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说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及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中的重要地位。国际上一些大的企业,如惠普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使得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从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开始,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有关《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数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涉及供应、生产、物流和销售等。应用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提出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实践教学是学生熟悉社会职场环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也迅速增加,他们更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供应链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专业性质决定了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协调管理以及供应链的构建、合作伙伴选择、业务流程重组、绩效评价等,它更多的给出了管理的思想,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例如在库存管理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又称为牛鞭效应,大家学习到的更多的是这种现象的描述,对于产生的原因掌握甚少,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内容滞后于实际企业的应用发展,造成了学生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各门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供应链管理》课程更是如此,而开这门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的专业性质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在《供应链管理》的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以软件模拟操作和企业的参观为主,还没有相关的课程设计内容,在有些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中考虑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而很少有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

软件模拟操作主要有供应链管理单项角色模拟实验,如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管理、零售商管理和物流公司,还有供应链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流程模拟实验。这些主要是利用各种经营思想来模拟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在这样的软件模拟实验中,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软件的模拟是软件工程师对现实情况的抽象和假设,然后编写成程序来供学生模拟,这样的模拟与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而实际企业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是面对突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南去完成,把模拟看作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重点没有放在问题的实质上。

企业的参观实习更是一种形式,由于学校很少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而每个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大学生的参观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为企业增加了麻烦。企业的接待人员更是不会详细介绍企业的运作管理过程,往往是带着大家象征性地到现场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根本无法在现实中体现,这种实践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中考虑供应链管理问题的主要有: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研究、供应链运营模式的分析等,而现在的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大部分都面临着找工作或者考研复试,很少有人去花费精力来真正把毕业论文写好,更不会考虑把之前学习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学生不会主动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其次,更不会用自己理解的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解决实际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涵盖很多内容的领域,更是涉及跨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协调的问题,它需要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细小问题,更要关注跨企业的宏观问题。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由于在《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就必须设计出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案,为各个学校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里仅通过一个例子给出这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路。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库存管理里面有一个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又称牛鞭效应,它的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的多。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需求预测修正、订货决策、价格波动和短缺博弈。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现实中的这种问题,并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设计了“啤酒游戏”来进行诠释。

班级同学被分成8个小组,每组5-6个人,每组里有1个人担任顾客,其他人担任4个角色,分别为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生产商。组内相互竞争、组间也进行竞争。在游戏中的要求是所有人都不同互通消息,只能凭借下游的订单来做订货的决策,并且从每个环节(除了零售商以外)到下一个(下游)环节都会有两个星期的运输延迟。也就是说,这个星期发运的货物会在两个星期后抵达。游戏的步骤有6个,它们是:(1)运送啤酒:各角色收到上游企业发送的位于“第2次运输延迟”的啤酒,放入自己的库存中。(2)定单到达:各角色从自己的“需求盒”里读取下游订单卡片,确定下游企业的啤酒需求量,并将收到的定单卡片上的数量记录在记录表中的“接受的订单”栏中。(3)从现有库存中满足客户需求(如果可能的话)。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未完成的定单就变成缺货,并且在库存允许的时候必须补发。(4)记录期末库存或缺货量:(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在定单完成后记录下目前库存中啤酒的数量。如果你处于缺货状态,你必须每周积累缺货量。(5)发出上周的定单(生产商则安排生产):各角色将自身的“订单盒”里的订单卡片移动到上游角色的“需求盒”里。生产商则根据生产需求并从原材料库存中予以供应,安排生产。(6)决定当期订货量并做好记录:决策本周的订购量,在你的发送定单盒里向你的供应商下定单。(生产商则下生产需求)。在你的记录表格的“决策订购量”栏里记录你发出的定单。这样的6个步骤被重复40次,结束后,各角色绘制“期末库存状态波动图”和“决策订购量变化图”。绘制完后,小组内将4个角色按照最下游(零售商)到最上游(生产商)把波动图和变化图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波动越来越大,这就是牛鞭效应。然后引导大家主动分析自己演示的牛鞭效应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这样的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了解实际运作情况。使学生亲自参与进来模拟供应链运作,与软件模拟相比,这样的模拟体现了人的决策影响等,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学生参与进来后会更自愿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主动去找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课程中还有其他一些理论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如采购的过程、物流的过程等。通过设计竞赛实验,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基础。所以,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使用实践教学是一种趋势。高等教育中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2]杨国荣.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3]谈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实训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119-121.

[4]乔志强,刘岩.供应链软件模拟实训效果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2):81-83.

[5]王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2):38.

[6]阳小燕,庞娟.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7(23):128.

[7]王陆海,韩俊刚.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9):162-163.

[8]蒋筱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37-38.

[9]Bengt-Ake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Anthem Press,2010.

[10]Jan Fagerberg,David C.Mowery,Richard R.Nelso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2篇

作者刘宝红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刘宝红先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十几年的丰富经历,他的大部分实践来自硅谷高科技界。自2004年以来,刘宝红先生致力于介绍、宣传供应链管理,帮助国内企业系统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009年,他创立西斯国际,并与国际顶尖咨询公司联手,协助本土大型企业制定供应链转型战略,帮助他们建立供应链流程和系统,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日益兴起,供应链也面临新的挑战。但供应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不变的:其一,关系,即理顺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二,链接,即通过集成、连接供应链伙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作者认为,一般大家说起供应链设计,就好像是揉面团,可以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其实,如同任何商业难题,供应链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给飞驰的汽车换轮子。从零开始,设计、实施一套崭新的方案容易;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补。推倒重来的革命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零库存管理;实践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在发展中对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的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对于零库存管理也具有了更高的重视。对于零库存管理来说,即在仓库当中,某一种物品的存储数量为0,即不保持库存。在零库存管理当中,通过加快供应节拍方式的应用减少不同物品数量,以此对不同节点企业库存量的最优化目标进行实现,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零库存管理优势

同传统库存管理方式相比,零库存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快资金周转。在零库存管理模式当中,当日仓库中具有的商品数量仅仅能够满足当天使用,而不会对采购数量进行增加,以此保证在每一天工作结束时,仓库当中的商品库存量都能够达到一个最小值。在减少库存量的情况下,即能够有效实现对库存资金占用数量的控制,使企业在发展当中具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在对资金周转速度起到积极加快作用的基础上对资金短缺为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以及资金成本进行减少;第二,降低管理费用。在传统管理体系当中,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对仓库中存货的保管,并因此形成较大的管理费用。在零库存管理模式中,仓库当中的存货数量将达到一个最小值,对应的仓储费用以及仓库数量也将随之减少,以此对企业的存货储存成本进行降低。在零库存管理方式中,供应商同企业间即能够实现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在有效简化采购过程的情况下实现采购风险与成本的降低;第三,提升产品质量。高质量、稳定的供应商是具体零库存管理工作开展当中的关键保障,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企业实现高质量物资需求的提供。企业在具体发展中,其内部的采购、生产等环节需要积极加强互相之间的配合,以此在发现存在问题后做好解决办法的及时提出,以此在对物料采购质量进行提升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产品质量。

