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信息技术创金融行业神话。

信息技术成为金融业务的基石,是提高控制和管理的基础。某银行建行之初,就提出科技兴行的战略,就是统一管理、统一需求和统一系统等研发原则。其他银行忙于开发本区域金融信息化时,该银行已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由于站在统一高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该银行电子一卡通,才能率先实现各个柜台通存通兑等,被誉为银行业在理财方面的创举。信息技术银行业务中效益巨大,初步树立该行技术领先的社会形象。金融全球化是金融企业的一大趋势,而全球化实现前提是信息技术,如数字化与网络化等构建。经济全球化拉动下,金融服务要不间断提供。我国早在02年已经迈出全球化第一步,02年6月,银联是VISA和MasterCard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与这两大组织清算网络连接,银联成员机构通过清算系统可完成国际交易。经济发展今天,世界上最大金融企业,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开展了业务。

2.数据集中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行业基本完成数据集中建设,经过单机批处理、联机处理和管理信息化等阶段。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到银行再造和虚拟业务,走在国内行业前列。SAP公司金融服务业副总裁认为,整个业务流程可实现信息化,金融服务要有信息化支撑。各类系统激发传统金融业获利,为企业向巨头转型奠定基础。

3.电子商务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

信息化对金融服务效率提高,人们深有体会。排对管理、银行卡、银行口令,使服务更贴近客户。依靠信息提供服务方面,网络新的生活促使银行推出新服务。利用信息抓住客户群,为其提供符合要求服务,赚取利润,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随着国内网络基础的极大改善和电子商务复苏,信息化服务将是金融企业发展的重点。

二、金融经济中应用信息化的问题

1.如今,金融企业在管理方面,还延续陈旧的理念,没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与更新。

有一部分管理者只是关心盈利与收入,却没对成本合理控制,这样导致常出现入不敷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没重视运用信息化,而是坚持粗放管理,在扩大收益上,仅靠增加资本来追求利益,没有做好优化资源。

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发展与进步,高质量与快捷服务成人们要求,因此,企业采用提供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统一消费和支付、送货等服务,满足人们的服务要求。然而,统一的平台没有建立,使系统间信息很难同步,数据不精确,企业经营不具备信息基础,无法保证数据科学性与有效性。

3.我国金融企业管理方面,人才缺失问题,任职管理常常一人兼多个职位,这样虽减少了劳动成本,却阻碍了提高效率。

另外,我国金融企业有所提高在信息化重视上,产品改造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有些企业在自动化方面效果不错。然而大多数金融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没有完全信息化。

三、金融经济中创新信息管理的途径

1.优化配置。

金融管理中信息化有重要作用,金融企业要让信息化真正显示优势,就要建立统一系统,实现组织从内到外协调性。对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各自做好工作和承担职责。要重视财务与会计部门,使企业管理者能对投资与运营进行及时了解与分析。

2.建立先进的平台。

要对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强化意识,并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建立相应管理系统与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管理数据与信息的整理,让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全面了解,进而把握发展趋势与基本走向。这样管理人员能对企业经济作出判断与分析,提高企业竞争力,达到市场需求。

3.加强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做好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和理性与准确性。还要重视信息化制度建设,对信息化流程、要求和内容等明确规定。

4.推进信息标准体系与应用。

标准化中,可先期推进容易部分,如网络和基础软件等。有的标准化要依据不同时期,并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等。标准化降低系统复杂性与管理难度,减少冗余和简化操作,节约资源,重要的是还能达到不同时点需求。

5.信息化搭建多元化业务平台。

信息化建设数据仓库,金融业务开展更有针对性,多元化业务具备更多可能。这样业务多元化,服务综合化和全能化,从分业到混业,金融信息化发展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达到综合经营。

四、总结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领域中,经济信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经济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势必能使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国“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近500个大中型项目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其中120余个项目投产即亏损,90余个项目更是严重亏损。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信息的预测存在严重失误。在这些项目投产后,没有及时实现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反馈,部分地区项目的开展还比较随意和盲目,并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将经济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更加科学与全面,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常常理解为“参考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际上,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不能更好地让经济信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果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从早期就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严重经济损失。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人才明显不足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进程是相当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从事经济信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量真实且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应用。而经济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时效性。谁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时间,获得效益,正所谓“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反馈质量明显降低,无法支撑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为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充实到宏观经济决策领域。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存在的缺失与不足,要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构建起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背景之下促进宏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为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详实,需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是科学、全面利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确保了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与健全性,才能使这一范畴下的经济信息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在结构上更加全面,整体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1.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关系,以确保其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须具有独立性、经济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有效与正确;三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使之能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2.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决定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网络化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时,特别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经济信息要注重时间性,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二是收集经济信息要凸显重点信息,遵循避重就轻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经济信息的收集要有针对性,以确保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正确应用经济信息,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若经济信息的应用不合理,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举例来说,在对经济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收集的局部经济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与分析,评估局部经济信息可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经济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满足宏观信息的发展目标。

