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

文艺部工作思路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自建国8年来,文化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但在文化部门的工作中还存在着教条主义和保守思想。在文化队伍中,资产阶级思想和作为资产阶级思潮的修正主义影响还相当严重。这就产生了文化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缺点,因此在文化工作中必须继续进行两条道路和两种方法的斗争。⑦斗争的严峻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鸣放”上得到了充分反映。“本来,我们提倡学术上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和艺术上不同风格的自由竞赛,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相信工人阶级有力量能够通过自由竞赛、自由辩论的方式在文化艺术上战胜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右派却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释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否定;他们十分讨厌思想改造运动……他们的目的并不在开展甚么学术辩论和艺术竞赛,而只是企图利用这个口号来卷起一场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浪潮。”⑧由此可见,艺术观的分歧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陡然上升到阶级斗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层面。“否定或贬低社会主义文艺的成就,说社会主义文艺不真实,说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创作自由’,这就是资产阶级右派和修正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论点。很明显,他们攻击的目标不只对着文艺本身,而是对着整个社会主义制度。”⑨1958年《美术》杂志5月号发表了一组题目为《大破大立,向党交心,红透专深》的文章,详细介绍中央美院、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中央工艺美院等几所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交心”活动。编者在按语中说:“‘双反’运动以来所揭发的许多事实表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艺术思想的泛滥也确实是严重的。这就要燃起兴无灭资的烈火,把一切歪风邪气烧个干净。”⑩可谓硝烟味十足。8月20日《人民日报》更是高擎“革命”的大旗,极力发出了“所有高等学校必须放手发动群众,拔白旗,插红旗,展开两条道路的斗争,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号召。这种斗争性贯穿于整个大跃进时期的美术教育之中,包括“中与西”、“古与今”、“为艺术而艺术”与“为政治而艺术”、创作上的“多快差省”或“少慢好费”等方面。

    (一)美术为工农兵服务的群众路线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在1942年《毛泽东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直到大跃进时期文艺界为贯彻这一文艺方针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在美术教育界如此的加以行政干涉,思想如此之“左”,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这可在“艺术教育大跃进竞赛目标”中窥见一斑:首先必须坚决地贯彻阶级路线,培养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今后五年内全国艺术院校中工农学生的比例要达到60%到70%,各校教职员中的左派达到70%。在坚决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下,开明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先进艺术技能,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艺术传统的优秀劳动者。争取在今后两三年内做到节约国家经费的一部、大部或全部。这一“竞赛目标”喻示着,为更好贯彻“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艺术院校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增大“工农”生源的比列;增大教职工的“左派”比例;调整课程设置以解决“口径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先进技能”的劳动者;对艺术观、创作观进行“改造”等等。其实,“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本质就是要艺术面向大众、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要求美术院校的教育者,首先要“自我改造”成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其次“,做一个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工农兵的典型形象,刻画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在作品中发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也就是在艺术实践上要秉持“无产阶级的创作观”。为此,“文艺专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工农兵,把最好的作品献给他们;同时应善于向工农兵学习,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并把群众的智慧和创造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再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党的文艺路线”,与“为艺术而艺术”、“追求唯美”等资产阶级观点彻底决裂,为社会培养“红专深透”的一专多能的合格美术工作者。第四,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并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例如积极参加“上山下乡”活动,积极参与宣传国家政治政策的美术创作与“群众美术辅导”等美术普及工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并不是把表现工农兵的意义绝对化和选材唯一化,而是要求艺术家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表现工农兵作为贯串美术创作的一条主线,尽量多表现时代生活,其他选材也要多表现时代的情感。这也是提出“双百”政策的缘由,尽管在具体贯彻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一定的偏离。

    (二)美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没有坚决认真贯彻,资产阶级文艺路钱、教学方法没有彻底打倒;资产阶级艺术思想及个人主义思想作风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因而在教学中导致了“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关门提高,使许多学生轻视甚至讨厌劳动人民,轻视普及,钻谋个人成名成家,追逐名利。”为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达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根本任务,就必需坚决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贯彻与实践这一方针过程中所表现来的激进性是以前任何美术教育所没有的,却成为这时期美术教育的典型特征。例如,“三勤”(勤俭办学、勤工俭学、勤俭生产)、“三放”(下放到工厂、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开放学校大门和有关方面协作发展生产;干部下放到系、班去参加教学生产)等具体措施的实施,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发明”。当然,“这是一次根本的改革,不光有经济上的效益,而且是政治、思想上的革命。”最终,使美术教育家和学生(美术工作者)真正做到了工农结合,不仅搜集了创作素材,最主要的是改造了思想,解决了美术教育“政治与业务”的结合和“又红又专”问题。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促使了美术教育与实际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口径”不合问题;同时可以解决普及和提高关系,明确提高的方向;在实践中解决了继承传统与学习外国等问题。学生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后,还为国家节省大量了建设资金。

    (三)“多快好省”与“普及与提高”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指出,文化大跃进有事业跃进和思想跃进两个方面。事业的跃进必须配合经济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思想跃进应当走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最前面,思想循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跃进。这一点在美术教育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公布了跃进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群策群力,苦战五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美术学院”就是思想大跃进。表现在“事业”的大跃进上则有美术学校、美术系、辅导班、美术专业、工厂的大量增建与增设,美术工作队伍的大量扩充和美术家创作量的增加等。如此才能符合“多、快、好、省”的革命形势的要求,才能达到“普及与提高”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美术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制、课程编排上大胆破除不合理部分,在教学与实践中不同程度践行着“多快好省”的理念。创作上,多数美术家认为:“多快好省不仅不与美术创作矛盾,相反促进了美术创作的繁荣。过去,有些人认为‘赶任务’赶出来的作品是不会好的,但如今许许多多‘赶’出来的作品质量并不差,而且有新的创造。问题在于思想解放和革命干劲,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创作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一切迷信都可以打破。”这一理念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及时性、审美趣味的大众化和创作数量的高产。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在“跃进一周”会上向其他院校提了“要把首都雕塑化、壁画化”的挑战。完成反映大跃进和总路线为题的壁画138幅(大者为三百余平方来、反美英侵略的壁画除外);版画36种,共印3次,为1350张;各系教员在中山公园为工农画像和出售国画共210幅……事实上,“多快好省”和“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因果的。这也是美术教育“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点。周扬说:“在文艺工作中实现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文艺的根本方针必须是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正确结合。从思想的角度说,正确处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文艺工作者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应当用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改造文艺家的思想,用群众的创作丰富专家的创作。”普及与提高问题的解决,无论专业人才、业余骨干的培养,还是专业知识的普及、美术作品的生产,美术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宫 企业文化 实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等文化要素的总和。是工作环境、企业氛围、员工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职工,企业文化的本质是职工所一致认同的文化。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水平、质量、层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企业精神力的主体。通过其主体宣传和活动组织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职工的文化生活形式在被动和主动之间转换。