三、零库存管理模式

在零库存管理中,其主要模式有:第一,委托保管模式。在该模式中,企业将库存物资实现对社会当中专业保管公司的委托,在由专业公司的情况下对一定保管费用进行支付。在该模式下,委托企业依然保持有库存物资的所有权,而保管公司则具有先进的库存设施实现为企业库存的管理与保管。该模式的优势,即在将库存的管理工作交给专业方的情况下使其能够以较高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管理水平对库存进行保管,且在收费方面相对较低。在整体工作开展中,企业并不需要考虑库存的存放位置,在对该方面工作量有效减少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方面。当然,该方式仅仅是一种转移的方式,实际上还具有一定的库存量,无法真正实现库存量的降低;第二,轮动模式。在该模式中,即以精密的方式设置系统,使不同环节具有一致性的生产速率,以此即能够从根源上对不同生产线间在具体衔接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该方式来说,其在具体实现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且对资金具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三,准时制生产方式。该系统以零库存理念为主,即在对库存量进行减少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进而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该方式的应用,则能够避免生产过量所导致浪费情况的发生,同传统该方式相比,其对“倒推”方式更为重视,即由后一工序需求对前一工序的生产情况进行推出;第四,看板方式。该方式即通过供应链协同作用的应用对采购、生产与配送的同步运行进行实现,避免过量运送、生产问题的发生,在具体操作当中,即通过控制看板数量方式的应用做好库存水平的控制。其具体工作思路,即在不同工序间通过卡片的应用作为凭证,在卡片上对不同工序物资需求的详细内容进行记录,按照从后向前的方式生产,保证下一环节能够跟随上一环节的速度,以此做好生产流程的依次安排。

四、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零库存管理实践策略

1.加强整体观念对于零库存管理来说,其是一种具有高度集成特征的管理方式与理念,要想实现零库存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即需要对不同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关系进行建立,以此对具有高效特征的战略联盟进行形成。企业在具体零库存管理实施当中,不能够将对零库存管理的牺牲为代价,而需要真正做好全局、整体观念的树立,在对供应链当中不同企业间协调合作目标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实现链条当中企业的协调发展,以此对零库存管理目标进行实现。2.建立战略联盟在具体零库存管理实施当中,准时的采购与生产可以说是企业运行当中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想实现该目标,即需要具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保证能够及时的实现准确物料供给信息以及需求信息的获得,并将其作为企业实际制定生产计划以及采购计划的关键依据。在实际生产当中,要想保证供应商能够按需、按时且高品质的实现原材料的提供,即需要能够同供应商做好健康、长期战略关系的建立,在真正实现零库存目标的情况下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此外,在具体零库存目标实施当中,同来自物流配送系统的支持也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完备物流配送系统的建立正是对准时采购目标进行实现的关键保障,能够在对产品、半成品积压以及材料库存有效缩减的基础上对零库存目标进行实现。 3.优化供应链结构在具体工作当中,要高度集成供应链当中的不同环节,最大程度优化供应链结构。具体方式方面,对供应链当中的节点数量进行减少即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在使供应链结构向着扁平化方面的过程中对供应链整体信息反馈速度进行提升,以此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进行实现。4.建立信息系统通过完善、高效信息系统的建设,即能够以准确、及时的方式实现来自供应链企业信息的收集,为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的开展提供关键依据。如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可以根据来自下游的需求信息以及来自上游的供应商信息做好生产、采购计划的制定,以此保证能够严格按需采购,保证生产的准时性。通过完善、高效信息系统的建立,企业即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产品销售情况进行第一时间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做好生产方案的调整与优化。5.建立评价机制在现今工作中,供应链管理工作在效率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即是在供应链管理当中没有对有效、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进行建立。企业零库存管理的具体效果同供应链当中企业的库存绩效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程度具有着密切的联系,零库存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供应链库存绩效水平情况更是将对企业的切身利益产生影响。对此,即需要在工作当中做好科学零库存绩效评价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以此对供应链中企业具体的零库存实施效果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五、结语

零库存管理是降低企业发展成本的有效方式,也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企业能够把握关键点,以科学策略的实施向着零库存管理目标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国莉,陈骁,王胜利.现代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26).

[2]何向军,周鼎.零库存管理及其实现条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2).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质量实践;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全球化制造时代到来之际,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意味着提高整条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没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利益。

1 国内外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闭环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质量控制。从图1可以看出:闭环供应链制造系统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制造,而且还包括基于产品回收,检测和分类、拆卸和再生产、再测试、再验证流程的再制造系统。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质量控制,而且还包括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在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拆装与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新的质量问题;有时再制品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比全新生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更高;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传统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2-3]。王金强[4]等研究并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慧[5]等给出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运作对策和建议。姚巨坤[6]等研究了装备产品再制造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及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齐芮[7]等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编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8]一书,汇总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总现状,强调了逆向物流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兰学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闭环供应链质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户价值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0]一文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潜在回收设备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指标。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书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体系中应用。Robert Sroufe[12]指出应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保证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中的质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认为通过RFID技术可以识别退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以此来增强价值的创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网RFID数据项质量信息: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数据项中的质量信息的反馈,在闭环供应链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优化、精益与质量改进》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联网的质量数据的信息化,进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改进和精益生产活动。Chouinard et al.[17]等认为质量保证是产品修复活动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给出了如何评价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指标。

从总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外研究闭环供应链运营中协调机制的文献较多,而研究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些文献从闭环供应链运营的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理论,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业在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是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图1所示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以电子制造型企业管理实践为例,给出了在正向(前向)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变革方向和变革策略,为中小企业在现有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助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视角来看:电子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如图2所示:

结合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应在以下10个方面做出变革:(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熟度及持续改进;(3)产品设计中的质量管理;(4)质量成本管理;(5)与质量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7)产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绩效指标;(9)供应商管理;(1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变革方向如图3所示:

3 质量管理实践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十大变革方向

3.1 战略质量策划目标的变革―建立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质量策划的内容较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策划内容要复杂得多,与正向供应链的战略策划相比,进行闭环供应链战略质量策划时应考虑:(1)绿色产品设计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评估指标;(3)绿色供应链的达成率;(4)投入和环境效益比;(5)企业逆向服务管理能力;(6)废弃资源处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协调能力;(8)检测筛选设备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规划能力;(9)对回收商的管理与考核、法规的符合性与执行力等指标;(10)交付可靠性与响应性;(11)企业的创新与公众参与。

3.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变革―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QC08000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9-20]、CSR26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必须执行而又可以执行的关键标准条款;执行上述关键标准条款时,对企业现有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执行计划、中长期执行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的执行计划及任务分解落实到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表格记录中,落实在企业的每一个质量实践环节中和每一个员工和质量团队及相关的质量负责人手中。从而将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准则贯彻到整个企业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中,高效而简单地实现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多种管理体系的综合与集成。

3.3 设计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变革―建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质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顾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供应链选择设计,实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2)导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绿色设计理念。考虑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将同类型的或企业以前的产品退货信息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做为设计开发需求矩阵的输入,并且在设计质量策划输出阶段,除了输出产品设计质量策划外,还应输出包装运输及整个闭环供应链物流服务方面的质量策划,制定出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战略方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可靠性目标、质量控制计划等。

3.4 质量成本方面的变革―建立闭环供应链上的质量成本

在正向供应链环境下,正向供应链的质量成本[17]=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运输成本+检测分类成本、拆卸成本、运营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废料最终垃圾处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设施的固定成本[7]。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业应该做出变革,寻找正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增值机会,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团队人才

