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 节能政策 日本 韩国

一、引言

钢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近年来,在钢铁行业产能快速增长的拉动下,焦炭、电力、油、天然气等钢铁生产所需的能源的需求增长较快,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能源短缺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加之世界各国人民对环保问题日益关注,根据各国的国情以及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世界各国在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时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力求获得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些对策和措施的重点之一是开展节能的研究和采取节能措施。从节能效果比较来看(见图1),以日本钢铁企业能源单耗为100计算的指数分析,韩国钢铁企业能源单耗略大于日本为105,欧洲为110,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为130,全行业则为150,也就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中国与日韩钢铁在节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研究中比较了日本、韩国在钢铁产业政策中的有关节能措施,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现有的节能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的政策建议。

二、钢铁行业节能:日本和韩国的政策

1、日本

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节能政策在日本能源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日本确保能源供应大有帮助,而且通过节能设备的开发,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制定能源政策的时候,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其优先考虑的课题。

日本于1979年10月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两次修正。钢铁行业也有相应的节能政策。日本的钢产量曾一度为世界第一,1996年后,虽然被我国超过退居世界第二位,但其产量仍然保持在1亿吨左右,能源供应的压力十分巨大。其中,节能环保政策和技术对此起了重大的支撑作用。日本的钢铁行业节能政策和措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的发展和实施。

第一阶段,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节能求生存。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暴涨带动了各种能源和矿产品的价格上涨,这对能源和原料基本依靠进口的日本钢铁工业是个很大的冲击,加上石油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对于钢材30%左右依赖出口的日本钢铁工业也十分不利,钢产量由1973年的1.2亿吨回落至1亿吨以下,日本钢铁业为保持竞争力以求生存而采取了技术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举的节能措施,在技术节能方面,通过工艺简化,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等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以新日铁为例,从1979到1993年,通过四次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集约化的生产节能。这些措施的实施终于使吨钢能耗快速下降,以1973年为100,1975年为98,1980为89,1985年为80,1990年由于产量上升仍维持80。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到目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方针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公共工程和民间建设大幅压缩,使钢材内需下降,日本各钢铁企业一方面通过保持合理规模在新体制下大力发展高端产品的出口,一方面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统一布置下,组织各行业制定了以减排CO2为中心的2010年企业节能环保志愿计划,1996年公布后,逐步开展检查,推动了钢铁工业新一轮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计划优先针对两个主要问题,即防止全球变暖和建立循环型社会。该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节能目标,假设日本钢铁产量维持在每年1亿吨水平,要求到2010年钢铁生产所用的能量要比1990年减少10%。除此之外,如果实施包括废塑料利用在内的附加计划,则要求目标能耗比1990年减少11.5%。具体措施如下:(1)推广已有的节能技术,同时开发新技术;(2)争取在政府和自治体的协作下扩大钢铁厂对废塑料的利用和低温余热供社会利用;(3)大力开发高强度钢材和低电阻电工钢板等节能钢材;(4)加强节能、环保的国际协作和技术转让,为全球减排CO2作贡献;(5)重视厂内废钢再生利用并不断采用新技术;(6)在钢罐壳回收方面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对自治体的经济支援;(7)为取得ISO14000的认证,不断完善企业环保管理体制。

两个阶段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不仅增强了日本钢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吨钢能耗最低的国家,成为国际钢铁能耗的“标杆”。

2、韩国

韩国钢铁工业起步较晚,但其在建设之初,就对节能环保问题相当重视。由于韩国是以计划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因此其节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的计划干预。韩国政府对钢铁行业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规划实现节能

为了发展钢铁工业,韩国于1970年颁布了《钢铁工业育成法》,规定了扶持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在《钢铁工业育成法》中考虑到韩国缺乏高炉用的炼焦煤和铁矿石这一实际情况,为确保高炉厂的规模效益,规定只允许浦项一家企业建高炉,其他则发展电炉钢。电炉所需废钢除一半是进口外,其余则在政府积极组织下回收,大力开展全民回收废钢的运动。因此在执行钢铁育成法期间,韩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浦项钢铁公司形成2600万吨年产能力。而电炉钢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06年电炉钢产量比重达到了45.7%。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它既保证了浦项钢铁公司的快速发展,成为韩国所占比重达50%以上的核心企业;同时又促进了众多电炉钢厂的合理快速发展,使造价、能耗和成本低的电炉钢占有较大的比重。

(2)大力投资环保节能设备实现节能

韩国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节能环保问题相当重视,韩国的能源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供给安全对韩国来说至关重要。两次石油危机对韩国经济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1978年,韩国政府成立能源与资源部,负责制定能源政策及能源资源相关计划。1980年韩国成立了能源管理公团,执行国家节能计划,提高社会能源利用效率。韩国还制定了“五年经济能源节约计划”,将钢铁行业等194个高耗能行业作为节能重点,并规定了每年11月为节能月,号召全民节能。在韩国政府的倡导下,钢铁企业对节能环保问题相当重视。2001年,韩国钢铁业在环保节能设备方面的投资为1400亿韩元(1.21亿美元),2002年猛增到2261亿韩元,2003年降到1465亿韩元后,2004年回升至1952亿韩元。据韩国钢铁协会调查,预计2007年韩国钢铁行业在环保节能设备方面的投资将达到2498亿韩元,比2006年的1989亿韩元高出43%。韩国钢铁协会表示,“钢铁产业作为大型设备产业,随着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环保及节能的压力将日益增加。”

(3)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节能

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和工艺技术开发,这三个研究阶段政府的支持重点也有所不同。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开发具有风险大、应用面广、共用性强的特点,企业往往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开发,因此从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的性质出发,基础性研究和共用性强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是政府支持的重点。韩国规定对于直接关系国家利益的项目,全部由政府资助,并由公立研究机构承担,对于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由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合作进行研究,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承担或参与核心技术开发,基础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开发的国家研究开发项目任务的,政府给予研究开发经费50%的补贴,对于个人或小企业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政府提供总经费80%-90%的资助。

以韩国浦项钢铁为例,浦项筹建初期的资金就是政府通过政治谈判获取于日本。同时,韩国政府通过金融机构长期给予浦项以低息贷款优惠。不仅如此,韩国政府还以政府名义为浦项向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此外,韩国政府通过“钢铁工业振兴法”、税收豁免、出口保护等政策,为浦项产业科技研究所、制铁研修院、浦项R&D中心的建立,以及从国外引进一流先进设备提供了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韩国钢铁企业不仅开发了大量的节能技术,如浦项钢铁公司和奥钢联共同开发了FINEX流程,可全部使用铁粉矿作为原料,世界上60%的铁矿资源是粉矿,且粉矿的价格比块矿的价格低,FINEX工艺可直接使用粉铁矿,省去了粉矿造球或烧结的造块工艺过程,具有明显的成本和环境优势。而且在节能技术的运用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从钢铁生产主要节能技术在韩国钢铁领域使用的情况来看,在干法熄焦发电上当前应用水平为50%,高炉炉顶压发电为100%,高炉热气回收为0%,连轧为99%,成为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上仅次于日本的运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三、钢铁行业节能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

近十几年来,钢铁工业在粗钢产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吨钢能源逐年下降,钢铁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的1.611吨标煤/吨钢,降到2005年的0.741吨标煤/吨钢,年平均降低5.04%。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从1990年的0.997吨标煤/吨钢,降到2005年的0.714吨标煤/吨钢,年平均降低2.2%。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国钢铁行业能耗、环保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高炉-转炉流程的能耗是电炉流程的2倍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是电炉流程的3.8倍,而我国的电炉钢比例增长缓慢。另外,我国废钢资源紧缺,电炉钢生产中大多使用30%-40%的高炉铁水,造成了中国电炉流程的能耗与国外比偏高。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比例的14.96%,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实现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1、结构调整与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是当务之急

钢铁行业能耗之“痛”源于结构之“痛”,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涉及钢铁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要从钢铁企业及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行业结构来看,行业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之间单吨能耗差距大,严格贯彻环保法、技术质量监督,以及行业市场准入的规定,整顿、淘汰不合格的小钢铁厂,小铁合金厂、小耐火材料厂,一律不准新建这类落后的小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减轻环境污染负荷,提高行业集中度。

其次,从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看,2006年,在我国4.23亿的粗钢产量中,氧气顶吹转炉钢的比例高达87%,而造价、能耗和成本低的电炉钢仅占13%的比例,是世界十大产钢国中,电炉钢比例最低的国家。因此,规范废钢回收的管理,科学测算我国废钢资源量,建立废钢回收的平台,适当提高电炉钢的比例,是有效节能的途径之一。

最后,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应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中,如扣除原料条件、生产品种等因素影响,按

2、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是现阶段的主要途径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节能环保技术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和欧洲也拥有相当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依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日本到2012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时减少6%。然而有关统计表明,2003年度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反而增加了8%。此外,日本早在1990年之前就已经率先推广了一系列节能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余地不是很大,因此日本要想实现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日方考虑运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即通过技术援助换取中国由此削减的排放量来充当自己与公约约定的减排指标。2005年后,日本钢铁企业积极与中国钢铁协会及中国钢铁企业联系,寻求在与节能相关的环保技术上达成合作。欧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提供了15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的“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MDG Carbon)于2007年2月6日在北京正式启动,在项目执行管理过程中,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会寻找参与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和技术合作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业也正面临着全球原材料上涨所带来的钢铁成本压力,以及后京都时代的环保压力,因此中国钢铁行业应抓住这个发展的契机,借鉴国外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迅速提高钢铁企业的节能水平,实现节能减排。

3、倡导自有知识产权的钢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是节能减排未来的发展趋势

钢铁行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单纯引进将导致自有技术缺失。“因为缺乏先进的自有技术,国内的钢铁企业最初是伸着脖子到国外觅食,吃进嘴里才发现,原来很多‘洋食品’竟然难以消化。”要真正使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自有知识的开发和运用是不可或缺的。2006年10月21日,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牵头下,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唐钢、济钢6家大型钢铁集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3家大学召开了钢铁战略联盟筹备会。随着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各方约定,对于以财政经费为主开发的低污染、高效化生产、节能、降耗等共性技术,将无偿向联盟内成员单位辐射和推广;而联盟成员共同开发的技术向联盟外辐射和推广时,将采取有偿转移的方式,所形成的利润归联盟所有,用以促进联盟持续创新开发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该模式的运营成功将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后续的科研工作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JY02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冯光宏:轧钢工序节能技术分析[J],中国冶金,2006,16(11),37-40。

[2] Iimura O:日本钢铁工业环境保护措施[J],中国冶金,2004,78(5),22-25。

[3] 廖隆国、陆岩、马续香:国外主要产钢国钢铁产业政策[J],冶金管理,2007,(9),4-18。

[4] 国际钢铁协会:首钢发展研究院译,钢铁: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钢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05年版)[J],冶金管理,2006,(5),4-16。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凭借20年宝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宝信软件在钢铁行业信息化方面具备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项目规划咨询和工程实施相结合、软件构件化和定制化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拥有构建最佳性价比的网络技术、提供决策平台系统的软件技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集成技术和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的支持技术。在此基础上。宝信的MES系统占据了国内钢铁行业大约40%的市场,客户包括宝钢、马钢、涟钢、包钢等企业。

毕英杰,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软件技术总监,长期从事冶金企业ERP、MES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记者:现阶段,钢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其价值如何体现?

