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安防系统;风险;效能;评估

中图分类号:X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29-02

安全防范系统,即为了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通过人力、技术以及实体防范措施等相结合,分析探测、延迟、反应功能要素,同时每一个要素密切结合、彼此依存,具有防范作用的一个系统,其属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有机内容,其核心是技术防范,在各种安全事件以及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以及应对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因现阶段我国安防系统风险与防护效能评估一味的关注经验与管理等方面,只是出于初级的定性时期,还没有形成合理定量评估的技术与理论,无法为构建系统全面的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所以,探讨构建系统防护效能和风险客观评价体系,客观、科学的度量安全防范系统的防护效能与风险,已经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的一个战略问题。鉴于这个原因,笔者细致深入的探讨了我国安全防范系统相关问题,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安全防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供借鉴。

1 国内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

现阶段,在我国安全防范体系的研究相比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停留在定型阶段。近年来,包括中国安防协会等诸多安全相关组织机构以及信息技术院所在内的单位,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有关问题,同时有了很大的进展。

2003年,“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建成,属于国家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下设单位,这个单位主要是负责研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测试评估、以及全球先进安保系统等方面,及时把握该领域的全球最新动向,属于国家信息安全专控队伍的其中一员,该单位主动配合上级主管单位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同时还专门评估一些重要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并对其进行等级测试等业务,目前,该单位已经完成的重要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数目超过100个。

陈志华教授(2006)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其在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从管理科学的视角入手做出的定性评估。这个方法在确定评估指标于获取指标值等方面依旧具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

魏莲芳(2007)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其风险评估过程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其主要是把评估的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将其划分成以下七个流程,也就是确定评估对象和预期目标、概述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初级评估指标及其权重、对系统打分、评估结果等。在研究过程中,以某系统为案例进行探讨,为我们阐明了评估过程。

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安防应急信息技术”的博士学科点于2008年获得批准,同时其自2003年开始就已经在该方面建立起本校的学科特色。利用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现阶段已经在安防应急风险与效能评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以往的安防工程相关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监控和应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构建起一个大安防系统架构。另一方面,其还承担研制国家与行业标准工作,以标准化引领产业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利用研发引导性产品,主持重大项目,推动整个领域不断发展。

孙亚华(2009)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形态学分析的手段进行建模,构建起核电站入侵路径风险分析模型,同时设计出风险分析评估安全防范系统路径型模型软件。在研究中还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定量法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探测、延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路径型及时探测分析方法能够非常便捷的发现核电站安防系统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还能够获得系统费-效比偏大的优化策略,能够科学合理的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吴穹和闫黎黎(2010)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性能与管理工作者方面存在的相关风险,通过研究构建起一个基于“空间风险和时间风险”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他们根据权重,利用层次模糊评价法对其中涉及到的各个指标参数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其安全级别。

通过广泛搜索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

2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对安全防范风险与效能评估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积极探讨,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下面笔者将主要从理论问题与技术问题两个方面进行阐明。

2.1 理论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单位主要是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评估系统的效能,通过统计一些小样本事件所获得的概率来度量系统的效能。然而,探讨过程中所用的相关方法尚未细致深入的分析探讨安全防范系统内在的机理,所以,国内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评估模型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支撑严重不足,在今后有待于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2.2 技术问题

1)怎样客观、科学的度量安防节点的效能与风险。对于安全防范系统来说,其防护效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能指标,中国现阶段对这一个方面所进行的评估基本上是通过管理科学的方法做一些定性分析,尚未通过信息科学手段实施相应的定量评估。在这里,所谓安全防范系统防护效能,即在某条件下,通过系统的防护能力执行特定任务所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这一个系统主要涉及到设备与人两个方面,防护时,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导致其防护效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怎样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客观科学的度量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发展成将来该领域应当攻克的一个技术问题。

2)怎样度量多种防护下的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对于防护能力来说,其主要涉及到技防、物防与人防等3个方面的能力,当防护节点中每一防护能力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时,在这种情况下,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并非单纯的每一防护效能所加的总和,为有效度量其防护效能,一定要注重每一防护能力存在的关联,所以,怎样对这种情况下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进行有效的度量,同时属于该领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技术问题。

3)怎样对进行安防网络路径代价评测与计算。在这一个系统之中,网络效能并非简单的把其中一切节点防护效能求和或求取均值就可以了。在笔者看来,网络效能和其具体路径具有很大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安防网络是一个非常繁琐的网络,这样我们根本无法将一切路径的代价计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计算方法,去发现其中代价最小的路径。所以,怎样利用设计路径代价评测方法来客观公正的度量网络效能,必将发展成为该领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有一个课题。

4)怎样构建系统全面的模型改善防护能力。现阶段,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关于防护能力优化领域的探讨仍然非常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怎样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的模型,然后利用它改善网络的防护能力,同时利用对节点的防护能力值进行调整,最终计算出各种攻击路径下,最大的防护能力,必将成为相关领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

3 总结

通过广泛搜索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尽管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对安全防范风险与效能评估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积极探讨,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例如理论方面,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系统的风险与效能,技术上没有实现安防网络路径代价评测与计算等。

参考文献

[1]张安全.风险评估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J].中国安防,2006,5(1):51-52.

[2]李苏宁.安企防范系统风险评估初探[J].安防科技,2007,1(2):7-9.

[3]陈志华.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防,2007,11(3):16-20.

[4]柴寿椿.安防技术和安防系统[J].安防科技,2003,9(2):19-21.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一、继电保护运作的风险评估

既然继电保护的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使用该装置前,就必须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此来推测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做好预防工作。因为风险产生的方式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不同的继电保护运行风险有可能组合出现。一般来说,在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公式为R=P・I,R表示的是运行风险,P表示该风险所可能产生的概率,I表示该风险发生的后果。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对于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及可靠性。首先,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即当电力系统的某些设备或者线路发生故障,继电保护会将故障设备或线路从系统中切除,若出现保护拒动,则会通过相邻设备或线路进行保护动作,将故障从系统中切除。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对于保护功能的正常发挥非常重要,如果选择性存在问题,则电力系统故障扩大甚至出现重大事故的风险就会加大。其次,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即当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的反应能力。如果继电保护的灵敏性达到要求,则在任何运行状态下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系统都能正确进行保护动作。继电保护的灵敏系数,可以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再次,继电保护的速动性也是另一个重要的要求,速动性即继电保护系统应具备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地实施保护动作的能力,快速地实施保护动作有助于减少设备在故障中的损坏程度,有助于在故障发生时整个电力系统能相对稳定地继续运行。因此对继电保护进行风险评估,速动性也是重要的评价依据。最后,可靠性是继电保护最根本的要求,可靠性即继电保护不应发生拒动和误动,无论是保护拒动还是保护误动,都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对继电保护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将这些基本要求考虑在内,评估继电保护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对继电保护进行风险评估。即对保护定值的运行风险进行评估和对硬件系统缺陷进行评估。

(一)对保护定值进行风险评估

在继电保护开始投入运行前,需要设置相应的保护定值,用以设置好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同时提高其灵敏性。实际工作中,一般是在离线条件下对保护定值进行计算和设定,但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情况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因此保护定值的设定对于电网安全的保护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一,保护定值未能达到继电保护所要求的灵敏度,则使继电保护存在隐患。第二,保护定制未能满足继电保护所要求的选择性,例如未能达到对越级跳闸的选择。第三,对相间距离三段保护值的设定未能满足大负荷时的选择。对定值设定不合理,会使继电保护存在不同的风险及隐患,而且对不同位置的定值设置不合理时,产生的危害也有所不同,同时对于电网处于不同运行状态或者不同负荷水平时,定值的设定也存在不同的风险。

继电保护定值的不合理设定使继电保护可能发生的不正确保护动作存在着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定值不合理时的隐患范围。继电保护的不合理定值引发的风险是不同的,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电网系统的实际情况,由其相间距离的保护的定值设定情况来进行研究,例如,可以从某一时刻的断面进行分析,发现定值不合理的隐患,再从整个系统的主要断面进行分析,可以基本推算出在故障发生时继电保护正常与不正常保护动作的规律性。

