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转型优化定位制约因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new perio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efficien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expou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has have conditions, but still has many factors, and the new perio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do further discussion.

Keywords: efficient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ptimiz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月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意见在三个大的方面采取重大措施,一是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二是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三是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这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以来的一项强农惠农富农及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的政策,也是2004年以来中央第九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指导农村农业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

响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2012年为响水的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文件的出台为我县正在发展的高效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县的高效农业再提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开发部门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进位争先为动力,出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新响水奠定基础。

一、农业综合开发已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高效农业的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外向化是加快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进行大提速的条件已具备。

(一)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响水农业开发局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世行贷款等项目的建设,大面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防御自然灾害旱涝保收的能力,仅“十一五”期间,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完成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改造面积16万亩,建设泵站195座,农桥183座,田间道路28.06公里,防渗渠100.54公里,这些项目的建设,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配套,双港、南河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建成,引领了全县乡镇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突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2011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6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44%,比全省高出2%,为我县农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打下示范引领基础;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民培训的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为高效农业的发展转型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及转型载体。

(二)农业发展转型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省市的一系列支农的措施为我县高效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利大环境氛围;响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2012年为响水的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年,县委、县政府为策应提升年的实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在抓好财政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涉农的项目资金及社会资金,以一资引三资,提高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2006年以来,仅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就整合农田水利、县乡河道、河塘整治、财政农桥、一事一议、乡村公路等各类项目资金9800余万元,吸引当地农民主动投入基础设施投资500余万元,引进企业投资8000万元,合力打造高标准项目区,发挥了开发资金撬动各方投入的积极性,大大缓解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努力创建优质服务平台、创优质服务环境、树优质服务理念,为高效农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小环境氛围,也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了良好的土壤。

(三)农业发展转型的定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响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多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农业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强特色、创品牌、保安全,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结合我县县情,农业综合开发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响水特色的定位明确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农业综合开发急需解决影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制约因素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就位,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我县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克服制约因素,让我县的高效农业走上快车道,是摆在我们开发人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的土地扭转步伐还不快,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小农生产的意识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想高效农业的大发展,必须逐步改善目前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对土地进行扭转,实行工厂化、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操作,目前我县不少乡镇已加强土地扭转工作,但步伐不快,力度不大,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作为农业开发部门,我们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扶持适合条件的合作社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项目、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通过项目扶持,让合作社社员得到实惠,合作社实力得到壮大,从而调动农民土地扭转的积极性,提高产业化程度。

二、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高效农业大发展基础还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固

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已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响水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远远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农林水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农村旱涝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二是由于多年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调蓄水能力较弱,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仍靠天吃饭;三是城市和工业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业进一步成为弱质产业,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四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滥用激素、抗生素,过量使用饲料,大量焚烧秸秆,随意排放农业垃圾,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一些地方生态退化、污染加剧,失去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环境。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我县目前的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也成为我们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必须推广项目载体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后劲急需加强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针见血指出制约目前高效农业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的份额较小,响水高效农业的持续提升,农业开发部门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的建设力度,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响水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化节水灌溉、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的科技推广力度还不足;借助于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区大力开展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引进了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现代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能力还不强;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储存、加工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走出一条以内涵开发、科技开发为主的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已具备,如何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解决影响高效农业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综合开发如何乘风借势,全面落实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高效农业提升年目标,是摆在我们开发人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发挥龙头效应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响水要实现高效农业大发展、大提速,首先必须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效应,带动规模发展。建好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做大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近年来,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已扶持了运河顺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寿丰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同时积极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高效农业产业链,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实现龙头企业与高效农业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效应。

(二)加大农业品牌的建设力度,打造发展强势

农业的品牌就是农产品的身份证,农产品名牌就是知名度,就是影响力,更是市场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销品牌”,响水要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的大提速,大发展,就必须叫响响水的农业品牌,积极打造发展强势,要依托响水现有的牛蒡、、浅水藕、山芋、设施蔬菜、禽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做强市场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搞活市场流通,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响水特色的知名品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近年来积极扶持的福州“超大”牌蔬菜、黄圩的“荷香”牌浅水藕、六套“寿丰”牌,运河“顺丰”牌牛蒡,双港“双响”牌粉丝都已成为响水的品牌,扶持知名农产品的品牌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加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提升发展水平

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响水要实现高新农业的大发展,必须要依托基地园区提升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设施化、园区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加快国家、省级、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创造特色上下功夫,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已积极扶持并将继续扩大扶持南河、双港等326沿线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力度,突出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突出做强特色、做大规模,突出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农业开发项目扶持已形成黄河故道、326沿线、307沿线、308沿线等一批优势产业带。

(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针对响水实际情况,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试验、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推动高效农业的提质升效,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2006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培训农民达4.38万人次,推广新技术达38项,推广新品种26项。积极创建现代农产品流通平台,在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的同时,采用电子商务、农产品展销会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强新市场的开拓,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后劲,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高效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宝应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根据《宝应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5年宝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7元,比上年增加1261元,增长8.9%。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8.8%,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占比25.4%,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15.8%。家庭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2199元,占比55.9%,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4.2%。近些年来,农业经营净收入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说明宝应农业产业的发展尚未能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还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二)高效农业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促进宝应农村经济发展,其对农业产业的促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截止2014年,宝应县耕地面积为7.9万公顷[2],人均耕地面积为1.31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水平。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截止2015年底,宝应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2%,但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高效农业不仅生产效益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农业能够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减轻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的干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解放农村劳动力。高效农业发展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确保宝应农村经济有力发展。

二、宝应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效农业理解存在偏差,把握不准确。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高效农业,但是真正做到高效的却不多。许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看起来十分的现代,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农业,而是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法保证真正地高经济效益。这说明目前对于高效农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把握不够准确。(二)耕地资源少,高效农业规模难以保证。宝应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宝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的供与需、占与补、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面积的保护任务越来越严峻,将成为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宝应着力打造“235”十大农业园区,高效农业面积达50多万亩,园区综合生产效益显著,但是目前仍存在规模有限,竞争乏力,“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等问题,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业”、形成区域经济板块的要求和标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三)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宝应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各村农民的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导致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正在下降。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需要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才能掌握,而宝应目前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并不能达到要求。作为留在农业生产的老一辈劳动力,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高效农业确切含义,不能真正领会乡镇政府的政策内涵,无法很好实施乡镇政府所宣传的高效农业发展的知识。此外,宝应相对于周边城市处于人才洼地,不利于农业方面人才的吸引,许多人才去发达城市发展,导致从事农业领域方面的人才非常急缺。

