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按照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开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相关要求,自己和其他处级干部一起,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认真学习有关内容,深感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几天来,自己认真学习了《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远景目标有着美好的憧憬和自豪,自己身为党员干部应该遵守的党纪党规更加明晰。为我们国家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而自豪、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航人感到自豪、为我们国家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而自豪,尤其是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国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有效控制疫情、迅速复工复产并成为全球经济唯一正增长的国家而自豪。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更加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检视问题及分析原因

通过结合思想、学习和工作检视问题、分析原因,更加认识了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标《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一文中,讲到“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五种思维能力和四性原则都有欠缺,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在高标准谋划工作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法治推进工作能力不足等。

对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讲到“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处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深感自己有很大的差距,为民情怀有待加强,有时工作上满足于完成任务,向上级汇报,而忽视了残疾人的感受,“向残疾群众汇报”的意识不强。

对标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话语,总书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人民幸福美满,日理万机,呕心沥血,每天忙碌于国际、国内大事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自己深感惭愧,深感自己缺乏担当和奉献精神。

对标周永开、张丽梅等七名同志和抗疫一线的英雄们,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逆行冲向一线。对照他们,自己的敬业、牺牲精神都有待加强。

三、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质。

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先进典型,在领会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使自己能够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树牢服务意识,深化为民情怀。

时刻把服务残疾群众为己任,把残疾人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了解残疾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真正做到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站在残疾群众的立场上,真抓实干,向先进典型看齐,让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1、意见征求到位。按照“自己找、群众提、领导点、大家议”等方法,通过发征求意见函、公开电话邮箱、座谈会、支部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镇工作及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征求的意见、建设进行梳理、归纳。共征求意见50余条,梳理、归纳成9个方面。镇党委将征求到的意见分解到每个领导班子成员,要求班子成员结合分管的工作认真对照进行剖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2、深入学习到位。采取“集中学习谈体会、分散自学记笔记”的方式,在民生主生活会召开前,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理论学习与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对照检查、自我剖析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准备,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好思想理论基础。

3、交心谈心到位。镇党委班子坚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坦诚相见的原则,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特别是党委书记分别同班子成员谈心,肯定过去一段时期工作中的成绩,也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好思想沟通工作,交换意见,达到加强了解,互相帮助,化解矛盾,加强团结的目的。班子成员分别谈话,进一步沟通思想,力求谈深、谈透、谈通,明确会议方向和目标。

4、发言材料到位。民主生活会前,每一名党委班子成员都围绕本次民主生活会主题和征求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重检查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作风、本职工作、服务居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认真撰写发言提纲。班子成员的发言提纲都经党委书记的审阅并进行认真修改,确保班子成员的发言做到“四少四多”,即普遍问题少谈,个性问题多谈;一般性问题少谈,重点问题多谈;希望和肯定的话少谈,问题和意见多谈;客套话少谈,心里话多谈。

5、思想认识到位。通过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镇党委班子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一是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二是要树立项目强镇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招商引资与发展农村加工业相结合,实现一村一品,建好专业合作社。三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学习白城子经验,实施“六步”工作法,强化村务公开。四是要继续强化扶贫工作,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治安保险,切实改善民生。五是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十分钟服务圈”进程。六是把对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七是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确保物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八是在全镇范围内认真做好“四个”公开,即: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区务公开,厂务公开。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作一简要发言。本人紧紧围绕中共XX县委常委会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了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省委林铎书记在全省巡视巡察工作会议暨十三届省委第五轮巡视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对全省脱贫攻坚领域不担当不作为问题问责处理情况的通报》、州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州纪委萧懿群书记在XX县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并认真观看了警示教育记录片《贫县硕鼠》,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汇报交流如下。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用新方法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察XX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等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对甘肃发展提出的两大底线性任务(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把自己思想认识摆进去、把自己履职情况摆进去、把工作方式摆进去,逐项研究谋划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始终恪守打好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使命,深化对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生态保护的决胜态度和坚定信念,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新要求,对表对标,埋头苦干,学以致用,用新方法来解决当前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

二是强化自身纪律要求,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我们要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着力提升自己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担当意识,以自己身边通报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纪律案件为警示,主动担当作为。更要时刻牢记履职尽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积极践行“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为主体,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得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亮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觉悟不高,认识不够。一直以来,总认为我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管好学生不出问题,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国家大事与我无关,国家大事是领导们关心的事。

二是认为搞教研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事,而是教研部门专门从事教学研究人员的事,我们老师没有那个水平,不会搞,也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因此对教研工作热情不高,态度消极。三是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总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总认为那些业务书籍看起来楛躁无味,因此,就存在着一种不着急的心里。备课欠深钻教材,懒于思考教学方法,疏于练习教学基本功,就连在教学中碰到模棱两可的知识点或难题,也懒得去查阅相关资料,而是寻求婕径——问同事。然而,某

些问题同事也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至使教学方法老化,语言表达欠精炼,普通话欠标准,业务知识疏浅。

四是认为知识的教学见效快,明显,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是要在长期的耐心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甚至*有的学生还可能是顽固不化的“刁民”,要让思想品德变好,难度大,工作又要细心,还要耐心。我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因此,就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

五是总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访又懒得走,教学的事情本来就多,忙不过来。学生在校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没有必要给家长讲,有的事情既使与家长联系了,也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太关心自己的小孩,更谈不上辅导他的学习。因此家访也就少了。

三、以科学发展观眼光看我校建设情况:1、我校估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弩力实施素质教育上踏实工作,埋头苦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估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受到了估学生家长和家长的好评。学校各方面建设也在健康有序地发展。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校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过于强调狠抓整科成绩,而对于副科的教育教学成绩抓的力度还不够。*学校也很少搞了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各种专长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挖掘出来,更没有去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只是口头白话。

3、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需要改进。学校门前小摊小贩比较多,许多学生利用上学,放学,课间时间去买零食吃,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学校也想出了许多办法,老师也对学生也加大了教育,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4、部分教师育人意识淡薄。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育人。他们认为育人的事是班主任员的事,不注重与学生勾通、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即使学生犯了点小错误也不闻不问。

四、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勤学习、勤动脑、勤动手,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弩力学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拓展知识面,在工

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弩力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提高标准严以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克服工作中暴躁情绪,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把学生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第一步:定性句读。

这一步侧重对材料的阅读。定性句读是一种宏观阅读与微观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定性是指用很少的时间宏观浏览材料及设问,然后把整段材料定性为纵向的政治变迁史、经济变迁史、思想变迁史、社会变迁史或者横向的政治比较史、经济比较史等类型,从而确定材料的主旨。句读是指以句号为标志,从微观上把整段材料划分为若干句子,然后以句子为单位阅读材料并提取材料中与“定性”有关的信息,包括材料中的显性信息以及可根据课程知识分析得出的隐性信息。

(1)材料的“定性”分析。

通过浏览材料(包括材料的文献出处)及设问可知:本题属于清朝社会史中的东北移民变迁史范畴。

(2)材料的“句读”分析。

材料一:

句①“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显性信息:人口由关外向关内迁移。隐性信息:满清政权的建立影响人口迁移;人口内迁带有强烈的武力征服、政治扩张色彩。

句②“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显性信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将军”且禁止关内人口迁向关外;移民流动需持有“路票”。隐性信息:“将军”的设置属于中国古代“中央―地方”权力关系演变的史实;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路票”表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人口迁移,体现了清政府对人口流动的政策化管理。

句③“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显性信息:清政府禁止东北移民的居住、新垦、伐木、采矿、掘宝等生产活动。隐性信息:清政府以禁止基本生产活动的方式严控东北移民。

句④“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显性信息:从乾隆年间开始,由关内向关外的人口迁移加剧。隐性信息:“闯关东”是清朝的三次重大人口迁移事件之一;天灾人祸影响人口自发迁移;清政府对民间自发的人口迁移控制不具有绝对性。

句⑤“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显性信息:迁往东北的人口数量加剧。隐性信息:清政府已经难以控制民间自发的人口迁移活动。

句⑥“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显性信息:清政府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隐性信息:清政府改变了先前禁止东北移民的政策;“时开时禁”体现了清政府对东北移民的政策化、规范化管理。

材料二:

句①“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显性信息:1689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的居民人数很少。隐性信息:俄国对东北地区的侵犯;清俄雅克萨战争;清俄边界划分的条约化管理;移民实边亟待加强。

句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显性信息:清政府在东北部分地区实行开放政策,促进移民活动。隐性信息:移民逐渐合法化;外来侵略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外来侵略促生了清政府开放东北的主动性;近代条约体制促使清政府改变移民政策;清政府主导移民。

句③“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显性信息:移民与原住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隐性信息:移民加强了民族间、区域间、文化间的交融,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移民实边有利于清政府对该地区实施行政管理。

句④“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显性信息:东北部分地区(呼兰)人口大增,经济、城市得到较大发展。隐性信息: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移民实边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内人口压力。

句⑤“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显性信息: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沿边荒地;清政府在东北设置三省。隐性信息:清政府开放东北地区的官方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东北开放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区的扩大必将促使关内外、国内外移民活动加剧;清政府主导移民;清政府对东北的行政管理设置由“将军”变为“省”;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省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句⑥“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显性信息:东北地区人口总数很大。隐性信息:关内外、国内外移民人口数量剧增;中央对地方移民的规模与速率可能失控;清朝末期中央集权的程度弱化。

句⑦“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显性信息:清政府制定了东北移民实边章程。隐性信息:清政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移民的管理;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家对地方治理的进程。

第二步:合力分析。

这一步侧重对问题的解答。合力分析是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合力论”的分析模式对与材料主旨有关的课程知识进行有效提取的过程。历史合力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状况、地理环境、偶然事件、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间的横向交往力等。由于历史合力能够与历史事件发生作用,故历史合力论既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又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本题的历史合力分析如下:

社会经济因素:从历史原因看,清朝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缓解了关内人口压力,增加了清政府财税收入,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清朝关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

横向交往力:从历史原因看,满族与汉族、西方与清朝、传统农耕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间的经济文化交融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促进了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经济、技术、文化交融。

制度因素:从历史原因看,东北地区“将军”与“省”的设置,近代条约体制与清朝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改革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也促进了清朝国家地方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近代化进程。

政治状况:从历史原因看,西方国家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与民间的自发移民活动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

地理环境:从历史原因看,东北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且以平原为主,农耕地理环境优越,这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步:术语整合。

术语整合是指根据试题的设问要求,对前两个步骤所得出信息进行分类、精简并运用历史专业术语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于中学课程而言,这里的“设问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历史特点)、“为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怎么样”(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评价)。

在本题答案的拟定中,需要用历史专业术语整合的材料信息与课程知识主要有:民间自发移民;政府主导移民;合法与非法移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政府移民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中央集权的强化或弱化;移民实边;政治环境变化(如新政权建立、外来侵略)促使移民政策发生变化;民间移民的规模影响政府的移民政策等。据此可拟定如下答案:

(1)①民间自发移民推动政府主导移民;②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与邻近国家;③移民规模呈现扩大化与不可控趋势;④政治环境变化引起移民政策的变化;⑤政府移民政策呈现出“禁止―松弛―鼓励”三个发展阶段;⑥政府移民政策走向法制化与近代化;⑦移民逐渐由非法走向合法。

(2)①强化了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理;②缓解了关内人口压力;③增加了政府财税收入;④移民实边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⑤促进了国内外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融;⑥加强了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⑦促进了清朝国家地方治理的近代化进程。

在拟定上述答案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设问要求删除、精简部分材料信息与课程知识,如材料中的原因类信息、课程知识中的历史传统类信息、其他无关信息(中央集权的弱化)等。另外,我们还要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尽力避免使用口语化、方言化、文学化的语言。

参考答案如下: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案

学科

政治

授课教师

***

课题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教材

必修2《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生活观察、列举生活实例,能够区分政治现象,从不同角度理解政治的含义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国家的相关知识

通过实例分析,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观察和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深入理解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生活观察、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参与热情

通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国家意识、民主意识,认识、感悟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政治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

2.难点: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民主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政治”,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汇。

说到“政治” 你会想到什么?(现象、人 物、……)

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内容与政治生活相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列举与“政治”有关的现象、人物等

列举与政治生活相关联系的内容

通过设问、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感悟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

区分政治现象

列举某高中生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判断哪些属于政治生活

思考、判断、交流、回答

通过“请你判断”环节使学生区分政治现象,实现知识目标

理解政治的含义

1.说明政治的由来

2.展示

1)名家论政治

2)中国古代对“政治”的定义

3)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的定义

3.提出问题:你的发现?

4.归纳政治的科学涵义

思考、交流、回答

 

通过全面分析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政治的含义

国家的相关知识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那么,什么是国家?

(提出自主学习要求)

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交流展示、归纳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检测自主学习成果

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图示:各地新闻头条

2.提出问题:你的发现?为什么要为民办实事?

思考、交流、回答

 

通过“你的发现”使学生体会人民在国家中地位,从而感受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民主与专政

 

1.阅读思考、点播提示

2.比较民主与专政的异同

3.案例材料分析

阅读、思考、交流

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了解民主与专政的概念,并比较两者的异同;通过案例材料分析,感悟民主的阶级性

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

1.图片资料展示

2.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了人民民主怎样的特点?

思考、交流、回答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感受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特点──真实性

1.图片资料展示

2.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了人民民主怎样的特点?

3.情境体验:你的观点?为什么西方国家不断提出我国的人权问题?

