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国从国际市场进口大宗粮油谷物的数量激增,在相关进口合同中,普遍列有“Certificate final”条款。在贸易纠纷和仲裁实践中,相关案例也时有所闻。加深对该条款的认识与理解,有其现实意义。

一、何谓Certificate final条款

在贸易合同的“品质条款”中规定“Certificate final”(交货品质以装港检验证书为准)意味着:买卖双方同意,合同项下货物所涉及的品质事项,应在货物装船时,由双方共同认可的检验人(或检验机构)实施检验,并出具检验证书。该检验证书具有最终效力,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即所谓“Final and binding”。

典型的“Certificate final”条款举例如下:(1)GAFTA No.100号合同(散装饲料CIF条件)的“品质”条款:“Quality:Certificate of inspection, at time of loading into the ocean carrying vessel, shall be final as to quality”(品质:在货物装船时出具的检验报告对确定交货品质具有最终效力)。(2)GAFTA No.64号合同(散装谷物通用FOB条件)的“品质”条款:“Quality:Government, official or customary inspector’s certificates issued at time and place of delivery shall be final as to quality”(品质:由官方机构或惯常检验机构在交货时间及交货地点出具的检验报告对确定交货品质具有最终效力)。(3)FOSFA No.24号合同(加拿大/美国大豆CIF条件)的“品质与外观”条款:“Quality and Conditions:In the case of Canadian Soya beans official Certificate of Inspection and in the case of US Soya beans Official Federation Grain Inspection Service(FGIS) Certificate to be final as to quality and condition at time of loading”(品质与外观:交货的品质与外观以装船时出具的检验报告为准。若出口加拿大大豆,以加拿大官方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为准。若出口美国大豆,以美国联邦谷物检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为准)。

根据“Certificate final”条款,只要在装港出具的检验报告能证明装船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品质规格(Quality Specification),买方就不能向卖方提起索赔,即便买方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检验报告中的结论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换句话说,根据“Certificate final”条款,卖方所应交付的货物,与其说是“实际符合合同规定品质的货物”(The goods that actually satisfy certain quality parameters),不如说是“被证明符合合同规定品质的货物”(The goods that are certified to satisfy certain quality parameters)。

在业务实践中,买卖双方通常会指定在GAFTA和FOSFA等国际贸易协会注册的检验机构对货物实施检验。由这些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将在今后可能的仲裁中具备直接的证据效力。

从美国出口的谷物、饲料、大豆等农产品,主要由官方检验机构,如联邦谷物检验所(The Federal Grain Inspection Service,FGIS)对货物实施检验并出证。若联邦谷物交易所在装港未设派出机构,出口商也可提交由美国农业部出具的官方检验报告。

在常见的CIF和C&F交易中,若在品质条款中规定“Certificate final at load ports”(交货品质以在装港出具的检验报告为最终依据),尽管买方有权派员在装港监督装船及抽样过程,但买方的监装权力也仅限于此,由双方确认的检验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依然具有最终效力。

在装港出具的检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有:(1)证明货物已检验完毕;(2)交货数量;(3)船名;(4)装船地点及装船时间;(5)由谁提供样品;(6)其他相关信息,如货舱号码等;(7)检验结果。此外,在由美国联邦谷物检验所(FGIS)出具的官方检验报告中,通常还会按“谷物分级体系”(Cereals Grading System),对被检验的谷物进行定级。对货物的定级可让参与贸易的有关各方快速识别货物品质,避免费时费力的人工检验程序。

二、Certificate final条款的例外

(一)欺诈例外

Certificate final条款对卖方相对有利,因此在实际业务中,需要对该条款规定一些例外,以平衡买卖双方利益。

在业务中经常遭遇的情况之一是:在装港出具的检验报告中的检验结果与卸港复检结果不相吻合。若二者相差不大,通常可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若二者差距巨大,则必然导致双方纠纷,并诉诸仲裁。从以往案例来看,导致装港检验结果和卸港检验结果严重不符的原因,或源于欺诈,或源于因检验员过失而导致的错误。

如果买方拥有实质性证据,能证明检验报告的签发涉嫌欺诈,那么,买方就有权对货物进行卸港复检,并根据检验结果决定是否索赔。但此类“欺诈指证”(Allegation of fraud)对证据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实际获得承认的案例为数不多。比如,在涉及品质纠纷的仲裁实践中,若申请人(买方)指控被申请人(卖方)以外的第三方(如检验机构)涉嫌参与“欺诈共谋”(Complicity in fraud),则买方就必须提出非常有力的证据。这是因为该第三方(即检验机构)并不参与仲裁,从而无法为自己辩护。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检验报告的内容存在错误,只要相关错误与欺诈无关,则检验报告依然具有最终效力。

这一原则在1974年的Toepfer诉Continental Grain一案中得到确立,并在此后作为法官和仲裁员在进行相关案件裁决时的重要依据。

该案涉及一笔5000吨美麦出易,使用GAFTA No.27号合同(散装美加谷物CIF条件)。该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是一个标准的Certificate final条款,其中规定:“Quality:No 3 hard amber durum wheat of US origin-quality/condition final at loading as per official certificate”(品质:3号美国硬琥珀色杜拉姆小麦,品质与外观凭在装港出具的官方检验报告为准)。

合同项下货物按期在大湖区港口装上“PENQUER”轮,由美国官方授权的检验机构签发了检验报告,其中注明:“Grade and Kind:3 hard amber durum wheat”(货物等级与品种:3号硬琥珀色杜拉姆小麦)。但货物运到意大利并卸船后,买方发现船上的货物实际上是品质相对低劣的No 3 Amber Durum wheat(3号琥珀色杜拉姆小麦),而非合同规定的No 3 Hard Amber Durum wheat(3号硬琥珀色杜拉姆小麦)。调查表明:由于美方检验人员的疏忽,导致检验报告中的错误表述,即将“Amber Durum wheat”误写为“Hard Amber Durum wheat”。美方检验机构对调查结果表示认可。意大利买方于是启动了仲裁程序。

仲裁过程几经周折,最后该案被提交英国上诉法院。争议的焦点是:在检验报告的内容存在错误,且检验机构承认这一错误的情况下,该检验报告是否仍具有最终效力?换言之,GAFTA27号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所体现的“Certificate final”原则,在上述情况下,是否依然有效?

法官最终判决:该检验报告有效,且具备最终效力,买方无权索赔。在该案中,买方无法证明在检验报告的出具过程中,存在欺诈因素。只要不涉欺诈,Certificate final条款就是有效的。

法官同时指出:尽管根据Certificate final条款,买方无权向卖方索赔,但买方有权向造成错误的美国检验机构索赔。

(二)非指定检验人例外

若买卖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应由某一特定的检验人(或检验机构)对货物实施检验并出证,但实际检验人(或检验机构)却并非合同中所指定的对象,则检验报告无效。

常见的情况是:在买卖合同中,双方指定由特定的官方检验机构(Government authority)或民间检验公司(Superintending company)对货物实施检验,但该指定机构又将合同项下货物的检验业务转包给其他检验人(或机构),而检验报告则由该指定机构自行出具。这样的检验报告不具备最终效力。

(三)检验程序不当例外

合同指定的检验机构在对货物实施检验时,若没有根据合同规定,执行正确的“抽样和分析程序”(Sampling and analysis procedure),则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不具备最终效力。

从业务实践来看,如果使用由GAFTA、FOSFA等行业性贸易协会制定的标准合同,则被指定的检验机构应根据由上述贸易协会制定的抽样规则(如GAFTA Sampling Rules No.124)和检验规则(如GAFTA Register of Analysis Methods No.130)对货物实施检验,以确保检验过程的规范性和检验方法的科学性。

三、Certificate final条款的适用

Certificate final条款在国际大宗农产品贸易中的广泛使用,是基于特定的行业背景。与一般制成品贸易不同,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一直属于标准的卖方市场,相关的贸易规则、贸易惯例和标准合同,习惯上均倾向于卖方立场。Certificate final条款的内容及其实践适用都体现了这一行业背景和相应的市场格局。

从贸易主体来看,当前国际粮贸主要被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等跨国粮商所控制。这些粮商巨头在其出口业务所使用的标准合同中,面对实力相差悬殊的各国进口商,通常均规定对自身有利的Certificate final条款,并不容更改。而包括我国粮商在内的各国进口商对该条款并无多大谈判余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格局将继续维持。面对现实,进口商应力求吃透这一条款的内涵及实践规律,从而在合同履行及可能的仲裁过程中,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近年来,随着国际粮贸迅猛扩张,大量实力不一的新贸易商纷纷介入这一领域,作为其影响之一,在部分交易中,买卖双方实力趋于均衡。在这一背景下,确有部分合同开始放弃“Certificate final”条款,转而规定“装港初检,卸港复检”,并取两次检验的均值作为确定交货品质的最终依据。但总体而言,这一在制成品贸易中屡见不鲜的规定方法在大宗粮贸中尚不占主流。