毕英杰:钢铁生产企业由于设备众多、物流复杂,其信息化系统往往由多个层次构成。现阶段,适用于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组成自下而上包括PCS(过程控制系统)、MES和ERP系统三部分。其中。MES起着上下沟通企业管理平台和现场控制设备的垂直集成的作用,又同时起着前后贯通所有生产线,实现全过程的一体化产品与质量设计、计划与物流调度、生产控制与管理的核心作用。

作为典型的流程型企业,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离散和连续混合的生产过程,产线长、工序多、设备复杂,完全靠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MES的实施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MES系统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设定参数及各种生产实绩,包括主副料的投用、各种测量设备测试的结果,对计划和物料作相应的处理。根据计划执行状态和物料状态的设置,分品种、规格对生产结果进行实时统计。

在仓库管理方面,MES系统对不同的堆场和仓库,包括原料库、中间库、成品库进行物料跟踪和库存控制。对搬运设备发送实物的入库、出库、倒垛、上料等作业命令。同时,接收来自各个仓库的物料搬运信息,对物料进行库区和库位管理,为计划编制提供优化条件。

更重要的是,MES系统还可提供对各种设备的监视功能,为生产计划的动态编制提供实时依据,同时在线跟踪炼钢、精炼、连铸、热轧、冷轧、精整等所有设备的运转状况和生产进程,确保作业计划得以实时动态调整。

记者:钢铁生产包含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多个环节。其中的物流信息包括哪些内容?管理好这些信息的关键是什么?

毕英杰: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工序繁多,生产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物流(主要是指多工序路径组合)、合同流向物流、财务成本分摊物流、能源流、运输物流等。要管理好这些物流,最重要因素是对工序路径流向、机组设备能力、库存能力以及合同订单排产的合理安排与实时跟踪调整。

记者:针对钢铁行业。宝信软件可以提供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在技术、功能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

毕英杰:宝信软件来源于宝钢自动化部,在宝钢长期的信息系统维护过程中,通过消化、学习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对这些系统进行改造、完善直至创造,积累了大量的钢铁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方面的经验与技术诀窍。从这点上说,宝信软件也是宝钢管理创新的忠实记录者,软件产品中包含有大量宝钢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目前,宝信软件针对钢铁行业主要提供IT总体咨询规划、MES、ERP、BI、EMS等信息化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

与国内外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宝信软件提供的钢铁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有以下特点:

1,强调炼铁、炼钢、连铸、热轧、冷轧等多个上下游工序的横向紧密集成管理,使多个工序在一个系统中集成为整体,实现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贯质量管理、订单的全工序跟踪管理等。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实现对用户的按期交货的承诺。

2,强调产供销一体化的纵向“管控一体”。将销售与生产制造集成在一起,可以进行在线订货评审,以及生产制造的逐级优化处理。同时,将管理指标细化成控制参数,通过计划、实时调度处理,真正实现管控一体的闭环管理。

3,动态成本优化控制。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各类成本信息,进行成本实际的跟踪、成本差异揭示和分析,发现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促进成本目标的持续改善;通过与历史水平对标、类似机组对标,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潜力;通过细分各类成本信息、对成本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钻取,提出成本管理的关注点、异动点,为其成本控制、经营决策提供价值服务。

4,高级优化技术。通过建立物料与合同间的优化匹配数学模型。支持对销售合同、外购合同、预合同和战略库存合同的分类管理。通过物料平衡控制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有效避免和改善各库存物料不平衡的状况,最大化地利用产能,使展望期内机组的空闲产能最小,合同尽量准时交货,提高合同的批次一致性。

5,节能降耗技术的运用。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有必要将钢铁企业制造延伸到能源,包括企业能源计划实绩管理、能源分析预测管理、运行支持管理、用能设备管理、能源质量管理和动态平衡和优化调度管理等等。同时,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如何提高炼钢产生的热态连铸坯直接进后道工序轧制(也就是所谓的热装热送)的比例,对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来说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在解决方案中把炼钢、连铸、热轧等多个上下工序作为一个整体编排计划,大大提高了热装热送的比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记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您认为钢铁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毕英杰:钢铁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应当包括6个方面:

1,高层领导的支持,提高领导的认识,使得他们相信这项工作的实施确实有意义以及能够取得效果,这是非常重要的;

2,要有一个详尽的规划,明确企业信息化架构,信息化系统的工作范围、界面分工,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等;

3,要明确企业总体业务需求。但更要明确信息系统一定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绝不是手工流程的计算机翻版,所以。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也是必须的:

4,有一个领导挂帅的推进组织架构,把企业信息化项目当作工程项目那样实施,确定各个阶段的里程碑节点,并严格按照各个节点执行,保证整个项目“后墙不倒”,协调解决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的一切问题:

5,选一家可以信赖的、有行业背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IT厂商或IT合作伙伴;

6,全体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样板系统的参观学习等。

当前推广钢铁行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难点是多方面的。首先,就信息化本身而言,国内缺乏统一

的实施标准;其次,就企业而言,钢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基础自动化条件尚不完善;第三,一些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误导企业。有的ERP厂商把大量现场制造管理的功能放在自己并不擅长的ERP系统里,最典型的是提出所谓的“厚四薄三”的理论,把MES系统当做ERP系统的数据收集器。不重视现场制造过程的管理,造成整个计划与实际情况完全脱节,ERP系统也成了摆设,最终导致信息系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记者:宝信软件如何看待目前国内钢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

毕英杰:当前钢铁行业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浪潮推动下,各企业都尝试开始新一轮的信息系统建设。但由于采用的理念和模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和达到的水平差距明显,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建立了较完整的产销系统,能满足通常的生产和业务管理的需要。同时不断追求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已经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商务智能数据挖掘与分析,电子商务、企业高管驾驶舱的开发与应用。比如:宝钢、武钢、攀钢、湘钢、梅钢等。

二、只采用了现成的ERP套装软件,无MES支持。或只依靠简单的数据录入系统勉强维持ERP系统的运作。在这类企业中,ERP系统更像是一个“记账”系统,很难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信息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信息系统的管理理念、架构、作用等尚无足够的认识,严重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

目前,很多老的钢铁企业还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方式粗放、对信息化重视不够等问题。如何改变观念,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是改变当前钢铁企业窘态的当务之急。

记者:作为国内领先的供应商,宝信软件如何看待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毕英杰:随着国内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单纯代替人工的数据记账管理、报表管理、计划管理、仓库管理等系统已经没有市场,信息系统供应商必须认清以下趋势:

1,产供销一体化已成为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标准。产供销一体的信息系统具有销售与制造过程实时联系与集成、计划与实绩的实时反馈闭环、前后相关联工序的一体化管理、业务与财务的集成等特点:

2,企业正在从单纯考虑管理功能向注重行业技术诀窍转变。将行业知识、技术诀窍以及专家经验等融入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去,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比如:厚板MES必须要考虑组板、组炉、组流、组CAST等特殊需求,并在生产过程中对工艺控制参数进行设定、控制、优化;

3,钢铁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由本企业制造管理向企业间协同的方向发展。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强调相互之间的协同。因此,企业越来越强调信息系统与价值链和企业内其他系统的集成能力。上海宝钢集团目前与上海大众汽车厂形成的零库存协同生产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钢铁企业的生产属于大量连续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合理组织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要求,并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钢铁企业 生产物流 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 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 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 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 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 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 缺乏理论知识, 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 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 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推动研究, 以研究指导实践, 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创新

1前言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钢)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年产1000万t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拥有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等全流程的工艺装备。多年来,湘钢积极推进治污减排、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在“十二五”期间城市钢铁企业转型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先后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两化融”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获批工业与信息化部“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单位,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减排先进单位”,被授予“湖南省两型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湘钢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钢铁企业与城市和谐共融的转型发展之路。

2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2.1是节能增效、控制成本的需要

近年来,湘钢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潜增效、层级对标,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但随着对标挖潜技术和经验的不断推广应用,钢铁企业降耗降成本空间正在逐渐压缩和收窄。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实现由过去关注局部成本和表观成本,过渡到全流程、系统化的成本控制。湘钢能源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式迫切要求由原有的规模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率型。因此,高效回收利用能源资源,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控制成本、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2.2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虽然装备改进、产能提升,但节能环保方面存在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一是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能源资源工作粗放,跑冒滴漏现象比较多。二是工艺流程不顺、新老装备并存,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技术创新环境、机制有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培养和挖掘。这些逐渐凸显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钢铁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日趋加剧,特别是新环保法施行,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实施细则、考核办法陆续出台,都将影响钢铁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湘钢的能源资源经营模式迫切要求由原有的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因此,实现钢铁绿色制造是湘钢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3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的需要

湘钢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湘江流域水源保护一、二类区域,作为城市型钢铁企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企业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能耗为代价来带动经济效益,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湘钢清醒地认识到,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减少污染排放,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染污少的绿色、低碳的钢铁制造发展道路,积极探索钢铁绿色制造模式。因此,深度回收利用二次能源,推进钢铁绿色制造,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化解经济规模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

3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所谓节能降耗绿色制造是指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充分利用钢铁长流程生产中排出的各种余能(余热、余压、余气),收集转换成为清洁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增效、减少污染排放的一种钢铁绿色制造模式。湘钢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绿色、低碳钢铁工业化道路,以铁素流、能量流的冶金生态学和流程优化理论为指导,以节能、提效、减排为目标,通过综合各种生产要素,强化内部运营管理,运用项目制的管理方式,将“精准生产,精细管理”的思想运用到能源管理之中,建立和实施全流程能源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推进钢铁绿色制造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湘钢的主要做法如下:

3.1建立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强化节能降耗组织管理

成立由副总经理任组长,能源环保部、生产部、规划部、设备部等单位一把手为副组长,其他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节能降耗推进领导小组,全面优化四级能源资源管理体系,使其更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及时发现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人浮于事、层次过多等),使各个岗位之间的运转更加便捷、流畅,提升效能效率。能源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能源资源管理思路,实现能源介质定额消耗,规范了管理流程,强化了运行监督与动态调控,建立起一套快速响应机制,见图1。

3.2抓好宣传发动工作,树立全员节能环保意识

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过程中,以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契机,注入“全员学习型、绿色生态型、持续发展型”钢铁新内涵。湘钢通过全面发动员工想办法,挖掘“金点子”,创造“金效益”。以开展群众管理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形式带动全员参与,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供给与高效利用。2014年,湘钢员工提出“金点子”合计达3120条,其中,有245条建议经实施后为公司年创效达6800多万元。与此同时,勤抓日常宣传,集中利用报纸、内部电视、刊物和各种信息媒体,报道节能降耗工作中的优秀单位、个人和事迹,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逐步起到以周带月、以月带年的效果,使全体员工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降低能耗就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变“要我节能”为“我要节能”,形成广大员工的的共同价值观念。

3.3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节能降耗攻关

湘钢通过引用华为项目制模式,以项目为单位,组建跨部门团队推进节能降耗。项目经理是团队领导者,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完成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目标受控,形成对事负责而非对人负责的工作机制。专项攻关团队由能源环保部、生产部、设备部、动力厂多家单位组成,联合成立铁焦烧、轧钢系统、热力系统等六个专业组,指定专人任组长。各小组每周定期讨论,汇总本周难点、焦点问题,交由公司节能降耗推进领导小组整体解决,逐步建立起从现场实际、战略规划、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发掘潜力、创新技术等多方面结合,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持续改进机制,确保节能挖潜、环境指标改善、劳动效率和企业效益同步提升。