(二)对于继电保护硬件系统的内部缺陷进行风险评估

继电保护的硬件系统包括设备和线路,不同的设备和线路的不同性质的缺陷,对继电保护的保护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类影响主要包括:第一,系统发生故障时,可能由于继电保护某些硬件存在问题而产生拒动;第二,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由于继电保护某些硬件存在问题导致其它硬件产生保护误动;第三,即使在系统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电网运行状态不同,由继电保护系统的硬件问题而导致保护误动。因此,当故障点由于继电保护硬件缺陷而发生不正确的保护动作,对相邻设备的误动概率会增加,可能会产生连续的不正确的继电保护动作,从而引发事故。

二、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就是能够在电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不发生误动,不作出错误的操作。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进行研究,不但要使继电保护在故障发生时实施可靠的保护动作,做到不拒动不误动,而且要对继电保护系统的缺陷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其缺陷信息,因为即使是很小的缺陷也可能影响继电保护的保护功能,甚至可能造成拒动和误动。充分利用监测到的缺陷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可以作为对继电保护可靠性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应该从可能性和后果两个方面进行充分评估。继电保护可靠性的评估体系利用相应的可靠性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进行评估分析。目前在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时,常用的模型有故障树解析法。故障树解析法从继电保护系统的故障模式出发,利用瞬间抓拍技术,进行推理。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是成功流法,即GO法。这种模式是从系统的结构出发,仿真模拟系统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分析数据,使分析更为直观。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电力系统中针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研究大致能够分成确定性评估、概率评估、风险评估这三个部分。其中,确定性评估基本上是对较为严重的事故进行评估,其评估效果非常保守。而概率法是主要考虑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但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充分考虑在内,因为即使概率很小的事故,如果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应该对其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是确定性评估和概率评估的延伸,它除了考虑概率外,也能将概率以外的安全指标考虑在内。想要确保继电保护风险评估的准确度,以及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必须对继电保护风险评估及可靠性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骁释.考虑继电保护影响的大电网安全性风险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江成,潘晓峰,沈旭晓.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价及风险评估研究[J].机电信息,2013,12:25+27.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 风险评估; 管理对策

急诊科护理风险是指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及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护理风险能造成对患者身心伤害、导致医院遭受经济损失或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声誉。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医师因素等。如何尽早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种护理风险隐患,减少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急诊科是风险系数极高的科室之一,为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保证患者安全,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的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强化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急诊室共有护士10名,年龄20~45岁。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4名。

1.2 方法 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实际情况,自制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评估表评估项目共包括16项护理风险因素内容,包括:(1)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2)岗位责任心不强/脱岗、惰岗;(3)操作规程不完善/执行不严格;(4)知识缺乏/经验不足;(5)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不严格;(6)观察、处置不及时/延误救治;(7)查对不严格/输血、给药错误;(8)手术患者或部位识别错误;(9)告知不当/护患沟通不良;(10)一次性用品或药源性不安全;(11)仪器设备或服务设施不安全;(12)院内跌倒、烫伤、压疮等;(13)护理记录不当,医护记录不一致;(14)人力不足或配置不当;(15)带教不力;(16)其他。对上述每一项不安全因素内容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本项护理风险,可能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最后对评估效果进行评价。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评估1次,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干预方法。统计2010年、2011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并与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前的2009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2009年比较,急诊科2010年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常见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而急诊科急救因其突发性,是医院救治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段[2],如护士技术不熟练或动作慢、操作失误或言语不当、出诊记录缺陷或漏记,在急救转运的途中没有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对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操作常规和制度执行医嘱,皮试或注射前未询问患者是否有无过敏史,当医嘱不详时未明确医嘱等直接影响了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急诊科在实施护理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的2009年比较,2010年与2011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15.38%和7.69%,说明进行护理分险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某项护理风险,可能发主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急诊科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2.1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急救业务培训,加强护理管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规范抢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增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加强护理记录单的管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爱心和真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护患告知制度,强化护患共同承担风险意识[3]。

3.2.2 建立预防急诊科护理风险干预流程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熟练地根据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准确评估患者护理风险。对新入院患者由专职的护士进行评估筛查,对筛查出的有护理风险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特殊护理干预,如对有褥疮高风险患者使用气垫床、气圈、局部易压部位使用褥疮贴等[4]。对有跌倒高风险患者在床头挂“小心跌倒”的安全警示牌。提醒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和警告,以防跌倒[5]。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6,7]。通过实施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使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与纠纷,切实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参 考 文 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李小平.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12):3367.

[3] 何元风.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83-84.

[4] 杨春莉,杜金莲.骨科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J],2011,32(6):1016.

[5] 李新辉,陈丽丽.老年病房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8,6(11A):2829-2831.

[6] 申萍,孙琳,朱剑萍.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成效[J].护理学杂志,2006,2l(10):85-87.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0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不断推进,社会各阶层对电子政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中,基于现实特点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设计和风险评估[1]模型是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两个问题给出分析和建议。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总体要求

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高效安全的进行电子政务,迫切需要搞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电子政务系统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2][3]不仅要保证业务与办公系统和网络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保护运行在内部网上的敏感数据与信息的安全,因此应充分保证以下几点:

1.1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运行于内部专网的各主机、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十分关键,网络安全体系必须保证这些系统不会遭受来自网络的非法访问、恶意入侵和破坏。

1.2数据机密性:对于内部网络,保密数据的泄密将直接带来政府机构以及国家利益的损失。网络安全系统应保证内网机密信息在存储与传输时的保密性。

1.3网络域的可控性:电子政务的网络应该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只有经过认证的设备可以访问网络,并且能明确地限定其访问范围,这对于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十分重要。

1.4数据备份与容灾: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数据万无一失,硬件故障、自然灾害以及未知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导致政府重要数据的丢失。因此,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必须包括数据的容灾与备份,并且最好是异地备份。

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模型设计

完整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之上,同时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并针对物理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和应用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

在技术支撑平台方面,核心是要解决好权限控制问题。为了解决授权访问的问题,通常是将基于公钥证书(PKC)的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与基于属性证书(AC)的PMI(Privileg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结合起来进行安全性设计,然而由于一个终端用户可以有许多权限,许多用户也可能有相同的权限集,这些权限都必须写入属性证书的属性中,这样就增加了属性证书的复杂性和存储空间,从而也增加了属性证书的颁发和验证的复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建议根据X.509标准建立基于角色PMI的电子政务安全模型。该模型由客户端、验证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资源数据库和LDAP目录服务器等实体组成,在该模型中:

2.1终端用户:向验证服务器发送请求和证书,并与服务器双向验证。

2.2验证服务器:由身份认证模块和授权验证模块组成提供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安全模型的关键部分。

2.3应用服务器:与资源数据库连接,根据验证通过的用户请求,对资源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通过验证服务器返回给用户以响应用户请求。

2.4LDAP目录服务器:该模型中采用两个LDAP目录服务器,一个存放公钥证书(PKC)和公钥证书吊销列表(CRL),另一个LDAP目录服务器存放角色指派和角色规范属性证书以及属性吊销列表ACRL。

安全管理策略也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的核心实际上是管理,安全技术实际上只是实现管理的一种手段,再好的技术手段都必须配合合理的制度才能发挥作用。需要制订的制度包括安全行政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安全行政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硬件实体和软件系统、密钥的管理。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评估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根据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等级保护工作的要点是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风险因素集。

3.1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包括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专控保护级五个安全等级。对电子政务的五个安全等级定义,结合系统面临的风险、系统特定安全保护要求和成本开销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障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3.2采用全面的风险评估办法风险评估具有不同的方法。在ISO/IECTR13335-3《信息技术IT安全管理指南:IT安全管理技术》中描述了风险评估方法的例子,其他文献,例如NISTSP800-30、AS/NZS4360等也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步骤及方法,另外,一些组织还提出了自己的风险评估工具,例如OCTAVE、CRAMM等。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中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参考ISO17799、OCTAVE、CSE、《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标准和指南,从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四个方面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资产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进行相对估价,其估价准则依赖于对其影响的分析,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主要从威胁的能力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脆弱性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主要从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被成功利用后的严重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是对保障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主要对安全措施防范威胁、减少脆弱性的有效状况进行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就是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安全措施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

在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后,还应确定接受风险的准则,识别可接受的风险级别。

4结语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有显著区别,包括:办公手段不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最显著区别;行政业务流程不同,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抓住其特点,从技术、管理、策略角度设计完整的信息安全模型并通过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估方法识别风险和制定风险应急预案,这样才能达到全方位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红,冯国登,吴亚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0 引言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的安全传输,并保证电气量和监控实时数据免受攻击,实现各种电气设备可靠运行;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保证在正常的安全策略范围内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即使受到攻击时也能够迅速恢复绝大部分功能,保证系统免受损坏,或者即使受到损坏也能尽快恢复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1 目前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

