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效益上,高效农业对提高生产单位(农户)收入效果显著。宿豫区丁嘴镇一种植户种粮100亩,麦稻轮作,预计年亩均收益120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种植果蔬、苗木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高出较多。侍岭镇某果蔬合作社种植30亩,轮作草莓、甜香瓜,全年亩均收益19350元;沭阳县某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堤子600亩,亩均收益8000元;庙头镇某园艺场分别栽种高杆紫叶桃、樱花、海棠、紫薇7亩、2亩、10亩和2亩,亩均纯收益在3600-4300元;南蔡乡生产的芹菜亩产达万斤,一年生长两季,年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乡镇。宿城区洋北镇共有3.5万亩耕地,每年种植西瓜1.2万亩左右,所用土地每年轮换一次,3年作为一周期,保持种植不重茬,同时为保证西瓜质量和口感,不施农药和化肥,每亩纯收入最低5000元,高的突破万元;镇政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注重培训”等方式,倾力打造“洋北西瓜”特色品牌,成功注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商标,进入江苏南京农博会和海峡两岸农展会;该镇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沟、统一育苗、统一搭建销售平台,每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给种植户培训2-3次,每次规模达200人左右。为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镇政府已连续5年举办西瓜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上,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园林绿化苗木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收入提高。一是通过示范效应或者合作经济模式,带动农户也经营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每亩土地流转费用800元-900元/年,高的已突破1000元,基本与种粮收益差不多;三是解放了农业劳动力,让这部分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或优先在当地高效农业生产单位就业;四是增强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五是带动了农业服务业以及贸易、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沭阳县颜集镇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由花木生产带动了电子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所辖堰下村成为全国首届20个“淘宝村”之一;六是直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一有限公司建有日光温室大棚620个,常年雇工400人,月工资1800元;临时性雇工少时20人,多时达10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50元。调查的其他农业企业的常年雇工一般在20人左右,月工资在2000元-3500元。有的瓜果专业合作社常年雇工80人,月工资2800元;临时性雇工多时达110人,每天工资70元。调查的各种农业生产组织中,临时性雇工每天工资在50元-100元之间。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种植风险大,基本收益难以保障。高效农业风险仍然较大,一是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市场波动风险。设施农业种植中采用钢架等简易大棚结构的占80%,保温措施上基本上只靠相对简单和传统的方法,智能温室在温度、光照等生长因素的调控能力上存在不足,连续阴雨或雨量较大仍然可使农作物受淹。而农业保险一般只保农业设施,不保农作物,赔偿额度很低。另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时易受到行情制约,甚至出现销售额还抵不上雇工工资的情况。再加上时蔬的保鲜储藏难度很大,很容易变质,使种植户收益大打折扣,甚至亏本。二是缺乏技术指导,传统经验很难解决问题。调查中发现,当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靠传统经验处理问题的占到66.7%。其中农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基本上请专家进行指导,而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遇到技术问题许多只是靠书籍、同行和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处理问题,时常会遇到问题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或者使情况更糟,影响产量和收益,使生产积极性受挫。三是进入“门槛”较低,造成资源浪费。据了解,企业+基地+农户形式,以及由家庭农场联合搞合作社是比较可行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但前几年,一些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政府没有给予过多考察,没有引导适度规模发展。实践证明,许多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贪求规模大,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人工成本较高,导致破产倒闭,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多,造成资源浪费和流转土地荒芜等社会问题。据南蔡乡高效办孙主任介绍,农户搞家庭农场,设施蔬菜以30-50亩为宜,园艺类50-100亩为宜,粮食种植以100-150亩为宜。四是生产经营信息滞后,市场行情不稳。政府虽为农业生产经营搭建了一些信息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也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但与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要求还有差距,存在宏观信息较多、市场信息较少,宣传信息较多、专业生产技术信息较少的情况,信息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生产、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生产中仍有33.3%的经营者靠传统媒体和跟风来获得市场信息。如有种植户反映茄子价格高时2.0元/斤,低时0.3元/斤,变化较大,收益很受影响。有的花大力气培育的苗木,到出售时反而卖不出去。
三、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符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应盲目引进、扩大规模,要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规模和方式,形成适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体系。如早些年部分地区引进寿光土墙式温室,由于土地属沙性土壤,抗水抗灾效果不好,造成水土流失等就是反面典型。发展高效农业总体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发展高效农业不应忽视粮食生产。由于经济作物相对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户多数选择生产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越来越偏向经济作物。而市、县政府则要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把粮食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让经济作物不应过多挤占粮食作物的生产空间。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要加大种粮补贴以及主产区乡镇的财政补贴。要培育粮食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是有效组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经营高效农业的组织形式有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等。农业企业资金、技术较为充足,而缺少劳动力;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凝聚力不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资金相对匮乏,技术水平有限,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生产经营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市场价格波动对其收益影响很大。而对各种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组合,可以取长补短,产生更大效益。如企业统一流转承包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建好农业设施,由农户分包种植,企业统一供种和销售,统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当产量达到一定量基础上,收益让农户分红,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支出,也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避免了资金短缺和销售不畅问题。
四是切实破解农产品生产销售难题。政府在进行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普及推广中思维要有所突破,从选地选农作物、开地、选品种、种植到管养再到销售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应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技术培训中应注重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并能到实地边示范边讲解。如能将花卉每株施肥25-50g,瓜果蔬菜每亩施肥50-100kg,每亩加水50-100ml,用0.1%的溶液浸泡籽种等这些书面的高效种植说明转化成普通农户能懂会做易记住的“土话”。为能提高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销路,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重点推进以粮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搞活农产品流通业,重点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江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和运行,建立覆盖各乡镇的市场流通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冷链运输、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业态,鼓励自营出口。
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塔城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由于农业是我区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8%,因此,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从农业节水入手,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虽然近十年来,我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受资金、水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田间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节水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面积为63.73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2.8%,灌溉用水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供给农业的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保障我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
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基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和管理体系,通过提高水资源的
