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零售业市场现状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零售业;成都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6]王敬文.一带一路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5(3).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35-2

0 引言

零售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有生气的行业之一。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的发展表现为新兴业态大批涌现,旧业态在新兴业态的冲击下艰苦求存,市场集中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国内零售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零售业规模偏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内资零售业缺乏企业竞争力等。

本文通过对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搜集资料和分析比较之后,找出目前广州市零售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具有合理的、科学地的建议及意见,希望此研究成果能促进广州零售业在日后的发展,并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参考。

1 广州零售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

1.1 广州零售业经营现状

目前,在广东省,零售行业势如破竹,连锁经营的规模正不断地扩大,呈现出多种业态并行发展的大好局面,其发展前景可谓开阔。而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容小觑的人口流动量,长久以来一直积极推动着为零售业的发展。外资的引进使广州零售网点增长迅速,已逐步呈现出零售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改善,而其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零售业在广州具有了相当可观的生存潜力。

1.2 广州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结构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长期以来,我国的零售业是按业种来划分的,业种缺乏多样性,造成了零售业态的单一性。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先进的新型零售业态才开始被我国引进。而此时,广州的零售业态开始有了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纷纷崭露头角,为广州零售业带来了一片勃勃的生机。现今,广州零售业呈现百花争艳之势,多种零售业态并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2.1 百货店

在改革开放以前,百货店占据了广州零售业态的主体地位,其销售额在零售业中亦占了极大的比重。当时,以广州友谊商店为首的百货店,时至今日也依然是很多老一辈心中对零售业最为深远的象征。但随着零售业多元化的发展,新型业态的出现和兴起,极大程度上冲击了百货店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小,经济收益也逐渐下降,百货店作为一种传统的零售业态,在新型零售业态的浪尖上已很难站得住脚,在消费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一种饱和的趋势。

1.2.2 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零售业态问世以后,被誉为“现代化的零售方式”,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在广州零售业间卷起了一阵浪潮。与百货店不同,超级市场采用顾客自选商品模式,主要以销售食品、生鲜品以及日用品为主,商品品种齐全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超级市场在广州比比皆是,超级市场已成为广州零售业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1.2.3 便利店

相对于超级市场,便利店的店铺面积不大,因此在店铺选址上较超级市场容易,在市场上的分布也较超级市场广泛,但其提供的产品种类远远不及超级市场丰富,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及超级市场大。在广州,商业旺区或地铁口附近总是不乏7-Eleven和喜士多的身影,它们小巧而精致的身影总能成为广州零售业态的一抹亮色。

1.2.4 专卖店

专卖店吸引的消费群体一般为某个特定品牌的青睐者,这些消费者对特定品牌有着一定的认同感以及消费习惯,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偏爱的品牌,所以这种零售业态的消费群体大都较其他业态固定。专业店一般选址在繁华的商业区,而在广州,你可以在北京路步行街等商业旺区看到很多专卖店。

1.2.5 仓储式商场

仓储式商场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其特点为批发性强、成本低、规模大。它与超级市场类似,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工薪阶层,商品价格更为低廉实惠,因此商场装修大多简单朴素,以仓储式货架陈设产品,并以会员制招纳顾客。在广州,“万客隆”、“好又多”等仓储式商场的代表竞相斗技,分店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在羊城零售业内扬起了新的一波热潮。

1.2.6 个体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店便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迅速在广州站稳了脚步,它虽然店铺面积小,但数量繁多,分布极广,经营方式灵活,因此它亦在广州多元化的零售业态中谋得了一席之位。

2 广州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正值广州零售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多种零售业态犹如百花争艳在广州竞相迸发,广州零售业似乎一派顺境,发展现状可谓乐观。实则不然,在它富有生机的表面下,暗潮正渐渐迭起,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零售业的发展逐渐露出了苗头。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资零售业 国内零售业 策略

零售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领域,对于我国来讲至关重要。一方面面临着世界零售巨头的大量进入,以沃尔玛、家乐福为首,他们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服务占据我国市场,使我国零售业面临巨大威胁。但与此同时也给国内零售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上也促进了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内零售业态不断发生变迁,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都让我国零售业面临严峻挑战。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变化,零售业毫无疑问的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创造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零售业已经从实体模式向虚拟模式转化,更方便了人们的消费,使零售业走进每家每户。所以零售业的发展,尤其是国内零售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还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外资零售业进入我国,对我国来讲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在国内零售商的获利方面、我国零售业态方面、经营状况上以及其他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消极影响

1.国内零售商的获利受损。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外国零售商的进入会给我国零售商带来一定的利润冲击,他认为行业本来具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和服务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制约着国内零售商的获利状况。

通过图1可以看出,国内零售业和外资零售业店面的全部布局使得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国零售商在我国的有效并购使国内零售商企业面临严重威胁。小型社区街区及零售商店的进入使得替代品进一步扩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不断加强,对店面促销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供应商希望提高商品的价格,从而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零售企业只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一些竞争手段,来影响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2.我国零售业的经营受到打压。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随着外资零售商的不断涌入,对我国零售业的经营状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外国零售商不断打压我国零售业,外资零售业为了抢占我国市场经常采取低价倾销的方式。沃尔玛的天天低价、家乐福的超低销售是低价销售的最好体现,在外资零售业的打压和竞争之下,我国零售业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其次,使国内零售业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外资零售商只对我国的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有投资兴趣,这也就促进了中东部及一些城市的发展,而对于那些落后的农村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比较差,而且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比较低,其投资的兴趣并不大,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节。

(二)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积极影响

1.我国的零售业态不断扩大。我国早期的零售业只有普通超市这种简单的形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简单的超市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而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零售业的业态理念,而且也使我国的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也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例如我国的零售业由街边小摊、夫妻店、百货商店发展到今天的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大型综合超市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态的主力。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加油站、专业店、百货店和超市已经占据了零售业销售额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主力。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使我国零售业不得不增加零售业的业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国内市场上保持自己的地位,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

2.加深了我国零售业对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认识。我国零售业长期处于小而分散的状态,并不了解规模化和现代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只有少数零售企业意识到整合性的经营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壮大自身力量。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使我国零售业可以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到其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加深了对零售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认识:零售店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考虑市场的潜力和业态本身的适应性;零售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软件的现代化,即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严格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大型百货公司不是零售业规模发展唯一的选择模式,超级市场和其他小型零售店也可以通过连锁的方式走向规模化。

3.弥补了零售业建设资金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零售业的发展却长期受到资金的限制。长期以来“先生产,后生活,再商业”形成了零售业店面狭小、门面依旧的局面,小型的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零售业的发展,但被限制在“实力不强,商品种类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之中,有的甚至连正常的运营也成问题。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零售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对于多数国内零售商而言,外资的大量注入为他们更好的扩展规模、采购先进的设备、引入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提供了条件,从而带动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4.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我国零售业也存在技术支持落后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传统技术会造成原料浪费严重、缺乏效率,而管理水平较低也使经营管理存在各种漏洞,如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忽视员工的能力培训、低效的宣传手段等。外商在我国建设的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为我国同行提供了学习国外零售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的机会,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我国的零售业在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进程中走得更快一些。

5.满足了我国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商品多样化需求的旺盛,单一化的商品需求已经不再满足民众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生产的商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国外各种名牌商品的大量进入,满足了我国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促使中外商品的竞争,推动国内厂家提高商品质量,商业零售企业改善服务,同时也使得各种商品的价格回落,让广大居民得到实惠,也让消费者更加信任本土零售企业。

(三)外资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的其他方面影响

外资零售业进驻我国,对我国零售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我国零售商获利直接减少,对我国的经营状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例如,首先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就业。零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外资零售业的不断涌入,实行职工本土化原则,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寻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其次,外国零售商通常在国内设立商品采购中心,与我国当地的供应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实行采购本土化原则,所购的商品大多数来源于国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加速了零售业业态的变革。最后,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来发展本国经济,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转变我国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增强国内零售业的竞争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通过表2可以看出,外资零售业在我国零售业占很大比例,相对于港澳台地区,无论从法人企业还是年末从业人数来说都高出很多,但是与我国大陆地区零售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也就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国内零售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起飞阶段。外资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对我国经济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国内企业,我们要做到不断引进外资,扩大国内市场,加大整顿国内零售企业,使国内零售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零售业应对外资零售业挑战的策略

(一)不断扩大本土零售企业的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本土零售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且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外资零售业的规模相比,仍然相对较小。我国本土零售业可以通过企业重组、并购、收购的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培育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零售企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国内零售业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联盟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利润空间。组建联盟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育一批相当有竞争力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较高下。但是,在联盟时要注意几点:保持品牌的独立性、注重联盟效应、注重联盟后的整顿。这样才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保持我国本土零售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培养本土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零售业想和外资零售业一较高低,就必须努力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的核心观点是:以顾客为核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顾客永远是上帝,顾客的多少和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商家的存亡。只有顾客满意,商家才有可能继续在市场上存活下去。然而要获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资零售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因此我国的零售业商家就需要考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顾客光顾。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商家有着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商品,更多的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这样才可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实际的服务和商品,从顾客的消费心理特点出发,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

(三)经营途径和业态多元化

我国本土零售业的经营业态处于比较单一的状态,普遍以百货、超市为主导,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外资零售业竞争时最重要的就是效益,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零售企业要更加注重运营的信息化、网络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发展经营多种业态。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效地利用网络建立快速的销售渠道也成为众多商家的选择。我国具有世界最大数量的网络消费者,零售业通过电子平台建设虚拟“零售店”可以更好地挖掘潜在的消费,电子交易的开启可以弥补零售业单一经营模式的缺陷。例如餐饮娱乐、大卖场、专业店、综合商场等,使企业呈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特征,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服务来与外资零售业进行竞争,但在发展新业态的时候也应统筹好原来成功的业态,进行综合发展。

