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篇

一、中国古典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论语》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中国古人把乐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从国家来讲,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调和人群;从个人来讲音乐可以涵养性情、熏染气质。科学研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每分钟约60拍左右,和人体节律相吻合,有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中国古典音乐的和谐有利于幼儿情绪平稳

中国古典音乐讲求优雅端庄从容适度,是一种中正和平的音乐,是一种崇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郑卫之声”等民间俗乐(“恶郑声之乱雅也”)。“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是中国古乐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乐能让人产生和谐、和平的感觉,从而使环境平和,心神和谐。多让幼儿接触中国古乐有利于去除幼儿急躁、不安的情绪,帮助其平和心境,稳定情绪。

2.中国古典音乐的向善性能激发和熏陶幼儿良善的情感

中国古乐推崇“有德”的音乐,认为音乐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只有“有德”的音乐才能用于教化百姓。中国古乐多是对崇高正直的歌咏,如《梅花三弄》塑造了如梅花般高洁,身处逆境仍不失品格的君子形象,《满江红》歌咏了岳飞不甘屈辱,重振山河的民族气节。这种向善的音乐,可以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推崇,使幼儿良善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二)独特的美学特质,能给幼儿带来愉悦的体验,有助于其东方审美的启蒙

1.以意境为美

中国古典音乐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审美上反对“满”,认为满则俗,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一种写意的美学风格,区别于西洋艺术的写实。讲究“在音与音的停顿处(留白处)体会无法言说的韵味,“此时无声胜有声”。

2.以自然为美

中国古典音乐在审美心理上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至美之境。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说“音如石上泻流水”,所谓“音如流水”,就是说琴声要近于自然之音,即“天籁”,“天籁”是音乐家追求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让幼儿接触中国古典音乐,帮助其初步体验古乐中独特的东方美,不仅有助于幼儿从中国古典音乐中获得其美学意境带来的愉悦和感动,还有利于幼儿东方审美的启蒙,为其将来更深入的感受水墨画、古诗、古典舞中独特的中国美埋下灵性的种子。

(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典音乐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乐在功用上强调“有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要用“有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蕴含着儒家仁爱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在审美上强调简洁自然、空灵幽眇、淡雅,蕴含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接触,有助于积累对儒道文化初步、感性的经验,为将来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二、在幼儿园中实施中国古典音乐教育

(一)丰富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

只有拥有丰富的中国审美的认知经验,才能在聆听中国古典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体验。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帮助幼儿充分做好经验上的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看关于中国山水园林的VCD,初步感受其中的古典雅致、宁静和谐;让幼儿欣赏水墨画,引导幼儿初步感受画中平和冲淡的意境;带幼儿走进自然,去荷塘边嗅一嗅微风送来的荷香,看一看晶莹的露珠在玉盘般的荷叶上滚动、荷花婷婷宛若起舞的少女,听一听清风拂过柳条沙沙作响好似浅唱低吟……只有帮助幼儿充实了相关的认知经验,才能在活动中激发起儿童的兴趣,从而事半功倍。

(二)将中国古典音乐贯穿在一日活动中

音乐的美是在感受中获得,而感知音乐要从多听入手。因此要让中国古典音乐时时在孩子耳边响起,让精华的乐章不经意间流入儿童的心田。例如,刚入园时,由于孩子刚刚醒来不久,大脑神经还在不活跃的状态,可以播放《出水莲》、《月儿高》之类清新淡雅的曲目,让幼儿在美好的清晨中开始一天的生活;进餐时,可以利用诸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安静的曲目营造有秩序不吵闹的进餐气氛;午睡时,可以通过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帮助幼儿进入睡眠。

(三)将中国古典音乐教学与其他领域活动结合起来

中国古典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存在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将中国古典音乐教育与美术、文学、社会等领域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深入地感受中国古乐。首先,将中国古典音乐教育与美术活动相结合,中国古典音乐与水墨画在个体感知中有相通性,可以利用水墨画真实具体的特点,利用视觉图像刺激想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抽象美。其次,将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活动相结合。中国古典音乐追求诗意的境界,贴近古诗文的审美意境。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朗诵古诗词,将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给幼儿带来更深刻的审美感动。例如利用多媒体呈现乐曲描绘的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等画面,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带领幼儿朗诵并初步感知唐诗《春江花月夜》。再次,将中国古典音乐与社会领域相结合,中古典音乐伴随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可以说每一首曲子背后都承载着一份高尚的情感。通过移情的方法帮助幼儿体验作品的情感,能唤醒幼儿心中沉睡的审美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学会如何做人。例如在欣赏乐曲《满江红》中,听老师讲述岳飞的故事并表演岳飞精忠报国的场景,体验爱国情怀。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2篇

文化传承的责任。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以天下兴亡的大事,呼唤平民百姓的责任心。他说的责任是指文化传承的责任。他认为,天下不同于国家,亡天下与亡国不同,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是政治家的责任;亡天下是指仁义充塞、德风败坏,是每个平民百姓都有的文化责任。他认为,道德风气浸染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道德精神败坏其实是文化根基的败坏,“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所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那么,文化根基何以兴盛或者衰亡?在很大程度上,这依赖于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人们传承自己文化的责任心。我们讨论的儿童读经中的“经”,是指中国文化经典,它负载着中国文化根基,也负载着中国道德精神。儿童读经,是从娃娃开始的文化传承,也是从摇篮里开始的道德教育,教育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和启蒙道德的责任。

有学者考察世界四大古国的文字演变,发现它们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却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传承。现在其中三个国家的古文字都消亡了,唯有中国的汉字传承到现今,依然洋溢着笔墨芬芳,显示着它坚忍的文化传承生命力。那么,汉字记录的华夏五千年文化,文化凝成的中国文化经典,该如何传承下去?在多元文化冲突的现时代,我们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儿童们天真无邪,教育者有责任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路径,铺垫他们的文化根基。教儿童读经一直拷问着教育者的责任良心:如何在读经中,“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中国儿童们的中国心?

有教育者倡导儿童“亲近母语”,这份责任良心让人感慨,但是也让人滋生出一缕凄楚:中国儿童为什么会疏远母亲的话语?是谁蒙昧了孩子们的童心,诱导他们厌弃自己的母亲?事实上,当代中国的青少年不能写规范的汉字,不能用规范的汉语写文章,读不懂中国文化经典的越来越多了,教育者该负什么责任?有西方哲人说过,两代人不读民族的书就可以毁灭这个民族。那么,我们有多少年轻人读过多少民族的书?时下有些年轻人写文章,以引用外语文献为时尚,究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自欺欺人?我们不能不怀疑,他们中或许有人还没读过自家之“玉”,不能正确引用中文文献吧?我们逼迫儿童学习许多东西,唯独置他们的中国文化根基浅薄于不顾,这是否是真正的蒙昧?教儿童读经,哪怕他们一时还不能深懂,但毕竟是本根本土的血脉传承。

引导践行的责任。儿童读经不能深懂,但依然可以悟得一些道理,依照道理学着做人做事,教育者应该负起引导践行的责任。经典不只是束之高阁的典籍,它是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参天大树,读经的要义是读出它的内在精神,它的鲜活生命力,学可以致用,学可以践行。我们引导儿童读经,不是要他们“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不是要他们“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是修身、养性、知书、达理的启蒙,礼、义、廉、耻、孝、悌、诚信的启蒙,让他们知道做个中国人的起码的道理。有些乡里的前辈长者,只读过几年乡塾,但能写规范的毛笔字,能有儒雅的谈吐,懂得“里仁为美”的人际伦理,这不能不让人敬佩。所以儿童读经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引导他们践行于当下的生活。

