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

技能培养论文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对于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解释很多,有学者从人才分类的角度思考,对于人才的分类,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技术的差异性是区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也就是通过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进行区分,“技术型人才以理论技术为主同时掌握一些经验技术;技能型人才以生产实践经验技术为主并穿插理论技术。”虽然二者有所不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出现明显的重叠交叉现象。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众多高职教育的研究者们从多维度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见表一)。

2国外研究现状

2.1办学主体的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日本以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为主。其中负责中职教育的是专科学校,以国立为主,招收的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一般具有较深的专业技能知识、较强工作能力,毕业后即可升入大学,也可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短期大学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的学生,其中以女生为主,学制2-3年,主要培养在实际生活中或职场上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专修学校学制为2-3年,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教养水平,学成后能够取得国家执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相应的技能等级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在美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社区和技术学院、工业管理学院、高校附设的职业技术课程等,内容形式十分丰富。社区学院属于短期高等学校,由社区开办和管理,学制1年。把社区和学院相结合,采用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学校学习、社会实践和全面素质,课程内容实用性强,体现了多科性和综合性,是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

2.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卡内伍纳(CarneVlaer)认为:人力资本的竞争是最强的竞争资本,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本,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个企业就能获胜。所以,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各国研究者努力探索研究的重点。

3技能大赛对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3.1技能大赛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帮助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是主体,采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上课地点在教室,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往往接受知识点比较被动,而在技能大赛中,学生全身心投入,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不断自主学习和实践,在技能竞赛中出现的项目试题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更能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

3.2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比赛,赛场设计和比赛要求,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技能大赛是企业所需要的,赛项的选择,不仅是一场实战演习,更是新技术应用的体现。这就需要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按照大赛的要求脱颖而出并获得真正的职业技能,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自身技能水平及对相关赛项理解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职业技能大赛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检阅。

3.3有助于增强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职工培训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已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在职工培训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应把二者融为一体。

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二者的含义

1、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是技能形成的准备和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转化为体验(经验)而形成技能。因此,在职工培训过程中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知识是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确定专业知识范围最重要的标准:一是岗位必备;二是可以接受。具体地说,就是要帮助培养对象掌握那些做好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并符合自身基础和学习条件的知识。

2、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技能培养仅为动做(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做技能是指在完成一项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动做,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如操作设备,拆装阀门等;心智技能主要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技能培养(MES)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完整的知识,给学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1)它以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它忽视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及个性发展,过分追求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3)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现有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形式居多,难以克服传统教材多年不变以及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致使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MES(模块式技能培养)的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通过建立模块教学模式,能够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讲练一体化,在教学上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突破:(1)解决长期以来理论教学偏多,技能训练偏少,实习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注重实际需要,建立起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这个中心环节;(3)模块式教材打破了固有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根据实际需要融化在模块中,是以技能类学习单元为一体组成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4)以技能训练场地作为课堂,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为主体作用,按技能形成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5)模块教学在实施后,可以及时评估反馈,这种评估与反馈教师围绕企业岗位劳动者的需要展开的,保证了学以致用。

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培养学员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工培训学校教师资源大体分为三个渠道:一是普通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员由于他们缺少与专业一线生产实际接触了解的机会,对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力不从心,尤其难以解答学员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二是由普通院校调转来的教师。这部分人员由于长期进行普通院校的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擅长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出不足和薄弱。另外由于对学员的学习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应付,所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弥补以上两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正规师范训练,教学基本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擅长操作,而对其原理的应用则缺乏符合教学规律的讲授,使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三种情形都不适合职工教育,因此必须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一方面是指教师不仅要有本科、专科学历证书,还要有相关技术等级、职业证书,即不仅仅是个合格的教师,同时也是合格的工程师、经济师等等。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内部结构而言,应根据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缺啥补啥,就教师队伍的外部结构来说,应依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中的基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这些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也会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动态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在设置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关键。2、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职工培训还未有一套适合成人特点的权威性的教材,因此各校在选择教材时,或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或借鉴使用糍普通院校高职教材。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可充分考虑到本校专业特点、软硬件条件和学员的接受能力,但各教师力量有限,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有别,很难整体上保证教材编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还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照搬照抄普通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职工培训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应用为主旨,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际。要以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员立足本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调动发挥成人学员生活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变成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与企业联合,创建稳定的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条件,职工培训应根据培训工种、培训任务、培训目标的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实习项目,配备性能比较先进的、种类比较齐全的、数量充足的实习设备和模具进行模拟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单纯靠学校本身建设一个封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是很难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的。因此,必须同企业、厂矿、集团联姻,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坚强后盾和稳定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按职工培训要求组织实习和实践教学问题。

4、改革考核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职工培训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已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在职工培训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应把二者融为一体。

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二者的含义

1、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是技能形成的准备和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转化为体验(经验)而形成技能。因此,在职工培训过程中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知识是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确定专业知识范围最重要的标准:一是岗位必备;二是可以接受。具体地说,就是要帮助培养对象掌握那些做好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并符合自身基础和学习条件的知识。