理论上,除非在航程中发生货损货差,在合同中规定交货品质以“装港为准”或“卸港为准”似乎区别不大。但从贸易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例如,玉米收获后经烘干降水,其籽粒结构较为松脆,若中途转运多次装卸,容易导致破碎率大幅上升。因此作为玉米出口商,自然倾向于在合同中规定“装港为准”,即Certificate final条款。

在国际大宗粮贸中,以往还经常使用“FAQ”(良好平均品质)这一品质规定方法。买卖双方若发生品质争议并诉诸仲裁,应向仲裁庭提交实际交货样品,即所谓“仲裁样品”(Arbitration Sample),以便与FAQ标准样品(Standard Sample)进行比对,以确定实际交货品质。据了解,包括伦敦谷物与饲料贸易协会(GAFTA)在内的主要贸易机构,已逐渐停止制作FAQ标准样品,这一传统的品质规定方式开始淡出贸易实践。

在业务中适用Certificate final条款还需注意: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验教学;高校;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21-02

近年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办学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高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特别是相关专业主干实验教学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得以应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能科学地评价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的缺陷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教学多以计算机仿真、模拟为主要手段,依托不同专业课程,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如计量经济学,设计创新性实验如电子商务,综合性实验课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涵盖国际贸易专业主体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谈判等。

(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为例,该课程曾先后采用实验报告验收式、实验考试、笔试实验成绩评定等方法进行实验成绩的评定(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财经类实验课程考核)。通过实验报告可以大致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但该评定方式有可能给实验不认真而抄袭实验报告者提供可乘之机,客观上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实验考试式成绩评定是课程实验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进行实验考试,依据实验考试的情况评定实验成绩。笔试实验成绩评定是出试卷进行学校统一的闭卷考试,让学生根据题目对实验理论、原理和操作技能进行解答,考核学生分析、 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笔试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平时实验的重视,也强调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理念,但该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实验的能力和水平,有可能形成片面考核。总体而言,这些考核方式都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财经类实验课程而言,实验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形成结果的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二)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核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整体考核,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仅靠出勤率及对个别问题的解答情况来衡量也略失偏颇。实践能力并非完全通过课堂得以体现,学生的课后工作量无法衡量,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和评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而且,平时实验课的知识积累、原理应用、实验态度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无法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体现出来,而这些能力恰是需要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有所提高的。缺乏完整、规范的实验课考核体系,就无法将实验课的效果很好地体现出来。一个规范的考核体系,不仅应体现出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的掌握,更应将学生的平时努力与期末成绩结合,并在考核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激励,在实验过程中提高理论应用、沟通交流、灵活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1]。

二、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的特征

专业综合实验课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是一种业务能力培养及提升的有效途径。借助SIMTRADE软件,学生可以较完整地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具有如下特征。

(一)综合性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涵盖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内容,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涉及营销、贸易、金融、英语、保险、运输等方面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外贸专业知识运用、沟通交流、解决突发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运用方面,可以细化到市场及产品选择、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租船订舱、商检报关、保险、结算、单据缮制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二)开放性

实验课以SIMTRADE软件作为实验平台,在校园局域网内全面开放,实验地点不受限制,课后可以继续学习。同时,教师提前实验要求,开放实验内容。

(三)自主性

在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实验课前期系统使用答疑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辅导,掌握实验进度。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在实验内容及进度上有一定的自。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路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确保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学生考核模式极其重要,且能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提供参照。

(一)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考核体系

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决定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课堂出勤率和平时实验完成的情况,而期末成绩则由实验报告成绩或闭卷考试成绩决定。虽然兼顾了平时及期末两方面,但由于缺乏细化的指标,考核无法涉及实验过程中知识积累及应用过程,有失偏颇。

科学的考核体系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体现公平合理。故而,需要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点、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应用熟练程度等方面的考核体系,从不同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考核,并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以及各自指标所占考核比重。规范性体现在对考核体系的公开化、制度化上,在制定出考核体系后,可通过学校或学院制度的方式将其在相关专业公开,并以此作为考核监督。完整的考核体系需贯穿实验全程,对实验前预习、实验中操作及实验后整理进行全面考核,将教师评价、系统评分及学生互评三方面结合起来[2]。

(二)以人格本位与能力本位为考核宗旨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基点,以实验过程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该实验课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可以作为校内实习的专业实验课,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选择角色,合理安排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并运用所学来应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变化,在这种过程中管理和发展自我,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借助SIMTRADE,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扮演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创造更高的效率,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口头、书面交流与对方达成一致,与他人合作及交流的能力得以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多笔业务后,总结出口报价、单据缮制的经验,并将其公式化,经验得以推广。经过这些锻炼,学生不仅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还将所学数据处理的知识灵活应用。专业综合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社会的一种过渡,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得以训练。同时,积极向上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合作能力得以锻炼,体现“人格本位”补充和完善“能力本位”的新理念,这两者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

(三)考核内容应涵盖国贸专业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课在考核内容上应多方面涵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细化教学大纲知识点,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内容考核贯穿实验过程。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相关知识,通过期中考试进行考核,及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在后半学期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利用综合案例的考核解决业务问题,要求学生查找案例或根据自己所做业务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外贸英语函电则通过实验过程中往来邮件进行考核。

(四)注重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考核方式上,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方位考核,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运用[3]。通过课堂提问、案例评析、BLACKBORAD考试、系统评分、实验报告等进行多方位考核,并注重过程激励,将实验过程计入成绩考核。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软件使用及业务的熟练程度是循序渐进的,业务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这种进步需要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从而避免以学生最终成绩定学期成绩,也可以减少实验报告抄袭而引起的不公评分。

四、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专业综合实验课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完善实验课考核制度

实现多方位、过程性的考核,需要有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明确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合理、科学地分配各考核指标的比重,并严格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加强考试信息反馈

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及考核反馈,在案例分析、期中知识点考核及实验过程考核后,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便学生根据考核情况改进学习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学习兴趣。这些可以通过BLACKBOARD平台实现,在期中知识点考核结束后,会立刻出成绩并告知正确答案解析,案例分析则借助BLACKBOARD平台中的小组讨论进行案例交流和分析,并在论坛上加以解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等也可以在该平台上交流学习[4]。

(三)建设高质量的题库

对于专业课知识点的考核通过BLACKBOARD平成,这就需要建立高质量的题库,题型要多样化,体现公正性和严密性,在多样化的考核中体现合理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崇彩,胡月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实践课程多维考核模式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吴建强,李琰,齐凤艳.全开放、自主学习模式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1,(4).

[3]韦海鸣.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样化考核体系构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刘娟.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建设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收稿日期:2013-10-02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一)贸易信贷管理效果不够明显。

企业贸易信贷报告数据信息是调整总量核查指标、核算收付汇额度以及外汇局进行非现场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但由于受系统功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效果还不够明显,其表现有三点:一是部分核查指标容忍度相对较高。外汇收支规模较大的贸易企业,其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规模较大,系统能够容忍的总量差额指标阈值也较高,因此即便企业发生部分金额贸易信贷漏报告行为,总量核查指标仍不会出现异常,在非现场监测中也不易被发现。二是企业报告随意性较大。贸易监测系统目前还没有对报告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结构和期限的限制性设计显得不足。而由于企业报告随意性较大,企业极有可能利用贸易信贷报告粉饰总量核查指标。比如,系统无法识别企业报告收汇申报数据是否为预收货款项下,企业可以将非预收项下收汇数据用于进行贸易信贷报告。三是缺少贸易信贷报告管理监测预警功能。现行监测系统中没有针对贸易信贷报告管理的非现场监测模块,不能实现对企业报告违规行为的监测预警,对于企业迟报告、漏报告、错报告行为,外汇局基本上只能在梳理分析企业差额指标和现场核查中滞后发现。

(二)既隐蔽又自由的关联交易可能造成跨境资金短期内大幅波动。

改革后的货物贸易加强了对关联交易的监管,企业在进行贸易信贷报告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勾选关联类型,以确定该笔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但是,这主要依靠企业主动告知,企业是否真实勾选,外汇局很难辨别,关联交易的隐蔽性一定程度上使监管难度加大。通过监管实践发现,超期限、超规模的贸易信贷基本是发生在关联公司之间,基经办人员在进行延期付款报告时,主观无限期延长付款时间,并随时提供具有表面真实性的资料将款项付出,从而造成中长期延期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双方资金往来的自由化,极易形成资金短期内的大幅波动,甚至对宏观经济及国际收支形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三)管理系统行业差别化管理设计不完善。

货物贸易监测系统的总量差额阈值设定功能可依据地区总量差额、资金货物比和贸易信贷余额等阀值指标,对不同地区实施对应的差别化管理。但当前系统中还没有贸易信贷业务的行业、主体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别化管理指标设计,所有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均按普通行业进行义务性报告,对企业单笔贸易信贷金额和期限以及主体贸易信贷余额等重要相关项目未设计对应阈值,系统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贸易信贷进行差别管理。