(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信息应用中的保障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的重要价值,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科学。首先,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部分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予以减少或直接撤除。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微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差异,遵循政企分离的原则,落实政企独立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与科学。因此,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精兵减政,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更加有利且稳定的环境。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重点,遵循宏观经济长效性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并达到改善劳动力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使之与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接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结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从企业角度来说,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企业经营信息进行不断调整。这些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综合了企业各个部门、总部和分部,以及企业的供应商和企业、销售和顾客,信息化技术主要是统一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分散和不连贯信息,促使这些信息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此外,企业信息化串联起各个系统,促使各个系统可以兼容,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各个企业之间快速传递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便利。同时,企业信息化决定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企业信息化要以内外部环境变化为依据调整和整合信息,促使企业信息流程符合企业的经营流程,并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水平

1.经济管理的理念陈旧,管理模式粗放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只是理解了经济管理的普遍意义,重视企业经济总量和业务的不断增加,忽视了经济管理在减少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部分企业经济总量增长之后反而出现了亏损的状况。

2.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要建立基于公司层面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兼容各个部门的小系统,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可靠性。通过系统软,硬件的建设实现信息的跨系统,跨网络访问和共享。重点建设成本核算及经济管理信息,为公司决策及销售战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缺乏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大部分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只是兼职或者挂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成本,可是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投入了成本,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了。可是,这样的企业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也仅占到80%,所以我国企业信息化具有较低整体水平。

三、信息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信息化管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所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可以相互沟通和协调,并能进行全面的管理。尤其是发展规划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合理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资金结构。

2.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和参与信息化建设,有必要促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培训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技能,保证决策人员及时了解自身企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会得以提高,并且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信息化建设更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队伍。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要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的处理繁杂的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保证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随着信息技术队伍人员的增加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也要加以改进,提高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四、结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工业、现代化产业、技术行业都在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完善经济管理力度,从而打造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2、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将农业经济推向了社会的最前沿,在竞争激烈的农业市场,农村经济不得不寻求谋生之路,加强农村之间的联系,实现农业经济的强强联合,从而走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新道路。

3、有助于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道路也同样离不开技术支撑,离不开产业经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能够提升农业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强农业地区的联系,实现技术普及和创新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

4、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农业发展步伐缓慢,农业在世界中的竞争力不强。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现代高新技术等新措施改变以往传统农业的弊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将农业发展转化为资源密集型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的知识化经营,转变以往的传统农业形式。

5、有助于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效益的创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水平

据调查显示,很多农业生产地区不是农产品产量较少而引起的经济贫困,造成农民群众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无法掌握市场信息,农产品的推销手段和销售策略不够完善。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调节生产和推销方式,做到科学决策,提升农民的收入,从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二、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民群众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中的中间人,他们对现代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关系到设施的应用水平。但是由于农民群众大多居住于偏远地区,教育水平有限,他们的意识思维也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潮流,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程度不够,再加上固有思想的束缚,都使得他们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资金投入数量不够,信息化技术无法切实实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农民群众具有较高的知识底蕴,还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将与信息化技术有关的设备网络进行有效安装。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农业上的资金投入与日俱增,但是很多地方农业却将资金用在了别处,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匮乏,相关的先进设备没有建设完成,信息网络没有覆盖完全。

3、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与上述地区出现的资金匮乏现象相比,我国有些农业地区还是依照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了信息化服务体系,但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匮乏。一些网站的农业信息缺少权威性,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消息滞后且无法做到实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无法切实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巨大优势。

4、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匮乏。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必然要走的趋势,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相对复杂,使得我国目前具有良好技术能力的人员相对匮乏。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将农业知识融入其中,导致了新技术发展的缓慢滞后性。

三、如何实现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使问题得到改善,并切实做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我们一定要找到有效对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农民朋友是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识水平是实现信息化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对此,党和国家以及各农业地区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农业信息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了解信息化技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与此同时,农业地区还可以组织农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聘请专业人员讲解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切实应用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并将持续化经营和现代化经营理念渗透给广大农民群众,从而提升他们的知识素养,促进农民群众实现经济创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资金投入数量,坚持完善信息化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和良好创建势必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党中央和国务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投入计划,结合农业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帮助农业地区实现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各地区要将资金应用到实处,积极引进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覆盖全面的网络系统,保证信息化技术能够顺利运用。

3、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化设备和技术应用实施和完善建立后,还有一点关键内容就是要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改变以往农业信息的单一化内容,丰富资料内容。首先,的农业信息要保证科学性。信息内容要全面完整,杜绝错误资料的出现;其次,信息要及时准确,做到实时更新。我国农业的发展步伐迅速,每天都会有新的消息传出,在信息的时候要确保资料的实新性,减少信息拖延现象;最后,消息的要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的信息内容,从而使消息更加有的放矢,增强信息的可用度。

4、培养农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社会人才是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人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业建设不仅需要农业知识者,还需要掌握良好信息技术的人员。因此,国家要加强培育力度,培养既懂农业知识,也懂现代化技术的双重人才,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做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升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阶段,数据库建设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尽可能优质的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和人提供信息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信息管理者都通过借鉴文件管理系统中的管理机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然后建成一个个庞大的数据库对其进行资源的整合,许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之后成为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知识资源,服务于人们各项的信息需求。

二、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应运而生,网络中的信息已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一些无用的信息频繁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很难被人们所利用。在扩大对传统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看到,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信息的无序化使得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难度更大。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效率的因素有三点:

1.信息无序化和碎片化引发的信息过载问题

网络的自由化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各种信息,很多信息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含义并以零散碎片的方式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中,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信息管理者对有用信息的准确选择,这些信息的急剧扩展容易造成网络的无序化,造成信息泛滥,引发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

2.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就要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体现在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上。网络平台的众多,使得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对信息的组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脱颖而出,主要是基于较好地解决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3.检索技术不够智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平台采用的检索技术都采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方式,由于许多无用信息的干扰,以及信息智能标签属性的缺失,使得这种检索方法存在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检索的质量也不高等一些列问题,特别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利用关键词匹配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建议

1.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实现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相关领域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已经不满足于知识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要具备知识管理的视野,实现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转化。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一席之地,要将信息技术和创新式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变成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知识管理除管理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管理和人的管理融为一体,注重开发人的智力。以电商企业为例,经营者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资讯,而对这些大量资讯的整理工作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实际上经营者这时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这些经过整理的信息资源,而是通过这些信息资源形成能够决定其正确决策的合理依据,这一过程就是有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转化过程。针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需求,实现知识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使企业内的所有成员获得精确的信息。并且要注重培养企业所有成员的信息素养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补充完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使跨部门的知识分享和合作成为工作的一环,形成团队合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运转模式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发展建议

(1)调整信息组织机构,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调整传统的信息组织机构,加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行业地位,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建立一个知识型的信息人才体系,实现“信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转化。

(2)应用智能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信息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通过智能标签的功能实现网络信息的初始序化,通过智能技术对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标引。这样大大方便了信息管理人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工作。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公路运输企业的资源优化

在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管理,能够快速有效提升公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综合能力,实现针对竞争的运营以及运输方面的信息有效收集与传播,以及实现针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企业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根据需求出发,明确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优化升级。这样,就能够让企业在有效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最大化,并能够在这样的经营过程中赚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公路运输当中的企业还需要依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这种阶段调价下形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统计,综合分析企业的实际绩效情况,寻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发展速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科学性的优化系统。真正意义上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

2.信息化管理影响下的公路企业运输管理风险管控

与其他行业当中的企业相比较,公路运输行业当中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大,这主要是因为输运很容易受到道路或者是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公路运输行业尤其会受到大风天气或者是大雪天气的影响。风雪造成的公路运输道路阻塞直接关系到运输的通达与安全。相对于此,南方地区则会受到雨水等季节性的因素影响。公路运输的安全性问题同样突出。除此之外,一旦道路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紧急维修或者是类似情况,车辆就必须绕行,这就会增加运输的成本。公路运输企业想要从根本上规避上述这些风险,或者降低风险因素的出现,就需要针对这样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应对。尽可能的降低出现风险因素的几率。信息化管理当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管控能够令企业更加及时的掌握相关风险因素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降低风险系数,实现公路运输的安全顺畅。

3.信息化管理影响下的企业服务质量效率

现代公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公路运输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基于这种情况,企业想要在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的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赢得行业信誉,只有这样才能够令其自身站稳脚跟。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公路运输企业服务水平的硬性标准,因此,通过实现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更加及时、安全、准确的进行运输就是关键。采用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当遇到安全问题时,客户也能够在最及时的情况下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找到问题所在,并实现企业的相关补救措施。

二、实现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

1.构件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评估机制体制

在公路运输企业当中,其形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不成熟,相关经验较少,以及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公路运输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件,形成相关的信息化评估机制体制。通过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系统检测,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公路运输企业当中所采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公路运输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意图建立更加有效和完备的系统评估机制体制,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系统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也才能够促进公路运输行业实现信息化建设。

2.构建完善信息化管理运输网络系统

如今,我国的大部分公路运输企业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网络都是企业内部的,往往对运输业务本身更加重视,却没有将企业影响因素考虑在内。然而,企业经营战略与运输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公路运输企业要建立起关联性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对影响公路运输经济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

客户服务体系的完整性是衡量公路运输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只有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公路运输经济才能够获得真正发展。因此,公路运输企业要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结束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农村经济管理;应用

1引言

农业在我们国家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的发展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农村的经济管理受限于很多方面,致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就大大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了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就要增加信息化手段的使用面积,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当下我们国家农村开展的一些经济管理过程中因为受到很多原因这影响,致使经济管理的工作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管理质量水平比较低下,严重地存在一些不透明现象,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就要把信息化的手段合理地应用在管理工作当中,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现科学管理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传统的管理方式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已经远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更大程度地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让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化,否则在实际的监督和查询过程中就会存在着严重的管理不透明现象,这样的话利益相关的人员就很难去了解真实的管理情况。除此之外,使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法在操作上来讲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在核算的时候也非常烦琐,人工操作就难免会增加发生错误的概率,这就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信息化手段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去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促使农村经济水平增长。

3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存在的不足

我们把信息化手段用在农村经济管理上这一段时间往往会面临着许多问题。网络基础设备建设缺失,或者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开通有线网络和卫星网络,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信息化手段不能很好地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基础的建设中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之下,致使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之后他们没能够将信息化手段很好地利用上,也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如何有效的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

