸权主义大行其道,“台独”势力甚嚣尘上,中国的安全和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两个根本性”以确保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迅速提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利益的内涵不断拓展,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长远战略选择。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新起点中的协调发展、富国与强军的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中国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 这是“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国防与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做的两件事归结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3]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 这充分表明,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我们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觉协调发展的道路。

不协调发展的道路始自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偏重于国防建设。从此,国家开始向临战、备战的方向转轨。在此期间,国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国防上,力图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的国防体系,国民经济发展滞缓。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始终保持了较大的投入,年国防费占到了年GDP的5%~7% (2.5%~3%是适度的),出现了国防建设摊子过大的局面,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防与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制约了国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他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5] 据此,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5] 这样,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比如军费的比重逐步降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忍耐”中求发展,给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作为正确处理两个建设关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开始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融合式发展。 转贴于

三、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由于紧迫的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强烈需求,使得建立与国民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在当时条件下一种必然的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军民分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阶段后,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即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式发展机制,这是实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大战略任务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胡锦涛指出:“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 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7]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概括,是有效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充分表明,军民融合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普遍原则,也是我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军事资源与非军事资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行军民融合,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长期以来,受技术、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我军的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和周边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用科技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崛起。因此,要在新时期突破发展困境,顺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就要利用优质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即实现军民融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军工企业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而且可以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整个国家实力基础之上。

因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要积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切实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这样,富国才有后盾,强军才有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论述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32.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2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18-02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各个时期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多次转换。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相适应,着眼于实现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同时国家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构成了一对突出、复杂、棘手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即两者要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印边境的冲突、的紧张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国家安全可谓“四面八方、腹背受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对战争威胁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号召,“要准备打仗。无论哪一年,我们要准备打仗。”[1] 在当时的紧张氛围中,这一思想迅速为全党所接受。扩大军队规模,大力发展以“两弹一星”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以备战为基点大搞“三线”建设等政策的实施都充分表明:这一时期,国家的生存与安全被视为国家利益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国防事业以换取国家安全,国防建设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首要利益是发展经济,国防建设开始让步于经济建设。邓小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为此,中央开始压缩国防建设的规模,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并着手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军队也紧跟形势,积极呼应,加大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力度,并向地方开放了部分机场、码头、仓库、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用设施。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霸权主义大行其道,“”势力甚嚣尘上,中国的安全和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两个根本性”以确保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迅速提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利益的内涵不断拓展,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长远战略选择。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新起点中的协调发展、富国与强军的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中国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 这是“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国防与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把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做的两件事归结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3]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 这充分表明,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我们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觉协调发展的道路。

不协调发展的道路始自20世纪60年代。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过程中,提出要偏重于国防建设。从此,国家开始向临战、备战的方向转轨。在此期间,国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国防上,力图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的国防体系,国民经济发展滞缓。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始终保持了较大的投入,年国防费占到了年GDP的5%~7% (2.5%~3%是适度的),出现了国防建设摊子过大的局面,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防与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制约了国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他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5] 据此,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5] 这样,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比如军费的比重逐步降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忍耐”中求发展,给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作为正确处理两个建设关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开始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融合式发展。

三、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由于紧迫的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强烈需求,使得建立与国民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在当时条件下一种必然的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军民分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阶段后,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即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式发展机制,这是实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大战略任务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指出:“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 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7]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概括,是有效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充分表明,军民融合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普遍原则,也是我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军事资源与非军事资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行军民融合,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长期以来,受技术、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我军的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和周边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用科技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崛起。因此,要在新时期突破发展困境,顺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就要利用优质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即实现军民融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军工企业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而且可以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整个国家实力基础之上。

因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要积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切实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这样,富国才有后盾,强军才有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论述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9.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建国以来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32.