3.4坚持自主攻关、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持续开展节能降耗技术创新

3.4.1组织产学研团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企业内部人才资源优势,建立技术攻关团队,将燃气、热能、机械、电气、环保等专业方面的首席、技师联合组成“节能降耗技术专家组”,从纵深、横向开展节能环保经验、技术的研讨,有针对性对现场实际问题进行逐个突破,举一反三,推广经验。以企业为主体,与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冶南方、中冶长天等大专院校、设计院所等建立产学研同盟,联合进行节能、发电、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研发与课题攻关,形成开放的技术创新格局。

3.4.2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系统与装备升级与优化

近3年,湘钢通过增加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优化钢铁制造全流程工艺、技术和管理,淘汰落后产能与高耗能装备,完善资源能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奠定工艺与装备基础。先后对老旧发电设备及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技术和高炉煤气透平发电(简称TRT发电)、135MW超高压高温发电、干熄焦发电技术、烧结大烟道余热利用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回收工艺、烟气净化技术等,有效提高了钢铁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形成能源资源循环产业链。湘钢高炉、焦炉,转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实现“零”放散,余热余能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kW,年发电量达到32亿kW•h,自发电占比达到82%。主要表现为:(1)提升冶金煤气利用效率。从2012年开始,湘钢自主引进135MW超高压高温煤气发电机技术,停运高能耗、低效率发电机组,煤气利用效率由20%提高到35%,供电煤标耗达到330g/kW•h,有效解决煤气“粮食短缺”的问题,又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和发电最大化,极大降低了外购电费成本,为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湘钢2台135MW超高压发电机组为运行最稳定、发电效率最高的全燃煤气机组。(2)系统深挖余热资源潜力。对烧结机、干熄焦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生产工艺与操作,各项能耗技术指标得到提升。到2014年底,烧结余热发电量由12kW•h/t矿提高到21kW•h/t矿,每年增加发电量达3600万kW•h,达到国内前列水平。2014年湘钢吨焦蒸汽回收量达到0.56t/t焦,干熄焦率达到98%,指标分别比2011年提高0.06t/t焦和5%,吨焦发电量实现101kW•h/t焦。(3)高炉煤气采用全干法除尘,有效提升TRT发电量。通过引进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从源头杜绝水体污染,实现废水零排放。同时,充分回收利用煤气显热能量,TRT日均发电量由2011年的68万kW•h提升到现在的107万kW•h,增幅57%,吨铁TRT发电量由45kW•h/t铁提高到52kW•h/t铁,优于国内平均水平。(4)不断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与利用水平。从转炉煤气回收安全、工艺、设备、产生机理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回收量。目前,转炉煤气回收量已经由2011年98m3/t钢,提高到现在140m3/t钢,转炉煤气回收带来发电年创效约7200万元,煤气回收量水平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3.4.3采用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节能技术水平

近几年,湘钢围绕节能环保,瞄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指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开展行业对标、对口学习,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厚料层烧结技术,转炉溅渣护炉技术、高效连铸技术、钢坯热装热送技术、钢包畜热式烘烤、负能炼钢技术、高炉热风炉自动烧炉、焦炉OCC自动烧炉、转炉和加热炉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炉窑红外辐射涂料等一系列节能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先后引进并成功应用高炉顶燃式热风炉、高炉双预热技术、钢企“三干”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套筒窑双预热、烧结余热发电技术、烧结烟气脱硫、热闷渣、钢渣粉及建筑材料生产线、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炼铁口废水循环利用等30多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大大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固体废弃物、废气、废热资源的回收水平得到显明改观,提升了经济指标水平,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保污染与排放总量。

3.5明确责任考核体系,推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

(1)完善目标制度,明确责任管理体系。为有效降低公司能源消耗,确保各污染物排放达到指标要求,2011年,由能源环保部牵头组织,制订实施编制《清洁生产规划》、《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及低碳发展规划》和《环境诊断环境提升方案》草案,及时对外环保监测信息。节能方面制订《提升发电方案及管理细则》、《推进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等,针对节能减排实行“四个明确”:明确责任单位与配合单位;明确管理部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总指标和分项指标、过程控制指标;明确指标量化考核细则。通过制度的完善确保有令必行,落实到位。(2)严格落实考核,发挥绩效杠杆作用。为了促进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湘钢从绩效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将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环保指标纳入成本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对各二级单位按表计价收费,对各耗能用户制订定额能耗,节奖超罚的措施,实行分月考核,分档推进,超目标部分不封顶嘉奖,做到“用能有计划,耗能有计量,统计有记录,考核有定额”。公司每年通过合理调整激励方式,设立公司级节能降耗攻关奖、发电专项奖励基金达350万元,对节能降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对在节能环保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效的技术开发人员给予重奖。在政策激励方面突出倾向于在干事、干实事的职工,有效提高各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考评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原有能源环保管理现状粗放、单一局面,绩效“杠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推进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的效果

4.1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通过强化节能减排,推进钢铁绿色制造的管理,开展“以气代电”、“以气代煤”“十大环保工程”等举措,湘钢的自发电量逐年递增,环保创效成效显著。2014年发电总量达到23.5亿kW•h,全年发电创造增效达3.7亿元,节约标煤约28.9万t。2015年全年自发电占比累计将达到85%,较2014年将提高15个百分点。通过建设废水回用处理线,年节约用水资源5000万t,固废资源经过综合利用年创效达7000万元。

4.2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经过几年努力与实践,湘钢的节能指标不断提高,污染排放指标持续下降。吨钢综合能耗由“十一五”末的613.1kg标煤下降到576.07kg标煤;2014年万元产值能耗1.71t标煤/万元、吨钢综合能耗576kg标煤/吨钢、吨钢可比能耗546kg标煤/t钢、t钢转炉煤气回收140m3/t钢、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均跨入行业先进水平。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放散率降到0%,基本实现零放散,全年减排二氧化碳70.8万t。与“十一五”末相比,到2014年湘钢实现减排烟粉尘1500t,削减率20%,二氧化硫21000t,削减率达到38%,减排COD2160万t,减排氮氧化物76t,削减率达到56%。

4.3管理体系明显改善

随着企业节能降耗,推进钢铁绿色制造的全面实施,湘钢能源管理实现由工序单体合理利用能耗向系统能源合理利用转变,由规模效益向整体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通过用科学现代管理体制手段,全面推广余能、余压、余热、外排综合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从规划、工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到服务,全面实现工厂整合优化,实现装备大型化、集约化和流程紧凑化、连续化。湘钢作为全国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单位,正在按照“两型”企业建设总体规划稳步推进,致力于把湘钢建设成为一个千万吨级的精品制造企业、一个反应快捷的综合服务企业、一个管理精细的高效运营企业、一个产业互补的多元发展企业、一个节能生态的“两型”示范企业。

4.4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钢铁企业物流是指在钢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从向企业供应原、燃料以及辅料,进行钢铁生产与加工直到最后将钢材产品销售给消费企业的整个过程,同时包括对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出来各种的固、液废弃物的回收和重复利用。从物理区域上划分,钢铁企业物流主要包括厂外物流和厂内物流,厂外物流包括厂外原材料的采购运入以及钢铁产成品的运出销售(即入厂物流和出厂物流);厂内物流则包括全部生产物流(即从投入铁矿石、煤炭、废钢等原材料采购入库开始,经卸车、储存、冶炼、轧制及特殊处理等环节,直到形成各种钢材产品销售出厂为止的全过程)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物流。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厂内物流又可分为生产制造物流(辊道、天车、台车等运输以及部分铁水火车运输)和厂内运输物流(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

2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现状

大型钢铁企业从采购环节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生铁、钢坯,到销售环节的钢材以及循环利用物资和废弃物的处理,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物流过程使钢铁企业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事务。当前,大多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独立的物流部门,而这些职能性质相近的物流部门由于物流管理的相对独立,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物流不顺畅和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钢铁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工艺装备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忽视厂内运输物流系统及其管理优化,导致厂内运输物流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部分先进的钢铁企业物流运输已开始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跟踪定位和管理,但大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较低层次的运作阶段。绝大数钢铁企业是靠纸为媒介来传递信息,还未能实施数字化的物流管理,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大型钢铁企业管理和经营者越来越关注于大型钢铁企业的厂内运输物流运输的管理和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型钢铁企业随着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厂内运输物流系统若不随着改进,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明显不适应,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制约;另一方面,在当前原材料价格高涨、而产品竞争又异常激烈、企业利润走向微薄的新常态下,通过对厂内运输物流系统优化,可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2.2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物资运输效率不高

目前,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参与单位众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弊端较多。因参与单位多,导致整个物流应有的衔接、协调机能割裂,从而造成物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降低而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物流系统多环节的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运作能力差。尽管很多企业开发应用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内部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业务流程不够优化,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项目很难发挥其效力[1-2]。

2.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物流调度协同性差

近年来,虽然部分先进企业物流管理已开始采用RFID、条码、GIS、GPS等技术,并建立和使用物流管理系统、库区管理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ERP购销管理系统以及远程计量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但往往企业所建立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传递不畅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各企业所建立的各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物流调度缺乏协同优化能力,致使物流运输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车辆空驶率高,运输效率低。

3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将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企业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物流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通过建立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厂内运输物流信息和数据及时、透明的传递和交换,并实现厂内运输物流的集中管控、智能处理,使企业进一步降低物资库存、优化运输路线、减少内部倒运、降低经营成本。

3.1 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

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利用RFID、条码、视频、红外感应器、激光定位、GPS/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全方位实时跟踪和在线监控,实现物流数字化是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3-5]。

3.2 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

物流信息的可靠实时传输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关键。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WSN无线传感网络、Zigbee、GPRS/3G/4G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在钢铁企业高温、高振动、强屏蔽等恶劣环境下,实现企业厂内产品库区作业和运输物流跟踪信息与调度指令的实时传输,可对厂内运输物流运输实现动态调度和优化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6]。

3.3 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

物流运输计划与作业的智能化是物流调度和管理优化的重点。利用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关键技术,如物流调度计划智能决策模型,实现厂内不同车间、不同运输物资和不同运载工具协调优化调度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协同MES、ERP、远程计量系统等其他管理系统作业,从而实现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管控。

4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

4.1 系统架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从“泛在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角度对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监控和优化管控。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1.感知层

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车载终端、船舶终端、手持终端、门禁系统、计量系统以及ERP、MES等系统中获取信息,而计量、门禁系统则分别基于RFID、GPS/北斗导航、红外感应器和视频等物联网技术感知信息;

2.网络层

网络层为信息传输层,主要采用包括WSN无线传感网络、3G/4G移动互联网、企业专用网络等网络技术实现监控信息、定位信息、调度信息等监控管理过程中关键信息的传送;

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为厂内物流管理应用,包括两个子层:应用支撑子层和厂内物流运输应用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子层包括GIS平台、数据集成平台等,厂内物流运输应用子层包括系统管理、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运输实绩、仓库管理、作业监控、物流跟踪等。

4.2 系统功能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围绕物资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以及物流跟踪和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促进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下图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框架。

在运输物流管理过程中,系统首先根据ERP的采购和销售订单信息,同时结合MES和各车间提出的厂内物资运输要求形成相应的物流运输需求。经过汇总处理形成运输计划。根据运输计划,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进行仓储管理和汽车、船舶的运输调度,形成最优调度计划。物流运输过程中,实时监控物流作业并进行物流跟踪,运输完成后形成运输实绩。

