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

调控专业论文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省份

类别、专业

文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英语单科线

山东省

设计美术类

323

246.4

不限

史论类

411

校考专业合格

70

美术学(中国书体研究)

371

254.01

不限

舞蹈表演

202

234

表演(男生)

258

250.2

表演(女生)

202

237

山东省外

设计美术类

生源所在省份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控制线

257

不限

史论类

360

校考专业合格

70

说明

设计美术类、史论类:达到上述分数线按成绩优先的原则,参照专业志愿确定录取专业

山东省内艺术类本科录取规则:

设计美术类专业:按专业校考类别划定校考专业合格线及文化最低控制线。对于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我校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最低控制线(根据一志愿考生情况,划定文化最低控制线,划线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且根据招生计划及相关规定划定专业最低分数线。在此文化及专业最低分数线上的一志愿考生,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遵循志愿,择优录取,确定录取专业(校考专业成绩并列者,优先录取文化成绩高的;如文化成绩也相同,则优先录取外语成绩高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服从调剂的考生,可调剂至未完成计划的专业;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史论类专业:按专业校考类别划定校考专业合格线及文化最低控制线。对于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我校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最低控制线(根据一志愿考生情况,划定文化最低控制线,划线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且外语成绩须达到我校要求。在此文化及外语最低分数线上的一志愿考生,按文化成绩排序,遵循志愿,择优录取,确定录取专业(文化成绩并列者,优先录取外语成绩高的;如外语成绩也相同,则优先录取校考专业成绩高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服从调剂的考生,可调剂至未完成计划的专业;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美术学(中国书体研究)、表演、舞蹈表演专业:对于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我校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最低控制线(根据一志愿考生情况,划定文化最低控制线,划线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且根据招生计划及相关规定划定专业最低分数线。在此文化及专业最低分数线上的一志愿考生,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遵循志愿,择优录取,确定录取专业(校考专业成绩并列者,优先录取文化成绩高的;如文化成绩也相同,则优先录取外语成绩高的)。

山东省外艺术类本科录取规则: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体化双师教师技师

一、一体化双师

从事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双师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在企业至少具有5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并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求非常高。

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高学历,但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能讲授理论的教师,更需要传授实践经验的技师。目前,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此,我们高职教师也应该力争成为“一体化双师”。

二、数控技术维修专业教师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

1.高职教师职责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要具备思想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学术水平高的“三高”整体素质,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和工作中,还要具有健康的人格。

2.数控技术维修专业教师

在我们学院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承担“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讲授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取证”实践教学。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必备的数控机床安装、维修和调试能力而开发设计。

数控机床的质量好坏完全取决于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素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复合知识;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数控、驱动及PLC的工作原理,会CNC编程和编程语言;熟悉数控设备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各种常用(尤其是现场)测试仪器、仪表和各种工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技师的任务是生产产品,两者的服务对象有着天壤之别。在高职院校,教师要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较高级别的技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技师要考取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提高技师的理论教学能力。

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取证”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获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证书”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证书”,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考取“数控机床装调工考评员”或者“数控机床装调工高级考评员”证书,还要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培训教师”说明:培训中级、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我们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经过自身努力,全部取得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一体化双师”的资格。

三、建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建设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既能满足“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理论教学,又具备“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是将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一个真实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1.兼顾生产性和教学性

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不仅是完成“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际工作过程的场所,也是学习理论的场所,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的属性。在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具有4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和6台车、铣、加工中心实训台的物理环境,实现具有社会属性的安全制度和素质教育可视化管理,创建了良好的育人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

2.具备典型性和灵活性

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践训练必不可少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车、铣、加工中心实训台是平铺式的数控机床,为学生学习相关技能提供了部件装调维修训练功能,便于设备的可扩充性,有效保证了教学设备整体稳定、又利于完成局部调整更新。

3.利于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是“做中学”十分重要的场所,多种数控设备,还有激光干涉仪、精密水平仪、千分表、电工用等各种工量具,由于设备、工量具价格高及维修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但也能映射一体化双师的高素质。

四、成绩显著

教师培养学生数控机床安装、维修和调试能力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依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设计将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和实际工作一体化。

我们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们在院领导和系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合作,不仅教学成绩突出,历年编写了北京市举办的高职组和中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等赛项技能大赛技术文件,亲自指导高职和中职学生参加技能训练。2012年5月,我校高职和中职学生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均获第一名;6月,我校6名高职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中,取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有3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0名教师参与“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赛项“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有5名参赛教师获“教师组一等奖”。

我们教师将继续努力工作、精诚合作,努力成为优秀的一体化双师,建设高水平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参考文献:

[1]陈水生.浅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分离与统一.成人教育,2007,(251).

[2]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五年制学生大四上学期即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搜集查阅文献、开题等工作,并定期开设论文写作专题辅导讲座。建立研究生、本科生互助机制,提倡团队合作完成有意义和有难度的论题,强化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基金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和数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实施导师制,实行校内外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研究方向,及时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选择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强化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力度,强调指导教师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的全过程指导。加大对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量满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必备的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观,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督导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长效评价机制[3]。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完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严格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将质量标准作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评定的依据,注重论文的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②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中期、后期“三期”检查指导,实施学校、教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督导,抓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三期”检查指导:(1)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优化选题设计,做到选题新颖、难易适中,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重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宏观上判断选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及时调整难度和工作量。(2)毕业论文(设计)中期。加强中期检查与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抽查指导教师工作记录、定期研讨情况及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毕业论文(设计)后期。做好预答辩及正式答辩。预答辩是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正式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状况的全面检查和检验。实行答辩资格审查制和全员答辩制度,统一答辩要求,严格评分标准、规范论文答辩程序。建立健全评优制度,做好成绩评定工作,对不合格者督促帮助其整改,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提高。“三级”监控督导:教研室通过把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调研)、写作和答辩等环节,注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监控督导,扎实做好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

主要是针对毕业论文质量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质量: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及完成情况、学术水平,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状况,以及各院(系)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情况及管理措施。学校组织专家组以随机抽取、集中检查评价的形式,对各院(系)、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督查评估,并以现场督导调研的形式参与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发放指导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专项调研。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环节,依照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及时提出和反馈整改建议。

学校通过建立抽审机制、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反馈制度,形成“检查—反馈—改进—检查”的闭合循环监控系统和长效督导评价运行机制,实施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程监控督导,从而强化管理与监控力度,推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毕业论文质量[4,5]。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及学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着力加强毕业论文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意识,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增加指导教师的责任感,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不断优化、逐步完善毕业论文全过程监控评价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作者:贺圣文 赵仁宏 孙宏伟 吕世军 高鹏 单位:潍坊医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础医学院医用物理学教研室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数控人才需求调查

