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篇

一、学会分享是学生健康高效学习的需要

分享他人预学成果,分享团队合作成果,形成学生学习的合力,构建新知识,感知教学内容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如独特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的高低、学习基础的好坏、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决定了他们在预学或在教师导学的过程中、交流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一样。这些反映在我们教师收上来的预习案或导学案中,就是有的学生做得好,字写得也很端正,学习效果比较理想;有的学生做得不尽如人意,字迹潦草,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让学生学会分享,不仅是分享其他同学学习成果,还包括分享他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让学生学会分享,也是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克服教师讲风太甚的做法,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这在客观上也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自主学习、自主交流以及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环节和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交流和提高,最终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如何分享是学生健康高效学习的中心环节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分享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探究,从中分享他人的智慧,他人的知识。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是平等自愿、充满激情的,学生的参与率极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平时不怎么爱发言的学生也很活跃。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巡查中不难发现: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不管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传统观念上的优生还是差生都很踊跃,都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思想。尽管这些想法有对有错,有好有坏,但学生都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好。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探究的成果,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听讲,听其回答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二种形式是让学生课前或课后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互帮互学。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这一课前,我就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回家到所在地区的农村走访农户,了解他们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到社区或回家走访一些年长的居民,向他们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他们生活的变化。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汇报走访调查成果,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实惠,从而得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讲,要讲话,教学效果显著。课后,我还让学生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亲历者去收集整理身边农村或城市改革开放的相关资料,提出哪些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建议,展望、畅想家乡今后的社会变迁,写成汇报文稿,并加以评比和展出。

当然,分享的形式或方法还有很多种,我在这不一一细说了。

三、引导分享是学生健康高效学习的保证

在四步阶进法教学实践的分享环节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教师都不能放任放纵学生讨论,要及时引导、归纳,保证学生在正确的前提下去交流分享。例如,学生在课上分组讨论探究时,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学生讨论的问题、讨论的情态、表达的方式,看看有没有跑题,有没有围绕教师布置的题目在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成后的回答中,教师也应及时归纳和指正。

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后的交流分享正常规范地进行,教师还应该经常和家长沟通,确保学生讨论学习的东西是健康向上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教师在组织学习讨论小组时,也要注意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学习上优生和后进生的比例、语言表达能力强和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比例,既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小组讨论,又要利于学生组内交流和在课堂上的交流发言。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 书法基础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70-02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推动着教育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开放共享,作为公共艺术课的书法基础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是教育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与传统课堂相比,开放课程具有自由选择性和可重复性学习的优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且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特定的内容。书法基础作为一门实践课、艺术课,许多难点技巧需要反复体会,因此,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于教师与学生都大有裨益。

一、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的书法学习。首先,扩大课程受益的学生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选修书法基础的学生规模不受教室容量的限制,课程建设将惠及更多想学习书法基础的学生。其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精品资源共享课没有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可以自主把控,从而拥有了更多时间完成书法实践。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视频与后期编辑可以把以往在课堂上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和现场性很强的书法技法技巧,转化得更加具有直观性,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以提高学习书法技巧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课程建设中,教师必须熟悉教学环节,后期制作也使得教学过程可以更加精致准确,内容丰富并且效率更高。其次,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落后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一言堂”的单向流动模式也将难有立足之地。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对话式”合作互动,都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课程的升级与变革,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能达到学生欢迎、同行认可、专家认证以及社会的好评。其次,基于书法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书法类课程大都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具有很好的受众基础,因而在各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书法基础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最后,书法基础也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而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探索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可为艺术类、实践类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二、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

(一)M建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靠个人不可能完成一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技能结构来说,团队成员至少要涉及书法教学、资源制作、网络运营三个方面技能,各专业教师在书法教学方面具有了扎实的技能,但是资源制作与网络运营的技能往往是专业教师的短板,因而组建团队时一方面特别强调加强成员中资源制作与网络运营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吸收资源制作、网络运营专业的人员加入团队之中。当然,从团队成员的部门分布说除了公共艺术课的开课单位,还涉及技术部门、教学管理等相关部门,从而形成团队合力,为完成精品共享资源课的建设提供团队的保障。

(二)优化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最重要目标,而平台建设无疑是保证实现共享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使用了学校统一的平台基础,该平台课程网站主要内容有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指南、教学教案、授课录像、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作业习题、文献资源等。实践证明,该平台开放程度好,面向对象较为广泛,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对帮助培养使用者学习书法的感情、了解基本书法知识、提高书写技能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同时,平台建设特别需要注意从教材、视频、案例、碑帖等方面扩展课程共享的广度、丰富度、实用性及创新性。

(三)拓展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源。根据书法基础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建设突出了丰富性、针对性、严谨性与地域性。首先,在围绕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展现书法技法、书法文化的各种资源,突出其丰富性的特点。其次,所用资源均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力求突出资源的针对性。再次,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资源,但也可能淹没在各种复杂的资源中而不知所措,因而需要严格筛选进入课程的资源,突出资源的严谨性。最后,考虑到学校所在地桂林有丰富的书法碑刻资源,课程建设充分关注到地方书法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将之纳入课程资源的体系,从而增强了书法学习的体验感和亲切感。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 分组分享教学法 教育工作者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教学中。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非常具有创新意义。尤其是分组分享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们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能获得健康的、协调的发展①。这对处在正在发展中的高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分组分享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是,分组分享教学法不再依靠以讲授体育知识传达体育技巧为主要手段,而是要将学生分成几种不同的小组,并依照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活动,使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这能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心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在教师采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的展现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这样教师便能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由此可见,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重视高中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如何进行分组

1.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

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的标准有很多,因此分组情况也很多样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为学生们进行分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本质不变,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某些知识或技能。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的,按照特定的教学要求,在特定的教学范围内,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②。这些所谓的“特定”成分便成了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依据。

2.分组体系及分组模式

(1)分组体系

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分组教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部分组,另一种则是外部分组,分组分享教学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案就是从这两种类型分化出来的③。

(2)分组模式

因为分组依据的多样性,导致分组体系的不同,分组模式也因此不同。本文简单的对ABC分组和灵活分组这两种模式进行介绍。

第一种ABC分组模式,ABC分组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被分到一组,最高的水平是A组,其次是B组,然后在C组,以此类推,这些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的班级,而且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水平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种是灵活分组模式,这是内部分组体系的一种,具有比较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分组模式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编制的分组,然后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进行测试再重新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制分组。在此阶段中,学生们在学习后进行测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次分组。这种灵活分组模式既能保证学生们学习到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附加学习,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范畴。

三、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势

1.能够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在一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能够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程度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应具有的体育精神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所需的身心环境。而且在传统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独自进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或是相对较强的体育技能训练,不能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素质。而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有效的结合到一起,高效率的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整体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更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织学习;学习力;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营商环境里,一个企业要想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比它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行动得更快,变革得更快。否则,要么沦入二、三流的境地,要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在我国的企业中,由于不能进行快速学习而导致企业轰然倒塌或深陷困局的案例我们屡见不鲜,如巨人集团、三株集团、王码电脑等等。组织学习已经成为组织真正的竞争优势,并带来更多新的挑战,缺乏自我更新、速度、弹性和创新能力的组织,绝对无法蓬勃发展。那么,如何能快速提升组织的学习力呢?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来看,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力主要有5大利器: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开放心智、系统思考、分享知识及记忆。学习承诺是要保证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才能很好地推动组织学习的进行;分享愿景是为了保证组织学习的方向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开放心智才能形成鼓励企业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系统思考才能保证组织学习有的放矢;分享知识及记忆才能保证在组织更大范围的知识转移,以及企业知识存量的不断增加,奠定知识基础。企业只有对5大利器能充分发挥利用好,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面将对提升组织学习力的5大利器进行一一分析和论述。

