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一)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正确思维方法及严谨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9]。将“冶金原理”和“钢铁冶金学”课程中的实验学时拿出来,设立48学时“冶金工程实验”课程,系统传授实验原理。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为辅的局面,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的地位,使理论学习和实验同时进行,实验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且单独考核,易于管

(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设计性、有创新意义的实验项目,学生4人一组,根据实验题目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以“减重法测定铁矿石的还原度”实验为例,每个学生分工不同,有的负责高温还原炉的设计与选择,有的负责实验方法的确定,大家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在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实验中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多手段并用,改善实习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实习冶金工程属于高温高压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同时,冶金企业受到企业效益和生存、发展的制约,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安排有现场经验的教师采用冶金工艺流程软件进行辅助实习。软件包括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二次精炼、连铸、电炉炼钢等工序。例如,高炉炼铁部分包括高炉本体、冷却系统、煤气净化系统、喷煤系统、热风系统、上料系统、渣铁系统和高炉冶炼原理等部分,既能让学生宏观掌握高炉炼铁整个过程,又能把握高炉内微观反应细节,提高了认识和理解的深度,也克服了实习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二)网络辅助炼钢实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是由国际钢铁协会举办的钢铁行业世界性模拟生产技能竞赛。学校自2011年开始组队参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先进行校内选拔赛,优胜者再参加国际比赛。把这种模拟训练过程引入实践教学,通过对炼铁和炼钢过程进行全面模拟,理解原料和冶炼过程中工艺参数选取、产品指标优化等,深化了学生对钢铁生产的认识,树立了创新意识、成本意识和团队意识,弥补了生产现场不能动手操作的不足,使网络模拟成为培养冶金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辅助方式。

三、通过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一)毕业设计过程网络化管理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四年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撰写科研论文归纳能力融合在一起。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工作,主动学习,了解课题相关的学术前沿,接触先进科学仪器,从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10]。学校自主开发“材冶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双选系统”,教师确定题目课题、学生选择题目、选择导师、教师选择学生、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答辩申请等各个环节都在系统中进行,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监控与指导,保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二)精心选择课题,保证一人一题,独立完成冶金工程专业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涉及研究方向包括高炉炼铁、炼钢及连铸、有色冶金、冶金过程节能环保、冶金用耐火材料、冶金物理化学、冶金过程仿真计算等。教师从生产实际和科研内容出发,及早酝酿课题,在第七学期末提出毕业设计课题,保证一人一题,写出详细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三年内毕业论文题目不雷同。这就使得学生必须独立开展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等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抄袭论文的可能。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独立开展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过程及数据测量、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及讨论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培养独立科研和撰写论文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启发。

四、科研训练贯穿始终

(一)实行导师制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即本科生入校后就选定某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在学完基础课后跟随导师参与实验室工作,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直接和大四时的毕业论文环节衔接。由于参与课题的时间长,对课题理解加深,投入精力增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课题,争取本科阶段撰写专利、,促使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等各级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设置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其成果以或申请专利发明为主要验收指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实验研究及结题报告等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语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冶金工程 质量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ZHANG Yuzhu, LI Yungang, AI Liqun, FENG Juhe, LI Junguo

(C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Energy,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 Take quali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s the goa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work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on reform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l

为贯彻“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我们以抓质量工程建设为手段促进学科发展。改革培养模式,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抓质量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为部级特色专业,河北省优秀重点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已建设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为河北省和唐山市重点实验室。冶金传输原理和炼钢学两门课程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热爱钢铁行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冶金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其现展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某一工序节点上的技术或工艺问题,而需要站在整个“大冶金”工业链流程的工程科学高度,为此增加了一系列材料成型、金属材料、冶金能源、耐火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并在实习环节将实习厂由原钢厂、铁厂、烧结厂拓展到钢铁生产全流程工业链厂,从而保证将专业教育延伸到钢铁工业主体产业链。

构建“4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选修平台。各类课程共计208.5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必修、46.5学分,22.3%):马克思主义纲要,基础,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军事训练。

公共基础平台(必修、59.5学分、28.5%):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物理化学等。

学科基础平台(必修、13.5学分、6.5%):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

专业方向选修平台:(8分、42.7%,);由专业限选课(68学分,32.6%)和任选课(21学分,10.1%)组成。专业限选课设钢铁冶金方向和有色冶金方向两个方向课,限选一个方向。

钢铁冶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钢铁冶金学,钢铁冶金设计原理,有色冶金概论,炉外精炼,凝固理论,非高炉炼铁,专业英语,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

有色冶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化工过程与设备,电化学,钢铁冶金学,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

任选课由公共任选课(15学分、7.2%)和专业任选课(6学分,2.9%)组成。

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学15学分,具体要求为:VB程序设计4学分或者C++程序设计4学分必选一门,AutoCAD基础2学分;文学类课程2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1.5学分。其它任意类课程至少选修5.5学分。

专业任选课:冶金反应工程学,近终型连铸,高炉喷煤,洁净钢与品种钢冶炼,冶金辅助材料,耐火材料概论,冶金环境保护,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文献检索,金属压力加工概论,冶金能源,冶金流程工程学,冶金史,金属材料概论,共计15.5学分,从中任选6学分。

2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国内钢铁企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和设备装备的差异性,为使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主体工艺设备、掌握工艺方法,近几年在唐山钢铁公司、唐山国丰钢铁公司、石家庄钢铁公司等省内稳定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又积极开拓了宝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公司为专业实习基地。与唐山钢铁公司、邯郸钢铁公司建立了校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三次专业实习(共10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15周,实践性教学总计76学分,占总学分的36%。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教学采用立体设计方案:安排实习周每周第一天在校进行课堂教学,利用所购买的《钢铁生产概论》、《宝钢生产技术》等多媒体教材和录像,通过课堂讲解与多媒体生产工艺设备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实习、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与生产厂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讲座相结合,保证了实习效果。

近年来,加强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原每班两名教师的基础上,安排本专业研二研究生协助指导,有效加强了实习管理工作。

为客观评价实习效果和评定学生成绩,实习成绩采用平时表现、实习报告、闭卷考试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抑制了过去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评定成绩时,部分学生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

3 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之中。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以钢铁产业的历史进程观,研讨进程中重大工艺技术创新背景及其历史贡献,了解未来发展的前沿课题与现存问题,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教育,代替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以人文、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代替狭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以实践教育为中心,加强工具教育、论文写作与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动手能力。

为此,在注重教学体系与内容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了开放性建设;在相对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差异性教育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建设。在培养方案层面,构建了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外创新、社会实践、讲座与论坛、设计(论文)与专题等相对独立又立体交叉衔接的、逐步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注重工程素养与工程能力培养的传统上,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以听课制、督导制切实改变教师授课方法与组织方式,考查目标由知识学习变为知识基础上的方法培养;授课方式由教师主体传授式变为引导式为主的启发式、研讨式、研究式、案例式;授课内容由照搬教材变为以教材为基本知识点的开放式。

(2)开设部分前沿性、综合性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近几年分别增设了非高炉炼铁、高炉喷煤、近终形连铸、品种钢与纯净钢冶炼等课程。

(3)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条件,为学生自主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和实验提供指导教师和必要的条件支持。

(4)鼓励学生自大三始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工作,并由教师提供工作补贴。通过实际科研课题锻炼、培养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

(5)在专业课程设计保证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工作,锻炼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不断提高,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如邯钢板坯中心偏析的成因、唐钢结晶器优化研究、钢水覆盖剂的研究等,通过真题真作使学生受到从选题、开题到撰写论文的科研训练,并累计取得近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有的研究结果与教师联名。

(6)强化工具类课程教学。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外,开设文献检索、科技写作、专业外语(三个学期连续开设)课程,并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明确要求翻译与课题相关的1~2篇外文文献。Visual BASIC、AutoCAD纳入学生必选课程等。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为此,唐山电视台热点透视节目做了专访报道,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7)为学生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涉及专业前沿、工艺技术研究、创新人格品质等。

4 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实验教学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自2004年来,充分利用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条件与开放管理的运行条件,全新构造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体系。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纳入实验教学计划与实验课程,将研究性实验与学生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纳入学生科技创新学分。未纳入实验课程之中的实验由团队指定指导教师。完成的主要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国家重点推广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学生完成的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有推渣机的设计、教室自动红外光控照明灯、超高导热纳米材料研制等。

