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1.1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规模及构成比例

我国风险投资的资本规模可以分为五组:0.5亿元以下、0.5-1亿元、1~2亿元、2~5亿元以及5亿元。据统计,资本管理规模基本集中在0.5~2亿元这个区间,占据了76.67%的资本,较上年变化不大。

1.2风险资本的总量概括

2015年受益于2014年IPO重启,焕发出新的生机,进而吸引了资本流入。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本总额,还是管理资本规模都有所上升,其分别增长了31.7%和62.8%。其中,资本总额达到5232.5亿元,平均管理规模为4.48亿元。

1.3风险资本的来源分析

风险资本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外资和内资。

从历年数据来看,第一印象给你一种“闭关守国”的感觉。数据中,本土机构一直保持百分之七十几的占比。这让人值得深思:是否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外资可以说是一股新活力,但其占比一直在1/3上下浮动,这种状况值得让人反思。可以反映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不充足,这会阻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阻碍我国VC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本来源方面,可以说不充足;二是资本市场方面,则不够完善;三是法律法规方面,可以说不够健全;四是专业的投资人才方面则严重缺失。

2.1资本来源不足

对比内资和外资在我国风险资本的占有率。发现一直以来,外资只占百分之二十几,而内资占比是外资的2.6倍。在后续融资统计中,融资增速与上年相比较差,表现了融资不力。显然,我国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不足。也就说明了资金来源不足,制约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可见,风险投资发展跟资本来源密切相关,对风险投资发展无比重要。

2.2资本市场不完善

对中国风险投资经营的外部因素进行调查统计发现:2015年影响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困难依然集中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

在市场中,经常有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买方获取的信息比较少,而卖方持有的信息比较多,这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信息不对称。由于双方得到的信息不一样,这会容易造成“黑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内幕交易。

2.3缺少专业的风险投资人才

21世纪可以说是科技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才之间较量。换句来说,各国之间的较量在这科技上面,也可以说是人才上的比较。人才可以作为行业的“动力”之源,其对行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须多作描述。首先,我国风险投资在起跑上就落后了;其次,在“动力”之源上欠缺。

据国外经验,这种专业的人才是一种全能型的风投人才;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有专业的知识素养,在决策时沉着冷静;有异于常人的的“嗅觉”,提前预测风险;有一双慧眼,对于“千里马”给予指导,另外,熟悉每个行业。显然,我国目前缺乏这样的全能型人才。

3建议

3.1扩宽资本来源

国外经验总结出,国外资本极其重要,相当于一种“催化剂”,促进风险投资发展。也就是说,引入外资的同时,变相为我国风入新活力。这股活力包括:国外的商业模式、新型的技术管理以及战略资源。这股活力的注入,成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催化剂,可以借鉴他们的模式以及技术来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行业。

扩大资本来源:一方面,对经营较好的国际风险公司放松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推广类似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案

3.2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李克强:“不管市场发生怎样的波动,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就說明,市场极其重要。他总结了去年我国股市异常的原因,归纳为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解答关键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抵抗风险。

3.3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上,我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探索和总结。因为摸索的时间并不长,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为此,我们可以优先完善辅助性法律法规:例如,税收制度可以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增值税;可以制定高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

3.4培养专业的风险投资人才

首先,对职员进行简单的测试,并找出他们的欠缺方面;接着,对职员进行分类;最后,针对他们的欠缺进行培养。比如,对缺乏理论知识的职员,就进行知识的培训。总的来说,就是“对症下药”。培训之后,最好进行后期检查,这样,他们才会用心,培训才有效果。预计在比较短的期限内可以提升职员的整体水平,在较短的期限内培养出一批风险投资的人才。

4总结

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拓宽资金来源,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此外,政府机构也应该,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体系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共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作者:屈映

    [参考文献]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基金 河南 发展方向

一、引言

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省份,近几年来河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下滑,有被更多省份超越的危机。河南省的各级领导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种严峻形势,正在发奋图强,奋起直追。为此,“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笔者认为,紧跟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河南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乃至“十五”目标的重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风险投资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化,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增长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河南省已建立了河南金犁风险投资公司等几家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标志着河南省的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的扶植已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是,全省的风险投资活动仍然处于一种小规模、低水平、低效率的发展状态,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河南的风险投资事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二、河南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河南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市场主导性机制,其特征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资本市场提供,在投资人、基金管理人、风险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市场机制。整体发展途径是沿着从政府资金为引导到社会资金为主导的轨迹,在发展中结合该省实际,与有关改革进程相一致,渐进发展。在现阶段,河南省应建立在政府导向下多元主体互补的政府、市场混合型模式,最终过渡到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模式。

1.建立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与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并举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风险投资具有投向相对集中、期限长、流动性差、投资者难以获得充分的公开信息等特点。风险投资基金需要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规避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实践表明,只有私营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的盈亏与投资项目的成败息息相关,才会有动力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发挥较大作用,从而有利于风险企业的发展和基金获得理想的回报。但在河南省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初期,仍需发挥政府的身体力行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具体而言,可以考虑成立两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与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两者拥有不同的分工,分别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市场的启动者,主要对处于种子期和风险期的风险企业投资,而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针对处于成长期的风险企业。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制度平台上,共同推动风险资本市场的发育成长和风险投资的发展,并随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国有资本逐渐淡出。

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以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由政府财政拨款组建。方式主要有:(1)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即对一些处于种子期和创建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这类投资风险大,其他风险投资主体不愿进行投资,但其社会溢出效益大,政府以较小的投入即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但这类投资也要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即国家不是无条件投资,而是以股权的方式进行投资,且这种投资不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目的,因而必须规定一个界限,在股权增值超过一定比例后,国有股权必须退出,再来资助其他项目。(2)债务融资。即向风险企业提供长期性的优惠贷款。(3)信用担保。政府可对风险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担保,也可对其风险太高的投资提供一定比例的损失保证。(4)参股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为其提供种子基金,从而提高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的信誉,对民间资本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独立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专家理财,风险分散”的现代风险投资方式,可以使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得到有效平衡,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资本。这类基金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养老基金、个人和家庭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出资成立。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民间资本,以获取高额回报率为惟一目的,其投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风险的处于成长期或扩张期的风险企业。这类基金为条件所限,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主导模式,但却是河南省未来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2.河南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应以公司制为主,并逐步向有限合伙制过渡。对于风险投资这一特殊行业,从有利于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的角度来看,有限合伙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可以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完美结合在一起,但是,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风险投资业来说,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与风险投资专家人才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采取合伙制方式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可能对于基金管理人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监督约束机制,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因此,采取集体承担风险与责任的公司制组织形式,通过公司董事会必要的监督为建立健全基金所有权对基金经营权的有效约束,是当前产权约束机制不健全、全社会普遍缺乏竞争压力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因此,在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和初期发展阶段,应当以公司制为主设立和运作,但可以借鉴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某些制度设计。在风险投资基金有了一定发展、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改善后,逐步向公司制和合伙制并举,甚至主要向有限合伙制方向发展。

3.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人应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由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并管理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1)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中已经摸索了一些投资与管理经验;(2)可以使风险投资公司由于在基金中的投资而对其形成利益约束;(3)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处于风险企业接触的第一线,可以及时把握行业动态,有利于合理选择设立基金的时机和规模。

4.风险投资基金的募集方式应以私募为主。风险投资不仅周期长,而且风险大,许多创业投资在投资初期阶段很难见到效益,甚至亏损。因此,在欧美国家,风险投资基金基本上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在我国,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居民的风险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一时还难以承受较大的风险,对风险投资的认识、了解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全省现阶段风险投资基金宜采用以私募为主的资金募集方式。采用私募方式募集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有以下优点:(1)较少涉及千家万户的公众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2)呈报文件少,审批程序简单。(3)不需要做大量广告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和基金章程,简化销售手续,降低筹资成本。(4)机构投资者实力雄厚,投资需求较强。

5.注重构造风险投资基金的制度设计河南省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公司制为主,因此,需要注重法人治理结构,构造出资人对基金管理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内部制度设计来降低委托———成本。主要体现在:(1)基金的出资人特别是政府,除派员参加基金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外,不可直接干预基金的运作,而应将基金运作权交给风险投资家。(2)在基金管理者的报酬体系中,应包括按投资额提取一定比例管理费所转化的工资、投资净收入提成以及被投资企业的股票期权。

三、河南省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1.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到2005年,使河南全省企业的R&D经费投入达到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50%以上。

2.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增加科技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产业化环节,需要金融部门加大投入力度。要通过财政资金的优化使用,引导、鼓励金融投资,充分发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部门在科技投入中的重要作用。

3.扩大社会融资。社会融资潜力巨大。要注重运用发行债券、建立基金、特别是上市融资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支持有一定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规范风险投资行为规则;出台优惠政策,设立引导资金,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省外、国外风险投资机构来该省建立办事机构或选择投资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新兴企业的成长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依靠金融资本和上市融资,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5.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政府投入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

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手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

(二)合理组建河南省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自Bauer(1960)最早将消费作为风险行为进行研究并引入感知风险的概念以来,迄今该领域已进行大量研究,但感知风险的概念及结构仍未达成完全一致;行为金融领域对风险感知的研究则始于1970年(Alderfer&Bierman),由于金融产品较一般消费品而言其风险感知更为复杂,因此迄今关于金融风险感知概念的研究也并不充分。

1.1风险感知的定义Bauer(1960)强调风险感知是一种主观感知的风险而不是真实世界的客观风险。Slovic(1987年)将风险感知定义为人们对风险的直觉性判断。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对风险感知的定义则涉及人们对风险和回报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和文化倾向。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来自Diacon&Ennew(2001年)。他们认为风险感知并不是一个类似于“风险”那样简单的抽象化概念,而是对具体情境中某个潜在危险的多维属性所进行的评价。他们提出风险感知是一种特殊的释义进程,是人们为在某领域/情境/事件中做出计划、选择和行动而试图对其赋予意义、加以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

1.2金融风险感知以往文献中出现的“financialriskperception”根据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1.2.1财务风险感知将风险根据其来源不同进行风险感知的维度研究时,它是一种风险要素或风险类别,跟其它风险要素如心理、社会、生理等类似(Jaboby&Kaplan,1972年)。它在各个领域(如医疗健康、金融投资)的维度研究中都可能存在,是关于财务性风险的感知,我们称其为财务风险感知。

