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推动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78—1992)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党的工作中心。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钢铁工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8093万吨。(一)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的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钢铁工业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薄弱环节,尤其是1977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后,产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弥补。例如,1978年从国外进口钢材830.5万吨,比1977年钢材进口增长65%,进口钢材相当于当年国内产量的37.6%。因此,发展钢铁工业首当其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发展钢铁工业,早在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时就讲到:“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时再次讲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7](P136)实行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改革,成为新时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钢铁企业初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放权让利”上。到1992年,全国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90%以上都实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厅(局)也相继实行行业总承包。1993年,钢铁企业正式执行《钢铁产品价格放开的改革方案》,规定钢材产品中除国防军工、农业、农田水利(含救灾)以及部分铁路专用材仍执行国家计划价和指导价外,其余93%的钢材价格全部放开[2](P133)。此举标志钢铁工业价格双轨制的结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改革。通过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强了钢铁企业发展的活力。(二)以宝钢建设为标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采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加快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年,邓小平于5月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和10月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都提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P111、133)新时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指导下,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宝钢的建设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同意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引进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同国外进行技术经济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时说:“宝钢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8](P538)陈云在上海调查时也讲到:“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关于宝钢二期工程的建设,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在视察宝钢主要原料码头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9](P961)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扩大了对外交流,除宝钢外,还引进矿山、冶炼、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600余项,连同宝钢用汇达100亿美元,大大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2](P142)。在建设宝钢的同时,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创新,从而使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对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曾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说:“宝钢的建成,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钢铁工业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得益于改革开发,在这个变化中,宝钢起了一种示范榜样作用[10](P85)。宝钢的建设,使中国对使用进口矿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进口铁矿石都没有超过百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进口铁矿石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1978年,宝钢厂选址时就考虑使用进口矿,可以利用江运和海运的方便条件。当时,世界上的矿石生产有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努力建设国内矿山的同时,使用进口矿,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生产[11](P88)。同时,具有相应的港口码头,是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厂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铁矿石及成品钢材运输的主要方式。宝钢建设时期,经过专家多次勘察和论证,在石洞口建设原料码头,在北仑山建造10万吨级的泊位码头等,为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前后,继宝钢设计使用进口矿之后,一些专家提出了内地钢铁企业也可以使用进口矿的设想,但马上招来非议。有人说这是“崇洋”,不顾国情[12](P149)。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利用两种资源,首先是国内资源,其次是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13](P1025)。198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哈默施利公司合资1亿美元,在西澳创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恰那铁矿,中方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一期规模为1000万吨[12](P151)。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进口铁矿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长,到199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

市场化和全球化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92—2002)

钢铁工业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习惯的禁锢,加上经济治理整顿的结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从而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严重供不应求,钢铁产业的效益大增,钢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1997年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钢铁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趋势。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一方面提出了钢铁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发展新思路邓小平南巡讲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后,各地基础建设蓬勃兴起,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地方钢铁企业特别是县乡冶金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到1993年,全国县乡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为862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7%;生铁1843万吨,占全国的23.5%;钢1124万吨,占全国的12.7%;钢材1430万吨,占全国的18.8%[14](P493)。在地方钢铁工业的兴起与钢铁企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企业数量由1992年的1744个上升到2002年的3333个;产量由8093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8237万吨,居世界首位。但随着国内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钢铁工业外延型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受其影响,钢材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下降约180元,全行业减利176亿元。这个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呈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铁、钢和钢材连年大幅度增产,1998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3260万吨、2450万吨和2500万吨,增幅分别为37.3%、27.36%和32.44%;而实现的利润却从1993年的294亿元降至1998年的20亿元左右,降幅达90%以上[15](P53)。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对此,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到:“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6](P1462)。控总量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发出《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分两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0年2月,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总量控制领导小组,下设钢铁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工业局;各省、自治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九五”期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炉和化铁炼钢;二是大中型企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三是开始淘汰和关停“五小”钢铁企业。(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买方市场新局面的出现,经济增长也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否持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月,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长速度,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二,鼓励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199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8%。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19](P57)。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产量、产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410亿元增加到了1453亿元,增加了250%;粗钢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增加了94%;销售利润率也从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国外市场带动钢铁工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中国的钢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万吨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由1997年的0.55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

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2002—2012)

钢铁工业在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动下,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猛增至2011年的6.8亿吨。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钢铁工业因产业结构处于低端所具有的“三高一低”问题也在快速扩张中越来越难以为继,2011年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使得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实现小康和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为特点的重化工业阶段。受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中国粗钢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间更是增加了2.75亿吨,五年间跨越4亿、5亿和6亿吨三个台阶。据统计,2011年粗钢产量达到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但中国钢铁工业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进口铁矿石产铁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67%。“十一五”规划期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70亿吨,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56%;二氧化硫排放量达820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8.85%;烟尘排放量306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9.65%;粉尘排放量为482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17.35%[20](P416—422、397—404、409—416、421—428)。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钢铁工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逐步提出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保证。首先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1](P16)。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P465)。2005年3月12日,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2](P816、818)正如所言:“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2](P309)(二)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钢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首当其冲地践行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投资建设项目的最低条件做了规定,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在抑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投资增长幅度明显回落,钢铁工业投资由2003年增长92.6%回落到2005年的27.5%,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的幅度基本持平;二是钢材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钢材消费量增幅由2003年的28%回落到2005年的22%;三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2005年钢材板带比已达38.56%,比2003年提高4.56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鞍钢与本钢、武钢与鄂钢、唐钢与宣钢、承钢等企业的联合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重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五是淘汰落后产能初见端倪[2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也是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由于加强了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管力度,使“十一五”时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24]。据统计,2011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烧结、高炉、转炉、轧钢工序能耗均得到下降,部分钢铁企业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77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01.7千克标煤,同比下降0.82%;吨钢耗新水3.88立方米,下降5.02%;COD排放2.67万吨,下降11.44%[25]。钢铁工业成为践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产业。(三)中共十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设想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十,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会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6]为此,明确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成“五位一体”。这些都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共十主席团成员、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所说:“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必须从数量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但这条道路需要我们去摸索,过程必然充满各种障碍,没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及艰苦奋斗精神力量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他还表示,虽然钢铁行业面临困难,复苏的曙光短期难现,但这正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大好时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钢铁企业更要“苦练内功”,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企业[27]。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钢铁工厂要求生产空间具有起码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这不仅关乎到工厂的建设成本,对日后厂区管控也有长效影响。地势的局促加之征地困难,使得内迁钢铁工厂所得生产空间条件差强人意。以钢迁会为例,该厂是抗战时期重庆最大规模钢铁企业,在筹建之初“由于器材运输困难,重庆附近沿长江两岸又缺乏平地,反复研究,最后由杨继曾主任委员决定就在大渡口地区建厂。”瑏瑣从整体地貌来看,该厂选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现择厂境内,丘陵起伏、溪涧横陈。”(如图2)所划定的厂区内,“其一部分虽似相当平坦,然前后高低相差亦有15公尺以上”,“地基比较狭小,而且高低不平相差1—2米,必须搬山填沟。”瑏瑤,除地势不平外,临江区域多为硬质土,给施工造成难度。“浮土不及1公尺,以下都为石质,建厂时之土方石方工程,颇为艰巨,需时既久耗费亦多。”瑏瑥同样受到厂区基址影响的还有供水问题,传统观念认为临江工厂都具有取水方便的条件,但就具体情形而论,江畔地势和水位变化对于工厂取水又有直接的影响。钢迁会厂区整体“大抵地势高出洪水位约10公尺以上,可无淹没之虞”瑏瑦,加之“重庆附近在洪水枯水时期之水位相差在30公尺以上,故取水设备须将水泵装于斜坡车架或囤船上,视水位之高低而移动之。”“此外又须于高处建筑蓄水池,以保给水之不断。凡此种种,设备既繁,需费颇多。”瑏瑧重庆区域内长江以南的阶地多背山面水,“厂境后为崇高山地,雨水宣泄,向赖厂内溪涧。”为保障排水顺畅,“厂境周围另行开挖明沟。务期暴雨来时,厂地无泛滥之虞。”瑏瑨

二、恶劣的运输环境与低下的运输效用

工业运输的概念异同于一般交通运输,在考量其线路延伸和运输方式的同时,还应关注运输的实际效用。在1935年参谋团入川以来,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已有所好转,线路延伸较为广泛,辐射区域不断拓展。但从工业运输的角度加以考量,在战争的语境下,运输状况很难对重庆范围内的钢铁企业构成有效支持,从当时钢铁行业所主要凭靠的水陆联运、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三种方式来看,周转线路过长,运力欠缺和路况恶劣的情况均普遍存在。从水陆联运线来看,重庆为川湘、川陕线水陆联运之节点,其中川湘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构造地带,整条线路被分为数段,“川湘线全程一千六百公里,其中衡阳至常德三百公里及涪陵至重庆一百五十公里可以利用轮船,龙潭至龚滩一百二十五公里,为人力挑运,其余均可采用木船运输。”瑏瑩其中伕运部分尤为艰难,且运量有限,“伕运部分现有伕役数千人,每日运量不过数百吨,所以有时不能不利用一部分汽车运输(自龙潭经行黔江至彭水)后再利用乌江水运,约三百零五公里,此路陡坡急灣(弯),不易通行板车,唯有充分装置木炭汽车,以补伕运之不足。”瑐瑠而木船不仅运量不敷,且航运条件恶劣,“一为各江水位气候变化不测,为航行安全,必须随时等候适当水位,然后顺槽放水过滩堤,较不致有虞。

一为纤伕之缺,因川湘原属古道,自长江开放后,即废弃不用已数十年于兹,以致各江纤道已多毁败,必不熟练纤夫,积有多年经验者,方能胜任。”瑐瑡就运量而言,“彭水至涪陵,现以纤夫七千名即每月可维持数百吨运量”瑐瑢,如此辗转且艰难的运输线路,所能转运的货物数量十分有限。从陆路运输线路来看,公路运输在重庆钢铁工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弱,战前修通的川黔线“自成都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璧山,至重庆渡河,再经綦江,而达贵州之松坎,全线共长六百四十余公里。”瑐瑣就运输效率来考量,该线路“以价值而论,表面似甚经济,然考其实质路面多系土泥,桥梁涵洞多不完备,一经淫雨则满道泥泞,陷车滑车,累见不鲜。”瑐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兵锋席卷缅越,中国的有效外援几乎断绝,公路运输所需的汽油越发金贵。“战时车辆减少,军运较忙,故需时较长。”瑐瑥资源委员会所属电化炼铁厂配有卡车48辆,而在车运方面“因滇缅路封锁,器材进口不多,加之油料困难,故行车较少。”瑐瑦位于江北石门坎一带的资和钢冶炼公司,资源委员会加入投资后,改为公私合营的资和钢铁冶炼公司。该厂使用涪陵赤铁矿与贵州锰矿为原料炼成含锰80%以上的锰铁,当时锰矿的运输主要需依靠公路,就运输的实际效费分析,在资和公司《开采贵州遵义锰矿计划》的文件中称“运输路线由硐上至团溪20公里,用人力挑运,每担约20元。惟因人力稀少,大量运输甚是困难,团溪至遵义45公里,虽已通公路,但因货物较少,觅车不易,现有牛车可雇,每担40元—50元,每吨合800元—1000元,但速率甚低。”瑐瑧当时资和厂的锰铁年产量在7360吨左右,以1943年市价判断锰铁每吨售价为12000元左右,锰矿运费所占成本接近50%,效费比之低,成本之高昂,不言自明。