合作探究、交流、回答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感受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感受人权是具体的、历史的,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国家意识。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图片资料展示

2.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3.阅读并比较,体会新型的专政

4.阅读思考: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阅读思考、总结归纳

交流展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感受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从而体会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本课小结

总结本框具体知识要点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梳理知识

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点

高一新课标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上册政治国家财政教案

2.高一上册政治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Abstract: Sick building is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poison carbuncle. Sick building syndrome is the deep pain that people enjoy the city life. The building is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healthy, full of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ulture environmen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well-off life, is essential point of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ounds the alarm in the selection of green architecture green material.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绿色材料;建筑文化;安全警报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green materials;architectural culture;security alert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40-030

引言

笔者长期从教予建筑工程学校,虽然学习的英语专业,但大量阅读了一些中外建筑书籍,笔者认为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高度集中社会人口和社会物质,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加快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时代要求的新的居住方式,进而也形成了具有时代要求的新的居住方式。在经历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不断更新、产生和积淀,改变了进入到城市生活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建筑方式,形成了具有区域、民族、经济等代表性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大规模城市建筑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一座城市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包括某个阶段和全过程,都要体现这个区域的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诸要素特征,同时也凝结了区域文化的特点。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文化具有主导,如何把握建筑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节点,避免“居住环境污染与居住生态破坏”就是我们如今要面临的问题。

1 绿色材料对建筑发展有主导功能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生态破坏问题直接影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探讨了怎样有效发挥城市文化的功能,从而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的作用给予了解,要了解城市文化的作用,作为历史的产物,一个文化的发展长存进程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二是开拓、交流。继承,就是保留并加以传授的民族传统,开拓就是交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不同文化,即所谓“融合”。应当认识到,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世界历史进入到“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广泛深入,各国、各个民族的交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事实表明,绿色文化(Green culture)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等作用。

一般认为,绿色材料是建筑健康安全的基础。城市建筑如何选材,成了各个国家、地区争相研究的课题。那么该如何把握绿色材料的选用?它的发展目标定位,首先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次,以相对的最低的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生产的高性能传统建筑材料;能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具有改善居住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能大量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建筑材料。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互动式”教学不仅是当今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理论,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教育的战略要求。为此,在新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如何摆脱、摒弃传统的把知识传授作为课堂中心、把执行教案作为师生活动目的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凸现学生主体性、注重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之一。那么,如何构建“互动式”课堂、开展互动式教学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交融的课堂氛围是构建“互动式”课堂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营造和谐交融的课堂氛围呢?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意识,与学生开展平等、民主、信任的交往。只有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才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地投入课堂的“互动”中来。这样,在解决问题的交流、体验过程中,既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教师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其次,学会调控课堂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方面,当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时,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从而激发老师讲课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课也会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学会调控课堂情绪,既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状态,同时也要激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涨状态。

二、深入地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巧设“互动点”,是构建“互动式”课堂、促使互动得以生成的基础

所谓“互动点”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展开互动的切入点。“互动点”的设计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设计。科学、合理的“互动点”,有助于教师把教材与“互动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对课堂资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加工处理,有助于使教与学实现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放大课堂的教育功能。一般来说,“互动点”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处,即课本知识需要通过实际生活的背景材料来揭示时。在通常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教材、实现教学目标时,往往通过一定实际生活的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材料,参与对材料的分析、交流、体验,并在分析、交流、体验的过程中揭示课本知识和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难点处。设在教学难点处,目的是为了突破难点。每一节政治课总是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所谓的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的地方。教学难点解决与否,解决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课堂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难点处设计“互动点”,通过一定的“互动主题”,让学生参与交流、体验,可以把教材知识的表达由抽象、笼统变为形象、具体,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教学重点处。落实教材知识的重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往往有些教材知识虽是重点,但又抽象、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单靠教师的讲授又无法有效地完成任务。这时,教师设计“互动点”,通过“互动主题”展开“互动”,可以使教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在交流体验过程中掌握教学的重点。

三、根据教材知识的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确立合理的“互动主题”,是构建“互动式”课堂、促使互动生成的关键

“互动主题”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了揭示教材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背景材料或提出的问题。合理的“互动主题”就是选择的背景材料或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地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交流中落实教材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合理的“互动主题”是互动生成的关键。那么,如何选择合理的互动主题呢?选择合理的互动主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第三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9月27日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山东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同期举行。青岛三项过亿元大项目集体亮相,并现场签约,总投资额高达225亿元,在来自省内的32个现场签约项目中独占鳖头。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伟,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项目中,莱西姜山湖湿地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额达151亿元,成为此次文博会上的引资“大鳄”。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莱西市政府现场签约,将与青岛泰林涌公司合资对这一自然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把姜山湖打造成锦绣江山国际旅游城,投资额56亿元的青岛海上嘉年华文化休闲娱乐项目则是由青岛开发区推出的“精品高端文化旅游大项目”,来自北京的昂展置业集团与青岛开发区正式签约,负责该项目的投资运营;投资额18亿元的中国电影交易中心项目与青岛崂山区签约,意味着这里将成为今后国产电影交易发行的平台,每年会有50场国产电影的首映式在这里举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和衍生品的开发也会放在这里。青岛借助电影,将打造出全新的城市文化形象,这是国家与城市文化实力的双赢之举。(本刊记者)

省运会青岛保持龙头地位

9月19日到27日,2010年山东省第二十二届省运会在淄博成功举办。在本届省运会上,青岛代表团共获得459 75枚金牌,在金牌榜上遥遥领先。除了运动成绩的大丰收,青岛在省运会上还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

青岛依旧在众多项目上保持省内领先,足球、羽毛球、帆船等项目,青岛几乎卷走所有金牌。在田径、游泳、拳击等项目上,小将们也顶住了对手的冲击,继续领跑全省,同时,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弱势的项目,比如篮球、帆板等,在本届省运会上也者陬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本刊记者)

青岛市获全国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在日前结束的“2010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青岛与北京、上海、黑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副省级城市从400多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设立,两年评选一次。近年来,随着青岛市国际化建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友城交往呈现出数量增多、质量提升、领域拓宽、合作深入的良好态势。自1979年青岛市与日本下关市缔结第一对友好城市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友好城市19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36对,涉及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本刊记者)

青岛新闻代表团赴台交流

9月15日至20日,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伟率领青岛市新闻代表团赴台湾访问交流。《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青岛财经日报》分别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台湾中国电视台、《工商时报》签订了交流合作意向书。

在台湾期间,王伟率领的代表团一行先后来到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的台湾中国电视台、中国时报社、旺报和工商时报的节目制作现场和编辑部进行考察。代表团还与台湾联合报、东森电视台、台中广播股份有限公司、台湾金传媒集团经济日报、大众广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记者公会等台湾主流媒体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通过交流不仅进一步宣传推介了青岛,扩大了青岛在台湾的影响,同时也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坚定了青岛、台湾扩大交流合作的信心。(本刊记者)

胶南市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开幕

9月26日,胶南市第一届全民运动会暨2010全国时尚体育健身大赛开幕式在当地体育场举行。由近千人参与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和期间举行的多项体育赛事给观众带来了多场精彩难忘的视觉盛宴,分享体育带来的独特乐趣。