1.2.2金融风险感知金融领域风险感知尽管与其它各个领域一样,也包括了对财务风险感知的研究,但却不只于此。如:Olsen(1997年)、Diacon(2004年)研究的是金融专家或金融产品投资者的风险感知;Diacon&Ennew(2001年)研究的是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感知;Vlaev,Chater,&Stewart(2009年)研究的是与投资领域金融决策有关的各种风险感知;Sachse,Jungermann,和Belting(2012年)将金融实践中各投资品种本身所涉及的风险看作金融风险并研究个人投资者对其的感知。与Bauer的观点相似,Slovic(1972年)最早关于投资决策的研究也发现,不确定性(即:风险)情况下的决策是基于预期对不确定性与回报做出的权衡,而回报的波动性本身并非决策的可靠预测变量。这正是金融领域风险感知产生的根源。大部分研究者认同金融领域的投资者属于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风险因素更为抽象、知识不足导致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Mitchell&Greatorex,1993年)、所“消费”的产品,质量在购买前难以评估,甚至在购买后也因市值波动的影响而很难准确评估(Diacon&Ennew,2001年)。因此,金融领域具有不同于其它领域(包括普通消费领域)风险感知的特征。我们根据以往研究进行总结,金融风险感知研究的是:在金融实践领域中,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和投资决策风险的直觉判断、态度、情绪和社会文化倾向。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包括投资者的风险感知、金融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感知、对不同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感知等。归纳而言,对金融领域活动中存在的所有风险的感知,我们统称其为金融风险感知(FRP,FinancialRiskPerception)。需说明的是,金融包括融资和投资两方面,但本文仅介绍个体作为一种特殊消费者的情况,仅指金融投资领域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感知,不含融资领域风险感知和机构投资者风险感知。

2金融风险感知的维度与测量

2.1结构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oftheCon-struct)个体风险感知的维度研究(researchondi-mensions/facetsofindividualriskperception)最早源于对风险感知结构的概念化,并为后期感知风险减少的策略研究也提供了思路。其中Bauer(1960年)关于感知风险的概念是消费行为领域最早的和应用最广的结构式定义,包括结果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Schiffman(1972年)等研究者则提出另一种双维度风险感知的定义:不确定性和重要性。也有学者提出仅以单一维度来定义风险感知。Cox(1967年)根据Bauer的概念提出了感知风险的2个维度,他认为感知风险值是损失(预期结果不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和不确定性(或损失概率,主观感觉到的预期结果不发生的概率)的函数,而损失是预期结果重要性、损失严重性和预期结果实现方式的函数。也有学者提出反对,发现当损失足够大时,不确定性维度不再有意义。

2.2金融风险感知的维度金融风险感知的维度研究始于上述风险感知的概念研究所发现的结构、基于普通消费领域风险感知维度研究的成果,并逐步发展到更为丰富的多维度模型。Slovic(1987年)就公共及社会应激管理的研究所发现的双维度被很多金融风险感知研究所采用,包括因素1:可怕性风险(缺乏控制感、恐惧、最大损失及其可能性、风险/回报不匹配)和因素2:未知的风险(被判断为不可见的、未知的、新异的并且损害会延迟体现的高风险)。Olsen(1997年)在投资领域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投资风险感知是多维的,包括四方面的风险属性(在他的研究中能解释80%以上的总体风险感知),预测作用从高到低是:缺乏控制感、大额资产损失可能、回报低于预期可能和投资知识不足感。MacGregor等人(1999年)调查了专家对一系列投资在14个变量上的测量结果,发现风险感知包括回报相关和风险相关两个感知维度,其中焦虑、变异性和知识3个因素能解释98%的风险感知。Koonce等人(2005年)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Diacon&Ennew(2001年)对英国投资者的风险感知研究发现的则是5个维度:不信任、关注不利结果的严重性、关注回报不确定性、缺乏知识和难于管控。最近的研究是Sachse等人在2012年进行投资风险感知的因素分析时,发现了风险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其中总体风险感知主要负载于风险性因素(是关于产品本身风险属性的感知,包括:损失和波动性、随投资行为而来的焦虑、关注和不可预见性等);另一个可控性因素则包括流动性(可变现性)和公开性。

2.3金融风险感知的测量方法将Slovic(1987年)的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那么金融风险感知测量的就是人们在描述和评价金融产品和投资决策时所做出的判断。目前最常用的是心理测量范式,包括对测量结果进行排序、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据此产生风险感知的几个维度,并根据心理测量量表对金融感知风险进行量化的测量。归纳以往研究,发现金融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3.1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一是调查的多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中产品的风险感知,包括调查全部金融投资品种、部分金融品种或某一种金融产品等不同的研究情况。如:MacGregor等人调查的是19个风险、回报及其比例不同的产品,并在总结出跨产品的金融风险感知共性维度同时,发现个体对不同产品风险感知的具体因素有些许差异;Sachse等人(2012年)调查的是7种市场常见的投资品种;Baker等人(1977年)调查的是股票投资;Huber等人(2012年)调查的则是保险投资。二是研究的因变量多与偏好和决策有关,如:Wang等人(2006年)调查再投资意向和投资满意度;Sachse等人(2012年)关注对具有不同金融风险感知的产品的投资意向。

2.3.2采用开放式(定性)与结构化(定量)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获得一些属性不同的潜在风险来源,要求被试对其进行评价,再根据测量结果抽取出金融风险感知维度。第一步,要求被试报告在衡量投资风险时首先考虑什么(即:风险的相关方面),并逐一评价其重要性(Vlaev等人2009年),这一定性研究的结果为下一步结构化金融风险感知调查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减少了风险感知变量的数量;第二步,对统计结果显示了显著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并进而测试其与总体金融风险感知、投资决策的关系,如:要求专家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投资环境、产品的其它方面进行评价(Koonce等人2005年)。Olsen(1997年)也是根据自己早期定性研究所发现的风险各相关方面来考察它们对总体风险感知的预测程度;Vlaev等人(2009年)基于前述Slovic的研究,围绕“不懂”和“害怕”两个方面,通过专家辅助设计了22个问卷题目调查影响风险感知和金融决策的因素。

2.3.3表达性偏好的广泛应用除Duxbury&Summers(2004年)、Nosic&Weber(2010年)和Huber等人(2012年)等少数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外,在金融风险感知领域,以风险感知研究大家PaulSlovic为代表的绝大部分研究者,进行维度研究多通过表达性偏好(re-vealedorexpressedpreferences)方式。如前所述,采用标准化问卷进行调查,特别是总体金融风险感知多采用直接询问的方式(Weber等人2012年)等。而Lucarelli&Brighetti(2009年)的实验研究则是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融合了金融和生理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一个名为IGT(I-owaGamblingTest)的心理测试,以皮肤电传导测量个体在做出风险决策时的心理反应。

3金融风险感知的影响

因素近年来在金融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被纳入。金融风险感知的差异总的来说源于三个方面:与金融投资活动本身有关的因素(如:收益率、损失概率)、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如:Weber&Hsee(1998年)就是通过一系列投资选择的实验发现了风险感知的跨文化差异。

3.1风险来源和风险信息从风险活动或投资产品本身入手,这是最基本也是研究最早的风险感知因素,因为风险感知总是与特定的风险事件或情境(如回报、期限、概率等)有关(Sachse等人2012年)。而金融风险感知还会因前后的风险事件、情境的影响而变化,如Burns,Peters,&Slovic在2012年的研究发现,金融风险感知在经济危机前后有所差异。Wang等人(2006年)指出:风险来源(通过研究信息类型确定)对中国股民的金融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来自公共机构的公开信息能降低金融风险感知,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则会增加金融风险感知;Kahneman&Tversky(2000年)等则关注了风险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如Anderson&Settle(1996年)认为,应按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向其提供投资产品的收益、风险分布信息,且投资者更愿意接受简单易懂方式呈现的信息;Vlaev等人(2009年)要求被试对11种不同的风险信息描述方式(针对同一金融产品)进行评价。Huber等人(2012年)发现产品的风险信息以正面参照点/负面参照点/无参照点的三种不同方式呈现时,被试的金融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差异。

3.2个体差异从参与风险活动的个体差异入手,这是被研究得最广、涉及面最多的金融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知识、情感因素、风险偏好和人口统计学属性等。Koonce等人(2005年)等大量研究者都关注了知识,特别是特定领域的具体知识或熟悉程度(Slovic等人1985年),并发现知识对金融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影响;Sachse等人(2012年)还进一步发现知识和经验与投资风险感知呈现负相关(即:较低的金融风险感知水平与较多的知识、经验相关)。Slovic(2000年)等则通过调查专家和外行两个群体(知识水平不同)的差异来间接研究知识对金融风险感知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发现,两类人的金融风险感知结构相似,都含有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观点的非理性因素。人们的正负向情感和情绪因素,如焦虑、恐惧、快乐等也会影响其金融风险感知。Finucane等人(2000年)和Slovic&Peters(2006年)等强调了情感启发式在经验性思考和决策中的作用,并发现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的反向关系是由于正负向情感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加工过程,从而他们将感觉或情感作为感知风险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同时也有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对金融风险感知的负面作用,如概率忽视(Loew-enstein等人2001年)或过于看重小概率事件(Tversky&Kahneman,1992年)、对损失比对回报更敏感(Kahneman&Tversky,1979年),或对短期的损失更敏感(Thaler等人1997年)。大量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属性对金融风险感知有影响。Weber等人(2002年)发现金融风险感知有性别差异(男性偏低);Haslem(1977年)发现年龄和教育水平对金融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影响,投资者属性如投资年限和经验、周期、品种等,也对金融风险感知有影响。但研究结论并不统一,Sachse等人(2012年)的线性回归分析就发现性别、年龄和经验与金融风险感知不相关。风险可容忍度和风险偏好、认知偏见和信任等,通过心理加工过程也可能对金融风险感知产生影响。Weingart(1995年)认为风险偏好会影响风险感知;Huber等人(2012年)也以更详细的阐述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态度影响感知进而影响行为的金融决策链条。但也有很多研究者(如Weber2002年等)认为对感知风险的态度在跨文化和跨领域、情境时能保持稳定,而风险感知本身却存在跨文化的差异性。

4金融风险感知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Engel等人早在1973年就已发现了感知风险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策就是一个降低感知风险以达到可容忍水平的过程。而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决策包括对感知风险进行评估和对是否投资做出选择两个方面(Duxbury&Sum-mers,2004年)。Weber等人(2002年)关于愿意采取风险活动的可能性与风险感知的回归发现,不同性别和领域的风险行为可能性差异与该行动的风险感知差异有关;Sachse(2012年)在放入了前述风险性因素和可控性因素的投资意向模型中,发现风险感知可用于解释95%的投资意向差异;Roszkowski&Davey(2010年)认为风险感知会影响投资行为。但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一观点仍然存在争议:Wang等人(2006年)所提出的风险感知中介模型(自变量为外部刺激;中介变量为风险感知;因变量为再投资意向和投资满意度)未被全部验证,他们发现风险感知与投资业绩正相关、与投资满意度负相关,但在以风险信息来源预测投资意向时仅与投资业绩正相关,与风险感知高低无关。这与Slovic等人(1999年)的研究结果类似。