1.1 操作系统和网络防护措施单一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是利用防火墙和网闸进行安全防护,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按照系统提前设定的方式对电力系统参数进行匹配,达到控制网络信息流向和信息包的目的。但是这种防护方式,不能完全确保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性。加之,现今的网络信息防护技术的更新落后于黑客攻击的形式,在操作系统和网络防护方法相对单一的前提下,直接导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工作存在极大的风险。

1.2 电力系统内防水平低于外防水平

电力系统内防水平低于外防水平,也是电力系统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大多数的网络安全装置都是限制外部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对而言,企业的电力系统内部遭受攻击,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电力系统内防水平低于外防水平,已经逐渐影响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工作,并对提高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水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工作,重视电力系统内防水平低于外防水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

2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2.1 安全防护分区的总体设计

电网调度、电厂和变电站的业务系统根据网络安全防护可分为生产控制区和管理信息区,生产控制区又分为实时控制区即安全区Ⅰ和非控制生产区即安全区Ⅱ,管理信息区可分为生产管理区即安全区Ⅲ和管理信息即安全区Ⅳ,如图1。

2.2 VLAN技术的应用

虚拟局域网是建立在LAN网基础上,对LAN工作站进行再次划分,其用途如下:

对多余的报文信息进行过滤防止扩散;根据功能划分组,对组之间信息进行过滤;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2.3 MPLS-VPN技术的应用

MPLS-VPN技术就是把网络中的地址按照逻辑的不同分解成互相隔离的网络,用在解决企业之间互连或者提供新的业务,如:MPLS-VPN用在大型企业联网中,可以实现业务不同的子公司之间的系统进行隔离及互相访问,提升工作效率。

2.4 防病毒措施

电力二次系统本身具备防病毒控制措施,能及时发现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和病毒的入侵并及时查杀,消除威胁系统的隐患。

2.5 电力数字证书技术

电力数字证书系统在公钥技术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用于生产控制大区,只为电力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上的重要用户和重要设备提供专用的网络服务,实现安全性较高的安全数据传输、身份认证以及行为审计。

电力系统的公钥技术是公钥密码技术与数据加密以及数字签名防护技术的融合应用在电力网络中。公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是公钥技术中最主要的安全技术,公钥加密技术是信息的保密性和访问控制电力系统数据网络的有效方法,而数字签名技术则在网络通信之前对信息相互认证的方法。

3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3.1 安全防护的P2DR模型

安全防护工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前进的动态过程,以安全策略为核心的动态安全防护模型如图2所示。它是经过防护、检测、反应不断循环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促使安全防护不断完善的。

3.2 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电力二次系统防护所面临的危险、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的安全策略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整个系统面临的危险因素。首先是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系统漏洞或者后门,黑客或者病毒通过多次攻击或者尝试达到破坏系统或者窃取信息的目的,这种先天问题只能通过不断完善系统或者加装防护策略来避免。

3.3 风险评估意义及作用

通过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强化网络安全策略同时能够发现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意义如下:

风险评估的过程就是科学分析并确定风险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必须进行的步骤,是信息安全建设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枢纽。

3.4 风险评估模式

信息安全评估可以有多种方式,根据评估方与被评估方的关系,我们以风险评估作为评估的核心和基础。

①强制性检查评估:强制性检查评估标准由国家评估委员会确立并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已执行的评估法规或标准进行监督和检查,被评估单位只能由信息评估相关主管单位进行评估,具有强制性,单位自身不能进行干预,它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②自评估:信息系统评估单位把业务评估相关人员安排在一起对自己的信息系统开展的风险评估活动。自我评估由于是本单位自己开展的不涉及其他单位或部门,因此可以实现信息的保密性,提升参与单位成员的业务评估水平,降低风险评估的成本,增强单位的相关人员和信息安全知识的风险评估能力。然而,由于自我评估单位或上级领导部门或其他人员参与或保护思想的危害,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不客观或评估结果信誉低,总之,评估单位经常开展自评估对整个信息系统安全存在较大的提升。③委托评估:委托评估是指被评估单位聘请具有风险评估能力或者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实施的评估活动。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风险评估;可靠性

1、电网运行中的继电保护基本原理

要想做好继电保护工作,就必须对目前电网运行中的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我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的基本形式为:继电保护装置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发现电量电流的突然异常变化、电压电阻的突然增大或变小等问题后,及时的进行自动的应急切断线路处理,以此来保护整个电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由以上的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看到,电网的继电保护在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一旦继电保护装置对电流、电压、电量的测定有误时,就会出现误判,也就会进行电源的切断,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影响正常的供电,还会引发一定的安全事故。

2、继电保护运作的风险可能

既然继电保护的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使用该装置前,就必须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此来推测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做好预防工作。因为风险产生的方式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不同的继电保护运行风险有可能组合出现。一般来说,在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公式为R=P·I,R表示的是运行风险,P表示该风险所可能产生的概率,I表示该风险发生的后果。

对于运行中的电力系统来说,继电保护的意义在于它的选择性、灵活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几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对线路进行切断时,要同时实现这几个原则,才能实现安全的继电保护。首先,选择性指的是一旦电网的运行出现问题,继电保护可以及时的筛选出出现问题的线路部分,其次,灵活性指的是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故障讯息的接收,并作出反应;再次,及时性指的是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在电网故障的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扩大;最后,可靠性也较安全性,指的就是继电保护装置在故障发生时能够有效的保护电网的运行安全,并且在电网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不作出错误的制动行为。

2.1对继电保护的定值进行风险预测

上文中我们了解到继电保护的运行要通过对继电保护的固定数值进行判断来实现,所以在定值的设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电网运行的变化性决定了这些安全数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继电保护的定值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继电保护的既有定值不能达到继电保护的运行灵敏度的要求,也就是继电保护的定值设定的低于安全标准,这样会使继电保护装置无法正常发挥其职能;第二种,继电保护的定值不能满足继电保护过程中的选择性,也就是说高于基点保护的安全标准,容易造成越级跳闸,这样也不利于电网的正常有序运行。第三种,继电保护的定值的设置不能满足电网运行的最大负荷的需要,也就是说不能够针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这些问题都使得电网运行中的继电保护存在风险,危害了电网运行的安全。

在对继电保护的定值进行设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测定固定的隐患范围,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风险情况,对定值的设置进行调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继电保护可以适应电网运行的复杂情况。

2.2继电保护硬件系统的风险评定

对于继电保护的硬件系统来说,风险主要存在于设备的内部缺陷,也就是说设备的功能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发生故障时,可能由于继电保护某些硬件存在问题而产生拒动;第二,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由于继电保护某些硬件存在问题导致其它硬件产生保护误动;第三,即使在系统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电网运行状态不同,由继电保护系统的硬件问题而导致保护误动。因此,当故障点由于继电保护硬件缺陷而发生不正确的保护动作,对相邻设备的误动概率会增加,可能会产生连续的不正确的继电保护动作,从而引发事故。

3、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就是能够在电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不发生误动,不作出错误的操作。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进行研究,不但要使继电保护在故障发生时实施可靠的保护动作,做到不拒动不误动,而且要对继电保护系统的缺陷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其缺陷信息,因为即使是很小的缺陷也可能影响继电保护的保护功能,甚至可能造成拒动和误动。充分利用监测到的缺陷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可以作为对继电保护可靠性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应该从可能性和后果两个方面进行充分评估。继电保护可靠性的评估体系利用相应的可靠性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进行评估分析。

目前在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时,常用的模型有故障树解析法。故障树解析法从继电保护系统的故障模式出发,利用瞬间抓拍技术,进行推理。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是成功流法,即GO法。这种模式是从系统的结构出发,仿真模拟系统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分析数据,使分析更为直观。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因素 术中护理干预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798-02

术中护理是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基础,但任何医疗活动都是风险和利益共存的。护理风险主要是指潜在的不良条件和对患者意外伤害的因素,它贯穿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任何细节的忽视都可能带来风险,影响手术效果[1]。因此如何预防及降低风险的发生成为手术室护理的重点,也是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体现。面对护理风险的危害,我院于2012年12月制定了护理风险评估单,并在手术护理中实施,效果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照组为我院外科2012年1月~11月所开展的5010台手术,观察组为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所开展的4949台手术。两组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术前护理风险评估,术中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术前由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难易、年大小及身体状况等填写“评估单”,在存在风险的项目内容后打勾,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如下:

1.2.1 切实做好术前评估工作。在评估单的基础上针对每项存在的风险进一步落实,以免遗漏。重点做好高危人群的评估,比如对于有坠床风险的患者,术前进行个性化访视,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有无肢体功能障碍、癔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再如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明确其过敏的药物,再与主治医生沟通术中是否会使用到同种药物,以免再次引发过敏。对于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其导致不良情绪的原因,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减少其不良应激反应。对患者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低蛋白的患者,了解术前基础疾病控制的情况,密切配合麻醉师麻醉诱导及复苏,防止突发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高血糖患者术中补液避免使用含糖液体或作好输注胰岛素的准备,低蛋白患者放置时注意保护受压部及保持床整等,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措达到避免一些护理并发症发生。

1.2.2 严格遵循查对制度。为避免接错病人,术前必须做好查对工作。要核对手术通知单、病例、病人手腕带、手术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核查床号、姓名、性别、科室、住院号、诊断,麻醉方式,品,抗生素过敏试验。并要求核查的护士签名,注明日期,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在访视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以确定其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2.3 术前充分准备。手术物品准备充分是手术和手术配合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少医疗纠纷就是由于物品准备不足,延误了抢救时间而导致。因此要求器械护士 掌握手术的每个环节,准备好相关的器材,并检查其运行情况。并及时与手术医生交流,以防手术特殊要求而遗漏物品的准备。对手术难度大,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及意外等巡回护士积极做好台下抢救应急准备工作,以避免突发时措手不及。手术室环境对温度、湿度、整洁度等严格要求,特别是消毒工作更为重要,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所在[2]。要求护士将手术室的温度须维持在22 ℃~25 ℃,湿度须维持在50%~60%。对于危重病人术中所需的经脉输液和冲洗液将其在恒温箱中加热到37℃后使用,预防低温的发生。

1.2.4 术中合理的护理干预。手术舒适度和成功关键在于的选择,的摆放要达到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便于医生操作;固定牢固,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摆放时要避免神经行走部位,从而避免神经受压所在麻痹[3]。在受压处给予软垫,预防压疮。当手术超过1 h,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以减轻局部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手术时间超过4h,可适当调整受压的肢体。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每2 h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婴幼儿患者,容易躁动、哭闹,存在坠床的风险,因此,在推送病人进入手术室过程中可使用保护床栏,避免发生意外。对于处于麻醉清醒期间的患者,也容易躁动,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并用束带进行约束。对于手术中皮肤的损伤,多由电刀使用不当引起,因此在术前对放置电刀极板部位进行评估,对毛发多者去除毛发,术中使用电时,电刀的负极板尽量靠近手术区,并与身体成纵轴垂直,避免高频电流击中,产生密集热引发灼伤。在进行酒精消毒后,提醒医生待其干后方可使用电刀,术中电刀笔不用时放于绝缘套内,防止术者及助手无意间按压操作柄引起伤口周围局部皮肤灼伤。同时在使用前,检查患者皮肤有无接触电导体,必要时可进行包裹,确保其安全。术中输血、给药必须遵医嘱,同时必须做到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为避免低温的发生,术中可用棉被、毛毯等遮盖物保持患者的体温。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风险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共发生风险44例,风险率0.88%,其中压疮12例、电刀灼伤2例、负极板灼伤3例、皮肤起泡6例、静脉输液脱落21例。观察组共发生风险5例,风险率0.1%,其中难免压疮2例、皮肤起泡1例、静脉输液脱落2例(P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4008/501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4702/4949)(P

2.3 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15例,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4例(P

3 讨论

护理风险的产生因素多,既有护士本身的原因,比如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等。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比如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损伤重、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手术时间太长等。任何一个因素的不注意,都会成为风险的“导火索”。而通过术前应用护理评估单,能够及时发现病人在护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进行书面反馈,并能在护理查房中进行讨论,提出预防措施,有利于避免护理风险,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士通过评估单能够明确问题所在,进而可以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护理计划,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将“怕出问题”提升到能够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现问题”的认识层次上[4]。在具体工作中做到防微杜渐,真正体现护理行为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晖. “护理风险评估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10,7(14):121.

[2]刘云娥. 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当代护士,2013,7(11):20-21.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8篇

风险评估是一项周期性工作,是进行风险管理。由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防护措施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成效。风险评估可以概括为:①风险评估是一个技术与管理的过程。②风险评估是根据威胁、脆弱性判断系统风险的过程。③风险评估贯穿于系统建设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评估。为确定这种可能性,需分析系统的威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脆弱性。影响是按照系统在单位任务实施中的重要程度来确定的。风险评估以现实系统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系统中的危险要素进行充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作出综合评价,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消除危险或将危险降到最低程度。即:风险评估是对系统存在的固有和潜在危险及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送危险的可能性和程度评价,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2)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①技术层面。评估和分析网络和主机上存在的安全技术风险,包括物理环境、网络设备、主机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软、硬件设备。②管理层面。从本单位的工作性质、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网络系统运行保障措施及其他运行管理规范等角度,分析业务运作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缺陷。(3)风险评估方法。①技术评估和整体评估。技术评估是指对组织的技术基础结构和程序系统、及时地检查,包括对组织内部计算环境的安全性及对内外攻击脆弱性的完整性攻击。整体风险评估扩展了上述技术评估的范围,着眼于分析组织内部与安全相关的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源、技术基础和组织结构以及基于电子的和基于人的风险。②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分析方法是使用最广泛的风险分析方法。根据组织本身历史事件的统计记录等方法确定资产的价值权重,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将其赋值为“极低、低、中、高、极高”。③基于知识的评估和基于模型的评估。基于知识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经验从安全专家处获取并凭此来解决相似场景的风险评估问题。该方法的优越性在于能直接提供推荐的保护措施、结构框架和实施计划。(4)信息安全风险的计算。①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威胁出现频率及弱点的状况,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评估中,应综合攻击者技术能力、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资产吸引力等因素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损失。根据资产价值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后的损失。部分安全事件损失的发生不仅针对该资产本身,还可能影响业务的连续性;不同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③计算风险值。根据计算出的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的损失计算风险值。

3.风险评估模型选择

参考多个国际风险评估标准,建立了由安全风险管理流程模型、安全风险关系模型和安全风险计算模型共同组成的安全风险模型(见图1)。(1)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模型。①风险评估过程。信息安全评估包括技术评估和管理评估。②安全风险报告。提交安全风险报告,获知安全风险状况是安全评估的主要目标。③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根据单位安全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本单位的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评估结果入库保存,为安全管理和问题追踪提供数据基础。④安全需求分析。根据本单位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确定有效安全需求。⑤安全建议。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协助构建本单位安全体系结构,结合组织本地、远程网络架构,为制定完整动态的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参考。⑥风险控制。根据安全风险报告,结合单位特点,针对面对的安全风险,分析将面对的安全影响,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⑦监控审核。风险管理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进行监控和审核程序,保证整个评估过程规范、安全、可信。⑧沟通、咨询与文档管理。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沟通、咨询是保证风险评估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2)安全风险关系模型。安全风险关系模型以风险为中心,形象地描述了面临的风险、弱点、威胁及其相应的资产价值、防护需求、保护措施等动态循环的复杂关系。(3)安全风险计算模型。安全风险计算模型中详细、具体地提供了风险计算的方法,通过威胁级别、威胁发生的概率及风险评估矩阵得出安全风险。

4.结语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9篇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23-01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危险[1]。我院是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外逃、自杀等不安全事件发生,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7月起,自行设计并使用了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有效的防范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表格的设计:见表样

注:1.评估项目内容用文字描述,按严重程度标明低、中、高度,并注明症状及相关因素,没有写无。每周评估一次。2.护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②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交接班。③加强护患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④加强巡视,使其24小时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⑤指导患者发泄愤怒的方式,无法自控时,给予保护性约束。⑥服药时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肚、不服不走。⑦做好饮食护理,对吞咽困难、拒食、暴食的患者,专人守护进食。⑧对意识不清、体质虚弱、年老等患者,做好防跌倒护理。⑨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患者做好防压疮护理。(如无包涵,请文字说明)

2表格的应用:

2.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先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讨论学习,认可后,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应用及填写方法。通过学习,全体护理人员统一了思想,认识到使用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及防范记录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使用对象:所有住院治疗、护理级别为一、二、三级的精神病患者。

