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爱;企业;弱势群体;长效机制;创新

弱势群体是社会和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往往被看做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群体,如何建立和加强弱势群体长效关爱、服务机制,确保他们工作、生活的安定,情绪、情感的和顺,帮助他们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值得每一个企业深思熟虑的现实课题。

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以及心理特征

(一)个体特征

知识储备不足,部分人存在文化知识不高的特点。 技能单――国有企业中分工细化、流水生产程序,使他们难以有更多的经历去学习其他的技能,再就业的可能性不大。

(二)生存现状

负担沉重――他们一般都已到了中年阶段,是家庭中主要经济来源的创造者,且大都有年老体弱的长辈需要赡养,还有年幼的子女需要供养,因此他们往往经济压力较大、可支配收入不多。

(三)心理趋向

观念滞后――由于身体缺陷,他们接受的正规培训教育不多,思想观念大都落后于新形势,对新事物不闻不问、接触较少,在职业心理上存在着 “二难选择”,一方面急于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又人为地限制了就业范围。心理失衡――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心理负担加重,失落情绪加剧,由于缺乏适当的宣泄和正确的疏导,不少人的情绪会出现偏激。

二、企业关爱弱势群体加强关爱、服务的重要性

(一)实践“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他们当年的牺牲和奉献,才使得企业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在今天产业提升、科技进步、福利优化的改革硕果中,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拓宽各种渠道,让他们得以参与、得以分享。

(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稳定大局的需要

由于生活的压力,弱势群体人员在心理上大多有无奈、多疑等现象。因此,妥善地处置各类矛盾,做好思想安抚工作,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推动企业持续改革长效提升的需要

弱势群体的安定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中急需妥善处置的一项主要矛盾。因此,时刻把他们的冷暖安危放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上,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是推动企业持续改革、长效提升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构建关爱、服务弱势群体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架构一道双向贯通的桥梁

建立动态管理模式。为每一位弱势群体建立专卡,跟踪、更新动态记录;对需阶段性重点辅助的对象确立一对一联系人制度;以块为单位建立弱势群体互助活动小组;和弱势群体所在街道、居委保持热线联系等。这些昔日良好的联络、覆盖方式都应继续沿用并完善,从而把关爱和服务辐射到每一位弱势群体人员中。

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可以建立弱势群体人员管理、服务网页或信息平台,把企业所了解到的各类新政策、新就业动向等为每一位人员展示、介绍,为他们及时输送信息专递、建立网上互动的无障碍通道。

帮困救助、开发扶贫。为弱势群体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需要做好对他们的思想疏导,更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帮困扶贫的新渠道。

畅通送温暖通道。企业应拓宽弱势群体情况快速反应通道,当一旦了解到他们突发困难消息时,职能部门即可快速处置、及时援助,使弱势群体人员从心理到实际都能彻底摆脱被遗忘的阴影。

开辟再就业新路。企业帮困要从根本上帮助弱势群体,自立自强解决他们的生计。因此,加强就业培训、更新择业观念等摆放到议事日程上,真正为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安全港湾。

(二)传承与创新并举

1.更新管理工作的内容

弱势群体一般在面对人生时会有自卑感;在面对社会时会发生攀比心态;在面对择业时会有图舒适倾向。因此,需在管理工作中突出观念转变、行为调适、人际融合等辅助内容。

抓政策的解读。在企业体制改革、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政策、规定和法则,职能部门务必用心为弱势群体辅导解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形势,及时了解各类可利用的政策机遇。

抓观念的提升。一是信念教育,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和自尊;二是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扬长避短,选择适应的工作岗位;三是素质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四是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

2.更新管理工作的方法

心理疏导是开展弱势群体关爱、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的沟通、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通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学会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创新宣泄舒缓渠道。企业要为弱势群体建立定期敞开心扉说真话的平台,可运用座谈、询问、倾听和沟通等方式,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运用分析、剖白等方式,让他们消除忧虑感、失落感,达到自我宣泄、自我矫正的目的,促使积压在心底的不良情绪得到抑制、心理压力得到舒缓。

突出亲情管理。对弱势群体应更注重亲情化服务,切实在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这三个环节上下功夫。要提倡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服务理念,要履行少讲空话、多办实事的服务风格,为他们遮风挡雨,送上最直接、最现实的关怀和帮助。

(三)把握个性强化对应性

笔者认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服务工作,需要将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突出针对性;需要将理性化宣传教育与脚踏实地为弱势群体办实事相结合,注重实效性;需要跟上r展的步伐,探索开创对弱势群体良性管理、全面服务的新局面。

1.突出以人为本

对弱势群体的管理工作应区别于一般企业的职工,力避大而全的系统教育,强调因人施教、因事行教,一时一教,在尽力搭准弱势群体“心病脉搏”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性的疏导和化解。

把握对象需求。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必须正确把握工作对象的现状,注重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情绪,关心他们的疾苦,努力做到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办他们所需,解他们之难。

找准切入基点。把以人为本、情系民生体现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组织保障,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弱势群体人员更深切地体会到企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增进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建立联合运作机制

形成系统化。实现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就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企业组织统一领导下,充分发动承担管理、服务弱势群体中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形成所有管理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新局面。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火灾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因火灾导致的亡人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高龄老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实际,详细分析了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消防 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均为弱势群体),其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火灾事故造成孤寡老人丧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我们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的火灾事故调查统计,在居民火灾中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残疾人以及无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员或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上。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一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监护的和无子女监护的);二是残疾人;三是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五是婴幼儿。这些人员行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灾后不容易逃生,极易发生伤亡事故。通过火灾原因分析发现,用火不慎、卧床吸烟、遗留火种、电器设备故障或电气老化等是弱势群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导致势群体火灾高发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场逃生能力差

弱势群体在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后,身体状况、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都与一般人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体弱多病,甚至中风、瘫痪、残疾以及高龄老人等,他们虽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应迟缓,记忆力差,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既无力进行自救,也无力快速逃生,成为火灾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会关爱

纵观被火灾夺去生命的弱势群体,大多数都有子女及亲属等监护人员,但由于监护人员工作或临时外出不在身边,且缺乏及时、周到的生活照应,弱势人员的生活实际上仍处于独居生活状态。加之,弱势群体平时较少与周围群众接触,火灾发生时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会对弱势人群体的关爱和投入,也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三)安全意识淡薄,家中火险隐患多

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对其消防安全的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卧床吸烟、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旧电器、安全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势群体当中,这就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台帐

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台帐,通过街道、乡镇政府,广泛发动各居民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全面掌握地区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分类建立完善人员基础台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长期消防安全专项工作档案,从而使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工作台帐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每名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看护人)基本情况等内容。二是要对各类弱势群体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人员易发生火灾的突出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防控手段。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人,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弱势群体消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围、关爱有重点、人员有明确”,确保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2009年全区21个街道、乡镇政府通过对相关人群进行走访排查登记,全区共有弱势群体8071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3576人,残疾人3572人,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独居1397人,有吸烟习惯11061人。所有弱势群体均以登记上账,并落实社区级责任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筑工作平台,形成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合力

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地区防火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广泛调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规划,将弱势群体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会化体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龄委、妇联、残联、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围绕各自职责构筑统一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平台,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监护服务、消防知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老年人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助更换老旧电气设施,推广家用灭火设施,配备应急呼救器,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环境。

丰台区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50余次,开展弱势群体入户普查近万人次,组织各类经验工作交流会6次,联合下发《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3份,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平台已初步形成。