5结束语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 投资回报 影响因素

纵观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的前沿文献,梳理出如下观点:

1.国外在风险投资方面的研究

风险投资系统环境对风险投资的影响研究:Wonglimpiyar (2007)[1]讨论了美国联邦政府法律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风险资本市场的规制。Cumming(2010)[2]发现好的法律意味着快速交易筛选、更大的联合投资概率、有利于投资者向风险企业派出代表。

风险投资对经济的作用研究:风险投资系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创新经济的发展方面。Wonglimpiyarat (2007)[3]描述和分析了泰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的风险投资管理。Coehrane(2004) [4] 研究以IPO和收购方式退出的投资项目回报,发现风险投资回报波动性很大,早期波动性大于晚期。

风险投资过程研究:Ramón(2007) [5]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利用本研究的信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决策过程。Giot(2007)的研究竞争风险模型来对退出时间建模,它允许对退出时间和退出类型联合分析。

新兴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研究:Naqi (2007)[6]发现亚洲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差异很小Mohanan(2007)[7]认为印度风险投资达到了一个起飞阶段,各种形式的风险资本变得更加容易获得。Ahlstrom(2007)[8]回顾了中国的风险投资文献,研究了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景。Jingu(2009)[9]研究了深圳创业板的演化。

初始投资规模方面的影响:Valentin (2008)中等规模的药物开发公司诞生的更快、更集中,同时能够更早、更快的产生专利和项目。但Masson(2002)的研究认为初始投资规模对投资回报的作用不明显。

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方面的分析:Fritsch (2008) 认为创业风险投资这种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说。Ahlstrom(2007) [10]指出政府部门与风险投资机构间的投资意向差异导致了中外风险投资特征的不同。

2.国内在风险投资方面的研究

我国对风险投资的探索与发展始于1984 年,对风险投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创业板即将开设之时,汪洁(2009)[11]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为我国的风险投资提供了畅通的退出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张杨青,单雪雨(2009)[12]提出相应的改善创业投资弱集聚地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策略。陈工孟,蔡新颖(2009)[13]对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

3.简评

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投资回报的研究甚少,一种对影响风险投资回报因素研究,另一种是基于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由于风险投资回报的数据难以获取,国内外学者对风险投资回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J Wonglimpiyar.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in the Thai Economy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2007, 9(1):79-88

[2]D Cumming. Legality and venture capital governance around the World[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 25(1): 54-72

[3J Wonglimpiyarat.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of Venture Capital: A Challenge for Commercial Bank. Technovation,2007

[4]J H Coehrane.The Risk and Return 0f Venture Capital.2004

[5]P T Ramón.Venture Capital in Spain by Stage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7, 45(1):68-88

[6]S A Naqi. Venture Capital or Private Equity. The Asian Experience Business Horizons, 2007, 50(4):335-344

[7]S Mohanan. The Venture Capital Scenario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 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7, (6): 477-486

[8]D Ahlstrom.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Past,Present and Future[J]. 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 2007, (24):247-268

[9]T Jingu. China's Second Board[J]. Nomura Journal of Capital Markets,2009,(l):4

[10]D Ahlstrom.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Past,Present and Future[J].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 2007,(24):247-268

[11]汪洁. 创业板市场与我国风险投资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杨青. 基于共生理论的创业投资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10):34-36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1.风险资本的合同治理研究。在风险资本合同治理中有影响的学者主要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研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资本治理中的效率。Sahlman(1990)认为分阶段投资是风险资本控制投资项目最好的办法。Bergemann和Hege(1998)发现分阶段投资对风险资本具有项目质量的学习效应。Nether(1999)的研究则发现分阶段投资是解决投资后风险资本被创业团队套牢的有效机制。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相对于事前的一次性投资,分阶段投资能解决事后风险资本被创业团队套牢的道德风险问题(Wang&Zhou,2004)。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分阶段投资可能导致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风险资本事后套牢创业团队的问题(Bigus,2006)。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使用投资工具的投资治理作用。Kaplan和Stromberg(2002)发现美国风险资本大量使用可转换优先股等可转换证券。由于在风险资本投资中,投资合同签订后投资双方付出的努力对风险资本投资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发现通过合理的转换比例、转换条件设计,可转换优先股能解决风险资本和创业团队事后投资过程中投入不足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还有部分学者利用规范分析研究投资合同中关键决策控制权分配在风险资本治理中的作用。Neher(1999)认为,由于创业团队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在创业中的重要性,赋予风险资本关键决策控制权可以解决风险资本投资后被创业团队套牢的道德风险问题。Hellman(1998)发现具有控制权的风险资本,在创业团队管理层不能胜任的情况下,能付出最优的努力搜寻职业经理人并用职业经理人替换创业团队管理层。不少学者研究关键控制权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管理层之间的调整。如Kaplan和Stromberg(2002)等发现风险资本会拥有对投资企业关键决策(资产处置,项目退出方式,管理层替换)的控制权,尤其是在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变的比较糟糕的情况下。Vauhkonen(2003)论证了当创业企业业绩高度相关的指标变差时应该由风险资本控制;在业绩指标中等的情况下,应该由双方共同控制;而在业绩指标非常好时则由创业团队继续控制。

2.风险资本增值服务治理研究。投资后,风险资本一般会通过增值服务提升创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取创业过程中稀缺的人力资源和外部资源———融资、供应商关系、客户等。近年来,学者倾向从企业风险特征、风险资本特征来研究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Sapienza等(1996)认为影响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的风险(创业团队管理水平)、商业风险、项目不确定性以及风险资本管理人的经验。Schefczyk和Gerpott(2001)证实德国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偏好与所投企业特征(市场增长率、是否作为沉默合伙人)显著影响风险资本对所投企业咨询类的增值服务(研发咨询、制造决策、销售决策以及融资决策)的选择和频率。Bottazzi等(2008)发现具有商业经验合伙人的风险投资公司会更积极的帮助被投资企业招募管理人员,董事,协助后续融资,并保持与被投资公司积极的联系。同时独立型风险投资公司比附属型风险投资公司更积极支持被投资公司Vladimir等(2010)发现相对于独立型风险资本,公司型风险资本向创业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增值服务功能。另一些学者研究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类型及对其投资企业业绩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研究成果:Sapienza等(1996)研究表明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等国风险资本比较注重的增值方式是战略咨询、人际往来、以及帮助企业建立与其他公司和专业机构的网络服务。Berghe&Levrau(2002)证实风险资本通过在战略层面(董事会建议,帮助融资,商业建议)、教练服务以及网络服务(合同资源,管理层招募)等增值服务帮助比利时高科技企业提升价值。Vladimir等(2010)研究表明,相比独立型风险资本,公司型风险资本能显著的提高与母公司战略一致的创业型企业的IPO估值和并购溢价。

3.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研究。国外关于风险资本对参股企业董事会的投资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对创业型企业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独立性、规模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影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风险资本的进入能显著增加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的董事会构成中有更多的具有行业经验的独立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般是分别任命的(Gatsi,2006);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董事会。另一方面,在公开上市时,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的创业团队持股比例更低,创业团队更可能被替换。另一部份学者研究影响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学者们研究发现,风险资本联合投资、风险资本投资股权比例、风险资本类型(独立型,公司型)以及风险资本声誉(能力)等都是影响风险资本改善董事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主要结论有:联合投资、风险资本声誉以及风险资本股权投资比例与风险资本参股企业的董事会独立性正相关。此外,Ivanov和Masulis(2007)证实公司型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董事会和薪酬委员会中具有更多的外部董事;同时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强制性CEO轮换。还有少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的效率。Baker和Gompers(2002)证实风险资本能提高其投资企业董事会独立性,并显著的降低公开上市后公司失败率。Wan(2007)发现风险资本能力(quality)对参股企业上市后董事会独立性以及财务报表的质量有积极影响。

4.国内相关研究介绍。国内关于风险资本对参股企业投资治理的研究大多还处于总结发达国家风险资本的典型合同治理机制,并对之进行规范或定性分析。一些学者通过定性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中的作用。劳剑东等(2001)发现分阶段投资情况下,风险资本相当于获得了在后续阶段放弃投资或重新评估企业并继续投资的期权。陈灏康(2006)认为分期注入资金是风险投资家所能运用的重要监控机制。曹国华,潘蓉(2007)认为在分阶段投资下,创业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企业所需的后续资金,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运作企业并投入有效的努力。另一些学者研究投资形式在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中的作用。唐伟(2005)认为在风险资本家与创业企业管理层的联合努力能提高项目收益,双方的努力程度与投入正相关,且在风险资本投入比例低的条件下,风险资本应该获得普通股。李建军、费方域(2010)发现可转换优先股是风险资本实施事前获得控制权的有效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对风险投资治理中的控制权分配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为了减少创业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为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持,风险资本通常会以适当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张晓晴,2006)。李建军,费一文(2008)研究发现,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管理层关于退出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条件控制相对单边控制能更好的解决合同不完全情况下事后退出方式和时机的有效选择问题。总体来说,国内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典型问题出发,总结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的阶段;还非常缺乏中国转型经济和关系文化特征背景下的风险投资治理问题研究,尤其缺乏中国市场背景下,结合中国风险资本自身禀赋特征、所投资企业风险特征的风险资本投资治理模式和效率的实证研究。

二、现有研究总结

1.目前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同治理、增值服务以及董事会治理的模式与增值服务的作用上,缺乏对风险资本选择的各种投资治理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风险资本组织结构特征、、风险资本人力资本特征、风险资本投资风格以及所投企业的风险特征等关键因素对风险资本选择合同治理、增值服务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等治理方式影响的研究。忽略风险资本投资环境(风险资本禀赋特征,所投企业风险特征),单纯地研究风险资本投资治理机制的作用是不符合管理学中情景管理理论的,这样的研究对风险资本投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2.目前研究缺乏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对企业持续增长影响机理的深入实证研究。风险资本对所投资企业创新能力与长期业绩的提升是风险资本投资成功的关键。关于合同治理的研究缺乏关于包含分阶段投资、投资工具、关键决策分配权(管理层替换权,优先清算权等)以及反稀释条款等合同治理模式对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盈余管理和长期业绩影响的效率分析。增值服务治理效率的分析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增值服务对风险资本参股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缺乏关于增值服务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影响的深入研究。最后,关于风险资本如何影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治理效率的研究就更少。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与绩效之间的研究可能还需要调整研究视角,从一个更完整的治理组合角度研究投资治理的效率。