三、宝应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扩大高效农业规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高效农业,能不能在发展竞赛中取胜,有赖于宝应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应树立新观念,明确宝应高效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观念新、起点高、质量严、高标准、可实施的详细规划,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经济效益。鼓励乡镇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培植特色农业,在有条件的乡镇连片发展、规模经营。从全县的角度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应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循环生产体系,实现清洁生产,保证农产品安全和质量;充分衔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协调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保有耕地面积,保证农业产业用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对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二)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式。立足每个乡镇的资源禀赋,发挥每个乡镇的优势,进行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的形成。宝应全县农产品存在农产品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分布相对零散的状况,因此应注重资源整合,做强优势和特色产品。目前,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一批有机稻米、大闸蟹、西瓜、荷藕、慈姑、水芹菜、核桃乌青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一批“一业带全镇、一品富全村”的专业镇村,创成江苏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1个。(三)注重人才引进,加快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宝应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突破宝应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鼓励和号召大学生回乡建设。在积极引进的同时还要注重留住人才,加大对人才的补助和支持,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快向农民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高效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注重加强技术示范、指导、培训等,通过开讲座、网络传播、发放资料等多种宣传推广方式,宣传科学种植,合理利用资源,推进高效农业的推广普及。(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发展。要向高效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尤其是宝应这样人多地少、生态环境压力大、专业人才缺乏的县域要在高效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争取优势,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宝应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积极探索符合宝应本地资源禀赋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内容和积极有效的技术推广方式,培育适于宝应当前设施条件栽培的优良作物品种,设计适于宝应各镇区生态条件的设施类型,构建适宜于宝应各镇区的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加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增强设施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宝应高效农业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五)创建优质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高效农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得注重培育优质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可以说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是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证明。目前,宝应农业方面已经有很多品牌,例如大米、莲藕、慈姑等,但大多品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如若不能加以整合和自主创新,要把品牌做强做大就比较难。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就得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高效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建立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又要建立农产品产业化所必需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只有各方面都努力做好,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才能促进宝应高效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吴滨兰 单位:中共宝应县委党

参考文献:

[1]张伟,李明建,钱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效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42-43.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加速同城化,同步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我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健康发展,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现就我区年现代高效农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体系为目标,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抓住“三化同步”的战略机遇,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质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以“10333”兴农富民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年,全面深入实施“10333”工程。粮食总产量14.7万吨。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其中,新增蔬菜面积1.5万亩,新增果品面积1.5万亩,新增花卉苗木面积1万亩,新增茶叶面积0.5万亩,其他0.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1万亩;新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园区建成面积3.6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6万亩。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增加3-5个百分点,新增发酵床养猪示范场6个。完成“三资”投入农业8亿元,完成农产品出口8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农业节能减排达标。绿化面积完成1.2万亩。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重大森林火灾、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观念更新,强调科技创新,培育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面深入实施“10333”工程。大力发展我区蔬菜、果品、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等高效设施农业。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避雨应时鲜果(夏黑、美人指葡萄等)栽培,绿化苗木、观赏彩叶苗木等设施栽培,加快推广茶叶喷滴灌、防霜扇、高频杀虫灯等设施的应用,加快低产茶园的品种更新改造,以正东、森茂食用菌企业为龙头,抓好我区食用菌生产。充分利用我区生态农业资源,加快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新城长山生态农业园“三庄园”、世业“开心农场”、辛丰“毓龙湾国际度假村”、宝堰“山水湾观光农业园二期”等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加快对“仙人湖水库”、“丰城湖生态观光园”、“高资美人谷森林公园”等丘陵、湖库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世业、江心、高桥等江岛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力争今年全区观光农业接待游客量突破120万人次,纯效益达1800万元以上。加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力度,力争我区现代茶产业园区通过省级认定。按照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的标准,加大园区建设推进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强化招商引资,争取更多企业进驻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工程建设,提升园区形象。

(二)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开展镇、村道路绿化,四旁植树,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继续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机械造粒、粉碎还田、秸秆气化等多种途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确保全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我区继续成为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要加强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农牧结合、雨污分流、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化肥投入总量,积极开展病虫草害综合治理。全区完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10万平方米,力争亩均农田有机肥使用量达到1.2吨以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新增测土配方面积1.5万亩;化肥投入总量减少10%;化学农药投入总量减少15%。大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力争新增面积1600亩。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全面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监管的要求,着重抓好“农产品基地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力争全区“三品”产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85%以上,新增“三品”产品认证11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完善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将上市的农产品都纳入质量监测范围。

(四)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加大农业“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力度。充分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打造我区农产品品牌,通过市场作用加大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推进“三品”认证,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增强对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组织规模,增强发展活力。年,全区要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8万亩,合作组织新增入社农户1.1万户。确保全区新增“三大合作”组织70个,其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个、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0个、社区股份合作组织10个。强化品牌带动,推进一村一品,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园区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各镇、园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三化同步”的发展机遇,突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强化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强化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强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同时要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形成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装备支撑新体系。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农机事业;农机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19-1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三农”问题,把它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因此农机事业的大力发展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机在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中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达到省工、节本增效、解决劳力矛盾的目的。农业事业的大力发展还可以为农业生产保证农时节令,吸纳农村剩余劳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机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一些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而且也促进了农民尤其是农机户的增收。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大提高的同时,又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转移、从事非农产业,这些不但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国民经济日益繁荣。这就使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和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又一次得到证实。

2 通榆县农业机械发展情况的现状

2.1 农机拥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机具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农机节能降耗初见成效

截止201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量比2005年增长2倍多,比上一年增长5%。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提升,新增农业机械5000余台,增长15.4%,拥有拖拉机驾驶员1.48万人,全县大中型拖拉机1820台。

2.2 农机作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促进了农机经营效益水平提高。随着农机科技的推广运用和适用先进新机具的不断引进,我县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节能、节本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但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使得农业机械用户跨区作业,据不完全统计,农机用户跨区作业户均收入均超过1万元,使农机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3 争取国家和省购机补贴项目,不断增加了地方财政投入,发挥各级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至2010年各级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农机培训部门引进、试验、推广30余种(台、套)新型农机具和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中央、省、市购机补贴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演示会、通榆农产品博览会展示和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科技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机户操作技能,引导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使用、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机化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高。

2.4 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民获得自主购机权、使用经营权,解决了农机发展动力问题,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维修配件供应、供油点、农机作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初步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络体系。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兴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下的农机产业化服务已经在蓬勃的发展、壮大。