4.1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增加农村宽带建设的投资。信息化手段的基础就是基础网络,具体的就是宽带网络的运营商,因此宽带网络的运营商要得到该地区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才能够很好地建设宽带网络。第二是要加强最新的额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地广人稀这一特性,从人口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口的特点是密度比较小。所以在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就要将以上的特点进行深度的探析,同时为了能够减小网络建设的资金成本并提高网络的上下行速率和稳定程度就要加强最新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使用,也要使用有线网络去有效地减小建设成本,从而去给农村村民们创造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连接网络,也能给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普及打下很好的基础。第三点就是政府要在运营商运营农村宽带网络这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在资金以及政策补贴这一方面加大力度,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居民使用宽带网络的成本,保证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便加快农村经济管理向信息化道路上靠拢的脚步。4.2加大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为了能够保证信息化手段在这其中有着合理的运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让信息化手段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这就要从当下,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来进入,加大力度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处在一个持续更新的状态下,同时也要把更加完善的信息化手段科学的应用在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这样才能够给未来农村经济管理的效果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在把信息化手段应用在农村经济管理当中的时候,对智能手机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进行普及,同时也要提高对开发基于移动网络的农村经济管理应用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信息化手段落实在农村经济管理当中。4.3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我们把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在农村经济管理当中的时候,为了能够明显地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量水平,就要保证信息技术人员有着足够强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更好的使用。而现阶段了我国比较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先有的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也不够高,所以就要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各方面素质,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给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并且要定期对于这些农村信息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对农村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在财务软件操作以及一些其他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这样当有关人员在使用财务软件的时候会更加得心应手,才能够给信息化手段之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保障。

5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手段对农村的经济管理以及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且长远的作用。伴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但是由于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质量远不达标。所以我们为了能够让信息化手段科学的运用在农村经济管理当中,就要因地制宜,使用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来处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王飞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经贸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信息化农业经济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能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此应用能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知识性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其二是能为农业科研发展培育人才,并能通过信息化管理显著提升农业科研、加快知识传播,进而为培育农业科研人才提供帮助。其三是能增加农业方面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信息化管理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方面的经济收入,从而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工作重点,农业信息化是重中之重。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的经济繁荣、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当前我国信息的采集渠道较单一,未能全面覆盖所需的采集点,这样的农业信息就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由此形成了信息孤岛,浪费了投资信息化的经济效益。由于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未能对外国农业信息进行采集,因此也就无法与国际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所充分利用,与外国相关行业更无法达成战略合作。

(二)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型关键阶段,人们已意识到,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对发展知识农业,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有强大的推动力;但目前的信息化只有成为一个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的升级;也只有成为一门学科,才能推动农业科研的进步;只有成为一种资源,才能按市场机制来配置农业资源。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较落后。世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对政府行政职能的检验。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应从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到市场服务主体,这样才能强化对农副产品的预测与分析,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变成政府引导农业产业调整的引擎;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必将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队伍薄弱。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农业信息化建设真正意思上的实现,才能让市场按需求配置农业资源,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农民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队伍薄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从业基础农业信号化人员多数为非专业出身,未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与指导;二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农业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多数农民没有得到正规指导培训,对计算机知识并不了解,操作能力也较差。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议

(一)对农业信息资源要科学规划,建立起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农村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以及农业监测预警系统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要发展农业信息化,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资源:

1、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

2、要能实现信息采集与交换,需建立起稳定的现代农业信息收集的渠道。

3、开拓国外农产品经营生产的信息源,要用国际化数据库来检验信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在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和农业信息市场服务系统联合起来,为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引领了正确的方向,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二)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农业信息的综合平台服务建设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既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要采取有力、积极主动的方法措施,从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和技术多方面培育人才,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倡导集体、企业、个人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出一支适应国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所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没有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就没有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健全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对此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启动专项资金,从资金投入来加快扶持的力度,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推波助澜。因此只要领导到位,措施得力,才能保证资金到位,进而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成为政府承担的职责。此外政府可统一领导各方面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区域、各行业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是由培训转岗到现任岗位,并不具备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只能从事信息资源采集与等较简单的工作,当农业信息无法深度开发时,就造成大量了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地影响农经管理工作。因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农业科研管理的水平,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农业管理手段及农业管理内涵,这都需要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素质方面的培训,农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尽量将农民集中开设农业信息化的课程,有条件地进行上门指导工作,让农民整体素质得到较快提高,让信息化知识水平能得到普及,进而提高农民信息运用方面的能力。总的来说,其一是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推进对农业经济信息教育。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可全面提升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不定期的培训可提高农业经营者的认识农业信息、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其二是要充分调动县乡农业技术学员的作用,发展扩充服务队伍。提升农业经济信息人员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地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强化对基层农业经济信息人员的培训。其三是打造培养一批复合人才,既懂农业经济管理又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才,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质量,这有这样才能为农业生产、为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就青岛市的楼宇经济来说,实现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对全部楼宇基础设施情况、招商情况、经营状况等信息的把握,而且通过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可以清晰、准确、及时的反映出动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一方面全面掌握了区域经济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利支撑,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就青岛市市南区的经济信息化建设来看,在其找准切入口并建立了良好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化数据系统实现了对市南区全部楼宇与企业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对其所包含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包括对区域内人才的储备信息、就业信息、社区建设信息及安全生产信息等等。使信息化数据系统在信息范围上更加广泛,满足楼宇城区建设的要求。其次,建设对外公开信息平台。实现经济信息平台的公开化,满足人们的信息或者是信息访问等需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交流,而消费者则可以在此平台上了解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三,进行对电子商务多种形式的完善,在网上实现业务的审批、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等,这使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到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建设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所在。最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此来实现虽然在不同管理权限之下,但是街道办事处或机关部门依然可以共同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资金建设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除了在人力资源上有所保障,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对资金予以合理的使用,尽量实现最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之后,还要做到对其后期维护方面资金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二)技术在系统化的信息化工程中,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管理都是其核心重点,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不仅需要大量借助专业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力量,而且还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三)安全由于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被应用在经济领域,因此会涉及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到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三、结束语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案例分析法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9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单独列于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下。随着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内容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面向经济管理专业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与研究生开设信息经济学课程。近年来,我国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信息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了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并能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教学的定义在百度百科中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效果,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经济学学科本身,实际存在着体系松散、内容抽象的特点导致了信息经济学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个难题,如何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科的总体框架,从微观角度掌握具体的应用,就需要我们结合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的新思路。