(三)齐抓共管,建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消防弱势群体火灾防控工作,主要应从家庭、邻里、社会等层面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弱势群体消防防护网络的建立。一是要强化家庭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家庭监护人员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弱势群体;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家庭监护人员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二是积极倡导邻里守望、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帮扶对子,邻里间每天敲门温馨问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及义务消防队作用,通过定期巡视,入户走访等形式,落实弱势群体社会防控力量,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丰台区通过组织各街道、乡镇逐级签订责任书,利用安全知识流动大讲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组织培训开展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村)委会、消防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摸排走访,开展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提供消防常识咨询和安全检查巡视服务,有效提升了丰台区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四)强化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提高硬件环境

在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防护网络的同时,还应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硬件环境。一是为独居生活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紧急呼救器,由社区(村)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24小时监控。二是为弱势群体家庭配备家用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等,确保紧急情况下减少人员伤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开展免费的用电设备、电路安全以及燃气设备检测维修服务。四是要积极推广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家庭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减少火灾荷载,推广应用家用阻燃织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垫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致灾机率。

在实际工作中,丰台区所属各街乡镇也均能够结合各自辖区工作特点,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区已累计为3675户有需求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了紧急呼救器,丰台街道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紧急呼救器。方庄街道、卢沟桥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自筹资金,为部分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低保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配备家用灭火器累计2000余具。方庄街道有针对性的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用电设备电路进行检测,帮助弱势群体减少致灾因素;和义街道聘请专业电工和燃气集团人员对弱势群体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电气检测和燃气检测服务,及时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倡导更换陈旧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会、单位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的建设,实行弱势群体集中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资金,编织一张由政府、社会、单位、公民和家庭成员,社区邻里及民间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关爱弱势群体、珍爱生命的爱心网,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远离火灾危害。

仅2009年上半年,丰台区属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累计投入弱势群体工作资金70余万元,全区297个居民社区、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势群体关爱组织,落实各项保障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六)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社会环境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弱势群体;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305-01

一、弱势群体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弱势群体”这个词自朱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以后,就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较为一致的理解是,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二、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改革所需

毋庸置疑,在改革初期党和国家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突破了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消除平均主义、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能回避的是,它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现如今悬殊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矛盾、冲突,并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让我们在分享社会繁荣的背后不得不思索如何缩小这一差距。长远来看,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几十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旨在强调共同富裕的中国现阶段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显然,这是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

罗尔斯对正义给出的最一般的定义是“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等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个人的利益”。他特别指出,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否合理,只能以最少受惠者能否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而定。我们知道,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它是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化的道义要求,然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却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定。我们的发展是要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不是排除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专利,为了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改变由于制度取向上的偏离和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带来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后果,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涵,背离了我们的发展目标。

第三,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贫富差距扩大的后果往往使得发展的成果只为少数强势或者中间群体所享受,而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由弱势群体来承担,他们力量最弱小,但却最先也是最强烈的承受着改革的压力与代价。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的和谐,而不是忽视广大弱势群体的局部和谐。让广大弱势群体共享和谐的成果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从何谈起。因此,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应把握的要点

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设能够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正,实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在逐渐的拉大,两极分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在财富占有、资源分配、机会的分享上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不公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愈发明显的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焦点,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把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上来。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功能,才能真正做到消除歧视,保证机会平等,促进实质平等。另外,还有必要针对弱势群体面临的普遍性以及特殊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同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弱势群体的维权机制和权利救济制度。能够使弱势群体问题有正确的救济和解决途径,缓解弱势群体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避免矛盾的累积最后激化为社会的大问题。

(三)适时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的做到情况的畅通无阻。我们知道,信息的公开和透明能够消除人的顾虑和猜疑,使得社会充满信任感。反之,人们则会相互猜疑,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社会缺乏一种有序的状态,影响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畅通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渠道,加大上下沟通的力度,做到沟通民心、表达民意,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

作者单位:丽水市救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王彩玲.保护弱势群体:现代伦理秩序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J].理论学刊,2001(4).

[2]陈月华.浅淡增强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功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8).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4篇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应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本文从人们普遍认为的弱势群体涵盖的内容出发,从法学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接着提出了我国目前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一些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救济;人道主义

Labor laws to protect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Wang Lin,Zhang Q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Henan Nonferrous Metals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re are a lot of vulnerable group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our country adversely affected. Based on this, should improve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to provide 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for vulnerable transition perio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nt it is widely believed vulnerable groups covered,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Then raised some legal 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currently exist, an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llustrates some measure of legal 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Key words】Legal protection;Vulnerable relief;Humanitarian

1. 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在社会学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英文中表达为vulnerable group,意思是易受伤的、脆弱的。而在我国,虽然没有为其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许多学者则认为:“弱势群体是那些由他们无力控制的环境和事件所压倒的人。”

2. 我国弱势群体存在的现状与不足

弱势群体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如何关爱,救助弱势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平等、和谐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之所以愈来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保护,是文明社会道德水平及法律进化的产物。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法律正义,是消除个体痛苦的人道主义与消减社会痛苦的功利主义的双重要求。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追求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对社会弱者进行倾斜保护,劳动法脱离私法而独立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一个良好的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律必须是关爱和保护弱者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各项程序法和实体法,大多只确立了平等、公正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导致在处理当事人现实地位极不平等的各类法律纠纷中,只注重对有关各方平等对待,而不能保证弱势一方得到“特别保护”。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存在以下不足:

(1)适用对象非常狭窄。不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受法律保护的,都是城

市的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缺乏保障的普遍性,对我国最需要保障的农村劳动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2) 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条的用语多属于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程序性保障。实体权利没有实现的程序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对任何问题的解决,立法不是最终目的,立法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法的实施。

(3)在观念上,只是从整体上重视弱势群体,而缺乏对弱势个体切身利益的人文关怀。真正保护了每一个弱势个体的利益,也就实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目的。

3. 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的价值意义

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一方面,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是出于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弱势群体之所以要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是因为它们相对于其他群体而处于一种权能较低的相对不对等状态。在这种不对等状态中,弱势群体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导致自身权益被违法者不合理侵害,或者非自身原因造成的失去工作机会而难以生存。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保护,即“国家要对国民最低限度的象人那样的生活实施保障”。另一方面,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体现宪法和法律的公平和平等原则,也是对法律的正义本质的具体实行。

4.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

4.1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关于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集中凹陷,所以,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工应有的法律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更关系到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文从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问题方面来浅析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

4.1.1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是指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 暂时或长期离开农村土地流动到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而身份或户籍仍是农民的新型劳动者。

4.1.2农民工的特征:(1)他们虽然住在城市,但户口却在农村。(2)他们处于被雇佣的地位。

(3)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劳动权益保障,法律也不能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必要保障。总之,农民工是被排斥在城市之外的边缘群体。

4.1.3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首先,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即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小,

不能满足农民工的生产需要,因此他们不得不进城谋求职业以维持生计;另外,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无业人员的大量劳动力正好可以为这一发展提供条件。事实也证明,农民工现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基本上每四个产业中就有一个农民工,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行业中,农民工已占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4.2从上面可以看出,农民工在我国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那么,对于农民工法律保护当然也应该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在我国,农民工权利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就业权利遭受歧视,虽然法律有明文规定就业不得因种族、性别等受到歧视,可在现实社会中,因为农民是农村户口而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拒绝。(2)我国现阶段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许多保险都没有把农民工列入其可保范围之类。(3)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比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成为城市学校的正式生,并且有些学校根本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

4.3再谈谈农民工权益遭到侵害的现状。虽然,我国《劳动法》也规定了只要劳动者能够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也可以认定劳动关系依法成立。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制约,要让农民工自己举证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是相当困难的,从而使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无劳动合同的情况下难以确定他们之间劳动关系的成立。并且,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几乎视法律而不见,采取各种手段强迫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可以说,在农民工当中很少有休息休假的概念,他们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多在十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六、七小时,远远超出法定的平均工作时间。超时疲劳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入城市,大多是从事于各种劳动强度大、危险度高的高温、高空、高化学性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也不强,因此农民工工伤事故频繁发生。最让人失望的是,他们吃了苦却不讨好,劳动报酬低也就算了,好不容易挣得的工资还常常被无故拖欠。