一、 提升组织学习力利器1——学习承诺:企业领导要对组织学习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并塑造形成企业的组织学习文化

提升组织学习力的首要问题,必须非常清楚组织学习的中心问题——企业对学习的基本价值观问题,也就是企业对组织学习持有的基本价值观。一个企业对组织学习持有的价值观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有可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逐步塑造形成一个好的企业学习文化。然而,对组织学习的基本价值观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或是老板。所以,若想提高组织的学习力,企业的领导,特别是第一把手,不但要充分认识到组织学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能以身作则,积极投入到组织学习文化的建设中。如果一个企业高层领导对组织学习没有足够重视,在组织学习基本的价值观方面关注很少,或是只喊口号,企业的组织学习基本不可能发生。因此,要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力,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形成一种学习服从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学习服从文化的企业才能有能力提高对外部变化环境的理解,才能及时对外部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才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理论界多位学者也坚持认为,通过学习效率高的企业可以反映出来,企业必须要把组织学习当作一种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并让大家必须了解其原因和影响他们的行动,才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组织学习力。

二、 提升组织学习力利器2——分享愿景:与员工共同分享企业愿景,让员工清楚组织对其的期望,保证员工的学习方向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

愿景是企业未来发展到何种程度的描述,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蓝图。企业是否分享愿景将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学习的方向。所以,要提升组织组织学习力,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且与现存的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学习方向的构念,且在学习方向和学习强度两个方面都非常关键。大部分学者都把分享愿景当作是组织学习,提升组织学习力的核心基础,因为分享愿景为企业的所有员工提供了学习的方向,是促进或提升组织成员能量、承诺和目标的一个焦点。若组织成员没有承诺和赞同组织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就会没有学习的动力。此外,企业若没有分享愿景,组织中的每个人就可能很少了解组织对员工的期望,也很少了解将会按什么标准来衡量绩效,或者是组织运作是基于何种理论来运作的。在这充满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即使员工有动力去学习,他们也很难知道去学习何内容。

此外,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分享愿景,统一理念认识,将可能出现多元的“思想世界”。尽管员工们在同一个团队中工作,他们集体的解释可能仍近视于各自在在公司内部所承担的职能部门功能,因为公司并没有检查多种"思想世界"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合作项目上的新产品,团队成员更加容易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当项目成员被问什么是汽车车辆的概念时,有的人把通过一些主要的部件技术来定义;有的则通过绩效来定义;而有的通过客户目标来界定;甚至有的通过它的形象和个性来定义。对同一事务处理竟然有如此多的不同假设或是冲突的假设,这样将会削弱团队去应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能力。所以分享愿景将对提高组织学习能力起到方向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与员工共同分享企业愿景,让员工清楚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对其的期望,确保员工的学习方向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从而能实现个人成功与企业成功的完美结合。

三、 提升组织学习力利器3——开放心智:企业只有开放心智,才能接受新生的事物,鼓励大家打破常规去创造,整个组织才能营造一种很强的有创新意识的氛围

心智模式,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反映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反映人们持有的对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看法,同时,也会限制我们对思考和行动所熟悉方式的认识。所以,要提升组织学习力,企业必须要开放心智,鼓励企业员工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组织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创新不仅使组织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活力,而且有利于组织经营绩效的提升。产品创新能够提供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从而增强组织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工艺创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弹性生产能力,从而改进组织绩效和提升竞争力。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去的事情或是案例,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能支持形成关于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心智模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心智模式可能不再正确,但若仍然按原有的方式进行运作,除非组织有开放的心智去质疑原有的假设,并及时纠偏,否则将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在这方面,开放心智是同“忘却”这个概念紧密联系的。当一个组织主动地质疑长期运作的惯例、假设和信仰,他们就开始进入了“忘却”的阶段。“忘却”是组织变革的核心,开放心智是一个组织从“忘却”到“蒸发”所必须的价值观。所以,组织只有开放心智,才能接受新生的事物,才能鼓励大家打破常规去创造,去进行试验,才有能听得见不同声音的意见,这样整个组织才能营造一种很强的有创新意识的氛围,员工才能敢于冒险去发明创作,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工艺的改进和管理措施等等的完善,进而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我们不难看出,开放心智深深地影响了组织学习的强度。所以,企业提升组织学习力,必须要开放心智,鼓励大家打破常规去创造,整个组织才能营造一种很强的有创新意识的氛围。

四、 提升组织学习力利器4——系统思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有全局的认识,并能清楚理解各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组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才并能快速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系统思考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明确指出,系统系考是五项修炼的基石。组织只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思考上,才能很好的指导组织相应的认知水平的学习。系统思考可以帮助组织认识市场模式,并在执行或改变这些模式的过程中,从适应性地学习到创造性的学习。组织学习过程中若不是系统思考,企业将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常常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甚至解决老问题的措施,恰恰是触发新问题的前导。所以,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开宗明义就从“系统思考”出发,颠覆旧有的机械、片断、静止的学习或思考方式,将组织学习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通过全局性的一套系统办法来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因此,组织学习力的提高必须基于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全局的认识,并能清楚理解各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样,组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并能快速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五、 提升组织学习力利器5——分享知识及记忆:在企业内转化和扩散知识,是提高组织成员的学习水平的关键环节,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对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进行有效管理,避免组织知识的流失

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是提升组织学习力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知识的交流分享从主体来看,不仅仅是在个体层面进行,而是跨层级、跨职能部门进行的。团队之间、跨职能部门之间和整个组织都共同一起分享组织的知识。从知识内容来看,不仅仅是企业显性知识的交流分享,同时还包括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分享。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转化4种模式:一是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二是外部化--从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三是组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四是内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转换模式清楚地告诉我们,组织学习的分享知识实际上就是如何进行知识进行转化及扩散,从而提高组织成员的学习水平。

同时,分享知识也就是知识的交流和转移,知识转移意味着知识在不同层面的扩散。对话、讨论、团队工作小组和个人聚会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分享知识的方式。团队工作小组在提升组织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组织学习文献中经常被强调,特别是多学科和多功能的工作团队。组织成员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流、分享自身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分析成功的经验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些知识就可以得到传递、解释和整合,从而组织成员能很好地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避免走弯路。这种知识的交流、分享、整合可以导致创造一种良好的集体组织学习氛围,并能很快把知识转化为创造力。

除了分享知识外,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对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做好组织记忆的工作。组织记忆是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存量,组织记忆对企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人员的流动、轮岗等都可能导致组织知识的流失,所以,组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就是组织的记忆能力。组织是否有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对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提升组织学习能力非常关键。多位学者也非常认可,组织记忆对提升组织学习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阿吉里斯著.张莉等译.组织学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主编.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Goh S, Richards G. Benchmarking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7:15(5):575-583.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