2.3眉栏部分填写:常规填写病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时间、住院号,填写完整,不空项。

2.4表格部分填写:①风险栏: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进行评估,按评估情况在相应的评估项目内容栏中标明低、中、高度,没有填写无,同时将风险评估程度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以便指导各班护士对病人进行重点护理。②护理措施栏:在表格下方列举了发生风险采取的护理措施,用数字记录执行了的护理措施,如数字序号未列举的护理措施用简单语言描述。③书写频率:一、二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一次,三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两周评估一次。④评价栏:由责任护士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时,同时对上次的评估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2.5表格管理。风险评估单护士评估完毕后夹入病历中,方便查阅。病人出院后将此表取出由科内保管。

3效果

3.1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让护士对新入院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重点交接班,尤其是中班、夜班,值班人少的情况下,有利于对其进行重点护理。

3.2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医疗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护士评估后,对存在风险的患者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便于护士重点对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制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3责任护士每周进行风险评估一次,对患者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有一个全面动态地观察,正确采取护理措施,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4有效指导护士工作的重点,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力,减小护理工作强度。

3.5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是按2010年卫生部启动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简化护理文书,鼓励医院结合实际,采用表格化护理的情况下设计与应用的,书写简单,减少了护士的书写量,将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

综上所述,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科学,经临床应用,切实可行,能直观反映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指出护理工作的重点,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76-181.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品管圈;压疮风险评估;护理管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101

Evaluation of effect by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reducing inaccuracy rate of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ZHAO Li-ying, SUN Ya-bo, LI Jun-ting, et 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d 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e by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on reducing inaccuracy rate of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Author made analysis on factors in inaccurate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through impl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followed b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valuat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declined failure rate of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from 53.0% before implement to 29.8% after implement, with goal completion rate as 109.4% and progress rate as 43.8%. Members i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ad all improved positivity, sense of achievement, activity participation, harmonious degre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QCC manipulation and group cohesiveness. Impl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developed posi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members, improved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and group cohesiveness in nurse, standardize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utcomes and effectively reduced inaccuracy rate of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essure sores risk assessment; Nursing management

压疮是全球卫生保健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与医疗负担。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地震、车祸等灾难事故的增加, 导致伤残人数增多, 压疮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 研究显示, 进行压疮风险评估以及采取正确的预防护理措施, 可以使压疮发生率下降50%~60%[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指在同一单位或工作相关的人员, 自动自发组织起来, 科学运用品管工具, 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 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小组[2], 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本院护理部于2015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 确立了“提高护士对患者压疮风险评估准确率”为活动主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品管圈活动

1. 1 成立品管圈小组 共10名人员组成, 其中5名护士长, 有4名是压疮护理小组成员, 1名总护士长, 其他5名是来自呼吸科、心外科、普外科、神经内科、骨科的护理骨干, 由压疮护理小组组长任圈长, 总护士长任辅导员。

1. 2 选定主题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 在规定的3 d之内, 按照压疮护理管理程序, 列出有待解Q的8个问题, 对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分别采用5、3、1分3级计分, 总分最高项即为本次要解决的主题。本次活动主题定位“降低护士对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率”。

1. 3 拟定活动计划 制定甘特图:2015年5月成立品管圈、选定主题、拟定计划, 6~7月为把握现状、设定目标, 8月为分析问题、拟定对策并开始实施对策, 9月继续对策实施、效果确认, 2015年10月为标准化、检讨与改进阶段。每个阶段落实责任人。

1. 4 分析现状 由压疮护理小组成员3~4人共同对2013年6~8月全院上报129份难免压疮上报表在24 h内进行追踪核实, 结果为难免压疮上报不准确率为53.0%。同时针对一线临床护理人员下发了180份关于“导致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的原因”进行问卷调查, 要求护士从操作者方面反映所存在的问题, 找出8个导致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的问题。根据柏拉图原因分析, 统计不同问题所占比例, 按照80/20原则主要问题为:护士为了规避风险及完成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占59份, 未按规定参加压疮业务学习占48份, 评分时未用详表占38份, 以上3项共占145份, 将此列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

1. 5 设定目标 通过品管圈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拟定改善目标。改善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本次改善重点为现状把握中需要改善的主要问题累计百分比80.56%, 活动圈能力50.00%。本次活动提高护士压疮风险评估的目标值为31.5%[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53.0%-(53.0%×0.81×0.5)], 即通过品管圈活动将本院护士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率降低到31.5%。

1. 6 原因分析及要因论证 针对3项改进的问题点,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法, 从护士、患者、物品、制度4个方面进行特性要因分析, 确定了相互关联、标本兼治的问题共27个因素, 通过论证并按80/20原则明确了压疮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培训不全面不到位、督查不及时等是导致护士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的主要原因。见图2。

1. 7 拟定对策并实施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 制定对策表。坚持任务清晰、责任分明;遵循PDCA循环, 落实“5W+1H”原则。

1. 7. 1 完善压疮护理管理制度 之前护理部规定, 患者发生院发压疮, 如果未报过难免压疮, 属于护理不良事件并给以严厉惩罚, 因此, 护士为了避免惩罚, 盲目填写压疮上报表, 使难免压疮上报比例极高, 约8.8%, 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与护理部协商后, 重新规定, 此类事件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与其他不良事件同样不再给予惩罚。

1. 7. 2 压疮上报表上另附Braden评分简表 为了明确临床护士在评估患者时所得分值的具体情况, 在原有的压疮上报表上另附Braden评分简表, 护理人员必须使用Braden评分祥表的具体内容,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评分后, 在简表中勾出所选分值项目, 从而有利于压疮小组在核查时, 能够发现护士在评分时所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指导。

1. 7. 3 联合压疮联络员参与巡查 压疮小组共4名, 而且均为各重点学科护士长, 工作量相对较大, 全院平均每日上报压疮表约3~5份, 每次由2~3名小组成员在提交上报表24 h之内到上报科室巡查, 小组工作量相对较大, 因此, 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 每次巡查时由1名压疮小组成员联合上报科室的联络员及邻近科室的联络员共同巡查, 这样不但在实践中培训了压疮联络员, 同时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避免了压疮小组巡查不及时的问题。

1. 7. 4 全院护理人员培训 对全院压疮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培训。①培训了Braden评分表, 使大家明确不但要通过此量表所包含的感X、潮湿、活动、移动能力、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所得总分确定风险级别, 同时提出在预防压力性损伤时不能仅仅关注总得分, 还要关注Braden评分表各维度的得分, 并进行重点干预。②理论联系实际再次培训了压疮分期及压疮发生的特点, 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科学准确描述压疮分期。③针对本院护理管理工作制度中难免压疮相关规定及难免压疮上报意义进行了讲解, 是大家明确了上报难免压疮重要性及必要性, 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对待此项工作。④为了使压疮护理知识普及到每位临床护理人员, 要求各科室压疮联络员组织科室护士进行压疮知识培训讲座, 并进行考核。评估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 熟练掌握Braden详表内容并能灵活应用。

2 结果

2. 1 有形成果 通过对2015年8月~2015年9月护士对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率的查检结果显示为29.8%, 超额完成了预测目标(31.5%)。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29.8%-53.0%)÷(31.8%-53.0%)]×100%=109.4%;进步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改善前数据]×100%=|29.8%-53.0%|÷53.0%×100%=43.8%。

2. 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成员积极性、成就感、活动参与度、和谐度、沟通协调能力、QCC手法及团队凝聚力7个方面均有提高。

3 讨论

3. 1 提升了压疮护理风险评估的意义 随着我国步入老年化社会, 住院患者中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日益增多, 长期卧床使得压疮的发生逐渐增多[3]。为了更好地做好患者的压疮预防和治疗工作, 减轻患者的痛苦, 正确、全面的评估尤为重要。只有评估准确, 才能有效防治压疮, 促进压疮的愈合[4]。

3. 2 使本院压疮风险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有护理管理者及护士的共同参与, 应用头脑风暴, 结合本院压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选出较重要及紧迫的主题, 圈员充分讨论分析, 分析较全面, 从诸多造成压疮风险评估不准确的因素中找出要因, 制定实施防范对策, 操作性强, 完善了制度, 优化了压疮预报登记管理制度的流程[5]。

3. 3 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了护士压疮风险评估的能力 通过对护士进行压疮分期、压疮风险评估工具及压疮风险评估的意义等知识的培训, 强化了护士的压疮防护意识;压疮小组联合压疮联络员进行督查、指导, 解决了巡查不及时的问题, 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压疮风险评估能力, 推进制度的落实[6]。

综上所述, 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可以使圈员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 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QCC是一种有效的、快速的品质管理方法, 且QCC使护理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护士工作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患者需求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守林, 瞿小龙, 李来娟, 等. 压疮知识培训对压疮现患率及预防措施的效果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6):213-214.

