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87-02

一、引言

高校后勤集团,是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从原高校后勤系统整体剥离出来组建而成的后勤实体经营单位。高校后勤集团作为高校育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仅要满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其经营管理活动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其总体目标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高校后勤集团的资产绝大部分是体制改革后由高校采用投资划拨等方式转移过来的,其生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校内市场。高校后勤集团由于长期奉行“微利服务、保本经营”的策略,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缺少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继续投入,以致后勤集团始终离不开国家和高校的扶持;二是后勤集团员工薪金收入难以达到高校员工整体的增长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堪忧。因此,高校要真正实现后勤社会化,除了在资金、政策方面对后勤集团进行倾斜外,还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人力资源队伍基本由原后勤职工、学校其他部门分流职工、后勤自行招聘的非正式人员等构成。他们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服务的任务,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就现实状况而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仍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后勤职工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后勤改革发展的要求。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在体制上已基本完成,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型管理模式影响,高校后勤集团职工中有很多人仍然沉浸在传统思想、传统观点、传统思维的模式中,不能正确定位。部分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竞争观念和危机感,容易满足现状, “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高校后勤集团人员负担沉重。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过多是高校后勤集团人员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一是过去学校安置职工家属;二是原劳动服务公司形成的集体所有制职工;三是部队转业人员及“农转非”安置职工;四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向后勤流动的富余人员。由于这些历史原因,高校后勤集团普遍存在事业编制过多,职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给后勤集团带来沉重的人员负担。

3.高校后勤集团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近年引进、招聘的人员都是面向教学、科研岗位以及关键的管理岗位,后勤岗位正式职工的招收几乎没有。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后勤集团职工年龄偏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低,人员以普通工人为主,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多数技术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还未达到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后勤职工队伍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严重制约了后勤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滞后。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和劳资管理,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理论和运用缺乏认识和理解。虽然大家都意识到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吸引人才、配置人才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者没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利弊、决定取舍,决策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特别是在人员调配、干部使用及考核等重大事项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外聘员工的招聘使用上临时观念严重,缺乏长远规划,员工归属感不强,影响了后勤企业的凝聚力。

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运用不到位。大部分高校后勤集团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这部分职能由学校人事部门代为管理。有一些高校虽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从事的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工作,管理手段简单陈旧,注重人与事的管理,忽视员工的各种需求。对人的管理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受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岗位分析、薪酬设计、生涯规划等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履行。

3.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许多高校后勤集团的薪酬设计还依然停留在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体系中,没有建立企业化的薪酬体系,激励手段单一,激励作用不突出。在编员工的工资大多仍按照事业单位薪资制度执行,仅在岗位工资和奖金上略微有所区别,但缺乏量化指标。在编员工和外聘员工收入差距很大。由于薪酬体系缺乏吸引力,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本应是后勤企业发展中坚力量的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都难以留住,纷纷要求向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岗位流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真正实施,劳动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临时工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

4.忽视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员工个人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高校后勤集团仅仅把对员工的培训开发看成一种成本支出,部分后勤集团管理者只重视人才使用,不重视培训提高,甚至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是员工个人的事,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对基层员工技能培训投入少,用于管理人员学历培训多;即兴安排的多,系统规划的少。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的匮乏使得后勤企业把握市场的能力大打折扣。

四、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后勤集团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打破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式,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观念。一是要树立公平的观念。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使员工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在实行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的动态转换用人机制和竞争上岗机制过程中,体现公开、公正、透明。二是要树立竞争的观念。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为激励职工的工作潜能,高校后勤集团必须实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并把竞争机制贯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有些岗位可以面向全校以及社会公开招聘,形成人才的优选机制。三是要树立人本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员工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在企业目标的引导下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是高校后勤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高校后勤集团要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选配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专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开发学习、培训和交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工作。

2.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员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加上高校扩招带来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逐年提高,而从事后勤服务的员工工资、津贴等福利要靠后勤集团经营业绩的提升而改善,薪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后勤员工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要改变目前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人才观,在用人问题上要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建立全员聘任制,建立员工保障体系;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充分重视核心员工队伍建设,根据其特点和专长,合理安排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特别是在紧缺人才引进方面,要理顺与学校人事部门的关系,创新现有的用人政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仅做到感情留人,更要做到条件留人、待遇留人,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并适应后勤管理特点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全方位的考核办法,提升考核价值;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的准确性;将业绩考核与员工利益相挂钩,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逐步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要尽快脱离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分配观念,制定适合后勤企业现状的薪酬管理制。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同工同酬,通过薪酬分配对员工的贡献做出合理的评价。提高对激励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丰富激励手段,正确把握激励方向、时机、频率、程度,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不断提高后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建立学习型高校后勤集团。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培训是为了改进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和增加工作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企业行为。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以实现员工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改变,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各项任务。因此,高校后勤集团要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企业战略,把员工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方式、步骤和措施,结合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企业实际,提炼总结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方法和课程体系。传统的培训是狭义的业务技能培训,现代的员工培训是广义的全面培训,其方式有: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文化知识学习、管理知识学习及各种非正式教育。培训内容除业务技能外,还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后勤文化教育等方面。通过全面培训,一方面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后勤企业占领市场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后勤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五、结语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关键。高校除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要对后勤集团倾斜外,必须对后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使后勤集团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断推动社会化改革进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维德,董临平.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 刘志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6).

[4] 赵界欢.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重在理念创新[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2).

[5] 姚科峰等.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华东经济管理,2005(8).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推进,高校必须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确保学校资产顺利实现保值增值,健康流转和效益提高。本文从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的现状入手,探讨如何加强对后勤资产的管理,以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并对社会和高校从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改变过去由国家和学校把后勤全包下来,实行不计成本的无偿服务、封闭性的自我服务体系,加强后勤管理的自主性和市场化运行,逐步由主要靠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向主要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转换;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要求,使后勤及早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经营服务实体。运用各种优惠的培育和扶持政策,增强学校后勤管理活动的活力和生命力,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并实现社会化的目标。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出一条既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保证国有资产顺利实现保值增值,又能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序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与后勤社会化相匹配的资产管理体制。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产权模糊,职责不清。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讲,合理、科学、清晰的产权机制,能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潜在的智慧,使企业能准确、及时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并能有效抓住市场机会。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但以住的改革多以经济承包形式为主,负盈不负亏,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不清晰,后勤实体与学校双方的职责、任务、分工理论上能分清,实际上难以分清,更难以操作。学校与后勤之间没有明确的产权边界界定,学校后勤在不具备产权资格的条件下履行并承担产权主体的义务,从而导致学校后勤部门利益实体不明,学校后勤缺乏独立经营的资格和条件。后勤社会化是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后勤实体脱离学校母体的过程中,划归给实体的资产产权不清,资产的权属关系不明,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导致经营实体的核算失实,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其经营成本,有关资产收益的财务指标也无从考核,学校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会变得更加弱化,无法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保值,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效益低。后勤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或不交使用费,固定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由于财务监督和管理明显滞后,决策失误和运营水平低下等原因,高校后勤实体普遍存在经济效益偏低现象,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在后勤集团的经营管理中,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财务人员素质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大都未提折旧,仍按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操作。一些已具备提折旧的单位也不提或少提折旧,使维修和补偿措施不到位,利润虚增,资产耗损得不到补偿,结果导致资产消耗的补偿严重不足,往往只有投入,产出很少,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通过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和配置,目前的后勤集团在很大程度具有相当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后勤集团现有资源能否由后勤集团自由配置;学校如何对资源核算;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方法;后勤集团固定资产增值部分归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后勤集团对资源的优化与配置,而作为企业的后勤集团面对这些问题,同时在经营管理服务中,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就使后勤集团在资源管理上缺少明确方向。

(三)思想观念滞后,后勤企业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相冲突。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营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很多后勤企业还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成一家自主经营公司,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学校直接任命后勤企业的干部,由学校确定后勤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并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仍然眷恋无优无虑吃大锅饭的日子,独立走路的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稳定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前进的步伐。

(四)学校后勤负担沉重,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学校后勤实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后,原有职工安置任务一般由学校后勤实体承担,不仅要承担政策性很强的工资,还要承担政策性费用,如房贴、公积金、职工失业保险、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项开支,造成后勤职工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原有职工属于安置就业,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多年形成的“旱涝保收”的大锅饭等陈旧观念的影响,使后勤职工不能适用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出现职工分流难度较大,加大了学校后勤在经营活动中的成本支出。同时学校后勤急需的高层次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由于收入在学校整体水平上偏低不能引进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社会化进程。[1]

(五)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承包制不是一种规范的经济体制,仍然是校企不分,学校方既是运动员,又是制裁员,还是规范的制定者和修改者,权责不对称,易使后勤服务实体消极营运,实施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

二、加强后勤资产清查和评估工作,为两权分离打好基础

由于高校后勤原来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国家是高校后勤投资的唯一主体,后勤拥有的资产,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和经费来源(购置、赠送、自筹、调拨)均是国有资产。后勤资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房屋(包括公共环境)设施;②行政办公设备;③家具设备;④汽车设备;⑤锅炉、供气、供电、供水、冷藏及节能设备;⑥通讯、邮件收发设施、设备;⑦炊事设备;⑧电梯设备;⑨其他设施、设备(包括课桌椅、讲台、踏步板、垃圾房设施、疏通地下水道设备等);⑩库存材料;11流动资金。上述资产长期以来在后勤部门管理使用,大多没有进行单独清理核算(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后勤进行单独核算,但不是完全的成本核算,也未整体办理企业法人执照)。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必须摸清后勤部门划入后勤集团前的家底。为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后勤集团要联合组成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具体领导、部署和组织对划入后勤集团的单位所占用及管理的资产分类进行清查。

(一)明确清查范围。由于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均不相同,不同模式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其管理及核算方式亦不相同,清产核资工作以后勤集团所属各中心为单位,组织专人或小组清产核资。以实物为准,见物登记,按照实物标牌填写清查表中有关内容,进行账、卡、物核对,将设备的来源、购置经费渠道及设备的具体用途分别填入有关栏目,价值暂按账面价值处理;对有帐无物的设备要查清原因,对清查情况作书面说明,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二)严格控制资产报废。防止一些部门为减少资产占用量突击报废固定资产和库存流动资产,对于某些设备确已年久失修丧失效能的,按学校的规定程序作报废处理。具体报废原则是:①超过耐用期,且在正常情况下确已丧失效能的;②因使用、保管不当及管理不善等人为损坏,确已丧失效能的;③虽使用功能尚可,但同类社会产品已淘汰,极少使用,且耗电、水、气、人力较大,效益极低的。

(三)通过资产清查,摸清划入后勤经营和管理的资产,分清各类资产的用途,清理资产账面价值。高校所占用的土地、房屋大多是国家无偿划拨和投资建设的,其帐面价值远低于实际应有的价值。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不计折旧的,所以高校后勤部门所占用的资金帐面原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对此,应参照资产评估体系的有关方法,对后勤集团使用的固定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资产评估核算。

1.不动产价值核算。后勤集团占用的土地为校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勤改革和社会化进程中,土地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其中用于出租的土地及作为门面经营的房屋占地,其使用价值会大大提高,因而必须进行估价核算。,应通过土地评估事务所根据一般地价核算水平核算其土地价值。

