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

财务培训课堂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 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 课程建设

“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是我院为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开设的一门集理论基础和职业实践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课程。鉴于专升本的修业年限,该课程共开设两个学期,共计分、168学时,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审计模拟实训、职业岗位综合实践课程的基石。该课程的建设团队预期利用两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教学质量上乘、教学特色鲜明且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准实践类课程。对该课程的建设规划内容探讨如下。

一、课程标准开发

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财务人员转型趋势,财务人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由核算向管理业务财务财务管理决策转变,同时财务工作职能也面临着像工业4.0一样的发展进程,出现财务领域的4.0,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的设计开发将与时俱进,人才培养定位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以实现工作体系到课程化的转变,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如图1所示。

课程建设团队将采用以下具体开发步骤:第一,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设计调研方案,面向会计岗位从业人员进行典型岗位调研和调查统计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分析表。项目成员分解各岗位(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素质、知识的关联性,撰写课程标准初稿。第三,召开由课程研发专家、企业财务主管、CPA及项目团队成员参与的现场项目研讨会议或者通讯评审会,审议通过课程标准。

二、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设计及建设

“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专升本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构建思路设计为以“TAKE”模式为核心、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其中T代表知识,A代表技能,K代表素质,E代表实际操作经验,该模式主要特征表现为按照“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内容,以会计准则为依据,通过模块式教学,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环境知识。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扩展课内所学知识,可以采取跨院选修、BB网络学堂、云班课堂、企业名家导师微课堂、讲座等形式。理论与实训的融合还离不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会计专业实训室安装好的财务专项、综合实操软件完成训练,另一方面,在仿真的VBSE环境下完成综合训练,同时也可在校内采取“教学企业”模式,融入校企合作,学校既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环境与项目引入学校,也可以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搭建孵化平台,融合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使实践教学不过于依赖校外企业,在校内实现充分的“工学结合”,最终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校内“教学企业”如果说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试验田,那么校外实践基地则是学生获取专业实践经验的必由之路,也是“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如图2所示。

针对“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的课程性质及学生特点、专业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岗位分工、任务导向的“一线、二真、三融、四岗”课程内容体系。“一线”即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照会计业务流程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二真”即职场环境真、业务处理真。嵌入直观的、逼真的职场环境,配置办公桌椅、电脑、会计办公用品、印章等,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课程设计的经济业务和资料都来自于企业,各种票证都采用现行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统一要求的规范票证。“三融”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将知识、技能、素质融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将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四岗”即按有关规定和会计实际工作情况,将会计职业分解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典型岗位,设置对应的任务,学生分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特点,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建设团队设计了双轨驱动式教学模式,即要求教师一方做到“一个侧重、两个追求、一个利用”;学生一方做到“三会、一高、一补”。以往的教学模式只强调学生做什么、如何做、能做什么,实际上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的潜能也无法发挥。事实上,实践类课程更需要教师的引领,而不是自我练习课,需要教师、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具体到教师方,“一个侧重”是指教师讲课时要侧重方法论的讲解,教给学生贯穿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以引线为先导而不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盲目剖析,因为对于专升本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两个追求”是把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到极致,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营造氛围。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同样,“互联网+”时代必将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一个利用”就是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手机参与教学,用科技改变课堂”,通过移动互联网软件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如UMU教学互动软件、微信关注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方达到了教学模式的要求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行为是输入式的,学生的表现是输出式的,要求做到“三会”,即会说、会写、会独立思考,专升本阶段的会计专业学生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核算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挖掘他们的管理才能,要学会对实践业务的结果进行分析,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一高”是指情商高,这一点也是今后作为管理者必备的条件。“一补”则是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善于查找自身短板,培养学生具备走向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如图3所示。

四、课程团队建设

(一)实施“三导师制”,为学生全方位配备师资力量。改变以往“双导师制”模式,联合校内辅导员或班主任实施“三导师制”。三导师由专业教师、校外企业人员、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辅导员一般在学生入学和毕业前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专业教师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兼顾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企业人员是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增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三位导师的影响力实质都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前途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要组合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配合,口径一致,改善当前各自为政、互不沟通、专业指导性不突出的问题,为共同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如下页图4所示。

(二)夯实师资队伍“双证书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应具备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证书”,提高“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教学质量。该课程为实践类必修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专业理论传授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且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务操作能力,将最新的实务操作流程引入课堂教学。如图4所示。

(三)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岗位培训,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和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重新整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新的课题。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要随时了解业界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理论,了解“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内涵,对会计领域今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应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岗位培训,全方位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与时俱进,从容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图5所示。

五、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辅学

(一)构建“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网络学堂教学平台。为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辅资源,该课程可以继续充分利用我院自2011年开始建立的会计实训室和BB网络学堂平台,在构建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多门课程的网络学堂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教学,为学生营造仿真的职场环境,合理有效地使用网中网、用友等财务系列专项教学软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引入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尝试规划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训室建设方案。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财务人员要慢慢从基础业务向业务财务及财务管理决策转型。传统财务人员面临着分化的局面,即分化为高端财务决策人员、业务财务人员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人员三类。借此课程建设之机可以积极调研,了解实训室的特点和建设条件,结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可行性分析,如可以实施,则设计实训室软件功能转型方案,让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反之则仍然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如图6所示。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于“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的建设,要本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S

参考文献:

[1]赵改玲.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5,(12).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2篇

高的仿真性一直是实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如何体现仿真性是设置该课程考虑的重点问题。一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都依附于会计专业,在会计准则下设置而成的财务管理实训课程被限制在一定框架下,缺少创新性,以致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基于仿真性分析实训课程优措施,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真实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用现状

教育改革制度实行后对实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并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提出了实训课程改革方向与设置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并没有安全达到教育改革目标,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并未以市场为基础,课堂基本安全常规流程运行,例如,虚拟地给学生列举银行贷款程序,学生对一个虚拟的项目很难进行推敲和分析,且这个项目活动也难以扛得起推敲。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进行锻炼并不是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些机械化管理人员,缺少实践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本身属于一种环境产物,是基于资本市场活动而诞生的,不能关起门培养机械化人才,用以市场为基础,可是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多高校都打不到这一点。主要在于在此目标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未真正做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需求相衔接。