1 信息经济学“教”与“学”的难题

1.1 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丰富,教学体系松散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现将国内主要研究代表人物的观点整理后概况如下:国内用博弈论来研究信息经济学的第一人张维迎在他的著作《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提到的信息经济学内容有:非合作博弈理论、委托理论、逆向选择和信号传递。这些都是从博弈角度展开的研究。经济学家乌家培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从讨论不确定性、风险和信息三个最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开展对委托与激励、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信号发送与信息甄别、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等四类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讨论,最后,在些基础上对信息市场与信息经济理论进行讨论,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归。陈禹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五个方面:研究市场信息经济效用、研究信息系统经济、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试方法、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研究国际信息经济理论,特别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统计决策理论、技术不确定性理论及信息社会假设和信息竞争优势假设构成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一。武汉大学的马费成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了四大方面: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这四个方面基本囊括了信息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强调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结构与规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

纵观以上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在学科体系上的相对松散,针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基础,又要求具备相当的数学功底,如果侧重某一理论进行讲授会使学科体系缺乏完整性;如果面面俱到,那么每个部分就只能介绍最主要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连贯性。因此想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全面掌握信息经济学的结构体系,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1.2 信息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落后

适用于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都会结合学生与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学习法等,而信息经济学课程在相对较少的学习时间里,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将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基本理论的最佳途径。信息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互动性较少, 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通常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从而导致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有挫败感。案例教学法尽管是经济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但就信息经济学而言,即使使用有时也难以找到切题的案例;同时,就有的教学内容本身来讲,例如博弈论等抽象的数学模型,本身就难以转化为生动的实例;再例如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就更难以用实践加以说明。同时学生也会迷茫于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教学可想而知会偏离预计的目标和效果。

2 信息经济学“教”与“学”的新思路

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你只需要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结合信息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面对信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与“学”两方面尽快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达到教学目标,普及信息经济学的知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摆脱这门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因此从应用性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与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的根本手段。以下从应用性角度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CL)。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主要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信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也要提高学生间的互动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合作完成,在此期间,遇到问题可与老师与同组成员进行时时交流。

2)问题导向学习(PBL)。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目前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透过简单的生活实例,藉由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教改都朝著这个方向来进行。在信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PBL 教学法,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了引导者、指导者,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学生们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学习意识不断的增强,遇到具体问题可以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在解决问题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真实可靠地评价。PBL 教学方法集合了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根据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分析实际经济现象,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实现的平台。

3)案例分析法(CAM)。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这是经济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选择相关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扩展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罗伯特·弗兰克教授通过康奈尔大学开办的“严谨写作”项目获得启发,在他教授的“博物经济学”课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并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形成短为考核依据之一,这些短文也成为他日后课程中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打破了经济学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下去,成为经济学的“粉丝”。

4)引路者(Pathfinder)。“引路者”是美国图书情报学教学单位在讲授“参考工具书”课程时设计的一种辅的综合练习。“引路者”就是为读者获得某一专题研究资料指明途径。具体地说, 这一练习是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即由学生各自选定一个专题, 在随后的一个学期中, 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围绕其选题, 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书, 并在课程结束时整理成书面的专题检索报告, 这种报告可作为引导对此专题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查检文献的指南。 信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可以借鉴“引路者”的思想,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一个目标,并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自行拟定一个选题,通过丰富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内容,灵活运用经济学方法来解释其中的经济学奥秘,最后形成一相关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师时时互动,并将阶段性任务在课堂或是以小结的形式定期总结汇报。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 结语

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教”与“学”的水平,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从“教”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学习,成为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具备深厚经济学功底的高水平专业教师,保证信息经济学知识教授过程中的完整性, 勇于改革与创新,完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教师更大的学习空间,积极组织教师进修深造,与兄弟院校加强合作与往来,加大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与步骤进而引导学生学习。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要有特点,有水平,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有效应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能主动的探求其中知识的乐趣;学生的“学”要积极,有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与知识,灵活高效地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能通过报告与短文的形式成为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方厚政.信息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信息界,2012(03):52.