务实质不能务形式。教儿童读经,形式上可浅可深,但实质必须清楚。就经典本身来说,经典读起来音韵抑扬,阅读起来可能艰涩难懂,这是形式;但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教育者必须弄清楚,这是实质,否则就会教儿童死读书。就读经活动来说,是模仿古人读经形式,讲究古代礼仪,还是采用适合当代儿童生活的形式,讲究当下的礼仪,这是形式;陶冶儿童的中国文化人格,培养他们中国人的德性素质,这是实质。这其中的道理,类似于孔子用“绘事后素”解释仁义与礼仪。他说衣服上那些漂亮的花饰(绘)是因为有洁白的底色(素),讲礼仪是因为有仁义。如今有些读经活动,把这种关系颠倒了,不问是否养育了儿童的仁义之心,只是让儿童穿古代衣服行古代礼仪,这必然异化读经的实质,甚至会产生演绎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

务德行不能务教条。教儿童读经,不能只读教条,要重视道德践行。有种误导是为读经而读经,把读经做成了精英教育的新特长,桎梏儿童天性的新枷锁,人们简单地训练儿童口若悬河地背诵读不懂的经典,让儿童们在人前炫耀他们的记忆力,这实在是在鞭笞教育者的平庸!这里有个责任指标:经典中的浩然之气与读经儿童的日常德行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就是庸俗的教条。还有种误导是教儿童“做秀”,如读《弟子规》学敬师,读《孝经》学感恩父母,这原本不错,但让儿童模仿古人行拜师礼就太迂腐,泊来洋人的母亲节、父亲节,教给儿童写几句空话感恩父母,则与中国人的孝道太不沾边。更有甚者,让儿童回家为母亲洗一次脚,为父亲擦一次车,把照片贴在橱窗里,写上“弘扬传统美德”,这是美德吗?教育者难道不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道理吗?

选择合适经典的责任。有一种办法是把零散的经典填充在现代课程框架里,在学科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加儿童读经的内容。这样选择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没有一定的规矩,儿童们只能浮光掠影地接触经典。还有一种办法是依照古代学子读经的顺序,列出一系列经典,从中精选篇章,组合成基础性的经典精华,单独设置一门读经课程。这样的办法不随意,也有规矩,但值得疑问的是,当代儿童读得了这种跨跃式精选的经典吗?我们是否考证过古代儿童循序渐进读经的艰难?这种艰难是否正是19、20世纪之交,我们批判读经、废除以读经为内容的考试制度的一个依据?是否也是当下人们质疑儿童读经的一个依据?

不凌节而施的选择。儿童读经很艰难,古人因此发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用经典的序和儿童心理成长的序,制约“不凌节而施”的教。但古今文化环境不同,人们对教育和教学的理解不同,儿童肩负的学习责任也不同,所以当代儿童读经,有个同必不同、不同未必不同的道理,套用古代儿童读经的“序”很可能造成“凌节而施”。譬如,某小学根据古代“蒙学、小学、大学”的序,确立低年段(1、2年级)为蒙学阶段,学习《三字经》《千字文》;中年段(3、4年级)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声律启蒙;高年段(5、6年级)为大学阶段,学习《论语》《大学》经典古文欣赏等。这看上去秩序井然,但是把它放到必须统一实施国家课程、还得应对考试竞争的大环境里,就让人担忧了,低年段是否真能读得懂?高年段是否真能辨得清?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经典历尽沧桑,儿童读经应当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但选择还必须尊重历史,去伪存真,不能弄成故事新编。有些牵强附会的现代解读,我们挡不住它们媚俗成人,但要拒绝它们误导儿童。所以,选择经典宜浅显不宜艰深,当代儿童能读点儿启蒙经典已属不易。依照古代读经的“序”来选的话,小学生读读“蒙学”经典就可以了,“大学”经典留给大学生研究生们读比较合适。如果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序”来选,也可以让小学生读些古诗词、经典美文。同时,选择经典宜启蒙不宜精专,能让儿童对古典语文有接触,对传统道德有体悟,对读经有直接兴趣,我们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试图让当代儿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迂腐的浪漫主义想法;如果以培养“国学大师”招摇儿童读经,这不仅有悖于我们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真正的未来“国学大师”的健康成长。

选择合适方法的责任。教儿童读经,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中国文化经典中就有许多精华方法,取之于经典用之于读经,不失为一种优化选择。但值得解释的是,这里同样存在着古今文化的差异性,应用经典中的方法,不可以僵化只能活化,教育者的责任,是要领悟它的方法论思想、它的精神、它的教学之道。譬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法,《学记》“教学相长”的学与教的关系论等,如果能悟得其中的教学之道,它们就不仅是源远流长,而且是长流长新的大智慧的方法。

批判继承传统方法。教儿童读经,如果只是呆读死记硬背,让儿童先囫囵吞下去再慢慢消化,这在古代也是不足取的读书法,所以这从总体上说是不合适的。可能正是这种不合适的方法,招致了读经蒙昧而非启蒙之论,读经扼杀童真童趣童心之说,论说得虽然有些杯弓蛇影的意味,但就方法而言,这多少是有些道理的。但值得解释的是,稍有些教育常识的人就该知道,不理解的背诵在儿童生活中一直是存在的,只凭借着经典文字的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儿童们也可能会喜欢读它背诵它。所以,我们只要不把读经弄成儿童的负担,弄得像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上千位那样无聊,让他们适当地背诵些经典文字并无大碍。中国儿童背诵他们的母语经典,这至少比让他们背诵外语经典合情合理吧?小狮子模仿老狮子的吼叫固然嫌早,但比起让他们模仿豹子叫来说,这毕竟还应该算是母语启蒙。

慎重借鉴现代方法。教儿童读经,当然可以选择现代方法,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契合,应该慎重选择,不能滥用。有人主张儿童读经不能跪着读,不能盲目崇拜,但是还应该补充一句,儿童读经必须敬着读,不可不敬。教儿童读经要有历史唯物的基本立场,要尊重经典本来的生命状态,尊重历史文化事实,尊敬先贤的道德智慧,否则在启蒙意义上就是失败的。而我们主张慎重借鉴现代方法,是因为如探究法、发现法、创造性学习等,不适合用来教儿童读经,如果把儿童读经弄成大批判,就违背读经的原意了。所以教儿童读经典,宁可选择读不懂慢慢体悟,也不能倡导存疑思维,泛滥褒贬,鼓励创新,这可能是个误区,这种读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读高中或大学或研究生以后采用。

教儿童读经,能唤起儿童的兴趣和热爱,是最理想的事。这不是指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而是以儿童体验为依据的教学思想。激活儿童积极的心理倾向,让读经与他们的直接兴趣与热爱相伴,让读经与他们的求真向善悟美的精神相融,这应该就是教儿童读经的启发式。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儿童读经应该呵护童心童趣,适合儿童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是读经受益的前提。选择教儿童读经的方法,应该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应该有青少年读经、成年人读经的未来愿景。

率先垂范的责任。教育者的存在就是教育,它比教育者的言说、奖惩有更深刻的影响力。师范是教育活动的责任、教育道德的良心、道德教育的法则。教育者是儿童身边的镜子,教育的责任、良心、法则,就在这镜子与儿童之间,拷问、鞭策、激励着教育者。如果说,在儿童读经中,真有一种唯一有效的途经和方法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只能是教育者的率先垂范、以身立教。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教育中,这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许多教育者经常是环顾左右而言他,不识庐山真面目。事实上,成人不读经只是想着法儿地琢磨儿童读经,的确有些自嘲意味,那些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们唠叨读经的人,竟然听不到孩子们心里的疑问:你们为什么不读经?