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由于在业务流程上和具体的操作上与传统的新产品制造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个回流产品的独特性、随机性,导致存在的问题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很多环节难以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再制造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凭技术和经验完成;因此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进行如下的变革:(1)高技能员工的培养,多技能维修工的培养等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考虑内容。(2)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内容、员工多技能矩阵及关键岗位的设立都需要重新评估。(3)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知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项目管理能力的培训都需要进行评估和重视。(4)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5)质量数据分析与改进工程师也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培养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培养的变革决定着中小型企业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的成败。

3.6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管理职能。闭环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造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物流系统。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回流预测数据和再处理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为设计、采购、制造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以改进各自的业务,可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应该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再制造体系的实施,逆向物流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使质量数据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同时使质量数据的反馈和循环的实现途径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数据的反馈,使设计、试验、制造、使用过程、再制造等形成一个可靠性保证的循环技术体系。循环的反复,使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可回收物料的评估验证方法、可回收组件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寿命等。

3.8 供应商管理方面变革―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建立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中:要求供应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并且优先选择通过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企业。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实践变革就是指:打造一个基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使用和绿色回绿色回收的绿色闭环供应链系统[23]。表1是在新供应商导入时,传统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对供应商考察内容的异同点,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条款部分。表2是闭环供应链和正向供应链环境下,对合格供应商品质绩效管理监控内容异同点的对比,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过对比,可指导企业在传统供应链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向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过渡。

3.9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变革―逆向物流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除了进行常规的全面质量管理外,同样的应导入逆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即在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再制造流程、质量持续改进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尤其要重视客户退货的检测、维修、测试、原因分析及质量改进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点在质量实践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统中,除了导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再生产过程中产线的直通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工序质量的CPK、设备利用率指标、产能指标的监控等与正向物流过程中的相同的质量数据监控指标外,还应着重关注全新产品维修、再制造产品维修、客户退货维修的质量数据分析,这些维修活动中的质量数据分析与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的质量改进活动被认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是逆向物流质量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注意生产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废液、废渣、废气、能源节约按照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进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当拆解至采购物料仍无法直接再次使用时,就需要将其退回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处理,供应商选择、评估的标准均与传统情况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应商的绿色供应和处理能力。(4)对因客户订单要求更改或订单做错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为进行返工方案的质量策划和返工方案的评估与评审。

3.10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量方面的变革―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和质量创新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在正向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逆向物流中质量保证问题,在逆向物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即质量技术和质量工具),并将发现的质量信息反馈到正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伴随物联网和RFID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形成了质量大数据,在闭环供应链形成的质量大数据中, 将正向和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相结合,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进行工序级的微观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也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更容易找到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借用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管理[8-9],不仅可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和预防、创新活动,更容易找质量创新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结 论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正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考虑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将逆向物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作为突破点, 在正向物流中进行持续改进。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22-24]的角度,在国内外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变革的十大内容和策略,其中每一个变革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为了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快速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过渡,本文也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估和绩效监控的实际案例,旨在推动中小型企业在正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快速应对闭环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早日实现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23-24];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目前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外也属于探索前进阶段。“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吕君. 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27-33.

[3] 贺超,庄玉良,王文宾. 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管理体系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强,刘胜,梁学栋,等. 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HOQ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张诤,郝宇. 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杨俊娥,朱胜. 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5篇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并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实际需求,应该合理对不同的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联想、去体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创设科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供应链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所以应该在对工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成长特点和未来事业发展需求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真正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探索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为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

1.重新界定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相对忽视,一般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界定为让学生掌握相关理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课程教学的情况,整体教学活动的设定都将课堂讲解为主,课后实践探索就和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被忽视,供应链管理教学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新时期引入体验式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在统筹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完成自学任务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供應链管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突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创造性的教学体验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辅助。所以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该创造性的加强对体验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相关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具体构建体验式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划分,分割为多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并且每个教学项目都按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适当的编写,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首先,应该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突出教学材料体验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材料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相关引导问题,将知识点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还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内化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就应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验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践行体验式教学

在合理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着一定的促进性影响。所以高校在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分析,制定合理化教学措施,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教师在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首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知识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并各自从事相关业务活动,根据接受客户的订单综合分析库存、安全库存和提前定制订单等,向其他供应商发货。保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体验教学情境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结合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对个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分析业务处理效果,统筹研究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在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和自主探究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在体验情境中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认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深入学习各类型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升华体验。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升华体验也是较为关键性的内容,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升华体验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分析中升华学习体验,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类型问题,促进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升华体验,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对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

最后,总结反馈。在学生完成对情境创设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活动良好的学习体验后,在教师实践中,为了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成效的总结,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能够在未来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习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6篇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并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实际需求,应该合理对不同的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联想、去体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创设科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供应链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所以应该在对工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成长特点和未来事业发展需求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真正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探索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为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

1.重新界定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相对忽视,一般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界定为让学生掌握相关理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课程教学的情况,整体教学活动的设定都将课堂讲解为主,课后实践探索就和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被忽视,供应链管理教学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新时期引入体验式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在统筹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完成自学任务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供應链管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突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创造性的教学体验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辅助。所以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该创造性的加强对体验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相关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具体构建体验式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划分,分割为多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并且每个教学项目都按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适当的编写,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首先,应该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突出教学材料体验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材料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相关引导问题,将知识点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还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内化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就应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验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践行体验式教学

在合理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着一定的促进性影响。所以高校在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分析,制定合理化教学措施,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教师在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首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知识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并各自从事相关业务活动,根据接受客户的订单综合分析库存、安全库存和提前定制订单等,向其他供应商发货。保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体验教学情境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结合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对个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分析业务处理效果,统筹研究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在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和自主探究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在体验情境中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认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深入学习各类型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升华体验。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升华体验也是较为关键性的内容,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升华体验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分析中升华学习体验,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类型问题,促进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升华体验,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对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

最后,总结反馈。在学生完成对情境创设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活动良好的学习体验后,在教师实践中,为了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成效的总结,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能够在未来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习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文/张琳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作者:张琳 单位:唐山学院经济管理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8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首先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我院《供应链管理》目前采用供应链模拟软件和企业参观实训的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比较可行的以比赛为主的实训实践教学方案。

本文将对《供应链管理》展开校内实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开展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说明了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少之又少。所以,开展实训教学是教之所然,原因如下。

1.1 《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供应链是物流的高级形态,所谓供应链,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应用实践实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无缝连接”。

1.2 高校本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训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具有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的要求。其次,通过实训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另外,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锻炼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科学构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许多经管类院校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是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培养质量。

1.3 《供应链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和构架,就是去了企业也难以看清它的全部面貌。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手段及新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不断应用,供应链课程内容更新变化速度加快,理论教学又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供应链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接触到目前最新的、常用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 我院《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问题分析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在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中,主要以模拟软件操作和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为主,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1 模拟软件实训教学存在的局限

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主要从“供应链计划(SCP)”和“供应链执行(SCE)”的角度去考虑,通过“操作层”、“决策层”和“供应链电子商务层”这一框架以及各种企业经营思想来模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基本流程。在运用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每组5-6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这样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较好的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实工作联系起来,每个角色利用自己跟自己进行交易的方式进行操作,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2.1.1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幅度较小

