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08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对各项业务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全面分析全市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就贯彻落实省农业工作、畜牧兽医和水产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我市2009年畜牧水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徐水、涿州分别就奶业整治和动物防疫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了典型发言,会议还印发了高碑店、容城、涞水等9个县(市、区)的典型书面材料;贾局长、刘局长、李局长、赵总分别就各自分管工作讲了具体意见;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8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简要回顾

2008年对于全市畜牧水产系统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各级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奥运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共同应对了“三鹿奶粉事件”对奶业乃至养殖业造成的冲击,有效阻击了来势汹汹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A型口蹄疫疫情,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海啸对养殖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畜牧水产业保持了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畜牧水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据业务统计,2008年全市肉、蛋、奶总产分别为56.8万吨、35.59万吨和57.5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5%和10%;牛存栏40.82万头,同比增长35%,其中奶牛存栏22.79万头,同比增长44%,牛出栏26.27万头,同比增长14%。猪存栏372.07万头、出栏561.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1%和26%,羊存栏194.46万只、出栏208.02万只,同比增长15%和7%。禽存栏3949.06万只、出栏4422.12万只,同比增长25%和3%,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畜牧水产总产值161.2亿元,同比增长33%,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7.73%,比2007年提高4.84个百分点。

二是扎实开展奶业专项整治工作,奶业发展迅速恢复。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畜牧水产系统紧紧围绕省、市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积极落实“两整顿、一集中、一补贴”等具体措施。通过整治,全市取缔奶站144个,新建奶站55个,运营的奶站199个,其中经整顿符合“五有一符合”条件的合格奶站99个,正在整顿和验收的奶站100个,奶站经营实现了许可证制度,发放生鲜乳收购证99个,乳品加工企业自建奶站和托管奶站数量达到58个。我市奶业整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国务院、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主要领导以及省委书记张云川、代省长多次到我市调研。省政府、省农业厅先后3次在我市召开现场会、调度会,推广我市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代政府起草了《关于规范奶业发展促进奶业振兴的意见》等文件,在水、电、资金、土地、补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这些具体政策的出台和补贴资金的落实,对奶牛向规模养殖小区集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2.79万头,比三鹿奶粉事件前增加了3万头。全市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区)55个,在建奶牛规模养殖场(区)78个,改扩建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区)100个。全市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385个,进入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的奶牛15.6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量的68%。

三是加强奥运期间动物及其产品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按照省、市政府“助奥运、保安全”的要求,全市各级畜牧水产部门把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和供京、供奥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奥运安保的重要内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全市2个动物产品批发市场、10家兽药生产企业、73家饲料生产企业、569家兽药经营单位、338家饲料经营单位、3982家养殖场全部纳入监管,建立了质量保障制度。对其中26个供京(含1个供奥)企业,实行驻场监管、批批检测。动物产品安全工作实行日报告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供京、供奥产品安全供应。

四是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以猪、牛、羊、鸡四大品种为发展重点,推广杂交改良、冷配和胚胎移植技术,全市新建改良站点120个,移植高产奶牛胚胎260枚,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积极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青贮专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47万亩。完成玉米青贮240多万吨,其中全株玉米青贮47.22万吨,氨化4.6万多吨,微贮6.5万吨,打包、压块3万多吨,秸秆利用率达35%。通过培育和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逐步提高深加工率和附加值。全市规模较大、辐射作用较强的加工龙头企业29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达20亿元。加快无公害动物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全市申报产地认定企业78家,通过验收54家,19家通过产品认证验收,全市通过省级认定、认证的企业分别达到194家和30家。积极做好全市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对全市2万多个畜禽及水产污染源普查对象全部进行了入户调查。我市承担并完成了农业部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测算工作任务。我市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录入、审核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是动物防疫体系逐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继续强化。结合“3341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在全市选拔培训了6361名村级防疫协助员。22个县通过了全省GSP达标验收,超额完成了省局确定的年度任务。农业部在我市开展了动物防疫法律、知识进村入户活动。组织了基层动物防疫员防疫技术及操作大比武活动,带动了全市基层防疫人员学技术、比业务的热潮,兽医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持全市全年无大疫奠定了基础。全市畜禽重点疫病强制免疫率100%,合格率全部达到规范标准,耳标佩带率达100%。全市落实防疫经费1500余万元,其中,市本级动物防疫专项经费593万元,保证了防疫物资储备及重点动物疫病防控需要。

六是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今年以来,我们把优化环境,争取项目作为为民办事,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积极伏下身子搞服务,内引外联争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并受到了市政府通报表彰,全年争取资金共计18290.21万元。此外,民间资本也增加了养殖业投入。满城县昊宇万头优质奶牛养殖场,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已统一从新西兰进口2000头优质奶牛;望都旺盛敏达建设年出栏10万头猪场,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兴建;徐水大午与新希望合资2.25亿元建设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猪场项目已签约,项目预计年内动工兴建。

七是抓好白洋淀及其上游水域增殖放流,特色渔业发展迅猛。争取省政府增殖放流资金及*市政府赔偿资金共85.2万元,在白洋淀放流河蟹537.5公斤,约7500万只;鲢、鳙、鲤、草大规格鱼种38000公斤,约42.5万尾,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修复起到了良好作用,促进了城市水源地的水域环境的保护及净化。“中华鳖优势产业带”、“西北部山区冷水资源产业带”两大产业带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温棚中华鳖养殖面积达1900余亩,新增300余亩,中华鳖年产量可达1900余吨。全市冷水鱼养殖企业发展到32个,流水养殖面积300余亩特色渔业发展到22个村、803户,养殖面积6045亩,产量近3000吨。全市有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6个。

二、2009年畜牧水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养殖业发展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供给敏感性增强,市场波动性加剧,质量安全风险增大,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去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农业领域的冲击没有结束,今年全市畜牧水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一是畜牧业带动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我市是养殖业大市,但养殖方式比较落后,增长质量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不多,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消费市场受到冲击,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养殖效益下滑,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增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尚不完善,人员、队伍不能满足监管工作需要,某些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养殖业投入品来源广泛,环节复杂,不法分子掺杂使假的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兽药残留把关不严,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故,难以溯源,成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巨大隐患。

三是奶业整顿和恢复难度增大。质量安全问题对乳品消费心理的影响还没有结束,我市新建的奶牛小区又出现了卖奶难的问题。要实现在年底前奶牛规模养殖率100%的目标,还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增大。境外疫情不断发生,国内疫情散毒面广,病毒适应性变异速度加快,我市动物疫病也存在点状散发的情况,健康畜禽带毒情况也较多,原有措施和手段亟待改进。防疫队伍、机构不健全,个别地方工作经费、人员经费不落实,对防疫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个别养殖场消毒、管理等综合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死角、死面。

在充分估计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养殖业发展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连续6年出台有关“三农”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资金补贴力度大,惠及面广。我市也把“一牧二菜三林果”作为调整农业产业机构的基本思路,畜牧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养殖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为加快养殖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是养殖业的平衡发展,为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产品的消费数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养殖业发展产生了持续拉动力。养殖科技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规模化养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分散饲养比重逐年下降,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逐步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养殖行业,大型动物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将产业链条延伸至养殖环节。全社会防疫意识和健康愿望明显增强,动物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

四是我们拥有一支敢打、能打硬仗的干部职工队伍。全市畜牧水产系统干部职工讲团结、讲政治、讲大局,团结向上,勤奋敬业,默默奉献,整体素质较高,敬业精神较强。经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迎奥运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及三鹿奶粉事件等应急处置工作的考验,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险阻,创造新的辉煌。

三、2009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目标和重点

2009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基础、扩内需、保增长,促进畜牧水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对畜牧水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健全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保障、动物产品质量监管四大体系,积极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传统畜牧水产业向现代畜牧水产业转变,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水产业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2009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是: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为畜牧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也连续制定出台了若干含金量很高的具体政策,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惠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要把这些政策用好用活,做好有关政策措施的对接和落实,不断拓展政策的实施空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政府91号、市政府156号等文件精神作为中心任务和重要工作来抓。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全面理解、深刻掌握这些政策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认真兑现扶持畜牧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加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乡镇基层站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监管。同时,要利用国家大幅度增加投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一是研究国家资金投资重点,积极跑部进厅。努力争取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支持的“规模化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控、肉食品安全”等基础建设项目,以全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基层畜牧兽医站、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等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大引进市外项目及资金的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服务保障项目。二是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和市外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纳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项目。支持奶业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省对奶业产业化项目支持。三是抓好已签约和开工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满城昊宇优质奶牛繁育场、望都旺盛敏达顺平万头良种猪原种场、徐水大午30万头商品猪场、徐水万丰万头奶牛牧场等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建设和2004年以来所有畜牧项目的监管、督导、检查、验收工作。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争取民营资本、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养殖业基地、开发和建设。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通过小额信贷、养殖户联户担保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奶牛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帮助养殖户(场)解决生产资金需要。此外,搞好在建项目管理,使全市畜牧水产业项目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