房屋价值核算则可按房屋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减去应扣的损耗。

2.可动产价值核算。在后勤仪器设备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数量少,但其价值高,占全校仪器设备总值的一半,因此在对可动产进行价值评估时,可运用ABC分类法,将可动产分为三类,其中A类为5万元以上及价值严重低估的设备,B类5000-50000元设备,C类为5000元以下设备、家具及耐用低值品;(1)A类设备的评估运用重置成本法逐个评估:A类设备评估值=重置全价×成新率-功能性损耗,其中: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总使用年限,功能性损耗——设备同现有新设备的比较功能降低值。(2)B类设备的评估按分类折旧核算:按设备的性质分为机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两类,机电设备总使用年限为15年,电子设备为8年,计算机为5年;对尚能正常使用的、其成新率不小于15%的仪器设备,经过大修或升级后,其使用年限可增加2-3年。(3)C类设备及家具评估:按一定年折旧标准进行折算。(4)对于原材料等物品,在实物清点移交的基础上,按重置成本法结算净值,作为流动资金供后勤使用或作为学校投入。三、明晰资产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

在高校后勤转制过程中,转制双方可以按实物登记或资产评估的方式界定产权关系及确定资产价值。后勤转制以后,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规范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学校可以出资者的身份,把国有资产注入后勤企业,成为企业资本;或以有偿租赁、无偿借用的方式为后勤企业使用,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继续和有效发挥学校后勤存量资产的效益。如何界定后勤服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产关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界定相对模糊,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明确界定后勤服务企业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以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阶段,对这种资产关系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学校对划归后勤服务公司的资产拥有所有权,公司对划归的资产拥有使用权”。这种初步意义的资产关系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建立:

1.划转经营。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将有关资产注入后勤企业,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而非资产在事业单位之间或内部的划拨,这是一种股权投资。因此,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资产关系不同于过去学校与行政性后勤之间的资产关系。表现在:一是权利的性质发生变化,资产已经划归公司即从学校的事业性资产转变为企业法人财产,为企业所有,学校对资产的所有权的性质转变为股权;二是权利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学校对行政后勤的资产拥有直接的管理和支配权,变为投资者的监督和收益权。

2.租赁经营。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到后勤企业,后勤集团为经营的需要租赁使用学校的资产,学校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使用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产管理关系为甲乙方租赁契约关系。具体表现为:后勤集团社会化后,学校应继续投资建设后勤服务的基础设施,如大型基建、设备;学校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评估后以契约方式租赁给后勤集团使用(房屋、大型设备等),后勤集团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向学校收取服务费,学校以折旧标准向后勤企业收取资产使用费;学校对后勤企业固定资产租赁实行优惠,部分非营利服务性资产可在初期实行零租赁;后勤集团享受租赁优惠后,在服务成本核算中固定资产折旧部分依租赁优惠程度计算,以控制重点服务项目价格、提供某些优惠服务,并逐步过渡到以成本核算为前提,改拨为付、明码标价,利润交叉补偿的全成本运作模式,逐步减少学校对后勤的投入。

3.委托管理。对不能进行经营的资产,如教室、供电、供水等资产由学校委托后勤集团管理,在托管实施时将托管部门使用的资产,交由后勤工作使用管理,学校按管理成本付给后勤集团管理费,以维持该部门的正常运转。为保证简单再生产的进行,必须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或价值保存。在托管期间,后勤集团应保证受托资产的安全,并保持资产的完整,以实物或现金归还甲方(属正常消耗的除外),保证后勤工作不间断。

上述的资产管理关系,其目的都是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培育后勤服务企业发展。但管理方式依资产关系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划转经营的资产的管理通过公司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管理关系来实现;租赁经营和委托管理的资产通过甲乙方之间的租赁契约关系来实现。

四、强化后勤服务保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强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而不是取消对学校的后勤服务。我们要改变的是大量琐碎繁杂的事务和矛盾影响学校办学精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效率的后勤运转,影响学校的办学财力。

高校后勤服务除了固有的经济属性外,必须注意其特殊的教育属性,必须强调高校后勤改革要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后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水平不高,因此,对于即使实现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来说,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对于消费水平不高的大学生群体及教职工,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需要获取投资收益和经营收益的校方和后勤集团来说,又要使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为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可参照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模式进行。[2]

1.对于后勤创办的具独立法人的企业,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把学校的后勤资产注入后勤企业,转变为企业资产,学校通过参加股东大会的形式,依照公司法规定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管理。由后勤集团按照企业计提折旧或再投资等方式完成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并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通过企业分红、派息取得利益。

2.对于满足学校对后勤服务最基本需求的非盈利或微利服务项目,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到后勤企业,学校与企业通过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向企业提供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以租赁的方式为后勤实体使用。后勤实体租赁学校资产直接目的正是为了收益。学校作为出租人所出让的使用权,也就包括了收益权。承租人在使用出租财产时应该支付租金。学校和企业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彼此独立的平等主体,学校不得参与和干预企业的管理。在租金收取与承担修缮、保值义务方面可以用两种模式操作。一是按社会通行标准,由学校向后勤集团收取租金,在扣除维修费用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后,其余额部分由学校返还后勤集团,以支持后勤集团的发展;二是在学校放弃自己权利的同时,按照民事法律活动地位平等和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后勤实体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修缮义务和国有资产的保值义务,即通过设备维修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使用,同样体现学校对后勤集团发展的支持。

3.对于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后勤服务性资产,学校与后勤集团签定协议,委托后勤集团管理维护。实行全成本负担核算办法,由学校按资产正常运行所需实际费用和人员费用等核定管理费用支付给后勤集团,以契约方式由乙方承担服务,并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招投标制。后勤经济实体要摆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方式的束缚,学校将(下转第174页)

(上接第86页)行政拨款改为按消费支付费用并取得投资和出让资产使用权收益,将暗补变为明补。

4.改变高校后勤单一的固有经济成份,向多元化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日趋完善,繁多的市场和竞争的格局必然形成。在市场信号的导向下,社会第三产业必然地向学校流入,不可避免地与后勤实体展开碰撞和竞争,后勤实体必须摆脱过去垄断经营、封闭经营带来的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的弊端,积极参与竞争。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资产、改变高校后勤单一的固有经济成份,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既有全民,也有集体、个体的,也可采用学校资金与社会资金联营、中资和外资的联营,使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多元化,这是运行机制搞活的前提条件,多方投资办后勤壮大后勤实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校情出发的原则设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改革方案要有利于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其它方面的改革,要有利于减轻学校对后勤经营的投入,要有利于调动全校教工尤其是后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要按照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有利于后勤企业发展的思想,及时研究和解决后勤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纠正失误,保证高校不断地获得更好、更完善的服务环境,并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给予自身的经济实体以适当的一段时期的保护的基础上,学校的后勤服务应对校外企业开放市场,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自身薄弱的项目入手,从事半功倍的项目入手,从长远看必然会形成社会保障的项目入手,择优、适时、适度引进,以求得更好的服务。通过也许是较残酷的竞争,促使后勤服务人员改善服务管理与经营的方式,降低成本损耗,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市场要求,使得后勤经营实体的自我调控能力日益强大,在站稳校内市场的同时,向校外延伸扩展,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真正化入社会中去,以自己的经营成果去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丰富活动形式。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一直是比较陌生的领地,为了使广大师生真正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去,我们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互相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比如在全校开展“食堂文明监督”、“校园巡视”、“评选服务标兵”、参观“放心工程”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后勤体验日”,开展“厨艺大赛”等竞赛。“食堂文明监督”、“校园巡视”活动主要是组织师生对食堂及校园环境进行巡视,巡查范围包括食堂后场加工和前场销售、校园清洁、场馆管理等内容环节,针对巡查情况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评选服务标兵”由师生直接为服务于一线的膳食、物业员工的工作进行投票和打分,评选出“最喜欢的优秀服务员”和“优秀管理员”等。参观“放心工程”和学生“后勤体验日”活动则分别组织学生参观为学校食堂提供原料的各个食品批发市场,让学生到食堂体验收银、配菜等岗位工作,使学生切身了解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劳,体会后勤工作对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对校园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和谐校园构建中来。

扩大沟通渠道。让高校师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师生和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契机。一个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只有让各类人群实现充分沟通,才能使各方面的愿望得到表达,使潜在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也才能在全校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融洽共处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发展事业的合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完善沟通协调的机制,在学校后勤部门、校团委、校学生会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每学期召开例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本学期切实可行的共建活动计划,并通过联席会议确定各自承担的责任,共同采取措施落实计划。另一方面,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也保持及时的沟通互动,按照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计划,比如在招募志愿者参与后勤管理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征求不同志愿者的兴趣,并结合后勤部门提供的服务需求岗位,对志愿要求和岗位需求不一致的做好协调和说服工作,使志愿服务得以顺利开展并持久进行,至今已有千余人次参与到活动中。

促进互帮互学。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并非只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一些领域也可以互为人师,后勤人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理论和实用知识,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后勤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学习到书本上没有教授的劳动技能。本着这一理念,我们组织成立了校后勤集团青年职工学校,聘请学校研究生会同学为后勤集团的团员青年举办公文写作、法律知识、西部支教感悟等讲座,同时利用后勤服务集团现有的场地、设备、原材料为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给参与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同学们颁发社会实践证书,这些举措既得到后勤集团员工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也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

让学校师生走进后勤、体验后勤、监督后勤并参与管理,体现了南京大学民主管理、和谐发展的思想。活动开展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促进了员工素质及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服务集团的发展,集团职工队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为主体已转变为目前以聘用人员为主体,这部分人员中个别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感,通过师生参与后勤管理,对后勤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将校园巡视、食堂文明监督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这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增进了学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的相互了解,化解了一些潜在的矛盾。比如让学生参观食品基地、参加“后勤体验日”、担任“集团工作信箱学生协管员”等活动,为他们了解后勤工作提供了渠道,也使他们亲眼目睹后勤工作人员为给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学生把所见所闻传播到其他学生中,使全校师生对后勤集团及后勤职工增进了理解,化解了很多潜在的矛盾。原来学生对食堂打卡人员的工作效率很有意见,但让学生自己体验食堂打卡工作后,他们对看似简单的打卡工作增加了了解,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能够站在后勤服务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投诉率大大降低。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改革后,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后勤(集团)从学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分离出去,作为独立核算部门的后勤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既定的价格体系制定预算方案,并按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实行收费服务。行政监督变为市场监督为保障学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稳定和流畅的经费供应。社会化前,后勤的经费是由学校预算拨付。改革以后则由后勤(集团)向接受服务的部门直接收取。资金的运作方式发生变化,监督的侧重点也随之改变。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两者间存系着行政约束关系,这种关系不能有效控制接受服务的各部门因享受免费服务而淡漠节约意识的现象发生,不知不觉中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从后勤服务的角度看,经费源源不断的供给使得后勤实体往往满足于承包的既得利益,不思考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导致整体管理水平下降[2]。改革后,后勤(集团)与各接受服务单位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市场约束”关系,提供服务者与接受服务者之间建立起“消费的选择机制”,潜在的市场驱动力逐步形成。监督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后勤(集团)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对经费使用部门提高自主理财积极性和增强节约意识成效显著。

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分散核算、各自独立模式在经济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且财务基础实力较强的中心实体,常采用分散核算、各自独立的财务管理模式。各服务中心拥有一套财务管理办法,并各自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和专门人员。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后勤集团对所属各中心财务的整体监控,不利于人、财、物力的集中调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二)集中核算和分散核算相结合模式所谓集中和分散核算结合的模式是指一部分中心(实体)的财务是在集团内部进行核算,另一部分则是在中心内部进行核算,但要接受集团财务部的监督。这种核算模式适用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得比较好,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而且财务人员对各中心经营的整个流程都能进行有效监控的公司。会计基础薄弱的后勤集团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核算。(三)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授权审批模式即中心各实体的资金、财务人员、核算和管理都进行集中管理。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授权审批”这种模式已然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3]。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促进各个社团对近期动态的了解,通过各个社团活动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积极创新内容与形式,从而增进社团活动的丰富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社团管理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校社团管理工作计划一