为了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我系对数控人才的社会需求作了调查。

(一)调查方式

1.走访本市的相关企业,和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交流座谈;2.问卷调查:向本系07、08届部分毕业生发放调查表,进行信息反馈;3.网络调查:通过QQ、EMAIL等网络工具对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调研。

(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针对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其中包括近几年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单位。企业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它们是重庆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重庆嘉陵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长江轴承厂、重庆渝江压铸有限公司、重庆潍柴发动机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长江涂装机械厂、重庆长江轴承厂、浙江恒泰机械厂等。

(三)调查结果

1.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单位评价调查

调研表明,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岗位主要是普通机床操作和数控机床操作,少数在数控机床装调维护岗位。为了更准确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总共调查了11家企业,60名毕业生。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院数控专业综合评价为51%优良,45%称职,4%不称职。这能看出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

另外,毕业生在企业的稳定率平均为49%,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一般;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一般;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良好。数据说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为数控专业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

2.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调查

根据调查得知,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直接从学校招聘的学生占一半左右,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和从社会招聘的占一部分。这说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毕业的学生,具备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因而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3.企业对数控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查

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高。企业非常强调学校要关注诚信和敬业教育,他们认为,肯吃苦、善沟通比专业能力培养更重要。要求毕业生应用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开拓和创新精神,要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2)强调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企业对学生识图与制图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其次是CAD/CAM软件的运用能力,再次是对数控机床编程加工操作,以及对数控系统和机床电气方面也有要求;

(3)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通机床操作经验,而对数控机床的操作经验要求并不高。因为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和阅历,只要具备扎实基础,就会很快适应数控机床操作。

4.数控技术未来人才需求量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在前几年多数企业的机床设备以普通经济型设备为主,近几年时间内,数控设备增加迅速。比如重庆江陵仪器厂,自2006年起增加了10多台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电火花机等),其总值相当于过去10年的设备投入。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近几年就投入了几千万的高精数控加工设备。国家规定在2015年前数控化率要达到15%以上,数控机床将增加40-50万台,相应将增加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目前数控加工编程、操作与数控设备维护复合性人才紧缺。

二、目前我院数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上得知数控人才紧缺,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结合以上调查来看,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的学生职业精神较差

学生的稳定性较差,不能专心于工作岗位,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合作精神,责任心有待提高。他们没有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习惯性跳槽、失业或转行。学生的这些自身问题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一些难度。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生感觉基础课程知识太深,学着很累,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的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差别。一方面的原因是数控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明确,目前我们定位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了三个方向。它们是数控加工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从而导致课程设置错综复杂,使得学生学习困难,泛而不精。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不充分

1.师资力量薄弱。我院数控教师队伍存在着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目前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现在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单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和企业工作背景,对数控人才知识结构也缺乏了解,因此很难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制约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实训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训时间少。目前我院购置的一些奥贷设备,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及价值。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进入车间实训外,课外实践动手的机会很少,实训设备没有完全有效利用。

三、我院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1.强调素质教育

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注重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从入学开始,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定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完善能力结构的培养

注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探索“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三种结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其他机电产品制造等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等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经验精神的,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岗位的数控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课程体系建议

1.以学生后续发展为基础,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职业素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础文化。在公共课的内容设计中,紧密结合数控专业的工作过程的需要。按照数控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职业素质课程贯穿于数控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

职业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

2.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目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看,我院数控专业培养方向是数控加工与编程岗位。因此开设的课程应突出机床操作、加工工艺、夹具、刀具、量具、手工编程、自动编程等。要弱化电工电子、机床电器和机床维修这些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或优化要根据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入手。项目化实训和专业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要求、《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归纳典型零件加工的工作任务,明确主要岗位,并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设计综合性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舍弃一些繁锁的理论指导、证明方面的内容,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

通过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训、企业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系统化设计,学生的学习由学习型任务真实的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实一体,并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3.坚持两个体系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和目标岗位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阶段,通过基础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训环节,并结合技能鉴定,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把专业知识通过进阶式的技能实训项目逐渐渗透到岗位职业能力中,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教学改革建议

狠抓质量工程,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教改科研等。积极参加市级、部级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此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同时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其他相关专业,共同开发项目建设,突出专业办学重点和亮点,提高专业知名度。

(四)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合理专兼教师比例。把老师送出去,把专家引进来。通过专项培训、企业实践锻炼、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专职教师。派出他们参加各类机构主办的培训和研讨班或到企业现场培训等方式。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教学组织方式;学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法,了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再者把专职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作锻炼,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借助名师工作室、老带新、教学团队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效率。此外,也可从社会上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提高数控专业教学水平。

(五)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1.校内实习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数控车床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数控维修实训室、CAD/CAM实习中心。设备种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为教改活动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了条件。但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加强完善,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2.校外实习基地

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择实力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大与已有的校外基地的合作范围和深度。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等项目中去。建立有利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教师挂职锻炼方案,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企业锻炼,安排“双师素质”水平高的教师在部门做交流学习。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学生实践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王泓.《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网络财富,2010(11):226-227.

[2]李庆,马进中.数控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1.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现代控制理论;英文教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P2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31-03

一、引言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作为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我校已开展多年。这门课程是矩阵论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延续,因而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再者,由于控制学科的飞速发展,使得该课程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发展快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大学生与世界其他高校学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国际大融合发展的需要,双语教学在高等学府中受到了高度重视。2001年教育部提出,在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为本科教育中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并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性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2]。近年来,双语教学尤其是对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3]。多项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在电气工程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有利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国际化以及讲授内容的快速更新,显著地提高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英语的执行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将会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扬州大学的电气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水平。因此,如何开展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尤其是在双语教学要求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灵活应用教学成果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扬州大学电气专业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近年来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培养电气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对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和课程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根据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等特点,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二、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现代控制技术是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门学科。“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作为“自动控制原理”的后续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在学习过自动控制原理和矩阵论等基础课程之后,了解当今控制理论和应用领域的一个新阶段,现代先进的控制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学时的限制,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只涉及到线性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和解的分析、能控性/能观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状态观测器和状态反馈的实现等内容。

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了解时域形式状态空间模型的形式、状态变量、状态方程的求解以及解得特点,开展系统的定性分析――能控性/能观性和系统稳定性分析,尤其是掌握运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线性、非线性系统的稳定系判断。进而,能够对目标性能要求下,开展系统控制器和观测器的设计。

三、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双语教学面临诸多不利条件:(1)内容的多样性和课时的有限性;(2)在有限的课时数的条件下,如何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英文教材所阐述的内容;(3)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控制领域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4)如何提高词汇量和英语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的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尤其是写文献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及其“扬州大学电气专业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情况,对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的施教做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性教学探讨。