(四)制定全方位的营销策略

一个好的营销策略可以挽救危险边缘的零售企业,甚至壮大该企业的实力,它是一个成功企业所必需的“钥匙”。企业需要完整的科学规划、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经营的目标。营销策略主要有服务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公关策略、广告策略、品牌策略等。我国零售业最常用的是低价销售,也就是价格策略,而忽视了别的营销策略,这也是导致我国零售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零售业实行营销战略时,也应该采取全面的营销战略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例如加大对于广告的宣传,客户关系的管理,提高客户对品牌的忠程度,利用宣传和公关,借助口碑效应来对产品进行促销。

(五)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而这种趋势也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外资零售业虽然大步的向我国进军,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及东部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外国零售商对我国农村及西部地区投资的兴趣并不是很大。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交通和通讯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商品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商业扶持,使我国零售业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挖掘市场潜力,向西部挺进。本土零售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建立一些新的零售业态,抢占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市场定位在外商关注较少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物流配送水平

在物流配送模式上,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而言,可以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而小型零售企业可以选择与第三方进行合作。以沃尔玛为例,他们投资建立了强大的自动化分销系统,这种分销系统不仅使成本得到节约,而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从而节省了很多成本,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他们还建立了庞大的网络系统,使供应商能够第一时间内知道什么产品需要补充等,并使商品的补充远远超过了同行的平均水平,这也就使沃尔玛的库存费用达到最低,获得批量折价,最终以低价销售,使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我国零售业整体物流配送水平还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建立自有品牌

在现代市场中,品牌观念深入人心,我国零售商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生产者提供消费需求的信息,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去。这样既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又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外资零售业的不断进入,想要在市场上立足,就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让消费者知道这个品牌,了解这个品牌,信任这个品牌。与此同时,零售商还要不断地增加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培养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谢佳利.从沃尔玛看外资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J].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杰罗姆·贾尔斯.沃尔玛连锁经营[M].哈尔滨出版社,2004

3.赵凡禹.零售业连锁经营之王[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5.朱睿.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7(9)

6.周桂荣.入世与中国零售业的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

7.缪琨.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蓝海战略;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

一、引言

自从波特提出了竞争理论以来,有关差异化、成本领先等竞争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愈受学术界及市场主体的认可,而W.钱・金教授等学者提出了与之看似“相逆”的分析视角,即追求非顾客化市场占领、通过合并细分市场达到市场整合的蓝海战略。该理论的提出一方面给处于激烈的红海战争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生存、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本文是在肯定蓝海战略及其分析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地区电脑零售行业发展困境,提出了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

二、蓝海战略理论概述

蓝海战略是基于红海竞争提出的,它突破了红海战略所假设的产业结构及竞争结构不变的条件,从以低成本、差异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吸纳非现实顾客等方法合并细分市场来获取市场整合,从而实现从企业到产业的战略联动,最终获取价值创新及收益。相比于红海战略,其主要特点在于“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甩脱竞争、创造和获取新需求、打破价值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为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协调公司活动的全套系统”。该理论以战略布局图为核心分析工具,具体阐述了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等4项战略制定原则,同时分析了克服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等两项战略执行原则。从而运用跨越产业、时间、战略联盟等多种路径延伸甚至重建市场边界,并从全局出发、以战略布局图为战略制定依据,根据3层次非顾客群的不同需求以超越现有需求,最终从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及接受等战略顺序完善蓝海战略。蓝海战略一提出就给予竞争日益成熟的企业、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就包括了竞争白日化的发达地区电脑零售行业。

三、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的制定

目前,电脑零售产业基本依托城区电脑城的规模效应予以推动。这样的一种战略布局在最近5-10年确实拉动了电脑零售产业的发展,一大批经销商也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随着居民消费行为的日益理性及商家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脑零售产业需要战略调整。这对于电脑零售发展较早、竞争更为激烈的发达地区来讲尤为必要。而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就给发达地区电脑零售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其战略的核心就是以县、市电脑中转站为枢纽,依托发达地区现有的各个乡镇电脑维修个体工商户为市场渗透点,以电脑产品或服务销售为主的运营模式,从而覆盖周边各个乡村,形成网格状的电脑零售网络,最终占领广大农村市场。

(一)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布局图

综上可知,战略布局图是蓝海战略的核心。本文也将从战略布局图来具体阐述该战略。从图1可以看出两种战略存在很大差异性:买方群体分别以城市居民、乡镇农村为主;价格、成本等方面,城市电脑聚集战略都高于乡镇点状电脑零售辐射战略;而城市电脑聚集零售战略的选择性也多于后者;从购买及维修方便性、服务上看,后者略高于前者;利润空间则是乡镇点状电脑零售辐射战略大于城市电脑城聚集零售战略。

(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的主要特点

1、跨越买方链,重建产业买方群体。蓝海战略中的首要原则就是重建市场边界,并提出了跨越产业联盟、买方链等6条构建路径,以此重新界定产业的市场边界。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则依据其中的跨越买方链价值原则,将自身的买方群体从城市居民转移为乡镇、农村消费者。这一跨越将给予电脑零售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从需求角度分析,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居民对电脑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具备对电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已经养成了电脑消费习惯的80后的年轻一族成长为社会价值创造者,再加上发达地区宽带等网络设施的完备,对电脑的消费也实现了从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惊险跳跃”。其次,从供给角度分析,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电脑零售供给基本以城市聚集电脑零售为主,目标群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这样的一种市场边界,将广大的乡镇、农村市场拒之门外,使得高成长性的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电脑消费市场被忽略。基于这样的市场供求结构,发达地区乡镇、农村消费者只能遏制、减少对电脑的消费行为。换句话说,如果能解决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电脑消费市场的“供给短板”,就能激发广大乡镇、农村市场对电脑产品的需求,开创新的蓝海市场。

2、基于买方效用,拓展顾客价值链。蓝海战略认为企业要从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和接受等4个环节制定战略,以充分拓展顾客价值链。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则能很好地满足买方效用,延长甚至创建顾客全新的价值链。(1)从买方效用角度分析,能极大地提高顾客生产率。产品消费流程一般包括购买、配送、使用、补充、维护和处置等6个环节。而从图1可以看出,该战略能在这6方面做得更好、更快,极大地提高顾客生产率:通过广泛布局于各乡镇的电脑零售及维修店,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即电脑购买、配送、补充、维护、处置等活动都可以完全由最近的同一家电脑店予以完成,从而避免电脑长途运输、维修不便所带来的顾客效用降低,实现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服务提高顾客生产率。(2)从价格和成本角度分析,能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从图1可以看出,该战略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乡镇的房租等经营成本要远远低于城市。而低成本则会使得战略定价相对较低,从而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一方面顾客以较低价格和相对及时、便捷的服务获取更高的顾客价值;另一方面,基于较低成本的战略定价虽然从绝对量上有所下降,但由于其成本远远低于城市战略,所以其利润空间仍然相对较大。(3)从接受角度分析,该价值链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战略只有被相关主体接受才能从纸上谈兵走向真枪实弹,顾客价值链才有生命力。首先,其所面对的市场对电脑产品具有接受意愿与能力。综上可知,乡镇、广大农村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该市场具有极强地追求价廉物美、实用主义的消费特点,而该战略则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顾客更多、更方便的实用服务,符合理性消费特点,具有接受意愿与能力。其次,其战略实施主体之一的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通过该战略能使企业避开发达地区日益严峻的电脑零售的红海竞争,以较低成本充分运用现有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的现有的营销网络占据顾客消费心理,以较高利润成为乡镇、农村市场的先驱者,战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最后,其战略实施主体之一的现有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则能通过加盟获取店面装修、产品推广、滞销产品处理等方面优厚待遇,从而大大降低其经营风险。同时通过增加电脑买卖、补充品买卖、维修等产品服务环节,实现其利润来源多元化,战略具有极强的牵引力。

四、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运营模式分析

综上所述,可将其具体运营模式图绘制如图2所示。由图2看出其运营基本流程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将电脑产品输送至县市电脑运转中心,然后由县市电脑运转中心向各个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输送电脑产品,最后由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向乡镇、农村消费者提供电脑产品及服务。

(一)模式主体分析

从图2看出其主体主要有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乡镇电脑店等方面,其职责如下:一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承担着规则制定、经营理念传递等主要职责,一般以品牌电脑生产企业或大型专业电脑零售企业为主;二是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一般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承担着产品调剂等实际交易功能;三是乡镇电脑个体户是该战略模式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通过与电脑生产企业、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加盟,按照事先契约获取战略参与资格,并通过自身区位优势将从县市电脑运转中心输送的产品向广大农村地区予以传递并宣传公司理念。由此可以看出,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与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一般是从属关系,与乡镇电脑维修个体户一般是与被关系,而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与乡镇电脑个体户一般是产品供需等具体交易关系。

(二)模式客体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其战略模式的客体主要是电脑产品和服务。首先是电脑产品,它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电脑产品以电脑组装整机、零部件、品牌台式机为主。考虑到农村市场需求特殊性,其产品应突出实用功能以降低因选择性减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市场对于价格实惠、基本实用功能健全的一、二类品牌台式机尤为青睐;其次就是服务。其服务对象为电脑产品;基于乡镇、农村市场分散性等区位布局,其服务方式中上门服务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其销售、服务终端是乡镇电脑个体户,所以乡镇电脑个体户就成了服务的主要实施主体。

五、结束语

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将目前的非顾客群体当作目标市场予以开发,在实现差异化的同时实现了低成本,从而避免了市场过于单一所导致的红海竞争,实现了蓝海战略。对于该战略的可行性,笔者对现有的部分乡镇电脑维修个体工商户进行了随机走访,发现合作意向比较强烈;对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的部分准顾客进行了调查,发现其非常愿意到有电脑生产企业或大型专业零售企业加盟的乡镇电脑店购买电脑及接受后续服务。当然该战略也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以产生操作性更强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W.钱・金教授,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6.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8.