二、加强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

贸易信贷业务属于债权债务范畴,在资本项目管理尚未全面放开下,仍应属于重要的外汇监管内容。因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扩大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范围,统一企业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标准,将30天以上(不含)的贸易信贷业务全部纳入义务性报告。二是将银行贸易信贷融资业务纳入管理范围,建立银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使外汇局得以全面掌握贸易信贷的规模和结构,准确研判外汇变化形势。三是遵循重点监测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企业贸易信贷管理主要范围,比如可确定将超出一定期限、一定金额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测,以提高外汇局非现场监测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对非正常经营业务企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如规定C类企业不得办理贸易信贷外汇业务等。

(二)进一步完善现行系统功能,为贸易信贷非现场监管提供系统支持。

一是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模块,设置预警监测指标,实现对企业迟报、漏报行为的自动预警监测功能。二是在系统中增设数据校验功能,在不断细化国际收支申报交易附言、交易资金性质基础上,增加贸易监测系统中“企业报告”模块报告资金性质自动校验功能,对非贸易信贷性质的收付汇数据,系统自动提示无法执行贸易信贷报告业务操作。

(三)通过强化内外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监管效率。

进一步加强与资本项目、国际收支等内部监管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外汇局内部数据的交叉比对印证,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间关联关系、经营情况、外汇收支和资金流向,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加强与海关、税务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从而突出监管合力,形成对跨境关联交易的全方位监控,有效预防关联公司集中收付汇行为冲击国际收支秩序的风险。

(四)实施贸易信贷差别化规模管理。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为期4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四个月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现在我就对这近四个月的实习做一个工作小结。

实习内容:根据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结合我过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贸易实践,以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的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实习目的:培养我们的自学和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进出口贸易模拟实习,让我们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能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的主要操作技能。总结:经过了两周的贸易实务实习,让我们了解到商务工作挺复杂的,而且在此工作中要有忍心、恒心、信心。实习中,我们在模拟的商务活动中,有十五个主要业务操作,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可以说在是受益非浅。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我在此次实习中,了解到实习的具体做法:

(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将《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先行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内容,可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注意业务同法律的联系

国际贸易法律课的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关系密切,因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步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实际上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不同法系的国家,具体裁决的结果还不一样。这就要求从实践和法律两个侧面来研究本课程的内容

( 3)加强英语的学习

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书信。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习中要求我们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

( 4)注意本课程同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际金融及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讲到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内容时,就应去了解运输学、保险学科的内容;讲到争议、违约、索赔、不可抗力等内容时,就应去了解有关法律的知识等等。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大全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1.过度偏重理论,轻视相关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在强调掌握理解基本国贸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求懂得怎样去进行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基础理论,而涉及到诸如外贸综合实验、货运实验等这些实践活动却太少。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花了很大精力,学生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贸工作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根据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反映,现在虽然学习国贸的大学生很多,但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贸人才紧缺的原因。

2.必修课比例大,而选修课相对较少。国贸专业以培养外向型经济外贸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除了有人做国贸理论研究外,还需要许多外贸人才在外贸企业和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管理和调研等工作。现在许多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和专业共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为主,这些必修课比例太大,使得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却极少,这不仅不能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进行差异化培养,也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减弱。像针对外贸管理方向的课程如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针对外贸实务方向的国际商务谈判等,很多学校都未能系统地考虑到,就算是开设了也是课时很少,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帮助甚微。

3.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经济管理学科是动态的学科,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和改变。当前我国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针不断调整,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化,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重要高地,其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紧跟时展需求。但目前国贸专业课程内容并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像海关、税收和外汇政策等的变化,都需要相关课程内容的及时同步。另外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也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与时俱进。现在许多高校的教材都是长时间不更新,教师也不能及时引进相关的最新知识,所以课程内容已相对陈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当前,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除了上课点名签到这些环节外,主要的成绩还是由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较单一,会使学生养成前松后紧的“突击式”学习方法,在考试前不积极主动学习,最后再临时抱佛脚。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工作以后的发展。国贸专业除了理论学习,还有许多操作性的东西,仅凭一张试卷是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对于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还有其他诸如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衡量,这种考核方式是极其单一不合理的。

二、PBL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贸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核心课(必修)和专业个性课(选修),还有关于贸易实务的实验教学,涵盖理论与实践知识。在PBL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学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经过多年在国贸专业的教学探索,针对PBL教学总结了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中期汇报和课程报告。

1.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定一些具体的经济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甚至进行创新的动力。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愿意积极地参与解答讨论。

2.小组讨论: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独立的小课室进行讨论,一起协作和分工,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和问题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个问题中,学生们会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合最新发展状况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3.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点评:小组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在综合各成员的想法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讨论报告,形式为PPT,含文字和图片。在集体课上,各小组将展示讨论成果,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激励者,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讨论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对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逻辑,拓展相关理论。

4.提交PBL报告:在完成所有的讨论之后,学期末要提交一份课程报告,是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课程报告是最能体现各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形式,需要小组在长时间内团结合作与不断思考,是对学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

三、构建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多样化考核体系。如何掌握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综合能力,对于PBL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的方法一般是除了把上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外,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命题,期末的时候统一进行考试,按照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于国贸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而且要求内容紧跟时势,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的习惯,不能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因而,应根据小组讨论情况、中期报告、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四方面的情况,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考核,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考核体系。这样,教师对于教学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监督与管理。

2.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例。国贸专业应在强调专业共性的同时,从社会外贸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多一些选择。目前国贸专业主要是必修课,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课程开设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国际经贸形势,开设一些诸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报关实务和英文资刊选读等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课程,增加了学习主动性。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讲解的内容也会跟着做出一些改变,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提出一些当下热点国际贸易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动性会得到提升。

3.拓展PBL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经验。PBL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要求也很高。PBL作为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多课程甚至跨学科的融合,因而教师的知识量、理论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重大。为了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学校应尽量安排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加深PBL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知识。另外,国贸专业是重视实践的一门学科。一些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多方式安排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获得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在工作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现实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国际贫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课程来源,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基于工作流程和任务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合同的实训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并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工作流程是指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的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项目。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就是根据该课程所针对的特定职业的职业人,在该职业岗位上,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形成的工作项目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介绍进出口操作流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该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工作流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环节:

一、确定课程来源

课程的设计要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安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定的。通过对国内及珠三角外贸行业发展状况、外贸专业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和自身办学条件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解构分析,如图1所示。通过该环节可以发现,尽管外贸岗位众多,且各自所要求的核心技能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对进出口操作流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学习外贸操作的基本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进而形成该专业需要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结论。

二、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确定的核心职业岗位技能,设计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介绍外贸操作基本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直接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同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开设也为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货运》、《外贸单证制作》、《国际结算》、《报关与报检》等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应在前期学习阶段中开设。同时,本课程也将成为国际贸易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课程,起着指导和培训的作用。

三、基于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介绍操作流程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可以采用工作流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为线索,将课程设计为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引领,将教学内容分为出口业务流程和进口业务流程两个操作流程,并分别以一票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工作项目,并为各个项目的完成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过程中可以出口业务流程为主,进口业务流程则侧重于对进口合同履行的介绍,如表1所示。

四、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设计

校企合作是平台,工学结合是形式,教学做一体是过程。课程教学应是专兼职教师共同围绕每一项工作任务将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的工作过程,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训练环节。《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中采用“能力分块、虚拟任务驱动、实战演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低到高逐级递进整合课程实验、仿真模拟综合实训、见习体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校内进行课程实验、仿真模拟综合实训,校外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示范教学、顶岗实习,在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方面既遵从业务操作流程,按顺序设计实训项目,另一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实训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分阶段进行,如表2所示。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7篇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

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二、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三、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从中长期指标来看,微观企业的中长期债权余额分布管理期望值应为0,而金额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异常企业。中长期债权余额比率的取值范围应为[0,1],0值表明微观主体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观主体预付及延收全部为中长期。从管理目标来看,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加强贸易信贷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应为0。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数据分布符合理论分析,剔除无贸易信贷业务的企业后,从各区间企业分布来看,82.7%的企业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贸易信贷,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内两个区间。根据期望值及分布,相关指标适合设置单边阈值。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来看,样本地区98.4%的企业该项指标为0,略低于中长期债权指标测算结果;剔除0值企业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与中长期债权指标类似,同样呈现U型分布,同时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分布分析显示,样本地区73.1%的企业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为0,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区间内。而在指标内涵及管理意义上,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与中长期债权余额比例较为相似,可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异常企业进行筛选。通过对新增指标统计规律性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标均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稳定;数据集中度相对较好,多呈现U型和L型分布,在实践中通过设置单边阈值,能够实现“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区差异性显著,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筛选数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以优化监测流程为重点,提升监测效果。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单纯核查贸易信贷真实性的逐笔监管模式,通过将贸易信贷监测核查与贸易收支形势紧密结合,提升监测核查对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效果。具体优化后的贸易信贷监测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未呈现明显的流出入时,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以日常监管为主;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流出入情况较严重时,则根据收支流出入方向,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二是选择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将贸易信贷重点监测方向由中观层面落实到具体微观企业。通过对地区、行业等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寻找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三是对重点监测企业实施分类,结合现有分类措施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管理,以实现对外汇收支形势的调控。在监测分析的对象上,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完善风险防范。总体思路是:以建立贸易信贷应急管理机制作为现行管理体系的补充,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外汇收支波动,防范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启动的条件基础是贸易信贷收支流动和存量是否处于“宏观容忍度”以内。而容忍度的判断标准,应依据贸易信贷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下各项指标的测算结果临界值而定。可将贸易信贷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与跨境资金流动应急预案相结合,即根据总体收支的变动情况,判断贸易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区间,进而确定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