作为2010全国时尚体育健身大赛的最后一个项目,全国毽球邀请赛于9月26日至28日在胶南市体育馆举行,这也是本次全国时尚体育健身大赛报名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17支代表队共170多名运动员汇聚胶南,为观众献上精彩的高水平毽球比赛。

自4月份开赛以来,目前胶南市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和2010全国时尚体育健身大赛举行了足球、篮球(预赛)、乒乓球、羽毛球、趣味健身比赛、围棋、门球、中国门球协会官方网站春季网友门球友谊赛、全国花毽公开赛、全国沙滩荷式篮球公开赛、全国沙滩木球公开赛、第四届全国自由式轮滑大赛暨世界自由式轮滑锦标赛选拔赛等比赛,当地45处中小学校、35个市直单位和企业、18个镇(区)共3000多人次参加了其中的多项比赛,在胶南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健身热潮,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刊记者)

国际材联亚洲材料大会在青岛召开

9月26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国际材联、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和欧洲材料研究学会协办的第11届国际材联亚洲材料大会开幕式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亚太地区材料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国际会议,此次大会围绕着新材料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是全球从事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工作者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是发起单位和重要成员之一。国际材联亚洲材料大会是国际材联重要的系列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为期四天,参会人数达到1800余人,设有20个分会。大会共收到近2000篇论文,研讨内容涵盖了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等高技术重点领域。

(本刊记者)

游客青岛赏奇石逛园林

9月25日至10月5日,第九届中国赏石展暨第三届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博览会在青岛中山公园举行。本届“赏石会”和“园博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吸引了全国20余个省市代表团和山东省17个城市及青岛市七区五市共29个展团参展。

本届“赏石展”的主题为“赏石盛典、百姓乐园”,展出众多极具收藏和观赏价值的赏石精品。“园博会”的主题为“生态园林、和谐人居”,展出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既有室外园艺小品展,又有室内城市形象展,还举办了园林绿化发展(青岛)论坛。(本刊记者)

青岛城阳区将规划建设七个特色产业园

青岛城阳区将规划建设七个特色产业园,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力争到2015年七大特色产业园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占全

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产业园建设将突出“特色”路线,走集聚发展模式。按照“一园一品”的原则,立足区域内优势骨干企业,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方向,每个产业园确定一个特色产业。同时,加快引进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及相关联项目,实现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集中、集聚发展。

城阳区建设的七个工业特色产业园分别是:高速列车产业园、特种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航空工业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企业安置园。为支持特色产业园快速发展,城阳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并将对符合产业园产业定位的内外资大项目“一事一议”,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同时,城阳还成立了重点产业园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产业园开发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土地资源整合机制、项目预评价机制等,全力促进产业园健康发展。

(本刊记者)

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在青岛举行

“双星杯”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选拔赛于9月25日至10月2日在青岛举行。

“明辨现在,放眼未来”是本次辩论会的主题,整个赛程历时8天,通过15场淘汰赛,产生一支冠军队,代表中国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总决赛。本届比赛的参赛高校是历届以来全国知名高校最多的一次,也是参赛队伍阵容最为强大的一次,参赛队包括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辩论会引入了“证人”概念,加入了“举证质证”和“超级辩论”两个环节,使得本次比赛更具可看性和趣味性;大赛邀请了多位知名人士担任评委和嘉宾,这不仅使大赛本身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在辩题设置上,本次比赛也更为合理,涉及面更广。最终武汉大学夺冠,将代表中国赴新加坡参加总决赛。(本刊记者)

2010年青岛沙滩节举行

2010年“体彩杯”青岛市第七届海滨沙滩体育节于10月6至7日分别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举行。

本次活动是2010年青岛市全民健身的穴大板块之一,也是今年青岛市重大节庆活动之一。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一周年,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宗旨;以发挥奥运后续效应,利用青岛市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举办沙滩体育节活动,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展示平台,积极引导市民参与户外健身运动项目,充分展示“后奥运时代”青岛市开展群众体育的城市氛围,以及青岛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高涨热情和精神风貌为目的,从而达到宣传奥运,宣传青岛,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为了体现青岛“山、海、城”的城市特色,充分利用青岛市得天独厚的海滨沙滩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推广沙滩体育项目,积极发挥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在第一海水浴场组织的沙滩足球比赛、沙滩排球比赛、沙滩橄榄球比赛,以及汇泉湾横渡、沙滩家庭运动会等活动,既有奥运项目,也有市民参与性强、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比赛为和谐、祥和、欢庆的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带来欢声笑语。(本刊记者)

青岛举办首届马戏文化节

为丰富青岛市居民和游客“双节”期间的文化、娱乐生活,加大中外文化交流力度,由青岛市市南区政府、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青岛首届国际马戏文化节于9月21日至10月7日在青岛汇泉广场举行。

国际马戏文化节,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传统马戏世家联袂参演,为青岛观众及国内外游客奉上了一场丰盛的马戏文化盛宴。本届马戏节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马戏、杂技演员和团队,其中还包括沙皇御用马戏团体、哈萨克斯坦承担国家礼宾任务的世:界项级马戏团、中国著名的吴桥县群艺马戏团等,他们都曾多次获得众多世界级马戏、杂技赛事金奖。此外,更有“中国马戏大王”于金生,以及吴桥“鬼手”的王宝合等魔术大师前来献演。(本刊记者)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设计全球征集方案

为更好地借鉴国际先进规划设计理念,引进国际顶级规划设计团队,青岛世界园艺博览局、青岛市规划局于2010年9月9目联合《2014青岛世园会规划设计单位征集公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设计单位。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2.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这种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

A.是中国画与西洋画巧妙结合的缩影

B.是由我国少数民族创造出来的

C.起源于清代

D.体现了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的特色

4.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5.《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6.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应从下列文物中选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边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8.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

A.俄国 B.英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9.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

10.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11.“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请你作为合作学习的伙伴,和他一起共同完成年代尺上与标号相对应的内容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十五大”召开

D.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13.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

演出顺序 主要剧情

第一幕 开启心智 A.周恩来与同学们争相传阅《新青年》杂志

第二幕 南昌枪声 B.周恩来与贺龙、朱德等人商议起义方案

第三幕 民族大义 C.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达西安,与蒋介石谈判

第四幕 外交风采 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演讲,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4.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15.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

16.王华同学创作了历史情景剧《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下面是开场白中的一段话,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B.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C.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竭力追赶列强的步伐

D.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全面的社会变革。

17.“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18.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9.如下图所示,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①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②美国丧失了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

③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欧洲的崛起 ④日本上升为第一经济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06—2007年,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美国、日本就朝鲜核问题在北京多次举行六方会谈,由参加谈判的成员国可以反映出

A.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其中第21题7分;22题7分;题分;23题7分;第24题9分;第25题9分;请看仔细,第24题与第25题任选作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第24题计分)

21.仔细阅读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

材料二: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清《海防纂要》

材料三: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的中西往来通道图。图中通道的名称是什么?(1分)它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清朝前期制订了怎样的对外政策?(1分)你认为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3)依据材料三,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推行怎样的政策?(1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2分)

2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7分)

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同上

材料三:

请回答:

(1)下列哪些资料能有效佐证材料一中的论点:(填字母代号)(2分,全对得2分,错一个不得分)

(2)列举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2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哪些主要信息?(1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目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2分)

23.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镜头1:《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佟志说:“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一边高喊:““指示,*一切*!”

