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

合同管理的风险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一、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管理对象

(一)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

企业合同签订之前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三类。第一,主动权丧失。即合同内容的制定完全交由对方负责。对方在设计合同条款时,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合同的制定。企业丧失起草合同的权利,无法对自身利益起到保护作用。第二,恶意竞争风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某些企业为成功获取合作机会,不惜以窃取合作方信息为手段,公平竞争无法实现。第三,信用审核不足。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作方的合同执行能力、信誉程度等未做足够的了解,或受到恶意蒙蔽,在签订合同后,因对方无法充分执行合同条款导致法律纠纷,损害企业经济利益。例如,合作方完全没有能力执行合同,合同被迫终止失去原本的法律效力,导致企业合作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二)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合同内容方面,例如,合同条款设置不合理、具体名词存在争议、合同内容不完善等。合同条款对合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一份合规、合理的合同应包含明确的主体、具体价格、支付方式、品质标准、履行方式、时间限制、违约惩罚等项目,若某一项内容存在不完整性,当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关事宜时,就会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合作双方为维护自身利益各持己见,给法务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除内容外,合同形式也涉及到较高的法律风险,一份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例如,企业未经招标就直接与合作方签订的合同,由于不符合我国招标法及市场经济管理办法,合同无效。

(三)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

履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为合作方合同履行能力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合同管理重要程度逐渐提升,同时也给各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因素,当合同方因经济能力、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其无法依照合同条款要求完成约定时,会给另一方造成法律风险。如,合作方在融资过程中,因银行限制条件提升而无法正常贷款,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中断,造成另一方的经济损失。另外一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为合同变更风险。在履行过程中,合同主体变更导致原本责任和义务的转移,产生新的合作关系。但企业可能并不了解新合作方的合同履行能力信息,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在大型合作项目中,因合同条款多、执行期限长,不可避免会因实际情况变动带来合同变更需求,产生新的法律风险。

(四)纠纷处理中的法律风险

在确实产生合同纠纷后,企业因上诉时间延误或上诉方式不佳带来法律风险。例如,在诉讼过程中,因害怕打官司给企业带来过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出现拖延现象;再比如企业法务人员能力不足、未邀请专业律师、自动放弃申辩权等不当的诉讼行为。企业权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上诉失败,因合同纠纷导致的损失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二、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机制

1.设立内部法务部门

法律风险防范作为企业合同管理过程的工作重点,在组建合同管理组织时,可考虑设立企业内部法务部门,聘请专业的法律从业人员,专门负责法务事宜。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法务工作的需求有限,考虑到人力资源配置经济性,可选择与法律咨询单位合作的方式,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对企业合同进行法律风险把关。对法律顾问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合同中很多潜在的法律风险是普通管理者无法发现的,要求法律顾问对合同中各类名词、内容、形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发现异议及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在第一时间消除法律风险。从合同订立前的准备阶段开始,要求法务人员或法律顾问全程跟踪,从第三角度出发,对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挖掘和监控。决策前,充分考虑法务人员给出的意见,并将法律风险纳入到合同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在筛选合同管理人员时,应优先聘用那些既具备专业合同管理能力,又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确保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能够对一些法律风险加以防范。

2.打造适当合同范本

企业合同形式、内容由企业属性决定,有关企业主营业务的合同涉及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如购销合同、资产转移合同等,作为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他合同,如房屋租赁,作为辅助类,要与主营业务合同相配合。依照企业实际需求,并参考国内外同行业合同设置经验,打造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合同范本,能够借助统一化、标准化的手段,确保合同的形式、结构、内容的合理性,能够提前避免一些法律风险的出现。范本中还应融入企业对过去合同管理工作的总结,尤其是以往产生纠纷,涉及到企业利益损失的内容点,加以改进和避免。

(二)执行主体信用调查制度

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主体进行信用调查能够对合作方的执行能力、资金状况、信用水平等做全面的了解,结合合同内容客观评定其能够履行合同的程度,以免在后期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企业可建立主体信用调查制度,广泛收集合作方资料,结合信息技术,打造主体信用数据库,促使该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方案策略能够长期、顺利执行。信用调查重点关注以下三项内容:第一,调查主体经济执行能力,包括对方注册资本、实际资本、公积金状况及其他形式资本持有情况。了解其生产厂房、设备、人员、技术、原材料等物资的保有量,评价对方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以此来断定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执行合同要求。第二,调查主体信用情况。信用情况可从主体经营发展历史中观测,了解其是否在以往经营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以及其他合作方给出的评价。最后,打造合作方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合作方及目标合作方信息录入到平台当中,广泛收集其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将合作方划分等级。例如,筛选以往合作过且合同执行情况良好的合作方作为优先合作对象,并将那些频繁出现违约行为、合同履行能力不足的客户列为避免合作对象。合作主体信用调查工作的开展可选用直接了解、将合作信息交由第三方部门调查或分析对方年检资料、纳税资料及审计资料的方式进行。

(三)合理转移合同法律风险

1.合同担保

合同担保制度的引入可有效确保企业各项交易活动的执行安全,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签订合同担保协议。协议中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通过合同担保合理转移法律风险。该方式的应用需要对对方提供担保物的市场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估,并严格审查担保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担保资格和实力,将相关信息明确到合同当中。若合同无法顺利履行,企业可依照担保协议中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受损失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可能位于担保人的位置,此时更要求慎重设置担保协议中的各项条款,酌情向被担保人提出反担保要求,分散企业法律风险。

2.合同保险

随着市场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和我国保险体系的完善,已有专门针对企业合同的保险产品,当企业因合同管理面临法律风险及损失时,由保险方出面,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保险条款予以企业补偿。将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以免企业经营管理遭受重创。当前合同保险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理论依据不甚完善,但合同保险不失为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安全性、合理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挖掘和发展。

(四)积极开展员工法律培训

管理人员是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任何合同管理措施、风险防范策略都要依靠人员来实行,因此努力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加强对相关员工的专业培训及风险防范意识培养非常有必要。在专业能力方面,企业应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传授先进的合同管理工作方式,提升人员综合工作能力,促使合同管理质量的提升。例如,对合同管理人员执行考核化管理,定期对其法律法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配合奖惩措施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相挂钩,进而鼓励合同管理人员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在风险防范意识上,企业可通过专业讲座、新媒体宣传等渠道,让员工了解合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一旦出现法律风险,企业将面临多大的损失和影响。进而提高员工对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逐渐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开展风险识别技能培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手段,向员工传递风险辨别方法。积累更多法律风险识别经验,提升其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对法律风险的敏感程度。

三、结论

本文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类型及风险防范策略进行了总结。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工作将面临更高的需求和更大的挑战。结合企业合同管理经验并适当参考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制定科学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企业合同管理顺利、高效进行,降低法律风险发生概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史玉雷.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识别与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37+46.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一、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管理对象

(一)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

企业合同签订之前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三类。第一,主动权丧失。即合同内容的制定完全交由对方负责。对方在设计合同条款时,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合同的制定。企业丧失起草合同的权利,无法对自身利益起到保护作用。第二,恶意竞争风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某些企业为成功获取合作机会,不惜以窃取合作方信息为手段,公平竞争无法实现。第三,信用审核不足。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作方的合同执行能力、信誉程度等未做足够的了解,或受到恶意蒙蔽,在签订合同后,因对方无法充分执行合同条款导致法律纠纷,损害企业经济利益。例如,合作方完全没有能力执行合同,合同被迫终止失去原本的法律效力,导致企业合作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二)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合同内容方面,例如,合同条款设置不合理、具体名词存在争议、合同内容不完善等。合同条款对合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一份合规、合理的合同应包含明确的主体、具体价格、支付方式、品质标准、履行方式、时间限制、违约惩罚等项目,若某一项内容存在不完整性,当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关事宜时,就会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合作双方为维护自身利益各持己见,给法务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除内容外,合同形式也涉及到较高的法律风险,一份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例如,企业未经招标就直接与合作方签订的合同,由于不符合我国招标法及市场经济管理办法,合同无效。

(三)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

履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为合作方合同履行能力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合同管理重要程度逐渐提升,同时也给各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因素,当合同方因经济能力、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其无法依照合同条款要求完成约定时,会给另一方造成法律风险。如,合作方在融资过程中,因银行限制条件提升而无法正常贷款,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中断,造成另一方的经济损失。另外一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为合同变更风险。在履行过程中,合同主体变更导致原本责任和义务的转移,产生新的合作关系。但企业可能并不了解新合作方的合同履行能力信息,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在大型合作项目中,因合同条款多、执行期限长,不可避免会因实际情况变动带来合同变更需求,产生新的法律风险。

(四)纠纷处理中的法律风险

在确实产生合同纠纷后,企业因上诉时间延误或上诉方式不佳带来法律风险。例如,在诉讼过程中,因害怕打官司给企业带来过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出现拖延现象;再比如企业法务人员能力不足、未邀请专业律师、自动放弃申辩权等不当的诉讼行为。企业权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上诉失败,因合同纠纷导致的损失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二、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机制

1.设立内部法务部门

法律风险防范作为企业合同管理过程的工作重点,在组建合同管理组织时,可考虑设立企业内部法务部门,聘请专业的法律从业人员,专门负责法务事宜。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法务工作的需求有限,考虑到人力资源配置经济性,可选择与法律咨询单位合作的方式,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对企业合同进行法律风险把关。对法律顾问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合同中很多潜在的法律风险是普通管理者无法发现的,要求法律顾问对合同中各类名词、内容、形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发现异议及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在第一时间消除法律风险。从合同订立前的准备阶段开始,要求法务人员或法律顾问全程跟踪,从第三角度出发,对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挖掘和监控。决策前,充分考虑法务人员给出的意见,并将法律风险纳入到合同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在筛选合同管理人员时,应优先聘用那些既具备专业合同管理能力,又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确保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能够对一些法律风险加以防范。