(二)规范奶业秩序,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156号文件明确了奶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今年是集中精力,抓好贯彻落实的攻坚年。要把奶业整顿作为提高我市奶业发展素质,促进奶业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契机,以规模养殖、奶站整顿、饲料治理为重点,全面实现奶业振兴,进而促进全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目前,我市农民小规模、庭院养殖业的比例仍然很高,人畜混居,效率低下,特别是饲养、用药、防疫不规范,成为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必须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奶牛规模化养殖要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大力整顿奶业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规范奶业发展促进奶业振兴的意见》要求,把目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尽快使奶业发展走出低谷。落实省、市财政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区)扩建、新建规模养殖场(区)给予支持的具体政策,加快建设速度,积极引导散养奶牛入区养殖。2009年,全市要新建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20个,增容65000头,现有散养奶牛全部进入规模养殖场小区集中饲养,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100%;二是加强养殖环节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在养殖环节,全面掌握规模养殖场(区)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情况,对规模养殖场(区)要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实现100%备案、100%建立健全养殖档案、100%落实监管责任人、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四个100%”目标;三是规范奶站经营,强化乳品质量监管。2009年,要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市2008—2009年奶牛规模养殖场(区)、奶站建设规划》,把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支持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区)和奶农合作社按照市政府的规划新建奶站和改造规范原有奶站,防止出现新的卖奶难问题。要加快创新经营机制,引导乳品加工企业通过托管、收购、入股、租赁等形式经营管理奶站,实现乳品加工企业、奶站、规模养殖场(区)有效衔接,一体化管理。完善奶农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2009年新建奶站120个,年底前,全部奶站实现乳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奶站运行全部落实行政许可制度,奶站实现常态化监督管理。四是组建奶农协会。按照市政府165号文件要求,组织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户和奶站代表组建“*市奶农协会”,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在价格协调机制中的话语权。五是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舆论媒体和其他渠道,把《条例》的主要内容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防范意识,营造全民参与质量监管的良好氛围。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强化奶牛养殖、投入品使用、奶站运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恢复消费信心和乳品市场。

(三)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畜牧业发展及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统一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扎实做好春秋两季重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一是强化集中免疫,构筑免疫屏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点疫病免疫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开展集中免疫,规范免疫操作,提高免疫质量,做好免疫效果监测,建立免疫档案。二是强化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要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体系和村级动物防疫协助员的作用,重点加强对种畜禽场、养殖小区、活畜禽交易市场和边远地区的畜禽疫情监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强化疫情报告责任。三是强化防堵,防止境外疫情传入。发挥省际公路防疫检查站的作用和功能,强化动物检疫监督和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四是强化防疫条件审核,提高防控水平。要指导养殖场(户)、养殖小区做好防疫工作,加强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加强防疫条件检查,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09年,启动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疫病科学防控与依法监管工程。力争3年内我市规模养殖场(区)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动物疫病得到基本控制,个别动物疫病稳定控制;较大规模场(小区)达到严格规范、中型场(区)基本规范、小型场(区)接近规范;继续做好规范养犬及其它宠物的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严查严管,常抓不懈,坚决杜绝反弹。力争重大疫病不发生,其他疫病少发生,不出现重大社会兽医公共卫生事件。五是强化监督执法,保证监管措施落实。要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依法加强对动物饲养、运输、交易等活动及场所督查。加强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督基础建设,完善检疫、监督手段,改善检疫、监督条件,推行快速检疫技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要求,切实加强活畜禽交易市场监管。启动和强化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今年在涿州开展试点工作,力争3年内,全市所有牲畜全部佩戴二维码标识,配齐识读、出票打印等相关设备,建立起完善的养殖档案,实现数据传输与检索利用网络化,建立起系统完整、运转有序、符合国家要求的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六是强化应急准备,提高突发疫情处置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及时协调落实应急物资储备。积极争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项目,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预备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七是强化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检疫工作,防止水生动物疫情发生。

(四)加强兽药饲料和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落实省、市政府关于成立监管机构,建立监管队伍的要求,按照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工作机制的原则,在政府协调领导下,争取编制、充实人员,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积极争取市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市动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软硬件建设;13个奶牛养殖大县建立区域动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其他12个县(市、区)争取和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本地动物产品检测中心,扎实开展动物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一要强化违禁药品治理。要抓好源头监控,深入开展饲料和养殖环节监管,切实加强屠宰环节检验,改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条件。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瘦肉精速测技术,扩大三聚氰胺试剂盒筛选工作面。提高动物产品及投入品检验检的密度和频率,市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要确保完成省局下达的材料送检任务和自定的检测任务。二要加大执法力度。要依法行政,加强监测检验,严格处罚制度,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形成对违法添加使用违禁品的高压态势;三要严格饲料市场管理。加强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要全面开展饲料安全监督监测,重点对饲料生产企业、饲料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指导企业完善饲料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全市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饲料企业质量认证工作,实施饲料产品名牌战略,努力提高饲料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能力,保障合格、安全的饲料供应。四要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定动物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禁用兽药和休药期规定,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五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扩大标准化生产面,2009年新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20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5家,全市通过产地认定企业总数达到160家,产品认证企业达到20家,绿色食品认证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五)突出*特色,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国水生野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进一步恢复大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及净化城市水源地的水域环境。做好白洋淀及各大水库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在白洋淀及西大洋、王快、安格庄等水库投放河蟹幼体550公斤,池沼公鱼卵2亿粒,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大规格鱼种15万公斤。二是配合省水产局做好“白洋淀渔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淀区的渔业生产。三是抓好中华鳖优势产业带、西部山区冷水资源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渔业生产及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年新增中华鳖养殖面积200亩,鲟鱼等冷水鱼养殖面积100亩,全市分别达到2000亩和500亩。

四、做好2009年畜牧水产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做好2009年畜牧水产各项工作,重在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市各级畜牧水产部门要健全三个责任体系,完善三个工作体系,强化两项基础工作,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草原防火工作是畜牧水产部门承担的三大政治任务,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增长,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我们必须把这三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健全责任体系,逐级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确保各项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一要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活动中各级政府、畜牧兽医及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疫病防控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养殖场户的责任。各级责任主体之间分别签定动物防疫责任状,形成纵向连接、横向联系的责任体系,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要健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县级畜牧水产部门增设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明确专人从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运行机制,整合执法力量,搞好工作衔接.落实各级畜牧水产部门及各职能部门、各养殖场(户)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各责任主体之间逐级签定责任状,形成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体系。加强工作督导,强化绩效考核,构建合力推进的监管机制。三要健全草原防火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单位领导负责制,按照《草原防火条例》和《河北省草原防火责任制实施意见》,市与有草原防火任务的县,层层签定责任书,县级草原防火部门与村镇或农户要落实好责任制。

二是完善工作体系。投入品检测、动物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畜牧水产市场预测预报是全市畜牧水产部门及时把握生产动态,了解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着力加以完善。一要完善畜禽及其投入品检测体系。加快检测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市、县二级检测体系。市级检测中心要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尽快通过计量认证。13个县级动物产品质检站基本建成并开展检测工作。实施畜禽养殖场(区、户)、奶站、畜产品生产企业和各类投入品生产、经销企业全覆盖的检测行动,健全以面上监测为主、点上抽检为辅的检测网络,综合运用检测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治,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二要完善动物产品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坚持定期监测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在主要动物产品生产大县确立监测点,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确定检测重点,实行定量不定点、随机抽检制度,及时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某项指标超标可能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综合分析,并向当地政府报告。对发生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动物产品,要进行风险性检测预报,并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三要完善动物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生猪、奶牛、禽蛋等大宗畜产品生产情况实行定点调查跟踪,定期分析预警,建立畜牧生产长效预测预报机制。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巩固发展畜牧业三年攻坚战成果,进一步加快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进程,建设全省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市政府决定实施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依托我市地处省东南部山区、半山区的资源和基础优势,统筹畜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草地生态安全,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坚持“五化”并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证,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建设全省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化经营。实施以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以基地县(市、区)为保障,依托合作经济组织,集聚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创新人才及关联紧密的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等发展要素,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2.坚持科技兴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畜禽良种化、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料开发利用和生产管理水平,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3.坚持分类指导。调整优化畜牧业经济结构,构筑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地方畜牧产业架构,充分发挥我市地处省东南部山区、半山区的资源和基础优势,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粮牧结合型牧业,集安市、县山区特色型牧业,东昌区、二道江区围城型牧业发展进程,建设特色鲜明的主产区,形成规模和经济优势。

4.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统筹现代畜牧业、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与动物疫病防控,构建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大畜禽粪污处理力度,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和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1.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到2015年,全市生猪、肉牛、奶牛、羊、家禽和梅花鹿分别发展到300万头、80万头、0.35万头、40万只、1亿只和10万只,年均增速分别为27.5%、7.9%、9.4%、21.6%、42.8%和20.1%左右。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万吨、8万吨和1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21.1%、20.4%和6.4%左右。

2.产业素质稳步提升。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15年,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40%提高到65%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70%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规模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3.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兽药经营使用领域抽检合格率由目前的84%提高到90%。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达到80个。

4.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4%提高到58%。在品种培育、标准化养殖、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草地保护建设、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5.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水平明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健全,力争不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性流行,稳定控制布病、结核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加强边境动物疫病防控,严密防范境外动物疫情传入和发生,大牲畜、猪羊和家禽的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内。动物和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健全完善。

二、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

(一)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方针,鼓励引导分散、小规模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国家和省、市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基础上,各县(市、区)每年也要安排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养殖大户、合作社等新建和改扩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予以扶持。用地按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有关规定执行。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80%提高到90%以上。

(二)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重点推进中等规模场(户)的改造和提升,引导带动更多的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依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养殖、加工企业率先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对周边小、散养殖户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哈泥河水源保护,依法规范领域内的养殖场(户)粪污无害化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规模养殖户要坚决予以取缔。围绕长白山地域特色,大力发展家养梅花鹿产业、长白山蜂产品产业,尽快把家养梅花鹿产业、长白山蜂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现代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突出生猪、肉牛和家禽,兼顾其他畜禽品种,支持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强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人工授精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基础母牛核心群建设,扩大群体规模。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监管,严格《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推进种畜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蛋鸡和肉鸡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建设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四)不断提高畜禽科学饲养水平。坚持科技创新提速、科技推广提效、科技培训提质的原则,启动“市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即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利用四年时间,通过科技培训与服务,实现畜禽养殖防疫制度化、饲养流程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化、疫病风险最低化五个阶段性目标。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服务职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推进畜产品加工精深化