【项目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JS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G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正在被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1]。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也在高校信息化时代逐步向高等校园教育延伸,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软件的发展孕育而生并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动态化信息为载体(如图、文、音、像等),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师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为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机。因此,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引入解决了高校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使得课堂生动、形式新颖,增强了课堂渲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大量视听教程与素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逐步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积极主动探究、挖掘新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推广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彼此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主体之间可以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彼此相互交流与探讨,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实时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探究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课的交互与答疑方法将成为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方法的现状分析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的新一代课程教学技术,交互答疑则是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加强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帮助辅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其获取正确解决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为教学效果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和参考依据。然而,现阶段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交流方式主要以Web BBS讨论、在线聊天讨论、Email电子邮件等通过单一的交互工具实现交互答疑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彼此间的交互答疑,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异步交互工具(BBS论坛、Email等)与实时交互工具(QQ、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交互式白板等)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不能够灵活运用,缺乏整合,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第二,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答疑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监督,经常出现交互答疑时闲聊多、关于学习的讨论少,即便是关于课程知识的讨论,也常常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无法实现良好的交互答疑效果,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三,交互答疑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人工答疑方式,缺乏自动性,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2、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方法探究

2.1异步交互工具与实时交互工具的灵活运用与整合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模块中应将异步交互工具和实时同步交互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在BBS、新闻组等异步交互工具中嵌入QQ、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IP电话等实时同步交互工具,使其形成一个完美、协调的整体,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多种交互答疑工具。与此同行,各个交互答疑工具彼此之间能够合理的过渡,彼此之间能够无缝连接,能够灵活的运用并能够相互通信而不排斥。由此,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能够依据自身喜好和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交互答疑沟通方式,通过多种交互答疑方式呈现疑难问题解答,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解答指导,使解答的过程充满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将各个交互答疑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2 拓展自动答疑功能,实现交互答疑的自动化、智能化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应拓展自动答疑功能,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课程时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能借助自动答疑功能模块寻求帮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疑难问题的解决之法,提高了解答疑问的效率。同时,自动交互答疑功能能够充分兼容并嵌入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等),使得自动答疑不仅能在自己的资源库中搜索与疑难问题相匹配的解决方法,而且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浩瀚如海的互联网上检索相符的疑难问题,搜索相应答案。

如果自动答疑功能模块在相应的资源库中无法检索到与相应疑难问题对应的答案和学习资料,则自动将疑难问题转发给相应的辅导教师进行人工交互答疑,教师答疑后将此疑难问题及答案提交到疑难问题资源库中,并进行更新。随着资源共享课学习者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断增加,自动交互答疑资源库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更大程度上实现交互答疑的自动化、智能化。

2.3 全文检索技术、中文分词技术的嵌入与改进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自动交互答疑过程中,如果基于关键词进行疑难问题答案检索,则对学生抽取关键词语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旦使用的关键词不当则无法检索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中文每个词之间没有固定的分界符,语法结构多变,同样是一些词语,排列顺序不同,语义就大不相同,中文比之英文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如何仅仅依靠关键词进行匹配查询,难以提高查询结果的准确率与覆盖率。因此,将全文检索技术、中文分词技术、文本挖掘技术、中文语义检索技术嵌入到自动交互答疑方法中并能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得疑难问题的检索具备一定的智能性,能够快捷、准确、方便、全面的检索到与自己问题相关的正确答案提高交互答疑的准确性与智能性,同时也能够检索与此问题相关的一些疑难问题的答案及相关网络资源,使得学生能从检索结果中获取更多的相关学习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技能面。

3、结语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的交互答疑采用异步交互答疑、实时交互答疑、自动交互答疑的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互答疑、沟通交流更为便捷,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赤子,2015,(06):80.

[2]姜翠玉,吕志凤,徐永强,宋林花.有机化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03).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习型职能 资源整合 知识共享系统 学习技术

0 引言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集学习资源和服务资源于一身的综合中心,良好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料查询服务,也要定期组织相关专业学术讨论。图书馆的学习型职能包括组织学习能力、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资源整合知识共享系统的建设等方面。

1 组织学习能力

高职图书馆的发展方式,不是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是要求图书馆组织要具有组织学习能力,需要探索性的学习,应对教育教学和环境的快速变化,适应高职院校图书馆职能的工作需要。组织学习能力就是最基本的新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它通过高效的管理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实际效率,发挥学习者个人主动探索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高职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协调能力。

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可以利用构建的有效组织和规范程序加强学习的监督控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这种组织学习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并通过一定的锻炼吸收转化这种新知识,在新的开发项目或新产品过程中,有效发挥新知识的指导作用,在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今后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奠定基础。

第三,促进组织技能和技术,改变组织的认知和行为。这三大特点,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组织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发现、发明、选择、执行反馈和知识库。在图书馆组织学习过程中,图书馆人员相对应的形成以下七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即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馈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图书馆员的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测度组织学习能力的指标,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建构。

2 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

高职院校师生构成了图书馆的学习主体,怎样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文化视野中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高职图书馆面对的挑战。图书馆不仅要满足院校系部与师生个体的现实需求,而且应该参与解决当前与未来困扰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一系列问题,使图书馆在高职教育这个系统中提升功能与地位。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文化新环境,正在孕育出新一代教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图书馆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高职图书馆要在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促使信息时代学习新文化的生成发展。以战略的眼光和教育智慧,不断总结和提升来自教育实践过程的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相关的实践去检验,才能丰富和完善新知识的内涵。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空间,良好的图书馆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有效的帮助,要使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更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图书馆成为院校高效化学习中心。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不是指一般状态下的藏书多少,馆舍面积的大小,座位的多少,而是依赖信息技术创造的学习新环境,这种新环境凭借信息技术变革了学习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信息技术创造的跨时空舞台中推动院校学习的发展。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应该是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数字图书馆);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网络平台);在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系统);借助各类信息技术统计与高效计算管理知识的空间。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的学习资料资源,有序的管理制度,优雅的人文环境等都是图书馆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要丰富和完善软件服务,而且还要配备必要的硬件信息设备,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接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扩展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互动。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图书馆的学习环境给具有创造性的师生个人和系部团体创造了机会,让所有的学习者在这种学习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整合,是指将新的资源进行绑聚组合,以形成能力的过程,即通过将新资源组合到一起,用有创造性的方法把新资源与现有资源加以组合,以实现开拓创造的资源整合方式。整合图书馆资源,或者重新建构图书馆资源,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成长活动。

图书资源整合的方式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依据院校教育教学和培养目标的需求对原有资源进行定位整合――稳定调整资源整合。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进行较小的改进,对现有资源进行微调,保持现有人员、技术、管理流程不发生显著变化,使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促使知识和信息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更容易获取、更迅速的转换和更有效的应用,激励组织与环境之间、组织内部之间交流学习和知识共享。以尽快适应变化了的院校教育、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第二步依据院校发展和科技发展引入现代新资源,提升图书馆资源功能和应用能力――丰富细化资源整合。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当前能力,不管扩展的程度有多大,其扩展的目的不仅要保持技能的先进性,而且要超越其先进性。通过学习新技能(图书馆当前技能的延伸),或者通过给当前资源(全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增加一种补充资源,使资源形成互补的资源组合,配制、协同、细化拥有的资源,改善图书馆在师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所需能力。

第三步是对全新资源进行整合――开拓创新资源整合。就是把图书馆拥有的各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配置、重新组合,以实现知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通过创造性的整合规划,形成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质的资源结构,发挥图书馆资源潜在的价值,实现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整合,无论从资源整合的程度、整合的目的、整合的对象,都属于渐进性的资源整合,都是用有创意的方法对资源进行整合,是对图书馆实施高职教育战略、能力、手段和行为的提升和突变。