3、韦国宇.基于蓝海战略的物流行业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4、王建军,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5、白胜. 蓝海战略理论与竞争战略理论的对比分析[J].经济纵横,2006(6).

6、黄.“蓝海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新思维[J].经营管理者,2007(10).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零售业 市场容量 成长力

1 福建省零售行业成长力的现状分析

1.1 整体的市场容量趋势分析

在全省经济迅猛增长的大环境下,全体居民消费绝对量不断增长,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逐年猛增。受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并进而转向经济危机的影响,拉动本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福建政府发现我省现在已趋向外向型经济,第三驾马车进出口“奔跑”已经疲软,越来越重视消费和投资这两驾马车,重视程度最高的就是消费,这也是解决福建省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过剩的唯一因素。福建省经济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90年的979元开始逐渐增加到2008年的10361元,增长958.32%,平均每年增长53.24%,一路上升,基本上没有出现回落的现象,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207.7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828.04亿元,增长1742.7%,平均每年增长96.82%左右,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1763元增加到2008年的30123元,增长势头迅猛,由此可见福建省零售业市场前景广大,市场容量在不断增加。1990年到2008年福建省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GDP不断增长,但是两者的缺口在不断地扩大,这说明虽然随着人均地区GDP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呈下降的趋势,或者说,消费后劲的动力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绝对数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1.2 省内市场结构份额发展状况

我国堪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零售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加之随着我国加入WTO,福建省各个市场已经逐渐放开,外资零售业则加快进军进驻本省零售市场,从而一举改变本省本土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结构,本省零售业市场正逐渐被外资大型零售业企业瓜分,市场份额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1显示了2007年和2008年福建省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门店数量、从业人员人数、销售额、市场份额及增长率状况。

从上表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来看,2007年~2008年福建省零售业市场份额结构中,内资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本省内资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是最低的,只有30.29%,而港澳台资零售业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64.66%,外资零售业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则呈现高速增长,达到360.07%,内资零售业企业销售额尽管有正的增长,但是市场份额却有所下降,港澳台资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虽然保持不变的比例,销售额增长率却达64.66%,外资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有正的增长,而且销售增长率增长最快。这说明,全省整个零售业市场份额开始逐渐被港澳台资和外资零售业企业所瓜分,正逐步丢掉自己的市场,“蛋糕”开始被瓜分。

1.3 内资与外资零售业的差距分析

虽然省本土零售业企业在省内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相比,本省的零售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市场集中度低,行业市场进入壁垒低。以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34强,年实现营业总额逾100亿元的福建永辉集团、新华都、东百集团以及三木集团四家大型商业连锁企业为标准,2008年的CR4为11%,2009年的CR4下降到3.83%,降低速度非常快,市场集中度非常低。这主要归因于行业进入壁垒低导致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明显发生转变。其二是福建省零售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以东百集团和新华都为代表的福建省本土零售业2010年最新季报资产各为13.7981亿元和13.9042亿元,在各自领域行业上市公司中的排名分别为第34位和第1位,销售额分别为51964.93万元和112829.88万元。两者之和还不到我国2008年中国连锁最强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07年销售额达10459378万元的季销售额的1/15,约37.5亿美元左右,而排名全球第一且已进入本省的沃尔玛2007年销售额则达378799百万美元,是国美的25.25倍之多,与排名世界第五的家得宝(The Home Depot, Inc.)相比,其是国美的5.16倍之多,因此,福建省零售业的规模相对于外资零售业来讲是非常小的。其三,本省零售业企业表现出竞争加剧,外资零售业成长迅速。如表1所示,省内资零售业企业的门店数从2007年的2447个增加大2008年的2710个,增加263个,增长10.75%,而港澳台资企业的门店数从10个增加到14个,增长40%,外资零售业则从92个增加到725个,增加633个,增长688.04%,扩张战略显而易见。而且外资零售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就2006年来讲其门店个数激增,其中沃尔玛在2007年增长高达40%,逐步加快扩张海外市场。外资零售业企业规模及门店数量的扩张对本土零售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本土零售企业的成长性。

2 后危机时代制约福建省零售业成长力的成因分析

2.1 本土优势

对于内资零售业而言,它们是在省内本土土生土长的,对本省的文化和居民的需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理,本省居民对本土企业也比较了解,因而,内资零售业的成长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反应不明显,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有直接的关系,但并不说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关。而且内资企业在本国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与其门店的数量多寡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给其带来多大的贡献力,而港澳台资在内地设立机构时,一方面不像外资那样与本地无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则不像内资那样土生土长,又属于外来企业,但均属于中国企业,考虑这些特殊性,港澳台资企业则比内资企业需要更多考虑门店数量并不难理解。对于外资企业,总部不在中国,在面临一个全新市场的环境下,不仅机会巨大,同时风险不可小视,则很容易理解其为何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门店数量、从业人员、净资产、零售价格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同时它们还要考虑的是在新市场中是否存在自己的生存空间,即本省零售市场中内资与港澳台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内资零售业比港澳台资及外资零售业更严峻地面临着资金方面的问题。综上分析,就因为内资企业考虑的因素不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时,才使港澳台资和外资在内地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而制约了本土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同时,正因为港澳台资和外资的进入,才导致内资零售业企业竞争效率的提高,可以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能暂时保住市场的主导地位。

2.2 与港澳台资和外资零售业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存在采购过程的纵向捆绑和销售过程的纵向合谋行为

受利益的驱动和长时间的合作,内资零售业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实行纵向捆绑和纵向合谋,如向供应商低价采购市场份额极小的商品,零售商把两者不相关的商品或者利用一种消费者需求很大的商品配之以几乎没有多大市场的商品捆绑销售所进行的促销活动,这不仅阻碍了没有市场需求产品及其产业的更新换代,还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虽然在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均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内资的零售价格一般要比它们贵,这就是纵向捆绑和纵向合谋的结果,提高了内资企业和供应商的利润,却降低了内资企业的效率,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产业链没有及时调整进而阻碍本省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内资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供应商合谋组成专门供货商,以会员为名,实则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量,进而抬高商品销售价格,获得垄断利润。除此之外,本省内资零售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向外省扩张能力不强,门店在县以下网点布局较少配送中心发展滞后,规模较小。这不仅对消费者的福利造成损失,还使本省存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非均衡发展现象,存在福利净损失。

2.3 本省零售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记得上海某个地方家乐福有这么一则广告,即方圆五里之内,凡是在本店点购买的商品比其他店更贵,本店一律退还差价。貌似很考虑消费者的福利,认真分析后则不然。存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原因在于,其一是外资零售业在国家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税收统一之前在福建省享有“特殊国民待遇”,这主要是本省为引进外资而制定的相关对外优惠政策,于此外资零售业企业在全省抓紧机遇实行本土化战略,形成自己具备一定规模经济的产业链条,利于控制成本,为价格战奠定了基础;其二是本省零售业企业存在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导致内资零售业企业的商品价格偏高,而外资零售巨头则在采购环节上注重的是压低供应商商品的价格,国际化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现代化、独特的经营理念,如:沃尔玛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麦德龙强调“顾客是合作伙伴”;家乐福的理念“一次购足、超低售价、免费停车、自助服务和新鲜优质”,从而降低零售价格。而省内零售业连锁经营理念陈旧,不能深入人心,缺少自己的经营特色,丧失竞争力比较严重;其三是外资零售业的发展战略是“先打市场,后赚利润”的模式。因为外资零售业企业属于外来型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风险比较大。因而,它们在坚持长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在短期以市场份额目标为主,力图站稳脚跟,在长期获得垄断地位后再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外资零售业企业常常采取价格战,以低价格获取广大消费者的偏好,抢占市场份额,瓜分国内零售“蛋糕”市场。

3 促进本省零售业成长的建议

目前,本省零售业面临巨大威胁,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的丢失,如何抓住全省经济高速起飞的重大阶段快速发展是本省内资零售企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3.1 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并购重组的机会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其影响的扩大逐步向实体经济转变,导致大量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甚至倒闭,给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本省内资零售业企业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实行并购重组,不仅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吸取被并购企业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获取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运输物流一体化的优势,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自身的产业链,降低采购价格,从而降低售价,保护好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规模。

3.2 抓住信用卡时代的便利性

21世纪是个便利的时代,也是信用卡的时代,一卡在手,虽然说不是万能,但是极为方便,这也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内资零售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大势宣传促销,吸引顾客消费,使顾客产生消费欲,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还可提高自身利润,并进而改善国家整体福利。

3.3 适时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

本省内资零售业要有个清晰的定位,采用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不仅要利用好已有的绝对优势,在区域市场上先做大做强,继而稳步向其他区域推进,同时还应该把自己的定位与外资零售业企业的现状相结合,坚持打好市场份额的“保卫战”,谋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内资零售业企业在面临外资零售业企业的具有丰富的资金后盾和人才的优势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巨大反差下,应该利用好国家拉动内需的机会,站稳城市的脚跟,扩大在城市的经营规模,并不断积极开拓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唯一途径农村市场。内资在发展农村市场时应该做到商品配置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保证商品质量的可靠、安全,又要符合农民的消费口味,既要考虑到农民的消费层次,还要重视农村市场的经营布局科学合理化,从而实现全面与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市场相结合、电子商务与运输物流一体化相结合、横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3.4 加强政府管制

传统的SCP范式已经向SCPR分析模式转变,政府管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省政府而言,首先应该消除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虽然税收已经统一,但是政府应该加强对零售业价格战的规制,防止恶性竞争。同时,还应该规制我国内资零售业的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对于违规出现的现象应该严厉处罚和打击,以规范零售业行业的市场秩序,保证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再则,充分发挥零售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对零售业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营造一个和谐的竞争环境,克服制约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促进内资零售业健康成长。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零售业行业成长性的现状分析认为:福建省内资零售业已经面临巨大的威胁,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地丢失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制约本省内资零售业成长力的因素及内资零售业发展受限的原因是本土优势、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以及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提出了福建省内资零售业应该抓住本次金融危机并购重组的有利机会,采取多元化战略,加强政府管制等措施以利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费明胜.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战略研究综述[J].江汉论坛,2008,(3).