镜头3:《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请回答: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1分)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哪里?(1分)

(2)请问:镜头2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1分)

(3)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中任选一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标志:(1分)

举例:(1分)一

(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2分)

注意:第24题与第25题任选作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第24题计分。

2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请回答:(9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出现的进步思潮有哪些?同时分别指出在这些进步思潮指导午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4分,对应填上两项即可得4分,例如最后,本问满分4分)

进步思潮 社会实践活动

实业救国思潮 兴办民族工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什么?最终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道路:(1分)

成就:(1分)

(3)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对你有何启示?

社会性质:(1分)

启示:(2分)

25.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必备的品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

材料四: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对大家讲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7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现象出现在美国的什么时候?(1分)根据材料二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缓解了它面临的严重困难?(1分)

(2)材料三中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中国哪些时期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面貌?(2分)谈一谈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1分)

(3)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来纠正其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1分)请从材料四中找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1分)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

第二学期九年级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1=20分)

1—5 BDDCC 6—10 DCCCA 11—15 DDCAC 16—20 ACC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其中第21题7分;第22题7分;第23题7分;第24题9分;第25题9分。请看仔细,第24题与第25题任选做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第24题计分)

21.(1)名称:丝绸之路(1分) 影响:“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分)

(2)政策:闭关锁国(或闭关自守)(1分) 影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或使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或按教材表述)(1分)

(3)对外开放(1分)

(4)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否则就要落后。(也可以答: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不是一切依赖外国;独立自主也不是闭关锁国,盲目排外)(2分)

22.(1)ABC(全对得2分,错一个不得分)

(2)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分)

(3)中日之间虽有矛盾或摩擦,但友好交往是主流。(也可以答:中日人民友好交往;中日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等)(1分)

(4)中日两国青少年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开放的胸怀互相借鉴和交融;继承两国世代交往的友好传统等)(2分)

23.(1)“大跃进”运动。(1分)错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或急躁冒进。(1分)

(2)*时期(或1966—1976年间)(1分)

(3)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举例:用电脑查资料、开私家车旅游、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经常吃汉堡和肯德基等等)(1分)

(4)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改革开放等(2分,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24.(1)(4分,对应填上两项即可得4分,例如最后,本问满分4分)

进步思潮 社会实践活动

“师夷长技”思想 洋务运动

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戊戌变法

三民主义(或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

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

实业救国思想 兴办民族工业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1分) 成就:建立了新中国(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分)

(3)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启示:中国人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自己的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25.(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1分) 罗斯福新政(1分)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1篇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2.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这种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

A.是中国画与西洋画巧妙结合的缩影

B.是由我国少数民族创造出来的

C.起源于清代

D.体现了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的特色

4.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5.《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6.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应从下列文物中选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边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8.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

A.俄国 B.英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9.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

10.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11.“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请你作为合作学习的伙伴,和他一起共同完成年代尺上与标号相对应的内容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十五大”召开

D.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13.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

演出顺序 主要剧情

第一幕 开启心智 A.周恩来与同学们争相传阅《新青年》杂志

第二幕 南昌枪声 B.周恩来与贺龙、朱德等人商议起义方案

第三幕 民族大义 C.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达西安,与蒋介石谈判

第四幕 外交风采 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演讲,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4.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15.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

16.王华同学创作了历史情景剧《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下面是开场白中的一段话,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B.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C.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竭力追赶列强的步伐

D.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全面的社会变革。

17.“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18.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9.如下图所示,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①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②美国丧失了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

③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欧洲的崛起 ④日本上升为第一经济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06—2007年,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美国、日本就朝鲜核问题在北京多次举行六方会谈,由参加谈判的成员国可以反映出

A.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其中第21题7分;22题7分;题分;23题7分;第24题9分;第25题9分;请看仔细,第24题与第25题任选作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第24题计分)

21.仔细阅读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

材料二: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清《海防纂要》

材料三: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的中西往来通道图。图中通道的名称是什么?(1分)它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清朝前期制订了怎样的对外政策?(1分)你认为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3)依据材料三,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推行怎样的政策?(1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2分)

2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7分)

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同上

材料三:

请回答:

(1)下列哪些资料能有效佐证材料一中的论点:(填字母代号)(2分,全对得2分,错一个不得分)

(2)列举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2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哪些主要信息?(1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目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2分)

23.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镜头1:《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佟志说:“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一边高喊:““指示,*一切*!”

镜头3:《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请回答: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1分)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哪里?(1分)

(2)请问:镜头2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1分)

(3)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中任选一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标志:(1分)

举例:(1分)一

(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2分)

注意:第24题与第25题任选作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第24题计分。

2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请回答:(9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出现的进步思潮有哪些?同时分别指出在这些进步思潮指导午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4分,对应填上两项即可得4分,例如最后,本问满分4分)

进步思潮 社会实践活动

实业救国思潮 兴办民族工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什么?最终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道路:(1分)

成就:(1分)

(3)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对你有何启示?

社会性质:(1分)

启示:(2分)

25.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必备的品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

材料四: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对大家讲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7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现象出现在美国的什么时候?(1分)根据材料二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缓解了它面临的严重困难?(1分)

(2)材料三中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中国哪些时期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面貌?(2分)谈一谈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1分)

(3)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来纠正其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1分)请从材料四中找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1分)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

第二学期九年级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1=20分)

1—5 BDDCC 6—10 DCCCA 11—15 DDCAC 16—20 ACC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其中第21题7分;第22题7分;第23题7分;第24题9分;第25题9分。请看仔细,第24题与第25题任选做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第24题计分)

21.(1)名称:丝绸之路(1分) 影响:“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分)

(2)政策:闭关锁国(或闭关自守)(1分) 影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或使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或按教材表述)(1分)

(3)对外开放(1分)

(4)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否则就要落后。(也可以答: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不是一切依赖外国;独立自主也不是闭关锁国,盲目排外)(2分)

22.(1)ABC(全对得2分,错一个不得分)

(2)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分)

(3)中日之间虽有矛盾或摩擦,但友好交往是主流。(也可以答:中日人民友好交往;中日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等)(1分)

(4)中日两国青少年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开放的胸怀互相借鉴和交融;继承两国世代交往的友好传统等)(2分)

23.(1)“大跃进”运动。(1分)错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或急躁冒进。(1分)

(2)*时期(或1966—1976年间)(1分)

(3)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举例:用电脑查资料、开私家车旅游、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经常吃汉堡和肯德基等等)(1分)

(4)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改革开放等(2分,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24.(1)(4分,对应填上两项即可得4分,例如最后,本问满分4分)