这是一份悬念的责任。教育者们有多少知道《五经》《四书》,能够说起《三字经》或《千字文》像说十以内的加减法一样轻松,这让人生出一份悬念。如果不论那些高校里专门从事中国史学、哲学、文献学、古典文学的学者,不论那些资深教授,还有多少人研读过《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儿童读经,的确有个“师在何方”的问题。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正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敢问时下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士硕士们,有多少人能教小学生读《三字经》?他们中有多少人读过《五经》《四书》?小学里的语文教师,《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小学生的家长们,有多少人扪心自问无自责之忧?近年来,“从娃娃抓起”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也让中国儿童们瘦弱的肩膀,担起了成人们太多的欲望,成人该负些什么责任?如果说体育运动金牌、音乐舞蹈大奖,成人们有借口不能以身作则,那么认真看书学习,成人们也不能躬亲吗?教育者率先垂范,是否是一份有悬念的责任?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读经 必要性 品德 语文

近几年来,读经教育一直得到许多大德有识之士的提倡,被称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掀起了一股读经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南怀瑾老先生,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台师大王财贵博士,以及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一直以推广读经为己任,奔走呼号,四处演讲,使读经教育风气日盛。199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将读经教育推向高潮。

一.读经与儿童读经

(一)读经与儿童读经的含义

所谓读经,按照王财贵教授所讲,就是读最有价值的著作。经,本义是“挂在织布机上的竖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是蕴涵着常理常道,可以作为人们思想行动标准的书”。经典,是高度智慧文化的结晶,是启迪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指南;而读诵,则是我们民族已经沿用了几千年极简易、极有效、极高明的学习方法。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可塑性高,施教最容易”。儿童读经,就是让处于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年龄阶段的儿童,读诵中国文化及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根植文化修养,以拓展心胸见识,以启迪深远智慧,以教养崇高人格,如此造就德智兼备的贤才,襟怀天下的大器,乃至于达到国家民族文化薪传的远大目标。人不学,不知义,让儿童接受圣贤教诲,读经的教育,是每个教师与为人父母应有的见识与天经地义的责任。

(二)儿童读经的争论

对于儿童读经一事,力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也有之。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态度常常让一些家长和孩子乃至于一些一线教师都无所适从,反对儿童读经的人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1)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形成的典籍,而现在是21是世纪,读经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倒退更何况经书的典籍里充斥着大量的文化糟粕,如果对经典的内容不加辨析,社会发展的方向感不清晰,把经典简单的拿来,只是让儿童反复的诵读那读经的后果只能是培养一批思想倒退的书呆子(2)施教者从文本出发,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经里包含的一些典籍内容难度极大,随处剪切一段经典,把它塞进小学课本不要说儿童没法理解,就是成人也有许多人不能准确理解,儿童是未成年人,而四书五经在成书时不是为儿童准备的,让儿童去读一些一起知识水平无法理解的经书,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跨度都很大,除了徒增儿童的学习负担外,较少其他教育功能。

虽然目前对儿童读经争议较大,但是儿童读经的必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按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选择性的选编教材,这些消极因素是可以降到最低的,从而使儿童从读经中获得最大的益处。1998年初,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对北京、湖北的1500名儿童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开展古诗文诵读不但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据很多文章报道,读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他们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自制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共读的形式还促进了“亲子相长”、“师生相长”。应该说,正是这些事实坚定了老师与家长的信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家庭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中去。

二、儿童为什么要读经――读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问题的青年,问题的学生,校园的暴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究其根源:我们丢弃了文化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精神,我们已将国家伦理道德抛弃,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恶果,自然也就成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程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要亡羊补牢,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的文化,去根植文化之根,以重塑世道人心。其基本方法就是恢复对文化经典的读诵教育,特别是让心性纯真的儿童自小接受读经教育。这是培固根本、正本清源、切实可行之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老人等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就曾提案呼吁:“(我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既然古代经典被给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就说明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所以说,儿童读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读经运动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

同志在1997年11月访美演讲中说:“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没有了经典,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没有了未来与希望。所以说倡导读经,激活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读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1.经典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理论。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又如,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两千多年来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准则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这些中华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

2.经典中榜样的示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在经典的哺育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他们中许多人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例如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正直认真勤奋好学不从流俗不屈不挠具有远大理想,愿为社会献身的热血青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儿童通过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对他们也能起到一定的感染,生活中发生类似的事情儿童也能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些先进事迹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3.读经内容贴近儿童实际,有助于提高儿童道德品质。

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范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至于那些蒙学名篇,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包括许多人生格言和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且把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比如弟子规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少年儿童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既识字学知识又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在实生活中去尝试,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总之,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起到了蒙以养正,即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积极作用.这是读经教育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儿童读经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读经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经典著作都是浓缩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晶。中国文化的宝库主要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每一代人的创造力都是基于历史典籍之上,不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成为新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自己的文化,放弃历史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自信心、创造力和凝聚力。现代教育侧重于传播知识和技能,使新一代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底。有的人学习了西方一鳞半爪的东西,模仿其糟粕,出现了许多社会病。不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不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扩大我国对外影响的途径。许多国家从东方文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其所用,并有创新,丰富了人类文化内涵。“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县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学习古典经典,可以使他们从中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发明,了解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正是当前我们语文教育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目的。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人们现在提倡读经很大的一个理由是原于此。

2.读经能够重塑民族精神,重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鉴察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地涌入我国,对于中国儿童造成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外来文化良莠并存,对于鉴别力不是很强的青少年儿童来讲,很容易吸收一些腐朽、堕落的东西,在经济利益和物质追求中表现得浮躁、浅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失去独立人格;第二,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年轻人忘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态度冷漠,有的甚至蔑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

王财贵认为,如果丧失了文化教养,就“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一味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设限,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培养不出大人才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恐怕只是一种幻想,对于民族文化没有信心,缺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新一代是担负不起这个重担的。古代经典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还有很多自然科学的萌芽。儿童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法则,并且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会自然地产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重塑日渐式微的民族精神,产生报效祖国的决心。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还可以提升文化学素养,提高文化鉴察能力,对于精华糟粕并存的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取舍,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昌盛富强才会逐步实现。

(三)儿童读经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能激发潜能,发展智力

1.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读经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来,还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多让左右脑平衡、多处在α波下会增进脑力开发,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选择古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有读经的人多少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其实,单从左右脑平衡的目的来讲,儿童不一定要读经,就是读其它的东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轻松并有韵律感地重复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维与行为,对他们成人有极大地意义。

2.增强记忆力,发展智力

当代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小生活在缺乏文化刺激的环境下的儿童,其心智发展较慢,小学入学后较多学习困难。发达国家普遍加强学前教育,其理由就在于此。一位在孩子三岁就教导孩子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母亲说,几年下来,孩子不但样样功课不用他操心,而且琴棋书画等才艺也是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有的家长反映,从前孩子背书总是一个下午才能背完,自从读经后,半小时就能背好一课书,记忆力有了明显提高。有鉴于此,采取适当方式对两岁以后的儿童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既必须也可行。中国心理学会吴世煌教授认为诵读古诗文经典“是训练机械记忆能力的良好方法,而少年儿童正处于发展机械记忆的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就是‘死’记‘硬’背也是难上加难了”。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就是要利用13岁之前儿童记忆力的显著发展期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

(四)读经能促进儿童语文的学习

1.读经能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方面的修养。

我国现行体制内的语文教育存在缺陷已不是钱穆先生曾批评的解放前的“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但简单浅薄,意识形态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殊不知,在没有历史根基的文化中培养出的语言是没有生长力的。文学方面修养和经典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传统文化实际上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在语文学科加强读经典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语”就是口头语,“文”则指“书面语”,所以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书面语,而且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一个方面是白话文所不能取代的,那些被现代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的素有定评的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语言简练明快,准确生动,而且立意深远,结构严谨,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古代经典,可使学生从中吸收有生命的语言,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1930年朱自清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必须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中国经典文化典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语言大师写出来的,儿童若能熟读这些用词或简洁而流畅、或典雅而优美、或质朴而自然的经文,常常能于无意中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另外,由于古代经典的文体形式注重协调,有严格的文字声韵特征,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在读经的过程中可以贮存语料,形成语感,不仅增强儿童的阅读的能力而且还能学习不少汉字;长期有规律的阅读古代经典,可以养成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经典文献种类繁多,就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而言,涉及面极广,真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就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而言,思维或严密、或极富想象力、或简约,等等;并且,能够称得上经典文献的著作,往往是一些大家说出来或撰写出来的,这样,儿童适当熟读一些经文,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

结语

中国古代经典是在几千年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有着它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青少年读经就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读经运动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圣贤的教诲,文化的熏陶,是修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财富。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心灵是空疏贫乏,充满浑浊,难以成熟,永远也长不大的心灵。文化的种子要播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才有根,才有可大可久的希望所在,才有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这些读诵的经典,会伴随着生命的成长,渐渐理解消化,让我们受益终身以至永远!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K]∥金太阳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中心.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说明手册.武汉:金太阳中西文化导读中心,2001:9-19.