根据措施实施难易程度,应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窗口指导措施,指由监管部门约请被监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和敏感性企业)宣传当前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要求,并提出具体化改进意见,引导市场主体顺应外汇管理目标,合理控制其贸易信贷规模。二是规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对企业贸易信贷规模、比例或期限进行总量限制,以推动主体将贸易信贷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审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场化调节手段。根据贸易信贷对利率、汇率反应灵敏的特点,运用资金价格、成本等市场化工具,主动对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行为进行利益引导或预期引导。实际操作中,各项应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对此,应着重把握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时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四、中长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构建贸易信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一是以应急管理为基础,研究构建宏观风险预警体系。应急管理的核心是针对已发生的特殊收支形势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因而只能作为日常管理体系的补充;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则应基于更加积极主动的监管行为,其目标是通过提前采取宏观、逆周期的调控措施,防范特殊收支形势的冲击。二是以宏观风险可控为目标,构建逆周期审慎管理制度。可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明确逆周期监管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审慎管理手段和工具。构建中要注重监管工具的协调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注重差异化管理等。三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重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在审慎监管框架中,应进一步明确外汇贸易信贷监管与人民币贸易信贷管理的关系,以及贸易信贷与贸易融资管理的关系等。

构建监测指标综合利用分析框架。在初步构建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中长期应将如何提升监测指标综合使用效率和效果作为政策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深入挖掘各监测指标的相关关系,逐步构建监测指标网络,增强指标的系统化运用,提升对异常行为、异常企业的筛选效率。二是确定监测体系核心指标和非核心指标。针对核心指标,应适当提升监测频率,研究制定综合监测指导意见;对于非核心指标,则应放松监测要求,节约监管资源。三是完善监测指标评估机制。要定期对监测指标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应构建监测指标的设立评估机制,根据监管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发展,在深入分析监管需求的基础上,适时增设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8篇

9月初,《中国经济报告》采访组第一时间赶赴上海,就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采访了上海有关专家。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国务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通过上海自贸区建设规划,可以说恰到好处。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透露,上海自贸区于9月29日揭牌,上海副市长、前宝钢总经理艾宝俊将出任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在回答《中国经济报告》记者提问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尹翔硕讲到:“为什么叫试验区?总理多次强调通过开放来促改革。不是试验某几个政策,不是试验一些小的地区,而是从国家长远的方向来看,要做更进一步的开放,更深一步的改革,实验的关键是以开放促改革。”

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的专家们都对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普遍担心,自贸区内热火朝天,自贸区外风平浪静,导致建设带来区域差距的扩大。如何使自贸区外跟得上?专家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贸区自己面积的扩大,如临港新城整体进入自贸区。二是选择建设更多的自贸区,比如现在是中国自贸区(上海),这个括号里面的字可以换成别的城市,例如天津等。

上海自贸区在争议声中落地

上海建自贸区的想法由来已久。2009年,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的《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上报给国务院,时任总理批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有媒体披露,调研意见在去年年底获得“中央主要领导”的首肯。

今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位于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建设。

7月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包括:(1)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等金融创新;(2)未来企业法人可在上海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个人则暂不施行;(3)上海自贸区也很可能采取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4)上海自贸区在中国加入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

同时,为推进上海自贸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8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

对此,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高炜宇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时表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也参与了自贸区建设的相关讨论。从中国经济转型,上海经济转型来看,特别是从自贸区的特点来看,国务院批准的尺度是很合理的。”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联邦储备局达拉斯分行客座研究员陈波说:“上海自贸区的形成是上海要建立‘四个国际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具体体现。 ”

此外,陈波还把自贸区的形成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此前提出的“经济学”联系在一起。 陈说,经济学首要强调的就是市场机制,即增加市场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达到经济结构转型的目的。所以,自贸区可以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具体实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中国经济报告》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早晚都要做,如果做不好,有可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擦肩而过。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进入一个瓶颈期,我们一定要与世界接轨。建设自贸区就是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时空距离、经济距离和制度距离这三大距离。自贸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因制度差异而引致的交易成本的距离。对上海自贸区来说,就是最大限度地缩小由于发展先后、或地域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供求距离;缩小因资源配置扭曲而引致的既得利益集团与中小企业,垄断与竞争的市场距离。主要是通过缩小这三个距离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融入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反对意见

陈波指出,方案反对者的理由之前主要是两点:一是法律上不允许,即要改革的东西与现行法律抵触,执法机关当然不能做违法犯法的事,比如国务院就是最大的行政机关,在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犯法;二是从监管上来看难度很大。总理8月16日提请全国人大终止十五条法律的实施。全国人大审议之后,终止了其中的三部法律十四个条款。这些被终止的法律的确是重要的,比如说关于外商投资合资合作的法律。这些法律终止之后,在自贸区内实施新的法律法规由国务院负责解释,就不存在法律的障碍了。

监管难这一理由肯定是合理的,但是同一条合理的理由说了这么多年,就变得不合理了。在一定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比较坚定的改革者往前推。中国早就说要开放资本市场,1996年就提出开放货币的自由兑换,朱基刚任总理的时候就准备做,结果1997年发生了金融危机,因为担心监管不力、国内金融体系尚不完善,最后不了了之。

“推得动吗?多少政府职能要转变,寻租空间没有了,能没有阻力吗?以货物贸易为例,海关的权力要变小,各个审批部门要退出,来自各方的阻力肯定很大”,尹翔硕教授直言不讳。

30年前设深圳特区,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当时存在着意识形态障碍,邓小平一句“不争论”也就挺过去了。现在的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硬碰硬,利益上肯定有冲突。与深圳特区不同,上海自贸区只是一个经济区域,也不是一级政府,能不能顶住阻力确实让人担忧。

“自贸区”名称的变迁

尹翔硕说:“现在的名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早先设计时叫上海自由贸易园区,这里特别要强调‘中国和试验’。最初上海想要的是政策,而现在中央下决心要改革,这是不一样的。这已经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问题,而是国家的战略行为。”

他说,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的还是对外开放,其实对内也要开放,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什么企业都可以进来,不仅仅是对外资。通过在试验区内试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拉动内部的体制改革。这是试验区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现在自贸区包括4个地区,其中有原来的外高桥保税区,尹翔硕的理解是,外高桥保税区和自贸区有所不同。当自贸区运行起来以后,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自然就消失了,从理论意义上,自由贸易区比保税区要更开放。具体自贸区和保税区有什么不一样?自贸区在国际上的最大作用是进出口,上海进口的量会增长比较快,从航运角度来看,有利于上海成为一个中转站,物流、航运的中转业务会大幅度增加,进出口也会有所增加。

陈波则认为:“自贸区重点在金融贸易方面,而自由贸易的重点则是商品流通,换句话说,自贸区就是以前所说的保税区,保税区更像是自贸区,而现在的自贸区更像是一个自由经济区、自由港。”他认为,我们现在说的自贸区和国际上的自贸区是不一样的。国际上的自贸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建立的,而上海自贸区则是在国内的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试验。中国已经有了十多个自贸区。

自贸区试验什么?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王新奎参与了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设计,9月12日,他对记者透露,自贸区内的资本项目开放或采取产品导向,即按照不同的产品来设计不同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模式、利率汇率自由化的模式,不会是没有限制的完全放开。开放哪一类的产品,这一类产品的资本项目就放开;或者允许哪一类产品,相关项目按照市场原则,政府不做限制,这或者意味着央行公布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相关细则可能附带着一个很长的产品清单。

高炜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时说,上海自贸区内的改革试验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贸易区内15%的企业所得税、自贸区的资本账户的可自由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等。上海自贸区是全国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者。这次优惠政策不是很多。贸易区不是政策的集聚而是改革的集聚。这次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陈波则认为,自贸区的建设和中国以前的改革一样,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参照物。尹翔硕告诉本刊记者,从贸易角度来看,贸易包括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我们一般都理解为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的开放包含了很多内容,行业上也涉及到金融、保险和现代服务业,含义非常广。贸易领域的开放和进一步的改革肯定是重要的内容。他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在2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内扮演多大角色?国有企业怎么改?我们能不能在这个里面做点试验?我们进行国际上的自由贸易、经济伙伴关系建立谈判时,经常卡在这里,例如TPP谈判要求规范国有企业行为,而我们如何才能让国有企业运作的更好,这是核心问题。”

高炜宇对记者说:“政府转变职能,从原来的监管、审批变成服务,政府的职能自然也随着制度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审批要从资金的数量、产业的投资转向生态和环保。上海自贸区不应都是代工企业、来料加工企业。进入自贸区的应是高科技企业,甚至包括一些银行、保险公司。自贸区不是随便能进去的,肯定会有一个审批或者是一个核检的程序。目前外高桥已经有一些企业了,这些企业也会划进去,将来怎么做?”