进步思潮 社会实践活动

“师夷长技”思想 洋务运动

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戊戌变法

三民主义(或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

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

实业救国思想 兴办民族工业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1分) 成就:建立了新中国(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分)

(3)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启示:中国人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自己的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25.(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1分) 罗斯福新政(1分)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2篇

一、关于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的概念及特点

1.社会救助工作及其管理体制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含医疗、教育、司法、住房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含受灾人员应急生活救助、灾后灾民生活救助和灾区倒塌民房恢复重建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社会救助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为民政部,财政、教育、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会救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和审核等工作;居(村)委会受委托,协助做好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和审核工作,以及救助金发放和救助对象日常管理等工作。

2.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的概念

广义上讲,民政社会救助档案指民政部门主管的各类救助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既包括文书档案、会计档案,也包括救助专业档案。本文从狭义上讲,民政社会救助档案专指救助专业档案。它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村)委会(社区)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贫困孤残人员供养救助、特殊困难人员临时救助、灾后灾民生活救助及灾区倒塌民房恢复重建救助的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以及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和救助管理机构)在对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整理归档的各种文件材料。

3.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的特点

种类多。按救助工作的性质,可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档案等;按救助对象的特点,可分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后灾民生活救助和灾区倒塌民房恢复重建救助、临时生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

来源广。民政社会救助档案来源于县级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及救助站。

基础性、工具性强。民政社会救助档案是其形成单位开展各项救助工作的原始记录,这些记录包含了救助对象大量的基础信息,是各项救助工作延续的基础和工具。

文件材料在形成上有共性。除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外,其他救助档案材料都包括申请审批材料、日常管理材料。

二、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的管理体制和原则

1.管理体制

救助档案属于民政部门的专业档案,民政社会救助档案工作由民政部统一领导,业务上接受国家档案局的监督、指导。省级民政厅(局)和档案局负责本行政区域社会救助档案工作的指导,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救助站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救助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档案的管理;居(村)委会(社区)应协助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救助档案工作。

2.管理原则

依法管理。救助档案属于专业档案,其管理无法可依,必须加强调研,由国家档案局和民政部共同制定各类救助档案的管理规定,规范救助档案的管理。

分类管理。农村五保供养档案、城乡医疗救助档案、临时生活救助档案、灾后灾民生活救助和灾区倒塌民房恢复重建救助在文件材料的形成上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待遇审批和待遇批准后救助金的一次性发放,形成的材料比较简单,这几类档案可以出台一个管理规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实行审批制,其档案材料是救助站对求助对象进行甄别和实施救助过程的真实记录,所以这类档案应当单独搞一个管理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比较复杂,它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分级管理、基层为主、形成单位为主。根据救助工作的有关规定,各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村)委会(社区)、救助站的救助工作职责范围不同,形成与其职能相关的救助档案也有区别。省市级民政部门负责制定救助档案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和指导、监督、检查工作,县级民政都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村)委会(社区)、救助站负责各自救助工作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救助档案实体的管理。

三、民政救助档案的保管、利用与移交

1.保管。救助档案分散形成于县、乡(镇)街道、居(村)三级机构和救助站,虽然各单位的条件不同,但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救助档案的保管达到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光、防尘、防盗的要求。

根据救助管理机关和救助对象以及社会利用的实际需求,救助档案应当短期保管。具体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的保管期限为5年;其他救助类档案中的审批类材料保管期限最低3年(低保审批材料的保管期限为低保户停保后不少于3年),日常管理类档案的保管期限最低5年。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历史课堂 搜索功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课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资料的缺乏,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习惯和热情,学校课程设置不当,所以很难使教师在每一堂课都激发投入的热情。鉴于网络教学的优势,我在农村初中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借助网络资源,营造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在晚年写的《实施民主教育提纲》中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就初中历史课而言,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角。我在初三历史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堂应成为课堂教学民主化的逻辑起点、民主化又是和谐沟通的前提,而在众多媒体中,网络在营造课堂教学民主化氛围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此,我对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结合网络媒体、尽量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起来,消除师生隔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初一历史“评价秦始皇”活动课时,由于很多学生课前没有准备,无法交流,这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我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浏览网页,找到资料后再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查找到资料后在系统平台上自由交流,克服以往常规活动课上交流有效的缺陷,尤其是使胆小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网络教学课,都在学校的电脑室进行,特殊的空间结构给教师提供了与学生交流的更为平等的场所,使自己去除外表的威严,在学生面前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我也积极投入,指导甚至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可见,网络建立起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去除学生交流的心理屏障,民主氛围得以营造。网络融入历史课,适应了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感兴趣、容易接受的心理特点,网络的新鲜感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强心针。我深深体会到:学生信赖网络、认可网络、参与课堂。

二、依托网络材料的直观性,促使学生融入情境,激发交流的欲望。

在教学中,图文并茂的网络材料,能有效促使学生融入到网络创设的情境中,发挥自身认知的主体作用。如进行初二历史“红军长征”这一课中,我精心设计与构思网页的内容,搜集大量的与长征相关的资料图片(如四渡赤水,过雪山等10多幅图片) 和相关资料、评论,将教师的语言灌输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媒体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丰富的网页内容所吸引,通过浏览和思考网页内容,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

可见,传统的活动课中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而在网络多媒体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中,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兴趣选择所要的内容,从而与同学沟通。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唤起他们沟通的欲望,而且网络教学参与活动课打破了以往个别学生发言的现象,使人人都有动手、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会出教学的全体性、民主性,实现网络教学课中的人人平等。每个学生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都自学自悟,独立求索,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心境,逐渐在沟通中有意识地创新。

三、依靠多媒体网络系统,实现课堂师生交流的真实化、个性化。

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沟通,营造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活动课设置的内容讨论(如讨论、人物事迹评价)进行个性化的讨论,也使每个学生都改变上课时不愿举手的习惯。例如:本学期,我们在校园网BBS上设立《历史小天地》栏目,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华盛顿、拿破仑等),谈学习一些历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联机讨论、BBS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并且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问题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见,采用网络混合式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上机、教师点拨、开展活动几部分组成,恰好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学生反馈提供便捷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使活动突破教学中教师对时空的限制,网络环境简化了评价程序,使得反馈信息更及时、准确,使学生更愿意、喜欢说真话,从而实现教学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凭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实现交流的自由化、多样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图片丰富了历史信息,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搜索功能,利用其便捷性,不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数据材料,都可以现查现用。特别是历史网站,对资料都进行了优化归类,制作者都精心筛选编辑,为我们拥有更优化的网络材料提供了保证。因此,我在活动课时经常指导学生利用“谷歌、百度、新浪”等搜索引擎,搜索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按老师提出的相关要求在网上搜索、下载及资料的组合,将信息课所学到的中文书、word操作基本技能 、相关网络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在活动课沟通中显得游刃有余,“百家争鸣”。