以厂内翻运为例,相关车间工作人员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上创建企业内物流运输需求,指定运输方式、起点、终点、有效期、车型、计划用量等信息。物流管控平台运输计划模块综合所有运输需求信息及物资库存信息经汇总优化后形成运输计划,下发给相关运输管理子系统(如智能汽车运输管理子系统等)和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车辆调度人员根据运输计划进行车辆调度确定具体车辆及司机、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物流成本等;同时将运输调度计划发送至相关智能车载终端、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计量系统、门禁系统,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则将运输调度计划下发给相关仓库管理人员手持终端。相关车辆及司机根据接收到的运输调度计划任务进行运输作业,同时相关仓库管理人员则根据运输调度计划安排相应物资的出入库计划。运输作业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车载终端、手持终端及时将作业信息反馈回系统,同时通过GPS和GIS在线跟踪作业车辆。当车辆通过门禁或地磅时,门禁系统根据车辆调度计划放行,并将关键信息反馈回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计量系统则称重后将重量信息加入到车辆调度计划信息中,同时将完整信息反馈回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最终通过综合作业监控、物流跟踪以及计量和门禁等关键信息形成车辆运输实绩存档。

4.3 相关子系统

1.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

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仓库管理模块和仓库智能手持终端组成。仓库管理模块功能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库管理和移库管理等;仓库智能手持终端功能包括作业任务接收,入库作业、出库作业、盘库作业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仓库管理模块针对作业计划下发指令任务到相应仓库手持终端,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入库、出库等作业,作业完成后手持终端将作业完成情况及关键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

2.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

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车辆管理模块和智能车载终端组成。车辆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车辆调度、车辆跟踪、作业监控和运输实绩等;智能车载终端功能包括运输任务接收、GPS定位、作业实绩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车辆管理模块针对运输计划下发运输指令任务到相应车辆车载终端,指导司机进行物资运输和计量等作业,作业完成后车载终端将运输作业实绩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同时运输过程中车载终端将GPS位置信息及时反馈回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车辆进行动态跟踪和调度。

3.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

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由管理系统船舶管理模块和智能船舶终端组成。船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船舶调度、船舶跟踪、作业监控和运输实绩等;智能船舶终端功能包括运输任务接收、GPS定位、作业实绩和系统管理等。管理系统船舶管理模块针对运输计划下发运输指令任务到相应船舶终端,指导船舶进行物资运输和装卸船等作业,作业完成后船舶终端将运输和装卸作业实绩信息反馈回管理系统,同时运输过程中船舶终端将GPS位置信息及时反馈回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船舶进行动态跟踪和调度。

5 结 论

1.随着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将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数字化物流实时跟踪与在线监控、网络化物流信息传输与动态调度、智能化物流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将成为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分别负责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实现从“泛在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层面对企业厂内运输物流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监控和优化管控。

3.钢铁企业厂内运输物流管理系统包括主管理系统及智能仓库作业管理子系统、智能车辆运输管理子系统和智能船舶运输管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系统主要围绕物资运输需求、运输计划、运输调度以及物流跟踪和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促进物流一体化管控、多平台协同化运行和运输智能化管理,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

参考文献

[1] 沈建国.厂内运输物流――宝钢不可忽视的利润源泉[J].物流科技,2008(1):62-63.

[2] 刘柱石.大型钢铁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管理的对策[J].中外物流,2006(Z1):40-41.

[3] 陈培,方仕雄,钱王平,等.基于RFID和WLAN的钢包自动定位调度系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1(5):46-49.

[4] 刘建,徐生林,杨成忠.基于射频技术和无线通信的钢包跟踪系统[J].机电工程,2010,27(4):82-85.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 钢铁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电气节能措施 钢铁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技术探讨 钢铁企业煤气系统节能探讨 钢铁企业除尘系统节能研究 浅析钢铁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企业循环水系统碱度比补水碱度低问题研究分析 钢铁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施工调试要点及措施探讨 钢铁企业的节能新“引擎” 浅谈钢铁企业电力节能 钢铁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 钢铁企业的销售模式探讨 钢铁企业产品网上销售模式 基于Hadoop的钢铁企业节能潜力大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钢铁企业跨区域模式下组产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的建议 探索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方法探究 浅谈钢铁企业给排水节能设计 浅析钢铁企业空压站的节能设计 宾馆生活热水系统节能改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0-04-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2011-11-07

[3] 北京京诚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承压式一体化冶金污水净化处理装置[P].中国专利:ZL2010 1 0605762.6,2012-09-05

[4] 刘殿魁.机泵节能新思维――射流-尾迹三元流动理论及其应用. [C] 北京: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宋晓锐,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工业给排水设计及合同能源管理工程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 节能减排 吨钢能耗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较大成绩。2012年,中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总能耗为2.66亿吨标准煤,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6.2亿吨标准煤的7.3%,吨钢综合能耗为602.71kg标煤,同比下降0.16%,吨钢耗新水3.88m3,COD排放2.67万吨,但是现阶段能耗水平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580kg标煤目标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二、钢铁企业能耗现状

从2001年至2012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指数显著下降,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4.46kg下降至1.52kg,吨钢粉尘排放量由4.59kg下降至0.99kg,降幅分别为65.7%和78.4%。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业能源和环保绩效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从节能效果比较来看,以日本钢铁企业能源消耗为100计算分析,欧洲为110,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为130,全行业则为150,也就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中国与日韩钢铁在节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落后产能仍在生产,这部分产能建成时间早、生产规模小、设备老化,环保设施技术改造难度大,造成了污染物严重排放超标的后果。此外,烟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烧结脱硫设施建设质量低劣且普及率低、运营维护不规范、减排效果差等也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环保水平的提升。

三、针对节能减排提出对策和钢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据专家估计,如果我国钢铁企业把现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全部用于生产中,节能的下降空间会缩小在5%以内,所以为了完成《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要求,需要钢铁工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1、结构调整与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是当务之急

钢铁行业的能耗问题源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涉及钢铁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要从钢铁企业及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

从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看,2012年,在我国7.17亿吨粗钢产量中,转炉钢比例为89.8%,电炉钢比例为10.1%,是世界十大产钢国中,电炉钢比例最低的国家,由于电炉炼钢具有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能耗少、污染轻、灵活性大的优势,以我国年产钢5亿吨计,则每年可以节约铁矿石0.975亿吨,降低能耗0.2625亿吨标煤,减少CO₂排放1.192亿吨,如能使我国电炉钢的比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即从10%增加到30%左右,则每年可减少铁矿石消耗1.3亿吨以上,减少CO₂排放约1.6亿吨,节能标煤0.3亿吨。因此,国家应规范废钢回收的管理,科学测算我国废钢资源量,建立废钢回收的平台,适当提高电炉钢的比例,是有效节能的途径之一。

2、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根据国外多年实践经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这种节能项目投资新机制运作发展十分迅速,已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不仅为企业节能降耗,也能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带来巨大收益。能源合同管理项目的节能效率高,节能率一般在10%—40%,最高可达50%。自1998年,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中国后,现在已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企业在“零投入”的情况下提升能效、减少排放,并降低了节能风险,而且能源用户通过与钢铁企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共创、共赢的社会效果,为推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3、倡导自由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保护

当前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必须要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带动作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才是我国现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尤为重要的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激励创新的根本保障,没有保护,知识产权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企业是否拥有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增强保护意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4、政府对钢铁企业的政策支持

在最近政府的公务报告中,政府有关部门对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钢铁工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到2015年要超过1.5%,虽然规划目标还与全球顶尖钢铁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我国已经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而且我国制定的产业政策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政府对于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给予融资方面的支持政策,另国家还对钢铁企业节能环保创造优异成绩的,给予减免税与奖励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窦彬,日韩钢铁行业节能政策及启示, 2008年9月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财务会计 销售 作用

资金一直是企业生存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作为生产销售型企业,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值并通过市场销售得到资金的回流是企业源源不断获得资金流的关键。目前,受钢铁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国内多数钢铁企业资金较为紧张,钢价从去年一季度持续上涨后,开始不断下跌,国内钢铁市场低迷,多数钢铁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目前这种钢价低迷的现状下,钢铁企业不仅要考虑收益最大化,而且也应从成本角度出发,减少销售成本支出,从财务会计角度,加强现金管理,降低融资成本,减少税收支出。

一、企业财务会计的作用

1、财务会计是不同业务部门的中间桥梁,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财务部门通常被定义为与资金收支相关的部门,而忽略了联系各业务部门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各个部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现金流入和流出,这必然会与企业财务部门发生往来,通过与不同业务部门的之间的资金联系,可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使部门间交流更为流畅;另外各业务部门资金支出往往需要财务部门进行考查。因此,通过资金关系财务部门可以有效地促进部门间的交流,提出符合部门发展相符的要求,从而确保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

2、对企业税收和资金收支进行记录,促进企业持续经营

资金的收支是财务会计的基本性工作,通过对每笔发生的业务进行记录,了解现金流入的类型和资金支出的明细,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所需的资金。此外,企业在实现收入过程中,需要缴纳税款,通过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明细可以对企业纳税类型进行分类,在确保足额缴税的同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同时通过对资金支出的方向进行收益的计算,可以使经营管理人员了解企业将来的投资主要方向,减少盲目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使企业资金收支平衡,各项资金收入和支出有清晰的记录,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3、利于加强资金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财务会计涉及与资金相关的多个方面,在销售环节,钢铁企业销售款项及时入账是保障新一轮生产活动的关键因素。集团公司通过建立高效集中的财务公司,利用财务公司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并通过比较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及时了解企业资金支出和收入情况,定期对各单位企业资金进行归集,通过建立资金台账,定期检查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可以从整体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使资金流出的方向更具有合理性,更好的盘活资金从而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企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钢铁企业在销售环节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1、钢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不到位

不同的经济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存货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的方法进行计价;对于折旧则可以采用工作量法或平均年限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这些方法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而选择会计方法,而不同的会计方法产生的税款不同,从而增强了企业税收筹划的灵活性。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市场前景不好,库存较多,虽然会降低企业纳税成本,但由于钢铁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各类子公司,且是地方税务的监控大户,税款的减少必然会增加销售子公司与当地税务的矛盾,给当地销售公司带来纳税风险;同时,由于钢铁企业驻外销售子公司较多,其纳税环节多,纳税科目繁琐,不便于钢铁集团统一进行管理,增加了钢铁企业不必要的纳税成本。此外,在缴纳税款方面,税法规定企业存在兼营业务时,未单独核算,从高适用税率,兼营业务增加了钢铁企业的税收支出。

2、筹资手段不合理

钢铁企业从事销售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钢铁价格下跌和资金管理不善使钢铁企业资金尤为紧张。目前,银行借款一直是钢铁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而银行考虑到近期企业借款风险的加大,增加了贷款审批流程和审批条件,钢铁企业贷款极为困难。一方面钢铁企业因贷款负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利息上涨,钢铁企业财务费用成本增加,财务负担加大。而钢铁企业在其他融资途径上缺乏有效的方法,融资能力不强,难以填补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缺口,因此迫切寻找新的低成本融资方式是当前钢铁企业筹资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信用融资解决销售过程中短期资金周转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也是在新的销售形势下应该更好探索的问题。