3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我县的农机事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产业化经营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农机与科技兴农有机结合将是未来我县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因地制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实现农机由单一农田作业向专业化、系列化综合服务转变。在粮、棉、油料作物等主要生产环节上不放松机械化作业,以确保农业的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作用。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再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服务“三农”发展生产、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的发展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不断增加引导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机制。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通榆县农村农业生产的特点,大力发展适合经济作物各个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三是要突出节本增效的特点,加速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农业机械化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可以更多地参与农村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广大农民朋友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对于科技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的兴趣,这些都为新型农民的到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卓.21世纪农机发展方向展望[N].农民日报,2000.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机;农艺;结合;高效农业;玉树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6-1

随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开展,让我们看到了玉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新契机。虽然地震给玉树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有关专家普遍认为,以玉树地区地理生态的优势,如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无污染等正是发展高效农业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在充分结合当地农艺特点的基础上提高玉树的农机化水平。

1 认清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

1.1 农机和农艺的概念

农机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器的统称,包括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其中,动力机械具体是指电动机、水轮机、拖拉机、内燃机、风力机、汽车和飞机等;作业机械是根据机械作用于不同的领域分为种植业机械、林业机械、畜牧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农艺是农业生产中运用的原理和技术总称。主要涵盖大田作物的栽培、选种、育种、农田灌溉与排水、农田施肥、土壤管理、防治病虫害、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等等。

1.2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从农业发展的整体上来讲,现代化的农机和科学的农艺技术都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农机研制出来;而新型、高效的农机出现,又给农艺技术提出了不断完善、充实的新要求。所以要想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就要用辩证的角度进行归纳。农机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农艺服务,农艺也要为农机的优势进行合理改革。比如,农机的选择要适应作物的品种特质;农机要根据耕作规律作业;农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可以弥补农机的单一性和固定性等。只有农机与农艺保持在相互适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才能真正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2 农机与农艺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机与农艺的研究与开发属于不同的部门,有着各自的立场,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机与农艺之间缺乏协调,两者在同时研发成功新技术向农民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各执其词,使农民搞不懂究竟该听谁的。(2)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我国各地区地质条件差异性大,想要开发和设计既能适应不同地区又要适用不同种植方式的农机很艰难。同时,由于技术和经费方面的不足,使得农机向农民推广的力度不够;(3)农民的认知水平低。农民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先进的、操作性强的农机认识不足,加上经济能力有限,宁愿选择传统的耕作习惯与方式。

3 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促进玉树高效农业发展

3.1 做好农机与农艺的协调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组织和协调广大农机和农艺的技术科研人员,对农机与农业的结合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不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先进性,而要着眼于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共同研发出适合玉树地区的农机和农艺技术。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技术,要注意农机跟农艺人员要在新技术上相互沟通,致力于研究经济价位低、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和高效益的农机和农艺。农机的设计要尽量一机多用、机动性灵活、耐用性强来适应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3.2 农机的推广要适应于农艺的推广

为促进玉树地区的农业增产增效,不可缺少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农艺是从作物内部挖掘潜在发展因素,农机是在作物外部实施某项技能来促进作物增产增效。在推广过程中,农业部门调拨充足的经费,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到位,派技术人员到玉树各县进行试验示范工作,把农艺新成果和新农机结合起来进行推广。例如,在介绍带深施肥部件的精量播种机时,把农艺中的新增产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3.3 完善适应农机作业的农艺技术体系

对玉树要进行实地考察,制定出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技术和机械化作业规范。例如,在水稻生产方面,要以育秧、插秧的农艺技术为重点,形成区域性育、插、收作业规范;在玉米生产方面,大力推行玉米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因地制宜确定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路线和适宜的农机。

3.4 提高农民对农机与农艺的认知水平

由于玉树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80%以上是文盲,沿用的是传统的耕作模式。所以农业主管部门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要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讲座或是培训。根据玉树的基本情况,培训对象应分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用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做到农艺培训和农机培训有机结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政府和农业部门对他们的关心,认识到农机和农艺的各种优势,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自身经济收益的积极作用。农业部门还可以聘请上级农业部门领导、高级农艺师和农机研发专家,深入到各县村屯进行讲座。例如,先从最基本的耕作习惯进行培训,让农民做到耕作土地要平整、格田成方、沟渠配套等等,这样有利于农艺技术的应用和农机的作业。

4 结论

总而言之,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重点对玉树的农业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好带动作用,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工作,促进灾后重建的玉树尽快恢复农业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达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姚俊林.浅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J].现代农业科技,2009.(09).

[2] 王德勇.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步伐推动农业节本增效[J].农民致富之友,2009,(05)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6篇

*年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之年。我们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大、*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的,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为载体,强服务、壮产业、优结构、铸品牌、增投入、夯基础,不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

—农业总产值达19.7亿元,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60元,增长9%;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39万亩,粮食总产达10万吨以上;

—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400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3亿元,其中名茶产量达到2800吨,产值3.2亿元;

—实现全年水果产量7.5万吨,产值1.4亿元;

—全县生猪出栏25万头,禽出栏120万羽,全年畜禽产值达2.9亿元;

—全年社会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2.5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次,产量2.13万吨,产值3600万元;

—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1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值达到7700万元。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年,我们将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概括的说就是“增强六种能力”。

1.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主要是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一是继续抓好中低产田和茶厂优化改造。*年建立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方2个,改造茶厂110个,新增茶叶加工专用变压器50台,进一步加快茶厂改造步伐,改善茶叶加工环境条件,为推行茶叶的QS认证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进一步精心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业基础安全。二是实施“沃土工程。重视产地环境整治,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化肥,严禁高毒、高残农药和禁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示范;因地制宜推广多种秸秆还田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果肥结合和粮肥结合等生态种植模式,增加耕地有机肥投入,实现有限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推广专用肥。加强土壤肥力监测与分析,重点开发、应用适宜我县使用的粮、油、果、茶、桑、蔬菜等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新肥料,研究、开发缓释肥、微生物肥等新产品,示范、推广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四是推进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围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清洁能源生态工程,把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养猪业有机结合,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改一建”和“猪-沼-作物”能源生态模式,为农村提供优质燃气。五是实施水域养殖证制度,保护渔业资源。积极做好“养、管、捕”三篇文章,探讨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保护*水域生态平衡;进一步规范*垂钓捕捞和娱乐游钓行为,规范水产养殖用药行为,促进了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渔业执法行风监督体系,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探索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面,强化群众监督,防止受利益驱使无端增加捕捞强度,切实以合力促进渔业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