例如:在初二历史《新中国的外交的成就》中有两大板块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自由发挥,开发网络资源。一组学生负责我国五十、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外交成就图片,z另外一组是图片文字资料。然后让学生拼接成外交成就展。意味深长的是: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图片展投入了高度的热情,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剪辑、插入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有的同学甚至制作了小海报。可见,多媒体教学网络以多媒体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师生之间同时自由传播大量有益的真实信息,也使活动课交流实现多样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上,借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解决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加精彩,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沃土。但是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甚至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有其一定的局限。因此,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1]优秀教师论文选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第1版).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德语教学;德语国情教学;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78―03

国情知识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最难把握,在实际授课中,国情知识的比重不好掌握,教授方法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国情教学的优势非但不易凸显反而因众多不确定性一直游离在外语教学的边缘。本文梳理了德国国情教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和每个流派的特点,并借助各个时期具体教材加以佐证说明,以期为今后愈发多元的国情教学抛砖引玉,提供参考。

一、定义

目前德语教学中,很少提到“文化知识”或“文化课”(Kulturkunde),表述这一概念时是用“国情知识”或“国情课”(Landeskunde)。在德国早期的语言教学中也出现过“文化课”的概念,因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逐渐被“国情课”所取代。

德语教学早期的“文化课”(Kulturkunde)概念非常狭隘,仅指高雅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和经典芭蕾等欧洲精英文化的元素。Neuner是这样解释的,当时的社会精神以自身精英文化为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目的在于塑造自身智慧的整体形象(Neuner 1994)。这种做法后来被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发展到极致,二战后,巨大的伤痛也为德意志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必然的,种族主义的代表――“文化课”也在反思中逐渐衰落,后被国情课(Landeskunde)取代。

国情知识(Landeskunde)是以特定国家和地区为研究目标,解释当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为目的的区域性研究(Bettermann 2010)。Solmecke后将Landeskunde定为外语教学的专用概念,即所学语言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文化信息,她认为国情知识也应写入语言教学大纲(1982)。Pütz认为国情课应极大限度地将学生所不了解的某一国家的知识浓缩到教学之中(1998)。

综上所述,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文化知识(Kulturkunde)概念逐渐被去中心化的、理性务实的国情知识(Landeskunde)概念所取代,而国情知识也被运用到了外语教学中,即国情课教学的开始。

二、国情教学的历史演变

在德国教学史早期,拉丁语是教学大纲中唯一的外语,授课内容以高雅文学为主,那时的教学内容中没有国情教学。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间国情教学才逐渐成形,当时欧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军事实力之间的抗衡也如火如荼,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敌对国语言和国情知识的人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学法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事件的影响,如Reihfried(1994)所分析的,拿破仑的战败当时也影响着德国的课堂。军事、政治以及经济上日益强大的德意志需要下一代了解军事敌对国的概况,在课堂上开始采用百科全书式的概况型国情教学法(Realienkunde)。在课堂上灌输诸如地理、历史、交通、交流方式、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文学等知识都是这一时期德国中小学法国国情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展示其他文化的目的还为了通过其他文化的“渺小”以凸显自身文化的“强大”。这一时期的法语课中也有意地论证德意志民族较之罗马人后裔的巨大优势(Gutschow 1977:25)。更进一步是出于民族政策的考虑旨在培养“德国人”(Neuner 1994)。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社会各阶层的沟通逐渐频繁和愈发深入,外语教学的思路也逐渐趋于实用,并且德语国情课开始向海外发展。学术界的讨论也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国情教学出现了不同的定义、角度和方案。在这场关于国情教学的讨论中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认知型国情教学法(kogni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它将国情知识从概况型知识(Realienkunde)扩展到了数据信息(Fakten)和机构知识(Institutionenkunde),并以满足学生认知为目标,试图将这些知识组织成相互关联的一个体系,以重现一个国家的现实(Delmas/Vorderwülbecke 1989)。与之同时期的交际型国情教学法(kommunika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则认为国情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日常语言会话能力,增进日常生活理解能力为目标(Pauldrach 1992:7)。这两种教学法相互竞争、互相补充的20年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逐渐频繁,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了“文化转向”,因而教学法中为了应对不同文化的对话而产生了跨文化型国情教学法(interkulturell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根据Pauldrach,这一教学法关注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概括性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发展学生对异文化的领悟和移情能力(Pauldrach 1992:12)以及习得如何学习理解异文化的策略(Veeck; Linsmayer 2001:1162)。

三、国情教学流派的特点

直至今日德语国情课的教学设置仍然受到以上各种教学法的综合影响。各个教学流派从它们的产生初期就具有不同特点,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课程比重以及教授的方式上。

在概况型国情教学法(Realienkunde)占主导的时期,国情教学在教学内容中仅占从属性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教学的目的旨在传授语言,国情教学仅服务于语言(特别是语言结构)的教授。只有在国情知识符合语言教学目的情况下,才得以出现在教材中。所以多见于政治或经济为主题的单元中,或是语法分析的例句里(Leupold 2003:128-129; Padrós; Biechele 2003:15-27)。

这一时期语言教学中还没有独立的国情课本,为了辅助语言教学偶尔需要编撰国情教学材料。在很多诸如大学等教学机构中,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中或是单元教学需要才会加设国情内容,并且国情教学的目的是整体系统地把握了解文化的结构。在课上,学生们将学习到如概况、历史事件时间表和具体的数据等知识。相应的,在教学材料的编撰中,国情材料多采用介绍性文字、统计数据和图表等形式,简洁概括地介绍文化的结构(Padrós; Biechele 2003:15-27)。

出版于1997年的《Blick auf Deutschland》,从编撰方法上仍是一本典型的概况介绍型国情教材。首先它并非独立的课本,被作者定义为一本“阅读练习册”(Lese- und Arbeitsbuch),以各个章节都是长篇的阅读材料并且可以单独配合语言教学使用;其次教材的目的旨在提高阅读能力,为写作练习提供材料,并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反思。

在后期认知型国情教学法(kogni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中,教学目的也逐渐得以改进:单纯地灌输知识被认为是无益于学生习得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们取得了共识,即加强各知识板块间的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言国家的理解。这一进步虽然仍未扭转国情教学的从属地位,但却为下一时期的理念转变做下了铺垫。

接下来随着学术讨论的增多,在学术领域里也诞生了对言语和行为进行的深层次的社会哲学研究,如Niklas Luhmann和Jürgen Habermas的理论,都推动了社会学科对交际理论和交际能力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期间美国的语言学家Austin和Searl的语用学和语言交际行为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促进了实用型的教学观念与实际教学方法的发展。

区别于之前对高雅文化的追求,交际型国情教学法从学习者的角度切入,细致地分析学习者的实际语用需求。Hans-Eberhard Piepho更是借鉴了Jürgen Habermas的语言行为理论,把交际能力(kommunikative Kompetenz)描述成为一种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由听、说、读、写组成的综合能力(Piepho 1974)。而且还对谈话意向(Sprechintention)和交际行为(kommunikatives Handeln)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将之引入了教学法(Padrós; Biechele 2003:93)。