3.目前的研究缺乏对于风险资本治理机制之间内相互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从治理机制内生关系(替代或互补)的角度研究治理组合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缺乏关于合同治理、增值服务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就很难指导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组合的选择,也更难以深入分析风险资本治理组合与创业型企业技术创新、长期业绩之间的关系。

4.缺乏转型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背景下的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西方发达市场。过去由于风险资本投资数据的缺乏,还缺少对中国风险资本治理微观机制的黑箱进行深入解剖和系统研究,以梳理我国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特征,揭示我国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的形成机理、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治理机制组合对所投资企业创新能力和长期增长的影响。,将限制风险资金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推动,不利于我国产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三、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和对中国的意义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IPO抑价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在中国及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Welch和Ritter,2002;刘煜辉和熊鹏,2005)。已有研究发现,IPO抑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真实价值不确定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BeattyRitter,1986)。通常公司价值不确定程度越高,信息越不对称,IPO抑价率越大(Rock,1986;[8]CarterManaster,1990)。学者们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引入可有效减少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IPO抑价。本文主要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解释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为实现该研究目标,一方面,需研究风险投资是否对IPO抑价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需研究是否存在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间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包括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三部分内容。下面理论分析这些研究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一)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直接影响主流文献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IPO抑价,理论依据包括保证认证和筛选监督理论。在IPO过程中,相对于承销商、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对于发行企业更加了解,出于维护自身声誉的目的,会诚实揭露和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并解读企业品质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信息,由此降低发行者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这就是保证功能或认证作用。Barryetal.(1990)认为,风险投资在筛选项目时有极为严苛的标准,包括清晰的认知、优秀的管理者和预期可实现的回报率(Fried和Hisrich,1994),被投资企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业绩和显著的增长潜力,因此风险投资的引入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公司高质量的信号。同时风险投资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严格监督,比如增加董事会的独立性(Suchard,2009),防止其为了私利而损害公司利益,导致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整体内在价值要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更低的IPO抑价,这就是筛选监督作用。Megginson和Weiss(1991)运用配对的方法,比较美国1983-1987年间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有较低的IP0抑价和发行费用。Lin和Smith(1998)[9]认为风险投资凭借专业的投资与分析能力,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IPO抑价;Jain和Kini(2000)[10]进一步研究了风险投资对公司上市之后业绩的影响,指出IPO后无论有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较IPO之前均有显著下降,但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下降更多。张学勇和廖理(2011)[11]发现,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参与支持的公司相对于那些非外资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IPO抑价率更低。陈伟和杨大楷(2013)[12]基于中小板样本数据实证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IPO抑价,其中独立风险投资的降低程度最高,企业背景次之,政府背景则没有影响。也有学者发现,风险投资的引入提高了IPO抑价,理论依据包括声誉效应假说和逆向选择效应。Gomper(1993,1996)指出,为了创建和维护良好的声誉,向市场传递关于自身投资能力的有利信息,许多风投特别是年轻的风投通常选择较低的发行价并将所投资企业尽快推向IPO,导致高IPO抑价,这就是声誉效应假说。另外,在风投和被投资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风投无法准确获知和分辨企业的真实价值,当以市场平均价对所有企业定价时,优质企业可能选择内源融资,而只有处于初创阶段或者质量不佳的企业才会选择风险投资作为融资渠道(Amitetal,1990)。因此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风险更大,IPO抑价更高,这就是逆向选择效应。Gompers(1997)、张丰(2009)[13]、寇样河等(2009)[14]实证发现,风险投资支持公司的IPO抑价显著高于非风投支持公司;蒋健等(2011)[15]、陈工孟等(2011)实证发现,风投参与企业的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投参与企业,原因是风险投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且风投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越高,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李曜和张子炜(2011)[16]、游达明和曾蔚(2012)[17]基于创业板数据实证发现,风险投资显著提高了IPO抑价,存在逆向选择效应,逐名假设不成立。还有学者发现风险投资与IPO抑价无关的证据。曾江洪等(2010)[18]以2004~2007年间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风险资本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雷星晖等(2011)、李善民和陈旭(2011)发现,风险投资持股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创业板的IPO抑价程度。可见,现有文献大多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IPO抑价,少量文献发现风险投资提高了IPO抑价,也有文献发现两者不相关。中国创业板设立的目标是为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高科技企业面临着新产品和现存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风险投资的引入有助于增加研发投入,降低高科技企业在技术竞争中的损失和威胁,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未来价值,增加投资者信心和发行价(TsaiWang,2008)[19]。同时,研发投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风险增加了企业与外部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此时风险投资的引入,通过发挥保证监督作用,能有效减小所引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IPO抑价(Luetal.,2012)[20]。由此提出假设1:风险投资的引入降低了IPO抑价率。

(二)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通常来说,风险投资的引入能够促进研发投入,原因包括:(1)资源互补。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渠道形成资源互补,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因为多方面原因无法从传统融资方式中获得所需研发资金和管理支持,而风险投资追求高风险高回报并愿意提供相应的研发资金和管理支持,因此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完美互补(Tykvova,2000)[21]。(2)预算约束。银行与资本市场对创新项目融资时会遇到预算软约束,而风险投资融资可避免这一问题。创新项目一般有低成功率和企业家的高私人收益这两个特点,因此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对创新项目的融资上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预算软约束,并且创新项目失败可能性越大,企业家私人收益越高,这种软预算约束就越严重;风险投资能通过限制融资量和分阶段融资等手段形成预算硬约束,避免了银行和内部资本市场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为创新项目提供研发投入进而促进技术创新(Gebhardt,2009)[22]。(3)机制适应性。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机制,能有效适应技术创新的特征,提高了技术创新效率。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解决现代高科技成果商业化开发的诸多方面存在机制障碍,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合约方式和组织机制,通过共同组建企业突破了这些障碍,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过程的扩散,风险投资对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介入大大加快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二是加强了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吕炜,2002)[23]。对上述理论,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付雷鸣等(2012)[24]构建了一个以公司创新投入水平为因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相关指标为自变量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发现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要显著高于非风险投资。龙勇等(2012)[25]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介入会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买忆媛等(2012)[26]使用“考夫曼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发现,风险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强于天使投资。综上本文提出:假设2:风险投资的引入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三)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度专业化、核心技术保密等特点,企业内部专业人士比外部投资者能更为合理的评估技术创新项目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R&D(研发投入)加剧了发行者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IPO抑价;其次,R&D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投资者难以准确估计公司的价值,加剧了“赢者诅咒”现象,为减少“赢者诅咒”的影响,企业倾向于抑价发行;最后,R&D过程不确定性很大,R&D投入越高的企业投资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越高,为了吸引投资,企业抑价发行。由此提出假设3: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IPO抑价越高。(四)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在会计中,R&D通常列入公司的当期费用,而R&D形成的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通常以专利申请发生的注册费和律师费来表示,加之与R&D相关的无形资产的成功率较低。因此,R&D越高的公司,风险越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AboodyLev2000;Guoetal.2006);同时,JensenSmith(2000)指出,经理层忙于R&D投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报酬,因此R&D越高的公司,成本越高,IPO抑价越高。风险投资的引入,能够监督管理层(Barryetal.(1990)MegginsonWeiss(1991)),派出董事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Lerner,1995)[27],吸引有声誉的承销商来IPO(Shuetal.2011),由此降低由研发投入引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成本,显著降低IPO抑价。因此提出假设4: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由于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我国暂停了新股发行上市,因此本文以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开市至2012年10月31日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的355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拥有研发投入数据的样本为340个。研发投入数据来自对招股说明书的手工整理,其余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其中风险投资依据锐思数据库股东性质的“9-风险投资公司”。