2、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技能培养仅为动做(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做技能是指在完成一项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动做,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如操作设备,拆装阀门等;心智技能主要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技能培养(MES)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完整的知识,给学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1)它以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它忽视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及个性发展,过分追求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3)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现有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形式居多,难以克服传统教材多年不变以及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致使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MES(模块式技能培养)的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通过建立模块教学模式,能够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讲练一体化,在教学上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突破:(1)解决长期以来理论教学偏多,技能训练偏少,实习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注重实际需要,建立起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这个中心环节;(3)模块式教材打破了固有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根据实际需要融化在模块中,是以技能类学习单元为一体组成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4)以技能训练场地作为课堂,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为主体作用,按技能形成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5)模块教学在实施后,可以及时评估反馈,这种评估与反馈教师围绕企业岗位劳动者的需要展开的,保证了学以致用。

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培养学员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工培训学校教师资源大体分为三个渠道:一是普通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员由于他们缺少与专业一线生产实际接触了解的机会,对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力不从心,尤其难以解答学员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二是由普通院校调转来的教师。这部分人员由于长期进行普通院校的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擅长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出不足和薄弱。另外由于对学员的学习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应付,所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弥补以上两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正规师范训练,教学基本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擅长操作,而对其原理的应用则缺乏符合教学规律的讲授,使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三种情形都不适合职工教育,因此必须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一方面是指教师不仅要有本科、专科学历证书,还要有相关技术等级、职业证书,即不仅仅是个合格的教师,同时也是合格的工程师、经济师等等。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内部结构而言,应根据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缺啥补啥,就教师队伍的外部结构来说,应依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中的基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这些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也会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动态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在设置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关键。2、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职工培训还未有一套适合成人特点的权威性的教材,因此各校在选择教材时,或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或借鉴使用糍普通院校高职教材。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可充分考虑到本校专业特点、软硬件条件和学员的接受能力,但各教师力量有限,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有别,很难整体上保证教材编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还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照搬照抄普通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职工培训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应用为主旨,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际。要以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员立足本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调动发挥成人学员生活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变成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与企业联合,创建稳定的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条件,职工培训应根据培训工种、培训任务、培训目标的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实习项目,配备性能比较先进的、种类比较齐全的、数量充足的实习设备和模具进行模拟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单纯靠学校本身建设一个封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是很难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的。因此,必须同企业、厂矿、集团联姻,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坚强后盾和稳定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按职工培训要求组织实习和实践教学问题。

4、改革考核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形势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有了明显的变化,学历加技能成了用人单位追求的综合指标。为适应人才需求,各校相继把职业技能培养纳入议事日程,这有力地推动了院校储备知识、储备技能的热潮。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应用型”,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在具备必要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一、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

职业技能培养是这个核心的一个特定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能培养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与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职业技能本身是一种复合能力,学习化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化学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还包括准确的量的概念,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等内容。它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内涵,内容涉及面广,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教学,还可以进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积极、坚强的性格,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才能较快增强。

二、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技能培养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实践

(1)运用归纳对比法,帮助理解记忆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完善、更新,往往对同一名词将有几种不同的定义,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为使学生扩大加深知识面,对各种定义、概念均做详细的介绍、对比、推敲,以便于学生自学,并激发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法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加深了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并使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完整、系统。

(2)实施讨论式、提问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既要传授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分析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作者提出下面两种教学的方式:

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打破了单独由教师讲述这一死板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问式教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提问,增强课堂教学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

(3)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每次课后都要布置复习思考题和习题,按层次、分类别,精心选择。通过做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他们发现自己不但掌握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就会体会到学习乐趣而感到兴奋,同时激发了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百分之百批改作业,解答疑问,及时发现薄弱之处并予以指正,使学生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严格掌握理论考核的试题质量,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

2、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实验教学实践

化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熟练使用和操作各种仪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意识等职业素质。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

化学实验要把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注重教师的示范操作和指导。其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意安排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对实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帮助,既可培养实验能力强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训练强化提高实验能力弱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2)重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单调重复的操作实验中充实一些新的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一种方法。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分析化学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提高,找出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很好的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对学生成才,尤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人才,已成为实验教学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化学实验的特点,我认为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考核,全面、客观、合理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有利于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周兴胜.化学教学法初论[J].教育探索,2002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 无论是透过“李约瑟问题”,还是纵观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都折射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与落后。如何能够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加快赶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笔者认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前提,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从科技创新内涵看我国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科学创新主要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过程;技术创新具体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即科技成果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科学与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科学创新过程中同时伴有应用研究的创新。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既是科学理论、科学规律的发展,又是技术原理的发明和创造,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创新是资金向知识的转化,而技术创新则是在资本的支持下,使知识通过市场向效益、利润的转化。促使资金向知识转化和使知识向效益与利润转化的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借助外在辅助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整个转化过程中人是关键,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大小。因此,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人们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挖掘人们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学习和培养,学习和培养的过程既是个自主的过程又是个受动的过程。在这个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与培养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社会价值观念等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宏观方面入手,创新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微观环节。要从源头、从幼儿、从家庭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 从我国科技创新现状看人才培养 从科技创新的性质表征、行为表现、创新体现的意义看,可把科技创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创新是以传统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为基础而进行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诀窍的创新;第二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的创新;第三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原理的变革和创新;第四个层次的创新主要是指基础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第一、二层次是沿着当前(有的是世界水平)的技术理论和发展路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探索性地去做出新发现、发明和创造。我国目前主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1986年3月2日,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建议跟踪研究世界高技术发展。同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制定了“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实施重点突破。这条科技创新路线的特点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发展道路走,技术路线是成熟的,技术源头在别人手里。搞技术引进进行跟踪研究并创新,出发点是积极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1数据智能分析师培养