[4]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2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7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及形势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原则和方针。新中国建立初期,同志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的战略思想。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同志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工作部署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告诫全党全国,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具备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建设仍然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战略机遇期决不是凭空而来的。面对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依然占据优势地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现实,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要求更高的新情况,保障我国和平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重大,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要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态势和我国安全形势,统筹安排国家资源,科学确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在战略机遇期,要以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国防资源运用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建设投入规模,保证国防建设发展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确保国防实力始终能够满足国家安全防卫的现实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国防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性日益上升的趋势和要求,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国防建设中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些重点领域优先考虑、重点突破、走在前头。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8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及形势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原则和方针。新中国建立初期,同志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的战略思想。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同志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工作部署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告诫全党全国,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具备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建设仍然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战略机遇期决不是凭空而来的。面对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依然占据优势地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现实,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要求更高的新情况,保障我国和平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重大,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要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态势和我国安全形势,统筹安排国家资源,科学确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在战略机遇期,要以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国防资源运用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建设投入规模,保证国防建设发展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确保国防实力始终能够满足国家安全防卫的现实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国防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性日益上升的趋势和要求,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国防建设中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些重点领域优先考虑、重点突破、走在前头。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国防经济建设 精髓

新世纪新阶段,同志洞察各国国防经济发展大势,立足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实践,统揽全局、高屋建瓴,提出把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作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各方面。这一思想是国防经济思想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对、邓小平、国防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搞好国防经济建设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国家安全与发展对国防经济建设的时代要求

1、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但我国发展面临的安全制约因素仍然不少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分裂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人民军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以及发展利益的重大任务,日益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如何才能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科学之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国家安全对国防经济建设的时代要求。

2、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时期,各种力量在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发展

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国际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从综合国力的构成看,其基础固然是经济力,但国防力无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富国”和“强兵”是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两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国人的梦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未来世界多极,中国也要算一极。然而随着中国新军事变革进入新阶段,我军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影响和制约着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如何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对国防经济的时代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经济建设的科学指南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效益与速度相协调,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体现在国防经济建设上,就是要结合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实际,勇于变革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以尖端武器装备为特征的新军事变革事实上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性。近几场现代战争证明,在信息时代,军事对抗双方人员的军事素质已经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求立足实践探索创新,下大力解决好制约人才建设的“瓶颈”,全面提高部队官兵素质。同时着眼于新型军事人才的特点,大胆创新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推动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坚决走“精兵之路”。

“全面发展”体现在国防经济建设上,就是要统筹好国防经济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是一个由包含人、财、物以及制度体制等各种要素,生产、科研、流通、分配等各个层面的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结构。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内“短板效应”同样存在。如果只强调了单一方面的发展,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拖住整个系统的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求国防经济建设的各个子系统的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实现国防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体现在国防经济建设上,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协调、同步发展。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求将国防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两者步调一致。同时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协调发展路子,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国防经济建设上,就是要保持和增强国防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坚持走国防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求在国防经济建设中注意国家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不搞竭泽而渔,不能以破坏性的开发,耗尽明天的资源,牺牲子孙的环境来搞今天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另外要抓好战场建设、作战物资的筹措、军事训练的落实、军事人才的培养、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预研,军事理论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理论的创新等工作,未雨绸缪,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

1、更新观念和思路,以“对立统一”作为国防经济建设选择发展战略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发点

传统的逻辑思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看作是一对“大炮和黄油”的对立关系,以其矛盾关系的对立面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其结果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告诉我们,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兼容以及相互推动的,具有动态的、长期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和思路,以“对立统一”视角科学认识和研究国防经济建设道路,创新国防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

2、从“全面发展”入手,科学地统筹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与结构

需求的无限性与供给的有限性从来就是一对需要调和的矛盾。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念把国防经济看成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就必然要求统筹好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与结构。一方面要“规模适度”,根据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和国家安全需求确定最适度的国防投入规模,并保持动态合理。另一方面要“结构合理”,以现有的经费投入尽可能地形成最具有战斗力的费用结构。从我国国防经济实际来看,国防投入上的结构不合理,如人员与装备、研发费的比例不合理,国防科研投入比重比较低;军兵种费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国防经济效益提高的障碍之一。