(二)变量1.被解释变量:IPO抑价率(UPR,underpricingrate)。2.解释变量本文研究风险投资如何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其中,风险投资的度量指标是风险投资参与(VC,venturecapital),研发投入(RD,researchdevelopment)采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表示。3.控制变量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控制变量包括中签率(Lotr)、首日换手率(TO)、发行市盈率(PE)、发行费用(Cost)、发行总收入(Pro)、市场收益率(MKT)、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NAPS)、杠杆率(Lev)、公司年龄(Age)、年度变量(Year)、行业变量(Indu)等。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表1中,除RD只有340个样本外,其余变量都有355个样本。创业板upr均值为0.344,低于贺炎林(2011)报道的中小板均值149%、田利辉(2010)报道的主板均值267%、可见创业板推出之后IPO抑价率显著降低,笔者认为原因是在创业板中窗口指导的取消。RD均值0.06表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这一数字远远高于李春涛和宋敏(2010)报告的1483家制造业企业0.01的均值以及温军和冯根福(2012)报告的923家上市公司0.04的均值,表明创业板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较大,这也与创业板中主要是高科技企业相一致。表2中,vc与upr负相关、与rd正相关,与假设1、2相一致。rd与upr正相关,与假设3相一致。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对假设1的检验———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我国创业板中风险投资会如何影响IPO抑价,表3、4给出了答案。表3分组统计结果中,upr的差值为-0.062,意味着引入风险投资的公司的upr比未引入风险投资的低0.062,这支持了假设1,表示风险投资的引入降低了IPO抑价,也与表2中vc与upr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但该差值不显著(笔者计算得到对应的t值为1.489,p值为0.138),由此得到实证结论认为,风险投资对IPO抑价产生了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这与假设1不一致。表4的逐步回归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模型(1)~(4)中,VC对upr虽然产生了负向影响但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风险投资对IPO抑价未产生显著影响,这与李善民和陈旭(2011)等对我国创业板的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曾江洪等(2010)、李善民和陈旭(2011)虽然也发现了vc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现象,但他们只是得出结论认为,现有关于vc的逆向选择、声誉效应和认证监督理论没有发挥作用。与此不同,本文进一步分析不显著的原因,并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提出解释。笔者认为,模型(1)~(4)中vc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是没有控制研发投入的影响。众所周知,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中研发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并由此影响IPO抑价;同时,表3分组结果中,风投参与确实使得rd提高了0.7%。因此,很有必要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探寻vc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为此,在模型(4)基础上引入rd得到模型(5)、(6),以控制研发投入的影响。在引入了rd的模型(5)中,vc对upr虽然没有产生负向显著性影响,但t统计绝对值从模型(4)中的0.176增加到0.505,显著性提高了。为进一步控制住rd的影响,引入vc与rd的交叉项(vcrd)得到的模型(6)中,vc在5%水平下对upr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可见,基于倍分法(D-In-D)引入交叉项vcrd把研发投入的影响控制住后,vc对upr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这证实了假设1。可见,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解释风投对IPO抑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4控制变量中,to和mkt对upr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表示上市首日的换手率越高,招股日到上市日间的大盘表现越好,则投资者情绪越高涨,IPO抑价越高。pro、lotr、lev对upr产生负向显著影响,表示发行收入、中签率、财务杠杆越高,IPO抑价越低。因为发行收入越高,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透明度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IPO抑价越低;中签率越高,意味着投资者对该新股的追捧程度越低,对新股的需求越低,IPO抑价越低;财务杠杆越高,公司经理可用的自由现金流越小,经理盲目投资的可能性越低,业绩越好,IPO抑价越低。这些实证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二)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通过表4看出,虽然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但在控制研发投入的影响后,风险投资对IPO抑价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由此得出:风投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下面分3个部分进一步考察风险投资如何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1.对假设2的检验———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高科技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研发投入,以促进技术创新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风险投资的引入是否增加了研发投入?表3中rd差值为0.007,意味着创业板中风投的引入增加了rd,该增加值是否显著,表5的逐步回归结果给出了答案。表5模型(1)中,vc在10%水平下对rd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并且在控制了year、indu的模型(5)中,vc对rd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依然成立,这验证了假设2,即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为进一步考察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笔者把研发投入区分为IPO发行当年的研发投入(rd0)、前一年(rd1)、前二年(rd2)共三个阶段,对应模型(2)~(4)的实证结果显示,vc对rd1在1%水平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对rd0、rd2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可见风险投资的引入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正向影响,且对IPO上市前一年的研发投入影响显著。在控制了year、indu的模型(6)中,vc对rd1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结论依然成立。vc对rd1的影响显著为正的实证结论意味着,风险投资常在公司上市前一年显著增加研发投入,目标可能是为了公司更容易上市以便能够通过IPO退出而获得高额收益。表5控制变量中,lev在所有模型中均对研发投入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意味着创业板公司中财务杠杆的增加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显著的制约作用,显著降低了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eps越高研发投入越高,即公司盈利水平越高,越愿意也越有钱在研发上投入。Naps越高研发投入越少,在盈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每股净资产越高意味着公司资产利用效率越低,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越低。2.对假设3的检验———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研发投入会如何影响IPO抑价,表6给出了答案。由于表5中,vc对rd和rd1均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因此表6在考察研发投入时考虑了rd和rd1两个变量。3.对假设4的检验———风险投资、研发投入和IPO抑价为检验假设4,依据rd的均值0.0597构造虚拟变量drd_m(=1,如果rd>0.0597;=0,其他)。vc与drd_m的交叉分组结果见表7,其中panelA、panelB分别报告了rd、upr的分组结果。表7panelB中,研发投入高(drd_m=1)时,vc的引入(vc=0增加到1)显著降低了upr(由0.397下降为0.232,差值为0.165,在5%水平下显著),即在研发投入高时vc对upr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发挥了认证监督作用;但在drd_m=0时,upr几乎不变(由0.342变化到0.341),即在研发投入低时,风投投资的认证监督作用没有发挥作用,vc对upr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研发投入的增加(drd_m由0增加到1),显著提高了vc对upr的负向影响,这证实了假设4。表7虽然证实了假设4,但没有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为考虑到控制变量的影响,笔者以vc=1且drd_m=1为基准引入虚拟变量,回归结果报告在表8。如果虚拟变量vcrd1的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vc=0且drd_m=1组合的upr值显著高于vc=1且drd_m=1组合,即研发投入高(drd_m=1)时风险投资的引入(vc由0增加到1)显著降低了IPO抑价;如果vcrd0和vcrd2的系数差异不显著,意味着vc=0且drd_m=0组合的upr值与vc=1且drd_m=0组合无显著差异,即研发投入低(drd_m=0)时风险投资的引入(vc由0增加到1)没有显著影响IPO抑价。因此,如果vcrd1的系数显著为正,且vcrd0和vcrd2的系数差异不显著,则假设4得以证实。表8模型(1)中,vcrd1在5%水平下对upr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且vcrd0和vcrd2的系数差异不显著(系数相等均为0.110),这证实了假设4。在引入了控制变量的模型(2)中,vcrd1在10%水平下对upr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且vcrd0和vcrd2的系数无显著差异(系数分别为0.116、0.0904,系数相等的F检验值为0.21,对应的概率为0.65),这进一步证实了假设4,即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具有稳健性。

(三)风险投资影响IPO抑价的机理上面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本文提出的4个假设,发现风险投资、研发投入、IPO抑价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下面进一步分析风险投资影响IPO抑价的机理。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假设2),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发投入的增加显著提高了IPO抑价(假设3);另一方面,随研发投入的增加,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来越显著(假设4)。因此,如果直接考察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则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假设2和3)和负向影响(假设4)相互抵消,最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不显著(如表4模型(1)-(4)所示),这从研发投入的角度合理解释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实证结论,回答了引言中的问题。也表明存在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在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中,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假设4),其认证监督作用越容易得到发挥。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风险投资能够发挥认证监督作用,减小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IPO抑价。

四、结语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投资组合;时间序列分析

引言

在非寿险的定价理论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工作。Pardoux. E和彭实戈(1990)建立了非线性下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并证明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使得该方程能够结合风险资产的收益来进行保险定价。荣喜民(2004)考虑承保风险的保险投资比例模型能够利用保费收取与赔付间的时滞,并考虑投资影响建立最优投资模型,算例中假定时滞为一年。事实上,该时滞是随机的,并且保险赔付随着月份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知该理论仍需进一步的系统化。因此,文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考虑承保风险的投资比例模型基础上,结合保险赔付随月份变化的规律性,从而探讨最具竞争力的保险定价模型,并以广东省的财产险数据为例,进行完整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

(一)保险定价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二)考虑承保风险的投资比例模型

二、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

(一)投资组合收益与风险

(二)索赔率数据处理

四、结论

随着我国保险业和保险投资品种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研究是随之变化的。因此,本文得出的保险资金投资比例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研究结论。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证券市场改革,日趋完善的各类相关法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入更深的层面。由于广东财产险数据略显不足,文章最终选择了均值法进行处理。随着保险数据的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结果都将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意义。虽然由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得到的费率公式看似比较复杂,但其应用意义较为明显,针对每个月所制定的差异化费率使该定价机制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龚光鲁.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概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荣喜民,李楠.保险基金的最优投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10):62 - 67.

[3] 崔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下的保险投资定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五创模式

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向具有巨大潜力的初创企业或快速成长的未上市新兴企业(主要是高新科技企业),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企业上市、并购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资本增值的一种投资方式。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的“五创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创业风险投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足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蓬勃和兴旺。人们把创业风险投资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创业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创业资本推动了电脑软件、通讯、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生物等技术走向产业化,使大批高科技企业成为全球驰名的跨国公司。而当今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英特尔、康柏、戴尔、太阳、微软、苹果等大公司的发展,无不与创业基金的支持有关。创业风险投资造就了美国硅谷数万高新技术企业欣欣向荣的局面,使得知识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所以,创业风险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

我国目前大约每年新增创业企业100万家,这些创业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在融资需求和专业化管理上都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融资难问题突出,创业企业作为新生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经营的不是资本本身,而是高新技术企业所蕴涵的高风险,以此获取高回报,这一特征恰恰与采用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发展要求相吻合。马军伟、李永周(2006)采取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协整检验法研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关系,采用EVIEWS311软件计算得出ADF检验结果,拟和系数R2=01818382,拟合优度比较高。证实计算机软硬件及服务业产值(LIT)和风险投资额(LVC)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结论是创业风险资本对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呼唤专业的创业风险投资运作人才

目前我国有各类孵化器200多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为400多个,在我国活动的外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大约有40余家。例如最早进入中国、也是迄今国内投资案例最多的VC,成功投资过腾讯、搜狐等公司的IDG技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蒙牛的摩根士丹利;投资过甲骨文,思科等公司的红杉资本;投资哈药集团、国美电器等公司的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已投资项目包括我要钻石网、土豆网、真功夫等中国企业的今日资本等等。目前,浙江省已经出现了如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杭州高新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养生堂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天堂硅谷阳光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0余家。调查发现,2009年,浙江省每个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平均拥有员工13人,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全部员工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67%,其中硕士占23.44%,博士占2.23%,从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要求来说,学历水平偏低。更为重要的是,创业风险投资人才的素质要求不仅仅体现为高学历,资本运作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财务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网络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背景是运营创业风险投资的必备条件。调查表明,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中,具备以上要求的“合格专业人员”非常少,还不到10%。

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创业风险投资人才。

二、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多家专业风险投资研究机构,例如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和华南理工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创业风险投资与创业系列研究报告,并创办《创业投资与创业管理》(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中国风险投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等杂志。并创建了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网、风险投资网、中投风险投资研究院、中国风险投资网、中美风险投资集团网站等多家专业网站。一些机构还着力培养行业内专门的实用人才,例如广州风险投资促进会定期举办广州市风险投资从业人员专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风险投资从业人员专业资格证书》。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国际化;文献分析