4 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院校系部和师生个人的知识供应中心,知识共享系统直接约束和影响着知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知识管理系统和图书馆内部信息技术的完善对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可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图书馆知识共享系统,是指把知识信息转移到指定信息需求者在指定地点可以运用的技术模块。技术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分别设计,并通过接口实现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共享;整个技术系统具有完整性,用连续的可持续的模拟情景,融合特定的知识内容,综合使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影音、视频等多种媒介整合知识资源,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图书馆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形成因素,可以分为5个方面,包括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知识技术壁垒相容性水平;供应链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的内外转化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的框架构建和实现途径。共享的知识可分为三类,即教学科学层面的,产业(研究开发)特定的,院校专属的。知识共享的效果,都受知识企业专属性、技术环境和时空背景、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的影响。

图书馆统一和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是院校系部和师生知识交流协作的基础,知识的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和手段是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物质保证,使院校所有人员快捷方便的共享和获取所需知识。图书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各成员的积极参与,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供应链共享平台的外在保证。

5 学习技术的建构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习型职能,不仅为学习主体提供知识信息,还要帮助学习主体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信息时代的高职学校发展,要求学校必须有学习的智慧,而图书馆必须面对全新的数字化生存和发展时空,必须率先具有整体的学习智慧,以学习技术的建构,促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多种传媒,创造人性化,充满教育魅力的环境,在开放的时空舞台中捕捉和吸纳各种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信息资源,促使学习主体在学习环境中建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6 结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是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供应链平台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学习技术的建构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构成了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的理论关系模型。我们可以确认,图书馆的组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型图书馆职能的建设和实现。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学习型职能的实现:

第一,需要图书馆增强组织学习能力,丰富和提升馆员知识水平,组织知识供应链团队,建立良好的知识供应链整合机制,加强知识学习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学习型知识供应链能力。

第二,要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及培训体系,由专门技术人员将相关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模块化、标准化,传授给图书馆人员,并顺利地应用到知识供应链的实际需要中去。

第三,要搭建好知识共享平台,建立完备的知识信息技术系统,通过对综合数据、信息资源和知识框架的有效分类、整理和处理,提高隐性知识的可视化程度,转变为易于传播的显性知识,以便使用和共享。保证知识在供应链中顺利流动和知识共享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学习型图书馆职能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明松.湖南省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

[2]刘莉,罗臻.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现状及问题浅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

[3]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

[4]Michael Walsh,罗晓鸣.让学生为进入各个行业做好准备――图书馆在虚拟合作世界的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0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7篇

一、确立研究主题

通过本实验的进行,希望能在专家指导下有序、有效的探索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分享阅读的方式、途径,优化分享阅读课堂,把教育目标落实到位,探索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的方法。找到分享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积累一册设计完整、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阅读创新活动模式,总结数篇分享阅读优秀教案集。研究的内容:1、把教育目标落实到实处的策略与方法。2、优秀分享阅读教育活动基本模式及课堂教育结构:(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幼儿经历认知知识建构过程。(2) 、分享阅读教学中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3) 分享阅读在幼儿园有效教学的材料呈现方式的策略的研究。 (4)、课堂随机评价的研究。3、分享阅读在幼儿园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的研究。.

二、组织与实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向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效率

分享阅读读本的教学从老师的讲解转向引导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师课堂效率管理的基础就是让孩子自主开发,让孩子自己领悟教师的任务就是适时讲解、启发,为孩子的深入领悟做好引导。在课堂上,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开辟自主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让孩子多说,教师少说。还孩子的话语权,让所有的孩子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开辟自主高效的课堂,没有所有孩子参与是无法完成的,课堂效率管理,必须要关注到每个幼儿。自主构建学习条件在自主高效的课堂中,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应该有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实施自主开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情景的创设,经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高效的自主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经营自主学习就是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整合,对于孩子来说,引导幼儿的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合理设计与开放组织。在课堂上构建自主交往,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进学习的愉悦,恰当运用教育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突出过程设计,向优化教学过程管理要效率

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年轻教师在设定课堂目标时或考虑幼儿的年龄目标不充分制定目标过难或过易,制定活动目标适合幼儿,体现教材特点。活动的目标是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明确、恰当地制定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实现活动目标是活动成功的体现。

制定贴近幼儿,适合幼儿的目标。活动目标适合幼儿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活动兴趣,更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制定适合教材内容的目标。虽然分享阅读有总体的目标,但是不同类的读本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这一读本要达到什么样的阅读要求,是发展幼儿的讲述能力?还是理解故事的能力?还是生活经验的小结?

活动形式多样,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形式丰富,能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有利于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促进教学更有效。如:小班的读本《熊熊》,通过一个小朋友画出熊熊的各局部,逐步看到一个完整的形象——熊熊。幼儿从颜色和绘画顺序两方面去解读,边感知边猜测。

(三)多维互动,向科学的教学模式要效率

在分享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采用多方面的互动形式,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家长与孩子的有效互动形成对话式教学课堂氛围。

(四)规范学习常规,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效率

幼儿园的学习就是学习习惯养成,用多种教学方法凝聚孩子的注意力。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凝聚孩子的注意力,培养读书习惯,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把近日开展的主题活动通报给家长,让孩子了解有关的信息和家长共同收集资料,让孩子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会说,愿意说。让孩子多看,看新闻报纸,看一切能看到的有意义东西。多听,听广播,听录音,听音乐,听大自然的声音。多练,口常开,用心多体会。

(五)消除不利因素,保障课堂秩序,向常规管理要效率

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签定君子协定和孩子一起商量班规而自律;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掌握教学节奏合理安排时间;活动安排动静交替;借助教具使课堂高效。

(六)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升高效课堂品位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英语学习 学习策略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62-02

随着网络时代不断发展,出现了信息泛滥。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接受信息量有限,由此出现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大量无关信息干扰人们注意力,使教师和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有必要课程“微”型化。微课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它适应了快速发展的E-Learning、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网上精品课程相比,其教学时间较短,通常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其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主题明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正因为微课的这些优点,其逐渐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国外公开的微课网站如萨尔曼.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已经让微课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在国内,中国微课网以全新的分享学习理念为引导,精确整合微课、检测、疑难问答多个学习环节的专业化中学生学习网站。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已经作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

一、微课知识管理

微课是当前高校教学的一种趋势,然而当前很多精品微课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管理,造成微课资源的巨大浪费,难以形成有效知识体系。如何对微课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是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对知识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有效的课程知识管理,能够有计划建立学科专业知识体系、针对性地吸收补充所需专业知识资源、持续更新和提高课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取所需专业知识资源以用于实际工作、结合学习过程提供相应知识资源、有效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学习者可以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可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举例说明,现有教材介绍的语法知识和教师传统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均是上下的“层次结构”。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画出每章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将本章各语法知识点、所涉及的下一级知识点、各知识点问的联系等,使其与人脑存储知识类似,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可对微课的知识点以如下方式进行管理,可以将课程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线条来表达某课程知识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微课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知识点和微课之间是一种映射关系,可通过在知识点上链接所对应的微课。层次性的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将各自有效资源以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的形式连接起来作为网络课程主要内容。当然有些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也是作为将隐性知识表示的一种资源存在。专业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对学生提交的隐性知识进行审核。

二、微课资源共享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当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逐渐采用云计算机技术来共享教学资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如下:节约购买与维护更新计算机成本;减少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费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解决资源不足与不均问题;提供安全数据存储中心以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学模式落后;重学习内容呈现,轻学习情境创设;知识建构并不理想;缺乏个性化学习设计;评价方式单一。云计算技术对微课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教师与学生分别成为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主体。将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优质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与原来的网络教学平台相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资源共享、集体思维和平台开放,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优质微课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迅速获取新技术、减少重复浪费,增加竞争力,以适应高校战略联盟的发展。文献[7]提出了利用Google App Engine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云平台,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检索和知识共享,可将该体系结构应用到基于云平台的高校微课资源的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或PC终端访问,通过RSS订阅和用户上传共享实现微课知识获取功能,可为学生学习提供课程订阅功能,用户可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学习主题和学习资源,并参与学习。通过Blog、Tags、标志分类存储实现微课知识组织功能,围绕某个主题建立的个人或群体Blog,借助于Tag可以让更多对此有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通过云服务器分布式存储实现微课资源存储。通过Google检索服务实现微课资源检索功能,包括资源搜索和学习主题搜索。通过多用户共享访问实现微课资源知识共享功能。

本文首先主要介绍了微课产生的背景、概念及特点。之后,探讨为什么需要对微课资源进行知识管理,并介绍运用思维导图方法进行知识管理。最后,介绍云计算的优势,给出云计算技术共享微课资源的一种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8);163-165.