2.打造适当合同范本

企业合同形式、内容由企业属性决定,有关企业主营业务的合同涉及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如购销合同、资产转移合同等,作为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他合同,如房屋租赁,作为辅助类,要与主营业务合同相配合。依照企业实际需求,并参考国内外同行业合同设置经验,打造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合同范本,能够借助统一化、标准化的手段,确保合同的形式、结构、内容的合理性,能够提前避免一些法律风险的出现。范本中还应融入企业对过去合同管理工作的总结,尤其是以往产生纠纷,涉及到企业利益损失的内容点,加以改进和避免。

(二)执行主体信用调查制度

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主体进行信用调查能够对合作方的执行能力、资金状况、信用水平等做全面的了解,结合合同内容客观评定其能够履行合同的程度,以免在后期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企业可建立主体信用调查制度,广泛收集合作方资料,结合信息技术,打造主体信用数据库,促使该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方案策略能够长期、顺利执行。信用调查重点关注以下三项内容:第一,调查主体经济执行能力,包括对方注册资本、实际资本、公积金状况及其他形式资本持有情况。了解其生产厂房、设备、人员、技术、原材料等物资的保有量,评价对方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以此来断定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执行合同要求。第二,调查主体信用情况。信用情况可从主体经营发展历史中观测,了解其是否在以往经营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以及其他合作方给出的评价。最后,打造合作方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合作方及目标合作方信息录入到平台当中,广泛收集其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将合作方划分等级。例如,筛选以往合作过且合同执行情况良好的合作方作为优先合作对象,并将那些频繁出现违约行为、合同履行能力不足的客户列为避免合作对象。合作主体信用调查工作的开展可选用直接了解、将合作信息交由第三方部门调查或分析对方年检资料、纳税资料及审计资料的方式进行。

(三)合理转移合同法律风险

1.合同担保

合同担保制度的引入可有效确保企业各项交易活动的执行安全,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签订合同担保协议。协议中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通过合同担保合理转移法律风险。该方式的应用需要对对方提供担保物的市场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估,并严格审查担保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担保资格和实力,将相关信息明确到合同当中。若合同无法顺利履行,企业可依照担保协议中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受损失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可能位于担保人的位置,此时更要求慎重设置担保协议中的各项条款,酌情向被担保人提出反担保要求,分散企业法律风险。

2.合同保险

随着市场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和我国保险体系的完善,已有专门针对企业合同的保险产品,当企业因合同管理面临法律风险及损失时,由保险方出面,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保险条款予以企业补偿。将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以免企业经营管理遭受重创。当前合同保险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理论依据不甚完善,但合同保险不失为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安全性、合理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挖掘和发展。

(四)积极开展员工法律培训

管理人员是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任何合同管理措施、风险防范策略都要依靠人员来实行,因此努力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加强对相关员工的专业培训及风险防范意识培养非常有必要。在专业能力方面,企业应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传授先进的合同管理工作方式,提升人员综合工作能力,促使合同管理质量的提升。例如,对合同管理人员执行考核化管理,定期对其法律法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配合奖惩措施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相挂钩,进而鼓励合同管理人员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在风险防范意识上,企业可通过专业讲座、新媒体宣传等渠道,让员工了解合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一旦出现法律风险,企业将面临多大的损失和影响。进而提高员工对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逐渐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开展风险识别技能培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手段,向员工传递风险辨别方法。积累更多法律风险识别经验,提升其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对法律风险的敏感程度。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3篇

为响应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布局,很多企业积极参与包括阿富汗、菲律宾和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建设,对海外项目加大投入、优先发展。在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面临不可预见的自然变化、安全事故等不可抗力以及国际上的政治、经济、进出口贸易、国际关系等变化,风险比国内项目更大。因此,特别要加强合同风险与索赔管理,深化能力建设,全面实现国际业务新跨越。本文对海外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合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合同风险与索赔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合同;风险;索赔资料收集

1海外项目合同风险

1.1合同签订阶段风险

(1)国内企业对于合同签订方的认识不够导致的合同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对于业主的基本情况要想做到全面的了解就要花大工夫去调查,但是很多国内企业为了争取到合同也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没有对业主做一个详细的调查,最终导致合同可能是非法无效的,甚至可能面临欺诈合同、可撤销合同的问题。(2)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业主借助其本地优势,选择了自制的不规范合同文本,而我国企业由于处理不利地位没有坚持要求以国际惯例为蓝本进行签约。例如在中海外联合体承建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中,就因为没有坚持规范的合同,缺失的关键条款没有补上,在后期出现合同纠纷后索赔工作开展困难。(3)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签订合同过程中一些语言不严谨,导致问题出现后,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大相径庭。例如中铁建承建的沙特轻轨项目,在该项中合同双方对开通35%的运能认知不同,我方觉得开通四个车站就能够符合运能,但对方认为必须达到九个车站才算达标,这样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国企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执行阶段的风险

在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合同的把控和执行能力不足,就会引发风险。在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把握好主动权,处处受制于业主就寸步难行,难以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进行施工,就会引发更多风险。例如,麦加轻轨项目签订EPC合同后没有掌握设计的权利,而是由业主指定的西方和当地公司进行设计,一些工程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也由业主决定与执行,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我们的成本。

1.3索赔和变更工作量巨大

海外项目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项目,工期长,过长的工期增加了合同风险。在工期内可能发生各种自然或人为的负面事情,导致工程变更增多,索赔的工作量增大。

2海外项目合同风险与索赔管理

2.1合同签订前的管理

(1)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施工条件变化引发的工程变更以及工程量加大等问题,要求在合同中设置“不可预见费”的费用项,该项费用使用权应当给承包商。(2)在合同当中双方提前约定好“如果该项目的工程量大于约定的比例,合同价格应当由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确定新的价格”。(3)再次要注意工期引发的风险问题,在合同中引入以下几点:一是影响开工的条件,如果是由于业主方的原因导致的开工延误,应当适当增加工期来抵消延误时间;二是业主提供的保证,如果业主保证的条件没有实现,可适当延长工期;三是由于外在因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承包商不负责任,该条必须详细列出这些因素,以免将来扯皮。(4)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条款承包商应当据理力争,尽量多的签订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条款。例如我国某企业2016年在南非承建的EPC项目由于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条款没有据理力争,导致项目的主动权落入南非方,增加了合同风险,也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又例如某企业在利比亚的项目中对利比亚业主方提供的合同条款和ITT文件进行了反复的阅读与评审后,对合同内容开展了风险评估,提出了20条修改建议,同时在谈判阶段,巧妙地利用谈判技巧,使得利比亚方接受了修改建议,为后续项目顺利开展和索赔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2.2索赔管理

海外项目索赔是合同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会遇到比国内项目更多的变更问题。要想提高索赔的成功率,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益,降低变更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加强合同与索赔管理。索赔工作的开展要重视以下几点。(1)要有强烈的索赔意识,抓住索赔时机。索赔工作必须有理有据,因此,作为一个有索赔意识的管理人员,在索赔发生前就必须熟悉掌握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尤其是对于风险与变更多发的条款要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变更和风险发生时,及时想到能够索赔的项目。在索赔发生后,除了凭自己记忆掌握的条款外,还需要对照原合同逐句逐字分析,从而使索赔工作更加合理,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双方的经济损失。(2)收集好索赔资料。索赔要想进行的顺利,准确真实的资料是基础,只有有了这些基础资料,索赔工作才能开展的更加顺利,因此合同与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开展的全过程都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为变更索赔提供基础支持。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资料的收集工作也有所不同,在合同签订阶段,要重点收集图纸、招投标文件、协议书等,在合同实施阶段,主要收集工程量签证表、生产进度记录、物资采购等资料,对于这些资料不仅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记录,还要对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减少变更,同时抓住索赔机会。例如,在某国际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该企业与业主签订了EPC合同,但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将公路设计又分包给了当地的一所设计公司,我国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由于我国企业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真实数据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与合同上交给法院,最终取得了诉讼的胜利。(3)讲究索赔策略。首先要讲究人员策略,在海外项目实施之初,就要配备一支专门的变更管理与索赔队伍,该队伍成员应当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索赔经验,高超的沟通探案技巧,从而在索赔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其次要讲究时间策略,如FIDIC合同条件中规定承包商应在索赔事件发生28天内向工程师正式报交索赔通知,因此,索赔工作人员在发生变更后要及时开展索赔工作,以免延误了索赔的最佳时机,而且索赔越早,准备得越充分,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最后要讲究事件策略,在项目中索赔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大大提高索赔困难,因此,索赔人员最好选择单项索赔的方式,避免多项索赔工作一起开展,增加索赔工作量与难度。(4)在索赔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尽量遵循自己的职责,实施规范化的施工,降低索赔的失误率。

3结语

海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合同风险,因此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要重视对业主的调查,关注合同的用词准确性与关键内容,要尽量掌握合同内容的主动权,同时严格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履行合同,降低风险,最后还要及时收集相关资料,讲究索赔策略,使索赔开展时能够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斌.坦桑尼亚某项目合同索赔案例分析[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7(3).

[2]张硕.关于FIDIC(EPC)合同条件下基于延期付款的工期索赔计算[J].工业,2017(1).

[3]张志强.解析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管理与变更索赔[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

[4]刘天民.浅谈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及索赔方法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

[5]陶云洁,张顺.浅析国际工程项目的合同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2015(33).