2.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科技支撑能力包括科技研发、科技的推广应用、应用主体吸纳科技的能力等内容。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继续通过“绿色证书”、农函大、农广校等多种途径,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深入开展“百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加强农技110咨询服务,开展面对面的科技帮扶活动,全年完成100户种养大户的综合技能培训,1600人以上的绿色证书培训,20000人次以上的农民单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年,我局将重点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栽培技术、机制名茶生产技术、无公害名茶采制组合生产技术、无公害水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经济林生态饲养土鸡技术、无公害生态三元猪饲养技术、无公害网箱养鱼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等十大实用技术,建好10个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100个科技户率先应用技术并直接受益致富。三是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引进推广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进一步加大局属六大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根据市场要求,努力扩大繁育规模。茶叶良种本稿版权是517878秘书网繁育中心要确保*年出圃茶苗1200万株;水果良种繁育中心要进一步抓好优势水果树种的嫁接繁育工作,力争嫁接苗木20万株;继续办好*本鸡种鸡场和孵化场,全年供应*本鸡苗20万羽,保证全县养鸡户的苗鸡需求;积极参与水产引繁试养场良种引繁试养工作,加快翘嘴红鲌、匙吻鲟等优新品种养殖推广力度,力争种苗放养300万尾以上;尽快筹建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继续做好高山蔬菜良种繁育工作,力争繁育高产一号、黑珍珠四季豆等高山蔬菜良种5000公斤。四是创建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生态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开展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都市农业专业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全年新推广以新型龙井茶机为主的农业机械600台以上,振频式杀虫灯应用300只以上,水果套袋300万只以上。六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农科站“三级农科网”。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技术等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经营和分配,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完善技术市场。要重视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让农业信息网延伸到所有涉及农部门、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及种养大户。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队伍,为农民提供系统、准确、快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信息,并逐步与国际国内接轨。

3.增强产业提升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基地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重抓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达到产业基地区域化、规模化。全年新发展无性系早生良种茶6000亩;新发展以枇杷、蜜梨、杨梅、柑桔等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8000亩;高山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次;加强畜禽养殖大户的培育,建设绿色、生态畜禽产品基地,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步伐,力争建成千岛玉叶茶、千农园水果、千蔬牌高山蔬菜、落凤岛本鸡、千岛青溪绿色水产品、千岛佳禾迷你蕃薯,以及三元猪、饮用贡菊、中药材等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以点带面,促进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普及,努力做到按标生产、按标流通。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注重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转变为准入、经营、使用的全程监管,强化准入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整顿,堵塞淘汰、禁用和假冒伪劣农资的进口关和入地关,严厉查处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四是加大留地农产品检测力度。要添置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基地实行质量安全检查,实行产地标志卡制度,严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上市。五是推进农业功能开发。顺应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挖掘生态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旅游型农业,弘扬新安茶文化、果文化,提升农业品位。

4.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农业发展模式和水平。主体能力主要包括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等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增进发展生产的动力和能力。一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在坚持做大、做强、做壮的原则下,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科技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二是打造品牌抢市场。积极组织县内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种养大户选送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所举办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注重品牌的打造和保护,强化品牌整合,同时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及产品申报活动,合力打响*生态品牌,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三是花大力气建设加工基地。通过各种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县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狠抓农业招商,努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推行“龙头+农户”生产模式,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5.增强动植物疫病控制能力。一是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在**乡君石村建好集“五室一圃”为一体的600平方米标准化实验办公场所,配备相对完善的现代化的病虫监测工具、实验仪器等,力争在系统测报上达到自动化、可视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把病虫害观测对象由粮、油转向粮、果、油、茶、桑、蔬菜等多种农作物,使观测对象多元化,涵盖全县主要作物;拓宽《病虫情报》途径,加大发送量,使病虫情况及时被农民知晓,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农业损失。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动植物检疫、防疫工作,力争全县禽流感、口蹄疫的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瘟的免疫密度达到90%,其中规模养殖场户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并做好新城疫、羊痘、细小病毒、链球菌等疫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动植物流通监管,逐步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生猪屠宰检疫,实行偶蹄动物入境报验制度;及时处置动植物重大疫情,确保农业产业发展安全。

6.增强农业法制保障能力。第一,充分利用媒体、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络等各种有效载体,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营造农业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全县性农业法律服务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二,强化行政执法,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和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生产生产营行为,依法保护农民利益;切实改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农业局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第三,加强执法素质培训,完善并严格执行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对农业法制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更新,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第四,强化农机(渔船)安全管理。继续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加大水上、道路安全检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意识,重点查处“三无”、“三证不全”、违章载客渔船、拖拉机等,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水上、道路安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武装,保持先进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处在转型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广大农业工作者清醒认识形势,正确把握规律。理论的提高是能力增强的前提,学习是提高水平的基本手段。在健全完善党员学习积分卡、干部学习日、党员理论考试等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织和学习型干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大、*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局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深入开展“推进强农富民工程、优化服务争当先锋”、“推进环境建设、争当三个示范”大讨论,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激发机关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强化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理论解释客观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三农”问题,提高出思路、出点子、出政策的本领,提高指导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2.切实转变职能,提高针对性。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加强宏观规划,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重点抓好“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制订,进一步明确方向。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近几年项目的绩效评价考核,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果。积极下乡入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农情民意,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同时,认真分析本部门、本行业的关键点与薄弱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设计好载体,力求取得新突破,不断开拓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境地。

3.加快方法创新,增强有效性。一抓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关系全局的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关注、农民群众关切的大事、要事、难事,区别轻重缓急,找准带动各项工作的抓手,选准几件事,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成效。二抓预案。制订动植物疫情、重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组织指挥体系,适时组织演练,确保有效应对。三抓政策。认真学习农业农村政策,吃透精神,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使农民从政策中得到实惠。从本县和农业产业出发,因地制宜制订政策,给农民和农业发展更多的支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上级领导重视,赢得部门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做好“三农”工作,形成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四抓宣传。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先进,支持农民首创,总结工作亮点,扩大社会影响,以点带面,层层推进。主动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主阵地,加强农业宣传,千方百计拓宽农民群众获取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的渠道。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效农业;负面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当前,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地方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代名词。高效农业的开发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我国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

在种粮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各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并把着力点放在增加收入上,因此大多数地方发展高效农业都是以设施农业加经济作物为主要形式,比如种蔬菜、水果、草药、观赏植物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种做法确实增加了部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危及粮食安全。在一定生产水平下,粮食生产和高效农业发展规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目前的高效农业模式盲目发展,会加剧区域甚至全国粮食供需不平衡。这几年,由于各级政府提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少地方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开始种植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从收益上看,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使农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收益增加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高效农业越发达,粮食种植面积就越来越少,粮食安全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虽然当前我国粮食总量能保证基本自给,但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380公斤,与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要维持95%的粮食自给率,不可能依赖进口粮食来解决这个国计民生的大事,而且真的到那一时刻,能不能顺利地买到粮食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世界安全和稳定。

