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开放教育 会计学专业 情景化教学 因子分析

一、电大开放教育会计教学背景

电大教学创办至今,选择科学合理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电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电大教学大致采用了四种教学模式,即1979年―1984年,电大创办起步阶段,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模式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录制的录像带。1985年―1999年,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从以听录像带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改为配以面授辅导的教学模式。1999年―2012年,这是电大发展的重要阶段。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跨越空间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应用。2012年开始,电大教学着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极力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纵观这四个阶段发展过程,不可否认在不同阶段,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都有它的合理性、有用性、可操作性。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对象的变化,学生学习目标也在变化。从在岗学习充电向就业学习转换,从应试学习向实践操作学习转换,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何从传统的、封闭的高等教育情境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用人单位需要、职业技能强的社会有用人才,改变毕业生进入单位对会计实务工作无从入手的尴尬局面,显然成为开放大学的首要问题。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开放教育恰恰对实践操作环节重视不够,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只安排“毕业论文”与“调查报告”作为本专业的实践环节。“情景化”教学才是开放大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尝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会计专业“情景化”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情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和分析

(一)课堂教学调查分析。1.研究工具。本研究对情景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课题的文献分析,共采用一级指标五个:教师能力、教学设计、环境设计、学生课堂行为、教学效果。一级指标下又分设二级指标,具体见下表。

2.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1)问卷信度。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台州电大2014和2015级的经管专业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共派发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调查问卷后,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问卷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频数分析。提高分析问卷的可信度,用Alpha系数法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问题,可得系数值Alpha远大于0.60,可信度较好。(2)问卷效度。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调查问卷中用“情景化”教学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指标共有18项,分析研究其适当性,选取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MO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KMO的值不高,数值大于0.6,适合用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是,显著性相当高,所以可以对该样本进行因子分析。

(二)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本次调查面向浙江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对专业开展“情景化”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中有79.6%的学生具有会计知识背景,即曾经系统地学习过会计理论的知识或从事会计专业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知R的理解更深入,对课堂“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也更佳。本次调查共组织2014级、2015级和2016级的经管专业共6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14级、2015级的学生明显多于2016级新入学的学生。相对而言,2014级和2015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检验相对迫切,尤其是2014级的大三学生专业课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表中男女生的比例有较大差异,被调查对象中有76.7%的是女生,这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本身男女数比例实际是相符的。

(三)会计课堂“情景化”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因子分析。为了研究“情景化”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深度挖掘调研数据的内容,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共性因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的,描述了隐藏在一组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但该隐性变量是可以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内容。

1.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因子分析的主要思想。用数学模型表示,则有:

x■x■…x■=μ■μ■…μ■+a■ a■ … a■a■ a■ … a■… … … …a■ a■ … a■ F■F■…F■+ε■ε■…ε■

F=(F■,F■,…,F■),

是不可观测的变量,是隐藏在变量中变量的影响因素,是公共因子。ε是不能被前m个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为特殊因子。

2.因子分析过程。从实验数据中得知,KMO值大于0.60,球形检验显著,两个条件都满足,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大,显著性也高,可以做因子分析。对该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6%,满足因子个数对累计贡献率的要求,可以选择四个因子。可以看出虽然旋转前和旋转后因子总方差贡献没变,但单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有效模型获取,旋转了因子载荷矩阵,得出结果。每个因子在有些变量上载荷较小,而在有些变量上载荷较大,如下表述:因子1上载荷较大的标量: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文化环境、竞争氛围、学生角色扮演,可解释为外在因子。因子2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师生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参与及参与度,可解释为课堂因子。因子3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时安排、课堂教学设计种类、教学设计合理性、课堂学习策略,可解释为设计因子。因子4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学问题解决、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满意度,可解释为学生因子。

三、结论

(一)问卷分析与结论。学生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本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实践和强化是“情景化”教学模式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还要将自己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在本次调查中得到几点结论:1.专业知识背景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情景下,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实践调查得知,有会计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比重远远大于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这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所受的知识训练方式或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使得“情景化”教学效果有一定差异。此外,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层次不同,所拥有的经验、技能不同,分析问题的视角就不同,部分没有会计知识的学生可能对开展相关实践课程产生消极反应,进而影响对相关课程的满意度。

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性。电大的办学层次定位在本、专科,学制多为2.5年,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多为一年。一般来说大一学生,基础课程较多,然后随年级递增,专业知识课增加,相应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此时开展学工相结合的“情景化”课程是受学生欢迎的,而在本次调查中,大二、大三学年的学生参与者众多,大一学生参与热情相对较低就是对课程设置梯阶的理性反应。

3.专业之间学情的差异性。在调查结果性别一栏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调查学生是女生,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学生在对待“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态度上有极大的差异,而是因为不同专业之间本身学生情况有较大的不同。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2014秋会计学本科班级为例,在读学生共56人,男学生仅10人,女学生有46人。可见,专业本身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调查结果。除此以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工作单位、性格等具体情况不同,对“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态度会有相应的不同反应。

(二)因子分析结论与分析。影响“情景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因子。是外在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达29.138%,是该因子可定位于学校、学院及专业责任教师对“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支持程度。为学生提供有足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拓展思路,为学生创造更适宜的竞争文化氛围等。1.课堂因子分析。第二重要因子是课堂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24.209%,课堂因子包括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主参与及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这就要求课程教师既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即成为“复合型”的专业教师。2.设计因子分析。第三重要因子是设计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17.957%,在教学设计的体系构建上,“情景化”教学应更重视实效性,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大众化的、易开展的、为主流企业所接受的会计知识培训。目前,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面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设计范围广、效果佳,电大成人教育已经开展了会计电算化、手工模拟操作、会计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库存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总账核算岗位)等项目。但由于上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上述实践教学项目还未能完全实施。3.学生因子分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15.169%,是学生因子,是第四重要因子,这里的学生因子主要是检查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课程开设的评价。通过对该因子的审视,可以帮助教师查漏补缺,找出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满意度。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专业教师对教学后的评价工作做得较为欠缺,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意见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此外,对学生技能提高和问题解决的评判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有统一的成绩评分细则,但仅靠成绩不能评定学生的技能,特别是部分班级的成绩未能成正态分布,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马莺.浅谈情景设计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建议

G642.477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2] 莫媛媛.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8-119,120.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策划;景观策划;桥梁作用

在国内,景观策划概念还是一个新名词,它的诞生是来源于建筑策划概念的发展。建筑策划从国外引进也只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为房地产开发的一部分――社区景观策划也孕育而生。相比而言,景观策划的纵向探索与研究还没有在本行业内被重视起来,而且它的横向应用领域也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发掘。本文意在通过对相关概念的阐述,希望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1. 策划的概念