[2]刘俊田,林松.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魏承思.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C]∥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中西文化断层重整工程.武汉: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2003:2-8.

[4]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中华古诗文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金林祥,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7]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4).

[8]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2(3).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古诗;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经典古诗阅读的内容选择

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有着丰富的经典作品,但是很多著作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这样容易降低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开展此类活动的时候,切忌盲目选材,毕竟不是任何经典著作都适合幼儿。在选择内容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的作品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初始阶段,他们没有多少经历。所以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如《咏鹅》,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而且朗朗上口,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篇幅精短的作品

幼儿的词汇量较少,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较低,作品太长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也不易理解。一般来说,幼儿缺乏耐心,如果选择了篇幅过长的作品,大多数孩子没有耐心完整阅读,所以应该选择篇幅精短的作品。

3.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作品

经典著作描写的内容也是教师选材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从幼儿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倾向于选择描写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著作,如:《画》《草》《悯农》,这些都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知。描写山水的帮助幼儿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山水著作的阅读,幼儿从中产生对祖国美好和善的向往。

二、对经典古诗著作的讲解

对于幼儿来说,经典著作比较抽象,用他们的思维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讲解的效果。

1.借助视频

有些经典著作描写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幼儿会感到比较陌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解说,如,描写瀑布的诗,可以通过观看瀑布的视频,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知瀑布的气势,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情感进行解说,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意义与赞美之情。

2.展示实物

因为幼儿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对作品中描写的一些物体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物,让抽象的古诗具体化、形象化。如《咏鹅》,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观察鹅,让孩子真实地感知鹅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然后学习古诗《咏鹅》,这样孩子就能理解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3.结合节日、季节

经典古诗的很多作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教师可以结合节日与季节来设计。在节日期间幼儿能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气氛,那就更容易引导孩子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古诗,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了解到节日的习俗,加强孩子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时作品中真挚的情感也会感染他们。有些古诗又与季节相关,如:《咏柳》《小池》《梅》,这些古诗中的景象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季节中的景象,再理解古诗热荩这样古诗就会更加简单易懂。

三、以游戏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经典古诗阅读的时候,有的教师让孩子死记硬背,有的认为阅读就应该坐着安静地阅读,这样的方式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所以教师应该将阅读活动与游戏融合起来,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1.猜谜游戏

幼儿的记忆力不强,需要反复巩固加强记忆。在这方面可以抓住幼儿喜欢猜谜的特点进行,如,教师可以出示古诗的欣赏图片让孩子猜测古诗名,这时可能有孩子猜不出名字,但能回忆出诗句;有的孩子也许能猜出名字,但记不清内容。孩子们在相互弥补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2.接龙游戏

幼儿单独阅读会显得单调而乏味,注意力容易转移,从而记不住诗句,更不能理解内在含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接龙游戏,将孩子分组,每个成员接一句,看哪个组能够先接完。另外,教师还能与幼儿互动,如,教师念了第一句开头,幼儿接下一句,如果有幼儿能够接下去,应及时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阅读古诗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综上所述,由于幼儿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一些经典作品对他们来说会显得尤其深奥难懂,如果采用重复朗诵和背诵的方式让他们进行阅读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开展经典古诗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降低难度,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谷建芬;新学堂歌;精神;少年儿童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以我国古代经典的诗词为载体,通过对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曹植等古代伟大诗人的经典诗作进行改编、作曲、再创作的富有古典诗词音韵美、意境美、形式美的儿童启智乐曲。“新学堂歌”的传唱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了儿童音乐的新时代。

一、“新学堂歌”的创作精神来源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吴仪是敲开“新学堂歌”大门的第一人,吴仪与谷建芬在200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时无意间谈起音乐。谈论中,吴仪向谷建芬传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央《若干意见》精神文件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未成年人口众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立足和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之下,谷建芬才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创作“新学堂歌”,从此开创了儿童歌曲的新声。

(二)时代精神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营造有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 i面对时代的精神需要,国家精神文化大局建设的迫切要求等因素推动了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进程。同时,少年儿童确实急切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作者的高度觉悟。一直以来,在儿童歌曲领域中适合孩子唱的歌曲屈指可数,而且歌曲内容十分空洞,歌曲体载大多为欢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创作手法过于单一。谷建芬毅然选择了古诗词,古诗词歌曲具备有高度的文学性,音乐力求韵味以及赋有人文内涵,还要求作曲家谱曲的旋律具有声律美。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基础的渲染,同时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教育。

二、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精神动力

(一)合适少年儿童唱的歌曲太少。首先,少年儿童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内容文化内涵不高,旋律过于单一,创作手法显得简单;其次,合适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还要按年龄阶段、先天条件、学习背景以及理解能力来分类,这样给作曲者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少年儿童歌曲市场本来就是一片惨淡,创作这类型的作品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出版社极少为其出版。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谷建芬毅然怀揣着万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学堂歌”的创作中去。

(二)谷建芬迫切的晚年愿望。谷建芬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早期主要创作流行歌曲,晚年专心为少年儿童写歌。吴仪的话点亮了她为孩子们写歌的欲望,她曾多次感叹自己为孩子们写歌动笔太晚。在少年儿童歌曲作品创作上,她融入了一生的感悟,用尽了一生的经验,不会因为创作对象是孩子而将作品过多“儿化”,丰富旋律的写作以及把握歌曲的感彩是作品创作的重点之一,对待每首歌冥思苦想、多次吟唱、反复修改再敲定,她在这个过程倾注太多的灵感和经验;就是为了找到与孩子们纯真童心的切合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成为祖国新一代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接班人。

(三)总书记的关心。2009年元宵晚会上,总书记赞扬了谷建芬所创作的儿童古诗词歌曲,认为她撰写的儿童古诗词歌曲很有意义。总书记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谷建芬的创作热情,让她变得心潮澎湃并且一心一意,排除干扰,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最终,谷建芬创作了30首儿童古诗词歌曲,也就是所谓的“新学堂歌”。

三、“新学堂歌”的传唱给儿童带来的精神粮食

古诗词本身就是诗、乐一体化。这种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声律美和意境美。它有利于少年儿童积累传统的民族语言,提高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意志;它有利于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它有利于少年儿童完善人格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诗与乐的结合方式,让孩子们穿越时间、空间与古代诗人贤臣对话,间接地让孩子们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吸收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化为己有。“新学堂歌”吸收各种元素融合着民族文化,较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增强了民族意志。

四、“新学堂歌”扬起了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唱响了民族精神

近年来很多人关心语文教育的现状,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在国学的继承与发展上。儿童古诗词歌曲开始普及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有的已经建立唱诗课。儿童古诗词歌曲的传唱间接地使古诗词在纵向和横向上得到较好地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家长在家应该多为孩子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学校老师利用广播在课间、课后为孩子们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少年儿童们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要不断地为孩子们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就会扬帆起航。

“新学堂歌”地出现,掀起了一阵古风韵律的传唱,净化了一代少年儿童对古诗词的重新认识与热爱。古诗词是在经过古代诗人千锤百炼后存留下来的,凝聚了多少世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具有永恒艺术美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在谷建芬的旋律中融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培养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淳朴善良的性格,有助于未来社会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自谷建芬《新学堂歌》第一张专辑发行,儿童古诗词歌曲与孩子们见面后,十分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广泛传唱。“新学堂歌”为台湾与大陆的少年儿童架起了一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桥梁,有利于台湾儿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为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培养自身的民族意志,早日实现海峡两岸民族统一、民族团结。