3、从“协调发展”入手,创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思想,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协调发展路子,其关键还是靠制度创新。通过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体制、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其操作思路可以有:在国家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军队的积极作用,在国家基本建设上充分体现国防要求;在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上依托国民教育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经济布局上兼顾国防原则和经济原则;在体制上建立高效的平战转换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吴让明:国防经济思想探讨[J].军事经济研究,2007(5).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防建设;富国;强军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37-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1] 其核心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要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思考目前影响两大建设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科学谋划实现两大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协调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必须把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这就指明了发展在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这就回答了我军建设进程中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明确了我军发展的依靠力量。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关键是善于在统筹中处理矛盾、在兼顾中把握平衡、在协调中促进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这既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发展的模式问题,也明确了我军建设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回答了我军建设的基本道路问题和根本方法问题。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国防建设视为“一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国家战略的大框架内整体推进。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一重要战略思想重点突出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谋求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既体现了富国的内容,也蕴含着强军的要求。富国和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国富”是以“军强”作保障,“军强”是以“国富”作基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且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影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主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总体来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衡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之处。目前,主要是国防建设资源投入滞后于经济建设,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防建设投入规模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国防建设投入主要形式是国防费投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防费投入规模有了较大增加,国防费年增长速度均略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但这种增长仍然属于弥补国防基础薄弱的“恢复性增长”。2009年,中国年度国防费为4 951.1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2%,占财政支出的6.49% [2]。尽管中国国防费实现了由低投入维持型向与国家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适度增长型转变,国防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世界一些主要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费投入,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7年中国国防费总额相当于美国的7.51%,英国的62.43%。2007年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中国是1.38%,而美国占4.5%,英国占2.7%,法国占1.92% [2]。世界各国军费投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军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3%是适度的(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6%,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中国现有国防费投入水平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的缺口,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我军军人人均占有国防费数量较少。2007年中国军人人均国防费为2.03万美元,是美国的4.49%,日本的11.3%,英国的5.31%,法国的15.76%,德国的14.33% [2]。从数据对比来看,我军军人人均国防费不但低于世界军事强国,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除了国防费投入规模不足之外,国防费结构和效益问题更为突出,这是制约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老办法也不行,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辟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三、科学谋划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新思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科学谋划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途径,建立正常的国防经费增长机制,努力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必须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之中,真正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一)努力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富国和强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9.8%,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与世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核心是解决国防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从国家总体战略高度,确保战略机遇期的国家安全,必须要有巩固的国防作保障,这是以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环境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第一,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就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继续坚持在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下谋求国防建设发展。第二,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就是要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相称、与国家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拓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建立正常的国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

以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依据国家供给能力和安全需求,依托现代国防预算制度,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核心要解决国防投入的“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所谓“规模适度”,是指国防投入的确定,既应考虑到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又要依据国家安全需求,合理确定中国国防投人占GDP的比重。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6%~2.8%之间比较合适,目前中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为1.4%左右。所谓“结构合理”,是指提高现有军费的效益,使之能够产出最具有战斗力的力量规模和结构。要实现“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就必须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军情,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需要,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需求牵引、程序决策、体系统一、规范运作、管理严格为基本特征的规划—计划—预算制度。

(三)走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道路,形成依托社会建设部队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在军民兼容的运行机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衡量,这两大体系在总体上还处在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状态。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基础性工程,它包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体化、国家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国家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军民人才基础教育培养一体化、应战与应急动员体系建设一体化。为保障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相应机构和机制,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努力建立完善在国家基本建设上体现国防要求机制国防要求机制、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机制、依托国民经济体系完成后勤保障的机制、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机制、在经济布局上兼顾国防原则和经济原则的机制、高效的平战转换机制等六个机制。建立这些机制的核心,是把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国防建设的机遇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防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把军事人才的基础教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选择地将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部队“办社会”的负担。做到凡是能利用民用资源,军队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这既是国防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有效形式,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防的重要措施。