就业前景分析方面,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预计,未来即将出现一类新型的专业人才和职业岗位——数据科学家,当然数据智能分析师也会应运而生。现下时代是数据时代,甚至称之为大数据时代,企事业单位面临大量数据如互联网数据、医疗数据、能源数据、交通数据等,实际应用中普遍遇到分析能力弱、噪声数据多、缺少分析方法、分析软件能力差、模型可信度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不能满足需要,而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知识发现等智能技术可以为数据智能分析方法与工具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4月24日,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在第4届“技术开放日”上正式宣布推出“大数据引擎”,数据智能概念由此产生。数据智能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分析、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隐藏在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寻求有效解决方案及决策支持预测。目前社会急需懂得智能技术的各层次数据智能分析人才,可以预计,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人员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培养手段探索方面:①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横向纵向设置课程群,面向数据智能分析,以案例为导向贯穿“线”上的各关节点课程,比如以数学基础课(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大类专业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智能分析专业课(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多维数据分析)为主线,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②立足培养“计算技术+智能信息+知识技术”的高级数据分析师,理论学习—随课实验—集中实践—科技活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协调配合,“资格认证—竞赛获奖—奖学资助”激励培养;③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契机,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大数据计算思维和认知能力,使其掌握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工具和开发环境。政策导向分析方面:建议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紧密协调合作,设立适应新时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数据智能分析师”认证[6],当然将大数据智能分析纳入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可选项也是当前的一种解决方案,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认可度,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归属感,更好地培养各层次的数据智能分析人才。

2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其进展比计算机技术要慢许多,根本问题在于高级智能的载体——“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有了长足进步,国内已相继有20多所高校面向市场变化和未来需求,自2004年以来陆续开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尽管大多数智能技术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备,但实际应用的强劲需求与问题解决能力超越了薄弱理论基础的约束。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都适合教师与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1)研究型教学。蓬勃发展中的智能技术需要教师启发式、创造式、批判式地“教”,学生也要创造式、批判式地“学”。教与学要能够从研究思维、问题探索、模型改进、算法优化、脑认知和自然智能指导的角度推进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半监督式学习与自监督学习为主导,鼓励引导深度学习,经典案例、前沿讲座、讨论探索贯穿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注重创新科技实践、问题探索、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研究性专题报告、以课程为基础的作品开发等创新效果和教学效果。2)“研究型分组”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成熟教材不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做出调整,又加上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本身的发展探索与实际应用现在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决定了专业老师大力推进“研究型班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班基础讲授”+“小班研究型讨论”+“小组探索型课题实施与报告”的教学体系,同时来自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作为助教协助专业老师对小班(组)课题讨论进行引导。3)科研训练提高学习积极性。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引导学习,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的数学基础课,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支撑,很多学生会怀疑这些知识在将来本专业学习中的用处,课堂课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别学生还会由于认识滞后,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基础知识学习,以致于专业分流后表现为学习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吸收本科生参加科学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使他们发现数学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发现部分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读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一步强化其科学创新能力,势必会使其获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大类培养模式下强化专业教育与实践,专业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地等待学生选专业转变为吸引优质学生,以大二上学期为主要时间点,引导大类专业学生对特色专业的兴趣,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活动吸引选拔学生进科研团队,同时实施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活动。专业教师、班导师可宣讲专业特色和就业前景,指导本科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科技竞赛、开发智能技术特色作品。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计划,需要本科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大类下各子专业的特点和特色,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大类培养结束时分流到各特色专业。因此,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和专业科技活动的时间点很重要,从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一直延续到本科毕业,同时实施“泛毕业设计”(即大二选方向并实施课题基础储备,大三实施课题,大四结合专业实习完善毕业设计)[3],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本科生大二大三充裕的课后时间,也缓解了大四本科生面临就业、考研、出国等问题的突出矛盾。