注释:

i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3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国文.儿童故事歌曲创作于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谷建芬;新学堂歌;精神;少年儿童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以我国古代经典的诗词为载体,通过对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曹植等古代伟大诗人的经典诗作进行改编、作曲、再创作的富有古典诗词音韵美、意境美、形式美的儿童启智乐曲。“新学堂歌”的传唱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了儿童音乐的新时代。

一、“新学堂歌”的创作精神来源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吴仪是敲开“新学堂歌”大门的第一人,吴仪与谷建芬在200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时无意间谈起音乐。谈论中,吴仪向谷建芬传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央《若干意见》精神文件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未成年人口众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立足和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之下,谷建芬才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创作“新学堂歌”,从此开创了儿童歌曲的新声。

(二)时代精神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营造有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 i面对时代的精神需要,国家精神文化大局建设的迫切要求等因素推动了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进程。同时,少年儿童确实急切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作者的高度觉悟。一直以来,在儿童歌曲领域中适合孩子唱的歌曲屈指可数,而且歌曲内容十分空洞,歌曲体载大多为欢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创作手法过于单一。谷建芬毅然选择了古诗词,古诗词歌曲具备有高度的文学性,音乐力求韵味以及赋有人文内涵,还要求作曲家谱曲的旋律具有声律美。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基础的渲染,同时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教育。

二、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精神动力

(一)合适少年儿童唱的歌曲太少。首先,少年儿童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内容文化内涵不高,旋律过于单一,创作手法显得简单;其次,合适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还要按年龄阶段、先天条件、学习背景以及理解能力来分类,这样给作曲者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少年儿童歌曲市场本来就是一片惨淡,创作这类型的作品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出版社极少为其出版。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谷建芬毅然怀揣着万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学堂歌”的创作中去。

(二)谷建芬迫切的晚年愿望。谷建芬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早期主要创作流行歌曲,晚年专心为少年儿童写歌。吴仪的话点亮了她为孩子们写歌的欲望,她曾多次感叹自己为孩子们写歌动笔太晚。在少年儿童歌曲作品创作上,她融入了一生的感悟,用尽了一生的经验,不会因为创作对象是孩子而将作品过多“儿化”,丰富旋律的写作以及把握歌曲的感情色彩是作品创作的重点之一,对待每首歌冥思苦想、多次吟唱、反复修改再敲定,她在这个过程倾注太多的灵感和经验;就是为了找到与孩子们纯真童心的切合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成为祖国新一代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接班人。

(三)胡锦涛总书记的关心。2009年元宵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赞扬了谷建芬所创作的儿童古诗词歌曲,认为她撰写的儿童古诗词歌曲很有意义。总书记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谷建芬的创作热情,让她变得心潮澎湃并且一心一意,排除干扰,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最终,谷建芬创作了30首儿童古诗词歌曲,也就是所谓的“新学堂歌”。

三、“新学堂歌”的传唱给儿童带来的精神粮食

古诗词本身就是诗、乐一体化。这种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声律

和意境美。它有利于少年儿童积累传统的民族语言,提高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意志;它有利于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它有利于少年儿童完善人格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诗与乐的结合方式,让孩子们穿越时间、空间与古代诗人贤臣对话,间接地让孩子们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吸收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化为己有。“新学堂歌”吸收各种元素融合着民族文化,较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增强了民族意志。

四、“新学堂歌”扬起了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唱响了民族精神

近年来很多人关心语文教育的现状,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在国学的继承与发展上。儿童古诗词歌曲开始普及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有的已经建立唱诗课。儿童古诗词歌曲的传唱间接地使古诗词在纵向和横向上得到较好地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家长在家应该多为孩子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学校老师利用广播在课间、课后为孩子们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少年儿童们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要不断地为孩子们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就会扬帆起航。

“新学堂歌”地出现,掀起了一阵古风韵律的传唱,净化了一代少年儿童对古诗词的重新认识与热爱。古诗词是在经过古代诗人千锤百炼后存留下来的,凝聚了多少世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具有永恒艺术美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在谷建芬的旋律中融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培养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淳朴善良的性格,有助于未来社会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自谷建芬《新学堂歌》第一张专辑发行,儿童古诗词歌曲与孩子们见面后,十分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广泛传唱。“新学堂歌”为台湾与大陆的少年儿童架起了一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桥梁,有利于台湾儿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为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培养自身的民族意志,早日实现海峡两岸民族统一、民族团结。

注释:

i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3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国文.儿童故事歌曲创作于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文 经典诵读 浸润 科学性 可行性

古典诗文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在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校摸索出了一条以“古诗文诵读工程”为核心,结合国学教育,开展不同形式的特色教育之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正起到“让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效果,充分印证了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以科学性、可行性的理论为依据,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我国的古典诗文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和群体心声的抒发和体现,引起了后人心灵上的共鸣,深得一代代中国人的喜爱,并将其发扬光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充分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既能使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古诗文的内涵,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二、建立行之有效、规范的制度,保证“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开展

1.开展课前十分钟诵读。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年背诵古诗文80篇,小学阶段共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0篇。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目。

2.开展古诗过级测试。我校建立了古诗文经典诵读过级制度,规定了考核要求,制定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标准。每年5—6月份,我校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过级测试要求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背诵自己所在年级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中的6首,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求过2级,6年共过12级。只有熟练背诵全本教材上的古诗文,才能顺利通过。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诵读实践,编辑、出版教材,拓宽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阅读面、阅读量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初始阶段(1999—2006年),我们先后以《中华古诗文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书为诵读教材。在积累了大量的诵读实践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于2005年组织本校语文教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优中选精,遴选出334篇适合少年儿童背诵的名篇佳作,编为6册,分别供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这套《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覆盖并超过新课标规定的篇目,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编排。低年级学生从背诵白话蒙学经典以及简短的名句、诗歌开始,难度逐渐加大到篇幅较长的诗文词赋等,安排比较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思考。在编写时,除在原文中给生字加注拼音外(一至三册),还在文后安排了“请你知道”“为你释疑”“帮你理解”或“给你提示”几个小板块。前三项分别是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和作品的译文、鉴赏,我们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同时,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最后一项是对作品内涵的提炼和延伸,启示学生自察自省,完善自我。

四、结合学年德育目标,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我们在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十分注重它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德育目标,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1.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古诗文。诗是浓缩了的语言精华,把语言展开,诗的意境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我校先后举行了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每年的“六一”联欢会上,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

2.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班开展不同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同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现场抽签,有感情地背诵或PK。

3.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配上想象的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就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所表现的生动意象。

4.写读后感。学校要求各班都召开《我从古诗中寻找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做礼仪小公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要求学生及时把读古诗文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还使学生从古诗中有所感悟,受到了教育。

5.每日一句古训。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同时,我们注意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要求各班在黑板左边一小角写一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古诗文经典名句,每日一换,并且让各班学生准备一个小本,每天将本班黑板上的经典名句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同时也在学生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五、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

开展此项工程,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的层面,而是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不少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提醒学生珍惜时间、爱惜粮食的警句;“温故而知新”则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此外,古诗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8篇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既有基础理论性知识,也有极强的操作实践性知识,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要求,集课内与课外、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练为一体,强化了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分析幼儿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在本质上的不同,针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倾听与欣赏、歌唱、节奏、韵律、音乐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方法,以供学习者学习掌握。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基础理论 潜能开发

幼儿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幼儿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幼儿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幼儿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幼儿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幼儿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幼儿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幼儿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幼儿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幼儿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幼儿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幼儿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典图书;出版社;营销;《水浒传》

一、准确的市场定位

准确的市场地位是决定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古典名著《水浒传》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找不对适合的读者群体,那么再好的设计,再好的销售渠道,再好的宣传策略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这部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准确适宜的读者群体。