[2] baike.省略/view/296035.htm[2012-6-22].

[3]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 马费成.信息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 曹文文,路剑,王印华,刘妍. 信息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5):794.

[7] 罗伯特·弗兰克著,闾佳译.牛奶可乐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 baike.省略/view/1367636.htm[2012-6-22].

[9] 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论PBL 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8):67.

[10] baike.省略/view/3041024.htm[2012-6-25].

[11] 华薇娜.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贯穿“引路者”练习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2):59.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经济学 图书馆学

【论文摘要】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对图书馆学的内容进行指导,从而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深化,研究的对象扩大,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

一、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渊源关系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1919年索尔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的《资本的性质》(1919)中关于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的论述。经过近四十年,许多的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雅各布·马夏克(Jacobs Marschak)于1959年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学知识。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学术进展大致分为五大领域,针对其中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内也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和讨论。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向相关学科发展和渗透,图书馆学也不例外,二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发展。

信息经济社会中,图书馆不仅是图书文献的收藏地,更是知识、信息加工和传播的场所,并通过进化和自我完善在信息经济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图书馆已成为知识高度密集的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扩大了其研究的对象,深化了研究的内容。

信息经济学的确立和发展为图书馆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变革。图书馆学需要研究数字化、网络化等因素给图书馆本质、属性、基本矛盾、发展规律、职能等诸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并继续探索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以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全局。信息经济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此外,图书馆作为信息经济产业中的一个部类,其发展规律和实践的理论——图书馆学与信息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图书馆学教学单位纷纷将图书馆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学系,信息经济学也出现在信息管理学系的课堂上。信息经济学是经济科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延续,是对经济学基本问题在新的社会与技术环境中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图书馆学专业来说它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二、有关信息经济学理论简介

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的理论进行探讨: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概念,源自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 Akerlof)于1970年提出的非对称信息论。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非对称信息论认为:(1)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一方处于信息优势,相对方则处于信息劣势;(2)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上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

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引起了对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信息不对称有哪些表现、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有什么影响、图书馆如何降低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其负面影响,等等。随着这一研究不断深入,对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如何消除图书馆读者与管理人员、采购部门与书商、图书馆管理层与职工、图书馆与系资料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则是新时期搞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信号理论

1973年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r)提出信号理论。信号理论就是研究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信号理论主要将讨论这样的一种情况,拥有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使用能够为公众观察到的“信号”,向不拥有信息的一方可信地传递私有信息。

3.搜寻理论

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发表《信息经济学》,此文清晰的说明信息不完全是较信息完全更为一般的现象,这篇论文是搜寻理论的奠基性作品。搜寻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搜寻是有成本的,并且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搜寻收益却不是简单地收益递减,而是在开始的一段搜寻时间内收益递增,然后才开始收益递减。对于图书馆日常的查新工作,就是一种对信息的搜寻、判断,正因为搜寻的成本是递增的,所以进行有偿服务是必要的。

三、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和指导

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使图书馆学者面对图书馆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了新的科学研究。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深化,研究的对象扩大,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基于信息经济学和图书馆学理论的新视角和丰富的数据分析结果,必须对图书馆的角色、服务模式及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

1.有偿服务研究的深化

从图书馆学中探讨的有偿服务问题看,是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有偿服务,一类是“创收”性质的服务,如出租图书馆馆舍门面,变图书馆为“租书馆”等等,不论是权宜之计,还是单位的行为,都是得不到科学的解释的。这类有偿服务背离了图书馆的宗旨,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同行们的批评,它是离开了图书馆本身的业务建设而外加到图书馆身上的,不是面对信息时代,也不符合发展图书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这一伟大宗旨。另一类是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有偿服务,它是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现代各类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管理上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三种模式,即无偿服务的“馆藏模式”、以市场化的有偿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和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但以后者为主的“服务模式”(如学校图书馆是在做好为本校师生免费服务的前提下,向社会、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它们的共同点是以馆藏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信息经济学的影响和渗透为图书馆有偿服务的探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如信息的供求理论、用户的偏好、信息价格的弹性理论、信息的环境等,使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序有效地发展,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将是图书馆信息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前提下,根据各自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制定“因馆制宜”的发展战略规划。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服务完全具有商品属性。而信息服务作为一种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级服务形式,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更大,因此,完全有理由通过服务收取报酬。有偿信息服务=有偿信息+有偿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性的资产本身将贬值,知识的处理和服务将增值,而信息的有偿服务则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它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图书馆学则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对有偿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如有人认为三类信息应区别对待:对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信息(商贸、投资、金融、企业经济、娱乐等),可体现“经济效益”原则,开展有偿服务;对公益性信息(气象、自然资源、人口等)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应体现“社会效益”原则,开展无偿服务;第三类是保密性信息,绝对不能从事商业开发。

因此,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随着信息时代的已经到来,知识性的资产本身将贬值,知识的处理和服务将增值,信息的有偿服务将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作为公益事业性质的图书馆,所有业务的开展仅靠国家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服务不但是信息经济学和图书馆学发展所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它能更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图书馆工作基本原则的增补

图书馆学中提出的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原则,如:读者第一,以服务工作为中心,为利用而藏书等等,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但在新形势下就需要增补新的内容。