从概念意义上说,策划就是谋略、谋划及战略规划,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调查、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未来某项工作或事件事先进行系统全面的构思、谋划,制定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战略蓝图,并可根据环境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过程。策划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对应于计划、规划的宏观战略策划和对应于设计、项目实施的微观策划。

策划具有目的性、超前性、程序性、创造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社会经济性、学科综合性等特点。策划流派有管理策划流派、行为策划流派、经济分层流派、人际关系流派等。

策划与不同方向的专业理论融和,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分支理论体系,如政治策划、经济策划、形象策划、城市策划、旅游策划、房地产策划、景观策划等,策划学通过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嫁接,发挥着广泛的实践应用功能。

2. 景观策划的概念

景观策划是策划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领域的应用,景观策划就是运用策划学原理,结合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项目景观建设目标,根据项目的环境背景及现状条件,采取一定的策划手法,遵循一定的程序,对项目进行景观产品的创意、构思与形象定位。它具有自然地理性、文化性、美学性、创意性、系统性、前瞻性、综合性、程序性等特点。

在这里我们要把景观策划和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分开。我们可以先简单这样理解:景观规划是宏观层次的,而景观设计是微观层次的,景观策划则是处于前两者之间的中观层次的。他们的服务对象侧重各有不同,景观规划是面对政府或大的社会团体进行的,而景观设计则侧重于业主,个人使用者。景观策划则应该是由景观设计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来完成,它侧重的是客观,是对景观规划和设计所代表的利益之间的调和。

3. 景观策划的作用

由于从区域规划到具体景观的设计以及立项到具体设计实施,其中缺少根据总体规划而进行的对景观本身的规模、性质、容量、性格等影响设计和使用的诸因素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归纳分析,从而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和数据这样一个环节,因此往往造成设计师的盲目设计,或变成业主、设计者主观意念的强加,这显然是与现时代强调科学、强调人、强调发展、强调经济、尊重土地的时代脉搏相悖的。景观设计师如此“照章”设计,往往陷于疲于应付一日三改的设计任务书而不得其要领。由总体规划到具体设计的实施,其中缺少的这个环节正是景观设计师进行设计所必要的科学依据,这就是景观策划。

从信息社会的角度来看,业主单方面或者几个专家所制定的景观设计条件及拟订的任务书是缺乏科学性的,它缺少系统的思想,不能与时代、环境进行通畅的交流,没有逻辑的反馈,其设计结果也难免出现种种失误。设计师们仅仅依据只凭个人经验和资料而制订的缺乏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的设计任务书,设计出的作品常常落后于时代,甚至不能满足人们的全面需要。

那么,当今时代景观设计师的科学的设计依据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景观策划”的概念。

景观策划就是在策划景观,在景观领域内景观设计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从景观学的科学角度出发,确立景观设计主题思想,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时期,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建立与巩固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建设中减少浪费,寻找最优途径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避免盲目的项目,强调科学设计、合理设计。景观策划环节的导入正是以此为目的。一方面,景观策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我国景观学体系更加完整而严密,形成一条由景观规划、景观策划、景观设计所组成的景观创作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互为依据和逻辑前提,又共同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进行交融,缩短与发达学科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景观策划的导入,使景观设计师的传统职能又得到了拓展,进一步深化了景观设计师传统的知识结构,并使之更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摆脱匠人式的,填充式的设计方式,使景观设计师亦得以运用计算机、统计学、数理解析法、心理量实态调查等现代手段对景观空间、环境等课题与其他学科的专家们共同进行探讨和论证,使景观设计师的素质及科学地位得以提高,这也是探究景观策划理论及方法的意义所在。

4.景观策划的应用前景

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终会使景观业逐步摆脱那种小作坊式的景观生产模式,走向市场化、商品化。这不仅是行业内相互竞争加剧的后果,更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所迫切要求的。这些也将直接导致现代景观生产的组织发生改变,使用景观的大众参与设计、干预设计和建造管理过程的现象日益增多。更会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得看到,景观策划的概念在业内的普遍认同感不高,被重视程度也不够,只有在商品化发展比较快的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应用比较突出,其实在其他的景观设计当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地重视起来。

所以,景观策划无论在我国的景观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景观实践应用当中都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现有的旅游策划和存在于房地产业中的社区景观策划,以及目前国内部分景观大项目中比较详细深入的前期调研与分析,以及在景观设计方法方面的各种探索都是包含着景观策划概念,只是比较懵懂而已,现在需要的是将景观策划概念明确化并加以具体方向上的研究。这是景观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吴粲.策划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2](美)Robert Hershberger.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and predesign manager[M].McGraw-Hill,1999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 沉淀吸纳 实践创新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5]l.本奈沃洛.现代西方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 沉淀吸纳 实践创新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5]l.本奈沃洛.现代西方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 沉淀吸纳 实践创新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着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着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5]L.本奈沃洛.现代西方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任何一种财务机制必须在一定环境下发挥作用 ,环境对财务的影响体现在财务的发展趋势方面。本文以我国面临的财务管理背景为基础,分析了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从规范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有形到无形、这几个个基本趋势,以期在多变的环境下,促进财务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利用财务管理技能。

1从规范到实证的发展

1.1规范法及其评价

规范法 (normative approach)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规范会计学派开展规范理论研究时通常采用演绎法 (deductive approach)。其基本程序为:

提出前提推导命题及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指导实务

会计中的演绎方法包括如下程序:(1 )确定财务报表目标;(2 )选择会计假设;(3)派生出会计原则;(4)发展会计的“技巧”。由目标程序制定的会计理论框架明显地表示出上述程序 ,即假设原则关于会计目标的适当程序、技术检测手段。

规范法的评价 :演绎法之所以成立 ,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要求其前提正确,推理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会计理论建设中的演绎法以建立会计的目标为起点,一旦目标被界定,就必须描述某些关键性的定义和假设。基于这些定义和假设,便可展开对会计目标实现过程的逻辑结构研究。这种方法被称为“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1.2实证法及其评价

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是说明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

确立项目项目研究设计样本模型 数据解释与评价检验运用

实证会计研究的评价:目前,首先应借鉴实证会计运用的实证方法,对会计理论进行检验。应该说,实证法是以确实的证据,对会计理论进行的检验。这里所指检验的会计理论,既包括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应该是什么),也包括实证会计理论(会计是什么);不能只理解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检验,也就是说,凡是会计理论都可以按照实证法的要求进行检验。实证会计的不足:第一,由于实证会计理论所采用的一些概念如政治成本、人成本等还不能给予明确的定义,并加以数量化;验证模式中的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只好用“替代物”来表示。第二,在实际验证模式中,实证会计理论所采用的变量之间只存在着线性联系,这样,要独立分析各个变量的影响就很困难。第三,大部分实证会计理论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限于某一时点上的对比。这种对比,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值得怀疑。