瑐瑨在抗战时期,工业基础设施滞后的条件下,钢铁工厂多需仰仗水运。从工厂的分布来看,沿河设厂的钢铁企业占到近90%,结合原料产地的分布特征,各厂对嘉陵江航道渝碚段、綦江航道和长江航道渝涪段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就航道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航条件不容乐观。嘉陵江航道中由重庆北上至广元一线,“全程七百四十公里,……,全线滩险林立,约二百数十处。”瑐瑩特别是入秋之后,“嘉陵江水位低落,运输不便。”瑑瑠綦江航道的使用效率直接关乎綦江铁矿和南桐煤矿能否被重庆周边工厂有效利用,然而当时“铁矿及一部分用煤之运输须凭借綦江河及支流殊多困难,现维由导淮委员会计划,改良航道,但船只多而载量小,水运问题仍不得谓之根本解决。”瑑瑡资源委员会所建重庆炼铜厂,建址于重庆化龙桥,所需物资大部由该厂木船“分驶三溪蒲河线,三溪赶水线,白石塘赶水线及三溪重庆线装运本厂所需要一切原材。”瑑瑢而当时“白石塘至赶水一段水浅滩多,普通船只不能行驶,只可用软板船,枯水时期仅载数百公斤,赶水以下水流较深,然滩礁极多,其间虽建有闸坝2座,但仍有著名之险滩数处,船夫均视为畏途,船只载量亦只有2—5吨。枯水则运量甚微,洪水则汹涌,甚至闸坝满溢,船只完全停航,此该线运输之特殊困难也。蒲河至三溪,水程较近,其间建有闸坝3座,水流较为平稳然亦有险滩一处,若旬日不雨,则船只停航,交通梗阻,船只载量5—15吨。重庆至三溪涌逆流而上,路途较远,航行期约15日,顺流只五日可达,船只载5—15吨。源(沅)陵至三溪,该线物料经常由源(沅)陵船运重庆转运三溪需时3月有余。里程既长时间亦久,经过崇山峻岭荒僻之区,无论船运背运,均感困难。”瑑瑣从工业运输的效率来看,耗时较长的水运本以运量见长,而在恶劣的航运条件下,非但耗时愈长且运量亦为一大瓶颈,非但不为在渝工厂的区位优势,反为其硬伤。

三、高昂的开采成本与粗放的矿料应用

重庆周边丰富的矿藏一直被认为是抗战时期该地发展钢铁工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矿藏的分布仅代表其具有开发潜力,实际开发则要从工业发展的经济角度加以再考量,矿料的开采与矿藏品质是其间较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开采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在钢铁工业链条的循环过程中能否起到促进作用。就矿料的开采来看,重庆周边的方山丘陵地貌对于开矿并不理想,以重庆周边规模最大的綦江铁矿开发为例,当时綦江矿厂主要有土台、麻柳滩、大罗坝、白石塘、苏家井五处,其中土台矿区产矿额占綦江产铁45%。但就开采条件而言,该区不甚理想,在开采地域内的老君阁、石岗坝一带,“俟坑深路远,水大难泄,不易开采”,瑑瑤西南各洞“坑远水大,开办困难”。瑑瑥整个矿区受到地势限制,给生产带来颇多不便,童书德在《綦江铁矿事业概况》中称“惟土台位在高山,限于天然障碍,运输工作极感困难。由田坝至小鱼沱,共有坡道五处,各置绞车1座,敷设双轨。安置钢丝绳,重车下行将空车带上。惟12华里之坡道,连接三层,凡2000米,至为险峻。每坡设开车工人1人、会车工人3至4人不等。

兹为大量超运起见,则非将各种设备改善不为功,最近已在计划中。至白石潭运输,以山路崎岖,人工背运,运量颇少,另辟新道,亦在考虑。”瑑瑦刘刚在《建设大渡口钢铁厂》的回忆录中也指出,綦江铁矿开采困难,多为鸡窝形矿,矿区多山,成品运出多有不便。瑑瑧开采难度直接影响到各矿的产出,提升了矿山成本,使其开采和运转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就矿料的品质考量,重庆周边各地所贮矿产成分各异,部分矿藏合金比例存在先天缺陷,而“重庆之炼钢厂数家,其设备大致相同,出品因亦类似”瑑瑨,难于适应多元化的矿料运用,而无区别的利用又导致了额外的硬件消耗和动力损失。就煤矿而言,在渝钢铁企业普遍使用的南桐煤含硫较高,且多为有机硫,难以迭洗,瑑瑩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氧化硫对锅炉低温受热面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并且加速锅炉结渣过程,导致不必要的原料浪费。当时电化冶炼厂所用之煤矿采购自“蒲河及南川一带”,在使用的过程中“惟该区产煤含硫均嫌过高,不适冶炼应用。”瑒瑠从铁矿来看,品质各有异同“直接影响铁中隣质之多寡,间接影响炼钢之方法。川中各地生铁,除綦江所产大部为高磷铁外,其余各地生铁,大部含磷在0.2%至0.3,含锰则多在1%以上,因为菱铁矿中含锰当较多。”瑒瑡遍查当时钢铁厂所装备的炼铁设备,炼铁炉多为10至15吨的小型炼炉,若遇含磷、铝等成分较高的铁矿砂,炉渣沉淀比率增高,不仅难以有效提取有效成分,且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燃料损耗。当时“陵江、人和、蜀江之菱铁矿含氧化铝甚高,致炉渣含后者之成分,通常在18%以上,使炉渣流动性减低。……,资和、兴业所用之涪陵赤铁矿,含氧化铝亦极高,故炉渣普通之氧化铝量,均在22%以上,使炉渣粘着性极强,消耗额外量之焦炭。”瑒瑢故而重庆周边的矿质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矿料应用停留在较为粗放的阶段,影响产品品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四、结语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钢铁自动化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产上的效率与产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钢铁自动化对降耗节能、完善产品质量等多方面,都充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仪表检测抗震动性强、耐高温与抗粉尘环境等特征,都是钢铁自动化工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控制管理钢铁工业自动化,要具有周密的复杂性,并能够适应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达到灵活掌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钢铁自动化体系,呈现出按顺序控制与连续管理控制相结合的批量半连续生产模式。

2自动化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钢铁企业中存在着发展的不同差异,通过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自动化发展与装备应用发展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钢铁企业中比较领先的,因其成套或是部分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从而在自动化水平上呈显著较高的水平。对于中等企业大都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设备与加工工艺明显落后,因此出现控制监测仪表在特殊情况下的检测的情况。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多的钢铁企业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所以钢铁企业纷纷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重新对企业进行一次重建或是改造,通过这次的技术及设备的变革之后,钢铁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通过这次重大的企业改革之后,目前,新建企业与之前的中高企业均都采用PLC、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并能较好的控制自动化系统。而中小企业也采用国PLC、DCS自动化控制系统,但在控制方面还不够成熟,处于过渡阶段。

3自动化仪表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发展策略

3.1提高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的应用策略,所谓的智能化控制就是在操作员操作过程中,只要在控制系统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前提只需要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即可。智能控制技术在钢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显著的效果。而在先进控制的推动下,智能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两者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向工程化方向发展,使PLC、DCS系统充分发挥其控制系统价值与功能潜力。

3.2重视系统开发和现场总线控制仪表的应用,实现自动化系统与现场设备智能化连接,是由现场总系来实现的,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技术直接扩展到现场级仪表,从而现场智能仪表接收来自中央控制DCS系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的控制功能,进而构成了现场总控制系统FCS,将测量、控制一体化和明确的分散控制。从而使得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在钢铁工业中,我们要重视对现场总共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开发,让自动化仪表的功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研究现场自动控制仪表同有关系统的实际应用策略,制定出符合钢铁工业发展的实用性方案。

3.3适应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全面开发特殊的专用仪表,在钢铁工业的实际生产中,对多种特殊专用仪表综合应用的情况,如在对极高温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其成分、测量液面,高温高速移动钢带,以及产品的大小等。鉴于这种特殊仪表的应用范围之广,我们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利用计算机、现代化微处理器等来促使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如今很多钢铁工业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研发特殊专用仪表,譬如应用CCD元件,红外线、光纤、射线检测装置等,并将其投入到工业生产过程中,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研究开发更先进的自动化仪表,从而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生产水平。

4总结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两化融合在我国钢铁行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这样的形式下,两化的深度融合,使得钢铁企业如果离开了自动化与信息化,将无法正常运转。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也在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实现了由离散型开发与应用向系统集成、协同与智能方向发展与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崭露头角,自身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钢铁企业本身的自动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也有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加强。无论是数学模型还是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开发与应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有些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已经成为新一代钢铁工艺流程建设的中坚力量。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钢铁企业在转型进程中,重点是改善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流程,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动化、信息化的支持与保证。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要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更要积极研发并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控制软件,为企业转型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使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完成我国钢铁企业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模式的转型;由以产能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品种质量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从单一的钢铁物质价值观向多元的和谐价值观转型,使得中国的钢铁业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两化深度融合成就了一批新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与产品钢铁工业的两化深入融合,为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策略,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题前面,在新产品与新技术方面,一批具有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在二级数学模型、制造执行系统等方面的新产品成功应用与生产实践,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产品与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国内还处于介绍概念的阶段,物联网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首钢京唐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发展工业控制软件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保证