3、资金管理重视度不高

钢铁企业作为我国特殊企业,其国有性质类居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近期由于钢价低迷导致存货不断增加,严重占用了钢铁企业的资金;同时,钢铁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债务问题严重,难以有效协调库存与销售资金回笼的关系,从而使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放缓。此外,在资金管理方式上,部分钢铁企业资金管理手段落后,对各下级单位资金监督及与资金有关的考核不健全,考核力度不强,而集团公司方面不能及时向银行提供企业资金信息,导致资金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引起集团对资金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银行向企业贷款时,鉴于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在销售款项回收上,由于下级单位较多,而集团对资金控制力度不强,容易导致下级单位私吞资金,引起钢铁企业资金的流失。

三、财务会计在销售中发挥的作用的措施

1、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钢铁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在销售环节上,钢铁企业应站在集团战略管理高度,从税收筹划角度降低企业成本,制定统一的纳税依据,钢铁企业应减少发票中介环节,由集团公司统一面对客户群,由集团向客户开具发票,一方面便于集团对企业发票开具情况的了解,加强发票管理,另一方面避免了乱开发票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支出,为集团节省了资金成本,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收益;另外应协助驻外分公司做好解决与地方税务纳税矛盾工作,并应做好与地方客户的沟通交流工作,建立统一的客户群,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从而利于减少地方纳税,降低税务风险,便于集团直销工作的开展。在兼营问题上,钢铁企业应区分开增值税和营业税等不同的税种,如钢铁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涉及两种业务,一种是需缴纳17%的增值税,金额为100000元一种是需缴纳7%的交通运输服务税,为5000元,若钢铁企业不加以区分,则按17%统一纳税,则需缴纳税额为17850元,若区别缴纳共需缴纳税款17350元,可节省资金500元。此外,钢铁企业应加强发票管理,在购买原材料和其他的服务费用支出时,应要求对方开具规范的发票,便于进行税收抵扣,对收回的发票要及时审核发票的合理性。

2、发挥财务在企业产融结合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在钢铁企业中产融结合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应减少资产负债率。减少钢铁资产负债率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和优化结构来实现,兼并重组并不符合钢铁企业现状,钢铁企业可以选择优化结构来实现,可以降低库存运营、调增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如房屋类固定资产由30年调增到43年,运输工具由7年调增到13年等,我公司地处西北,干燥的气候和环境对设备设施的侵害是可以较好的加以控制的,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调整,增加了企业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二是应拓宽融资渠道。企业财务部门作为钢铁企业融资的主要部门,要积极协调好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关系,在股权融资中要充分熟悉私募和公开募集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债权融资方面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企业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关注海外融资动态,由于海外金融市场资金量大,政策宽松,海外融资成本普遍低于国内利率,钢铁企业财务部门应了解欧洲债券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抓住海外融资机遇,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寻找连接海外融资有效途径。三是实现多元化产融结合。金融租赁满足了大部分企业资金的需求,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在资金短缺时针对企业现状可以将设备卖给金融租赁公司,之后租借金融租赁公司设备,不仅可以满足钢铁企业资金需求,而且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使钢铁企业的融资方式更为灵活,降低了因筹资而产生的成本,利于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效益。

3、加强资金管理

钢铁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应确保企业资金正常流动,降低融资成本。钢铁企业应结合自身资信条件,加强与银行的业务往来,委托银行为本企业提供授信,即为企业办理贷款、应付票据等流动性产品,;在票据方面,为提供票据使用效率,加快票据周转,应要求出票银行为企业提供票据池服务,解决大票换小票、小票换大票等资金需求问题,从而缩短了资金占用时间,降低了融资成本。此外,在资金回笼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钢铁企业应采取模糊的定价策略,和化整为零的销售策略,以更好的服务市场和客户,以维护大客户,并采取更优惠的货币政策和更灵活的批量政策,以占据销售的主动地位,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资金的入账、结算和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销售,及时回笼资金,使资金发挥最大的财务效用,从而增加钢铁企业的销售收益。二是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原有的资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钢铁企业资金管理需要,钢铁企业应在借鉴同行业资金管理成功案例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在方法选择上应将重点放于下级单位资金控制上,尤其应加强销售款项的控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督,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根据各单位资金上报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强化各单位的资金管理责任意识。驻外销售公司,由于资金的流通大,应对财务主管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通过岗位轮换,便于及时发现财务监管中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多渠道的控制财务日常活动,切实增强集团公司对资金的掌控能力。在筹资上,在资金管理力度增强基础上,应及时为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信息,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并通过上门拜访等方式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企业低成本贷款打好基础。

四、结语

面对资金紧张的现状,单纯依靠财务部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企业资金效益问题。钢铁企业应发挥好财务会计在销售中的作用,同时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工作,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多个角度才能真正提高钢铁企业效益,解决资金紧张问题。

【参考文献】

[1] 刁文芹:阐述财务会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7).

[2] 李萱: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3(11).

[3] 陈丹丹:浅谈经济管理中财务会计的作用[J].经济视野,2013(4).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自从我国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各类市政建设、比赛场馆建设、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风起云涌,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全国范围的建设浪潮。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带动了中国钢铁业生产能力的迅猛增长;需求强劲,拉动了钢铁产量的迅速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

要成为国际先进钢铁企业,应具有如下特征:设计技术不断现代化,成形技术向精密成形(或称净成形)的方向发展,加工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以及发展新一代制造装备的方向发展,制造工艺、设备和工厂的柔性和可重构性将成为企业装备的显著特点,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制造技术将广泛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市场快速反应为目标的制造技术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绿色制造已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21世纪的企业还要面临管理创新。

要实现这些目标,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有先进、科学、合理和实用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强有力的支持和辅助。

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发展出现断层

相对于发达国家,以中国钢铁工业为代表的流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它又是领先者。

经过多年的探索,以中国钢铁工业为代表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建设,在2000年以后进入了一轮空前的高潮。许多超大型钢铁公司先后启动了集团公司规模的综合自动化建设项目。但在2005年之后,通过对一些该类型项目的总结与回顾,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共通性的、典型的问题。

许多大型的钢铁公司,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电子和控制设备。之后,又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导入了世界上著名的ERP系统。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应用验证,发现在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使得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

2005年前,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追求产销一体化的大规模定制开发模式,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个性化明显,但由于是针对特例研发的,所以其扩充性和可调整性存在薄弱的一面。同时,由于系统的规模过于庞大,其实施的风险也较大。

分析2005年以前的一些系统和项目,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的共同特征:期望和结果差异较大;管理面覆盖范围较大,但管理的内容不细、不深;项目最终的投入成本远远超出初期的预算;项目的工期一般严重滞后(甚至成倍地延长);随着系统实际应用的时间坐标,系统的响应速度也不断下降。

第二种是追求以财务和成本管理为中心的、以配置为主的实施模式,主要特点是扩充性和可调整性灵活,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对应性强,管理层次和流程清晰,实施的风险较小;弱点是个性化突出得不够(可能与当时中国信息化的咨询和实施团队的理念和认识水平、实施和编程能力不够有关)。

从2005年以前的一些系统和项目,可以清晰地看到,对ERP系统的估计过高,认为ERP能够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ERP系统所使用的信息来源解决得不好,造成大量的数据不准确;分析、预测、规划和计划的内容不错,但执行的力度不够,造成计划的命中率不高;行业特色、企业特色十分薄弱。

第三种是一种混合形的模式。由于技术环节的壁垒和实施条件等的限制,目前的结果显示其结合性不是十分理想。

以上三种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问题。第一种模式在初期使用时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随着钢铁公司规模的调整和变化、业务的调整和变化、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很难满足发展的要求。

究其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我们常常使用一种情景作比喻: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电子和控制设备相当于拥有了坚固的地基,应用了世界上著名的ERP系统相当于拥有了华丽的屋顶,但是在坚固的地基和华丽的屋顶之间缺少连接的支柱。如果仅用细小的竹竿代替支柱,显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和后果。

需要解决两大核心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和参照国际大型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我们认为钢铁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如下的科学化管理目标: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管理,向实现生产精确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实现市场预测的科学化、准确化。完善集团公司各个生产厂矿间的科学、合理的配额管理。做出基于钢种、生产设备、产能、负荷和瓶颈要素的科学、合理、准确、详细的生产计划和产线作业计划。确保设备的科学利用,确保交货期的准确有效,确保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实现由基于数量的计划,向基于件次的计划转变。这样,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针对件次做明确的质检,使得向客户交付的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同时,各种订单的有效合并和拆分,提高生产组织和生产设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准确的计划需要有行之有效的生产执行系统(MES)来保证,行之有效的执行机构对于提高生产计划的命中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未命中的执行调整、补救和生产的动态再计划起到了互动的作用。提高客户订单生产环节的管理透明度,实现物流的全面跟踪。提供对于面向库存的生产方式,面向订单的生产方式和面向混合的生产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化系统的强大支持。解决“产销一体是核心、财务成本是关键”这两大核心问题。先进、科学和有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企业长久的战略性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期、稳定和保质的供应渠道,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挖掘潜在的客户。

理想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架构

钢铁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理想体系架构是各个系统以生产业务为主线,彼此协同工作,由如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钢铁工业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ERP系统:是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ERP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整合企业内部主要或所有的经营活动,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产计划及管理、物料管理、销售与分销等主要功能模块,以达到效率化经营的目标。ERP的产品中一般包含SCM的思想,MRPⅡ(制造资源计划)是ERP的一个组成部分,而MRP(物料需求计划)是MRPⅡ的一个组成部分。

MRPⅡ: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覆盖企业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系统。

MRP:是利用物料清单、库存数据和主生产计划计算物料需求的一套技术。

钢铁工业企业内外部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协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SCM系统:制造商、供应商和顾客的信息协调管理,通过协调所产生的信息,对生产的安排、物资的规划等,做预先的计划与分析。

BW(业务信息数据仓库):是一种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原有的数据,作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预测客户的行为,帮助企业的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

钢铁工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CRM系统: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连续过程。

钢铁工业企业供应商资源管理的SRM系统:集成了协同和决策支持解决方案,提供了策略性的货源组织、策略性的设计、供应计划和采购等功能,可帮助企业作出优化的战略性决策,这些决策可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了解并回答许多重要的问题,从而对企业经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

钢铁工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已有的产品和未来新研制的产品)的PLM系统:PLM中通常包括: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帮助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完好率,完成全部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任务;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加快市场投放速度,方便地管理和产品有关的所有信息;程序和项目管理―贯穿开发项目的整个业务过程,以高效率的项目管理减少向市场推出产品的成本,以有智能的程序支持产品的改进;生命周期协同―改进和多个国际商业合作伙伴的协作;质量管理―沿着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支持平滑的业务处理和质量保证;环境保护、卫生和安全―有预见性地帮助完成废弃物管理、工业卫生和安全、职业保健、危险品管理。

此外,还有对上述各类管理进行贯彻、执行和动态调整的、具有钢铁行业特征的三级业务管理执行体系(包括MES、DSS、薄MES、EMS等多种业务支撑系统)。

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给MES作出的定义是:“MES能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当工厂里面有实时事件发生时,MES能对此及时做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指导和处理。这种对状态变化的迅速响应使得MES能够减少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工厂的生产运作过程,从而使其既能提高工厂及时交货能力、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又能提高生产回报率。MES还通过双向的直接通信,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产品供应链中提供有关产品行为的关键任务信息。”

MESA对于MES的定义强调了以下三点:MES是对整个工厂或车间制造过程的优化,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个生产瓶颈;MES必须提供实时收集生产过程数据的功能,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处理;MES需要与计划层和控制层进行信息交互,通过企业的连续信息流来实现企业信息集成。