[2] 李红, 余春华, 吴洪美. 品管圈管理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10):1201-1203.

[3] 王静, 黄建丰, 杨亚平, 等.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升护士压疮评估的准确性. 护理杂志, 2014, 31(4):55-57.

[4] 许彩云. 压疮护理研究新进展. 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6):50-53.

[5] 王惠琴. 应用品管圈减少护士来回于护理站与病房的途中耗时.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6):12-15.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护理评估;入院评估;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29-01

入院评估是获得患者入院时的全面健康信息的最好阶段,受临床护理人员经验及自身能力参差不齐,护理评估时间不足,以及患者群体的多样化等因素的限制,其质量存在波动。需要护士对入院评估存在的问题总结并予以措施,对入院评估予以持续改进。

1现存问题

1.1入院评估表

1.1.1只见表不见人

部分护士过分依赖评估表,按照表格依次询问患者,容易让患者感觉被质问,不配合评估过程的顺利进行。

1.1.2记录不全

评估表有部分内容以“其他”或者“___”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评估者自己用文字描述,这些内容因为没有选项可选,评估者容易漏记或是不愿意记录。

1.1.3评估结果干预不及时

部分护士做完入院评估后,将表格搁置起来,未及时对风险进行干预,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未形成连续性评估,导致遗漏和造假现象。

1.2 临床护士

1.2.1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时,重点不突出,耗时长;使用较多的医学术语,护患沟通障碍;医护缺乏沟通,记录不一致,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1.2.2护理体检能力

缺乏护理体检能力,或是忽略护理体检。

1.2.3定向思维

根据患者入院诊断,断定患者应有的症状和体征,采用引导式的方法询问患者,得到相关信息并作记录。

1.2.4临床时间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患没有时间充分沟通,无法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

1.3患者

患者来自不同的群体,文化知识水平、理解力不同;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不一样,疾病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2 应对措施

2.1加强对护理评估表的监察,规范评估系统

2.1.1严格实行环节控制,评高估质量

责任护士做完入院评估后,由护理组长检查评估情况,把好质量关。护士长不定期地抽查评估结果与患者情况是否相符,对存在问题是否及时处理;并将检查情况汇总,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学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入院评估的质量。

2.1.2规范评估系统

根据护理部制定的风险评估(如跌倒、压疮等)的标准,以及相应的防范、处理措施。临床护士对评估出的风险及安全隐患及时归类并干预,在床头给予统一、醒目的风险标识,同时在腕带上标识,以便各班护士交接,在值班过程中加强巡视,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2.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2.2.1入院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护士应明确,好的入院评估过程,不仅可以确立正确的护理问题,同时可以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1〕。为此,医院和科室定期开展护理评估相关知识的讲座,提高护士对入院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护士们进行情景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入院评估的质量。

2.2.2护患沟通的方法

良好的沟通方法可以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有助于护患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2-3〕。护士在评估之前,必须熟悉评估内容,确立评估的方法及重点;面对患者前,调整情绪,确保仪表端庄,动作表情得当;沟通前,注重个体化,不同年龄及文化层次的患者使用相应的语言、语速,确保沟通顺畅;沟通过程中,要有评判性思维,观察患者的表情和情绪,判断获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2.2.3护理体检能力

蔡仁美〔4〕等调查显示:在入院评估过程中采用护理体检的人占51%,而对自己护理体检技能满意的占9%。因此,亟待提高护理人员的体检能力。护理人员先要有护理体检的意识,然后通过培训掌握护理体检的能力,在体检过程中注重护患沟通,确保护理体检的正常进行。

2.2.险意识教育

岗前培训的时,对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以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感。护士在对患者做入院评估时,认真、仔细与患者交流和对病人查体,在细节中发现风险,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2.2.5团队合作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在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做记录时,内容必须达到一致,避免因记录不一致埋下医疗纠纷隐患。同时,护士在对患者评估之后,应将存在的风险告知其他的医生和护士,医护人员共同防范,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入院患者的护理评估在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面和避免医疗纠纷方面很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服务,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理论学习、沟通技巧、医护合作等。对入院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归纳和总结,改进后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适应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陆霞.影响护理入院评估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6,49(10):1261.

[2] 黎丽华.护患沟通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4):364 .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PDCA循环; 预防; 跌倒;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0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 striking effect on using PDCA to prevent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l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alls. Method:Introducing PDCA management mode,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patients fall and proces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fall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Result:Since applying the PDCA loop to manage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ll, the falls rate has dropped from 0.083‰to 0.039‰. Those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falls could be assessed more correctly; moreover, patients or their relatives know more about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falls. Conclusion:PDCA loop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prevention of inpatients fall in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Plan do check action; Prevention; Fall;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16,China

质量管理工具(PDCA)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nting)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模式,尤其在质量管理中有着显著的成效,因此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方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12月开始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引进PDCA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中,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502张。2012下半年(7-12月)实际占用总床日数72 628,根据住院报表统计,住院期间共发生患者跌倒事件6例,发生率为0.083‰(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跌倒发生率=实际发生跌倒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000‰)。其中经坠床/跌倒危险因子简易评估表评分≥4分的跌倒高危患者占22.22%。

1.2 方法

针对住院患者在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1.2.1 P计划阶段

1.2.1.1 根因分析 对2012下半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情况,护理部运用柏拉图80/20法则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鱼骨图进行根因解析,发现在护理管理上主要问题是:(1)运行中的的评估表不适用于高龄患者多的情况;(2)护理部对患者跌倒管理制度的实施监管不力;(3)护士长安全管理意识不足;(4)护士长对护士落实防范措施日常督查不力,对护士正确掌握高危跌倒病员评估知识培训不够,存在高危患者漏评估及评估准确性差的现象;(5)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积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防护,患者及家属没有很好掌握防范跌倒的措施。对此护理部多次召开全院护士长会议,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运行中的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制度流程等进行再修订。

1.2.1.2 修订评估量表 笔者所在医院沿用的《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危险因子简易评估表》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是否有跌倒史,是否有意识障碍、活动障碍、烦躁不安、视力或听力障碍、自理能力下降,是否服用镇静安眠药或麻醉镇痛药、利尿剂、降压扩血管等影响意识、活动的药物等[2-3]。评分≥4分的患者为跌倒高风险患者,其中评估内容中患者年龄在80岁:3分,增加了高风险患者的筛查范围和评估分值。

1.2.1.3 健全和完善患者跌倒防范管理工作制度和评估流程 (1)护理部根据根因分析整理出的患者跌倒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修订《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要求护士长定期检查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评估的及时性、准确性及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将跌倒坠床高危患者数量在每月底上报护理部。要求护士运用《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进行评估筛查,并对再评估时段进行了细化。①初始评估:凡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均需根据《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工作当班完成,总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②再评估:对评分≥4分的患者为高危患者,均须每周进行再评估,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评估分数、干预措施、家属配合态度等,并在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标识牌;③转入患者、病情变化、跌倒/坠床后或跌倒/坠床风险因子项目发生改变等情况下要及时评估,每次评估后总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和《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上。(2)护理部成立了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小组,制定出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对全院各科室在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实施效果进行督查。

1.2.1.4 加强对护理管理层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护理部对全院护士长进行护理安全意识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后的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制度及流程、修订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等相关制度的培训,使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制度与流程的执行在全院达成共识。

1.2.1.5 加强对护士进行培训与督查 护士长接受培训后对科室临床护士进行再培训,保证评估表使用的正确性。护士长对各层级护士进行防范患者跌倒等风险管理专项培训,培训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能正确运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对跌倒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加强对护士落实防范措施日常督查。

1.2.1.6 开展多形式的宣教 对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要因人施教,合理选择教育方式。(1)护理部制作图文并茂的《住院患者防跌倒健康指导宣教单》,便于主管护士执行健康宣教,也方便患者自行阅读;(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对高龄或者行动不便患者,在下床行走时必须有人陪同,指导患者下床时缓慢起身,衣着鞋码适合;(3)规范病区环境:将患者的生活用品放在易取放的地方,将患者的物品收纳于柜中,保持通道通畅,地面有水渍,及时清除,告知高危患者卧床时拉上护栏;(4)随处可见的警示:病房醒目位置悬挂相关防跌倒警示牌,制作防跌倒十决宣传画,贴于走道上,标示清晰、醒目,达到告知的效果。