由于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较低,供应链系统中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部分,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模拟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些差异,使得角色只能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去完成,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模拟某公司的业务流程外,实际上也是熟悉该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所谓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操作软件的能力,没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

2.1.2 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软件对硬件要求一般都比较高,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速度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出现基本资料不能保存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却是不能写入,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2 企业参观学习的教学问题分析

另外一种较常见实训教学方式,就是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其形式要么是课程老师联系实训单位,要么是学校有固定实践实习基地。无论何种方式,都摆脱不了“参观”的窠臼。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参观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加不少麻烦,所以到企业的实践实习,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实践实习活动,学生没有固定的岗位,最终演变成企业某位主管人员的讲座形式、参观车间和简单介绍。这样既达不到供应链管理实践学习目的,又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居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如下方案。

3 《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3.1 比赛物品采购

此项目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比赛确实需要物品,都要花时间去购买。另一方面,把这个任务给学生去做,正好可以锻炼他们对采购的理解。比赛用的物品是鸡蛋,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计算好物品数量,给每组学生一些现金,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先回到指定地点和物品保质保量的为胜者。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采购策略的问题,等全部小组回来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锻炼。比赛名次排在后面的小组其成员将有不同程度的淘汰,具体淘汰对象由成员自己决定。

3.2 扩展型啤酒游戏设计

此项目的思想来源于著名的啤酒游戏,故称其为扩展型啤酒游戏。比赛规则是将上一轮没被淘汰的成员重新分组,比赛在各个小组中进行,为了让全部同学都参与到比赛中来,同时也将被淘汰的学生重新随机分到相应的小组,主要充当后勤和协助小组成员的角色。供应链模型可以用图1来说明。模型中,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其中市场部分4个组,配送中心和生产商都分别为3个组;在生产商和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和市场之间,都会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学生在运输产品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最优路径。在比赛过程中,为了展示自己的优点,每个小组先将自己的经营目标写出来,形成文件,以备下游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作参考。比赛可以在一个大操场进行,市场组的同学根据手中的地图,到校园角落寻找预先存放好的订单,并回答订单上的问题,将其要求的数量和地点等信息送到市场,市场将订单信息传送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自己的策略再将订单信息传送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要求将散装的鸡蛋经过优化的路径运输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拣和包装,通过最短路径搬运到市场。在整个过程中,下游企业角色第一次订单都有选择选择供应商的过程,而上游企业都有选择最优路径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盈利的多少为依据对小组进行排序。

3.3 供应链知识竞赛

经过上面各环节的比赛,将没被淘汰的学生分成两个组展开问题抢答,被淘汰的同学作为他们的拉拉队和亲友团。问题主要设计供应链各方面的问题,比如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的核心理论以及供应链的前沿问题等,当然还可以涉及其他基本常识的问题,以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3.4 两人循环搬运

在几个环节的比拼中,最终淘汰留下的两位同学,通过连续搬运货物来决定胜负,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甲乙双方的搬运路径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比赛开始,甲乙双方以自己的方式向对方搬运的鸡蛋,然后空手返回,继续搬运,在规定的时间内,鸡蛋少的一方获胜。

4 结论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一周的实训,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去实践、在比赛中去体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牺牲精神,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进行实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道平,鲍新中.供应链管理教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

[2] 谈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实训系统建设研究[J]. 中国市场,2008(45),119~121.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0篇

【摘要】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生产物流管理是今后物流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一种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其中库存以及调运管理是整个物流管理的和关键所在,供应链系统对于库存、调匀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 企业管理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体产品企业管理的发展重点部分。物流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提升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能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

1.1供应链管理下企业库存管理

通过对供应链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基于自身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一个供应主体,一个需求点、一个供应主体多个需求点的库存管理模式、多供应主体以及多个需求点等几种库存管理模式。在个体企业角度来说,其主要运行模式为前两种模式。一个需求点、一个库存构建而成的二级供应链管理系统,在实践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订货以及补货管理,构建数值分析,进而有效的优化整个供应系统,对于企业存在的各种库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基于一个供应体的多个需求点的库存,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对其存在的各种随机需求进行考量,有效的解决一个供应商以及多个零售商之间存在的个汇总库存问题,构建一个系统的运输成本管理、库存持有成本以及缺乏成本等相关模型的构建,进而根据实际状况协调整个库存协调机制,制定最佳的订货与策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各种规模化发展特征、系统化发展特征、复杂化发展特征,各个供应商以及需求点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其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产品短缺风险问题、各种打折活动对于库存产生的影响。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相关库存管理活动,主要就是对相关数量、时间之间的管理,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物流资金的投入。

1.2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的调运管理

供应链系统下调运管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基于其实际的结构复杂程度开展的,在实践中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多个零售商构建形成的供应链调运系统、一个供应商以及多个零售商的共同构建的二级供应链调运系统、多个供应链调运系统。在条件允许的调运环境之下的运行管理过程中首要考量的就是最小化缺成本以及库存持有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基于二级供应链系统,在普遍状况之下都是基于系统成本的角度对于其调运管理模式、生产分销模式、库存管理以及调运影响等相关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对此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基于一个供应商的多个世纪需求点的供应链系统,在实践中要提升对集中管理库存因素的考量,其库存量是整个系统优化的重点内容。基于多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在自身生产因素、物理因素以及运输等因素提升其整体的复杂性,对此要在分销角度、转运角度相关零售店的最优库存等相关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在对其进行优化管理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库存点的实际需求、自身满足率、实际的转运满足率以及供应商的实际供货能力等相关因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调运管理初具雏形,在实践中有效的实现了网上以及实体销售,在出现零售商缺货问题的时候,一些具有一定库存能力的实体零售商就可以对其进行配货,进而实现双赢的效果。

2.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实践

在实践中,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在各个行业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本文主要就会对在相关行业的实际应用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在家具零售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库存需求,家具行业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在整个货物成本的三成左右,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家具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就是传统的家居连锁模式以及电商模式。家具企业主要就是自采自销的模式,有效的节省了各种中间环节,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成本,提升其整体的竞争能力,此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升对市场动态的整体把控能力,根据市场的实际产品需求进行各种产品的设计,提升了整体的主动权,但是在实践中此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问题,对于其物流管理也有着较为严格的需求。对此家具产品的制造、连锁销售以及产品消费者共同构建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提升对相关客户服务、市场需求预测、系统分拨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等相关工作的系统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基于家具市场的零售部,对于市场进行精准的定位,提升对产品质量管理、价格控制、交货质量监督、服务能力提升以及财务状况等相关因素的管理,通过多层次的分析管理,在根本上提升对实际的采购成本的控制。基于库存以及调运的角度来说,相关生产企业要提升对物流成本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提升其整体服务质量。

对基于采购之后的相关零售库存管理,综合家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以及具体状况,在实践中有针对的进行方式选择,其主要方式具体如下:

第一,零售商自身的管理库存模式,就是基于实际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及需求量,对于相关零售商进行系统协调,此种模式在一些区域卖场数量密集的状况之下具有一定的效果,在市场发展较为良好的大城市物流管理中较为适宜,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其企业的供应链生产信息进行综合探究,基于区域内的相关零售商的实际需求有针对的进行安排,进而提升其整体工作效果;

第二,对于零售商相对较为分散的区域范围内,主要就是一个零售商到供应商之间的顶后,对此可以应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有效的整合各个供应链的企业实际权责,通过分摊风险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结束语:供应链系统下的相关企业物流管理是是一种战略发展内容,此种模式对于自采自销自营发展模式的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经济效益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禄.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6):293.