以上林林总总,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既然存在问题,我们就应该着手解决问题。

5. 完善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的措施

5.1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底,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此举为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仍有困难,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加重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仅要有失业保险金,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死亡保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在此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不能一味将农民工排斥在保险范围之外。

5.2完善教育保障制度。比如,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重视人的实际价值、而不能光凭成绩来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文化水平低的人民适当开办培训班。

5.3完善农民工的再就业政策。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不能随意开除职工使其下岗,否则,社会的安定得不到保障,当然也不利于经济向前发展。对于失业的工人,政府可以免费为其开设职业培训班,为其再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为其提供适当额度的贷款。

5.4完善有关的司法救济措施。 (1)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变“先裁后审”的处理模式。我国《劳动法》

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势必就会增长劳动争议条件的处理周期,增加当事人的诉讼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农民工自身的资源有限,他们在物力、财力、人力上都很难经受的起漫长的救济程序。因此造成了农民工“怕诉”的现象。

(2加强劳动争议案件裁判的惩罚性。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用人单位侵害农

民工合法劳动权益的惩罚手段大多数都只是警告、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等一些程度比较轻微的措施。即使使用罚款的处罚手段,一般处罚额度较小、强度较低,难以达到惩治违法用人单位的效果。所以要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就还得要加强劳动法律以及其他可以调整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的调控力度,增加法律的威慑力与劳动争议裁判的惩罚性。比如在标的额大、人数多、影响广的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劳动案件中,可以采取吊销营业执照,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

(3)加强劳动争议裁判的执行监督力度。农民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

劳动争议中取得胜诉,往往得到却仅仅是一纸空文,不能从中获取任何实质利益,这主要是由于在一般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中,用人单位常常借诉讼之机转移财产,等到仲裁裁决或诉讼裁判做出后,农民工又面临用人单位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局面。而因为保证金的原故,农民工一般又不愿申请先予执行。鉴于此,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应该加强对涉及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所做裁判执行的监督力度,建立劳动争议裁判执行的信息反馈与跟踪回访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缓解供需矛盾,扩大法律援助人员范围,推动城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专门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

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社会之所以愈来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保护,是文明社会道德水平及法律进化的产物。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法律正义,是消除个体痛苦的人道主义与消减社会痛苦的功利主义的双重要求。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追求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对社会弱者进行有力保护,劳动法脱离私法而独立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一个良好的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律必须是关爱和保护弱者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各项程序法和实体法,大多只确立了平等、公正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导致在处理当事人现实地位极不平等的各类法律纠纷中,只注重对有关各方平等对待,而不能保证弱势一方得到“特别保护”。因此,我们在司法实务中必须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对弱者的人文关怀,改变弱者的不利境况,确保其生存,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关系,为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兴运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论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2]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4(2) .

[3]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弱势群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中弱势群体的类型

(1)学习弱势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比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有些学生把时间用在恋爱、社会兼职等方面,当进行考试时,成绩始终不理想,最终成为弱势群体。

(2)经济弱势型。高职院校中,有很多学生在高考时,已经超出本科三类分数线,却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承担学校高额的学费,因此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学期数比较少,也是经济弱势型学生的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之一,在就读过程中,这些学生将心思放在改变自身经济状况上,疏忽了学习。

(3)心理弱势。高职院校中,还有一批这样的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发挥失常,而不得不进入到高职院校就读。这样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在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会形成心理落差,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二、弱势群体的成因

(1)家庭原因。在学校中有很多学生来自于经济比较差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的父母经济困难、有的兄弟姐妹过多、有的父母离异等,这些因素都限制其不得不选择学费比较低、学期数比较少的院校,高职院校是其最终的选择。这些就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社会原因。有很多经济比较弱势的学生,由于内心的羡慕心理,急于想改变目前生活的窘境,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兼职,心理压力特别大。并且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贫困学生常常在继续学习和就业之间产生迷茫,最终使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形成了弱势群体。

三、改善针对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

(1)多途径地开展扶持项目。一是学校应该建设弱势群体的扶持制度。对一些经济比较贫困的学生以提供奖学金等其他的资助方式,来帮助其解决在校期间的经济问题,以此避免因为经济问题,而忽视学业的现象再次发生。二是老师要从学习上和生活上对贫困生进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因为经济原因和学习原因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同时学校可以和一些优秀的企业合作,开展就学资金活动,以毕业后就投资企业就业的形式,来解决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最终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2)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塑造健康心态。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学生信仰和理念的引导教育,避免其由于心理问题,而发生自我堕落的现象。此外引导其明辨是非,让其明白身为一名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后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敢于拼搏的品质,以此来保证其可以用健康的心态来学习。

(3)激发弱势群体自我转化潜能。高职院校的学期数比较少,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比较偏向于专业操作,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领域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让其热爱所学专业,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很多弱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要不断地给予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减压,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使其可以自我转化,转化成一个积极向上、专业技能比较强的群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型弱势群体、学习型弱势群体以及心理弱势型群体。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每位弱势群体学生的现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和心理题,不断地给予其鼓励,使其能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 平.高职院校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帮扶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0):996-998.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6篇

__镇__村地处镇区西北部,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全村共辖18个村民小组,559户,22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1413人,女性劳动力681人,育龄妇女491人、儿童127人;党员63人,女性党员10人,2013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12375元,村集体收入不足50万元,是__市“经济薄落村”之一。

村妇女中弱势群体一方面由于身体等先天因素而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如吴庄组李德胜的妻子李桂兰,由于身患残疾,丈夫没有专业技能靠种田为生,加之小孩要上学,夫妻两人农闲时依靠操作简单的玩具粗加工的微薄收入度日,该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正处于低保户的边缘,但是又不符合低保户的要求,而村经济基础薄落,难以全面照顾到该家庭,因此,该户急需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根据日常走访调查,全村像这样的家庭至少还有6户;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变故等客观原因陷入生活困境,她们有的独自抚养孩子,有的撑起家庭重担,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艰难度日,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都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如朱团组苏仁国家庭,丈夫精神不好,离家出走,妻子吴广琴患有先天性的严重糖尿病,眼睛几乎失明;如姚庄组吴世齐家庭、朱团组苏仁发家庭等,这些家庭的子女年龄都还小,日常生活和精神上都在无形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爱。

1、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助他们回乡创业,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7篇

1、中学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数

调查结果显示:在63674名中学生中,弱势群体学生有816人,占学生人数的1.27%,每校平均有17.74%名弱势群体学生。在弱势群体学生当中男生有447人占全体中学生人数的0.70%,占弱势群体学生人数的54.78%,女生有369人,占全体中学生人数的0.58%,占弱势群体学生45.22%,弱势群体中男生所占的比例高于女生。

2、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2.1 学校、体育教师对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关注情况

在被调查的46所学校当中,可以发现排第一的是具有相应措施的学校(86.96%),接着是具有相应规章制度的学校(54.35%),而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专门场地器材及为弱势群体学生组织竞赛活动的学校则没有(0%)。