5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学、炼钢设计原理、炼铁设计原理、炉外精炼等全部主要课程自主开发了适于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所开发课件大多在教育部、学校组织的课件大赛中获奖。配备有本专业现场生产工艺录像与东北大学工艺教学多媒体动画课件。课程组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自主确定授课方式,可于课堂上实现传统板书、多媒体教学、工艺录像三者间的任意切换,并与现场观模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近些年加大了融能力培养于课堂讲授之中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力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采用典型钢种冶金案例教学的品种钢与纯净钢冶炼课程、根据不同煤种,研究配煤、制煤、喷煤工艺、喷吹量与喷煤极限案例教学的高炉喷煤课程等。这些课程结合冶金案例,采用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提高了在特定冶金条件下,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工艺过程、确定工艺方案与工艺参数的基本能力。再如,非高炉炼铁、近终形连铸、生态冶金等冶金前沿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前沿设备、工艺现状与研发历程、动态;近代冶金技术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冶金技术发展、冶金设备与工艺改进的历史进程,掌握各历史阶段主要设备工艺的产生背景、研发过程、工艺特点、优势与局限,为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之中。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以钢铁产业的历史进程观,研讨进程中重大工艺技术创新背景及其历史贡献,了解未来发展的前沿课题与现存问题,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教育,代替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以人文、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拓展教育,代替狭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以实践教育为中心,加强工具教育、论文写作与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必修课以应用为主线学习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精简课时,给应用型人才留出时间,去选修专业提高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设立问题,给创新性人才留出空间,去通过参加教师科研以及学习新技术前沿选修课进行研究和探索。在选修课安排上,提高选修课比例,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了一系列新技术前沿选修课,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习需要,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目前,国内钢铁冶金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炼铁学和炼钢学两门课程进行分别授课的。主要中外文教材如表1、2所示。由表1、2可知,国外冶金工程教材的编写时间都在20世纪80、90年代,最新教材编于2008年(印度)。利用部级双语师范课的资助资金,购买了国外的大部分原版教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外教材中的数据和技术相对陈旧。即使2008年的新书,所用数据也为20世纪末的统计。此外,很多近年来新出现的技术和工艺也未见说明。例如,基于流态化还原的Finex工艺,在韩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在教科书中未见任何说明。其它非高炉炼铁工艺如ITMK3、Hismelt等也鲜见论述。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随着近几年转底炉工艺的广泛应用,直接压块工艺已经初具规模,但教科书中未见对该技术的系统总结。国内教材中,最新出版的教材对于炼钢工艺尤其是连铸工艺的介绍比较全面,但对于炼铁工艺和技术的进步总结较为缺乏。针对上述情况,补充、丰富了原教材中关于非高炉炼铁工艺及炼铁的理论前沿。补充更新内容如表3所示。除对最近发展起来的冶金新工艺或新技术缺乏报道外,现有教材中对于钢铁企业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的数据也大都过时。例如,中国目前高炉的容积大小及分布已经和10年甚至5年前相去甚远。10年前,各地普遍存在300~500m3小高炉,2000m3以上的高炉已经称为大高炉。目前4000m3以上才可称作大高炉,1000m3以下的高炉已经基本淘汰。高炉的煤比和焦比也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全国重点企业喷煤量在150~200kg/吨铁水,而10年前不足100kg/吨铁水。类似的问题在炼铁学教科书上比比皆是。为使得课堂上的数据及时更新,对各种指标数据进行跟踪。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报道中筛选出可靠、具有一定可比性数据的工作量非常大,仅仅依靠教师很难完成。因此,教研组协商后决定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多个关键技术经济指标调查小组进行该项工作(具体形式和工作内容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作介绍)。

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生动性

冶金工程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工艺过程中既有冶金物理化学又有各种机械自动化设备及分析检测手段。但是,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工艺过程的感性认识。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冶金工程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教研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尽量传授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知识。推广Steeluniversity网站,鼓励学生利用其资源扩充学习内容,并积极参加网站上比赛等各项活动;增加了钢铁冶金工程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变学习为“游戏”。对工艺流程的介绍和讲述,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动画的形式,提高其生动性。近几年课题组搜集采用了很多与生产和设备相关的视频和动画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反应器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规律的课程内容,多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二、三维模拟结果。建立了用于课程教学交流的qq群,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共享自己的资料。开辟了第二课堂,为师生间的交流建立了平台。对于很多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群讨论中建立常见问题解答(FQA),提高了课堂效率。为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科发展,每年聘请若干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鼓励学生敢于向报告人提出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学术交流能力有显著效果。

改革成绩考核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作业是大学教学的必要构成部分。作为专业骨干课,如何设计课外作业,使其既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能力,又提高学生对课外作业的积极性,这是摆在教研组面前的现实问题。经验证明,课外作业过于枯燥会出现学生随意应付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为突出素质教育,分别从成绩考核方案、作业内容设计、作业评比制度等3方面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分成3部分:课堂成绩(10%)、作业成绩(30%)和考试成绩(60%)。提高课后作业在最后成绩中的权重,提高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该方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为有效。课外作业的内容围绕国内外钢铁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调研和统计。例如,烧结机经济指标情况调查(涉及烧结机利用系数、垂直烧结速度等),烧结矿技术指标情况调查(涉及成品率、落下强度、转炉强度、还原度、低温粉化等),烧结冷却过程热量回收情况调查(涉及回收工艺的选择,回收效率等),高炉经济技术指标调查(焦比、煤比、高炉冶炼强度、高炉利用系数等),高炉原料入炉品位及成分的变化情况,等。要求所有调查围绕国内重点企业近10年的生产情况,据此解决了教材中的数据陈旧问题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作业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报告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能获得20分的作业成绩。对完成作业优秀者,最高可得到30分的满分成绩,20分到30分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为提高学生对完成作业的荣誉感,要求在所有的调查报告上面都要有作者简介,并附上照片,教研组最后把所有的作业制作成论文集,并将该论文集发给每位学生。等到下一届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候,一方面将这些报告作为教学课外阅读材料发给他们;另一方面,要求低年级学生对上一届学生调查报告提出补充和修改方案,并通过课程学习期间,进一步阅读参考文献和网络的数据,对所研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并编写修改说明。由于是双语课程,试卷是英文的,鉴于冶金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答题也全部用英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目前采用的是答题方式是允许中文,但是同时规定了选择用英文答题的学生将得到5~10分的奖励。

结语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立足行业,面向市场

报纸的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报纸办得好坏,评判也在于读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中国冶金报》是否具备“立足行业,面向市场”的功能,已直接关系到行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性,直接关系到报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中国冶金报》在脱离主管部委的同时,下大力气进行“两个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办报模式向市场经济办报模式转变;从机关报向行业商报转变,提出要“贴近行业、贴近市场、贴近读者”。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坚决树立为目标读者服务的观念。把目标读者主要定位于以钢铁为轴心的大市场,包括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科技层。既要及时国家、行业和协调机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信息,又要下力量为目标读者提供他们需求的实用信息,把报纸办得“有用,好看”,起到引领行业和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最终打造成一份涵盖冶金及相关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性经济信息商报。

在办报过程中,报社不断研究行业和相关市场的变化、走势,抽调较强力量,组成专门机构连续不断地搞读者调查。据此,报纸每年都在进行改版、调整,报道领域也由过去报道钢铁生产行业,扩展到相关行业、非钢产业、营销物流等8大板块,并先后推出《原料辅料导刊》、《装备技术导刊》、《钢材流通导刊》、《国际钢铁导刊》和《冶建、钢构导刊》等;在信息报道深度化、专题化、权威化、市场化、实用化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受到目标读者的欢迎。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中国冶金报》刊登的新闻和信息,为他们适应市场、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有价值的可靠依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同志多次赞扬说,《中国冶金报》越办越好,报道面越来越宽,影响力越来越大。

报纸“有用、好看”,新闻信息准确可靠,吸引了更多的目标读者。虽然企业普遍实行扁平化管理,一些单位订阅量有所降低,但发行领域内企业数量大幅度提升。在多数行业报发行量下降的情况下,该报连续4年稳中有升,而增量以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的有效目标读者为主体,读者结构更趋合理。

为了进一步满足钢铁企业渴望了解上下游行业和供应商市场行情的需求,主动在本报通过广告宣传推介,更有效地把产品技术介绍给目标消费者,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更可喜的是相关行业,如机械制造、石油、造船、汽车、家电等许多企业都开始以《中国冶金报》为信息渠道。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反映,他们要看的第一张报纸就是《中国冶金报》,既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对冶金行业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又能了解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行情、动态和走势。在这个过程中,广告额大幅度增长,尽管钢铁业属于广告关联度低的行业,但广告额连续5年创历史新记录。

以引领性报道占领市场

几年来,《中国冶金报》逐步形成了“面向市场、整合资源、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培养人才、做精做强”的办报思路,在不断完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新闻信息定位,反映市场动态、展现市场环境的同时,努力开拓研究市场趋势、高端分析研讨等深层次报道领域,大力提升新闻信息品位,进一步强化引领行业和企业科学发展的舆论能力。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6次强调节能环保问题后,《中国冶金报》立即详细规划了重点宣传报道思路,专门开设了《节能减排,钢企业努力》专栏,报道内容既突出节能环保意义,又介绍先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又以抓问题透视的方式,启发行业和企业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对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其中, 《我国环境保护首次引入“企业自愿”的推进方式》、《让工业“渡”有个好归宿》、《济钢高炉成功演绎“清道夫”》、《季节性缺水地域何以载起千万吨钢》等有事实、有分析、有预测的重点报道,业内决策者普遍评价这些文章真正启发了他们的思路。

我们提倡在采集整合新闻报道和信息时,努力做到对企业、行业和相关行业经营发展决策和重大举措有指导性意义,引领目标读者尤其是决策层读者及时、准确、详细地了解区域市场、行业市场和全国相关市场及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为此,我们要求全体编辑、机动记者、驻站记者要努力做到立足行业、区域和企业,把视角放宽到上下游、相关行业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全球经济走向的宏观领域。首先从全局着眼,把新闻事件和信息价值放到更大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去衡量,把内涵放在与外部的联系中分析、比较,尽量提高作品的含“金”量。在我国钢铁工业加快推进全行业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的进程中,《中国冶金报》抢先一步,推出“全球钢铁业结构调整之路”系列报道,分别对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钢铁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进行了深度剖析,重点突出了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和市场;大力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联合重组,提高全行业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行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等内容,为行业和企业贯彻国家对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落实科学发展战略,提供了准确的重要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新闻信息引领行业和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冶金报》下大力量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其中,主要是:1.产业资源与行业资源。努力建立健全本报与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技术领域的联通网络,保持密切沟通渠道,做到资源共享双赢,力争及时他们的政策性甚至是指导性的相关调控措施;2.专家资源。做到政府信息和专家资源相结合,尤其重视同权威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信息服务。3.加强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沟通,反映需求,了解供应和服务动向;4.国际资源。进一步密切与《铁钢新闻》等国际冶金权威媒体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广泛联络并及时国际国内权威部门和媒体对国际同业及相关行业的权威信息;5.新媒体资源。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平台及各种电子报刊的资源收集整合,为目标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咨询服务。