[6]辛允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合同管理中应关注的环节[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7]李成富.浅谈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外汇风险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6(11).

[8]徐克健.国际工程特殊风险索赔适用合同条款应用实例[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9]陈卓,吕文学.大型复杂国际工程索赔案例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4(08).

[10]叶萍.FIDIC合同在国际工程索赔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4(09).

[11]俞素平.国际工程施工合同的计价方式及其风险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5(02).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字:建设工程;风险;合同管理;防范

Abstract: the text to a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its construction of significance.

Key word: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Contract management; prevent

中图分类号: F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的管理

目前,研究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的学术文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论文献,研究的内容包括合同风险的定义、特征以及意义;第二类是实证性或案例型的文献,主要针对建筑工程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进行理解和处理,以达到有效防范的目的。

1.1风险管理的起源

最早出现“风险管理”这一术语,是1950年加拉格尔在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提出的;1963年梅尔与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的发表,对风险管理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和说明;我国系统的引进风险管理理论要归功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宋明哲先生,他在198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一书为中国打开了风险管理与防范之门。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建筑业的特点,可以较为准确的理解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的含义。

1.2合同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市场主体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合同关系,而工程建设市场各主体之间的行为也主要依据合同来加以约束。合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纽带。工程合同订立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效和合理的分配风险。

整体上说,合同是指具有平等民事主体资格的当事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经过自愿、平等、协商一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达成的协议。我国于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迄今已经有12个年头。它作为一种当事人双方的法律行为,时刻制约着活动双方的违法违约行为,使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具有平等的地位。

具体说,建设工程合同又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建设工程合同是指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它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合同;而广义的建设工程合同包含了与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所有合同,除勘察、设计和施工合同外,还包括工程咨询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工程招投标合同、建筑材料和设备采购合同、设备租赁合同以及各种技术合同等。

1.3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因而,从项目时间、质量和成本目标来看,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究竟何为建设工程合同风险?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指建筑活动中一切与建设工程合同有关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不仅包含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还包括合同制定过程中和制定前后合同当事人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建筑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在整个建筑活动进行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风险因素,但这里的建设工程合同风险不是指建筑活动中的一切风险,而是其中所涉及的与建设工程合同相关的风险。例如合同确立以后,由于市场变化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这样的风险是不可预料的,同时也是合同风险的一部分。因此说,建设工程合同风险中的损失是合同主体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损失。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通过对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识别和衡量,并采用合理的措施对建筑工程合同风险进行处理和防范,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的识别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横观工程项目合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纵观工程合同履行的进程,将引起风险的极为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点在于:风险识别方面,以模式识别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建设工程合同风险识别体制。风险评价方面,通过科学的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做出最终评价。

此外,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有很强大的法律依托,它不是由一两部法律作支撑,而是以整个一个法律体系作支撑。这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等,它们都为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1.4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特征

①这种风险多属社会风险。现代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意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是否发生、及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不确定性。建筑业作为社会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和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能否及时有效地防范各种高风险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②这类风险属静态风险。静态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风险。工程活动中遇到突况和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是无法预测和估量的,因而,风险相伴而生,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损失是惨重的。

③这类风险属纯粹风险,即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所以说这种风险可能造成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没有损失,二是造成损失。但与投机风险相比,这类风险是可保的。

④这类风险属特定风险,一般较易为人们所控制和防范。

⑤建筑工程合同风险中既有财产风险,也有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

1.5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论有五个层次,而安全需要则恰居第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这足以说明人类对于安全的重视和关注。

建筑工程合同主体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安全保障,它的意义如下:

①有利于建设工程主体的稳定经营和向好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合同主体的经济效益,以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③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有利于及时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给广大农民工带来利益和方便,巩固社会稳定;

⑤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有利于扩宽视野与国际接轨,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⑥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行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勇敢接受国际挑战。

2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防范

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防范,既要在合同订立时预防,还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进行。我们应清楚认识建筑工程合同风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防患于未然。

2.1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管理机构的职能是具有服务性和监督性的双重属性。即进行工程合同谈判前,承包人应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负责合同的订阅,并实施监督、管理、控制。这个专门的机构应包含各方人员,如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法律顾问在内的专业团队,他们负责管理、监督整个工程活动的进行。例如,在合同签订前,对合作对象进行仔细审核,深入了解。此外,我们主张,一切合同都应当采取书面的形式订立。因此,订立合同时,要力争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楚,约定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2.2合理转移合同风险

在合同有效期内,对可以预测的风险,合同双方应依据合同,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对于一些无法预测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推行索赔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可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在实际工程中,索赔是双向的,承包人可以向业主索赔,业主也可以向承包人索赔。目前在中国,人们对于索赔的认识较浅,成功索赔的案例也较少,工程索赔制度未普遍推行。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承包人和业主既要增强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合同意识、管理意识,更关键的是要学会科学的索赔方法。科学的索赔方法是合理合法的转移工程风险的主要手段。同样,在古代也有经典的风险转移示例。“镖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风险转移技术。

2.3建立合同管理的微机信息系统

合同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扩大,合同标的日趋庞大,涉及合同的内容、条款日益增多,国内采用的传统合同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动态管理要求,而微机信息系统既方便又快捷,不但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人力物力。所以说,建立合同管理的微机信息系统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2.4提高建设工程合同人员的综合素质

定期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普及合同法制教育,增强合同概念和合同管理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关键时刻,能及时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这对于风险的防范是及其有力的。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油田 合同 风险管理 探索与实践

为使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有效实现,实践中,我们在合同风险防范方面采取了抓住关键环节,强化薄弱环节、兼顾一般环节的这种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合同风险跟踪控制与防范管理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与完善合同风险防控专业化管理机构与配套制度

首先,为加强合同风险防控管理,我们建立了合同风险防控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即在机关设立合同主管部门,并且配备具有经济法律专业背景的专职合同管理员,进行合同的风险防控管理。同时,在基层单位也相应配备经过基本合同承办专业培训,又具备相关理工或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兼职合同承办员,配合合同承办单位和合同主管部门,具体履行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控职责,形成了梯次配备较为合理的合同风险防控管理组织机构和专业化风险防控人员网络。

其次,根据合同风险防控实际,制订了如《合同(信用)管理实施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设备、软件资产管理办法》、《合同项目责任跟踪卡》等一系列合同风险防控配套管理制度,使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控管理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

二、根据不同类型合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专业化风险防控

基于对合同风险以预防控制为主,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产生的指导思想,实践中,我们分别根据不同类型合同的不同特点,对其签订履行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环节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1. 风险防范管理前移,强化合同签约的前期风险论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合同风险防控管理中的源头风险防控,即根据不同类型合同的不同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内容不同的风险前期论证,加强合同签约前期的风险防范力度。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合同项目专业化论证组,旨在通过论证组内多部门、多学科专业化人员在签约前期,对对方资信、技术实力、产品或施工质量、履约能力等进行前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论证,把合同项目在签约前期的可能风险就尽可能地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对采购合同项目全过程潜在风险环节的分析,确定其风险前期论证的重点内容为三个主要环节,即:(1)对方经营资信;(2)其产品质量;(3)交货能力。最终优选出信誉好、产品质量优、交货能力强的多个厂商作为备选供应厂商,以备将来从中进一步优选。

又如,通过对技术合同项目全过程中风险控制环节的分析,我们确定其风险前期论证的重点包括:(1)对方资信,其技术是否为其合法所有;(2)拟引进技术的适用可行性、先进完整性。最终选择数家作为技术转让的备选方。

再如,通过对工程合同项目全过程风险控制环节的分析,我们确定其风险前期论证的主要内容为:(1)对方施工资质;(2)对方技术人员素质和质量管理体系;(3)已竣工和在建工程项目质量情况。最终经综合分析与评价论证后,选择若干合格的备选施工单位。

2. 针对不同合同的履行特点,分类分别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不同类型合同,其履行中的风险防控环节不同,采取的针对性防控措施亦有所不同。

如在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我们重点对物资验收环节进行风险防控管理。为此,我们规定必须由专业技术、质量监督、物资使用等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才能进行物资的中间和最终验收,必要时还可随机抽样送检,防止不合格乃至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造成隐患和经济损失甚至事故的发生。

又如在技术合同履行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引进的技术能否达到约定质量技术指标这一关键环节进行风险防控管理,做到凡是正式引进的技术,均需先行安装试运行,对于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经对方作相应改进后仍达不到约定主要质量技术指标的,不予出具验收通过报告,严把引进技术验收结算关。

再如在施工合同履行中,我们通过对施工中的主要风险环节,即:施工及建材质量、工程量大小、工程中间和最终验收环节加以严格的跟踪控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或扩大,做到最大限度地维护我方合法权益。

3. 加大合同结算前审查力度,控制资金流出最后一关的潜在风险

不同类别的合同,其结算的依据不同,结算前的审查内容与防控环节也有所差异。

如在施工合同结算前审查所采取的具体风险防控措施为:结算前,为防止施工方虚报或重复计算工作量,先由专业技术部门会同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拟结算的工程量进行核定、确认后,再由合同管理部门对照合同约定进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后,方可交由主管领导进行结算前审批,并办理相应的付款结算手续。

同样,我们在采购合同、技术合同结算前,为防止存在质量、技术问题而产生结算风险,亦需在专业技术、计划财务、合同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结算前审查确认,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付款结算手续。未经结算前审查,或不符合规定的审查程序,财务部门不予办理付款或结算手续,使资金流出最后一关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投标;合同;风险管理