一、铁路局文化宫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铁路局文化宫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就是文化宣传活动。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它的任何活动过程,都应是群众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相互提高的过程,必然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对全局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有血有肉,有影有形,富于感召力。摒弃思想政治工作“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教条说教,空调无味的习气,依托文化宫这个牢固的阵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好地为运输生产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吸引职工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寓教于乐。使广大职工群众想来、盼来,来了不愿走,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利用文化宫进行企业形象宣传,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同运输生产有效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搞活做实,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协调、宽松、和谐、理解的软环境,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化、社会化发展。

二、铁路局文化宫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

铁路局文化宫的受众几乎包括铁路局所有职工、家属,甚至辐射到与职工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它每天都是敞开大门迎接各种阶层的人群,它有着任何形势和组织不可比拟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铁路局文化宫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及形式极其丰富。有些活动既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生产经营中心,又与社会活动接轨。铁路局职工队伍结构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变化,各种层面的精神需求愈益增长。使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临着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思想层次,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求。因此,铁路局文化宫的阵地作用日趋重要。

铁路局文化宫的各种活动,是联系职工群众,组织职工群众,教育职工群众的过程,是职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铁路局的各种场馆的开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在这里相汇,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不存在谁是教育者,谁是被教育者的明显界限,真正体现出双向交流,互相教育,互相理解,共同提高。因此,铁路局文化宫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为已任,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三、新形势下文化宫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

铁路局文化宫始终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文体场馆“活起来、动起来”的指示精神,发挥文化宫的阵地作用。相继成立了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协会、职工业余音乐协会,职工业余合唱团、职工业余武术协会,并举办了揭牌仪式。同时积极抓好各协会的日常活动,特别是在路局十三届职工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各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铁路局文化宫还十分重视离退休老同志的文化生活,积极为局老年艺术团提供活动场地,在此基础上成立文化宫老年艺术团,聘请原铁路文工团的专业人员担任艺术顾问及指导老师筹办成立路局职工业余艺术团,建立文艺演出服装库。根据路局党委的工作安排,举办为期4个月中国红色经典电影展播活动,为职工家属提供精神食粮。

文化宫在承担哈地区“职工才艺大赛”的各项组织工作的同时,对文化宫职工进行了一次大练兵,从节目的组织、编排,到灯光音响视频的合成效果全部由文化宫职工自己完成,圆满地完成了全路职工才艺大赛决赛、全路站客车现场交流会演出的排练、演出颁奖事宜。

文化宫组织冬运文艺小分队冒着风雪严寒分两次深入到冬运生产一线,在绥化火车站、通勤车上、伊图里河、根河地区为一线职工慰问演出。

2012年,铁路局文化宫接待铁路局“建设和谐哈局 共创美好明天”专场文艺演出一场,组织“职工才艺大赛”一场,接待全路职工才艺大赛巡回演出一场。接待呼和局孙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一场,接待路局“感动哈局人物”暨双先颁奖晚会一场,接待局大功率检修基地段迎新春文艺演出及排练5场,武术队协会活动300场,合唱团活动24场,公益放映影片30余场。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自参加工作6年来,本人积极发挥所学专长搞好舞蹈教学及编导工作,长期活跃在院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踊跃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组织的文艺活动,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活跃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结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上刻苦认真,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本人从小受到学校师长和家庭的良好教育,父母亲都是县级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的家庭教育及影响,使我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文艺事业、政治上积极向上的良好作风。不管是学生时期,还是担任专职教师后,我始终坚持把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先进文化代表的重要性和提高专业能力的紧迫性,更注重了政治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有机结合,把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作为指导教学和工作中的助推器,平时,在完成教学和编排演出任务的同时,我还认真阅读时事政治和报刊杂志,收看新闻节目,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在学习中吸取政治营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既坚定了人生信念,又推动了教学工作的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作上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干好本职业务。由于在校期间学习和专业成绩优秀,1999年9月被唯一选拔留校任教,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更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专业上积极发挥所学之长,工作上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城区文艺表演和下乡巡回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中,根据幼师、服装表演、专业舞蹈班级的不同特点,认真备课,毫无保留地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师范学院工作期间,除完成好舞蹈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级班主任工作,真心与学生交朋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鼓励学生好学上进,做社会有用之才。应聘九州天汇教育园特长教师后,能充分发挥所学专长和聪明才智,组织受聘员工开展才艺表演和文艺演出活动,积极作好建园初期的宣传工作和招生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打开了工作局面,赢得了领导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担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艺舞蹈部部长,协助领导多次完成了文艺节目的编排、组织和演出任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思想上认识明确,尽心尽力做好文艺教育工作。不管是学习期间,还是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既搞好舞蹈教学工作,又积极履行文艺宣传的光荣义务。在XX艺校和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多次义务参加XX歌舞剧院和市级周边县市区的巡回演出和少年宫舞蹈培训班的教育任务;参加工作后,仍继续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经常加班加点编排节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活动及演出,还组织师范学院学生编排大型舞蹈节目,参加了建国50周年赴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及XX各大景区的文艺演出和慰问活动;自2000年以来,连续参加XX市春节文艺节目中的部分舞蹈编排工作,并受到了艺术培训中心和剧院领导的好评。不仅如此,我还利用暑假和春节期间的短暂时间,回到家乡AA,义务参加当地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的文艺宣传活动,为学校师生和机关职工编排舞蹈节目,还义务参加演出,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欢迎。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为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培养更多更好文艺优秀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演员职称评定申请

XX市职改办:

自199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尊敬师长,团结同志,热爱舞蹈教学及文艺工作,组织编导兼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大小文艺活动及义务宣传表演活动,长期活跃在地方文艺舞台,深受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