通过以上分析内容,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应多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怎样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如何优化仿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基于高仿真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仿真性,只能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但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到完全真实,只能说越逼近真实越好。因此,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位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真实性”。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真实性”应该体现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尤其是基于市场下的创造性价值管理的特点,将实训课程设置尽量与市场、企事业实际需求连接在一起,进而优化仿真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体现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型专业,毋庸置疑地要体现实践性,实践必须基于资本市场进行。前瞻性是指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工具日新月异。当前,理财实践正从内部财务管理向外部财务管理转变,实训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推进财务管理中作发展。

增强参与性。实训课程既然以实践为基础,有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为基础,从各个方面提高课程的参与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尽量设置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实践课程。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既要具有个性化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也需要尽量考虑这两点因素。

基于仿真性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基于提高课堂教学真实性为目的,可以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一些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过程控制最重要。现在,准备运行一个融资流程模拟实验。为了做好这个实验,可以从目前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着手,主要用国内外银行贷款流程和上市融资流程实验,实验中包含标准化流程,如准备提供国内外银行要求的资料,也要在熟悉标准化流程的同时提供某企业资料要求,学生则需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和财政政策分析获得贷款。

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模拟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应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保证财务基础实验、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开展。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资的持续性,确保满足场地、设备、教学软件等各个方面需要。与此同时,要保证与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第一线需求相一致,建设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实验环境。

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案例教学,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训课程的最大魅力在于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有效消除课程教学的枯燥感,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课堂讲解内容不同,案例设计和组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前给出并提出思考问题,内容学习之后再讨论讲评;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后给出讲评;有的案例在学习某章节的内容之中给出结合案例讲解内容。比如在学习“筹资管理”这部分内容之前,首先给出“浙江正泰集团的传奇之旅”的筹资案例,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疑问的渴望,学习过程中会主动查找有关筹资的更多信息,并会带着问题学习筹资决策的内容,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主动思考;当该部分内容学习完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经营杠杆收益与风险”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了基本理论之后又运用秦池酒厂“天价”广告费导致秦池酒厂由盛到衰的案例来说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生动又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出如何更好地运用杠杆控制风险的措施。

财务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资本市场活动,实训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了给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基于仿真性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进而实现优化仿真。

[1]张月玲,李继良,李 芳,贾振超,张慧鑫.“职能渗透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2

[2]刘锦凤.多层次、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05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3篇

每门专业课程在进行技能培养时所选择的实训案例和企业案例都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案例是能应用于会计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再由于学生自身理解力和教学时间要跨越三年教学年度的原因,到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时候,学生对于每一步的操作技能的理解仅能停留在操作过程的层面上,无法将其于其他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会计电算化》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成为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课。

二、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措施

鉴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呢?

1.从观念上改变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专业需求已经不仅仅体现在软件的操作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各类财务知识在财务软件的有效应用上,财务人员只有认识到以上内容,才能从思想上改变自己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把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从单纯的财务软件操作转移到各类财务知识在财务软件的应用上。也只有这样才转变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效推动《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2.从多方面培训入学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

职业院校应大力提高对专业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人学,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手段:

(1)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要求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下企业实践。职业院校的教师教训渠道有多种,如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进行的国培项目、各类学会针对专业教育改革项目进行的专项培训、教师脱岗的企业实践等都为教师了解目前职业教育最前沿的问题提供了途径,职业院校应加大力度提倡鼓励教师通过各类渠道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鼓励教师企业兼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时刻了解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情况,而单纯的教师培训并不具备长效性,因此,会计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是最有效的长期了解企业财务应用情况的手段。企业兼职有利于教师掌握企业财务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教师将企业实际业务应用于课堂,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选择,而不同岗位的企业兼职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引专家进课堂,Xt教师进行普及性专业教育因为培训成本和教学需要的限制,职业院校不可能实现随时派教师外出培训,也不可能实现所有教师都具备企业兼职的条件。那么对专业教师的普及性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由行业专家将目前最前沿的财务知识和企业需求情况对教师进行普及性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建立企业案例库,实现各门专业课程企业案例应用的统一性

案例的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对同一案例在不同课程中的对比性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而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的体现主要有:

(1)相同的案例在《会计电算化》和其他专业课堂上的重复出现,使得学生在进行财务软件操作训练的同时,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起到了既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又充分掌握该知识点在财务软件中的有效应用,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

(2)相同案例的应用,提高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的备课效率,避免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脱离企业实际编制《会计电算化》训练题的情形的出现,实现了一套题多门课程应用的良性循环。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7.080

1前言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提出也使围绕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考核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着力点,成为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五项基本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法治为保障。教育部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公布,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就业岗位的有限性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相对过剩性形成矛盾。财务管理虽为相对需求旺盛专业,但仍存在“整w就业难与高素质财会人才紧缺的矛盾”。社会经济实体对财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知识、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等基准性能力素质,还应具备自我概念、动机、特质等鉴别性素质,因此按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重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就迫在眉睫。

2多维能力素质的界定

能力素质概念起源为David C. McClelland(1973)通过调研证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因此,他强调应该通过回归现实手段,拿到一手材料,主动发掘那些真正有效的条件,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及获取个人成功。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能力素质体系是指主体具有的基准性素质和鉴别性素质的总和。一般说来,根据职业与岗位区别,基于工作职责的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称为基准性素质,而所有人普遍适用的,且与职业无关的能力素质称为鉴别性素质。两类能力素质的表现形式类似,既可通用、亦可差别。同样一个专业能力素质也有可能是通用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基准性素质主要包括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鉴别性素质又分为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6个细分项又进一步划分为共计29个能力素质。具体见表1。

符合现代化财务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除了具备知识、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等基准性能力素质,还应具备自我概念、动机、特质等鉴别性素质,《财务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正是为了培养多维能力素质人才,全方位、多维能力素质的培养也必须配合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3《财务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所谓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在教学中重新设置教学环节,构建多维能力整体培养目标,在教师与学生配合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依托各种校内外的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参与各种学科竞赛项目,以达成全方位提升学生多维能力素质的教学效果。《财务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多维能力素质取向的目标观、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观、反思性教学过程观、过程导向且多样化的教学评价,由专业的校内外专兼职团队,依托于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基地、专业实验室,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财务认知、课堂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环环紧扣,互相影响和加深,最终实现上述所界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多维能力素质的目标。