2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

现代财务管理要求对财务管理对象(企业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给出明确的数量概念,进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凡可量化的经济要素都应作出量的表述。也就是说,一切工艺技术方案、工程方案、环境方案、运行过程的优劣,都应尽可能通过计算指标将隐含的经济价值揭示出来。这种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与规范向实证的发展具有相关性。财务管理的定量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统计学、经济数学等在投资决策领域的运用。而投资活动的本质特征是风险性 ,即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风险的研究是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的主要表现,这种投资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即涉及实物资产,也包含有金融资产等诸多投资领域。

定量特征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是关于实证研究中对数量方法的依赖,甚至可以说,数量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技术。在实证研究的定量技术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国外经典的实证研究成果应为我们借鉴,此外应从财务方面开展我国实证研究的定量技术运用的探索。

财务管理可以不参考数量的分析而作决策 ,但可通过应用数量方法使作出的决策趋于更佳。或者说,在财务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数量模型本身并不作出决策,但是可以用来完善判断过程,帮助弄清情况,保证最终决策和策略的可靠性。但要注意的是,数量模型不过是模型,而不是分析实际系统。如果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那么它的解至多只能代表实际系统的一个好的近似解。

3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

3.1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经济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研究机构于 1 990年首先提出的,在90年代中期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社会热点,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其基础是以信息和通信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起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1996年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中5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的贡献产生的。

知识创新体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由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些机构和组织互相联系,协调作用,推进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促使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广义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各种内容。通常理解,知识创新是指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现,重大基础科技成果的取得等;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新技术的过程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指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采取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等。

3.2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鉴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 ,企业财务管理应具有如下特征:随着劳动经济自然资源经济智力经济的更迭,企业资源配置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

现代企业需要占领市场,其过程不管是市场的直接开拓与占领,还是通过对外投资和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机制间接地占领市场,其目的都需要通过无形资产(品牌)占领市场,具体方式可表现为:其一以自有品牌的产品开拓和占领市场;其二以资产经营实现对外扩张,通过经营过程中(比如品牌投资合作)实现的资源控制达到市场控制的目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和分析技术中,应强调无形资产的营运与管理,应重点注意无形资产的培育与报告分析,企业潜在资产(如职工资源)的培育与报告分析。

4总结

我们分析的四种发展趋势并不是孤立的,因为这些趋势都是置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金融等背景下,这种共同背景决定它们是相互依融、相互影响的。

上面的分析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不具超前性就缺乏指导性,而适度的超前性使得我们的分析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操作性。

上述趋势分析是一种探讨,而理论在于应用,我们认为应用应贯彻于我们教学方法与内容中,科学论题与方案中,管理技术与实施中。

参考文献

[1](美)wattszimmerman著.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著.范式与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m〕.米克斯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理论分析;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内容浅谈

水工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布局和平面设计。水工建筑总体规划布局一般包括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水闸的启闭机室、桥头堡,等等。配套设施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地、绿化等内容。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水机、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分析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还要考虑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安全性、使用尺度、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2 浅谈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2.1 新时期背景下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最为常见的设计策略之一,在以往的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这一设计策略主要是利用多学科和多种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在计算研究和分析之后来进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更多并不是通过计算就能得出的设计效果,加上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时展的需求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对这一设计策略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传统的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新型科研成果于这一设计策略之中。例如利用太阳能技术提高水工建筑的环保性能。通过气候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其对水工建筑发展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在提高设计效果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这也是这一设计策略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人员去探究。

2.2 新时期背景下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水工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策略之一。这是因为水工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水工建筑的施工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应结合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为基础,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目的明确、设计有效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作为设计依据。但应用这一设计策略必须弄懂假设和常变量等概念,对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就应成立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假设并研究,既结合观察的实际和有关水工建筑的知识与理论,就实验所研究问题提出一定的具有假设性质的说明与看法,并将研究价值作为问题研究时的暂时性答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而作为设计人员就这些疑问进行相应的思考,就是对自己的假设、定理的有效检验和证实。

假设和定理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假设是设计人员在对问题研究之初提出的具有假定和猜测自能告知的看法,因而必须确保假设具备科学依据,具有相关事实与理论的支持,这是由于水工建筑设计中任何科学假设都必须经过实验来验证。就好比我们打开电脑时显示器不亮,可能是主机没有供电,也可能是显示器没有通电,更有可能的电脑的显卡有问题等,这些假设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直接检验出来的。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假设,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掌握水工建筑的相关知识理论,并在必要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家,确保假设的科学性。

在水工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常变量,即常量和变量。水工建筑发展历程中采取设计和研究的实验式设计策略的功效最大。应用实验研究式的设计策略能反复实验和研究不明问题。例如我们在模型搭建时往往进行的物理学和力学等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水工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就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前提下能否达到预期摄像的效果。由此可见,这样设计策略是理论分析策略的良好补充和辅助策略这一,将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的局限性放大。

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研究式设计中应融入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在水工建筑应用软件中设定具体的水工建筑,从而定位常变量的理论分析研究而得的技术参数,通过电脑迷你实验将实际环境在实验中进行预先模拟,尤其是现实与虚拟有机结合技术在当前水工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不仅能降低水工建筑设计研究成本和应用难度,还能打破传统的水工建筑设计的局限性。因而在应用这一设计策略时应紧跟时展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软件,确保水工建筑设计的时代感、环保性、科学性和经济适用性。

2.3 新时期背景下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水工建筑业,有着一定数量的成型完毕且运行状态良好的水工建筑。在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主要是为了针对上述两种设计策略难以与实际情况全部相同的情况下,此时就必须借助参照实例就原型开展实地观测。此外,即使采用上述两种设计策略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而采用这一设计策略则是对上述情况得出的结论正确性与否进行检验,与此同时,还应对水工建筑即将预埋的各种观测设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找寻出水工建筑建设的潜在规律,为提高设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新时期背景下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应用上述设计策略之后,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也是一项重要和普遍设计研究方法。目前在水工建筑中我们主要是采用对建造项目相近的工程条件,把运转状态良好的已经建成的工程的相关尺寸和参数进行套用,当然这里要考虑到只是相近而不是完全一样,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工程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壤状况,水流等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方法在现实应用中要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

结语

总之,探讨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结合工程实际和时展的需要采取理论分析式、实验研究式、原型观测式、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并将这些设计策略进行有机结合,以着力提高设计质量,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光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情景教学法的探讨,让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能通过职业角色扮演,立足行业视角,具备自学能力,为今后的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工学结合;包装设计