在此,我郑重向组织提出申请,请求评定四级演员专业职称。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赛制 艺术类学生 文化新风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选拨培养优秀的党员充实党员队伍,对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的党建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因此,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路径,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类院系学生表现尤为重要。由于艺术类院系学生与普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党建工作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发展路径。本文将以美术学院为实验调查对象,就培养学习型学生党员,将专业赛制、能力赛制与党建工作结合,开文化新风,探索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企对党建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有新的认识。

一、艺术类院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院系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类院系的党建工作开展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首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对政治问题关心较少,觉悟较低,致使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较低,影响了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其次,较之其他院系专业,学生的学习、教授方式等有着鲜明特色,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党建工作的和谐发展;同时,较相对自主的学习方式,致使艺术类学生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散漫性,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赛制争先 把好党建入口关

鉴于艺术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型党员及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在艺术类院系创建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相长的健全模式。严把入口关,引入赛制选拔制度,选拔在专业方面水平较高、政治态度端正认真、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党的培养对象。首先,将积极参加院校、省市级、部级专业大赛并获奖的学生作为考察对象,严格考察其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及其平时的能力表现,发展为积极分子;其次,在学院各个班级中组织党的知识竞赛,通过定期的党的知识竞赛结果并结合班内民主推荐及学院审查,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充实党员队伍;再次,积极发展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学生干部,给艺术类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活动空间,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指导其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组织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锻炼能力,提高专业政治觉悟素养,从中选拨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入党的考察对象。通过以上途径,将艺术类的专业发展同党员的发展培养有机结合,尽可能多的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保证党员的发展质量。

三、创新赛制新模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创新党建的工作中,将艺术类专业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和谐发展,积极创新赛制新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竞赛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专业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积极鼓励党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多次参加各类专业性的大赛,对获奖党员在评优评先中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同时,多次在学生党支部之间及内部,定期进行马列及社会主义特色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提高专业水平时,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鉴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鼓励一部分专业水平高的党员,独立举办各类画展等,通过一种灵活的方式,在党员队伍及普通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营造一种争优创先的文化新风;最后,在学生团体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由学生党员干部主干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艺术类学生自身特点及专业要求,组织多种学生活动与比赛,既通过组织活动锻炼了党员,又让普通学生积极参与了特色专业活动,无形中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形成良性循环,为党员队伍补充做充分准备。各种灵活多样的赛制,互相呼应,促进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序发展。同时,党员队伍的良性发展,党员素质提升、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提高,以党带团,在广大团员中形成良好影响,带动广大团员学生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营造了文化的新风尚。

加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创新赛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探索更有效的赛制形式,以此为平台,不断打开艺术类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锦秀.论艺术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2]李云先.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 促进高校党建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3]冯笑.目前高校党建中的大学生入党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入手,站位艺术院校,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 艺术院校 教学改革 思政课 动画艺术专业课

一、研究意义

(一)本文对促进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可以使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把思政课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动画艺术专业之中,从而培养和提高艺术院校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本文对促进艺术院校动画艺术专业课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可以使艺术院校动画艺术专业课的艺术创作更加生活化和真实化、更加具有时代内涵,从而培养和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动画艺术素养与技巧。

通过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学生在活跃而宽松的实践教学氛围中,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与艺术素养都会得以整体的提高,思政课教师和动画艺术专业课教师在联合实践教学中也会带来创新性的思考与成长。如此,不但会为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提供开创性思路,在此基础上,也可将此成果推广至更多艺术专业及艺术类院校,为河北或其他省市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本文主要从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入手。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从课程本身展开,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本校学生性格爱好、专业背景、整体素质来探寻一条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之路,也没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本校的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鉴于此,本文站位艺术院校,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三、具体研究内容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性不强。部分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主要为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诸如“学雷锋做好事”“维护交通秩序”的社会公益活动。这些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进行的活动虽然也有意义,但并不是与高校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其活动更像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失去了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性。

2.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未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部分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工作与艺术专业教育工作,在业务上不相涉及,在人员上不相往来。进行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的思政课教师没有本院校特色艺术专业的知识底蕴,无法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艺术专业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意识,无法将“德育”教育贯穿渗透至艺术专业教育工作之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脱节,没有紧密融合。

鉴于上述弊病,为建构学生的有效课堂,河北传媒学院进行了艺术类民办院校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期学生的有效学习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贯彻落实。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1.结合依据。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改革要依据“三个适合”,即适合动画艺术专业学生大胆、开放、喜欢创新的特点;适合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动画艺术专业培养目标;适合传媒环境下的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时展需求。

2.改革理念。改变以往思政课只是停留在课程自身层面的传统式实践教学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动画艺术专业课实践教学做到真正的融入与结合,此种教学模式将会带给学生们创新性、实用性的实践教学效果。

3.具体实践。

(1)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于动画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动画艺术专业学生到某县实践基地进行摄影创作,思政教师随同前往,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社会一些现状和问题经行社会调查(例如调查当地新农村建设),用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思政课课本相关知识。

(2)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将思政课实践融汇于动画艺术专业课实践,将思政课的社会调查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社会调查报告与艺术作品相结合,用艺术的形式反映社会调查结果,用社会调查的结果充实艺术作品的内涵。

本论文是河北传媒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w2014013)成果。

参考文献: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西北艺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思想僵化、创新观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andmental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korzenlk)[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美)艾迪斯(stophenaddlss),埃里克森(marry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

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 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 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 korzenlk) [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 (美)艾迪斯(stophen addlss),埃里克森(marry 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启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结合看作群众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发挥文化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规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文化活动中的原则和方法,开创了战争时期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的辉煌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广阔的思路和前景。其中“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发展所需要的认识、情感和斗志,即以文艺育德,成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使文艺成为鼓动干部群众的有力工具之一,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文艺育德有效实施的光辉典范。

    一、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的观点,为文艺育德的有效运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毛泽东看来,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一方面,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内容的革命文艺就必须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服从于革命战争年代宣传鼓动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生动活泼等特点,激励、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惊醒起来、感奋起来,实现其影响政治的目的。