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从硬件技术角度出发,要实现较大突破,短时间内难以凑效,而且还需要芯片制造业等其它行业的支持。所以,要实现两化的深度融合,就要在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寻找突破口;这样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还可以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真正的技术支持与保证。工业控制软件发展水平是钢铁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强大动力。工业控制软件的分类工业控制软件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技术上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从基础自动化到过程自动化都有工业控制软件的存在,从其技术品质及应用环境出发来进行分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1)以数模为主要技术内容的控制单元模块这类控制单元模块主要以产品形式出现,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并以模型运算或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可以说模型化即数字化,对现阶段而言,模型开发是工业控制软件发展的最高形式和阶段,控制单元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适应性强,可以嵌入到通用控制系统中,完成系统控制功能。也可以单独使用,完成某一项自动控制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任意组合,形成一套新的控制系统。控制单元模块的研制开发具有明显的工业控制软件研制与开发的特色,在钢铁行业烧结终点控制模块开发中,首先根据需求,确定开发目标,即:合理控制烧结终点温度,实现烧结机的智能控制,稳定生产以实现优质高产;其次,根据工艺条件及目标,开始建立模型,确定合理的算法,选择合适的终点温度控制手段。第三,进行架构设计,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根据架构形式,进行流程设计,并开始编程。第四,进行调试,并最终确定模型参数或系数的合理选择及合理存在空间。最终,通过对废气温度场的分析,进行曲线拟合,合理而准确地控制烧结终点的位置和温度,有效提高终点温度的稳定率,既稳定了烧结生产过程,也对提高烧结生产的产量及质量大有裨益。(2)兼具管理与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软件这部分工业控制软件主要包括如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等,其主要特点是行业色彩浓厚,特殊环节还需要按照工艺要求定制开发。其兼具管理与生产控制功能,或者形象的说是联接企业管理与生产控制的一座桥梁,将管理与生产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集成化MES在企业信息化ERP/MES/PCS三层架构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横向贯穿打通各个相关联工艺设备的关键作用,是从企业经营战略到具体实施间的一座桥梁。它以“工厂模型”为依托,以全流程物料移动与跟踪为主线,以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中心,以安全优化生产为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保障系统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它较好地解决了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过程脱节,生产指挥滞后等现状,如果以工艺为主线来看MES,其主要内容包括:贯穿全工序的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与调整生产制造过程的动态优化处理;生产成本在线收集与控制;生产合同的动态跟踪;设备状态的安全监控与维护等等。按照内容来设计MES架构,一般包括:信息集成平台,核心功能模块及可视化人际操作界面。信息收集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跨工序、多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利用。同时还能够完成基于计划执行中的生产、制造信息作为实绩收集、整理,并对计划进行适时调整、控制、优化,并最终实现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共享,实现生产的实时性管理。核心功能整体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销售生产计划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进程管理系统、工序计划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发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以及生产管控系统等。可视化人机控制界面要求要有强大的通信功能以及标准化界面技术的广泛采用,方便用户操作。总之,MES的存在价值就在于生产前期可以通过优化排产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时间;在生产执行过程中,在数据采集、质量控制、资源管理等方面实现高效的执行力和质量保证;在生产后期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3)具有行业特色的基础平台基础平台是一种基于中间件、模件的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对象或模件的打包。各种中间件功能也是以面向对象或模件的方式提供。因此,基础平台可以形象地认为是数据处理功能+通用功能(常用的监控功能)+专用功能(各子系统功能、定制功能)。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基础平台,要针对行业特点,提供完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支持,多种工业控制软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验调试,也可以上线作为操作控制平台来使用。在强大的后台系统软件及数据处理手段的支持下,可对多种工业控制软件进行互联互通、协同操作、资源共享,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不同环境下的国产工业控制软件的解决方案。基础平台的开发,在工程组织上采用“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方法,架构设计上参考了“面向服务架构”方法,在产生或搜集可复用构件过程中采用了“中间件”技术。平台由基础构件库、服务库、工具库和数据库组成。基础构件库是一系列可复用模块集合,通过它可以高效地开发应用程序;服务库是一组特定设计的可管理、可配置的服务程序集合,通过它可以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工具库是一组配合系统开发的、可视化的应用程序集合,通过它开发人员可以精确地对开发过程进行配置和管理,维护人员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监控和维护。数据库提供的是一个数据共享,集中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功能。基础平台的开发,平台安全是第一的,特别是平台涉及到的实时工业控制软件部分,安全尤为重要,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基础平台安全的开发,其最高境界是保证不出事故,发生事故,损失也将降到最低。当冶金过程控制系统开发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将会形成一个标准的系统孵化器。将所有基于冶金过程控制系统的开发系统将都以冶金过程控制平台作为母版,在平台提供开发环境下,通过大规模重用可以可靠、高效、快速地搭建冶金过程控制计算机应用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工厂这一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所谓的数字化工厂,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化工厂(DF)主要解决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制造、装配、物流等各个方面的功能,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在虚拟环境下将生产制造过程压缩和提前,并得以评估与检验,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的时间,并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与成功生产。而自主开发的完整的冶金过程控制平台系统,将会为数字化工厂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环境支撑。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对钢铁工业来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钢铁工业战略转型的机会,正确的选择是:千万不要错过危机带来的转型机遇,通过转型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其第一要素就是科技创新,通过工业化手段实现钢铁产能的扩张,这一步已经完成,只有通过发展两化的深度融合,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好的优秀的先进技术,首先要有先进的操作方法,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技术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创新。今天你领先,并不意味着明天你仍然领先。今天你取得的创新成果,明天很可能成为行业共识,所以需要持续创新,只有这样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工业控制软件的研发及其应用,还要不断进行优化,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员、合适的环境,研发及应用合适的知识。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噪声

从煤气鼓风机、空压机到各种工业泵、炼钢炉、轧机及其他机械设备,噪声存在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噪声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50分贝以上幵始影响睡眠,70分贝以上妨碍交谈,使人心烦意乱。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引起头昏、头晕、头痛、耳叫、留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脑电图异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多数增高),心电图有心率不齐和缺血型改变,同时可见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A进、改变、月经不调等。噪声对人体最为明显的影响是损害听觉器官,长时间在90分贝以上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听力减弱,严重者发生职业性耳聋。

1.2繁重的体力劳动

通常情况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扰乱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生理平衡,代偿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使得职业危害因素能够趁虚而入,促进或加重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1.3电离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用于钢铁工业生产的计量、料位、测厚的仪器中,电离辐射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产生损害,通过直接损伤细胞DNA和染色体而对造血、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造成损害,过度接触电离辐射可以发生放射性疾病。此外,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接触各种办公机具发出的电磁辐射也可能对人体视觉、生殖系统产生健康危害。

1.4其他职业危害因素

在物流输送及检修环节除以上职业危害因素外,还存在着振动、电弧光辐射等职业危害。手臂振动可能引发的不可逆转的手指和手的变化,首先是手指疼痛和/或麻木,手指尖变白,手指变白只是持续几分钟,并且间隔时间很长。但随着症状加剧,变白的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工人感觉手指刺痛;后期,手指变白现象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出现,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严重的情况下,手指会因供血不足而需截断。全身振动则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人体,例如司机是通过脊柱传入的。全身振动会引起潜在的急性安全影响和慢性健康影响。慢性健康影响如腰部疼痛(腰部脊柱)、腰椎间盘退化、体液损失、颤动及侧滑。在各种检修中,焊接产生的电弧光,其中的紫外线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电光性皮炎。

2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做好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分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本质化措施,首先应该釆用新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时间;二是加强对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监测评价,降低接触水平,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三是加强对劳动者的个体防护,构筑预防职业危害的最后防线,同时也要做好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四是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及早发现职业危害并予以挽救。现代职业卫生工作针对的不是一个劳动者,而是面向整个国家的职业人口,职业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发现职业病人并给予治疗,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真正消除职业危害。

2.1本质化工艺技术措施

采用现代化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量和劳动者接触它们的机会。目前在我国的钢铁工业中还存在许多落后的甚至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健全的劳动组织制度。改变生产工艺过程,减少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产生,就是要通过使用无危害或低危害物质取代高危害物质,提高工业生产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减少直接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数,以本质化无危害为目标和起点,构建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比如在焦炉炉顶和炉侧、高炉出铁场、转炉炉顶采用烟尘捕集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烟尘泄漏污染,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在夏季加强厂房内通风对流,改善局部环境气候条件,降低温度,预防中暑。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就是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工作频次等方式来避免或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高温作业岗位,就可以通过多倒班多轮换多休息的方式来减少劳动者接触高温热辐射,从而有效预防控制中暑发生。

2.2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加强对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情况的监测检查,准确评价危害因素污染程度。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的目的是制定危害因素的最低接触水平,为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接触水平提供依据,为釆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供依据,为调整生产节奏和劳动组织工作提供依据,为做好有害作业危害条件分级提供依据,为健康监护提供早期信息。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该做到定期与随机相结合,根据生产情况,对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措施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治理,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条件,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2.3个体防护与职业健康教育促进

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主要是指通过教育并要求劳动者正确佩戴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身体造成职业危害,比如通过佩戴防尘口罩、护耳罩或耳塞可以有效地预防减轻粉尘和噪声对人体的侵害,因此说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不为过。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就是通过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制定工作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向劳动者进行职业危害告知,在工作场所设立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2.4做好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是: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工作,职业健康检查主要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性的健康检查以及复查,发现职业禁忌症,发现职业危害的早期征象,及时釆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干预。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健康监护检査结果进行动态观察,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调整和修正健康监护工作方向,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轻或延缓职业危害的发生。职业健康监护可以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接触相结合,监护结果可以为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调整劳动组织、加强个体防护提供反馈信息,也可以据此改进完善健康监护方法手段,同时也可以为发生职业危害后的赔偿争议提供用于裁决的依据。使用现代化的计算统计方法还可以对劳动者个体或人群发生职业危害的前景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指引目标。

3结语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废水处理,深度处理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行业,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工业废水是钢铁工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污水或者是废水,对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治理废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人们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了许多净化处理钢铁工业废水的技术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的废水处理工程中,这些技术方法通常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生化法等。常用的技术方法各有自身的优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技术方法对难降解污染物净化不彻底、处理速度慢,而有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有的设备投资大、处理费用高等。随着国家推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作的开展以及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现有的技术方法难以满足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经济有效、便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二、钢铁废水一般处理方法

1. 物化法处理钢铁废水

物化法是最常采用的一种处理钢铁废水的方法,尤其是在处理含油或稀含油废水时。即采用絮凝的方法在废水中投入絮凝剂以除去废水中的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处理废水的效果。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物化法处理钢铁废水的工艺流程见图1。

图 1废水处理一般流程

上述处理工艺的关键技术是采用高效的水质添加剂。李建波等采用上述工艺路线优化出了几种缓蚀剂的质量配比,筛选出了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型水质稳定剂配方,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做循环冷却水,更有效地解决了高浓缩倍数下循环水系统的腐蚀、结垢和微生物滋生问题。

2.生物法处理钢铁废水

在多数情况下,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废水中的金属所需设备成本高,而且对起始金属浓度低的废水处理效果不好。近年来,一种可供选择的生物法已明显地受到重视,例如通过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积累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邬文鹏等对生物膜法处理焦化废水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具有特定载体的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该系统CODCr 去除率达到87.1%。NH3-N 去除率达到97.5%,出水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3. 物理法即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沉淀法和吸附法等,以热交换为基础的处理法也属于物理处理法。孙慧芳等采用化学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对焦化废水进行吸附预处理,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硝酸改性后的焦炭对氨氮的吸附常数从0.0097L/mg增加为0.077 L/mg;对氰化物的吸附常数从0.0024L/mg增加为0.0739L/mg。KOH改性后的焦炭吸附废水中氰化物的吸附常数从未改性前的0.0024L/mg增加为0.0955L/mg。陈玲桂等采用微波辐照方法对废活性炭进行再生实验,再生效率高达85.3%。将再生活性炭用于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其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佳,COD 去除率最高可达80.7%。张雪峰等采用高梯度磁场处理热轧厂废水,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废水铁离子含量从161.75 mg/L降到20 mg/L左右。经过处理的水质达到了工艺循环水的水质标准。何选明等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粉煤灰对焦化废水中总铬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粒径为150 μm,用量为4g /L,搅拌时间为40min,pH=3的最佳条件下,焦化废水中总铬去除率可达90%。张璇等采用电絮凝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为电流强度 7.5A,反应时间 8min,pH=8,极板间距3mm 时NH3-N 去除率为55%,COD去除率为75%,得到的处理水COD≤100mg/L,NH3-N ≤ 15mg / L,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4.膜分离技术

膜技术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根据污染物质粒径与水分子不同借助较高的外压达到分离污染物的目的。该技术理论上可以使粒径大于膜孔径的所有污染物质都去除。根据膜孔径的大小,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其中纳滤膜是有前景的除砷技术之一,它拥有比反渗透膜更高的产水量和更低的能耗,且不需要任何化学药剂,非常适合于小型水厂以及用水终端。但该技术对设备、膜、操作条件的要求都很苛刻;阻挡层带负电荷的膜对于AS(V)的去除有效,对以电中性形态存在于水体中的As(111)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对原水进行预权化处理,成本很高。