众所周知,河北大学出版社是以出版优秀的教辅图书而著称于世的,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在教辅图书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信誉,把《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的读者市场主要定位于中小学生市场,无论是在销售渠道上还是在中小学生读者的接受倾向上都是非常有利的,这样我们不用费力的去拓宽销售渠道,只要利用河北大学出版社以前积累的销售渠道就能达到预定的图书销售目标,这样既节省了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原有读者群,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从图书的装帧设计上看,这本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使用了32开本印刷,这是属于中型开本类型里面的最小开本了,因为开本比较小,厚度适中,所以,这本书的文字比很小,不太适合老人和幼儿阅读,但是却适合视力比较好的中学生阅读。而且因为开本较小,这部《水浒传》非常适合随身携带,也非常符合中学生的读书习惯,可以随时阅读。

所以,河北大学出版社应该把《水浒传》的主要市场定位于中学生群体,这既符合当前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总体发展方向,也符合这本书的装帧特点。

二、销售渠道的谨慎选择

图书的销售渠道传统上可以分为有中间商的渠道和没有中间商的渠道,传统上图书的销售是非常侧重有中间商的这条渠道的,这条渠道大多是书店或者网店,但是对于河北大学出版社的这本《水浒传》我们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首先,这本《水浒传》面向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我们在销售的时候,就不应该把这本书的主要渠道放在书店,而应该放在学校,最好的方法是把校长和老师变成我们出版社的销售人员,我们直接与他们联系,而不用通过中间商,这样我们省去了中间商这一环节,就节省了很多的费用,节省也就是在创造利润,这样才能达到这本书销售量和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书店和网店的销售渠道虽然不是重点,我们也要重视,这一渠道也会在《水浒传》的销售中占一定的比重,因为很多中小学生都有逛书店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在书店的销售,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读者了解或者购买我们出版的书籍,这样也可以达到一个宣传的目的。

最后,因为在市场定位中,我们还考虑到了白领阶层,所以销售渠道就必然会涉及到各个企业,直接与企业联系的这条渠道对于河北大学出版社来说是一条比较困难渠道的,所以,这条渠道应该只是侧重于在企业宣传,而把销售放在书店和网店。

三、图书的宣传推广方法

1、宣传时机。宣传时机的选择对于这本《水浒传》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本书的市场主要放在了中小学生群体中,河北大学出版社了解学生的习惯和学校放假的规律,因为学生们只有在放寒暑假的时候才会有更大的购买古典名著的欲望,这也是古典名著畅销的时间,这本《水浒传》在寒暑假前投入了市场,大概为5、6月份或者11、12月份,这也是古典名著在学校销售的黄金时段。

2、宣传方式。前面已经提到了,在图书的销售渠道中,可以发展校长或者老师作为图书的销售人员,这也是一种有非常有效的宣传方式,因为校长、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比较高,他们说的话,推荐的东西,更会打动学生。此外也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免费赠书,举办图书漂流活动等,这些都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宣传目的。另外,对于其他潜在的购买群体,我们可以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租赁广告位,进行《水浒传》的宣传。在网络上,我们也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无力进行宣传,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非常喜欢上网,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好迎合他们的这一习惯,在网络上大力推广。

四、对竞争对手和同类书的考察

《水浒传》作为一部古典名著,许多出版社都曾染指,不仅中华书局,岳麓书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比较知名的出版社出版过《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长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等地方出版社也争相出版。此外,各个儿童出版社也都推出了儿童版的古典名著系列,这样的出版社有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同心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的市场定位明确,出版方向清晰,尤其是那些以出版古典书籍闻名的出版社,占据了古典书籍的大部分市场,再加上其他出版社的跟风出版,也想分的一杯羹,要靠类似《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盈利对于河北大学出版社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以上的出版社,不是以成人的阅读习惯为主,就是以儿童的阅读习惯为主,而忽略了他们中间的青少年群体,而这正给了河北大学出版社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系列一个机会,据笔者在当当网上统计,目前特别打出来为青少年版的《水浒传》仅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山书社,南京大学出版社。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青少年版的古典名著在竞争压力上是比较小的,而已以上出版社在地域上距离河北大学出版社比较远,市场覆盖范围也与河北大学出版社不冲突。所以,不论是在竞争对手还是同类书方面,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存在巨大的成功潜力。

综上所述,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水浒传》等系列名著在市场定位方面,选择独特;在推广渠道方面,驾轻就熟;在宣传推广方面,考虑全面;在了解竞争对手和同类书方面,准备充足。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水浒传》古典名著系列不仅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数量,而且还在销售中积累了经验,了解了对手和市场,在以后对于古典名著的出版方面更加自信了。

【参考文献】

[1]郭运庆.策划编辑图书营销十大法宝[J].南都学坛,2005(02).

[2]谢新州,张扬,田丽.浅论提升我国出版业图书营销能力的几点策略[J].出版科学,2010(03).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給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1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发现,在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帮助最大的媒介内容是儿童文学,因此特别强调阅读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能力对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曹衍清先生曾说过:“一个儿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就是他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育史……(中国古典文学)犹如‘精神母乳’,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分。”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理应成为中国每一代人共同的阅读记忆。

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阅读古文的能力越来越弱。尤其对青少年而言,阅读古典小说原本,常会遭遇不少障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们为家长们总结了四个方面(详见附表):一是文言或古代白话难懂,有不少疑难字句或艰涩字意,阻碍了阅读和理解的流畅,降低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一般中国古典名著的文本篇幅太长,让孩子心生畏惧;第三,青少年学习任务比较重,升学压力大,课外阅读时间少;第四,目前市场上文质兼美的中国古典小说青少年版丛书不多,也是让家长和孩子难以选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80%的语文教师都认为“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一套精心改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对家长而言,为孩子挑选、珍藏一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古典小说读本,无疑也是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成长礼物。

鉴于上述青少年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障碍、对目前已出版读物的现状分析,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点选书建议:

首先,中国古典名著浩如烟海,有太多优秀作品值得青少年阅读,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2篇

第一,以背诵为主。

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最初始于2006年。那时正在进行新课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课标》还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应从幼儿抓起,让他们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每年诵读古诗不少于70首,“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致力于以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幼儿园开始了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活动。

第二,百花齐放。

到现在,这种诵读活动开始走进课堂,经典诵读成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教师们搜集经典文化素材,学生开始广为背诵,天天能听到诵读经典的声音。师生们共同享受着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乐趣。《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名篇在幼儿园内“百花齐放”,名言佳句绽放异彩。

第三,硕果初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经典诵读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记忆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先贤的智慧与情怀,于潜移默化中拓宽了他们的心胸与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陶冶了他们的性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及素养,他们再也不是只会玩泥土石块的泥娃娃了,成了随口能诵出几句经典的“小小书生”。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幼儿园不断改革更新诵读活动形式。

1.诵读与应用相结合。

在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活动中,还要启发幼儿在特殊的环境中能脱口诵出名言佳句来。比如早上看到花园中满地的花瓣时可诵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天看见园工们在园中烧杂草时可诵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见父母在田野里播种,可诵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像这样寓情于景、见景生情的诵读随处可见。老师们随时随地加以点拨,既达到了诵读的目的,又陶冶了幼儿们的心灵。

2.为古诗词配乐配画。

在教学中让幼儿吟唱《咏鹅》、《春晓》等等,让幼儿体味古诗不但能高声诵读,还可以大声歌唱。这就是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再就是师生为古诗作画,看着图画有感情地诵读,达到见画就能诵读,把幼儿带入诗人的境界。我们把古诗词融于各个学科当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诵读经典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和想象能力。

3.学习经典古诗的传统美德。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3篇

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以孩子为中心,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也必须向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发起挑战,顺应整合课程的发展趋势,关注艺术教育在五大领域中的中介作用,促进幼儿在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课程中的发展。

西方古典音乐因其严谨、复杂的曲式结构,悠久的发展历史,音乐本身的民族特色及其严肃的表现方式,让众多一线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因难以驾驭而鲜有尝试。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现之旅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概念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音乐”,确切的说应该是“西方古典音乐”,即Classical music。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界定是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传世作品。狭义的西方古典音乐特指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720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二)西方古典音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