1.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选择。在采用双语教学之前,“现代控制理论”课程采用的一直都是中文教材。考虑到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需要,高质量的英文原著教材是必需的。为了保证英文教材的内容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教学团队对国外的不同的现代控制理论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和调整。要尽可能使用与电气专业相似用词习惯的原版教材,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情况下,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很熟练地掌握专业词汇的用法。同时,这本教材需要在中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样团队教师可以很快了解和熟悉英文教材的内容。最终作者团队选择了英文教材[4]为“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材。

2.讲授内容的合理调整。由于国外大学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模式、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方式放上,与我国大学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作者团队已经较合理选择了教材,但是外文教材内容与我国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教材相关知识点也存在一些遗漏和重叠。比如,中文教材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时,多是从控制起源,结合一些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如北宋苏颂等利用反馈原理制作的水运仪象台,瓦特利用离心调速器发明的蒸汽机,劳斯-赫尔维茨提出的频域形式的稳定性判据,以及李雅普诺夫提出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等概述性的知识进行介绍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控制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结合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对状态变量、状态空间和反馈等一些重要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该英文教材尽管也介绍了一些现代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的一些主要的定义或者定理,但是并不是按照这种历史脉络的角度,而是从数学的角度。作者团队认为,为了让电气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相对枯燥的概念,则有必要弱化它的数学的含义,而凸显它的控制部分。但是后续的关于系统能控性/能观性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介绍等基本上与作者团队之前采用的教材一致。

另外,所选英文教材内容比较丰富,篇幅比较长,教材中有些内容需要应用的矩阵论知识比较多,难度比较高,如教材中介绍关于高阶微分方程转换成状态方程部分,针对输入部分有微分的情况,以及针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如何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判定系统的稳定性等问题,对于电气专业学生而言,一般不容易完全掌握。榇耍笔者教学团队,参照课时情况,对该英文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如简化了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和零极点相消等部分内容。凸显现代控制理论方法的核心思想――状态空间法,以满足课程大纲的要求。

3.n件制作和现代控制实验开发。由于该本英文教材没有相应的诸如PPT、程序和实验平台等教学用的辅助资源,作者的教学团队在消化吸收英文教材后,并基于前期的研究性教学的成果[5],开发了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同时,在该双语教学的课件,作者团队还将团队早期收集的一些参考资料中的精髓内容也以最合适的方式得到了呈现。

作者团队在近五年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发现,非常有必要开发现代控制实验平台,尤其是基于双语教学要求下,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内容。但是,在此这前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在该课程上,一直没有相应配套的仿真和实验验证平台。为此,作者团队教师设计提供了倒立摆实验平台,为双语教学的现代控制仿真提供了验证平台。学生在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时,可以用上该课程多个核心内容和知识点:系统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分析和系统状态反馈控制设计等。同时,倒立摆系统与杂技中的顶杆平衡等有异曲同工之处,极具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现象。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图书馆查找资料、网上搜集材料等,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并鼓励学生将一些与教材的不同之处反映在报告中,以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比如,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实验”中要求学生采用第一法和第二法分别对倒立摆系统进行稳定性验证,尤其是稳定裕度的阐述,仔细对比两种方法验证的结果,总结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结合仿真结果分析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学的PID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总结现代控制理论方法的优势所在。通过自主开发的实验和仿真验证平台,不仅完成了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同时让学生熟悉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控制技术仿真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熟悉了Matlab/Simulink这一科研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计算软件,包括与现代控制课程密切相关的LMI,系统辨识等工具箱。

4.灵活多变的双语教学方式的应用。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较之之前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作者团队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选择一些经典的控制系统例子,课堂中采用边教学边实践的形式。另外,还采取课堂教学与讨论同时进行,尤其注重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和集中考试同等重要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布置一项课外作业,也传统的课外作业不一样,采用开放的形式。翻译一段作者团队精心设计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涉及一个倒立摆系统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并模拟杂技表演的模式进行介绍,学生不仅完成了作业,了解倒立摆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同时学生也增加了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具体应用的兴趣。

四、结束语

在双语教学要求下,在学习中如何采用该理论的内容解决电气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际问题,一直是作者团队在课程教学中讨论的问题。尽管团队至今已经为四届学生开展了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结合电气专业的特点,对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安排,学生和各级督导都普遍反映较好。尤其是经过双语教学的探索,学生逐渐达到了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英文教材和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仿真实验以及撰写报告和大作业等各种考核形式,达到了该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文提出的双语教学的一系列举措,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对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把原本抽象且枯燥的知识点和定理通过形象生动地实验讲授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在教学中不断积累,逐步完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将是作者团队一个值得继续努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嗣瀛,高立群.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2.

[2]刘艳君.“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195-196.

[3]李世华.“智能控制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8-9.

[4]Richard C. Dorf,Robert H. Bishop. Modern Control System[M].美国:Prentice Hall出版社,2012.

[5]李生权,李娟,莫岳平.电气专业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5):116-117.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控制系列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性教学

作者简介:黄艳岩(1979-),女,江苏涟水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富雅琼(1983-),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2010年高教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HEX20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76-02

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控制理论实验、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分别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以上实验课程主要依托于控制理论实验室、温度检测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课程涉及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的学科领域有: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过程基础、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等,覆盖面比较广,实验涉及该学科领域的许多先进技术。

一、控制系列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控制系列专业实验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对相关控制专业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的模式比较单一,多采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

(2)各门课程实验装置及内容相对独立,交叉关联少,缺少相关课程和相近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映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连贯,缺乏系统的概念。

(3)实验指导书过于详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对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在方法上有新的拓展。本文主要对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实验内容,改编实验指导书。

二、教学改革内容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将实验项目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训练基本的实践能力。选做实验则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验的难度和对学生的要求,将实验项目分为三个层次。[1]

(1)验证性实验项目:为必做实验,固定时间、固定班级。这些实验往往只涉及一门课程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使所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项目: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2]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以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3)设计性实验项目: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3]此项目可设置成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改变实验任务指标,对实验的实现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具有自主创造性的学生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2.调整课程内容

控制理论实验、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和过程控制专业实验3门实验构成了我校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群。按照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从原有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对三门实验课程内容的调整:

(1)控制理论实验。控制理论实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基本知识,给学生正确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用直观、简便的方式来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培养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素质,并达到能自主开发、实际应用的目的。[4]其依托的控制理论实验室主要利用自控原理实验箱,对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仿真研究,如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其稳定性研究、PID校正、非线性系统性能分析等。另外还配有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利用该设备使现代控制理论中的若干理论得到验证。如:利用状态空间方法对系统建模,进行系统可控性、可观性及稳定性研究;利用观测器对未知状态进行观测,利用状态反馈理论进行极点配置,并设计控制器等。