一、做好常规工作。

1、完善社团部的各项制度,包括对各社团的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的各项制度。

2、做好院级各社团的日常工作,包括其常规活动签到、每月活动策划书成果册、工作资料的上交、活动抵充晚自习、会员证的制作等。

3、定期更新社团部博客,让社团动态一目了然。

4、借鉴办公室“每周记事”的形式,编写每周社团快讯,促进各个社团对近期动态的了解,通过各个社团活动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积极创新内容与形式,从而增进社团活动的丰富性。

5、社团部长期资料的收集、存档与整理。

6、尝试成立社团理事会作为在社团部直接领导下的社团自治机构,由其负责学院日常的社团工作。

二、社团网络化建设。

在人文学院“学习型研究型”团委、学生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社团部必须紧跟其步伐,加快推进人文学院社团网络化建设。具体包括鹿鸣学堂博客圈、学院网站建设、社团部以及各社团的博客建设。

在网络化的日常维护方面,做到两个“及时”:①要及时上传最新资料,保证社团动态的及时更新;②做好与编辑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及时将通讯照片发表与博客、博客圈,真正实现网络化工作学习。

三、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

1、主要活动;有关上学期就想开展的“人文社团文化节”(该活动是为了展示精品社团的.风采,弘扬校园文化)积极落实开展。

2、其他活动:如开展反响不错的社团培训系列活动、社团之星评比活动等。

四、推进社团的活动常规化与制度规范化建设。

做好对各个院级社团的管理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社团活动常规化;积极创新和完善社团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各个社团(尤其是成立时间最短的艺术团)的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化发展的工作。同时要做好新社团的创建工作,并结合我院实际,在下学期积极引导建立新的社团,以丰富校园社团文化。

五、加强各个社团之间借鉴与交流,从而促进相互间的发展。

就学院内部而言,各社团发展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做好各社团之间的交流、协调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会长理事会议,相互交流经验心得;

就学校整体而言,积极开展与兄弟学院的交流工作,定期组织学院各社团会长理事到兄弟学院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社团工作水品,促进社团整体发展。

六、做好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工作

充分准备相应的与社团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说明,例如对“社团学分”作合理明晰的解释等,帮助新生更好地理解与选择相应的社团。该形式可以在新老生交流会上简短开展。

学校社团管理工作计划二

时间流逝,飞星流转。不知不觉已度过一年,我们学生社团联合会也已经4周岁了。但任时光流逝我们的工作仍不会懈怠。我相信在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天空。在上学期社团联合会的工作中我们有我们的创新、有我们的改革、有我们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本学期中我们将在不断改进自身不足的同时,继续秉承理性思考与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导和帮助我校学生社团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工作内容体系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优秀活动品牌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为开创我校学生社团百家争鸣、群芳竞艳的良好局面而不懈努力。

特拟定出今年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为基本理论,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思想,以服务学生素质拓展、服务校园文化繁荣为目标,以实现服务青年,服务大局,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促进西部发展为行动指南,以打造精品社团为重点,兼顾其他学生社团,一手抓社团活动开展,一手抓社团规范建设,将一个体系化,规范化,品牌化,网络化的社联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最终达到服务学生第二课堂的目的。

二、奋斗目标

1、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社团管理,完善社团联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为基础,树立良好的社团联办公中心的形象。

2、加强与各部门及学校社团的联系,提升社团联办公中心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3、提高社团联办公中心的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战斗力强,业务精通,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队伍;

三、具体计划和任务

为了结合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协调配合好社团联各部门的工作,使办公中心的工作有序的进行,我们做了以下安排:

1、加强干部教育。

社团干部是社团工作的主体,只有保证了社团干部队伍的先进性,才可能有社团工作的先进性。因此,开学初,我们将要把对干部的教育当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其成员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主动性、工作积极性、工作为了谁、干部的形象以及对社团和干部的正确定位上进行教育;

2)进行相关工作上的指导教育,以保证在工作上熟练,提高其效率。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办公中心作为一个组织部门,必须要有组织、有纪律。办公中心在很多方面都还不完善,因此我们务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总结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对部分没有健全的规章要健全,对不完善的制度要补充,对不合适的规定进行修改。使社团联和办公中心的管理更规范、有序。

3、加强学习与交流,创新工作思路

加强与社团联各部门之间,以及与校级、院系的社团联系;加强与团委办公室的交流,使办公中心不断进步,并健康有序的发展壮大。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1、做好今年的工作计划

2、做好第四届社团文化活动节的闭幕式

四月:1、内部进行换届选举,调整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队伍。

2、整理各社团资料,使其完善,完善社团联规章制度

五月:1、指定内部管理办法,并严格实施;

2、协助搞好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同时加强内部组织建设。

七月:1、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

2、统筹各个社团的“三下乡”活动

九月:1、拟好招新计划,完成招新工作;

2、完成各社团新同学的注册

3、制定出下学期详细计划。

十月:1、总结招新工作

2、对新社团联合会的成员进行干部培训;

十一月:1、完成第五节社团文化活动节的策划;

2、配合各部门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节;

十二月:1、整理各个社团文化活动节的总结;

2、社团联周年庆活动的开展;

3、评出社团文化活动节中的优秀社团及个人。

学校社团管理工作计划三

一、工作宗旨

协会本着“和谐、热度、求实、探索”的工作理念,做到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升、主动向前、热度大方的工作宗旨。

二、工作主题

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团联合会的具体安排,以协会发展为核心,以招收会员和满足广大会员的爱好为目标,以保证广大会员的权益为目的,以开展协会活动为手段,以稳定协会为基础,组织相关知识技能大赛和协会活动,以满足会员和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校园文明建设。

三、重点工作

1、未来两个星期内发展、招收会员

2、把协会大体框架完善起来

四、部门分配

1、会长、副会长:做好平时的日常监督管理,组织策划各部活动,学期末对会员和部长做最后评定

2、组织部:筹划协会各方面事项,负责协会日常会议准备工作,做好例会记录,以及会员档案的管理工作

3、宣传部:宣传协会活动,为活动准备文娱节目

4、外联部:负责对外联络以及校内其他协会,为活动邀请嘉宾

5、财务部:负责协会的日常开支和资金的保管。技术部:负责设备检查、维护、拆装及归类整理;专业技术指导和安全指导

6、技术部:负责设备检查、维护、拆装及归类整理;专业技术指导和安全指导

五、例会制度

协会的例会分为会员大会、会长会议、部长会议和部门会议四种。所有与会人员应严格遵守会场纪律。各种会议召开的条件背景和基本会议事务:

1、会员大会:协会的权力机关,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总结当月工作并对下月工作作出计划。

2、部长会议:由各部部长组成,每周一次,讨论协会上一周的活动和本周工作安排。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需写出书面申请,会议由专人做记录。

3、部门会议:部门会议由部长视情况决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次数,主要检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部门会议由部长主持。部门会议,部长、副部长、会员必须参加。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出席会议者,必须向部长或主管会长请示,经批准后方可不出席,否则按缺席处理。如有重大活动,可由部长临时召集召开临时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并研究工作进展。部门内部要做好会议记录。

4、各项会议要求尽量短小精干,将问题集中处理。部门会议纪录各部门应妥善保管,学期期末交组织部存档。

5、例会的出勤情况将作为考核会员干部的参评标准之一。

六、人事考核制度

为充分利用新能源燃气协会人力资源,发现优秀人才,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推动协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协会人事考核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协会评优工作。本办法所规定人事考核事项由组织部和会长会议操作,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阻扰考核工作。协会人事考核主要基于出勤情况、会议纪律、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出勤情况包括会议出勤情况和活动出勤情况)。

七、考核方面

(一)出勤情况

1、协会实行严格的出勤制考核,不能出席会议或参加活动者,须有正当理由并向各部部长请假。

2.每次活动会员到场后应首先到负责部门签到。

(二)会议纪律考核

1、协会任何人员进入会场或活动现场应先检查通讯工具是否调为振动或关机,若没有,应及时调整。

2、若出现会中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铃响,影响会议或活动秩序,一次会议或活动中同一人出现第二次类似情况,视情节而定,给予在部门大会进行通报批评

3、不得无故早退。

(三)绩效考核

协会人员必须完成协会交给的任务,若没有及时或未完成任务,给协会带来损失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处理;情况严重者直接开除出会员队伍。

(四)考核方法

会员的考核:采取干事自评、部门同事互评、所在部门部长点评,组织部的考核记录,按一定比重综合作出最后的考核评价。

部长的考核:采取所属部门评价、部长自评、其他部长互评、会长和副会长评价,组织部的考勤记录,按一定比重综合作出最后的考核评价。

对于会长、副会长的考核:采取会长、副会长自评,会长、副会长互评,各部部长评价,组织的考勤记录,按一定比重综合作出最后的考核评价。

八、档案制度

从协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协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制度,协会的各届工作成员应认真整理并妥善保管好协会的一切资料,做好协会的存档工作。暂规定从下面几方面保存协会的档案:

1、妥善保管协会会员的入会资料

2、妥善保管历任会长、部长的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

3、妥善保管历任会长、部长在职期间的工作设想书及离任工作报告

4、妥善保管协会的历次活动策划方案及活动总结

5、整理保管好会议记录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后勤社会化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34-02

一 从体制上与学校分离,建立公司制法人实体

1.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为高校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通过改革部门的管理体制,推进学校后勤工作由事业型向经济型转变;把高校后勤部门逐步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实体。因高校属于事业型单位的性质,从经费来源看,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已经包括了“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企业投资”及“家庭和个人投资”等形式,但其基本上还是以国家拨款为主、自筹为辅,由于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经费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应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将现有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和经营实体从学校分离出去,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高校承担和提供后勤服务,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后勤集团,使之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主体。

2.清查、评估学校资产,建立后勤集团公司制企业

要实行后勤集团社会化,首先要将属于后勤服务的部门,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校绿化部门、洗衣房等经营实体从学校分离出去,组建后勤集团(公司)建立公司制企业。其次将学校的资产随之分离出来,成为后勤集团的经营资产,为此必须对原学校资产进行清查、评估,由国家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在学校资产清查、确认的基础上,按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组建后勤集团,形成高校、企业、职工的利益共同体,由集团公司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在社会化初期,学校要在该集团中占控股地位,通过委派总经理、执行监事等要职,实施对集团公司的管理和监控,防止学校资产流失和减值。

3.理顺财务管理体制,改变财务拨款方式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而提出的改革措施,目前,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各高校为适应后勤发展需要,对后勤财务也采用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实行后勤社会化后,学校应逐步取消供给制的财务拨款制度,一方面,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有偿服务目标责任书,确定后勤集团服务内容和范围,核定后勤服务保障费用,学校按在校生实际人数(在校实际人数按学生处注册人数为准)和后勤服务保障费生均标准向后勤集团支付后勤服务保障费。另一方面,学校应将过去划拨各项公务费给后勤服务单位改为直接划拨到校内各二级单位,后勤集团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收取服务费;这样学校既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控制经营者,以实现学校资产利益的最大化;经营者又可以通过正确决策和有效经营履行委托经济责任,获取应得的报酬。

二 必须对后勤集团(公司)实施有效的会计控制

1.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建立账务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体制,对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后勤社会后的后勤集团首先应完全按照《公司法》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核算机构,设置会计科目、账务体系,独立核算集团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以收抵支。后勤集团财务要每月月初向学校财务处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债权债务表,使学校及时掌握后勤集团的资金、资产、盈亏、债权债务等状况。