被调查的中学一是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重视不够。制定有专门的规章制度的学校只有25所,而这些规章制度主要涉及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有关弱势群体学生的平时体育活动情况涉及得极少,几乎为零。而有具体实施的学校有40所,当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时,有95%以上的体育教师都能自主对这些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照顾;当教材内容适合弱势群体锻炼时,可让他们随班上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时发挥群体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当教材内容不适合弱势学生锻炼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与教材内容相近的,便于教师照顾的活动内容,组织指导弱势学生进行活动;当遇到达标、测验课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降低考评标准或免执行,也可组织弱势群体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表明在目前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在自觉地关爱着这些弱势群体学生,自主随意地安排这些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但在为弱势群体学生专门组织的竞赛活动为零,体育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是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使得弱势群体学生不能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实施体育教育的物质保证,也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因而学校应适当投资、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条件,使弱势群体学生能和正常的学生一样有一个更安全、舒适的运动场所,从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克服消极的心境,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最终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剧烈性体育项目中。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太极拳、舞蹈等,而在这些当中乒乓球、羽毛球和健身跑(走)所占比例较大,几乎所有被调查中学中的弱势群体学生都有参加,因这这些活动都非常普遍,而且所用的场地器材又少,因而它们在任何学校都存在。反观同样极少占用场地器材且具有良好保健功效的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所占的比例就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一来学校缺乏专门的体育保健教师,二来是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没有得到学校相应的重视,所以使得这些体育活动没能在学校很好地开展。

被调查的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形式,总的来说与正常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活动,他们大多数希望自已能和正常学生一样,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去,几乎没有一个弱势群体学生是和自己的同伴参加体育活动的,除非他们是同时参加了同一项活动,而这种活动一般都是有组织的,通常以俱乐部或运动班的形式存在。

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学生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居多,占52.7%,也有些学生为了改进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占41.34%,但也有6.52%的弱势群体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其中的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要较生理上的问题严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隔绝畏缩不前,有的把自已封闭起来,关在小天地里与世隔绝。在势群体学生当中占4.34%的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被忽略的。

3、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062—06

1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重要性

知识援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免费或以较低的费用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2007年,我国残疾人口有0.8亿以上,城市低保人口超过0.2亿,农村贫困人口为0.15亿人,外出农民工约2.1亿。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弱势群体规模超过了3.5亿人,约站全国人口的27%。我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信息服务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为广大农村农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服务很不到位。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是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公平、公益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开展这一服务方面,我国图书馆和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比较,做的很不到位。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服务很不均等,一方面是随着信息爆炸、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和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他们的信息需求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满足比如上网、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多种方式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但是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就相对单一,他们经济来源有限,大部分没有上网条件,有的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也不会上网,这就造成了他们只有单一依靠图书、杂志、报纸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但是除了公共图书馆有很多系统的图书馆不对外办借书证,省级图书馆离他们的位置又偏远,导致信息利用贫富不均,一方面大学等系统图书馆图书、杂志、报纸闲置,经费连年增加,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城乡弱势群体因为基层图书馆少,没有经费看不上书,知识贫困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很大,对弱势群体生命健康有影响,对弱势群体经济利益有影响,对弱势群体精神生活有影响,对弱势群体民利有影响,知识贫困可以代际传递,对下一代有影响。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知识贫困的问题,是我们广大图书馆界和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升华。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援助,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个各方面的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知识资源的集中性,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知识内容的丰富性,使图书馆成为了解古今中外,穿越历史不同文化的平台,知识服务的多样化,使图书馆成为公众知识素养提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电子图书使人们对知识的探索更加便捷。在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中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一方面,社会弱势群体渴望、呼唤图书馆加大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图书馆人也意识到参加知识援助关系到图书馆的永续发展。社会各界也要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动员起来,共同开展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工作。

2 国外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现状

《图书馆建设》2011.8钟卫宏的文章在《美国基层图书馆服务研究》一文指出:无论从服务理念、服务对象还是服务手段来看,美国基层图书馆的服务都是极其广泛和周到。究其原因可知:从体制上说,公民意识强烈,国家民主制度健全;从制度上说,得到国家立法和地方税收支持;从机制上说,馆员配备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较为完善。美国基层图书馆服务现状,主要有:服务对象广泛:为儿童提供服务,为成人提供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手段先进:远程服务,开展多种讲座及互动服务。其他服务形式,如电话咨询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及卧床病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美国图书馆服务成功说明,政府是保证基层图书馆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图书馆界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是焦点。国际图联于2002年在《国际因特网声明》中还特别提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行业保证不受阻碍地进入互联网,这可以帮助社区和个人获得自由、繁荣和发展。阻碍信息流通的因素应该被清除,尤其是那些带来不平等、贫困和绝望的因素”。各国图书馆普遍为知识弱势者提供了电脑和网络服务。如英国的山德兰公共图书馆在许多地方发展了设置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电子村大厅”为成年人和儿童提供多种软件,同时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帮助用户。在网络基础设施尚未发展的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图联呼吁进行南北合作,援助这些地区发展网络设施。非洲的5个国家(贝宁、马里、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建立了农村社区多功能远程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现代信息与通信工具。在发达地区,图书馆还为弱势人群创建了专门的数字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美国盲人和残疾人图书馆服务处(NLS)从1999年就开始用网页点字系统通过因特网为盲人用户服务。加拿大国家盲人协会(CNm)图书馆1998年就开始计划将全部馆藏数字化,创建视障者数字门户。2002年,又协同微软构建世界上第一个专为盲人和视力受损儿童建立的网络门户——集成数字图书馆系统(the Integrated Digital Library System)。之前,占加拿大人口10%的盲人和身体残疾人只能阅读占全部出版物3%的盲文文献,而现在盲人或视力受损者可以获取与其他人同样的信息。德国的莱比锡市有家专门为盲人服务的图书馆,保存了65000盘磁带,录制了4000部世界名著和其他书籍,欧洲各国的盲人都是它服务的对象。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通过与全美160所图书馆构成的协作网络,为50万以上各年龄层次的盲人读者服务,向他们免费提供盲文书刊、录音书刊等资料。在英国,国家盲文图书馆拥有盲文藏书35万册,该馆重视延伸,与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国的出版商进行书刊交换,以扩大和丰富盲文图书的收藏。该馆每天要给英国各地以及国外的4500名读者发送近千册盲文图书。在日本,大阪府中央图书馆开展的当面朗读服务方式至今仍然是最受盲人读者欢迎的服务方式,此外该馆开展的视觉残疾儿童文库服务也独树一帜。

3 我国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理论研究.的现状

刘欢,吕丽在《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

内部阻力因素。图书馆知识援助的内部阻力因素是指存在于图书馆内部机构中的各种束缚和阻碍知识援助的因素,这些阻碍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落后;(2)制度缺乏;(3)经费不足;(4)人力资源缺乏。外部阻力因素。图书馆知识援助的外部阻力因素是指存在于图书馆机构之外的各种束缚和阻碍知识援助的客观因素。这些外部阻力因素主要源于弱势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外部阻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弱势群体居住地分散造成的阻力;(2)弱势群体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阻力。图书馆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的动力因素分析。图书馆知识援助的动力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图书馆外部动力素和内部动力素两类。外部动力因素。(1)政府推动力;(2)法规保障力;(3)社会支持力;(4)弱势群体需求牵引力。弱势群体对知识的巨大需求,指引着图书馆知识援助服务的方向;(5)技术推动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开展知识援助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图书馆开辟了新的知识援助方式,拓展了援助空间,如图书馆可以在线开展知识援助。内部动力因素。(1)服务理念驱动力;(2)管理制度保障力;(3)组织保障力;(4)人员保障力。图书馆是否能开展知识援助服务是图书馆内外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图书馆要达到预期的援助目标关键要看其内外的各种动力因素能否克服各种阻力因素。由于图书馆内部的阻力因素可以通过外部动力或图书馆自身的努力自动消除,如经费不足阻力,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力中的经费资助和社会支持力中的经费赞助来解决,理念落后、制度缺乏、人力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阻力可以通过图书馆自身来解决;部分阻力,如理念方面的阻力解决好了就可以转化成动力。