该实验课时8个学时,隶属于自动控制理论课内实验,原有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调整后的实验项目见表1。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8个学时的课内实验后可选做难度更高的其他实验项目。

(2)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主要依托于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实验室及温度检测实验室。本课程是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相关的实验性教学环节。课程任务是巩固和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自动化仪表和装置,掌握测试方法,具有按实验指导书进行设计、调试、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该实验课时32个学时,调整后的实验项目见表2。

(3)过程控制专业实验。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主要用于过程控制专业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过程控制装置、过程建模、单回路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典型单元操作的控制和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加深对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主要参数对过渡过程的影响规律及主要调节规律、控制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调试、投运和参数整定及分析处理过程控制中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该实验室实验课时32个学时,调整后的实验项目见表3。

3.开放性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按照固定的时间、统一实验内容,学生没有选择性,实验操作基本上是“照方取药”、“按部就班”的方式。[5]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过硬的实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1)公开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及要求。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周,通过网络向学生公布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及设计性项目、每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开设的具体时间、每个实验的分组人数和实验分值。[6]让学生提前了解,便于他们按要求去查阅资料。对开放式实验的管理办法、成绩评定办法、实验的运行方式等规定同时予以公布,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便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

(2)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正常运转,我们针对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院有关实验管理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开放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开放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纪律”等。另外,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开放记录的各种表格:“开放实验申请表”、“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表”、“开放实验成效分析表”、“开放总结报告”等。每个学年都要求参与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按照各个记录表的要求逐项详细登记,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登记情况,并在期末对开放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4.改编实验指导书

不同的实验模式对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也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书需要给出详细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等。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就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出结果,完成报告。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所涉及的知识点不确定,因此实验目的要求不确定,因而实验指导书对所用的仪器、设备及材料、实验的方法、步骤只做概述性介绍和提示。综合性实验所用时间并不确定,所以不适合全班同学完成同一项实验内容,在时间上也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来完成。设计性实验突出它的自主设计性,可以是单一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设计性实验指导书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所以设计性实验带有试探性、研究性,在时间上也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

三、结语

我校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长期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控制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连贯了、系统了、领悟了许多做实验的乐趣。通过主动参与开放性实验,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不少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环节所做的课题也和控制系列专业实验课程有很大关系。由于本课程群的改革,使得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38-240.

[2]刑凤兰,王丽艳,刘红霞.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64-266.

[3]周鲜成.规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03-105.

[4]赵正天,李炜.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3-15.

[5]王茜.自动化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96-98.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控制类课程 课程群建设 措施

【基金项目】2013年3月,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群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Y13-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5-02

一、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改革逐步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尤其针对学科特点进行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环节。近年来,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式、课程内容调整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还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者结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对本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控制类课程统筹布置,优化课程和学时安排,合理布局开课时间以及课程内容,才能保证控制类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建设必须以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

课程群指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有效措施。当前,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的课程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概念、内容、方法及体系构建没有统一标准和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作者根据自身在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发现:目前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尚存在些问题,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充分、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缺失、课程实践环节偏少。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控制类课程远离实际应用,造成学生就业后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无法体现出控制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优势。因此,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二、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

从本质上说,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是为了实现现代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对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革新。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特点及专业特性,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控制类人才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方向、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要不断调整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课程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优质教材撰写和选用,以增强控制类本科生学生面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凝练控制类课程群内容、优化课程群体系

控制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此课程群目前存在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实践教学薄弱等缺点。因此,可以考虑在重新修订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对目前控制类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注重课程间协调发展,合理安排授课顺序(经典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合并融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修订和编写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控制系统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的应用和学习。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控制类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多、公式多、需要展现的动态过程和变化特性较多,在课堂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大量作图和书写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讲解分析原先基本原理和晦涩问题,使学生学习控制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及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便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在网站上,学生可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交互式方式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讲授控制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大多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将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并针对实际课题进行简化后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力和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并且注重学生实际工程调查,广泛收集科技资料,使教学、科研、工程有机结合,适应控制类专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筹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培养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具体措施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技术领域课程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充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实践性强、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造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

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扩展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等几个方面。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群中的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技术内容进行凝练,并针对性的开展基础实验、工程训练、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内容方向;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群师资团队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特点,成立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团队,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适时负责对课程内容调整,教学知识更新,教学成果校验等主题工作,力争躲到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另外积极开展就业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建设基于项目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提质创优活动,形成良好的课程群建设氛围。

(三)课程群教材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材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建成集纸质、电子、网络教材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群教材系列,同时避免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剔除陈旧过时技术内容,为师生提供知识内容更新、能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教材。另外,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高质量优秀教材,丰富教材体系和内容。

(四)课程群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应提升教学教改理论水平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研教改和科研作用,紧密结合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开展与本专业休戚相关的工程类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实践。

四、结论

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对现有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践经验,提出从凝练控制类课程群体系优化、信息化技术利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并从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措施,对自动化控制类本科生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梅,陈立潮,吴志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2]张富忠,罗成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电子技术,2003(15).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Z1).

[5]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6]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

[7]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8]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技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和方法

数控机床集传统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是现代工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我国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批量生产、应用数控机床,到加入世贸组织后正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现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数控设备应用人才分两类,一类是在大中型企业,工件一般为批量件加工,数控机床的编程、调试、操作、维修岗位分工明确,编程、检修人员为“∣”型(专而深)人才,一般需要本科学历,需求量较少;调试与维修人员属“─”型(宽而浅)技能人才。二是小企业零件为数件加工居多,需要数控机床的编程、调试、加工、检测、维修的“─”型技能人才。这种“─”型技能人才,正是由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所担当的。

一、五年制高技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从事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所需的理论知识、能从事数控机床装配与调整、对数控机床进行调试维修维护,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素质结构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较强的文字表达与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2.知识结构

(1)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

(3)掌握机械、电气设备的性能、结构、调试和使用的基本知识。

(4)掌握数控机床装配、维修、保养的基本知识。

(5)具有工程材料及其加工的初步知识。

(6)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7)具有初步的设备技术经济分析及现代化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

(1)能读懂数控机床部件与总装图、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原理图、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能绘制连接件装配图。

(2)能根据装配调试要求准备工具、工装,能拆卸、组装整台数控机床,能调平机床导轨,能完成两种以上部件的装配或一种以上数控机床的总装配。

(3)能在数控机床通电试车时,通过机床通讯口将机床参数与PLC程序传入CNC控制器中,能完成机床数控系统初始化后的资料输入,能使用系统参数、PLC参数、变频器参数等对数控机床进行调整,能通过数控机床诊断功能进行机床各种功能调试。