角色不同,视角也就不同。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业角色,学会从设计师的视角思考设计。

一、包装设计课程现状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优秀作品欣赏课程往往是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知识学习,主动思考得少,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总是停留在表层。

二、引入情景教学模式

如何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笔者认为应该用情景式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校企合作的教学探索,如今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教学探索之中,项目教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传统的高校授课多是老师先讲理论,同学们再做项目,这样教学容易过于理论化,导致理论和实践脱离;第二,如果模拟公司实习,老师(老板)直接布置项目,学生自己做,老师监督,这样学生比较盲目;第三,如果老师先做出来,然后学生仿做,这种教学受制于老师的个人特点,则容易僵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情景教学的方法引入到包装设计课程当中,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们领悟自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能够让学生模拟职业角色来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合适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职业角色,老师引导学生们体验角色情感,激活思维,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情景教学与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为了能够让项目切实融入教学,在学生中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研过程中,通过走访一些设计公司和包装印刷行业,可以发现不同的公司在运行机制、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归纳出了包装行业主要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市场调研、文案企划、视觉设计、印刷制作这四个环节。下一步就是归纳出高校的学生在包装行业刚入职时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员,还是印刷制作人员。

四、情景教学与课程内容

情景教学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应该采取教师分析案例在先,学生跟随老师同步学习范例,最后自主完成项目老师同步技术指导,整个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补充性地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练,教学过程逐渐从以老师为主变成以学生为主。

笔者就包装设计的课程内容设计了7 个教学情景,每个教学情境都体现一个包装设计的工作过程。

情境1:项目需求分析。本教学情境主要介绍包装对品牌推广的影响力。并且根据虚拟项目,让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企业客户。提出他们各自对某产品包装的需求。

情境2:产品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身边的超市、商场和专卖店,让学生们了解目前市场中存在的优劣包装,阐述他们对某件产品包装的认识。

情境3:包装材料的市场调研。带领学生们到专门出售各类纸制品、塑料包装制品的地方了解各种可以用于包装设计的材料。

情境4:包装的视觉风格定位。回顾前导课程中可以运用到包装设计的知识点,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比如利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折出一个或几个完整的纸盒,以包裹住某件商品。

情境5:创意实施。让学生们跟随老师在电脑上完成一整套包装设计,从结构设计到色彩、图形、文字的完整设计。掌握与包装设计相关的各种软件技巧。

情境6:方案细化。让学生们独立完成他们的自选项目,同时老师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指导。

情境7:方案展示。学生们展出自己的包装设计,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举例来说,解决设计风格和视觉定位的关系问题,是一名设计师从事设计行业终身都要面对的问题。在上包装设计课程之前,学生通常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构成等这类基础课,这些课涉及许多设计手法知识点显得非常零散。仅凭基础训练,学生对知识点只是有了一个泛泛的印象,而真正能够将这些设计手法与实际设计项目有机结合,仍然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即便是职业设计师,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融会贯通设计手法的一部分。积累首先也是通过分析优秀的作品案例积累视觉经验,并借鉴这些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案例分析的方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其方法本身就是课程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扮演顾客、厂商。角色不同,视角也就不同。顾客以个人喜好看包装,厂商老板以大众喜好看包装,分别提出他们对于包装的要求。学生们带着这样的一种角色定位,进入案例分析。老师在开始时强调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同学们好的包装有助于刺激购买欲、提升产品的视觉价值,并能够确立品牌身份。老师随后可以自己先带头扮演厂商角色,提出项目,要求在座的各位同行和设计师们共同出谋划策,从包装上想办法提高产品的价值。这样一来,老师就成功创设了项目工作情景,开始了情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绘制一个多列的空表格。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把与包装设计有关的知识点罗列其中。

老师一步步引导情景的进程,提出许多和这个项目有关的问题。例如:

问题1: 通过观察这组包装,这一系列产品包含了几种形式的包装?

问题2: 有哪些东西需要设计?(设计内容)

问题3: 整个包装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问题4: 猜测顾客群定位是什么?

问题5: 根据这个风格定位,同学们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出哪些与之相关联的画面。

在同学们讨论问题、老师总结问题的过程中,就解决了关于包装设计项目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老师最后给出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与设计师的成熟方案进行比较,得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了解了实际项目的进展方式,并且了解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应该如何去思考项目。

结语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SWOT分析法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SWOT分析法的特点、原理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三 园林建筑设计的SWOT分析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1.优势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2.劣势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3.机会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风险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四 在分析基础上的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1.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2.增长战略(SO)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防御战略(WT)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4.多种战略(ST)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成玉宁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编著.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牟晓梅、华颖.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方法与手段改革[J].低温建筑技术,2005(1)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战略领导力,组织愿景,正向显著

一、战略领导力的理论与内涵

战略领导力作为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战略领导者所具备的领导能力的总和。对于战略领导力内涵的描述,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战略领导力理论与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提出并推动组织愿景实现的能力(以下简称愿景力)是战略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战略领导力对组织愿景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相关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问卷方式衡量每个变量,主要因变量为战略领导力及组织愿景。各变量定义如下:

1.战略领导力

本文对战略领导力的定义采用中国科学院领导力课题组对于战略领导力的整合概念,以愿景力作为切入点。另以Bass(1998)所发展出来之多因子领导问卷(MLQ)作为衡量量表1,其衡量构面包括:魅力影响、精神激励等。

2.组织愿景

组织愿景是组织希望将来实现的理想目标,是组织渴望达到的蓝图描绘,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使所有成员具有方向感,激励大家积极主动地创造渴望的景象,有利于企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长远地发展。McGowan (1999)提出,企业实现高成长与战略领导者意图、信念、愿景和维持创业时的热情和努力有关。赫尔曼・西蒙(2005)指出,企业强烈的成长愿望(愿景)深深地植根于那些战略领导者,尤其是创立者们的信念中,战略领导者的这些信念对企业高成长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愿景是由战略领导者个人愿景转化而成,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以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有些企业的组织愿景刚刚创建,有些在沟通磨合,有些已经在执行,有些则需要调整变革,因此把组织愿景可划分为愿景创建、愿景沟通、愿景执行和愿景变革四个过程。

(二)样本选取与抽样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领导力和组织愿景的关系,以大连地区现代服务行业企业作为调查抽样标的,采用封闭式问卷取得数据。碍于人、财、物等资源限制,利用所在学校直属于大连市服务业委员会的行业办学优势,依靠“大连市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企业的支持,采取方便性样本取样,采用网络问卷、委托发放两种方式,前者向答卷人发送电子邮件,后者通过邮寄方式送达被委托人,由被委托人向企业随机发放,问卷回收后着重审查样本是否符合样本研究的规定。