几年来,这些措施和办法收到了好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带有决策参考意义的重要引领指导性报道和分析文章在《中国冶金报》上刊登,在2007 年3月份的“两会”报道中,报社组织记者采访编发了“政协委员把脉――自主创新,钢铁业的劣势在哪里?”等文章,在业内引起极大的反响和关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阅读,并把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作为重要行业发展战略。中国行业报协会为此发出简报予以高度评价,吕华麟会长说,在行业报的“两会”报道中,《中国冶金报》真正突出了新闻引领作用。

目前,《中国冶金报》已不仅仅停滞于挖掘新闻信息源,更注重发掘思想源、分析源、预测源,不仅仅为读者提供对新闻信息事实的概括和描述,更致力于提供对事件与现象的分析,提供对重要内容的解读,为引领和指导企业及至行业的决策与重大举措提供准确依据,甚至为国家调整政策措施有所贡献。

人事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

《中国冶金报》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1999年经上级批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废除干部终身制,包括副社级(副司局级)干部在内实行全员聘任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加强考核,动态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后,社级副职由5人减为2人;中层干部减少20%;全社员工精简27%,其中行政后勤人员减幅超过60%;开始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同时,对中层以上干部实行聘任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对日常出现问题的及时批评教育;对考核称职率低于1/2的干部原则上免职或降职。几年来经过两年一届的中层干部述职竞聘,有5人由于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不合格落聘或被免职,做到了能力大小靠业绩体现,群众基础由测评决定,综合素质经组织考核。同时,做到对下岗职工妥善安置生活。几年来,只要报社出现岗位缺员或新设岗位,都及时通知他们按程序参加竞聘。7年来,已有5人重新竞聘上岗。通过钢性政策和柔性政策相结合,广大职工亲身感受到了报社的人文关怀。

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引导职工切实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活力,变革人的思维,调整人的心态,激发人的热忱,开发人的创造力。

《中国冶金报》用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致力于把报社办成学习型组织,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尤其是引导记者、编辑自觉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岗位和未来个人发展需要。2007年以来,已请专家、学者讲授国家宏观经济、行业和报业形势及发展趋势20余场次。每年还投入数万元充实专业图书资料,并给一级编辑、记者配备了相关工具书。同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鼓励员工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已有3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7人参加研究生班学习。

人才的成长也是组织的成长,大力提倡编辑、记者形成自身的核心专长。这就是引导大家详细了解企业、地区、全行业、相关行业以至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正确判断自己的新闻信息产品有没有市场潜力,有没有被读者认可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实用价值;引导大家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品位;使自己的工作设计、专长调整与企业、行业、相关行业以至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形成高超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快速的行动能力和协调整合意识,使个性作品与报纸整体有机结合,形成品牌效应。

为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冶金报》在每年评选优秀记者、先进记者站等奖项的基础上,又先后设立了首席记者制、新闻工作开拓奖、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其中有记者7人次被先后聘为首席记者,40余人次获得新闻工作开拓奖。

同时,报社还不断探索更加公开、公平、规范、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提供“赛马”机会。2006年6月,经周密安排,在竞聘本报《国际钢铁导刊》主编过程中,放宽了过去在工作时间和职级过渡上的限制,结果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以最高成绩上任。目前报社已有6名青年同志经竞聘成为岗位主管,成为工作骨干和中层后备力量。

多种传播渠道协调互动

中国报业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出现了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诞生后,媒体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这对我们新闻信息的引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这个变化,《中国冶金报》经过充分准备,于2006年7月23日正式开播了《中国钢铁新闻网》。目前运行顺利,日均IP访问量和日均PV浏览量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为强化本报新闻信息引领性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冶金经济内参》增版并加强了带有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信息报道,实现了信息量和信息领域的突破,保持了行业内同类信息刊物发行量之首的地位。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China Metallur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金属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356

国内刊号:11-3729/TF

邮发代号:18-2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冶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创刊于1991年,现为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及鄙。作为中国金属学会的会刊,《中国冶金》是冶金行业唯一具有科技政策和技术导向性、多专业性、实用性的全国性综合类科技期刊。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2.日本钢铁联盟管理体制研究李拥军,LIYong-jun

3.2000-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杜立辉,聂秀峰,刘同合,DULi-hui,NIEXiu-feng,LIUTong-he

4.国内外经济形势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MetallurgicalIndustrialPlanningandResearchInstitute

5.福建钢铁工业现状及其钢材市场潜力分析高真凤,黄宝,何立波,GAOZen-feng,HUANGBao,HELi-bo

6.不动产管理——后危机时代企业价值提升的战略途径韩贞,赵光华,HANZhen,ZHAOGuang-hua

7.加快软实力建设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发展肖瑞敏,XIAORui-min

8.凌钢应对危机和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张续龙,祝刚,ZHANGXu-long,ZHUGang

9.浅谈作业长的基层管理欧阳飞跃,AUYANGFei-yue

10.对基础管理的反思冶金经济与管理 丁宁,DINGNing

11.钢铁设计企业过冬人才战略郑大伟,ZHENGDa-wei

12.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的影响及对策何培育,HEPei-yu

13.推行清洁生产实现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刘涛,LIUTao

14.钢铁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探讨李景云,LIJing-yun

15.对钢铁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俞文琦,YUWen-qi

16.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研究张英,ZHANGYing

1.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部,EditorialDepartmentof《YEJINJINGJIYUGUANLI》

2.对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参加国际钢铁大会有感董贻正,DONGYi-zheng

3.日本钢材流通中的物流与商流李拥军,LIYong-jun

4.企业物流过程中的金属平衡实证研究董效林,DONGXiao-lin

5.钢铁企业煤气系统节能探讨熊超,XIONGChao

6.2010年方大特钢含铁原料结构的优化思路徐冬华,舒红英,喻辅成,XUDong-hua,SHUHong-ying,YUFu-cheng

7.关于电炉钢成本竞争力的分析李志芳,LIZhi-fang

8.2001-2009年我国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经营状况分析杜立辉,游杰刚,吴殿峰,DULi-hui,YOUJie-gang,WUDian-feng

9.中东北非地区钢铁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李金玲,焦弋,LIJin-ling,JIAOYi

10.JFE钢铁公司的环境管理绩效介绍袁宇峰,YUANYu-feng

11.厂商银业务在钢铁企业的应用李国清,宋长荣,彭蓉,马文莉,冯梅,LIGuo-qing,SONGChang-rong,PENGRong,MAWen-li,FENGMei

12.钢铁企业在微利时代提高创效水平的路径分析吴震,WUZhen

13.资源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江苏银茂集团主动实施转型发展的成功探索倪冈,杨智强,许虎,NIGang,YANGZhi-qiang,XUHu

14.浅谈岗位轮换管理模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袁新华,YUANXin-hua

15.基于垄断竞争视角的中国进口铁矿石市场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宏剑,刘义生,WANGHong-jian,LIUYi-sheng

16.企业导师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贾建锋,任蕊,李姝,李彦彬,JIAJian-feng,RENRui,LIShu,LIYan-bin

2.2009年钢铁企业重组及对集中度指标的影响李拥军,LIYong-jun

3.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无缝钢管生产的影响分析李晓红,LIXiao-hong

4.我国铁合金行业的产能产量、盈利能力及企业数量演变杜立辉,高鹏,范常胜,DULi-hui,GAOPeng,FANChang-sheng

5.对"后危机时代"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陶恩魁,TAOEn-kuig

6.西北钢铁企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以包钢为例刘建华,郝海燕,LIUJian-hua,HAOHai-yan

7.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风险与经济对策张和平,ZHANGHe-ping

8.非典型性用工的法律风险及控制宋春蓉,SONGChun-rong

9.从技术装备看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对策韩明霞,乔琦,孙启宏,HANMing-xia,QIAOQi,SUNQi-hong

10.冶金经济与管理 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由晓旭,YOUXiao-xu

11.海外并购热的冷思考刘晖,黄玲,LIUHui,HUANGLing

12.对区域钢铁产业并购重组的再思考——产业链纵向整合视角王晓燕,王宏剑,WANGXiao-yan,WANGHong-jian

13.SA8000与国际劳工标准孙训爽,卫薇,SUNXun-shuang,WEIWei

14.对我国冶金矿山三大税费的几点质疑王明宇,WANGMing-yu

1.正确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工作汤毅

2.2009年重点钢铁企业钢材渠道流通情况分析李拥军

3.影响我国电炉钢发展的电力因素研究阎波,何培育

4.世界主要焦炭产销国家及企业供需形势分析杜立辉

5.河北省钢铁产业SWOT分析张玉柱,胡长庆

6.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海外并购矿产资源的对策研究吴红斌

7.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的经营实践研究袁宇峰

8.国际钢铁企业利润率、市场集中度和经营效率分析蒋为清

9.对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思考刘晖,薛俊

10.新劳动合同法规环境下农民工管理浅析朱足州,陈维民

11.国外钢铁企业文化的启示成华HtTp://

12.钢铁企业文化测评考核体系探讨李莹

13.浅论八一钢铁的合同管理与信用体系建设孔祥军

14.湖北省工程勘察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李云梅,周光汝

15.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徐皓,洪渊,熊松

1.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李新创,LIXin-chuang

2.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李泊溪,LIBo-xi

3.关于中国钢材交易市场运行特性的分析李拥军,LIYong-jun

4.构建防范投资风险的财务监控体系冶金经济与管理 谢国安,唐小峰,XIEGuo-an,TANGXiao-feng

5.我国钢铁原料准备技术进步与展望金晖,JINHui

6.钢铁工业与低碳经济刘晖,薛俊,LIUHui,XUEJun

7.烧结烟气脱硫是钢铁行业二氧化硫减排的关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节能环保中心,Energy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CenterintheMetallurgicalIndustryPlanningInstitute