[2]刘雪美,张晓辉,苑进.高校融合思维导图课程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高等农业教育,2007,(7):67-69.

[3]魏方田.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81-83.

[4]邓瑞新.“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构建的思维导图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96-99.

[5]王玉芬,郭晓娟.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影响解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11-113.

[6]程文.利用Google App Engine打造个人知识管理云平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00-101.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复习效率;知识网络;合作;核心概念

目前,在现行高考模式下,作为选修学科生物总是伴随着“限时”,甚至“减时”,却又不能减效的困境,这就是目前高三生物学科所处的教学环境,另外,高三学生生物基础也不容乐观。那么,面对现状,如何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做到减时增效,提升复习效率呢?

一、重视合作共享,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现行高考模式下,高三生物选修班级少,任课老师也很少。任何个人、学校所拥有的高三复习资源都是有限的,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作出所需的最新分类模拟试题、分类高考试题、课件设计等,因而要在高三复习中,及时获得所需资源,从而有效组织好复习,就必须学会合作共享。

合作共享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合作是指备课组内、教研组内、区域内不同学校间,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积极交流、碰撞,促进每个成员不断反思自身做法,及时调整自身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共享就是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学生个性教育方法的共享等等。

二、注重核心概念,提升学生构建和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华罗庚说:我们要将书越读越薄,意思是只有抓住书中问题的主干和脉络,才能对全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地认识问题。高三生物复习中涉及大量的生物学概念,有一部分学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往往具有明显“理科男”的一些不好的特质,那就是追求在克服一道道物理、数学难题或难点知识中获得一些成就感,而对生物这种需要建立在大量概念基础上的学科不积极主动去学,甚至有些小排斥。这些学生往往觉得很难记住生物学大量的概念,也就很难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因此,合理构建知识网络,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构建形成知识网络呢?具体做法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也就是“抓点连线建网”。抓点就是在课堂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复习内容,抓住每一个章节中的核心概念。接着,将多个核心概念通过恰当的内在联系连接起来,积点成线,进而使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形成知识网络。

三、着重解决问题,增强课堂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高三生物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学生又会因多种因素,不断生成问题,也会积累问题,不同学生间又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学生对待问题的解决态度也不一样。因此,高三一轮复习中,首先需要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学生暴露出问题。通过课后的交流、课代表的反映等多种途径,收集问题。再分析、梳理这些问题,从中发现真正的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普遍性问题、主要问题等等。再从课堂、练习中发现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对个别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去解决,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注意典型错误,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试题评讲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与复习形式。试题讲评也是很容易出现课堂上学生乏味现象,显著消磨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进而蔓延到整个生物复习课堂。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评讲没有重点、准备不足、评讲随意、讲评不及时、一言堂、一味指责、简单报答案等等。因此,要把试卷讲评课放在整体复习系统中设计,从试卷内容的设计、测试的时间选择、试卷的批阅与讲评等环节,要有整体安排。试卷测试后,需要及时批阅,客观题需要统计错误率及错误选项,主观题需要及时记录典型错误,以错误为焦点,分析导致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只是遗忘、审题粗心、概念不清、概念迁移应用能力不足等等。同时,对错误的讲评方式也需要设计:教师讲?学生讲?同学互助?师生互动?等等。在试卷讲评课堂中紧紧抓住典型错误,及时纠正,提高课堂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五、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分享教学模式;高中语文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走进了课堂,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合适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则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个人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小组分享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小组分享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简而言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这两种观点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合作学习应以小组为主要的合作形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了一系列小组学习方法,其中有一个小组成绩分享法,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小组奖励、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所有人成功机会均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运作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学科和年级,适合于有一个正确答案、目标明确的教学,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它有四个基本步骤:教师授课―小组学习―测验―平价。

最初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了此种学习方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操作,但过于强调测验,不太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本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即学案导学、自主尝试一组内交流、分享成果一小组展示、组间分享―反馈评价、适时激励。这个模式以小组的分享为中心,因此我把它称为小组分享法。

二、小组分享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

(一)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对于小组的划分,大多数人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让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不同的小组成员在合作活动中相互激发,彼此受益,各展其长。

(二)明确分工

以4人一个学习小组为例:每组分为主持者――主持合作工作的进行,检查组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总结者――负责把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记录整理;提问者――组间交流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提出异议;发言者――负责组间交流时的展示。

(三)确立小组的学习目标

为了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进步的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小组目标确立就居于首位了。教师首先要求各小组制订好小组的总体目标,小组成员的个人理想目标,并提供2―3条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让小组成员间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平台,从而营造出一种在语文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更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

三、小组分享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学案导学,自主尝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这与当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体独立学习,没有个体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教师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并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合作展示,的问题。在该环节中,学案导学是前提,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适合“小组分享法教学模式”的优质导学案;学习目标是导向,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问题预设是关键,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

(二)组内交流,分享成果

在独立学习阶段,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的是文本的不同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加深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每个组员不仅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在该环节中,自主学习是前提,每个学生都要对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合作探究是方法,需要调动每个学生质疑、探究;相互答疑是目的,每个学生都要乐于助人、学会讲解。

(三)小组展示,组间分享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能力。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小组人员要合理搭配,要有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交流要做到有序有效,教师则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在分组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分别安排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展示、讲解,随后由学生和教师跟上点评和修改。在该环节中,需萼充分发挥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讲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特定的合作情境,往往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激发创造灵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培育情感与精神。

(四)反馈评价,适时激励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心理体验;交流分享;实效性;评价标准;要素分解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6-10

1交流分享在心理教学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1.1 交流分享的含义

交流分享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主题展开,表述各自的体验,相互交流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广义的交流分享可是集体分享、两人分享等,本文探讨的交流分享主要指小组分享。

1.2 在心理教学中进行交流分享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积极影响

1.2.1 多向交流帮助学生得到更全面、深刻、准确的心理体验。现代信息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信息交流的频率越高、量越大,从中获益的机会就越多。交流分享不仅突破了教师单向的传授,让学生有输出与反馈的机会,而且更提供了学生间多向交流的平台,通过课上注意听讲,课后阅读有关材料并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倾听来自同伴的不同见解,在群体思考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对事物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漏洞或错误,这时就需要学生在运用和巩固原有知识说服别人的同时,认真聆听各方意见,对照反思,从中判断出心理过程的积极与消极。有了自己甄别、纠错的思维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将更深刻、难忘。有研究表明“同龄个体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促进认知发展”,加上教师在一旁及时有效的引导,定能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更准确的把握,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学习内容。