(一)做大做强龙头加工企业。集中力量加快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在科研攻关、产品深度开发和规模扩张上实现大的突破。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与上下游相配套、内外贸相衔接的产业集群。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突出抓好生猪、肉鸡、鹅鸭、蜂、兔、鹿、肉牛七大产业精深加工和新上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开展养殖、加工、市场一体化示范项目。

(二)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鼓励企业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突出营养、方便的熟食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保健品、医药中间体,拉长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加工层次,不断向食品业、医药业、服装业延伸拓展,实现动物皮毛、骨血、内脏和排泄物全加工、全利用,构建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本着生态、安全、高效的原则,注意技术开发与跟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品牌。

(三)推动饲料兽药工业快速跟进。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原则,推进饲料企业规模化进程,打造优质饲料品牌,促进饲料工业转型升级。建立饲料行业诚信体系,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我市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现有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兽用生物制品和兽药产业。同时,加大秸秆饲料等粗饲料开发的扶持力度,提高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率,力争到2015年,全市粗饲料加工利用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30%。

四、推进兽医工作制度化

(一)加快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要把无疫区建设作为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制定总体规划,落实建设任务。加强市、县、乡三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测、监管综合防控能力。加快推进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无疫区建设全部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二)全力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制定全市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着力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重要人畜共患病、外来动物疫病以及对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的常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推进重点动物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过渡,从基本控制向有效控制和消灭净化过渡。落实边境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严防境外疫情传入。进一步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切实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饲养、屠宰、经营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动物饲养场(小区)、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领域监管制度,确保动物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三)加强兽医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按照“完善机制、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要求,加强基层兽医服务机构建设,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公益性职能,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推进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做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教育培训。严格兽医资格准入考试,规范执业兽医从业行为,加强乡村兽医和村级防疫员管理。强化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私营诊疗机构发展。

五、推进畜产品质量和畜牧投入品安全化

(一)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从严管理、从严执法、从严处置的原则,从强化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入手,建立规模养殖企业实名登记备案制度,规范畜禽饲养环节管理,完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大畜牧业标准推广使用力度,从生产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查处和清缴生产、销售、使用假劣兽药、饲料非法添加剂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兽药、饲料市场。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增强养殖场(户)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严格落实监管责任。逐级落实责任,将畜禽养殖、检疫监督各个环节纳入监管范围,做到畜产品质量有源可溯、有责必究。严把兽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三个关口,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落实抽样监测、日常巡查和“黑名单”制度。加强市、县、乡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明确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完善硬件设施,确保监督检测工作扎实开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推进畜牧业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一)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成全市畜禽分布定位、疫病防控应急指挥、技术推广服务、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电子政务等五大应用系统平台建设。在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较高的县(市),开展畜牧业信息化示范,鼓励支持县(市、区)、龙头加工企业、大型规模养殖场(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畜禽选育、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及经营管理、信息服务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建立和完善畜产品预警预报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引导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参股龙头企业。鼓励支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饲料加工与配送中心、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中心、良种推广与人工授精服务中心等,通过利益链条把发展和服务联结起来。抓好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评选活动,使其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畜禽及其产品营销水平,建设规范有序和具有市场调控能力的畜产品交易市场。要对现有畜禽交易市场进行规范整治,使其尽快达到规范和符合国家标准。

(四)创新畜牧业融资机制。继续支持有资金实力、有带动能力的企业,组建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引导已设立的担保公司逐年扩充资本金,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增强融资功能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辟畜牧业金融市场,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鼓励县(市、区)政府按有关规定,建立畜牧业投资公司和畜牧业发展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通过内部联保、龙头企业信用担保等形式,建立为养殖户提供贷款的融资模式。

(五)努力扩大畜禽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在落实好能繁母猪、奶牛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育肥猪、肉牛、肉羊、家禽等政策性保险试点,提高保险覆盖面。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畜牧业保险试点。依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和龙头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建立畜牧业生产者互助保险组织。支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其社员开展自助保险,支持大型畜牧业养殖企业之间开展联保。

七、切实加强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

(一)强化行政推动措施。实施现代畜牧业发展四年提升计划,任务艰巨,要求紧迫,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市政府成立实施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工作推进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组织四年提升计划的实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畜牧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调度,综合汇总和情况反馈。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为四年提升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兴牧的氛围。

(二)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四年提升计划纳入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好落实。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科学制定适应本地的发展规划,明确具体推进措施,逐级、逐年、逐项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责任落实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直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履职尽责。建立督导反馈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实施动态反馈,确保整体推进。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下降18.9%,占年计划37.1%;完成规模工业产值7.94亿元,同比下降19.5%,占年计划33.1%;完成销售产值7.86亿元,同比下降16%;工业产品销售率99%,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出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6.4%;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全区45家规模企业中,减产企业31家(停产2家),占68.9%。

按主要行业划分:冶金机电企业5家完成工业产值2.68亿元,同比下降38.5%;食品加工企业17家完成工业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6.3%;轻工企业13家完成工业产值1.37亿元,同比下降27.5%;化工建材企业6家完成工业产值2676万元,同比下降52.9%;电力企业4家完成工业产值5771万元,同比增长236.7%。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确保目标任务的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协调调度,紧抓序时进度。一是抓工业产值计划进度,认真分析工业运行态势,搞好监测预测,加强协调调度;二是通过对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用工变化、市场价格变动等指标的监测分析,预测工业经济变化趋势,引导企业按市场变化组织好生产;三是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拓展内外销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挖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企业的生产潜力。

2、深化潜力挖掘,提高产值规模。在挖掘潜力方面,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组织力量做好规模企业和工业项目的统计工作。充分挖掘乡镇工业潜力,对本辖区内的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对现有存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好宣传引导,检查督促,使少报、漏报企业如实统计上报。二是千方百计做好规模以下企业的培育提升工作,以增加工业总量。对各乡镇发展的一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要鼓励和促进其加快发展,做大企业规模,力争年内有一批存量企业上规模,壮大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三是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挖潜改造,提高产能。主要支持重点企业、有生产潜力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企业,进行挖潜改造和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近期已出台的有关扶持政策,协调企业争取支持,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

3、加快工业载体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已规划启动的雷东、漳湾、金涵、飞鸾四个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已落地一批在建的和开展前期工作的工业项目,要全程跟踪服务、提供帮助。争取在年内有一批已落地工业项目动工建设和一批在建的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增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壮大全区工业经济总量。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落地投产。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优化工业发展的环境,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将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扭转工业经济发展被动局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抓好“6·16”、“9·8”等招商项目的服务跟踪、落地建设。切实落实市、区有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5、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持续提高发展潜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开发、研制和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促进项目对接成果实施,帮助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深挖工业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建立重点企业领导联系责任制,帮助企业排扰解难。区委、区政府确定13位区领导与23家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建立工业企业领导联系责任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困难,与企业一道共渡难关,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在当前困境中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7、开展节能与循环经济工作深化潜力挖掘,提高产值规模。

⑴组织力量做好规模企业和工业项目的统计工作。充分挖掘乡镇工业潜力,对本辖区内的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对现有存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好宣传引导,检查督促,使少报、漏报企业如实统计上报。

⑵千方百计做好规模以下企业的培育提升工作,以增加工业总量。对各乡镇发展的一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要鼓励和促进其加快发展,做大企业规模,力争年内有一批存量企业上规模,壮大规模工业经济总量。

⑶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挖潜改造,提高产能。主要支持重点企业、有生产潜力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企业,进行挖潜改造和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近期已出台的有关扶持政策,协调企业争取支持,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

⑷开展节能改造与循环经济工作。

上半年主要是组织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和工业固体废异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争取省节能奖励和资金支持。

已上报的项目有:①宁德市岳海水产有限公司微冻保鲜节能改造项目;②宁德市鑫森化工有限公司车用活炭生产节能改造项目;③闽东宏宇冶金备件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改造项目;④宁德市常富建材有限公司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项目;⑤七都畜牧养殖场排泻物生产沼气回收利用项目。该项目已经我局上报市经贸委转报省经贸委。

宁德市俊杰瓷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m3新型环保材料项目申请新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该项目由区发改局和经贸局联合上报,经省发改委和省经贸委批复,已获得国家贷款贴息补助。

(二)积极稳妥地解决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扫尾工作。

经贸局今年上半年国企改革工作,主要是基本完成茶厂、瓷厂、造纸厂等国有企业改革安置扫尾工作,以及清理相关企业遗留债权债务等问题,有效促进了社会安定稳定。

(三)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加快市场建设及升级改造。

1、在2005~2007年已建设的113家农家店及1家农资配送中心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2010年拟投入资金130多万元,建设43家农家店,其中乡级店4家,村级店39家,目前正在建设改造中。副食品同业商会牵头,在第一批启动11部农村食品配送车的基础上增加至30多部,加大农村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商品配送率,增加配送品种,使农村商品以源头上得到安全保障,促进了农民消费。