(4)能进行两种型号以上数控系统的操作、加工编程,能根据零件加工工艺要求准备刀具、夹具,能完成试车工件的加工,能通过零件试切来进行误差分析与调整,能对机床进行水平调整,能进行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调整。

(5)能通过数控系统诊断功能、PLC梯形图等诊断数控机床常见机械、电气、液压(气动)故障。

(6)能使用通用量具对所加工的工件进行检测,并进行误差分析和调整,能读懂三坐标测量报告、激光检测报告,并进行一般误差分析和调整。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业主干课程的确定与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实践课程,如图2所示。其中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实践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

三、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涉及的知识面广、技能种类多、实践性强、素质能力高。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应贴近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把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之路。

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客观上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演绎、推理、分析、归纳、类比、综合等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文法、操作训练法、讨论式法、行动导向法、现场教学法等转换,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项目、虚拟车间、虚拟企业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具体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条件。

以“课题驱动、项目导向”产学合作把课程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锻炼,置身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职业能力,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1-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步扩大,而这种扩大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平衡“数量”与“质量”关系,从而使培养质量得以保障,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注重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研究。

一、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现状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地向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反馈,以使管理者和教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也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控制教学的目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前瞻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这一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能够及时地获得教学中的各要素、环节及状态的反馈信息,而后通过对这些反馈信息及时的评判与控制,可使教学质量的管理真正起到激励教学过程的作用,并使教学更加注重实效。目前,我国本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已日趋成熟,并已得到较好实施,这对本专科层次的教学质量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区域性、学际性、导师制的差异,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特殊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建立一套统一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受到一定的制约。由此导致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研究,滞后于本科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难点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培养方案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模糊化、教学问题的复杂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不健全性等,都阻碍了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

1.制定培养方案超越国家要求方面的难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中指出,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报告还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形成解决教育教学或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认识较为模糊,因而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代替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如有的学校把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内容与做法简单地搬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上来;有的学校不把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之一,不把它作为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还有的学校认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含金量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可同日而语;更有甚的是有的学校把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培养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属于技能型研究生,较学术型研究生更具职业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其进行学术方面培养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制定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理论性教学方面的难点。在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教学忽视技能性与实践性教学,已成为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高校所开设的公共课比重要大于专业课,案例及教育见习课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忽视了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从而大大降低了该专业教学的含金量;有些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不足,因而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仍由学术型教师来承担,这就导致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不够。

3.学位论文过于重视学术性方面的难点。长期以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认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和关键。学位论文是对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知识掌握、运用、创新等综合运用的考核。既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属于技能型研究生,那么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也应该侧重于技能的研究。这也是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规格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这一点上,各高校基本上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规格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也就是学生写的是学术型论文,而不是技能型论文。还有些高校在和盲审的要求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也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与国家的要求完全不符,因而,也就造成了在监控上存在着广泛性的难点。

4.教学方式与手段存在单一性方面的难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学方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生教学应该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职责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充分发挥专业型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目前我国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以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来给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上课,而不是用技能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不足,就难以实现对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5.教学质量评价模糊化方面的难点。当前我国专业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再加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因而使评价结果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首先,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价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其次,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价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缺乏同步性。最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难以定量。此外,部分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仍然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评价制度,这也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在这种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的大环境下,教师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开拓教学,有时甚至出现和学生共同应付的现象。

三、构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

1.构建培养方案质量监控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张,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迎合社会和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必要的。高校必须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宗旨,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论文要求等内容,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也就是,各招生单位应依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和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精神和要求,充分考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需要为根本,倾听基础教育专家和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意见,定期修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定期地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定期调查评价制度。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听取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工作的改进、管理工作的提升提供依据,以达到对培养方案质量体系的监控。

2.构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是研究生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保障,亦是构建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监控大致包括对学生学习前的监控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教学前的监控来说,学生学前的准备状态是最基本的监控因素,所以,对于学生的课前监控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应该发挥教育的诱导作用,加大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的力度,使学生走出“论文为重”的学习误区,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明确其学习目的和课程学习前准备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做好学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教学过程的监控来说,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效进行监控,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成效进行监控。也就是要实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双向监控。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反馈信息等,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进行改进。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不定期检查,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程度、技能的形成程度等进行检测。这样才会保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3.建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直接影响和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也是通过科研工作实践,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的一项综合训练。通过学位论文,可以检验出研究生是否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否已具有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是否达到了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等。因此,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特点使得其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因此,在论文质量监控上也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各高校应制定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系统。根据国家对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论文题目的选择、论文内容的编排、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论证过程等,都应侧重于专业性和技能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果非要追求学术性的话,那也应在专业性和技能性方面侧重于学术性。

4.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是高校对其培养方案进行调控的参考因素之一。因此,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势在必行。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深度是专业的先决条件,而知识的广度又是深度的基础,二者的辩证关系密不可分;知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第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方法有很多,就教学互动而言,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第三,教学效果的可测性。在教学效果方面的监控,包括对课堂教学的条理性、启发性,易于理解性等的监控,对教学思路开阔和方法多样的监控,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程度的监控等。

总之,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更能使评价本身丰满。但评价结果不能一概定性描述,而应尽可能量化,调查表经过量化处理后,相应结果应反馈到任课教师,以便教师本人做实际改进。部分研究生座谈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评估方式,理应成为教学评价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拓,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02,(4):33.

[2]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9.

[3]时花玲.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薛振田,周小军,胡鹏,崔建.关于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7,8):42.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61-02

一、引言

日趋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更多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人才,而高等院校开展全英语教学正是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改革[1]。我校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并把自动化全英语专业作为试点实行全英语教学,并已经实践了近三年。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应能掌握分析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法,并能完成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系统安装与调试等[2]。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背景[3]。两年多来我们开展了该课程的全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工作。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全英语教学的特点

(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仿真、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学生应能运用离散控制理论,设计M足要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先修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授课对象的特点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自动化专业试点班和留学生班的学生。试点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自学能力。选拔时也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经过基础课的学习,基本适应了这种全英语课程教学方式。留学生班学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但数学基础相对弱些,在讲授时需补充或复习相关基础知识。

三、全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一)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制定授课计划、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的依据。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一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能力,现场从事自动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2],我们制定了此全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而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另外,它也是一种建立在完整的控制理论基础上的自动控制系统。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内容,但需考虑理论教学的深度应能够支撑该课程所涉及到的技术。

(二)完善全英语教学课件

我们根据全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所选教材对课件进行了全新的制作。强调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明确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