[2]张永碌.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的煤炭物流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05):70-73.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现状;对策探析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就很难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而且由于教学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和实施,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要有效应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内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1.1知识面比较广泛,涉及知识更加综合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物流专业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预算开支,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知识面是很广泛的,包括物流、信息技术等,而且还涉及很多的主体。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也更加综合,不但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战略化思维的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够应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供应链管理质量,以保证正常运作,还要重视整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中,学生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落实到位[1]。

1.2更加侧重理论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的教学管理理念,但是具体内容对于实践应用的要求并不高。这项课程是属于经营管理类型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学者专家宝贵的研究成果,并且应用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而且教学内容更加地抽象,并且教学学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这就使得很多的教师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只能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所以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加突出[2]。

1.3对实践应用要求更高

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使得实践应用显得更加的重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将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学生就无法亲身体会到知识理论的实用性,因此就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

1.4同步进行

同步进行是供应链管理学内容特点的主要体现。供应链管理从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现,这能够将最有效的资源进行集中高效地应用,而且这也表现出了供应链管理知识内容同步进行的特点和优势。这门课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但是这也是基于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因此要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要能够符合当下社会发展以及行业要求,这样的教学工作才更加具有重要的价值。

2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的单一是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仍旧会影响当前的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工作,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没有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2.2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包括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重复性。即使教学内容侧重点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会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其他的教学内容重复性过高,从而会忽略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有效学习和掌握,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

2.3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和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

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专业是比较多的,而且教师和学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很多学校会实施大班额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很难调节和控制教学进度,而且不能和大部分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懒于思考,懒于学习,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以及在社会中的发展。

2.4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更加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对于教学工作的考查上也是以传输知识理论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教师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而言,教师也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才可以印证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这和具体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学工作需要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根据调查分析,现在的教学工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4]。

3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3.1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工作

教学方式单一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源就是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产生厌倦感。在学生接收到学习任务以后,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效改变教学方法,灵活借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或者爱好选择教学素材,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逐渐对教师的讲课表现出热情和积极性。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以此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改变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局面,而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游戏法开展和实施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另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内容和实用价值有效结合的作用和意义。借助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3.2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知识理论同等对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开展教学工作,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借助有效的教学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对比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案例,提升对于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认识[5]。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更加重视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虽然对于知识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但是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这也是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目标,要充分意识到这方面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此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或者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学生具备了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就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5]。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建设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需要拥有全面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对于供应链课程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招录教师的时候应该合理根据教师的教学经历、荣誉证书以及对于行业的认识来进行选择,还要能够对教学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要能够热爱教学工作,因此建设供应链管理教学强大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而言是很重要的。

3.4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

实施教学工作是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开展和实施的。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当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这就需要以教学导向作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以此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6]。

3.5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重要体现,而且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需要信息化技术来保证实施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学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亲身地感受到供应链管理的整个流程,最终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模拟操作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整个流程产生深刻的认识[7]。

3.6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建设实习基地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紧密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将双方的优势积极地应用到培养学生中去,并可以共同建设实习基地,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在一起,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供应链管理情境。那么学生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体验,而且又能降低新员工实习的预算开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教学质量[8]。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以保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6-17.

[2]王叶峰.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84-185.

[3]贡文伟,施国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35-136.

[4]张静芳,向万里.基于网络平台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问卷分析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5(34):283-284.

[5]王蕾.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78-79.

[6]汤晓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物流科技,2014(10):130-131.

[7]侯心媛.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物流科技,2011(9):10-41.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2篇

一、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融合的必然性

1.质量管理所承受的挑战。自二十世纪质量管理诞生以来,质量管理先后进行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其研究范围主要针对产品可靠性、质量控制与分析、组织文化、卓越经营等。单就质量管理战略和运用方式而言,在外部竞争的影响下使原有的单面向组织内部的单一形式面临了极大挑战。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竞争不断加强,各企业发展的弊端与阻碍层出不穷,目标执行的不持续、绩效测量与评价的不健全、过分注重短期效益、整体管理不稳定等等方面的不足,极大的限制了企业成功发展的步伐。随着环境的变化与研究的深入,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多层次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不能仅仅依靠对质量的持续改进,更要在国际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快速而有效的竞争。而作为一种跨组织运营理念,供应链可以利用集成与管理上下游企业战略与流程,来实现企业的最佳绩效,从而为传统质量管理局限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供应链管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且在开发实践中,传统供应商对构建大型供应库与短期关系的侧重是不经济的。而考虑到价格因素,传统供应商会对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进行阻止。还有一些国外专家指出,对成本与规模效应的过分强调,会导致供应链无法对供应与需求发生的意外情况作出及时的回应。而要想使这些挑战得以解决,质量管理成为其必经之路。

3.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融合趋势及集成框架。跨越了不同组织与部门的供应链管理,其目标与特点也具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的供应链战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优化,这也就使传统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受到了更大的挑战。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传统企业关系更侧重于对成本的过分强调,使其不能对质量加以更多重视,从而对供应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集成总被认为是一种资源依赖理论的反映。而通过对两种领域的研究发现,虽然在其基本原理与资源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也有着实现资源依赖的共同领域,从而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将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在多个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并通过质量功能、质量过程和质量信息的集成,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在供应链生命周期内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

二、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集成的途径

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承受着严峻的挑战。而具有相互依赖性的两者,利用集成途径使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也使集成作为一种必然趋势,使二者未来的快速发展得以实现。为此,本文介绍了以下四种实现有效集成的途径。

1.战略与领导。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集成战略有大致三类相关文献,一是把供应库作为导向,让所有成员得到目标与战略的共享。二是把质量运动运用并实施起来。三是实现交流与运营的一体化。作为二十世纪末常被强调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供应链要素包括全面质量管理、供应库管理及顾客导向三个方面。而相关学者利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等,最终将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的因素,即企业竞争环境和领导响应、供应库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顾客导向确定出来。其中,在购买方的成本、质量、交货期与柔性方面与供应商运作绩效上,供应库管理导向对其有着显著的影响。是买卖双方获得业务绩效的有效方法。此外,为了将企业的竞争收益得以确保,可以并行使用质量运动与供应库管理两种方法。而一些企业已对质量战略问题更加重视,这就使其利用更多知识密集型产品来将产品的差异化得以实现,从而确保市场份额最重要的基础条件。而实现供应链与创新管理各方面的改进,也能够使企业竞争战略得以更好的实现。

2.流程集成与管理。其实,供应链就是一个集成各种业务流程的系统。而实现供应链有效运营的关键,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不同流程之间将平滑与同步的链接得以实现。由于供应链系统设计、运作与目标受全球动态变化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使顾客需求得到满足,企业就需利用对顾客服务与产品质量的改进,提升产品柔性及集成信息技术与流程等手段来加以实现。相关学者认为只有将顾客需求得以明确,并把库存水平进行确定,并创造出有效的政策与程序,使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与流程协调起来,才能确定出供应链系统的有效管理来源。而协调集成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职能,可以使改进流程质量需求得以增加,最终使成本降低,资源利用率获得提高。