四、钢铁废水处理发展趋势

根据PEST分析法,影响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技术因素等等。

1.从经济因素角度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行业发展情况。其一,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钢铁工业行业短期内将持续平稳发展。从目前钢铁工业生产情况来看,现在正处于平稳增长期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1-9月份回落了0.2个百分点。重钢铁工业增长13.2%,轻钢铁工业增长12.9%。从上述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水平正在稳步增长,短期内也将持续良好态势,但随着通胀压力的日益显现,以及从2011年开始政府投资项目的不断紧缩,未来能否保证钢铁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成疑。其二,就行业来看,钢铁工业废水的行业发展前景与钢铁工业废水排放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前文的分析可知,2009年,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总量最大,占统计排放总量的近1/5,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2010年10月份,在主要产生钢铁工业废水行业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增长1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钢铁工业增长4.6%。短期看,这些行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由于很多地方的钢铁工业废水没有得到专业的整治,因此还存在很多盲点,也将成为钢铁工业废水行业发展的机会。

2.从政策环境看,目前我国对钢铁工业废水治理日益重视。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调结构、保增长”的发展模式更促使钢铁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于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尤为迫切。根据国家推出的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的战略安排,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大约将分到2100亿元。发改委环资司环保处处长赵鹏透露,近几年,国家发改委还将加快三大环保重大工程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其中,重点流域钢铁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将有较大投入。从行业的市场容量来看,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41.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比上年减少2%,钢铁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457.6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4.6%,比上年减少10.5%,钢铁工业氨氮排放量2 9 . 7 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23.4%,比上年减少了12.9%。在钢铁工业治污方面,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透露主要排放指标还是不能达到环保要求,如我国全部钢铁工业废水的COD浓度依然维持在189.3mg/l的水平。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透露,十二五期间,预计可削减COD排放量150万吨以上,氨氮两万吨以上,按照投资需求计算,削减钢铁工业COD需要投资300亿元,削减钢铁工业氨氮需要投资60亿元;估算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总需求约为1250亿元,预计钢铁工业废水治理行业的销售产值为1375亿元。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及北京科技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对造纸、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化工、医药、石化、钢铁、电力、机械、化纤和其他等13个行业的预测(根据污染减排等约束性目标,确定目标值),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处理、投资等有如下趋势:到2020年,钢铁工业废水的产生量将不断上升,呈直线上升趋势,但由于国家对钢铁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量则保持在较小的增幅,基本保持平稳。在处理率上,从2005年到2010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由于处理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从2010年到2020年,处理率的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回用率也呈现这一趋势。在对钢铁工业废水的投资上,主要区分为用于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两部分。通过预测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用于治理的投资将逐年下降,由于钢铁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逐渐增多,运行费用则将大大上升,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治理投资的作用。

3.从社会文化角度讲,钢铁工业废水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由于钢铁工业废水导致的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公众对于钢铁工业污染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如2010年初紫金矿业钢铁工业废水渗漏污染汀江事件就引起了全国关注。而我国各地河水被污染,沿岸居民体内重金属超标事件时有发生,也一次又一次将钢铁工业废水治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随着民众意识的逐步觉醒,钢铁工业废水治理将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

4.从技术角度讲,越来越多先进的钢铁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将改善钢铁工业污水处理质量,节约成本,有利于促进钢铁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国内钢铁工业废水处理的设备制造和技术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民营企业开始走自主研发道路;另一方面,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能力的外资企业近年来也十分看好中国的钢铁工业废水投资运营及设备市场,更多的企业开始进驻国内,将为我国钢铁工业处理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随着节水技术的发展,耗水工业单位GDP的吨水投入也将越来越少,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将随之减少。

五、结束语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因此,加强对钢铁工业废水处理十分重要,要不断推进各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钢铁工业用地和谐发展。总之,从钢铁工业废水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国家对达标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排放物的总量控制原则,按照我国政策的一贯做法,钢铁工业废水的总量控制将会越来越严格,也就给了专业投资运营者、技术设备的提供者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敏,翟建文,全膜法在钢铁工业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会议论文] 2009 - 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

[2]李育杰,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会议论文] 2003 - 2003年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

[3]卢宇飞,袁洪,何艳明,钢铁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与设备研究[会议论文] 2011 -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

[4]王明,路嘉兴,焦化废水处理研制工作报告[会议论文] ,2004 - 2004年全国钢铁工业水处理新技术交流

研讨会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美国钢铁行业发展阶段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一个发展阶段。

1.美国钢铁行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是现代钢铁行业及技术的先驱,早在19世纪,英国就发明了以高炉炼铁、炼钢为主的冶金技术,使得英国的炼铁、炼钢工业生产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钢铁行业比欧洲一些国家起步还晚了一段时间。美国最早一家钢铁企业是成立于1795年的标准钢公司(StandardSteel),随后相继出现很多钢铁企业,例如.1810年卢肯斯钢公司、1846年LTV钢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1902年匹兹堡工具钢公司、1904年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国家钢铁公司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钢铁企业,此时,美国钢铁行业生产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对美国钢铁产量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项重要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重要技术创新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增加至434.5万吨,超过英国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钢铁行业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二战后,世界进入重建工作,市场对钢铁需求快速增加,从而拉动钢铁企业的生产。例如,美国钢铁年产量从1940年的10338万吨快速增长至1969年的21659万吨,产量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3.8%。在这个阶段,美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明显增加,而且占世界钢铁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稳定,从而确定了美国钢铁行业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确定了钢铁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

3.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

但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周期很快过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西欧等国家的钢铁行业成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美国钢铁行业受到强劲竞争对手的激烈冲击。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凭借其“成本低、技术先进”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大大挤压了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因此,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份额出现快速下降,从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国钢铁行业一路下滑,占世界钢铁产量份额直线下降,至2000年仅有10.55%,为30年前的一半。从此,美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二、美国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历经起步、快速发展、衰退等阶段性变化过程。引起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业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钢铁行业也不例外。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拉动了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两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出现,几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对钢铁产量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23年连续热轧技术,1952年的连续浇铸及1950年的氧气炼钢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应用,使得美国成为20世纪钢铁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先驱、先进钢铁生产装置的先导。但是,随着欧洲、日本等国家钢铁行业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进入7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的领先优势受到挑战。

世界各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追赶此起彼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实验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等等。1949年奥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大大提高了钢铁产量和质量。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也奋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个35吨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在改进炉衬耐火材料和提高炉龄、炉气回收技术、用副枪测取冶炼信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分解炼钢操作功能使转炉冶炼更加简化、配合连铸机实现全连铸炼钢生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钢铁行业后来居上。

美国逐渐丧失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先驱优势,在钢铁行业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逐渐放慢步伐,尤其是在关于氧气转炉炼钢这个革命性的变革方面,因为应用早、技术路径锁定,反而被西欧和日本追赶。尤其是在日本,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建立氧气转炉炼钢厂提供了良好机会。由于新钢厂积极装置氧气转炉,目前日本粗钢的生产率已大大超过美国。

2.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大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既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世纪。

美国钢铁行业作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钢铁行业是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的需求大户,这些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钢铁又是建筑、机器制造、汽车、机电等其他行业的基础行业。钢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对钢铁产量的需求。如图1所示,美国各个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基本一致。说明了钢铁发展,则经济发展;钢铁衰退,则经济不振。

3.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汽车行业大发展拉动了钢铁行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车公司,年产汽车平均400万辆左右。经过市场几十年优胜劣汰的选择,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成为霸占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寡头,他们占全美汽车生产总量的90%以上。图2显示了汽车与钢铁占世界份额的变化曲线,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与联动性已经非常明显。

国际贸易的逐步开放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地进行战后重建工作,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也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01960年以前美国汽车年产量平均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日本汽车以其“油耗小、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后,日本汽车产量逐年稳步上升。而美国汽车行业则在不进则退的历史潮流下丧失了领导地位。1990年,美国汽车产量仅有978.29万辆,仅占当年全世界汽车总产量4834.6万辆的20%。根据图2我们知道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汽车行业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与此同时,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造成了很大挤压。美国钢铁行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领先地位。

4.战争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对美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对美国钢铁行业却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兵器的生产大量增加,牵动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跳跃式”发展,

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美国著名的“钢都”匹兹堡因此还赢得了一个绰号——“联邦军械库”。美国钢铁产量从1939年的8001万吨增长至1944年的13763.3万吨。

三、美国钢铁行业重组与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过程。当一个行业进入到衰退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结构调整是挽救这个行业的唯一方法。美国钢铁行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衰退,钢铁行业的情况每况日下,很多钢铁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造成成本高、产品单一、产能过剩等情况。进入21世纪,钢铁企业或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或是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都纷纷加入了兼并重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国际钢铁集团(ISG)宣布收购伯利恒的计划,此后,美国国家钢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纽柯钢铁公司也先后收购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钢铁公司、斯洛伐钢铁公司、Ambassador钢铁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时,俄罗斯谢韦尔钢铁集团在2004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在短短5年内先后收购鲁日工业公司、美国综合钢厂、雀点厂、Esmark公司,同时谢韦尔钢铁集团还和Steelcorr合资在美国哥伦布新建一座电炉钢厂-SeverCorr公司,一跃成为年产能达1320万吨的大型钢铁集团。各大集团的兼并重组情况如表l所示。

经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使得美国钢铁公司、纽柯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和谢韦尔钢铁集团为首的四大集团(见表1),各自的产能分别达到2480万吨、2115万吨、1410万吨和l320万吨,跻身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之列。这四大钢铁公司无论是在规模效应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启示与借鉴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一整合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训是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认识技术装备创新改造的重要性。从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初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及时地把握住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遇,所谓“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我国现在很多钢厂的装备落后,炼钢技术装备才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钢厂还存在更落后的装备。我们应该借鉴美国20世纪初的经验,及时地运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原因,钢铁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的设备和流水线都引自国外,以致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外钢铁公司的限制与约束。要改变我国钢铁公司在国际上的这种被动地位,我们应该加快培育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当支持钢铁企业建立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和组织实施钢铁行业装备本地化,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水平;③要认识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通过对美国钢铁行业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美国钢铁行业如此,中国的钢铁行业亦然。我们要如此正确对待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钢铁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一个发展一调整一发展的循环圈当中,我们要吸取美国钢铁行业整合改造的经验,在必要的时候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此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要正确处理钢铁行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年限比较短,而且钢铁公司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虽然21世纪是市场经济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市场经济同样也存在两面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钢铁行业的时候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这双“有形的手”,争取与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达成默契,一起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创造出最佳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希正.国外钢铁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院,国外钢铁统计1997[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氧气顶吹转炉炼钢[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编辑.国际钢铁工业技术经济参考数据[M].北京: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1991.

[5]陈光祖.由底特律引发出神奇的汽车数字[EB/OL].[2006-11-06]./.