8.钢铁工业铁矿原料含硫组分基本状况剖析柏林霖,BAILin-lin

9.金融危机中我国钢铁市场的"危"和"机"吴晓东,WUXiao-dong

10.美、日、韩三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演变及启示杜立辉,徐熙淼,DULi-hui,XUXi-miao

11.河南钢企发展汽车用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刘振刚,LIUZen-gang

12.钢铁业的服务化发展趋势与钢铁企业的应对措施李国清,LIGuo-qing

13.2010'中国钢铁年度咨询报告即将出版

14.武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邓虹峰,DENGHong-feng

1.转换钢铁工业发展模式增强我国钢铁话语权张群,ZHANGQun

2.对中国钢铁工业深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李拥军,LIYong-jun

3.烧结工艺特性对二氧化硫减排的影响探讨刘文权,LIUWen-quan

4.安钢低成本运营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张予芳,徐秀腾,ZHANGYu-fang,XUXiu-teng

5.2008年不同规模和所有制钢铁企业盈利能力比较杜立辉,王兴艳,DULi-hui,WANGXing-yan

6.安赛乐米塔尔经营形势分析齐殿威,高真凤,QIDian-wei,GAOZhen-feng

7.JFE集团可持续经营研究袁宇峰,YUANYu-feng

8.对加强钢铁企业协力工队伍管理的思考陈芳义,CHENFang-yi

9.冶金经济与管理 从"力拓"案谈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刘晖,徐燕婷,LIUHui,XUYan-ting

10.辽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来自上市公司年报2003-2007的证据李宁清,张晶,LINing-qing,ZHANGJing

11.工程建设项目超投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王成铭,WANGCheng-ming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冶金工程是一门研究从矿石(或其他金属资源)中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学科,可以分为化学冶金学(Chemicalmetallurgy)和物理冶金学(Physicalmetallurgy),如图1所示。从矿石提取金属的生产过程称为化学冶金学;通过成型加工,制备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或合金材料的学科称为物理冶金学。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化学冶金学为主,包括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有色金属冶金等课程。尽管也开设金属学,材料加工技术等课程,但内容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2007年,本文开始承担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材料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从事钢铁生产、科研的经历,根据自己对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的理解,以拓宽毕业生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教学重点调整为“塑性加工及物理冶金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思路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拓宽专业、宽口径专业教育已成为冶金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冶金工程专业设置涵盖了钢铁冶金专业、有色冶金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改变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由“对口”向“适应”转变的进程。但是,也应认识到,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物理过程在冶金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传统冶金)同等重要。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以化学冶金学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适当增加、补充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理冶金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大有裨益的。首先,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是冶金工程学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例如钢铁生产是从铁矿石中提取钢铁并加工成钢材的过程,包括炼铁(焦化、烧结)、炼钢、精炼、连铸、轧钢、热处理等工艺环节。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尤其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兴起,更是将炼钢、连铸、轧钢等工艺环节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性能合格的钢材,需要控制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化学冶金学可以解决化学成分控制的问题,在钢铁生产中由连铸之前的工艺环节完成,最终的组织状态则通过后续的成型加工和热处理实现。可见,钢铁生产需要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解释并解决钢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化学冶金,尽管也开设了金属学等课程,但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对钢材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不甚了了,无法对钢铁生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其次,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通过物理冶金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对化学冶金学的深入理解。例如:冶金过程热力学中自由能的计算,是判别、变更或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趋势、方向和达到平衡态的手段,运用热力学计算可以分析钢中元素的氧化还原问题。由于Cu氧化的标准自由能和铁相比更高,在炼钢吹氧过程中,将被铁保护而不被氧化。而铜是钢材热加工产生热脆的有害元素,这是由于加热过程中铁被氧化,铜在轧件表面富集,成为液相后沿奥氏体晶界渗透,弱化晶界而造成热塑性降低。所以,只有通过配料降低钢中的Cu含量。这样,就会对Cu在钢中的危害、控制及氧化还原的热力学条件有了系统的认识。可见,通过物理冶金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冶金过程热力学中元素氧化还原的规律性,认识到合理控制化学成分的必要性。另外,物理冶金课程在冶金工程专业的引入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毕业生的适应性,促进将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钢铁生产中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只有具备了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才能使毕业生对操作岗位的工艺特点和目的要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才能对复杂工艺环节的影响因素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市场疲软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影响,压缩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率空间,而且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新产品开发更需要具备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对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Ti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开发主要是利用了纳米尺寸TiC的沉淀强化作用,需要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来实现,但由于钛容易氧化的特点,必须在精炼后期用铝充分脱氧后加入钛才能提高其收得率。通过类似产品开发的实例,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实践

依据冶金工程的专业特点,结合多年现场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经历,本文自2007年起在冶金工程专业开设了“塑性加工及物理冶金理论“课程。由于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主要是武钢、沙钢、兴澄等钢铁企业,课程重点针对钢材塑性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冶金问题,讲解塑性加工的原理、工艺以及物理冶金学理论,包括化学冶金的产品再加工和热处理产生的金属及合金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金属材料的机械、物理、化学、工艺性能的变化。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此时钢铁冶金、冶金物化和金属学等相关教学已经结束,学生具备了化学冶金的基础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钢铁生产流程和工艺环节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设置为3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以下5个部分:(A)介绍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及物理冶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B)介绍钢材的分类,重点使学生认识钢材的用途,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成分、组织和性能的要求;(C)轧制工艺学,包括轧钢生产基本工序、轧机分类、组成和布置形式、厚度和板型控制等;(D)轧制原理介绍,包括塑形加工基本概念、轧制过程基本概念、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延伸和宽展等;(E)物理冶金概论,强韧化机制,热变形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微合金化元素的作用,等。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由于教学内容是本文多年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并加入许多最新成果和图片,知识贴近实际而新鲜;注意收集国内外文献、会议资料和各大钢厂的生产实例,内容生动直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钢材按用途分类,结合西气东输的工程建设讲述管线钢的强度级别和性能要求;建筑用钢的讲解则展示了鸟巢、水立方美仑美奂的图片及其中钢材的使用情况。授课过程中摈弃了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采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以不锈钢为例,先介绍不锈钢的相关知识,由不锈钢的金属学问题、耐蚀原理讲述配料熔炼法、返回吹氧法和高碳真空吹炼法3个阶段的发展历史。最后,重点讲述碳的选择性氧化———奥氏体不锈钢冶炼的去碳保铬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不锈钢的生产工艺以及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外,注重生产实习和实践环节中物理冶金的教学。在钢铁企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期间,结合对中厚板、热轧带钢和棒线材生产线的参观,在介绍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基础上,为学生重点讲解轧制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性能变化及微合金化元素的固溶和析出规律。使学生认识到轧制和冷却中组织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相变和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过程交织在一起。在为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讲座中,也注意把物理冶金学的知识贯穿其中:以瑞典SSAB公司为例,用英文幻灯片讲述钢铁的生产流程;结合最新资料介绍国际和国内钢铁生产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的综合知识介绍管线钢、汽车板等专用钢种的产品开发实践。在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依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确定产品开发、组织性能分析、强韧化机理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题目,加深毕业生对物理冶金学的认识并掌握物理冶金的研究方法,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踏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做好准备。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三件事与三百件事

1953年3月20日,重工业部召开全国厂矿长会议,王鹤寿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三件事与三百件事》的重要讲话。所谓“三件事”,是指当时重工业部进行企业整顿要办的三项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即计划管理、建立责任制和加强技术管理抓产品质量。所谓“三百件事”,是指各厂矿领导要求重工业部帮助解决或厂矿本身在日常工作中所要解决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王鹤寿明确指出:三百件事甚至比三百件事还要多得多的各种具体问题,不能说不重要,部里和企业都应该一件一件地去妥善解决。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去解决,一种方式是无计划、无中心地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结果可能是对所有工作都不加分析,不加区别,使工作陷入被动,使领导干部被日常事物和各种文件所埋没,成为辛辛苦苦的事务主义者。另一种方式是将所有日常工作先让各职能部门去处理,领导者则对这些部门经常加以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应当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几件对工作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大事,紧紧抓住这些大事,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找出具体解决措施来。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一个企业主要抓对本企业的进步、对改变企业落后面貌起决定作用的一两件或两三件关键性的事情从头到尾研究清楚,提出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几件主要事情办好了,其他事情也会带动起来。

三大五中十八小

1957年8月4日,王鹤寿代表冶金工业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总结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安排(草案)》中,提出了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所谓“三大”即当时已经开始建设的鞍钢、武钢、包钢三大基地。“五中”指选择了五个有发展前途的、可以建成年产30万到100万吨钢的中型钢铁厂,即:山西太原、四川重庆、北京石景山、安徽马鞍山、湖南湘潭。前四个是扩建,后一个是新建。“十八小”指规划在十八个省、自治区建设十八个年产10万到30万吨钢的小型钢铁厂。“三大、五中、十八小”的布置,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贯彻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具体行动。新的方案上报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后,等中央领导同志极为重视。陈云同志幽默地说:“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好,符合中国国情。”同志也高兴而风趣地说:“你们有了十八罗汉,好嘛!”