    在文艺“从属于政治”并“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观念的指导下,延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注重发挥文艺作品的政治动员功能,文学艺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戏剧改革为中心的新文艺运动, “戏剧、歌咏、图画,都是社教的良好工具,我们都应当运用,而尤以戏剧的宣传效果为最大。所以戏剧是社教的最好工具,不论抗战动员、改良社会风俗、提倡教育它都是有力的宣传武器”。如在当时戏院断乎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种唤醒社会意识的宣传工具,成为革命本身不可分割的部分,“政治方面有变动时,戏院总即完全改变来适应它。所有的歌都换了新的语句、新的戏剧、新的讽刺短剧和‘活报’都匆促编就”。在实行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戏院的主要内容就是“鼓励反对日本侵略的群众运动,和唤醒人民要求民主,但非苏维埃”。在新秧歌运动中,“不管某出戏的题材和情节怎样,秧歌舞中的主题似乎是不变的。这个主题就是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进一步完全实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上,如何克服物质和人力的困难”。在歌咏运动中,“这些中国现代的‘游吟诗人’在弦乐、铜鼓和竹板的伴奏之下,用歌声表达时事政治和歌唱抗日战争”。悲壮、激昂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汇聚成一股股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

    “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有失偏颇,然而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支配下,文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很好的衔接,真正发挥了它的育德功能,在动员干部群众方面发挥了显着的鼓动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积极开展文艺育德的理论研究,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南

    早期,延安文艺界在文艺育德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诸如应该首先努力表现根据地的新生活还是为“大后方”服务,怎样处理歌颂根据地的光明面和批评其阴暗面的关系,怎样对待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习政治理论是否妨碍创作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针对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文艺理论研究,注重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悉心研究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的原则和方法,产生了以《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建构了完整的文艺育德的理论框架,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当时延安成立的许多文艺团体经常开展研讨活动,讨论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问题;它们创办了《边区文化》、《战地》、《文艺战线》、《文艺突击》等大量的文艺刊物,除了宣传文艺作品以外,还刊登理论研究文章,探讨如何发挥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如艾思奇的《抗战文艺的动向》、 《旧形式、新问题》,沙可夫的《抗战文艺杂谈二则》,柯仲平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肖三的《论诗歌的民族形式》,冯乃超的《文艺统一战线的基础》,肖军的《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艾青的《我对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942年5月,毛泽东和凯丰联名邀请在延安的作家、艺术家举行座谈会,专门研讨文艺理论与实践问题,毛泽东在5月2日和23日的两次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等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文艺事业是党的整个工作的一部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及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文艺作品的批判与继承等理论观点,确立了文艺育德的地位、方针和原则, 《讲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育德工作有效运行的不朽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对文艺作品如何才能发挥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文艺育德实效性的理论观点。他讲到:“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他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对于推动广大文艺家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真正获得工农兵的思想情感和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主导作用;在谈到文艺批评时,提出评价艺术标准好坏要看“社会效果”,“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指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提出文艺作品必须“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为文艺创作和表演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增强文艺育德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全面改造文艺人的思想,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队伍支持

    文艺一旦与政治结合,文艺工作者同时也就转变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时,朱德在鲁艺做报告时就明确讲到:“一个宣传家不必是一个艺术家,但一个马列主义的艺术家应当是一个好的宣传家。”延安时期随着一批文学艺术家的到来,出现了“天下英才聚延安”的景象。为此,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众多的文艺协会和演出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延安的文艺团体多达七十多个,戏剧演出团体近二十个,音乐团体十多个,美术社团七个。然而,由于当时的文艺人绝大多数来自于国统区,仍然没有摆脱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上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如有人主张把艺术放在政治之上,有人认为文学艺术家可以不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代表这些偏向的作品在文艺刊物甚至党报上都盛极一时,对文艺育德功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同志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很深的影响。应该很彻底地清算这种影响,很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文艺创作,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他要求“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中国共产党通过成立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大力培养文艺工作者,以实现他们阶级立场的转变。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成立宣言》中这样写到:“是要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技术水平,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艺术这个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在进步的政治思想影响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提高了思想理论修养,不仅增强了文艺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文化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这些文艺工作者转变立足点以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情感上拉近了与乡村民众的距离,消除了与他们的陌生与隔阂状态,给予了乡村农民以巨大亲和力,通过戏台等文艺方式与场所建立起了乡村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认同,在此基础上寻得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这种情感的力量提供了农民参与党的革命工作的基础和持久动力”。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育德;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 (2012) 06 -0039 -06

    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启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结合看作群众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发挥文化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规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文化活动中的原则和方法,开创了战争时期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的辉煌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广阔的思路和前景。其中“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发展所需要的认识、情感和斗志,即以文艺育德,成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使文艺成为鼓动干部群众的有力工具之一,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文艺育德有效实施的光辉典范。

    一、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的观点,为文艺育德的有效运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毛泽东看来,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一方面,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内容的革命文艺就必须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服从于革命战争年代宣传鼓动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生动活泼等特点,激励、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惊醒起来、感奋起来,实现其影响政治的目的。

    在文艺“从属于政治”并“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观念的指导下,延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注重发挥文艺作品的政治动员功能,文学艺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戏剧改革为中心的新文艺运动, “戏剧、歌咏、图画,都是社教的良好工具,我们都应当运用,而尤以戏剧的宣传效果为最大。所以戏剧是社教的最好工具,不论抗战动员、改良社会风俗、提倡教育它都是有力的宣传武器”。如在当时戏院断乎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种唤醒社会意识的宣传工具,成为革命本身不可分割的部分,“政治方面有变动时,戏院总即完全改变来适应它。所有的歌都换了新的语句、新的戏剧、新的讽刺短剧和‘活报’都匆促编就”。在实行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戏院的主要内容就是“鼓励反对日本侵略的群众运动,和唤醒人民要求民主,但非苏维埃”。在新秧歌运动中,“不管某出戏的题材和情节怎样,秧歌舞中的主题似乎是不变的。这个主题就是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进一步完全实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上,如何克服物质和人力的困难”。在歌咏运动中,“这些中国现代的‘游吟诗人’在弦乐、铜鼓和竹板的伴奏之下,用歌声表达时事政治和歌唱抗日战争”。悲壮、激昂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汇聚成一股股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

    “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有失偏颇,然而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支配下,文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很好的衔接,真正发挥了它的育德功能,在动员干部群众方面发挥了显着的鼓动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积极开展文艺育德的理论研究,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南