1.2.2 交流分享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分享进行时,学生不仅要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且趋向于探索,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与此同时,学生还要通过语言表达,口述自己的思考成果,不知不觉中口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少不了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对分歧意见的处理与协调。分享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交往,让他们在参与倾听、表达、相互协作、肯定与反驳中,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不同,从而培养宽容和谦虚的品质,提高沟通技巧,社交能力。这样学生在不断交流的交流分享中,取长补短,使自身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所需的心理品质都获得了全面提升的机会。

1.2.3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合作的意识。交流分享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合作的意识。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前者将真知奉送,后者引导发现真知,交流分享的教学方法正是把学生置于发现者的位置,给学生自己发现真理的机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参与体会感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反过来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自我调节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交流分享的方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共赢的乐趣,增进相互之间的积极情感,养成共同商讨、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同伴间共同分享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合作互助,最终获得共同成功的体验,也将促进学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学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1.3 交流分享的实施现状

1.3.1 交流分享只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被省略。关于交流分享的使用频率,似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交流分享使用过于频繁,而另一种则是指出交流分享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教师教学排除在外。事实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反映的是同一个现实:多数教师对交流分享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将交流分享仅仅作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用在面临教学评优或教学检查等公开课上为自己的教学增添色彩,而对于交流分享的实质效果却并不抱有期望,在日常教学中也极少使用。

“交流分享用的比较少,本身效果也不明显,除非是公开课,一般的家常课基本上不用。”这是笔者就交流分享使用情况随机访问黄浦区某中职心理教师得到的回答。无独有偶,某培训学校心理教师在被问到同一问题时,给出的答案也是“交流分享现在基本上不用,因为心理课程理论较多,本身教学时间紧凑、分享费时费力,一般不用。”有调查数据显示,某校心理健康共102节课中,公开课31节,其中应用交流分享的为28节,非公开课71节,应用交流分享的为5节,应用率分别为84.8%和7.04%。类似的数据是某位教师就自己一段时期所听公开课中有关的交流分享做了统计:总共24节课,运用到分享方法共18节,约占75%,没有运用分享方法的共6节,占25%。在有运用了交流分享的18节课中,学生及教师感到效果的为6节,约占33%;一般的9节,占50%;完全没有效果的3节,约占17%。从这些以上这些调查背后,我们不免担心教师对待交流分享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包括日常教学中很少使用交流分享,即使在公开课上使用,也未必是对交流分享真正的重视,所以在会出现教师以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凑为由,拒绝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交流分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教师出于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认为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自己分享不出什么收获。课堂时间宝贵,教师有时会高估自己发言的价值,在学生面前是专家,是权威,由自己直接传授经验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说教才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

1.3.2 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各环节随意性大。由于交流分享的方式,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并不多,因而教师在交流分享的具体操作环节上显得过于随意,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这就导致交流分享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学生迟迟无法进入角色,分享开始了,大家面面相觑,无话可说,教师也陷入尴尬,只能早早收场;另一种情形则是多数学生积极活跃,听到自由分享,便开始畅聊,话题跑远了不说,场面混乱难以控制,以致后半堂课的正常教学次序都无法保证。

这其中包括随意的交流分享主题,缺乏精心设计无法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参与分享、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那样外向开朗的学生就开始嬉笑休聊、散乱活动;内向安静的学生低头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是摆弄手中的笔拖时间。如果是公开课,情况看似好些: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好像学生都在参与分享,仔细观察一下,的确有些学生是在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分享问题了,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分享过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几分钟后,不管分享进行的如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安静下来。分享成果的展示,一般就请学习比较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来代表发言,发表的也都是个人的经验,没有对小组内的分享情况进行加工和概述,基本没有相互启发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在做什么呢?有的教师在傻站在三尺讲台前,面无表情的袖手旁观;有的索性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是不知所措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缺乏参与意识;也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分享,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交流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生关注,当有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时,又没能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指导,用“哦,哦这样,大家说说”、“恩,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等语言就简单搪塞过去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包括“活跃”的学生都分别能从分享中获益多少。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根本没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启发,又谈何分享的效果。

1.3.3 多数学生没能真正适应交流分享所需的氛围。交流分享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以获得思维互补的过程,既需要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同伴分享,也需要虚心倾听,接纳来自同伴质疑,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达成某些共识,拓宽原有思路。但是在现实分享中很多学生表现为缺乏基本的沟通技能。思维活跃爱表达的自己滔滔不绝,丝毫没有倾听其它人的欲望,另一些则有些冷漠,好像事不关己,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亦或是只顾自己埋头翻书,对别人的发言显得不屑一顾。分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所有参加成员既要发出信息、同时又要接受信息,并对别人的信息积极做出反馈,实现积极的互动是交流分享发挥实效的基础。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只顾自己说,全然没有听其他同学怎么说,没有倾听的意识或不尊重他人意见,组员之间根本就没有思想交流。当然也有稍好些的情况,但是终究存在参与度不均衡,分享不充分、不深入的现象。多数学生没能真正适应交流分享所需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为交流分享而分享,学生多感到有些勉强,也丝毫无分享、收获的喜悦。

2 对交流分享实效性评价角度的探讨

2.1 预设及生成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预设性目标,另一类是生成性目标。评价交流分享的实效性,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生成”。交流分享使得学生不再是教学的配角,而是分享过程中真正的主角。在现代信息科技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经验获取渠道都很丰富,新观念发展又是如此之快,变化也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的极限。学生自己需要的心理辅导,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更可以跨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挑选甚至挖掘。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甄别有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交流分享呈现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交流分享也不能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使分享陷入“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仅仅是漫无目的的“生成”,看似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分享热烈而“精彩”,实质上误导了学生,降低了分享的效率。生成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生成性目标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善于捕捉分享中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将“生成”与“预设”对立统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现实效性的交流分享。

2.2 学生参与分享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参与交流分享的表现出的热情,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也直接影响了在交流分享中学生的收益面和收益程度,因为在分享中学习本身是需要互动的,真正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收获。“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一场有实效的交流分享,最好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所需。如果忽视了学困生,总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掌握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其它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都当“配角”。久而久之学困生都懒得去想,交流分享就那么几个人的舞台,其它人在一旁干等着,就算争论的多激烈,也没能真正发挥交流分享的实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至少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能够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分享、倾听,提出自己的见解。全员参与,有效参与是交流分享最大程度上发挥实效性的又一个方面。

2.3 分享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对于交流分享实效性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分享问题的本身,还应更关注分享过程中能否给予学生积极的体验和能力提高的机会,这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本质问题。如若一场分享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而通过教师的权威强加于学生,势必让学生在整个分享过程中倍感煎熬,忍受着紧张压抑的情感体验勉强进行,躲避发言,那么最终收获的怕是对分享的恐惧和排斥,这显然违背初衷。所以富有实效的交流分享应当是收学生欢迎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积极思考,通过相互影响与启发,拓展思维,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自身推理、创新、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发自内心的接受和喜欢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度时,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显现,充分调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 交流分享在心理教学中的关键点及要素分析

“交流分享要看是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我有没有分享的欲望,再看周围的同学,要是他们都认真,我分享的激情就没有了。”笔者就交流分享实效性问题随机访时,一位中职生的问答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也透入出影响交流分享实效性最关键的三点:即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学生间的互动及贯穿其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3.1 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