本次共对50家企业中、高层主管发出问卷计300份,回收23家企业78份问卷,回收率26%,扣除漏答或回答不完整等问卷6份,获得有效问卷总计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24%,有效问卷回收率、母体数与所抽样样本数分布比例相当,可见样本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三)问卷的属性及数据质量分析

对样本选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其分布与组成,并明确样本对战略领导力和组织愿景的看法,统计资料主要包括百分比及平均数与标准差,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架构中各项构面之间的相关性程度。样本企业在研究构面的平均数、标准差,战略领导力平均数约在3.80以上(满分5分),同意度中等偏上,且组织愿景各项构面平均数,也大多接近3.50以上,所以样本企业的中、高层主管对战略领导力及创建组织愿景有较高认同度。

本次调查问卷各项指标的确定与衡量标准,均依据文献并参考学者已使用的量表,以因素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针对各项指标所含因素特质大于1的进行萃取,同时用最大变量法(Varimax)进行因素转轴,所选取的因素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7以检验各因素是否具有一定的效度。战略领导力分析结果,萃取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累积解释变量为68.754%,所有的战略领导力指标具有一定的因素效度,在KMO(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检定上其值为0.942,具有很高的显著性。根据组织愿景指标的分析结果,萃取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累计解释变异量为66.342%,所有组织愿景指标也具有一定的因素效度。在取样适切性量数检定上,KMO系数值为0.945,显示因素分析适合性也达相当高的程度。

信度分析的目的旨在了解量表的可靠性、一致性与稳定性。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Hair(1998)指出Cronbach’s α值大于0.7,则数据可靠性较高,当测量的变量测项的数目小于6个时,如果Cronbach’s α能够超过0.6,就说明数据也是可信的。本文以此为依据,经过分析发现,战略领导力及组织愿景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55和0.912,显示信度在较好范围。

(四)研究结果

1.回归分析

我们以战略领导力的子构面――魅力影响及精神激励,以组织愿景为因变量,进行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2.路径分析

使用回归分析探讨中介模型会忽略研究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所以,采用路径分析除了可说明各因素关系变量影响方向外,更可以显示出影响效果与程度。

四、战略领导力与组织愿景间关系的启示

战略领导力对组织愿景的直接路径系数为正,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组织的战略领导力是创设组织愿景的关键因素,能够对组织愿景产生正向显著的影响。组织愿景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战略领导的愿景的形成,也就是说组织愿景是由组织的战略领导者提出个人意愿,获得组织成员支持后形成共同愿景,所以战略领导者的愿景导向将决定组织愿景的形成。这就要求战略领导者强化愿景领导力,随时洞悉社会演化规律并据此设计和调整组织的发展方向,把握影响组织变迁的关键因素并据此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发展进程,坚定不移地推行既定的核心价值观并据此塑造和变革组织文化,同时还要特别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并据此持续推进组织创新。

当然,创设组织愿景不仅仅是企业高层的主观行为,在愿景建设过程中,组织战略领导不应该忽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尤其在愿景创建阶段,组织战略领导要十分清楚组织未来的发展蓝图,然后将深思熟虑后的愿景内容以简单清晰的语言告知组织成员,同时引导成员参与思考、对话,深入了解成员对愿景的看法和要求,根据成员反馈对愿景进行调整,提高全体员工对愿景的认同度,而不是仅仅把领导层的意愿强加给员工,用权力使其认同组织愿景,只有组织成员真正接受组织愿景,并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融入到组织愿景中,对组织产生较高的认同和承诺,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潜能,有效地凝聚组织成员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共同在战略领导力的作用下为组织的愿景奋斗,从而提升组织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 飞,席酉民,韩巍. 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战略领导力分析[J].管理学报,2013(1).

[2] 刘向东.战略领导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 中国科学院领导力课题组.战略领导力模式研究[J].领导科学,2009(2).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 实践项目 程序

一、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发源

景观专业产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英国规划师、教育家盖德斯(Patrick Geddes)提出“调查――分析――设计”模式(Survey―Analysis―Design),即SAD Model设计思维程序模式,并首先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是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设计思维程序。推祟这一模式的设计师麦克哈格认为,只要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就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设计成果,甚至提出“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将产生同样的结果”。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景观方案设计中强调对场地现状以及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判断引导思维走向设计方案目标,从而完成设计过程。

二、 景观专业设计思维程序与项目教学法的关系及意义

从对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在景观设计程序中,设计思维“调查――分析――设计”SAD模式是传统的最基本的设计程序思路。怀疑论者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传统的模式,但终究是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延续。

景观专业结合实践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采取通过给定典型的实题项目中的实际条件,或者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践项目设计课程进行其他理论知识、设计技巧与设计表达技能的学习。就其根本而言,设计就是一个与有关参与者共同寻找矛盾、认识矛盾、化解矛盾、协调矛盾,把包括成本和结果在内的所有起作用的要素,关联成一个诸矛盾最佳结合点综合整体的过程。因此,学生设计思维程序的培养一直是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种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要求不同、针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的能力不同,进行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项目教学法。当然,项目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不同项目的改变导致景观场地、实际条件的调研交流等问题也会改变,而且工程项目的命题设计和计划安排具有偶然因素。也许是一个公园、文化广场、商业街道等。不论项目的命题是什么,每个不同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是不同的。每个新项目都有着不同的条件和要求等,因此其设计方案也各不相同。实际上针对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最终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在于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寻找设计方案所经历的思考的程序过程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理解和解决问题矛盾的SAD思维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正确设计思维程序的教学途径,设计思维程序是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体系里完成满意的设计方案的思考过程的根本。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过程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便成为景观专业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下如实验室教学训练、校企合作的核心课程、模块式的教学课程、“3+1”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以项目带设计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式的课程教学安排,训练学生建立“调研――分析――综合”的设计思维方法。构建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法贯穿景观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全过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专业实训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同样也是设计思维程序建立的技术支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实验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光环境测试实验室、建筑材料展示实验室和植物苗圃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训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以及认识材料、工艺、体验灯光灯具、制作模型等的试验基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的开发、动手制作能力、空间尺度感的建立、工艺材料认知、项目课题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设计思维程序中从基本的认知理解能力到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使学生从材料的应用、景观植物的认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尺度及辅助设计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景观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解决多方面的矛盾与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设计,提升设计思维本体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进入实际项目的勘察调研分析,着眼于培养理性分析能力