首先,图书馆的基本矛盾已从“借阅需求与文献提供”发展到“读者用户的信息、文献需求与信息处理、信息服务、文献提供”的矛盾。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既然有为有偿服务付酬的用户,那么读者第一就应扩大为读者和用户,以服务工作为中心中就应包括有偿服务。

其次,在有偿服务得到肯定的条件下,应提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还应根据各类不同图书馆及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制定“因馆制宜”的原则。

第三,根据国际图联提出的主题“变革的挑战:图书馆与经济发展”,应提出图书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图书馆工作除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应突出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符合图书馆与社会发展规律的。

3.信息经济学的渗透加快了图书馆数字化、现代化的步伐

信息经济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宽松的信息网络环境,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服务手段。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产业的一个部类。基于这样的理念,图书馆应该加强联盟合作、加快数字化进程、更新服务手段、改革管理机制、保障读者权利等方面的综合建设。图书馆要适应信息经济的大环境,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开拓良好的空间。着力加强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确保图书馆在知识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过程中的集散中心地位。

图书馆学认为:文献资源开发是传统的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产品,信息资源开发则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图书馆已经从单一的图书保管者迈出了服务本位信息提供者的步伐,从局域服务走到开放服务,工作中心由书本转移到人,在信息传递和咨询及整个图书馆业务环节上都贯穿了人本位的思想。

4.图书馆学概念的更新和引进

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是一种商品,这一概念已进入图书馆学的理论之中。因此,参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图书馆的某些文献信息资源的生产、购买、传播等过程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促进图书馆学中某些概念的更新和引进信息经济学的某些概念。如“文献”已超越了原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献资料的范围,包括传统的印刷型出版物和非印刷型的现代出版物(如用磁带、光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保存的电子出版物),而且文献还可以上网络。又如为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像信息商品、信息商品价格、信息营销、信息市场……等信息经济学的概念也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图书馆学中。引进新概念是为了借鉴,以便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加以研究。

以上所述只是几个方面,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丰富,对研究领域广泛的图书馆学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应该指出的是,碰撞的火花使图书馆学的研究开阔了视野,调整了思路,但并未消除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图书馆现象的特殊矛盾性。图书馆学突出了文献类型信息的研究和管理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即使那些对图书馆形成挑战的社会信息管理和咨询机构,其主要信息来源也是离不开图书馆的。图书馆学研究既不能丢弃核心内容,也不能固步自封。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谢康,等.信息经济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任群.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契合与碰撞[J].农业网络信息,2008(5):97-99.

[3]张文惠.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8,8(8):161-163.

[4]马忠庚.关于信息经济环境中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61-63.

[5]柯平,洪秋兰.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4)(总第62期):6-11.

[6]李渡.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发展战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l)(总第137):8-10.

[7]李仲良.试析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J].情报资料工作,2007(2):10-13.

[8]闫月香,征玉莲.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74-77.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对图书馆学的内容进行指导,从而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深化,研究的对象扩大,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

一、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渊源关系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1919年索尔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的《资本的性质》(1919)中关于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的论述。经过近四十年,许多的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雅各布·马夏克(Jacobs Marschak)于1959年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学知识。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学术进展大致分为五大领域,针对其中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内也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和讨论。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向相关学科发展和渗透,图书馆学也不例外,二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发展。

信息经济社会中,图书馆不仅是图书文献的收藏地,更是知识、信息加工和传播的场所,并通过进化和自我完善在信息经济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图书馆已成为知识高度密集的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扩大了其研究的对象,深化了研究的内容。

信息经济学的确立和发展为图书馆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变革。图书馆学需要研究数字化、网络化等因素给图书馆本质、属性、基本矛盾、发展规律、职能等诸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并继续探索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以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全局。信息经济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此外,图书馆作为信息经济产业中的一个部类,其发展规律和实践的理论——图书馆学与信息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图书馆学教学单位纷纷将图书馆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学系,信息经济学也出现在信息管理学系的课堂上。信息经济学是经济科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延续,是对经济学基本问题在新的社会与技术环境中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图书馆学专业来说它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二、有关信息经济学理论简介

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的理论进行探讨: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概念,源自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 Akerlof)于1970年提出的非对称信息论。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非对称信息论认为:(1)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一方处于信息优势,相对方则处于信息劣势;(2)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上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

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引起了对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信息不对称有哪些表现、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有什么影响、图书馆如何降低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其负面影响,等等。随着这一研究不断深入,对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如何消除图书馆读者与管理人员、采购部门与书商、图书馆管理层与职工、图书馆与系资料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则是新时期搞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信号理论

1973年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r)提出信号理论。信号理论就是研究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信号理论主要将讨论这样的一种情况,拥有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使用能够为公众观察到的“信号”,向不拥有信息的一方可信地传递私有信息。

3.搜寻理论

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发表《信息经济学》,此文清晰的说明信息不完全是较信息完全更为一般的现象,这篇论文是搜寻理论的奠基性作品。搜寻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搜寻是有成本的,并且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搜寻收益却不是简单地收益递减,而是在开始的一段搜寻时间内收益递增,然后才开始收益递减。对于图书馆日常的查新工作,就是一种对信息的搜寻、判断,正因为搜寻的成本是递增的,所以进行有偿服务是必要的。