如何确保金融安全

王新奎透露,金融业将被列入清单的“专门例外”项目,不会采取负面清单式管理,这符合国际惯例,因为金融业采用负面清单式管理的风险过大。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竞赛;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51-03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包括怎样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怎样核算价格、怎样报价、还价以及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履行,怎样办理运输、报关、报验,进出口业务的善后处理,还包括相关的函电撰写和各类单据填写。这些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根据调查了解,多数外贸企业希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经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胜任工作,说明现行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不小差距。

一、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多,更新缓慢且缺乏特色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非常多,但无论是结构安排、内容还是案例引用上,基本大同小异,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性不强。比如,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美国1990年重新修订了《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但大部分教材还在引用《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的内容。稍好一点的教材提到了《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但具体做了哪些修订不得而知。另外关于国际贸易价格计算方面,实际业务中需要考虑到出口退税部分的计算及出口退税工作的程序,但大部分教材都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把握不住关键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影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模拟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进行。校内模拟试验课程借助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学生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以及金融部门人员模拟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流程,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运用,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将来从事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模拟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较低,加上模拟实践软件与实际外贸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不明显。校外实习可以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流程和市场环境以及最新的国际贸易发展动态,将学校模拟教学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普遍面临实习难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学校的实习基地基本形同虚设,没有承担起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功能。

二、国际贸易竞赛及其准备工作内容

国际贸易竞赛一般分为知识赛和实践赛两个环节。知识赛以个人赛的形式,采取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国际贸易业务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赛以团体赛的形式,由知识赛合格的选手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五至八名选手和一至两名指导教师组成。实践赛又分选拔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分别由赛区组委会和竞赛执委会组织进行。总决赛以跨国采购模拟洽谈会的形式举行,各参赛队以企业(模拟出口商)名义参赛,参赛的出口商品自行选定,但限定在日用消费品、食品、玩具、纺织服装、工艺品和电子产品等。竞赛内容包括参展计划书(中文)、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会(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和展后总结报告(中文)五个部分构成,根据各个参赛队的总得分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正式竞赛前,学生和指导教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拟参赛的学校根据参赛的五部分构成和要求,在本校通过专业知识考试、外语水平测试等遴选出参赛选手候选人,根据候选人的性格特点、英语水平、性别组成几个参赛团队。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外,每个参赛团队需要广泛联系生产企业、外贸公司,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选出自己队的参赛产品,熟悉产品的性能、包装、价格构成、出口海运装箱情况及海运费的计算、保险费的核算、出口价格核算、索赔的处理等业务细节。产品选定后,各参赛队须拟定出自己的参展计划、参展商品的陈列宣传方案、召开新产品会,最后由指导教师及企业人员充当国外采购商,面对真实的参展商品,与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洽谈。经过几轮的校内比赛、筛选、优化组合成一至两个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竞赛。

三、国际贸易竞赛对国际贸易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竞赛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考察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国际贸易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热情,还在于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活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经贸类专业高等教育质量水平。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更贴近现实

贸易竞赛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引领着实践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讲授”向“知识讲授、技能训练并重”转变。国际贸易竞赛很好地吸收了外贸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各岗位最新的技能要求,体现了当前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方向。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示范性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通过竞赛了解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修订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重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在充分吸收最新竞赛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实操实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国际贸易竞赛作为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使教师更好、更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此调整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更贴近国际贸易发展现实。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时常更新。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贸易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如前文所述,大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国际贸易实践操作的机会。

作为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向学生传授技能、演示实践操作。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其指导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参赛所带来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主动从竞赛内容和企业用人标准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赛教师不仅可以把指导竞赛学生的经验应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和辐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繁杂、规则、惯例很多,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很枯燥。参加全国性的国际贸易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最终只有不到二十名学生可以参加最终的全国竞赛,但是前期的跨年级、跨专业的校内选拔赛、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辅导、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水平的舞台,同时竞争机制也促成了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分组讨论、协作、自主学习、角色模拟、实务操练等备战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推动效应,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日常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途径,可以弥补校内模拟实验所用实践软件脱离实际外贸工作、校外实习单位接待能力有限的缺陷。

国际贸易竞赛是根据目前外贸业务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考核内容,在真实的场景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评分。学生以团队形式参赛,以货物出口业务为考察对象,分成撰写参展计划书 、设计展位海报与陈列商品(布展)、通过新产品会宣传产品、与进口商进行贸易谈判、提交展后总结报告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完全依据实际外贸企业对业务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的,如参展计划书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选出本队的参展商品。明确参展宗旨和目标,对参展商品所在的产业及产品进行调查和分析,规划出营销策略,制定人员组织和具体的培训计划,安排参展进度等;在新a品会部分,学生需要用外语和表演来介绍参展商品的特征及卖点,从中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熟练程度,学生宣传产品的技巧和团队的合作默契度。商贸配对贸易谈判部分,通过评委扮演进口商与学生进行贸易洽谈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商品推介技巧和语言说服力、报价议价能力、合同条款的磋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商务礼仪及团队合作精神。参加竞赛的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实际操练过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练,提高了外语沟通、市场调研分析、产品宣传推广、报价议价等各项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竞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6).

[2]卢晓晴.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12).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0篇

根据最新的消息,2013年10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启动,进入实质运营阶段。2014年3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立法)。按照部署,上海争取3年后建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

中国加入WTO以后,先后取消了近2500项与WTO规则冲突的行政审批项目,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服务业和投资领域则存在较大开放空间。无论是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还是BIT(中美双边投资协议),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自由贸易、投资协议、开放服务贸易等范畴。

但是这些领域的开放需要全国系统性改革和制度创新,体现的是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一旦实施突破性变革,必将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并对全国性的体制改革形成强烈的倒逼机制,最终起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之功效。

上海市长杨雄曾透露在上海考察时的一则故事,“当时他(总理)一再问我,上海是不是要改革,我说是,态度是表得非常坚决,我说我们没要政策,我们要改革。”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步伐渐行渐近,其改革路线图也逐步浮出水面。

接轨国际规则的需要

多位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美国主导TPP和TIPP的新贸易框架、WTO多哈回合谈判处于僵局的背景之下,中国搞自贸区的真正目的是跟国际贸易规则接轨,适应全球贸易的需要,否则中国就游离在外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并探索一个适应全球新格局的开放模式和体制机制。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自贸区显示了中国主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布局。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各国之间贸易的紧张关系凸显。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看到所谓的经济需要再平衡,于是一方面进行产业转型,一方面提出新的贸易规则。所以说,全球贸易体系在调整,从以前的全球化走向了区域化,而中国的强项是多边外交,这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压力,中国将面临“二次入世”。

国家层面要求上海自贸区争取三年后建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为何是三年期限呢?因为三年后将展开加入TPP的谈判,届时有了成功的案例,并具备全国复制的可行性,才能为加入TPP和启动BIT谈判提供实践的基础。

法律先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8月26日审议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在试验区内,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3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暂时停止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的解释是,在试验区内取消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允许外商投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业务等12项开放措施,与现行外资企业法等4部法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国务院建议,暂停实施上述法律有关规定的时间为3年,并及时对试行情况进行评估,实践证明可行的,及时提出修改完善有关法律规定的建议;实践证明不宜停止实施的,及时提出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建议。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举措是史无前例的,从法律制度上为上海自贸区扫除了障碍。“在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这是第一次采用这种做法。跟国外自贸区有所不同,国外很多自贸区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所以没有像我们一样宣布某个法律不再执行的做法。”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贺军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表示,这意味着在上海自贸区将实行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化甚至取消在试验区内引进外资企业的政府审批手续,扩大了对外资开放的一种政策突破尝试。但这种“政策特区”的模式,将会形成事实上的“一国两策”。而未来是否扩大还有待观察。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曾提出一个观点,上海要不要搞特别行政区?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时,张军结合自贸区进一步作出了阐释,特别行政区的想法是考虑能否让上海变得更特别、更灵活,比如能否拥有自主立法权。现在来看,给予上海特别行政区的待遇不是那么现实,可行的是赋予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特权,但是特权不能特殊到别人无法模仿。

在安邦的一份分析报告中也指出,当初深圳特区的法律突破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体现在“增量”部分,即过去没有法律规定的新生事物;二是在国家现有法律许可之下,不与国家已有法律直接抵触。换句话说,深圳的突破仍是在国家一级层面的法律框架之内。

对此,刘春彦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经过全国人大授权享有一定的立法权,上海不会形成特权的情况,因为自贸区也是国家的一部分,而且自贸区暂停实行的法律一定是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层面来实施,所以一定是中国的法律。