2、指导供销部门制定了蕉城区首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改善规划意见,建设35家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示范点,解决了再生资源回收扰民和影响市容破坏环境的问题,并成为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3、2008年完成蕉北市场、东湖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项目,新建万佳超市、东昇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改变了东湖路上水产品批发长期占道经营的现象。2010年上半年建设硕丰蔬菜加工批发市场,占地17.3亩,投资1600万元,建成蔬菜加工批发专业市场,提供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及市场交易服务,并建设冷库、检测等配套设施。同时申报省流通现代化专业市场建设项目。石后乡、九都农贸市场也相继加大市场升级改造力度,为农产品交易搭建平台,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四)巩固副食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1、为了保障副食品市场供应稳定,让市民吃上放心食品,巩固发展副食品基地建设。一是我区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正天湖无公害蔬菜基地、利农农业技术(福建)有限公司宁德虎贝基地被列入省级副食品基地。目前正开展闽东瘦肉猪配套系育种产业化开发项目、利农虎贝蔬菜基地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天湖高山反季节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积极争取补助资金,使之加快建设力度。二是区级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宁德市岳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集林业种植,新品种技术推广,畜牧、家禽的养殖、销售和品牌连锁专卖为一体。现有山地鸡存栏15000只,年出栏80000只,上半年新增开发山地养鸡基地,建设规模扩建鸡舍6000㎡,完善配套工程。我区的天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进一步扩大养殖基地规模的同时,开展肉牛屠宰加工,在市区主要集贸市场、超市设立“放心牛肉”专卖店,形成牛肉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现已完成市场调查、正在进行店址选址工作。:

2、家电下乡推广销售工作在我区正式启动后,我们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家电下乡工作要求,立足部门实际,结合工作职责,对家电下乡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目前已经备案了65家从事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计算机、热水器、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的销售网点。已销售冰箱1565台;彩电410台;手机3部;洗衣机398台;计算机55台;空调488台;热水器26台。销售金额596万元人民币。

(五)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

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食安委各成员单位组织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种养植户、水产养殖户、市场超市经营户开展食品安全培训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开展节日市场整治及各类专项整治,确保我区食品安全。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我市是畜牧业大市,**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2.5%,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我市畜牧业生产方式仍较落后,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弱,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时期。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9〕14号)和《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府函〔2009〕118号)精神,结合达州实际,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我市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率先跨越,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保障养殖农户利益为根本,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建立“低成本”养殖、“零风险”收益的养殖风险防范机制,着力通过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来改造我市传统畜牧业,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建设川东北特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在适度规模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产业化经营上取得突破性发展,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实现畜牧大市向畜牧经济强市跨越。到**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初步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新增出栏8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到**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新增出栏15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扶优扶强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3-5家,畜产品精深加工率力争达到45%;建设1个现代生猪、肉牛批发交易市场,实现市、县、乡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机制;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力争达到2500元,基本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畜牧经济强市。

二、明确现代畜牧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我市畜牧业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全市现代畜牧产业发展重点是优质肉猪、优质肉牛、高效乳业、特色畜禽四大产业。

(一)稳定发展生猪产业。我市列入全省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中的6个生猪主产县,要在稳定增加生猪数量的同时,重点在适度规模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农企联结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切实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年,全市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50个,发展年存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0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0%以上,猪肉精深加工率达40%。到**年,全市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100个,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0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5%,力争培育和引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猪肉精深加工率达50%。

(二)突破性发展肉牛产业。按照“巩固改良基础,突出集中育肥,扶持专合组织,培育加工企业,建设中国西部优质肉牛经济强市”的思路,宣汉县、达县、万源市要认真抓好能繁母牛保护和牛种改良,力争在肉牛产业化经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肉牛产业化经营步伐。到**年,年改良黄母牛15万头以上,建立25个肉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年出栏20头以上的标准化育肥示范场(户)500个,引进和培育一家年加工肉牛5万头的大型肉牛加工企业,牛肉精深加工率达30%。到**年,年改良黄母牛达20万头以上,建立50个肉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年出栏20头以上标准化育肥场1000个,牛肉精深加工率达40%。

(三)加快发展优质奶业。要以奶业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完善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奶价协调机制,大力发展奶牛小区,加快发展以宣汉县胡家镇、花池乡等为点,210国道沿线为线的奶牛健康养殖带。到**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建设年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0个,1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达55%,奶产量达到10万吨。到**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建设年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50个,1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达60%以上,奶产量15万吨,培育和扶强1-2家乳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各地要坚持市场引导、区域开发、规模养殖、品牌管理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畜禽养殖及特种养殖,搞好加工营销,特别是要重点抓好旧院黑鸡、板角山羊、开江白鹅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扩大饲养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要强化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组织开展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三、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安排地方粮储备,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可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专业担保的放大功能,调动和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提高支农资金的履盖范围、使用效率和惠农力度。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原则,由市财政联合各县(市、区)财政共同出资,广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注入,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面向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养殖农户,为其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提供高效快捷的信用担保服务,解决制约我市“三农”融资担保瓶颈问题。粮食、畜牧、农发行要积极运用地方储备粮计划,安排支持饲料加工企业、种畜禽场、大型规模养殖场搞好粮食的储备轮换和饲料加工,推行“六方合作”机制,带动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通过发挥农业担保和地方粮食储备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条件,为争取纳入全省现代畜牧业试点提质扩面创造条件。

(二)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良种良法、圈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为切入点,引导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为方向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进畜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坚持适度规模养殖,鼓励以年出栏生猪100头、肉鸡12000只、肉牛20头、肉羊60只、年存栏蛋鸡1000只、奶牛10头为基本单元发展专业养殖户(场)。全面推行健康养殖,严格执行场地环境、引种育种、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生产技术规程,不断规范养殖过程记录,逐步实现全程受控养殖。

(三)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大企业,鼓励、引导、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技术水平。重点抓好优质猪肉、优质牛肉、牛奶、禽类的精深加工,迅速增加畜产品加工总量,提高产品档次,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增加外销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综合效益。

(四)积极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大力实施“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战略,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生产模式。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牧草、青贮青饲专用玉米,实施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高秸秆利用率。把发展草食牲畜作为我市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变被动粪污处理成本性投入为主动利用粪污生产性投入,鼓励在畜产品优势产区配套发展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新兴产业。力争**年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和资源化综合利用。

(五)健全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加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畜牧业物流四大体系。要支持全市现已取得种畜禽生产资格的种畜禽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完善以县、乡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要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要大力组织开展饲料、兽药和肉品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奶牛饲养、奶站和生鲜牛奶的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要按照建设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的要求,鼓励发展饲料、兽药产品直供服务,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区域性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信息和检验检测系统。大力支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养殖农户提供饲料兽药、良种仔畜、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等一条龙的专业优质服务。

(六)大力推行利益联结新机制。鼓励和扶持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推行种畜禽场、饲料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六方合作+保险”产业化经营新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配套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回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宣汉县等奶牛主产区,要建立完善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奶价协调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建立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鼓励由产业链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市场风险金,提高各环节的风险防范能力。

(七)加快畜牧科技进步。各地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织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配套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各级政府要保障培训经费,依托“五业”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对广大养殖户普遍开展现代畜牧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畜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畜牧高新技术人才带项目搞开发。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师资培训、技术人员在职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促进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大力开展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承包活动,到**年,科技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以上。

四、营造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大投入力度。要依法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整合政府性农业资金,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市、县(市、区)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良法推广、规模化养殖基地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以及畜牧科技推广等。特别是要依法保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免疫造成的动物应激死亡、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贴、疫情监测监督管理、疫情控制扑灭、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以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财政性经费开支。要逐年增加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等专项资金要向畜牧业倾斜,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搭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作为河南省政府命名的“畜牧大县”和国家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肉牛大县”,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邓州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现代产业化步伐加快,畜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奏响了现代畜牧业“交响曲”。

2011年,邓州市新增规模养殖场256个,县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6家,形成了以生猪、肉牛、家禽等为主的畜牧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年度畜牧业产值41.8亿元,畜牧业成为邓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邓州市连续6年被评为生猪输出大县,检疫监管工作名列河南省第一。为此,记者日前深入采访了邓州市畜牧局及相关企业。

“数字畜牧”见证邓州畜牧业成就

今年,邓州市畜牧局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肉牛、生猪、奶牛、肉鸡四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畜牧养殖企业,突出抓好项目建设、规模养殖、龙头培育、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五项重点工作,强化服务功能,促进了畜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邓州市畜牧局局长刘祖万告诉记者,经过10多年的发展,邓州畜牧业已经由粗放型、数量型逐渐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畜牧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在邓州遍地开花,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畜牧科技推广硕果累累,畜牧业已经成为邓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邓州市生猪存栏129.5万头,出栏86.8万头,同比分别增加6.8%和7.1%;牛存栏36.4万头,出栏17.8万头,同比分别增加0.3%和3.2%;禽存栏1241.5万只,出栏740万只,同比分别增加5.8%和6.4%;羊存栏46.3万只,出栏52.8万只,同比分别增加8.1%和9.5%。新增规模养殖场134个,完成年度目标的58.3%。畜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1%。

邓州市畜牧局强力推进规模养殖场(区)发展,今年,该市新发展规模养殖场(区)250个。引导规模养殖场进行扩建改造、配套治污设施,改善防疫条件,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养殖规模,提升了该市畜牧养殖水平。市畜牧局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养牛专业户、专业村,推动养牛业向规模养殖发展。继续巩固发展蛋鸡生产,推广“六和”肉鸡养殖模式(建一栋鸡舍,存栏5000只肉鸡,实行水帘风机、温度自控机、清粪机三配套),壮大肉鸡养殖业,力争2012年年底肉鸡大棚达250~300栋。