“三大、五中、十八小”方案执行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的中型钢铁厂现在已发展为大型钢铁厂,小型钢铁厂也都已发展成为地方骨干企业,而且在数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从总体上看,除以后新建的攀枝花、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外,现今的钢铁工业还是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王鹤寿领导制定的“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方案,不仅在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上,而且在布局的合理展开上,都起了历史性的奠基作用。

三冤案

十一届三中后,王鹤寿参与领导“”和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2月,王鹤寿部署成立刘少奇案复查组。在调查核实期间,他亲自听取外调人员和复查小组的汇报,亲自翻阅调查材料、批阅调查报告,要求复查人员对所有的定罪材料,一定要逐项核实。经过10个月的严谨工作,王鹤寿组织起草了《关于为“刘少奇案件”的复查报告》以详实的材料证明了强加给刘少奇的各种罪名是不成立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正式为刘少奇同志,使我党有史以来最大的冤假错案得以昭雪。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9篇

但是,这种“四化”意识在促使国人自省的同时,也让中国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横向的比较使人们发现,中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奋斗,“赶超英美”不仅仍然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甚至比人家落得更远。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远远地把我们甩在身后。强大的反差反过来促进了人们要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愿望。

这种意识当然是好的,但另一面也带来了盲目躁动、急于求成的情绪。1978年“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把发展速度问题提高到政治问题的高度,指出:“建设的速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

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1976年到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有这样一组数字:到1985年,钢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原油产量要达到2.5亿吨。从1978年至1985年,建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党中央认为,靠中国自身的力量达不到这样的速度,要利用外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这一年,我国引进了22项大工程的成套设备。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即为其中之一。

宝钢引进的过程

1977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以及接见全国冶金工业工作会议代表的讲话中,强调钢的重要性:“我们确实想钢啊!想得很哪!全国人民都在想,世界革命人民也跟着我们想啊!想多搞一点。没有钢,什么农轻重都上不去。”提升钢产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引进钢铁成套设备,是当时人们的共识。

1977年9月,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率领包括国家计委在内的“中国金属学会”代表团访日。回国后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中,考察团认为,从日本引进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把中国的钢铁工业搞上去,正逢其时。

这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新日铁君津制铁所。他对陪同的新日铁会长稻山嘉宽和社长斋藤英四郎说,你就照这个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设一个。

11月,中央政治局在听取冶金部关于钢铁工业长远规划计划时,对从日本引进技术和装备建钢铁厂就有所讨论。稍后,政治局又经过几次讨论,决定从“新日铁”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建厂。下旬,国家计委、冶金部、外贸部联合向国务院呈上了《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装备,加速钢铁工业的报告》,建议“抢建上海炼铁厂”,“拟引进两座4000立方米高炉”,“拟在1980年建成第一座高炉”。这个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并指示:“对于支付能力,首先要立足于出口和各方面节约外汇。”11月29日,李先念接见日中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委员长、新日铁会长稻山嘉宽,谈及双方合作建设大型钢铁厂时,稻山积极回应。于是,1978年3月30日,中央正式批准了宝钢建设项目。

这个大型项目落户上海,与上海钢铁业的发展现状及上海市委的积极争取有很大关系。

上海钢铁厂曾是我国重要钢材生产基地之一,钢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1/5。但上海的生铁产量却仅有100万吨,缺口需要从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调运,令计划、调拨、转运部门头疼不已。当得知冶金部有从日本引进钢铁设备的消息后,上海市委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应当积极争取将这一项目放在上海。时任上海市委领导的苏振华、倪志福、彭冲、林乎加、陈锦华等,为了能在与其他省市的竞争中获胜,都分别找中央领导人“攻关”;而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冶金部则支持上海。国务院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到上海考察,经过全面权衡,最后决定把第一套引进项目建在上海。

1978年12月22日,即标志中国历史大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当天,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日本新日铁公司在上海签订了关于订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套设备的总协议书。23日,宝山钢铁总厂正式开工建设,预定分两期、用7年时间建成。

在质疑声中坚持“干到底”

宝钢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甚巨。很多当初没有全面考虑的问题,开工后都暴露出来。公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钢铁厂需要新建配套;华东电力、用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一个宝钢就更困难。1979年6月在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会议的发言中,李先念谈到这种情况时说:“宝钢放在上海是为了解决调铁的问题。开始并不想搞这样大的规模,由于高炉很大,上海现有钢厂吃不了这么多铁,发生了‘大茶壶小茶碗’的问题,于是增加了炼钢、轧钢设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钢厂。”

为配套设备而引起的宝钢追加投资,自然引起人们的议论。为什么议论?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已经意识到此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冒进”倾向。

1979年1月6日,邓小平同余秋里、方毅、谷牧、康世恩4位副总理谈经济建设方针问题时指出:我们要从总方针来一个调整,先搞那些容易搞、上得快、能赚钱的,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今年计划有些指标要压缩一下,不然不踏实、不可靠。3月21日至23日,国家计委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修改1979年计划的建议,指出1978年建设规模搞大了,引进搞急了,钢搞多了,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要下决心进行调整,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工业速度由12%降为8%。4月5日至28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李先念作报告,确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同意并批转国家建委党组《关于改进当前基本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认真清理在建项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对那些不急需和不具备条件的建设项目,实行停、缓、并、转、缩,以便腾出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薄弱环节和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设施的建设,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协调起来。

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1978年引进的一批大项目提出了种种质疑。破土动工不久的宝钢要不要停建或者缓建,成为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

既然调整的重点是缩短基建战线,尤其是钢铁工业,而宝钢预算总投资为200多亿元,是建国以来引进和建设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理应下马。有的部门甚至提出了上百条不同意见,甚至把宝钢说成是“洋冒进”的产物,强烈要求停建。

而在中央高层,对此也有过议论。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都表过态,宝钢不下马,要干到底,要勇往直前。可是,面对各种意见,中央不得不谨慎地考虑这个问题。

1979年2月15日,李先念在冶金部一份简报上批示:有的同志对宝钢有意见,冶金部这份简报究竟如何?我建议谷牧同志找些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展开辩论(如有时间的话),不过工程进度还是不变为好。

5月底至6月初,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到上海,对宝钢建设问题作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专家干部的意见。6月16日开始,国务院财经委员会连续召开四次会议,专题讨论宝钢工程问题。在第一次会上,陈云和李先念分别在会上作了讲话。陈云强调,对这个工程要“干到底”,“店铺开门不怕买卖大”。又特别指出:“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是为了取得经验。宝钢是四化中的第一个大项目,一定要做出榜样来。”李先念则坦陈肺腑之言:“有生之年不多了,想把国家搞得好一些,搞点实力起来,你弱了,人家不理你那一套!”最后,他要求全国“各条战线都要支持宝钢”。

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到宝钢工地视察。他表示:我们现在要搞四个现代化,宝钢就是现代化的象征。不要对宝钢泼冷水。搞现代化,就是要有气魄。

7月21日,邓小平到上海视察。他在接见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时明确表示:“宝钢国内外议论多,我们不后悔,问题是要搞好。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1979年9月,他在中央一次会议上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中央和国务院20个部、委、局、总局、银行,研究宝钢建设的具体措施。9月,李先念批准了国务院财经委和冶金部等单位关于宝钢建设的肯定性意见,邓小平等均同意。宝钢在“调整”声中得以继续建设。

“下马风”再次吹到宝钢

1980年国民经济的三年调整进入第二年,为了加大调整力度,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取代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宝钢的建设问题,又一次成为自上而下关注的焦点。引发这一焦点的是,宝钢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基础桩位移的问题。

1980年夏季,正在打桩的宝钢初轧工地发生了桩基位移。消息不胫而走,社会上议论再起:“宝钢地基松软,今后可能滑进长江。”

尽管宝钢请来了宝钢顾问委员会的顾问、专家、教授们,经过现场踏勘,认为“大面积土建位移属于正常情况”,“位移量并未超过上限”。然而,桩基位移以及其他宝钢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检查了因1977年特别是1978年经济建设上的高指标、新冒进所造成的一百几十亿元的财政赤字”,宝钢问题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北京、天津、上海等代表团的人大代表就宝钢建设问题4次向冶金部提出质询。代表们共提出60条意见,归纳为:为什么要上宝钢;厂址为什么选在上海软土层;宝钢会不会增加上海的环境污染;关于桩基位移;宝钢投资是不是无底洞;进口矿石有没有保证。冶金部部长唐克等诚恳地向代表们汇报了有关情况,表示要认真听取代表们的意见,一定要建设好宝钢。《人民日报》公开报道了这一事件,更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1980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在全国省(市)长会议上,提出了宝钢工程是否停、缓建和下马的问题。不久,国务院正式通知上海:宝钢工程“一期停缓,二期不谈,两板(指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退货”。11月4至5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决定:宝钢工程一号高炉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推迟到1984年建成;二期工程全部停、缓建。

12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再次讨论宝钢工程调整问题,决定:宝钢二期工程停建;关于一期工程是否继续建设,采纳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的建议,组织专家论证;同时,要求宝钢现场保持稳定,做好停、缓建工作。会议提出,宝钢工程建设“要调整、退够,要下好。”

12月30日,兼任宝钢工程指挥部政委的陈锦华向国务院领导写信,陈述对宝钢工程调整问题的意见。为了“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陈锦华建议“不作下马处理,而叫缓建,即在国家给宝钢安排下马必不可少的开支金额内增加几千万元,让工程缓中求活”,“……只需再增加3亿元投资,总支出保持4亿元水平,即可细水长流、缓中求活,工程不致完全中断。”

由国家计委、建委主持召开的宝钢一期工程建设论证会,1981年1月7日至11日在北京、12日至31日移至宝钢现场举行。中央17个部委,上海有关委、局、院校,以及宝钢工程指挥部、宝钢顾问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和教授200多人参加论证。经过论证,形成三种意见:一、停建,将到岸设备分到其他钢厂;二、按原进度继续建设;三、缩小规模、延长工期、分段建设,再花25亿元投资,把已投入的103亿元的工程救活。