3.交流与伙伴关系。供应链是利用管理上下游伙伴的关系,使顾客价值的传递用最小的成本得以实现。而要使其获得成功应用,必须凭借企业内部职能的集成,以及加强与外部伙伴企业运作的有效链接。国外相关学者认为虽然不同伙伴企业在认识质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其目标都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的。一些学者对供应链沟通与构建伙伴关系活动进行了研究。本质上,其包括协作紧密的企业与供应渠道中的其他伙伴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将共享目标、协作运营与改进绩效得以实现。而在伙伴关系建立后,买方还面临怎样将稳固的伙伴关系发展起来的巨大挑战,以此将供应商对产品或是服务质量的确保承诺引发出来。

4.最佳实践。涉及到供应链框架中质量改进活动的最佳实践,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供应商关系、顾客关系、团队建设关系、TOM及ISO9001体系的实践。而对实践的应用与其结果对组织或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国外相关学者认为在供应商质量管理、质量部门作用、培训、质量数据与报告及产品服务设计上的实践对供应链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并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常用的实践主要是供应链合作。

三、未来进一步集成的方式

相关学者指出,在质量与运营绩效方面,质量管理实践对其影响明显,而对业务绩效则影响较弱。这说明若想使质量卓越,就不能仅仅依赖企业内部资源,必须把基于产品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基于流程的供应链环境观念。并将质量通过对流程的管理来得以改善。此外,还能将业务创新得以促进,使市场新机会创造出来。当今,还处于较早阶段的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集成理论与实践,为了使两者的集成得以更好的实现,可从以下四种方式着手。

1.强化流程导向与重组。供应链环境下,其关注点逐渐从产品向流程进行转移,并以重组与集成企业间流程作为其强调点。某公司的案例研究,对企业应怎样把内部流程与供应链流程集中起来使绩效得以改进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在研究中发现,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平衡设计、流程管理与长期实践活动间的关系。而现有的研究仅仅针对组织内部边界的产品质量与流程质量管理,这样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使在供应链环境下,关于跨组织流程与管理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为此,为了将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得以实现,企业必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业务网络重组来进行对流程的重组。并在此基础上,企业需对其伙伴企业集成的流程进行选择,使质量绩效得到改进。

2.构建SCQM模型与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的SCQM,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由于目前对SCQM理论模型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还需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的含义;在供应链质量发生改变时,企业如何改变机制进行有效应对;开发商在产品质量改进方面与绩效服务方面应该采取的办法,以及产生的影响。在供应链情境产生变化时,供应链绩效做出的反应等方面。

3.完善供应链质量绩效评价。当前,对于供应链绩效测量的测量方法,依然未有获得公众一致认可的方法。相关学者对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看其对企业绩效是否有一定的影响。还对平衡记分卡的使用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供应链绩效测量从系统角度进行了审视。也有学者认为,财务健康的评估也与财务核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其处于职能层面,因此仅用来对供应链绩效做评价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对跨职能流程绩效的改善,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57-02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王玉勤(1979-), 女,河南汝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物流产业经济、物流市场研究。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前沿内容,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如何才能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知“供应链管理”,真正起到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管理学、生产运作、物流管理及运筹学等多学科内容,这种综合性知识相对抽象、复杂、宏观,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于想象、接受和理解。同时,这门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从课程性质来看,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这既与这门课程自身性质不符,也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性要求不符。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忽视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只看到理论教学的重要,而看不到实践教学的作用。第二,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由于受学时所限,无法更多地开展实践教学。第三,缺乏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如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实习基地的欠缺、国内缺乏真正适合供应链实践教学的软件系统(当前国内供应链软件大多侧重于供应链流程的模拟,无法让学生真正感知供应链管理的真谛)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缺乏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材

国内出版的供应链管理教材多侧重于理论研究,这样的教材更适用于研究型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而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生使用。国内编写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体系零散,知识体系缺少逻辑性,教材内容难度较大,并且教材内容雷同,缺乏特色、缺少针对性等问题。另外,教材与实践联系基本脱节,教材中联系我国的案例较少。教材中的案例多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案例,基本上没有真正能给学生以启迪的供应链管理失败的案例。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却显得非常单一。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有些虽然引入了部分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但是更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出现代教学应有的效果。有些虽然尝试使用游戏教学,但是由于组织能力、实际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未发挥出游戏教学真正的魅力。

二、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学科性质和学习目标

如前所述,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这种综合性知识抽象难懂,仅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搞好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与学,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明确供应链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并结合学科性质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例如,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划分不同层次,明确哪些内容是基本理论,必须掌握;哪些是延伸内容,学生可以自由探讨,有兴趣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自学、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等,对于供应链管理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在案例教学中应尽量选择一些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案例,也就是说有可分析性。比如在讲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选择一些合作伙伴选择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企业成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值得借鉴。同时,也应选择一些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失败在什么地方,其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最后,教师应综合两类案例让学生分析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你会怎样选择你的合作伙伴,这一次课的内容给你日后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对日后工作的重要性,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只选择一些成功的案例,真正能起到启迪作用的是一些失败的案例,要综合运用这两类型的案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游戏教学,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但在游戏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教师在采取游戏教学时,必须经过非常精密的组织。比如“啤酒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假设背景,学生参与的部分是对背景的延续,如何让学生真正置身到这个游戏中,是教师在组织这个游戏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对角色的领悟程度对游戏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正式开始这个游戏时,必须让学生事先熟悉这个游戏,并尽可能在正式开始之前,先选出一组进行演示,否则盲目的开始只会造成失败。第二,游戏结束之后,应对游戏进行回顾与总结,让学生总结游戏中的成功所在以及不足的地方。同时,教师应布置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游戏心得进行讨论。

最后,作业的设置也应多样化。作业的设置也应考虑到课程的特点,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作业的设置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1)传统的作业方式,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内容,利用问答题的形式来安排;(2)结合案例教学和游戏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写学习心得的方式,总结其对案例和游戏中所涉及问题的认识;(3)为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让学生阅读,并写出读后感;(4)作业的设置还可结合角色互换教学方法(本文所讲的角色互换教学方法是指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也就是说,让学生担任教师,让学生来讲课),用学生做的教案与PPT作为作业。

(三)多维度开展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式皆要求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切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教学实验的方式。此方式是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企业实习、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制定市场运作策划书、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等的训练,还可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沟通技巧等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更可以打破象牙塔教学的不足,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病。第二,校外参观、实习的方式。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实地参观考察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让学生置身真实环境中,亲身体会供应链管理的奥秘,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业务管理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传授知识,还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实,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予以配合,例如在啤酒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对各小组的操作结果进行自我评定,用自身的体会和经验去改善优化游戏的操作过程,使其更贴近供应链的运作原理。其次,利用课题、大赛带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当中,可以让学生从收资资料、整理资料开始,逐步参与到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大赛,比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让学生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认识大赛案例存在的问题以及构造解决方案。

三、结语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中重要的课程,在结合课程性质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搞好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

学报,2007,7(6):90-91.

[2] 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

2008,(49):142-143.