[2] 张婵娟.中国本土零售商业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毕小青.我国大型百货零售商场战略危机的成因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 黄娟.电子商务给零售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电子商务,2008,(12).

[6] 胡蓉.中小零售企业物流服务问题与对策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7] 许胜余.2007年中国商业零售仓储分析与展望[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8] 李定珍.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路径评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08).

[9] 韩春艳.由沃尔玛的成功谈我国零售企业文化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23).

[10] 周济平.我国连锁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11] 曾志勇.浅谈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J].现代商业,2007,(30).

[12] 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13] 欧阳小珍.网络零售业中交易成本与顾客价值创造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

[14] 公丕国.浅谈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2).

[15] 张春明.中国零售业企业组织创新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 需求 赢利模式 创新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我国的零售业态可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如何?应如何发展?本文将作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分析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新型业态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百货店独霸我国的零售市场局面已不存在。同时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百货商店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业态多样化进程相对较慢。

百货公司的衰落主要是由于:(1)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2)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专业大卖场经营家具、装潢材料、灯具、家用电器、药品等,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综合百货为此减少了众多硬百货的经营。(3)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等,抢走了综合百货中部分软百货市场。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

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相比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最高的。有数据表明,在综合零售中,超级市场(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同时超市也向多形式发展(如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社区超市、便民超市等),也使零售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的发展趋势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米~500米。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主要原因有:(1)工业化使得城市人口越发密集。消费者消费习惯出现变化,消费者对个性化、便利的需求渐渐产生。(2)经济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和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我国不少大城市人均GDP已超3000美元,人们消费方式和意识改变,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应运而生。其最鲜明特征就是便利性。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 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 现在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主流业态。在我国,很多地区现已具备这种业态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因素。我国GDP年增长率10%以上,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全国居民储蓄存款额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消费需求必将迅速成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已经不是单纯购物,而需要更多娱乐等其他因素在一起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位高层次高享受。因此更增加了人们对大型购物中心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第二,交通状况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目前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向郊区延伸,我国某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2.4%,迎合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上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多,为郊区MALL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有数据表明,2003年~2006年是中国私家车膨胀的时期,人们的外出半径将达到60公里~130公里。私家车已经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到郊区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消费成为可能。

第三,都市计划观念的引进的影响。我国从国外引进“使用分区管制”的观念,将土地使用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使用分区”,又将每一种分区内建筑物的使用业种加以规范,使得大型的商业空间(如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开始出现。

第四,零售手风琴理论体现。在零售手风琴理论中,认为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品种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反复的过程,每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不同的零售业态。按照这一理论,美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可看作是:杂货店(综合化)――专业店(专业化)――百货商店(综合化)――便利店(专业化)――购物中心(综合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也呈现了零售手风琴理论的发展态势。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主要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有资料显示,中国最大网上零售商之一的“当当网”,2005年总销售额为1.2亿元人民币,其中网上销售占8000万元,整体业务的毛利率为25%。2006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总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全年可实现2.4亿元的销售目标。据eBay易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邵亦波介绍,目前每天有300万人在eBay易趣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据统计,eBay易趣上的卖家每5分钟卖出一幅国画、每4分钟卖出一个名牌打火机、每3分钟卖出一块手表、每1分钟卖出一张邮票收藏品、每1分钟卖出一部手机、每30秒卖出一双运动鞋、每30秒卖出一件首饰、每10秒卖出一件T恤。

无店铺零售业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表现在:(1)地段不受制约性。相对于传统有形店铺而言,对于门店选址、地段、商业网点资源都不受限制。(2)经营成本的节省。借助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无店铺零售通常先订货后采购,能够省却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交易成本,带来消费者、商家双赢的局面。(3)风险较小。对于个人来说,网上商店等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运转比较灵活,即使遇到风险,也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4)适应了网络时代人们便捷购物的需求。北京了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此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上网人数首次突破人口总数10%. 此外,报告也指出,中国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1700万人.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以年轻人为主,乐于尝试各种新的购物方式,并希望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购物方式。(5)网上支付手段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购物支付。(6)无店铺销售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可以对产品进行非常详细的介绍。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可以对一个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详细介绍,这是商铺这些传统渠道做不了的。

但同时无店铺销售模式仍存在致命缺陷:(1)物流发展的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无店铺销售需要较高物流配送功能。(2)网上支付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现金交易及邮汇较多,电子货币应用及其安全性有待提高。(3)商业信用的缺失。不少企业与个人为谋求短期利益,无商业道德,信用缺失。(4)消费者受传统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影响,大多数顾客购买商品还是相信眼见为实,尤其是在挑选大件物品的时候,都喜欢货比三家,而对无店铺销售的商品质量和货款支付的可靠性有一定顾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6.7%的网民经常访问购物网站;32.5%的网民有时访问购物网站;37.8%的网民在最近一年中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网民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操作方便和寻找稀有商品。网上购物中排前列的商品依次是书刊、电脑及相关产品、音像器材及制品、生活、家居用品及服 务和通讯产品。在支付手段上,采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占24.4%;采用网上支付的占37.9%;采用邮局汇款的占18.9%;采用银行汇款的占18.1%。该信息也充分表明了无店铺销售良好的现状及有潜力的发展前景。

无店铺的发展可采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具有价格优势,促进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定制,吸引顾客的购买;加大信息,减少商家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第三方企业和个体的监督,提高商家的信用等。

6.外资零售企业的加入加剧了零售业态的竞争

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据统计,2004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已建立大型连锁店40多家,还在深圳建立了亚洲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在我国已建立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世界零售50强中的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大荣、马莎等十数家零售巨头已进入中国,且多数进入者已度过了公认5年左右的磨合期,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国际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了超市、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业态,不断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创新。

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态已呈现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

主要原因在于:(1)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受有限的商圈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再有竞争力的业态也难于排除其他业态的存在,这是由于非主流业态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很大,消费群体的分层化,偏好的多样性、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特征也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3)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新的零售业态还将不断出现。

随着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各种零售业态的竞争将会加剧,零售企业如何在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与良好的效益,选择适合于各零售企业发展的策略是关键。

二、我国零售业态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

1.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

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即零售企业应做好市场调研(零售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状况、市场机会、消费者购买需求、文化习俗等的分析)、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的战略营销工作,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哪些目标顾客群及经营的定位,将决定了零售企业业态及如何经营。围绕这一战略方能进行其它要素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地理定位、商品组织筹划、价格策略、服务方针以及技术保障等。

2.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3.零售企业应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

为了更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应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大对零售方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

4.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赢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赚取溢价”。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的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赢利模式的关键。

同时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业态的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零售业态的健康和谐发展,将有赖于零售企业的战略意识及正确的竞争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天福: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6,5

[2]包红霞:我国零售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5.3

[3]李刚: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八期

[4]无店铺零售挑战传统百货,省略,2007~1~4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58

[中图分类号] F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103- 03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据七成左右,在社会消费领域,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将近四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最具潜力的市场,农村市场蕴含的商机无限,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零售商业是相对于批发商业而言的,这种商业形式是多点面的零星交易,是流通领域中最具生气与创新性的产业。然而,受到农村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还不甚理想。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当前农村零售业的现状进行阐述,提出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对策。

1 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

进入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供需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零售业悄然发展。在整个零售市场中,农村零售市场是不可小觑的,这块市场是零售商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1 消费观念升级

以往,勤俭节约是农村消费的固有观念,相较于消费,农民更倾向于储蓄。然而,随着贷款消费的兴起,农村消费者逐渐接受了这种快节奏的、以超前消费为核心的现代消费精神,他们注重生活的品质,向往更加愉快的生活享受,对品牌有着更深的认识,比较典型的就是农村集体或是个体外出旅游人数的增多,这充分说明了农村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农村消费群体的需求也上了一个档次。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逐渐风靡,以新生代农民为主的农村消费群体则是网购的主要消费群体。

1.2 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严重

分布广、居住散是农村市场的典型特点。相对于城市消费需求而言,农村的人口分布和消费需求都比较分散,这样无疑增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商贩仍旧是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真伪辨识能力不强,对某些消费品的选择过于片面,往往以追求实惠为主,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提供了“温床”。凭借着成本优势,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

1.3 网点低档混乱

小卖部、杂货店是农村零售业态主要的形式,这种业态形式营业规模比较小,既不能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假冒伪劣产品的进入渠道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一方面,商品的档次比较低;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很多农村地区仍旧存在“赶集”和“进城消费”的现象。

1.4 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颁布,农民就业、创业的条件日益改善,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外出务工等形式五花八门,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相较于以往的农村消费市场,如今的农村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但体现在表面层次的消费水平上,还体现在深层次的消费结构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耐用品消费、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的是,家电、通讯工具等在农村逐渐普及,且中高档的耐用品逐渐为农村市场所接受。