3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

智能技术已成为当前技术革命创新的源泉,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比如2014年11月2日开始处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海洋量子号”邮轮也因为大规模运用了高科技智能系统而号称“世界上第一艘智能邮轮”。智能系统是建立在“智能技术+计算技术”基础上,结合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运营、服务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为了适应智能系统开发人才的培养,应该建设智能终端实验平台、计算智能实验平台、脑认知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训基地,推进实施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技术、智能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与工程课程设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人机交互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教学实践活动。

4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管理、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众多领域,需要大量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笔者认为,以下4条措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①充分发挥大类培养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优势,开放“全校特色专业选修课”,跨专业、跨学院科教团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复合性、应用性;②引导并严格要求B学分课程学习,特别是设计规划实施好“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企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计划;③交叉融合办好本科生二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对知识的渴求,允许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另一个专业,并提供配套措施,保证二专业学生能获得优质教育,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本科生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复合人才;④通过与企业横向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紧跟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

5结语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

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

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

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

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技校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当人们还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等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又走到我们面前。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涌现,使我们欣喜不已、应接不暇,这一切不仅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启迪。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搞好技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从技校生现状及新形势下对技校生的要求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生现状分析

1、语文基础差且不均衡。技校生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基础差尤为突出,有的学生是“买”和“卖”、“坐”和“座”都分不清;还有部分学生连拼音都不会读,常见字不认识,老师提问问题,答非所问,表达不清楚,朗读课文结结巴巴,写作水平较低,连请假条都不会写,作文中错字连篇,内容表达不清,语言不通顺,篇幅短小,而且他们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极不均衡。

2、学习环境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技校读书的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因素不得不选择“捷径”减轻负担外,绝大多数在学习方面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症,这些人的厌学情绪较强,对学习没有兴趣,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学习风气,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学习风气。这些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关,有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整天喝酒,打牌,对子女学习,不管不问;有的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物质需要,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忽视学习的正确引导;更有一些家长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使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整天沉溺在上网,打游戏中,由于这些因素造成了技校生的学习环境较差。

(二)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这对语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当今时代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获取信息,熟练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与人交往与沟通以及学习研究的能力,从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该如何培养技校生的语文能力呢?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将技校语文的层次定位搞清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要求,但对于大部分技校生而言,他们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技校语文应当是应用型课程,侧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

其次,必须改变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模式。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工具,往往也作为考试的参考资料。因此,教材的改革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起到先锋作用,教材不改、考试就很难有大的变革。考试不改,教学就会有很多束缚。眼下,有不少的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上大多以体现地方特色为主,在结构上以知识划分模块,形式单一,形式缺少多样化,缺少各种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我们还必须在以上两方面作出努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公共基础能力。技校语文对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处理得并不合适,重读写轻听说、重书面训练轻口头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技校语文教材也是属于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体系的类型,不能满足听说训练的要求。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时代的需求。技校语文教学因由应用文读写、文学作品欣赏、语文交际训练三大模块组成。这三大模块恰好可以完成《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技工学校语文课的任务: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使技校生今后能更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技校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技校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技校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当人们还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等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又走到我们面前。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涌现,使我们欣喜不已、应接不暇,这一切不仅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启迪。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搞好技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从技校生现状及新形势下对技校生的要求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生现状分析

1、语文基础差且不均衡。技校生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基础差尤为突出,有的学生是“买”和“卖”、“坐”和“座”都分不清;还有部分学生连拼音都不会读,常见字不认识,老师提问问题,答非所问,表达不清楚,朗读课文结结巴巴,写作水平较低,连请假条都不会写,作文中错字连篇,内容表达不清,语言不通顺,篇幅短小,而且他们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极不均衡。

2、学习环境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技校读书的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因素不得不选择“捷径”减轻负担外,绝大多数在学习方面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症,这些人的厌学情绪较强,对学习没有兴趣,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学习风气,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学习风气。这些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关,有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整天喝酒,打牌,对子女学习,不管不问;有的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物质需要,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忽视学习的正确引导;更有一些家长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使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整天沉溺在上网,打游戏中,由于这些因素造成了技校生的学习环境较差。

(二)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这对语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当今时代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获取信息,熟练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与人交往与沟通以及学习研究的能力,从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该如何培养技校生的语文能力呢?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将技校语文的层次定位搞清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要求,但对于大部分技校生而言,他们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技校语文应当是应用型课程,侧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

其次,必须改变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模式。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工具,往往也作为考试的参考资料。因此,教材的改革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起到先锋作用,教材不改、考试就很难有大的变革。考试不改,教学就会有很多束缚。眼下,有不少的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上大多以体现地方特色为主,在结构上以知识划分模块,形式单一,形式缺少多样化,缺少各种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我们还必须在以上两方面作出努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公共基础能力。技校语文对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处理得并不合适,重读写轻听说、重书面训练轻口头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技校语文教材也是属于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体系的类型,不能满足听说训练的要求。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时代的需求。技校语文教学因由应用文读写、文学作品欣赏、语文交际训练三大模块组成。这三大模块恰好可以完成《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技工学校语文课的任务: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使技校生今后能更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技校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技校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0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学习环境