分享主题的设计是影响分享实效性的关键之一,成功实施交流分享的前提。分享的主题多数是教师设定,也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充分顾及到以下三方面:

3.1.1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脱离教学目标。结合教学任务设计交流分享,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交流分享应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铺设下,巧妙地切入,丝毫不感突兀,为本课所讲授的内容服务,切不可只求热闹场面,而分享的宗旨却游离于教学之外。将哪些对促进学生发展可有可无的环节省略,“不做无谓的分享”,真正需要时才运用,绝不流于形式。所以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专研和开发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的地方,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自问通过分享至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即允许学生的思维驰骋于课堂内外,又巧妙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埋下的伏笔,在结合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思维余地,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目的。

3.1.2 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交流分享主题时,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研究他们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确立难度适宜的分享主题。太过容易,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说出答案,本身就失去了分享的价值。正如孔子所说,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所以可以倾向于是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矛盾和冲突的情境,在最需要进行思维碰撞的时刻,在疑难问题卡壳的时候,在混沌不清需要澄清的时候,让学生就此去分享。体现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这样通过参与交流分享,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相反如果分享的主题过难,高深莫测,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分享了也难有突破,不仅会挫伤学生分享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直接放弃探求。所以精心设计的交流分享主题,要让对应的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理可讲。

3.1.3 迎合学生需求,巧妙加入趣味。交流分享的主题除了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表述方式,选择那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分享兴趣的内容作背景,措辞巧妙,将学生引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状态之中。学生在遇到自己爱好的话题、关心的话题时就会显出出很高的积极性,所以分享主题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爱好,贴近学生的实际,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热点,最好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联系,找准分享的“引爆点”。

3.2 学生间互动的影响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是交流分享的主体,这其中的“人和”,尤其要注重。学生所处的人际环境,所沉浸的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交流分享的实效性。有研究表明学习志向水平受到与人对比效应的影响,消极对比就会降低一些学生的志向水平。设想身处懒散沉闷、缺乏交流甚至有所对立的分享气氛中,周围多数人都只说闲话,不好好分享,显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抑制,降低学习兴趣,严重的还可能使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然而民主、和谐、愉悦、宽松的分享氛围,同样能熏陶和感化学生,在比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分享氛围中,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会积极思考,大胆交流,充分把握展现自己的机会,每人成员都感受到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探讨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要提高交流分享的实效性,如何帮助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友好亲密的同学关系,平等和善的师生关系不容忽视。

3.2.1 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何对不同的意见提出质疑?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集中大家的看法?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分享中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在分享刚刚启动之时,大家还有些矜持,很可能出现无话可说,这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分享的顺利进行抛砖引玉。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紧扣话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更不能忘了仔细聆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对待他人的观点,首先是尊重,深思后,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态度要谦虚诚恳,避免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维护分享的顺利开展,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因具有极大热情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敏感性而滔滔不绝阻止别人发言,对寥寥数语,什么也说不清楚的同学给予耐心。总之协作和平等精神是学生成长中应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今后的人生亦有很大的帮助,应当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管理;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被当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水平影响着高校绩效水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其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规模小、分散、闲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满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1]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管理原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的动态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知识总量,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可行的。

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应包含三个分方面,一是参与建设资源库的人员(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建设意愿,二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的构面。三是,建立促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指导参与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建设意愿;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构面;运用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ECI模型)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知识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运用理论指导样例资源库的建设,并对该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1.知识共享意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知识共享也被称作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的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不同知识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加和效应。二是知识共享的参与对象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本身。三是知识共享是参与对象之间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非能独立完成的简单过程。四是知识共享受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2]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把资源建设看做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知识的发送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存储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2.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构面

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语言、数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能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接收并显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隐喻、直觉和思维模式等形式表现,要经过人与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扩散。依据知识的分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构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师建设的基于各类知识点的电子文档、课件、习题、微课程视频等知识外在表现教师显性知识构面。二是,教师辅导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思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无法外在显示出来的教师隐性知识构面。三是,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学习产生的各种电子文档,如做习题产生的答案、论坛帖子和课程问题等外在显示的学习者显性知识构面。四是,学习者在使用教学资源库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法、经验和技能等无法明喻的学习者隐性知识构面。

3.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W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机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因此,知识的动态创新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建设。

4.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

从前面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可知,教师与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以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知识构面分为教师显隐性和学习者显隐性4个知识构面。在上述基础上,引入SECI动态知识创造理论,得出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严格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实施“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并以此为案例对本研究推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依据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个知识构面,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已有显性教学资源及学校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测量表”对参与建设的师生进行个人学习风格测量。对师生开展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共享意愿”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文档和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的“4个转化”机制,对整个平台的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系统功能与应用平台功能,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其中,系统支撑层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包括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资源层主要实现平台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同时对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资源包括学校自有资源、如教学视频、大纲、作业、PPT、讨论答疑等。基础架构与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平台基础架构,苹果架构+APP市场,同时还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系统功能。应用平台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六大功能:网络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师发展、关系管理和公共服务。

项目的实施阶段,“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线上网址为:http://:8013。知识共享意愿是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源泉,知识共享涉及到利他行为,需要制定知识共享机制及措施来保障知识共享者的权益。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库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例》确保项目实施的动力。

2.案例结果分析

项目实施1年后,笔者就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行和使用效果,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使用该数据库的人员范围内抽取100个教师样本和5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6份。将评价内容测量指标按“非常满意”赋值100分、“比较满意”赋值80分、“一般”赋值60分、“不是很满意”赋值40分、“不满意”赋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为及格。计算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数据。该数据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教师显性知识构面、教师隐性知识构面、教师知识共享意愿和教师主动外化效果,每项的得分均超过了60分,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评价内容是教师主动外化效果,为80.88分,表明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教学资源库能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受益。同样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表明该系统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学资源的组合化效果和社会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知识转化,资源库中的显性存在的资源明显增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动态循环,促进知识总量增加和创新。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结合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推导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实践案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指导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库建设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从教师和学习者角度划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4个构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构面,比如基于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构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流转应是双向流动,模型中并未体现,具体流动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经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徐明,陶秋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5]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129.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建设;人体工程学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根本性和重要意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效果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切实制定出人才培养培养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都是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目前来看,很多精品课程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向上的教学氛围和风气,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另外,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学校对于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创新。

通过网络共享来实现精品课程的巨大的内在价值。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高校学生和老师学习和借鉴起来十分方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育资源的价值,而且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其建设团队的成长,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精品课程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发现不足,改进教学,还有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或者学习者来说,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可选择性等特点,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要,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二、《人w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里,适用于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专业。尤其是对于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相关专业,人体工程学是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人体工程学解决的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课程中,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的问题。并且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人体工程学的课程在相关专业更应该受到重视。具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建筑装饰以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设计容易生搬硬套,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人体工程学,作为这些专业的必修课,将其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该课程服务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本门课程建设内容的重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共享课建设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应该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强,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厚等品质;二是,鼓励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沦与实践零对接;三是,更新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大纲、教案、实训手册等教学内容,放在互联联网平台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建设一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一体化教材;五是,是建立适用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

三、《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施方法

(一)教学团队建设

在“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标准下组建的原部级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准,各个学科都必须拥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带头人,由学术带头人牵头负责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力军也是由具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担任,建设团队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趋于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专业课建设团队还应该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

对于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能、典型案例等一系列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当必须较全面的涵盖上述知识点,课程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科中基本、经典的知识,同时也反映出本学科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新颖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各个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授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实现学习者为中心,高效的互动模式。