1.5 口碑营销显效

农村市场范围不大,但是农民之间的联系却十分紧密,正因如此,在农村市场,口碑营销的效果往往较为理想。由于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邻里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口碑宣传的影响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某种产品若是受到推崇很容易刮起购买的风潮。如果村里有人盖了新房子,或是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很快就传遍了村子,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由此可见口碑宣传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农村这种地域特征明显的消费市场,一种消费方式很容易形成“消费模仿”现象,引起连锁反应。

1.6 生活习俗桎梏

农村消费习惯除了受到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外,农村的生活习俗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的婚丧嫁娶、喜得贵子等大事都有着独特的讲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临时性消费,且互相攀比的情况比较常见。由于环保意识比较落后,绿色消费意识尚没有形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2 发展农村零售业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对农村零售业的现状,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发展农村零售业无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农村零售业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单纯的生产就能实现的,消费同样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就以往的经验来看,建房和子女教育是农民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的生活消费较为保守,消费难以对生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零售业能够有效地拓宽农民消费领域和范围,促进农民更新消费观念,能够显著地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消费市场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发展零售业也是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为了满足农村的物质文化需求,多元化、高低档搭配、质优价廉的商品供应是必不可少的。

2.2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相较于上级的政府机构而言是相对较少的,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政府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如此状况下,对农村和农业的反哺也就难以实现。发展零售业,不但可以扩大税源、做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就业,进而解决“三农”问题。

2.3 加快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而现代流通体系的完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新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营销体系建立在零售业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大力推进零售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4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永恒主题,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但可以为农民以及农业提供信息资源,还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大量农家店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生产与管理,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使其在不同领域大放异彩。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刺激了城乡之间的商贸往来,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3 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农村零售业现状及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据此,本文提出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业态结构调整较为宏观,并非农村市场可以单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的舆论导向,坚持最先进的零售理念,以农业政策、法律为支撑,逐步完善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积极搭设企业间合作的桥梁,并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政府要善于利用各种政策杠杆进行调控,平衡使用经济、法律、行政3种手段,营造良好的零售经营环境。

3.2 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零售业成功归功于两个要素:一个是供应链与顾客关系,另一个是信息技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比较薄弱的,正是由于在这方面存在缺陷,才导致农村连锁店连而不锁的情况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零售网点的建设中,要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立通讯终端,建立销售数据库等高效能的信息系统。此外,对于超级市场以及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施销售点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此才能推动零售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3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相较于城市零售业的繁荣,农村零售业发展良莠不齐。出现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的缺乏。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零售业的腾飞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懂得经营、管理之外,对信息技术等也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当前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引进人才,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如此农村零售业才能真正崛起。

3.4 忠实服务于“三农”

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三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零售业的发展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才能使农村零售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以“三农”为支撑的零售业发展的重点是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营实体。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好各类专业合作经营,这不但是零售业发展的捷径,也是“三农”建设的使命。

3.5 建设大型龙头企业

为了提高农村零售业的组织化程度,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商业规模;另一方面,要提高市场集中度,只有向规模要效益,降低流通费用,建立大型龙头企业,才能真正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建设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联合,而应该引入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政府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发挥政策的协调、扶植职能,逐步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对那些小生产行为与重复建设要逐步取缔。龙头企业的培育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农村的特点,建设城乡一体化商业集团,在农村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并设置销售网点、服务网点,调动各种对农民具有吸引力的因素,诸如服务、价格、品类等,增加农村的消费需求。此外,还需要注重渠道建设,采取联营、代销等形式,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

3.6 完善农村引资环境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零售业总体效益不是很好。正因如此,农村零售业吸引不了太多的资金投入,富裕一些的农民不愿意投入,而把钱直接存入银行,或是投资到其他领域;而一些贫穷的农民则没有闲钱来进行投资,也缺乏贷款渠道。与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相比,外资和内资都难以被吸引到农村零售业。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地农村的政策倾斜,健全当地的金融系统,为那些需要贷款的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3.7 普及相关法律常识

在农村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导致农村零售业发展陷入瓶颈。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打假力度,迎合农民的消费心理,推出物美价廉的大众化商品,并以此作为农村零售业发展之道。基层政府部门与村(居)委会组织要加强法律常识的宣传与普及,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协助相关部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4 结 语

笔者分析了农村零售业发展现状,对农村零售业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对策,希望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以及业态创新有所帮助与启迪。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雪芹,吴红霞,张春玲.与实体相结合的农村消费品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13(10).

[2]赵趁.探析河南省农村零售市场改革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3(15).

[3]李亚春,黄忱.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

[4]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4).

[5]杜金华.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14).

[6]张晓霞.中西部农村零售业态创新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0(3).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烟草商业系统;卷烟销售;分析预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6402

0引言

卷烟销售的经营和管理是烟草商业系统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传统营销思路和技术手段的束缚,没能引起行业内足够的重视。现有的卷烟销售系统,只能简单地实现卷烟销售统计和核算。不能实现对卷烟品牌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不能细化到对每个零售户的经营进行指导。同时由于管理数据表太多,统计分析工作十分繁重,需占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操作比较难;容易产生对市场预测的失真,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有碍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着行业的发展,将卷烟销售管理手段与先进的市场分析预测技术接轨是大势所趋。通过研究卷烟销售预测分析系统,将行业内卷烟销售静态管理更改为动态管理,及时反映出卷烟品牌销售、零售户经营以及市场动态情况,为烟草商业系统制定货源投放策略提供参考,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1系统需求关系

根据烟草商业系统卷烟销售的现状及特点,结合烟草公司省、市、县的组织结构,系统采用B/S结构,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进行卷烟基础信息、零售户基础信息、零售户经营基础信息等基础信息的录入和管理,保证基础信息的完整性;通过对零售户库存采集、零售样本户情况采集,实时掌握零售户购进和库存情况;从零售客户和烟草部门两个维度对卷烟月度需求进行预测;通过对零售户当前以及历史进销存数据的分析,作出客户经营状态评估和经营能力评估;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作出卷烟品牌状态分析、市场状态分析;根据零售户的卷烟状态和能力,对其经营进行指导。

具体来讲,该系统要实现建立从零售客户和烟草部门两个维度对卷烟市场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的预测体系,通过对零售户购进和库存以及历史数据的分析,对零售户的需求进行预测和评估,为烟草部门掌握区域内市场状态,制定货源投放策略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实时采集市场数据,结合定性定量、使得预测分析持续延伸、效果持续改善,从而对零售户的采购进行预测指导。同时结合行业对保密性要求极高和严格的审批制度等特点,系统需要在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上得到必要的保证。

2卷烟销售分析预测系统结构设计

2.1系统的架构和功能

以宜昌市烟草公司卷烟销售管理为例,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本系统将利用该单位现有软硬件及网络环境,采用三层架构,从下至上分为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及业务逻辑层、表示层。如图1所示。

数据层:是系统结构的最底层。利用 SQL Server 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数据表间增、删、改、查功能。

数据访问及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用户在浏览器发出的各种操作请求,通过调用业务逻辑来实现对数据层中数据的各项操作。

表示层:是系统的展示部分。负责操作用户与系统间交互,这一层通过直接与用户交互,实现用户的业务请求,并将通过数据访问及业务逻辑层处理结果显示在用户的页面上。

从用户操作的角度来看,整个系统可分为基础信息管理、信息采集、需求预测、客户综合能力评价、卷烟销售分析、零售户经营指导、系统管理等内容模块。

(1)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实现对卷烟销售环节所涉及的几方面要素信息的录入和查询功能。包括有卷烟基础信息、零售户基础信息、零售户经营基础信息等子项。

(2)信息采集模块。由烟草公司客户经理对其辖区内的卷烟零售户和零售样本户进行库存信息和销售状况采集,包括有零售户库存采集、零售样本户情况采集等子项。

(3)需求预测模块。从零售客户和烟草部门两个方面对该户月度需求状况做出预测,包括有零售户月度需求预测、客户经理需求预测等子项。

(4)客户综合能力评价模块。对零售户的卷烟销售能力做出分析评估,包括有客户经营状态评估、客户经营能力评估。

(5)卷烟销售分析模块。品牌状态分析、市场状态分析。

(6)零售户经营指导模块。根据零售户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盈利能力等数据,分析对比,找出薄弱环节,同时由客户经理填写指导意见,生成《零售户经营指导书》,对零售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7)系统管理模块。对整个系统的用户、角色和权限进行管理。

2.2系统架构特点

(1)充分利用了已有的业务规则和老的信息系统,通过将整个系统分为不同的逻辑模块,使得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大幅降低,开发周期也得到了控制。

(2)通过采用三层架构的结构模式将表示部分和业务逻辑部分予以分离。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相互通信,以及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均可以使用相关程序及中间件来实现。当系统服务的业务逻辑发生改变时,客户端不需要改变,这样做大幅提高了系统模块的复用性,维护费用也随之降低。

(3)系统的可扩展性大幅增强。模块化的结构使得系统非常容易地就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得到拓展:纵向方面可以将整个系统升级到更有力、更新的平台;横向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规模来增强系统的应用面。在摆脱了系统同构性限制的情况下,分布式数据处理成为了可能。

2.3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为实现数据信息与其它管理和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该系统与企业已有的应用系统相集成(例如综合业务平台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单位(部门)组织机构与员工直接提取已有的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实现自动抽取、转换、装载基础的信息数据等。

3结语

以对宜昌市卷烟市场销售预测和分析为例,介绍卷烟销售分析预测系统的实现。通过构建该平台,可以全面、及时掌握各单位、各部门和人员信息化资产信息。实现对辖区内卷烟销售的动态管理和监控,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9篇