    早期,延安文艺界在文艺育德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诸如应该首先努力表现根据地的新生活还是为“大后方”服务,怎样处理歌颂根据地的光明面和批评其阴暗面的关系,怎样对待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习政治理论是否妨碍创作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针对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文艺理论研究,注重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悉心研究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的原则和方法,产生了以《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建构了完整的文艺育德的理论框架,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当时延安成立的许多文艺团体经常开展研讨活动,讨论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问题;它们创办了《边区文化》、《战地》、《文艺战线》、《文艺突击》等大量的文艺刊物,除了宣传文艺作品以外,还刊登理论研究文章,探讨如何发挥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如艾思奇的《抗战文艺的动向》、 《旧形式、新问题》,沙可夫的《抗战文艺杂谈二则》,柯仲平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肖三的《论诗歌的民族形式》,冯乃超的《文艺统一战线的基础》,肖军的《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艾青的《我对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942年5月,毛泽东和凯丰联名邀请在延安的作家、艺术家举行座谈会,专门研讨文艺理论与实践问题,毛泽东在5月2日和23日的两次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等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文艺事业是党的整个工作的一部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及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文艺作品的批判与继承等理论观点,确立了文艺育德的地位、方针和原则, 《讲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育德工作有效运行的不朽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对文艺作品如何才能发挥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文艺育德实效性的理论观点。他讲到:“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他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对于推动广大文艺家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真正获得工农兵的思想情感和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主导作用;在谈到文艺批评时,提出评价艺术标准好坏要看“社会效果”,“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指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提出文艺作品必须“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为文艺创作和表演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增强文艺育德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全面改造文艺人的思想,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队伍支持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数字化装配工艺的总体思路

针对公司装配工艺面临的诸多问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彻底的改革,消除传统装配工艺的弊端,以Teamcenter作为装配工艺的设计管理平台,实现公司装配工艺设计与管理的数字化,提高装配工艺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并为生产执行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为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无纸化奠定基础。

第一,装配工艺设计流程的变革

流程的变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并行工程:在工艺路线规划完成并进行评审后,工装派工,非标准设备派工和细化工艺规程可并行开展,缩短等待时间以及工装、非标准设备设计完成后工艺的更改:渐进明细:派工提前后工艺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细化装配操作步骤,验证操作以避免错误。并且产品是指阶段根据现场操作逐步细化。试制一定数量后工艺规程的内容将大大丰富,正确性将大大提高,保证批产阶段工艺的正确性和质量的稳定性。

第二,工艺规程的变革

为了真正有效利用结构化装配工艺设计,借鉴国内外最优的业务实践,彻底改变装配工艺技术科和装配现场的管理模式,最终提高装配工艺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并最大化发挥工艺对装配现场的指导作用,公司在引入作业指导书的同时,对传统的装配工艺规程进行改造。将原有的工艺规程根据不同部门对工艺的使用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概要工艺规程和详细装配作业指导书。

概要工艺规程由装配工艺规程简化成为工艺路线规划,主要包括工艺路线、各种目录。主要用于调度部门制定生产计划,领取零件、资源使用。为各管理部门和生产现场提供管理和生产作业计划所必要的信息。细化装配工艺规程即装配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工步的流程图、每个工步标准化的图文并茂的详细操作步骤,使用的资源清单等信息,直观清晰地向操作人员说明装配操作过程,真正成为现场工人实际操作的唯一指导。

第三,电子化管理与纸质管理业务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装配工艺业务的电子化管理,并为后续生产现场的无纸化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方案中将尽量遵循电子化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工艺规程和各种汇总目录的更改方面。但在公司业务现状下,纸质管理模式在其他管理部门和生产现场不可能立即取消。为了保障项目的可行性,必须要实现电子化管理与纸质管理的业务有机结合:在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内,为长远考虑,尽量遵照电子化管理的方式与手段:在与外部管理部门和生产现场的纸质提供资料和更改资料时,直接利用系统输出的最新、最准确的报表和更改单,由人工选择合理的纸质的换版、换页划改方式和打印的内容。通过与装配MES系统和ERP系统的集成,逐步简化和取消相应的各种报表和统计目录,以减少电子化管理与纸质管理不一致而给工艺员增加的不必要的工作。

装配工艺总体业务流程

根据国内外的装配工艺最佳业务实践和公司装配工艺特点,公司按照装配工艺设计业务流程进行装配工艺业务。在新的业务流程中装配工艺业务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既相对独立但又紧密相联,每个阶段是下一阶段的基础。

第一,工艺任务:在“工艺任务”阶段,主要是装配厂接收公司工艺流水,进行装配工艺技术科和工艺室以及到主管工艺员的工艺任务(装配BOM和装配工艺)分配,主管工艺员接收到任务后,可以利用三维的环境进行产品信息的浏览,查看,了解设计思想和意图,为后续任务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产品装配规划:本阶段叫“产品装配规划”,即公司各装配业务部门(总装,部装。其他存在装配的零部件生产单位)进行装配BOM的重构业务。装配BOM的重构,其实质也是各装配业务部门的装配工艺业务任务的划分:当定义好装配BOM的结构后,结合工艺流水,各部门就清楚知道需要编制哪些零部件的装配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第三,装配工艺规划:本阶段“装配工艺规划”即完成工艺路线设计和评审业务。该业务因部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可选择是否需要进行工艺路线的评审。在工艺路线的设计过程中,重点是构建结构化装配工艺的工艺、工序,工步的BOP结构,并选择使用相应的工装、设备。当进行工艺路线评审时,就可以基于当前的BOP结构进行评审讨论。可以通过仿真来验证装配工艺路线划分的合理性。

第四,详细工艺设计:“详细工艺设计”即进行工序和工步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并标明每道工步装配或拆解的零组件,以及选择使用合理的工艺件、标准样件。辅材等。基于“装配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定位,工序和工步内容应该是比较简短的描述:工序除编号和名称外,还需要简短描述工序的安装内容;工步可以只是简短的序号和名称。

第五,与装配MES集成将通过统一的集成接口实现与装配MES的集成,其中集成的内容将包含:PBOM和零组件信息,临时工艺文件;结构化的工艺规程信息:整本工艺规程文件,作业指导书,各种更改单信息和更改单文件,MES返回临时工艺文件接收状态、无效性时的清理日期到PDM。