2.学校委派会计对后勤集团财务实行监督管理

学校委派会计在后勤集团财务实行监督管理,代表学校财务处全面履行对集团会计核算业务的指导和监督,掌握会计系统的运行,监督和指导后勤集团的会计控制过程,对各项投资作出预测、预算,并作出可行性报告,提出时间价值及投资风险价值程度;加强对后勤集团会计事项及重大的交易和资产变动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预测核算和监督,及时向学校财务及校领导汇报,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对严重制约后勤社会化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不顺、资金管理分散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强化财务管理,维护高校资金与资产安全。

3.后勤集团委派核算员对集团公司的二级核算单位进行成本核算

后勤集团财务要对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即集团公司根据需要将人、财、物分配到各二级核算单位,后勤集团对二级核算单位制定经营责任目标,并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每个二级单位由后勤集团委派一名核算员,核算员是后勤集团公司委派到二级单位履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职能的财务人员,其职责是严格遵照《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对本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都要纳入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并对监督的内容负责;对违法、违规和不真实、不合理的收支行为及时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向集团财务部书面反映意见,财务部向有关领导如实反映并予以解决;负责本单位报销传递工作,报销时应持手续完整的有效票据到财务部办理报销;并于每月25日前向财务部上报本单位的有关核算报表,如实反映本单位的收支与服务经营情况。

三 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后勤集团资产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后勤集团资产的管理,学校资产后勤处定期组织人员对固定资产及设备进行清查,并按规定申请资产的报废、处置手续。集团公司委派二级单位核算员兼任本单

位的资产管理员,负责对学校托管及集团自筹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物资的登记、保管、使用情况进行明细核算,后勤集团财务要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资产减值准备金等,以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学校要通过学校财务部门或学校单独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后勤集团财务部门的审计或对监事会履行职责情况的检查实现。从性质上讲,它属于对后勤集团财务部门的再监督,对学校资产可以起到双重的作用;相对于后勤集团来说是外部审计;而对于学校来说,又带有内部审计的色彩。有了这一制度的约束,将有利于学校对后勤社会化的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起到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96-02

1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晰。

按照高校后勤的改革思路,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与市场接轨,高校后勤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即: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改革,为此,后勤集团应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然而,很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由于后勤集团所使用的资产基本上都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后勤资产常与学校其它资产交织一起难以划分,很多资产有实无帐或有帐无实,难以对后勤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评估和划转,造成了后勤资产的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不明晰,学校对经营者考核及奖罚不明晰,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法人实体的成本核算不健全。

学校与后勤以甲乙双方的形式签定执行协议,也就是用经济责任制规范后勤服务的经济活动,使用经济监控手段确定后勤服务实体的权、责、利,因此后勤财务必须按照协议的要求来执行,必须把经济责任制作监督考核的依据,即实行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财务监督。而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在财务核算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如原有的学校投入经营性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导致国有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的部分转化为上缴国家的企业所得税。

(3)资金控制不到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在资金的运用管理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筹措、投放以及利益的分配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导致管理措施不得力,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资金投向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重复性投资而造成滥用资金等现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

(4)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其触角无法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根据上述关于“客体”和“财务”的解释,财务管理的客体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二是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三是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现金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触角不能全面延伸到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和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从而导致财产经营不善、保管不好、处置不当和财务管理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5)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的效果不理想。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这种境地或标准通常可以理解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效果。

根据管理的层次和对象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取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是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还是服务最优化、效果最优化或者效率最大化?这个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显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从而造成总体目标的偏离、迷失、缺位。

高校后勤管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其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都具有复杂多样性。物业、校园绿化卫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餐饮、摊点、商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水电维修、学生公寓管理、交通运输服务管理、幼儿园管理等的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似乎也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

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正确的目标导向,不知道为了什么目标而去管理;有的甚至受到错误的目标导向的引导,认为后勤财务管理越迷糊就越能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正确目标导向的缺失下,后勤管理人员固守着“看米下锅”的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思维来进行管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致使财务管理的一些痼疾和顽症长期得不到整治和根除,财务管理的效果不佳。

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1)做好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

明晰产权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使后勤集团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前提是高校应对后勤集团使用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摸清家底,掌握后勤集团的资产、财务、债权、债务以及货币资金的存量、结构、分布及效益状况,列出明细表,形成专门的文件,办理严格的移、接手续。后勤集团可通过对设备维修或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然后运用专业方法,客观、真实地进行资产界定评估。资产评估就是对后勤集团资产价值的审查、估算、评价或鉴定,也就是说,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后勤集团的资产直接进行调查研究,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定量的和非定量的分析,鉴别出资产的优劣,正确评定和估量出后勤集团资产价值,并提出准确的评估报告。通过定期的资产评估,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剥离不良资产,发挥资产效能。通过资产评估,有助于提高后勤集团的经济实力,保证其良性循环。同时可以增强高校后勤集团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高校后勤集团成为高校新的经济增长点。

(2)逐步对后勤经济实体实行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管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

(3)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资金是企业的理财对象,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资金匮乏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公司始终保持资金充足状态,应采用科学方法对未来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确定资金需要量,做出周密安排,有计划地调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率,保证资金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运转顺畅。

(4)对后勤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

为保证学校资产的损耗得到合理的补偿,保证学校资产的保值不流失,可由学校派出自己利益的代表者来监督实施,即: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委派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有关财经法规要求,规范后勤实体会计核算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这样一方面为后勤实体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只有为学校正确地评价和考核后勤实体经营成果提供重要依据,才能确保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地反映后勤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全面认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确定为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把财务管理的触角全面地延伸到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不留死角、不剩空位,不仅要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而且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管。

(6)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强化后勤财务管理的效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使各种资源的耗费尽量达到最小。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各个业务分部和具体业务来加以确定,在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这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细化、具体化。

(7)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树立财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观念、全员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人力资本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战略管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动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高校后勤财务齐抓共管,用最小的资源耗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用战略的思维来推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模式和方法的持续改革创新,促进高校后勤财务和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要求财务管理运用价值的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科学系统管理,加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现行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新的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就必须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财务管理队伍,只有把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于高校后勤改革中,才能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生命力,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也要建立后勤财务信息反馈机制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财务管理体系,以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兆芹.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6,(3).

[2]张士连.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之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1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晰。

按照高校后勤的改革思路,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与市场接轨,高校后勤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即: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改革,为此,后勤集团应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然而,很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由于后勤集团所使用的资产基本上都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后勤资产常与学校其它资产交织一起难以划分,很多资产有实无帐或有帐无实,难以对后勤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评估和划转,造成了后勤资产的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不明晰,学校对经营者考核及奖罚不明晰,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法人实体的成本核算不健全。

学校与后勤以甲乙双方的形式签定执行协议,也就是用经济责任制规范后勤服务的经济活动,使用经济监控手段确定后勤服务实体的权、责、利,因此后勤财务必须按照协议的要求来执行,必须把经济责任制作监督考核的依据,即实行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财务监督。而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在财务核算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如原有的学校投入经营性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导致国有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的部分转化为上缴国家的企业所得税。

(3)资金控制不到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在资金的运用管理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筹措、投放以及利益的分配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导致管理措施不得力,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资金投向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重复性投资而造成滥用资金等现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

(4)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其触角无法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根据上述关于“客体”和“财务”的解释,财务管理的客体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二是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三是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现金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触角不能全面延伸到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和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从而导致财产经营不善、保管不好、处置不当和财务管理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5)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的效果不理想。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这种境地或标准通常可以理解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效果。

根据管理的层次和对象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取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是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还是服务最优化、效果最优化或者效率最大化?这个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显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从而造成总体目标的偏离、迷失、缺位。

高校后勤管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其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都具有复杂多样性。物业、校园绿化卫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餐饮、摊点、商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水电维修、学生公寓管理、交通运输服务管理、幼儿园管理等的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似乎也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

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正确的目标导向,不知道为了什么目标而去管理;有的甚至受到错误的目标导向的引导,认为后勤财务管理越迷糊就越能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正确目标导向的缺失下,后勤管理人员固守着“看米下锅”的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思维来进行管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致使财务管理的一些痼疾和顽症长期得不到整治和根除,财务管理的效果不佳。

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1)做好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

明晰产权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使后勤集团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前提是高校应对后勤集团使用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摸清家底,掌握后勤集团的资产、财务、债权、债务以及货币资金的存量、结构、分布及效益状况,列出明细表,形成专门的文件,办理严格的移、接手续。后勤集团可通过对设备维修或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然后运用专业方法,客观、真实地进行资产界定评估。资产评估就是对后勤集团资产价值的审查、估算、评价或鉴定,也就是说,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后勤集团的资产直接进行调查研究,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定量的和非定量的分析,鉴别出资产的优劣,正确评定和估量出后勤集团资产价值,并提出准确的评估报告。通过定期的资产评估,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剥离不良资产,发挥资产效能。通过资产评估,有助于提高后勤集团的经济实力,保证其良性循环。同时可以增强高校后勤集团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高校后勤集团成为高校新的经济增长点。

(2)逐步对后勤经济实体实行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管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

(3)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资金是企业的理财对象,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资金匮乏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公司始终保持资金充足状态,应采用科学方法对未来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确定资金需要量,做出周密安排,有计划地调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率,保证资金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运转顺畅。

(4)对后勤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

为保证学校资产的损耗得到合理的补偿,保证学校资产的保值不流失,可由学校派出自己利益的代表者来监督实施,即: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委派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有关财经法规要求,规范后勤实体会计核算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这样一方面为后勤实体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只有为学校正确地评价和考核后勤实体经营成果提供重要依据,才能确保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地反映后勤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全面认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确定为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把财务管理的触角全面地延伸到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不留死角、不剩空位,不仅要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而且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管。

(6)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强化后勤财务管理的效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使各种资源的耗费尽量达到最小。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各个业务分部和具体业务来加以确定,在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这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细化、具体化。

(7)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树立财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观念、全员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人力资本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战略管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动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高校后勤财务齐抓共管,用最小的资源耗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用战略的思维来推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模式和方法的持续改革创新,促进高校后勤财务和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要求财务管理运用价值的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科学系统管理,加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现行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新的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就必须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财务管理队伍,只有把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于高校后勤改革中,才能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生命力,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也要建立后勤财务信息反馈机制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财务管理体系,以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兆芹.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6,(3).