为了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于Matlab仿真技术,利用Simulink仿真工具中的相关模块搭建数学模型,进行仿真与调试,根据要求修改系统和优化参数,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选择高水平的全英语教材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文教材种类繁多,基本能满足各层次的课程教学要求,但英文教材相对比较缺乏,很难满足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要求。经过长时间的查阅、调研,我们选择《Discrete-time Control Systems》(第二版)作为该课程的参考教材。该书是国外大学教材,内容详尽,适合本科生使用。书中除了讲解离散控制系统的理论外,还有许多实际实例,学生可以根据实例较好地理解系统理论。我们还选择了和英文教材对应的中文版《离散控制系统》作为参考书。学生可以阅读英文教材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借助于中文参考书学习,从而达到了理解教学内容,又学习了专业英语的目的。

(四)课程网站的建设

团队成员需要制作全英语授课教学视频,并把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上传至学校课程中心网站,学生可随时登录课程网站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另外,还需要把教学大纲、复习思考题、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参考资料以及常用的相关链接等均上传到课程网站上,并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网站资源。

(五)完善考核方法

要求学生所有作业全部使用英语。课程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均采用英语卷子,学生也用英语作答。本课程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40%和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外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方面,以加强过程考核力度。

四、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全英语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确保传授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教师需要清楚地介绍重点和难点,因此应考虑好如何用容易理解的英语口语表达专业含义,并结合录像、PPT等多媒体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结合学生的学习体会的基础上,安排适当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调动其参与问题的解答和学习。

通过讨论课培养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互答,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知识掌握的水平。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做专题报告,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理解如何建立一个控制系统。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是能否得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4]。学校鼓励承担全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和专业课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模式和语言能力。已有三位本课题组成员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一年,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及口语表达能力。

在开展全英语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实现各门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最终实现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结束语

通过全英语课程的实践,我们认为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能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培养目标,需要有较高英语口语水平的老师承担全英语教W工作。教师需要重视自身英语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引导学生。另外,要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使全英语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凌素萍,林锦连,朱耀辉,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现况调查及现存问题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J],2014,22(1):128-131.

[2]张向锋,文传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93-94.

[3]陆锋,陈桂,林健.自动化特色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58-59,67.

[4]叶蓓.高校实行全英语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9,(23):600-60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ZHANG Xiang-feng,Wen Chuan-bo,Chen Guo-chu

(Dept. of Automation,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工程;CDIO;主体意识;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6-02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贸交流的高速增长,社会对工科毕业生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工程项目掌控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以及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的能力。这就对我们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高等工科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寻求有效提高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合理途径,不仅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外的多所教育研究机构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200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国外大学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1]。2005年,CDIO工程教育开始引入国内,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在各层次院校推广。在自动化专业和测控专业的课程中,《过程控制工程》是自动化专业与测控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以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满足生产工艺为要求,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理论和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在《过程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以下两点突出的问题:①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匮乏。学生对冶金、化工、电力等自动化和测控专业主要面向的培养领域的生产环境、装置、仪表、典型工艺流程等缺乏认知,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在工业生产日益国际化情况下的产品、流程及系统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的需要,理论与当前工程需求脱钩。②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学生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自然也应该体现在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中。但是,由于现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限制,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习、课程设计)中,往往从实践的对象到实践的手段都依赖事先制订的指导书,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缺乏实践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经过四年的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的积累效应,使学生很难养成实践的主体意识。这种不足,既不能实现工科教育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目的,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降低了学生成功就业的机会,降低了学生迅速适应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的能力。

一、全过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案的设计

根据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学生应该通过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因此,必须在课程中融入符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案例,以项目操作的角度,从项目的筹备、项目的运行到项目验收,根据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情况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实施对应的教学工作。所以,必须选择适合本科教学要求和水平的实际工程案例,将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以及工程技术,通过案例的讲解和讨论教授给学生,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必须始终保持学生主体意识,不能以教代学。在这个过程中,以全过程的形式将工程项目案例引入教学环节,CDIO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实际操CDIO全过程项目的结果来检验。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按照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团队的形式(团队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来自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项目执行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理论和技能加深理解和熟练程度,形成团队意识,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案实施

1.通过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追访和在校学生现状的考察,结合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根据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对现行的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局限进行总结和分析。

2.针对1中存在的局限性,根据CDIO的理念和国内外已经成功的经验,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①教学目标与大纲的调整,《过程控制工程》课程一门专业方向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工程设计及实现方法,了解常见典型生产过程的特性及其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运行维护能力。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后,教学目标既包括专业知识要求,同时强调能力的提升,训练学生从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角度设计、分析、实现和评估过程控制系统的能力,同时熟悉对工程项目的开发的全过程。为此,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作相应的调整,使《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要求和目标与CDIO的理念相适应。②教学内容设计,为达到调整后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建立工程的概念。课程实践环节,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控制工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一项包括构思、设计、实施、改进和展示全过程的团队研究项目,在合作中探索学习,提升四大能力,使学生体会发现和创造的乐趣。③教学方法设计,由于CDIO工程教育强调学生的能力的提升,需要增加学生执行项目和运作的时间,而总的学时基本维持不变,因此必须压缩授课学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调整:对简单易懂的内容采取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符合工程实际的案例教学和讨论,通过介绍专题背景资料,采用PPT、录像、专家讲座和现场参观等多种授课形式,鼓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加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分组,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全过程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并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知识的互补;建立基于“可行性”的评分标准,加大项目执行情况占成绩的比重,将实验、实习(项目全过程实践)成绩提高到期末总成绩的50%。④根据CDIO12条标准考察教学效果,建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及时总结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过程控制工程》课程中应用的经验,对CDIO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整。

三、结论

《过程控制工程》在经过CDIO模式教学改革后,体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程度和钻研精神明显提高。

2.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多数学生愿意主动配合团队其他成员完成项目工作。

3.学术和工程技术的视野开阔,引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4.毕业生就业后,反馈对相关工作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比往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模块化;差异化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进一步将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十万年薪招聘数控操作人才”的广告屡见不鲜,来自人才市场和企业的用人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年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上看,已超过企业的需求,不会出现供需失衡问题,问题在于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所谓高技术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不尽合理。可见,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的社会定位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参照普通高校同专业制定或简单压缩而成,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也不强,不适应学生择业和企业用人观念的变化。朱镕基同志在2002年全国职教会议上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第二届国际职教大会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应是开放的、柔性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且是以人为本的”。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应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和较高品德修养、人文素质、文化基础知识等内容进行,并且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以服务于社会为基点,以企业需求为生存发展的基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调整、开发职业教育课程。