李文在《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撰文指出:2000-2009年,关于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方面的文章发表在33种期刊中,核心期刊只有6种,而且载文较多的期刊《河南图书馆学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江西图书馆学刊》、《农业图书情报学刊》都不是核心期刊,说明目前的研究水平比较有限,需要高层次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较少,研究热情较弱,目前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国外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研究的论文很少,偶尔有论文当中提到,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我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发展也慢,对国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获得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避免了走弯路,研究者要加强对国外成果的研究。韩冰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11年第19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2004-2010年发表的78篇文章中,多数文章介绍了弱势群体的定义、组成部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或意义、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措施,对于目前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存在哪些问题的论述很少,可见图书馆界人士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自省精神。在78篇文章中涉及弱势群体特点尤其是心理特点的较少,只有5篇,可见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研究并未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关于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服务考核制度探讨的文章只有6篇,这个数据表明了图书馆学界应当多做讨论,寻求适当的考核机制,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效果做出评价,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水平。

4 我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状况

4.1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情况

4.2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情况

4.3 河南省残联开展残疾人“爱心书屋”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情况

今年4月份,中国残联、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的通知》下发后,河南省残联会同省新闻出版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河南省文化助残公益行动方案,并成立了由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詹玉荣、省残联理事长李玉德、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杜国清、省残联副理事长李国成、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马雪等组成的全省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组委会,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的通知》,召开全省16家出版单位“全省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会议”,安排部署捐赠工作。各出版社积极响应,在不到1周的时间里,共捐赠图书、音像总码洋228.56万元。在7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举行的“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启动仪式上,河南省以捐赠图书总码洋228万元居全国之首,省新闻出版局和组委会分别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授予的文化助残爱心单位和文化助残组织奖。

为把新闻出版部门的爱心送到残疾人手中,河南省残联积极协调16家出版单位,利用他们的图书仓库,由宣文部的同志分工负责,在天气极其炎热的情况下赴各出版社仓库,本着多品种配备的原则,对2000多种近13万册图书(加上各地各级的投入,共1130个爱心书屋计有图书约20万册)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分发、打捆、邮寄,在最短时间内及时送到各省辖市、送到残疾人手中,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2012年河南省将继续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十二五”文化进社区资助计划,扶持一批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全面推进文化进社区活动,推广2011年建设“爱心书屋”的经验,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河南省新建1000个“爱心书屋”,各地残联要继续做好残疾人“爱心书屋”建设工作,发挥残疾人读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依托“爱心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指导和引领残疾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市(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资助一定数量的市(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采购盲文书籍、有声读物、电脑读屏软件、盲用点显器等。

4.4 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

目前郑州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郑州市财政将拿出3000万元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市民的文化生活。当前,郑州已建成2000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012年郑州市还将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012年底前,市、县图书馆、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将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每个书屋有1500N以上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郑州市政府召开的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0—2012)会议的建设规划指出,在2012年底,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70%的行政村和城市市民可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建设规划同时指出,在远离市区图书馆的街道、社区试点实施“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县(市、区)两级图书馆未来两年将建20个以上分馆和馆外服务点,内设盲人阅览读区并配备盲人读物和设备。

综上所述,我国在开展弱势群体的服务中,个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公共图书馆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别的系统开展这方面工作很少。经济发达的省和一些中部领导重视的省发展的较快。有些省级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做的很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原因开展弱势群体的服务就比较欠缺。少儿图书馆和少年儿童阅览室大部分省级馆都有,但是,残疾人阅览室就相对少一些,老年人阅览室更少。

5 以图书馆为依托,创新机制,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联合体系

(1)建立国家图书馆法规,地方图书馆法规和个各行业图书馆法规,加入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条款,制订为老年人、残疾人、网瘾青少年、农村农民、城市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标准。

(2)进行试点,选取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市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试点,取得经验后,推广到全国。

(3)成立国家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服务联合体,由文化部、残联、财政部、国家图书馆牵头。开展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工作。

(4)书店、媒体联合起来,经常举办活动,做好宣传,造势宣传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图书馆和各部门的知识援助活动。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活动。各个系统图书馆都要加入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行列。

(5)干部下乡扶贫,挂钩帮扶,应该把知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爱心书屋,农家书屋。增加知识扶贫的经费,用于帮助盲人购买盲人书籍、磁带和电脑,盲人电脑读屏软件,形成一个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作秀。

(6)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一部分有能力,热爱文化事业的残疾人在爱心书屋和农家书屋做管理员。

(7)建立激励和惩治机制,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取得成绩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增加经费,鼓励他们更好地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工作。要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8)积极开展对国内外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理论方面的研究。

(9)可以派人出国学习外国发达国家弱势群体援助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

(10)以社区和行政村为中心作为具体实施单位。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活动,推动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活动的进行。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9篇

近年来,九江市实施了以“关爱困难群体,实施“五助”工程为主题的活动,影响大,受意面广,效果好,但据调查统计,我们仍有部分家庭面临失业,失学等困难,单纯依赖政府投入目前尚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爱心储蓄”活动,目的是举全社会之力,共兴我区发展。倡议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建立“富人帮穷人,企业帮贫困”的工作机制,通过助学助残,安排就业,技能培训,特困救济等形式,让弱势群体在“爱心储蓄”中感受温暖,摆脱困难,树立生活信念,逐步实现业有所就,贫有所济,难有所帮。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您的一份爱心,必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您的一次善举,更将换回更多心灵的快慰,不论您是民营企业业主、商业精英、机关干部、还是企业工人,也不论你身在何方,如果你能伸出救援之手,会为您和您的家人、单位增添多少光荣和骄傲,关爱他们不仅是单纯的付出,是对社会的回报,更能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为了使您的爱心实实在在落实在贫困对象的身上,街道成立爱心储蓄互助会,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资金和实物的使用,并定期向社会各界反馈使用情况,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同时尊重您的意愿确定扶助对象,我们将为您和受助的家庭建立及时的沟通桥梁。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牧民小额贷款困难与问题建议与应对的措施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在“三农”发展的相关问题上作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2010年以来仅农牧民贷款难及信用体系等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黄南州金融诚信环境建设的意见》、《黄南州创建信用户、村、镇工作的实施方案》、《黄南州清收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的实施方案》、《黄南州加强社会信用体制建设的意见》、《黄南州社会信用建设五年(2009-2013年)规划》等地方性法规文件,确定了自2009年至2013年来,用5年时间建成1个信用县、10个信用乡(镇)、50%的行政村为信用村,三分之一的社区为信用社区的信用体制建设目标,并分年度评比确定了信用户村、乡(镇)及信用县的创建任务,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强化,无疑为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带来希望,也使许多农牧民群众走上了致富之道。但从笔者近期的调查走访得知,农村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仍相当突出,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村(牧区)弱势群体贷款,担保已成最大障碍。落实担保是迈入金融机构融资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而农村(牧区)大部分弱势群体农(牧)民贷款则都是因为无法落实担保而望贷心叹,而大部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担保方式都比较单一,规定必须要由国家公务员作保,方可放款,而且担保人不得重复担保,这无疑给农(牧)民贷款,尤其是弱势农(牧)民贷款铺设了一道高高的门槛,一来农村本身公务员就很少,二来本身就廖廖无几的有限的公务员担保资源,能为弱势农(牧)民作保的更是微乎其微,这一来需要贷款的弱势农(牧)民只好找亲朋好友为其寻找担保人,这其中请客送礼就很难逃脱,更甚者,介绍人或担保人要求与农(牧)民借款人分享贷款,无庸置疑,本来就弱势的农(牧)民无意中增加了借款成本,而且出现的贷款纠纷问题还会增加社会成本。