优势特色畜牧业迅速发展

邓州市畜牧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饲养”的原则,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生猪、肉牛、奶牛、肉鸡等优势特色畜牧业,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有26个规模养殖场扩建,总计扩建面积1.5万平方米。十林耕祥养猪场新扩建猪舍14栋,扩建畜位4000头;南阳黄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肉牛场共扩建肉牛舍1.2万平方米,扩建畜位3000头;裴营千头奶牛场奠基;小杨营扩建国家一级种猪场,建成后存栏良种母猪600头;罗庄镇聘请专家规划了生猪养殖集群建设,加快发展生猪产业,目前正在建设两个万头猪场;湍河昱通牧业公司牛沼菇肥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获国家立项;牧原公司建设迈出新步伐,九龙10万头养猪场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年底有望投产;都司、陶营10万头养猪场已经开始建设。上半年,邓州市新发展规模养殖场132个,79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治污设施、防疫设施配套建设。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畜牧生产模式已经成为邓州畜牧产业的新方向。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动物疫病防控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邓州市继续完善乡镇防检中心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装备水平,建立以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为先导、以动物防疫免疫为基础、以区域化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以动物卫生检疫监督为保障的严密防控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切实控制好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全面提升防控水平,确保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今年以来,邓州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狠抓防控措施的全面落实,确保了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进一步完善“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市、乡动物防疫体系配套成网。今年春季集中免疫期间,依托较为完善的防疫网络,组织乡村干部和基层防疫员2000余人,逐场、逐村、逐户开展集中免疫,严格落实进度通报制、工作日报制、分片包干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免疫,规范录入免疫信息,圆满完成春防工作任务。结合月月补防,各种畜禽的常年免疫密度达到了国家规定。

加强疫情监测,狠抓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监管。邓州市畜牧局认真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学习“一法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抓规范执法,抓队伍建设。以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监管为重点,对规模养殖场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从抓产地检疫入手,严格做好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狠抓检疫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检验所和防检中心站人员坚持工作在一线,认真执法,严格检疫,筑起了防堵疫情传播流行的钢铁长城,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项目带动提升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邓州市畜牧局以项目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切实把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上,实现邓州市现代畜牧业的全面提升。千方百计争取财政支持项目,广泛招商引资,使畜牧业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精心组织建设优质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提升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好牧源养猪场和饲料厂、昱通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场二期工程、南阳黄牛产业发展公司肉牛场建设等项目,提升了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水平。

今年,该局多次专题赴省里汇报项目工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截至6月底,已争取到政策性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120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786万元,基层动物防疫员补贴资金101万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156万元。对于国家已经批复的优质项目,该局按照项目设计任务书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制订好项目建设方案,认真组织项目建设,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扩建了畜舍,扩大了养殖规模;购置了动物防疫设施,提高了防病能力;完善了养殖排泄物处理设施,实现了能源综合利用,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规模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提高,充实了科学发展的实力。

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邓州市畜牧局把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作为工作重点进行突破。同时,注重通过质量安全认证、健全信息制度,引导和指导畜牧生产经营者自觉加强质量安全控制。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食品产业 发展 招商

一、淮安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培植了一批规模企业,涌现出一批优势行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食品工业体系。

1.规模总量。截止2009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2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42.62亿元,同比增长41.4%,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油脂50万吨、饲料210万吨、肉类10万吨、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今世缘酒业、双汇食品和民康油脂。

2.区域分布

在124户列统企业中,其中清河区6户,清浦区3户,开发区5户,淮阴区18户,楚州区17户,涟水县16户,洪泽县9户,盱眙县31户。从企业销售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涟水县和淮阴区占全市比重50%以上,清浦区所占比重不足10%。

3.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列统企业看,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124户,销售收入142.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14%,食品工业已成为淮安市重要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安市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21.5%。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淮安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7和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粮集团民康油脂、双汇食品在淮安投资,旺旺集团由米面加工延伸到集小馒头、旺仔牛奶、八宝粥、米粉等多元化经营,使淮安市初步形成以小麦、稻米加工为主的米面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油脂类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3)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淮安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3户,过3亿元企业11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3个,对淮安市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双汇、旺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淮安市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淮安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清河区休闲食品及乳制品产业、涟水县的酿酒业、淮阴区的油脂类产业、盱眙县的米面加工业等都凸显集聚。

4.重点行业介绍

(1)米面加工业(以大米、面粉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根据列统企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米面加工企业66户,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53.23%,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6亿元,占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81%。

(2)畜禽加工业(以猪、牛、羊、鸡鸭鹅等肉制品加工产品)。畜禽加工企业共有企业22户,占列统计企业的17.74%,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各种畜禽肉类1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畜禽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2.04亿元,占列统企业的29.48%。

(3)酒类加工业。酒类加工业共有企业5户,占列统计企业的4.32%,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2009年全行业实现售收入42.04亿元,占列统企业的21.46%。

(4)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共有5户企业,占列统计企业的4.32%。2009年实现售收入42.04亿元,占列统企业的21.46%。

(5)油脂加工类。油脂加工类企业共有企业8户,占列统企业的6.45%,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2.62亿元,占列统企业的15.86%。

(6)休闲食品类。休闲食品类企业共8户企业,占列统企业的6.45%,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09亿元,占列统企业的7.07%。

(7)蔬菜加工类。蔬菜加工类企业共有5户企业,占列统企业的4.32%,目前,已经形成了年蔬菜加工2000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实现售收入0.51亿元,占列统企业的0.36%。

二、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形势分析

纵观淮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存在以下优劣势:

1.优势分析:

(1)腹地市场广阔,消费能力迅速提升。淮安位于苏北腹地,总人口531万人,主城区人口89万,淮安市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分别增长11.7%和11.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全省前列。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测算反馈的资料预测,2010年淮安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将降至41.89%,2016年将下降至40%以下。可见,淮安市居民食品支出在全部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从淮安市的恩格尔系数与大幅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可以看出,淮安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迅速提升,食品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

(2)交通便捷,物流成本低,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功能完备。淮安市出口加工区于2008年7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已经获批设立,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新增了保税物流功能。贸易企业可以就近利用这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减少资金占用;可以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采购、分拨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此外,淮安市毗邻沿海、京沪、宁连、宁徐、徐淮、淮宿等多条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在境内贯通交汇,京杭大运河、淮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等五水相交,食品加工原料及产品运输比较便捷。

(3)本地资源优势。淮安农业资源丰富,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淮安市拥有耕地约600万亩,水域456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深入开展和招商引资的扩大,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逐步明确,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由偏重数量向偏重质量、效益的并重转变,形成了粮油、畜禽、水产、蔬菜四大类包括优质大米、小麦、食用油、生猪、家禽龙虾、淡水鱼、特色蔬菜等十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优势主导产业。

(4)产业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淮安市的食品工业设涉及30多个行业小类,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全市现有大、中专食品院(系)校5所,专业涉及食品科学、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等20类,食品工业的科研力量较强。淮安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仅为苏南的70-80%,相对较低,适合发展食品工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劣势分析:

(1)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09年淮安市食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24户,销售产值142.62亿元,仅占全国食品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0.29%,食品企业对全市的GDP贡献率也较低。淮安市大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多为区域性的集中生产,未在全市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化生产。

(2)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淮安市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

(3)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淮安市的食品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七成。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8%。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4)名优品牌少,缺乏龙头企业。

缺少面向全国市场的项目,缺乏龙头企业。在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中,叫得响的品牌主要是今世缘酒业、旺旺集团、双汇食品等,其他企业产品主要还是米、面、油等“老三样”,水产品加工主打产品仍然是单一的龙虾系列产品,在常规鱼、河蟹加工方面开发不够。

三、关于淮安食品产业招商引资的对策

食品产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看,淮安市食品产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对下一步淮安市食品工业发展、招商引资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

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淮安市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第二,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淮安市的世界500强食品企业没有,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工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淮安市食品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品牌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2.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市内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本土品牌培育方面,一是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引进专业品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和推广工作;二是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品牌规模能力。鼓励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实施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三是打造区域名牌。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

3.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在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肉类加工以猪、牛、羊、鸡、鸭等肉类深加工为主,不断开发皮毛(绒)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奶类加工;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等传统加工,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精深加工。在巩固和提高淮安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流动。

参考文献:

[1]淮安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

[2]叶立生:淮安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78-82.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淮安;食品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培植了一批规模企业,涌现出一批优势行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食品工业体系。

(一)规模总量。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2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42.62亿元,同比增长41.4%,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油脂50万吨、饲料210万吨、肉类10万吨、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

(二)区域分布。在124户列统企业中,其中清河区6户,清浦区3户,开发区5户,淮阴区18户,楚州区17户,涟水县16户,洪泽县9户,盱眙县31户。从企业销售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涟水县和淮阴区占全市比重50%以上,清浦区所占比重不足10%。

(三)产业发展成效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列统企业看,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124户,销售收入142.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14%,食品工业已成为淮安市的重要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安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21.5%。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淮安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7和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粮集团民康油脂、双汇食品在淮安投资,旺旺集团由米面加工延伸到集小馒头、旺仔牛奶、八宝粥、米粉等多元化经营,使淮安市初步形成以小麦、稻米加工为主的米面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油脂类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3、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淮安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3户,过3亿元企业11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3个,对淮安市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今世缘酒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全国排名前15名;江苏民康油脂实现销售收入20.44亿元,在江苏油脂类行业综合排名第4;淮安双汇食品实现销售收入14.64亿元。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双汇、旺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淮安市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淮安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河区休闲食品及乳制品产业、涟水县的酿酒业、淮阴区的油脂类产业、盱眙县的米面加工业等都凸显集聚。