[6]2008年度国际钢铁行业年终回眸[EB/OL].[2009.01.05].http.//urnetal.corn.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与现有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与研究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钢铁工业产品和能源刚性需求的考虑。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没有考虑到我国钢铁工业能源和产品需求刚性特征,这两个因素可以说对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和制定减排策略尤为重要。(2)方法创新。本文采用钢铁工业的五大工序的能源消耗和产出数据,根据各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来计算各工序的碳排放数据,计算结果更为准确。(3)确立了钢铁工业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依据日本学者YoichiKaya提出的Kaya[16]恒等式将钢铁工业的碳排放量分解为各因素之和,确立了每一个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和数据

1模型与数据

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数据来源于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均来源中国钢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泰安数据库,样本区间为1981~2010年,采用的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7•0。根据前文的评述,结合日本学者YoichiKaya提出的Kaya恒等式和林伯强、刘希颖的研究将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分解为4个主要影响要素:CP(工业增加值碳强度)、EP(能源消耗强度)、GE(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和PE(钢铁消耗量),以解释钢铁工业的经济活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其中,CO代表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EC代表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量,GP代表钢铁工业的增加值,PR代表钢铁消耗量,CP=CO/GP表示工业增加值碳强度,EP=EC/PR表示能源消耗强度,GE=GP/EC表示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具体如表1所示)。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化的特征,利用协整方法分析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建立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产业增加值强度(CP)、能源消耗强度(EP)、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EP)和钢铁消耗量(PR)之间的协整方程来探究这4种因素与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CO=f(CP,EP,GE,PR)(2)其中,本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做详细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生产钢铁产品过程中的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之和,在生产钢铁过程中燃料消耗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工艺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称为直接排放。将因耗外购电力、外购焦炭、进口钢铁而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称为间接排放。其直接排放的计算方法与参数设定参照林伯强[8]和涂正革[17]的设定方法,燃煤、焦炭和天然气燃烧的碳排放分别等于其能源消费量、能源转化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三者的乘积之和。

2模型求解

在时间序列的数据研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本身是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确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18]。对于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通常采用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它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方法。其P阶的VAR模型具体形式如下:Yt=A1Yt-1+A2Yt-2+……+ApYp-1+BXt+εt(4)其中,Yt是k维的非平稳的I(1)向量,Xt是d维的确定性的外生变量。(1)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对每一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在得出序列为平稳性序列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分析。本文在综合考虑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检验两种检验方法。通过Eviews7•0得出所有变量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达到二阶平稳(结果如表3所示),满足建立协整方程的必要条件。(2)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依据Eviews7•0的检验结果,在5%的水平下,提取一个协整方程如下(括号内为标准差)如式(5)所示:根据式(5)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系数均符合其经济意义,且在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R2为0•997189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高。另外,也可以看出在1981~2010年间,我国钢铁工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碳强度、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和钢铁消耗量有着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从影响度的大小来看,对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工业增加值碳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其次为能源经济效益强度和钢铁消耗量。其中,工业增加值碳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钢铁消耗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分别会带动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同向变动0•686个百分点、0•251个百分点和0•173个百分点,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增加1百分点会带动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反向变动0•242个百分点。可见,未来政策调整的重点应该在于降低钢铁工业增加值碳强度和提高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这两个影响指标。并且根据式(5)降低工业增加值碳强度能够为我国钢铁工业碳减排带来显著的效果。

钢铁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1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现状及原因

我国钢铁工业一直以来作为我国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之一,其每年的能源消耗量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5%,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如1981~2010年间其能源消费总量从6496万吨标煤增长到61982•12万吨标煤,增长了8•54倍多,年均能源消耗量为1900万吨左右。相应的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钢铁工业的碳排放也在大幅度的增长。据本文计算显示,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81年的15915•2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51856•1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35%。对此,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1)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3~2005年我国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高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消耗量从2000年的14742•14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1270•31万吨,增长了4•51倍。由上文钢铁消耗量与碳排放的关系可知,钢铁消耗量的增加导致了碳排放的快速增长;(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和城市化进程中,对钢铁产品需求量也逐步的加大。由此同理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碳排放量也将逐渐加大;(3)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方式还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钢铁工业中还没有大规模采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技术。因此,在我国钢铁工业粗放型增长阶段中,碳排放必然也呈现快速的增长趋势。从不同发展阶段来看,1981~1994年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0•86倍,年均增长率为4•92%;1995~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4•01倍,年均增长率为11•13%,比1981~1999年阶段年均增长率高6•21个百分点。可见,钢铁工业规模的扩大对钢铁工业碳排放增幅的贡献逐步增大。从不同工序来看,炼铁工序是钢铁生产中能耗最大的工序,其单位产品能耗约占整个钢铁过程的70%。2005年重点钢铁企业中炼铁工序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为936•81千克/吨,分别是焦化工序和烧结工序的3•16倍和7•07倍。2009年随着对节能减排的重视,重点钢铁企业炼铁工序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为830•78千克/吨,分别是焦化工序和烧结工序的3•52倍和7•39倍。但从不同工序来说,炼铁工序碳排放分别与焦化工序碳排放、烧结工序碳排放相比有所提高。

2工业增加值碳强度与碳排放

(1)按照1978年价格计算,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从1981年的91•0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68•1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91%。根据涂正革[17]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产业增加值的逐年扩大导致其碳排放量的增加称为碳排放的理论增长规模。1981~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相应地,钢铁工业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理论上应该为10•29%。这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按照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其碳排放量理论上年均增长速度为10•29%。(2)分阶段来看,1981~1994年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3•9%,理论上带动二氧化碳年均增量为1517•58万吨;1995~2010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5•72%,理论上带动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量为1715•64万吨,比1981~1994年间的年均增长量多了198•06万吨。可见,钢铁工业增加值的扩大对其碳排放量增幅的贡献逐步增大。但是,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的实际发展现状,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过剩产能将超过2亿吨,按照每吨钢材产能投资5000元计算,中国钢铁工业的投资浪费已达1万亿元之多,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利润只有同期国外企业的1/3~1/5[19]。因此,未来从降低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这一途径来降低其碳减排的空间和潜力不大。但是,若在维持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前提下降低其碳排放量(如提高技术水平),仍有较大的潜力。

3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与减排能力

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利用的高低反映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的提升代表着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分别从1981年的2•16吨标煤和140•19元下降和上升到2010年的0•76吨标煤和495•01元,下降了和上升了64•81%、253•1%。而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的提升与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密不可分。因此,节能减排技术的提高是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自1981~2010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和提升,1981年分别为2•16吨标煤和140•19元,2010年分别下降和上升为0•76吨标煤和495•01元,年均下降率和上升率分别为3•1%和5•83%。根据式(5)理论上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的下降导致碳排放的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53%和1•41%。分阶段分析,1981~1994年间,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年均下降率和上升率分别为4•26%和8•44%,而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上升导致碳排放的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73%和2•04%。1995~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年均下降率和上升率分别为2•15%和3•71%,从而导致钢铁工业碳排放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37%和0•89%。而在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下降的拉动因素中,节能减排技术拉动占居着重要因素,如:近几年来,我国钢铁工业采用的转炉负能炼钢技术可使吨钢产品节能23•6kg标煤,减少烟尘排放量10mg/m3;电炉优化供电技术可节约用电10~30千瓦时/吨,电炉炼钢生产效率提高5%左右。按照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不可能无限的下降。根据涂正革的研究,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强度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巴西的3倍,美国的4•5倍,日本的9倍,在全球3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中倒数第4。因此,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仍有较大的空间。

4钢材消耗量与减排空间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规模迅猛扩大,带动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这段时期对我国钢材产量的需求也呈现快速的增长态势,据有关资料统计,1981~2010年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动的钢材消耗量增长了26•07倍,并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33985•25万吨。分阶段来看,1981~1994年间我国钢材消耗量年均增长率为11•08%,带动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2•77%;1995~2010年我国钢材消耗量年均增长率为13•82%,带动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为3•46%。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概况,吴文东[20]利用组合模型对我国钢材需求量的结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钢材需求量在2020年将达到6•6亿吨左右,并在5~10年内将保持这一水平。何维达[21]也预测了我国钢铁工业未来3年的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率分别为38•96%,40•82%和45•32%。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需求的拉动、国内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机电产业以及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等都为我国钢材需求量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未来我国钢材消耗量也必将随之增长。可见,未来提高我国钢材生产的技术水平,降低钢材消耗强度,是当前我国钢铁工业碳减排的重要任务。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几个基本结论:(1)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房地产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钢材消耗迅猛增长,而随之的能源消耗需求也与日俱增,碳排放量迅猛增长,这是我国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之一;(2)我国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这一目标对钢铁企业乃至整个钢铁工业将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这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二。以此为背景,本文通过考察1981~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的趋势和特征,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碳强度、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和钢铁消耗量4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影响度的大小来看,对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工业增加值碳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其次为能源经济效益强度和钢铁消耗量。其中,工业增加值碳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钢铁消耗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分别会带动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同向变动0•686个百分点、0•251个百分点和0•173个百分点,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强度增加1百分点会带动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反向变动0•242个百分点。

2政策建议

(1)适度降低我国钢铁工业的增长速度,转变其增长方式,是我国钢铁工业碳减排的重大战略选择。根据前文的研究,可以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增长是碳排放量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1981~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增长规模为2977•09亿元,导致钢铁工业碳排放理论上增长37•28亿吨。平均而言,钢铁工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增长25•58万吨。因此,在保证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前提下,适度的缩小其发展规模,实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技术推动型方式的转变是降低其碳排放的首要战略选择。

(2)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结构,是减少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源消耗碳强度一直居高不下是我国钢铁工业碳减排的主要障碍。1981~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平均能源消耗强度为1•25,这也就是说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1吨标煤,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为1•25吨。总体来看,我国钢铁能源消耗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相对于大量的碳排量来说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所带动的碳排放下降量非常的微弱。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主要是依靠钢铁工业能源消耗结构调整的结果。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TF57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评价

1.世界钢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发展周期与经济状态密切相关,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对钢铁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不同地区钢铁行业的影响因素不同,但主要因素包括地区经济、世界经济、特殊政治事件、突破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这些因素对钢铁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受到国际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世界钢铁行业发展缓慢、增长疲软,甚至开始出现下滑。总体来说,世界钢铁行业在这段时间内处于发展的低谷期。

2.中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中国钢铁行业是世界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钢铁行业跟中国经济、城镇等快速发展关联紧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对钢铁的需求量巨大,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等原因,中国的钢铁需求量远远超出国外。

对中国钢铁产业历史上的钢材生产波动分析发现,中国钢材生产波动由资本增量(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收缩的波动引起,并独立于世界经济波动周期与世界钢材生产波动周期。由于钢铁产业建设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钢材产出波动有较长的滞后性,大约5至6年,根据这一分析,在1992到1993年,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钢铁产业盈利水平提高,引发了当时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巨大投入,从1997年以来这一投入高峰陆续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使目前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远远超过了钢材需求的增长。[[[]夏绍模.中国钢铁产业的效率与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张宗益][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钢铁行业的发展与世界钢铁行业相对独立,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钢铁行业处在发展状态。

3.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首都钢铁集团是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集团之一。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发展,集团已经从由一个规模中等、生产单一、影响力较弱的钢铁企业,逐渐发展成粗钢产量全国第一,经营领域横跨18个行业,拥有200多家境内企业,26家境外企业和经营网点、具有年海运能力160万吨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吴先明.横越大样的旗舰―首钢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纪实[J].经营管理者,2000(1):13-15.