景观实践项目设计课程中,学生容易较早注重在空间形式上图形的比例、平衡、造型、对比这些美学角度上的思考,但这只是浮于形式模仿上的表层形态,没有真正深入设计施工工艺及社会功能需求深层,在课程设置上借助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项目建立核心课程,增加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对项目进行场地实际勘察调研收集资料进而理性分析的过程,增加测量工艺的课程教学,以及了解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实际项目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践知识。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切入点,不同的分析过程。没有严格统一的分析模式,分析过程与项目的相关因素的复杂程度有关,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渐进、反复的分析。随着这些基本分析的进行,学生就会考虑实际的细节,如尺度、形状、材料、结构体系等问题。需要对各种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通过思维过程的演进,提炼出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找出解决矛盾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最终的设计形式就会显得不那么主观臆断,这种形式将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和材料相一致的功能性的表达,而不是简单地仅仅从形式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理性分析的效率,完成设计,更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模块式教学课程设计,通过针对性的模块式实践项目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发掘创造潜力

以项目命题的自由组合模式教学,形成灵活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教育体系,如校内相关专业内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项目的Workshop和studio课程方式,开展短期研讨班以课程设计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法国巴黎艺术大学短期workshop课程,每年有两次项目课题分别由中法双方命题,分别在法国和中国对实践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设计方案,再由中法双方的教师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交流;学校之间项目命题的交流,除了交换生、教师兼课等合作方式外,学生间的模块式的实践项目合作、设计交流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知识、信息培养,以及提供了国内外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交流及设计思维程序方法交流的机会,例如,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组织的“发现之旅”深圳大学设计营,以国内外多所学校师生组成的交流课程,以项目命题完成的完整设计过程的为期两周的模块式交流课程。这种模块式教学的课程优势是提供了新鲜而又多元的教学环境条件,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在人文、环境、语言等背景差异下的适应合作能力以及设计综合驾驭能力。

通过这种模块式的教学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专项项目设计能力及能够完成项目完整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四)“3+1”模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就业前的实战训练机会,进一步强化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3+1”教学模式将大学课程分为3年+1年的教学安排,即“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3+1”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在校进行通识课、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包括一年级的基础课,二、三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两部分内容,最后一年到企业、设计单位等现场设计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可以结合在企业里的实践项目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缩短学生转换角色的时间,提前适应在社会平台上实际的设计过程。“3+1”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教育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设计思维方法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层级式中最高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设计能够由“纸上的设计”向接受社会的设计实战检验的设计转化。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多是以景观项目带设计的课程形式完成,企业实习中,创造了较多完整进行项目设计全过程的设计实践机会,同时提升自己作为景观设计师如何与甲方交流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里,专项专业课程如照明工程、材料与工艺等解决专项问题的课程,与设计思维培养发展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困难,容易使得学生对这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课程体系。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实践项目设计的课题课程就像是树干,单项专项课程就像是树叶和树枝,教学课程体系像是最终组成的一棵茁壮完整的大树。

结语

景观专业的学生们通过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训练和与企业的设计实践,基本具备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方法,再经过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实践,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巩固,完成具备正确设计思维方法,能够从勘察调研、理性分析,提炼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综合设计得到解决方案,并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景观设计者的教学培养。

(注:本文为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13C59)

参考文献:

[1]G・卡伦.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J].中国园林,2009.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好吗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学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融类专业是一个较为高端的专业,它的定位比较高端,很多的普通院校对于金融类专业没有一个完善建设,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比较挑,希望找一些有较好学历的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金融类专业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对金融学专业感兴趣的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后,认真学好学精这个专业,将来毕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金融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有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统计学、审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预算会计、投资银行业务、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学、税法概论、中央银行概论、证券投资、财政学、保险学原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国际金融、国民经济核算、经济计量学,经济活动分析、经济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操守)。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 景观设计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教育家》 2008 06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有无风险投资背景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影响

认证理论认为,风投具有第三方认证功能,可以缓解创业企业IPO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抑制股市泡沫。Allen和Faulhaber[2]、Grinbiatt和Huang[3]以及Welch[4]将信息不对称理论用于资本市场,认为拟上市公司股东及其内部人员有激励隐藏有关公司的内部消息,因为这样做能抬高发行价格而为公司募集到更多的资金。Booth和Smith[5]提出了第三方认证理论,认为当不知名的企业上市时,如果有非发行方和投资方的第三方对发行进行认证,那么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能得到缓解。Gartner[6]和Sahlman[7]先后验证了风投具备第三方认证的条件,同时William和Kathleen[8]的研究成果也支持风投具有第三方认证功能的假设。Lerner[9]、Jain和Kini[10][11]等人的研究表明,风投在创业企业IPO过程中具有“认证”功能,能够减轻投资者与发行公司的信息不对称,并为持股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也就是说,认证理论认为,风司降低了其持股企业IPO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风投的介入有利于降低企业IPO过程中的成本与费用,对股市泡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Gompers[12]提出的逐名理论(GrandstandingTheory)认为,在风投行业中存在逐名动机(或称声誉效应),风投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与其声誉高度相关,年轻的风司会急于将旗下的企业上市,以尽快在业内博得声誉,并为旗下的其他基金筹得新资金。Diamond[13]、Sirri和Tufano[14]、Chevalier和Ellison[15]等学者都曾证明公司声誉和过往表现是资本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Sahlman(1990)[16]的研究发现,风司股东的回报,主要来自于其持股企业的最终上市,而风司在投资上的专业性保证了其更能发现并投资于具有良好上市潜力的企业。国内学者陈工孟等[17]考察了深交所中小板和香港主板市场的中资企业,实证研究结果同样支持风投具有声誉效应的假设。由此可见,逐名动机会促使风投尽可能选择良好的创业企业IPO项目,而这些业绩优良、富有成长性的创业企业上市后,将有助于降低股市的总体估值水平,减少股市泡沫。综合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H1:H1:风投背景公司的IPO泡沫显著小于无风投背景公司。