二、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09年淮安市食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24户,销售产值142.62亿元,仅占全国食品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0.29%,食品企业对全市的GDP贡献率也较低。淮安市大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多为区域性的集中生产,未在全市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化生产。如,淮阴区的粉丝生产主要集中在淮阴区赵集镇,目前该镇共有各类山芋粉丝加工企业38家,涟水县的豆制品生产则主要集中在该县的朱码镇等,由于绝大部分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生产设施和设备简陋、且广泛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因而呈现出多、小、散、乱、差等特点,短时间内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均难以提高。加之,由于该类型的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设施不齐全,生产数量有限,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大,所以并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二)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淮安市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由于缺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淮安市各县区虽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初见成效,但基地所产优势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未能就地转化增值。

(三)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一是淮安市的食品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70%;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8%;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四)名优品牌少,缺乏龙头企业。缺少面向全国市场的项目,缺乏龙头企业。在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中,叫得响的品牌主要是今世缘酒业、旺旺集团、双汇食品等,其他企业产品主要还是米、面、油等“老三样”,水产品加工主打产品仍然是单一的龙虾系列产品,在常规鱼、河蟹加工方面开发不够。另外,受运输成本的约束,这类产品生产企业要在全国布局生产工厂,单个工厂的规模扩张受到其覆盖市场消费能力的制约,这是导致淮安市食品产业规模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淮安市需要新的龙头企业来引领食品产业的发展。

三、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淮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看,淮安市食品工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淮安市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其次,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淮安市的世界500强食品企业没有,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淮安市食品工业经济质量。为此,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市内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本土品牌培育方面,一是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引进专业品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和推广工作;二是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品牌规模能力。鼓励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实施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三是打造区域名牌。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

(三)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在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肉类加工以猪、牛、羊、鸡、鸭等肉类深加工为主,不断开发皮毛(绒)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奶类加工;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等传统加工,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精深加工。在巩固和提高淮安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流动。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设备以及通讯技术和通讯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强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促进食品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间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链上的资源效率,实现“双赢”或“多赢”。

(作者单位: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淮安市商务局驻厦门办事处)

主要参考文献:

[1]夏礼如.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2]胡小松.对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9.26.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8篇

我市今年畜牧业发展和畜牧兽医工作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新进步:

第一,畜牧业规模化扩张趋势进一步确立,畜禽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趋势日趋明显,水禽和牛羊等草食畜禽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养殖结构。

一是规模养殖比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养殖数量占总饲养量的75%以上。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户)2300多户,出栏量占据了总量的近八成,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规模化扩张趋势已然确立。集团、牧业有限公司、牧业等一批万头猪场今年都新建或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养母猪也超过5000头。

二是养殖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形成。集团年屠宰50万头生猪屠宰线已经进入良性运行阶段,集团在修水已建成投产5000头母猪规模养殖基地和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两大育肥猪场,屠宰基地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三是肉牛养殖大户增加,山羊生产形势看好。全市新发展了一批牛羊规模养殖户,主要集中在、修水山区及都昌、等沿湖地域,有老板投资的,有产业资本介入的,也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浙江老板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市五龙肉牛养殖基地,起点高、规模大,目前饲养量达500多头,饲养规模可达1800头,并将带动农户共同养牛致富。修水、山羊生产结合项目实施抓好良种繁育,培育大户,提升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水禽生产靠大连强加速规模化发展,合作社引领实现多方共赢。我市等县市有4-5百户养殖户组成了几个大的合作社与集团“联姻”,成为龙头加工企业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据调查,仅县广和市南两家合作社今年孵化鸭苗超过1000万羽,带动420多户中小养鸭户,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獺兔养殖方兴未艾。市以瑞丰兔业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周边近百户从事獺兔养殖;县发展獺兔80户,养殖量接近10万只。

第二,畜禽养殖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粪污治理效果明显,养殖污染明显降低。规模养殖场“谁养殖、谁污染、谁治理”的治污理念已达成共识,以综合治污控污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改造,通过对污水、污物的合理处理与利用,包括下水道、沼气池、沼液排放与储存利用等,并努力做到种养结合、养养结合,尽可能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畜禽清洁生产和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

二是以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为着力点,辐射带动了一大批中小规模畜禽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标准化生产经营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升级改造、优化管理,提升标准化生产经营水平。今年我市又有8家企业通过了验收。

三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优良品种普及率提高。今年以来我市新建种猪原种场1个,新增畜禽二级良种扩繁场4个,共增加原种母猪1620头,生猪良种品质和供种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我市积极参与全省联合育种,省专家组对海波尔艾格菲种猪有限公司的育种设施、技术能力、育种制度、管理水平等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该场基础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各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我省猪联合育种省级核心育种场条件。

四是科学防疫水平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形势明显好转,免疫密度与质量、疫病监测与预警、应急与处置能力等都有较大进步,为提高畜牧业科学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畜牧产业化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总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产业链不断延长,屠宰加工能力逐年增强。继集团60万头生猪屠宰线全面运转后,集团在修水、五龙牛业在都在筹建新的屠宰场。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有望达到6亿元,现有各类加工企业80多个,共青羽绒厂和德安凯发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羽绒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年产值达3.53亿元。

二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方面,由于规模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投资的急剧扩张,全市畜牧业生产总量正进入快速增长与上升期,大场大户数量与规模都呈加快发展与增长的良好态势,今年我市牧业在共青新建了1个年出栏5万头新猪场,集团在修水投资新建了1个存栏母猪5000头的种猪场和1个年出栏10万头的商品猪场,全市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达到13个。

另一方面,兽药、动保等畜牧业上游支持产业也快速发展,今年就有英特科胜动保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农业部兽药GMP验收,投资都达了千万元以上,加上集团兽药厂已有4家兽药生产企业,累计产值可超5亿元。集团生物制品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产品种类等都有较大提升与发展,为畜牧规模发展壮大与产业总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以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担保、联保、互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范围和总量,支持规模养殖发展。仅集团“生猪产业一体化”1050养殖模式的成功推广实施,就为30多户中小养殖户担保贷款近千万元,新增出栏规模超3万头。预计全年畜牧产业总产值将超过45亿元,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

第四,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综合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是组织保障力度加强。为促进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供给,今年各级政府和领导更加重视畜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与措施,特别是对动物防疫、良种推广和“瘦肉精”监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视,各级财政也增加了专项经费和预算,畜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力度明显增强。

二是技术支撑条件增强。以乡镇站机构改革为基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站容站貌焕然一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础条件逐步改善。饲料、兽药、动保等畜牧业上游产业快速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农业部兽药GMP验收,全市有13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兽药GSP验收。

三是工作手段进一步完善。今年市本级及4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达标验收,至此我市所有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验收合格,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完善,疫病监测手段与诊断水平进一步提升。#p#分页标题#e#

四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了动物防疫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三期站长专修班,全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9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按照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从体制、机制上逐步建立保证豆制品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豆制品,促进我市豆制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整治目标

严厉打击豆制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豆制品加工作坊,消除豆制品行业的安全隐患。

整顿现有豆制品生产加工作坊,扶持培育规模化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提高豆制品行业加工水平,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实现规范生产、安全生产、绿色生产。

推行规范、公正、公平的豆制品生产经营配套政策,规范集贸市场豆制品经营行为,实行索证索票制度,严禁不合格豆制品入市;

建立豆制品行业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豆制品质量安全和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实现豆制品消费“吃的放心、吃的安全”,通过豆制品整治探索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的有效治理途径,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豆制品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豆制品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政府办、卫生局、质监局负责人为副组长,传部、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工商局、食药监局、环保局、质监局等分管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各成员单位要全力推进各项整治措施,确保全市豆制品行业整治工作的有序实施,实现整治工作目标。

四、工作要求

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调查数据信息的核查工作,为落实整治政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制定规范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的相关文件,严格实施生产准入制度,加强豆制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为规模企业建成投产提供帮扶,确保其合法生产、按标生产;严厉打击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豆制品的行为,加大对违法生产加工行为的依法处理力度,保证豆制品的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豆制品生产企业监管的长效机制,做好豆制品质量保障的源头环节监管。

工商部门要加强豆制品流通环节的市场经营规范管理,严格索证索票制度,严厉打击销售无QS标志的豆制品,同时结合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巡查,制止超范围销售豆制品行为,实现经营有资质、质量有保证、供应有保障、市场有秩序。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采购豆制品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饮服务业原料购进索证索票制度,严厉打击使用无QS标志的豆制品行为,保证豆制品的消费安全。

环保部门要加大对豆制品小作坊的排污治理,严厉打击豆制品生产污水的偷排、直排、不达标排放行为,积极做好规模企业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企业的污水治理提供帮扶指导,加大对企业生产排污的监管力度。

物价部门要做好对豆制品的市场价格监管,确保价格的正常、稳定,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教育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要做好对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的管理,引导食堂从合法渠道购进豆制品,为中小学生和建筑工人提供饮食安全保障。

财政部门要及时兑现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为豆制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公安部门负责为豆制品整治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协助辖区整治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辖区内豆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摸查和监管,确保机关食堂从有资质的经营单位购进有QS标志的豆制品。

各市场开办者要加强市场内豆制品的经营管理,维护正常的豆制品经营市场秩序,协助有关监管部门查处市场内的违法行为,制止无QS标志的豆制品进场销售,督促市场内豆制品经营者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并建立台帐,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结合整治工作,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传,实现广范围、高频率覆盖,为全面推进豆制品行业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相关政策

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将立足长远,通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财政补助的方式,扶持培育规模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解决行业整治问题。规模企业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建设符合QS标准要求的工业厂房,达到日产5吨的生产能力,同步解决污水治理问题,符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要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保证按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供应。具体扶持政策如下:

(1)财政贴补政策:对投资建设规模企业,在项目建成投产后视盈亏情况,予以亏损补助。

(2)纳税奖励政策:企业投产后所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按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予以奖励。

(3)给予规模企业减免相关建设配套费用,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

(4)市场规范政策:取证企业建成投产且能满足市场供给后,由市豆制品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视情确定关停取缔无生产许可证的豆制品加工小作坊的截止时间,对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歇业和转业的原豆制品加工小作坊,每家业主补助1000元。

各项政策的兑现操作办法由领导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六、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年11月1日—年11月20日)各成员单位依照方案工作要求,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完成调查摸底任务。

(二)传发动阶段(年11月21日—年1月15日)

(1)12月5日前发放《致豆制品加工业主一封信》。

(2)12月6日-12月20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发放传册等方式进行传。

(3)12月21日-年1月15日,分别召集领导组、豆制品加工业主会议,最后召开一次落实相关政策会议。

(三)整治规范阶段(年1月16日-年3月31日)

(1)市豆制品行业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拟定豆制品行业管理办法、建设标准、生产流程。

(2)鼓励规范豆制品加工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申领生产许可证。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0篇

市建委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为了加强对今年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领导,专门成立了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组,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黄锦超担任组长,副主任濮亚峰、刘福荣担任副组长,市建管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从全市安全专家库中抽调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同时邀请市新闻媒体对大检查进行跟踪报道。

二、公正验评、督促整改

检查考评小组对被抽查的市区在建的119项工程,严格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所列内容,先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包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整改记录台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再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对现场的安全技术方案、安全防护设施、文明施工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评分,评分结果当场反馈,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下达督查整改意见书。对存在重大生产隐患,整改不力的中建八局三公司等十家施工企业下达了停工整改通知书。对下发督查整改意见书的61个工地进行了复查,消除施工隐患,确保了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3、塔吊和起重运输设备:设备装拆方案针对性不强;部分塔吊基础的地耐力和砼强度等数据没有按规定检测;多塔作业防碰撞措施不可靠;设备施工中的检测、检修、保养、交接班记录等制度执行不力;特种作业人员未达到100%持证上岗。

4、临时用电:现场电工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新规范熟悉程度不够,线路敷设不规范,接零保护与接地保护系统混用;施工现场末级开关箱缺少。

5、三宝四口:部分工地工人安全帽佩带方式不正确,帽带未系牢,很多安全网是防尘网,属伪劣产品,起不到防护作用;“四口”防护未做到工具化、定型化。

6、文明施工:部分现场道路未硬化,环形道路未贯通,设置的车辆清洗台使用率低;材料堆放不整齐,无标识,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现场无工人活动室、卫生室;生活区与施工作业区未严格分开,职工宿舍、食堂条件较差。

7、安全管理:企业对项目部安全生产监控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出现以包带管现象;项目部现场专职安全员到位率低,很多是挂名的专职安全员;施工现场安全交底、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活动等制度落实不够。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1篇

1.1扎实开展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强派驻监管,督促兽药生产企业全面落实GMP;大力推进兽药经营企业GSP工作,全市现已有287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有效杜绝了经营违禁药物和不合格兽药产品现象的发生。先后开展了“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活动”、“兽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检查”等专项行动,净化了兽药经营市场,为确保动物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对全市销售、使用的兽药产品进行了登记备案,实施兽药销售准入制度,凡在我市销售、使用的兽药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无违禁药品,符合动物使用安全、可靠、有效的相关要求,同时积极开展了兽药示范门市部创建活动。

1.2强力推进畜禽产地检疫工作严把产地检疫关口,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生猪、反刍动物、马属动物、家禽、犬、兔、猫等产地检疫规程的要求,对出栏动物全部规范实施到场、到点的现场检疫。为提高检疫监管能力建设,对全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了轮训。通过开展畜禽产地检疫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产地检疫,努力提高了产地检疫申报率,实现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达到100%。

1.3努力加强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全市养蜂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全市蜜蜂规模养殖情况,对养蜂户及蜂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备案,建立健全了养蜂监管档案。定期对企业自有养蜂基地、合作社、养殖户开展督导检查,严禁使用违禁药品,杜绝掺假掺杂、以次充好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有效预防在源头上出现掺杂掺假、制假售假事件的发生。1.7着力抓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是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迫切任务,也是提升整体畜产品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截至2013年9月底,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企业67家,产品认证企业62家,涵盖了10种畜禽及其产品。

2制约聊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2.1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广大群众对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安全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认识淡薄,导致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忽视。

2.2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当前全市畜牧业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以农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还占相当比例,这些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规模化程度不高,很难做到品种、饲料、饲养技术的统一、饲养环节净化,加强了监管难度,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生产。

2.3投入品使用不规范随着现代畜牧技术的广泛应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投入品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非法向饲料中添加违禁物和添加剂。而在兽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休药期执行不到位、操作要求不标准等问题,影响了畜产品质量。

2.4养殖户对无公害养殖意识淡薄在当前传统养殖模式尚占多数的形势下,养殖户在圈舍建设上存在选址、设计不科学,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造成圈舍周围环境、空气和水源的污染,间接危及畜产品安全。

3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3.1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工作中建立健全畜产品监管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将饲料、兽药、养殖、收购、贩运、检疫、屠宰加工等每个环节监管责任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单位到人,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形成条条有人管、块块有人抓的监管网络。

3.2加强畜禽养殖场监管对全市规模畜禽场饲养基地完善登记备案,明确监管兽医,要求监管兽医至少每周对养殖场巡查一次,对饲养场的饲养管理、诊疗用药、免疫情况、消毒措施、病死畜禽等情况要建档立案,指导养殖场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上市产品“有据可查”,问题产品“有根可溯”。

3.3严格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严把动物产地、运输、屠宰、市场检疫关口,做到依法检疫、有报必检、有检必严;实施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监管责任制,将监管任务量化到个人;严禁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肉进入市场销售,对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依法采取查封扣押、暂停销售等措施;严查生产加工销售病死肉等违法行为。将全市畜产品卫生监督工作分区划片,实施目标责任追究制,确保卫生监督检查不留死角。

3.4突出检疫监管工作统一监管标准,对畜禽免疫、消毒、用料、用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出厂前检测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严格把关。同时组织专门人员驻守畜禽加工企业,实行24h驻厂制度,加强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屠宰检疫,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3.5加大畜产品抽检力度制定抽检计划,进一步深化监督抽查和监测工作,延伸监测区域,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养殖业投入品和畜产品的监测,以保证上市的畜禽产品让群众买的放心,吃的安全。

3.6强化投入品监管。加大对畜牧业投入品使用环节的监管,引导养殖场(小区)合理使用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投入品,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推动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与加工,定期监测畜产品药物残留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制。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无兽药GSP证和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经营者进行彻底清理,严厉打击销售假劣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人用药物流入兽药市场,同时,对不符合兽药GSP运行要求兽药门市部,提出限期整改措施,督导其按要求经营。通过日常监管,不断规范兽药经营秩序,提高全市兽药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3.7是建立信息报告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信息报告工作网络,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安排好节日期间值班工作,配备充足的应急处理工具、文书,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备。

3.8抓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是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提升整体畜产品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中,严格按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部署,以规范认证和强化监管为重点,加强证后监管,定期进行现场巡查,将获证无公害企业100%纳入监管范围;增强获证单位使用标志的积极性和规范性,确保95%以上的用标单位规范用标;规模养殖场获得无公害认证的比率提高到50%以上,无公害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防范和杜绝突发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2篇

全年建设行业不出现死亡以上安全事故,争创市标以上标化工地十个。安全生产工作居全市建设行业和县先进行列。

三项整治:

1、重点开展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整治工作,认真落实住建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面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工作,严格实行总配电房--分配电箱--开关箱的三级配电系统,开展施工现场配置标准配电箱整治工作等。

2、重点开展建筑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整治工作,在我县施工的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模板工程中全面淘汰木支撑,一律使用钢管支撑,严格实行模板支撑系统的审批验收制度,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方案须经本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报监理单位审批,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要先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然后按审批后的方案搭设,模板安装好后,由企业项目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监理单位验收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要求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搭设,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禁止违章作业。

3、重点开展施工现场扬尘治理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落实《省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规定》及省《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导则》和国家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面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硬、绿、盖、洗、洒、围”要求,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涉及到重点整治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县安全站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并实施行政处罚。

九项重点:

1、继续强化施工起重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快淘汰龙门架进程,限制已备案龙门架的使用范围,严格执行住建部《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及省住建厅《省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检查技术要点》等关于施工起重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规定。重点强化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包括:起重设备的注册备案、安装(拆卸)前告知、安装检测、综合验收,使用登记、专人操作管理及维护保养并建立记录档案等。

2、继续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互查和检查,除三项整治工作外重点检查:施工用电是否规范;脚手架的搭设是否规范;现场文明施工、施工围挡、“五牌一图”、安全警示标志是否规范等;

3、积极落实《省建筑施工、监理企业负责人以及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施工现场带班制度实施细则》,认真检查施工、监理单位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带班制度的执行情况;

4、认真开展施工项目阶段性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工作,施工现场施工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进行安全标准化达标自评,并通知安全站到场验收,实施项目竣工标准化考核工作;

5、逐步规范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6、加强安措费的使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安措费的退付进行现场评价与考勤工作挂钩;

7、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及专业分包单位资质的管理工作,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人员上岗作业,严禁无分包资质及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分包单位承揽分包作业,外地分包企业进入我县必须办理跨区备案,并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管理;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3篇