建立综合系统的关键

目前我国许多大型的钢铁公司已成功实施和正在实施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从横向业务管理内容的角度出发,追求全面完整的企业管理,管理对象为集团公司范围的“人、财、物、产、供、销”;从纵向业务管理层次的角度出发,追求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多层次系统的无缝集成、协同工作。

钢铁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追求的目标是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产销一体是核心,财务成本是关键。

然而,针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大型企业,还必须兼顾到企业兼并、快速扩张、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成本竞争日益激烈,呼唤精细化管理与精细化制造;面对买方市场,需要更好的客户关系和更高的执行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备如下特点:

构建合理、科学、先进、易扩充和易调整的信息化平台。

科学、合理地调整集团公司级企业业务流程。

实现以财务为核心的业务管理功能集成。

以ERP建设为主要目标,完成水平方向的业务衔接,为未来向纵深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现阶段钢铁工业的企业需求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要求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理想体系架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在产销一体化方面,关注交货速度和市场反应能力。在财务管理方面,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体制改革、优化重组,关注战略监管和风险控制。在成本管理方面,关注市场的快速反应和效益。在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包括采购资源、销售资源、生产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此外,还包括关注市场开发、客户满意度、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发。

链接:钢铁产业发展三大趋势

中国钢铁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带来如下三大变化。

钢铁生产地域高度集中

随着对竞争力较弱、工艺环节和环保设施相对落后的中小型企业的并购,以及地区经济和物流环节因素的宏观调节,中国的钢铁业正朝着9个生产区域的中心化趋势发展,包括鞍本钢铁基地、京津唐钢铁基地、上海钢铁基地、武汉钢铁基地、攀钢基地、包头钢铁基地、太原钢铁基地、马鞍山钢铁基地和重庆钢铁基地。

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产品质量是钢铁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着眼点。中国是产钢大国,但不是强国,突出的问题是产品结构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尚不能自给。因此,优化钢材产品结构,扩大国内紧俏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淘汰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是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钢铁产业;生态设计;政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62-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6

产业生态化发展能够有效缓解钢铁工业面临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通过把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有机有效地联系起来,使之对环境容量的占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有效关联、相互耦合和循环共生,使得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推进钢铁产业生态化设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与绿色制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下钢铁工业生态园区设计、评价与模式构建成效明显[2-6];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功能与钢厂未来发展模式得到了深入系统的研究[7]。本文在梳理我国钢铁产业现状及“十二五”钢铁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设计钢铁产业生态化方案,尝试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化政策体系,以推动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我国钢铁产业现状与节能减排压力

1.1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年产3.5亿t增加到6.3亿t,年均增长12.2%。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达到7万亿元;钢铁工业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总计达到6.2万亿元,为家电、机械、建筑、汽车、造船等行业提供了加工原料,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很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能源管理中心,有效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这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 272万t、炼钢产能7 224万t。2010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有了全面显著的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 kg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1.63 kg、耗新水量4.1 m3,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42.4%和52.3%。

与此同时,对钢铁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能源、环境、原材料约束增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优化。烧结脱硫尚未普及,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普及率较低,SO2、CO2减排任务艰巨。

1.2钢铁产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综合预测,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约为7.5亿t。我国粗钢需求量最高峰将可能出现在2015-2020年期间,峰值约7.7-8.2亿t,

张雅:钢铁产业生态化设计与政策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2011年12月15日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加大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企业,并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提高冶金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鼓励各地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行业现役烧结(球团)设备要全部采用高效除尘器,加强工艺过程除尘设施建设。实施区域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对钢铁等行业进行重点防控。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地区分解任务指标,降低钢铁企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用水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淘汰400 m3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铁)、30 t及以下转炉和电炉。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9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80 kg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低于4.0 m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9%,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7%,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实现上述节能减排目标,钢铁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必须推进钢铁产业生态化设计,从生产全流程推进节能减排。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软水密闭循环;供水压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2014年作为“十二五”计划的第四年,“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国家在节能减排战略发展规划方面获得了重要的成绩。在这种基础上国务院和相关单位进一步给出了“十二五”期间不同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需要不同企业能够针对战略发展的视角,立足国计民生的角度来看,做好节能减排的要求和规划。以前国务院总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电视电话谈话中提到能量系统改善的问题。针对我们国家因为长时间处于粗放型的生产, 一般只重视产品数量,不能考虑到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所以应该引入生态工业学的观念,这其实关联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从钢铁工业来说, 它的生态化的重点在于物质以及能源的循环问题,将整套的循环技术运用到各个的生产位置,它的重要点是针对循环,并且经过循环工艺的分析就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所以钢铁厂大量在选择直接、间接循环的冷却水工艺进行处理。

因为钢铁冶金企业是所有企业中消耗能源最多的行业之一, 同时也是节能减排的关键企业,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同的生产设施经过选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来进行节能减排的能力还是非常多的。比如最近几年经常采用的一些新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煤气余压发电、余热利用等新技术正在工程实际中慢慢使用。

一、钢铁冶金企业给水排水系统的现状

采用高炉来进行说明,现在不管是在建还是已经建成的1 000 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比较多的还是选择间接冷却开路的循环系统。开路系统建设的花费相对闭路系统比较而言还是比较低的,然而开路系统工作时所消耗的电能却是非常多的。所以间接冷却循环水系统在达到主要工艺用户供水需要的条件下其设计方案需要选择软水(除盐水)全闭路的循环水系统。

二、给水排水设计在钢铁冶金企业节能中的途径

钢铁冶金行业的设计工作是突出低能耗、低排放的重要环节。所涉及的给排水设计环节同时是所有工程环节中关键部分。在持续开发新的节能新工艺的条件下, 也需要在完善的水处理工艺中进行挖掘节能的能力。钢铁冶金行业的高炉炉体循环冷却水、风口水套冷却水、电炉及水冷烟道、转炉氧枪冷却水、LF 炉设备冷却水、RH 精炼炉、VOD 精炼炉、VD 精炼炉、连铸结晶器等设施的冷却水一般都可以使用软水(除盐水)完全闭路循环的水系统。选择这种设计能够节省很多的电能还可以节省新水用来作为补充水的大量消耗量。以2 500 立方米的高炉的炉体循环水系统来进行说明, 一般这种系统循环水量要求5 000立方米每小时,供水压力用户接点是0.6 MPa。如果选择软水(除盐水)闭路系统的规划方案,供水泵组的扬程有可能是40 米, 就是说泵出口压力是0.75 MPa, 水泵背压是0.35 MPa(节能部分)。如果选择净环开路系统的规划,供水泵组扬程有可能达到75 米。

不同的思路,会有不同的结果,水泵扬程差距达到了35 米, 它们的电能的消耗的差距是560 kW・h, 根据电价0.5元/(kW・h)考虑,每小时会多花费电费280 元。也就是说开路循环系统每年所消耗的电能是470.4 万kW・h, 根据350 d计,花了235.2 万元。并且闭路系统工作时自己补充的水量是循环水量的0.1%~0.3%。如果选择开路循环的系统,如果浓缩倍数是3 时(温度10 ℃),补充的水量是循环水量的2.64%。

按照这些不同计划的比较,能够有下面的结论:100 立方米每小时的循环水,水泵扬程提升10 m,它消耗的电能是3.2 kW・h。每年多浪费26 880 kW・h。间接冷却循环水系统选择闭路系统的关键是有选择回水系统余压、供水泵组背压工作的优势。减少供水泵组扬程,节省电能。并且软水(除盐水)闭路系统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新水的耗量,提升工艺设备和管道的使用寿命。但是高浓缩倍数的开路循环水对补充新水的水质规格要求非常高(通常应该进行软化处理),这就会增加大量的水处理花费。所以软水密闭循环水系统就会有非常大的优势。循环水系统在达到重要工艺用户供水压力需要的条件下,设计方案需要控制好供水压力。在工程项目的规划中, 工艺专业对供水接点压力会提出要求,比如,0.4~0.6 MPa,差距0.2 MPa,假设0.4 MPa 整体能够达到生产的要求, 就没有做到0.6 Mpa的标准。给水排水专业设计人员通常采用供水泵时按工艺专业要求压力上,考虑水泵所需扬程,这样做会加大电机的功率,会导致能源的浪费。以轧钢浊环水2 500 立方米每小时来进行说明,水泵的扬程会提升20 米,它的电耗量会多出160 kW・h。每年按350 d 计,每年会有电耗量134.4 万kW・h多浪费掉,多花费67.2 万元。

所以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充分和工艺设计人员考虑, 在达到生产标准的条件下,做出达标的压力。假设发生一组泵供多用户的问题,就应该把水泵设计压力减少(只能达到压力最低的用户),但压力方面高的用户能够选择局部串联水泵加压的形式会比较节能。循环水系统在达到主要工艺用户供水流量的条件下,工艺专业、设备制造供货商需要控制好设计供水量。在工程项目设计中工艺专业对供水量有时控制的不是非常合适, 系统中的浪费非常多。选择系统中增加100 立方米每小时的循环水来说明,供水泵扬程60 米,它的电耗量多出19.2 kW・h。每年按350 d 考虑, 年多浪费电耗量16.15 万kW・h。

所以有关工艺设计人员需要认真分析设备和生产需要的水量,使设计参数比较精确。水泵选型需要采用效率高的水泵。钢铁冶金企业的用水非常大。通过一个年生产规模300 万吨的联合企业来说明,生产1万吨钢用水量都在150立方米以上,全企业循环水量都在50 000立方米以上。如果水泵的高效率或者低效率差距是5%,水泵扬程根据平均60 米考虑,小时耗电量差距是681 kW, 年耗电量差距是572.04 万kW・h。所以高效率的水泵每年节省的运行费用是非常多的。

结语

经过这些途径的节能研究能够发现, 钢铁冶金企业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设计节能的潜力是非常大的。然而实际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应该和有关主要设计专业、业主单位进行仔细的沟通达到共识。总而言之,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要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设计应该具备新思路、新技术、用新的流程替代传统的流程,用新的设备改善传统的设备,可能间接冷却循环水系统选择软水(除盐水)闭路循环水系统一次基础投资会比较多, 但是从资源消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确实是非常好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GB 50414 􀀁 2007 􀀁 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2]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工厂设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作为工厂设计的重要一环,总图设计可以从建筑系数等指标上实现对企业用地的控制,但采用何种思路和手段来控制和节省企业建设用地呢?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从工厂设计方面特别是从总图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方面,介绍了如何控制和节省土地资源。

关键词:总图设计,节省建设用地,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

Abstract: our country land resources is very limited,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is the basic state policy. Control of steel enterpris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to save the lan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lant design, layout design can from building coefficient and the realization to the enterprise land on the index of control, but the type of ideas and means to control and save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land? This paper of steel enterprises, for example, from the factory design especially from the assembly drawing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control and save resources of land.