对于上海自贸区内部是否会设立独立的法院,如上海或浦东新区是否会有派出法院(派出法庭)或派出检察院,刘春彦判断,“可能会有一些专业性的法院,如包括审理金融案件在内的商事法庭等,只审理交易性的案件。”

张军表示,“自贸区的概念至少是10年的概念,在管理体制、金融、贸易、土地都会有比较大的改革,相应政策法规需要重新清理,可能前5年都会做这个事情。”

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并不是一个贸易强国。

在贸易领域,作为一个试点性质的特区,上海自贸区在海关监管方面,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具体来说,企业凭进口舱单货物直接入区,再凭进境备案清单向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探索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时代周报》援引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的说法,区内中外企业享有区内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等五大权益。

贺军表示,从政策来看,“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意味着货物由境外进入自贸区,逐步不受海关监管;“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是指货物在自由贸易区和非自由贸易区之间进出,海关实施监管。这就像过去的深圳特区,也曾经用铁丝网围成了关内关外。

对此,多是采取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即按照货物的保税、完税、非保等状态分类管理,建立不同的监管模式。

贺军认为,一线放开容易做到,这里的关键是二线能否真正管住。如果管不住,就会引发多种麻烦和争议,影响自贸区的建设。

根据识局智库所引述的官方内部材料,针对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管货向管企业转变,第二个转变是从海关备案制要向登记制转变,第三个转变是封关要向信息围网转变。

为此必须对现在的贸易发展方式进行优化,鼓励符合贸易区的贸易方式。上海方面提出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

具体内容包括,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发展亚太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离岸业务、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宗商品、文化贸易、服务外包、融资租赁、高端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等。据此上海希望将自贸区打造成为“服务贸易创新的引导区”。

投资自由化

在扩大投资领域方面,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亮点。

来自法新社(AFP)的消息显示,上海自贸区草案中涉及19个行业的扩大开放,按照公平准入原则,暂停或者取消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这19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行业、健康与医疗保险、融资租赁服务、航运服务、船舶运输业、增值电信业务、游戏游艺设备、文物拍卖、法律服务、资信调查公司、旅行社、人才中介服务、投资管理服务、工程设计、建筑服务、演出经纪、娱乐场所、教育培训服务、医疗服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表示,在上海自贸区内可能会实行不同的外资准入政策,将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准入前国民待遇不是WTO项下的规则,WTO没有涉及外资,只是对货物贸易进行了规范。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协定(AJCEP)、韩国和印度与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中都有投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所以TPP和TIPP可能也会涉及到这方面的规则。

贺军解释道,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对某些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在一些实行对外资最惠国待遇的国家,有关这方面的要求也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外资企业可以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

在现行体制下,中国采用的是大陆法系,中国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三类,并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形式进行,监管上即所谓的“正面清单”。“正面清单”使得监管部门有机会进行事前审查,但是缺乏效率和创新。另外,采用审批制进行甄别,会形成很大的灰色地带。

而英美法系,监管上是负面清单,即“法无禁止即可”。现在暂停四部法律是在法律的执行层面,刘春彦指出,问题是如果出现了新型法律纠纷而现有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法院应该如何审理这些案件,判例法下可以通过审判来创造规则,而中国法院很难脱离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创造规则。这也是光大异常交易案件后法院不知如何审理的难题。

张军坦言,“负面清单管理其实就是做减法,但是大家心里也没底,只能边学边干,或干中学,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包括中央相关部门如何适应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而清单的具体内容目前还无法得知。但根据公开信息,清单的制定面临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博弈。一方面清单名单不可能太长,否则就违背了国际通行规则,与改革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清单过短,在事后监管缺乏机制和经验的情况下,风险难以防范。

赵玉敏分析指出,中国在加入WTO时实际上使用的还是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也是WTO规则之外的一些双边或区域协议所要求的。上海目前在还在做一些准备,短期内不可能全面铺开,一些敏感领域还是会有保留,是否会把国有企业排除在试验之外还不清楚。可以先从“正面清单”入手,逐步过渡到“负面清单”管理。

金融领域破题

贺军指出,上海自贸区虽然名为自贸区,但最大的焦点则是在金融领域的突破上。

陆红军表示,自贸区要增加贸易和投资便利性的背后就是要改进金融服务,并且发达国家试图用贸易体系替代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将随着贸易体系的变化发生改变。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会推动一系列的金融领域改革。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曾提到,自贸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

陆红军分析认为,自贸区内金融领域改革需突破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币资本账下的兑换问题,第二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金融市场的创新与金融机构的发展。

贺军称,此前曾有上海将实行“汇率双轨制”的传闻,一份草案称,中国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下,允许在上海自贸区内人民币汇率自由兑换,并允许区域内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开放仍受制于一些现实条件,如法律、市场环境、部门利益等,两率(利率、汇率)的自由浮动、资本账开放等关键的改革都需要等待。自贸区如果在这些领域突破,将会形成金融改革的特区,这可能是当前国务院所希望看到的。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此前指出,将通过各个不同的产品设计和运用来体现汇率、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对此,陆红军分析称,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既然是试验,就会在量和质上有所规定、在风险上有所控制。一是只能在28平方公里试验成功后才可能移植到其他区域,二是不同产品和不同状态分类管理,三是每种产品的风险要有隔断墙和防火墙全面控制风险。

而对于金融改革的步骤顺序,陆红军则认为,顺序对于中国来说不是太重要。国际上也有同步交叉进行的先例,操作时是同步的,只不过每个阶段会有一个重点。金融改革带有很大的综合性,政府首先要策划好总体设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望因自贸区的成立而破题。

陆红军认为,上海自贸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突破点和关键战役。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成和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和金融改革。

贺军称,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上海自贸区还涉及到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在设立银行方面,放宽设立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据香港媒体报道,上海银监局目前正在联系部分外资银行,包括汇丰、渣打,了解他们在自贸区的经营企划,可能成为自贸区成立后首批入驻区内的外资银行。还有传闻称,在自贸区内将实现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全面开放,存款利率可能开放),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等。

刘春彦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一个健康的法治环境。上海金融中心的法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强制性变迁,即在国家既有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下发展。但是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发现难以推动,因为很多权力都在“一行三会”手中,上海市政府是无能为力的。刘春彦曾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制定一部特别的法律,这部法律应当施行负面清单,现上海自贸区建设应验了当时的设想。上海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发展。有贸易中心才会有真正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又会促进贸易中心发展。

贺军也强调,政府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金融领域可能产生的混乱。但是,两率的双轨制以及其他的金融特殊政策,会在国内形成“双轨制”,制造出套利空间。很多实体领域可以搞“双轨制”,但在金融领域是不宜搞“双轨制”的。比如,金融领域的资金定价,难道中国要搞出两种人民币?一种是自贸区的,一种是非自贸区的?另外,金融资源的集散,也不是自贸区的边界所能禁得住的。实行双轨制后可能产生的市场扰动,令人关注。

目前已经少有国家采取双轨制汇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汇率制度安排方面也不主张成员国采用双重汇率制度。

样板如何推广

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原则性批复后,其他省份羡慕不已,认为上海又获得了中央的垂青,又拿到了政策红利,于是纷纷申请类似的自贸区。

对此,贺军认为,自贸区就是政策特区,有特殊政策,就可能有新的发展机会。地方政府对此当然很热衷,都希望获得这样的资格。地方政府的争相争取,中央会面临如何平衡的问题,给谁或不给谁都需要斟酌。

之所以选择上海,总理给出了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基础、工业产业基础和开放经验在内的四个理由。但显然,自贸区不仅关系到上海。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交的方案从一开始就强调“可复制、可推广”。

贺军也表示,自贸区在市场开放方面具有“样板”意义,如果试点成功,今后可能在全国扩大。对本届政府来说,需要找到一些战略支点,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支点。中国东盟合作、上海自贸区,都是战略支点。

而对于其他地区的复制,张军告诉《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上海自身也在反思一个问题,自贸区的这些做法不能特到别人无法复制。上海自贸区必须要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被模仿的能力。

张军表示,上海自贸区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让上海一枝独秀,而是上海先行先试的做法能够对全国产生推广效应。上海先走一步,积累经验教训,相信很快会推广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也就是等于通过上海倒逼整个体制的改革。

陆红军则表示,“改革到了攻坚时刻,大家都很期盼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决心很大,但也是审慎的,第一步要非常小心,现在还是打基础、抓突破口的时候,只有在28平方公里试验成功后才可能移植到其他区域。”

同时张军建议,各个地区试验区的方案不应由中央部委来定,而应该由地方来定,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类似上海的试验区,从整体上拉动经济。而这些试验区的布局首先取决于战略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结合各个地区和城市的区位优势、经济结构。

力除所谓“特色”

以前,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经常将国外规则加以改造运用于国内,冠以“中国国情”或“中国特色”,结果在具体操作上不伦不类,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规则。