音乐是文化孕育出的精华,是文化的外延。根据古典音乐的产生时期及其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风格特点,人们通常把西方古典音乐划分为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阶段。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蒙特威尔蒂、巴赫、亨德尔为代表,因为当时宗教改革风起云涌以及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比呈现出的特点体现在乐曲的音高、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更加强烈甚至略带夸张,而且音乐的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

维也纳古典主义狭义上是指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三位维也纳大师为代表的乐派,这一时期的音乐受欧洲启蒙思潮运动的影响,在音乐表现上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多装饰和富丽堂皇,着重在于展现人性及实现声响美,其在音乐中散发出来的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更是成为古典音乐的艺术典范。

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也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小巧和温和中无不透漏出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

二、西方古典音乐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西方古典音乐以交响乐为主,讲究和声和节奏,曲式以深刻严肃而见长,突出主客观的对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古典音乐的这些特点虽然让很多人盲目的觉得他们太难以理解而“望之却步”,但据研究证明,人类大脑中许多与学习相关的联系,都可以在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用古典音乐去激发。

(一)西方古典音乐与胎教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典音乐应用于胎教的功能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其中,古典音乐因为曲式的复杂性和严谨的构成模式被普遍认为有助于培养胎儿及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去学习有关数学、科学以及语言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大多是钢琴曲或交响乐,例如莫扎特的《弦乐小乐曲(K525)》就是一首以小提琴为主的多声部弦乐演奏的音乐作品,乐曲虽然复杂却有着极其规律的变化模式,古典音乐这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胎儿及婴幼儿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长此以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高,这些对于幼儿在智力游戏及科学实践中潜力的开发也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在胎教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容易在各种胎教书籍、网站上发现推荐适宜胎教的各类古典音乐,但不难发现,莫扎特的这首经典小夜曲仍旧高居榜首。

(二)西方古典音乐与学龄前儿童

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其音乐本身的内容和严谨的表达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在:

1、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了解一些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莫扎特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音乐家,他曲折而富有故事性的人生经历必然会为幼儿所吸引,因为喜欢听故事正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同时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下听故事,有助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建立旋律感、律动感和节奏感,为以后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故事的记忆、复述和想象,有助于幼儿未来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其语言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可以培养儿童逻辑性和理性的发展。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且曲式结构合理,注重逻辑和形式的美感。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音乐的感受、欣赏、学习和表现过程中逐渐培养起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方式。古典音乐的这些本质性的特点在《K525弦乐小夜曲》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小夜曲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主旋律在第一部分的中间开始出现,此后,在后几个小节中开始反复出现,乐曲的反复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儿童在捕捉乐曲旋律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性和理性的发展。

3、古典音乐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古典音乐作为“流行”于各个时代的“经典”音乐,任何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的凝聚和体现。《K525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紧接着创作出的作品。整首乐曲节奏活泼流畅、旋律温柔恬美,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感情。因此,儿童在感受、欣赏和表现乐曲的同时,自然会感受到曲作家强烈的感情,并且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自己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4、古典音乐促进幼儿审美的发展。古典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审美的能力将与音乐审美目标同时发生,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西方古典音乐应用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现状

虽然西方古典音乐以其严谨的结构、和谐的旋律而经久不衰。但是大部分人在听到“古典音乐”这几个字的时候,脑海中仍旧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演奏者高雅的服装、严肃的指挥、恢弘的表演阵容、面容肃穆的听众……从而很难对“古典音乐”产生亲近感。

那么“古典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状况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曾在陕西省多所幼儿园见习或实习,期间对于这些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结果发现,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仍旧是传统的“学唱歌”——老师教一句,幼儿唱一句。在“学唱儿歌”和“律动表演”的主旋律中,部分学校也会开展专门的奥尔夫音乐集体教学,由受过相关培训的老师进行执教,不过这样的机会每个班级并不是很多。然而,在众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中,将古典音乐的欣赏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因此笔者在看到这一现状时也甚感担忧。

通过笔者在幼儿园的访问观察发现,西方古典音乐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甚至是空白,这样的音乐教育现状让人不得不深感担忧。

而与西方古典音乐在幼儿园“市场”冷淡的场景相比,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园相对发展比较“繁荣”。大部分幼儿园会有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教师负责全园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幼儿园在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虽然学会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但是在对其教学精神的领会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化倾向;强调某一作品的工艺性,轻视幼儿的整体性发展;教师教学中,忽视幼儿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把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为“唱儿歌”“打节奏”等,不注重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在国际幼儿教育界已经逐步认识到“整合”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幼儿园整合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以音乐为中介的幼儿多元发展也成为众多幼教专家的研究方向。而在关于如何“整合”方面,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四、整合活动设计思路——以《K525弦乐小夜曲》为例

(一)理论基础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Dc.Howard Gard—ner在批判智力单因素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心理测量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对天才儿童、大脑损伤病人、环境和教育影响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和事实分析,系统的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世界上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组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除了‘天才’之外,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七八种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德纳在扩展研究并探讨多元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的过程中,对自己原先提出的7种智能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八种智能。这样,代表儿童不同发展发面的智能包括了:语言智能——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学的掌握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音乐智能——能够敏锐的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者表现创造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自我观察智能——欣赏大自然并善于把握自然中各种物体和物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育需要在尊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注重儿童发展的全面性方面寻找一种平衡。将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幼儿园,一方面是提醒幼儿园教师“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从而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儿童、不制定所谓的标准、认同孩子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表现并予以鼓励。在另一个方面,给孩子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发展舞台,能够在更为自由和宽广的天地里探索自己更为感兴趣、更喜欢、更宁愿专注于的事情。而这些正是幼儿园整合课程发展的迫切要求的体现。

在整合课程中,必须以幼儿的核心经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的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课程的发展要求,即既可以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划分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划分的儿童发展要求,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来进行设计。

(二)乐曲分析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3部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创作于1787年8月24日,是当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此曲是莫扎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获得大成功之后,紧接着创作出的作品。这首弦乐小夜曲,是为黄昏或晚间贵族们娱乐、餐宴而作,曲子极为美丽,抒情宜人。

这首《小夜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好似一部小型的交响乐。

第一乐章是4/4拍子的奏鸣曲式,是进行曲风格,具有轻快、流行的气质,轻快活泼的音乐符合孩子纯洁活泼的天性,必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第二乐章是2/2拍子的三部曲式,曲调十分浪漫抒情,在这个部分适宜的加入一些符合乐曲背景的故事,既符合乐曲的特点,又能为幼儿所喜欢。其中中间部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卡农风的对话,由于高音区和中音区的互相对照,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并在征收小夜曲的色彩对比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三乐章为3/4拍子的复三部曲式,明快、有力的第一段和柔和、甜美的第二段相应成趣,为小舞步曲中的杰作。这部分似乎是在暗示着故事将有一个美满而快乐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将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幼儿的情绪也必将随着音乐而有着无法抑制的快乐。第四乐章是2/2拍子的回旋奏鸣曲式,洋溢着轻快的青春气息,如同一个故事结束了,老师和幼儿还沉浸在刚刚的故事中,砸着嘴巴慢慢品味呢。

(三)整合活动设计思路(活动月)

活动名称:《小夜曲K525》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参与,体验《小夜曲K525》的旋律;2.知道作曲家的生平及曲子的创作缘由;3.认识提琴的种类及其声音;4.培养幼儿聆听古典音乐的爱好。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1)让幼儿习惯聆听音乐,可以在幼儿午睡或做工作时放轻缓的古典音乐;(2)训练幼儿以音乐代替老师的口令进行集合、安静、I-N所等。

2.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17、18世纪欧洲宫廷生活图片;(2)收集提琴的图片及音乐;(3)让家长陪同幼儿聆听《小夜曲K525》。

教学设计与内容:

(一)情境布置

1.整体教室布置:利用窗帘布、桌布、皱纹纸、床罩等材料,将教室布置成17、18世纪欧洲宫廷的样子。

2.区域布置:(1)娃娃家:将娃娃家布置成欧洲贵族饮用下午茶的地方(提供茶具及假的西点,供角色扮演);(2)绘画区:雕塑——用纸黏土做出你所知道的欧洲绅士、淑女的样子。撕贴画——撕出欧洲宫廷建筑的轮廓;(3)建构区:运用大积木或乐高建构欧洲宫廷建筑;(4)图书区:放置与17、18世纪欧洲宫廷文化相关的书籍。