三、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和指导

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使图书馆学者面对图书馆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了新的科学研究。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深化,研究的对象扩大,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基于信息经济学和图书馆学理论的新视角和丰富的数据分析结果,必须对图书馆的角色、服务模式及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

1.有偿服务研究的深化

从图书馆学中探讨的有偿服务问题看,是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有偿服务,一类是“创收”性质的服务,如出租图书馆馆舍门面,变图书馆为“租书馆”等等,不论是权宜之计,还是单位的行为,都是得不到科学的解释的。这类有偿服务背离了图书馆的宗旨,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同行们的批评,它是离开了图书馆本身的业务建设而外加到图书馆身上的,不是面对信息时代,也不符合发展图书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这一伟大宗旨。另一类是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有偿服务,它是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现代各类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管理上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三种模式,即无偿服务的“馆藏模式”、以市场化的有偿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和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但以后者为主的“服务模式”(如学校图书馆是在做好为本校师生免费服务的前提下,向社会、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它们的共同点是以馆藏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信息经济学的影响和渗透为图书馆有偿服务的探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如信息的供求理论、用户的偏好、信息价格的弹性理论、信息的环境等,使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序有效地发展,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将是图书馆信息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前提下,根据各自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制定“因馆制宜”的发展战略规划。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服务完全具有商品属性。而信息服务作为一种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级服务形式,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更大,因此,完全有理由通过服务收取报酬。有偿信息服务=有偿信息+有偿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性的资产本身将贬值,知识的处理和服务将增值,而信息的有偿服务则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它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图书馆学则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对有偿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如有人认为三类信息应区别对待:对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信息(商贸、投资、金融、企业经济、娱乐等),可体现“经济效益”原则,开展有偿服务;对公益性信息(气象、自然资源、人口等)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应体现“社会效益”原则,开展无偿服务;第三类是保密性信息,绝对不能从事商业开发。

因此,信息经济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随着信息时代的已经到来,知识性的资产本身将贬值,知识的处理和服务将增值,信息的有偿服务将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作为公益事业性质的图书馆,所有业务的开展仅靠国家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服务不但是信息经济学和图书馆学发展所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它能更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图书馆工作基本原则的增补

图书馆学中提出的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原则,如:读者第一,以服务工作为中心,为利用而藏书等等,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但在新形势下就需要增补新的内容。

首先,图书馆的基本矛盾已从“借阅需求与文献提供”发展到“读者用户的信息、文献需求与信息处理、信息服务、文献提供”的矛盾。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既然有为有偿服务付酬的用户,那么读者第一就应扩大为读者和用户,以服务工作为中心中就应包括有偿服务。

其次,在有偿服务得到肯定的条件下,应提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还应根据各类不同图书馆及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制定“因馆制宜”的原则。

第三,根据国际图联提出的主题“变革的挑战:图书馆与经济发展”,应提出图书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图书馆工作除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应突出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符合图书馆与社会发展规律的。

3.信息经济学的渗透加快了图书馆数字化、现代化的步伐

信息经济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宽松的信息网络环境,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服务手段。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产业的一个部类。基于这样的理念,图书馆应该加强联盟合作、加快数字化进程、更新服务手段、改革管理机制、保障读者权利等方面的综合建设。图书馆要适应信息经济的大环境,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开拓良好的空间。着力加强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确保图书馆在知识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过程中的集散中心地位。

图书馆学认为:文献资源开发是传统的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产品,信息资源开发则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图书馆已经从单一的图书保管者迈出了服务本位信息提供者的步伐,从局域服务走到开放服务,工作中心由书本转移到人,在信息传递和咨询及整个图书馆业务环节上都贯穿了人本位的思想。

4.图书馆学概念的更新和引进

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是一种商品,这一概念已进入图书馆学的理论之中。因此,参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图书馆的某些文献信息资源的生产、购买、传播等过程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促进图书馆学中某些概念的更新和引进信息经济学的某些概念。如“文献”已超越了原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献资料的范围,包括传统的印刷型出版物和非印刷型的现代出版物(如用磁带、光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保存的电子出版物),而且文献还可以上网络。又如为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像信息商品、信息商品价格、信息营销、信息市场……等信息经济学的概念也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图书馆学中。引进新概念是为了借鉴,以便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加以研究。

以上所述只是几个方面,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丰富,对研究领域广泛的图书馆学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应该指出的是,碰撞的火花使图书馆学的研究开阔了视野,调整了思路,但并未消除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图书馆现象的特殊矛盾性。图书馆学突出了文献类型信息的研究和管理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即使那些对图书馆形成挑战的社会信息管理和咨询机构,其主要信息来源也是离不开图书馆的。图书馆学研究既不能丢弃核心内容,也不能固步自封。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谢康,等.信息经济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任群.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契合与碰撞[J].农业网络信息,2008(5):97-99.

[3]张文惠.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8,8(8):161-163.

[4]马忠庚.关于信息经济环境中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61-63.

[5]柯平,洪秋兰.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4)(总第62期):6-11.

[6]李渡.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发展战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l)(总第137):8-10.

[7]李仲良.试析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J].情报资料工作,2007(2):10-13.

[8]闫月香,征玉莲.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