当物业以房地产资产来核算,物业完善条件确定的前提下,与其它产业相同规模的投资相比,商业投资经营回收期短,风险较小,可以融物的形式变相融资;产业选择与进入相对容易,市场导向调整便利,更主要的是存在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加入WTO的初期,国外零售业进入中国的广泛性与深入性没有达到最大化,国内零售业连锁发展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对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市场潜力的有限性制约了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增长的缓慢性,与零售业连锁化的快速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未来一定时期内必然形成一个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状态,而此时进入市场的零售企业所面临的结果便是:微利、亏损、倒闭及退出零售领域,发展规模经济的连锁困难。

(二)、合适物业的希缺性使把握商机价值巨大。每个城市中,适合零售的物业是有限的,而适合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所需的物业更难得。在零售业供给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均衡的条件下,谁发展的速度快、效率高、科学性强,谁就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落后者只能在等待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望房兴叹”而无所适从。

(三)、快速积累滚动发展才能尽快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效益之所在,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最终成功的标志。而制约大型零售业快速连锁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除国外大型零售集团外,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都存在自有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靠银行贷款不仅困难而且对于薄利的商业企业,利息负担也较重;而进入现有物业最便利的方式—租赁,也常使租金高达经营利润的30%—50%左右。我国60%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无自有房产,致使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二律背反”境界,而突破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尽快达到规模经济。

(四)、尽快形成规模经济的选择方式。制约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然而资金的短缺是主要因素之一,而占用资金最大的因素就是对物业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获取,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以“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物业方以物业为加盟的条件,双方确定一定利润分成的比例,由连锁方提供商号、管理、货源、流动资金等要素资源合作经营。第二、以“连锁同盟”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多家物业所有者和连锁发展的零售企业相结合,采取“统一商号、统一业态、统一定位、统一规划、统一CI、统一招商、统一行销、统一管理”、“分级经营、分级核算”、“共享资源”的“八统二分一共享”的经营原则。这种方式在国际连锁发展史上与“自由连锁”相类似。这种经营方式在早期的日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发育较成熟且有一定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但租赁相对以上两种经营方式而言,虽然利润空间较大,但所动用的资金额度也较大,风险也相对高些。连锁发展的初期应谨慎把握。 二、深刻理解连锁发展的涵义是大型零售业快速成长的根本

(一)、连锁发展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具有双重涵义。第一、外延式的连锁发展。表现在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以此来增加企业收入。第二、内涵式的连锁发展。表现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经营利润。大型零售业在连锁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卖场数量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提高已运营卖场的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单位成本的盈利功能。

(二)、价值工程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根本所在。价值工程的本质含义在于充分发挥作业功能,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即创造的价值与作业功能成正比与投入资源的成本成反比。按价值工程的要求,大型零售业在内涵式的连锁发展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提高资金与商品的周转率。充分了解市场,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使商品能准确定位、有效地组合,采取系列行销手段提高营业额。第二、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经营费用。盘活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扩大进货渠道,减少进货环节;启用高素质人才,节约活劳动,提高利润水平。第三、扩大进出商品流量增强吞吐功能。建立广泛的货源渠道、增加贸易额及批发额,增强仓储及物流吞吐量,提高单位面积的盈利水平。实践证明,企业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的经营方式”转变,是企业经营壮大的根本所在。在中国的零售业中,年平米销售额在5万元以上,利润率在5%以上的“管理之花”并不少见。“一切效益都来自于管理”是真理!

(三)、连锁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客观条件。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体水平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水平较高,说明本地区居民的消费品购买力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水平较高,使规模销售成为可能。第二、市场容量许可。指市场需求与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即需求大于供给;有效需求充分即消费者不但具有购买欲望还具有购买能力。第三、发育较充分的市场机制。从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职能发挥,到企业竞争的市场行为,都能较好地处于统一而有序的运行之中,地区间非经济壁垒所产生的市场分割影响较小,地方保护主义和排外陋习较轻,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被置于统一、平等、公开、稳定的基础上。第四、连锁组织分店之间所处的市场结构正相关。在某一城市或区域的连锁中,各分店之间的商圈不相互重叠或较少重叠,各分店之间的市场占有率,在整个市场占有率中呈互补状态,或综合市场占有率较高,减少恶性竞争。第五、物业条件较合理。存在可供选择的物业且物业所处的商业位置适当,进入物业的买断、租赁或合作的方式较优越,物业的规模与连锁的要求相符合(这一条件对“正规连锁”的限定较大)。

(四)、连锁发展要客观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条件。零售企业单店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历史条件、市场环境、供给强度、管理机制、经理人等等。单店成功并不意味着连锁的成功。要客观地分析企业的内外部条件,才能提高成功率。第一、要客观地估价自身的经营水平和资源实力。有些零售企业单店经营业绩较好,并非是由于经营水平高所带来的。而是因其在全国或地区处在城市商业中心的经营环境中,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北京路、深圳的东门市场,这其中的很多商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媒体而非卖场。身处其中经营水平较差而经营业绩较好的零售企业,犹如病人的肌体被注射了一种激素,形成貌似强健的一种假象,使有些企业陷入了一种“激素环境误区”,误认为经营业绩的极佳状态,是由于自身经营水平高所带来的,于是便盲目地连锁发展,结果失误不断、损失惨重;故经营较佳的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理性地评估市场、客观地估价自我是必要的。第二、要客观地估价外部经营环境和竞争强度。零售业连锁发展,应避免盲目的“圈地运动”。WTO后许多内资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一道进行圈地,但某些内资企业圈地的真正意图在于,企图利用“圈地、包装、炒作、资本运营”进行“暴发式”的增值,似乎“入世”后一夜之间国外资本便会大量涌入。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先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顾资产质量盲目发展,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风险。另外当零售企业拟进入所选定的商圈时,应对商圈内竞争对手的各种经营要素进行估价,当自身的竞争要素与竞争对手差距较大而又无法改变时,若市场的盈利空间已趋于饱和,放弃将是最好的选择。竞争要素可考虑:立地条件、业态确定、商品定位、规划设计、商品品质、行销企划、管理机制、经理人等。 三、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策略

(一)、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规模经济的根本含义在于,一个企业的供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图3-1)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经济学家菲力浦科特勒经过实证分析认为,连锁组织的店铺应达到11家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经营效果。这一数字也被“国际连锁店协会”所公认。

(二)、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时代特征。当零售业连锁组织发展不够充分时,连锁发展的区范围较小,采取统一配送也较方便;由于供给与需求呈现出“卖方市场”特征,也使集中采购的存货风险较小,因此,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较紧密。规模经济连锁发展的“店数量”也是可量的。

(三)、零售业连锁发展经营方式的改变。在商品的市场供给充分发展,“买方市场”形成以后,随着零售业连锁发展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供应链商品的品牌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增强,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统一配送”的功能,逐渐被品牌化商品的连锁发展所取代;而“集中采购”的功能和“存货风险”,也逐渐被代销(寄卖)的经营方式所取代和化解,经销采购商品的比例大大降低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利润率在趋于平均化。

(四)、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零售业在连锁发展的过程中,当“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功能削弱以后,零售业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将更多地通过“利润最大化”的效能体现出来,“成本最小化”的效能将逐渐地被削弱。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也不再明显。连锁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商号价值、信息共享、业务流程、行销方式、企业文化、资本运营等商流的管理要素上;而物流配送在跨地区的大连锁发展过程中,却更多地体现在货源的组织上和对成本率的控制上。因此,零售业连锁化发展,要以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衡量“规模经济”的根本法则,而不必刻意最求“统一配送”和规模经济的“店数量”。

(五)、零售业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一、规模经济的绝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后,应在经营中进行动态调整,确定规模经济的店数量,使经营效果最优,绝对地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范围越大,绝对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国际连锁”、“全国连锁”等。第二、规模经济的相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主客观条件,不能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只是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扩大开店数量及营业面积,相对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的范围越小,相对规模经济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区域连锁”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若刻意地追求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会给企业造成一系列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四、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业态选择要以市场供求为依据

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及各种业态在各国的产生及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是有所不同的。无论是仓储式超市、百货商场还是其它业态的连锁,这种零售形式之所以能被企业所采用,都离不开一个简单的事实―利润。零售业连锁发展选择何种业态,要根据拟进入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视市场需求的经营要素而定。

(一)、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业态选择。零售业的营业形态简称“业态”。

不同的业态是零售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的结果。如仓储式超市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的选择、现代百货是为满足人们追求时尚品位生活需求的选择。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主要业态为:仓储式超市、超级市场、传统百货、现代百货、主题商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等。

(二)、零售业市场经营要素与连锁业态。零售业市场的主要经营要素包括:商品的功用、品牌、种类、品种、价格、质量、款式、服务、行销等。零售业连锁发展,究竟采取那种业态,利用何种经营要素,要取决于有没有这种经营要素所对应的目标市场—需求;以及了解针对相同目标市场的竞争者―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制约基本经营要素的基础,也是业态选择的根本点。

(三)、市场差异的要素需求与业态选择。市场差异性决定了目标市场的不同,而不同的目标市场又决定了经营要素的不同。业态选择要以市场需求的经营要素为依据,进行科学的逻辑演绎(表4-1注释①)。

(三)、竞争者的供给强度与市场考量。国际通用的分析竞争形势的主要工具,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米凯尔E帕特提出的即“帕特模型”。运用于商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则为(图4-1)

对于一个预选的目标市场,最终的确定不仅要考量需求,还要对市场供给进行综合评价。1、现有竞争者盈利水平。这是考虑一个目标市场可否进入的主要依据,是进入该目标市场追求平均利润的基础。零售业通常以“现状饱和指数”IPS即单位规模的营利水平,加以反映和确定。2、多业态在目标市场中的布局与规模。它是分流目标市场需求的一部分,它的分布、规模与盈利水平,是可能获得该市场占有率的参照系。3、货源渠道、商品品牌、商品品种、商品价格、营销服务、规模经济等的对比与把握,可以对该市场的综合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估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行业内竞争的性质和强度,理解竞争的复杂程度和准入机会。 五、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及振荡整合