第六,更改管理:本“更改管理”阶段重点是在系统中进行电子更改和纸质更改贯彻的业务,包括: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工装。各种目录,技术文件,更改是体现电子化管理与纸质管理业务有机结合的关键点。

数字化装配工艺创造效益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1篇

我们要紧紧围绕牡丹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坚持一切从文化建设实际出发,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更新文化发展观念,理清群文发展思路,破解民族艺术发展难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使朝鲜民族艺术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要求上来,开拓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新路子。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文化科学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符合科学发展的群众艺术馆发展理念。群众艺术馆是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艺术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作用所决定的。群众艺术馆不仅是当地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又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发挥支柱作用和骨干作用,要担负起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历史新任务。群众艺术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要从单一的“群众文化”思想转变为全面的“公共文化”新观念。在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新形势下,我们群众艺术馆应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由封闭型、单一型办馆思路向开放型,复合型转变,由过去的群众文化思想转变为公共文化的大文化观念,建设与文化科学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服务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型的艺术馆。其次,从“大众娱乐”为主向“公共教育”为主转变。在艺术馆工作层面上要从过去满足群众“唱歌跳舞”的普通要求,伸展社会文化、公众教育等多元空间方向发展。在城市社区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开展宣传民族政策、普及先进文化、传授科技知识等活动,在农村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公德、民间艺术等普及活动。如,举办各类法制讲座,文化论坛、科技讲座等社会教育学习班,也要开展婚姻家庭、健康知识、技能培训、老年娱乐等大众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的新型文化需求。再次,从单靠政府投入办公益文化思想转变为发动社会力量办公益文化的思想。

二、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文艺单位;图书馆;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98-01

图书馆是文艺单位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文艺单位职工文化素质,服务文艺单位精神文化发展、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时期,许多西方不良思潮涌入,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认为,在文艺单位就要从事行政、研究或者表演工作,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清贫,而且还没什么前途。这种情绪的存在,直接导致很多文艺单位的图书馆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缺乏创新精神。这也导致文艺单位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大为弱化,不能与文艺单位的其它工作齐头并进,甚至拖了整个工作的后腿。为此,进一步对文艺单位图书馆管理工作思路进行分析,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已经成为文艺单位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文艺单位图书馆管理实践,探讨做好文艺单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旨在为新时期文艺单位图书馆管理提供新的参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做的好坏,服务做的是不是到位,关键还是看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以及服务意识。但是在现在很多文艺单位的图书馆里,工作人员的服务积极性不高,工作能力也明显跟不上。实际上,这还是工作人员本身态度的问题,就是感觉这份工作价值不够大,或者不能体现自己的潜力。实际上,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形象的代言人,只有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才能真正发挥出图书馆效益。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及时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1]。而为了能让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前期的引导工作,尤其是做好思想工作。要从工作人员的内心深处,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了解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思想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另外,还要加强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有更好的业务水平去做好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完善考评体系,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图书馆作为文艺单位下属的二级单位,其职称的考评机制一直与单位专职从事行政、研究、表演或者其他相关教学培训人员密切挂钩。而大部分文艺单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考评体系都是严格按照数量、获奖、鉴定课题等相关方面的级别和数量来严格量化,包括在同一个项目中排名先后不同也有严格的量化标准。显然,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要想让他们和其他工种的工作人员“同台竞技”,他们必然会差很多。这就导致很多文艺单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工作很多年,却依然无法评上职称;或者工作很卖力,工作也很出色,但是职称上不去,进而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2]。为此,各文艺单位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考评的策略,更多的把图书馆工作人员所做的服务体现出来,比如可以通过馆内工作人员互评、领导测评、单位职工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把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有无创新等均融入到工作考评中去,从根本上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更加认识到工作的价值。

三、不断更新工作模式,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图书馆管理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打扫一下图书馆的卫生,整理一下书籍,搞好借、还书的接待工作。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图书馆管理同样也要与时俱进的融入信息化的思路。而且,只要将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融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之中,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服务质量,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价值。比如,以前借、还书,查阅书籍剩余情况及存放地点,都需要到图书馆里去办理,既费时又费力。而图书馆全部数字化以后,就可以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浏览整个图书馆书籍的剩余情况,存放地点,预约借阅等,非常方便[3]。尤其是对与文艺单位图书馆来说,文艺工作者经常需要外出演出,想查阅资料看书,不可能都回来看。于是,各单位可以通过密码保护的形式,将图书馆的资料上传至互联网,文艺工作者无论走到哪里,打开网络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只有这样,图书馆在文艺单位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才能越来越好的融入到整个文艺单位的发展之中。

总之,随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渐深入,文艺单位的发展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图书馆在文艺单位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大,尤其是图书馆自身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图书馆是否能在文艺单位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各文艺单位图书馆还需要在管理上苦练内功,提高管理效率,真正为文艺单位工作的持续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岩.内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31-32.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工作者素养

文艺工作者是精神文明产品的生产者、创作者、传播者,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递者,文艺工作者的宗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基于这样的责任与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党对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作为新时期党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如何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呢? 笔者认为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为此,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表率作用,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1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1.1文艺工作者应该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是喊喊空口号而已,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为国家的文艺事业做贡献;只有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才能接了地气,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只有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安定和谐,家庭才能和睦、个人才能幸福,才能有从事文艺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也才能搞好文艺工作。

1.2 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爱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特别是基层文艺工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作用的认识,增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尽责尽力。

1.3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文艺工作者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排头兵,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而且与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胜过一切空洞的话语,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眼界得以开阔,思想得以启迪。文艺工作者需用作品宣传我们党的政策,歌颂祖国和人民,鼓舞人们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如果在思想上没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很难发挥好这种宣传战斗作用的。

1.4 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作品来鼓舞人、教育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更应奋发进取,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创作或表演出与时代合拍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服务于社会。

其次,新时期文艺工作者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刻苦专研,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质。因为它不仅是创作者创作作品的文化基础,也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例如歌曲《阳光路上》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讴歌科学发展的音乐作品。歌曲《百姓》表达了中国共产产党人以服务百姓、造福百姓为宗旨的精神。舞蹈《黄土地》反映了当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心境。这些文艺作品都体现了文艺工作者高深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见一个文艺工作者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品创作水平的高低。所以,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1.5 要具备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运用能力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操作运用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所需,因此,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应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音乐、舞蹈、摄影、绘画等。与此同时还要掌握现代的操作运用技术,如:多媒体、电脑、音响等。只有具备各类的技术技能,才能做好和适应社会需求。