[3]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也可以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供应链的视角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学术界把本科人才培养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操作型)。其中,研究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工程型本科主要承担把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转化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可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的知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型)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属于专科教育。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所处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的。

2 国外发展应用型本科的经验借鉴

2.1 教育决策要科学。决策决定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比例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放权到各省的管理模式对因地制宜调动当地办教育的积极性十分有效。科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指标(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与办学定位相一致。如果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则是失败的。教学效果则应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去评价,这样有利于澄清一些误区。

2.2 办学定位要准确。定位无所谓高低贵贱,关键要准确。社区学院的领导有责任使定位的目标具体化,扬长避短,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与学术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比学术,但可以和他们比就业率,就业率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只要办出特色,人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是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

2.3 教师素质要保证。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社区学院而言,教师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来决定教师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协调,以缔造企业合作的竞争优势,通过传统企业各功能间的合作策略及跨功能的合作战术甚至在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合作,以增进企业与整体供应链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如果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那么其“原材料”则是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产品”则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本文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探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高等教育人才供应链构成。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从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整个过程看,颇似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找到教育机构中与一般企业中供应链的相似之处。在一般企业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可表示为由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高等教育的供应链具有与其相对应的节点,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则为高中等生源地,而下游节点则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如深入学习或者是到用人单位工作。高等教育供应链构成为即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群体如家庭、组织、个人等——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生源(产品采购)——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产品的生产)——就业(产品的销售)——用人单位,即接受高等学校的产品。具体如图1所示。

3.2 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从其产生之日起,供需矛盾就已经存在着。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供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供求由两对供求关系三大供求主体构成,即由个人(家庭)——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关系和由学校——企业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质:高等学校的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和调节。由于信息的失真,人才需求波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产生了类似生产企业的牛鞭效应,这种牛鞭效应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规避牛鞭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顾客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起到校企合作的中枢作用。机构既可以以行政机构的形式,也可以以校企合作平台的形式,其作用就是发挥好学校与顾客的衔接作用。

在生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流动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在高等教育模型中,以学生从招生到就业为整个过程,期间发生的知识传授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该理解为一种知识流或者信息流。供应链管理因高校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高校需要动态地更新,并且在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搜集和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向二级教学单位、招生部门、教学部门如实传递,由这些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

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步化和集约化的整体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政府、高等院校及用人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构建一个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流程模型,如图2。

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元培养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通力合作。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和其产业属性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通过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提高人才供应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如图3。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这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4.2.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目标,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决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要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知识选择上,结合物流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顺利通过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过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第二,在技能的选择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即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技能(即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技能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我国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挫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成就的人。

4.2.2 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课程体系拓展为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实践教学体系的“3+1”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学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分析工具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提高专业技能的要求和针对性。第二,素质拓展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适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指在教学之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校内竞赛等,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它由三个模块构成,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4.2.3 教学方法设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指导思想。目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除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之外,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对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比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以学习情境(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设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4.3.1 应用型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第一,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将物流管理教师队伍造就成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第三,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实践资料带回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合作伙伴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4.3.2 实践基地建设。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大力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人才供应链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校内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产品特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形成“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的多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5 结束语

应用型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发展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凝炼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郝婷. 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链模型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41—42.

[3] 王福深,王伯良. 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J]. 管理科学文摘,2005(7):55—56.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设计与应用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降低供应链供需不匹配的成本,提高供应链收益的理论和方法。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以描述某个管理决策寻求最优化的过程,如进行库存、定价、生产或协调决策,以实现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模型是对实际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的企业运营环境往往被忽略,这些模型预测的最优结果在管理实践中通常并没有出现[1]。要转变这种因离企业管理实践较远,导致的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行为经济学实验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行为经济学实验是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考察相关经济理论或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过程,对理论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进行验证或者修正的实验方法[2-3]。将行为经济学实验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供应链理论模型离管理实践较远的问题。通过合理设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让被试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进行重复运用,在不断地模拟决策中,体会决策结果带来的利益或亏损,能够很好地加深被试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的理解,知道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这些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为将来解决企业的实际供应链管理类问题奠定基础。

1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目标及功能

学者和学生都可利用行为经济学实验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参加实验的被试,特别是没有接触过企业运营实践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主要有以下两个目标:1)可以检验和完善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通常都包含有较强的假设,追求数学处理上的方便,用作一般的指导思想比较有效,但是应用于具体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模型给出的最优化结果可能并不能实现。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后,可以对报童模型、牛鞭效应、供应链合同等供应链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研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否与模型相符[4-5]。2)发展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果通过行为经济学实验发现,决策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显著的差距,那么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讨被理论模型忽略的人的行为因素,将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如公平、信任、损失规避等加入到研究假设中,建立新的更加符合管理实践的理论模型[6-7]。行为经济学实验可以在理论分析模型和经济实践活动之间架起桥梁,这是它在供应链管理中最大的功能。虽然通过实证研究也可以检验这些模型,但是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来源通常会遇到有效性的问题。比如,问卷调查都是二手数据,即使接近管理实践,但是很难通过这些数据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因为这些数据不能为研究人员进行控制,只能被动地接受[6-7]。但是,在实验中,可以对价格、成本和需求等比较感兴趣的变量水平进行控制,通过实验数据对决策结果进行分析,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进行修正。

2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设计

2.1实验的分类设计

为研究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模型与管理决策活动的区别,可以通过考察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来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目标函数通常是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决策变量包括订购或生产数量、零售价格或采购价格以及相关的合同参数等,行为经济学的实验设计要考察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这些变量的选择是否符合模型的预测,那么,良好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两种方式。1)演示性实验。这种实验只需要一个实验组别就可以进行,主要作用是演示供应链管理中的某种特殊的现象。例如,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需求的波动从供给端向需求端逐级扩大的现象,为了演示这种现象,可以设计从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顾客的4级供应链实验,让每个被试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零售价格、批发价格和需求等其他给定的情形下,为每一次自己下游客户的需求给出采购数量决策以最小化采购和库存成本,这种被称为“啤酒游戏”的供应链管理实验在研究和教学中已经被反复证明和采用。2)研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至少需要两个实验组别,一个组别为基本组,另一个组别为对照组,对照组的某些实验条件与基本组有所不同。研究性实验的主要作用是在某个模型参数处于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以上时,考察两个组别被试选择的决策变量和供应链的效益是否符合理论模型,也就是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研究性实验还可以通过对两个组别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之间偏差的原因。例如,在批发价合同下,供应链管理模型显示供应链上下游在各自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格和采购等决策会导致供应链的总体利润低于双方一体化决策的情形,即所谓的“双重边际效应”。但是,在文献[6]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中,相识和不相识的两组被试在双重边际效应上的表现却有显著性的差异,这里不相识的人组成了基本组,相识的人组成了对照组,不同的商品成本、价格或需求成了模型参数的不同水平。文献[7]建立了一个以公平因素为基础的供应链模型,解释了在批发价合同下,供应链成员之间考虑公平交易的倾向可以协调供应链。为了保证模型参数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需要将被试随机地分配给各个组别和角色。例如,如果一个组全部由大学生或女性组成,那么这种具有特别性质的决策者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差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错误,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随机地分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2.2实验路线设计