Keywords: the assembly drawing design, saves the land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overall planning, the general layout, vertical layou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总图设计是一门政策性、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在设计时对企业建设用地的控制,但没有明确详细的控制办法,各种文献往往只是概念性、概括性的描述采用的办法。如“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1]、“在符合生产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联合多层布置。”[2]、企业建设项目建筑系数等指标应符合国土资源部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源部【2008】24号文件),都是一些总体和指标控制要求。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总图设计人员往往不知如何着手。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极其有限,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希望从企业层面上,从总图设计方面,研究和提出控制和减少企业占地面积的思路和办法。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相关设施多,车间组成复杂,运输量巨大,生产、运输工程复杂等特点。[3]国内一个大型钢铁企业一般占地上万亩,且往往占用部分耕地。故在以钢铁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的设计中,如何节省土地是摆在工程设计人员尤其是总图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从事总图运输设计工作多年,在工程设计中对控制和节省建设用地有一些浅显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和同行及相关同志交流分享,并恳请指正。

首先,应做好项目总体规划。

做好项目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地衔接协调工程前后期、总体和局部的建设关系,可以从企业建设的层面上节省用地。实际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原则、有方法、有控制地从事工程设计和建设,避免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造成工程建设、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关键在于能有机、有效地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建设、发展等要求,融会建设各方意图,做到有目的性地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从整体上简化、完善工艺运输流程,避免重复和多余建设。这体现了项目规划的计划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具体到用地控制上,《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及国土资源部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各类设计规范、文件,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都有较详细的要求,如钢铁企业的吨钢占地、建筑系数、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这些指标是国家相关部门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后对项目建设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的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在项目规划和选址阶段选择适当的厂址和布局,选择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达到指标的控制要求。如笔者在“安徽某钢铁厂的炼铁区规划”工程中,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了三座1280m³高炉,其总占地面积仅为12万m²,平均占地面积为4万m²/高炉,在国内大中型高炉的用地指标中名列前茅,控制较好,节省了大量土地。而且该工程规范合理,工艺和运输顺畅,功能分区明确,前后期工程衔接顺利,建设方很满意。

其次,应做好企业内外物流设计。

钢铁企业等大型企业是物流量巨大的企业,年产三百万吨钢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每生产1t钢,会形成多达10t以上的企业内外物流量。[4]因物流运输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有载体,如道路、铁路、通廊等物流设施。一个企业的物流设施往往占用其总用地面积的1/4~1/3,故做好企业内外物流设计、合理配置物流设施,可以从物流和生产系统衔接上减少企业占地面积。现代钢铁企业中提倡的零库存、虚拟仓库,物流工具标准化、大型化,物流系统信息化等方法技术,都是从物流技术和载体上利用新思路、新技术,以求生产先进合理和减少工程用地面积。我国很多大型老钢铁企业,吨钢占地面积均大幅超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同规模企业的占地面积甚至成倍相差。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布局和技术的影响。因此,做好物流设计对减少企业占地面积和成本费用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第三,应做好总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1949年到1996年生产1亿吨钢,用了47年时间;但从1亿吨到2亿吨,只用了7年时间。在新一轮的“大炼钢铁”的环境下突破3亿吨可能会用更短的时间。钢铁行业作为高投资、高风险和长回收周期的特点给看似欣欣向荣的投资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于在资本逐利本性的趋使下引发的钢铁投资热潮会不会重蹈当年的钢铁泥潭,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钢铁企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大型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钢铁业目前正存在着一股大规模扩张产能的冲动。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都无一例外地在进行新的建设,各类钢铁企业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面对一个庞大的重工业系统如何驾驭都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难关。

2.经济周期性的风险。

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发展速度放缓,而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一支独秀的处在快速上升期钢铁行业的扩张与处于经济扩张的时期有密切的关联,但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性的情况,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处于衰退期,那大量资金堆砌的钢铁企业可能成为社会经济挥之不去的沉重包袱。

3.运力和能源的制约。

根据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分析,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供应仍然比较紧张,购进价格持续上扬;交通运输业运力紧张的状况没有明显缓解。钢铁企业许多时候不是产品销售不出去,而是没有原料而被迫停工或是由于运力不足影响交货时间,如何进一步降低吨钢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合理及时地安排运力对钢铁企业意义巨大。

4.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钢铁大国,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如产品结构中“四高”产品的比例偏低,在2003年我国自产钢材2.4亿多吨的情况下,还进口钢材3700多万吨,其中“四高”产品占90%左右。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某些钢材产品有可能竞争过度,而高附加值的品种只能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影响了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二、精益与敏捷思想的结合

由于钢铁企业属于制造型企业,生产工艺的过程有连续性生产和离散性生产,一般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组织既有备货型生产(MTS),也有订货型生产(MTO),甚至有按订单装配式生产(ATO)。其供应链的管理涉及到从原材料的采购,物料的运输,产品的生产,面向用户的销售等各个环节。钢铁企业的赢利的手段和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产品的生产,因此怎样在生产上发掘最大的价值是构造供应链的重要问题。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这个词是由IMVP的研究者John Krafcik发明的,这种生产方式在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年代显得格外突出。钢铁企业要吸取这种生产的思想,用这种思维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当然,支撑钢铁企业供应链建立的需要一种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而动态联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精益的思想是生产的价值流中根除一切不能为产品的带来增值的浪费,包括不必要的停滞时间,从而确保一种水平的、稳定的调度管理。动态联盟则意味着在一个时刻变化的市场空间里,利用市场信息和虚拟的组织形式来把握可赢利的机会。两种管理的思想的都是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在整个钢铁企业供应链中精益思想和动态联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建立钢铁企业供应链

1、生产流程分析

由于钢铁企业的类型很多,为了简化问题就假设了一个钢铁企业的标准生产流程。大致可认为钢铁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是:原材料采购―原料处理―炼铁―炼钢―连铸―轧制(产品成形)―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由于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在连铸这个环节上是该供应链上的去耦点(Decoupling),因为炼铁和炼钢是连续性的流程,特别是炼铁的环节,不能出现等待原料的情况,所以在连铸之前的环节基本上属于推动式生产进行的环节;在轧制以后的生产形式可以认为是拉动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采取精益原则指导生产;对于分离点的前端,可以根据下游所需要得合同订单以及合理得销售预测来推动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一体化的计划体系,将目标产量分解成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任务量,可以并实施ERP运作管理实现最小程度的生产库存;对于分离点的后端,必须均衡产品库存和分离点前端生产能力匹配的问题,一般根据精益原则可以在产品成形这个环节使用JIT看板管理来提高效率。在整个生产流程中避免无价值的劳动和浪费,特别是对能源和主要原料的节约是应对资源约束瓶颈的有力措施;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避免多头输入导致计划变更的随意性;将时间、成本、质量、冶金规范和生产稳定性统一起来考虑。

2、钢铁企业供应链的模型

如前所述,基于精益原则的生产流程只是钢铁企业供应链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分离点的后端使用敏捷制造的策略可能更合适一些。作为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的流程相连的关键成员:生产企业、供应商、批发商和配套企业等),管理组件(对整个流程的连接实施不同层面的集成和管理策略),网络结构(关键成员和一些相关的业务流程连接)。这里提出一种以动态联盟组织形式的钢铁企业供应链的模式。按照供应链的不同时空区域划分为三个动态联盟区域:原料联盟生产联盟销售联盟。该供应链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采购至产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一体化管理,重点在解决钢铁企业大型化后无法灵活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及资源约束的条件的不断严苛的环境,实现建立一个动态的钢铁企业的供应链。如下图:

3、供应链的实施

一般来说,动态联盟是由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由市场机会所驱动,通过信息技术相连接、临时结成的供应链业务联盟。但是传统的钢铁企业的组织架构是“大而全”,从港口、码头到运输公司,生产企业到配套建制,从生产销售到日常生活一应俱全,导致企业如同一头笨重的大象前进在竹林中,很难适应环境的要求。首先钢铁企业必须自身建立必要的联盟环境,就是通过合理的“瘦身”来建立众多的独立联盟企业。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保留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如开发技术、销售部门和生产流程链条等,其余的一些非核心的部分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独立的经营企业,为日后根据市场情况变化而实施联盟做准备。这样实施的方式有比单纯依靠市场形成的联盟有独特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便利,信息交流上硬件基础已形成,业务流程熟悉等拥有合适的联盟对象,架构联盟体系灵活度高,其中最显著的优势是由于联盟中的企业相关程度大,以及企业间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策略比较接近,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解盟的风险。

如上图所示,在原料联盟这个阶段,企业拥有许多供应商和中间供应商,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铁矿石、煤炭、油料和备品备件。虽然现在许多钢铁企业依靠投资原料采集领域来加大自身对原材料的控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产品成本和经营的风险。就现阶段而言,铁矿石、煤炭和油料等原生资源需要加强对上游的控制,而对备品备件的采购就完全可以根据某些市场机会的需求来选择一些采购盟友。在生产联盟方面,对于企业而言是控制力最强的地方。由于在生产上需要一些辅的工作,如设备的检修维护,生产中劳务的需求,运输配送和基建项目等。此类工作多是离散式的,需求的产生来源于某些产品的具体要求。通过已经改造后的独立联盟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最优化的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些联盟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动态联盟的效率。这种联系的方式虽然是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展开,但是完全可以依托曾经拥有的信息沟通硬件,通过电子化的接口把企业的订单信息和作业计划等广播给已经和潜在的盟友,使不同的辅助企业主动的协调工作。对于销售联盟来说,传统的钢铁企业的销售模式对大量的、稳定的订单处理还可以对付,但是对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则有所不及。 随着市场的变化,后一种订单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建立庞大的销售力量和网络是对供应链成本的巨大挑战。而销售联盟依托盟友在各自渠道的优势来拓宽产品的销路,企业可以专注于把各类的订单汇总整合,拉动上游生产流程的合理运作,使生产计划更贴近于市场的情况。对于批发商的需求可以作为企业的外在库存,对于终端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可以提供更优质及时的服务。

对于该动态联盟的供应链而言,怎样在其生命周期中实现不同企业间的精诚合作,强调联合竞争、价值共赢的合作机制是关键要点。在企业间关系的形成上,钢铁企业与其结盟企业一般有着天然的联盟关系,它们之间运作的关联度很高,共同目标很一致。钢铁企业作为该供应链的主导力量,要协同好与其他独立企业间的关系;在销售与生产方面,钢铁企业需要将需求计划的更改与供应商、外协企业和销售商进行良好的沟通,对预测的信息实现共享,便于不同企业合理的安排计划,可以实行协同计划、预测与补充方式CPFR;为了有效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可以由批发商和客户管理产品的库存,有效地利用VMI方式来优化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策略;对于某些非常规的情况,要采取一些供应链的紧急应急机制,减小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四、结尾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一、我国钢企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钢铁行业从2000年起,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宝钢等先进典型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这些重点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但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还远未达到上述先进企业的水平。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的战略、规模、工艺各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晚不一,因而带来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是相当明显的。根据《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1年度)》,在71家样板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的多达34家。笔者调查了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钢铁企业,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共同的,即都缺乏信息的整体架构与综合应用,具体表现为:

(1)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度不高,业务之间的衔接全部人工进行;现有信息化系统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

(2)现有绝大部分系统是为满足单个部门业务管理需要建设的,缺乏整体规划,绝大部分系统为独立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3)很多业务运作信息尚未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共享。目前信息共享主要依靠网上、电话、纸张等方式,难以充分满足管理层掌控生产、调整生产等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

改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 ,建立高起点的整体信息架构,就成为处于一、二阶段,乃至三阶段的钢企,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中国钢企需要引进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国际上成功的大型冶金企业以美国美钢联公司和日本新日铁公司为代表,其信息系统一般采用五层计算机系统应用架构。这五级系统分别为:第一级为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级为过程控制系统,第三级为生产执行系统(或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MES),第四级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第五级为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横向上覆盖了供、产、销以及财务、人事、设备维护、项目管理等环节;纵向上从最底层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及物料控制系统,一直向上延伸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