㈡、得到贷款后,部分弱势农(牧)民信用度反而将被迫下降。在得到这种高成本贷款后的农(牧)民,一旦在贷款应用上出现差错或遇到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等因素,还款就自然会成问题,为确保还贷,保住仅存的一点信用,为来年贷款垫底,有些农(牧)民会挺而走险,以高利贷归还银行贷款,给自己套上沉重的债务枷锁,形成了资金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资金链条越绷越紧,一旦断链,信用也就无从谈起,致富不成,倒引来一堆债务,返贫现象就因运而生,与贷款初衷背道而驰,生产生活将雪上加霜。

㈢、银行某些方面的惠民政策,也让部分农(牧)民望而却步。农业银行为农(牧)民发放了优惠贷款卡,但也相应规定了一些先决条款,其中担保人要求由有固定收入的国家职工,还得无贷款担保和借款记录的人员担当,担保方式的限制无疑又给这些弱势群体的农(牧)民增加了贷款难度,寻找合适的担保人对他们来讲,几乎是大海捞针,唯一行得通的还是托人请客送礼,牵线搭桥,为其寻找适合银行放款条件的担保人,有的农(牧)民甚至以将其贷款额度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出让给担保人使用为代价而才能得到贷款,小费好处费就不用提了,这不但增加了贷款成本,而且增加了贷款风险隐患。不难看出,这也有悖于银行贷款的使用,更是加大了农(牧)民脱贫致富愿望实现的难度。

㈣、基层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农村弱势群体农(牧)民贷款难上加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之一,为此银行嫌贫爱富早已成贯例,这无可厚非,但与政府一再强调,三令五申的社会责任形成反差,甚至对立,利益驱动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无形中为弱势群体贷款增加了难度,形成了障碍。

二、对农(牧)民贷款中出现问题的建议与应对的措施

㈠、村委会鼎力扶助,切实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小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据调查,当前各村都多少有些集体积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集体房出租等等,金额也从几万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等,笔者觉得应该从这些款项中抽出部分资金,大力推动“村民信用互助担保基金”等机制的创建,专门为弱势群体农(牧)民提供担保服务。或是以村民自愿出资,乡镇金融部门集中管理,由金融机构以担保基金向弱势村民发放信用贷款的模式提供服务。确保其及时足额得到生产资金,尤其是在春耕备耕期间及时得到银行支持,购得良种、好肥,保证来年丰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为他们扩大再生产通过经营二、三产贷款提供担保中介服务。这一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户在申请小额贷款时抵押担保不足的难题,而且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在村一级建立起了风险补偿机制,同时也会在使用资金中相互监督,有效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1篇

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动员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全面贯彻落实杭州市“春风行动”各项要求,回顾年慈善捐赠、慈善救助活动成果,部署全区“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刚才,区建设局、塘栖镇作了很好的发言,理想国际集团宣读了倡议书,区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现场捐款,有关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奉献爱心、认捐善款。此,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及区慈善总会,向历年来支持和参与余杭慈善事业发展并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级慈善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过去一年“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成绩显著

去年的月4日,也就是元旦放假上班的头一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大会后,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发动;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捐款,机关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营造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浓厚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全区共募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款3335.26万元,区慈善总会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开展了慈善扶贫、慈善助学、公益助老,节日救助慰问、夏天送清凉、临时救助等19次全区性的救助活动,将爱心人士的爱心广播到全区弱势人群,共发放慈善救助款2679.76万元,救助弱势人群3.92万人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弱势群体的困难得到有效帮助,另一方面,余杭人民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二、充分认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的重要意义

慈善事业是体现关爱、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崇高事业。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把社会慈善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报告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视。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党中央决定的高度,特别是要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提上工作议事日程。我区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推进慈善事业深入发展的有效举措,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都难以避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奉献爱心,开展社会互助互济都不可缺失。通过以“送温暖、献爱心”为载体的慈善活动,营造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热心公益活动的氛围,有利于社会各方和谐相处,将凝聚更多的力量助推余杭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做好今年“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的各项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研究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财政、税务、民政、广电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慈善组织和“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的服务、引导和管理。

1、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乡、街道、区级机关各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组织发动,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发挥镇乡、街道慈善分会、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工作室的作用,具体做好善款接收、造册登记、张榜公布以及向区慈善总会善款的解缴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确保善款不出差错。区广电台、城乡导报社等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慈善捐赠活动各阶段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慈善、奉献爱心的自觉性。同时,要及时发现和大力宣传捐赠善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镇乡慈善分会、街道慈善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工作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宣传栏的作用,广泛宣传,增强人们支持参与慈善的意识。同时要将捐赠时间、捐赠方法、捐赠地点宣传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方便广大爱心人士捐赠。区建设、经发、民政、农业、工商、供电、邮电局,工商联、人民银行、电信等下属单位比较多的主管部门,要开好下属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好今天动员大会精神,部署开展好本系统的送温暖慈善捐赠活动。

2、要弘扬美德,凝聚合力,积善成流。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出自己的一份温暖,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不仅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也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要提倡党员干部带头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党政部门工作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各级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界层的党员和干部要带头以实际行动推动送温暖慈善捐赠活动的开展。区委、区政府已就本次“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下发了文件,请大家按文件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建议捐款额度为:区级领导班子每人1000元以上;区级机关、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央(省、市)属部门(企业)领导班子人员每人捐赠800元以上;中层干部每人捐赠600元以上;一般干部每人捐赠400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人捐赠200元以上;企业负责人(或较高收入者)每人捐赠1000元以上。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慈善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我区的企业家向来有着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企业精神,在为余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积极发扬企业精神,热心支持参与慈善,承担社会责任。今天,又有63家企事业单位在这里举牌认捐,率先奉献爱心,继续发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我区今冬的送温暖活动带了好头,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善举是对全区弱势群体的关爱,也是对发展我区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一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必将在商场赢得更多尊重,在市场赢得更多信任,相信这些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兴旺。要引导社会公民积极参与“一元捐、有固定收入的一天收入捐”活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村社区慈善工作室要在各自辖区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动员公民参加“一元捐、有固定收入的一天收入捐”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人员奉献爱心的热情,从而推进大慈善的社会化进程。

3、要完善机制,优化服务,激励先进。去年,我们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逐步建立了精神鼓励和评先推优机制,创建了政府网爱心榜。将慈善捐赠的业绩作为企业推荐评选模范集体、社会责任先进企业、文明单位、优秀民营企业等各类先进集体和企业推荐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个人的基本条件,并作为企业负责人提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推荐政协委员的参考条件,今年将继续执行。各级各部门在开展各类评先推优的活动时,要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激励机制列入评选先进的重要内容,激励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投身慈善公益事业,推进我区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财政、税务部门要继续做好“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税前列支政策的宣传,并优质服务,落实到位,进一步调动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积极性。各级慈善机构要为更多民营企业的善举搭建好服务平台,切实方便爱心企业奉献爱心,以募集更多的善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春节将至,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开展新春佳节前的救助慰问工作,使每户低保和贫困家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他们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同时,我区与省市慈善机构联动,已连续多年开展慈善年夜饭活动,各镇乡街道慈善分会、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工作室要组织安排好低保户慈善年夜饭活动,给低保困难户送去新春佳节的温暖。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2篇