总之,科学谋划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新思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认识问题,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正确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 “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并且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1篇

1、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流

然而我国面临发展的安全制约因素高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与分化的政治战略,还有“”势力不断制造摩擦,国家安全问题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不断地增强。军队肩负着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和发展利益的任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国防与部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费供给不足与现代化国防与军队的建设需求存在长期的矛盾,如何科学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2、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动变革的非常时期

各种势力力量在不断地重新分化与组合。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而综合实力往往决定着国家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国际间的主要竞争。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力和国防力构成,经济力是基础,而国防力也是不可短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国力的国家不可缺少的两翼是“富国”与“强兵”。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每个国人的梦想。但是随着我国新军事改革进入新阶段时,我军建设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凸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与制约着军队科学建设的发展。如何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建设需要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即要结合新军事改革和军事斗争实际准备,且勇于改革思想观念,又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新观念。人才竞争是当今世界以尖端武器为主要特征的新军事改革且强调人才重要性的竞争。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全面发展”,即要统筹安排国防经济建设的全方位的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是个复杂庞大的制度体制,科研、分配、流通、生产等各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假如仅仅着眼单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的发展,必然会阻碍整个系统的发展。

国防经济建设上体现出“协调发展”,即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又要寻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的依托是经济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国防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综合国力的象征是国防实力,如果国防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经济建设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的得不到。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协调、同步发展。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要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将国防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步调一致,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和增强发展的后劲,坚持走国防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在国防经济建设中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不竭泽而渔牺牲子孙的环境来搞今天的建设。另外要抓好军事训练、军事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预研等工作,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1、以“对立统一”为国防经济建设选择

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传统逻辑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以其矛盾的对立面来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导致了国防和经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告诉我们,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具有长期的、动态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思路,以“对立统一”的科学视角去认识国防经济建设道路,创新发展模式。

2、以“全面发展”科学统筹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与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念把国防经济看成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求统筹好国防投入的规模与结构。一方面要“规模适度”,根据经济能力和国家安全需求来确定最适何的国防投入规模,并保持动态平衡和合理。另一方面要“结构合理”,要在现有的经费投入力下形成最具战斗力的结构。要结合从我国国防经济实际,解决如人员、装备、研发费用的比例不合理,国防科研投入比重较低,军兵种费用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我国国防经济效益提高的问题。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2篇

一、走“军民融合”式的国防经济发展道路,是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但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切实做好“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反之,或“穷兵黩武”,或武备荒废,都必将因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畸形发展而伤及国家发展有机体。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与美国展开超越国力的军备竞赛,最终被美国拖垮、导致党亡政息;清朝的康乾盛世,白银储备世界第一,但是,富国弱兵,后来,虎门一声炮响,一代王朝从此败落。科威特富甲全球,但国防虚弱,以至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被伊拉克占领。因此,历史一再警示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性问题。对此,我党的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坚持国防和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军民融合这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所谓“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后勤技术保障体系等,从而形成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动态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正如同志所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条路子,对于国家和军队建设来说,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国防费开支,又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有效获得极为丰富的军事资源和战争潜力,因而它是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也是实现富国强军战略之百年大计的一条好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开辟,无疑有利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对于加快推国防经济的发展,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应的最大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走“军民融合”式的国防经济发展道路,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

国防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基石。对此,胡主席强调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国防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有效措施。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防护林 体系 建设 工程 原则

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依据我国生态环境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区划及国土整治的要求,结合林业生产建设特点;根据工程建设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稳步发展的原则,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规划与布局的。由于各区域的情况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及治理建设内容也不同。从布局上可以分为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跨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防护林是指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防护林是五大林种之一,它又分为以下次级林种: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草原护牧林、水源涵养林等。根据配置条件和目的要求,各种防护林发挥着特定的防护功能。在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灾害的种类、程度以及结合区域内的道路、水利、工程和居民点等,规划配置各具特点的,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使它们在配置上互相协调,功能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防护林综合体,这样由防护林林种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