在多维能力素质取向下,进行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过程必须经过重新组织和调整,即需要经过四个环节,财务认知、课堂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首先,考虑到学生在接触《财务管理》课程之前财务知识相对缺乏,对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职责区分尚无基本没有认识,所以,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寒假布置学生进行财务认知,以便于学生能很快的进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学习。其次,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提升,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配合,如合作教学、翻转课堂、公众号授课、慕课教学、目标驱动型教学,分组案例讨论等,考评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考试和过程。再次,校内实训环节主要仿真企业财务部门,模拟企业筹建环节、筹资环节、投资环节、内控环节等,教学地点主要在实验室,并结合企业案例进行补充。最后,校外实习部分安排学生分组后深入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调研,诸如各种类型的企业财务部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工商税务部门、事务所等,全过程由校内外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并按制定的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4《财务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的要点

4.1设计符合《财务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教学环节

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所长,共同探索设计一套实际可行的教学阶段,具体包括:财务认知、课堂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财务认知,在课堂理论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学生经过若干天企业财务部门的体验,对一家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和职责设置等进行了解,并总结财务和会计岗位的职责区分,最终完成一份认知报告。在财务认知阶段,经过教师团队的全程指导并反馈认知报告的评价,学生将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第二环节为课堂理论,这一环节需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虑到新时期本校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完成课堂的理论教学、作业、案例、讨论、笔试等内容,考核部分也体现过程导向且多样化的教学评价理念。第三环节为校内实训,本环节是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在实验室以仿真企业财务管理环节方式完成,组织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比如小组分工、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等,这一阶段较顺利的完成也会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习信心。第四环节为校外实习,包括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外从事财务工作,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由校内合校外的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实施,并给定成绩。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各种类型的企业财务部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工商税务部门、事务所等实体进行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最终由校内外教学团队根据过程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重新组织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而是多阶段,全方位的全面设计教学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4.2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平台

首先要建立符合本体系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由校内教学团队和校外业内专家团队构成,其中校内的教学团队主要完成课堂理论和校内实训两个阶段,并组织和协调财务认知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而校外业内专家团队则从业内有丰富经验和资历的专家中挑选2名,负责校外的财务认知、顶岗实训和财务工作的指导、实训基地的建立与维护,同时承担部分校内模拟实训的教学任务。其次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要开设校内的实训基地,以机房为主,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将案例分析、网络平台、竞赛、角色引入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另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选派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完成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对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

4.3重建课程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措施:第一,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寻找单位,课余时间从事财务工作,在上课时间回校学习;第二,鼓钛生运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到单位从事短时间的财务工作;第三,由学校和教师安排学生到单位从事辅的财务工作。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在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从而将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校外以获取经验为主的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校内“受教育者”身份和校外“职业人”身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际财务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从而在理论学习中寻找解决的途径,这样可以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也能提升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4.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时期学生个性鲜明,掌握信息来源渠道多,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对知识的传授方法要求也多样化,因此教师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还必须采用合作教学、翻转课堂、公众号授课、慕课教学、目标驱动型教学,分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5设计全程多元化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学校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含财务认知)”来进行课程安排,可以设定百分比为“60%:20%:20%”的成绩考核体系,每个部分的考核都应该既要体现最后成果,又要体现整个过程,既有校内教学团队的评价,又有校外教学团队的评价。具体见表2。

4.6参与各类专业竞赛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相关竞赛,尤其是省甲级别以上的竞赛,例如: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浙江省大学生证券投资竞赛、浙江省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竞赛、全国管理决策实践大赛,任课老师积极带队参与部分竞赛项目,提升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David 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楚旋,于经宇.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研究――基于某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4,(20):5055.

[3]金燕.“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研究与创新,2011,(5):41.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财务管理是当前培养财会人才的重要专业。在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中,很早就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相区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它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足等。财务管理的实训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训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应用财务管理人才。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实训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1]。这种对实训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与现实的需求或期望相比,仍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第一,实训模式创新不足。从学科的发展上看,财务管理专业源自会计专业。但是,很多的学校都同时设置了这两个专业。由于它们之间的近似性,使诸多的专业课程是一致的,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这使在实训教学上也同质化[2]。因此,在实训教学方法上也类似于会计专业,偏重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而未形成自身专业的特色。实训模式简单刻板,并不能真正结合当前的实际需求,只是简单地重复既有的知识,而实训的目的未真正达到。

第二,实训教学的方法单一。财务管理实训教学方法采取教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课堂操作训练。这虽然强化了课堂的学习,但是理论知识转化了实际的操作技能,则不可能完全通过模仿进行的。当前的教学方法,多是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教师进行相关的操作训练,但是这种简单的模仿,并未真正展现实训教学的本质,从而影响了实训效果的取得。

第三,实训教学师资滞后。实训教学无疑需要教师自身注重对实训流程的熟悉,掌握实训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师队伍是财务管理实训教学开展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实训教学中,由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使这些实训课程有一些教学技能不是很符合的教师兼任,这必然会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此外,目前的教师队伍的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操作实务重视不足,这是传统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或改善财务管理实训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突出财务管理实训的重点。财务管理实训教学除了一般会计类专业的相关核算能力之后,还必须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资深的特色[3]。财务管理不能仅仅聚焦在财务的分析,还应注重管理方面。具体到企业来说,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是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的,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财会上的帮助。实训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状况的分析,还必须兼顾财务的统筹管理的能力,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财务运作状况。

第二,加强财务管理实训教学方法的开发。在完善实训内容的同事,还需要侧重加强实训方法的探究,以此来提升实训的实效。其中主要的方法开拓包括:

(1)广泛运用现代的信息传媒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也必然需要运用到这些技术。因此,在实训教学中也需要贴进未来就业的实际,引入现代的传媒信息传媒技术。如财务核算的计算智能技术的运用、财务管理中的信息整合以及数据分析等,都可以广泛地运用到现代的信息传媒技术。

(2)采用ERP沙盘模拟对抗。ERP沙盘模拟对抗是模拟了企业财务的运行状况。这使学生在步入企业等就业岗位之前,就能够对企业运作流程的认识,理解相关的管理思想,提升财务管理的技能[4]。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大量地增加这些模拟运作的运用,由此而提高实训效果。

(3)与企业财务专业合作。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专业技能人才,到学校的课堂,通过专家讲座、课堂指导等方式,传授企业实务操作中的具体经验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将学校的课堂学习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实训教学的思路。

(4)加强专业实习锻炼。通过实训锻炼等形式,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锻炼,实际地参与到企业财务的管理实践之中,从而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

第三,加强财务管理实训教学的师资建设。学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在财务管理实训教学也是如此。针对当前实训教师队伍薄弱等问题,必须加强相关的队伍建设来提升实训教学的成效。例如招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加强对实训教师队伍的支持力度。在师资队伍的发展中,注重实践与理论双肩挑的教师人员培养。另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甚至可以探索让企业的资深财务管理人才兼任学习的教师,从而进一步拓展财务管理实训与实际操作的接轨。将课堂与课外相互结合,学校原有的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实务操作人才的教学合作,这是拓展实训教学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

综上所述,在教育体制神话改革的背景下,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将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保胜.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训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5,3:107.