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的路线设计如图1所示。整个实验分为实验准备、进行实验和实验后期3个步骤来进行。在实验准备阶段,理论假设通常来自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为使得实验过程中方便操作,可以对理论模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赋值,通过实验来检验模型的决策变量是否符合模型的预测,这些模型预测的结果则可以作为待实验验证的理论假设。实验指导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向被试介绍供应链管理的背景、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流程。现在计算机成为行为经济学中常用的工具,特别方便于进行实验控制和数据的收集以及传输,所以编写适合供应链管理实验的计算机程序也很重要。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尽量随机性地分配实验角色给被试,其次要让被试熟悉实验指导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试做实验以加强熟练程度,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误操作。在实验完毕后,则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并验证理论假设是否成立,在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存在显著性差异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

3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

在设计供应链管理行为经济学实验时,为了使得实验的结果真实有效,必须对一些实验过程中的环节进行精心地设计,避免出现系统性的误差。

3.1实验语境

在供应链管理的行为学实验中,通常需要向被试描述实验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实验条件、扮演角色和决策顺序等,这些文字表达的语境框架应该简短而中立,尽量不要出现带有暗示性的话语。比如,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供应商”和“零售商”等词语,可以用“行动者1”和“行动者2”进行替代;做出“定价”“库存”和“采购”等商业决策,可以用让被试在一个行动集合中进行选择来替代。营造简短而中立的实验语境,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被试出现无意识地决策偏差。例如,在考察公平因素对供应链上下游决策的影响时,应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公平类的词语,因为这可能会让实验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会无意识的出现不同的决策行为。另外,不同的研究人员对语义的理解可能不同,所以在实验中使用简短而中立的语言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的验证和演示是很适用的。二是简短而中立的实验语境更具一般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实验中去。

3.2被试

被试将成为在供应链管理实验中进行反复决策的参与者,他们的个人特征将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最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喜欢邀请大学生作为实验的参与者,与全为企业管理者为参与者的实验相比,这两种情况下是否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差异则显得比较重要。在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中,大学生被试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都集中于大学校园中,很容易进行招募,给他们支付的报酬也相对较低。研究显示,大学生和企业管理者分别组成的被试,在实验结果上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企业管理者在实验中做出的决策并不比大学生好或差,因此,为实验方便,可以将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的主要招募对象。

3.3激励

为了激励实验参与者更加认真地对待供应链管理实验,对他们进行酬金奖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而且发给他们的酬金数量应该基于他们在实验中的绩效表现,如实验完成后的平均成本或平均利润等。如果被试在实验中挣到的钱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实验参与者特有的内在特征就会变得无关紧要,研究者可以基本上确认实验是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在进行。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就很难让实验参与者将精力集中到实验中来,实验的数据和因此得到的结论都得不到保证。

4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案例

销售回扣合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协调机制,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实验来进行证明和修正。它是指零售商售出商品的数量超过给定界限,每超过一单位,上游的供应商就向零售商返还一定的金额。理论模型研究表明,销售回扣合同可以很好地协调供应链。为了证明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下面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来进行。

4.1提出理论假设

在由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中,文献[8]研究表明,在销售回扣合同下,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R(Q|T)=-wQ+pEmin(Q,ζ)+sE(Q-ζ)++uE(min(Q,ζ)-T)+(1)式中,w为批发价格,p为零售价格,Q为零售商的采购数量,s为处理卖不出去的单位商品得到的残值,u为单位返还金额大小,ζ为随机市场需求,其概率分布函数为Φ(ζ),T为销量的给定界限[8]。存在唯一的合同参数组合{w*,T*,u*}协调供应链,其中,u*=(w*-c)(p-s)c-s,w*为下式的解:(p-c)∫Qw0ζΦ(ζ)dζ=k-ε(2)T*为下式的解:(p+u*-s)L(Q0)-u*(L(T*)+T*(1-Φ(T*)))=k(3)式中,L(x)=∫0xζφ(ζ)dζ,Qw=Φ-1[(p-w)/(p-s)],Q0=Φ-1[(p-c)/(p-s)],k∈(0,π(Q0)),π(Q0)=-cQ0+pEmin(Q0,ζ)+sE(Q0-ζ)+,ε∈(0,k),且ε足够小。行为学实验实验需要将上述理论模型结果化为一个算例。假定市场需求在[0,100]上均匀分布,c为12元/单位,w为18元/单位,目标数量T与回扣u为决策值,零售商每一期订购数量Q。未销售完的货物当期即作废处理,残值s为1元/单位。那么可以得到理论假设为:假设1(理论基准):在销售回扣合同下,供应链的最优订购数量为59,供应商设定的单位商品返还金额为14.72,销量给定的界线为43。假设2:与批发价合同相比,销售回扣合同协调了供应链,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的利润都会增加。

4.2实验

1)被试的招募。在进行实验前,可以在大学校园中招募大学生作为被试,或者让参加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地将两个人组成一组,一人扮演零售商,一人扮演供应商。2)进行实验。让他们先进行批发价合同的实验,然后再进行销售回扣合同的实验。在每个实验中,应先进行5轮实验,让学生熟悉决策规则,然后正式开始实验。在批发价合同中,供应商对批发价格进行决策,零售商对采购数量进行决策,然后随机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实现,这时可以计算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在销售回扣合同中,零售商决定采购数量,供应商决定返还的单位商品金额,然后随机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实现,参与各方的利润也马上得到计算。在两个实验中,商品的市场需求分布、生产成本、零售价格、残值等实验参数都是相同的,与4.1节中的数值保持一致,每个实验都将进行40轮。在实验前,应将撰写好的实验指南发给学生,详细说明销售回扣合同的运作机理,以及上述实验规则。3)激励。根据每个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实验结果,按照他们在每个实验中40轮的平均利润水平与理论最优结果的比例,对他们进行奖励,发放给每位参与者一定数额的人民币。

4.3验证假设与模型修正

收集得到的实验数据,对4.1节中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可以利用SPSS等软件和统计推断的方法,验证在销售回购合同中,供应链订购数量的均值是否等于59,供应商设定的单位商品返还金额是否为14.72,销量给定的界线是否为43;还可以验证第二个假设,即销售回扣合同下的供应链利润水平是否比批发价合同高。如果假设都得到验证,那么表明销售回扣合同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实践一致;如果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则表明销售回扣合同的理论模型和管理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为找出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需要对销售回扣合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再次设计合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证明分析中找到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完成对模型的修正。

5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中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不仅对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修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情况,逐渐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结论真实可信,需要对实验进行有效的设计,规划合理的实验路线,在实验语境的选择和设定上要尽量地简短而中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招募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参与者进行合理的酬金激励。

参考文献

[1]HOT,ZHANGJ.Designingpricingcontractsforboundedlyrationalcustomers:Doestheframingofthefixedfeematter[J].Managementscience,2008,54(4):686-700.

[2]姚宇.世界著名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介绍[J].经济学动态,2014(11):107-114.

[3]BARTLETTRL.,KINGPG.Teachingeconomicsasalaboratoryscience[J].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1990,21(2):181-193.

[4]CACHONG,LARIVIEREM.Supplychaincoordinationwithrevenuesharingcontracts.Managementscience[J].2005,51(1):30-44.

[5]ZER,ZHENGY,CHENK.Trustinforecastinforma-tionsharing[J].ManagementScience,2011,57(6):1111-1137.

[6]LOCHCH,WUY.Socialpreferences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Anexperimentalstudy[J].ManagementSci-ence,2008,54(11):1835-1849.

[7]CUITH,RAJUJS,ZHANGZJ.Fairnessandchannelcoordina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7,53(8):13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