1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提出建构主义(eonstrucifvism)观点的代表人物。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19r72)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角度指出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该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是“同化”与“顺应”。“同化”(assimiktion)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accomodation)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同化”与“顺应”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逐步的建构,在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调整、提高与发展。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维果斯基为核心的维列鲁学派还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特洛克(M.S.Wittrock1988)研究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Jonassen.Marra,R.&DJonassen,1992)等人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的研究与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实际应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3.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3.3.1.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3-3.1.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3.3.1.3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1.4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2教与学的角色

3.3.2.1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3.2.2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4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4.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4.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实现主动意义建构的平台。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视听说教学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视听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学习、了解、探究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英语教材目的语文化知识及文化信息量大的优势,教学实践设计关注语言与文化的比重,以文化“渗透”与“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熟悉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对比并找出异同,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语言素质。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转变“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的传统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为高师英语教学提供—个“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实施的借鉴,为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创新途径。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多种操作方法并用,强化职业技能的平行置换

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教师的基本素质[1]。职教师资技能人才与一般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区别在于,职教师资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理论、技能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提高教与学充分自我融合的能力,在充分吸收和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操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难点,强化职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运用恰当的操作手段已经实现、完成了训练课题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转换操作方式并得到相同的训练效果,这便是职教师资在技能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平行置换”法或“舍近求远”法。

1.基础训练模块中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平行置换的案例。职业技能中的扎实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职教师资职业技能提高的唯一出发点。对于首先接触的职业能力要素,往往会在受训者心中留存较长记忆,随着难度的递增会反复出现先前掌握的操作技能。当已有技能熟练掌握后,对后续实现同样目的、效果的新技能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我可以称之为前期技能影响因子。在训练及教学过程中,受训者根据习惯性选择原则会放大前期技能影响因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技能捷径。面对企业生产的实际环节,从业者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高效、便捷的实施方案,而不会去舍近求远。这源于对多种技能操作方法的灵活掌握,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技能实现方法,是经过无数次反复的能力记忆所演变的。职教师资既然也是一般性职业技能训练的对象,同样会产生不同比例的前期技能影响因子。首先,在日常的技能训练中将一般性的实训任务有针对性的筛选,选取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实现相同的训练效果。这样的目的是重点培养职教师资在应对多种不同的情况,选择更多种操作技能的应变能力。通过技能的平行置换,会使职教师资能够在实现相同效果的技能操作方法中灵活抉择。同样对不同操作方法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能够在特定程度上缩短职教师资获取实践经验的周期。

2.多种职业技能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技能操作方法会有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在技能训练中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得到相同的训练结果,往往会伴随其中的部分操作方法有选取不当之嫌。这正是未加修改的训练项目,运用了技能平行置换教学法后给受训者带来的感官反应。将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所得到的训练结果分析对比后,能够分析出受训者单一个体对前期技能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重新制定训练计划,为后续的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3.改进现有训练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更为适宜的操作方式。为了使职教师资能够对多种技能操作方法灵活掌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技能手法,并具备将具体的操作过程演变成特定的教授能力,可以通过调整现有的实训项目来实现。首先在保证不弱化原有技能点的前提下,将同一训练项目调整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的效果,鼓励大家在训练中多讨论、多创新、多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各技能点的固有特点,明确自身各技能要素的薄弱环节,这样将会在不同情况下锻炼自身应对多种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巧用教学方法,技能与讲授齐头并进

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职教师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乏各种教育理论、教材教法、微格教学等课程的学习。但需要知晓,职教师资是否能够真正将正确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教师需要下大力气,在现有的实训教学环节中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职教师资控制教授对象的学法等环节,使其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实现职业技能水平、教授水平同时提高。

1.案例教学法与研习的学法相结合。操作技能在学习前对所需理论知识、操作要领作出的提前研究、预习称之为研习。在教学案例实施之初将学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同学,使大家能够在案例进行前有先入为主的研习过程,在职业技能训练开展中并分别由受训者汇报、讲解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点、技能点,能够充分体现受训者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仅仅将部分知识、技能操作中学生研习汇报的遗漏、重难点不透突出的部分加以强化。通过案例教学法与研习学法的相融结合,能够充分调动职教师资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的转换,会以学生、教师的不同角度充分考虑所学知识、技能,将会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2.项目教学法与技能展示的学法相结合。项目教学法中,针对该项目具体训练重、难点及实施方案是职教师资以小组为训练单元共同制定的。通过明确的实施方案,小组采用团队或个人训练的方式实现既定训练项目。项目教学法是团队协作、集体凝聚力、个人魅力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训练项目进行周密的教学安排,从中挑选出执行效果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推荐优秀产品、训练作品的完成团队或个人以展示、讲授的方式,向其他组介绍训练经验、学习心得,从而使大家在多个操作方式的不同优点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操作技巧。另外,优秀产品的展示,能使大家对自己技能的提高充满信心,设定目标继而努力实现。