[2]李永梅.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69.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6篇

财经人才相对过剩的问题?作者认为,财经类专科学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改善专业结构现有的财经类专科学校的专业结

构过散、过细、过于市场化表现在专业方向同专业办,专业划分越来越窄、越来越细;过散表现在专业跟着职业转,社会上热什么就办

什类型的教学。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财经类 专科学校专科教育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开拓应用型人才,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也不为90后学生所接受,严重阻碍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一财经类的教学改革为例来说明。

一、日前国内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1.财务管理课程未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证。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比较晚,仍未建立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主干课程以及教材在不同的院校也不尽相同。目前,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施的课程大多数是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模仿,未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2.教学计划落后,实践性教学课时少。目前,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以理论性教学为重点,实践性课时偏少。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提高实践性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性课时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由于资金不足、师资水平低、体制不灵活,以社会对高职高专实训存在误解的原因,使得高职高专教育离它所应达到的要求的实践性教学的目标仍相距甚远。

3.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已成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构思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育人思路。与专业合口人才的沟通,讲究实效的走行业事业单位开展的活动,形成真实有效的、有目的的调研,将社会需求的人才变化为专业建设的资源、讲究实效,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方针,细化财务专业培养目的,将专业建设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此为专业建设的起点才是第一要务。

2.建设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和特点的课程及教学体系。在财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应“本末倒置”,应遵守“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程度的“宽基础,广范围”课程,强加实践性的环节。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强调知识及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设计“宽基础,广范围”课程。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此为财务专业建设的重点。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在高职高专财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增强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组织教学中,注意“讨论式”、“对比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工具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

4.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表明,高职高专财务专业教学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学科的综合性和务实性、实训的综合性和实训基地开放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该学科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高专财务专业能力培养和考核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职高专财务专业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如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实践性教学的老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懂得实践性教学方法,具备熟练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有亲和力和管理能力。第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以优质的“产品赢得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运用相关工作艺术与一些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知名企业的投资、营运、收入和利润管理等理财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训练、灵活性的训练、自信心的培养、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有创新的能力,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为生产、管理一条线服务的专业教育。第三,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打基础。

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满足本校财经专业学生的需求。

5.增加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设置。在学分制体制下,财经专业由于学分有限,教学总体规划不允许扩充经济法的课时量。为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尽可能建立第二课堂来增加经济法潜在的课程时间。如,让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训练。按性别、学习能力等标准将全班学生划分若干个分组,让学生学习公司的设立、运营,设计纠纷解决方案和妥善处理。最后向教师交付一份工作总结。

6.创新。在紧抓第一课堂的同时,尽可能地通过第二课堂丰富经济法教学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实例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进入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领会知识,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掌握了财经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7.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一方面由于专业的学习重点不同,建议从考试课转为考查课,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的情况来单独制定本课堂的考核内容。掌握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另外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比重自定。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总之,如何培养高标准的高职高专专合格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探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单一的学科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高专的老师应不断汲取新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的新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资料:

[1]宋平.基于财经类经济法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高教与经济.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高[2006]16号.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岗位与课堂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来,我们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遵守“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经过十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营造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健全60个专用教室,根据会计岗位能力需要,将教室改造成会计工作的仿真场所,将仿真的会计资料移植到课堂,利用专用教室,通过学生对会计岗位角色的转换,进行会计岗位能力训练。第1至第4学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训,主要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做”,达到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会计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1)课程实训: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核心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第1至第4学期,主要在专用教室“教、学、做”。(2)综合实训:第5学期的毕业前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在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心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心进行。(3)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应会计工作标准,在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心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4)顶岗实习:第6学期开展为期10周的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

3.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分解出会计岗位群的不同技能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会计职业岗位标准建设课程标准,重点培养会计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制定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4.实施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的教学方式。实施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八双”教学方式,达到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1)双内容――设置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项教学内容。会计专业实现理实一体教学与生课程实训相结合的核心,是要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2)双大纲――实施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套教学大纲。为了规范课程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防止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对主干课程分别编写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课程实训“实训大纲”。③双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双教材”进行教学,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教材主要选用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训教材采用本院编写的实践教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训教程》、《财务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等。④双计划――执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套计划。为确保“双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的“双大纲”和选用的“双教材”,同时编制每个课程的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教学进度计划表”及“课时授课计划”。⑤双师型――使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会计专业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了大量的专业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能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指导任务。⑥双环境――营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授课环境。“双环境”是指对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主要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专业教室进行,完成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程实训教学,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会计专业专用教室或者实训中心进行,使专业教室成为教、学、做同时进行,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对会计电算化实训和综合实训,在会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⑦双考核――采取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考核方式。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目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和课程实训课的学习效果,实行“双考核”制度,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标准。⑧双证书――实现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还应当取得珠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并规定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

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基本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配合课程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足会计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要求。

2.以提高技能为目标,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独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与理论课教学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务训练,学中做、做中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每一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同时,将毕业前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会计主干课程“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适应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学院狠抓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会计教师边教学边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

4.以“仿真”操作为手段,优化实践性教学条件。(1)编写实训教材,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资料。(2)建立了适应课程实训的专业教室,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条件。(3)建立了适应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增强了实训的“仿真性”。(4)建立了适应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创造了实现“零”距离接轨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成效

1.形成了特色,完善了财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院人才培养具备了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衔接――双证书教育。(2)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并进――教、学、做统一。(3)岗位实训与课堂学习结合――“零距离”接轨。(4)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联系――德、能双全。(5)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互补――循序渐进。(6)手工操作与电算应用组合――手、机并用。

2.服务了社会,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由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形成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素质高、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可以直接进入实际工作角色。学院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感到满意,综合评价称职率达到100%。

3.培养了高技能人才,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再加上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进入角色,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8篇