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保护、改善、建造以林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减少或减轻风沙、旱涝、台风、海潮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防治荒漠化,提高国土保安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则

1、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各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土整治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特点出发,考虑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在人、财、物上的承受能力,全面规划各项防护林体系工程;同时每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区域范围内,存在与农、牧、水、工业等如何协调发展问题;从自然条件看,存在气候类型、地质地貌、主要生态灾害差异性大的特点,应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营造各种人工防护林,同时结合其他林种和原有的天然林,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协调共建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江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现有森林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正确处理好防、治、用的关系,造林绿化与改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发利用方式相结合,实行护、造、管相结合,防止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充分认识农、林、水三者的关系,将治山与治水、兴修水利与林业建设、发展农业与振兴林业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成多层次、多种模式的农林牧水结合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遵循工程范围的自然规律,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工程区内生态经济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别重点,在以防护林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多林种结合,同时,做到乔、灌、草搭配,片、网、带齐上,封、造、飞并举,造、管、护相结合,有重点、有步骤按工程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特点,首先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适当集中建设资金、劳力、种苗和技术等力量,造育一片,成林一片,逐步推进。

4、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科学技术,大力调整结构,确保工程质量围绕建设防护林体系的目标,走科技兴林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工程建设中推广配套实用技术成果,重视示范区建设;实行工程造林,集约经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管理制度,把提高质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改造不合理的林种结构,改变单一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多树种、多功能、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或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

5、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坚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建设防护林体系实行以群众造林为主,国家、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贯彻“各负其责、各受其益”,“谁造、谁有、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折价转让”等有关政策,积极发展国家、集体、联户合作、农户个人和集体入股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经营模式。这项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投资于林、造福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袄。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桥梁工程;防水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逐步实现与世界接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桥梁工程作为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对我国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近一二年,我国的桥梁工程在运行过程中频发的发生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根据对我国桥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的具体调查中发现,在我国,很大一部分桥梁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水体系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由此可见,防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文章就目前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调查,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市政桥梁工程中的防水系统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市政建设中桥梁工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度,我国的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急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的交通发达程度,甚至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桥梁工程的生成及发展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我国桥梁工程发展的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桥梁工程的施工成本在市场交通建设总成本的10%到30%之间,同时桥梁工程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为50年至100年之间,有些桥梁的使用寿命甚至在高于100年,足可看出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桥梁工程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为市政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响市政桥梁工程防水系统有效性的不利因素

虽然桥梁工程给我国的市政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和交通建设的发展。但是,随着市政工程桥梁建设工程数量的增加和施工规模的扩大,我国市政桥梁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慢慢的体现出来。

桥梁工程防水系统使用的建筑材料过于落后

目前,在我国的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施工过程中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大多还是以沥青材料为主,沥青材料作为桥梁工程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私家车,桥梁使用者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桥梁工程的日常承载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很容易引发因桥梁的承载力下降而导致的桥梁质量出现问题。

桥梁的设计结构不合理

防水材料的选择对桥梁工程的防水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如果桥梁的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着防水系统有效性的发挥,但是,根据对我国桥梁的结构进行调处后发现,我国部分的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并不是十分的科学、严谨,很多的桥梁给排水的设计存在着细微的漏洞,这些漏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桥梁防水系统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提高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设计有效性的措施

桥梁的防水系统要做到堵疏结合,在做好桥面排水,泄水管处理等疏导措施以外,还应采用更为可靠有效的桥面防水措施。主要措施有:

(一)加大对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力度

防水材料作为确保桥梁工程防水系统有效性的基础物件,直接解决着防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大对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力度,争取研发出更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防水材料,提高防水材料的抗压性、耐热性、防水性等基础性能,同时确保防水材料的性价比,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的有效性,确保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