(三)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式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做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的一点是需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基本课程资源需能够全方位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拓展资源能够反映课程特点,补充基本资源在教学环节的不足,加强教学成果,是具有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的辅助教学资源。

(四)网络技术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上,诸如云计算等新近出现的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的功能,同时需要具备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功能。通过对先进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为高校师生以及其他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高校、便捷的教学与学习平台。

(五)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勿以学生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作为反映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面对的受众也许不是单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能是社会上对《人体工程学》的学习有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让老师评价学生,还能够让学生评价老师以及学生互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习过程的平价。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知识是体会最深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价体系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要载体,教材内容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是重要环节。如果想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材的建设应该与网络精品课程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包括教学整体设计的一致、单元设计的一致、内容的一致、以及评价的一致。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既要体现传统的教育改革思想,又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建建O必须与之相对应。教师要深入市场,对市场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摒弃陈旧、明显滞后的教材。

教材的建设要系统化。传统的教学中,一门课程就是一本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并不是一本教材的选定,而是教材一系列从书的配套建设。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教材建设要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引进动画、音频、视频等清晰形象的课件形式,对教学内容做有益的补充。

(七)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优秀资源交互共享

基于现代互联网络平台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加强精品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刁-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效果。借精品课程建设,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教研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精品课程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有效互动。校园内外、同类院校、兄弟院校、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资源,发现并提出意见,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补充教学内容。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上精品网络课程开发的日益成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的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式。国家对精品课程的扶持力度会逐年加大,教师队伍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也会更加的系统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苏州大学,2009.

[2]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6(06).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网络平台; PBL;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96- 03

1 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尝试了问题导向(PBL)学习法。PBL是一种由问题来领导学习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之前,先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学生必须在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教学内容,推陈出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探索PBL教学法,对转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实际意义。随着科学知识的急剧增长,要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具有极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PBL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对知识的管理,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在PBL教学法中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2-3]。

2 基于问题导向(PBL)学习法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

2.1 网络平台下开展PBL的优势

网络平台环境下的PBL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点的同时,还具有一些传统PBL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传统PBL的不足,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更顺利地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平台环境中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

(2) 网络平台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平台。

(4) 网络环境下,大大节约了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解决、成果展示的时间。

(5) 网络环境下,评价更为方便、有效。

2.2 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是提高学习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平台主要设计出以下几个模块,如图1所示。

(1) 学习园地。教师可以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资料分类、添加资料、删除资料、修改资料。

(2) 学生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进行管理,可以增加分组、更新分组名称、删除分组及学生管理。

(3) 学生学习管理。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控制学生访问权限,管理学生学习。

(4) 教学数据管理。教学数据管理是维护教学网络平台的数据和管理学生学习的数据。能够实现添加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删除数据。

(5) 学生教学平台操作。在“学习资料”中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下载;在“实训任务”中可以查看到任务内容、问题、实训成绩;在“信息技术”中可以对小组及个人知识进行共享、上传、下载、浏览。

(6) BBS。学生可以在BBS上进行交流,主要交流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技巧、经验、直觉、感悟和诀窍等。

3 教学网络平台在PBL教学法中的具体实施

3.1 教师的角色定位

(1) 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在这一角色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有:① 创设问题情境; ② 提供资源; ③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认知师徒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质询的能力及元认知能力。

(3)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① 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的指导;② 对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 ③ 对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的指导和管理。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无论是在传统课堂开展的PBL学习活动中,还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PBL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以保证下一次的学习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5)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面临着来自于迅速更新的知识和学生的更大的挑战[4]。

3.2 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教学网络平台在PBL教学法中的应用要依托校园网络、Internet网络,建立以知识搜集与知识共享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最终目标。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吸收、创新,是衡量平台效果的标准,也是网络平台应用于PBL教学法的核心。网络平台能够在PBL教学法中顺利、高效地应用离不开相应的架构要素,主要是指人、网络、系统、互动、目标等。其中人包括学生及教师;网络指局域网或互联网;教学系统是课程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可决定信息技术在PBL教学法中应用的成败。信息技术在PBL教学法中有效应用要注重以下3个环节:

第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创建和共享知识库。信息技术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应用PBL教学法的实际需求,通过知识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加工,将个人知识共享,满足师生阅读、下载需求,这样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系统充分挖掘知识,使知识利用程度最大化。

第二,依托完备的教学系统,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吸引力、生动性、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第三,共享是关键,创新是根本,能否顺利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是信息技术能否在PBL教学法中有效应用的关键。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同步(如小组讨论)或非同步(如BBS)的沟通方式,拓宽知识交流的渠道,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实现知识的创造与整合。

3.3 基于问题导向(PBL)学习法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

本研究以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对化学工程与工艺2009-1班的学生使用PBL教学法,以检验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3.1 提出问题

在实施PBL教学法的时候,任课教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PBL教学法,使学生充分了解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以及优势,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拓展性和潜质性。

3.3.2 小组讨论,收集学习资料

小组讨论是实施PBL教学法的重要步骤。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使小组成员彼此协调合作,如何收集学习资料,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找出问题的症结,最后产生对问题分析方向的认识一致性[5]。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目前有什么,我想要什么,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我需要做什么,然后通过读书、上网查询资料,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上传,共享。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3.3.3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① 有目的、有选择地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的学习工具和技巧。② 有针对性地存储知识。③ 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库。④ 多去运用自己的知识,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或是重新按照以前的方式学习其他知识,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个人知识在于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值,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其价值。从宏观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知识结构调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使人才的供需得到更好的平衡,但就个体而言,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安排,个人知识结构也与之配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潜能。

3.3.4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即学生个人的知识分享,它是指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其他成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把别人分享出来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为己所用。知识共享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即在“分享”—“吸收”—“再分享”—“再吸收”的循环中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知识共享流程如图2所示。

4 解决问题情况总结和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活动的评价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贯穿着学习活动的始终。评价活动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进行,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者结合起来,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地评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报告,以改进下一次的学习。

4.1 评价的原则

在对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进行评价设计的时候,应当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1) 评价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上,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发展和提高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注重学生学习具体过程评价。PBL的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提问、寻求答案、理解、合作、交流、创新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过程,我们要判断学生的能力是否获得发展,仅靠一系列的定量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是无法量化的,因此,我们只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能力更好地发展。

4.2 评价方式

(1) 评价量表得分。评价量表涉及3个方面的评价:能力提高、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方面。评价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学生得分 = 自评 × 20% + 互评 × 20% + 教师评价 × 60%。

(2) 最终作品评价。小组的组长将问题的最终结果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成材料。作品评价中学生的得分也由3部分组成:学生得分 = 评委分数 × 60% + 小组自评分数 × 20% + 小组互评分数 × 20%,在最终评价的时候,我们还要求学生将小组展示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进行描述。

(3) 知识获取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情况。在知识积累方面需要考察的是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其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知识应用方面,则需要考察面对实际问题时,其解决的方法,是单一地从学科方向中找到答案,还是能综合应用,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动态地组合应用。

5 结 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问题导向(PBL)学习法具有优势,在实验中,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有显著差异,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方法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影响。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PBL教学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硬件、软件资源、教学成本、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限制和影响等。因此,我们需要克服这些障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获得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管理层的广泛支持,组成教师协作团队,对教师进行指导策略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使得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施和推广。PBL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课时量,对教师自身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丹阳. 远程教育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模式与策略[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41-142.

[2] 张华. 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0-13.

[3] Savery J R,Duffy T M.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35: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