(一)、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战略模式。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战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连锁化发展,指在零售领域以一种模式进行连锁发展;广义的连锁化发展,指在零售领域以多种业态模式进行连锁发展。企业可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发展阶段、资产实力及风险评价进行全方位的选择。第一、统一业态的发展战略。即把自己的发展战略限定在同种业态的范围之内,如仓储式超市、现代百货。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管理经验、商号价值,集中资本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初期应以这种战略为主。第二、多种业态的发展战略。即把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在整个零售业的范围之内,根据拟定区域的市场特征、竞争态势、需求状况、物业条件,作灵活的发展,以“需求”和“供给”作为发展的很本依据。如现代百货可将自己的一个业种进行扩张,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主体商场。

(二)、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业态振荡与整合。以市场为导向的业态选择,对于连锁发展的整体战略与布局,可能出现三种营运形态,对其运营模式进行规范和整合是必要的。第一、连锁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与以往的业态相同,如现代百货。这种形态可纳入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附属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是以往业态的一部分,如新开一家食品超市。他恰巧是以往传统百货的一个业种,这种形态也可纳入整体连锁发展的战略之中,进行统一的管理,可化为连锁业态的附属物。第三、单体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与以往的业态联系较小。如家私市场,这种形态可作两种选择:1、单体形态能达到一定的量,则形成一个单独形态的连锁组织,统一管理,生产或经销部分可集中配送;2、单体形态不能达到一定的量,可以“多元化产业结构”和“连锁化产业结构”相结合,进行战略化的管理。

(三)、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战略的补充形式。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当企业连锁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某些业种主力商品的销售量会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就会为零售企业展现出一定潜在的利润空间,这些盈利空间来源于流通领域的批发环节或环节,以及部分生产领域的销售环节。适时地向相关的流通领域或相关的生产领域扩展,将零售企业的“成本中心”变成“利润源”,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经营战略。可通过经销采购、投资设厂,也可通过参股、控股的办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营格局。但当企业的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经营实力时,也会分散企业的发展资源,削弱核心竞争力。在日本有60%以上的连锁商业集团开发销售自有品牌,国内也有一些零售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华联等。 六、物业进入方式应符合零售业连锁发展的战略要求

零售业连锁发展在物业的进入方式上大体可划分为三类,即买断、租赁和合作,选择不同的进入方式,对零售业连锁发展资产管理的意义是不同的。

(一)、物业合作的进入方式。对于连锁发展初期的零售企业、管理经验不够成熟的零售企业,要快速形成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最好的物业进入方式就是合作。可选择“加盟连锁”或“连锁同盟”发展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减小连锁企业的投资风险,又可以取得物业的经营权;使业主放弃物业的“机会成本”,与连锁企业共担风险。但这种方式通常对商号价值的要求较高,并大大降低了零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在零售企业财务指标调控能力较差、市场竞争激烈或经理人资质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给薄利的零售企业造成亏损。

(二)、物业租赁的进入方式。对于较成熟的连锁企业,物业租赁是较好的选择方式。租赁所占用的资金,与物业买断相比“现金流出”较小;与合作经营相比利润空间较大。可以用少量的资金获取物业的使用权,是一种以融物形式获取的变相融资,租金便是融资成本。当然与合作相比,租赁的投资风险较大,这就要求连锁企业在进入拟定市场时,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因而是较成熟的零售企业连锁发展,走向规模经济的第一选择。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 核心竞争力 战略 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 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 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 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 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 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 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 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 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 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 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开放期;经营绩效结构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2—0025—06

一、引言

2005年,我国零售行业进入全面开放时期,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加速在我国的扩张。仅2005年一年,获批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就从314家增至1341家。外资零售企业的区域布局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速度加快,流通服务业成为我国接受FDI增幅最快、规模最大的行业。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带来了技术、规模、品牌形象与定位、服务等优势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内资零售企业经营难度加大(荆林波,2005)。宋则、李蕊(2007)指出,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直至世纪之交,商贸流通业集中大面积引进、模仿和消化吸收国外管理经验、流通方式和实用技术的阶段已基本完成。用市场、空间换技术、换管理、换经验的正面效应已经出现拐点并加速衰减,外资在我国流通业超速扩张,已经严重影响到内资零售企业的盈利状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零售企业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流通产业的安全(宋则,2007;杜丹青,2005;黄漫宇,2011,等等)。另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的外溢也很明显,提高了内资零售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王晓红(2004)归纳为四点:“鲶鱼效应”提高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人才本土化战略促进了中国零售企业人才的成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推动了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外商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汪旭辉(2009、2011)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流通服务业FDI在行业内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中西部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有较明显的差别。

综合评价这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对于制定相应的外资流通企业规划政策,促进内资流通企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从零售上市公司入手,来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对我国内资零售企业经营效率总的影响。这基于两点考虑:(1)相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零售上市公司有较多的经营数据是公开的,便于分析;(2)零售上市公司是我国内资零售行业的“国家队”,研究这一期间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变化,既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能够对政策制定提供较强的依据。现有对全面开放期后内资零售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变化的研究,都是从整体的平均情况来考察的(汪旭辉,2009、2011;杨波,2010、2011)。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角度出发,研究全面开放期后我国内资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在结构上的变化,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零售业全面开放政策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

(一)研究假设

为了给以后的实证分析提供路径,根据经济理论和对现实的观察,提出若干假设。

假设1: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原有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两极化现象将加剧,适应能力强的上市公司业绩提高较快,适应能力弱的上市公司业绩提高慢甚至负增长。

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急速涌入的大量外资零售企业成了内资零售上市公司直接的竞争对手,使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迅速改变了零售业上市公司外部的经营环境。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会有几种机制同时起作用:创新和扩散机制;经济系统的自然选择机制。创新活动是一种组织的学习惯例,是涉及各种要素互动的复杂系统,最初是个体的行动,后来通过扩散被广泛复制和采用。扩散过程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企业个体的学习过程。在扩散的过程中,某些模仿者可能会在原有创新技术上再次创新。由于企业主体的异质性,包括偏好、认知、信念、知识存量、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不同,创新对不同企业主体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同时,企业之间不断竞争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并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机制会使企业群体会出现两极分化:适应能力较强,原有经营状况较好的零售企业会成功地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而更充分运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经营绩效提高较快;而适应能力较弱,原有经营状态较差的零售企业则接受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效果较差,同时外部竞争的较大压力使其生存环境恶化,经营绩效提高较慢甚至出现下降。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2:开放后上市的零售企业经营绩效高于原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变化幅度小于原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可以把1992年以来的我国零售市场环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2004年,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数量较少,速度较慢,国内零售行业竞争属于常态;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今,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速度还很快,零售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迅速提高。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同行中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2005年前的我国零售行业竞争状况和2005年后的差别很大,这可能会导致开放后上市的零售企业的平均经营绩效高于开放前上市的零售企业。同时,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上市在2005年后,面临突变的市场环境,突变的市场环境会激发这一群体的潜能,导致整体的经营状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2005年后上市的零售上市公司,从上市之初就处在第二阶段的环境中,受到外界的冲击较小,很可能会使这一群体在这一期间经营绩效变化的幅度小于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3: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绝对差距在缩小,且变化幅度大于东部地区。

在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外资零售企业主要进入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零售市场,而在中西部地区布局较少。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对同地区的其他零售企业既带来正面效应,也带来负面效应。一般来说,在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前期,其技术、管理外溢效应较明显,较强的学习效应会使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因此是正面效应占主导;而到了中后期,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会对内资零售企业产生较大的挤压,使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上升减缓甚至出现下降,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所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使内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呈现倒U型。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零售行业开放的时期较晚,所以其经营绩效仍处于上升期,而东部地区很可能已经接近倒U型曲线的顶点甚至可能已经过了顶点,所以在2005年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上的差距可能有所缩小。图1说明了这一推测。基于此,提出假设3。

(二)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

现有分析零售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投入产出的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将零售企业看作投入产出系统,运用DEA方法来计算其经营绩效的相对值;另一种是运用若干财务绩效指标,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一个总的财务绩效指标,以此来综合评价其经营效率,并得出经营绩效的绝对值。基于零售行业的特点,DEA方法是一种基础和常用的方法,在许多国家的零售企业经营效率的研究中得到使用。本文也采用第一种方法,先采用DEA方法,从结构视角出发,计算和对比我国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然后运用Malquist指数(简称MPI)法,计算和对比我国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情况。

零售企业是一个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系统,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又不能有过多的重复和交叉,另一方面是数据的可得性。借鉴前人的研究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采用员工薪酬、固定资产净额、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作为投入变量。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一)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经营绩效的结构性变化

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上市公司有60家,除去2家退市的公司,2005年以后仍然从事零售行业经营的共有58家。为分析全面开放政策对这些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结构性影响,将其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适应能力较强,表现为在2005~2010年期间,从未有过亏损的,定义为A组,共有41家上市公司;另一类是适应能力较弱,在这一期间出现亏损的,定义为B组,共有17家上市公司。用DEA-MPI方法对A、B两组和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总体的经营绩效变化进行计算,详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从总体上来看,原有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了1.2%。从结构上来看,虽然经营状况较好的A组的经营绩效提高了2.8%,但经营状况较差的B组的经营绩效降低了9.5%,使原有零售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绩效有所下降。从各自的内部变化来看,A组零售上市公司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表现为技术变化提高了4.1%,而内部经营效率则降低了1.3%;B组零售上市公司的生产前沿面和内部效率均下降。从DEA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看,相比2005年,2010年各组内部的差距有所拉大。由于DEA是一个相对值,A、B组的DEA均值下降说明,2010年整组的平均水平和当年效率最高的零售上市公司差距拉大了(效率最高的零售上市公司效率值为1),说明不仅组间而且组内都出现了分化加大的现象。实证结果基本与假设一相符。