3.情境教学法与总结分析的学法相结合。特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情境的设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就教学的具体过程,通常是以逼真的教学素材营造真实的工作目的,以逼真的训练环境、管理方法营造真实的训练环境,指导教师以逼真的工作部署,指导职教师资完成近似真实的工作产品。当实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严格执行真实工作的各项要求,才能真正发现训练、学习中的种种问题。通过学生得到的真实感受,结合换位思考的分析方法,能够总结出自身技能水平所欠缺的真正原因,排除其他次要的干扰因素,从而锤炼自身过硬的职业技能。

(三)以不变的教学大纲制定机动灵活的教学任务

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许多职业院校所认可。但现如今,除培养了相对较高文化素质、理论知识外,使我们很难找到二十多年前技工学校一线工人培养模式的真正感觉。能够真正达到产训结合的培养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就首先需要从职教师资抓起。

1.将职教师资的职业技能要素重新划分,与生产实际渐进融合。产品生产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很彻底的融合,原因在于产品追求的效益需要即刻显现,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往往重在长期学习、训练后所达到的质量,两者有着一定层面上的矛盾。当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分时宜的引入产训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会使两个方面的效果均不理想,虎头蛇尾在所难免。针对产品生产的机动、灵活、具有时效性等特殊特征,将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划分,具有明显产品应用属性的训练技能点更细分化。当生产产品与技能训练不谋而合之时,教学团队需要迅速反应,分析、商讨产品中的技能点与训练中的重、难点结合的契合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实现进行产品与组织教学双轨运行。

2.教学计划的灵动机制要可控、可调、可监督。教学计划的快速响应是产训融合的关键,没有行之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方案制定计划,无法满足真实产品训练的效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调控制度同样会使教学、生产秩序混乱。在执行初期要渐进式的融合,在训练的关键点上尽量反复论证,通过实验性部分职教师资验证后再执行,这样通过几轮反复的教学尝试,会逐渐掌握各教学部门、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实现质量可控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重人才培养的过程监控,适当调整技能鉴

定考核比重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的大背景下,其考核要点中的知识与技能考核比重一直被鉴定部门采用并执行。随着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采纳。在职教师资职业技能训练中开展过程监控、模块考核等教学创新设计,是完全符合今后一段时间内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旋律。

1.监控技能要点的掌握过程,将失误进行分类。技能的熟练掌握是要将陌生的动作要领、操作方法在多次摸索中逐渐适应,进而形成一种能力趋势的过程。但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出现不同情况的失误。需要在职教师资中不断总结和客观评价错误出现的因素,将技能操作的失误进行分类。禁止出现的操作失误需要反复强调,在容易发生疏忽性失误的关键点要有明确、清晰的提示,保证在技能训练的整个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

2.以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为评判标准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实训教学开展中,职教师资首先针对技能的初始阶段选取技能的基础模块,开展产训结合的项目、案例职业能力训练。当对训练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时,要始终以产品质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增强职教师资的质量意识。将当前教学模块训练内容的成绩评定,采用小的训练考核形式逐项测试,产品的质量以合格、不合格界定。当大部分技能模块考核产品合格后,可以进入拓展模块、自选模块的学习阶段,基础技能模块未能达标的则需要重新进入基础模块继续训练。基础模块合格后允许参加技能鉴定考核,这样就基本实现了强调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弱化了为了技能鉴定而最后制定针对性的单一应试型训练。经过教学的创新尝试,可以根据具体训练的开展过程、实施的效果逐渐改变技能鉴定考核的分值比重,提高职教师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监控的分值比重,对于职教师资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侧重技能掌握的细节分析,跟踪技能水平的相对提高幅度。通过各训练模块的阶段性考核,分析职教师资各能力要素的掌握情况。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哪些技能点是职教师资很难掌握的、哪些是完成较好的项目。在将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及自身分别比对后,及时总结反馈,为后续的技能训练提供数据分析依据。通过实验性教学尝试后,详细的分析、对比培养职教师资的创新实训教学模式与普通实训教学训练后的技能鉴定、考核成绩。充分考量产训结合的项目、案例、过程监控的技能训练模式及产品质量标准的模块化考核评判方式运用的是否合理。

二、结语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3篇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通过相应教育体系,可以使我国师范生掌握相应教学技术,促进我国教师梯队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些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限制,使得在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培养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教学材料落后

由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发展迅速,使得相关理论和操作体系也在不断变化更新,与之相对,相关教学材料也需要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和趋势而不断更新。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我国很多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实际发展需求。

(二)教学方式单一

在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培训体系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等技术使用范围有限,一般主要用于教学材料播放,以及进行一些简单教学辅导,教学方式单一,因而难以形成泛在学习环境,使得师范生在进行学习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泛在学习对于师范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作用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已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由于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泛在学习平台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促进硬件设施建设

泛在学习对于信息技术依赖性较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演示,同时,如果要使师范生可以随时开展知识学习,就必须建立发达的校园网络系统,使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智能便携设备进行知识学习。因此,泛在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硬件建设水平,帮助广大师范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知识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相关知识水平。