(二)失去种子控制权。种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0%。但我们对种子控制权认识模糊,认为只要是优质种子,能带来经济效益就是好的,导致了种子控制权逐渐丧失。2000年国外种子企业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在我们的高效农业领域小试成功,夺取了我国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作物种子的控制权。外资公司在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便大幅度地提高种子价格。以甜椒为例,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贵比黄金。但由于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只能被迫接受。

种子控制权的丧失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第一,压缩国内民族种子的生存空间,由于它竞争优势特别明显,竞争力强、规模大、质量优,国内的种子产业要想发展相当困难;第二,如果外国的洋种子所占的比重过高,种子定价权就掌握在国外手中,这样就造成我们农业生产成本奇高,后果相当严重;第三,可能会带来生态破坏,到那时是很难控制的。

(三)造成环境危害。我国的高效农业基本上是设施农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等。这些化学制品的大量使用和滥用会造成环境危害。虽然有人指出要提倡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但由于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尚未突破,或存在不经济性而难以大量推广,还不足以改变危害环境的现状。以农膜为例,高残留塑料农膜的危害已是路人皆知,那么新锐的可降解农膜又如何呢?目前,国内已开始批量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淀粉基、碳酸钙填加型、改性PvA等十几种降解塑料,同时我国也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世界的APC生物质塑料生产工艺。但国内实现规模化降解农膜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同时技术和工艺路线尚不完全成熟,技术风险巨大。

二、高效农业潜在危害的解决对策

(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中国廉价的粮食是政府为了保障大局,压制农民收益所带来的。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应加大对农民种粮的补贴,使之收入水平不低于从事高效农业的农民收入,或者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大力发展非耕地高效农业。非耕地高效农业是指在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为支撑,用现代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进行生产,使原本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是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有效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85%以上的土地资源为非耕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非耕地资源、发展非耕地高效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种子产业的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地位,这是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其次,要明确种子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要尽快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三是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

(四)尽力避免造成新的环境危害。一是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发展新型低污染型化肥、农药、农膜和消除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的新技术;二是出台新政策鼓励农民使用新型化肥、农药和农膜;三是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农业环境意识,科学处理设施农业的废弃物;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礼民.高效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J].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学报,1998.2.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机推广;现代农业;发展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促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是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的主要手段。随着科技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为基层农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针对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推广对策,以期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机技术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型、试验到推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许多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由于活动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全,无法有效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乡镇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差,使推广工作举步为艰,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在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实际过程中,参与工作的从业者普遍年龄较高,年轻的科技人才缺口较大,使推广工作效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另外,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相应的科技知识掌握不够,技能培训没有跟上。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难以开展农机化技术服务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3)农民信息化水平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农民是农机新技术实施的主要参与者,而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墨守成规,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有限,影响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此外,相比较信息化的进程发展,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妇幼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样会影响到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效率。

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机推广基层机构。要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使政府部门认识到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地位。蛟河市制定了《蛟河市农机行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召开了农机化技术专家论证会,讨论通过了《农机技术指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蛟河市农机化主推技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打下基础。

(2)加强农机人员知识更新与培训,增强农机推广队伍服务能力。培育知识全面、技能过硬、服务优良、助力乡村振兴的合格人员,遴选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机推广骨干人才队伍,通过培育,使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成为指导服务的行家里手。我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组织农机化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员22人,参加了青岛农业大学暨蛟河市农机化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农机化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员见识了新机具、了解了新技术、掌握了新技能,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服务效能。

(3)建设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等方式建设长期稳定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依托拉法镇新乡村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和前进乡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先后组织农技人员和农机科技示范主体在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举办了免耕播种技术培训班、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培训班、玉米机械化收获现场观摩会、科技示范基地观摩交流培训会;采取了分批分期轮训的方式先后共组织10个乡镇街参加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现场观摩会。通过巧用田间课堂,共培训了农机技术指导员、农机科技示范主体、种粮大户等600多人,依托基地开展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将基地打造成为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的展示窗和辐射源,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改革宣传手段。以往农机新技术的宣传手段,多以标语、宣传册、电视等为主,宣传效果不是很好。通过改变宣传方式,利用农民办理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时机,采取循环播放农机技术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大力宣传农机新技术。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进村到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农机新技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机科技事业的发展。希望在电视、广播、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上能让农民经常看到关于农业科技的信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农机工作者也要和科技带头人一道,以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等方式向农民灌输农机适用技术,以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9篇

从该区发展高效农业的轨迹中,我们深感在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效农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有些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怕担风险;有些农民担心承包经营权的改变而不愿流转承包地;许多农户自有资金有限,贷款有难度,影响了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农业服务力量较弱。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采取多元投入,以增强发展动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带动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要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各种招商平台,大力吸引“三资”投入开发农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三是地方财政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四是给予信贷、保险等方面优惠政策。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要加强规划引领,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着力引导优势农业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向园区集中,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培植壮大一批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全面推行品牌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引导乡镇争创农产品品牌,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多形式发展集中连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是制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发展高效农业离不开科技指导,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发展高效农业打好坚实的技术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工程这一载体,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农业技术成果进村入户活动,使更多的农民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部门技术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可组织专业科技人员和种植能手走出去考察学习,积极探索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同时注重引进发展高效农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为农民服务,逐步建立区、乡、村三方技术服务网络,蔬菜生产重点乡镇要建立村级农业服务点,同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检测和农业标准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0篇

一、 基本情况

平水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南部,镇域面积173.32平方公里,5.1万人口,辖2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全镇耕地面积37428.5亩,其中:水田28857亩,旱地8571.5亩。山林总面积18.6万亩,毛竹3.8万亩。雷竹1.3万亩,茶园1.8万亩,花卉4000亩,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竹笋之乡”、“雷竹之乡”、省级“竹木强镇”、“茶叶强镇”。2007年全年农业总产值5.5亿元,粮食总产量15890吨。

二、 工作成效

(一) 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茶、竹、木、猪、酱等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了6个“万字号”基地建设,即:万亩竹笋基地,以同康、五联、红墙下等村为重点抓好四季笋开发;万亩雷竹基地,以王化、上灶、平水等为主的雷竹垄糠厚覆盖技术;万亩茶叶基地,以王化、横溪平江等为重点抓好平水珠茶和名优茶的开发;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以天天田园生态养殖场为龙头,5个千猪场,10个百猪场为依托,抓好商品猪的养殖;万只长毛兔基地,以岔路口、王化为重点,鼓励农户发展长毛兔生产;万亩优质稻米基地,以会稽村为中心,连片种植富硒优质稻米。全镇形成了东部雷竹、南部兔、西部竹笋、北部粮、中部生猪茶叶连一体的生态高效农业格局。同时突出农产品,做大做强竹木加工行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档次,注重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 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全镇共有农业企业40家,2007年实现产值5.5亿元,销售5.2亿元,利润22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其中农业加工企业25家,产值5亿元,销售4.7亿元,利润2100万元,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