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市场调研分析

通过对宁夏“小巨人”机床集团和富安捷铁路轴承有限公司等应用数控设备比较集中的企业调查发现,现有数控人员从事的岗位中,数控机床操作占80%,数控编程占6%,数控维修占6%,能同时从事以上三种工种的占8%。这些岗位上的人才来源大致有两个:第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控专业毕业生。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尤其缺乏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人才的需求。这正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瓶颈”。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前景将会十分乐观。第二,接受过数控培训的企业员工。他们的优势在于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实践经验,但基础及专业知识薄弱,尤其缺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气液压控制和常用数控系统的了解,难以胜任新产品开发及难度相对较高的零件操作加工。调查还发现,不同的数控岗位对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差别很大。比如操作型数控技术应用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加工、夹具、刀具和量具等方面的理论及实际操作知识,在数控机床的操作等方面要有很强的操作技能。数控编程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实践经验、数控机床、数控编程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不同的要求为重新设置开发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数控人才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不准确

数控专业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学科于一身,内容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学生在短短二年时间里系统掌握这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很不现实。由于专业定位过于笼统和理想化,造成学生对各种技能和理论知识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克服重学科、轻实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要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向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技术知识为目标。理论教学要给学生搭起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知识框架,根据企业对人才不同的需求,调整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学科学时所占的比例,实现差异化教育。实践教学则给学生铸造一块企业急需的定向性很强的技能模块,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细化技能培养,实现差异化技能教育。总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开发要有别于普通高校,不能成为本科或大专课程的简单压缩。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生产,突出实用性,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但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授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另外,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作为努力目标。

学校应制定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专业师资建设规划,明确各期目标,保证“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占较大比重。

拓宽培养渠道,确保“双师型”教师质量学校应想方设法拓宽师资培养渠道,选送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实践能力,使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聘请相关专业教授、行业专家定期来校作报告,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在待遇、职务和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做较大倾斜,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引入合理的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提高师资水平在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从企业招聘或聘任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促进在岗教师的积极性,增加紧迫感。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及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能力,增加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教学数控实训设施虽有所增加,但仍大大落后于当地企业。另外,实训内容长期不变、训练水平不高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另外,除增强实训外,应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实训层次。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

(一)设置三个专门化方向

高职教育要保持自身特色,要考虑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企业用人针对性强的矛盾。数控技术专业可设以下三个专门化方向:

操作型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机床操作,编程的相关知识,有扎实的数控加工基础和工艺知识,掌握夹具、刀具、量具知识以及加工程序的校正和修改,能检测排除简单的机床故障。

维修型维修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机械、电子、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整体分析、诊断能力,掌握机床传动原理,控制原理,数控装置原理以及气、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及相应的检测、维修方法。

编程型编程人员应十分了解数控设备的具体编程,要有扎实的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但要掌握手工编程、自动编程的技能,还要会使用一至两套计算机编程软件,具备数控加工工艺编制的优化能力。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按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以知识应用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系统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避免使专业理论知识走向简单化、大幅降低理论水平的极端。在构建专业课程知识平台时,要以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为平台,形成综合化的专业课程模块、有针对性的技能知识专门化模块。针对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将不同的综合化专业课程模块和专门化模块进行组合,形成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化专业课程模块(1)机械制图:包含机械制图和CAD或CAXA内容;(2)机械设计基础方面:包含公差与配合及测量,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内容。主要培养有关机械工程的初步知识和能力;(3)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器控制PLC,液压与气动传动等内容,培养机械控制的相关知识和能力;(4)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培养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的知识和能力。(5)计算机应用:包括微机原理、编程、微机接口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培养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6)传感器技术:主要包括检测各种物理量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7)数控技术基础:包括数控机床、数控编程、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门化技能模块该模块设立三个专门化方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完成技能训练和就业上岗前的培训。应在学校统一指导下,系统介绍说明各专门化模块课程的情况、要求、方向,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进入某个专门化组。每个专门化组下还可独立设置子课题方向,如操作型可分为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子课题组,同时,各子课题可以互相交叉,力求知识技能全面,突出重点,强调技能熟练。

(三)实训教学的设置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岗位实习三部分组成。(1)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可通过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形式完成,具备对设备、材料、工具、量具、装配等工作认知使用的基本技能。(2)专业技能训练是模拟任职岗位进行的系统训练,按照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安排训练内容,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如数控车床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内容包括必须掌握数控车床操作、加工的工艺过程,加工基准的确定原则,机械原点,加工原点与编程原点的相互关系,加工参数的设定,观察加工状态与调整切削要素关系的能力,补偿值的修正与测量方法等,以及数控车床的检验、调试与维修,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等。(3)专业岗位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顶岗实践,获得岗位技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及早了解社会,加强劳动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标准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标准是能力培养的有效保证,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1)基本技能考核多属于单一技能考核,每项技能考核可以参照相应的初级、中级证书要求执行。(2)专项技能考核是对多项能力的综合考核,针对性强。考核项目按照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拟定,如数控车床操作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控车床操作、加工的工艺过程,程序的编程,数控车床的检验、调试与维修,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等知识技能;以获取国家高级数控车床操作上岗证书为衡量标准。(3)岗位实习考核是一项全面的能力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学生的职业道德(如工作态度、劳动纪律、敬业精神、质量意识等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管理的能力,向技术人员学习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等内容。在建立专业岗位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标准时,优先选择社会承认或企业认可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并按要求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产学结合,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也能达到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细化技能培养目标,分阶段实训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往往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应该在讲授专业课时,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分阶段模拟实训,将技能训练贯穿到整个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将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理论与操作相对应进行细化,边学理论边实践,循序渐进,以达到培养目标。

(四)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实训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理论课程和实践的有机联系出发,结合培养方向、实训内容对整个理论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一些专业必修课进行课程综合,避免内容重复。要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教学要及时跟上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有选择有目的地加强理论、技能方面的训练,达到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25-0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为加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控制运行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综合应用型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联系紧密的职业技能课。本课程内容集合了电工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检测与控制等技术,并与国家职业认证融合,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后,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得一到两门国家专业认证。开设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现代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和技术要求,并能根据具体项目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技术改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首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2011年我院与陕西军工、科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国防职教集团某理事单位建立了“船舶872校企合作工作站”,实现了依托企业、集团化办学的第一步,也为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证。

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根据陕西及军工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组分别对陕西的兵器、船舶、航空航天、能源、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课程组成员根据陕西地区现代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会同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资深教师共同制定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选择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程重新进行有机的整合排列,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等三方平台,经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析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和描述形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递进式地排列教学内容。课程组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分解为6大学习情境、17个学习子情境(见表1)。

在实际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我院又将17个学习子情境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驱动项目化教学。例如,学习情境4物料传输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子情境4.1为物料传输分拣系统中电机控制基础。在此子情境下,我院又开发了PLC控制系统基本指令练习、三相异步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等3个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将以项目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引导式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以工作团队的形式根据项目书的要求进行讨论并收集PLC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根据项目书要求,确定系统的初步方案,完成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的硬件连接、系统的总体调试和技术文档的编写。在项目完成后,首先由各个工作团队进行自查,再进行团队间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在实际项目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均来源于实际生产企业的真实项目,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进行导控,在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取向完成机电一体化高级认证、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设备维护等职业资格的认证鉴定,形成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岗位素质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最后,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典型军工产品或设备展开教学活动,在职教集团的国防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

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

在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校企双方应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学校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应定期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管理流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进行考核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主观性、创新性的体现。以考核促学习,保障教学效果(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如下页图2所示)。在课程实施结束后,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结果的客观分析,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院的省级重点专业,《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机电专业建设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程改革关系到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机电专业课程的整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大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满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0(36):179.