]]这个时期的首钢集团,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钢铁公司发展的基础,数年之后,首钢集团就提出“以钢铁为主,进行多种经营,将首钢建成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是首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首钢开始从本土钢铁集团发展成为世界钢铁集团,预示着首钢集团将在世界钢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4.首钢三号高炉的历史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是20世纪90年代初,即1992年7月开始建设,到1993年6月建成完工并投入生产使用,历时9个月。至2010年12月19日21时46分,三号高炉炼完最后一炉钢,完成其历史使命,累计产量8000万吨。三号高炉生产历时17年,分别在2006年8月、2007年5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经过修缮。

三号高炉见证了首钢在北京的炼铁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历史。首钢集团编写的《首钢足迹》、《首钢九十年》这两部首钢厂史性质的档案文本,记录了首钢从建厂初期至搬迁之间发生的各类事件。

首钢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改变了由发达国家书写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

二、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评价

1.三号高炉对工厂工人的影响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之一,体现在工业遗产与人们生活的特殊关联。根据《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关于社会价值的描述,可以解读出,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关乎人的生活,也关系到重要人物的影响、相关艺术作品、企业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这些社会价值记录了与高炉相关的社会面貌。

首钢三号高炉1993年投产,2010年全面停工,使用期17年。首钢工人在这17年间,与三号高炉这个钢厂内的标志性生产设备朝夕相伴,与高炉相关的事物占据了他们生命的17年,三号高炉对工人们的影响深入、久远。很多首钢老一辈工人目睹了三号高炉的建设、生产、修缮、停产的全部过程,对这些首钢工人来讲,三号高炉承载了他们的生命年华,与他们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无法抹去的情感寄托。

2.三号高炉的社会影响

三号高炉是首钢主厂区接待对外参观的主要窗口,三号高炉不仅展示高炉自身的形象,还代表了炼铁生产区各个环节的复杂工序及流程,通过三号高炉人们了解了首钢,对钢铁工业有了直观的认知。作为展示窗口,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参观三号高炉,通过三号高炉参观者了解了炼铁工艺、钢铁生产过程,看到工人的工作状态,认识了中国的钢铁行业,对钢铁行业工人的精神面貌,祖国的钢铁事业有了现场的感知。

3.三号高炉的政治影响

在三号高炉生产的17年间,贾庆林、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三号高炉、慰问工人、询问工作状况,并现场发表演说,三号高炉在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4.三号高炉的时代影响

高炉作为符号,体现工业化的时代精神,是许多人的共识,高炉也被抽象为激励人们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的象征,高炉甚至作为一种图腾象征,在各种艺术作品,诸如;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等形式中被频繁应用,高炉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首钢精神。由中央电视台、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源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石景山――铁色记忆》,是专门为首钢拍摄的一部记录其发展的影视作品。与高炉有关的各类艺术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成为工业化时代的象征。

三、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科学与技术价值评价

首钢三号高炉是第一个全部由首钢人自行设计、建造、施工的高炉。在设计中,高炉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措施,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使得三号高炉位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炉设计采用皮带供料、新型无料钟炉顶、环形出铁场、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煤气干法布袋除尘、大型顶燃热风炉、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其中采用的超矮胖炉型、三罐三系列多路喷吹煤粉工艺、人工智能高炉冶炼系统等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炼铁技术。

四、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评价

1.高炉美学价值

完整的首钢三号高炉生产流线,包括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高炉主控室、料仓、喷煤塔、鼓风机站和水渣池等。炼铁工艺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的特点是工艺流程复杂、设施体量巨大、设备占地面积大。由于上述特点,三号高炉不是简单的厂房,而是复杂的设备与建筑结合体。

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构成鲜明的工业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工业建筑的典型形象。高炉由于自身的体量巨大,内部构造极为复杂,充满了机械感。这种机械感既具备了工业的美学表现,还具有震撼性的视觉效果,两者构成了高炉特殊的美学价值。

2.高炉周边环境美学价值

除了高炉本体,其周边环境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首钢三号高炉西边是石景山景区,周边还有展现清朝农耕文明遗存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也构成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五、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稀有性价值评价

1)高炉的稀有性价值

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面世,根据中国钢铁行业数据统计,70年代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国内仅有4座,1988年为8座。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入使用、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首钢三号高炉具有明确的稀有性价值。

2)高炉周边环境的稀有性价值

三号高炉西侧为石景山景区,周边有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观包括石景山古井、雍正御制碑亭和石景山古建筑群。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与三号高炉仅间隔一座冷却池,石景山上的功碑阁时常倒映在冷却池的水面上。

石景山景区,三号高炉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朝农耕文明留存的遗产,三号高炉则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农业文明遗产与工业文明遗产并存于一个厂区内,这种情景十分少见。国内很少有工业遗产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共存的综合性景观,体现了较高的环境稀有性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的东边与南边分别是二号、一号和四号高炉。首钢主厂区内的高炉紧密分布,形成壮观的高炉群落。这种大范围的高炉遗产群落景观,在国内工业遗产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六.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总结

根据论文前部分的论述以及《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归纳、整理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在宏观层面上对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进行初步的评价。

通过对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进行三个层面的判断,阐明了三号高炉见证首钢工业、北京工业以及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变革。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遗产,是首钢石景山工业遗址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实例。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2]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与改造设计[J].建筑学报,2012(1):30-35.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 能耗 节能 煤气利用率 回收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50-02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and energy saving direction discussion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process

WANG Zhiwei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SDI Cho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Hui Jin Road 11# in Chongqing New North Zone, 40112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procedur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rude fuel structure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the crude fuel structure,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coking,sintering,iron making,steelmaking and rolling were analyzed.On this basis,the key points of the energy saving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ere discussed.Th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key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ke ratio of iron making process,gas utilization rate,secondary energy recovery and etc were investigated, which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Keywords: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saving gas utilization rate recovery rate

自2000年以来,钢铁行业经过年平均18.5%的粗犷式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环境、能耗、污染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的发展。目前,钢铁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1],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25%以上[2],节能降耗、提高原燃料利用率和附加值,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针对上述情况,该文基于钢铁行业各工序平均能耗以及钢铁行业原燃料结构,对钢铁行业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的原燃料结构、能耗特点和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钢铁行业节能发展的重点,并针对炼铁工序焦比、煤气利用率、二次能源回收等重点环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降耗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

1 钢铁行业能耗分析

1.1 钢铁行业原燃料结构

我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为主,工序包括:烧结、焦化、炼铁(高炉)、炼钢(转炉)、轧钢(热轧、冷轧),主要的原燃料为:铁矿石、洗精煤、无烟煤、动力煤、电力、汽柴油和工业水。其中,洗精煤、无烟煤和动力煤占整体购入能源的90%以上,其能量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据统计[3]:冶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能量仅占28.3%,而转化为余热余能的占71.7%,达到14.34GJ/t.steel,折合490kgce/t.steel。

1.2 钢铁行业工序能耗

钢铁行业吨钢及各工序行业平均能耗见表1。

从表1可知,铁前(烧结+焦化)和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超过90%,同时也是原燃料消耗的主要工序,提高铁前和炼铁工序的原燃料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的关键。

同时,从1.1可知,原燃料消耗的理论回收能量为490kgce/t.steel,实际回收能量仅为63.4kgce/t.steel,实际回收能量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原因包括:1) 钢铁厂副产的高、焦、转混合煤气未充分利用,主要用于煤气发电,发电效率较低(通常30%左右),导致能量利用率低,能耗损失严重;2) 由于低温发电技术尚未得到推广,大量的低温热源未得到回收,导致能耗损失较大;3) 能量回收系统和钢铁行业各工序的作业率、能质等匹配问题,导致能耗的损失。

2 钢铁行业节能发展方向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知,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关键在于提高原燃料利用率,以及加大对余热、余能的回收。目前,钢铁行业各工序主要的节能技术如下:

1)烧结工序:

烧结余热回收技术;烧结机厚料层烧结技术。

2)焦化工序:

干熄焦技术、干熄焦发电技术;焦化加热自动控制;焦煤调湿技术;焦煤成型煤技术。

3)炼铁工序: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技术;热风炉富氧及余热回收技术;高炉富氧喷吹技术。

4)炼钢工序:

转炉煤气湿法回收技术;转炉煤气干法回收技术;蒸汽回收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

5)热轧工序: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蓄热燃烧技术;高效隔热材料;加热炉自动燃烧控制;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脉冲烧嘴技术。

6)冷轧工序:

耐火纤维应用;能耗精益化管理;蓄热式燃烧技术。

7)其它:

纯烧高炉煤气燃气轮机发电技术;转炉煤气合成技术。

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化石能源产生的高温煤气余热、余压的回收,以及提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的富氧和喷吹技术,对于提高煤气利用率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对余热、余压回收的重视,以及高炉富氧大喷煤的发展,上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大,因此,拓展煤气利用方式,提高煤气利用率,是钢铁行业未来节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行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铁前(烧结+焦化)和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超过90%,焦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铁前和炼铁工序是钢铁行业节能应关注的重点所在。

基于上述情况,目前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

高炉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近70%,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对节能的效果显而易见。目前主要的研究在提高富氧率、增加喷煤量、采用精矿进料以及高炉专家系统等,以提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和焦比,全氧高炉、焦炉煤气返吹、高炉煤气脱碳等技术尚处于试验过程中,尚未实现工业化。

2)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

焦化工序是钢铁流程的能源转化中心,焦化富产的焦炉煤气是钢铁企业中最好的优质燃气,同时也是折合能耗最高的燃气,约70kgce/t.steel,提高焦炉煤气的利用率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来说意义重大。焦炉煤气发电是最常用的利用方法,但存在转化效率低,能耗损失严重等缺点,利用焦炉煤气制海绵铁、制天然气、制H2等可以更好的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4],同时可以增加焦化工序的产品附加值,是当前以及未来焦炉煤气利用的发展方向。

3)提高二次能源回收

钢铁行业副产高温煤气、烟气的余热回收是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方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煤气、烟气的回收,中、低温煤气、烟气的余热回收尚未得到重视,同时对于回收得到的蒸汽存在大量的高质低用现象,如高压蒸汽经管网减压后送至低压蒸汽用户,等。因此,分阶段(高温、中温、低温)进行余热回收和利用,开发低品质余热余能的高效利用技术,是当前以及未来二次能源回收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通过对钢铁行业各工序原燃料结构、能耗特点和节能技术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铁前、炼铁是钢铁行业原燃料消耗的主要工序,提高铁前和炼铁工序的原燃料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的关键。

2)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应重点关注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中低温能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Z].2010

[2]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钢铁企业要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J].中国钢铁业, 2010(5):7-18.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亚温淬火;强度;塑性;马氏体;贝氏体;强韧性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很不景气。无论是国有的首都钢铁集团还是私营的小型钢铁企业都在逐年的亏损。虽然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混凝土等其他构建材料的市场冲击,同时也是受到钢铁行业自身的技术制约。钢铁企业作为一个重工企业,一直是国家扶植和发展的重点项目。但是传统的钢铁处理技术通常采用的是热处理。虽然这种处理技术使得钢铁的整体强度大大的提升了,钢铁的韧性逐渐的得到了加强,但是这样的钢铁塑性条件差,在如今追求建筑施工整体外观的大的趋势下,人们对于钢铁的使用也就局限起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技术研究和论证,目前已经研发了亚温淬火工艺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哪些优势,同时又有哪些限制性的因素,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下面将进行系统的介绍。

2、工艺设计

2.1材料及实验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研究亚温淬火工艺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本文选取了具体的钢材材料进行系统的试验说明。本实验按照相关的要求,确定选用的钢铁材料是热轧态的20SiMnTi钢。该种钢种是比较常见的,在此,将不对其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详尽的介绍。

将l4mm钢材机加工成8mm的5倍标准拉伸试样和伸试样和8mm55mm的非标准冲击试样。并对每一项的热处理技术的数据结果进行了准确及时的记录,同时,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精准性,科研人员还利用显微组织的数值变换,进行了不同性质的钢铁对比。本文同时测试了208iMnTi钢在热轧态的组织和性能.