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理论的借鉴

“双元制”发源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教学场地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但以企业培训为主,把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相结合。“双元制”下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就是学徒工。所以不同于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完成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还能够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工作任务。

在此理论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关注直接对口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而且要关注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此,我们把会计电算化专业方向定位在培养具有在收银、仓管、出纳、会计以及在储蓄、营销、文员等岗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

基于“双元制”理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更关注于关键能力培养,从岗位能力出发,这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四合一”综合实训室、教学软件的引入及综合性实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

21以岗位能力引领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选定收银、仓管、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储蓄、营销、文员等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工作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如基于学生已学的“会计基础”“出纳”“点钞”“翻打传票”等专业课程,结合最新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企业沙盘模拟实战》等,选定出纳、会计员、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主要职责,更能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如何整合并指导其实际工作流程,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工作岗位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以便在岗位工作中主动查阅、获取课程知识,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

22职业情景引导“四合一”综合实训室建设

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不仅仅为课程内容整合提供了新的思维,也引导实训室的建设,根据会计职业情景特征,规划“四合一”实训室,分为企业财务室、税务、工商、银行四个区域,设置企业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税务员、工商职员等,结合企业ERP模拟沙盘,仿真企业财务的环境,通过创设职业场景,使学生在实训室体验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

23引入会计电算化、报税等教学软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安排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考证内容(如用友T3)的学习外,可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学习、辅导学生自学其他主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金蝶、速达等。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就业单位很多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或者资金比较缺乏,更多地可能选用如管家婆或速达等财务软件。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在企业实习就业时能更有自信,也为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时间。

24加强综合性实训演练

在学生实习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综合性实训,要求学生对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企业各部门的运作以及会计部门各岗位的分工与合作。学校可安排两门课程:“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企业沙盘模拟实战”。“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可采用课堂手工训练形式或引入一些公司开发的模拟系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等,逐步实现从学生到财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企业沙盘模拟实战”分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不管是什么形式,它的目的都是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知企业,明确财务在一个企业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3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

31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为适应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不能只培养学生对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还要加强培训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操作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后,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32自编校本教材《上机指导训练》

为有效接轨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我校自编电算化教材《上机指导训练》,弥补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不足。《上机指导训练》不仅能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让学生体验仿真ERP的实际应用情况;而且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达到企业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

33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中职学校必须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企业各会计岗位所需用到的素材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既要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也要掌握手工会计的处理,为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岗位任务法、逆向思维教学法等。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式上,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先讲演后练习”“边讲演边练习”“先练习后讲演”等具体教学方式,并开展会计岗位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技能的延伸与拓展,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34加强实践性教学

因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技能人才,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标准要求。近几年,省教育厅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锻炼,使教师能够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组织老师、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践,使知识技能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通过企业实践积极做好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同步,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技能 训练 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在校生迅猛增长,已达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2%。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并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那么,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怎样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技能训练的目标

1、分阶段确定目标。我院现在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校三年,二年期间基本上可划分为基础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两大时间段,基础课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基础性技能,如语言、写作、数学与计算机等技能;专业课教育则是在掌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如对基础会计课的要求,学生就应在重点掌握如何审核、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

2、按教学方式规定标准。会计课程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按进行的时间与场所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随堂训练。即根据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安排的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课的内容随堂消化。二是间断性训练。即在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进行有连贯性内容的阶段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分层次掌握操作技能。

3、按教学内容制定方案。上述三种技能训练方式要求上的差异,决定了其时间上的差别。随堂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随堂安排并给予指导;阶段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在模拟实验室,时间是一周左右,可由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其安排已列入学期授课计划;连续性训练的场所应在会计模拟实验室或业务较多的单位,时间为1周-2个月,其标准可由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实习定点单位共同确定,并由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监督,会计课确定训练方式后,根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以保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践技能训练折目标。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深刻把握,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要想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动手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以下几种方法必不可少。

1、现场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将学生带到有关单位的财会部门,让他们现场观摩财会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实际程序和方法,以缩短他们理论上的操作技能与实际做法的距离。

2、实物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具体实物时,均准备真实物品,如各种原始凭证、账册、报表等,辅以授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案例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部分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后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灵活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在财务会计、审计教学中尤为重要。

4、演示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有关业务操作技术时,教师可采用在黑板上逐项演示,在真实物品上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演练,以使其掌握操作要领。如填制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

5、模拟教学法。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用类似于某一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列资料,在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扮演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以增加其真实感与新鲜感。

三、加强财会专业实训,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技能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必须随着经济体制与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行不断更新。因此,为了适应将来的财务工作,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更需要掌握各项会计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方法。

1. 《基础会计》应多安排一些实验课,比如会计凭证这一章要进行两次实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这一章安排三次实验: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登记和总账登记。会计报表这一章安排两次实验:利润表编制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期末进行一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 《财务会计》可以进行岗位实训:职校财会会计教材应着眼于现代大、中、小企业诸多岗位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为原则,教师参照各岗位的操作要求与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有关专业理论,详细地讲解有关操作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目前招生难,学生基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岗位实训还可以分层进行。比如,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进行多种岗位的实训,如出纳岗位、债权债务岗位、存货岗位、费用岗位、成本岗位、投资岗位、收入与利润岗位及报表岗位等,培养一批多面手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只对其加强几个简单容易的岗位进行实训:如出纳岗位、债权债务岗位等,让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能如愿如期毕业上岗。因材施教,增强学生成才信心,提高就业率。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0篇

1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核心,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企业内部,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课程任务是通过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从而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素质,如基本业务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等。

《财务会计》是继《会计学原理》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专业课之一。会计科目是学生最初认识会计工作的工具,借贷记账法是学生初步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于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处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得以迅速的提升,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财务会计》课程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正是如此,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普遍存在一种“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即使有些同学的《会计学原理》学得比较好,也普遍觉得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多,难度大”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是改变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两难现状的首要任务。

1.1 教学内容侧重理论

现行的《财务会计》课程是按会计六大要素进行组织教学的,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在会计岗位对会计技能的要求方面,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学生上课忙于枯燥的业务核算,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加之,高职学生的逻辑性不强,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理论方面太多,脱离实际工作。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因此,课堂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一段文字或是描述就是一笔业务,学生据此编制会计分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听或做笔记,加上课时有限,课堂互动较少,造成了很多学生只知道固定的题型怎么做,换了提问方式就不知如何解决,更不用说对千变万化的工作环境中会计事项的判断。