建筑企业要追求效益,就必须识别自己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在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签订中,要制定和实施对企业最有利、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一、施工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一)施工项目投标风险因素分析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是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在投标的全过程存在着的风险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社会环境风险。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投标过程风险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非正常风险与其他风险,其中宏观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其他风险是指承包方在投标的承包过程中,由于其他相关部门或机构的行为模式、效率和相关规定给予承包商带来的风险。

二是投标策略选择行为风险。为了项目中标,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多方案投标策略,突然降价策略,无利润低成本策略。但是,不考虑工程项目基本要求和施工成本的低价策略可能在项目施工结束后形成巨大亏损。投标策略的选择行为是否正确影响潜在风险的后果是十分明显的。

三是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风险投标人的技术能力涉及承包商对投标文件和有关资料规范的理解,对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等。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决定了建筑企业实中标的可能性以及项目实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四是行为主体风险。投标与承包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业主、承包商、承包联合体等。行为主体的各自行为模式、行为效果的变化都会影响投标与承包活动的最终结果。业主信誉风险是典型的行为主体风险。

五是市场竞争风险。投标项目的竞争风险主要是竞争对手之间为获得项目中标而对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使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越来越大。

(二)施工项目合同风险因素分析

施工项目合同风险因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项目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程中有许多不能够确定的因素,使合同变更频繁,从而延长施工期并增加成本,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增加;施工现场干扰因素多,且施工条件复杂,有时候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使施工难度有所增加,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导致劳动力等的支出费用增加;承包商的技术力量、施工力量、装备水平、工程管理水平不足,在投标报价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失误;承包商自己资金供应不足,周转困难。

二是来自业主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经济状况恶化,不能及时支付预付款或进度款;业主信誉差、不诚实、有意拖欠工程款,或对承包商的合理的索赔要求不作答复,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使承包商的利益受到损失;业主在工程中苛刻刁难承包商,滥用权利,施行罚款或扣款,给承包商造成风险;现场条件与设计图纸不符合,工程地质条件与合同规定不一致,出现异常情况等。

三是合同条款本身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条款的完整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款的表述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权利义务界定方面的风险、承包单位责任划分方面的风险、责权利不平衡合同条款的风险和对承包商苛刻要求方面的风险。

四是合同类型本身所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合同,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使承包商承担了施工合同约定范围内的全部的风险;可调价格合同,指合同价款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承包商承担了其他的风险;成本加酬金合同,指由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工程成本上升的风险。

二、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的减避风险策略

由于建设项目投标文件的编制与递交,合同谈判、组织施工直至合同履约完毕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后果的风险,承包商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管理合理的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避减风险策略

风险的回避是指识别、了解风险损害和后果的情况下,采取预案与控制以回避风险的方法。避减风险的最主要措施,是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中写进风险合同条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小风险或避免风险的目的。承包商要根据风险的来源制定相应的对策,在合同文件形成的过程中,要利用专用条款、规定避减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转移与分散风险策略

风险的分散与转移是一种将风险向其他相关部门分散、转移而减少风险的方法。这种方法按风险转移的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将一部分不可抵抗的特殊风险,通过参加保险而向保险公司转移。二是通过合同的条款,使各个子项目的分包商分担风险,这是国际上承包商常用的风险转移方法。分散风险还可以采用几家分包或联合承包的方式来分散造价风险。

(三)风险损失控制与补偿风险策略

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通过工程项目建设内部的经常管理对风险控制,来减少经济损失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成本和提出索赔的策略来实现的。控制成本是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费用控制在总成本计划中。提出索赔是根据合同条款向工程项目的所有权单位、保险公司和子项目承包商要求经济赔偿的方式。

施工承包商要做好工程合同风险管理,还须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分析各种合同风险;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策略回避风险;通过购买保险,分散和转移风险;创造条件充分合理利用风险;进行良好的工程索赔管理;为了防范施工合同风险,合同管理人员要全面认真研究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其附件、合同条件、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保价单,通过合同谈判完善同条款;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防范合同风险,减少损失,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面对当今施工项目规模大、结构复杂、技术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及施工过程中不可预料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建筑承包商必须考虑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对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的风险管理展开的研究,能够给承包商以启发,尽量减少以后的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风险。

参考文献

[1]范云.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D].厦门大学.

作者简介: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7篇

1.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份正常正规合同的签订,需要经过一些特定步骤的审核才能顺利签订,才能使得合同的顺利的执行,然而某些企业在合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审核,这就可能给合同的顺利签订和执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企业如果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机制,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预算成本进行评估,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生产经营的风险。企业支付结算制度的不完善,不按合同办事,项目结算不严谨,项目资金用途不明朗等现象,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预料的。

2.项目人员职业素养缺乏

合同管理风险中人是带来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项目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等都是影响项目合同管理风险的因素。

3.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风险防范意识一直是大部分企业所欠缺的,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经营过程中潜藏的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破坏。在合同签订时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合同签订程序的不规范性,使得合同在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问题多多,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为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带来阻碍,提高了企业项目合同管理的风险。

4.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外部经济局势、社会环境对企业合同的管理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国际环境发生大范围的变化、经济局势产生变更、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发生明显变化,而企业对这些变化如果不能及时的监测和预测,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就可能在使得合同的签订隐藏某些风险,对于某些不能预期的变化,更是会给企业带来猝不及防的风险。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强化项目人员的素质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需要从招聘之初就开始进行,项目合同管理的专业人员,需要他们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对于合同中和法律法规有冲突或者有漏洞的地方,能够有较强的敏感度和纠错能力,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合同进行科学的管理,减少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对于在职的员工,则需要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加强对企业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2.加强合同流程管理的水平

加强合同流程管理是降低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必须对合同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可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进行,使得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只有一步一步的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才能使得项目合同能够正常的签订和顺利的旅行,确保项目能够在合同期限内完成,从而有效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企业合同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的合同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即将到来的风险以及隐藏的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从中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跟踪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风险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之前将其解决。更重要的是,在风险形成之前就要将其扼杀,在合同签订和审核的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就要对合同的每个细节进行严格的审查,争取每个环节都能够正常的进行。4.加强合同文本的标准化水平合同管理的风险同样也可由不规范、不合法的合同文本引起的,这是由企业的合同制度不完善的造成的。由于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没有指定规范的合同格式问题以供参考,造成工作人员在拟定合同时出现不规范文本格式,这是关系到企业专业性的问题,企业必须加强对合同文本标准化的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纠正,并制定完善的企业机制将这一现象规范化、系统化。

三、结语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校合同管理系统

高校合同管理系统包括:合同准备、审批、执行、控制、结束等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管控的力度。通过查询、统计分析和预警提醒等多种手段实现本单位的业务管理,帮助本单位把资金计划、合同进度、合同审批、合同变更、相关发票、合同资料等管理得更具条理性和统筹性,更使合同管理从繁琐混乱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轻松、愉快;使收付款管理从各种复杂的人事当中解放出来,减少腐败的风险,从繁多拖沓变得及时。此外,多种形式的合同、收付款数据等统计图表,也为单位日后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制定合同管理流程

公司合同管理流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一)前期准备。1.立项。项目立项是本单位为推动某个项目上马,根据本高校中长期规划或学院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按照本单位的审批程序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准。立项报告包括项目实施前所涉及的各种由文字、图纸、图片、表格、电子数据组成的材料,主要内容有项目投资建议的主要依据、资金来源、项目达到的要求等。2.合同起草。根据合同的具体形式选择相应的合同格式。高校合同的主要类型有承包合同、采购合同、维修合同。(二)合同签订。第一,经办人按照本单位的管理流程将合同文本底稿报送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审核。第二,本单位的需求部门、财务部和经办人应当从合同涉及的替在风险方面共同审核合同初稿,并提供建议,供主管领导参考。从维护公司经济利益出发,尽量做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避免或减少公司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第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投标。(三)合同的履行及归档。合同以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生效后,专人负责监督合同的履行。在合同履行期间,经办人或合同履行监督人负有下列责任。一是收集保管合同履行中形成的所有相关资料;包括合同底稿、合同变更原因及变更内容、资金支付等情况。二是合同履行结束应及时归档、分类,供以后同类合同作参考。如有可能,应该对每一项目合同及时进行总结。提高工作效率及资金使用效能。

三、合同管理的核心

合同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应当重视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着重从合同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合同管理体系,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程度,提高资金利用效能。做好合同管理的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学院的管理体系结合合同的一般流程制定出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如:合同评审会签制度、合同变更管理制度、合同履行管理制度及合同文件资料归档保管制度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需求的新的合同示范文本。第二,依据合同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可以用文件夹存放,再根据需求分门别类;对合同实行专人专项管理,并且类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第三,推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潜在的主观风险。第四,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服务意识,预防潜在的主观风险的出现。任何完善的制度最终产生的效能决定于执行人员的素质。

四、当前高校合同管理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一)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论是前期的谈判工作及日后的监管任务,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决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观或客观的财务风险,这就需要相关领导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机会。(二)合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不高。合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不高,对签订合同的关键点把握不足,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不能严格按照章程及规范开展工作,也会导致潜在的主观和客观财务风险。(三)高校管理不同部门缺乏沟通。高校不同职能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或在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他部门的意见也会诱发财务风险。(四)履行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合同风险来源。合同监管人员不能认真履行监管义务,承担监管责任,都会将合同潜在风险转化为实际的法律风险和主观风险。同时,在合同救济阶段,由于救济措施和后续工作跟进乏力,造成胜诉案件执行不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五、合同管理中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迅速,也因此使得建设工程合同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工程合同的主要作用就是明确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并约束双方在施工阶段的行为。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规模大,而且材料消耗量也相对较大,这些都增加了合同管理的难度。因此,为了有效降低工程合同的风险,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这些风险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一、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建设工程合同的风险管理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且其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风险管理具有动态特征,因此在管理时应当因时、因地制宜,注重管理的技巧。具体来说,要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具有深刻的了解为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合同管理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参与施工的各方都能自觉履行合同,保证建筑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行。