[2]张士连.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之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管理 现实问题 有效策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指的是将高效后勤中的各种经营活动和高效的科研、教学等活动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的运营与管理,也就是颠覆高校后勤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市场方式管理后勤工作,并吸引优秀的社会企业参与高校的后勤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高校管理成本的大幅下降,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成效的显著提升。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产权关系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人员、经费和高校分离了,但是资产的所有权还在高校,这就导致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高校将后勤经营中的人员和资金划分给经营实体之后,却将资产牢牢抓住,这就导致高校后勤实体在现代化企业的自负盈亏经营过程中不能确定自身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省属、部属高校,教育主管机构只是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对其实施宏观调控,但是一些具体的高校管理制度仍旧是高校自行制定的,这就使得后勤管理问题也变成了高校独立完成的事情,教育主管机构无权插手与监督,而当前社会监督体制还十分缺乏,再加上高校中的监督机构常常因为专业水平、经验的限制,不能和后勤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导致其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2.经营体制存在缺陷。在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后勤集团替代了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机构,后勤集团管辖的后勤实体,是集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机构,而在具体运作中,常常将自己当成管理部门,用管理的方式替代服务与经营,这就导致后勤经营活动过于行政化,淡化了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效,也背离了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与服务宗旨。

(三)管理规章不健全

在高校学生公寓及餐厅管理中最典型的问题,是管理规章不健全问题。学生公寓及餐厅运营及管理都由社会企业承办,虽然高校对招标的社会性后勤管理企业也进行了必要的管理与监督,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做指导,导致承包商为追求高利润人,常常无限制降低经营成本,造成服务质量十分低下,这也与高校的服务宗旨相悖。比如,餐厅中的菜系十分混乱,南北风味不合理、服务质量不理想等。另外因为社会出资建设的学生公寓在管理上呈现出社会化特点,这就使得公寓的用水、用电等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因此经常出现浪费水、违章用电等不良现象等。

(四)管理者素质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者素质较为低下,主要体现在两点:1.缺乏管理人才。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后勤实体经营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其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管理方式。

2.后勤职工综合素质低下。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后勤人员通常都是以合同形式聘用而来,也有企业中的编制人员,这些人很多都是学校工勤者,他们都对高校后勤实体及高校管理了解有限,再加上这些人服务观念差、服务理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下,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效果较差,从而使得社会化管理进程过慢。

二、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

针对高校后勤产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应从后勤与高校的产权关系入手梳理后勤归属权。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后勤资产的管理方面,分清后勤资产归属权,合理划分高校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

2.依照高校后勤管理及高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后勤管理模式。比如,在高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管理方面,如果高校不符合将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条件,可选用高校的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在费用的运行机制及支出管理方面,可将社会化的甲乙方模式引进来,在恰当设计后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让高校行政部门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如果高校的具体情况比较适合把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话,可将这类高校的后勤工作委托给后勤管理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在高校后勤的实际管理环节中,应切实依照高校及后勤的发展与管理需求,在明确后勤实体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本文认为,依照我国高校发展情况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经验,高校在科研保障、餐饮服务等后勤服务工作中,尽量把高校经营权与产权剥离开,让专业后勤管理集团及高校共同管理,由高校出资,后勤集团提供经营与服务,高校行政机构对集团化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才能大量节约高校的管理成本,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

(二)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

改革高校后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以在管理高校后勤工作方面,应将“服务社会化”作为基础目标,努力构建其行政执法、学生监督、内部自律、学校监管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监督体系。高效应重视与政府、社会等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专业的政府力量规划管理高校后勤市场。比如,组织卫生、食品、消防、环卫等政府职能部门常态化对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进行严格检查。高校可定期邀请学生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消费主体的监督作用。在引入社会企业方面,高校应依照自身的实际特点及发展需求,科学地将市场经济中的优质企业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参与管理工作,借助合同形式对这些市场企业实施约束与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方面,应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起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视频安全问题方面,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规范食品价格、确保食品质量,常态化组织高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高校餐厅中的每一种食品的采购过程进行评比与检查,逐渐构建起与高校后勤服务特点相符合的卫生、安全监控体系。

(三)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为了将高校后勤工作中的管理者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有效分离出来,就应该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后勤服务管理实体。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把行政管理权力与企业法人权利分离开来,确保后勤法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建立起多校联合的后勤服务集团,以集体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方式将本地高校的后勤工作承担起来,实现大规模、集团化经营管理,尽可能降低高校后勤的管理成本。高校后勤实体分离出来之后,可借助连锁、股份、托管、并入等方式纳入后勤管理集团,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进而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四)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管理成效的高低。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性管理人才,储备优质人力资源,以促进后勤管理实效的大幅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用工制度上,构建完善的社会化用工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干部聘任方式,实施劳动合同制,依据高校后勤具体需求,科学分流校内管理人员,积极吸纳社会中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后勤工作人员加入到管理团队中来,以壮大后勤管理力量。

2.制定合理的工勤人员综合素质及技能培训计划,在增强职工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对其服务意识进行培训与提升,促使他们逐渐树立积极而阳光的后勤精神,引导他们认同后勤文化,从而不断优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快速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最终切实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不仅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与质量,而且还可降低高校管理成本,并且还可为学生带来较大实惠。因此,我们应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措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为优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云.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2] 陈龙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

[3] 韩莹.Z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营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 赵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及其解困路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后勤;教育综合改革;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大后勤”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后勤服务运行机制。成都理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成都理工大学关于总务运行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科学谋划改革推进思路,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分级分类推进改革,在探索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迈出坚实步伐。

一、后勤改革的缘起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后勤几乎全部采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运行,此时的成都理工大学几乎没有产业经营的一系列概念,后勤的发展全部依赖财政拨款,后勤的宗旨就是单一的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受当时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的影响,学校要正常运转,后勤职工的编制就几乎至少占到全校的三分之一的规模,更不用提庞大的财力支撑和投入,学校领导很大一部分精力被后勤事务所束缚。在这一个时期,也称作“大后勤”,即是以计划干预和行政命令为手段,特点是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统一、僵化、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结果是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招生规模日趋扩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多年积累的诟病已经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而后勤社会化改革特殊的节点在这个应运而生。在这一轮改革的过程中,各高校结合后勤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普遍采用两种改革模式,一是坚持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引入市场化的要素促进后勤模式的改革;二是采取外包服务的形式,直接引入社会力量介入后勤事务。成都理工大学则采用的第一种模式,其初衷是达到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形成原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集团两者之间的“甲乙方”关系,其目的促进学校后勤事业的发展,提升学校办面貌和办学活力。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学校将后勤的管理与经营两大职能进行了剥离,但受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改革不彻底,真正的制约机制最终没有形成。从一点可以说明,原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集团互相各自为政,各干各的事情,工作有重叠、交叉,关系犹如学校的左膀右臂,真正的“甲乙方”关系没有形成,那么监督机制就犹如无米之炊,形同虚设。进入新的阶段,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白日化,现存的后勤模式已经不能跟上形势,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逼迫学校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解后勤发展瓶颈的难题,高校后勤改革在经历了十多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洗礼后将再起航。

二、后勤改革的华丽转身

坦率的说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体制剥离不规范、机制不健全及职能不清晰等因素,又形成了新的矛盾壁垒。在后勤管理的方面,学校曾经希望后勤服务集团承担“运动员”的角色,而原后勤管理处承担“裁判员”的角色,但实际履职上来讲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原后勤管理处承担大型维修职能,而后勤服务集团也承担维修职能;原后勤管理处管教职工住房,而原国有资产管理处也承担管理公房及部分住房的职能;原来涉及后勤事务的部门,都有开发资源,各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职能的重复形成了管理的真空,资源的分散导致了浪费,服务质量的下降形成了弊病。

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校要在这轮改革中立于潮头,而后勤服务恰是一个不起眼但又最息息相关的要素。高校办学规律证明,后勤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都息息相关,如果说把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一盘棋局,决策者如不能下好后勤这一子棋,那么整个棋局必定是死局。问题倒逼改革,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必须精准发力抢抓后勤改革发展的先机。

(一)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

学校以改革体制要效益,以整合资源促收益,大手笔推动后勤体制机制改革。在2014年3月启动的机构调整过程中,撤销了后勤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装备处,调整了后勤服务集团、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公司的部分职能,新成立总务处、实验室与装备管理处。学校统筹国有资产管理、后勤服务保障和经营开发三方面工作,有力破除了制约后勤制度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改革工作运行模式,明确职能定位

拓展思路,明确定位,以分级分类改革为突破点,以精细化管理为落脚点,创新了管理运行模式:一是在管理层次上,实行决策、管理、监督与服务保障、日常事务、经营开发相互分离的原则,学校总务处主要行使管理、监督和相关决策职能,后勤服务集团主要行使保障服务职能,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行使经营开发职能。二是在职责关系上,实行服务保障职能与经营开发职能相互分离的原则,国有资产管理、房产管理、水电气基础设施规划等职能划入总务处;校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修缮管理、服务职能及水电气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能划入后勤服务集团;商贸服务、运输服务等经营性的职能划入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按年度依据相关规定向学校上缴相关收入。四是在监督管理模式上,总务处代表学校行使对后勤服务集团的监管,代表国资委行使对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监管,形成完善的外控监督机制。五是在人事管理模式上,以核编和总量控制为基础,后勤服务集团自行招聘外聘员工,可委托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代为签订合同,并以劳务派遣的方式派往后勤服务集团工作。

(三)改革服务评价体制,实行服务质量考核

后勤的根本在于服务,随着新的服务评价体制的建立,服务质量的考核量化,更加贴近实际。比如,在后勤服务集团的改革上,强化了“服务”的根本,在增加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适当“瘦身”原来由后勤服务集团管理的经营性资产统一移交资产经营公司,从此不再承担经营开发的职能,而对后勤服务集团的考核就只有一项指标,那就是“服务”这样的调整解决了以往的后勤服务集团在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破解了“服务”与“发展”的两难问题,使后勤服务集团能集中精力、集中职能、集中力量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在做好对后勤服务集团量化考核目标工作的同时,将经营性的商贸资产、运输资产、产业等资产划归资产经营公司统一运营,破解了原来学校经营性资产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而在考核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新财务制度并参照学校周边业态的实施,强化对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考核、经营管理考核等情况,形成了完整的外控风险制约机制,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增值。

三、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深入推动后勤管理改革

“大后勤”改革是对过去后勤管理模式中与当下发展不相适应要素的变革,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首场战役。职责的明晰,形成了各职能部门都在各自范围内做事,靠机制形成约束,按制度管理,不失职、不越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后勤工作焕发出崭新活力,而在实践工作中,新机更制突显强劲动力:

一是统筹谋划后勤改革发展,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展开,既抓战略制定,又抓工作推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先后修订、出台了《成都理工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成都理工大学后勤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维修预案(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后勤服务经济合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后勤集团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试行)》、《成都理工大学租赁住房暂行管理办法》、《成都理工大学维修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后勤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二是科学管理,按章推进工作开展,既注重工作的决策,又注重工作的实施,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形成较强工作合力。多年的后勤弊病倒逼改革,而破解难题的核心在于理顺关系,通过“权力清单”的制定,明晰每个单位、每个职位的权责,给工作划定边界;通过工作流程的优化和规范,重塑了以服务为主的导向,建立了面向师生员工、面向过程控制、面向效能提升的后勤保障体系,使日常工作做到流程化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事业发展。

三是牢牢把握后勤工作的规律,充分梳理实际问题,既抓工作主线的长治久安,又抓点面结合的立竿见影,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破解难题。现阶段,初步探索出了教学区内家属院管理、办公用房管理、国资效能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有效路径;开通24小时后勤服务热线“84077110”,搭起了师生员工的“连心桥”;立说立行,立即整改了校园破绿种菜、家属区饲养家禽、宿舍楼道违章堆放杂物、整顿了出摊占道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肯定。

四是打破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开发格局,既统筹谋划校园市场资源的配置和业态分布,又着力建立校园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最大限度的实现校园文化和校园经济的双重效益。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全部收回了各单位掌握的经营性资产,重新进行市场定位、规划和开发,对一部分无规模优势、产业发展不协调、管理不规范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坚决予以关停,注册了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商贸分公司,并依法取得了《烟草专卖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令商贸经营更加符合国家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保证校园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的应运而生,取得了实效,赢得了支持。

五是实践探索永无止境,既要强化创新体制,又要树立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确保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推进并非易事,很多人都在质疑今天的改革是否是昨日的重现,诸如“总务处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总务运行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行驶相关决策、管理、监督职能,下设综合管理科、国资管理科、后勤管理科、产业管理科、房产管理科” 单从字面上理解,这似乎是换汤不换药的改革,但经过梳理发现这与之过去的概念已经发生质的突变。可以说,这次改革保留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适应当下的发展运行机制,同时强化了大总务的宏观和大局管理,职能定位更加明晰,决策、管理、监督和服务、保障、开发分离,更突出强调职能的转变,即管理职能与事务性工作分开,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将监督和执行分开,逐步搭建起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综上的一些实例已经证明这一改革是着有成效的探索。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后勤改革永远没有休止符,面对已进入深水区的后勤改革,问题还将随着发展不断呈现,必须有着锲而不舍,精准发力的状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创新。

成都理工大学全面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坚持“建设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全方位追赶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定位,“教育升质量、科研上水平、管理出效益、开发获收益、党建结硕果”的价值定位,一手抓后勤工作服务保障机制,促使服务保障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一手抓后勤工作的经营开发机制,促使经营开发工作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探索“大后勤”改革道路上,为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事业科学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胡征宇,费伟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高校后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富.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王新华.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三服务、两育人”的作用和地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7).