1.3 教学案例缺乏实用性

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每讲解一个会计要素,都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用相应的案例讲解作为辅助,其中有一点不足,就是由于教学案例的设计难度大,用于课堂讲解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因此,教师通常会用例题替代案例,例题多以某产品、某企业来举例,而往往没有背景资料,最终导致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不切实际,碰到新的问题仍不会处理。

2 基于工作岗位的财务会计教学的构建

2.1 教学思路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教学的主干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之外,还要对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再加上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 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内容,进行分岗位教学,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零对接。

2.2 创新教学模式

以企业各财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为导向,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财务工作过程和内容,设计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技能训练模块。理论讲授以“实际够用”为原则,把理论讲授有机融入实践技能的培养中,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单项实训、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来进行,内容根据来企业典型的经济业务设计,体验企业财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使学生既锻炼了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2.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以财务岗位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过程的实施中,对体现企业财务流程的真实场景进行设置,对相关只是与能力的培训,要紧紧围绕以“财务岗位”为中心进行开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用与教学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实际解决问能力的目的。

2.4 编写适合分岗位教学的教材

编写适合分岗位教学的教材时,要以满足会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为依据,按照“实际够用”的原则进行组织编写,教材内容以完成企业各财务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进行驱动,按照财务岗位的工作内容去组织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把握企业各财务岗位的实践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并提高学习兴趣。

2.5 完善考核方案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按“平时成绩*(30%-40%)+期末成绩*(60%-70%)”,期末考试通常按卷面考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建议建立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独立思考与合作完成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考核方式变为“课外作业10%,单项实训操作30%,教师评价10%,期末考试50%”,以调动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

3 组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①开展以任务引领项目教学,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②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引领型的实践项目作为主要的项目活动,由教师示范提出活动的要求,采用特殊形式的组织教学模式,从而营造出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教学活动中,为满足学生参观、实训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④在教学活动的模拟实训中,以企业环境为参照物,作为学生模拟实训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岗位,分角色的轮岗实训,模拟企业的真实情景,尤其是以真实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为主。

4 分岗位教学面临的问题

4.1 课堂的管理

分岗位教学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学习,需要分组协作,课堂整体比较活跃,导致有些学生不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滥竽充数,影响别的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课堂秩序,因此教师应尽量分配好教学任务,避免忙闲不均。

4.2 教学的进度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所以在对教学任务完成的速度方面,也存在快慢不一的现象,从而导致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进度参差不齐,或提前完成,或拖泥带水,所以任课教师对教学进度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又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的招聘,主要来源渠道有两方面:一方面,会计专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社会招聘。对于前者而言,虽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后者往往恰好与前者相反,他们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如前者,教育教学方法也相对欠缺。因此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教师变成了当务之急。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基础会计 职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与要求不断变化,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择才条件,这就迫使当前应用型高校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基础会计》(也称《会计基础》或《会计学(原理)》,以下统称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指财务管理人员遵守国家会计规范、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将所掌握的会计理论和技能熟练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一项管理能力。为此,应用型高校有必要对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中不适应的、落后的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市场需要。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总结起来主要围绕以财务会计相关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为主,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介绍顺序上通常是先概述会计职业和岗位,对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起到起点式教育从而发挥其在整个后续专业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并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让学习者了解或观看诸如专业背景相关知识(专业入门教育)与当前专业有关时事新闻来使其对专业有个整体框架认知,为后续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为从财务管理人才职业特征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如何根据专业特征来有效实施《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而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起引导性和开创性作用,培养具有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邵瑞庆,2007)。二是从培养目标转变方式出发,要求培养出具有“管理型”财务管理人才;从具体培养内容上如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以《基础会计》课程为起点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学者和实践教学人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纵观国内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使用的相关优秀教材,内容的编排几乎是前三分之一是会计基本准则(如会计假设、职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础及记账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中间部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具体经营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会计处理;余下为相应财务报告内容介绍及简单会计核算组织或程序介绍。归纳起来,最基础的内容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大部分课时,而财务报告和核算组织及信息化的内容往往在后续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绍和进一步操作。这就造成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围绕会计做账等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而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应用型高校该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学校―学校”招聘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授课教师,理论水平能够胜任,但并没有过多的实务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中涉及诸如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务报告编制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软件操作过于理论和理想化,致使学习者学习了该课程后从事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时往往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从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岗前专业培训成本,而且也影响了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理论教学占主体。

1.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目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课本理论内容泛泛而讲居多,比如通过黑板或多媒体演示教学会计分录和简单证证、证账、账账之间的勾稽关系,很少展示实务中相应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账簿账页格式和精美的账本,更没有涉及在具体填制凭证与登记入账过程中如何填写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2.实训教学内容单一。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别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其中,实训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内容介绍之后进行,在具体实训课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实训时间较短,长为一个月左右短则一周左右时间;另一方面,实训内容几乎是选择一套理想化设计好的例子编成的教材和相应凭证与账本供学习者进行手工操作,或者购买相应教学软件进行理想化操作来完成实训教学。

3.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规范方面。(1)会计职业道德介绍笼统甚至缺失。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整个教学中,教学和教材内容中几乎没有提到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遵循哪些具体会计职业道德,甚至在后续的会计组织中涉及到相关内容亦是简单介绍。(2)会计信息规范介绍不够深入。对国家或者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会计信息规范法规内容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进行重点介绍,致使学习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练地、规范地进行操作。

四、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应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一)“一中心”。是指以强化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为了满足市场所需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既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学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对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学习与操作。为此,《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建设就成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为实现培养财务管理专业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目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应按一定顺序合理编排包括专业导入、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等内容。

在专业导入内容方面,结合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会计职业和岗位、专业相关背景的导入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专业与课程相关问题。

在基本理论上,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方式,从介绍实务例子的财务报告出发,首先,引导学习者能够初步对以财务报告中报表为主的内容产生整体框架认识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其次,教学中应逐步从实务实实在在的凭证与账簿中看到操作内容和相互勾稽关系,由此过渡到会计含义、职能、对象、要素、账户及记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当完成上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过介绍相应会计信息化规范和财务软件具体操作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边学边做,学做同步来强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双轨制”。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应当建立“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该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四个环节,并且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个过程既要对学习者手工处理能力进行训练,又要通过财务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

为了实现“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校内教师外派到相关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或挂职),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操作后将考核合格的教师安排回校从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将部分学习者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到相应实习单位实习,通过具体实务操作强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进来”方式。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将用人单位财务经理引入到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或担任课程指导,将实际业务展现在课堂上并指导学习者如何操作。有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达成在校内设置企业财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习者不出校门就能够亲身观察或参加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操作实习。

(三)“三注重”。 “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及注重实践性。

1.注重基础性。《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具有基础性,也为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2.注重开放性。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实现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市场接轨,不仅要发挥校内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应和市场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以“双导师制”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

3.注重实践性。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来支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应用型高校和市场联动效应,实行诸如“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到用人单位实际操作与“双导师制”指导,促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运用,以实现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中,“双轨制”中的“基础技能实训”环节是“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基础会计》课堂理论学习服务于后续“基础技能实训”环节;“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础性、注重实践性的首要环节是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否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从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为满足目前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基础会计》进行教学改革,应采取“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J

参考文献:

1.王跃堂,赵娜,魏晓雁.美国财务业绩报告模式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6,(5):66-72.