农业加工企业中有省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3家(浙江鸿华、华瀛竹木、林龙家具)、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浙江鸿华、天天田园、润露食品、至味食品)。农业加工企业类别齐全,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鸿华、华珠、绿源、新龙、王化、跃进)、竹制品加工企业3家(华瀛、中禾、盈丰)、家具加工企业6家(林龙、巨象、三杉、力锐、新潮、达生)、食品加工企业5家(天天田园、至味食品、润露食品、福禄泉、兴吉顺)、车木加工2家(王化车木厂、清店车木厂)、其他企业17家(仙人谷生态观光园等),基本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成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三) 观光农业稳步发展,休闲农庄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镇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到目前为止全镇共有11家农庄,即同康绿林竹海、金岙农庄、家有山庄、仙人谷农业观光园、云碧山庄、平水江运动公社、七贤居农庄、竹缘农庄、龙潭农庄、梅园农庄、峨眉山庄,其中:同康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同康绿林竹海、家有山庄、金岙农庄被评为县级星级农庄、优秀农庄。农庄经济的出现,为山区发展优高农业打开了一扇“窗”,既推动了旅游业的掀起和发展,又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致富了当地群众。

(四)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不断增加

我镇现已培育省级著名商标4只(“瘦八戒”生猪、“润露”食品、“大善塔”茶叶、“森海”家具);省级名牌产品1只(“天天田园”生猪);市级著名商标8只(“同康”毛竹四季笋、“华瀛”竹制品、“益鹤”系列竹制品、“巨象、桃宏”木制家具、“山园”生态鸡、“大善塔”、“松盛园”茶叶)。市级名牌产品4只(“瘦八戒”生猪、“平绿”牌雷竹笋、“同康”竹笋、“松盛园”茶叶)。其中,鸿华的茶文化博物馆建设启动和华瀛公司的竹子博物馆的关华建设以及至味酱文化博物馆开馆加浓了平水茶文化产业和酱缸产业的发展氛围,加快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使平水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竹木强镇”和“省级茶叶强镇”。

(五)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相继建立起竹笋、茶叶、生猪、蔬菜等各类专业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浙江农民信箱为农户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一条快速道。到目前为止,我镇已有农民信箱用户3000多户,通过这一平台,农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查看市场的供需、最新政策、农技服务以及农户专业市场提供的市场行情、市场趋势等分析资料,给农户带来很大的方便。三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目前,我镇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社13家,连接基地面积18930亩,会员632人,带动农户4767人,成为一支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力军。

三、08年主要工作及目标

(一) 08年主要工作目标

完成农业企业投入1.5亿元,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争创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部级驰名商标1只;部级免检产品1只;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康四季笋基地申报部级科技星火计划。

(二) 08年主要工作

1、启动现代农业园区

平水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上灶大畈,占地面积1万亩,一期规划投入资金6000万元。平水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总体分为两大块:一是农业加工园区。现在其中较为成熟的是鸿华茶厂、至味食品、森海家具、农副产品一条街等;二是种养科研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突出“六个区”的建设,即:农业高新科技核心区、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名特蔬菜生产示范区、绿化苗木生产示范区、名优水果生产示范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区。

2、天天田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实施部分搬迁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机事业;农业生产;生产效率

我党在2005年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正式提出“三农”问题,将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经济发展的核心事情。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农业的不断兴盛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而对于农业来讲,想要提高其生产效率,最基本的方法就在于农用机械化。所以,农机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及社会生产的进步,农用机械逐渐规范化、在生产劳动中就能够降低农民的工作强度,进而减少成本投入,缩减劳动数量,处理劳动矛盾等问题。农用机械的大力发展还能够确保农时及节令,吸收剩余劳动人员,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产量,进而为百姓供给优质的农产品,改变农村的经济提升形式,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农机事业的进步能够增强农业的生产效率。以下简要就农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仅供参考。

一、我国农机的发展回顾

回忆以往,可以把我国自建国以后的农用机械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政府主导的时期、经济转换的时期及市场主导的时期。自改革开放至今,政府制定许多优化条件及相关政策,利用最便捷、快速的方法大力推广农机事业发展。在政府主导的时期主要推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对个人所有制进行限定的模式,农机设备也经由国家统一分配,缺少灵活性及自主性。因为同国外的农业发展技术相隔绝,我国的农机事业都是靠不断的摸索、实践出来的,因此,当时较为落后。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就突显出来,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再使农机事业由政府单独掌握,而是面向多元化进行发展。到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农机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态势惊人,不但引进了国外的相关先进技术,使农机的使用及管理更标准化、专业化,同时我国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为农民免除后顾之虑,也促使农机市场更加灵活、方便、自主,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类别

(一)农机的作用

自建国至今,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农机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稳固,在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调节城乡经济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方面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很多符合农村生产结构的新技术及新方法广泛应用。农机事业的提高不仅增强的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劳动强度,从事非农生产,帮助农民尽早过上小康生活。

(二)农机的类别

农机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称。其主要类别包含耕整式机械,如松土机、挖坑机、圆盘耙等;排灌式机械,如滴灌设备、过滤器等;动力输送式机械,如柴油机、输送机等。还有很多农机类别,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从农机的类别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体农业生产中,都离不开农机事业。所以,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当前我国农机事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现今,虽然从整体来看,我国农用机械的发展速率极为快速,农机设备也已走入千家万户。但是,当前我国农机事业在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我国的经济及农机事业的发展步伐产生影响。总结起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农机事业的结构不平衡

首要不足之处就在于农机事业的结构不平衡,其中包含的动力机明显要比做业机的数量超出很多,成套农机的配置也相对较差,比例大小有待加强。一些小的农村主要以小型的农机作为主体,对大中型农机的购买及使用情况远远落后于当前农机事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民在种植作物时种类不同,农机的应用就相对分散,进而就加剧了农机结构不平衡的情况。

(二)农民的经济负担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同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情况没有必然关联,但农用机械及柴油价格的持续上调确是无需争辩的事实。设备资金投入过高,成本价值不断提升,农民在购买、应用农用机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面对高额的资金投入就会止步不前。这种情况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