1981年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宝钢问题会议,听取宝钢论证会的情况汇报,决定宝钢自备电厂继续建设。8月7日,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计委、建委联合发出通知:宝钢一期改列为续建项目。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0篇

4.强化资源掌控实现做大做强蒋雄伟

5.保障供给环节优化产业链结构魏征

6.人才蔚矿业兴吴山林

7.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周建良

8.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探讨杨津,李瑞萍

9.加强目标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叶文芳

10.强化融资管理优化资金配置助推水钢持续健康发展魏林斌

11.降低财务费用的措施冶金财会 严红

12.大型冶金矿山企业预算管控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张凌

13.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监督王强

14.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钟慧敏

15.防范税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胡志英

16.实施内部控制完善企业管理王志勇

17.健全钢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何凤

18.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与防范孙晓春

19.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潘新红

20.业源于学精于勤郭世愿

21.多读多思多练写好财会文章王闺芳

22.从财会角度思量论文写作邵启明

2.办好《冶金财会》为推进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服务——在2010年《冶金财会》通讯工作暨"三优"表彰会议上的报告李沛林

3.关于表彰《冶金财会》优秀论文、优秀通讯员和优秀组织发行单位的决定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冶金财会》杂志社

4.安全生产费财务管理变革及对税收的影响于红红

5.银行承兑汇票纳入现金流量表的探讨胡浩雨

6.加强财务管理化解企业风险姜林

7.提高预算管理质量的探讨姜旭海

8.增值成本管理在鞍钢的应用杨建伟,秦连玉

9.建立内控管理机制努力降低成本费用牛岩岭

10.唐钢炼铁厂降本增效实践陈平

11.企业成本计算方法概述李志红

12.对会计信息化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张惠芳

13.对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探讨张芙

14.浅议会计电算化管理王凤艳,邱子香

15.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侯凤兰

16.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樊艺峰

17.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朱秀

18.绿色会计与GDP曲立峰

19.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李春霞

20.冶金财会 保理业务探析黄本春,代宁

21.搞好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学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体会与思考《冶金财会》编辑部

2.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形势与战略思考戚向东

3.搞好尾矿利用深挖资源潜力——对实施《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年)》的思考与建议李沛林

4.增值税转型对钢铁企业现金流量及财务报表的影响牛君

5.视同销售业务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分析李峰辉

6.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张春林

7.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罗有良

8.加强铁矿山企业成本管理李清泉

9.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有关问题徐爱明

10.开展周成本核算提高企业效益——新(余)钢集团推行周成本核算的实践姜林

11.加强财务分析促进企业管理陈华

12.也谈资金管理于鑫,熊俊

13.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胡志英

14.如何在电算化系统下加强会计业务的内部控制李玲

15.谈内部审计取证的原则及方法王仰霞

16.选择适当方法进行纳税筹划樊艺峰

17.加强存货管理提高企业效益高小玲

18.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张芙

19.合理计提煤矿安全费用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刘明燕

20.钢铁企业期货套保业务的风险管理魏风

3.《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应用蔡继红

4.细节在成本费用管理中不容忽视麻国静

5.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姜旭海

6.深化班组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牟伟

7.降低配合煤成本的主要措施张春林

8.如何控制钢锭生产成本冶金财会 杨应辉

9.浅谈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的管理王鸿雁

10.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钟慧敏HtTp://

11.用精细化理念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张芙

12.谈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何忠瑞

13.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毕晓红

14.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薛雅娟

15.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杨胜明

16.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于鑫

17.对企业纳税筹划成本的思考李宝峰

18.SAP系统环境下提高财务数据准确性的方法李峰辉

19.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实践李玲

20.浅析融资租赁武世清

21.会计政策委员会在大型企业集团中的应用孟祥云

22.浅析企业零库存管理李春燕,李志青

23.加强合同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黄珍英

24.特钢企业存货风险管理探析王娟,章青云,杨晶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唐钢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王俊杰,王宏剑

3.邯邢区域铁矿石巿场分析王军

4.八一钢铁关联方交易事项的确认及规范性运作孔祥军

5.财务危机预警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陈华

6.加强信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李新英

7.冶金财会 谈企业信用销售政策的管理徐正德

8.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及税务处理黄修立

9.新准则体系下如何改善首钢集团财务状况李军

10.企业合并会计与税务处理彭方成

11.刍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周立媛

12.对加强钢铁企业销售分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张超

13.降低成本的途径薛根深

14.浅议企业成本控制秦帅英

15.强化成本管理持续降本增效周俊华

16.倒逼机制在水钢的建立与实施魏林斌

17.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李冰,尉旭红

18.存货的内部控制王鸿丽

19.建造合同中涉及金属结构件制作的纳税筹划郭燕勤

20.注重纳税细节降低企业成本庞红

21.出口退税业务中应注意的问题李金兰

22."小"涂料、调室温、节能减排功效大——鹏云牌太阳热反射隔热涂料简介

23.大型钢铁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应用研究赵峰,郭伟达,赵蕾

2.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全面预算管理裴建光

3.以营销评价为载体提升企业管理效益李秀英

4.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核算与管理王子京

5.系统集成在工程财务核算与管理中的应用段晓民

6.凭证摘要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段明瑛

7.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冉宏国,李献绰,顾洪玲

8.强化财务管理拓展管理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保证王凯

9.国内外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张嘉凤

10.谈施工项目成本分析刘义春

11.加强企业医院财务管理之管见张超

12.加强内部控制推进风险管理李娟

13.钢铁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探析牟伟

14.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冶金财会 孙玉艳

15.加强往来账款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樊艺峰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冶金工程专业 生产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17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keys of the entire teaching for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For the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i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years of efforts,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s deepening constantly, and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 further.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冶金工程是最具实践特色的工科专业之一,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主要面向冶金企业和相关研究和设计单位,因此生产实践环节的学习是重中之重。①但近年来,冶金行业整体形势的下滑,给学生的实践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②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同时构建对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成为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大难点。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针对上述问题,对生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对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建,以期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六大部分,而主要问题集中出现在校外实践,也就是生产实践环节。

1.1 客观条件的制约

(1)招生人数大幅增加。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开设冶金工程专业的高校及专业招收人数迅速攀升,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冶金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仅为50余人,而2014年包括一本、三本和专科的应届毕业生达到700余人,涨幅超过10倍,专业实践压力略见一斑。(2)企业支持力度下降。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和技术保密,并通过整合企业资源进行减员增效。而学生到企业实习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且学生毕业未必会到实习企业工作,特别是大批学生同时到企业进行轮岗式的生产实习,给实际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压力,而这导致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上积极性不高。

1.2 人员条件的制约

(1)年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在华北理工大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和繁重的教学压力下,专业在近五年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但所引进人才中仅一人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大多数年轻教师缺乏钢铁企业各生产环节的实践经验,甚至有部分教师非冶金工程专业出身,这就给实践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2)学生实践缺乏积极性。目前,钢铁行业处在产业调整阶段,毕业生大多走向偏远国企和民营企业,因此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变差,大部分学生开始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矛盾。生产实习也开始变得尴尬,部分学生为挤出时间复习考研科目,忽略了生产实践这一学知识的宝贵机会。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对钢厂的环境产生恐惧,专业认同感的下降,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3 评价体系缺失

目前,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成绩包括实习现场表现、网络炼钢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三个部分,这也是多年来遵循的固定模式。客观上讲,由于生产实践所占学分较多,成绩评定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学生本身就对成绩存在较多的疑问;另外最终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践收获,其结果无法起到应有的反馈效果。

上述原因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改革缺乏实践主体(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一方面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2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对生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具体措施如下。

2.1 与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我校通过加强和唐钢、邯钢、国丰等各大钢铁企业在科研、生产、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各种科技攻关合作,全方位地开展互助互惠的校企战略合作机制。企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需要专项技术,学校可以通过科技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制定青年教师企业培养计划

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起主导作用,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很大关系。针对当前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缺失的现状,学院积极与唐钢、国丰等合作企业联系,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的机制,联合设立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同时在考核和各类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2.3 高水平企业专家的引进

近年来,专业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退休老专家作为实践教师,在学生实践前后,为学生具体讲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老专家的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同时学生将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专家进行交流,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效果。

2.4 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学生的实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实习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障。提升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做好考研复习的准备工作,二是如何调整学生浮躁的心态。

教师在课程教授阶段,多以一个考研成功者的身份向学生传授考研心得,这也从另一方面保障了学生的实习安全。与此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在实习前,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设计一些专题,要求学生在实习中进行调研。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对所选择的专题进行讨论分析,在查找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专题报告和总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实习内容具有更具广度、深度;不仅强化了实习教学,还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总结、专题研讨能力,使学生对冶金生产过程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冶金工程专业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对学生生产实践的考核评价,一个是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整体评价。

3.1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对学生生产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即学生生产实践的最终成绩。原有考核内容除网络炼钢成绩相对较为客观外,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表现均带有较强的指导教师主观色彩,学生往往对成绩带有一定的疑问,因此制定一个客观量化的学生成绩评定指标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冶金工程专业的成绩考核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学生参加实践的出勤情况,包括课程讲座和生产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30%;二是课程讲座后的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5%;三是学生参加网络炼钢模拟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四是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后实习报告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在新的生产实践大纲修订后,学生的实习成绩并不是简单依靠报告字数,而是对实习报告所涉及到的关键点以及对相关内容的阐述情况进行给分,这样最为最终成绩关键部分的实习报告就有了相应的量化指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成绩的认可度。

3.2 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整体评价

生产实践的效果是以学生最终的收获来衡量的。为了更好地改革实践环节,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评判主体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冶金工程专业通过结合兄弟院校和专业的经验,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层次。③④⑤第一层次包括四个方面:实践教学背景评价、实践教学投入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每部分所占比重不同。实践效果最为重要,比重0.35;实践过程其次,比重0.30;实践教学投入比重0.25;实践教学背景比重0.10。

实践教学背景评价第二层次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三个方面。教学计划最为重要,比重为0.65,教学观念比重0.15,教学目的比重0.20。

实践教学投入评价的第二层次包括师资力量投入、实践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三个方面。师资力量投入最为重要,比重为0.55,实践基地建设投入比重0.25,经费比重0.20。

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第二层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监管及考核三个方面。教学方法最为重要,比重0.50,教学监管及考核比重0.35,教学内容比重0.15。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第二层次包括学生实践能力、改革与创新和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学生实践能力最为重要,比重0.55,社会认可度比重0.30,改革与创新比重0.15。

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然后在第七学期对学生进行匿名调查,以期更好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4 结束语

冶金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条件的制约,在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生产实践的考核评价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整体评价两个部分,以期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改革效果。

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专重点项目(编号:Qz1430-08)

注释

① 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1):51-53.