重视防水涂层的设计

加强对桥梁工程防水系统设计过程中防水涂层的设计工作,因为不管桥梁在防水过程中选用的是哪种防水材料,并不可能一定确保防水材料不会发生开裂现象,因此,市政桥梁工程在进行防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位桥梁进行防水涂层的施工设计,从而全面的对桥梁实行防水保护。

加强对栏杆外侧及人行道的构造设计

在我国,很多的桥梁工程设有人行道,本意是为行人提供方便,但是,很多的桥梁设计人员在对桥梁工程进行防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人行道的防水设计,一定要避免因雨水渗漏而威胁到桥梁的主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桥梁的防水性能,缩短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一定要加大对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力度,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国情对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快实现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建设的标准化建设,实现我国市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高效、有效的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洪胜,张明强,李铁军,韩智理,叶建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2011(10).

[2]张洪,丁占来,付书峰.新型防水材料在重载铁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11(23).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态势分析;建设研究

一、国防经济学的定义与性质

关于国防经济学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国防以及裁军、和平等有关国防问题的学科。另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稳定性等问题的学科。综合两种说法,并考虑到国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可对国防经济学做如下定义: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与经济学一样,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也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稀缺性资源实现国防安全是国防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其研究的核心是,寻求实现既定国家安全目标前提下的投入最小化,或者在国家安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安全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定义既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二、国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交流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围绕国防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史学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内容可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战争经济本原论,揭示战争如何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消亡。第二、国防经济潜力论,研究各国国防经济潜力的大小、潜力向实力的转化等。第三、国防消费需求论,研究国防消费需求的性质、分类、结构及确定消费需求规模的依据等。第四、国防分配论,研究分配的原则、结构、效益等。第五、国防流通论,研究流通渠道、军品采办、军火国际贸易等。第六、国防财力论,研究国防财力的构成、筹集及预算制度等。第七、国防人力论,研究国防人力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第八、国防科技论,研究国防科技要素、科研体制、发展战略等。第九、国防生产论,研究国防生产的性质、作用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等。第十、国防工业论,研究国防工业的构成、体制、发展战略等。第十一、战略物资储备论,研究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结构、布局等。第十二、国防经济效益论,研究国防经济效益的内涵和提高效益的途径等。第十三、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论,研究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途径等。第十四、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论,研究各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第十五、国民经济动员论,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体制、准备、实施等。第十六、战时经济管制论,研究战时实行经济管制的原则、方法、措施等。第十七、经济战争论,研究对敌国进行经济封锁、打击的原则、手段等。第十八、经济复原论,研究经济复原的时机、规模及安置的方法等。

(二)学科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国防经济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运行、信息化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准备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军地有关院校建立了从博士后、博士到硕士的培训体系,形成了军地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科学发展格局。

(三)国防经济研究转型取得阶段性成绩

我国国防经济研究一直致力于建构规范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应用研究。伴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便要求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随之变化。回答和解决好新形势下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除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外,还需吸引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研究已迈出了向应用性聚集、同现代经济学范式接轨、立足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的步伐,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三、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注新需求,大力拓展国防经济研究新领域。国防经济学是应用学科,只有以现实国防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国防经济现实问题为牵引,使国防经济学现实研究成果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国防经济学发展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国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未来一个时期,作为中国国防经济学,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开拓冲突经济学、恐怖主义理论等问题研究的新领域。

采用新工具,坚决突破传统范式。国防经济学研究应尽快摆脱原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束缚,甄别地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营养,在研究工具和方法上与现代经济学接轨,借助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手段,对中国国防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模型分析。

搭建新平台,全面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目前,中国国防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这三个方面都还存在欠缺,文献积累欠缺,核心概念没有很好梳理,严谨的逻辑体系尚未建立。必须加快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使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一般研究框架的规范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万禄.中国国防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5).

[2]姜鲁鸣,王树东.现代国防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2007,(07).

[3]哈特利(Hartrey),桑德勒(Sandler).国防经济学手册[M]. 姜鲁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