(三)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强

尽管三农问题被政府列为当前最关键的事情,但在农机事业方面,政府的投入还是显得缺少后劲。许多农机的科研机构都由于缺少资金而停止了对农机的研究工作,从而导致农机事业发展速率降低,对农业生产效率也产生一定不良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机事业的方法

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五个年头,农民获得了农机的自主购买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带动了农机的发展。当前,农村大部分都已成立了一系列农机的相关部门,主要包含:农机的技术推广部门、管理部门、培训部门、维修部门、供油点等,为农业生产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实现了农村机械服务的一体化。

在当今全面创建小康社会的局面下,农村的经营产业化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越来越全面,将农机事业同科技兴农进行有机结合时未来农村生产的发展方向之一。所以,要全面发展农机事业,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带动农机从传统单一的农田工作转变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全方位服务。另外在油、麻、粮食等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业全面发展。

全面施行好农机事业在我国农业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方面作用。其一,全面施行好农机事业对农村经济及生产形式方面转变的作用;其二,全面施行好农机事业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大力促进生产、降低资金成本投入,提高农业成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帮助农村建设更加和谐、高效。

自2010年以来,各级农机管理、推广及培训部门大量引进新型的农机用具及生产技术,党中央也加大了对农民购机的补贴。利用展览会、培训等方法帮助农民掌握相关农用知识及农机操作方法,促进农民购机热情,带动农村在农业生产方面实现机械化。争取国家及省政府的补助资金,提高地方财政的投入,将各级政府投入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最高,进而进一步帮助农业提升生产效率,帮助农民获取经济利益。

总体来讲,农机事业良好发展的方法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不断提高资金引入,创建帮助农机事业发展的相关机构;其二,将市场经济作为导向,结合各地区自身生产特性,选用相应的农用机械设备投入生产;其三,引入新技术及新设备,降低生产环节中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建设及发展。

五、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农用机械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必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农机事业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劳动的强度,缓解人员紧张的情况。最为关键的是,能够让农民将精力及时间转移到参与利于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中,丰富品德及内涵。另外,农机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过程中,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调动农民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对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龙兴江.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验谈[J].大科技,2013(08).

[2]夏春艳.大力发展农机事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J].吉林农业・C版,2011(04).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2篇

一、发展高效农业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导。去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设施栽培、食用菌、奶牛奶业、优势畜禽、有机稻米和高效水产等主导产业。根据全县高效农业规划和设施农业布局情况,我县制定了《20__年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意见》,坚持继承式发展,重点实施了南部片区18万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西北部片区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三堡久久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片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

(二)创新投入机制。20__年,全县组织实施、利用上级外来资金项目150项,县财政对高效农业的投入达到3100万元,是过去多年没有的,镇、村及老百姓的多元投入,有效地推进全县高效农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县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苏北遥遥领先,并出现了许多典型,一是企业带动型。由企业直接投资创办园区,形成“企业+园区+农户”的运行机制。精艺城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带动了多家肉鸡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二是专业大户(能人)示范型。三是合作社带动型。全县已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多家。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格局。

(三)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种改良和模式更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特别是太空蔬菜种子在我县久久科技示范圆的落户,将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科技创新的步伐。种植业方面,总结出了蔬菜间套复种、农牧结合等高效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种植效益。畜禽养殖业方面,加快了品种改良步伐,生猪已逐步建成以家畜改良站、母猪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家禽良种覆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水产业方面,积极实施了“四改”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河蟹“稀、大、高”生态养殖、野生鳖混套养殖、地方特色小品种混套养等高效渔业得到较快发展。

(四)重视品牌建设。目前,全县己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效数144个,绿色食品有效数41个,有机食品有效数23个,农业“三品”总数达到位居全市之首。一批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二、高效农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目标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少数镇发展高效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高效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是高效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近年来,虽然在奶牛奶业、食用菌和高效设施蔬菜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资源要素的整合还不够集中。县直有关涉农部门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达数千万元,但多分散使用,缺乏统一调度。农业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一个产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加大了创名牌和扩市场的难度。土地流转难,已经成为高效农业特别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制约。

五是人才和技术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知识和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与我县的实际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__年全县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任务,体现了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点,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按照“提升南部、突破东部、拓展西部、开发北部”的思路,实施“55111”工程,即确保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土地流转5万亩,建成一个以育苗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农产品大市场和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区,建设“一线三片” 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一线”:西起汉王、东到伊庄构筑百里绿色高效农业长廊。汉王、__、三堡、棠张、张集5镇以发展设施菜、设施果、设施草莓、食用菌为主,完成汉王汉沟至张集杨楼主干线两侧设施农业断带补植建设任务,完成三堡至棠张至张集区域闭合圈的沿线断带补植工作,加快建设一批精品工程。西北片区:以何桥、黄集、马坡、郑集4镇为重点,突出发展设施菜、设施瓜、设施果,完成何桥至黄集、郑沛路沿线两侧断带补植。柳新、刘集、大彭等镇选择主要

公路沿线和适宜地块发展新的规模示范点,逐步向四周延伸。东部片区:以大许、徐庄镇沿徐海路两侧为重点,继续扩展连成一体,逐步形成万亩生产基地。单集、房村、伊庄等新发展地区,以沿双塔路、张伊路两侧建设规模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大扩面力度,逐步形成东部各镇大的闭合圈。北部片区:包括茅村、柳泉、利国3镇,以发展设施果、设施菌为重点,建立规模示范基地。(二)强力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园)建设。重点是提档次,见成效,出形象。要狠抓“一线三片”重点项目,加快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台上万亩草莓示范园、棠张学庄千亩设施果示范基地、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黄集谢庄千亩设施农业园区等建设进度,打造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工程。维维万头奶牛场、联农养殖场要建成部级示范基地,郑集万亩出口创汇基地、精艺成肉鸭养殖加工区、棠张设施菜示范园等要建成省级园区,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台上千亩设施草莓示范基她、房村万亩黄冠梨示范基地等要建成市级园区。

(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参加各类农洽活动,认真组织农业招商,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和办法来抓农业。采取“招商引资扩大一批、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兼并重组做强一批、产业带动催生一批”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吸引更多“三资”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形成涵盖精深加工、种子种苗、储藏运输、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农业招商要像工业招商一样,分解任务,加大力度,切实改变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现状。

(四)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把维维、精艺城、联农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打响__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两年内直接进入农业产业化链务的农户达到50%以上。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优化市场环境,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快农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更多、更强的农产品物流平台。

(五)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依托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抓好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的认证,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争创更多的部级、省级农产品名特优品牌,让本地农产品更多地打入超市、出口国外。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3篇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4篇