二、筑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风险

1承包人资质风险

承包人只有在出示了相关证件,充分证明自己有能力承包相应的工程项目之后,才具有承包工程的资格。尽管,相关法律已经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的施工活动当中,仍然大量存在着承包人只有工人资质,而不具备施工企业资质,然后通过借用其他具有施工资格的企业资质进行合同的签订,这必然会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风险。

2合同文本风险

为了给建筑市场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国家工商部门和建设部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管理,使其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并制定了与建筑施工相关的合同文本,其中明确规定了建设工程发包方和承包的责任、权利与相应的风险。尽管有许多施工单位非常了解这些规定,但是为了逃避责任,在实际施工当中并没有严格执行文本规定,而是自己制定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文本签约。这些合同因其不符合文本规定的要求,其内容比较模糊,避重就轻,而给工程合同在实施过程中留下巨大的风险隐患。

3招投标风险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要求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必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而且大部分工程项目也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但是,虽然在发包时使用了招投标的方式,但是却未能保证相关流程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而给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带来风险。

三、合同风险的原因分析

1缺乏专业人才

缺乏具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人员。建设单位,对一般的经济合同都能够做到规避风险,但由于很少接触到专业性较强的建筑行业的技术合同,而使得人才匮乏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2资质审核不严格

招标前,并没有对参与投标的各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未能对其业绩、能力、实力等进行有效的评估,而仅凭招标公告薄膜审核后的书面资料加以确认,这种方法并不能实际体现施工单位的能力。

3签证、变更等未及时办理

首先,在建设工程的实际施工当中,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项目,施工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就必然会出现临时签证;其次,由于设计单位经验的欠缺或者由于部分使用功能的调整,而使得图纸发生变更。针对这些签证和变更,建设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都做出了明确的时间区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建设方未能及时做出答复可视作认同。另外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同样对工程结算和发生索赔事宜也统一作出了相关的时间区间规定。倘若这些情况在发生时,建设方都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则极易给合同埋下风险。

四、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监理策略

1工程担保策略

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方与发包方同样会面临着合同风险。双方在降低合同风险上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即利用工程保险或担保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所承当的合同风险。合同管理中会涉及到的保险比较多,根据不同的性质将其分类,可以分为人身伤亡保险,工程险和第三方责任险。这些保险在消除合同风险方面都会发挥其实际瞎用。而在对其进行应用之前,监理单位应首先对相应的风险进行审查,并及时督促承包方与发包方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如果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事件,监理单位将及时记录事件的经过并协助保险公司人员解决相应的问题。发包人在投资的过程中,会要求承包人出示必要的证件,如工程投标函、支预付款函等。为了保证函件的准确性,监理单位有义务和责任对承包人所提供的函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合格后才能够签订合同,从而有效避免无谓的风险。

2经济策略

通常来说,在进行投资预算的过程中,发包方就会对可预见的风险进行仔细的考量,而为了有效的控制风险,发包方往往会准备一定的风险资金,并将其列入暂定金额。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发生相应的问题或者是产生不确定的费用,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以暂缓合同风险。而从承包方的角度来说,其风险资金主要来源于报价中的风险附加费。这部分费用主要是为了当出现合同风险时,用于弥补合同风险中的部分损失,从而平衡合同价格风险责任。一般情况下,承包方会采用报价策略来降低合同风险。

3技术和组织策略

在施工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提高风险的防治能力成为承包方亟需解决的问题。承包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当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让熟悉合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合同的签订中。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合同,一般会由发包方负责合同的起草,并聘请法律专家或咨询顾问共同进行相应文件的起草工作,而在起草的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含有不符合承包方利益的条款。针对这种情况,承包方在合同签订商讨中,必须至少有一位是精通工程技术、法律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工程监理,从而实现合同谈判的平衡性,提高信息的对称性。

参考文献

[1] 刘荣素,强化合同内涵管理,积极化解施工企业风险 [J] ,价值工程,2011,2:79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控制

引言

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法律风险是在所难免的。面对风险,如果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就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使得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企业要将良好的管理模式构建起来,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企业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合同法律风险管理要得到强化,发挥其控制作用,就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详细分析。

一、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界定

企业实施的合同管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定以及约束的条件体现在合同中的管理模式。合同管理中,对企业的各项对外经济活动具有了法律效力,同时企业的合同管理中会存在法律风险,即当企业实施合同管理过程中,合同当事方中的一方或是双方利益很有可能存在潜在的损失。合同管理中会涉及不同的范围,而且管理的流程复杂,企业要规避风险,风险管控是必要的途径。合同是否具有合法性、有效性,风险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处理,都需要通过合同法律效力做出判断,对管理的漏洞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或者防范措施。

二、企业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有效识别

(一)合同管理风险的识别

企业无论是经营中,还是管理工作中,都要高度重视合同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有所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是必要条件。合同管理不到位,必然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所以,企业要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法律的保证是必要的。如果在企业的管理中,忽视了合同管理工作,而且合同管理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管理中产生不当的行为,配套制定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案的修改不会按照企业的发展轨道进行,甚至导致企业扩大管理背离了法律轨道。一旦企业运行中出现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在进行合同管理中,要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应,就需要对合同中所约定的内容存在的风险准确识别,并从法律的角度做出判定。

(二)企业合同管理的流程

从我国的法律形式而言,法律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实体法和程序法。其中的程序法,所强调的是制度的执行,即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将制度作为一项标准,发挥其指导作用,也具有理论导向效果。在企业实施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整体的流程就成为企业管理制度落实以及执行中需要严格遵循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实施合同管理时,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展开并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合同的规范性,促进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如果在管理流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就会导致流程不能合理运用,执行合同的时候会产生漏洞,后期的执行增加了难度,而且不能为后期的管理发挥指导作用,企业在合同管理中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从中可以明确,企业实施合同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关键。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实施有效管理,且需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管理流程予以完善,同时还要对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必要的管理。

三、企业合同管理中实施法律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企业要对合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合同管理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将法律风险工作落到实处,让企业的经济利益有保障。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将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发挥制度的指导作用,使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比如,企业为了更好地落实合同管理,可以将法律风险管理机构建立起来,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由专业的法律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合作管理,指导企业的各个部门解决各种法律问题,切实对企业的管理从法律的层面发挥指导作用。法律风险管理机构的运行中,能够有效对法律风险作出判断,对于所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所以,企业要从自身的管理情况出发将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出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合同管理规范予以完善,积极展开法律风险控制工作,提高识别法律风险的能力,将处理方案制定出来并落实。对于法律风险的执行情况要详细记录,并做出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防范措施。

(二)企业合同的实施中要采取战略化的管理措施

企业合同的实施中要采取战略化的管理措施,就是要对自身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并处理好。合同的审核机构对于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合同规范管理,企业才有可能提高风险预防能力,这也是企业合同发挥实效性的最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企业展开合同管理的工作中,多是采用事务性的管理模式,当出现问题后被动地解决。企业为适应市场环境在管理上转型,原有的管理模式逐步摒弃,新的管理方法落实,就需要企业的合同管理要具有战略性,实施规范化管理。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要目标明确,对于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要剔除,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于合同的内容予以完善,发挥合同的法律风险控制效应。企业的具体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实施综合性的操作模式,统一管理,对于合同管理法律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使企业合法经营,更好地发展。

(三)实现合同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企业的合同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实施标准化管理,使得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得以解决。企业开展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原则展开,对于相关的技术合理利用,做好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基于信息的内容判断法律风险,并对风险问题进行处理。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就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法律风险得以跟踪并及时解决。在合同管理中实施标准化管理,还可以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予以有效控制。

(四)合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

只要企业处于运行状态,合同管理就需要不断加强。合同管理是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关乎到多方面的内容,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管理内容都要充分考虑,并在企业管理的各项内容中体现出来,使得管理更为专业,而且实现了科学化管理。合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是管理人员与员工,要让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这对于管理工作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要不断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注重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实现管理效能,使企业对风险具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合同的管理工作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开展的,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律风险的管理,还包括风险的控制。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从法律经济的角度而言,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会面临各种风险。对于此,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企业要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采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对管理风险进行绝对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少彬,张旭,牟艳华.中小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25(3):15-21.