② 魏国,刘承军,沈峰满,等.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2(6):69-71.

③ 陶立新.基于MVC模式的通用教学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湖南:中南大学,2008.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3

一、钢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2003年,宝钢股份了首份环境报告,成为钢铁行业最早的社会责任披露报告,开创了我国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采用了年报附注内容或者单独报告的形式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内容,显示了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截止2016年5月,在沪深两市上市的钢铁企业共有58家,本文所选样本为沪深两市及未上市的钢铁企业。

(一)披露数量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钢铁行业的披露率在这些行业中比较靠前,远远超过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

图1显示2012~2015年我国冶炼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数和平均披露率。可以看出,在数量上,各年的报告数较为稳定,平均披露率呈稳定上升趋势。

(二)披露内容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冶炼行业在经济方面的信息披露率较高,在环境方面,对用水及排污的披露较少,在劳工方面,关于重大安全事故的披露还尚欠缺。而产品研发方面的信息披露率不到20%。

(三)审验情况分析

图2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情况,可以发现,我国钢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据各种各样,大多企业选用中国社科院、上交所、深交所和GRI G3等指南。

二、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

(一)披露形式不规范

目前为止,国内外存在着很多社会责任报告的指南。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指南进行引导。我国钢铁行业企业大多选用中国社科院、上交所、深交所和GRI G3等指南。但具体内容还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随意编写,内容详略不一。由于各个企业采用的报告模式不同,就会使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少可比性,信息使用者也就难以获取所需信息。

(二)内容不全面,缺少量化指标

从本文第一部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企业社会会责任报告一般都涉及经济效益,包括股东、客户、职工、供应商、竞争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生态环境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但是关于细分的内容披露并不全面。比如,大多数企业对于股东权益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内容披露只是提了一下,篇幅并不长。

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钢铁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大多数公司在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都是以文字表述为主,相关数据较少,缺少量化指标的披露。这使得披露没有实质内容,过于模糊。在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偶尔能够看到员工人数、社会公益事业捐助、对国家的税收贡献等一小部分的量化数据,但缺乏专业的量化指标,例如在经济责任方面的权益利润率、股东股利支付率等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经济指标;在环境责任方面的废钢综合利用率、单位钢产量耗新水量、环保投入率、单位能耗等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环境指标。

(三)缺乏第三方审验

从前文提到的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审验情况分析不难看出,钢铁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审验。公司披露的信息没有经过第三方审验,会使得公司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机构不多,这也是造成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第三方审验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

我国钢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使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且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比性。

(二)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

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样容易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因此,要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首先,企业管理层应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其次,应提高钢铁行业内部有关人员的素质。钢铁行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最终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会计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优劣和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正常。可以利用现有条件,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会计水平。

(三)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

从公司利益层而来看,仅依靠公司自愿披露信息是不够的,必须发挥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力量。政府应设立监督审计机构,对钢铁行业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验;新闻媒体可以凭借舆论的影响力,引导社会公众关注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建立行业协会,规范钢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嘉阳.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2]陈小倩.钢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广西大学, 2015.

[3]赵丽萍,孙丛玮,周宜洲.基于社会责任报告书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探讨――以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经济师2011,(3).

[4]王宇航.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的评价体系研究.2012.

[5]刘晓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讨.法制与经济.2012,(12).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3篇

当今世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央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骨干企业,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中央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科技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中国钢研始终坚持科技优先,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自主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能力大幅提高。一是以“高、精、尖”新材料技术,满足了国防军工及尖端技术需求。 二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促进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凝聚行业科技力量,解决资源能源及环境制约。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钢铁、冶金等行业面临严峻考验。中国钢研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和行业的助推作用,迎难而上,实现钢铁行业新的跨越和发展,真正使十精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有关未来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中科院、大学等基础类科研机构,中央和地方转制科研院所等应用类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技术中心这三种研发资源。要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重大专项及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组织进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是积极探索新型政、产、学、研合作形式,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十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只有走市场化才有生命力,而政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政产学研合作,聚集各方力量夺取产业发展技术制高点,建立起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技术中心有机结合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4篇

叶大年院士是我国研究钢渣的泰斗之一。他和当时的同事一批人,在40多年以前就开始研究钢渣,开辟了我国钢渣研究的先河,为我国钢渣研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钢渣联盟成立大会上,叶院士从政治的高度,科学的高度,历史的高度给我们在钢渣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作了简单的回顾。

叶院士说,他们那些当年参与过钢渣治理的人都记得,40年前,钢渣治理只是一个工厂或者一个车间的事情,也只是大生产中间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生产领导要像弹钢琴那样关注一下废渣的治理”,意思就是弹钢琴也许是八分音符,也许是十六分音符,就是10个手指头在钢琴上把废渣的治理工作弹一下,也就仅此而已。

党的十召开以后,我们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宗旨的这样一种科学技术活动,不再是弹钢琴里头的一个音符,而应当是社会主旋律的一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些词都和钢渣的综合利用紧密相关。

现在我国的水泥和钢铁,都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而钢渣正好是水泥和钢铁这两个行业中间的一个环节。不管今后社会分工如何,全球经济怎么一体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依然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水泥消费国。所以钢渣的综合利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大家都能看得见的,它注定是一个朝阳产业。

最后,叶院士总结说,钢渣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扎扎实实的事业,值得我们齐心协力地去实干,相信我们一定会干出成绩来。

绿色发展 必由之路

我国的冶金渣,特别是转炉钢渣开发利用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管理机制等相对来说还很薄弱,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由叶大年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们开辟的钢渣研究之路走到今天,已经由一代又一代钢铁人赋予了新的内容。钢渣变废为宝的过程,以及由此诞生的新的产业链,为钢渣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要解决当前由冶金渣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综合利用才是治本之策。一个尾矿库不管建得有多么坚固,一个渣厂不管做得有多么环保,但它始终是一个危险源,十年可能不出问题,二十年可能也不会出问题,但一百年以后谁也说不清楚。所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把它利用掉,这才是治本之策。

钢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企业走出困境指明了前进道路。我们大家都知道,资源是宝贵的,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扬,钢铁行业处于微利时代或亏损时代。拿什么来拯救钢铁?钢铁的竞争实质是一种资源的竞争,能源的竞争,谁掌握资源,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按照当前全国钢产量测算,钢产量达到7亿吨时,每年将产生3.3亿吨冶金渣固废资源,如此巨大资源的废物,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利用,不仅侵占大量生产耕地,还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也对企业生产运行造成很大困难。如果全部实现高附加值后,按市场推算,每年将创收200多亿,企业效益将大幅度地增长。

因此,在当前钢铁行业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冶金渣固废资源的优势,形成新产业,成为钢铁行业新的增长点,这是钢铁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顾过去,最初钢渣治理工作可以说主要着重于消灭“渣山”,治理环境;后来则更多地关注如何用好这些废弃的东西,让它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们所做的探索,就是要在前面已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把钢渣当废物,而是力争在生产过程中就把这部分资源消化掉,变成钢、变成铁,通过新的技术工艺,把它变成一种生产原料,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在钢渣资源综合利用的探索中,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面对着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形势,党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充分体现中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钢渣处理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冶金渣的开发力度,已经成为一项必须承担的政治任务。

钢渣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十二五”期间冶金渣不能作为固体废物排放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作为一项硬指标,高炉渣的利用率必须达到97%以上,这是企业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钢铁建材是高资源消耗型,高能耗型的企业,被公认为最佳产业链,钢铁工业冶金固废深加工后,产生高附加值产品作为原料用于建材行业,不仅可以解决资源,减少浪费,改善环境,也可以打造最佳产业链组合,实现两大行业的和谐发展。

钢铁企业要提高战略认识,大力开发冶金渣资源的利用,实现钢铁零排放,加强技术创新意识,同时要企业决策层转变观念,搞好战略发展规划,调整产品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政策。要大力依靠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工艺水平,提升行业示范工程,从而实现企业资源与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坚持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以提高冶金产品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重点,向高附加值产品要效益。要坚持工艺创新,加快冶金渣工艺,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线路,全面推进钢渣技术、磁选技术、深加工技术,为钢渣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供新的发展道路。

总之,我国钢渣治理事业长路漫漫,任重道远。各相关单位要相互服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寻找契机,有效整合,形成企业发展新模式。要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大专院校进行战略合作,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推出钢渣新产品,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要大范围推广钢渣综合利用技术,走出一条正确道路,少走弯路,把钢渣综合利用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提升,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飞速发展。