生态、高效、外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务农也能致富的要求,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

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所谓外向,就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态外向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我市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市依托沿海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扶大扶强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连云港市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6%。2007年粮食产量创我市历史最高纪录,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中央加强和支持农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连云港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2007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91.2万亩,比上年增长3.3%。亩产达到438公斤,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02.7万吨,创连云港市建市以来的最高纪录。粮食生产继*年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后,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三项均超历史。蔬菜瓜果全年播种面积101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增长3.5%;总产量288万吨,同比增加19万吨,增长7.1%。茶叶增长9.6%。

(二)畜牧业生产态势良好

2007年全市有规模畜牧业养殖场(户)已经达到7911个,新建养殖小区30多个。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20.8万头,牛存栏28.1万头,羊存栏53.4万只,家禽存养量达到980.9万只,猪牛羊禽肉23.6万吨,增长21.0%。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抗体检测处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

近年来,连云港市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大举措,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依托温氏、福润等畜禽企业集团公司,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生猪、奶业、肉鸭、肉鸡、兔业、淮猪、鹿业等特色高效畜禽产业。东海县被评为全国商品猪基地县,2007年获得部级生态示范区。

(三)渔业经济收益良好

2007年,我市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大力推进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有序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合理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科技兴渔取得良好收益。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海珍品养殖基地发展到5000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已突破35万平方米,位居全省首位。全年完成水产品总量55.2万吨,较上年增长4.7%;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较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连云区已成为省内最大的紫菜出口加工贸易区,总出口量占全国份额的15%。赣榆墩尚泥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实施海域使用数字化管理,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结构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与管理体系。

(四)高效农业积极推进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我市资源特色、企业条件、发展潜力,建设了“平原-海域-山区”不同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以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为重点的中部平原主导产业带;以海淡水育苗、养殖、加工业为重点的沿海滩涂特色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带;沿东陇海线特色产业带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渐形成农业高效综合开发的新局面。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6万亩,占总面积的22.5%。其中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有30个。2007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7.1万亩,比去年增长17.4%。其中:蔬菜播种面积73.7万亩,新增12.2万亩。花卉2.9万亩,新增1.7万亩。茶叶0.9万亩,新增0.2万亩。食用菌0.8万亩,新增0.1万亩。蚕桑2.2万亩,新增0.3万亩。立体种养5.4万亩,新增1.9万亩。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以平明稻米、榆城养殖、西墅紫菜、山左口板栗园、石梁河葡萄园、黄川草莓、沙河反季节大棚蔬菜、双店花卉、山区有机果品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带。灌云、东海两县分别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

(五)外向农业大力推进

2007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组织出口企业开展境外促销,加快建设洋葱、草莓、大蒜、芦笋、黑莓、浅水藕、红线椒等20个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望实现全省“稳座第二名”的奋斗目标。市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出口环境,在质量认证、基地建设和出口通关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到及时的高效服务,对重点出口生产基地、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产品在项目资金安排、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引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推动农产品出口。

(六)生态农业广泛推广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通过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努力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积极争取农业部沼气国债项目,开展清洁水源、家园、田园“三清”工程,今年已争取农村能源项目资金1082.5万元,建设户用沼气625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16处。共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0000多户。赣榆县通过省级生态农业县验收;推广“猪-沼-菜(花)”等循环农业模式,已建成2000多处。

二、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存在的不足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市情实际,发挥特色优势,狠抓结构调整,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外向农业实现长足进步,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高效农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认证力度偏弱、农业投入不足、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对生态高效外向农业认识不足。少数领导和部门没有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给予充分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四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商品率较低,与农民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五是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对此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重要意义。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加速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同步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我市资源环境优势的有效载体。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如何做好高效生态外向农业的发展

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针对当前我市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把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战略取向。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与科技的和谐统一;着力发展外向农业,坚持与市场的和谐统一,以便有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万物土中生”,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珍惜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央十分重视。地方要下大力气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发展生态农业,简单一点的概括就是基本上没有“生产垃圾”出现。“桑基鱼塘型”、“猪-沼-菜(花)型”在农村很符合农业综合发展和环保发展。农民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农业自身生态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在这个食物链中,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的利用。这种生产模式,就其特点来说,是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精神的。

生态模型要切实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既有效地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又尽量减少其污染影响,也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经验,力争实现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目标。做到山、水、田综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机肥料,在病虫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的污染。所以我国大多数农业科学工作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只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才能避免“化肥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在产出大量优质产品的同时,也可望建立起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

(二)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他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一,要依靠党的政策。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要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以继续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策稳,人心才能稳,农业才能稳”。

第二,关键是靠农业科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依然要靠教育。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发展农业,农民苦于“无技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需要政府从源头做起,需要从项目筛选、研究和试验、农产品标准的制订、农资的生产、农业布局及农民培训、农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做起,几乎是对一个农民、农业的全流程整合。要做到“四个统一”⑴统一种源。统一供应植物种子、种苗等,种猪、种鸡、仔猪、仔鸡等符合绿色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良种源。⑵统一生产资料。配套供应有机农业种植用肥料、农药,养殖用饲料及兽药、疫苗等。⑶统一生产标准。行业生产标准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传达给每个生产者。如:《草莓产业化技术开发》、《奶牛产业化技术开发》等技术。⑷统一技术指导。农业技术人员随时到农户生产场地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检查和监控生产标准的执行情况。同时技术人员还可以利用电脑等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对农民及时的技术辅导和信息服务。这样的工作不只是为农民架设通向技术的桥梁,更是架设通向市场的桥梁,是在为农民开源增流,寻找更多的能够过“桥”上“路”的产品。

(三)着力发展外向农业,坚持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我市农业与先进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产业化经营上,最大的薄弱环节在龙头企业上。因此,抓住市场,抓住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发展外向农业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谁有能力发展谁、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要求,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努力实施企业战略。加快发展一批骨干型、创汇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以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6%。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年内,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

二是努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努力使我市农产品畅销全省、全国甚至海外。年内,新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50个,省、部级名牌农产品品牌2个。

三是努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向型农业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优势所在。要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吸引外来资本、引进外来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四外并举”,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之路。要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组织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行动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国际化水平。年内,发展壮大农产品出口基地20个,新增出口农产品基地面积3.5万亩;农产品出口额增长15%,总额达到3亿美元,继续保持农产品出口额全省第一。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5篇

我国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种类多样,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高原山地的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为西北部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虽然在高原山地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物种,但是卡斯特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通过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山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2]李万军.走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新路[J].当代贵州,2015(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