在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入到乡镇,村,站所,园区,企业对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调研,总结如下:

市人大常委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执法检查以来,区政府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具体方案,有会议安排,有检查,有总结。重点围绕标准化生产,“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质量检测,投入品控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在乡镇、企业(集贸市场、超市、龙头企业)建立检测站(室)6个,制定完善了10多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累计建设“三品”基地近10万亩,实现“三品”认证55家,无公害10家,有机3家,地理标志产品1家。建设规模化畜禽饲养场(户)30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占到80%以上;今年以来,共抽检蔬菜样品2100个,抽检畜禽样品85份,合格率分别为99%、99.1 %。总的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上实现了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

调研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品”市场所占份额较低。尽管涉及群众生活的农产品品牌数量已基本覆盖全面,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但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够大。我区品牌产品草莓,菊花,葡萄占百分之三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标准化生产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虽然农业标准化生产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一些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和摊主,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按制度、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不按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采收农产品,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三是优质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够高。与大中城市相比,市场上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出优质优价,多数按普通产品价格标准定位,走普通产品销售渠道。

四是监管手段薄弱。一方面,表现为农业执法力量薄弱。我区农业执法大队由于人员编制少,力量较弱,加之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技推广力量减弱,自身监管服务功能缺位,已很难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检测监管较弱。有的镇办农产品速测机构检测人员配备不到位、设备精度差,致使存在检测水平低、检测比例少、时效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

五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目前投入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生产环境监测、品牌申报认定和市场准入检测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需要,亟待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的生产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倾向。不少农民未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的思想,在生产中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治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自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缺乏必要的诚信意识。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生产经营体制下,基本上是一个农村家庭就是一个初级农产品生产单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治理。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数是家庭留守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难以把好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农贸市场,还是乡镇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这种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化和质量失控,既使农产品不能很好的体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

五是分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增加了部门配合、无缝衔接的监管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执法大对尚未建立,协调起来非常困难。同时一些流动商贩,以促销药品为目的不正确的病虫情报,诱导农户多买药、多用药,由于交易隐蔽,单靠农业部门监管难以到位。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既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搞好宣传教育。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传播、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和生产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

(二)加快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农产品的生产区域,科学划定“三品”生产基地,逐步引导农民成方连片生产,壮大生产规模,以扩大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抓好产地环境建设,杜绝工业污染,控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农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搞好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档次。

(三)切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首先,积极组织制订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让更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有章可循;其次,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切实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第三,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组织化提高规模化,通过规模化促进标准化,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农民提供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服务。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畜禽养殖;污染;农业减排;措施;建议;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31-02

宣城市属典型农区,畜牧业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区位优越,畜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污染防治措施远远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未经深处理的大量畜禽粪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搞好农业源减排工作已成为现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 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现有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2 982家,共有19家畜牧业企业进入了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其中,和威、太阳、五星、华卫、立大5家企业跻身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源减排统计的分别为:肉鸡出栏8 193.2万只,蛋鸡存栏213.4万只,生猪出栏51.4万头,肉牛存栏1 673头,奶牛存栏221头(表1、2)。

2 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排放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现有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COD和氨氮排放总量15 557.23 t(表3),规模化养殖企业中工厂化处理(生产有机肥)场家11个,处理粪便34万t,传统堆沤场家3 718个,处理粪便248万t。

3 农业源减排的具体措施

3.1 推广高效、集约、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3.1.1 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积极开展发酵床适应性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设新型养猪专业合作社、发酵床生态养殖示范场。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培训发酵床养殖技术,发放《安徽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丛书》《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图册》《肉鸡标准化养殖技术图册》。共推广发酵床养殖约50余户,推广面积3.41万m2,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另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正在大力推广畜(禽)—沼—鱼—果(菜)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养殖普及率达50%以上。

3.1.2 推广“生猪336生态循环养殖”等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模式。该模式指以自繁自养为主,户均饲养30头能繁母猪,配套建设30 m3沼气池,年可饲养商品猪2批,每批150~200头,全进全出,可实现效益6万元。在小型规模养殖场中推广“生猪336生态循环养殖”,实现养殖环境明显改善、粪污有效处理,收入显著增加。

3.1.3 推广种(林、果)养结合生态养殖。以循环经济理念着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把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与种植企业(林业、果业)的“沃土工程”结合起来,鼓励规模养殖企业与种植企业(合作社、场、户、林场、果园)开展联合,利用土地吸纳粪污能力,实现养殖规模与土地处理能力平衡。

3.2 全面实施联户及大中型沼气建设

目前,全市已建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37处,规模化养殖企业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12个,其中有5家企业利用沼气发电;五星公司700 m3沼气,发电机容量80 kW,正常使用每天发电720 kW·h。同时,要求规模养殖场(户)必须沼气配套,进行粪污处理,做到了达标排放,同时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各级畜牧、环保、农村能源等部门都大力扶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的申报及实施。

3.3 加大督查工作力度

自2011年首次将农业污染纳入减排工作考核范畴,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督促各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畜牧部门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切实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物处理能力,全面组织实施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针对畜禽养殖企业,实行严格的养殖准入审核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推进畜禽规模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进养殖企业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污收集-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全过程综合治理。

3.4 合理安排减排项目

按照畜禽养殖农业源减排要求,有序安排农业源减排项目。2011、2012年,宣城市共安排畜禽养殖企业农业源减排项目33个,2011年已全面完成减排任务,针对养殖现状,坚持实行“一月一检查,一月一核算”的工作机制,会同环保部门对农业源减排项目开展联合督查,发现问题,现场督促,指导企业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县、市、区,及时通报当地政府。

3.5 加大投入,有序减排

对已经存在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其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对没有达到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可以采取以下2种处理方式:一是限期治理。若在规定期限内治理不达标即予以取缔,以彻底消除畜禽养殖废物排放;二是集中治污。将分散的非规模养殖场集中起来,使养殖场壮大形成规模,把分散投入的治理资金集中用于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切实实现污染减排。

4 农业源减排工作的建议

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统一规划农业生产区和生活区,统一规划畜禽养殖小区,改变农村人畜混居的现象。要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确定养殖规模。对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养殖区要落实禁、限养措施,养殖场点尽量远离城区和居民集中生活区,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养殖场与居民区要设定卫生防护距离[1-2]。

4.2 明确重点减排项目

农业减排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推广、农业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的相关内容,明确一批重点减排项目,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程。

4.3 加大资金投入

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近年来宣城市在沼气工程建设、畜牧标准化、生态农业等项目上得到了国家和安徽省的大力支持,但在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必须抓住机遇,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的政策支持;要充分发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增加污染减排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在农业污染减排项目上也要加大力度[3-4]。

4.4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减排是“十二五”农业部门一项新的工作,已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任务重、压力大、必须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认知度和参与热情,营造共建氛围,形成强大合力,使农业源减排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5 参考文献

[1] 徐勤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10):157.

[2] 肖清.浅谈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7):211-212,238 .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为总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整经营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流通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农超对接”区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和产品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产销关系稳定、流通渠道畅通、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任务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系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产地直采比例达到85%,连锁经营企业设立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对接的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200处以上,“农超对接”销售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

(一)培育壮大一批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在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种类、扩大农产品经营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以连锁化推动规模化。推动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采取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到2012年,全市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20户。

(二)发展对接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将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自采范围。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互相参股,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直接采购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领办和协办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提供科技、信息、营销、资金等服务。到2012年,全市商贸流通行业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420个,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110万亩。

(三)建立完善一批“农超对接”模式。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公司+基地”等多种“农超对接”模式。充分发挥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覆盖的优势,大力开展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对接工作,让更多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走进国内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供应商大会、供需见面会、联合采购联盟等形式,宣传推介我市的名优农产品,搭建合作对接平台,扩大外销规模。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网络。科学制订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有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适度发展仓储式商场,不断提高门店生鲜食品的销售比重,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积极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社区新建和改造生鲜食品超市、多功能便利店和标准化菜市场。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设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和折扣店。鼓励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产品在进入连锁超市的同时,自办连锁专卖店,扩大优质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力争到2012年,全市经营农产品的连锁超市发展到1500处,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和乡镇以及80%以上的行政村。

(二)大力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将物流配送中心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新建农产品配送中心,并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配置农产品配送设施,增强农产品恒温加工、气调保鲜、分选包装、无公害检测等功能,建立与销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实用的冷藏保鲜设施,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农产品配送成本。到2012年,新建、改建农产品配送中心8处,总数达到17处,满足安全、新鲜、快捷的消费需求。

(三)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按照综合和专业市场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兼顾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完善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发展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加工配送区,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连锁超市之间的有机链条,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到2012年,建设和改造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8处,加快形成区域性产品集散、信息、配送中心,以大市场带动大物流。

(四)统筹做好连锁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对接工作。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个标准”,稳步推进“区超对接”工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支持连锁超市建立专门采购和配送体系,设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销售专区(专柜),并统一悬挂由省商务厅制作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区专供”牌子,提高示范区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扩大销售规模。引导连锁超市根据顾客需求,把国际质量标准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普及,逐步实现基地生产的无害化、优质化,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

(五)不断提高农产品经营的质量安全和信息化水平。依托市级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增加追溯品种,扩大追溯范围,逐步实现肉、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信息查询和质量追溯。支持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质检站、检测点,形成标准统一、运行高效、检测参数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企业加大农产品信息采集、传输等信息化设施设备投入,积极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实现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商务、贸易、供销、畜牧兽医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农超对接”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农超对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指导各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开展工作,促进各部门协调配合。市“农超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贸易办,负责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