五级系统之间相互集成、相互协调:第四级系统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资源状况,制定综合管理计划,并将相关计划下达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接收第四级系统下达的各类生产计划,并根据现场的情况实施车间生产计划的动态调度与优化,并将相关的生产指令下达过程控制系统;最后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启动生产设备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同时,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实绩信息,通过基础自动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汇总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经过处理后反馈到第四级系统。这样,各层级系统的功能紧密衔接,信息实时交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第四级系统的第五级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数据分析的平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实践证明,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同时有助于规范业务运作,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ERP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库存下降30%~50%,库存周转率提高50%;

・延期交货减少80%,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

・采购提前期缩短50%,制造成本降低12%;

・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又根据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的调查统计,使用MES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降低制造周转时间35%

・降低测试数据输入时间36%

・减少在制品 (WIP) 量 32%

・缩短交货周期67%

・缩短前期准备时间22%

・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缺陷)15%

中国钢铁工业要在应对危机中寻找机遇,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融合无疑能够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对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而言,实现信息化,必须解决缺乏整体构架的问题,必须使那些尚处于起步阶段、单项支撑阶段以及初步综合应用阶段的企业达到信息化的较高层次的协同、创新阶段。为此,应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五级架构理念武装这些企业,势必成为必由之路。

三、中国钢企如何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尚未建立综合信息系统的企业,必须以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为目标,先行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做好信息化框架设计,然后在统一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首先要从制订符合这一架构的信息化规划入手。

信息化规划是指企业信息化一定阶段内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出的相关措施和工作计划。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企业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规划要有适当超前性,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开放性以及整体集成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规划不是一次完成的,应该遵循“规划――实施――评价――再规划”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以先进、成熟的五级体系构架为模型,又要脚踏实地,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针对钢铁企业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现状,改变单项信息系统彼此孤立、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局面,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往往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从规划蓝图的技术路线层面讲,与国内已经建立五级架构的先进企业对标,因企制宜找准问题,努力赶超,持续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促成企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越的一条捷径。

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流程制造是钢铁行业的特点,在这个特点下适应复杂的工艺装备,适应按合同组织连续生产,同步处理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求。这就需要在成熟的五级体系架构中着重产销一体化建设。

这种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全厂制造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紧密集成的;通过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同步。

中国钢协根据对十家已经建立五级体系钢铁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绩效研究》显示,依据此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财务业绩、业务流程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绩效。

信息化建设尚比较薄弱的钢铁企业按照此五级体系架构实施信息化工程后,应该会产生类似标杆企业的效益。总体而言,预计可以带来的间接效益如下:

1.加快目前用户订货――质量评审――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等流程,通过系统中建立的产品规范、冶金规范,瞬间即可完成整个用户的订货评审工作,为企业争取客户、缩短生产周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执行按用户最终要求(标准+α)的质量体系,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控制了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降低质量异议的发生率,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

3.规范了备品、备件的采购管理,降低库存,节约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加快了整个企业的物流,降低了储备占用进而减少财务费用、缩短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进而降低流动资产占用。

4.由于加强了原料、中间在制品、成品的管理,降低了在制品、成品库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5.规范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由原来的月底通过统计数据进行成本核算变为由相应的业务系统实施“抛帐”进行动态成本核算,提高了管理的精度与水平。

6.实现设备标准化管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和设备维修费用。

7.提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

8.合理调配能源,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研究与实践(2011)》第2章 《钢铁行业评估研究与实践》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1年度)》,中国信息产业网,2011年11月1日。

[3]芦永明等:《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冶金》2013年5月。

[4]《ERP系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统计,南京东泽网 ,2012.7.10。

[5]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1996年的调查统计,转引自上海交通大学张洁:《制造执行系统》,MBA智库文档。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1949年到1996年生产1亿吨钢,用了47年时间;但从1亿吨到2亿吨,只用了7年时间。在新一轮的“大炼钢铁”的环境下突破3亿吨可能会用更短的时间。钢铁行业作为高投资、高风险和长回收周期的特点给看似欣欣向荣的投资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于在资本逐利本性的趋使下引发的钢铁投资热潮会不会重蹈当年的钢铁泥潭,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钢铁企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大型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钢铁业目前正存在着一股大规模扩张产能的冲动。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都无一例外地在进行新的建设,各类钢铁企业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面对一个庞大的重工业系统如何驾驭都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难关。

2.经济周期性的风险。

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发展速度放缓,而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一支独秀的处在快速上升期钢铁行业的扩张与处于经济扩张的时期有密切的关联,但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性的情况,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处于衰退期,那大量资金堆砌的钢铁企业可能成为社会经济挥之不去的沉重包袱。

3.运力和能源的制约。

根据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分析,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供应仍然比较紧张,购进价格持续上扬;交通运输业运力紧张的状况没有明显缓解。钢铁企业许多时候不是产品销售不出去,而是没有原料而被迫停工或是由于运力不足影响交货时间,如何进一步降低吨钢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合理及时地安排运力对钢铁企业意义巨大。

4.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钢铁大国,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如产品结构中“四高”产品的比例偏低,在2003年我国自产钢材2.4亿多吨的情况下,还进口钢材3700多万吨,其中“四高”产品占90%左右。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某些钢材产品有可能竞争过度,而高附加值的品种只能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影响了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二、精益与敏捷思想的结合

由于钢铁企业属于制造型企业,生产工艺的过程有连续性生产和离散性生产,一般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组织既有备货型生产(MTS),也有订货型生产(MTO),甚至有按订单装配式生产(ATO)。其供应链的管理涉及到从原材料的采购,物料的运输,产品的生产,面向用户的销售等各个环节。钢铁企业的赢利的手段和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产品的生产,因此怎样在生产上发掘最大的价值是构造供应链的重要问题。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这个词是由IMVP的研究者John Krafcik发明的,这种生产方式在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年代显得格外突出。钢铁企业要吸取这种生产的思想,用这种思维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当然,支撑钢铁企业供应链建立的需要一种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而动态联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精益的思想是生产的价值流中根除一切不能为产品的带来增值的浪费,包括不必要的停滞时间,从而确保一种水平的、稳定的调度管理。动态联盟则意味着在一个时刻变化的市场空间里,利用市场信息和虚拟的组织形式来把握可赢利的机会。两种管理的思想的都是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在整个钢铁企业供应链中精益思想和动态联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建立钢铁企业供应链

1、生产流程分析

由于钢铁企业的类型很多,为了简化问题就假设了一个钢铁企业的标准生产流程。大致可认为钢铁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是:原材料采购—原料处理—炼铁—炼钢—连铸—轧制(产品成形)—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由于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在连铸这个环节上是该供应链上的去耦点(Decoupling),因为炼铁和炼钢是连续性的流程,特别是炼铁的环节,不能出现等待原料的情况,所以在连铸之前的环节基本上属于推动式生产进行的环节;在轧制以后的生产形式可以认为是拉动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采取精益原则指导生产;对于分离点的前端,可以根据下游所需要得合同订单以及合理得销售预测来推动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一体化的计划体系,将目标产量分解成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任务量,可以并实施ERP运作管理实现最小程度的生产库存;对于分离点的后端,必须均衡产品库存和分离点前端生产能力匹配的问题,一般根据精益原则可以在产品成形这个环节使用JIT看板管理来提高效率。在整个生产流程中避免无价值的劳动和浪费,特别是对能源和主要原料的节约是应对资源约束瓶颈的有力措施;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避免多头输入导致计划变更的随意性;将时间、成本、质量、冶金规范和生产稳定性统一起来考虑。

2、钢铁企业供应链的模型

如前所述,基于精益原则的生产流程只是钢铁企业供应链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分离点的后端使用敏捷制造的策略可能更合适一些。作为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的流程相连的关键成员:生产企业、供应商、批发商和配套企业等),管理组件(对整个流程的连接实施不同层面的集成和管理策略),网络结构(关键成员和一些相关的业务流程连接)。这里提出一种以动态联盟组织形式的钢铁企业供应链的模式。按照供应链的不同时空区域划分为三个动态联盟区域:原料联盟生产联盟销售联盟。该供应链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采购至产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一体化管理,重点在解决钢铁企业大型化后无法灵活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及资源约束的条件的不断严苛的环境,实现建立一个动态的钢铁企业的供应链。如下图:

转贴于

3、供应链的实施

一般来说,动态联盟是由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由市场机会所驱动,通过信息技术相连接、临时结成的供应链业务联盟。但是传统的钢铁企业的组织架构是“大而全”,从港口、码头到运输公司,生产企业到配套建制,从生产销售到日常生活一应俱全,导致企业如同一头笨重的大象前进在竹林中,很难适应环境的要求。首先钢铁企业必须自身建立必要的联盟环境,就是通过合理的“瘦身”来建立众多的独立联盟企业。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保留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如开发技术、销售部门和生产流程链条等,其余的一些非核心的部分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独立的经营企业,为日后根据市场情况变化而实施联盟做准备。这样实施的方式有比单纯依靠市场形成的联盟有独特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便利,信息交流上硬件基础已形成,业务流程熟悉等拥有合适的联盟对象,架构联盟体系灵活度高,其中最显著的优势是由于联盟中的企业相关程度大,以及企业间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策略比较接近,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解盟的风险。

如上图所示,在原料联盟这个阶段,企业拥有许多供应商和中间供应商,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铁矿石、煤炭、油料和备品备件。虽然现在许多钢铁企业依靠投资原料采集领域来加大自身对原材料的控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产品成本和经营的风险。就现阶段而言,铁矿石、煤炭和油料等原生资源需要加强对上游的控制,而对备品备件的采购就完全可以根据某些市场机会的需求来选择一些采购盟友。在生产联盟方面,对于企业而言是控制力最强的地方。由于在生产上需要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设备的检修维护,生产中劳务的需求,运输配送和基建项目等。此类工作多是离散式的,需求的产生来源于某些产品的具体要求。通过已经改造后的独立联盟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最优化的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些联盟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动态联盟的效率。这种联系的方式虽然是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展开,但是完全可以依托曾经拥有的信息沟通硬件,通过电子化的接口把企业的订单信息和作业计划等广播给已经和潜在的盟友,使不同的辅助企业主动的协调工作。对于销售联盟来说,传统的钢铁企业的销售模式对大量的、稳定的订单处理还可以对付,但是对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则有所不及。 随着市场的变化,后一种订单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建立庞大的销售力量和网络是对供应链成本的巨大挑战。而销售联盟依托盟友在各自渠道的优势来拓宽产品的销路,企业可以专注于把各类的订单汇总整合,拉动上游生产流程的合理运作,使生产计划更贴近于市场的情况。对于批发商的需求可以作为企业的外在库存,对于终端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可以提供更优质及时的服务。

对于该动态联盟的供应链而言,怎样在其生命周期中实现不同企业间的精诚合作,强调联合竞争、价值共赢的合作机制是关键要点。在企业间关系的形成上,钢铁企业与其结盟企业一般有着天然的联盟关系,它们之间运作的关联度很高,共同目标很一致。钢铁企业作为该供应链的主导力量,要协同好与其他独立企业间的关系;在销售与生产方面,钢铁企业需要将需求计划的更改与供应商、外协企业和销售商进行良好的沟通,对预测的信息实现共享,便于不同企业合理的安排计划,可以实行协同计划、预测与补充方式CPFR;为了有效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可以由批发商和客户管理产品的库存,有效地利用VMI方式来优化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策略;对于某些非常规的情况,要采取一些供应链的紧急应急机制,减小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