一、风险投资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在美国和欧洲基本同时出现,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美国拥有更为“亲商”的文化,鼓励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这样的环境使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远快于欧洲,并在美国从微不足道的地位成长为主要的商业概念(Boquist和Dawson,2004)。美国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摇篮,也让世界其他国家看到了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并用苹果、谷歌等诸多影响世界的超大型科技企业证明着这种模式在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izenman和Kendall,2008)。这也构成了其他国家引入这种模式的基础,美国相应开始输出其风险投资人才、经验和资金,成为风险投资国际化的开端,但风险投资的国际化在初期发展并不顺利。首先,欧洲的商业与美国不同,欧洲人相对保守、消极又厌恶风险,创业家一般的融资来自于银行,不会用股权来换取风险投资的介入;其次,欧洲退出渠道不畅,与美国相比M&A规模很小;第三,欧洲的文化并不赞扬个人成功,所以从大企业出来创业很难获得社会认可;最后,20世纪60到70年代,欧洲的政治并不鼓励创业。所以欧洲对风险投资的需求并不强烈。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为风险投资的国际化带来了转机,其领导的政府开始支持小企业,并鼓励企业私有化。风险投资以此为契机开始在英国发展。同时,欧洲在1985年了VentureConsortScheme(合资企业伙伴计划),鼓励欧洲风险投资企业进行跨境联合投资。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一些在美国参加过风险投资的投资人回到欧洲,他们也将风险投资的正确概念引入到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复制美国的“亲商”系统,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开始体会到创业文化带来的好处,并开始促进其他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这为美国风险投资的进入做好了准备(Boquist和Dawson,2004)。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仅有少数风险投资企业(如TA和GeneralAtlanticPartners)愿意接受国际化的观点,他们认为欧洲市场可以作为对已有项目“增值服务”的延展,反对在欧洲赚快钱,而是通过迅速地改变投资国家的一些市场基础(例如在英国和法国创立二级股权市场)来与在美国的其他同行进行区别竞争(Boquist和Dawson,2004)。欧洲政治文化氛围的改善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成为风险投资国际化的契机。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成功为美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当财富的增长远远快于创业数量的增长时,美国本土的竞争加剧,钱多项目少的情况导致项目价格飞涨;美国投资者寻求资产的分散来减少风险和增加回报,快速的国际扩张是必然的结果。这样,风险投资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处在激进的监管改革中,这增加了投资机会,使这些国家成为更适合的风险投资目的地。亚洲国家的本土风险投资显著增长,但提供的资金有限,所以跨境风险投资在这些国家既填补了资金空白,也促进了本土市场的发展。同时一些亚洲企业开始有机会接受美国的商业培训,企业对跨境风险投资的接受度提高,使其开始加速在亚洲扩散。此后,风险投资开始在中东欧,尤其是匈牙利和波兰出现(Wright等,2005)。以匈牙利为例,作为中东欧(CEE)国家中发展最好的经济体,匈牙利为外资风险投资提供与本国投资者一样的待遇,并可以自由兑换货币,使经验丰富的外资风险投资在匈牙利迅速发展,并帮助培育本土风险投资(Karsai等,1997)。资本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物质资源和人口资源中看到了新的市场和机遇,风险投资也随之扩散到拉丁美洲和非洲。最后,跨境风险投资在中东虽然还很少见,但以色列的风险投资行业非常发达(Bruton等,2005)。随着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可投标的越来越多。为了达到投资者理想的回报率,风险投资国际化将越演越烈(Cornelius,2007)。Aizenman和Kendall(2008)通过统计分析发现,1990年前,风险投资主要活跃于美国,美国本土的项目在2001年前几乎只有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参与,2001年后跨境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比例有所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5%增加到2007年40%。风险投资的净出口国主要是美国,净进口国首先是中国,其次是瑞典、加拿大、英国、印度和法国。综上所述,风险投资国际化进程可大致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向西欧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发展;第三阶段是向东欧的发展;第四阶段是向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这一进程总体上是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不断扩散的过程,但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风险投资也开始了国际化进程。

二、风险投资国际化的动因、作用及影响

风险投资国际化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是在供需双方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过程。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首先,本国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造成竞争加剧,钱多项目少致使价格飞涨,项目回报率降低,投资者需要新兴经济体提供更为广阔的项目市场,及可增长的空间;其次,风险投资机构为了适应本国被投企业的国际化诉求而进入新兴经济体(Dixit和Jayaraman,2001);第三,发达经济体在向新兴经济体输出风险投资的同时也输出了商业文化、投资理念、市场原则等,例如,通过输出风险投资使东道国(如印度)金融自由化(Dossani和Kenney,2001)。所以,风险投资的逐利性促使了其国际化的发展速度,为跨境风险投资机构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对于发达经济体,资本的输出帮助其实现制度和文化的输出。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首先,跨境风险投资可以满足新兴经济体长期存在的发展资金需求(Snavely,1958);其次,发达经济体通过跨境风险投资输出的教育、专业经验、对成熟市场的观念、网络知识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看法等,对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有巨大的溢出效应(Chen等,2009);第三,跨境风险投资可以帮助高科技企业在新兴经济体加速发展,如提供技术人才、管理方式方法、销售渠道等(Brauer等,2007);第四,跨境风险投资可以促进新兴经济体创业氛围和创业精神的形成(Koh,2006);第五,为了吸引跨境风险投资,新兴经济体推出了新的政策和法律,间接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的制度(Boquist和Dawson,2004;Cornelius,2007等);第六,跨境风险投资加强了新兴经济体的选择机制,帮助识别高潜力的公司;第七,跨境风险投资帮助新兴经济体建立知识转化机制,尤其是帮助解决与管理相关的问题,这减小了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Milanov,2005);第八,跨境风险投资帮助新兴经济体完善网络机制,帮助东道国企业减少不确定和增加对外国市场的认知,加快企业的国际化(Milanov,2005)。所以,新兴经济体资金的匮乏促使其向跨境风险投资开放市场,在获得资金的同时接收到了更为先进的商业理念,但也受到了制度和文化上的冲击,一些东道国被迫改变现有的法律或制度框架来适应新的理念和模式,使其更快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三、风险投资国际化的模式

Dixit和Jayaraman(2001)提出了三种风险投资国际化的模式:一是,有机增长模式(OrganicGrowthModel),即逐步在他国建立办公室。一般的做法是派一个合伙人到当地,利用当地已有的网络或者雇佣当地的员工来建立网络。这种模式下,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哲学会得到延续,甚至投资的资金也来自于同一个基金,所有投资家的回报是以整个基金的表现为基础,而不是地区性表现。这种方式会让其他国家的办公室成为母公司的延续,有利于保持基金的运行模式和架构,但是因为要新建网络、增加基础设施、培训人员,所以会降低扩张速度。二是,附属模式(AffiliatesModel),即在他国建立合资企业的模式。一般合资企业会采用扩张公司的品牌,但拥有自身的交易模式,作为回馈会支付扩张公司一定的品牌使用费,另外,两个公司可能联合投资项目。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获得当地的网络、人员、项目等,实现快速扩张的目的,但允许附属企业使用品牌可能对品牌的价值造成影响,并且此模式的存续时间备受质疑,附属企业可能在成熟后背弃这种合作。但这种模式有利于东道国本地风险投资的发展。三是,特别基金模式(SpecializedFundsModel),即为某国或者某个行业特别设立基金,基金可以收购或者聘请当地的专家。这种方式可获得当地的网络、项目、员工和基本设施而实现快速扩张,但很难保留扩张企业的文化,从而稀释品牌价值,并需要解决跨境交易中的地区冲突,如资源的分配、报酬的分歧等,而在当地募集的特别基金不管项目如何,一般只能投资于当地,不利于跨境风险投资机构资源的全球化分配。另外,日本风险投资的国际投资行为起步较早,最初的标的是美国,因为那里的机会最多,项目最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大有“买下”硅谷的趋势,但事实证明,日本绝大多数的投资都是失败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风险投资家将目标转向亚洲,一般采取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较小的日本企业投资,让其在亚洲运营;二是给与日本制造企业有合同关系的亚洲企业投资(Kenny等,2004)。这两种模式是日本吸取在美国投资失败的教训后,采用的适合日本自身商业文化的模式。各种模式对于跨境风险投资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机构会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制度、文化、网络状况来选择不同的模式来进行扩张。

四、风险投资国际化的研究热点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0篇

一般在新兴产业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前较早阶段投资,所以面临着较高的管理风险、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风险、市场风险以及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在投资新兴产业企业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创新、市场高风险和企业质量、创业团队能力等信息不对称,发达国家风险资本一般会在投资前通过事前的合同治理,事中的增值服务和董事会治理三种投资治理方式构建有效的创业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力促进新兴产业创业孵化和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其股权投资的增值。复杂的投资环境使风险资本投资上市前创业板企业的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和严峻。北美和欧洲实证研究表明,风险资本能显著的改善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被投资企业的价值(。下面主要按照风险资本的三种主要治理机制进行风险投资治理的文献归纳。

1.风险资本的合同治理研究

在风险资本合同治理中有影响的学者主要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研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资本治理中的效率。认为分阶段投资是风险资本控制投资项目最好的办法。发现分阶段投资对风险资本具有项目质量的学习效应。的研究则发现分阶段投资是解决投资后风险资本被创业团队套牢的有效机制。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相对于事前的一次性投资,分阶段投资能解决事后风险资本被创业团队套牢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分阶段投资可能导致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风险资本事后套牢创业团队的问题.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使用投资工具的投资治理作用。发现美国风险资本大量使用可转换优先股等可转换证券。由于在风险资本投资中,投资合同签订后投资双方付出的努力对风险资本投资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发现通过合理的转换比例、转换条件设计,可转换优先股能解决风险资本和创业团队事后投资过程中投入不足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还有部分学者利用规范分析研究投资合同中关键决策控制权分配在风险资本治理中的作用。认为,由于创业团队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在创业中的重要性,赋予风险资本关键决策控制权可以解决风险资本投资后被创业团队套牢的道德风险问题。发现具有控制权的风险资本,在创业团队管理层不能胜任的情况下,能付出最优的努力搜寻职业经理人并用职业经理人替换创业团队管理层。不少学者研究关键控制权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管理层之间的调整。等发现风险资本会拥有对投资企业关键决策(资产处置,项目退出方式,管理层替换)的控制权,尤其是在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变的比较糟糕的情况下。论证了当创业企业业绩高度相关的指标变差时应该由风险资本控制;在业绩指标中等的情况下,应该由双方共同控制;而在业绩指标非常好时则由创业团队继续控制。

2.风险资本增值服务治理研究

投资后,风险资本一般会通过增值服务提升创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取创业过程中稀缺的人力资源和外部资源———融资、供应商关系、客户等。近年来,学者倾向从企业风险特征、风险资本特征来研究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认为影响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的风险(创业团队管理水平)、商业风险、项目不确定性以及风险资本管理人的经验。证实德国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偏好与所投企业特征(市场增长率、是否作为沉默合伙人)显著影响风险资本对所投企业咨询类的增值服务(研发咨询、制造决策、销售决策以及融资决策)的选择和频率。发现具有商业经验合伙人的风险投资公司会更积极的帮助被投资企业招募管理人员,董事,协助后续融资,并保持与被投资公司积极的联系。同时独立型风险投资公司比附属型风险投资公司更积极支持被投资公司发现相对于独立型风险资本,公司型风险资本向创业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增值服务功能。另一些学者研究风险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的类型及对其投资企业业绩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等国风险资本比较注重的增值方式是战略咨询、人际往来、以及帮助企业建立与其他公司和专业机构的网络服务。证实风险资本通过在战略层面(董事会建议,帮助融资,商业建议)、教练服务以及网络服务(合同资源,管理层招募)等增值服务帮助比利时高科技企业提升价值。Vladimir等(2010)研究表明,相比独立型风险资本,公司型风险资本能显著的提高与母公司战略一致的创业型企业的IPO估值和并购溢价。