2.2显微组织

经过显微组织的数据观察,我们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940℃完全淬火获得的组织基本上是板条马氏体以及少量残余奥氏体。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过亚温淬火后,显微组织的成分发生了异常的变化,主要剩余的显微条状铁素体和回火马氏体及少量碳化物。

随着亚温淬火温度的降低,双相组织中的铁素体量增多,而马氏体量则相对减少.其中条状铁素体与条状回火马氏体相互间隔分布。可以推知,由于低温回火基本不改变组织的形态,所以淬火+亚温淬火所获得的组织是铁素体和马氏体条状间隔分布的组织。

2.3试验结论汇总

亚温淬火强韧化效果与两相区温度有关,随着两相区温度的降低,马氏体的体积百分数下降,强度和硬度逐渐下降,塑性逐渐提高.20SiMnTi钢经940℃水淬+780℃亚温淬火+250℃回火以后,得到回火板条马氏体+条状铁素体,强度和塑性配合最好。根据这项实验的结果数据,给钢铁锻造行业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在进行钢铁冶炼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两相区的温度,过高的温度或者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钢铁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整批钢材的市场销售,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3、原始组织影响

3.1材料及实验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明确亚温淬火工艺对钢铁材料的原始组织的影响,科研人员又组织了另外一场的试验。本次试验选用的是比较常用的热轧态的20SiMnTi钢,这里受到篇幅的限制,就不对其具体的特性等基本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和介绍。

将l4mm钢材机加工成8mm的5倍标准拉伸试样和伸试样和8mm55mm的非标准冲击试样,拉伸试样按表4工艺进行处理,以制取不同的原始组织。

3.2.1力学性能分析

不同原始组织钢加热到两相区同一温度时,所形成的奥氏体量可以认为基本相同,而其中原始组织为马氏体和贝氏体时经亚温淬火后的性能较为接近,且明显优于原始组织为正火态。这种性能的差异主要是与所形成的马氏体和铁素体的形态、分布等有关。原始组织为马氏体的钢中,基本上是平行的板条状组织,在再次加热过程中,碳化物相条间定向析出,到达两相区以后,有马氏体中碳脱溶后转变成的铁素体继承了板条马氏体的取向,保持了板条特征,形成奥氏体与铁素体相互间隔的平行条状组织,亚温淬火后,马氏体在铁素体条间形成并同向长大,即形成马氏体+铁素体条状组织。这种组织类似“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即韧性相条状铁素体包围了强化相纤维状马氏体,这种组织形态对钢的强度提高起有益的用。此外,亚温淬火时条状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过程中必然影响邻近未转变的条状铁素体,并使其发生硬化。

3.2.2试验结论汇总

通过两个不同性质和不同钢材材料的试验分析和数据对比,我们能够得出一系列的试验结论:

(1)在炼钢的过程中首先运用预淬火(马氏体、贝氏体原始组织钢)技术对钢材进行初始化的处理,然后在冷却一定时间后在进行相应的 亚温淬火,最终进行低温回火,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处理和施工,钢材的强度不仅没有受到应先,同时它的原有塑性大大的提高了。这样既满足了钢材的物理属性,同时又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外观审美的需求,所以,钢铁的使用范围和市场将会得到不断的拓宽。

(2)亚温淬火强韧化效果与两相区加热温度有关,随着两相区加热温度的降低,马氏体的体积百分数下降,强度和硬度逐渐下降,塑性逐渐提高。20SiMnTi钢经940℃水淬+780℃亚温淬火+220℃回火以后,得到回火板条马氏体+条状铁素体,强度和塑性配合最好。

(3)亚温淬火技术处理后,钢材的强度数值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经过反复的技术研究和数据对比,基本上确定,这种强度差的存在主要与强化相马氏体的含量含量有关,因此,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际的钢铁强度需求,合理的确定强化相马氏的具体含量。此外,这种钢铁的强度数值差,也且取决于韧性相铁素体的形态和分布。

4、亚温淬火工艺使用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的试验论证我们能够肯定亚温淬火工艺的优势地位,但是目前该项技术还不够完善,相关的操作设备也没有完善。所以,为了进一步的推广该项施工技艺,需要广大的钢铁人进行全面的技术理论学习,从整体上把握该项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数值进行严密的钢铁冶炼;其次,人们需要正确对待这项技术,虽然该项技术的研发能够弥补钢铁材料韧性不足的劣势,但是,过高的追求钢铁的韧性,肯定会使钢铁本身的强度受到影响,需要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钢铁工业的整体萧条,为了进一步发展起来,需要进行全面的技术调整。低温淬火技术的发展正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虽然目前的低温淬火技术还不够完善,相信通过钢铁人的不断努力,必将会带动钢铁企业的整体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子年.亚温淬火及其强韧化机理的探讨口金属热处理,1984,(4):59―63

[2]王云霖.45钢亚温处理[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l992,(6):58-62

[3]徐庆莘.27SiMn强韧化的研究口[J]金属热处理,1991,(4)35―40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3篇

这两座位于中国南方的海滨城市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钢铁出现10年以来全行业亏损局面下,

谁会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

向南、向南,钢铁行业向南布局的集结号再次吹响。

2012年5月31日下午3点,宝钢广东钢铁基地项目在湛江东海岛全面展开建设。此前3天,武钢防城港项目已然先行一步,两大钢铁集团布局两广,争夺中国南方市场正式上演。

迟来的批复

数年沉寂之后,防城港和湛江,这两座位于中国南方的海滨城市再一次吸引了关注的目光。

2012年5月28日上午,以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全面开工为标志,钢铁投资的新一轮竞赛拉开帷幕。3天之前,国家发改委为该项目开出了“准生证”。

2012年5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优化产业布局和落实相关规划,核准了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同一天出生的还有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宝钢迁钢项目,三大项目同日批准,在中国钢铁历史上绝无仅有。“大家议论、期盼了这么多年,甚至早在冶金工业部解散之前就已经谈论这两个项目。”原冶金工业部工程师乔海表示。

“因为早就立项了,只是没有投产,说明项目已经有了可行性的调研,包括地点和生产钢的品种都经过验证了。”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根据规划,武钢防城港基地将由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总投资为639.9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铁850万吨、钢920万吨、钢材860万吨。该项目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发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防城港市的千亿元产业工程、带动全面振兴的引擎工程。

当地的热情掩饰不住,期望甚高。

广西钢铁领域,柳州钢铁一直是排在首位。但是从1958年建厂,到现在固定资产不过400亿元左右,而仅一期主体工程投资就640亿元的防城港钢铁项目无疑为当地注入强心剂。

“从单个投资项目来说,防城港钢铁项目有可能是广西空前的,配套投资更多,对广西投资拉动力巨大。”广西发改委副主任潘文峰表示。事实上,对项目的热切期盼早有端倪。2012年5月24日,发改委正式发文通过该项目,到正式开工建设,不到4天的时间。“早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正式批复。”“早在5月初内部干部会议上已经说批准通过了”,武钢内部人士表示,“这其实是迟来的批复。”

与姗姗来迟的批复相比,当地配套设施的建设早已全面展开。现在就只等厂房和设备,当地人士透露,现在三通一平已经完成了,吹沙填海也已经完成了,前期工程进入尾声。

不同的考量

湛江市长在发改委门前的深情一吻,显示了地方政府对钢铁基地项目的热情期待,与此相对的是,无论是宝钢还是武钢,却保持了刻意的低调。

“湛江从1978年要建立大型钢铁厂,到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钢铁基地可以开展前期工作,再到今年的5月24日总投资696.8亿元,年产1000万吨钢的钢铁项目,终于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文。这样看来湛江的钢铁梦做得实在太久。”当地媒体表示。

为了这一纸批文,湛江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湛江市长在拿到发改委批文时激动亲吻,不难理解。事实上,地方的兴奋理由充足。数据显示,2010年湛江的GDP 为1400亿元,而湛江这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将会在700亿左右,对地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湛江东海岛一直以来都是建设钢铁基地的理想之地,湛江地处粤、桂、琼接合部和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是广东省连接东盟、大西南、北部湾、海南经济特区等区域经济圈的桥梁与纽带,临近钢铁消费市场。

武钢相关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项目建成后,20万吨载重的铁矿石货轮可以从巴西或澳大利亚直达卸货,年卸载铁矿石超过千万吨。1年运输成本减少20个亿,这是武钢进军北部湾的基本动力之一。

而在武钢,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热情和激动,企业的表现相对冷淡,考虑得则更多。2005年武钢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口号,中西南发展战略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相当于在沿海地区再造一个武钢。

“一个是武汉市的环境容量有限,武汉火车站高铁车站已经建在了武钢的旁边,武钢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扩张了,武汉城市的发展已经把武钢包围起来了,第二个是武钢地处内陆,和宝钢相比每吨矿石要多出100多块钱的运费。”“再一个就是做大做强,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是一个钢铁大国了,宝钢、武钢都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大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市场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广西不像广东,经济发展有它的特点和落后性,更多考虑的是未来潜在需求以及东南亚市场。”

相比于武钢防城港项目,宝钢布局广东则优势更大。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钢材高级研究员林小春认为,广东市场本身需求比较大,同时没有太大的产能布局,最关键的是原料的低成本运输。“比如以后淡水河谷要在东南亚建立分销中心应该也是最近的、最为便利、潜力最大的。而且湛江对东南亚地区的辐射是最为便利的。”

“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是宝钢二次创业的重要战场。”宝钢集团这样定位湛江项目。

一波三折

另一方面,防城港和湛江这两个项目迟迟没有上,争论一直存在。

防城港和湛江的项目,拖了很长时间了,当时提出来主要就是从全局来考虑,钢铁布局需要整体规划和考虑,乔海表示。而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又曾经带来影响。200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已同意防城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因为金融危机,整个项目出现了延缓。”“中国这边一般都是向日韩等发达国家学习,这个事情可能做得有点晚,目前钢铁行业利润不好,运费的损失会比较大。”联合金属网高级分析师张佳宾认为,这个项目对武钢是对的,即晚也要做,会省掉很多物流成本。

“我们的钢铁项目比湛江谋划更早,更曲折,但为了发展,我们甘愿付出,理解国家,没有怨言,老老实实做事。”广西发改委一位官员兴奋的表示。“这是真的,也是广西人的风格。”

动了谁的奶酪

2012年一季度,钢铁业出现10年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湛江和防城港项目必将会给本已艰难的行业带来更大压力。

事实上,在发改委审核批准时,压缩钢铁产能已经考虑进去。两大项目“都将在压缩当地产能的基础上实施”。其中,湛江项目将在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的基础上实施;防城港项目将在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的基础上实施。

从钢铁工业整体布局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北重南轻”、 “东多西少”的特点,而且国内很多钢铁企业布局选址在缺水的城市,目前中国60%的铁矿石从海外进口,布局沿海,依港建厂,有物流成本优势,原料和成品运输费用将减少,意味着这两大基地的建设将会对行业带来压力。

据最新公布的2011年全球20大钢企年度排名显示,世界十大钢铁企业中国占6家。其中河北钢铁集团位居全球第2位,鞍钢超过宝钢跃居第3位,武钢去年以3770万吨粗钢产量,紧随宝钢排名全球20大钢企第5名。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17

十以来,国有钢铁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走进了新的格局。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扮演着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保障员工思想活力、激励员工进取精神的重要角色,在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钢铁企业为了推进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政工工作问题。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工作方式,才能真正推动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体现出应有的效果,在促进钢铁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钢铁企业通过改革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 当前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钢铁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国有企业的钢铁企业在政工工作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客观来看,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11员工思想状况不受重视