(二)促进学习文化构建

在泛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学习,因此可以快速构建出一套较为明显的学习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师范生而言,由于其未来将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在泛在学习氛围构建过程中,可以使师范生得到陶冶,使师范生明白学习文化对于学生学习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构建,全面提升最终教学效果。

(三)促进教育资源积累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4篇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仍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比较反感。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与此同时,我针对汽车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在学法上给予学生耐心指导,循循善诱;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学生的身份也由学生转变为“销售顾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场所也部分由室内变成室外。第一部分的仪容仪表内容在室内完成,其他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场地挪到室外。因为近几年来学校开车上班的教师很多,教学楼后俨然是个停车场。这就为我的室外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教学楼后的教师停车场就变成了我课堂上的“汽车销售展厅”,在授课时搬几张桌子就变成了展厅的休息区。学生以销售顾问的角色来体会老师的授课内容,这样枯燥的理论教学就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整车销售过程中有“六方位绕车介绍”这个内容。如果在课堂进行的话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是很难实现教学任务的。但是在实际的轿车面前,学生就知道销售人员围绕汽车的车前方、车左方、车后方、车右方、驾驶室、发动机盖六个方位展示汽车。抽象的内容就具体化。

二、调整课后作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技能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结束后会给学生布置作业。无非就是按照课本的课堂练习给学生布置理论上的作业。学生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书写就可以。但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学生除掌握理论上的知识点外,对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我就结合我校附近4s店比较多的这一特殊地理优势,在布置学生作业的时候,除理论作业外,我还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到周围的4S店去调查,深入到4S店了解汽车的销售情况。周六周日安排学生到4S店参观学习。让学生观察汽车4S店的销售顾问是怎样接近顾客、怎样和顾客洽谈、怎样处理异议等相关内容。每次参观和学习回来都要求学生记好笔记,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地体会到做好一个汽车销售顾问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并在和真正的销售顾问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突破方向。

三、调整评价方法,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要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关键取决于培养对象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或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自信。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惯用的方法评价学生,只会再次挫伤其积极性,甚至导致其自暴自弃。中职学生基础不牢,但热爱动手操作,企业也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采取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评价主要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出勤、平时测验四个部分。分值分别是:课堂表现5分、作业5分、出勤5分、平时测验10分。这四个部分站到学生总成绩的25%。期末评价为100分,最后折合成7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相加就是该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就要求学生平时上课也要注意,不论是课堂听课、回答问题、出勤还是平时的测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否则该项成绩也不合格进而影响到期末的总成绩。期末评价我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安排学生参加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用比赛成绩代替学生的期末成绩。在比赛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比赛的要求着装整齐,面部要适当修饰。比赛时我还会安排好照相人员为学生照相为他们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这样学生积极性就非常高。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我会给点小奖品当作鼓励。比赛前制定好比赛规则、比赛内容和评分标准。比赛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汽车营销基础知识。这部分为笔试就和期末试卷是一样的道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一部分就是实践技能部分。主要内容是两部分:一部分为汽车销售技能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车辆的掌握情况、接近顾客、洽谈和异议处理这部分的内容重点是灵活运用六方位绕车介绍的情况。另一部分是考查汽车展厅服务接待技能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礼仪接待、环车检查、问诊交流、派工备料等基本技能。比赛的场地也是学校的教师停车场。评委老师除了科室的相关教师外有时还会聘请4s店的有关人员。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最终的比赛,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最后的梳理、总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那种不甘人后、努力争先的精神就会激发出来,学生在准备技能比赛的同时,除掌握理论知识外,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提高。

四、结语

技能培养论文范文第15篇

高校的基石是教书育人。良好的教学质量,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校一贯的目标,而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学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教学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国家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因此绝大部分新进教师都要通过考核才能上岗。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能力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一方面,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师范教育的背景,对教学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实践,尽管入职前有短期培训,但却难以带来质的提升。工作后,由于专业的限制使得青年教师缺少和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加之学校对信息技术能力与课程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重视或不规范,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被忽略。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坚持按照自己曾经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授当下“数字原著民”背景的学生,尽管部分教师意识到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整合,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能力的诉求。剖析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能力发展存在现实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训不多。高校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提供的培训较短,没有专业针对性,且机会有限。这使得教师入职后很容易忽视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力,甚至是忽视教学质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科研工作中。

第二,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的多为教育观念,但这些观念性知识很难直接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的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教学情境时产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即使青年教师完全掌握培训课程中的知识,仍然不能确保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培训多在教学现实场景外开展,脱离现实教学场景的培训难以给受训教师深刻的印象,使其缺乏对所学技能在课堂中实际运用的直观感受。

第四,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大多被动地接受观念、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其主动性被抑制。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受训教师最主要的学习需求,他们会对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积极配合学习。反之,培训效果就不会深刻,无法带来培训后的反思,改善教学更无从谈起。