[4] 杨婷,李传刚.创新思政工作理念提高后勤工作实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高校后勤集团人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这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关系到高校后勤的发展和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

高校后勤集团实际上是由高校行政部门转型而来,为了顺利实现过渡和转型,维持改革的稳定性,后勤既吸收了原有在编人员,也消化了一部分非在编人员,同样存在新进人员。人员结构、工作性质、个体需求等方面都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1、人员结构复杂

高校后勤集团的工作人员构成是比较复杂的,宏观上分为在编与非在编;从微观来看,在编工作人员又可分为干部编制与工人编制,非在编工作人员可分为聘用大学生与一般聘用员工,在编人员一般是由老职工、教职员工家属、学校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等组成,非在编员工一般是由集团通过公开招聘的高学历职工与农民工等组成。因此高校后勤集团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结构非常复杂。

2、人员流动性大

从国家宏观经济来讲,流动性有利于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但具体到单位,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会增加企业效益或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频繁的人员流动必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集团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如餐饮、宾馆等,但厨师、服务员大部分都是聘用员工,相对于社会上的餐饮行业来讲,学校餐饮环境相对简单,但工资也相应比社会上略低,这就势必造成厨师、服务员的不断流动。

3、员工的需求多样化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一般聘用员工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物资需求,发展到多元的精神需求了。在工作之余,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同时,很多职工要求解决小孩子读书问题。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后勤人才引进重视不够,优惠政策不到位。高校后勤需要引进的是具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而高校对人才的引进主要是对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很少顾及企业人才。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开发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人员构成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已经或正逐步走向社会化,许多高校后勤用工结构为:四分之一属于学校编制的全民、大集体职工,四分之三属于社会用工。可见,聘用员工已成为高校后勤集团用工的主体,他们大多来自某些经济落后的城镇和边远的乡村,整体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的土地征用工、临时工较多,大约占后勤队伍的80%,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少。

(2)学历结构不合理。后勤集团聘用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为初中、小学毕业,没有技术或缺少专门技术培训,从事餐饮、园林、物业等行业中的洗切工、保洁员、值班员、保安员、绿化养护工等工作,劳动时间长,以体力劳动为主。仅有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事管理员、厨师长等工作。

(3)年龄结构不合理。后勤员工中多数是教师的家属和征地招收的工人,基本上停止了招收年轻正式职工,造成职工年均年龄偏大。部分学校后勤员工队伍中40岁以上的占55%,而且多数技师和高级技工在45岁以上。

2、待遇低,保障不健全,管理较粗放

工资较低,福利少,保障不健全。高校后勤集团聘用员工工资较低,部门不同、工种不同,工资有较大差距。如维修工技术含量较高,加上社会上工资也较高,因此定的工资较高。驾驶员、厨师长、维修技工等是工资最高的工种,因为他们技术含量较高;保洁员、园林绿化养护工、洗切工则工资较低。人员福利很少,虽然大部分后勤集团都依据法律规定与劳动者都签订了劳动合同,但能够做到社会保险全覆盖的却不多。

非在编员工归集团下属部门自行管理。集团人力资源部门只管理在编员工,非在编员工则归下属部门管理,由部门招录、发放工资、安排工作等,部门只需将数量上报。各部门又仅仅关注业务,缺少专业的人事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因此,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比较粗放,没有人事档案,有时甚至连具体数量也不是很清楚。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少且不够规范。高校后勤集团对外聘员工的业务培训由部门自行组织。部门一般只进行简单的业务培训和岗前教育就安排上岗,虽然部门也要组织一些业务比赛,但缺少规划,不够系统。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后勤培训工作有所加强,对员工给予电脑操作培训、礼仪培训等。至于形势政策教育、学历进修、技术等级培训则基本没有,也没有从员工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的角度进行长远的培养规划,缺乏对员工的人力资源投资开发。

激励机制缺失,员工流失严重,稳定性较差。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不高,管理不够精细,造成高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很大,稳定性较差。一般来说,收入越低,流失率越高,总体上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外聘员工流失和新招。部分高校后勤集团每年选拔优秀外聘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转为企业在编员工,但指标控制严格,而且要求条件较高,如必须在企业工作2年以上,经严格考核,业绩突出等。这一制度虽有一定激励作用,但数量有限,对多数外聘员工吸引力不是很大。员工的频繁流动对高校后勤工作极为不利。

三、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对策

1、健全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培训建设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高校后勤集团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对现有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预测并做出评估,依据实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做出预测,制定解决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矛盾的对策,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落实。

加强员工培训建设,构筑现代培训体系。将员工的培训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战略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以系统思考。培训既要填补后勤某些岗位的空缺,更要从后勤目标出发,基于岗位分析、人力现状分析的实际资料,设计一套旨在综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体系,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管理技能、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文化融合与规章制度的熟知等。在设计中,要让后勤的上层领导关注培训与后勤战略目标的密切关系,同时要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强调员工有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培训内容的设置要围绕学校后勤经济结构的调整、经营项目的开发、服务质量的提升、品牌理念的树立等,不断改善后勤人力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

2、吸引优秀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在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要不断优化管理和技术队伍结构,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后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鼓励、吸引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到集团工作。高校要为他们职务、职称晋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教”与“研”相结合,从而实现学校、后勤、教师的多赢局面。

积极争取大学生这一人才资源。集团要为大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让他们融入到集团,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出谋划策。同时,也可以聘请大学生作为监督员,让他们以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高校后勤服务,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

从社会上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水平的管理、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后勤集团人才队伍机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针对劳动强度不大的岗位可以针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身体素质好的退休职工进行聘用,以降低用工风险。

3、引入竞争,创新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允许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破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员工聘用制。同时,要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本的置换,保持员工队伍的活力。轮岗制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措施,通过轮岗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在不同岗位上的锻炼,深入实际,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后勤集团的服务水平。要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其提高绩效水平。绩效考核还会对后勤工作者产生信息反馈,使后勤工作者获得需要改进的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与指导,从而促进其发展。另外,绩效考核结果必须与薪酬和奖惩挂钩,薪酬分为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高校后勤集团应对原有薪酬体系进行适当调整,采用绩效导向的薪酬结构,实行以岗定薪,并逐渐弥合事业单位编制员工与外聘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特别突出的员工可作人才储备,在晋升和培训方面重点关注,重点培养。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加强软环境建设,建立后勤特色文化,用后勤精神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员工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员工认真工作,快乐生活。重视单位内部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树立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5、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发挥管理者优势

各级管理者和重要技能岗位人员属于企业的核心员工。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学校在编的后勤管理人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文化层次较低,多数无技术职称,对管理新型后勤实体还缺乏经验;另一部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由其它部门调入的干部和新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学历层次较高,能较快融入管理工作中,但对企业的管理经验还有待于积累。因此,高校后勤发展缺少一支有较高学历,有专业特长,熟悉现代化企业管理又安心于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干部队伍。抓好后勤管理干部的培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做好后勤工作的组织保证。要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管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创造适才适用、发挥员工才干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蔡志宏: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学家,2011(12).

[2] 申乃林、朱忠祥:试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3] 贺家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

[4] 宋伟华: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

[5] 薛中苏:论高校科研机构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5).

[6] 郑雅萍、王伟、王静等:高校后勤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财务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长时间以来,在传统计划导向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成规化的特点。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研、后勤保障占有的总资产量一般均在80%以上,这三类的事业费用都由国家财政预算单位统筹统拨,学校财务部门期初按计划领拨经费,在期末核销经费支出数目。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理财方式,弱化了后勤财务管理能力,固定资产投入量大,但实际管理松散,会计人员的工作局限在账簿和凭单的常规工作之中,会计工作方式具有程式化和单一性特点。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一次将“教育成本”和“经营结余”的理念贯入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中。随后,在市场经济变革力量的策动下,高校后勤改革持续推进,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行政管理向部分经营实体转变的模式应运而生。传统仅“记账式”和“报账式”的简单核算模式已不适应改革推动下的管理要求,这就使得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不能局限在账簿凭单中,应把核算管理当作立足重心,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记账报账”工作。资产和财务管理也应从传统计划的影迹中走出来,摆脱过去陈旧核算模式的局限,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充实新知,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政策方法途径,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管理要求。

二、社会化初始期,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清产核算,明细产权。集团(中心)从学校成建制度中分离出来,实行准企业化管理,要对集团(中心)所使用、占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查核实,明晰产权。在初始阶段,集团(中心)拥有对学校资产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学校以零价格使用或优惠价租赁,集团(中心)作为承租方,负有过渡期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不流失的义务,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适时或可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年限折旧。同时,做好资产核算工作,为后勤服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或进行股份制改制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初创阶段,学校可能仍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等,作为集团(中心)运作的保障。由于学校投入的资产比重和事业费数量的差异,集团(中心)内部的实体经济性质和经济类型就有所不同,大概分为:管理服务类、有偿服务类、经营服务类。不同属性和类别的实体,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中区别很大,这对会计人员从业的政策解读与执行,具体工作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例如:对管理服务类,学校拨付的日常事业费,应履行目标责任化管理,考量项目完成和工作绩效情况。另一方面还需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推行合理可行的收费标准,使学校逐年递减固定资产总量投入和相关事业费投入,逐步向有偿服务、经营服务的方向靠拢,完成后勤社会化过程。对于有偿服务类,核算方式归为不完全成本核算,间接费用未列入成本,由于成本核算不严谨,收费价格也不能完全与市场同步。结余分配还需兼顾学校、集团(中心)、个人三方利益。对经营服务类,则完全按照企业化管理,同类、同质、同口径的服务要低于市场价格,这也是充分考虑到服务群体和服务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的经营利润分配,应留有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使用费和税利指标,同时也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再次,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尚处初级阶段,一方面后勤服务集团(中心)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法规,包括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办法都未成熟和齐备,这就需要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把在社会化改革中遇到核算主体的新问题参照有关规定、在掌握政策文件的刚性制度条件下有灵活界限处理的能力。要做到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鼓励后勤创新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积极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有力。最后,建章立制,有法可依。建立健全集团(中心)内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办法。后勤服务实体,要按照各类不同的服务项目,严格核定服务成本,充分考虑教工和学生消费的承受能力,合理地制定结算标准,保证同类别、同口径服务项目收费低于社会行业标准,服务质量却需高于同类同行标准的原则。办法制度的建立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原则,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坚持高校发展向科学化、深入化、精细化发展的方向。

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00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多数高校都在原有办学规模上进行了改进和扩张,部分高校还实施了“圈地运动”,2010年,高校扩建的规模基本定型。高校在基本建设和后勤服务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亲历这一过程的作者,也发现了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和相关对策。首先,性质不清,管理不明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学校缺少校园建设的规划,在扩建中尤其对后勤服务社会化趋势的认识和要求上不清晰、不明确。高校后勤占用的资产初期大多由国家投资,社会化开展后归后勤集团(中心)使用,成立初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后勤集团(中心)又缺乏严格交接或剥离的程序依据,造成这部分固定资产没有清晰的属权管理。高校后勤占有的固定资产类别多、数量多、用途广,但又缺乏学校相关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督管理,而财务部门一般也只负责采用账簿报表的方式记账报账,一些学校的部分后勤账务还处在游离状态,没有归入学校账务,难以清查。经过10多年的后勤社会化之路,基本思路上是在保障性和经营性方向上拓展和发展,如果不对资产进行分类,就使大批的固定资产难以折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或闲置。针对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执行2019年1月《政府会计制度》,将资产按实际用途方向进行分类,将游离与学校财务账务以外的游资核实入账,该计提折旧的部分按新的会计制度准则进行折旧。其次,不够标准的会计核算和缺乏成本效益概念。学校在基础建设项目上,投入最多的就是固定资产,根据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学校当年的事业收入是作为支付购置固定资产发生费用的主要渠道,并一次性计入事业支出科目。由此而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困难,一些高校甚至也常年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进而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也便不会反应在成本核算中,这就使得成本核算结果严重失实,事实上也是违背会计费用核算的配比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严重不符。针对这一问题,在基建项目转固定资产的流程中,做到分类接收,例如将房屋类资产和设备类资产严格区分,从固定资产管理源头精细化,然后对应财务相关科目和类别按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折旧计提,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高校; 后勤社会化; 财务管理与核算