[2]崔玉静,吴雨谦.小微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预判与防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8):27-28.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企业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期限及工程价款,规范建筑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建筑工程合同标的物具有特殊性—建筑项目的固定属性与施工生产的流动属性具有一定对立矛盾;且合同管理包括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及履行、签证与索赔、工程结算及工程款催收等诸多过程,涉及内容很广泛,合同期间存在许多难以预料或无法百分之百明确的问题,这种不确定就是风险因素。风险与收益是对孪生兄弟,往往相伴相随,不分你我,之所以没有任何建筑工程的发包和承包不承担任何风险,是因为没有任何建筑工程的参与者不追求利益,因此,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也是可控的,控制风险的程度取决于识别风险,确定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识别

2.1工程招投标阶段

之所以招标投标交易方式逐渐成为被建筑市场认可,是因为其以公开、公平竞价的方式优化配置资源。它有利于“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价格,反映各承包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实际素质,并为发包商节约成本,扩大受益。

在招投标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招标方的“透露标底”、“有意扩大准入条件”“私自改变招标方式”“非法的招标主体或项目”等违法招标带来的风险。投标方面临的风险有:“标书造假(施工资质不足、技术及建筑能力欠缺)”、“投标程序上的不合法”、“串通排挤同业者”等风险。建筑项目涉及当地文化遗产、环保绿化等社会热点领域时,容易引发的社会舆论风险。

2.2建筑工程合同签订阶段

在建筑工程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主体不规范;合同当事人资质不够,签订的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合同约定不规范;常见的有文字不严谨,表达不清晰,模棱两可,导致合同无法落实或引起争议,条款缺漏、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没有涵盖责、权、利导致事后纠纷。只有从合同缺乏主合同;主合同是不受约于其他合同而约定、独立存在的合同;从合同如建设工程分包合同及保证合同和质押合同等是随主合同转让而转让、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单独无法存在的合同;缺乏了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无效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签订无效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明确规定,规避法律、行政法规而签订的,表明形式合法,其实质合同还是属于无效合同,属于弄虚造假行为。国外的合同文本差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有些工程合同需要使用到境外文本,因为各国法律不一样、语言表意相差很远,很容易产生表意不同。对这些不同要及时校对请教,在合同上加以详细说明,,以维护正当权益。对对方合同签约人的表见权限确认不清楚,很容易造成风险。

2.3 建筑工程合同履行阶段

在建筑工程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应当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合同变更包括合同条款的调整和合同利益方的更改,不少负责商讨变更合同的管理人员缺乏签订变更合同的维权意识,及时去管理部门登记合同变更,最后导致损失自身利益。应当发出的书面资料没有发;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面说明,是合同履约的一种体现,同时是建筑企业必备的自我保护手法,可是往往许多企业不注意这一点,最终损害的是自己利益。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也是引发风险的高危行为,因为建筑企业的工地管理职工没有牢牢树立维权意识,没有要求承包方负责人、发包方负责人和监理人同时在场才签证,更不要说提前保存有效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应当追究的超过了诉讼时效;建筑行业因为工程投资大、工期长,拖欠工程款现象在所难免,有些拖欠已经过了诉讼时效却没有及时诉诸法律,导致无法挽回损失。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抗辩权等权利,但为数不少的建筑公司没有有效利用这一法律武器。应当重视收集有效证据(资料)却被忽视;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证据,应当是原件、与事实有关、有负责人盖章或(和)签名、内容明确、未超过期限的。

2.4 建筑工程合同终止后

考虑到诉讼时效,一些建筑企业认为合同的义务履行完了,结算款项了,就算合同终止了,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也就结束了。其实,在施工合同终止后,在合同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例如在诉讼时效内,如果施工企业违反施工合同的保密、协助以及通知等善后责任,其还是会被告上法庭,承担违约责任。

三.防范合同风险的方式

针对建设工程合同从招投标、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签证与索赔、工程结算及工程款催收的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经营范围、资质等级等信息;对施工合同的工程项目进行深入考察,确定工程项目本身是在本企业的资质经营范围之内;清楚确认对方合同签约人的签约权限,确保合同能被有效履约。仔细审查合同的每一条款,确保无歧义、无遗漏,覆盖内容完整。变更合同及时去登记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面说明。履约过程中的签证必不可少。工程款管理有序,及时回收拖欠较久的款项。保存有效法律文件资料,以便举证不时之需。仔细阅读《合同法》,了解相关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合同终止后,继续履行后合同的保密、协同和通知等义务。

四.结语

建筑工程的周期长,相应的合同管理难度大,其面临的风险也更多,更不易防范。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方法要与行业、法律法规的变动及时更新,总结建筑工程合同风险防范的经验及教训,建立公司风险防范的案例库,定期举办培训,在每一位员工的脑海中牢牢树立风险防范优先的意识,才能有效防止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有效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五.参考文献

【1】肖茂臣.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J].山西建筑,2008,36(12).

【2】张宁.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及其风险防范[J].建筑与工程,2012,7.

【3】吴静.发展扩建项目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12(10).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2篇

关键字:合同风险措施规避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条件下,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的风险是无得不在的。由于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消耗大、产品固定、施工生产流动性强,受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给承包人从环境与技术、经济等方面带来不可确定性风险。因此,慎重分析研究各种风险因素,在签定合同中采用避免承担风险的条款,在履行合同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建设工程承包人的合同风险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也就是发包方与承包方以完成商定的建设工程为目的,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风险是合同意向开始至履行完成这一段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合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承包人必须分析合同管理中存在着哪些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合同存在单方面约束性以及责权利不平衡条款

在项目建设工程中,由于合同人员素质不高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承包人急于承包工程时,过于仓促的签订合同,在合同条款中做做出一些不当的让步等原因,导致合同存在风险。大部分承包工程合同中都有对乙方承担风险的条款规定,但合同条款规定不清楚、不细致,不严密,没有将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表达清楚。

例如,某工程合同协议条款中,规定该工程变更的费用总额在超过合同总价15%以上时,甲方对超过的部分应给予补偿。显然,乙方若遇到变更较多的工程,至少要先损失合同总价的15%。反之,当该工程变更较少时,乙方将会有较高的盈利。又如,某合同中规定,乙方采购运进场地的工程材料,必须经甲方工地代表认可后方能用于工程。在这里“认可”没有明确的标准,甲方代表可能会以此条款要求提高材料的档次,使乙方支付较高的材料费。

2、合同条款不全面,实施过程中存在漏洞

合同条文不完全、不完整,没有预计到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如某工程合同中,合同规定每月25日主业及承包人共同进行验工计价,验收合格后,方可支付本月的工程进度款。但因业主资金筹措受阻,连续两个月拖欠工程款。由于合同价款高,工程进度要求高,承包方为了工程的进度不受影响,垫入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但由于合同中没有具体写入拖欠工程进度款的处罚规定,导致乙方向甲方对垫支资金利息的索赔失败,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类似情况在当前合同中并不少见,有的合同中只规定了甲方提供施工场地的时间,但没有规定出具体范围和违约(没有按时提供)的处罚条款。

3、合同中缺少因第三方影响造成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的条款

合同风险除了工程风险、业主风险还包括外界因素风险,例如对一项工程业主会委托第三方进施工图设计,若图纸设计不完善,或设计质量不高,在图纸会审时没有及时发现,自然会影响到施工,一种后果是第三方反复出图,导致施工工期延误,另一种是在施工结束后发生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承包商承担严重的经济后果。

外界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某工程合同中规定,从甲方全部提供施工场地之日起15日开工,并按实际开工日计算工期,而后乙方应负延期一切责任。该工程合同开工日为1997年4月25日,由于场地搬迁碰到难题,到1997年6月30日才具备开工条件。基础工程因地下室面积大,正赶上雨季施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度缓慢。当乙方想起应提出索赔延期时,因合同签定的条款没有明确客观原因造成影响,对乙方十分不利而致使索赔无力,乙方只好自费赶工,避免拖期受罚。

二、正确应对合同风险,适当规避风险

合同中的问题和风险总是存在的,不可能绝对的完美和均衡。有利合同的签定,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的发生。合同一经签定,即使对自己非常不利的条文也是不可能单方面进行修改。因此,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实施中,首先辩识工程合同中的风险,然后是根据工程实际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技术上、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措施,尽可能避免风险发生,降低风险损失。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风险

对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应派一名得力的项目负责人,配备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组建精明强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对风险较大的某一项工程,应成立专门的指挥管理组织,一要熟悉和掌握有关工程施工阶段的法律、法规;二要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招标文件;三要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加强合同发行管理,管好分包商,减少风险事件。

1、经审核同意签订的合同,应当由合同管理部门进行编号,并返还部门报企业董事长或授权人签字,同时加盖单位印章或合同专用章。

2、对于重要合同,原则上应当与合同人当面签订。对于同企业先行签字并盖章,应该采用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等方法对合同加以控制,防止对方当事人任意增减、修改合同条款少内容。正式订立的合同,除即时清结外,一律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3、因情况紧急或条件限制原因未能及时签订书面形式合同的,应当在事后采取相关补签手续。合同订立后,承办部门应当及时将合同副本及相关审核材料返还有关部门备查。

4、企业建立合同保密制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在订立和改选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二)采取技术措施转移风险

对工程变更及费用调整较大的合同款应采取技术措施为主的对策。如设计变更较多且费用调整受限制的工程,集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分析可能变更的各种问题,提出甲方能够接受的,且乙方便于施工、费用少调或不调的合理化建议,从而减少乙方增加施工成本而得不到补偿的变更,或提出合理建议后甲方能主动提出修改设计,使问题脱离对乙方有风险的合同条款限制。

1、加强合同评审工作。据了解,一些施工企业合同评审采用的一般方法是:购买招标文件后,由主管招标投标的部门牵头,向各职能部门发出合同评审函,由各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提出评审、意见,再由主管招标投标的部门收集汇总。这种评审方法操作起来较方便,但有很大弊端。首先,招标投标部门发给各职能部门的招标文件是不全面的,职能部门没有办法了解各部分的关系;其次,各职能部门对这种合同评审并不重视,采取的是应付态度,随便找几个人讨论一下,汇总意见报出去;第三,招标投标部门对收集上来的评审意见也不重视,甚至只是例行公事,作为应付各种检查、审核的资料没有达到评审的目的。因此,要采用新的评审方法来体现合同评审的作用。

2、承包商要对合同条款认真研究,对照投标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有利的选择。根据业主提出的要求和草签条款通条进行研究,对十分显著的施工风险要向业主阐述清楚,并提出合理的的风险共担方案,再做出相应决定。为了减少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漏洞,可以采用施工合同洽谈权、签订权、批准权三权相应独立,互相制约的方法。