今年以来,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还存在着部分特困职工和城镇弱势群体,他们的基本生活以及就医和子女就学等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应引起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港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暨爱心超市自开业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企业家的大力支持。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此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使城乡困难职工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隆重举行企业家与困难职工结对帮扶仪式。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职工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我区改革发展的成果,确保每一位困难职工都有衣穿、有粮吃、有钱花,欢欢喜喜过大年。区委、区政府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区委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参加今天活动的,有、各镇、街工会负责人以及企业家代表和困难职工代表。今天的结对帮扶仪式有三项议程:一、由企业家向困难职工捐赠帮扶资金。二、请企业家代表和困难职工代表发言。三、请区委王书记讲话。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

请在座的企业家向困难职工捐赠帮扶资金,请困难职工到相应的企业家面前领取帮扶慰问金。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

请企业家代表发言。

请困难职工代表发言。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区委书记讲话。

刚才,企业家向困难职工捐赠了帮扶资金,企业家代表和困难职工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区委书记做了重要讲话。特别是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对今后进一步做好帮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关于贯彻王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帮扶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向困难职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贯彻十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直接目的是向贫困职工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使他们过上一个安定欢乐祥和的春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把送温暖活动认认真真落实到位。

二要继续深入开展好帮扶工作。要将帮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建立健全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要认真排查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倾听他们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要增强群众观念、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帮扶措施到位,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工会为民办事、替民解忧、加深感情、改进作风的民心工程,竭尽全力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要充分发挥工会的“连心桥”作用,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扶贫帮困的事业中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基本生活、就业、就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将通过开办多种培训班、用实用好各类活动载体,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真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所有职工。

三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困难职工群体的良好氛围。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帮助,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我区重点企业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敢于拼搏,自强不息,加快发展,同时也在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互助风尚和热心慈善事业等方面体现出了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的风范,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帮扶结对户,也在有突发性灾难时慷慨解囊。特别是近几年,捐款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显示了重点企业和企业家对慈善事业的关爱之心。今天,就有许多企业家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来到活动现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区的困难职工慷慨解难,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政对职工群众的关心爱护,宣传社会各界对困难职工的支持帮助,宣传开展送温暖活动的经验、做法,宣传广大职工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品德,努力扩大送温暖工程的社会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困难职工群体的良好氛围。我们恳请各位企业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工会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希望困难职工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在企业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早日脱贫。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已达13.7亿,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向城市的流入,这一比例还会增大。老年人群体属于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很难通过常规渠道来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1]。因此,农村老年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当中,老年弱势群体获得的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支持,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较多的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从家庭、政府、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的支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家庭支持不仅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基础,也是其社会支持网的主体。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也体现在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之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尚未改变,在老年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寻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协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才会寻求其他途径的支持。但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员更少了,这必然会动摇家庭养老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能够获得的赡养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劳动负担沉重、经济困难、照料缺失、精神孤独等困难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对太弱[3]

目前来看,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城市相比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各项保障政策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覆盖面还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政府供给的、救济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很多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并不具有入住资格,而且各项设施与服务与城镇中的福利院、养老院相比较落后。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议滞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来获得满足。可以说,我国政府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对于城市来说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相对太弱。

(三)社区养老支持的缺位[3]、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是建立在地缘和亲缘关系基础上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成员支持,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支持,即具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村委会、老人协会等提供的支持。首先从社区成员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身的消极求助心理、社区成员提供帮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从社区成员处获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从社区组织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建设滞后和意识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国目前多数村委会的职能非常有限,仅限于组织实施国家政策,在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上的角色出现了缺位。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求程度较高的老人协会由于其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碍,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使得不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难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只能从农村较为活跃的宗教组织中寻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会力量支持极少

在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区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帮助,以弥补家庭、政府以及社区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发展较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务、民办服务机构等,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获得其他社会支持极为有限,并不能弥补家庭、政府和社区支持的空白。

三、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

据统计农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问题,势必在不远的将来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4]。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及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地弱化,家庭养老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需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缺位,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太少,使农村养老面临风险,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不确定。这些都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发出了挑战。因此,在了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合理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对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平稳过渡到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面对庞大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要使他们的养老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既不能单纯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统,而是需要发挥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综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续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以家庭支持为基础

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家庭支持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但家庭仍然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为基础来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从经济支持和孝老教育两个方面做起。在农村子女应当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定期给予父母生活补贴。此外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要时应及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传统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步增强家庭意识,强化家庭观念,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传统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政府应当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中担当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如建立门槛较低、设施完善、收费合理的养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势群体能够入住。此外,政府还应当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议。在经济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减少劳动力的外流,增加农村剩余(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劳动力在家附近就业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足够的资金为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农村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而在文化方面,不仅在农村要配备完善的娱乐健身器材,还要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和“孝老”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意识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

(三)以社区支持为依托

农村社区既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也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社区成员应该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在农村成立各种自愿组织,如成立帮工、照料和慰问小队或团体等以充分发掘社区成员的潜力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对有集体经济能力的社区要努力为特困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现金、粮食等经济援助,不断完善社区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并依托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普遍欢迎的老人协会来组织下棋、打牌、传统文艺表演等各种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入住或上门照料服务。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区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团体、个人等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关怀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通过研究、报道等方式来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发展诸如提供小额信贷满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等项目来援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对于其他社会志愿团体、企业、个人等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五)以老年弱势群体的自助互助为原则[5]

社会支持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社会各界应当尊重、提倡和鼓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实现自立自助,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由纯养人口部分转变为自养或作贡献人口,如在农村实施老年劳务储蓄,提倡低龄老年人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务的同时,把其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到自己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便可支取同样的服务。同时,社会和农村老年弱势群休都应当转变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单纯依靠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力量,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参考文献:

[1]东波,颜宪源,陶志刚,马露霞,姚云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周庆刚,董淑芬,李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和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4-61.

[3]叶敬忠,贺聪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5-262.

[4]高灵芝.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4(06).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4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关爱“弱势群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细胞与缩影,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与群众零距离。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党建是城市党建体系中的基层“堡垒”和一面旗帜,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目的与宗旨,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也反映到党员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及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这个核心,实施统筹兼顾,特别是在关爱与救助“弱势群体”上下了一番苦功,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成立组织。2004年,我们成立了“爱心救助”工作小组,与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共同协作,全面开展救助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是落实人员。街道和社区配备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和协管员全面负责管理服务工作,并按楼院分布划分建立了信息员网络体系,信息员负责收集和反馈本楼栋弱势群体、困难家庭和帮扶对象的各种信息。

三是落实职责。对帮扶和救助对象上门进行摸底登记,做到“家庭困难清,健康状况清,就业情况清”。四是落实举措。对已掌握的各类人员分别设立重病、孤寡、空巢、高龄老人台帐和特困家庭台帐,并根据他们的困难程度分别为其申办不同等级的城市低保,通过各种募集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五是改进设施。菱湖新村于 2004年多方筹集资金85万元,建成了560平方米的社区老年公寓,使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成为现实。到目前为止,已低偿接住老人300多人次。同时,还建立了“爱心书屋”,书屋共有图书一万多册,可供居民阅览,还为老、弱、病、残人员送书上门。

二、注重结合,创建载体,共建“爱心家园”

在工作中,我们注重结合,创新活动载体,充分调动社区党员积极性,发挥辖区单位的能动性,在街道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助残、医疗保健、文化演出、义务家教、美化环境等系列服务活动,不断拓展与延伸爱心空间。

一是把发挥党员作用与建立爱心平台结合起来。街道基层党组织将加强党员思想建设,以广大党员带头参与为突破口,开展党员宣讲会、社区大讲坛、民情大走访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双向承诺”、“双联双管”、“双结双促”等有效载体的作用,细化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成效;充分发挥民私营企业党员的作用,在社区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二是把共驻共建与构建爱心队伍结合起来。街道积极整合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扩大爱心志愿者队伍。街道不断整合辖区内的安庆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学校及周边的中高等院校资源,进一步壮大“爱心共建”的主力部队。