高校后勤改革前(1985―1998年),后勤财务是隶属于学校的二级核算部门,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需经费均通过学校财务部门划拨,后勤财务的核算工作只是对学校划拨的经费进行分配和列支,确保专款专用,既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进行成本分析,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屡屡发生。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后勤资金更是难以保障,后勤部门在“等、靠、要”中度日,造成后勤保障服务远远满足不了高校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高校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后勤改革的呼声不断,而决定其改革成败的内因――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变革就成为了人们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1999年1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6月,朱钅容基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11月,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2000年12月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指出“必须全面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社会力量解决高校后勤问题。”

2001年12月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进展很不平衡。”

2002年12月第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在肯定改革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又指出后勤服务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必须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积极推动和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调动社会资金和力量共同发展高等教育。”

从2000年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是机构管理制度上的变革,还涉及到人、财、物等的改革,这里的“财”就是财务管理与核算。可以肯定的是,后勤财务管理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成败。

二、社会化改革时期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与核算

1999年始高校后勤进入了社会化改革时期,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后勤集团应运而生,负责管理高校后勤各实体,后勤实体则划分为服务型实体、经营型实体和经营服务型实体三大类。随着后勤实体的细化,后勤财务管理与核算开始走出被动的报账型会计模式,呈现了多样化的变革趋势,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实践证明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1.服务型实体,包括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这类实体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收入来源于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服务性收费,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的方式多样,有会计委派制、财务制等,后勤财务根据学校与后勤签订的合同,核算各项经费的收入与开支,没有实行成本核算与分析控制,不讲求经济效益。

存在的问题:首先,服务型实体的福利型属性决定其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其在零利或微利的前提下,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这里服务的质量受到质疑。其次,服务型实体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其真正经营业绩无法在日常核算中体现出来,会计委派制与财务制也只是机械地进行着收支的核算,没有对经营中的各项经济指标作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是学校服务型实体的经费开支有增无减,而学校又无法判断其收支变动的合理性,后勤服务型实体由原来设想的为学校分忧,演变为学校为其担忧的局面,有的甚至利用管理的漏洞做着违法乱纪的勾当。例如:高校食堂作为服务型实体,不得擅自提价,但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外包食堂就会铤而走险以降低饭菜的质量来换取较高的收益,后果是食品卫生安全也大打折扣。据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应急发[2011]26号,通报2010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有26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1 541人。

2.经营性实体,包括校办工厂、酒店、加油站、车队等,是从高校中剥离出去,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注重成本与经济效益,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存在的问题: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盲目地从学校剥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独立核算,依法纳税经营,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营陷入困境;经营性实体管理缺乏监控,管理混乱,经营效益下滑,学校该收的收不上来,有的还要为经营型实体的亏损买单,学校的投资付之东流,学校资产悄然流失。此外后勤财务人员仍然沿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式,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技能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例如:高校的校办企业从学校剥离后,由原来完全依靠学校,变为自谋生存求发展,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另辟市场的计划困难重重,有些校办企业因税收筹划失败和经营不善而入不敷出。

3.经营服务型实体,包括校医院、幼儿园等,这类实体既有为学校服务而收取的收入,又有对外服务获得的收入。财务管理与核算分别为服务和经营类型而有所区别,服务类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者只注重收支平衡,后者既要实行成本管理控制,还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

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服务只求收支平衡,不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还会造成经营者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偏好对外服务的境况,但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在保证优先服务学校职工的硬性前提下,经营者只好忍痛割爱,放弃利大的校外服务,导致经营收益萎靡上不去。例如:幼儿园、学校为本校职工支付的托儿费远远低于幼儿园对外服务收取的费用,也就是对内部职工采取内部抵账的方式收取费用,导致这类实体的经营收入不实,虽然学校作为补偿从其他经费上给予实体一定的支持,但使经营服务型实体财务管理账面上理不清,形成收取校内职工幼儿越多收入则越低的局面,不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与核算发展的思考

高校后勤改革的出路――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应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改变学校办后勤的老局面,把高校从繁杂的后勤保障事务中解放出来,完全投入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使实行后勤财务管理的变革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然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最严重的是借改革之际而滋生的腐败。例如:武大后勤舞弊案的发生,在社会上影响极其恶劣,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敲响了警钟,此案凸显后勤经营体制改革中的缺陷,那就是改革步子过大,后勤机构迅速膨胀,监管缺失,财务管理混乱,由此人们开始审慎对待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也开始放缓,有些人开始对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生了质疑。

改革遇到问题是好事,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最终达到完善后勤改革工作的目的。不能因为遇到问题、挫折而否认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把握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后勤财务管理就要坚定地为后勤改革保驾护航。

《会计法》规定会计的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即在做好核算的同时还要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能。核而不监或监而不核,都是不完整和有悖于会计法规的。由此怎样既要搞好核算,又能积极履行监督的职能,是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实行会计委派制仍是解决当前后勤财务监管不到位的一剂良药,原因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改就灵,它应有一个过渡的阶段,改革的步伐太快,摊子铺的太大会造成后勤管理工作力不从心,不利于后勤实体改革的稳步发展。所以应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会计委派制也是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扶上马,送一程”的具体体现。会计委派制由高校财务委派会计人员到后勤集团,帮助后勤集团建章立制,理顺后勤集团各实体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隶属于学校,会计人员与后勤实体无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会计人员依据各项法律法规为后勤搞好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学校对委派的会计人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避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其次,由于企业会计不同于事业会计,企业会计涉及面广,业务技能要求较高,学校在对后勤实体委派会计人员之前,应对委派人员进行企业化会计理论知识的专门业务培训,使其能够真正胜任委派工作。最后,学校还要完善对后勤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将查疑补漏工作经常化。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根据后勤实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1.服务型实体仍应在学校按事业部门进行管理,这是由其福利性属性决定的,但会计核算的科目应与教学、科研科目有所区别,收入分对内、对外两个部分,收支实行配比制,改变以往“一锅烩”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人员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定期分析服务实体对内、对外的收支情况,编制收支明细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同时与上年同期实际收支进行比较、分析变动原因,编写分析报告,寓监督管理于日常会计核算之中。这样学校可以实时掌握服务型实体的收支状况,以及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为今后服务型实体的社会化转型做好下一步的规划。2.经营型实体不应盲目地与学校剥离,在与学校剥离前,应认真测算其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发展的前景,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实体的税收筹划工作,避免与学校剥离后收支倒挂导致的经营失败。经营型实体与学校剥离前应实行模拟企业化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实行成本管理控制,努力开辟校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为剥离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实体社会化条件比较成熟时,再从学校彻底剥离出去,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3.经营服务型实体,实行内部抵账不利于对经营服务实体的财务管理核算和经营业绩考核,因为既然后勤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那么就应甩掉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式的影子,将实体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看待,对其应该模拟企业化财务管理与核算,根据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向服务对象(包括学校内部职工)收取服务收入,实行收支配比,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控制,充分调动经营者参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通过企业化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发现问题并不断给予完善解决,为实体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重而道远,后勤财务管理与核算也必须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的完善和变化发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能更好地解决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为高校后勤的真正社会化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何寿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J].财会通讯,2007(4).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在做工作计划时要认真思考,好的工作计划应像目录树一样,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团个人工作计划模板,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社团个人工作计划模板1一、工作宗旨

协会本着“和谐、热情、求实、探索”的工作理念,做到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积极向前、热情大方的工作宗旨。

二、工作主题

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团联合会的具体安排,以协会发展为核心,以招收会员和满足广大会员的爱好为目标,以保证广大会员的权益为目的,以开展协会活动为手段,以稳定协会为基础,组织相关知识技能大赛和协会活动,以满足会员和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校园文明建设。

三、重点工作

1、未来两个星期内发展、招收会员

2、把协会大体框架完善起来

四、部门分配

1、会长、副会长:做好平时的日常监督管理,组织策划各部活动,学期末对会员和部长做最后评定。

2、组织部:筹备协会各方面事项,负责协会日常会议准备工作,做好例会记录,以及会员档案的管理工作。

3、宣传部:宣传协会活动,为活动准备文娱节目。

4、外联部:负责对外联络以及校内其他协会,为活动邀请嘉宾。

5、财务部:负责协会的日常开支和资金的保管。

技术部:负责设备检查、维护、拆装及归类整理;专业技术指导和安全指导。

6、技术部:负责设备检查、维护、拆装及归类整理;

专业技术指导和安全指导。

五、例会制度

协会的例会分为会员大会、会长会议、部长会议和部门会议四种。所有与会人员应严格遵守会场纪律。各种会议召开的条件背景和基本会议事务:

1、会员大会:协会的权力机关,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

总结当月工作并对下月工作作出计划。

2、部长会议:由各部部长组成,每周一次,讨论协会上一周的活动和本周工作安排。

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需写出书面申请,会议由专人做记录。

3、部门会议:部门会议由部长视情况决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次数,主要检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

部门会议由部长主持。部门会议,部长、副部长、会员必须参加。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出席会议者,必须向部长或主管会长请示,经批准后方可不出席,否则按缺席处理。如有重大活动,可由部长临时召集召开临时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并研究工作进展。部门内部要做好会议记录。

4、各项会议要求尽量短小精干,将问题集中处理。

部门会议纪录各部门应妥善保管,学期期末交组织部存档。

5、例会的出勤情况将作为考核会员干部的参评标准之一。

六、人事考核制度

为充分利用--协会人力资源,发现优秀人才,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推动协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协会人事考核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协会评优工作。本办法所规定人事考核事项由组织部和会长会议操作,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阻扰考核工作。协会人事考核主要基于出勤情况、会议纪律、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出勤情况包括会议出勤情况和活动出勤情况)。

七、考核方面

(一)出勤情况

1、协会实行严格的出勤制考核,不能出席会议或参加活动者,须有正当理由并向各部部长请假。

2、每次活动会员到场后应首先到负责部门签到。

(二)会议纪律考核

1、协会任何人员进入会场或活动现场应先检查通讯工具是否调为振动或关机,若没有,应及时调整。

2、若出现会中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铃响,影响会议或活动秩序,一次会议或活动中同一人出现第二次类似情况,视情节而定,给予在部门大会进行通报批评。

3、不得无故早退。

(三)绩效考核

协会人员必须完成协会交给的任务,若没有及时或未完成任务,给协会带来损失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处理;情况严重者直接开除出会员队伍。

(四)考核方式

会员的考核:采取干事自评、部门同事互评、所在部门部长点评,组织部的考核记录,按一定比重综合作出最后的考核评价。

部长的考核:采取所属部门评价、部长自评、其他部长互评、会长和副会长评价,组织部的考勤记录,按一定比重综合作出最后的考核评价。

对于会长、副会长的考核:采取会长、副会长自评,会长、副会长互评,各部部长评价,组织的考勤记录,按一定比重综合作出最后的考核评价。

八、档案制度

从协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协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制度,协会的各届工作成员应认真整理并妥善保管好协会的一切资料,做好协会的存档工作。暂规定从下面几方面保存协会的档案:

1、妥善保管协会会员的入会资料。

2、妥善保管历任会长、部长的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

3、妥善保管历任会长、部长在职期间的工作设想书及离任工作报告。

4、妥善保管协会的历次活动策划方案及活动总结。

5、整理保管好会议记录。

6、组织部分类整理计划总结制度中提到的所有计划、总结的宝贵经验、意见建议和教训。

以上档案的保管须实行责任制,各部长离任时须将协会一切资源及资料交给指定负责人保管。

社团个人工作计划模板2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什么组织,都是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定的,对于学生社团也是一样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组织或团体成长壮大的必经之路。经过了几年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社团的各项制度已经基本完善,并已略显成效。当然,这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社团的制度执行得不是太严格,这还需我们在贯彻、执行和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规范。

因此,针对社团各方面的问题,制定出了社团工作计划,希望大家都能够严格执行。

一、狠抓常规工作,完成制度建设到文化建设的顺利过渡。

在所有的社团工作中,常规工作是我们社团工作的主要部分,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社团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常规工作,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但要完成,而且要认真、完美、有突破地完成,在普通的工作中,做出不普通的成绩。

事实上,一个组织的健康成长,不光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还必须得注重它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组织的底蕴体现,也是一个团体发展潜力的核心体现。它能增强社团干部的团结合作,提高社团干部的文化素养和工作素质,增长社团成长潜力,改善社团的内部规划,壮大社团的自身力量。

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将从文化积累、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三方面开展。其中文化积累方面,以社团宗旨,社团核心理念,社团核心团队结构三点来创造出社团文化核心,通过社团精品活动,社团特色活动,常规活动,网络论坛等方面融入本社团文化元素,展现社团文化,建设共同的文化氛围,使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把社团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在文化传播方面,以大众传媒(如会刊、报纸、杂志、社团文化专题栏)和社团活动为文化载体,使广大会员认同社团文化。

二、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由内而外壮大自我。

干部是社团的灵魂和基础,是社团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干部的吸收和培养,是社团力量壮大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为增强社团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将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注重吸收新干部。

新的力量,预示着新的成长;新的成长,彰显着新的生命活力。新干部的吸收是一个团体后续力量的必要准备,为了社团长远发展,我们将大力注重新干部的发现和吸收,为此,在11级新会员中,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一个更宽更好的平台,积极开展选拔活动,培养新干部队伍。

2、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

干部的培养是社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社团干部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院社团工作成绩的好坏。因此我们将与社团一起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干部培训,在相互了解中增强干部的认知感悟能力,促进社团和社团、干部和干部之间的交流。社团在建立良好交流的基础上,开展人才交换机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重视服务工作。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实现社联工作职能的转变,由单纯的管理职能转化为服务、扶植、监督、管理四位一体的职能运行机制,我们的理念是源于社团、服务于社团,以在维护社团活动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社员提供服务,将给各个社员的承诺落到实处而不单纯是一句口号。社团的作用是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同学们培养课余兴趣爱好。最根本的宗旨和职能还是服务于广大同学,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文化与娱乐共存的校园环境。也将一定把服务坚持到底!这是我们的信念!

社团个人工作计划模板3已经成长为一个向大社团发展的社团。为进一步促进社团发展,使更多喜欢唱歌的同学加入社团,真正在各学校树立良好形象。我校领导商讨研究,初步制定音乐社团工作计划

一、继承发展

听取建议社团慢慢发展起来,壮大起来,这与前几任社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广泛听取领导和前任社长的意见和建议,将社团向更好成熟的发展。

二、加强管理

完善社团管理机制与建设工。虽然社团会员相对较少,而且相对分散,在管理,会员联系,活动开展等方面存着这很多的弊端,阻碍了社团的发展,因此,本年度社团将进一步完善社长,副社长,助理集中紧密的管理体制,加以社团管理与建设。

三、注重成效

创新开展社团教学工作社团的创办旨在发扬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兴趣,促进学员友谊,为广大喜欢唱歌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所以教学就成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将选派音乐类精英,开展教学工作,并根据本校优势选派一乐理老师进行乐理方面的培训和声乐老师上课,社团还要新开一个特殊课,就是教会员学少数民族歌曲,以满足学员学有所成,全面发展的愿望。

1、每周坚持上课,本学期从招新工作结束后的一周开始。

2、上课时有主讲一名。

3、为了提起会员的积极性,鼓励会员随堂展示。

4、加强会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尽量给会员更多实践的时间,减少枯燥的理论课。

5、为了突出社团的.特色,我们新开了少数民族歌曲课,扩展会员视野。

6、组织歌唱晚会或比赛,增强会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全力以赴

举办各种大型的文艺演出如庆十一文艺演出社团举办晚会,提升了社团的影响力,希望能多与其他学校举办联谊活动。提高我校音乐社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社团个人工作计划模板4社团是一个学生的团体组织,对于工作的热情是维系它发展与前进的动力,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调动各个社团的积极性,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社团的能量,使我们的社团活动提高一个档次。我们的社团联非常庞大,下属将近50个社团,采用何种办法调动各个社团的积极性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我上任后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的社团之间明显存在着一种诟病,那就是各个社团之间的联系不足,互相的合作做的还不够好,往往只是自己社做自己社的活动,没有太多和其他社团合作的机会,慢慢的社团联的凝聚力就会有所下降,积极性也就随之减少。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上任后会积极筹备一些活动,主要是各种可以使各个社团团结合作起来的活动,小的活动可以是2到3个社团的互相合作,大的活动可以参与的社团更多,只要善于发现各个社团的合作点,就可以让广大社团团结起来,一起搞好超大型活动,这样不仅增加了社团联的凝聚力,而且还调动了广大社团的积极性。

其次,我上任后会积极努力搞好和校学生会以及研究生会的联系与友好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使社团联的外联比以往更上一个台阶,而且可以使我们学校的各个学生团体比以往更有凝聚力,增加--大学的对外影响力。

再次,我上任后会定立一系列相应的奖惩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定立完善的让大家信服的,让大家可以自觉遵守的制度才能使社团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于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在学校之中形成比较好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的,社团联应当适时予以奖励,对于活动稀少,活动组织不利成绩不佳的,或活动效果差在广大师生间影响恶劣的,应当予以警告,并做好长期查看。

最后,我将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社团个人工作计划模板5新学年、新气象,在新学期的开始,团体部要继承和发扬上学期团结务实的工作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要总结以前工作中的失误,争取在新的学期中把学生团体的各项工作做的更好,顺利开展社团各项活动,将我校的学生团体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工作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准,本着更好的为同学服务的态度,将常规工作与评建工作相融合,以饱满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不断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优化部门的工作形式,丰富部门的工作内容,锻炼部门干部与干事的工作能力,完善部门的工作制度,更好地发挥社团的作用,协助团委、学生会谱写出辉煌的工作乐章。

二、工作宗旨

以“培养销售精英,打造管理干将”为工作理念,积极引导、服务、协调、监督和考核各部门,组织社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化、体育、实践及公益活动。

三、工作主题

学校社团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成效的显著提升。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产权关系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人员、经费和高校分离了,但是资产的所有权还在高校,这就导致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高校将后勤经营中的人员和资金划分给经营实体之后,却将资产牢牢抓住,这就导致高校后勤实体在现代化企业的自负盈亏经营过程中不能确定自身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省属、部属高校,教育主管机构只是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对其实施宏观调控,但是一些具体的高校管理制度仍旧是高校自行制定的,这就使得后勤管理问题也变成了高校独立完成的事情,教育主管机构无权插手与监督,而当前社会监督体制还十分缺乏,再加上高校中的监督机构常常因为专业水平、经验的限制,不能和后勤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导致其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2.经营体制存在缺陷。在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后勤集团替代了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机构,后勤集团管辖的后勤实体,是集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机构,而在具体运作中,常常将自己当成管理部门,用管理的方式替代服务与经营,这就导致后勤经营活动过于行政化,淡化了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效,也背离了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与服务宗旨。

(三)管理规章不健全

在高校学生公寓及餐厅管理中最典型的问题,是管理规章不健全问题。学生公寓及餐厅运营及管理都由社会企业承办,虽然高校对招标的社会性后勤管理企业也进行了必要的管理与监督,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做指导,导致承包商为追求高利润人,常常无限制降低经营成本,造成服务质量十分低下,这也与高校的服务宗旨相悖。比如,餐厅中的菜系十分混乱,南北风味不合理、服务质量不理想等。另外因为社会出资建设的学生公寓在管理上呈现出社会化特点,这就使得公寓的用水、用电等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因此经常出现浪费水、违章用电等不良现象等。

(四)管理者素质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者素质较为低下,主要体现在两点:1.缺乏管理人才。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后勤实体经营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其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管理方式。

2.后勤职工综合素质低下。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后勤人员通常都是以合同形式聘用而来,也有企业中的编制人员,这些人很多都是学校工勤者,他们都对高校后勤实体及高校管理了解有限,再加上这些人服务观念差、服务理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下,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效果较差,从而使得社会化管理进程过慢。

二、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

针对高校后勤产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应从后勤与高校的产权关系入手梳理后勤归属权。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后勤资产的管理方面,分清后勤资产归属权,合理划分高校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

2.依照高校后勤管理及高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后勤管理模式。比如,在高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管理方面,如果高校不符合将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条件,可选用高校的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在费用的运行机制及支出管理方面,可将社会化的甲乙方模式引进来,在恰当设计后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让高校行政部门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如果高校的具体情况比较适合把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话,可将这类高校的后勤工作委托给后勤管理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在高校后勤的实际管理环节中,应切实依照高校及后勤的发展与管理需求,在明确后勤实体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本文认为,依照我国高校发展情况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经验,高校在科研保障、餐饮服务等后勤服务工作中,尽量把高校经营权与产权剥离开,让专业后勤管理集团及高校共同管理,由高校出资,后勤集团提供经营与服务,高校行政机构对集团化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才能大量节约高校的管理成本,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

(二)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

改革高校后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以在管理高校后勤工作方面,应将“服务社会化”作为基础目标,努力构建其行政执法、学生监督、内部自律、学校监管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监督体系。高效应重视与政府、社会等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专业的政府力量规划管理高校后勤市场。比如,组织卫生、食品、消防、环卫等政府职能部门常态化对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进行严格检查。高校可定期邀请学生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消费主体的监督作用。在引入社会企业方面,高校应依照自身的实际特点及发展需求,科学地将市场经济中的优质企业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参与管理工作,借助合同形式对这些市场企业实施约束与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方面,应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起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视频安全问题方面,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规范食品价格、确保食品质量,常态化组织高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高校餐厅中的每一种食品的采购过程进行评比与检查,逐渐构建起与高校后勤服务特点相符合的卫生、安全监控体系。

(三)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为了将高校后勤工作中的管理者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有效分离出来,就应该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后勤服务管理实体。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把行政管理权力与企业法人权利分离开来,确保后勤法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建立起多校联合的后勤服务集团,以集体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方式将本地高校的后勤工作承担起来,实现大规模、集团化经营管理,尽可能降低高校后勤的管理成本。高校后勤实体分离出来之后,可借助连锁、股份、托管、并入等方式纳入后勤管理集团,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进而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四)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管理成效的高低。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性管理人才,储备优质人力资源,以促进后勤管理实效的大幅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用工制度上,构建完善的社会化用工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干部聘任方式,实施劳动合同制,依据高校后勤具体需求,科学分流校内管理人员,积极吸纳社会中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后勤工作人员加入到管理团队中来,以壮大后勤管理力量。