1.2.1.7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防跌倒安全管理 全面落实防范患者跌倒的健康教育,积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患者安全防护中,告知患者及家属有效防范跌倒的措施,共同参与防范工作才能有效能减少跌倒意外伤害发生。

1.2.2 D执行阶段 护理部根据修订的住院患者防范跌倒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等要求,对护士长进行全面培训,护士长再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演练、考核,培训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能正确识别高危人群。按修订后的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进行患者跌倒的日常风险防范,护患共同参与。护理部责成跌倒坠床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以达到人人知晓,个个掌握的目的。

1.2.3 C检查阶段 跌倒坠床管理小组定时到各护理单元进行抽查,检查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运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护理措施是否到位、护士健康宣教是否到位、患者及家属对防范跌倒的措施是否掌握,是否在护士的指导下主动参与防范跌倒。检查护士长是否对科室规范执行防范患者跌倒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进行日常督查。

1.2.4 A处理阶段 护理部在每月护理质控反馈会上对跌倒坠床管理小组检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在下一个月里对上一个月存在的情况进行重点抽查,检查改进措施落实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013年1-6月实际占用总床日数76 923,根据住院报表统计,住院期间共发生患者跌倒事件3例,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039‰。对进行PDCA循环管理前(2012年7-12月)和进行PDCA循环管理后(2013年1-6月)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正确率、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防范措施掌握率进行比较分析。2012年7-12月护士评估患者跌倒风险78例,评估正确57例,正确率73.1%,2013年1-6月护士评估患者跌倒风险94例,评估正确86例,正确率91.5%。2012年7-12月抽查患者及家属跌倒防范措施掌握情况56人次,其中基本掌握36人次,掌握率64.3%;2013年1-6月抽查患者及家属跌倒防范措施掌握情况68人次,其中基本掌握58人次,掌握率85.3%。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正确率、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防范措施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4],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带来身心的痛苦,影响到患者安全,也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同时也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甚至产生医疗纠纷的隐患[5]。患者安全是护理安全的核心,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预防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护理质量管理中预防住院患者的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PDCA循环是从找出问题到采取管理措施改进工作,不断延续下去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而不是终结[6]。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提高了护理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护理管理人员认清问题的主次,使护理工作改进措施有的放矢,提高护理管理效率。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中,经过PDCA模式的运用,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由PDCA循环管理前的0.083‰下降至PDCA循环管理后的0.039‰,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运行,护理管理人员找到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有目的地促进护理人员地学习跌倒有关的知识,指导护理人员主动地对跌倒高危病患者进行评估及宣教,使护理人员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正确率和患者或家属跌倒防范措施掌握率明显上升,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跌倒防范的意识加强,护患共同参与更能加强患者跌倒防范效果。PDCA循环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中具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为高危跌倒住院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斯楠.PDCA循环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8,30(12):1984-1985.

[2]朱诗林,蒋谷芬,黄辉斌,等.防范跌倒护理评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11):115-117.

[3]张景兰,王燕,尹莉,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3,9(11):2850-2851.

[4]刘荃珍,王瑞.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70-71.

[5]董敏.流程管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09,13(9):60-61.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主动维护稳定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对全县交通运输系统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先期预知、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确保系统社会稳定。社会风险评估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第一责任意识,坚持科学发展,稳定为重,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的必经程序,切实做到科学评估在前,有效预防在先。

二、范围和内容

本实施方案所指的社会稳定风险是指局属各单位(科室)在交通运输工作中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措施等。

(一)风险评估范围

1、交通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中涉及群众利益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方面的有关事项决策;

2、涉及公路、工程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方面的有关决策;

3、涉及重大国有资产处置;

4、涉及系统内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调整等;

5、其他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有关事项决策。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

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从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逐一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一是合法性。主要分析评估事项决策的制定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所涉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政策、法律依据是否充分;二是合理性。主要测评是否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否超越了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可行性。主要测评事项决策或政策出台的条件是否具备,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查报批程序和周密的可行性论证,时机是否成熟;四是可控性。主要分析评价是否存在引发的苗头性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有化解矛盾的对策措施等。

三、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实施单位(科室)是稳定风险评估和维护稳定的责任主体。

四、评估程序和步骤

(一)全面掌握情况

对拟出台的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交通各责任单位、机关各科室要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群众、民意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真实了解所评事项的基本情况,为预测评估提供全面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准确评估风险

根据掌握的情况,按照评估内容,对重大事项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和重大问题,逐项进行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估。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相关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与决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众代表参加论证会、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后形成明确的论证意见。

(三)制定化解方案

针对分析研判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化解的方案和处置不稳定因素及重大问题的预案,做到解决问题与重大事项推进工作同步安排到位、同步开展工作。

(四)编写评估报告

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各责任主体要根据评估情况编制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1、基本情况和相关政策法规简要说明;2稳定风险预测评估情况;3、预防和化解工作预案;4评估结论。实行四级预警机制:即存在重大风险的为一级风险,作出不予实施结论;存在较大风险、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为二级风险,作出暂缓实施的结论;存在一定风险但可以控制的为三级风险,作出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后实施的结论;风险较小的为四级风险,作出准予实施的结论。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及按规定必须填写的走访、座谈、论证等有关的表格、资料,由各责任单位(科室)在实施前报局社会稳定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五、工作要求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各责任主体单位要充分认识实行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班子,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确保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顺利实施。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SPS协定;风险评估;科学证据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风险评估制度概述

(一)风险评估的含义。《SPS协议》即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简称,该协议是根据《农产品协议》第八部分而制定的,也是对关贸总协定第20条第2款的具体化。根据《SPS协议》的定义,“风险评估”的概念分为两种:对于来自于食品的风险,风险评估的定义是,评价食品、饮料或饲料中存在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或动物的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对于病虫害,风险评估的定义是,根据可能适用的卫生和检疫措施评价虫害或病害在进口成员领土内传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及评价相关潜在的生物学后果和经济后果。具体来说,对来自食品的风险评估只要求对人类或动物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进行评估,而对病虫害的评估要求则要高得多,它要求对疾病的进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潜在的生物和经济后果进行评估。

(二)风险评估的特点。《SPS协定》中的风险评估体现出以下特点:

1、根据风险评估的定义,字面上可以将风险评估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过程。但实际上,风险评估由于其过程的复杂性、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方法技术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一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是一个科学中立的过程。

2、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要考虑所有的风险。

3、风险评估常常是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由于各国差异,《SPS协定》并没有规定对于来自不同成员的动植物产品采用统一的检验检疫标准。因此,进口方对于不同成员方出口产品所要求的标准是不同的,在具体采取风险评估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有差异的。

4、风险评估必须是具体的,不仅对类别或项目,而是对某一具体类型进行评估。同时,“风险评估既可以是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也可以是对风险的性质进行评估”。

二、《SPS协定》风险评估规则的动态效应

(一)风险评估应当考察的各项要素

1、科学证据要素是评估的核心。《SPS协定》第2条第2款要求SPS措施必须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则不再实施。在风险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原则,而科学原则具体化地体现为科学证据原则。科学证据原则构成了《SPS协定》最核心的义务,也是所有SPS争端共同关注的焦点。科学证据须满足某些限定性条件,以使其符合《SPS协定》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规定及精神。主要的条件可以表述为以下特点:

(1)充分性。WTO成员方要实行植物检疫措施,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且要“以科学原则为基础”。“充分”是一个关联概念,如它要求在植物检疫措施与科学之间存在足够的关联,即品种测试方法与科学证据之间存在“合理的或客观的联系”,否则则认为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2)比例性。科学证据与SPS措施之间必须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合理的关联,是否存在这种关联必须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确定,包括此项措施的特征和科学证据的质量和数量,并且要求所采取的措施与能够提出的科学证据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应该根据较少的,或不甚重要的科学证据而采取较为严重的措施。

(3)具体性。作为风险评估所依据的科学证据要有具体性,证据要确实针对所存在的风险。必须对争议措施所涉特定风险进行评估,否则就表明其风险评估对所涉情况不是“十分明确的”。