3.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研究

国外关于风险资本对参股企业董事会的投资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对创业型企业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独立性、规模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影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风险资本的进入能显著增加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的董事会构成中有更多的具有行业经验的独立董事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般是分别任命的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董事会.另一方面,在公开上市时,接受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的创业团队持股比例更低,创业团队更可能被替换。另一部份学者研究影响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学者们研究发现,风险资本联合投资、风险资本投资股权比例、风险资本类型(独立型,公司型)以及风险资本声誉(能力)等都是影响风险资本改善董事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主要结论有:联合投资、风险资本声誉以及风险资本股权投资比例与风险资本参股企业的董事会独立性正相关。此外,证实公司型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董事会和薪酬委员会中具有更多的外部董事;同时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强制性CEO轮换。还有少部分学者研究风险资本董事会治理的效率。证实风险资本能提高其投资企业董事会独立性,并显著的降低公开上市后公司失败率.发现风险资本能力(quality)对参股企业上市后董事会独立性以及财务报表的质量有积极影响。

4.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国内关于风险资本对参股企业投资治理的研究大多还处于总结发达国家风险资本的典型合同治理机制,并对之进行规范或定性分析。一些学者通过定性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分阶段投资在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中的作用。劳剑东等(2001)发现分阶段投资情况下,风险资本相当于获得了在后续阶段放弃投资或重新评估企业并继续投资的期权。陈灏康(2006)认为分期注入资金是风险投资家所能运用的重要监控机制。曹国华,潘蓉(2007)认为在分阶段投资下,创业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企业所需的后续资金,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运作企业并投入有效的努力。另一些学者研究投资形式在风险资本投资治理中的作用。唐伟(2005)认为在风险资本家与创业企业管理层的联合努力能提高项目收益,双方的努力程度与投入正相关,且在风险资本投入比例低的条件下,风险资本应该获得普通股。李建军、费方域(2010)发现可转换优先股是风险资本实施事前获得控制权的有效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对风险投资治理中的控制权分配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为了减少创业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为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持,风险资本通常会以适当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张晓晴,2006)。李建军,费一文(2008)研究发现,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管理层关于退出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条件控制相对单边控制能更好的解决合同不完全情况下事后退出方式和时机的有效选择问题。总体来说,国内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典型问题出发,总结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的阶段;还非常缺乏中国转型经济和关系文化特征背景下的风险投资治理问题研究,尤其缺乏中国市场背景下,结合中国风险资本自身禀赋特征、所投资企业风险特征的风险资本投资治理模式和效率的实证研究。

二、现有研究总结

总体来说,对风险投资的治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积极的研究成果,有力的促进了风险投资理论的升华和实务的发展,但现有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1.目前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合同治理、增值服务以及董事会治理的模式与增值服务的作用上,缺乏对风险资本选择的各种投资治理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风险资本组织结构特征、、风险资本人力资本特征、风险资本投资风格以及所投企业的风险特征等关键因素对风险资本选择合同治理、增值服务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等治理方式影响的研究。忽略风险资本投资环境(风险资本禀赋特征,所投企业风险特征),单纯地研究风险资本投资治理机制的作用是不符合管理学中情景管理理论的,这样的研究对风险资本投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2.目前研究缺乏关于风险资本投资治理

对企业持续增长影响机理的深入实证研究。风险资本对所投资企业创新能力与长期业绩的提升是风险资本投资成功的关键。关于合同治理的研究缺乏关于包含分阶段投资、投资工具、关键决策分配权(管理层替换权,优先清算权等)以及反稀释条款等合同治理模式对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盈余管理和长期业绩影响的效率分析。增值服务治理效率的分析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增值服务对风险资本参股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缺乏关于增值服务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影响的深入研究。最后,关于风险资本如何影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治理效率的研究就更少。

3.目前的研究缺乏

对于风险资本治理机制之间内相互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从治理机制内生关系(替代或互补)的角度研究治理组合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缺乏关于合同治理、增值服务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就很难指导风险资本投资治理组合的选择,也更难以深入分析风险资本治理组合与创业型企业技术创新、长期业绩之间的关系。

4.缺乏转型市场

尤其是中国市场背景下的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西方发达市场。过去由于风险资本投资数据的缺乏,还缺少对中国风险资本治理微观机制的黑箱进行深入解剖和系统研究,以梳理我国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特征,揭示我国风险资本治理机制的形成机理、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治理机制组合对所投资企业创新能力和长期增长的影响。,将限制风险资金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推动,不利于我国产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三、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和对中国的意义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1篇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新晨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2篇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后管理;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风险投资在经济,特别是商贸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及商贸经济的不断进步逐渐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以此为主题从不同视角对风险投资和商贸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出更深层的内容给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本文以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这一视角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层次介绍风险投资最基本的概念、特征、流程,第二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风险投资和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进行形象化说明,第三层次将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之间的绩效关系从市场和经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风险投资;商贸经济发展;市场绩效;经营绩效

一、引言

在我国,商贸经济不断发展,且已渐渐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风险投资行业迅速发展,相应投资投入也逐步攀升。商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额的增加会对商贸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在绩效方面也显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大量的文献中就已具体说明。就此,我们从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方面进行研究。

二、风险投资的概念、特征以及流程

1.风险投资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关于风险投资的准确定义。风险投资最初发源并发展于美国,后逐步在日本、欧洲地区等各个工业化国家得以进步。因此,我们从发源国、发展国、我国三个不同地域对风险投资的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在美国,相关协会给出了风险投资的一个定义,即: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是一种由专业的风险投资专家进行操作的、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特殊的投资方式。在欧洲地区,相关银行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供给那些研发新技术的小企业资金的形式。在我国,风险投资意味着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互依存,这些投资资金会提供给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商业化与市场化并存,这种投资方式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2)特征风险投资的特征由以下五个方面描述:第一,风险投资的高收益让人们愿意“赌一把”而产生“暴富”思想,因此,风险投资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互依存;第二,风险投资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投资行为有待斟酌,具有权益性;第三,一般投资倾向于较为“稳妥”的公司,而风险投资则倾向于有高新产业的公司,投资对象不同;第四,风险投资需要专业化队伍进行运作,需掌握专业技术进行投资;第五,投资按时间划分有阶段和长期两种不同形式。2.流程风险投资的流程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找寻投资项目。首先,选择风险投资的公司要向相关机构提交报告进行申请审核,相关机构在对报告的相关内容及提交报告的企业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审核通过之后,公司才能寻找自己将要投资的项目。(2)筛选最优项目。对找到的相关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接受风险投资家的意见,对相关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综合外界因素,筛选出最合适的投资项目。(3)筹集资金。确定项目之后,就可以根据预算筹集投资资金,资金可以从私人、政府、国有独资企业以及未上市公司这四个方面进行筹集。(4)确定条款。通过申请人与专家之间的谈判,对投资中相关条款确立,双方合作,在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确定投资的方式、投资金额、投资收益划分等条款内容。(5)监督管理。所有投资工作完成之后,企业要接受风险专家的监督管理,以便相关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经营活动更加合理有效,企业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6)退出投资。在某些情况下,专家会建议退出投资以获得利润,通常的方式包括被兼并收购、清算退出或者是接受投资的公司上市,但在公司现状较差且难以逆转时会选择清算。

三、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绩效方面的影响

1.案例分析风险投资在带来高收益的过程中,也暗含着高风险,稍有不慎,高收益会变为一无所有。因此,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无一不对企业的风险投资带来经验,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出真知,案例无疑会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下面,本文就以中国乳业巨头--蒙牛为例介绍风险投资如何对其产生巨大影响。1999年是牛根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作为原伊利副总裁,10年的生产经营过程在一瞬间化为泡影,失业的打击让他选择依然接触自己最熟悉的乳业行业重新奋斗。接下来的时间,他注册成立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乳业巨头蒙牛,即“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年最后一季度,蒙牛实现了高额的销售收入,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销售收入翻翻,从第一年的3000多万元四年后摇身变为40亿元。除了销售收入,产量激增,其液态奶在全国范围内2004年1月份的市场份额中占了销售额的五分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成长需要资金注入,正是蒙牛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国际上的顶级投资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第一轮投资,蒙牛共接收了五亿元资金的投入,同时也朝着好的态势迅猛发展,但发展越迅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蒙牛上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但蒙牛巨大的资金缺口阻碍了上市的步伐,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蒙牛还无法得到资金支持的话,就会走下坡路。随之,蒙牛得到了三家机构的资金支持,摆脱了资金困境,终于在2003年于香港挂牌上市。由于当时香港经济低迷,而蒙牛的股票定价较高,因此三家投资机构成为风险投资中的大赢家。第二轮投资以认证可换股票据形式投资。2.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分析为获得高额利润,相关专家会向商贸公司注入投资资金,以便在风险投资中为商贸公司创造出更高的收益。因此,需要对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分析创造价值的大小。企业的经营绩效一方面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企业在被注入投资资金后真实的发展情况,因此这部分内容对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国外不乏此方面的文献,有两位学者在对公司规模、行业地位相同的六百多家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是否接受风险投资会影响上市的股票面值的大小、上市时间的长短以及权益的高低。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与不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相比,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有较大的优势,股票面值较大、成立的时间较短且权益较高。Barry通过对比美国1000余家接受风险投资与1000余家不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后发现,当没有接受风险投资时,企业会倾向于较低的定价水平。这些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商贸经济经营绩效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3.风险投资与我国商贸经济市场绩效分析以上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经营绩效起到促进作用,但对于我国商贸经济市场绩效的情况还有待研究。因此,在对我国近一千家公司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有风险投资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的公司相比,对第一次发行股票后的五年时间进行记录,发现其平均收益显著较高,20%的被退市企业中,有风险投资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的公司相比,有风险投资的公司要低于没有风险投资公司将近六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市场绩效同样起到促进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的发生与风险专家的参与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风险投资资金的注入吸引了风险专家的加入,丰富的经验使得专家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企业,对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总结

风险投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给我国商贸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向迅速发展的方向迈进。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风险投资有利于商贸经济的发展,吸引风险专家,提高市场绩效及经营绩效。企业接受风险投资的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为了达到更高收益的目标,企业要学习成功的案例,吸取失败案例中的教训,结合企业的特征将风险投资的成功之处应用到实际的公司风险投资中,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提高企业利润,让企业能够朝着更加蓬勃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王金超.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3):231-232.