遥首远瞻 前景可期

去年上半年,国家迎时出台《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特别将钢铁废渣利用,重点研发废渣熔态在线改质与余热回收,钢渣高效细磨与深度选铁装备,钢铁废渣制备环保建材升值利用等列为技术重点项,指出要针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稀土加工基地等大型资源基地,开展特色废物资源原位协同利用技术、多产业链接共生利用技术等研发,形成大型资源基地废物多产业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与模式。

钢渣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在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直接关系该产业路线的可循环、可持续、可深化发展。长久以来,众多企业的领航人物,高校机构、科研院所的一线专家在局部领域已对此做出深入探索与积极实践,并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探索方法。而我国钢渣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目标与规划,技术应用的深度、难点与发展攻关路径、产业价值链升值和社会综合效益的体现仍有很大延展空间。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粗钢产量约7 亿吨,高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钢产量的48%左右。钢渣是炼钢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每冶炼1 吨钢将产生0.15 吨左右的钢渣;目前,全国每年产生废弃钢渣约1.05 亿吨,全国钢渣堆积量达3亿吨以上。它不仅是钢铁行业最主要的工业固废物,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

钢渣做为固体废弃物是一座待开发的金山和宝库。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将固废物在有效范围内吃干榨尽,实现钢铁渣“零排放”,是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也是钢铁行业的责任和要务,符合支撑和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领域的发展思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专项规划》大纲,同样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冶金渣综合利用的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通过规划实施,将大力推进我国冶金渣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最终实现冶金渣的“零排放”。

从国内外钢渣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来分析,钢渣总体回收利用方式可分为两类: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主要是指通过破碎、自磨工艺将回收的废铁重新回炉,这部分约占钢渣资源利用的10%,其当前难点是消纳有限数量和规模化利用技术的突破;外循环是指将钢渣尾渣应用于冶金炉以及建材、水泥、道路工程、农业生产等,拓展产业链,提高收益。目前的技术难点是稳定性制约其利用活性组分的固化。这两大难点制约着钢渣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入拓展,是我们发展的瓶颈,亟需深入探索和积极攻关。随着液态钢渣处理技术不断提升,钢渣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越发凸显,其所形成的循环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所对钢铁渣应用的攻关路线图表明,企业在立足自身优势的条件下,对钢渣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不同方式、不同方向、不同路径的技术探索和投资运营管理模式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此可以预见,钢铁企业在开展冶金渣综合利用工作中,可结合国家两批共10 个钢铁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展,加强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指标体系,加强社会产业链的衔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究利用好相关政策,全面推进冶金渣的综合利用。

大量经钢渣资源化利用而生产的高附加值陶瓷、泡沫混凝土、纳米碳酸钙及吸声材料产品可为社会节约大批土地资源,减少大量优质资源的消耗。同时,能够降低钢渣堆埋所造成的地下水源污染,CO2 排放等环境隐患。钢渣资源产业项目的积极推进利国利民,有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远景可瞻。

四维视角 通透产业

实现钢渣产业各链端全面、均衡、稳步发展,需要政产学研各界倾力协作。钢渣产业如何统合该四方平台,在优化技术创新体系的道路上雄踞高点,赢得发展先机?对此,在钢渣联盟成立大会上,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鞍钢、宝钢等单位机构的有关领导、院士、专家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四维角度指明了产业的延拓道路。

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汤富强副处长认为,“围绕大家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来凝练所有成员单位需求迫切,基础比较好的,国家优先支持的方向,形成共同的创新目标和包括我们阶段性工作的一些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来进行公关。要重视机制的建设,签订出切实有效的受法律保护的合作协议,在发展当中强化企业的决策、投入,包括科研活动的组织,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作用。利益的保障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成为共同投入、联合开发、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要形成开放的发展机制,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形成重要标准和规范,技术成果的示范应用和推广扩散。”

工信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处雷文副处长指出,“推出战略联盟,产学研用四方放在一个平台上,更广泛吸收科研机构,企业、金融,各种服务行业,发挥协同创新的新理念和机制,研发出一批钢渣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的发展。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去加大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平台,培育出一批钢渣综合利用的骨干和龙头企业,使钢渣的综合利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教授发表意见说,“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些词都和钢渣的综合利用紧密相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依然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水泥消费国。钢渣的事业是一项扎扎实实的事业,值得我们齐心协力的去实干。”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首席专家倪文老师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尾渣大宗整体利用技术,我们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进一步加强针对不同种类的钢渣属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分质利用。”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先生主张,“加强科学规划,促进冶金渣开发利用的科学发展。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冶金渣资源利用的激励政策。加大科研投资,加快技术进步。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创建示范基地,规范行业管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

鞍钢集团矿渣开发公司的总经理苏兴文讲到,“钢铁工业冶金固废深加工后,产生高附加值产品作为原料用于建材行业,不仅可以解决资源,减少浪费,改善环境,也可以打造最佳产业链组合。钢渣还有大量热能,充分利用二次能源的发电,成为钢铁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措施。为企业科技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寻找契机,有效进行整合,形成企业发展新模式。”

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5篇

毋庸讳言,在给社会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安阳西部也和其他传统工业基地一样,长期的高负荷经济运转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质疑、摒弃。为寻求出路,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两年来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了一条符合安阳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资亟须寻找改造传统工业突破口的安阳市其他相似地区为鉴。

一、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河南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已列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现辖安阳县西部12个乡镇,296个村(居委会),面积717平方公里,耕地51.2万亩,总人口48万。

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状况,试验区内规划了“两带六园”的产业格局。“两带”指以西部山区丘陵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南北生态建设带”和以试验区内的曹操高陵、马氏庄园、唐塔、万佛沟与市区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名胜景点组成的“精品旅游观光带”。“六园”包括水冶精品钢基地产业园、铜冶煤焦化产业园、曲沟铁合金新材料产业园、许家沟新型建材产业园、伦掌蒋村装备制造产业园、水冶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六个特色园区。

辖区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电力水利充沛,是河南省最大的新型煤焦化产业基地、全省规划建设的钢铁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铁合金生产、集散基地,也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现已形成了以钢铁冶炼为主导,以煤焦化工、水泥建材、冶金辅料、机械铸造等为辅助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真正实现规划先行

聘请北京大学和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按照“突出资源特色、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要求,高标准编制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产业和阶段目标任务,为循环经济发展绘制了美好蓝图。同时,成功举办“2010年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高层论坛”,邀请经济日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界专家200多人齐聚安阳,共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

(二)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区域整治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连续12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淘汰关闭“十五小”企业693家,停产治理企业108家。关闭120m3以下炼铁高炉243座,淘汰生铁产能700万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5700吨,烟粉尘6180吨;关闭水泥机立窑生产线33条,彻底告别了水泥机立窑时代。2010年,全市开展了以安林公路、大白公路、安姚公路和水冶镇、铜冶镇为重点的“三路两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企业205家,停产停建企业44家,大幅度消减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同时,建立了新上项目预审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前后将总投资8亿元的35个“两高”项目拒之门外。

(三)倡导循环理念,延伸产业链条

紧紧围绕产业优势和特色,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向节能减排企业转变、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推动主导产业向两头延伸,着力打造四条特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钢铁方面,先后建成了沙钢永兴200万吨精品棒材、汇丰管业20万吨无缝钢管等项目,实现了由“钢”向“材”延伸,逐步形成了“采矿―炼铁―钢坯―板材、线材、铸管―精密铸造、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在煤焦化工方面,实现了由“焦”向“化”延伸,逐步形成了“原煤―洗煤―焦炭―煤气收集―煤气发电和焦油提炼―化工产品”产业链条。在水泥建材方面,逐步形成了“水泥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的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循环产业链,“工业废渣―水泥―新型建材”的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循环产业链条。在铁合金方面,逐步形成了“城市垃圾、工业固废―建材产业”产业链条。

(四)实施项目带动,推进节能减排

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了总投资19.7亿元的24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动主导产业循环式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梯次利用。如利源焦化公司总投资3.6亿元,新上直燃式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年发电5.3亿度,节约标煤7.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6万吨、二氧化硫1230吨、粉尘1.8万吨。

(五)突出横向联合,强化科技创新

树立“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理念,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益链统一起来,构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

(六)搭建重组平台,促进产业耦合

加快区域内优势企业整合重组,促进企业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集成,推动企业之间的产业耦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今年试验区内的沙钢永兴钢铁公司、华诚特钢公司和汇丰管业公司、利源煤焦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形成了焦、铁、钢、材的完整生产链,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

两年来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不等不靠,积极化传统发展之“危”为科学发展之“机”,主动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延伸产品链条,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局面。

带来了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钢铁、煤化工、建材、铁合金等四条产业链及产业互动、产品关联的循环经济内在融合,企业内部的资源、能源小循环和产业间的中循环已初步形成。

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通过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试验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逐渐递减。2010年区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少299吨和4251.8吨,空气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等环境指标逐年趋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持续提升。

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根本改变。循环经济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过去钢铁厂、热电厂的水渣、煤渣由付费外运变成现在的有偿使用,昔日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弃物,今日变成了“香饽饽”;企业也由过去的“排废大户”变成了“吃废大户”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思考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工作任务细化分解,纳入发改、环保、科技、国土、财政、税务等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支持服务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作,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研究制订《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水冶试点镇机构“三套合一”工作方案》,把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重要平台。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动力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河南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等优惠政策,参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技术研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是进一步加快示范推广,提升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以“3255”行动计划为抓手,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四是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健全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五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良好平台。加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 ,推进产城互动发展。要把水冶镇建成约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主动融入安阳中心城区建设。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和地域界限,高薪聘请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水冶未来发展规划。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把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支持园区内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整合园区各种要素,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