哪些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呢?从短期内来看包括三点:政府管制、国企补贴、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可以从政府获得补贴或者返税,这直接导致了不公平的市场环境。更严重的是,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市场竞争规则的企业而言,“劣币将驱逐良币”,真正创新、有技术的企业生存空间变得狭窄。而一些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他们的产品或多或少有侵权现象。

今后这类企业将会遇到麻烦。自贸区将遵守三项原则:严格的政府不干涉原则,严格的政府不补贴原则,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原则。有了这些原则,作为试点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才能为中国最终加入TPP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样本。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2篇

经济的繁荣使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快,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国际贸易实习总结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实习总结报告范文一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飞速发展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快,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使我们快速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经济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也显得必要,因此,我们网络营销专业这个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了使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校特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五天的国际贸易实训。

二、目的

为提高我们对常用的外贸业务单证,识别和加强单证业务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汇编。让我们进行较系统的外贸业务综合技能训练,采取仿真模拟实际业务流程,一环套地进行业务操作训练,为以后从事实际的外贸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内容及过程

1、综合实训的组织与要求

本次实训动员,将我们模拟为交易的买卖双方,每2人为一方,4人为一组。让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业务员、经理等身份进入角色,按业务的工作程序,操作技能规范,完成一系列的训练活动。我们是广州飞跃公司,是做为卖方,出口的是绒毛玩具熊。买方则是英国伦敦的一家dingdong公司。

2、制定出口经营方案

在出口贸易业务中,对外贸易谈判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我方通过对国外玩具熊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选择适销的目标市场和客户是英国伦敦的dingdong公司。根据交易的标的、市场行情等因素确定价格、数量、品质、交货期等条款,制定出口商品经营方案。然后据市场行情、价格水平、供求关系、有关经济政策、出口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核算,拟订了一份cif报价策略。

3、模拟谈判,磋商交易

我们是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这四个环节来进行模拟谈判、磋商交易条款的。我们这组根据正确的信函格式,撰写了买卖双方交易中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四封商业信函。我方根据买方发过来的询盘信函,作出了相应的发盘,在收到了我方的发盘时,买方又对其进行了还盘,根据还盘进行最后磋商我方接受了买方的要求。这四个环节是我们在日常买卖当中讨价还价的过程,而在国际贸易当中则用了这四个专业术语来定义。

4、合同条款的签定和单证的签定

在整个贸易当中我们买卖双方总共签订了11份各种条款。首先,我们签订的是销售合同,合同是一个法律文件,一旦签订对买卖双方均有约束力。接着我方填写了出口商品检验申请书、进出口货物报关委托书、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公务证书,并且填写了装箱单、装船通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货物运输保险单、商业发票等商务单证。合同中的条款必须和内容是一致的,防止出现错列,漏列等问题。在填写单证时要特别的细心,注意日期是不容许有半点的差错。

四、实训心得

在这一周的国际贸易实训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把老师交给我们的实训任务圆满完成了。在实训的过程中,我对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实训,我对进出口贸易交易前的准备,经营方案的制定,模拟谈判磋商交易,拟定合同单证,一些基本的操作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够应用到实检中,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中采用哪种贸易术语,签哪种单证可以降低风险和费用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明白了,平时努力学习对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平时什么都没学的话,那么操作起来根本就无法适从。还有就是有时候深奥的理论在实际操作当中却是很简单的,这会让我们增加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通过实训,我觉得自己对国际知识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希望自己以后有机会多学习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同时,我也希望学校在以后我们的学习中,那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的课程能结合教材多开展一些实训,那样将会更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国际贸易实习总结报告范文二为期一周半的国际贸易与实务实训已经结束了,不能说完成得很圆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次实训,我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并且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切身体会到了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

其实,说真的,还没实训之前心里总是有点忐忑不安,怕自己不能顺利完成这次实训任务。我们实训的第一步就是拟写建交函,由于我们之前并没有写过这种信函,对它的格式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就先在网上搜索了建交函的范文,知道了基本格式以后,然后就根据操作的要求写好建交函。这一步实际上并不难,所以所花的时间也不多,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工作,接下来还有一连串的工作要做。

整个过程下来,对我来说最难也是我最欠缺的就是那一系列的核算。我们要做的有三个核算,出口报价核算、出口还盘核算和成交核算。要进行核算首先要知道计算公式以及它们的转化公式。刚开始算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太过粗心,老是算错,算出来的结果总是对不上。后来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我小数点后面少加了一个零。这次教训让我知道了细心仔细的重要性。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还应该引起注意的就是不同币制的转换,有的要的是美元,如进行对外报价时。而在计算利润率时则需要的是人民币。在做这一步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心,还要有耐心,算错了不能心急,要耐心地找出错误的原因。

完成成交核算之后,接下来就是合同的签订。我们要根据合同基本条款的要求和双方在信函中确定的条件制作售货确认书,另外还要给对方寄出成交签约函。在这一过程中,合同的条款要全面、内容要完整;合同没有会签之前,买方是不可能签署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接下来就是审核信用证和写改证函,根据审核信用证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对收到的信用证认真的审核,列明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陈述改证的理由。这个过程需要根据合同,把信用证和合同相比较,仔细认真地进行审核。收到对方的改证函后,接下来就要做托运订舱、出口报关和投保装船等工作。这几个步骤就是根据信用证的要求以及合同的有关规定,认真填写相关的单据。接着就是单据的制作,这学期我们学的就是单证的制作,之前也有做过相关的练习,所以对这一环节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尽管如此,在制单的过程中,我还是碰到了一些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了这些错误。单据制好之后,要做的就是审核单据。这一步骤要做的就是根据“单证一致,单单相符”的原则,对全套单据进行审核。实训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出口业务善后,根据银行的通知书,判断银行是付款还是拒付,根据开证银行的反馈信息,给客户发一封善后函。

这就是这次实训的整个过程,回顾这次实训给我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我的耐心以及信心的态度,还有让我明白了细节在贸易中重要性。总之,这一个多星期的实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付出之后所收获到的快乐。这次的实训是结束了,但是,学习的过程是不能浅尝辄止的,我会继续努力,用知识来不断的充实自己,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贸易实习总结报告范文三我们的上机实验结束了,经过了四周的模拟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贸易工作的复杂性,变化性,灵活性,困难性,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贸工作者应加盖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实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的操作,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虽然一笔进出口业务也没完成,但每天都有新收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也令我感到非常的满意。我也逐步意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独有的特点: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属于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作为从事国际经贸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结合本次实习的情况,我总结了自己今后学习这门课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学习方法: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前学过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脱节较大,实际操作起来和想象中的出入很大,很不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类似的机会,多做一些实际的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会的话还应多去海关、进出口公司等参加实习,或者参观询问,了解情况,提高业务水平。

2.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

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信息的、交流、磋商、谈判、单证、文件等都是以英语为主,而且都是非常专业和正式的英语。所以今后还得在英语的学习上下功夫,把基本的英语技能掌握好,提高双语沟通的能力,进而在专业的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能更好的去深入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尽量不使语言成为交流的障碍,避免因为对语言的造诣不深,而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蒙受损失。

3.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和其他相关学科联系很紧密,需要我们去多多了解掌握。比如价格学、商品学、物流学、保险学和法学等。我们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补充,充分掌握和贸易相关的知识,使我们在做起贸易工作来能对各种流程应付自如,提高效率。

4.要踏实做事,按部就班,不能投机取巧

做贸易讲究的是诚信,所以要求我们真诚待人,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每一件事都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不能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工作时提前安排,按照一般的流程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优质高效的完成。

5.注重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

贸易人员要求具有非常良好,非常过硬的心里素质。因为贸易过程的复杂和风险是无法估量的,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备选解决方案。贸易人员要做到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真心。同时还要做到严谨仔细,责任心强,勇于承担责任。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3篇

姓名: XXX性别: 身份证: 420683198608010*** 民族: 汉目前所在地: xxx 年龄:xx岁户口所在地: xxx 婚姻状况: 未婚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全职 应聘职位: 对外贸易、国内贸易、市场经理营销管理 工作年限: 0职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全职可到职日期: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 面议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其他其他 个人工作经历:武汉象牙科技有限公司(2003.3——2003.7)销售人员:通过公司给我的销售方面的培训,加之实际的销售,使我对与顾客一对一销售有了足够的经验,也锻炼了口头交际与沟通方面的能力,受益匪浅. 晓春音像电子词典的经销商(2003.11——2004.1)校园:独立开辟校园市场,应用实际调查,各种自制的宣传手段达到宣传的目的,业绩卓著.使我体会到开拓新市场的艰辛,也获的相应的能力. 襄樊四丰农资有限公司(2005.7——2005.9)际的销售,使我对与经销商销售有了足够的经验,也锻炼了口头交际与够方面的能力实习生:通过公司给我的销售方面的培训,加之实 课程项目《粤黄面包营销策划》项目策划者:为粤黄做未来五年的战略策划方案。通过公司、产品等定位,制定出其4P组合策略,打造粤黄面包品牌知名度。提升公司竞争力。这个策划是对我整个专业知识,以及策划能力的检测与提升。 课程项目《南方画报促销及网络营销、网路建设案例》项目策划者:为南方画报做一个促销方案、网络营销方案,设计网页建立360度立体促销策划方案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武汉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毕业日期: 2006年7月 所学专业一: 文科类其他专业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2.9-至今武汉理工大学第一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专业:市场营销 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法、国法商法、国际结算、国际物流、国际服务贸易、外贸英语函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谈判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外语水平: 四级 国语水平: 精通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专业能力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结算、国际进出口服务贸易、国际商法 市场营销:4P’S组合策略、营销战略、各类特殊行业的营销 营销策划:产品策略、定价策略、目标市场定位、营业推广策划、人员推销策划 广告策划:各类广告的创意、脚本 市场调查与预测:资料收集、问卷设计、数据统计。 熟悉的领域:外贸业务流程、商务沟通与谈判、企业管理、物流、零售、财务、组织管理类的营销策划报告的撰写。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模拟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多层次;多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88-03