(4)时间性。在判断一项风险评估是否符合第5.1条规定时,只应当根据风险评估做出时刻获得的证据来进行,而不应考虑风险评估做出后出现的科学证据。

2、科学证据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SPS协议》第5条第2款列举了WTO成员国在风险评估中应当考虑的具体因素,包括可获得的科学证据;有关工序和生产方法;有关检查、抽样检验方法;特定病害或虫害的流行等等。在实践中,引起的问题主要是:在SPS协议中没有明确提及的因素,即所谓的“科学以外”的因素,如消费者关注、文化或道德偏好以及社会价值判断等,能否在WTO成员国确定一项风险是否存在时予以考虑。目前,根据案例分析的结论是肯定的。如在“荷尔蒙牛肉案”中,专家组认为,一项风险评估,是对资料和事实研究的科学审查,不是一项涉及由政治机构作出的社会价值判断的政策实践。其结论是:科学以外的因素不应在风险评估中予以考虑,而是应该在风险管理中予以考虑,即对风险可接受的水平和选择满足该水平的SPS措施而作出的决定。但是,上诉机构了专家组的这一结论,它认为《SPS协议》第5条第2款中列举了WTO成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但这一列举不是一个“穷尽的”列举。在WTO成员国进行一项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该条款中未列举的因素。就条文来说,只规定了“应当”在风险评估中予以考虑的因素,而没有明确规定是否也能考虑其他因素,从“荷尔蒙牛肉案”上诉机构的这一结论可以看出,上诉机构对《SPS协定》第5条第2款作了扩大解释,即可以考虑其他的诸如消费者关注、社会价值判断等因素。但是,上诉机构的这一结论会不会冲击风险评估的科学性要求,会不会导致WTO成员尤其是发达国家对SPS措施的滥用,进而损及SPS协议的规范性和可预见性,这些问题仍有待反思与商榷,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引起足够的警惕与注意。

(二)SPS措施与风险评估的关系。SPS措施是指《SPS协定》中规定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只要此类措施与本协定的规定不相抵触。该条规定了成员方采用SPS措施的目的,还规定了SPS措施所可以采取的表现形式,其范围很广,包括所有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要求和程序,也特别指出了一些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等。成员方在制定SPS措施时经常必须要考虑进行风险评估,这一点在《SPS协定》中也有所体现。协定第3条第1款规定:“为在尽可能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各成员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应根据现有的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制定,除非本协定、特别是第3款中另有规定。”该条第3款是一个特殊的规定,指出了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成员方可以采取更高水平的保护措施。同时,协定本身也对该条款中的“科学理由”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且第3款中存在科学理由的情况下需要对有关风险的科学信息进行评估。“依照第5条第1款至第8款的有关规定确定卫生与植物卫生的保护水平”明确涉及到了风险评估的相关具体规则,更加是问题的核心。从协定中涉及风险评估进行的条款中可以看出,风险评估与SPS措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SPS协定》要求WTO成员方不仅要进行风险评估,而且WTO成员方必须将其最终采取的SPS措施基于该风险评估做出。

三、风险评估制度价值分析

(一)风险评估适用的缺陷及问题

1、风险评估的认定缺乏科学性。《SPS协定》第5.2条规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成员应考虑可获得的科学证据”等,第2.2条要求SPS措施的实施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证据。然而,实践中对何为科学证据却不甚明了,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探讨也不明确,容易导致风险评估的认定缺乏科学性。

2、对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其他因素规定不严密。《SPS协定》以列举的方式在第5.2条和第5.3条中规定了风险评估应考虑的科学因素和经济因素,而对科学之外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是否应加以考虑并未明确,规定不够严密。风险评估若想达到真正科学的程度,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社会因素作为日益重要的一类因素,同样会影响到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仅评估理想条件下的风险显然对现实的指导是不充分的,应考虑在存在诸多影响因素的现实社会中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3、风险评估认定的标准不统一。《SPS协定》第5.1条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制定以对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进行的、适合有关情况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同时考虑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该条文在规定风险评估义务时不甚明了,导致适用时产生了问题。依其规定,各成员有保证其SPS措施的制定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义务,但如何保证并未做具体的程序性要求。实践中出现了履行最低程序性义务的做法,即成员在证明其已经履行了规定义务时,可提交在该SPS措施制定前或制定时已获得的证据。然而,由于第5.1条并未对此有明确规定,故导致在欧共体牛肉案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大相径庭。专家组肯定了最低程序性义务,而上诉机构却认为只要成员的SPS措施与风险评估间存在实体上的合理及客观的关联即可,对程序性义务不做要求。在实体义务上,第5.1条的程序性义务不甚明了,实体性义务也存在认定标准上的不统一。各成员不亲自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其他成员或国际组织的风险评估也与其SPS措施存在合理及客观的联系,则该措施也被视为合法。

(二)《SPS协定》下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

1、确保风险评估认定的科学性。对于风险评估认定的非主流科学观点,只要是基于特定时期由有资格的受尊重的渠道提供,其本身是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命健康所做的负责任的科学观点,则采纳此种观点并无不可。另外,对于定量风险评估与定性风险评估,从实践来看,两种风险评估方法均具有科学性,可以分别适用或两者结合适用。

2、明确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对于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欧共体牛肉案的上诉机构的报告中指出第5.2条的列举并非一个穷尽性的清单。从《SPS协定》的性质来看,它是约束各成员政府行为的多边国际条约,其实质是对政府的授权和限权的规定,所以应严格将政府行为限制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在WTO框架下对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应做出明确的解释或进一步规定,将非科学性因素加以排除,保障风险评估本身的科学性。

3、明确风险评估义务。明确风险评估义务,首先应明确风险评估的实体性义务,明确SPS措施与风险评估间的关系。明确风险评估义务,还应明确风险评估的最低程序性义务。最低程序性义务实际上保证了风险评估是在SPS措施制定和实施时做出。由最低程序性义务导致的成员方的举证责任制度也应加强。无论是实体性义务还是程序性义务,都应明确风险评估是制定SPS措施时必须依据的基础,一项措施要成为正当的SPS措施,必须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做出。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佐林.WTO《SPS协议》中的风险评估问题.南方农村,2004.3.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第15篇

【 关键词 】 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项目管理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isk Assessment

Yu Ying-tao 1 Li Xin 1 Xue Jun 2

(1.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2.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cluding risk assessment purpose, scope and risk assessment models, risk assessment project specific work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ols, and related items necessary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isk assessment projectmanagement requirements. Good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risk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 Keywords 】 risk assessment; risk analysis; project management

0 引言

政务信息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风险评估是一项很基础的工作。通过对政务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了解信息与网络系统目前与未来的风险所在,充分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威胁与影响的程度,依据系统的风险和威胁,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做到“对症下药”,可以有效解决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1 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概述

1.1 风险评估的概念

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关心的是保护政务信息资产免受威胁。风险评估是有效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在网络入侵防护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程序所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工作原理是对系统所采用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发现不合理的地方,采用模拟化攻击的方式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确定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级别。并根据检查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发现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其可能的危害,为后期进一步安全防护技术的实施提供了严谨的安全理论依据,为决策者制定网络安全策略、构架安全体系以及确定有效的安全措施、选择可靠的安全产品、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层次提供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指导模型。

1.2 风险评估的范围

政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内容与范围需要涵盖整个系统,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的状况、网络及安全防护技术架构、通信链路、系统数据及业务系统加密情况、系统访问控制状况等。在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中,“人”是关键要素,无论系统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安全策略和安全手段多么现代化与智能化,都需要“人”去操作、运行和管理。如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不高,那么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会减弱,安全漏洞就会增加。

1.3 风险评估的原则和依据

1.3.1指导原则

由于政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就需要本着多角度、多层面的原则,从软件到硬件,从理论到实际,从技术到管理,从设备到人员,来具体制定详细的评估计划和分析步骤,避免遗漏。在评估时一般需遵循的如下几个原则:标准性、可靠性、可控性、保密性、技术先进和成熟性、全面性、高效性、持续性。

1.3.2相关法规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147号);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273号);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计算机机房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20984—2007)。

2 政务信息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2.1 系统调查

开展政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系统调查。通过调查政务信息系统上运行的所有应用,了解系统主要业务的流程,清楚的掌握支持业务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的结构及安全系统现状,收集风险评估所需的系统全部信息。在进行系统调查的同时,还需对系统风险评估的评估范围进行分析、界定。对系统边界进行明确定义,有助于防止不必要的工作,并对改进风险评估的质量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