第五,绩效考评机制动力不足。很多高校仅重视科研的考评,相反,学校的基本职能——教学,却常常只有课时数、是否有教学事故、学生获奖情况等几个简单的考评点,师生互评、课堂教学评价等仅仅被定义为参考依据。在这样的大方向下,课堂的信息化程度就更容易被忽视。

二、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

针对上文对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能力发展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消解困境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量:第一,重视青年教师入职新鲜期的教学习惯培养,重视入职初期的培训力度和频度,帮助青年教师形成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基本理念和包含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良好的备课范式。第二,减少培训中大量的理论灌输,将信息技术的培训回归到教学的本质问题上来,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三,在培训中构建更多的真实场景,营造多维的任务,使得受训教师不断接受各种现实教学场景的考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的内容,使得培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增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增大。第四,强调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的平等互补关系,可以以团队和研讨的方式,交流困惑,增进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并生成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五,关注受训教师的后续支持,从情感、专业、资源、制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氛围支持,提供足够的外部动力。具体而言,困境的破解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和人员整合,形成合力构筑培训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训理念的更新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发展多年的建构主义理论,是目前实践效果最好的指导理论。但是,很多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本身却是以传统教学结构来设置培训课程,即按照“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传授如何在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寻求学生的自我建构,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之中,其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教师的角色转为主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的培训也应该遵守这样的课程结构,密切关注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同时,新型的“双主”教学结构也要注意学教并行,互动共促。

(二)培训人员的整合

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涉及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学专家。术业有专攻,不同知识结构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与关注点。传统的培训将学科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置于过高的位置,而实际上信息技术专家、学科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并不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不同视角下的专业融合。应该将信息技术特长、学科专业与一线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沿着思考、设计、实践、观察和反思改进的线路进行。学科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不再是分上、下半场为教师培训,而是跨学科视域统合下的团队协作。同时,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本身已经比较优秀,不能被简单地认定为需要帮助的弱势者,培训应该是建立一个共同体,更多地进行平等交流。

(三)培训平台资源的整合

搭建有长效机制的网络互动平台,记录教学的过程和教师的成长经历,有效整合教学优秀案例和素材,辅以定期的交流研讨,延展培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四)制度的保障

1.校际合作。由于资源与人员都是跨校的,因此培训不可能由一家单位来全部承担,院校间的协作成为必然。培训团队的多元化,能碰撞出智慧和创新。另外,要建立激励制度保障稳定的培训核心团队,建立高效能的共同体,秉承开放、多元的主导思想,形成有效地输入并产生积极正面的输出,在良性的过程中不断提供激励措施不断优化整个系统。

2.校内绩效制度倾斜。良好的政策倾斜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更多倾向教学的绩效考点;细化考评等级与标准,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设置更多职称评定的考量维度,使得教学的地位与科研的地位能平齐,允许更多教学型教授的出现。

三、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

(一)重视研究视域的融合

加强跨专业、校际间的合作,整合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力量,以研究团队的方式改革教学形式,同时加强教学研究课题与力量。比如可以跨校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比赛,吸纳优秀的信息技术人员或者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

(二)建立机制与制度

提升高校教学督导的地位,或者建立专门的教学中心等相关职能机构,有计划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从管理角度整合项目、资源、绩效评价等,以服务教师为出发点,形成整体的培训规划。以不间断的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优秀教师讲座、展览等活动与项目为抓手,从方法、资源、教学设计、媒体、评价等多方面开展咨询、研讨、竞赛形式的帮教联动,形成重视教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氛围和机制。在评价标准上明晰细节,充分发挥制度的杠杆调节作用,保证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的同等地位,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和奖励措施的制定中给予适当的倾斜,从而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对教学的关注。

(三)培训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首先,变定时定期定内容的培训活动为“项目依托+专题串联+微格教学”的培训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发有针对性的项目研究,如内涵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多种教学研究项目。其次,将集中的培训转化为专题的形式分布在项目中进行,如白板在课堂中的运用、如何提问等针对性极强的小型研讨。最后,重视在实际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培训。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微格教学的拍摄和观摩研讨,通过微格教学直观感受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的经验与教训。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将整个培训体系变成实战状况下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校本培训

由于各个高校的生源各不相同,专业学科的设置也各有方向,因此,在依靠跨校级间合作的同时,还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培训。要利用本校资源,充分发挥本校优师名师的帮教作用,在绩效考评制度的支持下使更多老师能得到同行同专业优秀教师的系统指导,同时也有条件在自身课堂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验。

(五)提供技术支持

搭建教师学习的网络协同平台,结合重构的培训体系建立技术推广区、资源库和研讨区。技术推广主要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及相关专业软件,包括操作方法、安装与汉化包、应用小样例的介绍等。资源库以微格教学、专家点评、优秀教学案例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课堂反馈评价为主,通过高校举行的多项信息技术教学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资源库。结合项目管理,发动和邀请专家就资源库和项目进行中的问题研讨交流。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