(二)手偶剧表演:以《小夜曲》为背景音乐,利用手偶生动的讲述莫扎特和音乐的故事,并请幼儿复述和扮演。

(三)影片欣赏:放映有欧洲贵族宴会的影片(建议:卡通《凡尔赛玫瑰》)

(四)说故事:以《小夜曲》为背景音乐,讲述《灰姑娘》或《睡美人》等以宫廷为背景的童话故事,可以请幼儿复述、角色扮演。

(五)戏剧扮演:1.请幼儿扮演成欧洲贵族的绅士或淑女参加宴会;2.故事分角色扮演。

(六)认识乐曲中的演奏乐器:提琴家族: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

(七)校外教学: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的乐器行,认识提琴家族。

(八)游戏:让幼儿分组进行猜乐器游戏。(乐器声音提前准备)

(九)音乐律动:随音乐节奏自由摇晃身体或进行有节奏的动作表现。

(十)音乐画图: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创作画面。

活动延伸:有趣的下午茶。在教学分享时间举办这个活动,让幼儿体验欧洲贵族的饮茶文化。

五、结语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4篇

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可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这些祖国优秀文化精神,足以成为少年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对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学校将“古诗诵读活动”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我们学校开展“诵读精典诗词,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学校之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在开展“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收获和体会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三、我们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古诗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诵中华古诗,强学生素质,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这在我们回族小学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古典;悲剧;美学思想

一、概 述

2010年12月4日公映的电影《赵氏孤儿》是由陈凯歌执导,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鲍国安等国内一线明星主演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是2 500年前的春秋时期,随着战功赫赫的赵氏家族的权利和威望不断壮大,将军屠岸贾一直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设计以弑君之罪,一日内便杀死了赵氏族长赵盾和长子赵朔等赵氏家族300余人。而赵朔妻子、庄姬此时生下儿子。为了保住赵氏惟一的香火,她自杀以换让韩厥放程婴带赵武走。当韩厥受屠岸贾之命冲进庄姬府逮捕怀孕的庄姬时,程婴正在府上,在庄姬得知变故后要求程婴让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当韩厥冲进来时,庄姬把婴儿藏在了程婴的药箱当中,并指挥程婴把婴儿带出去。屠岸贾赶来时,找不到婴儿,一怒之下挥剑砍在了韩厥的脸上,并下令封锁城门全力搜捕赵氏孤儿赵武。程婴把孩子带回家后交给妻子照顾,自己去找赵氏的老友大夫公孙杵臼求助,商量之下利用其贵族身份把赵武带出城去,当他们赶到程婴家,发现妻子在屠岸贾搜查之时为保自己家孩子把赵武交给了屠岸贾,而生性多疑的屠岸贾不信其手中的婴儿是赵武,正相反,在他眼里程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赵武,把他一把摔死,反倒把真正的赵武放了。而程婴因献“赵氏孤儿”被收为门客。程婴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把赵武养大,认屠岸贾作干爹习武、读书,并找机会复仇。韩厥刺杀屠岸贾,屠岸贾重伤,赵武以死要挟程婴灵药治疗屠岸贾。赵武、屠岸贾在程婴面前确认了所有真相,屠岸贾杀了程婴,赵武借机一剑刺死了屠岸贾。该影片改编自被誉为中国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古典戏剧《赵氏孤儿》。

二、元杂剧的悲剧思想

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讲述晋景公年间,大将军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惟一漏掉的是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庄姬是国君的胞妹,躲藏在宫中才幸免于难,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但屠岸贾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带人到宫中来搜索,却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庄姬公主遂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里的庙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在山庙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程婴眼睁睁地看着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而亲生儿子则被摔死在石头之上,其状惨不忍睹。程婴与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15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屠岸贾,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程婴与赵武,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使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但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3年。电影《赵氏孤儿》剧情较原著略有改动。

《窦娥冤》,也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古典悲剧,位列中国四大悲剧之首。《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3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3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是独具中国悲剧美学特色的悲剧人物典型。她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守寡妇女,无权无势,安于命运,与世无争,只是在最低限度生活都维持不下去的境地,才萌发了反抗意识,终于不能保住性命,才被逼得走上被动反抗的道路。窦娥短暂的一生,揭露出当时封建制度下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窦娥遭受的是高利贷的逼迫,流氓恶棍的欺凌,贪污昏庸官吏的枉判屈断,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毒害。窦娥悲剧的罪魁祸首完全在于当时充满敌意而冷漠的社会。 窦娥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她3岁丧母,7岁离开了父亲,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17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20岁被冤杀。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三、电影《赵氏孤儿》的古典悲剧思想

电影《赵氏孤儿》巧妙地以电影这一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承袭了中国古典悲剧思想。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悲剧理论自然也就犹如文艺学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它古老却具有永恒的魅力。悲剧郑重严肃,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它处放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时刻,描述的悲剧情感都是最基本的,可以感染几乎每一个人。伟大的悲剧能激发我们的勇气,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对悲剧美学观念的讨论也贯穿整个文学理论史。中国古典悲剧中最杰出的当属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桃花扇》《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与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王国维也将《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视为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因为其着眼于“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窦娥冤》取材于元代社会现实,不仅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还赋予主人公对现实的否定与不妥协的性格。《赵氏孤儿》这部历史剧则一方面揭示了奸臣凶狠残忍的罪恶行径,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品格高尚的悲剧人物群像。歌颂了主人公舍生冒死、慷慨赴义的精神。两部悲剧表现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实现”之间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悲剧多表现为“伤感”,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身上呈现的是一种命运藩篱下的人的悲剧。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冲突,主要是忠良与奸佞的斗争,人物自身特别是自身善与恶的冲突在中国悲剧艺术里是不多见甚或是没有的。中国古典悲剧在表现悲剧冲突时,常常将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在一起,强调命运的强大和人的无能为力的悲剧性的“伤感”。

中国古代悲剧的主线是无可奈何的忍受的“伤感”,如《窦娥冤》以乱世腐朽为依托,描写性格善良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是哈姆雷特所代表的时代进步力量,而是人善良、友爱、勤奋、自我牺牲、渴望自由等本性。由于他们地位的卑微、身世下贱、家庭和阶级的局限以及社会条件的影响,他们只能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最后被黑暗势力所吞噬。而结局却往往用幻想或来世的“大团圆”来补偿,从而完成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想境界。人物的个性是被时代特征压倒的,中国古典悲剧人物性格中的朴实、善良、逆来顺受几乎成了中国悲剧的代表性特征。《赵氏孤儿》主人公程婴与窦娥、昭君的悲剧与其他中国古代悲剧一样,遵循着这样一个悲剧模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中国传统悲剧常常采用种种手法,让观众既看到善良人们的不幸和痛苦,更能看到他们的反抗和希望。中国悲剧主人公大多是窦娥一样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时代的潮流。这样悲剧的美学价值,在于以悲剧人物的毁灭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唤起人们对小人物的怜悯、同情,对黑暗势力的仇恨和反抗,鼓舞人们在否定一种生活的同时,去追求另一种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悲剧美表现为“伤感”,古典悲剧主人公身上着力呈现的是一种命运的悲惨,古典悲剧重点是表现命运藩篱之下的悲剧性的人生;影片《赵氏孤儿》改编自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元杂剧《赵氏孤儿》;影片着眼于社会现实,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还赋予主人公对现实的否定与不妥协的性格。影片《赵氏孤儿》一方面揭示了奸臣凶狠残忍的罪恶行径,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品格高尚的悲剧人物群像,歌颂了主人公舍生冒死、慷慨赴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 肖旭.中西古典悲剧观异同刍议――《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之比较[OL].中国文学网:.cn/article.aspx?id=43473,2010-10-12.

[4]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A].中国近代文论选(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