利用效益和效率,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全地区建立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农业种植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实行水价改革,推行“新水新价”,以水价为杠杆,逐步杜绝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使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
求。
近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节约水量0.5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310立方米/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乌苏市、沙湾县及和布克赛尔县要以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常压滴灌技术;北四县(市)要以打瓜、番茄、红花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和膜
下软管灌技术。
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全区计划投资7.2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约水量1.2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280立方米/亩。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努力创建全国节水型农业示范地区,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水效益得到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环境更加
和谐。
各县(市)要依据地区上述的目标要求,制定与本县(市)
相适应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抓好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效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结合本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从目前开始,要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纳入综合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管理。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高效节水项目,把高效节水农业的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建立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补偿和激励约束机制。2007年已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60万元,2008年~2010年,地区将继续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各县(市)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以国家、自治区资金为引导,不断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一事
一议”进行投工投劳,保证按时、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
(三)实施项目捆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整合效益。
各县(市)、各部门要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将相关涉水、涉农方面的棉花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投入高效节水工程,充分发挥资金效
益和工程综合效益。
(四)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灌溉定额审查工作,争取年内,通过价格杠杆,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措施,不断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田间节
水灌溉效率,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管理,落实工程管理主体,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1.1科学施肥促进了农业增产
据统计数据,2005—2012年,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基本稳定,非农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占补平衡补充而来的耕地地力等级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山西省粮食作物总产量从978万(t纯养分)增加到1274.1万t,增幅达30.27%;蔬菜总产量从901.5万t增加到1107.3万t,增幅达到22.83%;水果总产量从245.5万t增加到606.8万t,增幅达到147.19%。而同期,山西省肥料总用量从95.6万t增加到118.3万t,增幅仅为23.59%[16]。科学施肥在粮食、蔬菜、水果增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来,山西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调查统计,小麦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左右,玉米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5%左右,棉花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8%左右,马铃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5%左右,谷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2%左右,果树、蔬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6%左右[1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1.2科学施肥推进了农业节能减排
据统计数据,2005年与2012年相比,山西省粮食产量增加296.1万t,蔬菜产量增加205.8万t,水果产量增加361.4万t[16]。增产这些粮食、蔬菜、水果需要氮、磷、钾纯养分超过20万t,如果养分全部由化肥提供,则需要增加化肥用量近60万t[16]。通过增施有机肥、优化化肥施用比例和方法等,实际增加的化肥用量为22.58万t,节省化肥用量超过37万t,相当于节约燃煤96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t[16]。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鼓励和引导农民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恢复种植绿肥和增施商品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还田率达到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左右,公顷平均减少钾肥用量22.5kg左右。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大水漫灌和传统施肥相比,节水达5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20百分点以上,节能环保作用明显[16-17]。
2科学施肥在推进高效环保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地力不高,对化肥依赖性高
目前,山西省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部分耕地土壤出现退化现象。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占优补劣”现象突出,补充的耕地比被占用的耕地普遍低1~2个等级。与此同时,人口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承载的增产压力越来越严重,不增加肥料投入,产量就上不去。另外,山西省大豆等肥田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豆类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34.6万hm2下降到2012年的32.4万hm2,相当于减少了1589t氮素[16-17]。
2.2过量施用化肥和落后的施肥方法仍然存在
过量施肥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而且成为农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设施农业过量施氮的现象尤为突出,造成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在施肥方法上,部分玉米产区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造成肥料浪费,后期缺肥。加之劳动力成本增加、施肥器具不配套,化肥浅施、表施、撒施现象仍然存在。据调查,小麦追肥采用地表撒施的超过70%,蔬菜追肥多采取大水冲施的方式,肥料损失较为严重。
2.3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不高
重化肥、轻有机肥是化肥用量不断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山西省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比例低。废弃的有机物料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等含的有机养分来源于土壤而没有归还给土壤,只能靠化学肥料来补充。在山西省粮食生产中,化肥养分投入占70%以上,有机肥养分投入不足30%,而发达国家有机肥养分投入达到了50%左右。虽然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但与有机资源利用潜力和农田需求相比,推广面积太少,补贴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3大力实施科学施肥,推进高效环保农业发展的路径
3.1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过量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总结测土配方施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关键环节,扎实有效推进。一是大力实施整建制推进。通过强化行政推动,统筹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把成熟技术模式、工作机制由点到面扩展,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二是大力推进园艺作物科学施肥。在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及设施农业区率先普及、高标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是大力推进配方肥产业化。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路线,制定区域性大配方,引导肥料企业生产供应配方肥。同时,鼓励肥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订单生产供应配方肥。
3.2着力改进施肥方式
一是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农民宣讲科学施肥的好处,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施肥观念,自觉应用配方肥、科学施用化肥,做到增产、经济、环保施肥。二是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不同作物需肥特点,制定水肥一体化技术路线。重点推广玉米、棉花膜下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园艺作物和设施农业产区,推广水肥耦合技术。三是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机施技术。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大力推广化肥适时机械化深施技术,结合深松整地,搞好化肥深施,努力改变农民撒施、表施、浅施、大水漫灌和“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防止养分挥发和流失,减少浪费。
3.3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