员工良好的思想状况,是保证钢铁企业顺利运营、高效发展的前提,但目前,钢铁企业对于员工思想状况普遍不够重视。钢铁企业虽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工工作,但不少工作内容都流于形式化,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应付上级而开展,并没有真正从员工的思想状况入手,针对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政工工作。看似表面上政工工作开展得不少,但实则员工的思想状况并没有得到重视,员工对于走过场式的政工工作,也缺乏真心参与的热情与欲望。

12政工工作效率低下

政工工作需要有能力、负责人的人带头开展、多位基层政工人员良好配合才能有效开展,但目前受制于国企在政工工作机制建设方面的落后,不少政工工作人员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政工工作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政工工作应有的效果的体现。这种一人多职的政工工作方式,打击了后续政工人员对政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政工工作出现人员失衡、老龄化严重,这对于钢铁企业政工工作的良好开展是非常不利的,也容易让员工感觉政工工作都是闲职,进而失去对政工工作人员的信任。

13工作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政工工作同其他所有的工作一样,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效果。但在实际的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当中,政工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俗套,缺乏创新,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的政工工作产生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免疫力”。在缺乏新鲜感的政工工作方式下,政工工作的效果自然难以充分体现。工作方式落后缺乏创新,不是个别政工工作者的原因,而是由于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整体缺乏创新、探索的氛围,一味沿用老套路、老方法的政工工作模式,必然o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企业对于政工工作的要求。

2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策略

创新,是打破原有的、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的过程,需要坚定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效果持续下降的当前,唯有通过良好的策略创新,才能帮助钢铁企业政工工作重新回归具有生命力的发展轨道,推动钢铁企业员工思想的提升和钢铁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21积极培养政工工作人员创新意识

为培养钢铁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的工作氛围。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队伍当中引入新鲜血液,让富有激情的、思维活跃、更加了解时代精神的年轻人加入到钢铁企业政工工作队伍当中,培养其承担和胜任重要政工工作岗位的能力,发挥其在政工工作方面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创新、倡导创新,企业管理层带头为政工工作人员传播创新理念,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积极鼓励创新行为,设置相关的政工工作创新奖项,颁发给在政工工作方面着力创新的人才,全面营造一种创新的工作氛围,让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走出死板的怪圈,变得活起来、动起来。

22在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

舆论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正确的舆论引导在钢铁企业中也可以起到提升政工工作效果的目的。在国有钢铁企业中,应当通过报纸、新闻、广播、海报等方式,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以舆论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倡导员工正确使用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参与钢铁企业的企业建设。以舆论作为良好的切入点,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方式,政工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容易影响到员工,更加容易走进员工的心里,和员工产生心理共鸣。以舆论对员工的思想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者也能逐渐积累先进的工作经验,在了解员工的真实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着力推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23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

开展文化活动,是钢铁企业实施政工工作

的常用策略,但这一策略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不过时,之所以并未体现出充分的思想教育效果,关键还在于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一方面,要求文化活动要贴近员工的真实生活,以“贴地气、近生活”的理念开展所有员工乐于参加的文化活动,是钢铁企业政工工作过程中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一定的趣味性,以企业凝聚力、员工责任心、国家使命感等为基本的活动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员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实现思想的升华,这才是钢铁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24重点帮扶员工之中的弱势群体

在国有企业当中,员工之中的弱势群体一直是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关注对象,但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方式在新时期应当适当改变,在继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走进员工心中的方式,让员工感觉来自企业的关怀,让员工获得精神层面的动力。例如,可以将节假日走访慰问的帮扶方式改为定期的走访慰问,由政工工作领导人员为存在生活困难的员工送去企业的关怀,不仅要送去金钱和礼物,也要送去亲切的慰问与真诚的关怀。对于困难群体的帮扶方式,同样是政工工作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其基本原则为物质赠送和情感抚慰同时进行,让有困难的员工不仅仅获得物质帮助,也感受到来自组织的热诚关怀,获得生活的动力,这样才能够达到帮扶工作的真正目的。

3结论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脊梁,其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在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当中,相关的政工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承担自身的工作责任,在当前政工工作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通过卓有成效的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更加和员工紧密联系的政工工作,提升政工工作质量和效果,促进钢铁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千,白雪峰探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困境以及工作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3(20):75-76

[2]滕惠卿探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困境以及工作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5(12):23

[3]谭⒋涓痔企业政工工作困境及创新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82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部地区上市钢铁企业;综合绩效;突变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31-04

引言

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和江西省的有色金属资源为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中部发展则国家强大,所以,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钢铁产业对中部地区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是,我们以前评价企业的绩效更多的是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没有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以及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复杂性,导致结果会有些偏颇。因此,本文试图从综合绩效方面对中部地区钢铁企业进行评价及比较,可望为中部地区的上市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中部地区钢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中部地区钢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年产量已突破5 500万吨,在全国钢产量的比例已达到10%以上。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国民经济也不能幸免于难。钢铁产业作为国家的传统及基础行业,在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很多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偏低;二是产能过剩,国际话语权轻;三是国际竞争力弱,内部竞争无序;四是环保仍需提上日程,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面临突出问题的同时,中部地区的钢铁企业也存在发展的机遇:一是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了钢材的消费。二是政府支持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产业。政府将钢铁产业定位于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国家多次颁布政策、法规和文件等支持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铁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且又处于产业整合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中部地区钢铁企业科学合理健康发展。

二、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本文基于企业价值理论,以企业价值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相关关系入手,从三重绩效的角度来评价企业。能够使企业的价值更合理的体现企业产品、经营方式、经营策略和品牌,使企业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自己的诚信形象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人们认识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企业卓越的绩效来源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忠诚协调的关系。因而本文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和睦的关系是企业经营机会和竞势的来源,企业只有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协调的关系,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基于第三个阶段来构建相应的上市钢铁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本文对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从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来进行。经济绩效包括: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发展能力(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长率、财务杠杆系数);环境绩效包括:环境影响(吨钢SO2排放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资源消耗(吨钢COD排放量、吨钢综合能耗、吨钢新水消耗量),环境治理(水循环率、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社会绩效包括: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就业贡献),社会影响(社会捐赠、社区服务),产品责任(产品质量认证、顾客满意度)。

(三)数据获取与处理

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其中,定量指标包括评价经济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中的“工资福利”、“就业贡献”、“社会捐赠”等指标也为定量指标,数据根据企业的相关资料可以直接获得。“客户满意度”等指标按照百分制,也可以转化为定量指标;“社区服务”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是结合企业人员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及企业的相关新闻等分为了五个等级,第五个等级为最好,第一个等级为最差,分别给予打分。“是否通过质量认证”的依据为:如果回答“是”则取l,如果结果为“否”则取0。

因此,本文中存在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量纲不同,就需要做归一化处理,目的就是把各类量纲不统一的数据,经过变换,换算成无量纲的表达式,这样数据便有了可比性,使得能够很方便地分析和比较数据。借鉴吸收了非线性无量纲和直线型无量纲处理方法,用无量纲处理方法处理正、逆项指标。

正向指标: (1)

逆向指标: (2)

式子中,字母i代表 1,2…,m(m为指标数);字母j代表l,2…,n(n为指标数)。

(四)评价方法

选用了不使用权重只需根据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的突变级数法对企业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能够较科学地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三、上市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钢,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山西太钢不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钢,位于山西省)、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钢,位于安徽省)以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下称武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对象。经济绩效的指标主要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各企业所的年报和国泰君安数据库各企业的财务指标数据。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各企业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页以及互联网上有关企业新闻的介绍。

(二)数据处理与评价

利用上文中公式(1)和(2)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三重绩效评价可计算出2010年4家钢铁企业的各级指标得分情况。如表1。

同理,根据2009年度的相关数据可以算出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2009年的各项指标数值。如表2。

根据2008年度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的各项指标数值。如表3。

企业绩效静态协调度评价:

根据公式求得企业的三重绩效矢量值,以安钢为例

企业绩效静态协调度:

同理,可分别求出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的静态协调度分值。如表4、表5、表6。

企业绩效动态协调度评价:

以安钢为例,计算企业的2010年动态协调度分值,代入公式:

同,可求出2010年太钢、马钢、武钢的动态协调度分值:

经过修正后的企业三重绩效综合评价值

根据公式,计算修正后2010年4家企业的三重绩效的综合评价值:

按照安钢的计算过程,四家钢铁企业的三重绩效的综合评价值见下表7:

表7 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的三重绩效的综合评价值

(三)结果讨论

由表7可以做出4家钢铁企业近3年的综合绩效的比较图。见图1。

首先,从纵向上比较。由图1可以看出,在近3年内,修正后的4家钢铁企业综合绩效的比较,安阳钢铁2010年的总资产为314亿万元,在4家上市钢铁企业中属于中小型的钢铁企业;2009年的综合绩效比2008年的综合绩效有所降低,但是2010年,安钢勇于迎接挑战,在异常困难的形势下,仍然创造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又一次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太钢面对经济危机不仅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反而顶住了压力,在所有企业都亏损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品牌和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2009—2010年综合绩效都比2008的综合绩效提高了较大幅度。可以看出,马钢的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近3年的综合绩效不断提高;经济绩效上,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公司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努力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深化主辅联动,使系统经济运行得到了稳步提升;改革采购体制,原燃材料采购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积极推行大客户营销制度,钢材产销率保持100%,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武钢近3年的综合绩效虽略有所下降,但作为中部地区老牌钢铁企业,有应对危机的举措和经验,基本在经营上算是保持了稳健经营。但是,2010年的综合绩效要低于前2年。经济危机期间,国家4万亿的财政政策投资于铁路和建材方面,使得武钢这种大型的国家企业可以免于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如何依靠自身的战略调整走出经济危机,才是武钢最重要的问题。综合绩效的降低,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武钢未来的发展潜力有所下降。因此,武钢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产品结构,深度整合产销研各方力量,测算各产线具体品种规格的盈利能力,并进行效益排序。利益相关者受到重视的现在社会,还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从横向方面来看,4家钢铁企业都是中部地区各省上市的龙头钢铁企业,无论是对各省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中部区域的发展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发展最具潜力的是山西省的太钢不锈,2010年的综合绩效在4家钢铁企业中最好。从分类指标来看,太钢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在4家钢铁企业中都是最好的说明太钢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高品质、高质量、高服务、高技术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责任,这些优势使太钢在未来的几年发展中最具有潜力。马钢2010年的综合绩效仅次于武钢。虽然马钢和太钢和武钢比较起来,从财力和总资产上都要低于武钢。但是,这两家企业无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因为我们现在看的是企业的长远的发展能力,而不只是单纯的以滞后财务指标作为评价的结果。武钢的综合绩效虽然在2010年有所下降,但是相比较起来,还是处于整个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必须从自身找原因,积极地探索发展的新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努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冬年,刘雪梅.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之友,2009,(8).

[2] 王举颖,汪波,赵全超.基于BSC和ANP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2006,(4):60-64.

[3] 葛宝山,张险峰.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11,(5):766-787.

[4] 赵红.企业战略优先性选择与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关系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9,(8):90.

[5] 肖彦,毛小芬.突变级数法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9).

[6] 邓汉慧,赵曼.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41-46.

[7] 齐善鸿,吴秀莲.企业道德建设的构想: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05,(9):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