(三)采取经济措施

对工程风险较大的某一部分工作,为避免违约承担风险,可相应的采取经济措施减少风险损失。

1、工程中常见的情况有:在雨季施工前抢施地下室及基础工程;在冬季施工前抢施结构及湿作业工程;在竣工交用前大幅度增加人员,增加工作班次以保证工期。所有采取的这些抢施工程无非是增加了机械设备,增加施工及管理人员,增加工资、奖金或加班费用。但这些支出使乙方保证了施工进度,保持了信誉,避免了风险。从经济观点上说,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费用比承担风险实际损失要合算得多。

2、利用合同价格进行风险控制。合同价格风险主要因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形成的风险,该类型合同一般工程量相对明确,或有相对明确的图纸,施工单位根据现有图纸、资料在短期内报价。如果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必须把风险范围约定清楚。如建筑规模扩大,装饰水平提高,主要材料价格超过合同价款内相应价格一定幅度因素,不包括在风险范围内,在合同约定中必须注明:应当把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约定清楚。约定方法可采用系数法,即以合同价款为基础,确定一个百分比率,作为计算风险费用的方法。也可采用绝对值法,如将风险费用定为若干万元;对于风险范围以外的风险费用,应约定调整办法。

3、对合同结算方式进行风险预控。合同结算方式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中约定采用的定额及职费等方法。在签订合同时,就注意在结算条款中,尤其要注明结算件审核时间,有的业主以没有约定时间在项目竣工迟迟不预结算,造成项目竣工后几上不能结算。

(四)推行索赔管理,转移风险

在工程施工中加强索赔管理,用索赔和反索赔来弥补或减少损失,是施工单位广泛采用的风险对策。认真分析合同,详细划清双方责任,注意合同实施中每一事件的详细过程,寻找索赔机会,通过索赔和反索赔提高合同总价。争取总价的调整,达到风险损失补偿的目的。

1、索赔的及时性。承包商进行索赔应在索赔事件发生之时。而不是之后出具正式的函件通知业主或其代表。合同中应当对索赔时间有个时效约定,如对工程师签发的图纸或指令过迟而造成的工期延期,应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书面通知工程师交报告业主,出具索赔细节。

2、索赔资料的完整性。只有实际发生了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一方才能向对方索赔。经济损失指因对方因素造成合同多点的额外支出,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等额外开支,权利损害是指虽然没有经济上的损失,但造成了一方权利的损害,如由于恶劣天气条件对工程进度的不利影响,承包商有权要求工期延长等。因此发生的了实际的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应是提出索赔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所以,索赔申请应有确凿的索赔证据,所以要注意所有的原始资料的保管、分类、汇总,以便在索赔事件性时的提供齐备的资料证明。

3、索赔的技巧性。在索赔谈判中,承包人应避免和业主发生冲突,要善于整合双方的差异,寻找付出较小代价就能给业主带来很大利益的条款。此外,让步是解决争议的常用技巧,在具体操作中,承包商应提出较高的索赔期望,经双方谈判,在业主感兴趣或利益所在支出作出让步,从而实现索赔目的。

(五)争取对风险化解机会

合同中必然存在的风险条款是合同双方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条件。在合同实施中,当双方都能认真执行合同、履行自己的责任、合作满意时,双方都可能在不影响总目标的情况下,不甚计较个别条款的严格程度。乙方有时可利用这种友好的气氛,对一些隐含风险的条款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并作为合同的补充文件形成资料。使一些本来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得到化解,使风险分担比较合理。尤其是在谈判策略上,承包人要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不能盲目的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否则业主不有可以缺乏法律和合同依据为借口中,对承包人造成的损害拒绝补偿。

采取上述措施的效果取决于每一工程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风险可以同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但关键问题是管理人员的实际工程管理经验和对合同风险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

三、进行风险跟踪,推行保险制度

找出合同中的风险条款,确定了相应的对策,并不意味着风险问题的解决。在工程合同实施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只有进行风险跟踪,才能更好的解决合同风险问题。

(一)对合同的实施过程进行风险跟踪,及时掌握风险发生、发展的各种情况。当发现与事先预料有较大出入时,及早采取新的对策,调整工程安排,以控制风险的发展。在跟踪过程中,还可能发现新的索赔机会,为反索赔作准备工作,及时对风险损失情况及采取的对策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风险发展趋势和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采取果断措施,制定新的风险对策,签定对自己有利的合同。

1、招投标阶段

招投示文件本身就是合同的组成部分,也是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合同是在招投标文件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化、补充和明确。做为承包人应当充分正确理解招标文件,了解招标内容和范围,进行细致的现场踏勘,尽可能的响应招标文件的实质性条款。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合同条款内容上存在的风险。

2、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的过程是一个谈判的过程,承包人通过谈判,来完善合同条款,主观上要注意加强内部合同管理,增强合同意识,把好签订关才能有效的减少无谓风险。一是晓之以理、陈述利害,争取签到合同条款比较优惠或有利,风险较少,责权利关系比较均衡的有利合同二是配备熟知和精通合同的专业人员参与合同的签订;最后承包商在合同正式签订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把确定的责任确定下来,该去掉的一定要去掉。

3、合同履行阶段

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承包人要做到造价、工期和质量的风险跟踪,若合同本身没有问题的状况下,完全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就可以。对于技术复杂的工程,经采用成熟的工艺与技术,对风险大的工程,承包商要全力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工程的实施,同时采取周密的计划,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手段

(二)工程保险是工程发包人或承包人转移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出现保险范围内的风险,造成经济损失时,工程发包人或承包人才可能向保险公司索陪,以获得相应的赔偿。一般在招标文件中,特别是投标报价说明中都是要求承包人作出保险的承诺。我国建筑工程保险工作尚未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内也对工程一切险、第三方责任险、人身伤亡险和施工机械设备险等设置了相应条款,另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建筑工程保险章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公司推行保险制度的实施。

总之,合同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一项全员、全过程参与的系统工程,它始终贯穿于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合同风险预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关键所在,所在作为承包商一定要树立合同风险管理意识,以达到施工企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崇禄,董红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系列文本应用[J].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1)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8)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控制

一个企业若想顺利运行发展下去,那么就要保证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企业中具有较多业务往来,业务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发展,可有助于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现代企业采取签署合同的方式以用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一个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必然要签署大量的合同。虽然合同可帮助企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签署合同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纠纷亦由此而生,若管理者不能将这些纠纷合理及时的解决,那么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中国的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得以完善,法律制度也日益建立健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对其中的法律风险要加以识别,对风险的控制更是各大企业管理者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合同管理工作中法律风险的界定

企业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而其的核心管理内容就是对合同的管理,对合同进行良好的管理,可使企业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使企业更具规范性和发展力,因此合同管理工作不可或缺。对合同进行管理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多个环节,比如对合同文本的拟定、合作双方的协商洽谈、对合同进行内部讨论及审批合同等环节。对合同进行规范法管理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大大提高企业的信誉,信誉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那么这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就能得到用户的认同;二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合同规范,对于其中的法律风险,企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意识,从而规避法律风险,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那么,什么是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呢?就是出现事实情况与合同所规定出现背离的现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引发意外,使得企业不能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致使企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对合同中发生的法律风险界定为从开始预备合同到合同的解决与救济的这一过程。合同是否规范,合同中的事项都有可能对企业的利益带来影响。

二、签订合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类型

1.不具备资格。合同是要双方签订的,一份合同的生效,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同意,但并不是每个当事人都具备签署合同的资格,如果当事人不符合签订合约的资格,即使签订了合同,这份合同也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因此在签订一份合同之前,当事人有必要提供一些材料,以明确其是否具备签约资格,如果符合则可以签约。一般而言,企业中一些重要合同的签订,只有企业的法人才具备签约资格。2.不规范的内容。对合同的拟定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需要采用我国统一的规范文本。之所以如此严谨,就是因为合同关乎着双方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文字表达不明确、语句表达不明就很容易产生合同纠纷,因此需要规范合同的内容,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充分结合双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撰写合同,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3.不完善的条款。合同产生法律风险除上述原因,可能还跟合同中的条款不完善密切相关,合同条款存在模糊和漏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条款给予详细的书写,应该把双方面的条款都书写进去,不能省略,也不能对违约条款加以忽略,如若不然,双方当事人很容易就某个条款争执不休,严重时,可引发合同纠纷。因此,条款需完善、详尽,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给予明确,以免产生合同违约风险。4.没有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要致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就要对管理风险给予控制,而这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对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尤其要加以控制。控制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就必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并保证其管理制度合理化,这有助于企业的自身行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遵循法律法规,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一些企业不具备这种意识,没有对合同管理中的制度充分地调研,致使企业所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违相关法律的规定,风险就相伴而来了。

三、合同履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类型

1.发现问题时,变更合同不及时。在合同签订完成后,合同有时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失,这时双方当事人很容易不当一回事,没有及时联系对方,对合同加以修改和补充。虽然双方发现了问题,但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将合同进行变更,这就致使其出现错误,企业也因此而遭到损失。基于此,双方发现了问题,应该进行协商,达成一致要求后,依照法律程序及时对合同进行变更。2.对程序不重视。双方签订完合同后,往往很容易放松警惕,对合同的执行情况不给予关注,从而忽视了其中具有的问题,易引发一定的法律风险。双方当事人应该对合同的执行情况给予充分地观察,若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对方进行联系,要形成规避风险的意识,以免承受不必要的损失。3.对相关权利的行使不合理。合同赋予了双方企业所享有的义务,同时也需要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些企业对相关权利的行使不合理,或者未负起法律赋予他们的责任,这就会产生一定的法律纠纷。因此,当事人要认真履行合约上的条款,在履行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及时与对方联系,对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四、合同法律风险的控制举措