表2反映了A、B两组零售上市公司在几个重要投入、产出变量上的比较。以2010年为准,从固定资产净额来看,A组的上市公司平均规模明显大于B组,B组的平均规模只有A组的一半左右。从费用上来看,B组的平均员工薪酬是A组的45%左右,营业费用是A组的40%左右;而B组的管理费用偏高,是A组的62%左右。从产出变量来看,B组仅有A组的20%左右,利润也只有A组的35%左右。2005~2010年,B组和A组相比,投入变量差距变化不大,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差距在加大。这说明全面开放期里适应能力较弱的企业主要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从投入产出指标来看,B组企业的费用控制得不好,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增长得较慢,这是A、B两组经营绩效差别的主要来源。

(二)新上市公司和原有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变化幅度的对比

2005~2010年,共有17家零售公司上市。在对比这17家新上市的公司(定义为F类)和原有的58家上市公司(定义为E类)的经营绩效和变化幅度之前,有必要先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这两类公司的主要投入产出变量进行对比(表3)。从表3可以看到,2005年,以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F类公司的规模略大于E类公司的规模,但产出变量明显高于E类公司;到了2010年,两类公司产出变量的差距有所缩小。这说明,从经营绩效来看,新上市公司优于原有上市公司。

表4反映了E、F两类公司的经营绩效及其变化的情况。两类公司总体的经营绩效平均降低了约0.8%。其中,原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下降了1.2%,而新上市的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高了1.1%。从变化幅度上来看,新上市的零售公司变化较小,而原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略大,基本证实了假设2。从内部结构来看,两类公司的生产前沿面都有所下降,而内部经营效率都有所提高,这很可能反映了2005年后,市场竞争加剧,对这两类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而这两类企业通过学习和创新,都提高了自身要素的使用效率。

(三)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和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变化幅度的对比

58家E类公司中,有19家的总部位于中西部,39家的位于东部地区。表5给出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主要投入、产出情况。表5显示,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规模比中西部地区的要大,但费用控制得较好,在多数年份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上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表6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及其变化情况。在2005、2008、2010年这三个时点上,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平均经营绩效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内部的绩效差别也高于中西部地区。2005—2010年,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下降了3.9%,而中西部地区的经营绩效则提高了3.8%,基本验证了假设3。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受外资挤压的原因,生产前沿面下移了3.5%,内部经营效率基本保持不变。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上市公司无论是生产前沿面还是内部经营效率都有所提高。这说明,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已经过了图1所显示的倒U型曲线最高点,外资对东部地区零售上市公司来说已经是负面效应占主导,而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上市公司则受益于外资零售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正面效应占主导。

四、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1.在全面开放期期间,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经营绩效较好的一组和经营绩效较差的一组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差距都在加大。2.2005年后上市的零售公司的经营绩效平均高于2005年前上市的零售公司,但变动幅度小于后者。3.总部在中西部地区的公司经营绩效有所提高,而总部在东部地区的则有所下降,导致二者的经营绩效差距在缩小。

(二)启示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3篇

引言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业务也就是零售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其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实现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要实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转变过去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然而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在这一点上商业银行明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1.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

商业银行因其国有企业性质且过去的特殊地位,发展观念较为落后,则是限制当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零售业务是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兴盛起来的,其更加仰仗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因此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实现营销理念和发展理念的创新[1]。但是从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的发展模式也以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致零售业务的发展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人员的市场营销意识较为薄弱,营销能力下降,对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较为不利。

2.营销策略不当

要做好市场营销要求商业银行能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开发出更多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零售业务的发展更加要求银行能够具备较多的客户群体,并且对这些客户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才能够针对客户群体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产品[2]。但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营销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较多,但是分散严重,加上银行并没有对此进行细分,因此也谈不上根据客户群体的细分而设计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

3.创新程度不足

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也逐渐下降。尤其对于零售业务而言,不少其他银行或机构因为发展观念的创新以及起步较晚,没有受到过去发展观念的束缚,因此营销理念较为先进,在市场中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服务和产品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3]。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就必须要求银行能够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实现服务和产品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但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服务和产品类型较少且比较固定,创新意识和能力均严重不足,导致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并不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优势发展。

4.渠道较为单一

零售业务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能够从多种渠道着手,帮助拓展零售业务。但是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渠道来看,商业银行采用的营销渠道大部分为厅堂模式,这种模式下零售营销较为被动,只能够依靠简单的营销宣传和客户的主动来访,对于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4]。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越来越多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选择实行网络营销,相比这些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目前的营销模式显然弊大于利,因此零售业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探析

1.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并且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新时期要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银行能够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以符合时展的新理念和营销模式实现零售业务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5]。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要转变过去的计划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市场营销理念在零售业务发展中的应用,重视营销过程中客户的不同需求,尽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和产品。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重视服务和产品的市场化,从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进行服务号和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

2.重视市场细分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要求银行能够更加证实市场以及客户对于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的认识,要深入到市场中,充分了解商业银行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对于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虽然商业银行的零售客户较多,但是由于银行过去对于客户需求的中表示程度不足,因此并没有重视市场细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对客户进行细分,自然无法根据客户的细分和对服务、产品的差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研发[6]。因此,从这点来看,现阶段商业银行需要做的是就是转变过去的零售业务发展行为,重视市场调研,并通过市场调研的数据研究和支持,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市场细分,最后在细分的基础上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并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对于服务和产品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针。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掌握市场更多客户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扩大客源、稳定客户群体以及拓展零售业务等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创新服务和产品

现代化社会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客户对于银行零售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也跟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拓展中能够加强对创新的重视,根据时展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和产品。当前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普遍表现出同质化特征,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下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要认识到创新才是保证零售业务发展的基础,启发、鼓励职工能够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当然,要做到这单必须要求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银行还需要从这方面进行努力,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促进商业隐含零售业务的创新发展。

4.拓宽业务发展渠道

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网络金融大力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要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能够实现业务渠道的拓宽,以增设网点、?U大网点规模的方式来促进零售业务发展,弥补过去的业务发展渠道中的不足。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零售业 竞争政策 中国

一、前言

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政策,也称反垄断政策,是保护市场竞争,维护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制度。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跨入市场经济发展行列,竞争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零售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需要切实有效的竞争政策予以规制引导。

二、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现状简介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经过近15年的反复讨论和草案修改,于2007年颁布了自己的核心竞争法。其中与零售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款》、《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等。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法规体系相对健全,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零售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秩序,但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一套专门针对零售行业和零售企业的法律法规;二是规制机构重叠现象严重。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零售业竞争政策法规体系显得相当重要。

三、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制定的具体分析

零售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竞争政策的设计要与本国的国情及具体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下面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的制定展开具体分析。

(一)规范大型零售商的垄断行为

随着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一些大型零售商迅速崛起,导致其相对于生产商和小型零售商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实施各种垄断行为,包括纵向控制策略,横向竞争策略等。针对纵向控制策略,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进行合理化规范。零售商所采取的这些纵向控制策略并非完全对社会福利有害,因此相关的法律手段应以“论辩规则”为原则,充分考虑现实中的纵向市场结构和其他市场因素,只有明确判断出其是否有害于社会福利环境的建设,才能正确的进行规制。

此外,大型零售商的垄断行为,还包括低价倾销、压榨和合谋等。在我国,虽然在《价格法》中对低价倾销行为有相应的规制,但大多是针对制造企业的,尚无针对零售商的相关规制。此外,我国的《反垄断法》应尽快出台,并设立独立的反垄断执行机构,这对于维护零售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增进社会福利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保证零售市场结构的合理化

合理的零售业市场结构一定是竞争性的。那么,如何保证零售市场的竞争性呢?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来调节市场结构。市场准入制度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首先,应强化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审批制度。大型零售商的过度膨胀,会打击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大型零售商的垄断地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审批制度。

其次,加强零售商进入的社会性规制。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规制大型店铺的开设。我国可设立类似于日本的《立地法》的专门法律法规,或者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零售店开设与经营必须维护地区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原则性条款。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还可将商业网点规划与规范大型零售店相结合。目前,我国存在缺乏进行商业网点规划的机构,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我国现状,政府应从宏观角度规范零售业的经营布局,使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使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平、市场需求、现有商业网点相结合,并统筹城乡商业的发展。

(三)规范政府行为及零售业自我管理

规制活动中,政府有可能,不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行事。对此,西方国家大多出台“限制性”的政策,我国则一般偏好于“优惠或扶持政策”,从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看,这些政策人为地造成不公平竞争,阻碍了零售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需要从以下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

(1)设立独立的商业管理机构。目前我国零售业管理政出多门,工商、城市规划等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制定管理政策,必然会引起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立足于较宽管理范围的综合管理机构或设立权威的独立机构。(2)提高政府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零售业管理重事前控制,轻过程控制和检查,对零售企业的监督缺乏力度。因此今后应加强对零售企业的监督和规范,提高政府执行法律政策的有效性。(3)由于零售业的开放性特征,政府应该引导其自我管理。可以通过成立类似“零售行业协会”的组织来实现,但协会不应成为大型零售商合谋垄断和控制、压榨中小企业的工具,政府的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其进行监督。该种组织应成为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组成的合法利益集团,成为零售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维护整个行业共同利益的组织。

四、结语

综上分析,我国零售业竞争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结合我国零售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牢牢把握政策制定原则,注重从细微处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零售业竞争政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合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羊淑青,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与协调[J],求索,2010(2)

[2]潘海洋,论城市中介组织的(反垄断法)规制[J],行政与法,2009(10)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零售业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3]邹时荣,中国商业面对FDI挑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