2.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2篇

学校财商课程基于生活,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着眼于实践意识养成的生态课堂。包括亲子财商课程和财商体验课程两部分,这两个课程主要从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入手教会孩子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合理、有计划地消费。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金钱,增强学生的财商意识,提高学生的财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规划未来和人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塑造完美的品格。

我们把财商课程内容和具有浓郁学校特色的财商体验活动融合在一起,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人生观、价值观、财商观的培养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中,使财商教育成为学生的社会化体验过程,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激发,精神世界得以张扬。因此,我们的财商课程衍生出了以下三种模式――“财商小课堂”“财商中课堂”和“财商大课堂”。我们希望这三种模式能够生发出无尽的情趣与魅力,丰富“解放教育”的内涵。

“小课堂”点燃智慧

学校财商小课堂以课堂为阵地,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通过“我爱财商” 读书活动、财商主题队会、演讲赛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财商的含义;学校还定期开办 “财商大讲堂”,录制成短片并且在雏鹰电视台播放;学校还从工商银行、税务局等单位聘请专家来校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到更为专业的财商知识。例如,学校邀请了重庆市大坪地税局薛战伟老师给全校师生上课,薛老师就我国税法的相关知识向老师、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准备了税法知识的flas,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税法知识的普及,很多学生都表示受益匪浅。

这样生动的财商课很好地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对财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课堂”回归生活

财商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的财商中课堂以学生生活体验为核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压岁钱我管理”“家庭一日生活开销知多少”“我是小当家”“我是小小理财师”等体验活动。通过一个个特定事件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财习惯,做好理财计划并且能够进行理智的消费。

我们组织全校学生一起参与“一日购物体验活动”。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外出购物,并简单记录所购商品的单价、数量、总价,比较用同样的价格所购商品的质量、数量,了解原价、现价、折扣、让利等概念。学生做好购物过程的记录并和家长一起写购物的感受。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购物时的见闻、感受,归纳购物的心得,总结经验教训。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惜钱的意识和观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合理收支的理财习惯。活动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也让财商教育真正走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美好的未来生活奠基。

“大课堂”活力飞扬

学校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走进财商大课堂,让学生融入社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财商意识。

我们的财商大课堂是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开展财商实践活动的,包括体验生活实践类和金钱运用理财类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做精明小买家”“简朴春游”“合理理财快乐军训”“红领巾工作坊”“我陪爸妈上班”等财商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国青少年学生财商教育读书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财商实践基地――渝中区工商银行、生活超市等地进行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财商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财的知识与技能,领悟理财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诚信、自律、节约等品质。

学校组织开展了“‘相约2013・精明小当家’迎新交易会”这一财商实践活动。活动准备阶段,各班征集物品、给物品定价、策划商店名称,商店名称必须新颖别致,如天狗淘宝商会、爱心连锁店、彩虹百货店、杂七杂八杂货铺等。各商店还进行广告宣传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同时还开展“税法知识abc”专题讲座、市场营销宣传辅导培训、班级交易财务报表填报培训、拍卖流程培训等等。另外由师生共同组建成立了市场管理委员会、工商所、税务所、消费者协会、综治办等机构,确保了本次财商体验活动的管理到位、诚信交易和公平竞争。活动中,各中队的商铺广告宣传代言人轮番上阵,使出浑身解数,宣传店铺、介绍商品,迎来了全场师生的一声声喝彩、一阵阵掌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汇在一起,好不热闹!

活动结束后,各班认真统计销售情况,并填写财务报表、上交税款,有的班级还将活动盈利捐出来。学校评选出“微笑服务员”“明星推销员”“最佳管理员”“文明顾客”,从“创意、文明、服务、诚信、效益”五方面评选出“星级店铺”。整个活动将模拟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商品交易,学习金钱管理,掌握必要的理财方法。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扮演售货员、顾客、收银员、促销员、消费者投诉站工作人员等角色中,形成了市场经济意识,在交易中学会了理财、沟通、诚信,体会到创造价值的乐趣,并养成了“诚信守法、合作创新、服务奉献”的精神品质。

“财商大课堂”带领着全体师生步入一场场缤纷活力的奇妙之旅,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漫漫旅程中享受生命的成长!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树立了研究意识和课程意识,对财商的认识逐渐从财商课堂提高到财商课程的层面。每一次展开活动前,老师们都自觉地在脑海中思考活动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将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财商品质的关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每一次的活动教育效果最大化,使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学生都喜欢上财商活动课,他们说财商课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更多地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自己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升,与同学也建立了和谐的合作关系,多层次的成功体验使他们更加自信了。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形成了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多样的兴趣爱好。他们懂得了合作与分工,有了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诚信意识,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健全了人格的发展。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3篇

(一)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源起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创新。当时的德国工业发达,学校教育以“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职业教育。“行为导向教育”又称实践导向教育,是指施教时以受教者的“行为积极改变”为目标导向,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模拟职业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即“在行动中学”,本身是学习,同时也是在学做工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模拟公司实践教学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二)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内涵 “模拟公司”是指按照实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程序运行的虚拟公司,与实际公司的区别在于其货币和货物是数字化的。“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模拟实践设置一个虚拟公司,通过人为的创造,仿真模拟经济活动,从而为专业的教学提供模拟实践的场所,学生可在其中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运输、税务、海关、保险、商检、企业管理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