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签订大量的合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须条件,在对合同进行管理时会产生一定的法律风险,对这种风险加以控制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对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法律风险管理机构,立足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下,可以选拔较为专业的法律和管理人才,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为企业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出谋划策,解决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相关问题,制定企业的相关制度和对抗风险的策略。除此之外,这些专业性人才还需对合同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进行控制,完善相关的程序,正确对法律风险加以识别,并制定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落实并执行到位,对以后控制法律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2.创新合同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管理方式对现代企业不相适用。以往企业对合同的管理都是属于事务性的,遇到事情才会想起去解决,这一套方法很显然没有危机意识。因此,企业要创新合同管理的方法,使得该方法更规范、具有较强的战略性,这是企业必须具备的管理方法。使管理方法更具战略性,其目标是帮助企业在保持稳定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认真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内容,提高企业对法律风险的控制意识与能力。企业对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加以统计和分析,对合同履行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使企业稳步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合同管理要具备信息化和标准化,这是合同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管理者也要对合同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给予有效解决,信息化和标准化是解决该问题的理想手段。企业对合同的管理要形成统一的管理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合同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对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统一处理。将合同电子化,用信息化的统计方法对合同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加以分析,有助于对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力施工;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电力企业作为能源产业中重要一项,它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这就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出现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了加强电力企业的风险与控制,这就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团队和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综合改进中,确保电力企业运营正常健康的发展。

一、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特点、重点及重要性

电力施工企业在建设中,投资比较大,要求技术含量比较高、施工周期长等,因此在制定合同中,其特点包括:施工合同的生命周期长,受到外界的影响大,这就出现了施工合同管理的周期长,跨度大,以及合同中潜藏的风险比较大。由于电力建设的施工项目比较复杂,投资高,这就出现了合同金额高,使得合同管理的效益比较显著,其合同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比较大。建设中,各个单位之间和项目之间的接口比较复杂,使得合同管理工作繁琐,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涉及到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比较重要。施工合同的干扰事件多,要求合同的管理必须是动态的,因此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更管理极为重要。

电力企业施工合同管理的难点表现在:合同文本不规范业主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具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有部分业主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不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出现了转嫁工程风险,成为施工合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最多的原因。合同中出现了“口头协议”是按照正规合同进行的,但是双方的当事人不能按照具体的规定履行,只是为了应付对外检查,因此在实际执行合同中以补充条款,私自立下合同,这样就把中标合同部分或者是全部。这就极有可能造成违反规定行为的出现。施工合同与工程招标管理脱节施工企业招投标中“经济标”、“技术标”以及编制和管理的施工合同分属公司内不同职能部门以及工程项目组,弱中标时,但是仅仅是文件的形式转给项目经理部,技术交底仅仅限于形式,造成施工合同给管理与招投标之间出现了衔接漏洞,造成这二者之间严重脱节。

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由于不合理的施工管理合同,造成电力施工合同出现了风险,因此这就总结出电力工程施工合同在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合同主体资格的风险中,主要是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在变化中造成的,因此合同资格存在的瑕疵就会日益增多。在施工中,业主工程在没有批复时,在压力下,施工单位就必须要进场作业,这就使得施工单位的风险在不断增加。由于工程在批复之前,施工单位无法获得项目的运作资金,因刺需要持续垫资一直到正视批复进入投招标程序完,这种状况造成施工单位的资金和压力比较大;施工没有正视批复之前,弱出现了工程停工,施工单位就不能按照规定时间支付工资。施工合同条款不同的风险由于施工单位的比较弱,造成施工条款的解释能力不强,这些现象不利于施工单位的顺利进行。

二、电力施工合同的风险识别

电力施工企业中,面临的合同风险包含:(1)合同主体资格瑕疵的风险。企业在施工中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合同主体资格存在的瑕疵就会增多,由于批复问题,造成施工费用等风险问题。(2)合同计价方式的风险,施工合同在按照计价方式进行分类时,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以及成本加酬金合同:其中总价合同分为固定总价合同和可调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包括估算工程量单价合同和纯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包括成本固定百分比酬金合同,最高限额成本加固定最大酬金合同、成本加奖罚合同等。这些合同在计价方面仅仅采用的是方式上的,没有形成相应的定义与操作指导。(3)合同条款不同理解的风险。施工中,由于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比较差,合同条款的解释能力不强,在出现了条款不清晰的时候,其解释方向不利于施工单位。(4)不公平条款的风险,在施工企业中,“输变电工程的合同”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业主方风险,部分条款存在公平性。但是由于施工单位议价能力比较有限,因此,这就出现了不公平的风险。例如:条款中规定承包人的窝工损失不得调整合同价。这就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有冲突,“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等,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且能够要求赔偿停工的损失等。”(5)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工程款的风险。电力企业中,大型施工资金的落实情况比较好,但是在部分小型技改工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6)电力工程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电力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电力施工合同风险的控制措施

针对电力施工企业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来加强控制措施。具体表现为:(1)合同主体资格瑕疵的风险控制:由于瑕疵问题是由于工程未获得批复,因此施工单位要及时掌握项目批复的状况,把握好资金的具体动向,尽量避免出现漏洞等。同时应该避免出现提前进场、赶工的签证记录等,要不断的与业主多沟通,规避风险,减少企业的建设损失。(2)合同条款问题引起的风险。首先要将合同条款表达清楚,避免出现解释问题。防止条款之间含糊表达,因此在合同内容中需要详细,一些重点要充分体现。其次是,要加大重要条款的审核,比如在工程计价方式、工程付款方式、工期、变更计算方法,合同履约保证金等事项,需要加强合同风险并且做到防范措施。

四、完善电力施工合同管理制度的措施

随着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在不断增加,施工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比较多,因此为了进一步保证合同的风险得到控制,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来加强规定,最终实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逐渐的完善电力施工合同管理制度,从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体系中加强和完善,最终达到控制合同风险的效果。减少合同纠纷问题,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具体的措施包含:(1)完善合同风险的预控制度。这就需要对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以及履行和清理等具体的环节作出明确的规定,按照具体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最终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2)完善合同风险的过程管理制度。在电力企业施工中,以合同为基础,整个过程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控制。当合同签订之后,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要进行合同交底。促使有关项目的人员对合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对合同中的风险进行防范和补救。在整个过程中,要关注合同执行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方案,促进施工顺利进行。

结语

加强电力施工合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并应对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市场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从内外环境下电力施工企业合同风险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这些对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合同风险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全面推进电力企业的顺利施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 TU7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企业工程承包的目的是通过向业主交付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建筑产品来获得工程利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随着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着工程任务紧张的问题也逐渐严重,然而,业主利用其有利的买主地位,使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条款常会十分苛刻,而多数施工企业尚无相关的合同风险意识。因此,加强合同风险管控工作变得十分重要,施工企业应事先有效地做出规避风险策略也变得十分重要。

二、施工合同风险种类

1.合同条款不完整,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未全面表达清楚,未预测到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导致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出现争执,最后造成承包企业的经济损失。

2.合同条款不细致、不严密,使承包方不能清楚的理解合同内容,造成损失。

3.因业主履约能力差,而无力支付工程款或恶意拖欠工程款;分包商违约,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因发包人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或者发出错误指令等。

4.违反法律法规签订合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有的承包方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业主签订“黑白合同”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实质上这种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无效合同,在产生了合同纠纷后,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三、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的防范

(一)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手段

施工合同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对即将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小组,将项目的风险管理落实到相应管理部门或项目管理班子。

2.在合同正式签订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其要点是:施工合同是否合法,业主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健全,合同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是否失衡;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现歧义及时沟通。

3.转移风险和开展索赔。工程索赔制度正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还要注意向第三方转移风险。主要通过履约保证、工程保险和工程分包等方式来实现风险转移。

4.防止借资、垫资承接工程。

(1)采取一些报价策略。如将工程中一些风险大、花钱多的分项工程或工作抛开,仅在报价单中注明,由双方再度商讨决定。

(2)在报价单中,建议将一些花费大、风险大的分项工程按成本加酬金的方式结算。(3)在法律和招标文件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使用保留条件、附加或补充说明,这样可以给合同谈判和索赔留下伏笔。

(4)重视合同谈判,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重视合同谈判,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合理,使业主方和承包方双方合理分担风险。这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对策,充分考虑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在合同中予以详细地具体的规定,防止意外风险。通过合同谈判争取在合同条款中增加对承包人权益的保护性条款。使风险型条款合理化,力争对责权利不平衡条款、单方面约束条款做修改或限定,防止独立承担风险。

(二)、重视风险转移1.是向业主索赔,这是施工单位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索赔可以提高合同价格,增加工程收益,补偿由风险造成的损失。

2.是向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进行保险和担保。

3.是将分大的分项工程分包出去,向分包商转移风险。

4.是与其他承包商组建联营体,共同承担风险。

(1)组织得力的投标班子,进行详细的招标文件分析,作详细的环境调查,通过周密的计划和组织,作精细的报价以降低投标风险。(2)对风险大的工程派遣最得力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合同管理人员等。组成精干的项目管理小组,在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材料供应、资金供应、劳务安排等方面予以特殊对待,全力保证该合同实施,并将该风险大的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各个方面予以保证。同时作更周密的计划,采取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手段。

四、结束语

合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所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合同中的种种陷阱。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企业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降低合同的风险,并完善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对合同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承包企业,要想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了解施工合同风险的性质,准确判断并有效防范风险,以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加强合同风险控制对施工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