三是把社会捐赠与社区救助结合起来。2005年1月,我们又成立了安庆市首家“爱心超市”,通过定期赠送“爱心购物券”的方式帮助特困群体,这里已成为爱心人士献爱心的平台、党员干部受教育的基地、困难群体得实惠的载体。

“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先后有20多家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百余名党员自愿捐款捐物,社会各界也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赠,至今累计接受捐款190975元,各种物品20余种,价值约16159元,总计207134元。工作中,我们不断拓展“爱心超市”的内涵和外延,它的服务功能已由当初提供物质帮助延伸到捐资助学、送医送药、法律援助、提供就业信息、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抚慰等方面,已成为社区弱势群体的“救助中心”。仅通过爱心超市我们就帮扶困难大学生113人次,救助金111588元;结对帮扶困难学生6名,救助金10115元;救助大病困难家庭15户,救助金8744元;帮扶困难家庭19户,救助金10357元;结对扶贫贫困乡村2个,扶贫资金2000元,物资折价650元;慰问困难协会组织1个,慰问金1000元。

三、着眼长远,实施互动,做好“爱心接力”

社区工作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和长远的机制。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实施良性互动,起到了“爱心接力”的作用。

一是实现服务对象与社区服务者的互动。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到社区孤寡以及空巢老人多,常年身边无人照顾,一旦生病在床,生活和安全都成问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党员议事会商议,我们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爱心一键通”服务机制,即社区老人家的爱心呼叫器,与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老人子女以及社区卫生室电话捆绑,老人一按键,就会有人上门服务。

二是实现接受帮扶与回报社区的互动。多年来,我们通过爱心帮扶将特困家庭学生送进安庆市龙门高中“爱心班”,使得许多特困学生顺利进入大学校门,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5篇

冬天里的一把火

2012年两节临近时,按照以往工会安排走访了部分贫困户后的马曙光心情沉重,但态度坚决:“我们农场的发展再好,楼房再高,广场再大,油渣路再宽,贫困职工的生活不改善,咱做当家人的失职,问心有愧啊!”

1月10日,一场全场发动的拉网式大调研大摸底行动开始了。不准瞒报、漏报更不准弄虚作假瞎报,月收入不足400元的102户贫困户和158户特困户一个个被筛选出来,直接送到场长办公桌上。

“没劳动能力的用‘3+1=1’方式养着,有劳动能力的用‘1+1>2’模式帮扶,不让一个贫困者掉队”。马曙光的提议得到党委一班人的一致认可。

于是,2012年起,158户特困户得到了“国家政策补一块、农场党委帮一块、开发商和干部捐一块”的国家、农场、社会“三合一”输血式救助,年户均收入必保1万元,他们的基本生活从此有了保证。10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得到的是场、科、队三级干部“一帮一”结对造血式扶贫救助,年底户均收入必保2万元以上,保证他们彻底脱贫致富。

这一爱民、亲民的决策,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着激情,传递着温暖。

人们奔走相告,马曙光、李贵福等新一届农场领导集体带着感情真心爱民、怀着痴情诚心助民。老百姓的好日子还会远吗?

奉献爱心大接力

善心会激发善举,善举会传递真情。3月1日起,北大荒还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等待春天的到来,克山农场却到处涌动着爱心捐助的热潮。这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散发着盛夏的炙热,感人至深,动人心魄。

场长、书记每人5000元,副场长每人3000元,科、队长1000元、500元、300元不等……没人划定范围、标准,人们却好像约好了似的自觉加入捐资行列。农场的号召,就像一种号令,触及心灵,牵引着人们的行动。

2万元、3万元、5万元,一笔笔饱含深情,来自各个党委(总支)、支部,带着党员干部体温的捐助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农场工会的账户。

仅仅半个月时间,农场工会爱心基金会的户头上,已经集聚了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的54万元善款。

截止到4月25日,农场共为159户特困家庭发放救助金63.6万元。

在此期间,各党委班子成员的入户发放救助金行动,全部带领农场宣传部、电视台进行,并全程公开报道。场长马曙光说:“我们不是在作秀,是要让全场人民通过媒体了解并监督我们的行动,更让职工群众坚定一个信心,那就是我们一定要作为民务实的领导集体,要做百姓爱戴的好官。”

饱蘸真情济贫弱

马曙光等一任领导深知,务实不是说的,好官不是自己夸的,只有让老百姓从心里竖起大拇指,才会真正颁发给他们沉甸甸的口碑、心碑。

得民心者得天下。农场党委的一次次专题办公会议上,马曙光问计于班子九名成员。

让那些无劳动能力特困户享受更多关怀和温暖,让那些贫困户彻底翻身,让更多低收入职工找到致富增收项目,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是亲民爱民助民的根本所在。

农场党委开始运筹帷幄,把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分配到9名党委委员的头上,从工会一家抓,到全场合力抓。

年后的第一个场长办公会议上,马曙光在听取城镇建设领导工作安排的汇报时指出,今年要拿出500万元资金,建设100户廉租房,让那些特困户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住上水、电、气各种费用全免的暖屋子,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农场党委的温暖。

3月20日,马曙光亲自带领分管畜牧的副场长和部门领导到大山种羊场、依安农场考察肉羊种羊、商品羊选育和养殖项目,为资金不足、致富无门的低收入户筛选投入小、见利快、发展好的增收新项目。

农场新建的6个林下养鸡场,5个生猪养殖场,10多个大鹅养殖水面,优先承包给低收入养殖户,对新建的鸡舍、猪舍每平方米补贴100元,以低于承包田70元价格为养鸡场、养猪场分别提供5垧和10垧饲料地。5月25日这些贫困户可全部入住。

农场同时开展“小银行”富民行动,农林牧渔、工商运建全部参与,为424个家庭实现户均收入10万元提供技术、资金、项目支持和服务。全年将发展辣椒、甜玉米、西瓜、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142户,实现户均收入10.26万元;培育生猪、奶牛、林下生态鸡、大鹅、巴马香猪等规模养殖大户123户,实现户均收入12.68万元;挖掘农机装备资源潜力,带动76户有机户参加场内和跨区作业,实现户均收入14万元;挖掘城镇聚集资源潜力,培养物流、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经营大户83户,实现户均收入14.3万元。

农场民政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国家发放的低保户救助资金209.23万元,大病救助款12万元,为47名80周岁以上高龄贫困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助1200元补助金,为1名百岁以上老人,每年补助2400元。

弱势群体摘掉贫弱帽子,不再是一纸空谈、一句口号,人们精神振奋,信心十足。

公正严明慰民众

先贤曾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国家的政策,农场的政策,如何才能公正严明的执行好、落实好,真正让该得到的人充分享受?马曙光立场明确:公生明、廉生威,全部阳光操作,公平、公开促公正。

农场严把低保、贫困救助准入关,每个被救助对象,要经过个人申请、作业区居民委审批并公示7天,管理区把关,民政局核实,管局民政局审批5道关口方可纳入。被纳入者全部为群众公认无异议的贫困人员。

为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农场成立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监察小组,纪委、监察科、工会、劳资科、计财科、民政局全部参与,每半年进行一次全场低保专项大检查,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及时纳入,家庭经济发生变化的,月收入超过400元的,及时调出,确保救助的公平公正性。仅2012年上半年,全场共筛选出不符合条件低保户242户,新增81户,特困户与贫困户互调12户。

为确保扶贫干部结对真帮扶,挂名真办事,农场将此项工作与干部年薪效益工资挂钩,对完不成帮扶任务指标的,年底从帮扶干部工资中扣除,并组织工会、纪委、计财、媒体等部门成立管理、监督组织,定期检查、通报,确保扶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