(二)风险投资参与度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影响

据统计,在深交所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中,有45家风投机构参与了其中的23家公司,而风投机构成功获利退出,最短的为127天,超过3年的只有4家。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创业板带给风投机构的平均回报高达7.19倍,大大超越海外各市场。另据《新京报》转述投中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风投机构在创业板IPO项目上的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2.13倍。上述三组统计数据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风投在我国创业板IPO市场上能够快速造富乃至暴富。正是由于现今的创业板IPO具有使人快速暴富的巨大吸引力,近两年国内有大批风投机构诞生,大量资金涌向创业板IPO项目,造成创业板市场上风投机构云集,譬如,进入网宿科技(300017)公司的风投机构多达9家,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进入了10家上市公司。而众多风投机构介入创业板IPO项目的主旨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投资利润。不难想象,为了获得更大的持股权,以便在创业企业IPO后获得更多的投资利润,那么,不同的风投机构之间,可能会对创业企业的股权展开争夺;然而,对持股权的过度竞争,又可能会抬高风投获得股权的价格和成本,如此的后果,将是直接推高创业企业的IPO发行价,催生创业板公司IPO泡沫。也就是说,虽然风投在总体上可能具有抑制IPO泡沫的作用,但由于过多的风投机构介入到同一个创业企业,出于对股权的争夺和投资利润的过分追求,反而有可能推高创业企业的IPO发行价,进而催生创业板IPO泡沫。综上所述,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H2及其子假设H2a和H2b,H2:风投参与度越大,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H2a:参与的风投机构越多,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H2b:参与的风投机构持股比例越大,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0年10月30日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13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主要通过查阅上市公司IPO时所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以及上市当年的年度报告,来获取股价、股权、财务等方面的数据,而其余少数补充数据则来源于相关金融证券类网站。另外,为了验证风投的影响,本文首先将样本公司划分为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和无风险投资背景公司,并将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定义为:IPO时股东中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公司,反之则为无风险投资背景公司。而风险投资机构的身份,则以各省市风险投资协会公布的风险投资机构名录为标准来进行甄别。

(二)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设置IPO泡沫(PEG)为被解释变量,并采用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这个指标来测量。PEG指标是彼得?林奇设计的一个股票估值指标。一家上市公司有没有泡沫,泡沫严重不严重,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反映和衡量:一是市场对该公司的估值,即通常所说的市盈率(PE),二是公司的业绩增长能力,主要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市场估值,那么该公司就存在泡沫。由此可见,PEG指标兼顾了市盈率和业绩增长能力两个指标的优点,以此来衡量上市公司的泡沫,显得更加全面和科学。PEG计算公式为:PEG=市盈率企业年盈利增长率,其中:市盈率=每股发行价每股盈利其中,每股盈利是按照IPO前一年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前总股本来计算。对于企业年盈利增长率,本文采用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来衡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上市前三年公司盈利能力的考核,更能准确地判断一家公司的合理价值区间。

2.解释变量

出于分组检验的需要,本文将134家样本公司划分为“有风投背景”和“无风投背景”两类,同时将有无风投背景(VCNO)设置为解释变量;对于有风投背景公司,又分别设置“风投机构家数(VCnumber)”和“风投持股比例合计(VCstake)”两个指标来衡量风投的参与度。3.控制变量由于企业的政治背景(POLITICAL)、资产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业绩(ROA)、成长性(GROWTH)、存续时间(YEAR)以及行业(INDUSTRY)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上市公司IPO泡沫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将上述因素设置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模型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H1,我们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1,用以分析有无风投背景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影响:模型1:PEG=β0+β1VCNO+β2POLITICAL+β3SIZE+β4LEV+β5ROA+β6GROWTH+β7YEAR+β8INDUSTRY+ε。同时,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H2,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把风投参与度细分为持股风投家数和风投持股比例合计两个衡量指标,并由此推演出模型2,用以分析风投参与度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影响:模型2:PEG=β0+β1VCnumber(VCstake)+β2POLITICAL+β3SIZE+β4LEV+β5ROA+β6GROWTH+β7YEAR+β8INDUSTRY+ε。

三、实证检验

(一)有无风险投资背景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影响

1.分组的单变量检验

在回归分析前,本文以有无风投机构持股(VCNO)为标准,将样本公司分为有风投背景组和无风投背景组来进行单变量的分组检验,检验结果列于表1。一般而言,PEG值>1时,股票价格就存在泡沫。表1显示,全部样本的PEG均值为3.887,远大于临界值1,表明创业板IPO环节的泡沫整体上非常严重。其中,有风投背景组的PEG均值为3.026,无风投背景组的PEG均值为5.708,显示两组均存在严重泡沫,但是有风投背景组的泡沫明显小于无风投背景组。有无风投背景与PEG值的关系。在有无风投背景对IPO泡沫的影响方面,有风投背景组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小于无风投背景组,其组间检验的T值为-1.627,并在10%水上平显著,表明有风投背景公司的IPO泡沫显著小于无风投背景公司。有无风投背景与控制变量的关系。对有风投背景组来说,其资产规模(SIZE)比无风投背景组大,负债比例(LEV)比无风投背景组小,上市前存续时间(YEAR)比无风投背景组长,但这种差异均不显著。同样,有风投背景组的企业平均业绩(ROA)差于无风投背景组,而企业成长性(GROWTH)则高于无风投背景组,并且差异显著。这表明,有风投背景公司在资产规模、存续时间和成长性方面优于无风投背景公司。

2.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3之(1)。从表3可以看出,PEG值与有无风投背景(VCNO)回归的T值为-1.729,呈负相关关系,并在10%水平显著,表明有风投背景公司的IPO泡沫显著小于无风投背景公司。综上所述,分组单变量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假设H1得到验证,即有风投背景公司的IPO泡沫显著小于无风投背景公司,这表明,风投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风险投资参与度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探讨风投与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关系,下面按不同的风投参与度,对有风投背景公司的PEG情况进行检验。

1.分组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风投机构家数、风投持股比例合计两个指标来衡量风投的参与度,这两个指标所对应PEG的均值及中位数分别见表2。风投机构家数与PEG的关系。我们以股东中风投机构的家数(VCnumber)为标准,将有风投背景公司划分为A组、B组和C组,然后对PEG的中位数及均值做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中位数,还是均值,数值最大的都为C组,数值最小的为B组,但A组和B组的数值相差不大。这意味着,风投机构的家数增多,泡沫有增大的趋势,当风投机构家数达到5家以上时,泡沫更趋严重。风投持股比例合计与PEG的关系。我们以风投持股比例合计(VCstake)为标准,将有风投背景公司划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然后对PEG的中位数及均值做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中位数,还是均值,数值最大的都为d组;而数值最小的为a组。也就是说,风投持股比例合计增大,泡沫呈增大的趋势,当风投持股比例合计超过30%时,泡沫更趋严重。

2.多元回归分析

风投机构家数、风投持股比例合计两个衡量指标与PEG的回归结果见表3之(2)和(3)。由表3可以发现,风投参与度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存在显著的影响。(1)风投机构家数与PEG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T值为2.801,并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多元回归结果支持假设H2a,即参与的风投机构越多,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2)风投持股比例合计与PEG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T值为4.372,并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多元回归结果支持假设H2b,即风投机构持股比例越大,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相应地,假设H2得到了很好地验证,即风投参与度越大,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