[2]吕栋腾,张国政.高职院校《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23-124.

[3]吕栋腾,姜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索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26-27.

[4]吕栋腾.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业时空,2012(9):31-32.

[5]张利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之技术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80-82.

[6]赵佑初,唐美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9):77-79.

调控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系统化;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38-03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开展卓越计划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造就一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

东北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自动化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是东北大学的优势专业,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原有的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该专业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自动化专业“系统化”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由浅入深发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完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将改变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形成学生主动设计研究,教师引导协助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自动化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专业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鲜明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面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理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然后到实验室由实验教师安排相应的实验[2]。现行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课内容单一独立。现有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都是以课程角度来设计,实验内容设计没有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有机交叉融合,缺乏系统整体性。课程内容多简单单一,虽然本校的实验平台多采用先进的工业现场使用的设备仪器,但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不出实验平台的优势。如作者承担的“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实验课程,该课程是一门集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直流调速、交流调速,同时穿插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但现有的实验课程安排内容仅涉及到直流调速中的单闭环、双闭环调速和交流调速中使用变频器直接控制交流电机,学生在实验过程的任务主要集中在硬件接线、控制器参数设计及电机外特性测量观察控制效果。在设计控制器参数时直接让学生通过试凑法设计参数,由于学生硬件实验前没有理论仿真,对硬件调速控制器不了解,随机设计出的参数不符合实际。做实验只是完成单一简单的任务安排,既没有达到加深理论知识的目的,也没有使学生形成控制系统的概念。

2.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由实验教师首先讲述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并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按照实验教材中的步骤完成接线、参数测量并完成实验报告,最后交由教师检查。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单向的“填鸭式”灌输,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设计控制系统,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很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很强,不愿独立思考创新,这种方式使学生对实验失去积极性,难以锻炼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3.实验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动化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习理论,每门课程的实验时间安排比重过少,使得学生使用接触实验设备的机会很少,对设备只能达到认识的水平,使用起来非常吃力。每次实验课都需要熟悉相同的实验设备,这就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在本来就有限的课时内只能进行认知和验证性实验,很难加入综合控制系统的设计,这样的课程安排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4.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应试传统。目前自动化专业的实验课程不进行单独考核,实验成绩由出勤率、课堂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构成。由于课程内容多为认识和验证性实验,课堂成绩多以学生完成实验的顺序为依据,这种形式使得很多喜欢仔细钻研设计的学生在成绩上吃亏,而在实验报告方面,实验结果都与理论知识一致,很多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依据理论知识更改实验数据,不去分析总结出现误差的原因,对实验应付了事[3]。这样应试性的考核方式会造成学生心里不平衡的现象,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基于“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必须总结上述实验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动化专业实验课课程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了基于“卓越计划”目标下的自动化专业“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拓展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课时比重。实验课程的内容设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化”实验教学方法要求实验内容涵盖面广,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主动查阅各种文献,在动手操作实验的同时消化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以作者承担的“直流控制系统”实验课为例,第一步,学生对直流电机进行机理建模,建模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电机原理的理解。第二步,辨识电机模型的参数,学生通过观测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来辨识电机模型中的参数,准确的辨识可以为控制器设计提供依据。第三步,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仿真实验可以增强学生使用控制语言的熟练度。第四步,观察不同控制器参数对应的仿真效果,为实际的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范围。第五步在西门子直流调速器6RA70完成双闭环直流调速实验,西门子直流调速器可以对系统的速度环、电流环的PID参数进行优化整定,这里需要学生完成合闸、分闸、使能、OFF2(断电)及OFF3(快速停车)等指令并且设置不同给定(模拟量给定、电动、爬行、方波给定等)观察系统控制效果,此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使用工业现场常用的驱动装置。第六步建立上位机、PLC和直流调速装置通讯连接,该过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西门子PROFIBUS DP连接和MPI连接。第七步,在PLC中设计双闭环控制器,调节参数达到最佳控制效果。本过程要求学生掌握PLC的I/O控制及相关语句编写。类似上述的“系统化”实验过程才可真正体现出学生建立起了控制系统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并对其中涉及到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查缺补漏。当然完成上述实验任务需要学生在实验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增加实验课时间比重、引进工业控制领域先进的设备仪器也是十分必要的。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同时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的工程实验水平,强调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锻炼,引进专业课程博士,与企业合作开发研究,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让年轻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5],这样组建的教学队伍才是高层次的,教师和学生的培养都是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最终形成高素质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探索先进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方案及实验设计都由学生研究完成,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同时教师也需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逆向思维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工程实践能力之一,在学生的实验设备或程序中设置一些错误,训练学生准确排查并消除故障的能力,实验内容可以由学生原有的认识和验证性实验改进,这样的实验更能模拟出实际工程设计中的调试和维修过程。

3.优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好的考核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力,并将学生的真实水应出来。以往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可以归结为平时成绩,引入学生对部分内容讲解授课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鼓励学生为大家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以学生的角度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深,效率更高。目前大学中的多数课程仍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传统的考试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在人前讲话有恐惧心理,不能表现自己,实验课中只是埋头苦干,但却讲不出来,这样的学会并不是真正的会。所以,我们在考核中提供这样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更多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课程最后的考核方式以答辩的方式进行,多个老师听取学生报告、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意见。上述考核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全部实验内容归纳总结,形成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讲演口才,真正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6]。

三、结束语

“卓越计划”对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实验教学不再作为理论学习的验证和补充而依附于理论教学[7]。实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环境,整体实验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改善。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改革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逆向思维及培养综合实践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宇,等.自动化专业“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44):194-196.

[2]韩克镇,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液压传动试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3,16(1):86-88.

[3]鲍燕,等.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38-39.

[4]苏丽华.电子课程设计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2):72-74.

[5]文进.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2-13.

[6]郭宝红.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