[2]王镇,徐裕霖,赵斌.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发展的绩效研究探讨[J].中国商论,2013(13):45-46.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4篇

一、引言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1]。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贯穿一系列的投资决策,决策正确,则投资成功;决策失误,必导致投资失败。因此,现代风险投资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构建风险投资决策模型。准确构建决策模型不但需要利用恰当的研究方法,还要注重研究影响风险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正确识别评估风险,有效挖掘投资潜力,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使收益做到最大化。

二、国外风险投资决策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

国外关于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一般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阶段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和高科技风险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研究等。

(一)一般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

国外对vc的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tyebjee&bruno[2]对41位风险投资家进行调查和谈访,从市场吸引力、产品差异性、管理能力、逆境承受能力以及退出风险等5个方面建立风险投资评估体系,为其他学者奠定了研究基础。风险投资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举的投资,投资决策是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damodaran认为风险投资决策中一方面需要评估风险企业的总体预期风险与收益水平;另一方面是评估风险投资家的预期收益。macmillanl、siegel & narasimha(1985)沿用了tyebjee&bruno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他们把风险投资家所关注的风险指标分为六类主要指标:竞争风险、投资风险、退出风险、执行风险、管理风险、领导者风险等。macmillanl、zemann& subbanarasimha(1987)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150个风险投资公司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新合资企业获得成功的标准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初创期的竞争程度,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

对于之前的研究成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ance&robert(1995)认为之前的投资标准过于复杂,他通过自己的采访,从产品战略思想、管理能力、收益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简易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风险投资虽兴起于美国,研究成果却跨越了国界。在韩国风险投资较为萧条时,joongdoug、jung&lee(1994)为了识别现有的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中重要的投资标准,作者研究了现有风险投资的评估标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的管理能力、融资能力、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产品或技术的优越性、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生产能力等六个因素在风险投资中较为重要。

(二)不同类型、不同阶段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体系研究

风险企业处在不同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不尽相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学者开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风险企业进行研究。m.kakati(2003)针对高科技风险企业设置了38个评价指标,m.kakati教授把38个评价指标分为六类,分别为:企业家素质,组织资源能力,竞争战略,产品特征,市场特征,融资能力。研究表明企业家素质、组织资源的能力、竞争战略是企业生存能力和成就的关键性决定因素。chorev&anderson(2006)研究影响以色列高科技初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在管理、客户关系、产品研发是比较重要的,然而通常所强调的经济政策、商业环境却不太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核心团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能力。

(三)高科技风险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研究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投资决策的研究越来越细致,有学者开始研究影响高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无疑是做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创业企业通常以技术取胜,cohen&levinthal(1990)为缺乏技术优势,即便有外部网络资源和金融资本的支持,也难以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mcdougall、robinson& denisi(1992)认为新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就有获得成长的机会并相对竞争对手有进入市场的优势。hironori&sue(2002)研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认知和情感对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上的不一致的冲突有助于绩效的增加,但是组织内部私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则对合作绩效起着负作用。chen、zou&wang(2009)研究表明,技术能力、人际网络关系、金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三大引擎。

三、国内风险投资决策研究

管理学决策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存在先后顺序的三个阶段,即问题的识别与选择—决策分析过程—决策与实施方案,决策分析过程在整个决策问题中出于最重要的地位[3]。由于风险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而且投资资金有限,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项目需要谨慎筛选。如果风险投资家能在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并正确分析评价和科学决策,那么就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对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和决策模型构建两个方面:

(一)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学者对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数是参考国外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形成决策指标体系。汤京华和王玉珍[4]分析美国、荷兰、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因素,结合国内实际,从产品差异度、市场吸引力、管理能力、经济绩效、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资金一直被视为企业运作的血脉,财务状况是企业运作效果的直观反映,客观、有效的财务记录能揭示公司运作的好坏情况。马扬等(1999)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状况等影响因素,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邹辉文等[5]通过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阶段的风险的分析,设置人员素质、市场前景、技术水平、财务状况、退出机制、社会环境等6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投资处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企业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彭卫民[6]研究高科技企业风险因素,认为高科技企业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因素、技术与产品因素、市场因素、退出及收获的可能性因素。风险投资既有高风险性,同时还存在高收益性,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时不仅要考虑风险因素,还应考虑收益因素。liu et al.(2011)针对高科技初创企业风险建立了指标体系,经实证研究得到了17个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张春英和姜丹(2001)从风险和效益两个方面构建风险投资评估的多目标评估指标体系。钱水土和周春喜[7]从企业发展角度,引入成长风险和道德风险因素,分析成长过程和环境以及企业道德对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影响。

(二)风险投资决策模型构建

风险投资决策分析过程中,充分预计到各种风险因素是关键,但识别到风险因素之后,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衡量风险与收益也至关重要。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张春英和姜丹(2001)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集值统计原理分别进行指标权数确定和专家打分的数学处理,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型;王世良和王世波[8]利用ahp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魏星等(2004)[9]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研究方法,但排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时受人为的影响因素比较重,而且一致性检验难以通过,因此即便是同一套指标体系在不同的风险投资家所得出的结论也莫衷一是。针对上述弊端,王学军和郭亚军[10]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法)分析造成ahp判断矩阵不一致的原因,指出了g1法与构造判断矩阵的本质区别,解决了层次分析法的应用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张丰和段玮婧[1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风险投资评价决策程序中初步评价阶段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孙晓梅[13]利用神经元网络建立投资决策模型,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已经被国外学者所证实,神经网络能弱化人的主观因素、降低人为因素在求权重中的影响。

四、对国内外风险投资决策研究基本评述

(一)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

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国外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①调查法,即采用对风险投资家面谈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来总结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指标;②实证法,即采用对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提炼总结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的指标;③理论法,即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来得出评估决策指标。国外现有相关文献中,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已经有了从实证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更可操作性。

(二)国内文献研究内容有效性偏若

风险投资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文献研究相比国外较为滞后[14],因此国内研究文献多数借鉴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我国风险投资决策研究得到的结论缺乏检验论证,研究成果难以保证与客观实际相吻合。总之,上述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14]。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背景的创业企业风险因素不尽相同,国内现有文献研究的针对性较弱。

(三)国内文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强

国内学者在研究投资决策方法时,普遍采取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德尔菲打分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项目风险或投资收益进行评估。在使用这些方法求权重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到的结论莫衷一是。

五、研究结论

针对以上国内学者的研究不足,拟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投资影响环境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不一样、投资者风险偏好不一样,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不尽一致。因此,亟需根据我国的实践环境,研究符合我国投资实际的决策影响因素,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内在统一性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

(二)加强针对性研究,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要。风险投资主要支持高技术风险企业的开拓与成长[1],高新技术分布广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不尽一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成果。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影响因素,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风险投资研究方向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退出;预期收益水平;创业板市场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63-1

风险投资退出是指风险投资公司认为风险企业完成创业使命后,撤出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将其投资于风险企业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及其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它包括退出控制权安排、退出时机、退出程度、退出方式以及为风险投资顺利退出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对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主要从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各学者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但不少研究成果就只是对风险投资过程的退出环节作了简单的介绍,或者只是对一些风险投资案例进行简单分析,而没有比较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拟对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的理论作总结概括,使之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抛砖引玉,推动相关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进而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

一、风险投资退出时机

首先,在宏观层面,Schwienbacher、Giot(2007)通过对近六千家风险投资企业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企业采用IPO方式退出的可能性与其风险资本持有时间成反比,其中以IT类公司持有时间最长,生物类企业资本持有时间最短。田增瑞等(2004)从风险投资收益回收的激励特性分析出发,对投资收益回收的时机及程度选择进行了讨论。Cumming 和Jeffery(2003)在效用最大化理论的指导下,认为最佳的退出时机是在风险企业边际价值等于边际成本时。

同样,国内、外学者也从微观角度阐释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影响因素和退出时机的准确定位。Carsten Bienz(2004)认为高利润的公司适宜采用上市的手段,而低利润的公司一般将出售作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手段,那些不盈利的公司一般就要进行清算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风险投资退出时机进行研究,经济周期、金融市场成熟度、相关的政策法规、风险投资基金存续期、风险投资协议、风险企业股权增值状况、风险资本家的偏好、公司所处行业、风险企业增值情况都是影响风险投资退出时机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首次公开上市发行(IPO);二是并购;三是股权回购;四是清算。

大部分学者首先提出风险资本退出方式,然后对其进行利弊分析,最终提出一种最合适的风险退出方式,Pierre、Armin(2005)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类型的退出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应用排除分析法对风险企业的IPO、转让和清算三种退出方式进行探究,从风险投资收益和退出成本的层面建立了竞争风险模型来选择退出方式。安实(2005)通过建立风险资本退出决策的复合模型解释了风险投资如何控制风险投资资金退出时机以及如何选择退出方式的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不仅提出各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利弊分析,还提出了影响退出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Kaplan(2004)搜集了1998―2001年全球145个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分别来自不同国家的70家风险投资企业,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研究他发现各国的风险投资企业在选择退出方式时会综合考虑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因金融体系而有所差异。范柏乃(2006)在其所著的《现代风险投资运行与管理》中指出,经实证研究,风险投资专家认为缺乏完善的法规与政策体系、缺乏健全的资本市场和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是阻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三大外部因素,提出以企业并购为主渠道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首次上市公开发行(IPO)是现行经济条件下主导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其中,创建二板市场是当前我国主要的退出渠道,当然,还要根据企业的盈利能力及盈利状况、投资周期、现行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体系、相关政策法规、有效的中介组织等因素,来选取较为适宜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三、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综上研究所述,对于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研究,则主要是从退出时机的影响因素、退出时机选择的条件、退出价格、退出成本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而对于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探讨,则是从四中退出方式的利弊分析、收益比较、影响因素、退出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

可以看出,一方面,未来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应当立足微观角度,广泛搜集风险投资机构的数据,构建合理的数理模型,进行科学严谨的实证分析,提高风险退出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应用型;另一方面,各学者应当加强对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umming, Jeffery,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Full and Partial Venture Capital Exi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 27(7): 511-548.

[2]田增瑞,司春林.创业投资收益回收的激励、方式及时机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2(6):35-76.

[3]战雪丽,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选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12-13.

[4]吴正武,裘孟荣,袁飞,风险资本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确定原理[J].商业研究,2002,(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