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国情教学资料的编撰方案产生了明显的转向。首先,教学材料不再按照语法的进度编排,而是更多加入了对交际功能的考虑;其次,教学中心也从正确性的追求上更增加了表达得体与流畅的内容;第三,语法解释中逐渐采用学习者的母语。在选题上,随着文化概念的一再扩展以及教材编写者对日常用语的深度挖掘,国情教学材料的编排进入到一个系统化的阶段,1977年出版的《Das Zertifika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和1980年的《Kontaktwelle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都通过词汇表和语法解析列表的形式对交际意向、社交场景、交际空间、交际方式、谈话方式和主题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这两本指导性的出版物都建议教材应按照学习者在德国的语用需求来展开内容并为其所列举的交际场景提供了语料,为同一时期的语言教材提供了指导意见。在这一层面上国情教学指导了语言教学(Padrós; Biechele 2003:27-43)。教材《Generation E》出版于2005年,部分显现了交际型国情教学的特征。它以16岁以上、德语初级到中级水平(按欧盟语言共同学习框架的标准A2/B1水平)的学习者为目标,旨在展现德语区多元文化的同时,整理了生活中相应方面的词汇以及对话框架(Berge/Martini 2005:1)。

然而在教材的海外推广中,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负面回应。各国国情、教学传统和教学条件与教材设计者的预设略有不同:某些教学传统以书面表达为主,很难接受以口语为主的交际型教学法;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编撰的教材无法满足很多学习者对本国与德国的语言文化对比的需求;最后,教学材料对硬件的要求在某些教学场所无法实现(Padrós; Biechele 2003:52)。综合上述的复杂情况,交际理论在不同的教学群体和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排斥,这也引导了教学研究者以及教材研发者转向去考虑文化接触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为跨文化学习做好理论准备。

于是,跨文化交流型国情教学逐渐兴起。在大纲的制定上,歌德学院反思了上一时期的工作,于1992年出版了《关于海外语言文化传播的25条指导原则》(25 Thesen zur Sprach- und Kulturvermittlung im Ausland),确立了更为适合德语海外教学的内容准则(Padròs; Biechele 2003:93)。这一指导性意见旨在减轻海外教学所受到的冲击,不仅为了研究德国文化,更是为了推动当地学习者对德国语言及文化的接受程度,加强了对他者文化认知的研究以及两者的比较。

而在德国本土,为了解决劳工移民问题,德国从60年代起重视“跨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强化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等值观,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并强调多文化的共存是德国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Krumm 2003:139)。接受外籍成年移民时,必要条件除了德语语言课程之外,还有必须完成国情课程,以方便他们融入社会。

因考虑到文化认知的差异和学习者对上一时期教学方法和材料的负面反应,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一些教材编撰者与旅居海外从事德语教学的教师合作,编写适用于当地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教材。这些“地区性教材”(regionale Lehrwerk)把当地文化背景和教学条件作为教材编撰的出发点,将德国和当地的文化比较贯穿始终,成为当地语言学习的教学材料。

在德国境内,针对外国移民的国情教材也相应面世。它们首先从名称上就体现出对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活需求的考虑,如《30 Stunden Deutsch》(《30小时了解德国》)、《Alltag in Deutschland》(《德国日常生活》)和《Zur Orientierung》(《适应》)等;其次这些教材贴近他们适应德国生活的需要,从国家公民的权利、义务,办理各种手续所需填写的表格、所需进行的对话,了解当地德国人所需知道的史实及风俗等方面着手展示移民首先接触到的语言场景。让他们在文化接触之初,更有自信及安全感,避免误解。而这些精炼的教学材料在设计之初也被规划为海外语言课程的补充材料,可分解到各单元配合教学使用。

四、结语

德国国情教学在教学史中发展较晚,却十分迅速。从保守的文化崇拜到国家利益驱使的概况型国情教学,直至为了推进交流和形象改造的文化宣传,国情教学的内容和展现形式都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渐现成熟的编撰与设置、人性化并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原则仍是教材编撰的主流。

[参考文献]

[1]Bettermann,Rainer.Landeskunde[A].In:Barkowski/Krumm(Hrsg.).Fachlexikon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C].Tübingen und Basel:A.Francke Verlag,2010.

[2]Leupold,Eynar.Landeskundliches Curriculum[A].In:Bausch/Christ/Krumm(Hrsg.):Handbuch Fremdsprachenunterricht[C].Tübingen und Basel:A.Francke Verlag,2003.

[3]Otto,E.Methodik und Didaktik des neusprachlichen Unterrichts[M].Marburg,1925.

[4]Kilimann,A.; de Vega, S. (Hrsg.). 30 Stunden Deutsch [M]. Stuttgart: Ernst Klett Sprachen GmbH,2005.

[5]Solmecke,G. Landeskunde in Fremdsprachenkursen [M]. Bonn,1982.

民主生活会交流材料范文第15篇

 

一、会前准备

1、中心学校党支部负责培训学校支委。

2、制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会议组织形式及议程安排、会前组织学习及开展谈心谈话、对照检查情况和开好主题民主生活会、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有关要求等。方案要及时报上级党组织审核把关。

3、找准找实突出问题。学校党组织和党员要重点查找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班子不团结、办事不公等问题。要重点查找党员意识淡薄、党组织活动不经常、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其他党员,要结合岗位特点和履行情况,深入查找突出问题。

4、开展谈心谈话。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座谈、上门走访、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要做到“五谈”即党支部书记与支部委员重点谈、支部委员相互谈、支委与党员分头谈、党员之间彼此谈。对外出流动党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了解思想和工作情况。对青年党员要主动约谈,交流思想,帮助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5、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和列出问题清单。党支部要撰写支部班子简要对照检查材料。(1)重点写清“四风”突出问题,列举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上级组织点明的问题要明确作出回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改进措施。(2)学校党组织班子和党支部书记的简要对照检查材料,条目式列出对照检查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同时要利用校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3)其他党员要撰写大会自评材料。(4)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分三部分内容①列出“四风”问题清单。②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③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二、方法步骤

1、时间安排。党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时间安排在8月26日—8月28日。

2、参会人员。专题民主生活会,原则上每名党员都要参加,并接受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在参加完领导班子主题民主生活会后,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党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应邀请群众代表列席会议,并参加民主测评。群众代表测评与党员测评要分别计票,群众代表测评票作为对党员提出评定意见的重要参考。

3、评议对象。对外出流动党员,党组织应提前通知其本人按期返回参加民主评议。对确实不能返回参加民主评议的,应由其本人说明情况,寄回参加流入地专题组织生活会自评、互评、民主测评等有关评议材料,由党支部对其提出评定意见。

4、评议内容。重点围绕是否按期缴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宣传政策法规、带头教科研、钻研学科、参加民主政治建设、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以及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情况开展评议。

5、会议议程。党支部要召开党员大会并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程序一般为:

(1)召开支委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