2 云南文艺工作者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进人了良性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推进中的“现代化”,却与民族艺术的现状出现了严重的反差。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不能开设艺术方面的课程,而近在咫尺的民间艺术却未能引人课堂。如开设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材、设备、师资(稍加过渡即可解决)短缺的问题便可能尽快得到解决,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也能更好地传承下来, 但目前的情况却令人忧虑。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地域,民族艺术被淡化的问题。玲珑秀丽的民族“土楼”、“竹楼”被汉族“瓦房”代替,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明显减少。有的青年即便有漂亮的民族服饰,平时也不愿穿戴。瑰丽的民族民间艺术被一天天“汉化”,被一日日“西化”。第三方面是文艺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以保证我们多元民族艺术能秃头正确方向发展。我们知道,现代文明是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总要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但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推进中的多元民族艺术发展现状存在的严重反差的问题,如何才能得到解决,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基于我们对文化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可以认定艺术教育与艺术的起源是同步的。艺术教育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动力,若没有教育,艺术知识和技能不可能传习,也不可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没有教育作用,艺术事业绝不会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在学校教育中未受到重视,正是由于现行的学校教育与民族艺术脱离的缘故。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后,学校教育的作用,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大大超过家庭式的传习。社会、学校、教师对民族艺术的冷漠,都会影响到民族艺术的传承,所以,关键的责任在文艺工作者素质教育。当然也有具体的原因,具体的原因表现在三方面:

2.1 对艺术认识存在较大误区,严重影响了民族艺术工作者、教育的地位

对民族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表面上可怪罪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从根本上追源,艺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割裂与对立是近几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我国目前重科学轻艺术的认识误区,也与人们对有些观念片面的理解有一定关系。如对现代化的理解,就有片面性,而“现代化”决不是“仅追求科技应用和物质生产发展” 。不能只强调物质文明,只抓科学技术,不强调精神文明,放弃文化艺术。

2.2 在艺术战线上的干部对艺术不理解,导致艺术教育纯属“自流” 或被搁浅

干部自身对艺术认识就存在片面性,不知道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的智力开发的两翼,必须靠艺术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共同哺育,才能丰满。

2.3 艺术师资的培养严重脱离实际,专业“单一”的人才无法适应现实需求

艺术院校毕业的专职艺术教师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已是风毛麟角,但也只是仅懂一些西方艺术文化的人才。不可否认,专业艺术院校引进西方艺术文化,为我国专业艺术院校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一些较好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但也产生了不少弊端。

⑴专业“单一” 狭窄,不适应学校艺术教育“广”而“博”的需求;

⑵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重艺术实践,轻教育实习;

⑶只讲条件,不会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研究;

⑷最严重的是受“唯有西方艺术才高尚”的观念驱使,不仅不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艺术,还以“登不了大雅之堂” 为由而加以抵制和反对。这种艺术教育体系不是培养民族文化艺术的被叛者和掘墓人吗? 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不重视民族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民族艺术教育长期无人过问。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民族艺术现状出现了严重反差。

3 文艺工作者要有很强的业务素质

每份工作、每个职业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要仔细研究,就能掌握其规律和方法,准确地把握规律,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在工作上就会取得辉煌的成绩。业务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较强的创作能力

做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一专多能,除表演,演唱,演奏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创作出紧跟时展、弘扬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品味高雅、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才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在激烈的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2 应具备出色的组织能力

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位导演、一位音乐指挥家,或者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影视作品、音乐会、或者在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就是一个指挥官,可以说负担着指挥千军万马的重任。因此,不但要求文艺工作者有昂扬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还要有干练的组织能力,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本领。

3.3 热爱文艺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基本特点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现实。文艺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个别的、具体的,但是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内容却是折射现实生活的。由于作者创造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文艺作品不像科学论文那样枯燥的以理服人,而主要是以情感人,欣赏者在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感动的同时,也接受作品所阐明的道理从而得到启示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工作者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非常崇高的工作。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觉悟和爱心,没有热爱文艺事业、献身文艺事业的精神,他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也不可能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也就干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在艺术工程中没有大小、对错、贵贱之分,列入艺术活动中的每个角色、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同等、同样的重要。

3.4 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⑴时代意识。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鼓励创作更多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应该成为主旋律。”这段话蕴含着文艺作品应表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应该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归宿。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与时俱进,在文艺思想上、文艺理论上、文艺实践上、文艺创作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要不断推进文艺创新,要把握和表现好时代精神。

⑵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也过重要阐述。创新是新世纪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文艺工作者只有高度重视创新意识,着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文艺事业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⑶群众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文艺工作者能否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艺作品,满足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这不仅是反映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文艺水平和文艺视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群众意识的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是增强文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4 精品意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文艺市场进一步开放,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繁荣文艺事业是中国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多出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中国在总结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的文艺创作的新要求。比如“五个一工程”带动了我国文艺产品生产的全面繁荣。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实现文艺精品的途径是什么? 就是要落实“三贴近”。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提升我国文化产业软实力。“三贴近”对文艺整体走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5 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要弘扬瑰丽的民族文化艺术, 必须从中小学人手, 重点放在深化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改革。为此,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改革,应从三个方一面进行。

5.1 培养目标的重点要转移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应把发展民族艺术作为自身存在价值的第一需要,把挽救、传习将要绝灭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最紧迫的大事来做。培养目标的重点转移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培养方向是普及性、综合型艺术人才;

⑵专业应以民族艺术为主;

⑶培养目标是民族艺术活动家或研究人才。

5.2 艺术院校的基点要落实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人才至少要满足“四型”。即艺术技能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学组织要成为懂规律,有方法的教育“职业型”,办学思路能结合当地条件和特点进行改革的“创造性”,教育信息处理能结合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思考的“研究性”。

5.3 艺术管理的专业要增加

在少数民族地区, 文化馆、站和学校的领导,属艺术院校毕业的几乎找不到。即使个别属艺院毕业的干部, 由于在校期间,接受的是“西洋艺术”,对新时代赋予民族艺术的使命,也不可能有更深的理解。艺院应把民族艺术管理干部的培训和培养作为一个新开设的重点专业申办,并积极组织实施。这个专业要“多能一专”,要系统学习民族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要学民族艺术管理学、民族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还要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民族艺术考察和实践。真正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带头人。