一、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模拟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系统设计模拟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专业鲜明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传统教学理念的一个较大的弊端是: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构建新型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设计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以丰富性和关联性为指导,构建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提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第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2.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规律,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我们构建了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并分别对应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和竞赛研究模拟实践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层次、课内实践模块。基础知识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低级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课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属专业基础知识加深和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国际贸易专业所涉及的诸多专业技能都需要在课内进行模拟实验,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商品期货、金融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通过课内实验能够进一步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有助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②专业综合层次、独立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独立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实践教学是在课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加大实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实验室中为学生模拟真实的进出口场景而设立的独立实验课。目前我专业已经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国际贸易谈判模拟、外贸单证制作与审核、国际商务综合模拟等,引进了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SimTrade外贸教学系统和南北外贸教学系统等软件,并且为独立实验课开设了专门的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③学科综合层次、开放实践模块。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企业和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金融、法律、管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调查表明,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学科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开放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打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线,通过开放实践完成经管类学科知识的整合。开放实践模块主要包括:①大一到大三每年暑假小学期的暑期专业社会实训。其中大一和大二的暑期实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的暑期实训是要求学生深入外贸企业,参与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国际市场的第一线掌握学科综合技能,培养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②依托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的远程功能,使我校学生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学生之间进行远程互动教学,开展国际化商务谈判。其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谈判能力和国际商务业务能力。④创新实践层次、竞赛研究模块。创新实践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竞争研究模块,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竞争研究模块主要包括:①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竞赛,如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全校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这类实验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拟定研究题目,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思考,提出研究创意和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教师与学生讨论研究方案,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过程,并自行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条件

1.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突出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和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按照支架式教学思想,把国际贸易谈判实验依据国际商务标准合同谈判的顺序条款依次展开。教师像导演一样,协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体。我们在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中广泛应用了情境式教学方法。我们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和专门的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让学生扮演进出口商、工厂、进出口国银行、海关、商检等外贸业务环节中的各种角色,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2.打造优良的实验教学队伍。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队伍不能仅仅由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构成,它还应该包括实验中心实验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实验指导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应根据分层次、跨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3.加强和完善模拟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完善的模拟实验教学软硬件设备是模拟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软件是指各种外贸实习平台建设,硬件是指实验室环境建设。具体来讲,外贸实习平台建设是指:精心选择和引进先进适用的实验教学软件;编写实验教材,规范和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实验报告范本等;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与网络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开放、协作、动态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实验室环境建设是指:多方争取经费、改善实验教学设备条件;紧密跟踪先进的实验教学管理技术;采用门禁、刷卡、远程监控等技术,增加开放实验项目数等。

当前社会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实践层面都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介质和载体。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界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手段和环境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变化,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峰,熊胜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

[2]周权锁,赵海燕,凌婉婷,等.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3]马青,林永慈,邓炜,等.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求状况分析[J].时代经贸,2012,(18).

[4]盛艳,张伟平.系统方法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

[5]吴疆,陈瑛.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范文第15篇

今年4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中国2013年货物贸易总额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9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在成功登顶世界第一后,中国依然面临着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等诸多积弊,令中国从第一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之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商务部正在制订的打造“贸易强国”的文件,正是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要求。商务部即将出台的这份文件,将成为首份对中国打造“贸易强国”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

四位一体打造贸易强国

在该文件出台之前,先形成了一份课题报告。

《中国经济周刊》从商务部多方了解到,2013年初,商务部成立了一个“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课题组,当年底该课题组形成了一份课题报告(下称“课题报告”),对新时期如何打造贸易强国作了深入的研究。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商务部的这一课题组,采用了高配的组织架构。课题组由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牵头并担任组长,报告由商务部外贸司、产业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三方共同完成,主要围绕“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四方面展开。据知情人士透露,课题报告完全是为商务部即将出台的“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文件打基础,“文件是在此报告基础上形成,文件起草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目前正在走程序,不久将出台。”

“报告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展开。从目前的国情以及外部环境来论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性。”参与了课题报告的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身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透露,课题报告提出了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思路,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配套内容还涉及营销网络、跨国公司的发展思路、海外投资以及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贸易等。

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霍建国表示,课题报告从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建设进行论述。“关键是市场环境,报告主要强调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课题报告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集中精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起引导性作用,避免直接主导企业的竞争行为,更不应该具体规划哪些企业该做什么,哪些企业该如何调整,应让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霍建国说。

随着信息技术向世界经济各领域的渗透,电子商务成为新时期贸易的重要平台与手段。霍建国认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很有必要形成一些新的贸易平台,“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还是不错的。还有网络销售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一些大型的交易展会的平台,在课题报告中都得到了肯定。”

2030年前后

“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多数源于加工贸易而非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中国是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却经常饱受贸易规则惩罚之苦。商务部日前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显示,中国仍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9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36.6亿美元。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合理的卫生检疫标准等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增多,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依然严峻。

改变是必然之势。商务部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就是通过国务院、商务部联合几个部门下发文件,来推动各地对打造贸易强国的重视,组织实施打造贸易强国进程。”

“中国缺的不是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而是经营的竞争力。”霍建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产品的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跟踪、维系、后期服务的能力都不足,“而培育‘竞争新优势’就是要围绕这些能力,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提升。”

早在2010年4月,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公布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下称“战略报告”)为贸易强国初步描绘了愿景。

战略报告提出,未来2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即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而在第二个10年即到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而在霍建国看来,外贸强国至少要在品牌上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市场的拓展能力、海外营销的能力,以及技术研发和售后服务。“课题报告提到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这其实涉及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竞争。”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可视为新形势下商务部推出的中国打造贸易强国的“杀手锏”,再结合4年前商务部出台的战略报告,中国外贸由“大”转“强”的“路线图”已基本明朗。

两者虽同属商务部部级重大课题,但提法却有不同。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了“贸易强国”的概念;而课题报告,提出的是培育“竞争新优势”,业内分析认为,虽然提法不同,但意思一致,“后者主要是跟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相契合。”

比较两份报告看,打造贸易强国的“路线图”基本不变。据霍建国介绍,中国将在2020年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贸易强国,在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下,外贸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到位。但距离真正的外贸强国恐怕还需要再巩固提高若干年,估计会到2030年。

迈向“贸易强国” ,

高端制造业还是服务贸易先行?

中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低,已成业内共识。

要打造贸易强国,产业升级是必然。但目前业界对“打造贸易强国是优先发展服务贸易,还是优先发展高端制造业”存在争议。

商务部课题报告认为,制造业技术升级是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直言。在他看来,改革开放35年来,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导致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一大障碍。“尤其是汽车行业,应当说是一个失败的行业,到现在核心零部件都是靠进口。”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只有50%的产品是自主品牌,在轿车领域更少,只有25%的产品是自主品牌。“从2010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众、美国通用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总量都超过了本国的产量,汽车业对我国经济的拉动超10%,但是发动机、变速箱是谁的?核心零部件到现在都是靠进口,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说汽车是中国制造,只能说是在中国组装的;更不能叫中国汽车制造厂,中国只是汽车的装备厂、组装厂。” 周世俭说。

他认为,多年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的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即使换来的,也是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基础。

飞机制造也不例外。2013年10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签署了一份关于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西飞”)生产737MAX内侧襟翼的多年期合同。

这在业内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预示中国可以为波音公司全系列机型提供结构组件。但在周世俭看来,素有中国军机摇篮之称的西飞,虽然诞生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多项第一,但是出口的也仅是附加值低的零部件。

“西安飞机制造商主要给波音飞机生产起落架、密封舱门、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生产得很不错。而美国自己的制造商生产的是飞机的机头、发动机、电子操控系统,美国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我国生产的都是低附加值组件。我到波音总部参观,一架飞机是由17个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但核心技术都是美国制造。”周世俭感叹道。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也很明显,逆差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

“很多人没搞明白,我们是要发展服务业,还是通过发展服务业从而打造一流的制造业。”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重点还是要通过发展服务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服务业,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制造业,二者相辅相成。“现在的问题是,只专门发展制造业,却忘记了服务业和它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