四、风险投资影响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机理分析

前文实证检验了风投对创业板IPO泡沫的影响,研究发现,风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泡沫的作用,但是,如果风投的参与度过大,泡沫反而趋于严重。下面,从风投影响泡沫的机理上展开分析,以揭开风投如何抑制或助涨创业板泡沫的神秘面纱。从泡沫的测量公式可知,当发行企业的盈利水平确定后,真正影响PEG值大小的因素是IPO的每股发行价,而合理确定发行价格的关键,在于对发行企业内在价值的准确定位。也就是说,只有准确定位发行企业的内在价值,才能合理制定发行价格,才能更好地抑制创业板IPO泡沫。因此,我们选择从风投与发行企业内在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按照创业板IPO发行机制,IPO发行价的关联方主要包括发行人、保荐人、承销商、特定机构投资者等方面,而风投大多处于发行人股东的角色。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构建以下理论分析框架图:

(一)风险投资抑制创业板IPO泡沫的机理分析

在逐名动机与第三方认证功能、专业的风险资本运作素质和投资后续管理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以及在创业板IPO发审、询价、承销等制度框架内,风投秉承长期投资理念,倡导价值投资,将对创业板IPO泡沫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1.逐名动机与第三方认证功能的存在,有利于风投降低创业板IPO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帮助投资者正确定位IPO公司的内在价值

IPO公司的股东及其内部人员有隐藏公司内部信息的客观激励,因为不对称的信息局面有利于抬高发行价格,为公司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而风投具有逐名动机与第三方认证功能的观点已为国内外学者所证实,正是由于风投逐名动机与第三方认证功能的存在,增加了IPO公司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了IPO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能够客观和合理地定位IPO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为投资者合理确定IPO公司的发行价格提供支持。

2.专业的风险资本运营素质,有利于风投准确把握创业板IPO公司的内在价值

风投是一种以创业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专业投资机构,大多拥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涵盖从投资对象选择、日常管理到资本退出全流程的资本运营方案与策略,其对创业企业的专业投资运营素质,是其它机构投资者所难以比拟的。风投介入创业企业的时机一般比较早,大多在创业企业的初创期或成长期就选择介入,对创业企业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要远优于其它机构投资者,因此,风投在IPO公司内在价值的合理定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其合理确定IPO的发行价格。

3.对创业企业的投资后续管理,有利于风投准确把握创业板IPO公司的内在价值

风投将风险资金投入到创业企业,目的是最终收回投资并取得高回报,但是,由于创业企业大多是小规模成长型企业,管理团队以及商务运作经验薄弱,所缺乏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更为重要的管理及运营经验,因而,风投对创业企业的投资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出于对投资风险的控制,风投一般会对创业企业展开投资后续管理,这样做,既有利于风投对创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又可以发挥风投在日常管理和资本运营方面的优势,弥补创业企业的不足。风投的投资后续管理主要包括,提供财务、金融、商务运作方面的战略规划与咨询,监督企业运营以及提出管理建议等方面。正是由于风投的投资后续管理,使得风投与创业企业共同成长,也使得风投更加了解和掌握创业企业的现实运营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风投准确定位创业企业的内在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风险投资助涨

创业板IPO泡沫的机理分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风投具有一定的抑制创业板IPO泡沫的能力,但是,在创业板二级市场泡沫泛滥以及创业板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风投极容易迷失本性。一旦风投过于追逐投资利润,奉行短视投资理念,急于暴富,那么,风投就可能选择与发行人、保荐人以及承销商结成利益同盟,罔顾IPO公司的内在价值,拔高发行价格而助涨泡沫。

1.逐利冲动与短视投资理念,促使风投罔顾IPO公司的内在价值

虽然,风投在掌握IPO公司现实经营以及未来发展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具备合理定位IPO公司内在价值的条件和能力;但是,如果风投奉行短视投资理念,急于追逐更大的投资回报,那么,风投就会放弃对自身声誉的塑造和维护,罔顾IPO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而无法有效降低IPO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削弱风投作为第三方认证中介的功能,致使风投丧失对IPO泡沫的抑制作用。

2.风投与发行人、保荐人或承销商等利益关联方进行利益合谋,隐藏IPO公司的真实信息,拔高发行价格

由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价格采取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来确定,IPO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发行人募集到所需的项目资金,同时也可以为保荐人和承销商带来一大笔可观的佣金收入,而且,发行价格越高,募集到的资金越多,佣金收入就越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行人、保荐人和承销商属于利益一致的关联方,共同有着拔高发行价格的欲望。而风投作为发行人的股东之一,拔高发行价格既可以使风投享受由于超募所带来相关收益,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风投将来退出时的售价,使风投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一旦风投确立了尽可能赚取更多超额利润的理念,那么,风投就会选择与发行人、保荐人或承销商进行利益合谋,隐藏IPO的真实信息,拔高发行价格,助涨IPO泡沫。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发现:(1)全部样本公司的PEG均值为3.887,远大于临界值1,表明创业板IPO泡沫整体上非常严重;(2)风投深度参与了我国创业板IPO的投资,在IPO环节,有风投背景公司的泡沫显著小于无风投背景公司,表明风投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明风投能够缓解IPO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认证理论和逐名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3)在对有风投背景公司做深入分析后发现,风投参与度与创业板公司IPO泡沫显著正相关,参与的风投机构越多,风投持股比例越大,则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1.风投具有一定的抑制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深圳交易所创业板自推出以来,一直备受泡沫问题的困扰。由于风投作为重要的投资主体,深度参与了创业板公司的IPO,以致舆论界纷纷把矛头对准风投,将其当作推动创业板IPO泡沫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力量来予以声讨。一时间,我国风投的总体形象堕入谷底,甚至被妖魔化,使得人们对管理层推动和发展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方向亦颇有非议。然而,本文的实证显示,风投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风投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舆论界概括式的推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舆论界对我国风投的片面认识。同时,从风投影响IPO泡沫的机理分析可知,虽然风投具有一定的抑制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发挥有赖于风投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如果风投奉行短视投资理念,过度追逐超额投资回报,那么,其对泡沫的抑制作用就会丧失。因此,管理层应当加强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引导和管理,同时改进和完善创业板相关制度,促使风投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进一步巩固风投在抑制泡沫、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2.创业企业对风投的引入应当适度

本文的研究表明,虽然风投在整体上具有抑制创业板IPO泡沫的作用,但当风投的参与度超越一定数值之后,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却变得严重。因此,出于抑制公司泡沫的需要,创业企业对风投的引入应当适度。本文的实证数据显示,对一家创业企业来说,引入风投机构的家数在3—4家,风投持股比例合计小于10%时,泡沫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