5.4 民族艺术教育体系要建立

专业艺术院校应调动一切专业技术力量和资金,为建立以中华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艺术教育总体系列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性:应以原生民族文化为背景,分别以各个民族为研究对象。

⑵理论性:不是简单地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收集、整理,要用一定的美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不仅广泛而系统,还要充满时代气息,使之客观而严谨。⑶科学性:体系的构建要借鉴西方文化艺术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教育为起点,把相邻和相近文化区域的其他民族艺术作为迈出的第一步,最后进人与本民族文化心理距离较远的内容。⑷整体性: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需求,既要保持本地区本民族的鲜明个性,又要符合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总体系列的整体性,既有民族艺术的时代特征,又能适应将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改革

“一带一路”在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后,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第一阶段是在2013年9月,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二个阶段,是在2013年10月,主席面向东盟国家,提出愿与之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第三个阶段,是在2015年3月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至此,“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了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一带一路”战略格局

从地域上看,“一带一路”贯穿了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部分欧洲区域,涉26个国家,覆盖人口总量约46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无论从人口占比还是经济总量上来看,“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内容量都是巨大的,其战略意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受和重视: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战略表示支持并对接本国的发展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目前已有77个成员国,加强了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紧密合作;加大对丝路基金的资金支持,增加1000亿人民币支持“一带一路”中的各项建设。国资委了《“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80余家央企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承担了大量的“一带一路”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需求

这些恢弘壮阔的大手笔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进,人才往往比资金更为重要。关注人才问题的不仅仅是我国,“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也同样关切人才问题。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就曾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指出,“人才因素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东盟国家拥有大量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优势”。大批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人才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坚力量,负责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类高校更是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为这些工程技术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内某个项目的负责人或实施者,更多的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智慧的代表,这些人才都是“一带一路”中的“自媒体”,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向外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建立什么样的沟通机制,除却官方层面的互通有无,更多要依赖每个参与其中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更加“接地气”的工作和活动。这样的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出这样优秀的战略人才,高等教育在当下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三、工科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

1989年11月,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进入21世纪,出台了新世纪第一个10年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并提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但是,学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通知》中提到:“……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从端正学校艺术教育的思想认识,建立行政和教研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培养和培训教师队伍,配备教学器材、开展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入手,狠抓《总体规划》的落实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不难看出,我国对学校艺术教育一直是紧抓不懈,高校艺术教育更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面对着非艺术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开展的方式通常是开设艺术类公修课程、组织艺术类学生社团、开展艺术类校园活动等等。

四、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文艺部工作思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艺术 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36-01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以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课堂组织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主体,科学的构思,在课堂导入、运行、结课三个环节中,必须抓住小学生兴趣心理,艺术加工教学内容,充分显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在快乐中讨论,在快乐中消化理解,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 导入艺术是课堂运行效果的良好开端

导入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和环节,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课艺术性是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经过教学艺术加工形成简练而有风趣教学主题导入,它包含设疑提问、直观演示、激发感情等多种方式巧妙的导入新课,把学生思路从课间的活动中解脱出来。如:《燕子回家的路》这一课的情境激情导入,播放多媒体音乐《小燕子》,教师在音乐中导出“小燕子是我们每位同学都喜欢的益鸟,今天我们就讲燕子妈妈为小燕子觅食归来的路中发生的故事”,在教师的动姿艺术与语言艺术中导出《小燕子回家的路》教学主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春天燕子回家情境之中,使学生思路步入人类和鸟类的关系的广阔思考空间,产生探讨燕子的迁徙、生活规律,人类与燕子的关系,燕子对人类的益处的诸多遐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立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为课堂教学运行打下良好的伏笔。

2 课堂的艺术

在遵循大纲专研教材,构思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教师通过语言艺术和动姿艺术的融合形成的教学艺术展现在课堂学生的面前,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兴趣感,自然萌生对任课教师的亲合力。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幽默语言艺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语言艺术,教师讲授语言的幽默感,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学语言艺术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富有感彩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带来愉悦感和美的享受,对提高学生课堂接受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语言构思要生动、形象、具体、明朗。紧扣主题,具有逻辑性,使学生思路清晰。讲授语言准确精炼,使学生通熟易懂。讲授语言具有节奏感,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讲授语言具有幽默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燕子回家的路》课文的教学中要本着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教师以抑扬顿挫,和谐入耳的声音,优美的教态朗读示范,使学生听的入胜,心旷神怡中对课文感悟和品味,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升华学生的感情,把学生思路带入课文的意境。

2.2 课堂动姿艺术

动姿语言是无声语汇,它借助表情、眼神、举止、手势等各种手段,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教师的动姿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协调应用,发挥动姿艺术对语言艺术的烘托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到田田听到小燕子喳喳地叫着盼望妈妈觅食回来,在田田、爷爷、韩奶奶三个人的关爱中,燕子妈妈顺利的飞回小燕子身边的时刻,教师由急切的面部表情转为喜悦的面部表情的鲜明对比,把学生思路带入为小燕子饥饿等妈妈心理到妈妈回来的喜悦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课堂组织艺术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一系列创造性的充满美感的手段技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调整把握教学节奏,讲授语速过快,有的学生“消化不良”,讲授语速过慢,学生产生厌倦乏味,讲授的平庸,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堂教学组织的艺术性就在于能够在教学方案构思中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个体差异,和教学要求科学的确定时间分配,根据观察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时间,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调整讲授语速,更好的发挥语言与动姿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保证在计划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4 结课艺术

结课艺术性是用精练语言,概括全文,突出重点,在构思中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如:燕子回家的路课文结课从田田、韩奶奶、爷爷三个人从不同方位关心燕子心理表现,构筑了燕子回家的路――爱心之路,使他们能够准确的把握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每个人的语言和动作,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把学生的思路延伸到人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为学生业余时间留下探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话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运用导入艺术,能引人入胜。把语言艺术与动姿艺术科学的融入一体,能够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需要,构思形成语言精练,突出主题,提出重点的结课艺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留下课后咀嚼和回味,丰富的想象空间。为此,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究教学艺术,科学运用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 王红侠.小学换位阅读教学模式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