(三)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特点 “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的基本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是模拟活动的主体,他们要收集信息、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二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所以其独特优势在于:实施教学时通过设置一个模拟公司,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公司运作的模拟环境,如在模拟实验室,或通过模拟沙盘等模拟工具,仿照真实公司操练,采取的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半开放教学模式,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工作过程”来学习,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调动,学习效果非常好。因此,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

二、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和弊端分析

(一)应用现状 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方法自50年代起源于德国以后,8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98年在30个国家建立并且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信息的模拟公司有2775个。在借鉴国外模拟公司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也纷纷引入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并积极地进行研究与运用。典型的如广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采用的“企业化”教学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采用的基于真实项目的“项目制”实践教学;新疆财经大学在会计教学中采用以“公司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式教学模式”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中教景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已成功地运用到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渤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数百所院校,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也相继引入了一些模拟公司性质的实践教学方法。如会计系在保留每学期末进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模拟实训的经典模式基础上,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引入了“沙盘模拟”实训,在毕业实习中实施了“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等;工商管理系进行了“模拟企业管理的沙盘对抗”、“基于真实企业的营销方案策划”、期末进行市场营销课程的广告、谈判、心理实训,电子商务课程的设计、支付实训,酒店管理课程的校外实训等;财政税务系进行了金融专业的模拟证券投资实训、税收实训、建筑工程的造价、测量实训,物流专业的物流信息、供应链、仓储、集装箱实训等。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4篇

财务软件课程将国家会计法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职业认证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制造企业会计岗位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领域各岗位的任职要求。《财务软件》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会计职业基础》《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核算》《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对上述4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为后续开设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审计实务》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前后课程衔接得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本课程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2财务软件课程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定位职业化的目的,打破传统教学的按章节的分段的培养目标,改革后,通过《财务软件》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基本发展能力、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

3财务软件课程设计思路

3.1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进行课程设计《财务软件》课程设计以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设计以制造企业为情境,以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为主线,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典型经济业务的基础上,设计《财务软件》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会计信息化认知、电算主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出纳岗位、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学习情境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技能,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

3.2紧密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取证教学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将《天津市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培训大纲》融入财务软件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参加天津市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财政局设置一年考4次),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财政局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要求。

3.3按项目化设计教学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路,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把《财务软件》课程设计为5个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实现了整体课程的以下特性。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2)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巩固。

(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并探索,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项目,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3.4综合提高学生运用其他财务软件的职业技能通过《用友财务软件》的学习,了解其他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并能举一反三地使用其他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如速达、金蝶、管家婆),达到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目的。

3.5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使教学具有特色

3.5.1建立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4个步骤开展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项目化实训教学,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内容与天津市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的内容接轨,力求实现“课程教学、职业认证、‘零距离’上岗”。实现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使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3.5.2《财务软件》课程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将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分项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课后学生自主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通过由基础到综合,由浅入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提升实践技能。

3.5.3按项目化设计教学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路,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把《财务软件》课程设计为6个项目。

财务培训课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职业能力 课程定位 分层项目化

业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处于整个教学改革的中心地位。因此,探索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一些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其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缺乏衔接,毕业生很难适应职业能力要求,难以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针对我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些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分析的课程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职会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也可以作为高职其他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财务管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岗位能力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在对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改革与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一)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形式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研总结得出,财务管理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筹资与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与收益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与控制分析能力、财务监督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专业能力:建立和评价财务管理目标能力;财务估价的基本能力;资金筹集的预测与调度能力;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能力;现金流的管理能力;信用政策管理与协调能力;投资评价与运作能力;收益分配的管理与实施能力;财务控制与风险预警能力;财务指标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2.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软件应用能力。

3.社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素质;金融关系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组织调控能力;一定的理财能力。

(二)明确课程定位,梳理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像财务、税法、金融、经营管理、项目投资、统计分析、风险预警等。因此,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必须要以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实务、出纳操作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和纳税申报与筹划等课程学习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审计实务、ERP沙盘对抗、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奠定基础,在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确立“重在实际应用、贵在能力素质”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遵循“校企(行)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邀请企业财务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紧贴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财务管理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形式,按照本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来开发设计《财务管理》课程。首先,细分财务管理岗位,分解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其次,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能力标准;再次,整合序化教学项目,确定学习性工作任务;最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操作和工作任务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实现课程能力标准,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二、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分层项目化”课程内容

围绕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基于企业理财工作过程设置“分层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在对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基于财务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围绕企业理财流程所涉及的相应工作项目和具体任务重构与职业核心能力对应的“分层项目化”课程内容,见右表。

这种重构的教学内容打破了财务管理原有的教学模式,按照工作项目与任务重新整合,以解决理财工作任务为主线,把财务管理知识点演变成解决每一个项目与任务的工具,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一个连贯的业务操作流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每个理财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构成,每个任务包括案例导入、任务安排、知识准备、任务实施(职业判断、业务操作)和能力训练五个环节,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和相关任务的决策方法,借助财务管理实训和真实案例分析,将理财项目、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将学习课堂变成工作场所,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场感性体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使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项目化、任务化和实践化,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重构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实现。在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强化学生理财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取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突出了企业背景再现、理财职场模拟、理实学做一体、能力训练递进、考核动态弹性等教学特色,将知识准备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将能力训练与理财实践相结合,将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课堂集中学习与资源库自主学习相结合,将任务测试与调研报告、财务分析和专业论文相结合。通过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仿真感悟,真实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财务管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四、改进实操技能培养模式,实现理财能力递进

针对课程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为依据,立足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色,做到学做一体、理实融通,实现理财人员的能力递进,创建 “感知实训、案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四位一体的实操技能培养模式。(1)感知实训,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国家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方式等。一般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训,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开展主题班会进行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相关实训活动。(2)案例实训,这一阶段由老师精选国内外理财项目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主要是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项目实训,本阶段主要是针对每个项目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实训,尤其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紧密的理财互动,如买房购车的资金如何筹资,多余的资金如何投资,赚了钱怎么分配,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财价值最大化等等,由此锻炼了学生的专项理财能力。(4)企业实训,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企业,感受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方法,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进程。企业实训结束后,组织企业财务经理、会计人员与学生间相互交流,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递进式的分层训练、渐次提升,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了财务管理的方法,体验了真实的理财环境,提高了学生理财能力,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到实际和教学做一体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构建以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层项目化”课程内容,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和微课,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岗位认知、案例分析、项目模拟和职场实战,创建“四位一体”的实操技能培养模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实现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课程改革能有效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并且促使教改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Z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